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我国在形成市场经济体制之后,在21世纪初加入了WTO之后,国际上的其他国家交流更为密切。那么有的企业不仅仅在面临国鹊木赫,还需要考虑国际上一些企业的竞争。企业内部的成本核算工作十分的复杂,这些企业需要对自身的成本核算工作进行熟悉,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企业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对成本的控制,在进行成本控制的时候,需要做好成本核算的工作。如果成本核算的工作得不到保证的话,将会严重影响人们生活的质量,也会制约企业的发展。
一、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必要性
成本核算的工作是我们在开展成本管理工作时候的基础性工作,成本核算的工作决定了一件商品的定价。成本核算的工作也是对企业内部的基本情况进行熟悉,确保企业能够正常的经营和管理。一个企业在进行管理和决策的时候,需要对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其中成本核算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工作。通过成本核算的工作,我们可以对企业的资源使用状况以及资金运行状况进行了解,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相关依据。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的时候,需要结合自身的基本情况,且能够做好对市场的预测工作,降低企业在市场上发展的压力。成本核算的工作能够使企业在制定方案和策略的时候,考虑的因素更为全面,制定出合理的计划方便我们开展工作。
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重要作用
1.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的时候,是为了将企业的成本进行熟悉和了解。企业的成本能够反映企业的盈利情况,在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时候,工作人员需要做好细节的控制工作,并能够加大对细节的掌控。企业内部在制定管理和规划的时候,需要加大对成本进行熟悉和掌握。企业进行成本核算,也需要对市场的发展与变化进行熟悉,确保企业能够正常发展。
2.我们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发展,进行成本核算工作也实属正常。成本核算工作能够对企业内部的资源进行分析和合理的分配。一个企业在发展和运营的时候,需要庞大的资源支撑着。企业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大对每种资源进行合理分配。成本核算的工作也有利于人们进行成本的控制工作。成本核算的工作属于企业内部的会计工作,为了迎合市场的变化,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做好细节的控制工作。企业可以在进行成本核算的时候,能够对自身的不足之处进行自我剖析,方便开展指导和管理的工作。企业在制定管理策略的时候,尽可能满足公司的实际状况,保证相关企业在制定的策略更加科学合理。
3.在进行成本核算的时候,主要是对公司内部的账目进行熟悉,并能够结合会计的基本方法进行分析。在进行成本分析的时候,也有助于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做好细节的控制工作。成本的分析工作较为复杂,成本核算工作人员能够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对自身的缺点记性分析和弥补,提高成本核算的质量。
三、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一)核算内容缺乏完整性
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的时候,由于没有标准的管理体制,很难对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进行规范。成本核算的工作需要有标准的核算方式且能够按照国家颁布的标准开展工作。由于成本核算的工作发展起来的时间较短,并不能够受到企业的重视。企业在开展工作的时候,需要加大对企业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和管理。成本核算的工作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并对以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目前,由于成本核算体制并不完善,导致企业在开展工作的时候,不能够做好细节的掌控和分析,严重影响企业成本控制的工作和质量。
(二)核算方法缺乏合理性
成本核算的工作是需要标准的方法进行指导,成本核算的工作是为了迎合市场的变化,在其他国家引进过来的。虽然已经有相关的企业重视了成本核算的工作,但是在开展实际工作的时候,只是对国外先进的技术进行管理和简单的改进,便应用到了成本核算的工作。在应用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并没有加大对核算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导致核算方法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影响工作的质量。为了满足时代的发展规律,需要我们对成本核算的方法进行调整和整合。企业也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状况,对核算方法进行调整。
(三)核算理念缺乏科学性
成本核算的工作对科学性要求十分的严格,为了保证成本核算工作具有科学性,就需要工作人员加大对成本组成成分进行熟悉。成本核算的工作也是为了保证企业能够科学合理的进行决策的工作,工作人员需要做好对成本核算工作进行重视,并能够对管理理念进行熟悉。企业在发展的时候及其重视对成本进行管理,那么在进行管理的时候,需要加大对细节进行控制和管理。成本核算的工作也属于对企业的资产和资金进行管理。如果成本核算工作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就很难保证我们成本控制和管理工作的质量。
四、解决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问题的方法
(一)完善落实成本核算管理制度
为了保证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企业内部的成本核算管理工作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在进行成本核算制度完善的时候,也是为了迎合市场的变化和发展。企业需要加大对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了解。企业需要加大对成本核算管理制度进行规范和编制,并能够在企业内部对相关工作进行推广和执行。企业需要做好对内部的资金流量等进行检测,并能够运用会计的方法和经济学的角度指导相关的工作。企业在对成本核算工作进行监管的时候,需要建立监督制度并能够进行科学的监督和管理。
(二)加强企业成本核算管理力度
成本核算工作是为了方便我们进行管理的工作,那么企业在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需要加大对管理工作进行认识,能够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规范。成本核算就是对企业内部的经营状况进行简单的分析,结合企业的实际状况做好管理工作。企业需要加大对成本核算工作的重视。在对企业内部的资源进行分配和管理的时候,需要迎合市场的变化。企业也需要加大对企业内部的资源进行分配。在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需要加大对成本核算工作的重视,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会计核算人员专业素养
成本核算的工作十分的重要,成本核算人员也是为了迎合企业发展的需要。核算人员的工作能力需要满足工作的需要。企业需要对核算人员的工作能力进行审核,对于不合格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对新的会计政策进行培训。在对成本核算人员进行培养的时候,需要按照国家颁布的标准进行培训,与此同时,企业需要做好对细节的控制工作,更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科学的考核,不断的提高其专业素养。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是对成本核算工作进行简单分析,企业需要对成本核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不断的融入新的技术,提高成本核算的质量。企业需要不断的成本核算工作进行调整,顺应市场的发展,确保企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参考文献:
[1]刘君.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问题及其解决方略[J].商场现代化,2016(19).
[2]沙雨琪.浅谈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J].商场现代化,2016(09).
[3]张万玲.浅谈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J].全球商业经典,2015(08).
[4]李伟.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15(27).
一、问题课程的特征
“问题”是问题课程的基本特征。在问题课程中,把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引导、启发、讨论、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向教师或同学质疑,使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和学习。问题课程的意义衍射出几个重要特征:
(一)兴趣性问题课程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置问题疑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牵动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正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言:“思维是从兴趣开始的,有了兴趣,才有思考、才有创新”。
(二)自主性问题课程使学生产生自然要求的学习动机,掌握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发挥,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只充当幕后导演,对学生的观点和思想进行分析、总结、评价和纠正。问题课程打破了课堂被教师垄断的传统习惯,扭转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尊重了学生的意愿,体现了一种开放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精神。
(三)有效性问题课程能使相关问题尽可能当场暴露,便于教师及时发现和解答,缩短学习过程,加深学习印象,巩固学习效果。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综合理解能力,乃至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四)批判性问题课程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方法和意义敢于质疑和反思,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充满自信,不迷信权威。
二、问题课程的基本模式
问题课程的基本模式包括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或假设、启发与点拨、讨论与分析、解决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是靠其在相对独立地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学生在学习中不应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应是积极的思维活动者,在这种思维活动中对原有的知识信息进行改造和加工,补充和完善知识结构,从而揭示出新的知识。在这种教学思想指导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规律,选择能反映一般关系特性和方式、具有概括性特点的问题,将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教师的启发和讨论,使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问题所提出的要求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使学生感悟到已有知识与问题解决存在差距,从而引起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探索解决问题的答案。
(二)提出问题或假设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仅仅是一个方法或实践上的技能,而提出问题要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超越和勇气,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内容的问题性与非问题性只是一个程度上的区别,如果教学内容易于识记、理解和应用,则其不是问题或其包含的问题性程度不高;如果教学内容难以理解,需要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把握,则其问题性程度就很高。
(三)启发与点拨提出问题以后,教师通过启发和点拨,给学生提供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解决方向和解决目的,使学生意识到已有知识和问题之间的矛盾,提高其探索解决问题的独立性程度,而不是把现成的答案灌输给他们。当学生在探索中积累了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时,让他们发现新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新问题的方法。只有学生在学习中走进了死胡同,教师才向他们提供最低限度的帮助,告诉他们怎样摆脱困境。
(四)讨论与分析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和发展水平不同,在班级授课条件下,不会在每个学生身上产生问题情境,因此,问题课程强调注重学生个性,提倡集体讨论,在讨论中使每个学生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拓宽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范围。在讨论分析中,教师要把握好四个关系:一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基础);二是还要发现或解决什么(目标);三是如何去发现或解决(方式方法);四是如何确信学生已经发现或解决(结果评价)。当然,讨论并不等于散漫和放任,而是改变师生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将学生吸引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对问题的解决中来。
(五)解决问题问题课程的实质是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目的的一种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都是信息的发出者、接受者或加工者,都是对问题不同意见的交换者,只要师生对问题都有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解决问题的目的就达到了。
三、问题课程的反思
在借鉴问题课程教学模式中必须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如考虑课程的不同、教师的能力不同以及学生的愿望不同等对问题课程教学模式实施的影响。
(一)不同的课程是否都能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是问题课程的精髓,问题课程作为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教学策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积极的、进步的。然而,要在所有课程教学中都创设问题情境的确是有难度的,课程不同,问题的情境、性质及其复杂性程度也不相同,如文科教学与理科教学创设的问题情境就大不一样。但不管怎样,课程不同并不能否认创设问题情境的可能性。
(二)教师是否有这个能力问题课程的主动权掌握在教师手中,与教师的职业素养、知识水准、教学技能密不可分,教师主体不同,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大不一样。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国的教学仍然是以灌输式、填鸭式、训话式和演讲式为主,甚至有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是照本宣科、纸上谈兵,对自己讲授的内容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要使问题课程教学得到推广,必须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自觉性、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求教师不断努力钻研,不断吸收新的理论知识,不断进行社会实践,这样,才能增强教师的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质量。
(三)学生是否有这种愿望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学习仍然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教师教什么就学什么,缺乏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的精神,少数学生认为上课就是听课,讲坛就是“神坛”,课堂上很少向教师提问,课上抄笔记,课下背笔记,考试翻笔记,学习就是为了考试过关。这种应试教育模式与问题课程理念大相径庭。
四、问题课程对会计教学的启示
会计既不是文科,也不是理科,而是界于文、理之间的双重边缘学科,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因此,会计教学应借鉴问题课程模式,切实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有效性,实现学生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零距离”,缩短会计应用型人才的成熟期,满足用人单位对会计学生就业工作经验的要求。
(一)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会计的特点决定了会计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首位。知识是基础,一定程度上知识的掌握是能力发展所必须的,但知识不一定导致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对知识死记硬背却往往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甚至导致想象力的匮乏和知识的枯竭。教师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把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形成应用知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第一的教学原则会计是一门技术或手艺,会计教学就象师傅带徒弟,不能只靠口头讲授,必须要靠实际行动。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会计理论知识更多的需要通过会计实践才能掌握和验证,因此,会计教学决不能只是照本宣科,除了课堂实习外,还必须带领学生深入企业、社区进行会计实际操作,把会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此,建议会计教学将以“教师、教室、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图书馆、实验室、社会实践”为中心,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准会计工作者,直接为学生就业打基础。
关键词:会计行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新时期
1.会计行业从业人员工作内容
想提高经济发展新时期会计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水平,可以从会计行业从业人员的工作内容入手,通过这些,对症下药的去使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水平得到提高。会计行业从业人员具体有多个岗位,不同的岗位有着不同的责任和职能,必须去一一了解。会计行业从业人员各个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详见下表(表1-1)。
表1-1会计行业从业人员各个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以出纳专员和会计岗位为例)
2.对会计行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2.1对会计行业从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的概念
概念:就是当会计行业工作者在从事会计日常工作的时候,一定要遵从的规范。为了令会计行业工作者在面国家以及会计行业工作者个人之间有着利益的不和时,会计行业工作人员一定要遵守和遵循的守则,使他们可以得到工作以及生活、集体利益以及个人利益平衡。
2.2会计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的原因
会计行业从业人员之所以要进行职业道德建设,是因为会计行业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足和缺点。这些问题不解决,会一直使着我国会计行业的发展受到影响。所以必须要提高会计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建设,就一定得了解和解决我国会计行业现存不足,才能得到解决会计行业现存不足以及缺点的办法。我国会计行业有着的缺点和不足以及解决方法详见下表(表2-1)。
1.总账系统的主要业务操作和流程:首先设置常用摘要,以便填写凭证。其次掌握了凭证的填制、出纳签字、审核,修改、作废、红字冲销、删除、记账等业务处理。应用总账系统对凭证进行记账,录入银行对账单,查询日记账,进行银行对账。在期末业务中,调整税金,结转损益,定义转账分录,对机制凭证进行审核、记账,最后结账。
2. 设定日期,录入账套信息,设置分类编码,建立账套,按实习要求增加三名操作员并设置权限,账套数据的引入和输出。设置基础档案,设置结算方式,并在老师的教导下学习了增加修改会计科目,设置项目大类,并录入期初余额进行试算平衡。设置凭证类别,进行数据备份。
3在总账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固定资产的设置,启用并初始化固定资产,在选项中进行选项设置、部门档案、部门对应折旧科目、资产类别等。录入原始卡片,输入固定资产变动,在月末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进行固定资产减少处理,批量制单。进行对账和结账。
4.进入ufo报表,对表行高、列宽、表格线等进行设定,自动生成模板,并运用到了单元组合等知识,设置了利润表的关键字,填写公式。并通过公式进行计算。
5.薪资管理中,首先进行薪资系统的初始设置,在选项下录入工资项目及工资计算方法,录入部门和职员档案,输入工资数据基本资料,其次进行结转工资费用,生成凭证,进行审核和签字及对账,最后结账。
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法:
1、 会计科目设置这是一步关键的设置,也是容易忽略的地方。刚填制的几张凭证,到了账套主管审核那里就会出现“没有符合的凭证”,出现这样的凭证难道就是这些凭证不需要审核?但是凭证又不能记账。其实这就是没有指定会计科目的原因,将现金总账科目中的待选科目中的现金转到已选科目中,再将银行总账科目中的银行存款选到已选科目中,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2、凭证类别设置。在填制凭证中会出现“不符合凭证”等现象,处理此现象的方法在于凭证类别的设置。
3、固定资产看似简单,其实还是有点难度的。有了工资管理的教训,现在就不会盲目勒到处找了。首先先启动固定资产系统。固定资产原始卡片已经录入,但在与总账系统进行对账时会出现一信息提示框,无法实现对账?解决方法:在进行录入固定资产数据时,有些卡片项目需要直接手动录入,有些则可以进行选择。原始卡片录入并保存后就可以与总账系统进行对账。但如果出现以上提到情况时,用户就必须返回检查,在进行账套参数设置时,用户是否选择了“与账套系统进行对账”的选项,只有选择了此项,系统的“对账”功能才能使用。通过对原始卡片的录入,可实现与总账系统的对账,从而很清楚的检查出对账是否平衡,进而决定固定资产是否在月末进行结账。
三、实习心得:
做实训是为了让我们对平时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在理论和实训教学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已学基本理论及应用知识并加以综合提高,学会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是对会计单位的经济业务从数和量两个方面进行计量、记录、计算、分析、检查、预测、参与决策、实行监督,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核算手段,它本身也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专业作为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一项重要的经济管理工作,是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经济管理离不开会计,经济越发展会计工作就显得越重要。针对于此,通过对会计学等科目的学习,可以说对会计已经是耳目能熟了,所有的有关会计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结构体系,我都基本掌握了,但这些似乎只是纸上谈兵,倘若将这些理论性极强的东西搬上实际上应用,那我想我肯定会是无从下手,一窍不通。自认为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在这里只能成为空谈。于是在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下,认为只有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会计实务操作中去,才能真正掌握这门知识。
两天的实训是在我们充实、奋斗的过程中完成的,记得实训的开始是那样的忙碌和疲惫,甚至是不知所措,因为我们的自学能力和结合能力没有很快的结合与适应,只能依靠老师的引导和帮助,现在的我们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基本会计人员了。学校实训的目的就是要加强我们能力培养和职业道德意识的提高,实训就是我们适应社会工作的垫脚石!
(一)课程体系设置的不足
既然是高职院校,则学校在培养过程中要用相对应的课程体系来体现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这样才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但是现阶段看来,很多的院校仍然使用的是传统的按学科体系要求设置的课程,这样由于过于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就被束缚在知识的系统性、学科性、完整性上。另外,这些学校设置的课程,有些甚至就是传统的专科院校或者大学课程的翻版。由于盲目照搬课程,理论课与实践课被认为划分,课程的内容又相互想交叉,这样就会造成理论学习的胡乱。这种课程模式教出的理论,仅仅为了用于考试,对实践没有帮助;相对的来说,实践也不能很好的支撑理论学习。由此可想,培养出了的学生,很难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教材本身的缺陷
教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材,是学校课程培养最具体的体现形式。教材的选取至关重要,不仅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起着重要作用,也保证着教学质量。但是目前,各高职的会计教材旨在应用,实则存在较多缺陷,例如内容偏多,理论偏深,对实践重视不足,甚至有些自编教材但质量不高,还有些存在着印刷问题。所以,教材的编写尤为重要,应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能照本宣科,并且应该有详尽的内容,实用的规范,体现高职会计教育特色。
(三)教学场上的不足
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在理论教室进行理论教学,在实验室进行实践教学,但是理论教室只有较少的器材,只有一个黑板,实验室建的数量也较少,这样要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时候很困难,尤其当理论教室和实践教室相距较远的情况下,更不利于开展教学活动,因此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比如,教师在讲课讲到会计报表,会计账簿,会计凭证等实践项目时,需要的是学生的动手实践,更需要多媒体设施的辅助作用,这样才能使教学更加具体化;但是由于理论教室本身的器材限制,不能与实践教室相结合,不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四)教学队伍的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的不足
优良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学方法的与时俱进,对于高职院校搞好教育质量的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对于教师来说,自身要具备充足、丰富、系统的理论知识储备,但另一方面也要具备扎实的,熟练的实际操作能力。现阶段存在的教师师资问题主要从这两个方面体现,一个是理论性较强的教师,这些大多是大学毕业了就从事教学工作,因此理论充足但实践不够,另一个就是实践性较强的教师,由于在一线工作较久,在单位实践充足,但是缺乏较强的理论基础。由此两者要互补。
教学方法方面,众所周知,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时,一味地填鸭式满堂灌式教学方法,只想着完成教学任务,讲完理论就可以了,这样就没有理论与实践结合,造成学生只会被动的接受考试,为考试而考试,为考试而学习,由此可想,师生之间的交流会大打折扣,更加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被动的学习,学生也会缺乏积极性,这对以后在学生进入企业工作的时候,造成缺乏分析能力,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利于学生对职业的判断能力和适应能力。
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设置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再根据培养目标,按照会计专业未来岗位的职业要求,设置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并且这些融合,要在内容上保持衔接一致,不仅要扎实的学习理论知识,更要在此基础上,通过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识别记账凭证种类,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训练,达到完全掌握会计核心计算的能力。
(二)使用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相融合的专业教材
教材选取尤为重要,教材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且要兼顾理论与实践,遵循科学,合理,实用的原则以及创新精神。加入实践内容,和实际企业在会计方面所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或者选取理论与实践相配套的教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建设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室
对于目前高职院校传统的理论教室与实践教室相分离的状态,必须要建设教学,实验,实训,考核为一体化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室,这样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室应该配置会计教学常用用具,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施等教学资料,进行多媒体教学,实物的展示,实训学生演练,强化实践考核等,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
(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构建一体化教学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会计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对于理论充足,实践欠缺的教师应定期到企业实训或者兼职,增长实践经验,积累工作经验,鼓励教师参与各种学习和继续教育。另一方面是,要多引进企业事业单位,会计事务所等单位理论基础、实践经验都较为丰富的企业人员到学校兼职教师,从而培养出一支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教师队伍。
在教学方法方面,高职院校应该在同一教师教学的同时,把教师安排在同一理论实践教室内,由同一教师进行系统的理论实践演练,摒弃传统填鸭式教学,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一体。这种模式的好处明显可见,可在教室理论结束的同时进一步进行实践演练,这样学生在学完理论之后,立刻用于实践,这样巩固了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把书本知识用于实际操作,真正实现教、学一体化。
关键词:农业;会计核算;成本核算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4-0127-02
引言
伴随我国农业会计改革的逐步深化以及会计法律、法规体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财政部最终颁布实施了农业会计核算的办法。这将对我国农业会计工作产生重大的影响,也将对我国农业会计制度建设发挥重大作用,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企业的经济发展。
一、农业企业会计核算的概念与特点
(一)农业企业会计核算的概念
农业会计是对农业生产单位和农业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过程及其成果进行连续、全面、系统、综合的核算和监督的专业会计。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即是对农业企业进行的一个会计核算。
农业会计包括以下内容:农业事业会计;农业企业单位;乡镇企业会计;家庭农场会计。
(二)农业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
农业企业经营的管理以及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农业企业会计的核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生产的复杂性。农业企业的自然生产过程和经营管理的再生产过程决定了农业会计再次计算各项生产支出时,既需要核算种子、种苗、农药、农具等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消耗,又需要核算施加肥力、兴修水利、水土保持等有助于自然生态循环的相关费用。
2.生产资料的广泛性。农业的生产资料与其他产业有很大的不同,有其独有的特殊性。农、林业用的土地、养殖业用的水面、畜牧业用的草场等都属于农业会计核算的重要内容。
3.成本核算的阶段性。农业成本核算很多都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再次核算其生产费用时既包括核算其生产费用和成本,又需要核算其各种动植物在不同生产阶段的生长、增重、增值、增殖、和增产等动态情况。虽然农、林、牧、副、渔各业都属于农业生产,但其各业的核算方法又有很大的不同。
4.经营成果的两面性。农业的生产不但要核算正常生产情况下的生产支出与经营成果,还要考虑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下增加或减少的生产支出与经营成果。
5.资金消耗的季节性和地域性。农业生产周期的较长就需要考虑不同的季节性和地域性以及资金周转的缓慢,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的不一致性,且生产周期长。这就要求农业生产的资金管理不但保证供应,不耽误农时,适应不同的季节和地域;又需要加强管理,以防资金的浪费和积压。
6.固定资产的多样化。农业企业的很多机械等固定资产,受季节性影响,空闲期较长,使用率较低,而农业生产中的各种经济林木、产畜等本身具有生命,自身价值有的随生产而消耗,有的因发育而增值。
二、农业企业的特点决定其会计核算的独特性
农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独特性使其会计核算也具有不一样的特征,农业企业会计核算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系统的多样性。农业企业内部具有经济系统、生态系统、技术系统等三大系统,这些系统统一于农业生产活动当中,提供全面的信息,是一个系统工程。
2.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有生命的。农业企业的各项劳动对象是具有生命的动植物,它们属于生物资产。农业生产活动就是对这些生物资产的成长、转化、繁殖、收获进行管理的过程。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但需要投入动植物生存的维持费用,还要投入增加生命及良好生产性能的维持费用。
3.农业生产的环境具有天然性。农业生产活动的环境与大自然提供的自然条件如气温、地下水位、降水量、地形等密切相关,因此农业生产与其他企业相比不但具有市场风险,还具有自然风险。这就需要国家继续提供一些优惠的政策进行农业生产扶持。在会计核算上就表现出和其他企业的不同,比如计提减值准备时,不但要提取一般企业的八项减值准备,还要计提农业企业特殊的减值准备。
三、农业进行会计核算时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农业在进行核算农产品成本时提供的会计资料太简略
就目前而言,我国大部分农业企业由于生产复杂和技术不够先进等原因,在提供农产品成本核算的资料时往往不够详尽。像一些大型的农业上市公司,虽然形成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等一整套完整的一体化生产,并且严格执行财政部最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但在提供公司的三大会计报表和财务报告资料时仍然存在农产品成本核算资料太简要的问题,更有一些规模小的承包给职工和周围农户的农场。采取的是自主经营的管理模式,承包者自己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决定种植农作物的面积和类型,农场总部知识简单收取费用和向上级提供统计数据的报表。再者农场本身也没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制度,只是简单编制农场总部需要的统计报表,这就无法提供详细的农产品成本核算资料。
(二)农业会计核算方法相对滞后
农业的会计处理业务相比其他企业是很复杂的,这就需要提供现代化的会计处理手段和技术来提高农业会计核算的效率和质量,进而提供出的会计信息更真实可靠,但是一些传统的手工农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十分落后。农业的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业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复杂性及农业成本核算的困难性。传统的手工编制会计报表和运用移动平均法进行成本核算,即将被农业核算新形势的发展淘汰。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为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提供了便利和科学,同时也是农业会计工作未来的发展趋势。
(三)农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业成本核算的困难性
会计核算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成本的核算,而农业企业的成本核算对象大都是具有生命的动植物,并且它们的生产周期较长。农业会计核算不但需要在这些动植物生长期间进行核算,还需要对一些几十年这样的超长生产周期的林木果树以及一些混种及分群饲养并存的动物进行成本核算。因此,这就增加了农业企业的成本核算的困难性。
(四)农业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我国很多企业在按照国家的要求进行相关的会计信息披露时仍然存在信息披露不真实的情况,这也就直接导致所披露的信息出现失真。当然农业企业在这方面也不例外。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其原因有两个:其一,主要在于农业企业管理者主观方面的原因,他们自身在披露信息时不愿把真实信息公布于众。其二,在于自然条件这样的客观因素,一些农业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受到人们无法预测的自然条件影响。
四、针对农业会计核算出现的问题提出的对策
(一)农业成本会计核算的准确性
农业企业在生产经营当中涉及到的损失估计和产品成本、收入预算等方面都需要会计核算的准确性,这就要求农业企业提供详细的会计资料。农业企业本身有很多分部门,造成了农产品生产经营活动需要由不同的部门进行负责,而这些部门所负责的部分已经完全脱离了农业生产的过程。因此,农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该按照不同部门的业务活动内容进行分类,根据农业会计专业核算办法进行日常核算,并按照统一的《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办法》,进行日常的会计账务处理。这样农业企业的会计核算才能详细地反映企业本身的总体财务状况,满足企业内外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二)改变农业成本核算方法
农业企业的资产和其他企业资产的属性完全不同,因此在核算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特殊的计算方法,比如还原法、成本法、市场价格法和剩余法等,运用这些会计核算方法对农产品进行价值估算。农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特殊情况,这就需要对此进行核算的时候采取不同的灵活方法来解决。
(三)农业成本计算期要明确
针对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及企业产品生产的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农业企业在进行产品成本计算时可以采用分步法、分批法和品种法等产品成本计算方法。另外,鉴于农业企业生产的对象都是具有生命的产品,又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具体进行成本核算时需要根据对象设置“农业生产成本――林业生产成本、机械作业成本、畜牧业生产成本、渔业生产成本”等账户,这样可以正确反映农业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对应成本。再者,对于自然条件所带来的损失应按实际成本计入“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
(四)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披露政策
如今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就要求必须对它的失真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比如,可以在按照农业企业的规模大小和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借鉴国际上一些好的会计核算做法;另外对于不同的农业企业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化的会计核算,进而可以有效地披露农业企业的会计核算信息。以上的解决方法,还需要国家制定出一套适合农业企业进行信息披露可行的政策。
总之,农业会计核算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问题必须要解决好,才能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业经济的繁荣。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人们的共同努力,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不能一蹴而就,解决农业企业会计核算问题是现阶段和将来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康捷,鹿秀艳.浅谈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8).
[2] 薛洪岩,孙加丽.论我国生物资产准则实施效果[J].会计之友,2012,(2).
[3] 张心灵,范文娟.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生物资产”及“农产品”信息披露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7).
【关键词】会计法;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教师主导型;学生主导型
会计法是一门会计学和法学相交叉的应用性学科,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较扎实的会计学知识,而且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法学基础理论,还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会计法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对于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会计法并非民法、刑法等必须学习的主干课程,只是一门较为冷僻的部门法,很多人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还有这么一部法律;但对于会计学专业的学生而言,会计法则非常重要,是必须掌握的重点课程,所以会计专业必须比法学专业更重视会计法的教学工作。但是,由于会计专业的学生往往没有接受过法学的系统教育,难以理解和掌握会计法的调整对象、法律效力、基本原则、法律关系等高度概括的法学基本概念和抽象的会计法律条文,更兼在校学生一般缺乏实践经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较弱,难以达到利用所学会计法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笔者认为,如果适时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会计法的教学工作,将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
一、案例教学法概论
从会计法的角度来看,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在会计法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剖析典型的会计法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研究抽象的法律条文,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法律条文的内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源头可追溯至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启发式问答法,他的学生柏拉图将苏格拉底的启发式问答法编辑成书,通过一个个具体故事来说明抽象的道理,后人将这种教学方法称为案例教学法。学界公认,案例教学法真正作为一种正式的教学方法被大量应用肇始于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兰德尔在1871年出版了第一本典型案例合集——《合同法案例》,用判例教材取代了通行的教科书。[1]案例教学法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很快为其他法学院所效仿,时至今日,使用案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训练,已成为英美法系国家法学院最主要的教学方法。作为一种被证实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法学、医学、管理学、教育学、军事学等各个学科的教学工作中。
然而,在会计法教学工作中有无必要引入案例教学法尚存在一定争议,持不同观点的人认为,案例教学法不适宜在会计法教学中推广。其一,英美法系国家与大陆法系国家教学方法的差异。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主要采取案例分析法的教学方法,英美法系是判例法系,法院生效判决确立的判例是正式的法律渊源,判例汇编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学习从判例中提取法律原则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所以在英美法系国家采取案例教学法是顺利成章的,且英美法系国家法学教育的层次较高,仅在研究生阶段开设法学专业,学生素质较高,案例教学法也容易取得效果。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学教育主要采取讲授法律条文的教学方法,大陆法系是成文法系,国家机关制定的成文法典是正式的法律渊源,成文法典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掌握抽象的法律条文是学生首要的学习目标,所在大陆法系国家采取课堂讲授是主要的教学方式,这样可以系统完整地把法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会计法属于成文法,显然应该主要采取课堂讲授会计法律条文的教学方法。其二,法学专业与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律师、法官、检察官等司法工作者,掌握一定的司法实务能力对法学专业学生至关重要;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合格的会计从业人员,会计知识才是会计专业学生安身立命之本,会计法律知识属于从属地位,很多会计专业学生可能终其一生都不会接触有关会计法的司法案例,所以对会计专业学生而言,采取案例教学法实无必要。
笔者认为,在会计法教学中应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法。其一,在大陆法系国家学习研究案例亦有重要意义。大陆法系国家虽然不承认判例是法律的渊源之一,但并不能否认判例在司法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法律条文的有限性和滞后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涵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判例有助于弥补成文法的上述缺陷。在德、法、日等成熟大陆法系国家,上级法院的判例在指导下级法院方面同样也发挥着先例作用。我国现行法律制度虽起步较晚,但一直非常重视判例的作用,最高院公报每期都会刊登典型案例,最高院在2011年12月20日首度公布了四个指导性案例,显示出案例必然将在我国司法活动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故在会计法教学工作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是大势所趋。其二,会计法律知识对于会计专业学生同等重要。对会计专业学生而言,会计法律知识与会计专业知识同等重要,会计法的调整对象是会计行为与会计关系,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办理会计业务等各种会计行为都要受到会计法的制约,如果轻视会计法律知识,违法实施会计行为,则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所以掌握一定的会计法律知识必不可少,采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会计专业学生掌握会计法律知识。其三,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会计法不仅内容包罗万象,除了《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外,还包括《公司法》、《证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等其他相关法律中的会计法规范,而且具有丰富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如果仅采取通常的课堂讲授方式,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引入案例教学法,通过典型生动的案例来阐述抽象的法律条文和晦涩的法律知识,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将有利于最大限度提高教学质量。
二、会计法教学现状
由于对案例教学法的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我国会计法教学采取的主要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即使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案例教学法,但由于经验欠缺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其结果导致学生的会计知识和法律知识脱节,理论知识与会计实践脱节,不能达到会计法的教学目的。
第一,以课堂讲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中国传统教育历来采取的都是以课堂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育方式,不独会计法教学。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按照教材编排的会计法知识的先(上接第300页)后顺序,首先讲授会计法的基本理论,如会计法的概念、调整对象、特征、原则、法律关系、地位与作用等,然后逐条讲授《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等有关会计法律规范。在这种教学方式下,教师完全处于主导地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掌控者,学生则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很难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这是一种典型的听、讲、记的单向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大搞一言堂,在课堂上讲得津津有味,自我感觉良好,但学生却是昏昏欲睡,消极应付,教与学两张皮。由于我国属于成文法系,这种教学方式有一定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必要的会计法知识,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过于强调知识灌输和理论学习,忽视了会计法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忽视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这种满堂灌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接触书本和法律条文,脑海里只有僵硬的法律条文和书本知识,没有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不知如何把所学会计法知识运用在会计实践中,无法适应会计实践中的千变万化,成了灌输式教学方式和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因此在会计法教学工作中引入案例教学法,进行必要的教学方式改革势在必行,从培养学生的应试教育转到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从注重对学生会计法知识的传授转到注重知识传授和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并重。
第二,案例教学尚存在诸多不足。部分会计法讲授教师已经注意到单纯采用课堂讲授方式的弊端,在采用案例教学方式上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但由于经验欠缺和实践不足,目前在会计法教学工作中已存在的案例教学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其一,案例选取草率。选取好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前提,由于重视程度不足,兼获取手段有限,一些教师选取的会计法案例陈旧混乱、缺乏代表性,有些案例甚至从报刊、杂志上剪裁而来,这样的案例内容往往经过加工,缺乏必要信息,难以从专业角度作出分析和判断。以这样的案例作为载体用于教学,除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外,难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甚至会导致学生误入歧途。其二,将案例教学等同于举例教学。一些教师将案例教学等同于举例教学,经常在讲授某一理论或法律条文后,便简述一个案例,这个案例通常是为了证实讲授内容已经过故意改编的教学案例,案情高度概括,重点突出,教师预先明确知识点然后再提问学生,学生自然会运用所学理论来解释案例。举例教学虽然也在课堂上使用案例,但这并不是真正的案例教学。案例教学重在培养学生会计法律思维,重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而不仅仅是为了验证教师所讲内容。其三,教师角色错位。一些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由于灌输式课堂讲授惯性思维的作用,仍习惯于将自己作为主导地位。案例由自己事先选择,分析内容由自己事先设计,要么不容学生讨论,要么讨论走过场,案例讨论最后变成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学生聆听教师的精彩分析。这样的案例讨论,学生学到的仅是这个案例的个案解决办法,而没有学会教师分析案例的思路和方法。这是因为教师将自己分析案例的思路所走过的弯路忽略了,仅仅保留了正确的思路过程,学生只知道了结果,并不知道过程,就难以在遇到类似问题时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案例教学法在会计法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针对会计法教学实际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讲过长期摸索,并结合会计法的教学实际,在汲取他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在会计法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法的几点体会,以供大家参考。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的目的并不是为学生走向社会如何操作个案提供模板,而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所以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案例教学法的展开应围绕这个主要目的进行。
第一,变教师主导型变为学生主导型,合理安排设计案例教学法的具体流程。如前所述,目前在会计法教学中实施的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教师主导型的,由于学生参与程度不高,这种教师主导型的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相当有限。学生上课时只是被动接受教师对某个会计法案例所作的介绍、分析和判断,没有作为真正的角色参与进去,案例讲解完毕,学生可能会很快忘记案例所涉及的基本知识点。所以如果想要真正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必须变教师主导型为学生主导型。所谓学生主导型的案例教学法是指由学生选取案例资源,由学生分析和讲解案例,并由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案例教学法。[2]学生主导型的案例教学法主要由以下几个具体步骤:其一,案例选取。案例必须是真实存在的,由于学生经验不足,教师可指导学生选取最高院公报、人民法院案例选等最高院刊物上公开的案例,其次可考虑省级法院、中级法院司法公开的案例。案例还应该与特定的会计法学理论和会计法律知识点存在相当的关联度,案例的选取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的考验。其二,案例分析。学生应以小组为单位对所选取的案例从事实及证据认定、具体会计法律知识点适用等争议焦点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并提出自己的意见,教师应积极解答学生在分析案例时产生的各种疑问,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但教师不能表明自己的观点,以免影响学生自己的判断。其三,案例讲解。案例分析过后,每个小组应推选一名学生代表主讲本小组对案例的分析和判断,特别要阐明该案例的核心事实、所涉及会计法知识点,明确提出对案例的处理意见,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帮助归纳学生的观点。其四,案例讨论。不同小组之间、主讲学生与非主讲学生之间应围绕案例讲解过程中产生的焦点问题进行讨论,讨论尽量采取自由发言的方式轻松进行,学生的观点越是不同,讨论的越是激烈,对学生的启发就越大。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围绕会计法律知识在案例中具体适用展开,并对学生争议问题明确表明自己的看法,但应最大限度尊重学生对争议问题的不同意见。
第二,将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式相结合,不放松对会计法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案例教学法虽然能够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教学方法,同样存在一定的弊端。其一,案例自身存在局限性。案例教学在传授学生知识上缺乏系统性,局限于案例所涉及的会计法律知识,这种知识往往是片面的和孤立的,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会计法律知识,因此单纯的案例教学法并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学习平台。其二,案例教学复杂费时。案例教学需要学生事先选取案例,事中分析讨论,事后还要进行总结,费时费力,所花费时间要远高于课堂教授教学,特别是会计法知识点众多,授课时间有限,不可能完全采用案例教学法。故笔者认为,一方面,必须将案例教学法与其他课堂讲授等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实行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在会计法基础理论上宜采取讲授式教学方式,在疑难会计法律条文上宜采取案例教学法,两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各自长处,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不能放松对会计法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先导,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检验。案例教学不能取代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单独存在,案例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会计法学理论和会计法律知识,学生没有一定的会计法基础理论知识,案例教学法将无法实施,所以教师不能放松对会计法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
没有任何两个案例会完全相同,任何一个案例都不会只涉及一个知识点。真实存在的会计法案例内容包罗万千,既包括会计知识,又包括法律知识;既包含实体法因素,又包含程序法因素;既涉及事实认定问题,又涉及法律适用问题。教师讲授的案例犹如行军布阵所用阵图,阵图背的再熟也不能保证每次打仗都打胜仗,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学生所要学会的并非仅是个案的解决方法,而应掌握分析案例和解决案例所涉及问题的方法。与英美法系国家流行的案例教学法相比,目前我国案例教学法在会计法中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且有关会计法的案例较为少见,所以需要教授的会计法的教师不断探索和努力,才能逐步提高会计法的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韩大元,叶秋华.走向世界的中国法学教育论文集[A].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925.
关键词:财务会计;教学;中职;案例法
新课改的实施,在财务会计的教学方法上,许多院校都在寻找和探索一种更好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教学就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选取适当的案例,在学生掌握财务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起主导作用来分析案例,发现问题,讨论研究,最终得出结论。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中职财务会计教学的现状
1.1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
目前的中职财务会计教学课程主要教授企业的收入、支出、资产以及所有者权益等内容,课程内容单一,缺乏创新性。而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仅仅注重于对会计核算、企业收益情况等基本的会计原理的分析与研究。财务会计对于企业的良好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需要达到很高的水平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社会的需求。从而,也突出了中职财务会计教学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对于中职财务会计教学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在课程安排上面要做到详细、全面,当前的教学水平显然没有达到这一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突出重点,规则繁多,所以我们就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完善中职财务会计的教学内容,以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
1.2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以往的中职财务会计的授课方式仅仅局限于黑板教学,口述教学内容,但使用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无法真正的理解教学内容,尤其是关于财务方面的课程,学生只有通过实际操作才能深刻的理解其意义与作用,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对教学也起到了良好的影响。单一地通过教师讲解所达到的效果有限的,并不能弥补传统教学的缺点,学生依旧是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2.中职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法步骤
财务会计案例教学的目的是根据课程的内容,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从而达到学生独立完成财务会计案例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可以运用下几个步骤:
2.1制定教学的目标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此次的教学目标来选择和设计教学案例,并根据教学案例来对学生提出课程要求和相关的问题,同时,还要突出教学课程的重点、难点,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对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为了数据等内容更加接近实际情况,教师可以以真实的公司财务报表为基础,加强学生独立研究,并做出准确判断的能力,为学生未来更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如何选择教学案例
教师在选择的教学案例的时候首先应该符合其教学目标,然后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知识的储备情况等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案例。由于教学目标是中职的学生,所以在选择教学案例时,考虑其是否简单并且容易理解。在选择和设计案例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与案例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和归纳,并且还可以将与案例相关的定理进行整理和总结,这种做法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讨论、研究案例的同时,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同时也能学到新的知识点,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并对案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此同时,这种方法还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为学生成为优秀的管理者做好基础。在选择案例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增加其趣味性,这种教学案例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仅仅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达到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的目标。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择教学案例的时候,案例要尽可能的贴近生活,学以致用是大多数学习者学习的目的,中职学生学习财务会计也是如此,学到的知识能应用于生活,应用于社会。所以教师在选择和设计教学案例的时候应该以实际为出发点,制定一些和学生整体水平较接近,与本地产业相联系的案例,应该具有时代性。
2.3教学案例的讨论
在教师制定符合课堂教学目标的案例后,可以通过案例讨论来实现案例教学。首先,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小组内协作来对案例进行探讨。通过对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从而得出相应问题的解决办法。在小组讨论学习研究的过程中,学生是案例讨论中的主要角色,学生应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从不同方向发现问题,组员之间可以就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和讨论,学生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最后大家发挥各自的优点,总结出相对完善的解决思路和办法。不同小组之间也可以进行探讨和研究,各抒己见,在相互讨论中完善自己的不足,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问题的理解。当然,在案例学习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也不能任由学生自由阐述,应该适当的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与学生一同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小组讨论结束之后,每个小组指派一名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案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办法进行报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可以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在各个小组报告完毕后,教师还需对每个小组的报告进行点评,指出其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对于其新颖的想法或者优秀的解决办法等也要提出表扬和赞赏。通过教师验收报告,教师还可以了解学生对于会计学习掌握的程度,从而在选择和设计教学案例时有了准确的依据,可以加强案例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拓展思维,掌握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2.4对教学案例进行总结
在经过小组讨论之后,教师应结合学习小组的报告对此次课堂教学案例进行总结,为以后制定教学案例提供了经验。教师应该将教学案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梳理,并做好归纳总结,还要指出学生在本次案例中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内容。所以,在进行学生课堂分组讨论之前,教师首先要解决与案例相关的基本会计基础和原理,并在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做好教学总结。
2.5进行实训
财务会计是一门注重学生实践的学科,所以学生在对财务会计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之后,通过实训教学会使学生在知识掌握方面有很大的提高。通过实训来对学生今后在日常工作中可能遇到的情况进行模拟,验证学生在学习和讨论后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
3.如何提高案例教学法的有效性
许多中职学校在案例更新方面的工作明显存在不足,很多财务案例都与教学目标不相符。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通过网络资源共享,学校或者教师可以搜集并整理一些具有时代性的财务教学案例。学校也应该建立并完善自身的财务会计案例资源库,从而更好提高财务会计教学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财务案例教学法,应注意调动学生参与学校的积极性。在课前教师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并要求同学做好预习,对案例有所了解,提高课堂效率,使案例教学法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4.总结
案例法教学在中职财务会计教学中起到十分显著的作用。财务会计是一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而案例法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因此,合理、科学的运用案例法教学,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能促进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将自己的知识有效的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作者单位:煤炭工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 胡德加.论案例教学法在中职财务会计课程中的应用[J].新财经,2012,(2):7-9.
关键词:会计信息表;表外披露过载;解决方法
随着金融工具不断创新,大量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和使用,使得人们对财务信息内容的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初的财务会计报告由于其形式的固定性和内容的局限性,在很多方面已经滞后于整个经济环境的要求,无法满足企业外部的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的信息需求。而表外披露以其形式的灵活性和内容的多样性弥补了财务报表的不足。表外披露由两部分组成,即财务报表附注和其他财务报告。表外披露和表内信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表外披露可以揭示非财务信息; (2)表外披露可以只揭示定性事实,而不同时进行定量描述; (3)表外披露可以反映财务预测信息。
一、表外披露过载的原因
1.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广泛需求,使得财务信息披露内容越来越多。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例如,使用者不仅要求披露财务信息,还要求更多地披露非财务信息,如经营战略信息、人力资源信息等;不仅要求披露定量信息,还要披露定性信息,如主要指标数据变动的原因、会计政策变更原因等;不仅要求披露确定信息,还要求披露不确定的信息,如金融衍生工具;不仅要求披露历史信息,还要求适度的披露未来信息,如财务预测报告等等。这是导致表外披露过剩的一个原因。
2.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会计信息披露事项的要求日渐具体化,也是导致披露过剩的一个原因。一般以为会计经济数据的披露应当充分、公允、恰当。充分披露要求所设计和编制的财务报表应能精确地描绘出影响企业的经济事项,应包含足够的有用信息,不误导一般性的投资者。由于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书、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公告以及证券交易委员会的系列公告等列出的各种各样的披露要求,进一步强化了充分披露原则。然而充分是一个没有限制性的概念,一味的朝着充分披露的方向改进,就有可能造成披露过载。
3.各准则制定机构之间没有充分进行协调,导致重复披露和各项披露要求之间存在不协调是表外披露过载的一个原因。在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是制定披露要求的主要机构,但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证券交易委员会及银行管制机构也同样有权作出其披露要求。这些要求常都为了各自的目的,彼此之间并不做充分的协调,从而有可能出现重复披露。
二、表外披露过载的不良影响
1.披露过度但重要性不足。由于表外披露可以不受统一会计准则的约束,其形式和内容没有严格的统一规定,这使得报表编制者进行表外披露时,随意性和选择性太大,往往过多地披露对其有利的信息,而隐瞒或较少披露对其不利的信息,对非重要性信息和关键的决策性信息不加区分的进行披露,导致非关键信息披露过剩,而关键信息又严重不足。
2.财务报告披露要求的制定程序存在问题,通常只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新的披露要求,简单地将新的披露要求叠加于旧的披露要求上,而没有系统地从综合的披露体系进行考虑。
3.从目前的实践来看,表外披露似乎已突破会计信息的范畴,而将一些补充说明和解释会计信息的其他非会计信息也纳如表外披露中。另外,一些统计信息、人力资源信息以及人事信息等也在表外披露,这使得会计信息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的边界变得模糊。
三、解决表外披露过载问题的几种方法
由于导致表外披露过载问题的原因很多,因此其解决方案必定是系统性的,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
1.准则制定机构在确定披露标准时,应以相关性、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作为信息是否予以披露的前提条件。首先,符合相关性,信息才能进入视野;其次、符合重要性,是信息的一次过滤;再次、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是信息的再一次过滤。经过这种严格过滤的信息才能成为会计信息,进入会计信息系统予以披露,否则不予披露。应披露与决策相关的信息,准则制定机构应定义披露的重要性水平,原则性规定判断关键性与非关键性信息的标准,关注披露的有效性,而不是越多越好。
2.各准则制定机构之间应进行充分的协调,应当对披露要求的制定程序进行改革。准则制定者应当制定一个综合框架用以评价新披露要求是否必要,避免将新的披露要求只简单地叠加于旧的披露要求上,减少已证明不恰当的披露要求,将各种相似或重复的披露要求尽可能合并。以上措施能够有效地减少不太有用或重复的披露要求。
3.对具有不同理解能力和信息需求的使用者进行不同的披露,如双重披露。这种方法主要是解决披露相对过剩的问题,不会减少现在和未来总的财务披露数量。它以不同的披露组合方式来更好地满足两类不同的财务信息使用者。第一类披露的应该是与决策有关的关键信息,如财务报表等,可对公众公开发行。第二类披露的信息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只有股东、银行或专业人士才需要的,不是所有人都能获得的。但这里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确定那些信息属于第一类,那些问题属于第二类,这个分寸很难掌握,值得深思。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