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美新媒体运营方案范文

医美新媒体运营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美新媒体运营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美新媒体运营方案

第1篇:医美新媒体运营方案范文

关键词:中小企业;危机事件;危机管理

中小企业是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根据2009年11月底的数据显示,我国实有内资企业(含私营企业)971.89万户,外商投资企业43.41万户,个体工商户3184.02万户。其中,中小企业数量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超过4000万户。中小企业不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而且已成为技术创新与机制创新的主体和扩大就业的主渠道,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提高就业率和促进地区发展的主力,在繁荣城乡市场、增加财政收入、优化经济结构、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任务。

从国务院2009年9月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可以看出,我国目前正在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由于中小企业占国民经济的份额越来越大,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也大大增加,政府正在努力完善中小企业的制度,并会给予中小企业更多优惠的条件来促使其发展。由此可知,中小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危机管理,中小企业还不够重视。在复杂多变、严峻挑战的市场环境中,中小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进行并加强危机管理。

一、企业危机管理的含义

危机管理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国家出现,起初仅限于政治领域,在20世纪70-80年代,被引入和研究的范围迅速放大,20世纪90年代,危机管理的研究进入繁荣期。目前,在西方国家,对危机管理的研究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学者们从各个领域、各个学科的视角建立了很多危机管理的模型,危机管理已经常态化、制度化。而我国的危机管理研究起步很晚,21世纪才引入危机管理的概念,因此我国的危机管理仍属于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初始阶段。

那么何为危机管理?根据美国公共关系协会的定义,危机事件是对公司正常运营产生重大影响的破坏性事件。危机管理指的是企业为应付这些危机所进行的信息收集、信息分析、制定计划、采取措施、动态调整、解决问题、经验总结和自我诊断的过程。企业危机的常见内容包括信誉危机、产品危机、人员危机、财务危机、财产危机等,这些危机事件会损害企业的信用,导致企业员工忠诚度下降、企业销售额下降、企业利润减少、企业员工劳动生产率下降,给中小企业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影响是全面的,损害是惨重的。因此,中小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求得长期的生存和发展,危机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中小企业危机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一,历史原因导致我国中小企业危机管理意识淡漠。在过去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大多数企业的管理活动在行政计划下按行政指令进行,基本不存在危机管理的问题,也无需进行危机管理,因此大多数企业危机管理意识淡漠。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传统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也不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几次大的危机事件的出现,才唤醒了大家的危机管理意识,危机管理在中国才刚刚起步。鉴于以上历史原因,我国绝大多数企业的危机意识淡漠也属正常,中小企业在危机管理上更是如此。

第二,大多数中小企业缺乏缺乏危机管理机制及应对方案。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多数企业都有自己的危机管理方案,例如美国强生公司,不但有完善的危机管理方案,而且根据危机的程度,又有不同级别的危机应对方案,保证在危机出现之时能从容应对,有时甚至在化解危机的同时使企业形象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而我国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危机管理方案,一旦出现危机,企业决策者手足无措,整个企业手忙脚乱,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处理危机问题,实际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下次出现危机,同样的情况会再次上演。

第三,有些企业过度追求经济效益,社会责任感不强。首先,许多企业过分关注企业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高于一切,而忽略了企业的社会效益,对于自己的企业形象、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重视不够或管理不善,从而导致一些危机事件的出现。其次,危机事件出现以后,许多企业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经济利益,而不是站在消费者或顾客的角度考虑如何对其进行弥补,结果出现企业要么置之不理,要么相互推诿等现象,严重的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挫伤了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

第四,沟通渠道不畅。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现代企业,通过产品、营销、售后服务等内容和方式与公众、媒体、顾客等发生各种各样的接触,如何搞好公共关系、在公众、媒体和政府当中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荣。但实际情况是大多数中小企业不知如何和公众、政府、工商、媒体等进行沟通和协调,一旦出现危机问题,找不到合适的方式和渠道去和相关组织进行沟通、协调,最终导致事态扩大化。或者和相关媒体沟通过程中由于方法不当,或者承诺后不以实际行动兑现,也同样会导致危机事件扩大化。

三、中小企业应对危机管理的策略

第一,积极向西方国家学习借鉴其危机管理的先进经验。危机管理最早在西方国家出现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到今天已有约50年的历史,在理论上有相对成熟和完善的内容,在实践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我们可以学习借鉴他们成功进行危机管理的经验,也可以吸取他们危机管理失败的教训,从而是我国中小企业的危机管理少走弯路,稳步发展。

第二,树立危机管理意识。我们必须看到,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这就决定了随时可能会出现危及企业安全、形象的危机事件,所以,作为企业管理者来说,一定要做到未雨绸缪,要时刻具有危机意识,要有预见危机的能力,要有应对危机的准备。只有这样,才会在危机到来之际,通过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手段化解危机,从而化险为夷。

第三,建立健全的危机管理机制。我国相当多的企业没有有效的危机应对管理体制、危机反应机制、应对计划,也没有危机预警、危机演习、沟通乃至必要的人、物、财应对方案,一旦危机发生,就采取紧急动员的方式,以大规模的人力、财力解决危机。可以说,企业这种几乎是“不设防”的经营运作方式,在当前企业环境急剧变化,市场竞争激烈的条件下是比危机本身还要危险的事情。因此企业要建立健全危机事件处理机制,做到有专门机构负责危机事宜的处理,并配备经过专门培训的专业人士,制定切实可行的危机应对方案,面对危机事件时,能够做到尽快制定应急计划,成立突发事件处理小组,确定一个发言人,对内沟通、安慰受害者及其家属,对外做好与媒体的沟通,事先与可能求援的部门建立联系,需在具体行动中迅速修改预定方案,保证危机事件顺利处理。

第四,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危机事件一旦出现,企业应迅速成立突发事件处理小组,尽可能多的收集与危机事件相关的信息,找出危机事件的真正来源与问题症结,准备结构周全的资料。面对公众,沟通传播,了解公众的心声,站在公众和顾客的角度,制定对公众、对顾客、同时也对企业负责的应对方案,并尽力在最短的时间内,以公众和顾客满意的态度和标准尽快解决问题,从而提升企业形象。

第五,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和联系。媒体在塑造公众价值观念、强化公众意识、反应和引导社会舆论等诸多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媒体传播可以影响企业形象、知名度、美誉度,而影响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它可以帮助企业迅速提升品牌知名度.也可以使企业瞬间声誉扫地。特别是网络的出现,更使得信息传播具有了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影响范围。各种信息通过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网络等无缝隙地进入每个人的视野,很多知名企业因危机处理不当而声明狼藉。因此,当危机事件发生时尽量给予新闻记者采访上的方便,主动提供有关事件的背景资料。尽快找到一个支持者或第三者,加强与大众沟通。尽量与调查机关配合,对任何负面报道,要立即有所回应,诚信为上。

参考文献:

1、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亟需四大需求[EB/OL].省略.2010-03-05.

2、武.危机管理:面对突发事件的抉择[M].广经济出版社,2002.

3、葛晓春,戴立文.危机管理理论述论[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8).

4、卫竞绮.浅谈企业危机与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2006(12).

5、黄亮.我国企业危机管理的缺陷和对策探析[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2).

第2篇:医美新媒体运营方案范文

要实现突围,就要找到问题下隐藏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1.

关于战略

“战略”一词渐渐成为行业内热门词汇,部分企业邀请策略合作伙伴共商发展大计,或召开全国会议献力献策,或是在加盟商、商前宣导公司的长远规划……而真正能始终如一贯彻一个战略,或是制定出清晰的战略规划的区域品牌,谁又敢自认呢?这个通常出现在500强企业中的词汇在区域品牌中还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2.

关于品牌

区域品牌有几阵热风:认欧洲皇室血统、编中华百年老店历史、盲目扩张缺乏独有主张……忽略了最重要最本质的问题:搭建品牌与消费者心智之间的桥梁,也就是说品牌的情感和时尚未能与消费者心灵获得共鸣,或者说每个品牌带给消费者的体验都是相同的,就凸现不出品牌自身的特点,对品牌的认可和忠诚度自然也就降低。

3.

关于管理

企业还停留在创业时期的家庭作坊式管理模式,太多没随着企业成长而成熟的家族人员或亲信还在重要岗位或关键岗位“发挥余热”、人员变动频繁、高层动荡不断、薪资体系缺乏竞争力、部门之间协作效率低、老板大小事项亲力亲为……一个字:乱;乱的背后揭示了企业缺乏一套自主的、高效运作体制,人为因素太多,导致对目标认识不清,走了不少弯路。

4.

关于产品

产品是行业内最经常被讨论的话题:新款短时间内被抄袭、产品同质化严重、产大于供、产品利润空间越来越透明、产品包装肤浅单一……整个行业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但鲜有企业愿意打破这个循环,原因何在?没有自己独立的研发能力,或是不愿意支付庞大的研发费用,导致企业最重要、最基础的承载——产品环节出现了缺陷,产品缺乏新意,没有品牌识别,自然创造不了更高的价值。

5.

关于营运

广撒网,捞小鱼、简单复制港资品牌开店模式、零星广告传播、阶段性终端活动、培训只“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营运还只停留在管好员工、货品、款等最基本层面上,企业内部缺乏清晰营运目标和管理手段,直接导致资源得不到集中利用,影响效益回报。

6.

关于资本

区域品牌发展到一定阶段,自有资本将成为发展的瓶颈,或止步不前,或有心无力,为了让前进步伐走得更快更稳,除了内在运作效率提升,开源节流,还应借助外部的力量,加快企业发展。

层层分析和思考下来,模型雏形已显示:战略、品牌、管理、产品、营运、资本,对于大部分区域品牌掌门人来说习惯单独考虑这些问题,却不知内在联系的奥妙何在,将这些元素有机联系一起形成体系,使其自如运转,企业由内至外才真正具有生命力。

笔者总结如下:

1.

战略是核心,战略决定营运的模式

2.

品牌、产品是企业体系的外在体现,拉动效益

3.

运营模式、目标指导着企业内(管理、资本)、外(品牌、产品)的规划

4.

管理、资本是企业体系的保障,内功

5.

内(管理、资本)、外(品牌、产品)相互支撑,不可分离

6.

品牌、产品;管理、资本之间关系密切,互为载体和内涵

7.

最终外表的现象,就是对战略制定的反馈

在这套模式里,有很多困扰区域品牌的表现问题就可以清晰看到症状所在,不再是简单的用分裂的眼光看待问题。

1.

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指引着企业认清在哪里,要去哪里以及如何达到。其本质就是利用核心资源占有适合自己的市场。

案例:

LAN澜珠宝:杨澜凭借自身形象和圈中资源,跨界抢占了定制珠宝高端市场;

周大生:短时间内抢占终端资源,以店数之多成就泛全国性品牌的辉煌,初露珠宝帝国之霸气;

I DO:分离出“婚戒”市场,巧借西方婚礼誓词占领了品牌资源,锁住细分市场;

瑞红:以颜色作为品牌识别,产品形象和品牌形象统一,乘中国改革开放之东风,中国崛起之势,在中国元素这一范畴独领;

格力:专业做空调,做单一品类,树立专业形象

王老吉(加多宝):抓住凉茶“防上火”的核心诉求点,结合事件营销,从南推向北

沃尔玛:建立强大的现代化物流体系,实现高效低成本配送

区域品牌因各种局限因素,不必简单效仿大品牌模式,而是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牢牢抓住自己的优势或者为自己创造一种优势,走出自己的路,超越自我。

2.

品牌战略

品牌战略重点在于定位和整合传播。

定位不是像现在大部分区域品牌所打的广告:“买**到**”“到**买金终身放心”简单宣导,也不是用静态眼光分为“高”“中”“低”档次。区域品牌扎根终端,拥有当地一线资源,结合自身优势,看到未来自己的发展位置,才是真正的定位。区域品牌往往在某一块市场成功之后,难以在第二个市场突破,因为在其他市场不具备自身市场的资源优势,品牌定位本身具有可替代性,这是很多区域品牌难以突破的困扰。

案例:

润金店:“情饰专家”,抓住行业本质,情感营销为主,摈弃大综合店的概念

TSL谢瑞麟:“婚庆专家”,除了卖婚庆珠宝,让顾客真正体验婚庆的服务,例如婚庆潮流专刊、举办婚庆PARTY、邀请明星夫妇亮相分享等,塑造独特形象

区域品牌如果要实现突破局域的限制,在定位上就得摈弃地域性的色彩,在全区域都可以复制、与消费者获得共鸣因素;或者是发展到一定阶段进行定位的调整,适应更大区域的发展。

好的定位需要整合传播来进行宣传,加深印象。不少区域品牌看到其它成熟行业的“品牌=明星代言+央视广告+渠道扩张”模式,也蠢蠢欲动,但未考虑到是否合适自身条件。区域品牌最有优势的资源是当地市场,建议前期还是扎根根据地,强势渗透,结合当地人群的层次、娱乐习俗、优质地段选择最适宜当地的传播方案,除了常规的电视、报纸、户外、电台,同时也要重视新兴媒体例如网络、社区等终端的广泛化,还有最具爆炸力的公关事件等,从而让品牌找到对接口。后期再根据具体情况重新调整布局更大市场。

案例:

通灵翠钻节日促销以“买产品送套房+”制造争议话题,一举成名;

CC卡美针对年轻结婚人群在官网举办了“解密爱情密码”活动,结合新品推广,收到奇效;

随着国内大众娱乐时代到来,P&G宝洁公司选择和中国达人秀栏目合作,迎合了国内草根文化。

整合传播背后依然是资源的整合,目的就是达到营运目的,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根据行业现状建议可以与专业策划公司合作,以创造更大效益。

3.

营运管理

营运管理即是将战略规划落实到日常系统管理当中,保证战略思想的落地,并且以数字化目标与检验体现出来,从营运模式到日常店铺营运、终端宣传推广、培训督导、货品管理、促销活动等完整体系。

案例:

卡地亚黑色形象的店面是真正的精品店、旗舰店,而红色形象的店面相对是普通的店面,针对不同的市场、商场定位、人群选择不同档次的店面

借助沃尔玛、万佳等全国性连锁购物超市达成合作,迅速开店,锁住中低端客户群

某品牌将店铺全部开进了高档社区会所,锁住高端人群,且真正实现了体验式购物环境

主题店:以婚庆为主题开综合商场,选取与结婚相关的特色货品集中售卖,珠宝也成为主要业绩来源之一,且附加价值得到很好的体现

营运需要精细化管理支撑,如果在精细化的背后实现某一环节的创意突破,将超越竞争对手,打出一片新的市场,例如打造最快的营运链,快时尚ZARA;创造DIY生活方式,自取自装,强大方便的物流体系,宜家家居;抢占地产资源,麦当劳等,从某一环节入手,创造别人无法效仿的价值,以营运体系支撑公司经营。另外要重视客服工作,要明白客服是拉动多次销售和达到口碑传播的最好方法之一。

4.

管理

完善管理体系可以保障营运目标的达成和企业正常的运作,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企业构架的设置和激励机制,一部分是软性管理,即企业文化、管理文化,凝聚团队力量。

企业在不同阶段应设置不同的构架以适应发展,但仍是要抓住最核心的效益环节,优化组织架构,建立合适自身发展的模式。

例如:

企业发展初期,部门是零散设置,发展过程中不断细分部门,缺失统领和引导核心部门,这时应重新梳理,设立利益中心,其他为配合部门

大部分加工型批发企业部门设置为财务、人事、行政、物流、设计、货品、企划、销售……架构越来越庞大却缺乏协调,部分公司也将此结构重组,以产品研发推广中心为主,作为发展龙头,增加研发费用,另设销售、后勤等为配合,主次分明,突出重点营运环节

也有部分企业采用项目制机制,依据不同工作任务临时组建项目小组,最有效调动公司资源

ZARA采取组织扁平化,不设领导职位,设计师、策划师等聚在一起快速商讨决议,减免繁琐流程时间,建立“快”的制胜法宝

区域品牌集中有限资源,打造最利于自己的管理模式,将流程设置最流畅、最节省时间,稳定企业运营,最忌将资源浪费。

软性管理同样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让全体员工都拥有归属感,为共同目标而奋斗,利益是基础,而真正能发挥极致的却往往是精神的力量。找到自己的独特目标,带领员工一起奋斗,发挥员工最大潜能。

5.

资本

区域品牌起步时大多用自有资金运作,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对资金的需求也更大,如还按原模式运作将会阻碍企业发展。为此初期可与银行多接触,从增加信用额度的方向考虑,从小额贷款入手,少量多批次,逐步增加信用额度,这样在企业需大笔资金周转时就可增大贷款。另外在必要时PE/VC也是考虑的方向。

6.

产品

大多区域品牌没有自设工厂,大部分货源来自深圳加工批发企业,货品特色不明显,不具有品牌印记。产品是载体,直接体现企业的所有,寻找到产品的创新点,是企业发展的基础。

案例:

潮宏基以带有东方元素的时尚产品作为一种识别,与清华大学等机构合作研发,“紫气东来”等系列为潮宏基带来了国际荣誉

TIFFANY创造了六爪镶嵌工艺,奠定了“爱情之石”地位

“单身戒”创造了一个品类,颜色湖蓝,采用新型材质,符合新一代特殊人群的审美和精神追求,支撑了一个新公司诞生

第3篇:医美新媒体运营方案范文

“卫生部非常欢迎各方专家参与到医改和卫生问题的研究之中,各方面的参与,社会各界的关注,有助于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学者所作的这份研究报告,对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是中肯和客观的,对决策者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卫生部领导高度重视该研究,曾与课题主要负责人面对面交流意见。”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毛群安表示,积极推进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卫生部门首当其冲,责无旁贷。卫生部正在积极会同相关部委拟定深化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

毛群安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所作的《对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评价与建议》报告中提到的“医改”,包括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及药品流通体制改革,这三项改革是相辅相成的。医疗服务问题涉及千家万户,事关群众的健康权益,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医改是一项系统工程,非常复杂,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对于社会广泛关注的城市医改试点指导意见何时出台的问题,毛群安说,两年多来,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卫生部一直在积极会同相关部门反复研究,并且期望该意见能尽早出台并付诸实施。尽管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要取得突破难度很大,但卫生系统要勇担责任,甘当改革“领头羊”,坚持从自我做起,从能够解决的问题做起。

毛群安还介绍说,虽然城市医改试点指导意见尚未出台,但是相关工作一直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同时,卫生部正在会同试点城市研究制订试点方案。

医改靠谁来推动?

1.政府责任成为“主流声音”

数据对比:

我国卫生总费用2003年达到6598亿元。其中政府投入仅占17%,企业、社会单位负担占27%,其余56%由个人支付。

欧洲发达国家政府负担80%~90%卫生总费用,美国政府负担45.6%卫生总费用,墨西哥政府负担33%卫生总费用,泰国政府负担56.3%卫生总费用。

在北京一家大医院门前,记者遇到一位来自东北的农村患者。他告诉记者,两年前他感觉胃不舒服时,曾经去过医院,听说做胃镜要花好几百元钱,他嫌太贵了,没敢做。一直拖到去年,他感觉越来越难受,去医院一检查,结果被确诊是胃癌。他很后悔:“当时就想能扛就扛着,没想到扛成了大病。”他说,他家为他治病已经借了5万元,变成了村里的贫困户。

这样的患者并不少,一个著名的数据是:在今天的中国,有48.9%的人应就诊而不去就诊,有29.6%的人应住院而不去住院。维护群众基本健康的责任应该由谁来承担?在此次关于医改的舆论热潮中,尽管关于医改走向众说纷纭,但“政府责任落实与否决定医改成败”,却已经无可争议地成为主流观点。

在医疗卫生领域,政府的角色是什么?政府到底承担什么责任?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玲认为,近年来一直研究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去年年末到今年年初以来,由政府主导医疗服务体制改革的观念逐渐被高层和业界所接受。她认为,这种观念在过去是非主流的,但它正在成为今后医疗体制改革领域的主流思想。

一位专家告诉记者,尚未听说哪个国家不把保障公民就医权及生命健康权当作是一项不可推卸的政府责任。“医疗卫生领域由于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失灵,这是一个无可争议的观点。政府在这一领域不能失灵,这也应该是一个无可争议的观点。”

他认为,过去政府从来没否认这是政府责任,但并未承担到位,实际上对医疗卫生领域是放任自流的,就像过去也从未说医院要市场化,但光说不行,要有一套办法保证。医改是否成功的关键,就是要看政府主导作用发挥得好不好。政府如果对医疗卫生依然还是像现在这样责任体现不到位的话,再好的设计也无法取得预期效果。

另有专家认为,忽视了贫困人口和社会弱势群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必然会先天不足。广大中低收入阶层实际为20年的医改作了一次昂贵的埋单。他希望,经过20年的改革探索后,应该进一步强调: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和维护居民健康权益的责任不能弱化,增加卫生投入、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医疗卫生市场和行业监管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他希望,新的医改政策框架里要牢牢锲入民生要素,把公共医疗打造成为质优价廉的公共品,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

2.医改不是一家能挑动的重担

专家回顾:原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所长蔡仁华回顾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历史时告诉记者,“”结束后,医改的目标是拨乱反正,恢复和完善被破坏的制度。从1985年到1996年,主要是微观领域的改革。由于当时医疗资源不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非常突出,医改的目标重在调动供方的积极性,激活医疗机构的服务效率,解决医院生存问题。1997年至今,中央提出了改革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医疗服务体制、药品流通体制的三项改革联动的改革思路,至今,国家依然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探索。

现状印象:

1.医疗保障体系仍不健全,目前有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大部分国民靠自费就医。已有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保障水平也太低,远远不能满足参保人医疗需求。一些地区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居民占贫困人口的2/3。

2.药品生产流通领域秩序混乱。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难以实施有效监管。不少生产企业虚报成本,造成政府定价虚高。一些不法药商通过给医生回扣、提成,扩大了虚高价格的药品、器材销售。替代药品泛滥,一些企业把一些常用药品改头换面申报新药获得较高的价格,导致国家降低定价药品价格的多次努力无法收到实效。

3.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适应群众健康需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卫生资源总体不足,特别是优质资源严重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和城市社区缺医少药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公立医院拥有的医疗资源仍占到全国医疗资源的90%以上,多渠道办医的格局没有形成。

“三项改革协调不够”,一位医保专业人士日前给出了这样的结论。他认为,“三项改革”在互相联动方面并没有取得大的效果。“三项改革”在同步往前走,但互相协调得不够。自1998年医疗保险从卫生体制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体系之后,预防保健和医疗保险越走越远,导致疾病预防与医保脱节。目前医保部门只是被动应对基金超支风险,把眼光盯在防范医院违规操作上,而没有和医疗行业联手,从最经济、见效最明显的预防保健方面投入精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朱玲认为,医疗制度的改革与政府的设计理念、政策导向有很大关系。这就意味着,医改的方案和效果,必然受政府的多项政策所影响,这些问题不是卫生系统能够单独解决的。

清华大学公共学院一位教授认为,社会可以是多元的,政府应该是统一的。但是现在政府各部门之间、各级政府之间各有利益,简直看不到政府的统一管理在哪里。医疗卫生领域改革牵涉不同的政府部门,必须坚持由国务院统一领导。

有关专家认为,“三项改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卫生系统承担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一个健全的医疗卫生体系,应该包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药品和医用器材供销体系、医药费用价格管理体系、财政经费保障体系以及卫生监督管理体系等。这些工作仅靠一个部门是管不了,也是管不好的,需要动员政府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医疗服务体制改革今后怎么走?

1.发展卫生事业三条原则不能变

卫生部部长高强在形势报告中明确提出,发展卫生事业有三条基本原则不能变:一是坚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不能变,不能照搬外国的发展模式;二是坚持卫生事业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根本宗旨和公益性质不能变,不能把医疗卫生机构变成追求经济利益的场所;三是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和维护居民健康的责任不能变,增加卫生投入,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医疗卫生监管,依然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

2.城市医改思路基本明确

高强提出,今后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由政府制定统一的区域卫生规划,根据公共卫生服务和居民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确定保留公立医疗机构的数量和规模,负责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其余的公立医院可引入市场机制,吸收社会资金,改造成非营利或营利性医疗机构。对保留的公立机构,一是数量、规模要适应群众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不能“卖光”、“改净”;二是运行机制要体现公益性质,完善保障措施。政府要控制公立医院的收费标准和收入规模,不鼓励创收。支出要由政府科学核定,给予保障,实行“核定收支,收支挂钩,超收上交,差额补助”的经济机制。

3.城市医改试点内容大致框定

高强说,城市医改试点的主要探索内容包括:

――坚持政府主导与引入市场机制相结合,发挥政府在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制定政策、严格监管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同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投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调动政府和市场两个积极性。

――按属地化原则,实施区域卫生规划,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分类管理,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行业监管,有效解决卫生事业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协调问题。

――坚持优先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方针,实行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加快社区卫生发展,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服务功能,改革运行机制,增加政府投入,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改革“以药补医”的机制,调整医疗收费价格,完善医疗机构经济补偿机制和药品价格管理机制,引导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合理用药,从源头上抑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城市医改思路看点

看点一:让公立医院真正姓“公”

目前我国公立医疗机构规模过于庞大,与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存在很大矛盾。由于财政投入很少,使相当多的公立医疗机构仅保留“公立”的外壳,内部运行机制却出现了市场化的倾向。用高强部长的话说,这是“图虚名而不求实效”。这也成为近年来社会对公立医疗机构发出谴责的关键点所在。

一位卫生经济学家认为,首先要明确“到底什么是公立医院”。各国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其首要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社会公平,让低收入者、处于最低收入保障线以下的人口都能看得起病。因此公立医院的社会功能首先是提供最基本的临床服务,其次是发展领先的临床医学技术。不同的公立医院在这两方面应有不同分工,政府对二者的激励机制也不相同。

“公立医院应该是社会安全网的最后一道防线。”一位专家这样说。他认为,政府首先要明确,公立医院这道“防线”的社会功能是什么?它要体现的社会责任又是什么?它到底占有多少资源才合适?它又该怎样分布与运营?目前,这些问题还都没有明确答案。

一些公立医院院长在采访中提出,现实是,当遇到重大事件抢救时,政府的指示总是不惜一切代价,但最后这些代价都是医院承担。据说目前全国医院累计欠费几十个亿,其中多数是医疗救助所欠。在政府投入只占公立医院收入不到10%的现状下,让公立医院这样运行合理吗?医院承担的这部分代价最终还不是要从患者身上挣回来?这样做是政府把自己的责任转嫁给医院,对其他患者也是不公平的。合理的情况应该是,公立医院支出由政府给予保障,其职责的第一条就是保证群众基本医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基本医疗;而需要动用其他非政府医疗资源,政府就要给补偿。“桥归桥,路归路”才行。

看点二:医院经济运行机制要“推倒重来”

按照城市医改思路,公立医院运行机制“要体现公益性质,完善保障措施。政府要控制其收费标准和收入规模,不鼓励创收。支出要由政府科学核定,给予保障,实行‘核定收支,收支挂钩,超收上交,差额补助’”。

一位卫生经济学专家认为,这一调整措施,相当于把以往的公立医院经济运行机制推倒重来。这个方法很简便,对控制公立医院追求大规模发展、追求过高经济收入的现象会很有效果。但是在实施中会有一定难度。首先是监管会很难,一些地区以往探索“总量控制”,要求医院每年的经济增长幅度不能超过10%,但是大型医院基本上都超过这一比例,卫生行政部门根本无法进行有效干预。

这位专家认为,今后具体如何差额补助,也有待进一步研究。目前医院成本核算基本没有到位,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什么核算差额部分?要防止医院为了要补助而降低运行效率的“消极应对”心理。此外,在许多公立医院经济增长幅度过快的状态下,如何核定合理的收支标准也是有难度的工作。

还有卫生行政管理者认为,政府补偿能否真正到位是个难点。比如卫生部门这两年想做的“四降一升”,四降没问题,一升就困难了,没人愿意为卫生部门呼吁,说医疗技术劳务价格该涨。因此要实施这项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措施,还有待于攻克许多难关。

看点三:卫生资源要真正还原成“正金字塔”

一位患者告诉记者,他家小孩不久前发烧去了趟大医院,先量体温就花了两元。一位专家说小孩发烧38℃,很厉害啊,给开了一个处方:头孢呋辛、美洛西林舒巴坦、新鱼腥草素钠、安奇颗粒等。“一下花了我210元啊。我当时没带那么多钱,没取药就走了。之后我去了我小区的社区卫生站,医生量体温不要钱,他开的是青霉素和鱼腥草,统共没花多少钱。孩子用了药,很快就好了。”他不明白为什么大医院看病就那么贵。可还有患者告诉记者,他所在小区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出的药比大医院还贵,“去看病的人少,那还不抓住一个狠宰一个?”

卫生资源分布不合理,病人流向不合理,是看病难、看病贵的一个重要原因。如何解决?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周子君认为,公立医院也要有定位,不是说每家医院都要满足所有医疗服务。医疗服务体制改革要解决雪中送炭的问题,这是政府要解决的。大医院自己有能力取得较好的效益,相反说基层医院、社区怎么发展,是需要政府投入和决策的。“此外,政府给了钱以后,还要看社区做得怎么样,以前我们不讲绩效考评,现在发现政府给乡镇卫生院投了大量的钱,包括北京小的医疗机构,医疗设施条件大有改善,但是没有患者上门,小医院平均住院率只有30%。”

另据了解,以往也提倡区域卫生规划,合理分布医疗资源,但是由于各地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区域卫生规划往往形同虚设”。

“医疗的资源调整和整合,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有力调控,这是铁律。”专家说。

记者观察:城市医改试点意见为什么迟迟不出台

从去年到现在,不断有媒体说,卫生部会同其他部门制定的城市医改试点指导意见就要出台,但该意见总是“正在制定中”。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记者采访了一位曾经参与意见起草的专家,他告诉记者,医改政策的出台,是各部门需要相互协调的,但在协调中非常艰难。“一提医改,大家都说支持;一说医改不成功,大家就都看卫生部,问卫生部为什么总不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