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银行经营情况报告范文

银行经营情况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银行经营情况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银行经营情况报告

第1篇:银行经营情况报告范文

关键词:进出口银行;政策性金融;贸易促进;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7)03-0038-04

一、我国进出口银行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进出口银行的管理体制尚未理顺,亦没有就包括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内的政策性银行进行立法,甚至未就其经营颁布指导性的行政法规,致使其经营活动产生了以下一些问题:

1.就我国进出口银行的组织体制而言,其最高决策机构董事会由计委、经贸委、财政部、外经贸部、央行、中行、机械工业部、国防科工委主要负责人与该行行长、部分副行长组成,由于上述部门的官员并不参与进出口银行的工作,也因种种因素,无法全身心重视其经营管理,致使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会未能在其经营活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在具体运行中乏于管理;另一方面,我国的进出口银行董事会成员中没有从事进出口行业的相关人士,亦未能形成与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国内出口企业之间的稳定联系机制,其经营活动不能及时反映出口企业的需要和呼声,造成与其服务对象联系的脱节。

2.从中国进出口银行的监督管理制度看,尽管相关文件明确中国进出口银行直属国务院领导,但实际上并未形成国务院对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业务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的具体制度,而财政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等机构也仅仅是从使本部门的政策得到贯彻实施的角度对中国进出口银行进行指导和监督的。因此相关文件规定的中国进出口银行接受上述部门“指导和监督”的制度实际上仅仅是中国进出口银行与这些部门进行政策协调的机制。我国目前并未形成对中国进出口银行实现其宗旨的情况进行审查和对其资金使用的效率进行监督的机制。

3.中国进出口银行没有形成制度性的资金补充机制。《中国进出口银行章程》规定,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资金来源除部分由财政部拨付外,主要由央行再贷款和资本市场筹资组成。这种资金来源模式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把中央银行再贷款作为筹集中国进出口银行运营资金的方式不妥,原因是:作为一家政策性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经营活动的本质在于由国家承担商业资本不愿承担的风险,或由国家提供补贴来校正外国政府补贴其本国企业而造成的市场扭曲以及对我国相关经营者的不利局面,因此国家通过政策性银行干预经济的行为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财政行为。而中央银行是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应当相对地独立于政府的财政、外贸等经济政策;其次,中央银行贷款只能是货币政策的工具之一,而政策性银行则是独立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外贸政策及其他社会、经济政策的机构,不应直接被用作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工具。

其次,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运营资金亦不应直接从私人资本市场获得。作为非赢利机构,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还贷能力必然受到怀疑,因此如果没有政府或其他部门、机构的担保,进出口银行在私人资本市场融资必然会遇到困难。笔者注意到,中国进出口银行实际上在国际上获得了较高的信用评级,但这要么表明它未能很好地实现其政策目标,要么表明外国的投资者相信中国政府会对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融资行为承担责任,从而与其作为独立法人的形象相悖。

由于以上一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中国进出口银行没有明确的定位,在经营活动中形成与商业银行竞争的态势,有偏离其政策目标的倾向。因此如何对包括中国进出口银行在内的我国的政策性银行进行经营管理,已经成为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

二、美国进出口银行的管理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美国进出口银行成立于1934年,至今已有七十余年的历史。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美国国会通过立法不断地完善其管理制度,从而使其成为美国政府鼓励和促进美国产品出口,增加国内就业机会的重要机构。美国进出口银行的管理制度对完善我国对政策性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国进出口银行的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美国进出口银行的组织结构及其与相关行业的联系机制。

美国进出口银行设有行长、董事会和顾问委员会三个主要机构。行长是其最高行政首长。董事会[注:12 USC 635 a(c)(1)。]负责通过和修改进出口银行的内部规章(by-laws),包括根据《1945年进出口银行法》确定的原则制定进出口银行的政策方针,以指导进出口银行的管理和运行。顾问委员会沟通进出口银行和社会各界的联系,反映社会各界的呼声和要求。

根据美国《1945年进出口银行法》的规定,美国进出口银行董事会由五名成员组成,其中行长和副行长是其当然成员,所有成员均须由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五名董事会成员均应为全日制工作人员,不得由政府官员兼任。美国进出口银行的顾问委员会由十五名成员组成,其组成人员由行长推荐,董事会任命。顾问委员会应由来自生产、商业、金融、农业、劳动、服务及州政府的代表组成,而且来自小企业的代表不得少于三人。顾问委员会就美国进出口银行的经营计划及各项业务活动向其提出建议,就其执行竞争性原则、促进美国产品出口的情况做出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顾问委员会对进出口银行工作的评价和意见要随进出口银行向国会提交的年度报告一并提交国会[注:12USC 635 a(d)。],从而将董事会对顾问委员会意见的吸纳程度纳入了美国国会的监管范畴。因此,顾问委员会是反映工商、劳动等社会各界意见的渠道。

美国进出口银行的董事会是一个全职的机构,这为其在进出口银行的业务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奠定了基础,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而顾问委员会作为一个沟通进出口银行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的机构对完善我国的进出口银行制度也是必要和有益的。

2.美国进出口银行的监管机制。

鉴于美国进出口银行的法定地位,对美国进出口银行的监管主要是由美国国会通过报告制度和存续审查制度等来完成的。

(1)报告制度。

报告制度是美国国会了解美国进出口银行的运行及实现其政策目标的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做出新的立法规定的一项制度。现行立法确立了以下三种报告制度:

第一,年度报告(Annual Report) 《1945年进出口银行法》第八节规定:美国进出口银行应该就其运行情况每年向国会提交一个全面详细的报告。该报告应就进出口银行一年来的经营活动、内部管理、机构和人员、财务状况等做出说明。[注:12USC 635g]

第二,竞争性报告(Competitiveness Report) 为了对付外国政府通过为其本国产品出口提供补贴性融资造成的对美国产品出口的不利影响,美国国会通过其1971年和1975年两个进出口银行法修正案确立了“竞争性原则”,并要求美国进出口银行就其为实现“中和”外国政府的补贴性融资这一政策目标所采取的行动,每年向国会提交一个报告。这一报告要求美国进出口银行对外国政府或与政府有关的机构的补贴性融资计划和设施进行评估并反映美国出口商和商业性金融机构对外国政府的补贴性融资的意见。[注:12USC 635(b)(1)(A);1992、1993年Competitiveness Report.]

第三,临时报告美国国会还经常就一些有关美国产品出口的特定事项通过立法制定相应的计划,由进出口银行来执行,并要求进出口银行就执行情况向国会提交报告。另外,国会亦可责成进出口银行就有关其宗旨或业务活动的某一事项做出调查,并提交报告。

报告制度使得国会能及时了解美国进出口银行的经营状况、经营环境等情况。它既是美国国会行使其立法监督权的一种手段,又是国会监督和管理美国进出口银行经营的前提。

(2)存续审查制度。

按照《1947年政府公司控制法》的规定,美国进出口银行的存续期间以五年为限。由于抵消外国政府的融资补贴,补充市场机制之不足,促进美国产品出口,已是美国的长期经济政策,因此,每当进出口银行到期时,美国国会总是以立法延长其存续期限。国会在决定是否延长美国进出口银行的存续期限时,要对照法律确定的宗旨与原则,评论进出口银行工作的得失,对其存在的合理性进行辩论。通过这种不断地审定进出口银行存在的合理性的制度使国会可以经常性地对进出口银行的得失进行检讨,不断修改、完善立法,同时也促进进出口银行克尽职守,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政策目标。

(3)事先通告制度。

根据《1945年进出口银行法》,美国进出口银行在通过贷款、担保、保险支持以下交易时,须事先向国会通报:①贷款或担保数额等于或超过1亿美元者;②支持出口的产品、技术、服务等与原子能及相关设备的生产、研究、建造等有关者;另外,该法还就通报的期限做了严格的规定[注:12USC 635(b)(3).]。事先通告制度使美国国会有机会对美国进出口银行的某些重要业务事先进行审查,以便监督进出口银行的活动。无疑,这是加强对相对独立的美国进出口银行的控制的一个手段。

正是由于美国进出口银行的这些报告制度、存续审查制度和事先通报制度确保了作为政策制定者的国会对美国进出口银行活动情况的了解以及美国进出口银行宗旨的实现,同时也为国会不断地根据国际经济贸易的现实情况调整政策提供了契机。美国的这些制度对完善我国的进出口银行制度无疑是具有启发意义的。

3.美国进出口银行的资金补偿机制。

美国进出口银行的经营资本是由股本、业务收入、财政借款以及国会的财政拨款等构成的。美国进出口银行的股本总额为10亿美元,全部由美国财政部认购,并由进出口银行向总统签发股权证书[注:12USC 635 b.]。业务收入作为美国进出口银行的一个资金来源仅具有理论意义,因为自从美国进出口银行确立竞争性原则以来,其业务活动多具有补贴性质,从而使其经营活动总是处于亏损状态。实际上美国进出口银行经营的主要资金来源还是财政借款以及财政拨款。

(1)财政借款。

《1945年进出口银行法》第五节授权美国进出口银行向美国财政部发行证券、债券或其他形式的债务。该法同时授权并指令财政部购买以上债务,并为此目的使用任何证券收益或发行新的债券[注:同上]。财政借款已经成为美国进出口银行经营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

(2)财政拨款。

从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竞争性原则[注:竞争性原则是美国进出口银行经营的一个基本原则。它要求美国进出口银行提供融资的利率、期限和其它条件,与其它国家的出口商获得的由其官方信贷机构支持的出口信贷相比,必须是富有竞争力的,从而使美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参见《1945年进出口银行法》第二节(b)(1)(A)规定及该法第二节(b)(1)(B)和该法1978年修正案的规定;12USC 635 a-1。]的确立开始,为抵消外国政府的出口融资补贴,美国进出口银行的贷款相对利率不断降低由于市场利率的提高,美国进出口银行的绝对利率亦呈提高之势。,经营状况日渐恶化。从1981年开始,美国国会每年通过一个“战场法案(war Chest Bill),直接向美国进出口银行提供拨款,以作利息补贴之用[注:David P Baron:The Export-Import Bank:An Economic Analysis,Academic Press,Inc,1984,p.25。]以便美国进出口银行在必要时以直接补助(direct grant)或利息减让(interest concession)的方式向美国的出口商提供补贴[注:Export-Import Bank of the U.S:Annual Report 1993.p.45。]1990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联邦信贷改革法》,规定国会将向进出口银行提供拨款,以弥补其经营活动中的各项开支和损失(包括行政费用开支)[注:Annual Report 1992及Annual Report 1993中“Notes to Analysis Statements”一节。]。

显然,美国进出口银行的日常运营资金是由美国财政部以借款的方式提供的,这与我国的中央银行再贷款和资本市场筹资制度形成对照,充分彰显了美国进出口银行活动的财政性质以及美国中央银行体系的独立性。另外,“战场法案”以及其后的《联邦信贷改革法》也反映了美国进出口银行经营活动中执行“竞争性原则”,对本国出口企业进行一定的补贴的必要性,而这与补充市场机制不足的宗旨无疑也是一致的。

三、改革和完善我国进出口银行管理制度的设想与建议

1.中国进出口银行的组织机构应反映其服务对象的意愿。

(1)中国进出口银行董事会成员不能由政府官员兼任,而应当由来自贸易行业的工商界人士组成。这样就可以保证中国进出口银行实现其促进中国产品特别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的政策目标。当然,董事会成员仍可由国务院任命。

(2)设立中国进出口银行顾问委员会,由来自工商、银行、外贸及学术界的代表组成。在人员的组成上,注意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外贸政策。顾问委员会应成为中国进出口银行沟通以上各界的渠道,以便进出口银行更好地履行其职责。

2.加强对中国进出口银行活动的监管与协调。

(1)建立中国进出口银行与国务院之间的年度报告制度和重大业务活动事先通报制度,以便国家及时了解进出口银行的经营状况、调整有关政策或通过其他方式影响进出口银行的活动。同时国务院或国家有关部门也可以及时地对中国进出口银行的经营活动进行必要的评估与指导,以保证其政策目标的实现。

(2)责成中国进出口银行对我国出口产品的主要竞争对手所在国的融资政策和融资补贴情况进行研究,并跟踪其发展情况,定期向国务院提出报告。报告还需相应地提出我国的应对策略及政策建议,以避免我国产品因出口融资问题而在与外国产品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3.改变中国进出口银行的资金筹集方式。

虽然政策性银行是为实现国家的社会经济的政策目标而设立的,国家有必要在资金上给予支持,这种支持可以是国家直接拨款,也可以是向国家财政借款,但是政策性银行,包括中国进出口银行不能从中央银行借款,应当割断政策性贷款与中央银行基础货币供应之间的关系,以免因此引起通货膨胀,从而殃及整个国民经济。美国进出口银行与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并无直接的关系,更不从联邦储备系统借款,这种做法是不无道理的。笔者认为,如果进出口银行需要从私人资本市场获得运营资金的补充,则宜作为国债之一部分由财政部统一筹集,然后再由财政部以不高于成本的利率转贷给进出口银行,这样将会从总体上降低筹资成本,并确保其作为独立法人对外承担法律责任的形象。美国进出口银行把从财政部借款作为其筹资运营资金的方式无疑对我们是一个有益的启示。

如笔者在前文中所分析的那样,中国进出口银行要真正实现其政策目标,就必然会造成经营的亏损。因此需要确立中国进出口银行经营活动的竞争性原则,把其运营成本及经营亏损的弥补资金列入国家预算,建立制度性的亏损弥补制度与资金拨付制度,并根据其经营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家所确立的经营方针实施资金的拨付。

最后必须强调的是,美国进出口银行的组织、协调、监管和资金拨付等都是以法律为依据的。无疑,一个完善的中国进出口银行管理制度也应当建立在完善的立法的基础之上。因此应当将改革和完善我国进出口银行制度以及其他政策性银行制度的精神上升为国家的立法,通过立法的方式将这些制度固定下来。

参考文献:

[1]Cumulative Annual Pocket Part Of the USCA,12,Sec.531 to 1460,West Publishing,Co,1984

[2]David P Baron:The Export-Import Bank:An Economic Analysis,Academic Press,Inc,1984

[3]James J Emery,etc:The U.S Export-Import Bank:Policy Dilemmas and Choices,Westview Press,Inc,1984

[4]Jordan Jay Hillman:The Export-Import Bank at Work:Promotional Financing in the Public Sector,Quorum Books,1982

[5]Harry M Venediskian,Gerald A Warfield:Export-Import Financing,2nd Ed,John Wiley & Sons,1986

[6]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The United States Budget in Brief Fiscal Year 1987

[7]Export-Import Of the United States:Annual Reports,1992,1993,2003,and 2004

[8]Export-Import 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Reports to the U.S Congress on Export Credit Competition and the Export-Import 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Jan 1,1992-Dec 31,1992,Jan 1,1993-Dec 31,1993, Jan 1,1992-Dec 31,2003 and Jan 1,1992-Dec 31,2004

第2篇:银行经营情况报告范文

【关键词】 公允价值会计; 银行监管; 商业银行; 金融危机

一、金融危机中的公允价值会计与银行监管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因为可能加剧金融危机成为关注的焦点。各金融机构因为持有大量抵押类证券,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出现了大量未实现且未涉及现金流量的损失。这些损失在证券未出售前仅仅是会计上的损失,但由于会计报表显示出的利润亏损,使得这种“账面损失”扭曲了投资者的预期,逐步发展为“价格下跌―资产减计―提取拨备―恐慌性抛售―资本金折损―价格进一步下跌”的恶性循环。所以有金融界人士认为公允价值是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2008年12月30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向国会提交了调查报告《市值会计研究》,认为公允价值不是导致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但公允价值计量有待改进。2009年7月28日,FASB与IASB联合成立的金融危机咨询组报告,认为公允价值会计不仅不是金融危机的根源,甚至也不是推波助澜的因素。

公允价值会计并不是这次金融危机的导因,它只是希望如实地反映金融资产现在的价值状况,却在市场环境与其他因素综合的作用下使得金融危机的程度加深:第一,金融工具的复杂性、高杠杆性与保证金交易。在市场正常运行的情况下,稳定的保证金要求使得衍生金融工具价格不会发生剧烈变动,当市场突发变动(比如雷曼兄弟投资银行破产)时,在信用评级的助推下,其内在杠杆性就会导致其市场价值直线下降。而资产价格的大幅缩水将会引发追加保证金或增加抵押资产的要求,去杠杆化引致的市场效应导致了金融产品价格的恶性循环式下跌。第二,监管资本、融资能力。金融资产账面值的大幅缩水,间接地拉低了资本充足率,使银行在资本紧张的情况下被迫在短时间内变卖手上的次贷资产,进而引发新一轮的资产减值。银行资产缩水导致其被迫增加监管资本额度,而这时公司的筹集资本能力因为对银行安全性的担心而下降,银行不得不在非活跃市场上出售金融产品,使金融产品的市场估值进一步下跌并影响其他投资产品,进而产生更多的监管资本要求,迫使商业银行在非活跃市场上出售更多资产,使市场价格开始新一轮下跌。第三,住房抵押贷款者审核的不严格,衍生金融工具过度创新所带来的风险放大都是重要的原因,银行监管的顺周期性使得监管部门低估了经济扩张时商业银行的风险,未能及时监测到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源及由此对商业银行财务状况的影响。

虽然公允价值会计不是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但是由公允价值会计给银行监管所带来的挑战必须引起监管层的重视,公允价值会计为投资者提供了与金融工具最相关的信息,并且加强了财务报告的相关性和一致性,但监管机构忽视了监管的顺周期性,所以相较于批评公允价值会计的缺点,我们更应该务实地讨论银行监管与公允价值会计的关系,公允价值会计给银行监管带来了哪些挑战,使得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许多商业银行纷纷倒闭,为我国银行监管以及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公允价值会计提供帮助。

二、公允价值会计给银行监管带来的益处

虽然这次公允价值会计给银行监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也不能一味地批评公允价值会计,回顾历史,会发现公允价值会计也曾经给银行监管带来益处。20世纪80年代,美国发生储蓄及贷款危机,大约有1 300家储蓄及贷款机构因从事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财务困境,这些金融机构在陷入财务危机之前,其所根据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编制的财务报告却显示良好的经营业绩和健康的财务状况,这给外界传递了相反的信息,而基于历史成本模式的银行监管也未能发现这些金融机构财务状况的变化,这使得很多人相信:基于历史成本法下的财务报告信息相关性值得怀疑,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歪曲了金融机构真实的财务状况,公允价值给予银行监管部门了解商业银行财务状况更及时、更相关的信息。

从商业银行的金融资产来说,伴随着金融监管放松、汇率和利率波动以及金融创新的层出不穷,衍生金融工具成为主要的交易市场,公允价值是计量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成本很小甚至初始成本为零,但其价值则随金融基础变量而变动,未来净结算时可能带来现金净流入,也可能带来现金净流出,历史成本不能反映这一金融工具的内在特征,只能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表内确认,从而反映当前市场价格信息与预期信息。对于银行监管者而言关注的是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而非初始取得成本。所以只有公允价值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才是可靠的计量,才能真实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状况,银行监管才能从这种反映中了解商业银行的这部分经营信息。

三、公允价值会计给银行监管带来的挑战

公允价值会计有两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一个是公允价值会计增加了商业银行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一个是公允价值会计加速了银行监管的顺周期性。第一,公允价值增加了商业银行财务报表项目的波动性,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进一步增加,这也使得商业银行经营的稳定性下降,而银行监管的最主要目的就是保证商业银行的稳定经营,这给谨慎的银行监管带来了巨大挑战。第二,公允价值会计进一步恶化银行监管原本就存在的顺周期效应问题:在经济上行期,公允价值未实现收益的确认使得银行利润和资本过多增长,以一定为标准的资本充足性监管对信贷扩张的约束力弱化,信贷很容易出现过度扩张态势;在经济下行期,资产价值的下降导致银行利润和资本过度减少,这将通过资本充足性监管机制进一步限制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张。

(一)公允价值会计的特征与银行监管的性质

历史成本基于客观的交易事项,其计量是可靠的,公允价值会计的引入虽然使得会计信息更加相关,但同时也增加了商业银行财务报表的波动性,致使其与日益强调其风险预防特征的审慎性银行监管存在冲突。公允价值会计的实施对银行监管和银行风险评级均产生了消极影响,一方面,它使得银行监管和风险评级的结果因银行经营业绩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使得银行监管不能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另一方面,银行监管不能实现随时的监控,这使得在特殊的经济环境及市场条件下,在公允价值采取紧盯市场变化的计量方式下,这种变化将会快速地反映到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中,银行监管因为未能及时发现这种变化而失效。

(二)银行信贷、资本充足率与银行监管

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本质上是一种长期行为,通过吸收短期贷款发放长期贷款的业务来匹配资金供需时间上的差异,赚取资金的时间价值,但是公允价值会计的盯市计量体现的却是基于一种短期波动的考虑,这与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长期性相冲突,资本市场的短视行为可能会通过公允价值会计而被放大(正如这次金融危机中的情形)。

第一,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在公允价值会计采用之前就已经存在,但公允价值会计的采用使得经济的繁荣与衰退阶段被强化,使得银行信贷的周期缩短,商业银行信贷行为更容易受到监管政策的影响,波动性更大;银行财务状况对外部因素的反映更为敏感,银行因为风险管理的需要致使其信贷行为过于敏感的扩张和收缩,这也增加了整个宏观经济的波动性。

第二,从资本充足率的角度考虑公允价值会计的影响,无论是核心资本还是附属资本,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市值变化均会出现更加频繁的波动。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工具,其市场价格的变化直接计入损益;公允价值的频繁变化,增加了银行资本的波动性,而银行资本充足率的频繁变动又将导致商业银行经营活动扩张与收缩的变化,这样进一步增大了商业银行经营的波动性,扩大了风险,加大了审慎监管的难度。

(三)公允价值信息披露与银行监管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虽然要求银行在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时必须披露确实的理由、事实或依据,但是银行在提供这些理由、事实和依据时会存在大量的主观分析和判断,并且在不同的时点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致使银行监管机构很难判断和评价银行的真实业绩和银行资本状况。投资者可以从附注中获取财务报表不涵盖的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假设、估值技术等内容,特别是在市场流动性不足以及不存在活跃市场条件下,信息披露有助于真正地了解金融工具的内在价值,而非账面上的价值。虽然如此,但银行监管者需要随时关注商业银行金融工具公允价值信息披露的内容以及账面价值之间的差异,评估银行计值、判断的准确性,增加了对银行监管者的要求。

四、银行监管的努力及我国银行监管启示

巴塞尔委员会于2008年6月出台了《公允价值的度量与建模》,给公允价值运用提出了整改意见:第一,应当建立起银行在市场条件恶化、市场价格变化无法预测情况下的应急计划,并对复杂金融产品的风险管理分配更为充足的资源。当流动性不足的情况下,银行对金融产品的估值应该更加依赖于模型。对此,巴塞尔委员会提出了评估银行估值稳健型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指引,这都将有利于避免出现因为市场流动性不足以及估值技术的缺陷而导致公允价值计量不准确的情形,避免了波动性的蔓延。第二,由于财务报告和风险管理目标角度的差异,前者的价值评估反映会计准则范围内的风险因素,后者的价值评估着重反映价值不确定性,银行应该妥善处理这些存在差异的目标,并进行相应的价值调整,所以银行监管的着重点在于风险管理目标,而非盈利目标。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于2010年9月提出了新的国际金融监管框架――巴塞尔协议Ⅲ,中国银监会也提出了被外界称为“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的讨论稿:在2011年3月31日之前,中国监管层要求各银行根据现金流对利率和本金偿付的覆盖水平来计算风险权重。新的监管框架要求核心一级资本金比率为5%,一级资本金比率为6%,资本充足率为8%,而逆周期资本缓冲为2.5%。

公允价值会计将会增加商业银行监管的难度,除了在监管资本中设立2.5%的逆周期资本缓冲以应对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性外,我国的银行监管还需要注意以下方面:第一,公允价值会计及时的信息反馈将有利于监管部门掌握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等信息,银行监管和商业银行都应该收集有关的信息、数据,以便能够准确地把握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和风险状况;第二,银行监管当局应该更关注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而不是财务报表显示的盈利情况,所以监管部门应该制定措施对冲实施公允价值会计框架对审慎性银行监管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应对公允价值会计给银行经营活动、风险状况带来的波动性。

【参考文献】

第3篇:银行经营情况报告范文

关键词:银行 稽核 非现场

非现场稽核是指银行稽核部门在稽核对象经营场所之外,通过连续不断地收集各经营数据、资料,按一定程序和方法进行汇总、分析、查证、核实、预测,监督其经营状况和发展趋势,并形成对其在经营、管理及相关控制、操作环节方面风险预警的一种稽核方式。

一、进一步深化非现场稽核的必要性

(一)银行经营发展的需要

随着外部市场竞争环境的日益复杂,银行经营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建立严密、规范、高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而作为银行内部控制体系中的重要环节,稽核在监督银行经营发展趋势、经营管理措施成效及内部控制状况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建立完善的内部稽核体系、开展全方位的稽核监督,逐步实现由事后监督到事中实时监测、事前及时预警,由合规性稽核到风险导向稽核转变,有效促进银行经营平稳、规范和持续性发展,成为稽核发展的目标。如何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探索更有效的稽核模式,是稽核部门在推进稽核监督改革过程中重点考虑的问题。

(二)适应外部监管要求的需要

为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及规范金融市场,市场监管和银行业监管的要求在逐步提高。市场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要求更全面;银行监管机构采取了现场和非现场结合的监督模式,对银行经营管理信息掌控的渠道更广,监管方式更加高效,对银行存在问题的监管处罚力度加强。作为内部检查监督部门,稽核必须提高内部检查监督的前瞻性和预警性,才能在外部监管之前,发现内控方面问题,促进整改,进而有效防范监管处罚风险,维护银行平稳发展。

(三)非现场稽核特点与稽核发展要求相吻合

从前述两点可以看出,稽核发展在监督全面性、实时性、风险性和预警性方面要求越来越高,且与银行发展的整体目标一致,控制成本支出也成为稽核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而传统的现场稽核,受人力物力限制,稽核监督范围有限,难以实现实时监督,在预警性方面难度较大。而非现场稽核,更注重风险分析和评估,是更高层次的风险导向审计;无需到现场,仅需通过对资料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对比分析、趋势分析或者计量模型分析,从其变化趋势中发现风险疑点,如通过非现场报表稽核,可以了解流动性风险、资产负债、贷款规模、贷款结构、贷款投向和经营效益等情况;通过报表管理系统,可以了解贷款授权授信制度执行,是否存在超权限、垒大户、借新还旧等违规情况和异常情况;非现场稽核不仅为现场稽核提供相关数据,提高稽核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且可以随时进行监督,了解经营情况,具有灵活性、方便性,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非现场稽核具备了推动稽核进一步深化发展的潜质。

(四)银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深化非现场稽核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信息系统条件的限制和数据不完整是原来非现场稽核开展局限性的重要因素,而随着银行新核心业务系统的推广上线以及各附属业务子系统的完善对接,系统和数据限制将逐步减小。进一步深化非现场稽核的基础条件逐步成熟。

二、银行非现场稽核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

近几年,银行对非现场稽核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稽核部门设置了非现场稽核管理室,负责稽核条线非现场稽核的管理工作;对ACL审计软件的推广及稽核作业平台的开发为非现场稽核开展创造了较为便利的技术作业手段;在每年年度计划中均明确当年非现场稽核的目标,并有较为明确的非现场稽核立项;在稽核实践中,推进现场稽核与非现场稽核的结合,要求在现场之前必须开展非现场检查,节约了稽核成本。但总体来看,非现场稽核仍存在以下不足:

(一)非现场稽核人力投入不足

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稽核部门虽设立非现场稽核管理室,但非现场稽核岗位人员配备不够充足,难以做到对银行非现场稽核工作的整体规划及专业管理,难以实现对银行各项经营指标的分析与在线监测分析。二是非现场分析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够,对驻地行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指标缺乏及时全面的非现场分析。

(二)非现场稽核监督面较窄

从目前银行开展的非现场稽核情况看,一种是根据年初立项开展的非现场稽核项目,如对总体利率水平进行分析、对银行卡结构功能进行分析等,涉及业务范围较窄;一种是在现场稽核项目开始前,在稽核范围内对具体业务开展的非现场筛选和资料准备,如在信贷资产质量稽核中要求各稽核人员在线检查授信申请和审批及贷后资料,理清业务基础资料,非现场稽核范围与现场稽核确定范围一致,难以起到现场与非现场稽核监督范围互补的作用。

(三)非现场稽核与现场稽核、内控评价和日常监管、督改的结合度不高

银行目前稽核监督通常分为现场稽核、非现场稽核、内控评价、日常监管、督改几个业务条线。从理论上讲非现场稽核可以和每一种监督评价方式结合,从而实现稽核监督合力,提高有效性和及时性。但从实际运作情况看,非现场稽核与其他各管理条线的结合度不高。虽然现场稽核过程中已经逐渐要求必须开展更多的非现场稽核,在稽核方案与程序准备中要求通过非现场确定稽核重点,并利用现有的业务系统进行在线检查,但从结果看,非现场稽核对方案和程序的针对性提高并无明显作用。在内控评价工作中,主要仍是集中搜集资料进行评价,无日常系统的分析数据可以利用。日常监管工作目前更多的是每季度有不同的监管主题,非现场稽核缺乏连续性系统分析,对日常监管的补充作用发挥不明显。

第4篇:银行经营情况报告范文

国外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研究由来已久,大致包括数据包络分析法(DEA)、随机前沿法(SFA)和主成分分析法(PCA)。而我国对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的研究起步较晚,所以国内学者都是基于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的。陶雄华和卢李(2010)利用我国12家商业银行2003-2009年的数据测算出EVA价值,并对我国商业银行EVA价值创造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王军(2011)利用因子分析法,并选取16个指标作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孟令余(2013)运用随机效应模型,对我国22家商业银行2007-2011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引入股权结构以后,国有商业银行的平均总资产收益率明显高于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我国20家商业银行样本,运用spss软件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进行因子分析,并对评价结果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指标体系构建与样本选择

(一) 评价指标设计

从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三性"原则以及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即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和发展性,本文主要考察如下12个指标:净资产收益率(X1)、总资产报酬率(X2)、成本收入比(X3)、资产利润率(X4)、流动比率(X5)、贷存比率、资本充足率(X7)、不良贷款率(X8)、营业收入增长率(X9)、净利润增长率(X10)、总资产增长率(X11)和资本累积率(X12)。

(二) 因子分析方法

因子分析是一种处理降维,进而简化数据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它将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综合为数量较少的几个因子,并用这少数几个因子来表示观测数据的基本数据结构。原始的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是可观测的显性变量,而因子一般是不可观测的潜在变量。因子分析中的公共因子是不可直接观测但又客观存在的共同影响因素,每一个变量都可以分解为一些公共因子与特殊因子的线性组合。

(三)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浙商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渤海银行、广发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前深发展银行)、浦发银行、恒丰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以及宁波银行等20家商业银行为实证研究的样本。其中前4家为国有控股银行,中间13家为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最后3家为城市商业银行。之所以选择这20家商业银行,是因为它们规模大,所占市场份额高,基本代表了我国银行业的经营情况和发展趋势。

实证过程所需要的数据都是由这些商业银行2012年的年度财务报告整理得到的。然后,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利用上述12个指标的公式进行计算,可以得到本次因子分析中所需要的原始数据。

三、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综合排名比较靠后。其中,工商银行排名13,中国银行排名19、农业银行排名15、建设银行排名17。这表明我国国有银行的经营实力还是较弱的,这与国有银行员工专业素质不高和机构有相当大的关系。虽然前3名都是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但是城市商业银行的排名都在前十,比如北京银行第4,南京银行第7,宁波银行第8,所以平均经营绩效要高于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此外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差别很大,如恒丰银行排第一,中信银行却排最后。

但是考察各主成分,发现在安全性方面,国有商业银行的排名还是靠前的,但是成长和发展性以及流动性方面就相当靠后了。城市商业银行在盈利性方面稍有不足,但是在其他三个方面排名比较靠前。

四、结论与建议

第5篇:银行经营情况报告范文

abstract: with the extension of american finance crisis, great changes in economic situation have taken place. at present, commercial banks with shareholding system must be strict in credit, improve the management of credit risks so as to ensure credit asset to develop healthily. the article interprets some disadvantage among credit personnel and credit management in share commercial banks and points out how to improve quality of the credit personnel .furthermore , it puts forward some useful suggestion in share commercial banks.

关键词: 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问题;对策

key words: share commercial banks;credit management;issues;countermeasures

        0  引言

        信贷是银行的经营点和落脚点,信贷资产质量好坏是影响银行经营效益的关键因素,因此信贷资产质量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生命。目前已有资料表明,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呈上升趋势。如果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达到一定比例,那么它们的生存危机也就会随时爆发。因此,加强信贷管理,降低不良资产比例,成为当前股份制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存在的问题

        1.1信贷员素质低下

        不少信贷员文化水平低下,对国家金融政策领会不深,缺乏基本的业务操作技能。一些信贷员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和专业知识都不高,对国家金融政策、金融法规、 法律 不能领会透彻,无法正确地分析金融形式,缺乏预见性和判断性,因而对工作只能勉强应付。有的信贷员虽然从事信贷员工作多年,但连评估报告还写不好,甚至就根本不会写,更谈不上运用 科学 的手段和方法,认真、仔细、全面地开展贷前调查、评估工作,对贷款项目缺乏可行性研究和严格的审核,难以提出以量化分析为主的评估报告,从而不能为贷款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造成贷款风险增高,损害了银行的利益。一些信贷员由于缺乏有关 企业 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不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产品的市场发展趋势,对企业财务管理和资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地发现,从而不能及时地在信贷政策上做出相应调整,盲目地支持项目,甚至向一些资不抵债的企业继续发放贷款,导致贷款逾期、呆滞、甚至成为呆帐。

        1.2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信贷档案资料漏缺严重

        主要表现为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财务资料、贷款抵押凭证、贷后检查报告、催收通知书等资料的漏缺。信贷档案是银行发放、管理、收回贷款这一完整过程的记录,它的漏缺,尤其是有些法律文件不全,不仅对贷款的风险分析造成困难,也构成了依法收贷的障碍。[1]

        1.3贷款经办人员法律知识薄弱,法律意识不强,贷款失去法律保护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有:①保证人主体资格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②一些商业银行未对抵押物、质押物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认真审查;③按照《担保法》规定必须办理抵押登记的,未按法律规定办理抵押登记,造成抵押行为无效;④变更主合同主要条款、延长主债务履行期限或者加重主债务人债务数额,未征得保证人书面同意,致使保证合同无效或部分无效;⑤不能充分运用法律有关诉讼时效中断或中止的规定,维护银行的依法收贷权。

        1.4 内部监督机制不健全,信贷管理制度存在漏洞,忽视对管理者的管理

        从支行行长、主管信贷的副行长、信贷员到信贷管理处室的主要干部,经常频繁调动。在所参与贷款未到期的情况下异地而官,甚至调离本行。由于不良资产的出现有潜伏期,在贷后跟踪工作徒有形式的情况下,贷款未到期之前它是“良性资产”(在季度结息时挂息的除外)。这便容易导致不良资产的上升,甚至导致上下级合谋现象的发生。这是由于信贷委员会流於形式,出现个别领导控制委员会的情况。主要表现在:①一些基层行长权力过大,监督约束机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造成一些基层行长乱批贷款、乱投资、乱担保等;②贷款责任无法落实,最终导致无人负责,不了了之;③行长经营目标考核办法不科学,助长了行长经营上的短期行为,为了完成指标任务,不得不采取违规的做法。

        1.5违规账外经营严重

        违规账外经营是目前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违规经营主要采取私设账外账、乱用科目、调整账表和绕规模贷款等形式,并主要投向房地产公司或其他高风险收益领域。由于账外经营是在隐蔽情况下进行的,这部分资产没有处于有效的监督之下,甚至参与了违法犯罪活动,因而这部分信贷资产处于巨大的风险之中。造成违规账外经营的主要原因包括:①前几年规章制度不健全,下放基层行权力过大,加之地方经济发展过热,资金需求与规模控制矛盾突出,导致了一些基层行经营行为出现严重偏差,违规经营逐步扩大;②个别行领导受个人或小团体利益驱动,无视国家金融法规,置国家三令五申于不顾,存在侥幸心理,隐瞒不报,结果漏洞越来越大;③部分行经营管理混乱,内部控制不严,监督机制形同虚设。[2]

        2  改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管理的对策措施

        2.1 必须提高银行信贷人员自身素质

        充实信贷员队伍,加强对现有信贷人员的培训。要把那些即精通业务又富有开拓精神的经营型人才、管理型人才选,充实信贷员队伍;同时,要加强专业知识和业务知操作规程的培训。在培训中,不仅要组织信贷人员学习金融专业的基本知识,还要加强对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等方向的学习,提高他们信息调研、信息业务处理的能力及分析企业生产经营和销售状况的能力,以便能更好地对企业的资金运行和财务活动进行监督。

        2.2 修订、完善各项信贷管理制度,保证各项制度之间协调、配合和制约,确保各项信贷制度贯彻落实

        首先,从制度上完善信贷档案管理。尽快制定、实施《信贷档案管理实施办法》,就信贷档案的收集、交接、检查进行明文规定,指派专人负责,并定期检查、考核执行情况。对企业财务资料虚假问题,可以考虑建立“四相符审核”和“财务报表审计失实责任赔偿制度”。具体来说,就是:一方面银行本身对借款企业的总账、明细账、原始凭证和重要实物进行核对,做到“四相符”;另一方面可与 会计 师事务所签订合同,委托事务所对银行贷款申请人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作为银行审批贷款的依据。其次,进一步完善以贷款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授权授信、审贷分离、分级审批、集体审批、贷款“三查”等风险控制制度,杜绝各种违规行为的发生。[3]

        2.3 对不良资产贷款实行终身负责制,对信贷员个人实行利益激励机制,将工作实绩同物质利益直接挂钩

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个公平竞争、公平对待、员工个人利益同银行经营 发展 紧密相连的利益驱动机制。对信贷员而言,要把经手贷款的到期本息清收率、贷款逾期率同信贷员的个人工资与奖金直接挂钩,对因信贷员个人原因而非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的不良贷款,必须实行终身负责制,对于那些工作渎职,使银行受损的信贷员,不论金额大小,都要严肃处理。当然,对于某笔贷款收不回来时,贷款经办人的责任究竟有多大,因受到何种程度的处理,必须由不良贷款责任评审和考核定量委员会才能做出决定。因此,股份制商业银行实行不良贷款责任评审制和考核定量制势在必行。

        2.4 完善信贷风险评价体系,切实强化贷款风险的全程控制

        股份制商业银行要转变信贷管理观念,强化信贷风险全程控制过程中,改变目前全行上下拘泥于消化处置不良贷款的现状,把侧重点放在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上。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客户风险评价体系,制定 科学 的量化的风险识别、风险预警标准化执行方案,以便于信贷管理人员参照这些标准做好深入细致的贷前调查,考察客户的资信能力,正确评判客户的信用风险,为信贷决策提供依据。二是坚持风险分散原则,搞好贷款的风险组合,避免贷款风险集中。三是搞好贷款客户的定期分析评价,关注 企业 的经营变化,对影响企业贷款偿还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对已经形成的不良贷款要成立专门的处置机构,进行集中管理,分类解决,一户一策,采取多种手段进行清收和转化。

        2.5 将贷款风险评估具体落实到一个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职能部门

        贷款风险定期评估是监测贷款风险度的一项具体工作,需要独立、科学、客观地对每一笔贷款生命周期中的风险状况作出量化评估,达到一定风险水平的贷款,就需要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化解、转移风险。因此,为了保证贷款风险评估的客观性、科学性、时效性,这项工作需要一个独立于信贷业务部门的其他部门来独立完成。设立专门的信贷管理机构是为了防范信贷权力的过分集中,利用机构的相对独立性在信贷权力分配中建立起一道“防火墙”。但为了保证信息的流动性,保证各个部门都能充分占有、共享收集到的借款人的资信信息,还应该建立信息在有关部门流动的制度,防止划地为牢、公共信息被一个部门私自占有的情况发生。

        2.6再造风险管理体系,全面加强风险管理

        股份制商业银行应该抓紧建立新的风险管理体系,即全面、集中、垂直的风险管理体系,实现业务经营、风险管理和监督监管分离,形成业务经营与风险管理相互制衡、自我约束的新机制。针对宏观调控过程中显现出来的银行风险,进一步提高风险识别能力,严密防范潜在风险,提高风险溢价,严格控制增量业务的风险,确保每年新增信贷资产的不良率不超过1%。[4]

        加强和改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信贷管理,关键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贷队伍,建立一套合理可行的信贷运行机制,这样才能保证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的过程中既使客户受益,同时自身也能正常经营并得到发展。

————————————

参考 文献 :

[1]李永宏:《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新 金融 》2007(2):4。

[2]黄国华:《当前商业银行信贷管理若干问题探讨》[j];《 经济 研究导刊》2008(4):17。

第6篇:银行经营情况报告范文

【关键词】本量利分析 商业银行 经营管理 保本点

引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情况下,商业银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商业银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也就越来越狭小。为了更好地保生存,求发展,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利用管理会计方面的知识,筹划未来业务、控制日常活动,同时进行预测、决策分析。总之,推广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商业银行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有力措施;也是商业银行经营方式转变的客观需要。

一、本量利分析概述

由于商业银行主要业务是存贷款业务,可以说,其本量利分析,就是通过一定时期内的单位贷款利息收入、贷款总金额、单位贷款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四个变量函数之间关系研究和分析,预测它们对利润的影响程度和损益平衡点,为商业银行管理者决策提供依据的一种分析方法[1]。需注意的是此模型的建立是基于以下假设前提的,它假设成本性态分析工作已经完成,全部成本分为变动成本与固定成本两部分。假设在一定期间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变动成本和业务收入分别与业务量呈完全线性相关关系,且固定成本保持不变;假设资产负债结构稳定,存贷平衡;在单一资产负债的条件下,吸收来的存款总是可以以贷款的形式找到市场,实现存贷平衡;对于在资产负债多样化的条件下,假定以价值形式表现的资产负债总量发生变化时,原来的资产负债在全部的资产负债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发生变化;假设商业银行处于正常、无风险的管理状态,资产质量较高,利率未发生倒挂,未发生应收利息和坏账[2]。

二、银行收入、成本、利润分析

1. 银行收入分析

商业银行的收入是在经营货币这种特殊商品的情况下产生的。银行经营的资产业务量是银行生息资产总额,包括各类贷款、缴存中央银行及上级行的各项准备金、同业拆出资金及短期投资业务等。银行收入包括营业收入和营业外收入,其中营业收入具有决定意义,它包括利息收入、金融企业往来收入、短期投资收入和中间业务收入等[3]。因此,商业银行在实际的计算分析中,在对各项资产业务量的确定上可以以贷款量为主。同时,商业银行的主要负债项目有吸收存款、拆入同业等,在这里可一并视为存款,在对负债业务量的确定上可以以存款量为主。在注意的一点是在具体的工作中可按照实际的种类来分别计算。

2. 银行成本分析

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它所筹集资金主要是吸收存款和借入资金,为支配和运用这部分资金需要支付一定数量的利息、还有营业场所和机具设备的折旧或租金、维护正常营运的营业费用、支付职工工资费用以及其他支出,所有这些就构成了商业银行的营运成本[4]。若按成本习性对其各项成本进行分类。不受业务量或资金量影响的固定成本有:管理人员的工资、房屋机器设备的折旧等;受业务量或资金量的影响的变动成本的有:存款利息支出、电子汇兑利息支出、联行往来及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支出和营业税金等。主要用到的是变动成本,因此,可构建如下总成本计量模型:筹资变动成本总额=营业支出+变动营业费用+所有者权益成本;筹资变动成本率=变动成本总额×平均筹资额;总成本=固定成本+筹资变动成本率×平均筹资额[5]。

3. 银行利润分析

商业银行的利润总额是反映该银行在财务报告期内的全部经营成果的重要财务指标。营业利润=营业净收入-营业支出(其中:营业净收入=营业收入-营业税及附加;营业收入=手续费收入+利息收入+其它费用;营业支出=手续费支出+利息支出+汇兑损失+营业费用+其它费用)。因此在盈亏平衡分析法下,商业银行利润总额的公式可进一步换算为:利润=(单位资产收入-单位变动成本)×业务量-固定成本,或者,利润=单位创利值×业务量-固定成本。据此可画出本量利盈亏临界图(图1):

可以简单表达如下:

Q=(FC+P)/(SPVC)或P=(SPVC)×QFC

保本时,也就是P=0,此时求出来的业务量就是保本点的业务量,可表示为:

Q0= FC/(SPVC)

其中:FC-固定成本;

P―目标利润;

Q―业务量;

Q0―保本点业务量;

VC―变动成本率;

SP―资产收益率。

三、本量利分析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运用

银行本量利分析方法在对商行的存贷款、成本利润的预测分析,网点的设置、撤并、新产品的开发等决策分析、经营规划和成本控制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能够对商业银行进行科学的管理,对于商业银行提高其经济效益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分析如下:

1. 各个行处经营业绩差异的因素分析和业绩考核

可以通过本量利分析方法,计算出各行处的筹资收入率、筹资变动成本率、边际贡献率与呆坏账损失率等指标。假设在筹资规模相当的前提下,对于放款的质量越高、呆坏账的损失率越低、投资效果越好和筹资成本越低的行处来说,其筹资收入率就越高,变动成本率就越小,边际贡献率就越大,当然的效益也就更明显。通过这样才能更好地比较各个行处的经营业绩,做好业绩考核,使各行处之间的竞争意识更加激烈,并进一步提高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水平。

2. 设立分支机构和开办新的金融服务工具

银行经营扩张主要是通过设立分支机构来扩大其经营规模,以期获得更好的规模效益。在进行分支机构设立决策时,可以运用本量利分析法进行预测分析,对于目标市场潜力不大或经过测算不能实现保本的,可以考虑不予设立;对于新推出的业务品种和服务工具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对其投入产出情况和保本点进行测算,为管理层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6]。

假定某商业银行计划设立一分支机构,预计每年的固定成本为300万元,假定目前存款平均利率为3.2%,贷款平均利率为8.7%,要求该机构应于设立第二年保本。则其保本点业务量=FC/(SP-VC)=300/(8.7%-3.2%)=5 454.55万元;保本点营业收入=SP×Q0=8.7%×54.55=474.55万元,因此要保本,盈利资产需达到5454.55万元,利息收入474.55万元。如果该机构要求在第3年要实现盈利150万元,则必须过到的贷款规模=(300+150)/5.5%=8 1.8182万元。

3. 分支机构的撤并决策

由于设立决策失误、竞争等因素的影响,有的行处经营业务会逐步萎缩而失去存在的价值,决策层就要将其撤并[5]。即如果有些分支机构在经营一段时间后,业务量越来越小,以至亏损,这时决策层就应该通过本量利分析,看其筹资额能否达到保本点水平,如果不能的话,就应该将其撤并,如果其筹资额有达到保本点水平时,可以弥补一部分的固定成本,一般不予撤掉。例如:设某一支行2005年的固定成本为1 200万元,营业收入率为10.6542%,变动成本率为5.7325%。保本存款量=1 200/(10.6542%-5.7325%)=1 200/4.9271%=24 355.097万元。因此,如果该支行吸收和存款量没有超过24 355.097万元,则可以将其撤除。同时,考虑是否把它合并到其他分支机构,撤并后,该机构的固定成本转移到同行其他机构后,此时的应按此新的固定成本再次确认保本点业务量来进行决策。

4. 制定利润目标,落实提高经济效益的措施

从损益方程式中可知道,固定成本金额的多少、筹资额的大小、筹资收入率的高低、筹资变动成本率的高低以及呆坏账损失率的高低,都将影响到某一行处的利润,因此管辖行根据各基层行处的具体情况,充分运用本量利分析方法来确定其目标利润,提高其经济效益。因此商业银行途径和措施来增加其利润:减少固定成本的开支;加大其筹资力度增加筹资额调整筹资结构;改善贷款结构,提高其筹资收益率;降低其筹资变动成本率;控制其贷款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以降低呆坏账损失率等。

四、银行盈亏平衡分析体系的改进和完善

1. 进一步完善管理会计的核算与管理体系

由于管理会计的相关服务是在企业内部管理需求的情况下逐步应用的。尤其在对营业机构的评价中显得更为重要。只有科学的管理会计系统,才能更好地对营业机构进行科学有序的决策。但是目前由于银行在实际工作中对于部分管理会计方法的运用,还是相对薄弱的,所以有必要加强对管理会计的研究与推广,以加快基层营业机构管理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建设。

2. 大力拓展中间业务、丰富产品种类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增强,客户需求的多样化及外资银行的涉入,商业银行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盈利空间越来越小。因此商业银行可能通过拓展中间业务、丰富产品种类。在引入大量的中间业务后,银行能够进一步完善营业机构的盈亏能力的综合水平,以便更加科学地掌握商业银行营业机构的盈亏状况。

3. 充分运用敏感性分析方法、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倘若在进行本量利分析时能够结合使用敏感性分析方法,再根据得出的各个影响因素对盈亏平衡点具有怎样的影响程度,来分别制定不同的资产负债的营销策略,进一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以期实现商业银行效益最大化的目标。由于不同的存贷款客户群,提供等量存款、归还等量本息所银行耗费存在着较大差异[7],因此应该对其客户群进行积极的调整,并逐步淘汰掉那些低效、甚至无效的客户,在保留按照有进有原则积极调整客户群,逐步淘汰部分无效、低效客户,在保留高效客户的同时,积极争取潜在的高效客户。

总之,为了全面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企业的决策层就应该合理利用本量利分析方法,来分析其各营业机构经营管理中的数据,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商业银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能够更好的发展。当然商业银行的业务种类繁多,要精确地运用本量利方法来分析,实属不易,就这需要更多的学者来加入研究,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的本量利分析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赵立秋.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研究[J].商业经济.2006,(3):87,103.

[2] 屈琦,王勇,李湛等.本量利分析法在商业银行财务计划体系中的应用[J].经济师.2007,(2):224-225.

[3] 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74-80.

[4] 庄毓敏.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65-69.

[5] 周好文,程婵娟.商业银行财务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255-259.

[6] 黄万才,臧苏渝.运用本量利分析法加强银行经营管理[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8,20(1):50-52.

第7篇:银行经营情况报告范文

关键词:银行;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会计信息;

一、创新银行内部会计控制的意义

内部控制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完善银行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于完善银行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制度,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并保证金融市场的有效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创新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银行的生存与发展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确保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率性和效果性、资产的安全性、经济信息和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其主要作用:一是有助于管理层实现经营方针和目标;二是保护单位各项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资产流失;三是保证业务经营信息和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创新内部会计控制对于银行生存与发展的意义在于有助于企业加强经营管理,以及使企业降低成本,挖掘潜力,提高经济效益。无论通过什么途径降低成本,最关键的是要加强成本的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这些正是银行内部会计控制的范畴。

(二)创新内部会计控制可以保证银行资产运营的安全

实施内部会计控制为货币资金运转提供安全保证,对货币资金的事先控制可以避免公款私存、公款炒股、挪用公款等现象的发生,避免国家资产遭受损失;可以加强对存货的管理,存货的流动性较大,品种多,参与生产经营的环节多,为保证存货的安全有效地参与生产经营,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和实施已成为必然。同时,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可以加强的建立和实施已成为必然。同时,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可以加强企业对投资的管理,针对投资目的的立项、评估、决策、实施、投资处置等环节立的会计控制,有利于加强对外投资的管理,降低投资风险;也可以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有效地控制在建工程成本的盲目扩大。

(三)创新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在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也逐渐加大。加入WTO后,我国银行也将面临众多国外银行的激烈竞争和有利挑战;跨国银行在海外也遇到与国内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风险。因此,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如何以一种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到世界竞争的潮流中去,将是我国银行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和难题。这一经济现实迫切要求银行尽快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以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创新内部会计控制可以强化风险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每一个银行企业都面临着成功的挑战和失败的风险,风险影响着每个银行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金融管理当局必须密切注意银行企业可能遭到的风险,并采取有效措施。我国银行企业的风险意识总的来说比较低,投资者风险意识普遍淡薄。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加强银行企业的风险意识,银行及上级管理部门应对广大外部投资者和银行员工进行知识培训,强调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形成一种人人参与控制的良好人文环境。

二、当前银行财务会计内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观念落后

我国银行大多把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控制等视为内部控制,有的企业甚至对内部控制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对内部会计控制能合理保证银行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作用还保留态度,更为严重的还存在有章不循、执法不严的现象。部分管理层漠视规章制度,即部分银行高级管理层没有在内部控制活动中发挥应有的带头和表率作用,常常把自身的行为置于控制之外,道德风险相当高。存在形式主义,有的银行为了应付外部检查而笼统地制定几项制度,表面上看起来很完善,实际根本不按照制度做或不严格落实执行,也不审查控制制度是否真正有效。风险管理还相当落后,目前大多数银行只对单项信贷风险比较重视,但信贷风险的管理还相当落后,对经营中面临的包括信贷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策略风险、声誉风险等在内的各类风险根本没有进行全面识别和评估,没有对各类风险设定限额,进而采取有效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限度内。风险管理还没有成为内部控制活动的核心内容,银行只能被动应付各种风险。

(二)会计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银行内控制度的中心是财务会计控制,承担内控职责的主要是会计人员。因此,财务会计人员要真正能担当内部控制的重任,更新知识,提高操作能力就显得刻不容缓。科学的内控制度,是对银行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监控的制度,它大大突破了财务会计的工作范畴,大大超过了财务会计的知识领域,是投资、金融、市场、营销、法律、材料、信息、机械、生产等多方面知识的融合。没有相应的知识支持,内部控制不可能完全到位。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会计人员素质低下,精通业务、懂会计电算化知识的人才匮乏,不能适应业务发展和会计管理的需要。另外一些会计人员职责不分,缺乏有效监督,他们无视财经纪律,帐外设帐,弄虚作假,篡改账目,编造虚假会计报告,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致使目前银行会计内控制度的执行效果不够理想。

第8篇:银行经营情况报告范文

1.中小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优势分析我国传统银行业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的确存在一定的潜在问题,只不过社会中的人们已经适应了银行的业务模式以及运作流程,尤其是当国家通过政策限制了中小企业在银行的贷款门槛以后,市场中对于资金的需求就存在了一些不对等的现象。在这种状况之下,地方中小型商业银行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因其在地方“关系型”贷款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相对而言,对于农村经济及地方企业的发展来说,从本地区所设立的中小银行取得贷款更容易一些,因此,我国农村及村镇企业大多是通过本地区的中小银行取得的“关系型”贷款。这样一来,由于在银行贷款的环节中,省却了一些国家大型银行的繁琐步骤以及信息核查过程,那么,在银行经营风险管控方面就较为薄弱,但既然是地方的中小银行将款贷给了本地区的经济实体,这些中小银行也会按照一定的流程来近距离地考察地方产业的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持续跟进,这在理论上是十分可行的一种银行风险管控手段。

2.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地区中小银行运营之间的关系研究商业银行是支持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银行,它是股份制性质的商业银行,也是目前地区规模最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样,农村合作银行也快速发展起来,为农村经济的崛起助力。从以往农村地区的发展情况来看,该地区长期以来存在着“民间借贷”的现象,实质上,这可以通过搭建农村中小型商业银行来实现,即便如此,也不意味着农村中小银行的风险性较低,银行风控与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及银行本身的经营状况是紧密联系在一体的。因此,需要通过考核贷款人的资质、监督贷款使用情况等管控措施,来进一步强化农村中小银行经营管理的质量及其效率。

二、探究我国农村中小银行执行风险管控的具体措施

1.从我国国情来看,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均衡,我国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因此,该地区所设立的农村中小银行机构的经营状况也相对良好。但无论如何,国家在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以后,将对农村中小银行机构的影响较大,这将意味着,我国农村地区的中小银行要采取有效手段,改善自身的经营业绩,避免产生坏账。那么,在实际工作中,银行在放贷方面的管理要加强,需要严格考核农村地区经济实体的贷款资质,并且按科学化的标准流程发放银行贷款,同时,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建设农村中小银行借贷风控体系。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农村中小银行在市场竞争中的经营风险。

2.考核地方经济实体的贷款资质,按流程发放银行贷款从浙江鹿城农村合作银行的年度信息披露报告中可以看到,该地区商业银行的发展状况较为良好,银行经营管理的主要数据指标均维持的正常的水平值范围内,但仍存在一定的贷款风险。借助互联网平台,建设农村中小银行借贷风控体系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应用,以及互联网平台的快速搭建,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模式涌现出来。对于农村中小银行的发展而言,同样需要借助网络平台发展的快车,积极构建农村中小银行系统的借贷风控体系,连接地方银行以及企业资信考核等信息,强化银行借贷管理。在传统金融领域中,融资是主流的业务模式,在互联网经济的促动下,融资形式有了本质的变化,互联网金融正在逐步整合融资模式。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思路下,传统金融机构纷纷走向了金融创新之路,并且,依托“大数据信息模块”的运作以及科技手段将传统金融业务的优势突显出来,促进我国农村中小银行的快速发展。

三、结束语

第9篇:银行经营情况报告范文

[关键词] 平衡计分卡 政策性银行 绩效评价体系

一、引言

银行绩效评价是指从银行的企业性质出发,运用数量统计和运筹学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银行的经营目标实现程度进行考核、评价,从而正确引导银行的经营行为,提高银行经济效益和经营效率。国内的研究大多使用一些常规的单要素财务指标。虽能够大致反映银行经营绩效,但对银行绩效研究而言,其所提供的信息依然有限,难以准确并综合地反映银行绩效的现状及改进。平衡记分卡(BSC)考虑了非财务因素的影响,克服了传统绩效评价体系只注重财务指标不注重其他业务指标、只注重短期绩效不注重长期绩效的缺点,全面反映银行的经营状况,直接表明银行的奋斗目标和宗旨,使各部门、分支机构和员工的行为与银行整体的战略目标相统一。

本文针对目前国内银行业普遍局限于采用财务指标进行绩效评价的状况,结合政策性银行的特殊性,引入平衡记分卡方法,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学习与成长和风险控制五个方面构建以战略和远景为中心的政策性银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应用该体系进行绩效评价时应注意的事项,试图为政策性银行进行绩效评价提供一点参考。

二、平衡计分卡的原理

平衡计分卡是由哈佛大学Robert S.Kaplan教授和复兴方案咨询公司总裁David P.Norton于1992年提出的。它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导向,从财务、客户、内部经营过程、学习与成长这四个角度来考核公司绩效,评价公司战略。各个角度都用一系列相关指标进行描述和测度,并通过四者相互之间的因果关系构成一个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这四个维度中,财务角度是最终目标,客户角度是关键,内部流程角度是基础,学习与成长是核心。

三、绩效评价指标的设置

目前,我国政策性银行虽已向综合型开发金融机构转型,但是它仍与商业银行存在着一些区别,所以在具体选择各类指标时,应充分考虑政策性银行的独特之处。另外,由于银行危机具有一般企业危机所不具有的蔓延性或社会性,所以在对政策性银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时,笔者加入了一个风险管理层面。下面本文就结合政策性银行内部和外部环境,以发展战略为导向,从BSC的四个方面加上一个风险管理共五个方面出发建立各自的指标体系(见表)。

四、政策性银行实施平衡计分卡应注意的问题

平衡计分卡强调的是化战略为行动,要成功实施需要战略、执行、信息平台、管理沟通等诸多因素的支持。具体来说,政策性银行在实施平衡计分卡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提倡高层介入和全员参与是推行平衡计分卡的保障。平衡计分卡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高层管理人员必须愿意沟通组织战略,并对非财务指标而不仅仅是财务指标采取行动,应使全行上下协同配合,让所有员工都充分理解并参与战略的执行工作,以释放组织的各种潜能。

2.坚持量身定做是实施平衡计分卡的前提。平衡计分卡不是一张简单的卡片,而是一个多功能的模板,任何组织要应用它都必须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量体裁衣。平衡计分卡只是一种管理工具,只能借鉴,不能照搬。

3.做到反复沟通是建立平衡计分卡的核心。平衡计分卡的实施过程本质上是组织的磨合过程,需要持续的监控和引导。要建立定期反馈和报告制度,定期组织讨论,确保组织内纵、横向的协调统一。

4.适时进行调整是优化平衡计分卡的关键。在实施过程中,必须依据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战略目标和量化的指标必须保持紧密相关,才能确保实现对组织战略的强有力支持。一是选择合适的报告工具,以反映平衡记分卡在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对平衡计分卡实施定期评估和总结,同时,采纳来自各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以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平衡计分卡。

五、结语

平衡记分卡在西方理论研究方面和实用方面已经进行了十余年,对西方企业在战略管理和绩效评价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在国内银行业,平衡记分卡还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应用。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评价大部分仍局限于财务分析,与西方银行绩效评价相比明显滞后,而起步较晚的政策性银行表现得更加突出。因此,政策性银行更加迫切地需要运用平衡计分卡,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经验,以经营目标为中心,以战略为切入点,树立以人为本、系统管理的全新的银行经营绩效评价理念。

参考文献:

[1]Robert S.Kaplan and David P.Norton. 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as a Strategic Management System[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