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生垃圾分类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指导思想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市**区教育局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实施方案》等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指引,为了加快**中心小学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度,推进学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速、提质、提效,夯实主体责任,围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养成垃圾分类习惯,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运和处置,推动学校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营造节约型校园创建氛围,促进学校、城市精神文明与生态环境建设。
我校共有四十六个班级,近1900名师生员工,每天都要产生一些垃圾,如废纸、旧书报、食品包装、厨余物品等,其中以废纸为最多。
鉴于上述情况,学校在依法治校,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思想指导下,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让垃圾分类成为一种习惯,同时进行环保宣传教育,提升师生环保素养和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处置能力,以学生影响家庭、社区,为我校实施垃圾分类打好基础。
二、组织机构
为了切实做好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特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略
副组长:略
组员:
略
三、工作目标
(一)责任分工明确
1、学校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垃圾分类工作方案,统一部署相关工作,负责组织开展宣传动员、保证推广及分类工作所需经费。
2、校长室、工会负责对教师的宣传教育,检查各部门工作完成推进情况,负责教师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的知晓率、参与率。负责信息报送、阶段工作总结等。工会负责垃圾分类先进办公室评比活动。
3、德育处、大队部负责对学生的宣传教育,保证学生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的知晓率、参与率,并组织学生志愿者对师生投放垃圾的分类情况进行督促,切实宣传倡导绿色健康和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减少垃圾产生。
4、总务处负责设置垃圾分类集中棚,做好学校、教室、办公室、食堂等垃圾桶准备工作,督促垃圾回收部门进行垃圾的分类收集、分类清运工作。布置学校垃圾分类氛围宣传工作。
5、教导处开展多学科教学渗透,做好垃圾分类“进课堂”的活动,结合学科特点,把环保意识、垃圾分类的知识有机地融入课堂教学中。
(二)组织宣传动员
组织全体师生开展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利用校园网、黑板报、宣传栏等形式,开展以“垃圾分类、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各类活动。切实提高学校全体师生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知晓率、参与率。
学校通过校园电子屏幕和宣传板块,进行垃圾分类宣传语和知识的宣传,营造氛围,加强全校师生的环保意识。通过专题升旗仪式、校会广播和全教大会,进行有关政策宣传学习,提出师生垃圾分类倡议活动,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提倡并鼓励师生实行垃圾分类投放,垃圾分类处理,让全校师生逐步养成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处理的好习惯。
(三)参与社区共建
与社区、家庭开展垃圾分类达标共建活动,深入社区宣传和参与垃圾分类,促进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垃圾分类。开展亲子活动,共同提升环保意识,低年级制作电子亲子宣传小报《垃圾分类,从我做起》;三、四、五年级撰写《垃圾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征文,向父母进行宣传;走进社区,参与曹杨村史馆关于垃圾分类宣传展示活动;结合假日小队活动,在社区开展或参与行之有效的宣传活动。
(四)设置分类设施
学校走廊和垃圾安放处按照可回收物、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和其它垃圾四类设置垃圾收集设施。餐厨垃圾收集设施,主要集中于学校食堂。后勤部门在各教学大楼、校园操场等地,配置装设分类垃圾桶,张贴分类名称,建立和完善校内生活垃圾分类台帐制度,引导学生将垃圾分类付之于行动创设硬件设施环境。
四、工作步骤
(一)第一阶段为宣传、启动阶段
主要内容:
以宣传普及垃圾分类意义和方法为重点,提倡、鼓励师生实行垃圾分类投放,让全校师生逐步养成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处理的好习惯。
(二)第二阶段为实施、推广阶段
主要内容:
1、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各种渠道、全方位开展垃圾分类处理的宣传教育活动。
2、把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与依法治校,与日常行为规范,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加强管理过程的监督、整改。
3、组织开展“小手牵大手”亲子活动,做到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的效果,带动家庭和社会参与,形成从校园到社区、从行为到文化践行垃圾分类新风尚。
(三)第三阶段为展示、总结阶段
主要内容:
做好垃圾分类的总结工作,积累经验,加以推广,做好“学校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实施情况自查表”,积极申报该项活动的创建达标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强化教育系统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职责、落实到人。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明确分工,责任到人。
(二)落实主体责任。
学校负责明确内部管理岗位和职责,负责制定垃圾分类回收工作方案及日常具体工作。落实专门人员;学校要建立德育、少先队、工会、后勤部门等多方参与的协同工作机制。全面贯彻落实垃圾分类各项工作,全校师生积极配合,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1、组织形式:小组合作模式。学生一般由6—10人组成社会实践活动小组,自己推选组长,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年人(如本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为指导老师。研究过程中,活动小组成员有分有合,互相协作。
具体过程参考如下:
A、编组、选题;
B、聘指导教师;
C制定活动方案;
D小组研究设计具体操作(设计访谈表格、问卷;制定参观、观察、活动计划;准备录音机、录像机等活动工具);
E、实践活动(观察、访谈、问卷、实验)
F、分析活动资料(定量:用统计图表定量分析自己的调查结果;定性:用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等方法分析整理后的资料,找出规律特点。)
G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例附后)
二、指导思想和意义
1、指导思想:将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去关心社会发展,去关注社会问题,去尝试解决自己研究的社会问题,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有益补充,开辟出有自己特色的社会实践的新途径。
2、意义:
1)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
2)参与社会实践,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
3)主动服务社区,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
三、注意事项:
1、在生活中提炼。从社会生活中选定主题,让学生关注社会,体验社会角色;热爱生活,关注生活问题;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有创意地生活。
2、在兴趣中选择。捕捉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研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间相互感染、相互促进,更好地发展兴趣,培养特长,提高综合素质。
3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已经成为最大的资源库,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技术和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同时要充分利用图书资源,从图书馆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4、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手段。从参与研究的对象来看,可以采用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学校合作的方式。从研究采取的手段来看,可以采用活动设计、网络技术、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实验演示、表演交流、测量制作、社会宣传、服务、总结、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
三、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
1、社会参观活动。
2参观、访问、考察(革命遗址、科技馆、英雄模范人物、杰出人物、现代化建设成果、市政工程、著名高校、工厂、高新技术产业运作情况……),例如以当地的居民小区为调查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可以“物业管理”、“商业网点”、“文化娱乐”、“教育设施”、“交通路线”等为研究方向。
2、社会调研活动。(参考主题如下,也可自选主题)
1)关于生活用水状况调查研究
2)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可行性调查
3)市区白色污染调查研究
4)市区交通安全问题研究
5)市民交通意识及对策
6)市区道路状况及改进意见
7)旅游资源状况调查
8)小学生的休闲生活调查研究
9)小学生的消费观念与行为研究
10)小学生的饮食与营养问题研究
11)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与研究
12)我市中小学零用钱数量的调查
3、社区服务活动。
社区保洁活动、社区护绿活动、社区综合宣传活动、社区“陋习”纠察活动、社区敬老爱老活动、社区帮困助残活动、社区读书辅导活动、交通服务活动、环保志愿者活动、社区公益劳动。
参与社会实践的班级和个人,必须注意自身形象,认真参加活动,为学校和个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安排
**年7月4日
下发《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布置暑假社会实践工作。
**年7月5日——7月9日
学生6—10人组成一个社会实践活动小组(每班至少4组),推选出组长自主选题,自己聘请1—2名指导教师(学校教师或家长),初步制定《小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年7月10日—8月23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年9月5日前各班向行政办提交下列社会实践总结材料:<BR>1、社会实践活动记录表;
2、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每班4份,其中必须有一份关于交通安全的调查);
3、活动照片、录像、录音等资料。
4、暑假社会实践活动记录
**年9月初社会实践活动总结、表彰(具体时间待定)
1、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会、板报、专刊、网页等形式,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总结。
2、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示会。
3、评选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社会实践优秀论文及优秀指导教师。
关键词:表演法;小学语文;口语训练
在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中,口语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由于小学低段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喜欢表现自己。在口语训练中,老师结合具体的训练内容,灵活地运用表演法,让学生在特定的语言情境下,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使学生在与同学、老师的交流中,提升口语表达能力。
1、做好表演前的准备,激活学生口语表达的思维
在运用表演法进行口语训练时,前期准备工作不但直接影响表演活动能否顺利进行,而且也是激发学生参与口语学习的兴趣,活跃学生思维的必要途径,更是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良好平台。通过组织学生根据表演时的需要,准备必要的道具,让学生亲自参与,手、脑、嘴并用,师生频繁互动,达到训练口语的目的。
如,在小学语文三年级语文园地二“我们能做点什么”的口语训练中,在组织学生进行表演之前,先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同学们,我们现在环境怎么样?是不是被污染了?我们应该为保护环境做点什么呢?”学生们进行了讨论,“我们周围的小河丢进了很多垃圾。”“我们周围有个化工厂,排放的气体把空气污染了。”有的说:“我们不能随手乱丢垃圾。”“我要告诉家里人进行垃圾分类。”“我要制作宣传单,告诉所有人要保护环境。”学生们通过激烈的讨论,提出了很多自己的看法,并且在课前进行了各种资料的准备,为接下来的表演奠定了基础。学生们的思维非常活跃,极大的调动了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的积极性。
由此看来,运用表演进行口语训练的前期准备是非常必要的。老师和学生一起共同进行表演所需道具、设备的准备,也是一个调动学生参与的机会,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参与互动交流。
2、做好表演中的组织,调控学生口语表达的过程
学生是口语训练的主体,口语能力的提高只有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不断的锻炼才能提升。老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表演活动,进行口语训练时,需要对于学生的表演过程加强监控,认真的发现学生在口语表达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的为学生表演活动提供指导和帮助,从而使口语训练有条不紊地进行。
如,在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保护文物”的口语交际训练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围绕着“保护文物”这个主题,编写一则短剧,让学生自己寻找伙伴,自编自演。有学生表演了一个“长城旅游”的短剧,学生A在去长城旅游时,把手中喝完水的空饮料瓶随手丢在长城上,学生B看到了这一幕之后,说:“同学,你好。请把垃圾丢到垃圾箱,好吗?”学生A说:“哼。我又没丢到你家里,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学生B:“长城是我国的象征,是我们的骄傲,也是需要保护的国家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保护长城,不让这些垃圾来污染她。而且随手乱丢垃圾本身就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我们应该作一个文明礼貌的小学生。”学生C:“说的太对了。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文物,保护环境。”学生A:“不好意思啊。”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表演,既对学生进行了保护文件的教育,也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技能。
由此发现,表演活动中,学生之间会进行大量的信息传递,老师只有密切注意表演活动的过程,做好协调帮助,才能让口语训练更加顺利高效,达到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3、做好表演后的点评,增强学生口语表达的体验
除了前期的准备,以及表演活动中的指导之外,表演之后的点评也是不容忽视的。通过对学生表演的点评,抓住学生在表演中的语言应用方面的亮点及问题,及时的指导学生的语言表达,加深学生对于语言的认知和理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信心,实现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发展。
如,在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介绍我自己”的口语训练中,老师采取表演式,让学生分别组成小组,通过一个具体事件的表演,也说明自己的性格特点。学生们进行了十分精彩的表演,有的表演帮助同学解决难题,说明自己乐于助人,有的表演帮助妈妈做家务,表现自己勤劳懂事,也有的学生表演自己马马虎虎做错题目被爸妈教训。通过这些具体事情的表演,展示了自己的性格。老师在学生们表演后,让学生首先进行自己评价,有的觉得表演的很好,有的说还差一点。老师让学生相互评价,找出优点和不足,学生们认真的倾听,最后老师进行了总结,表扬学生表演中的精彩之处,正确的行为和高尚的品德,强化了学生对于语言的理解与表达。
由此说明,表演完成后的点评也非常重要。点评的形式可以是学生自评、互评、老师点评等,既是学生口语训练的一种很好的延伸,也是对学生口语表达的一种强化,可以有效的提升口语训练的效果。
总之,丰富多彩的表演活动是多数小学生们的最爱。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表演活动,在表演中进行语言的应用与创新,与同学、老师进行大量的语言信息交流,在外界环境的刺激下,顺利的完成语言表达,让口语训练更加顺利高效地实施。值得一提的是,在应用表演进行口语训练时,老师需要立足学生实际,密切注意表演过程,调控好表演的节奏,确保表演活动可以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关键词】品德 课堂教学 生活化教学法
1 前言
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成长阶段,不但关系到知识基础的积淀、兴趣爱好的培养,还关系到思想品德的形成。品德教学工作对学生的一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小学品德课教师肩负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与培养良好人格素质的重任,因此教师在进行品德课堂教学时,要充分运用生活化教学法,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下文笔者分析生活教学法的作用,并提出一些运用策略。
2 在品德课上运用生活化教学法进行教学的作用
根据笔者总结,运用生活化教学法教授品德课主要有以下作用:
2.1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开展品德课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到学习品德课的重要性,在生活与品德课程之间建立起相互联系的桥梁,让学生明白品德理论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降低学生理解品德理论的难度。
2.2让学生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从而规范学生的行为。比如教师在讲解《平安回家》这篇课文时,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些最近发生的交通安全事故和事故的危害,再分析小学生在车道上打闹嬉戏、骑单车逆行、随意闯红灯等行为的危险性,让学生明白生命很脆弱,为了自己和家人,应该注意遵守交通规则[1]。
2.3通过生活化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格素质,继承我国优良的传统品德。其中,孝顺是我国的最主要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当代教育对学生的重要要求,一个拥有良好品德素质的人,通常都十分孝顺父母。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些关于孝道的故事,让学生明白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同时教师应该给学生适量布置一些家政作业,让学生主动帮助父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体会父母的辛苦。
3 生活化教学法在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通过合作学习落实生活化教学法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因此在小学品德课堂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可以通过互相帮助、互相督促来实现共同进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比如,教师讲到《我不任性》这章内容时,可以将班上的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或八人小组,围绕课文进行小组讨论。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一些自私的行为,并交流纠正错误的方法[2]。此外,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学习小组的成员可以互相监督对方的行为习惯,及时指出同学的任,也要勇于接受他人的批评。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小学生充分认识到哪些行为属于任,并且可以及时改正自己的行为习惯。通过坦然指出他人错误和接受他人批评的方式,不但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格,还可以加深学生之间的信赖感和友谊。
3.2开展课外实践教学活动落实生活化教学法
在运用生活教学方法进行品德课教学时,教师应该注意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不但要为学生讲解品德课的理论知识,还应组织小学生参加一些课外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具体实践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个构成元素,在享有权利的同时还应承担道德和法律责任,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比如讲解《生活与塑料》这节课,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后,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加一些公益环保活动,带领学生开展回收、分类塑料制品的活动。让学生到邻近的街道上收集游客丢弃的塑料袋、饮料瓶、一次性饭盒等,让学生从小养成将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同时可以让学生明白随地丢弃垃圾是一种十分不道德的行为,不但影响市容市貌还会给环卫工人增加工作量,对环境造成污染。
3.3通过慰问弱势群体落实生活化教学法
比如教师在讲解《想象她们的难处》这章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中慰问家境困难的学生或残疾人。许多家庭困难的学生家境差,同样坚持在家里一边帮家长做家务一边自主学习,社区中有许多身残志坚的人,虽然有身体缺陷却仍然努力生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在慰问这些弱势人群时,还可以捐助文具和书本给家庭困难的学生,把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跟贫困学生分享,帮助他们实现学习知识的愿望。通过慰问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生活艰苦的实例,引导学生树立顽强拼搏、不懈努力的人格精神。
4 结束语
总之,小学品德课要以学生为本,要将生活事实与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明白品德与生活息息相关,只有培养良好的品德习惯才能拥有美好的生活。同时,采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可以启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运用品德课学到的知识来约束自己的言行,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格品质。
【参考文献】
一、指导思想和意义
1、指导思想:将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去关心社会发展,去关注社会问题,去尝试解决自己研究的社会问题,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有益补充,开辟出有自己特色的社会实践的新途径。
2、意义:
1)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
2)参与社会实践,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
3)主动服务社区,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
二、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
1、组织形式:小组合作模式。学生一般由6—10人组成社会实践活动小组,自己推选组长,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年人(如本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为指导老师。研究过程中,活动小组成员有分有合,互相协作。
具体过程参考如下:
a、编组、选题;
b、聘指导教师;
c制定活动方案;
d小组研究设计具体操作(设计访谈表格、问卷;制定参观、观察、活动计划;准备录音机、录像机等活动工具);
e、实践活动(观察、访谈、问卷、实验)
f、分析活动资料(定量:用统计图表定量分析自己的调查结果;定性:用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等方法分析整理后的资料,找出规律特点。)
g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例附后)
三、注意事项:
1、在生活中提炼。从社会生活中选定主题,让学生关注社会,体验社会角色;热爱生活,关注生活问题;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有创意地生活。
2、在兴趣中选择。捕捉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研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间相互感染、相互促进,更好地发展兴趣,培养特长,提高综合素质。
3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已经成为最大的资源库,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技术和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同时要充分利用图书资源,从图书馆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4、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手段。从参与研究的对象来看,可以采用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学校合作的方式。从研究采取的手段来看,可以采用活动设计、网络技术、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实验演示、表演交流、测量制作、社会宣传、服务、总结、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充分发挥“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在我校“育人工作”中的作用,特制定暑假“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意义
1、指导思想:将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去关心社会发展,去关注社会问题,去尝试解决自己研究的社会问题,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有益补充,开辟出有自己特色的社会实践的新途径。
2、意义:
1)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
2)参与社会实践,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
3)主动服务社区,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
二、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
1、组织形式:小组合作模式。学生一般由6—10人组成社会实践活动小组,自己推选组长,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年人(如本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为指导老师。研究过程中,活动小组成员有分有合,互相协作。
具体过程参考如下:
a、编组、选题;
b、聘指导教师;
c制定活动方案;
d小组研究设计具体操作(设计访谈表格、问卷;制定参观、观察、活动计划;准备录音机、录像机等活动工具);
e、实践活动(观察、访谈、问卷、实验)
f、分析活动资料(定量:用统计图表定量分析自己的调查结果;定性:用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等方法分析整理后的资料,找出规律特点。)
g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范例附后)
三、注意事项:
1、在生活中提炼。从社会生活中选定主题,让学生关注社会,体验社会角色;热爱生活,关注生活问题;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任地、智慧而有创意地生活。
2、在兴趣中选择。捕捉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研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间相互感染、相互促进,更好地发展兴趣,培养特长,提高综合素质。
3、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已经成为最大的资源库,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技术和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同时要充分利用图书资源,从图书馆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4、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手段。从参与研究的对象来看,可以采用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学校合作的方式。从研究采取的手段来看,可以采用活动设计、网络技术、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实验演示、表演交流、测量制作、社会宣传、服务、总结、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
三、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
1、社会参观活动。
2、参观、访问、考察(革命遗址、科技馆、英雄模范人物、杰出人物、现代化建设成果、市政工程、著名高校、工厂、高新技术产业运作情况……),例如以当地的居民小区为调查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可以“物业管理”、“商业网点”、“文化娱乐”、“教育设施”、“交通路线”等为研究方向。
3、社会调研活动。(参考主题如下,也可自选主题)
1)关于生活用水状况调查研究
2)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可行性调查
3)市区白色污染调查研究
4)市区交通安全问题研究
5)市民交通意识及对策
6)市区道路状况及改进意见
7)旅游资源状况调查
8)小学生的休闲生活调查研究
9)小学生的消费观念与行为研究
10)小学生的饮食与营养问题研究
11)小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与研究
12)我市中小学零用钱数量的调查
3、社区服务活动。
社区保洁活动、社区护绿活动、社区综合宣传活动、社区“陋习”纠察活动、社区敬老爱老活动、社区帮困助残活动、社区读书辅导活动、交通服务活动、环保志愿者活动、社区公益劳动。
参与社会实践的班级和个人,必须注意自身形象,认真参加活动,为学校和个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社会实践活动具体安排
7月4日
下发《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布置暑假社会实践工作。
7月5日——7月9日
学生6—10人组成一个社会实践活动小组(每班至少4组),推选出组长自主选题,自己聘请1—2名指导教师(学校教师或家长),初步制定《小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关键词:迷思概念;小学科学教学;概念转变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9-0086-03“迷思概念”来自科学教育中建构主义理论取向,是指某一特定科学概念组织中,对某事物或某现象所持有的一些有别于目前科学所公认的想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对某些科学知识存在理解偏差或混淆,极容易形成迷思概念。笔者对小学《科学》(3~6年级)教学中产生的迷思概念进行了诊测,从而分析小学迷思概念的成因和转变策略。
一、 小学《科学》(3~6年级)中迷思概念的诊测
诊测包括问卷和访谈。诊测问卷由选择题和填空题组成,包含教科版3~6年级《科学》教材(教学)中34个易出现“迷思”的概念以及相关的日常科学概念,并选取了135名小学6年级学生实施问卷调查及访谈。所选取的诊测概念如下表1:
选取这些知识点的主要依据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教材及教师用书、期末测试题中易错的知识点及科学教师的建议。问卷测试后统计了被试各自的选择题、填空题、总分的得分及得分率。选择题平均得分率为47.7%,填空题为30.0%,问卷题目平均得分率 40.7%。可见总体上来看小学生对《科学》教学中科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不容乐观。针对问卷测试结果中典型的的迷思概念,笔者随机抽取若干被试作了访谈。通过问卷诊测和访谈总结了小学科学中迷思概念的特点和成因,并对转变迷思概念的教学策略做了初步探讨。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迷思概念的成因
小学《科学》教学中迷思概念的成因可概括为三点:学生前认知的影响;日常生活经验和各类大众媒体的影响;科学教材和教师教学的影响。
1.学生前认知的影响。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总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构建对新知识的理解。在正式学习某些概念前, 儿童已经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形成了个人的“前概念”。前概念有时能帮助他们理解新概念,而有时则会产生负面作用, 妨碍新概念的建立。前认知中相关知识的缺失也能很大程度地影响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例如本研究的问卷关于光的传播路径的题,有 86.7%的被试认为光在水中是沿曲线传播的。访谈中笔者发现他们受到生活中“折射现象”的干扰,但他们前认知中没有“折射”这一概念,由于前认知的局限导致了迷思概念。
2.日常生活经验和大众媒体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直接观察和感知已经从大量的生活见闻和自然现象中获得了不少科学的知识,这些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新事物和新概念的理解。问卷中有个题目:“胖子和瘦子拔河不相上下,哪个说法正确?”这个题目仅有50.4%的学生认为胖子瘦子力气一样大。访谈中笔者了解到部分被试都认为胖子用力大,因为生活中一般胖子力气都比较大。这就是日常生活中的直觉经验对科学概念理解的影响。大众传媒也是误导小学生形成迷思概念的一个“罪魁”。我们生活在媒体时代,电视、互联网、报刊杂志等成为迷思概念产生和传播的重要渠道。例如,在一些环保宣传类节目中都能看到,每当讲到“白色污染”时就会呈现出一片白茫茫的垃圾,这样很可能让小学生把“白色污染”的概念误解为所有白色的垃圾。可见,大众媒体传播过程中画面呈现形式、陈述方式的不恰当会导致小学生迷思概念的形成。
3.《科学》教材和教师教学的影响。科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科学》教科书的知识呈现形式也是学生迷思概念的成因之一。科学教科书总体上来说是适应学生认知特征和心理特征的,但对于某些学生来说可能在某些章节上会出现学习困难。若科学教师不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以学生前认知为起点调整知识呈现顺序并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就可能会导致迷思概念产生。教材编写也是影响学生的科学概念形成的因素,如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知识的呈现顺序,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如果教师不注重学生现有认知,并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一味地照本宣科,也可能导致学生概念理解不深刻从而产生迷思概念。
三、促进迷思概念转变的教学策略
1.探究式教学。科学探究是当前科学教学改革中大力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也是新课改积极倡导的理念。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在理解“科学探究”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在自由创设的、有结构的、能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发展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获取科学知识和发展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我国新的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加拿大科学教师写的教案中我们可以发现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一般包括三个部分:学生要学习的科学概念;学生要发展的探究能力;学生要获得的应用能力。在科学教学中所有的探究活动都应指向核心概念,以学生现有概念为起点设计探究方案,让学生在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并观察、收集资料、得出结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建构科学概念。
2.POE策略。所谓POE是Prediction-Observation-Explanation(预测-观察-解释)的简称,该策略通过诊断学生的迷思概念来促进学生建立正确的、科学的概念。具体来讲包括三个步骤:第一,让学生对实验或事件中可能发生的现象、结果做出预测。第二,让学生观察实验或事件,记录下结果。第三,让学生对自己预测和观察到的不一致(冲突)做出解释,并力求调和冲突。POE策略可广泛运用于科学概念教学中,能促进学生理解掌握科学概念,有效预防迷思概念的生成。
3.基于学生前概念的NN三步教学模式。纳斯伯姆和挪威克提出:让学生尝试解释某事件,引起概念冲突发现矛盾事件,然后引导和鼓励学生调整认知,建立科学概念。我国学者将其归纳为NN三步教学模式,在科学教学中也可采用这种方法:第一步,揭示并重视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运用问卷调查、访谈、实验等方式使学生暴露前概念。第二步,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认知冲突是指人们原有认知与新感受到的事件或客体之间的对立性矛盾,学习者需对新信息与原有认知做出调整才能解决冲突。引发认知冲突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教师直接呈现错误概念,二是通过小组讨论时个体的不同观点来引发。第三步“鼓励评价”。鼓励评价是指鼓励学生大胆地对新的观念进行阐述和评价,组织学生进行总结与交流。
4.概念图法。概念图是由美国诺瓦克在20世纪60年代开发的一种能形象表达命题网络中一系列概念含义及其关系的图解。概念图的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他认为有意义学习是以符号代表的新概念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概念建立实质性的关系。概念图中节点代表概念,连线代表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图能引导学生将新学习的概念和原有的概念进行沟通,它强调从事物的关系中把握概念本身。例如下面是关于宇宙空间与动植物关系的概念图:
从图中我们可以清楚明确地知道:地球自转导致昼夜交替,昼夜交替影响动植物的生活,白天能够看到太阳,白天里由于太阳影子的变化移动形成“太阳钟”等。这个图清晰展现了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便于我们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科学概念。
总之,如何在科学教学中促进学生迷思概念的转变是新课程理念下科学教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对科学教学来说意义重大。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已有认知为基础,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优化使用教材、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认知的同化与顺应,实现学生迷思概念的预防和转变。
参考文献:
[1]孙建新.新课程化学“迷思概念”的研究和教学对策[J].教师论坛,2006,(6).
[2]任英杰.Internet环境下改善迷思概念的策略探究[J].远程教育杂志,2007,(4).
[3]陈化来.科学课堂教学中迷思概念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科技创新,2010,(9).
[4]丁邦平.探究式科学教学:类型与特征[J].教育研究,2010,(10).
[5]刘占兰.加拿大小学科学教育对我们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6,(12).
[6]任英杰.促进小学生“迷思概念”转变的POE策略及案例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08,(2).
[7]李高峰,刘恩山.前科学概念的进展研究[N].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
一、日常工作
1、督促检查学生每天做好跑操及眼保健操。组织学生会干部坚持每天早上检查寝室卫生,并适时通报。
2、每天督促门卫做好日常检查工作。
3、坚持组织了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及国旗下的讲话。
4、坚持每周各班责任卫生区的卫生大检查。对行政值日及卫生检查等扣分情况进行统计,并张贴公布。
5、每星期召开一次学生会干部会,总结本周工作得失,布置下周工作重点。
6、每月按时上报安全排查情况。按时核算班主任当月津贴,并发放到位。
7、定期召开班主任德育、安全教育工作会议和宿管、安保会。
8、定期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例冬季防火和消防安全)并坚持每月按时上报安全隐患排查情况。
9、利用各个节假日(清明、五一、端午、暑假等)对学生进行假日安全教育。
10、完成团县委交给的各项任务。
11、及时对各种工作材料整理归档。
二、德育工作
1、本学期开学第一周组织开展“安全教育周活动”,并让学生签订了安全承诺书。
2、3月,组织“雷锋活动月”主题班会、板报、争做好人好事等系列活动。
3、3月,开展“校园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
4、3月—4月,制订“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实施方案”,开展主题班会、发放垃圾分类书籍。
5、4月,组织开展“美化校园,拥抱文明”书信活动,并组织学生参加环保作品比赛。
6、4月,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活动,开展主题班会,发放学习材料。
7、5月初,组织学生观看记录片《厉害了,我的国!》
8、5月底,开展“崇尚英雄 精忠报国”主题班会活动,组织学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并观看宣传视频《崇尚英雄精忠报国》
9、6月,开展“节能宣传周和全民低碳日”活动,开展主题班会,发放学习材料。
三、安全教育
1、返校日组织各年级、班级进行检查管制刀具、打火机等;大礼拜全体政教保卫人员上路维护学生安全。
2、认真布置每周一的班会课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内容,并组织抽查上课情况。
3、召开清明节、五一劳动节、端午节等节假日期间安全工作主题班会,并发放致家长一封信。
4、组织防震减灾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并制订学校防震减灾应急疏散演练预案,进行防震减灾演练。
5、组织开展“预防校园欺凌和暴力”专题主题班会、宣传等系列活动。
6、组织预防学生溺水专项行动,成立防溺水专项领导小组,认真组织落实防溺水专项活动的各项安全活动环节。发放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
7、组织消防安全科普知识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并制订学校消防安全应急疏散演练预案,实施消防安全演练。
8、6月,进一步开展“防溺水”专项活动。
9、6月底,开展暑期安全教育,发放成绩单和致学生家长一封信。
四、特色教育
1、学期初组织并实施对上学期全校优秀学生的表彰大会。
2、组织宣讲学生消防安全知识并进行消防安全演练。
3、邀请敖山派出所民警进行“预防校园欺凌和暴力”专题法制讲座。
4、组织指导第三届“出彩职校人”的评选及专业技能汇报演出
5、配合招生办开展全校家长开放日活动,组织部分学生专业技能展示活动,发放宣传材料等。
6、组织全校学生开展防溺水专项行动,发放并全员收回“致学生家长一封信”的回执,采取召开主题班会、启动全校学生宣誓签名仪式、利用学校板报、橱窗、制作横幅等多方位全面宣传“珍爱生命,预防溺水”安全教育活动。
7、6月底,部署暑期“万名教师访万家”活动。
8、6月底,召开年级控流保辍座谈会。
五、迎检工作
1、3月,收集整理学校安全专项检查工作汇报材料。
2、3月,收集整理学校“学雷锋活动月”相关活动材料、图片等。
3、4月,组织并实施省、市、县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并顺利通过检查。
4、4月,收集整理垃圾分类活动宣传材料、活动照片等。
5、5月,收集整理防溺水专项行动活动材料、图片等。
6、6月,收集整理“预防校园欺凌和暴力”专项整治材料、图片等。
7、6月,收集整理学校安全稳定工作考核检查材料,并顺利通过县教育局对相关内容的检查。
上高县中等专业学校
本期,学校德育处继续紧密结合学校“十三五”规划纲要,为深化中国梦教育,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做好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以创建为契机,携手共进
(一)创建文明校园、争创文明城区
本学期,德育处持续推进江北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江北区文明校园的创建工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争创活动。
4、5年级同学参与了由区教委、区文明办、区交巡警组织开展的“中国梦、文明行——我是江北小交警”主题实践活动,将交通安全记在心间,落实于行动,成为创文明城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年级1班同学参加“童行安全路 你我共献责”重庆市青少年创意交通手势操比赛,同学们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了交通手势操基本动作、了解交通道路安全知识、提高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通过活动传播文明交通,为创建文明城区、文明校园作贡献!
积极参与“寻根乡愁•记住年味——九童圆梦鸡年春节行动”活动、“九童圆梦.寻找最美家书”活动、“传承好家风好家训 培育好民风好社风”系列活动,使自己记住年味和乡愁、传承最美家风、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组织开展学雷锋系列活动,传承、弘扬雷锋精神,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让理想信念教育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多彩三月学雷锋,美德少年在行动”学校雷锋活动,通过班级互助,让文明之风洋溢在了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雷锋在身边,爱在春风里”,5.2中队更是走进江北区易家沟幸福院,传播着爱的力量,那一颗颗敬老、爱老、助老的心让人迷醉。
同学们在丰富的活动中实践、体验、感受着文明礼仪之美,培育了高尚的文明道德风尚!
此外,学校作为重庆市文明礼仪示范校,江北区首批文明校园,一直以来都十分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开学第一天就对学生提出排队集合“静、齐”的要求,开展学生队列集合大比拼,让学生在开学初期就将文明礼仪铭记于心中,落实在行动上;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提出高要求,通过“三比、四文明”活动,比比谁的脚步轻、比比谁的语言美、比比谁的礼仪好,讲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建文明校,让文明的点滴浸润进学生的心田,内化为礼仪的言行。五里坪校区也强化文明礼仪教育,并在六一庆祝会中展示文明礼仪儿歌、展现学生良好精神风貌!
(二)紧抓环境教育、落实环保行动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建设环境友好型学校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2016年12月,学校被评为江北区2016年环境友好型校园,为牢固树立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培养学生节能环保良好行为习惯。本期,学校继续结合3.12植树节、3.22世界水日、6.5世界环境日等时间节点创新开展多项环保活动。
3.12植树节,同学们用灵巧的手自制爱绿护绿温馨提示牌,呼吁:大家都来爱绿护绿;3.22世界水日,通过一场别出心裁的国旗下讲话,号召:人人争做节能卫士!
6.5世界环境日到来前夕,四年级的同学们与重庆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学院科协节能学社的大哥哥大姐姐联合举办了一场富有意义的“变废为宝”创意设计制作大赛,在心中播撒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种子。
6.5世界环境日之际,江北区环保局、重庆环卫集团、重庆交通大学一行走进校园,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母亲河我们在行动》专题讲座,为同学们宣传保护母亲河的环保知识、播下环保种子,激发同学们长大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决心!
此外,暑假还将携手家庭,倡导家长和同学们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我先行”活动,让垃圾变废为宝、变成资源,培养同学们环保节能好习惯,为创设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作贡献。
二、以活动为阵地,助推梦想
本期,德育处以纪念重庆直辖20周年为契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弘扬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感恩教育、文明礼仪教育。
1.开学典礼激发斗志。“知守则、明礼仪,我为家乡添光彩”主题开学典礼,深深激发了每一位师生的自豪感,爱校园、爱家乡、爱祖国从新学期的开学典礼就烙印在了每一个人的心田,并为之努力学习、刻苦奋斗。
2.传统文化浸润心田。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绵延五千年历史不断绝的重大支撑。教育部长陈宝生在两会期间指出:拓展校园文化,为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更好的沃土、更好的氛围,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讲好中国故事。本期,重庆杂技艺术团就走进校园,为全校师生带来了一场惊奇而欢快的艺术盛宴,让学生现场“零距离”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3.共青团知识讲座树立理想。在5.4青年节到来之际,为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理想信念,学校特地邀请了观音桥中学团总支书记吕芝兰为六年级同学们带来题为“闪亮的团徽”主题讲座,不仅为六年级同学作了初中生活的铺垫,还为他们在不久的将来离开少先队时积极向团组织靠拢打好了第一步基础。
4.六一活动扮靓生活。“快乐童心、幸福童年”六一表彰暨校园艺术节活动不仅为有艺术特长的学生搭建了才艺、才能、梦想的舞台,还繁荣了校园艺术文化,积淀了浓厚的校园文化底蕴,表彰、激励孩子们积极行动起来,努力做到个性发展、全面发展,让孩子们度过了一个幸福、快乐而有意义的六一儿童节!
此外,在各项活动中,孩子们展示着才能、放飞着梦想。2017春季趣味运动会,尽情绽放“健康梦”;春季社会实践活动,快乐享受“实践梦”;“创新、体验——点亮科技梦想”2017校园科技节,创意点亮科技梦;“让书香伴我们成长”2017校园读书节,又尽情放飞“书香梦”……这一个个多姿多彩的活动,都将孩子们小小的梦想融入到大大的中国梦中。
三、安全卫生护航,健康成长
校园安全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学校一直以来都十分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增强青少年安全、法治意识,每周定时开展校园法治广播,组织师生参加重庆市法治征文比赛。加强卫生宣传和监控,切实做好学生晨检午检工作,主动问询、发现学生的身体情况,做好传染病预防,学生因病缺课追踪记录,同时还在家长中广泛宣传疾病预防,传染病防治等。
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我们学校的特色课程。在宋树慧老师的辛勤努力下,通过心理沙盘,心理卡牌,把小团队心理辅导通过实践探索转换为班级随堂课团体辅导,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支持和帮助。
学校还在特定时间点(如3.27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4.30全国交通安全反思日、5.12防灾减灾日等 )对学生开展人身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防溺水安全等主题班队会活动及疏散演练活动,本期举行的5.12防灾减灾疏散演练活动,在师生的积极参与、认真对待下,取得良好效果,活动的开展,旨在通过加强平时的安全教育、实践演练,让校园远离灾害,让学生安全成长!
四、收获累累硕果,展我风采
本学期,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奖情况如下:
学校荣获:
江北区“文明校园”
2016年江北区环境友好型学校
2016年江北区中小学校关工委年度工作考核二等奖
2016年重庆市学校行进管乐比赛小学组二等奖
2016年重庆市体育局第五届“奥体杯”小学生冬季田径邀请赛团体第二名
重庆市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学校教学成果班级展评重奏(小合奏)小学组二等奖
第三届重庆市梦想课堂.自然笔记大赛领头羊学校(集体三等奖)
2016年江北区中小学生篮球比赛小学男子组第五名、小学女子组第四名
2017年江北区中小学生篮球比赛小学女子组第五名
2017年中小学生艺术节三等奖
2017年第九届“创意江北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暨第二届江北区“少年创客”大赛 科学研究论文团体三等奖
教师获奖:
陈红江北区师德标兵
邓方第三届重庆市梦想课堂自然笔记大赛入围奖
杨梅、张晨晨2016年重庆市学校行进管乐比赛优秀指导教师奖
杨梅、曹雪倩重庆市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教学技能展示活动音乐类一等奖
陈宇莉、周碚2016年“中国梦 文明行——我是江北小交警”主题实践活动先进个人
杨华陵 2016年度全市“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征文比赛辅(小学组)三等奖
学生获奖:
李峻烨获得重庆市“中华魂”(遵纪守法,从我做起)青少年主题教育读书活动征文比赛小学组三等奖;
谷欣蓓、汪雨寒、陈予涵参加江北区“寻根乡愁 记住年味——九童圆梦鸡年春节行动”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
胡晋绮参加重庆市第二届“九童圆梦 寻找最美家书”活动,获得“最美家书”小学组二等奖;
刘姿、杨濒词、薛云匀、陈泓宇参加重庆市第二十届中小学师生书法绘画艺术大赛获得一等奖;李奕雯、曾宪楠获得二等奖;王赞景、廖思晴、段君宝、黄瀚漩获得三等奖;
董源源、张艳霞、唐月等15名同学被评为2016年“中国梦 文明行——我是江北小交警”主题实践活动优秀小交警;
吴莜、龙镜、吴雨蕊等9名同学被评为江北区2016——2017学年雷锋式学生;
习惯是什么?习惯是人行为的基础。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和社会风尚。”大量事实证明,一个人的习惯如何,决定他一生的成败。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也用不尽。儿童期是形成习惯的关键时期,陶行知先生在总结前人经验和自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指出,儿童期是人格和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对其今后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本身,对于形成和完善儿童个性,对于儿童的主体发展乃至对于提高整个下一代的身心素质,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1 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生活习惯是自理的基础,如果生活不能自理,将来就做不到自立,更做不到自强。农村学校中,留守孩子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家庭教育普遍存在了放任自流、迁就溺爱、事事代劳的现象,使少年儿童普遍出现生活无规律、丢三落四、麿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个人卫生差、自理能力差等不良行为习惯。针对学生这些情况,可先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热爱是最好的教师,只有学生真正认识并感受到洁净之美,才能对脏丑现象产生强烈的恶,才能产生不清除脏丑现象心里就不舒服的情感。我充分利用学校的有利条件,组织学生通过多媒体去欣赏文明之国、文明城市、文明校园的美,举行“我爱整洁之美”剪贴报制作比赛。并让学生实地参观,开展最最美庭院、最美教室评选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干净、整洁就是永恒的美。其次,笔者对他们进行教育,并每天进行个人卫生检查和评比,评出个人卫生最好的个人与小组,通过评比,学生慢慢养成了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接下来,笔者让学生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在家里,要求学生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比如洗碗、扫地整理房间等,班级里也进行评比活动,评出做家务的小能手。无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的各种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健全规章制度和严格严肃的规范训练。只有形成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的约束氛围,才会在学生幼小稚朴的心灵中,烙下良好习惯的印痕。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1良好的课堂常规习惯
要求学生课前认真做好上课准备,学习用品要整齐摆放在课桌指定的位置。发言、提问,按规定的姿势举手,发言时要姿势端正,声音洪亮,要认真地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对他人的观点、回答能做出评价和必要的补充。该动的时候可以自由行动,该说的时候可以畅所欲言,该静的时候就必须安静等。笔者还在课堂教学中留意一些细节,如上课时就要检查学生带学具的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提醒,并转告家长督促孩子按照课表整理书包,每天带齐学具;问题讨论结束后,必须组织学生安静并坐好后,再交流。
2.2培养认真做作业的习惯
培养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不仅是教育培养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需要,也是帮助学生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掌握能力的关键措施,对学生人格和自主能力的形成有很重要的意义。一年级学生尚未养成认真作业的习惯,作为教师更应该注意对学生认真作业的习惯培养。首先,要训练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时刻关注、提醒,形成习惯。其次,要培养学生认真写字的习惯。这时要充分发挥教师范写的作用。如在抄写生字前,教师常常进行范写,并请学生说笔画的名称,遇到关键笔画时还适当讲解,这样不仅让学生牢记笔顺与笔画的位置,教师工整的书写也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最后,还要注重作业的评价,采用激励机制。比如采用画星法,五颗星是最好,反之就逐渐减少。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习惯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学习的心脏。在学习过程中,要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学习习惯,让他们想问、敢问、好问、会问。
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也可从模仿开始,教师要注意质疑的“言传身教”,教给学生可以在哪儿找疑点。一般来说,质疑可以发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法则规律的结论处、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关键点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动手操作的实践中;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角度,提出问题。
3 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习惯
小学生的文明行为是素质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具备良好行为习惯的小学生,才有发展的潜力和向前发展的前景。“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人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对于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提高社会交际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语言文明。语言是交际工具,是人的心声的表露。平时我们一定要教育学生掌握礼貌用语和体态用语。礼貌用语为:对长辈或向问话的对方表示尊敬要称呼“您”;请求别人帮助要用“请”;别人帮助了你要“谢谢”;当别人感谢你时要说声“不客气”;当妨碍了别人时说声“对不起”;给别人添了麻烦时说声“麻烦了”;早晨见面时要问声“您早”;午后见面时要问声“您好”;当与别人分别时要说声“再见”、“欢迎您再来”等等。体态用语用微笑、鞠躬、招手、鼓掌、右行礼让,回答问题起立等。要告诉学生在交谈时语气要温和,语调要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