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资源利用方案范文

资源利用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资源利用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资源利用方案

第1篇:资源利用方案范文

本论文研究讨论城市雨水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探讨了兰州市缺水地区降雨特征分配,对城市雨水利用进行分类,探讨城市雨水利用的途径并对资料不足情况下的雨水资源量计算做了简化估算;初步建立了城市雨水利用的方式和步骤,并对各自特点进行了分别讨论。同时以工艺流程方法探讨为主线,以指导实践为目的,选取兰州西固区某小区为具体研究区域,进行了雨水资源利用的系统分析。

关键词:雨水利用;径流入渗;雨水资源化

中图分类号: TU8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城市雨水利用技术

城市雨水利用是一种多目标的综合性技术。目前应用的技术可分为以下几大类:分散住宅的雨水收集利用中水系统;建筑群或小区集中式雨水收集利用中水系统;分散式雨水渗透系统;集中式雨水渗透系统;屋顶花园雨水利用系统;生态小区雨水综合利用系统等。

二、兰州市降雨的特征分析及雨水资源化的可行性研究

2.1兰州市水资源概况

兰州深居大陆腹地,地处干旱、半干旱气候地带,降水量稀少,年均降水量为329.6毫米,自产地表水资源十分贫乏,是严重缺水城市之一。兰州市多年平均降雨623.96mm,多数年份降雨量基本上在600mm左右波动。年降雨量在550mm以上的年份占到了76%,年降雨量具有一定的周期性。

三、兰州市城市雨水资源量分析

1.兰州市城市雨水资源量分析

3.1.1 降水总量

这里讨论的是城市雨水资源化,按兰州市城区面积代入下式

(3.1)为集雨面积,本次研究取市区面积1068,西固区城近期面积23.04;为年降水总量,取值为城区多年平均降雨量。则,计算得城区降水总量为:

同时西固区某小区降水总量为

3.1.3入渗雨水资源量

(1)绿地入渗

绿地雨水利用量应有两部分组成,即截流量和入渗量,这里讨论入渗部分,即 。入渗量被许多因素所决定,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壤的初始含水率、渗透系数、降雨条件、植物的疏密度等。绿地的入渗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3.3)

(2)渗透管、渠、沟的雨水利用量的计算

渗透设施实质也是一个贮存设施。不论是何种渗透设施,渗透过程均遵循下列原理: (3.4)入渗设施的计算方法以水量平衡为基础,即设施进水量等于渗透水量与贮存水量之和,所不同的仅是一些参数的选择和处理[44]。入渗设施在降雨历时t时段内的渗透量可按下式计算:

(3.5) 。

四、该区雨水资源化利用方案的研究

4.1.1蓄水池规模

雨水收集量与降雨特性、径流特性、蓄水总容积、雨水处理和利用能力等因素有关,蓄水池容积越大,雨水处理和利用规模越大,年收集雨水量越大。

结合该区具体情况按蓄水池总容积分别为5.0、2.5、1.5×104m3三种方案,进行蓄水规模估算,选择经济可行方案。以2005年日降雨资料为例,统计估算雨水年收集量、工程造价,按雨水集蓄系统运行20年估算雨水利用成本,详见表4.1。

表4.1集蓄规模的经济性比较

由表4.1可知,可以得出方案三的单位利用雨水成本费用最低,仅为0.79元/m3,是方案一的55.6%,方案二的69.9%,方案三均优于方案一和方案二。

4.1.2雨水管道截流集蓄系统

在雨水管道检查井附近建设地下式雨水蓄水池。检查井内设置机械截流装置,雨水管道内雨水自流入蓄水池中。集蓄系统的类型按用途分为三种。

(1)生态灌溉集蓄系统

生态灌溉用蓄水池模仿自然地面雨水径流滋润生态绿地过程。在降雨时将雨水径流人工蓄集起来,在非降雨期用集蓄雨水灌溉绿地。主要应用流程见图4.2

图4.2生态灌溉集蓄系统示意图

(2)居住区综合利用集蓄系统

在居住区或某些公共场所(例如学校等)绿化面积大约占到小区面积的30%左右,绿地需水量大。另外消防等公共设施也需要一定的水量补充。居住区综合利用集蓄系统示意图见图4.3。

图4.3 居住区综合利用集蓄系统示意图

(3)市政综合利用集蓄系统

利用公共雨水管收集雨水并经简单的处理后达到杂用水水质标准, 可用于市政绿化、道路浇洒等,部分地区利用雨水可节约饮用水达50%。

以上三类集蓄利用系统,互相独立,按照实施状况,分期规划,分别利用。

4.1.3雨水渗滤集蓄利用系统

在该区域可参考国外的成熟经验,增加雨水的渗透收集。在降雨期对雨水渗透收集,得到水质良好的雨水,在非降雨期进行综合利用。雨水渗滤收集利用系统示意图见图4.4。

图4.4 雨水渗滤收集利用系统示意图

。为增加雨水的收集量,减少雨水管道的输送压力。绿地设计需低于设计路面。蓄水池设置于绿地之下,渗滤后的雨水贮于蓄水池中,再次利用。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本文在查阅大量的中外文献的基础上,对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方案进行了理论探讨和研究、典型区域设计和规划,就城市雨水入渗、利用与城市水环境改善等方面作了一些有益尝试。本文以兰州市为大的背景,西固区某小区为具体研究区域,主要研究内容和初步结果如下:

(1)兰州城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600mm,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6-10月的多雨季节。(2)对兰州城市降雨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讨论了次降雨的划分间隔为20min。

(3)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雨水资源化利用:集蓄雨水进行绿地灌溉,节约自来水用量;修建和改造大面积的绿地;通过透水性地面增加雨水就地入渗量;修建蓄水池储蓄屋顶和小区道路雨水;利用洼地蓄水、建雨水贮留管道。

5.2建议和展望

本研究中所提到的雨水资源化只是解决城市水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对于城市雨水资源化问题的研究也只是一个阶段性成果。鉴于作者水平和其他客观条件所限,本文的研究不够深入,还有许多问题没有展开讨论,特提出以下建议和展望:(l)、城市雨水资源利用要因地制宜。(2)、制定相关法规,鼓励雨水利用,国家政策扶持雨水利用产业化。(3)、统一管理、优化调度,对于城市水资源合理使用。(4)、统筹兼顾,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5)、加大宣传,全民参与。

参 考 文 献

[1] 吴普特,黄占斌,付国岩.人工汇集雨水利用技术研究主要进展.给水排水,2003,2(l):16-18.

[2] R.Huston,Y.C.Chan,T. Gardner. Characterisation Of Atmospheric Deposition As A Source Of Contaminants In Urban Rainwater Tanks,Water Research,2009,6:46-49

第2篇:资源利用方案范文

一、总体目标

力争在2014年上半年完成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工作,将辖区90%以上回收人员纳入规范化管理,90%以上的社区设立规范的回收站点,90%以上的再生资源进入指定市场交易,主要品种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基本消除二次污染。

二、建设任务

云龙我处将整合、改建、新建社区(村)回收点7个。社区(村)回收点按照1—2万人居住人口设置一个回收点的原则,根据我处人口分布情况,共设置回收点7个,具体空间设置在调查研究后确定。

三、建设和改造模式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采取“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模式运作。承建分拣中心的企业,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原则上亦由其整合建设和改造提升,并按照“七统一”标准实施经营管理。同时,鼓励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

四、申请奖励

根据各个社区项目建设及投资情况,按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管理办法有关规定,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予以适当申请奖励。

五、实施步骤

1、第一阶段(2012年9月):制定下发《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召开推进会议。

2、第二阶段(2012年10月—12月):办事处招商科对辖区进行了摸底排查,已有3个再生资源回收点。

3、第三阶段(2013年):完成回收网点的清理整顿工作;今年我辖区回收站点任务数7个;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基本达到“七统一”标准。

4、第四阶段(2014年1月—4月):全面完成体系建设和改造任务,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部达到“七统一”标准。

5、第五阶段(2014年5月—6月):办事处领导小组对承建项目进行全面验收,使辖区改造和建设项目全部达到国家验收标准。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办事处主任任组长,办事处副书记(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办事处城管、环卫、综治、民政、安监等各科室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子房办事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办事处招商科,具体负责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和监管的牵头及综合协调工作。

第3篇:资源利用方案范文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疾病预防控制档案是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疾病预防、卫生学评价、公共卫生监测、卫生检验检测、健康促进与教育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像以及其他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其真实地记载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主要职能活动,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信息和重要依据。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疾病预防控制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另一方面是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利用工作。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疾病预防控制档案开发利用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一、强化疾病预防控制文件收集归档齐全完整

疾病预防控制文件材料是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在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检验检测、健康教育、科研培训及党政工团等活动中形成的各种门类、载体的原始记录,是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直接来源。疾病预防控制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工作作为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工作,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了实际的管理对象,是疾病预防控制档案部门取得档案的重要手段。随着《档案法》的贯彻实施,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管理正在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因重视不够而导致文件材料收集不全,一些人把应归档的文件材料当作“家底”据为己有,不愿归档;因归档制度不明确而导致文件材料收集归档不及时;因整理不及时而导致文件材料移交归档不规范等。这些在日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开发和利用工作。因此,一要提高认识,加强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工作。提高对疾病预防控制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档案人员的法制观念和业务素质,明确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工作的责任。将档案意识根植于各级领导和有关人员的头脑中,使领导和有关人员把对档案工作的理解与支持落实在行动上,要像抓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那样抓文件材料的收集和归档;二要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文件材料及时归档。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保证文件材料收集归档工作的顺利进行。制定文件材料归档制度,以保证归档工作的标准和规范;三要按时归档,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文件材料的规范整理。按照《档案法》,文件材料应当由文件材料形成部门归档,负责整理立卷、装订成册、编制移交目录。

二、强化疾病预防控制档案工作的科学管理

做好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档案室藏量的丰富和优化与否起决定作用。疾病预防控制档案部门要加强档案的接收与征集工作,千方百计扩大档案的接收范围和征集门类,力争做到档案数量充足,内容丰富,结构合理,质量优化,这就要求建立一个综合性质的档案室,以便对归档的档案集中统一管理。多年来的实践证明,疾病预防控制档案实现集中统一管理,可以保障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信息资源,便于利用。

三、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补充机制

要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补充机制,广泛开展档案的征集工作,想方设法收集散存于领导和个人手中的资料,以增大室藏档案的时间跨度,增大所藏档案的信息量,弥补所藏档案资料的不足。另外,要做好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开发和利用,还要严防档案资源的流失。一要加强档案人员的自身权益意识,不能只注重开发而忽视档案资源的流失,还要加强档案人员的责任感,将严防档案资源的流失提到认识的高度上来。二要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建立严格审查制度,利用机密档案要逐级审批。三要加强法律意识,档案工作人员要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坚决遏止有意流失档案资源的不正当行为。

四、拓宽疾病预防控制档案开发利用的服务范围

新形势下档案工作者要有效地开发利用疾病预防控制档案信息资源,就必须转变旧的观念,确立全新的观念。一要树立主动服务观念。服务性是档案工作的根本属性,只有确立服务的观念才能产生自觉的服务行动,要变被动为主动,将利用者的需要放在首位,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服务技能和水平,为利用者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档案服务。同时,在日常查档接待中,要注意了解档案利用者的需求,耐心听取利用者对利用工作的看法、建议,及时调整利用工作的内容和方向,这样才能使档案工作者在档案开发与利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二要树立开放观念。档案工作者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意识,从封闭走向开放,主动融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增强应变能力,有效地提供开发和传递信息的职能;三要树立竞争观念。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档案工作者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在档案部门与其它部门间广泛开展竞争,要从竞争中产生开发提供档案信息的强大动力;四要树立协作观念。现代社会,档案工作者必须确立协作观念,走整体化协调发展之路。

五、提高自身素质,努力造就新型档案人才

第4篇:资源利用方案范文

摘要:绍兴市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关注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高效和谐与持续发展。笔者立足绍兴市生态兴市的指导

>>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水资源开发利用 宿迁市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对策研究 新疆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浅谈中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节约型社会建设中的水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石家庄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对策分析 延安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对策 大理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其保护问题浅论 丽江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分析 澄城县水资源开发利用配置方案 中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浅谈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保定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思路与建议 延安市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及对策研究 焦作市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问题研究 佳县毛一渠渠首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罗闸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对策 马龙县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问题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绍兴生态市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方案研究 绍兴生态市建设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方案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绍兴市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关注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高效和谐与持续发展。笔者立足绍兴市生态兴市的指导思想, 从绍兴市水资源持续利用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绍兴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预测了绍兴市水资源供需的趋势,并根据绍兴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有关 规划,提出了绍兴市水资源调控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水资源供需;生态用水量;水资源调控 中图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929(2004)04―0025―04

第5篇:资源利用方案范文

【关键词】认知无线电技术;动态频谱分配;方案研究

本文主要基于认知无线技术,提出了认知用户终端和网络终端可以互相参与的动态频谱分配框架结构,而且在此方案基础设定了问题解决及网络终端协调工作,更好的满足了认知用户的业务质量续期,保证了物联网节点海量数据传输和高移动性。

一、概述

传统网络传输和信息资源分配下,网络资源的利用和分配率可以维持在80%左右,但是在无线技术的快速发展下,客户数量不断增多,无线网络传输要求也发生了较大改变,此种网络传输元资源分配技术远远不能达到用户需求。基于无线认知相关信息传输原理,可以在当前环境下顺利完成无线电网络传输频率资源的自适应感知,而且可以使用动态频谱技术解决无线电传输资源紧张问题,提高了无线电信息传递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基于无线电技术下,主要利用认知技术无线电技术实现网络通讯连接,实现了无线网络资源动态分配,网络连接节点完全可以根据环境感知及通讯相关参数重新配置系数,打破了传统无线电技术的局限性。特别是在无线网络的快速发展下,频率资源紧缺和利用率低下问题已经得到了众多人员的关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现阶段研究的很多无电线技术动态频率分配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如网络空间频谱资源利用率低下和完了传输频率灵活性等问题,都是动态频率分配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必须及时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设计方案

在物联网节点高移动习惯和海量数据传输的影响下,现有动态频谱分配存在了很多问题,本文主要提出了基于认知用户终端和网络终端参与决策的框架结构,详细说明了各个模块的功能和作用,并提出了两种动态频率分配解决方案,主要是TOPSIS多属性决策方法空闲频率资源排序和联和优化匹配两种算法。

(一)分析动态频谱分配框架结构

下图1表示认知用户终端及网络终端共同参与解决的动态频谱分配结构,主要由频谱分配、决策功能、性能评估及终端感知和通信模块等组成。披露分配与决策模块主要进行用户空闲频率资源检测,还可以在此技术上还可以制定新的决策,实现了网络空间资源的分配;性能评估模块主要进行维护周期频谱分配等操作,可以改善动态频谱决策性能;终端感知主要由空间频率感知模块,周期性检测频谱资源空闲信息;周期性检测并识别用户的业务传输需求;通信模块是认知用户的终端收发器,主要作用是控制信令传输,当用户在不同频谱进行切换时及时借助此模块完成操作。

图1 物联网需求两级动态频谱分配框架结构

(二)空间频谱资源排序选择算法

排序选择算法是实现动态频谱分配的核心内容。为了满足物联业务传输和高移动业务的质量需求,本次主要利用TOPSIS多属性决策算法进行运算,可以通过对可用方案的计算获得理想方案贴近度。

空闲频谱资源排序选择算法实际分析业务流程如下所示。首先用户必须根据各项流程业务服务质量构建频谱资源,然后使用权重方法计算不同属性特征在决策中所占据的影响权重,最后借助TOPSIS多属性决策方法对频率资源中空间频谱资源贴近度进行计算,同时要求认知用户积极寻找空间频率资源的相对贴近度,让用户利用贴近度较大的空间频率资源完成业务传输。实际算法操作如下:

输入认知用户i,使用请求感知信息和空间品牌感知信息。输出认知用户i对空间资源j的喜好度Nj;初始化:根据数据库业务传输需求合理选择空间频谱信息,获得可用频率资源;权重设工程:合理计算空闲品牌资源排序所选的属性特征权重wi;最后TOPSIS决策:认知用户i对频谱空间资源j的喜好度Nj,根据Nj对空间频谱进行排序。

(三)联合优化匹配算法

联合匹配算法可以联合频谱切换率和空间频谱资源利用率为目标,解决了认知用户与空间限制资源分配的问题。

联合优化匹配算法具体如下图2所示,算法首先要构造出标准图G;然后对新一轮频谱分配决策周期的最低频谱资源利用率进行分析,根据认知用户和空间频谱资源设计反映是否均处于原有的匹配关系,同时给每条边设定Hyper-weight权值;完成以上操步骤后,最后使用匈牙利算法对权职匹配问题进行求解,得到认知用户和空间频谱资源之间的匹配关系。而且联合优化匹配算法还可以对新一轮频谱分配决策内最低频谱值进行调整,然后获得频谱资源利用率阀值,进而平衡了空间频谱资源与批评切换之间的关系。实际计算如下:

图2权值 Hyper-weight设定

输入;认知用户i的可用频谱集合Sepi;输出认知用户与频谱资源可用频谱集合SU(SU={x1,x2,…xn}与Sep(Sepn={y1,y2…ym}形成的二部图G;计算阀值,将频谱资源最小和最大单一目标进行优化,然后计算频谱分配决策周期内最低频谱资源利用率;根据频谱资源匹配关系,可以将频谱资源权值设置为0,将频谱资源利用率超过新一轮频率资源利用率阀值表示为原有匹配关系,权值设定为N+1,剩余所有情况都可以将权值设定为N;目前匈牙利算法已经成为求解二部图G最大权重的匹配问题。

结束语

随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已经给传统无线频谱资源造成了很大影响,基于认知无线电技术,本文首先构建了谅解动态频谱框架,分析了动态频谱分配解决方案,并设计了空间频率资源排序算法和集中式联合优化匹配算。其中空间资源选择算法位于认知用户终端,具有较多的资源属性特征;联合优化匹配算法位于网络端,可以利用二部图边权值完成空间频谱资源切换。本文所提出的两种解决方案均可以满足物联网节点移动海量数据传输需求,与传统图匹配方法相比,此种解决方案可以将全网吞吐量提高很多,同时降低了频谱切换概率。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所提出的两级动态频率分配是一种集中式动态频谱分配方法,减少了细细交互产生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磊,殷福亮,陈.认知无线电动态频谱分配新算法[J].信号处理,2010,(08).

[2]陈岩,唐艳.基于认知无线电技术的动态频谱管理构想[J].数字通信世界,2016,(03).

第6篇:资源利用方案范文

第一章申报单位及项目概况1、项目申报单位概况。包括项目申报单位的主营业务、经营年限、资产负债、股东构成、主要投资项目、现有生产能力等内容。

2、项目概况。包括拟建项目的建设背景、建设地点、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产品和工程技术方案、主要设备选型和配套工程、投资规模和资金筹措方案等内容。

第二章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分析1、发展规划分析。拟建项目是否符合有关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要求,项目目标与规划内容是否衔接和协调。

2、产业政策分析。拟建项目是否符合有关产业政策的要求。

3、行业准入分析。项目建设单位和拟建项目是否符合相关行业准入标准的规定。

第三章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1、资源开发方案。资源开发类项目,包括对金属矿、煤矿、石油天然气矿、建材矿以及水(力)森林等资源的开发,应分析拟开发资源的可开发量、自然品质、赋存条件、开发价值等,评价是否符合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

2、资源利用方案。包括项目需要占用的重要资源品种、数量及来源情况;多金属、多用途化学元素共生矿、伴生矿以及油气混合矿等的资源综合利用方案;通过对单位生产能力主要资源消耗量指标的对比分析,评价资源利用效率的先进程度;分析评价项目建设是否会对地表(下)水等其它资源造成不利影响。

3、资源节约措施。阐述项目方案中作为原材料的各类金属矿、非金属矿及水资源节约的主要措施方案。对拟建项目的资源消耗指标进行分析,阐述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等方面的主要措施,论证是否符合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的相关要求。

第四章节能方案分析1、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阐述拟建项目所遵循的国家和地方的合理用能标准及节能设计规范。

2、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阐述项目所在地的能源供应状况,分析拟建项目的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根据项目特点选择计算各类能耗指标,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进行对比分析,阐述是否符合能耗准入标准的要求。

3、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阐述拟建项目为了优化用能结构、满足相关技术政策和设计标准而采用的主要节能降耗措施,对节能效果进行分析论证。

第五章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分析1、项目选址及用地方案。包括项目建设地点、占地面积、土地利用状况、占用耕地情况等内容。分析项目选址是否会造成相关不利影响,如是否压覆矿床和文物,是否有利于防洪和排涝,是否影响通航及军事设施等。

2、土地利用合理性分析。分析拟建项目是否符合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占地规模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集约和有效使用土地的要求,耕地占用补充方案是否可行等。

3、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规划方案。对拟建项目的征地拆迁影响进行调查分析,依法提出拆迁补偿的原则、范围和方式,制定移民安置规划方案,并对是否符合保障移民合法权益、满足移民生存及发展需要等要求进行分析论证。

第六章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l、环境和生态现状。包括项目场址的自然环境条件、现有污染物情况、生态环境条件和环境容量状况等。

2、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包括排放污染物类型、排放量情况分析,水土流失预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对流域和区域环境及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

3、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按照有关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政策法规要求,对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提出治理措施,对治理方案的可行性、治理效果进行分析论证。

4、地质灾害影响分析。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的项目和易诱发地质灾害的项目,要阐述项目建设所在地的地质灾害情况,分析拟建项目诱发地质灾害的风险,提出防御的对策和措施。

5、特殊环境影响。分析拟建项目对历史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和自然景观等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保护措施。

第七章经济影响分析1、经济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通过经济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评价拟建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2、行业影响分析。阐述行业现状的基本情况以及企业在行业中所处地位,分析拟建项目对所在行业及关联产业发展的影响,并对是否可能导致垄断等进行论证。

3、区域经济影响分析。对于区域经济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应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空间布局、当地财政收支、社会收入分配、市场竞争结构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证。

4、宏观经济影响分析。投资规模巨大、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应进行宏观经济影响分析。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项目,应分析拟建项目对经济安全的影响,提出维护经济安全的措施。

第八章社会影响分析1、社会影响效果分析。阐述拟建项目的建设及运营活动对项目所在地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

2、社会适应性分析。分析拟建项目能否为当地的社会环境、人文条件所接纳,评价该项目与当地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性。

第7篇:资源利用方案范文

一、项目申报单位概括

包括姓名申报单位的主营业务、经营年限、资产负债、股东构成、主要投资项目、现有生产能力等内容。

二、项目概括

包括拟建项目的建设背景、建设地点、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产品和工程技术方案、主要设备选型和配套工程、投资规模和资金筹措方案等内容。

第二章 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分析

一、发展规划分析

拟建项目是否符合有关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要求,项目目标与规划内容是否衔接和协调。

二、产业政策分析

拟建项目是否符合有关产业政策的要求。

三、行业准入分析

项目建设单位和拟建项目是否符合相关行业准入标准的规定。

第三章 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

一、资源开发方案

资源开发类项目,包括对金属矿、煤矿、石油天然气矿、建材矿以及水(力)、森林等资源的开发,应分析拟开发资源的开发量、自然品质、赋存条件、开发价值等,评价是否符合资源综合利用的要求。

二、资源利用方案

包括项目需要占用的重要资源品种、数量及来源情况;多金属、多用途化学元素共生圹、伴生矿以及油气混合矿等的资源综合利用方案;通过对单位生产能力主要资源消耗量指标的对比分析,评价资源利用效率的先进程度;分析评价项目建设是否会对地表(下)水等其它资源造成不利影响。

三、资源节约措施

阐述项目方案中作为原材料的各类金属矿、非金属矿及水资源节约的主要措施方案。对拟建项目的资源消耗指标进行分析,阐述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资源消耗等方面的主要措施,论证是否符合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的相关要求。

第四章 节能方案分析

一、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

阐述拟建项目所遵循的国家和地方的合理用能标准及节能设计规范。

二、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阐述项目所在地的能源供应状况,分析拟建项目的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根据项目特点选择计算各类能耗指标,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进行对比分析,阐述是否符合能源准入标准的要求。

三、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

阐述拟建项目为了优化用能结构、满足相关技术政策和设计标准而采用的主要节能降耗措施,对节能效果进行分析论证。

第五章 建设用地、征地拆迁及移民安置分析

一、项目选址及用地方案

包括项目建设地点、占地面积、土地利用状况、占用耕地情况等内容。分析项目选址是否会造成相关不利影响,如是否压覆矿床和文物,是否有利于防洪和防涝,是否影响通航及军事设施等。

二、土地利用合理性分析

分析拟建项目是否符合土地利用规划要求,占地规模是否合理,是否符合集约和有效使用土地的要求,耕地占用补充方案是否可行等。

三、征地拆迁和移民安置规划方案

对拟建项目的征地拆迁影响进行调查分析,依法提出拆迁补偿的原则、范围和方式,制定移民安置规划方案,并对是否符合保障移民合法权益、满足移民生存及发展需要等要求进行分析论证。

第六章 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

一、环境和生态现状

包括项目场址的自然环境条件、现有污染物情况、生态环境条件和环境容量状况等。

二、生态环境影响分析

包括排放污染物类型、排放量情况分析,水土流失预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对流域和区域环境及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

三、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按照有关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政策法规要求,对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对治理方案的可行性、治理效果进行分析论证。

四、地址灾害影响分析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的项目和易诱发地质灾害的项目,要阐述项目建设所在地的地质灾害情况,分析拟建项目诱发地质灾害的风险,提出防御的对策和措施。

五、特殊环境影响

分析拟建项目对历史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和自然景观等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保护措施。

第七章 经济影响分析

一、经济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

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通过经济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评价拟建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二、行业影响分析

阐述行业现状的基本情况以及企业在行业中所处地位,分析拟建项目对所在行业及关联产业发展的影响,并对是否可能导致垄断等进行论证。

三、区域经济影响分析

对于区域经济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应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空间布局、当地财政收入、社会收入分配、市场竞争结构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证。

四、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投资规模巨大、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应进行宏观经济影响分析。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项目,应分析拟建项目对经济安全的影响,提出维护经济安全的措施。

第八章 社会影响分析

一、社会影响效果分析

阐述拟建项目的建设及运营活动对项目所在地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

二、社会适应性分析

项目申请报告书分析拟建项目能否为当地的社会环境、人文条件所接纳,评价该项目与当地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性。

三、社会风险及对策分析

第8篇:资源利用方案范文

关键词: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理论体系;治水实践;水资源适应性管理;水资源适应性利用模式

中图分类号:TV2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1683(2017)01-0018-07

Abstract:Water system is constantly changing under the influences of climate changes and human activities so that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should be adapted to these changes rather than conform to a fixed control threshold or certain constraints.Certainly,it is not a passive and freewheeling adaptation。Therefore,studying the adaptive utilization and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In this paper,the principle and mode of adaptiv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UWR) is expound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water system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environmental changes.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echanism of AUWR under environmental changes,the theory of adaptiv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UWR theory) is put forward,a framework system of the theory is constructed,and its basic concepts and key contents are expounded.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odern water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China,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underlying AUWR theory,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modern water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China as well as the possible solutions to these problems using the AUWR theory.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AUWR theory can provide significant guidance on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as well as lay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water resources utilization under environmental changes.

Key words:adaptiv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UWR);theoretical system;water management practices;adaptive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 (AMWR);adaptive utilization mode of water resources (AUWR mode)

自然界和人社会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也必然带动与之相关联的水系统的变化。特别是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自然水系统或社会水系统特征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比如,多年平均气温、降水量的增加或减少,径流量过程和特征参数的变化(包括突变、增加或减少趋势等特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适应这些变化,来应对因环境变化带来的水系统的变化。因此,研究环境变化下水资源适应性利用和管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关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水系统演变的研究成果非常多,涉及许多方面,比如,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1-2]以及对与水有关联的事件的影响[3],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2]以及为了适应气候变化提出的水资源管理对策[4]。国外对社会-生态系统的适应性研究较多[5-6],主要是从宏观层面分析,对水资源适应性利用具体应用指导还有限。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于2013启动了未来十年水文科学计划Panta Rhei(2013-2022)计划[7],强调自然与社会交叉研究人水关系,探索人水系统协同演化规律,积极推动人水关系适应性研究。国内文献有水资源适应性管理的提法[8],主要从适应性管理角度进行分析。从目前情况来看,为了应对环境变化,提出水资源适应性对策、适应性管理的研究较多[9-11],但多数是从水系统的外部因素视角来分析由于环境变化带来水系统内在因素变化的对策,很难从水系统与环境变化互馈关系整体高度提出水资源开发利用方略,还没有上升到一种水资源利用模式,更没有形成相应的理论体系。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剖析水系统与环境变化互馈关系入手,分析水资源适应环境变化的原理,提出水资源适应性利用模式及其理论体系,并分析其在治水实践中应用的可能性和发展方向。

1 水资源适应性利用原理与模式

1.1 水资源适应性利用原理

一方面,由于产生水资源的条件不断变化(包括气象条件变化、水文结构变化),从而带来水系统本身的变化;另一方面,由于水系统以外的环境发生变化(比如,人工筑坝、引水、排水等),影响水系统变化。把因气候变化、陆面变化(地震、火山喷发、地壳运动、地貌改变等)、人类活动等因素带来的水系统变化称为水系统的供给侧变化。把因人类生活、生产、生态对水需求的变化称为水系统的需求侧变化。为了保障水系统良性循环,水系统的供给侧与需求侧应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状态,当供给侧发生变化时需求侧也要适当作出调整,这就是水资源适应性利用。可以把其概念定义为:水资源适应性利用(adaptive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简称AUWR)是指,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适应人类活动、气候变化、陆面变化等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保障水系统良性循环,所选择的水资源利用方式。简言之,水资源适应性利用是一种适应环境变化且保障水系统良性循环的水资源利用方式。水资源适应性利用原理见图1,其对应的管理模式称为水资源适应性管理(adaptive management of water resources,简称AMWR)。

在解释水资源适应性利用原理时,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为什么要适应?一方面,因为产生水资源的条件不断变化,比如,气象因素变化、陆面变化。不顾及水系统变化的开发利用水资源是不科学的;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水系统的需求不断变化。因此,从水系统的供给侧和人类社会对水系统的需求侧来看,都需要相互适应。否则,就可能会带来水系统的破坏(包括水量、水质)或人水关系的不协调。

(2)谁适应谁?一方面,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要适应因环境变化带来的水系统变化和与之相关联的生态系统变化以及整个供给侧的变化,不能超出水系统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水系统以及相关联的生态系统按照自然规律应适应因不可抗力原因(如地震、河流改道、气候变化)或人类必须开发因素(如引水工程、水力发电工程)带来的环境变化。这种适应是自然界自身的调整或自适应,具有一定的适应极限。当然,如果超出某一极限,有可能带来严重负面影响甚至是灾难性后果。

(3)怎么样适应?一种情况,由于水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使水系统变化和人类适应水系统的变化在自觉或不自觉中进行。比如,因气候变化导致来水的增加或减少,必然带来与之相关联的水生态系统和用水系统的渐进变化;另一种情况,因自然原因或人为原因,带来水系统的破坏,导致人水矛盾突出,原本相互适应的人水关系被打破,被迫转移到一种新的平衡。通常情况下,这种适应是被迫的,可能朝向更好的平衡状态发展,也可能朝向不好的平衡状态发展,因此需要人为科学调控。比如,因地震、火山爆发等因素带来河流系统改变,导致水生态特征的改变时,在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情况下,通过人为科学调控,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这是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研究的重点内容。

(4)适应后又如何?在内部或外部因素影响下,水系统发生变化,人水关系平衡状态从一种平衡向另一平衡转移。那么,是往好的平衡转移,还是不好的平衡转移?首先,需要对适应前后的状态进行评估;其次,对转移到好的平衡状态,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持或维护好人水关系;如果转移到不好的平衡状态,需要采取必要的人为调控措施,使之向好的平衡状态发展。因此,在水资源适应性利用中需要有一系列保障措施配套,进行科学调控。

1.2 水资源适应性利用模式

目前,水资源利用已出现多种模式,如水资源综合利用模式、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水资源优化配置利用模式等。水资源适应性利用是一种新的模式,其是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水系统影响日益加重的情况下,提出的一种新的水资源利用模式,即水资源适应性利用模式adaptive utilization mode of water resources (AUWR模式)。该模式的特征和大致轮廓表述如下。

(1)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需要考虑环境变化对水系统的影响,适应因环境变化带来水系统的变化,使水系统的承载能力在良好的、可控范围内。

(2)正确理解因环境变化带来的人水关系从一种平衡转移到另一种平衡,但可以通过人水关系调控,避免出现人水矛盾恶化,使人水关系朝着更好的平衡转移。

(3)水资源适应性利用同样追求水资源利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应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寻求水资源优化配置利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因此,水资源适应性利用模式涵盖水资源综合利用模式、水资源优化配置利用模式,并追求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的目标。水资源适应性利用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具体手段。

(4)水资源适应性利用是针对“环境变化-水系统变化-生态系统变化”以及“水系统供给侧-需求侧变化”一体化的适应,不是简单的某一方面对另一方面的适应。比如,针对气候变化提出的水资源适应性对策,这种提法不全面,应该从“导致水系统变化的总体状态”高度,系统提出调控对策。

2 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理论体系及关键内容

水系y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大系统,水资源利用涉及到水系统以及与其相关联的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因此水资源利用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再加上环境变化的复杂性,水资源适应性利用就更加复杂。为了更好地应用水资源适应性利用原理,需要构建一套有指导作用的理论体系,即本文提出的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理论。

2.1 理论体系框架

对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理论的主体内容描述如下(见图2)。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图2只是完整表达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理论的主体内容,各组成部分间不是严格的并列关系,可能存在一定的交叉与因果关系。

(1)研究对象:人水系统。人水系统是以水循环为纽带,将人文系统与水系统联系在一起,组成的一个复杂大系统。其中,人水关系是人文系统与水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12]。

(2)实现目标:通过水资源适应性利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达到人水和谐的目标。

(3)驱动因子:人类活动、气候变化、陆面变化。针对具体的区域或流域,其驱动因子也比较具体,这是促进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源动力,也是进行科学调控的主要因子。

(4)辩证关系: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并存,水资源利用带来的影响正面与负面并存,水系统供给侧与需求侧并存。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复杂的辩证关系,需要引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来分析其中蕴藏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5)顺应规律: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

(6)演变过程:正确认识人水关系的平衡转移,从一种平衡转移到另一种平衡,可能是进步的转移,也可能是倒退的转移。水资源适应性利用需要考虑人水关系的平衡转移。

(7)和谐调控:通过一系列调控手段,实现适应环境变化的和谐平衡转移,朝向人水和谐方向发展。

(8)理论方法:指应用于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已有理论方法,包括指导性理论方法、基础性理论方法。其中,指导性理论有:人水和谐理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基础性理论方法有:水循环理论、水量平衡原理、水系统模拟方法、优化技术方法、和谐平衡理论、和谐调控方法等。

2.2 基本理念

(1)客观面对因环境变化带来的水系统变化,辩证分析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影响正面与负面、供给侧(各种水源)与需求侧(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关系,正确认识人水关系的平衡转移,水资源利用应适应水系统变化和人水关系的平衡转移。

(2)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辨识主要驱动因子,通过一系列调控手段,实现适应环境变化的和谐平衡转移,朝向人水和谐方向发展。

(3)综合运用已有的理论方法,实现水资源利用综合效益最大化,研究和谐平衡状态的水资源利用方案。在没有达到人水和谐状态的情况下可以运用和谐调控方法,选择较优的水资源利用方案。

(4)水资源适应性利用是一个巨大的复杂工程,需要有一定的科技支撑、政策支撑。科技支撑包括创新供水、用水、排水、治污、回用水等技术以及水文学、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系统分析等科学方法,政策支撑包括健全政策法规、管理体制、监控管理制度等。

(5)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理论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在实践中产生,又用以指导实践。在我国治水实践中,蕴含着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理论的思想,但距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理论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该理论可进一步指导治水实践。

2.3 关键内容

(1)人水关系分析及关键因子识别。

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理论的研究对象―人水系统,通常情况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需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可以引用系统分析方法、数学方法、辨识方法等手段,分析人水关系的内在联系和关键阈值(具有变化特征),识别关键因子及指标。这是进行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重要基础和关键内容之一。

(2)人水关系演变过程分析与定量模拟。

在环境发生变化的条件下,水系统不断变化,人水关系也处于演变之中,需要对这一复杂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特别是需要依据水循环理论、水量平衡原理、水系统模拟方法,构建人水关系演变模拟模型。这是进行水资源适应性利用优化方案选择的重要基础模型。

(3)水资源适应性利用方案优选。

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措施,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达到人水和谐。因此,在水资源适应性利用方案优选中,首先要用到人水和谐理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其次基于人水关系演变模拟模型,依据和谐平衡理论[13],建立和谐调控模型;再采用优化技术方法,优选水资源适应性利用方案。这是优选水资源适应性利用方案的重要基础,目前缺少这方面的深入研究。

(4)水资源适应性利用支撑体系。

包括科技支撑和政策支撑两大组成部分。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供水效率,降低用水成本,节约用水,减少排污,增加水回用率,提高水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环境等。另一方面,通过制度建设、政策支持,依法管水、严格管水、科学管水,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节约利用、可持续利用。其支撑体系建设是水资源适应性利用重要保障和关键内容之一。

3 我国治水实践及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尽管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理论刚被提出,但在治水实践中,很多地方已经表现出该理论的思想,或者说与该理论不谋而合。为了说明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理论的应用前景,下文将选择我国目前4种主要的治水实践,阐述其蕴含的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理论,分析其与水资源适应性利用理论要求存在的差距,并进一步说明运用该理论的可能解决途径。

第9篇:资源利用方案范文

1事业单位网络资源利用问题

研究发现,事业单位在应用网络资源利用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其中安全问题、信息整合问题以及浪费问题较为突出,影响事业单位工作效率提高的同时,导致网络资源的无端浪费,因此有必要对事业单位网络资源利用情况进行深入研究,为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提供依据。

1.1网络安全问题

网络安全是事业单位应用网络资源尤其应重视的问题,一方面网络安全性差不仅影响事业单位信息的安全传输。另一方面,一旦被病毒感染甚至会导致整个网络系统瘫痪。调查发现,事业单位出现的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事业单位员工网络安全意识差,对网络知识不甚了解,结果工作期间导致重要信息的泄露。其次,为避免信息的丢失,部分事业单位用移动存储设备存储或备份相关数据,但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导致存储信息的丢失、损坏甚至泄露。最后,为提高服务质量,事业单位通常及时向外界信息而与互联网通信,但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导致黑客攻击、病毒感染情况时有发生。

1.2信息整合问题

信息整合是提高事业单位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尤其利用网络资源实现信息整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但部分事业单位利用网络资源整合信息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良问题,一定程度影响事业单位工作质量及效率提升。如群众通过网络给事业单位提出的意见、各级事业单位积累的重要宝贵经验,以及事业单位内部工作实际等,均可借助网络资源加以整合、分析,依次为基础提出优化工作的方法。但部分事业单位并未意识到利用网络资源实现信息整合的优点,影响网络资源在信息整合方面优势的充分发挥。

1.3浪费问题严重

网络资源浪费是事业单位存在的普遍问题,一方面事业单位工作使用的一些软件、网络平台等,利用效率极低,部分软件、网络平台仅是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才信息,多数处于闲置状态。另一方面,部分事业单位虽专门搭建网站,用于收集群众信息,提供一些便民服务。但调查发现,很多事业单位网站几乎不更新信息,群众反映的问题未及时做出回应,导致网络资源的严重浪费。

2事业单位网络资源利用对策

网络资源是事业单位的宝贵资源,因此,事业单位应结合自身网络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不良问题,积极寻找有效对策,在保证网络安全的同时,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

2.1增强网络安全意识

网络安全是事业单位利用网络资源的基础,认真落实网络安全相关规章制度,为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创造良好条件。首先,事业单位应制定与完善网络资源利用规章制度,规范事业单位网络资源利用范围,明确划分不同人员网络资源利用权限,杜绝滥用网络资源现象的发生。其次,提高事业单位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事业单位应结合实际,加强工作人员网络安全思想教育,使其从思想上意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从而在工作中自觉规范网络使用行为。同时,制定网络资源使用规范,明确指出使用网络资源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明确指出网络资源正确使用方法。另外,事业单位可定期举行网络安全知识竞赛活动,在单位内部营造良好氛围,切实提高事业单位网络安全意识。最后,定期举行网络安全知识培训活动。事业单位定期邀请网络安全资深人士,为员工讲解网络安全知识,使员工掌握一定网络安全知识,及时识别及发现网络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告知相关技术人员加以解决,为事业单位网络资源的安全利用保驾护航。

2.2注重网络资源整合

现代社会发展越来越注重资源整合,事业单位应充分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实现资源整合,不断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首先,事业单位应研究网络资源与信息整合的契合点,积极寻找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整合的有效途径。其次,利用网络信息传输速度快特点,及时与各地事业单位共享工作信息,尤其可及时整理各级事业单位反馈的问题,以此为基础认真研究问题解决方案,争取通过整合各种资源提高解决问题效率。最后,事业单位应及时整合,各级事业单位在工作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及一些突发事件上,提高事业单位灵活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2.3避免资源浪费

网络资源浪费是事业单位面临的重要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避免。首先,事业单位应结合各部门工作实际及规律,认真研究网络资源利用可能出现浪费的环节,制定完善的预防方法。其次,结合事业单位各部门工作特点,进行充分论证,购买相关工作软件及网络平台,提高网络资源利用率。最后,事业单位应指派专门人员负责网站的维护与更新,及时向外界重要信息,及时回答群众提出的问题及意见,充分发挥网站作用,使其更好的为提高服务质量奠定基础。另外,事业单位应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到其他单位参观、考察,学习其他单位网络资源利用先进方法,尤其结合自身实际借鉴避免网络资源浪费的手段,不断提高事业单位网络资源利用率,使其为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总结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