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总结范文

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总结

第1篇: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规模扩张实验与实践环节实习基地学生素质竞争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4-0022-02

目前,随着我国人口增长高峰的到来,高等学校教育规模相继被扩大,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紧张态势。具体地说,高校办学出现两种状态,第一种状态是大学生入学数量的增加和校际间学生生源的争夺,包括知名高校对优秀学生生源的争夺,这种争夺的主要动机在于对招生质量的提高,当然也包含着一种“马太效应”,同时也伴随着学(校)招生数量的扩张。一般院校及职业技术学院同样存在着对生源的争夺,其动机除包含积极地承担普及高等教育的任务外,也存在着稳定和扩张自己收益的因素。第二种状态是无论是知名学府或是普通院校,毕业生均存在着就业分流的强大压力。在这种背景下,各类高校如何强化各个专业方向的培养水平,并如何从根本上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能力的问题显得特别突出。

高校学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是我国人口规律的必然反映,也是我国普及高等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经。但随着学生规模扩大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也呈现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去面对、去探索、去总结。具体地说,在高校出现庞大的教学规模、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与毕业生分配的难题面前,教学环节中的问题也相伴而生。比如教师教学任务的繁重与教学质量的保证问题、教学实践环节与实践质量问题、实践基地的培养与巩固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能力等问题,都显得尤为突出。

一、繁重教学任务下的教学质量保证

高校学生扩招的直接现实是带来教学规模的扩大,相应地导致教师教学任务的加重。作为重点院校来说,目前一般还不存在教师紧缺问题,但大多教师的教学任务成倍增加。相对于80年代而言,目前每个老师的教学任务平均在前者的6倍左右,老师们成天穿梭于校际之间和教室之间,即使能够完成安排的教学任务,也未必能使教学水平得以正常发挥,同时也无益于老师们的身体健康,更难保证老师有旺盛的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与教学方法的研究之中。

对于一些高职高专或职业技术学院而言,师资的配置是不可高估的。一些学校为迎合社会需求,往往与重点院校攀比,为了显示其规模化或规模的宏大,开设了许多新的专业和课程,这就是说,凡是重点院校有的专业,高职高专或职业技术学院均有,凡是社会上新增一个新的专业,它们都将不失时机地跟上。这从学校适应社会需求的角度来看,也无可厚非。然而,专业的设置往往与学校的办学力量和水平是分不开的,与学校的设施和设备分不开的。师资从何而来?实验与实践课程如何开展?对于这些学校,一般的做法是:教师外聘,从重点院校聘请兼职教师或退休教师,或是自己的教师热炒热卖,这种现象十分普遍,这可称得上是“拼教”,可以理解为一些教师疲于拼命地参加各校的教学,学校也拼命地为这些课程组织任课教师,由此称为拼教。这一方面影响了重点院校本来不多的教师资源,另一方面这种学校本身的教学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

我们认为,重点院校应该努力保证自身学校的办学力量,截源堵流,将自己的优秀教学资源用于自身学校的专业教学上,突出自身优势特色课程的建设和精品课程的建设,保证教师有旺盛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在教学力量、实验手段、教学方法与教学特色上下功夫,在全国重点学科建设上下功夫。

对于一般高职高专和职业技术学院而言,需要严格与重点院校分别开来。高职高专和职业技术学院的根本在于它的特色,也是国家成立这类学校的初衷,它们的主要作用在于为国家培养生产生活实践中急需的人才。如果我们用“精深,广博,抓好基础,着眼未来”来要求重点大学对学生的培养要求,高职高专和职业技术学院则应该是“立足生产,直接可用”来对学生进行培养。因此,高职高专和职业技术学院等一般院校应该突出抓好那些与生产实际直接相关的或相适应的专业学科的建设,在这些专业教学上下功夫。

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是提高理工科大学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

无论是重点高校或是普通院校,在教学规模日益扩大的现实背景下,实践教学环节与实习基地建设已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相对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而言,随着信息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采用,目前我国重点高校办学的硬件条件已经实现了质的飞跃,比如普遍使用的多媒体技术的软件和硬件已经或基本达到和国外一些重点高校的水平。然而,不可置疑的是,我国高校在利用这些条件上与国外还存在很大差距。最突出的表现是,教师在使用这些资源的时候还显得比较乏力,尤其是对软件资源的开发使用方面还很欠缺。比如,一些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中,老师们在对信息技术开发利用的把握上还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工作者存在很大的差距,从而导致相关课程教学内容对多媒体的使用仅仅流于形式。通常的做法是,做一个PowerPoint或一个Word文档来进行教学演示,学生们学到的或看到的东西往往只是理论上的介绍或常规知识的引入。对于一些抽象思维很强的学件,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未必能够真正设计出现实中的汽车,学微机原理或计算机科学的未必能够掌握芯片的制作或架构一个系统,因为这些知识首先就需要教师应该具备,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许多教师本身在这方面就比较缺乏,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也仅仅是一种形式。

对于一般院校来说,一方面硬件环境不如重点高校,而专业教师资源的软环境更无法与重点高校相比,从而学生对于所学课程往往也与生产实际相脱离,更是流于理论化的教学过程。这直接表现在许多高校缺少或缺乏相应的实验课程,忽略实践环节和根本上缺少实践环节,这严重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

除招生规模扩大的客观因素之外,强化大学实验课程配置,注重实践环节和建立稳定可靠的实践基地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手段。目前的现状是:一些大学只顾规模的扩大,而无法顾及学生的实践教学过程,只能完成相关的理论教学,实验环节或实习环节流于形式,因此造成的必然后果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差,学生投入社会之后需要重复教育或二次教育。导致在就业竞争中缺乏竞争力,本质上影响到学校的办学质量。因此对如何加强实验课程设置,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过程和培育实践基地的研究已经迫在眉睫。

值得指出的是,与师范类大学或文科院校相比,理工科大学的专业课程往往需要理论与实践并重,如果教学过程只注重学生的理论教学,那么学生的学习往往会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而实验和实践环节往往能够很好地加深和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理工科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学习的直接成果表现在它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应用上,比如信息技术、电子电器、汽车工程、机械制造、通讯工程等等,许多知识是现实中生产与实际生活的体现与延伸,如果不加强实验和实践过程,对理工科学生的培养则与其他文科类的学生并无两样,似乎只是培养了学生抽象的思维能力,而实践创新能力无法得到提高。举例来说,对于理工科大学的学生,如果开设了数据库课程,不仅要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数据库,什么是关系数据库,而且还应该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使用一个具体的应用系统开发平台来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而不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教师对这一领域的技术有相当的认识,在教学上不仅是停留于理论知识的介绍。涉及一个知识点,这就要求教师应该结合多媒体的演示,具体使用一个开发平台来展现这样的原理与实现这样的技术。对关系数据库的概念,如果只是理论上的介绍,往往学生是一知半解或者不知所云。但如果使用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关系数据库系统来演示或者在课堂上直接开发一个简单的关系数据库系统,学生将会深刻领会这一概念的真正含义并把握创建关系数据库的过程。又比如,对于嵌入式系统的概念,学生在学习中很难真正理解它的意义,但如果在实验中教师给学生示范一个简单的嵌入式程序的编制并运行其结果,它会使学生从直接现实的过程中把握嵌入式系统的概念并能够学会编制嵌入式的应用程序,这也需要从根本上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研究创新的教学手段。

三、建立稳固的教学实习基地是提高理工科大学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除了强化校内课堂实验过程之外,提高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的理解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另外一个重要途径是学生参与课外实习。课外实习基地建设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在目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些高校的实习基地建设不仅未能得到加强,反而有所削弱。主要表现在,一些高校缺乏应有的实习基地,一些学校缺少或根本没有实习基地。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有些学校曾经有过的校办工厂往往也承包到人,考虑到安全或其他因素,这些校办工厂通常不愿意接纳实习学生,其他企业更是如此。即使有校办工厂或企业愿意接纳学校的学生实习,往往工厂的规模和它生产的内容也与教学内容是不一致的,不能对口实习。因此一些学校的基本做法是,让学生参观一下工厂,使他们知道什么叫工厂或企业,其实习内容也主要介绍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家成功的经验。不难想像,这种实习对于教学实践产生的作用的局限性。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各级院校,按照常年的实习内容要求,建立稳固的教学实践基地,如机械制造相关课程的实习,需要与制造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的实习基地;电子信息技术相关课程的实习,需要与信息行业建立长期合作的实习基地;电气工程专业的实习需要与电气相关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的实习基地,否则,学生的课外实习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第2篇: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职学校;专业数学;教学改革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中职教育发展的快慢将直接影响到该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这些年,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面临着不少困惑,尤其是基础课的教育教学。我们一直在进行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尝试。

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教育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主旨就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通知,对深化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深入推动素质教育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意见。但如何理解、推进素质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发展,是所有关心、关注中等职业学校发展人士和从业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探讨的一个话题。

1.明确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目标,实施素质教育。在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通知中所提及的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笔者总结概括了中等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目标,即实施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和以就业为导向的技能教育。

2.对加强中职教学教育改革要有着充分的认识和理解,切实做好中职教育教学的基本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职教学加速推进改革进程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也是中职教育加速发展、规范教育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我们必须重视加强和改进中职教育教学工作,深入推动中职教学改革,引导中职教学沿着社会需求的步伐迈进。在中职学校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促进中职学校深化发展规模与内涵素养,这些对中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把优秀的教学质量当作中等职业学校的立校之本和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一些教育工作者对中职教学的认识产生了一些误区,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教学无用观。一些中职教育工作者认为中职教育既然是以就业为主,那么只要用工单位需要便及时输送即可,教学工作只是面子工程,学不学教不教都没多大的关系。

(2)教学少用观。有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学生在校学习的技能知识70%以上以后都用不到,因此在学校没必要过多的学习文化知识,从而放松了教学质量。

(3)单纯理论观。有教师认为学校是学习理论基础知识的地方,扎实的理论知识学好了就是教学质量提升了;技能教育是用工单位的职责,学校没法“教以致用”还不如不教。

(4)单纯教学观。更有甚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是学习的地方,只管发毕业文凭,至于学生能否就业、就业前景如何都是学生自己的事,与学校无关。

以上几种错误的观念都是对中等职业教学的片面认识,既误导了中职教育的发展方向,也阻碍了中职教学的规范、科学现代化发展,是必须要纠正的。

4.从多方面入手抓好中职教育的基本教学质量体系工作。要让学生全面掌握专业所需的基础知识,获得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证书;要让学生熟练运用所学的基本技能,考取技能职业资格证书;在学校学习就业所需的基本礼仪、应聘技巧、法律法规、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日常知识;要培养学生在普通话交际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自身权益维护等就业方面的知识能力;学习就业中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知识;要尊重学生选择的权利,让其自愿选择升学继续深造或创业、就业等意向。

在这些方面中,就业是中等职业学校基本教育教学质量体系的核心和根基,因而就业也就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标杆和生命线。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需要结合专业和就业来进行。

二、中职数学教学的现状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着基础知识欠缺、基本技能不足等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普遍对文化课教育存在着恐惧或厌烦感心理,对中等职业学校也是抱着没有压力的心理来对待。从我国当前的教育政策和教育制度上看,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制度也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这些都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现状。

三、中职教育教学改革

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中职学校要吸收现代教育教学新理念,改进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根本”,充分了解中等职业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学生实际学习状况为基础,认真、明确、细致的做好课改工作,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充分把握文化基础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对学科教学深度和广度的把握、内容的取舍,都要根据不同专业课程对教学的要求来进行,课堂教学也要在此基础上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取舍。

首先,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性较强,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专业背景下的教育工作,加强中职教师文化课程的专业学习就成为了一个突出的问题。

其次,理论联系实际,对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应提升他们学习的信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科学地设置教育教学的内容。不断更新教材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专业课程内容需要,遵从专业特色教学,对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考核要区别对待。

第3篇: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就业质量;对策

【中图分类号】G9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4-0038-01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总体呈乐观态势[1],同时也面临一些与其他毕业生共性的就业问题,如竞争激烈、岗位胜任能力不强、社会认可度和职业自豪感缺乏等。通过查阅资料和对学校工作经验加以归纳、总结,得出更为深层的影响就业质量的因素,如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毕业生自身因素等。其中学校因素对毕业专业素质影响最大,也是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1 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教育模式落后:目前,多数中等职业教育,只是教会学生掌握某一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势必造成学生综合素质差,限制了就业范围的拓展。

1.2 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完善:传统的中等职业教育,存在重视专业教育,轻素质培养的倾向,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许多学校仍保留以课堂讲授和理论学习为主,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因而在就业时没有优势。

1.3 专业和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难以与社会对人才需求同步,不能根据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设置新专业。专业的盲目、重复设置也是降低就业质量的重要原因。有些学校根据市场热点,但不考虑师资队伍、实验设备等必要的教学条件,“一窝蜂”地跟进设置热门专业,培养要素不健全造成了人才质量不过关。还有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走了普高教育的路线,在课程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也会对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造成影响。

1.4 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目前,部分学校不能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时调整、丰满教学内容[3],造成知识陈旧,与社会生产严重脱节,难以帮助学生形成就业竞争力。有些学校仍延用那种“一根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高素职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1.5 师资队伍素质较低:职业教育师资的学历、职称水平明显低于普通高等教育,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教学与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较多。这些青年教师知识更新速度较慢,生产实践经验滞后,缺少骨干教师和专业带头人。

2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要想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必须克服上述办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合理化专业设置:专业设置直接影响就业机会。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体就业结合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之一,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应该基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化而随之发生调整和变化,同时基于学生就业的期望和前景产生个性需求。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应该,也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与市场需求保持同步,甚至应该先于市场需求的发生,规避市场经济中信息“滞后性”的影响,同时兼顾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2.2 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学生在就业中所必须的专业技能来自于在校期间的学习,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能力。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最直接手段,也是学生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毕业生能否从事某一岗位工作并获取足够认同的敲门砖)的必要条件。职业教育的课程要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即追求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教育。教学质量是决定学校办学水平的最重要衡量指标,直接关系到人才质量。为此,中等职业学校应该从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更新教学手段、强化实验实训条件等方面入手,提升办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2.3 实施职业生涯教育:在就业这一问题上,专业技能是就业的根本,而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也是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4]。中等职业学校所要面临的现实却是:在普通高校连续大规模扩招的冲击下,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的文化基础素质普遍偏低,尤其让人担忧的是在有着一千多年积淀的“学而优则仕”的沉重舆论压力下,不少学生以“失败者”的心态无可奈何地进入职业学校。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根本不了解专业,更谈不到喜欢专业,也就更谈不到在毕业后“敬业、乐业”。职业生涯教育是学生认识所学专业,正确认识自己,梳理发展思路,辨明发展方向,确立职业目标的过程。而职业目标一旦确定,学生就会自觉地依据职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调整自我、提高自我,努力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但是,职业生涯教育不是单靠一门课程、几次讲座、几次学生活动就能解决的,中等职业学校应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参与”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职业生涯教育应该贯穿于学生从入校到毕业的全部过程中,渗透在全部的教育教学活动、管理与服务中,完善的、科学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需要学校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共同参与和构建。

3 结论

通过前文分析可知,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可能带来的冲击,作为职业技术人才培养和输出机构之一的中等职业学校不得不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办学模式,适应时代变迁之需求,以尽可能多地培养出符合知识经济时代需求的人才。

坚持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围绕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工学结合的本质是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学校按照企业需要开展学生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翠英. 对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质量的探讨[J]. 辽宁高职学报,2007(09).

[2] 孙勇,杜云林.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教育论坛,2009(12).

第4篇: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指导;实效

中图分类号:G71

一、导言

中等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在开展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的就业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导向,只有充分发挥其中职学校的特色,才能够在目前我国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充分发挥中职学校的职业教育优势,才能够保障中职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为社会输送大量实用型、技术性人才,从而不断满足社会各界、各行各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更好地、更快地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为此,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教学工作必须以学生的就业为重要导向,在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就必须坚持职业教育和职业指导相结合的重要原则,在深入开展职业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不断采取各种切实有效措施开展好中职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二、中职学校加强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中职学校认真做好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促进学生就业是加快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性环节,事关职业教育学校今后发展方向和中职毕业生的前途命运。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充满各种各样的可以预见和不可以预见的因素,很显然,学校的包括就业指导教材在内的所有教材不可能做到随时更新,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就业制度改革的现实需要,就必须切实加强对中职学校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目前,我国教育、经济和劳动用人制度均得到了不断的深化,面对目前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和就业形势的发展变化,学生将来毕业之后走入社会、走入就业岗位没有任何准备必将遭受重大损失,学校必须在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就适当关注学生的就业问题,如果教育教学活动和学生将来的就业完全脱节,必然导致学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此外,从切实加强社会建设的角度来看,我国中职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能够培养更多的技术型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有利于促进就业,增加民众收入,促进家庭和谐、社会稳定。从中职学校学生来源看,许多中职学校来自广大农村,切实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就业指导,能够促进来自农村的学校在城镇就业,实现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就中职学校教育本身而言,对中职学校加强就业指导,能够不断提升其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从而使毕业生的工作相对比较稳定和获取较好的待遇,带来良好的职业发展,有益于树立中职学校在社会中的良好声誉,促进中职学校健康和谐发展。

三、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就业指导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校认识自身的特长和弱点,能够更好地了解职业世界,从而有利于其毕业之后顺利就业、走入职场。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均开展了相应的职业指导工作,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从整体上看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层次,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就业指导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第一,由于学校或者教师没有灵活地、创造性地开展职业指导教学工作,有的教师按照所编写的教材照本宣科开展就业指导教学工作,难以真正收到实效。第二,部分学校将对学生的职业指导等同于开展就业推荐工作,无疑,在开展职业指导的过程中,如果学校能够开展好就业推荐工作,是有利于学生顺利就业的,但是部分教师以偏概全,将职业指导工作完全等于就业推荐,必然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健全的职业观念。第三,开展职业指导的形式还比较单一,目前许多学校开展就业指导主要是通过正式课程教学的方式进行,缺乏相关的声像资料、实地参观等,并且职业指导还没有渗透到各种学科当中,学生完全被动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收效不大。第四,职业指导的针对性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学校开展的职业指导是针对全体学生进行的,没有针对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确定指导内容、方案,缺乏实效性、针对性。

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实效的对策措施

针对上述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切实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一)切实加强就业指导的课堂教学实效

在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的过程中,首先就得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实效,在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指导的针对性、实践性。具体来说,就是要提升《中职学校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的课题教学质量,发挥好其主渠道作用。在此基础上,适当补充一些质量上乘的优秀读物,比如通过幻灯片、录像、电视等声像资料进行补充,使就业指导课程更加生动和形象,更加能够引起学生的喜爱,激发起学习兴趣。

(二)切实加强就业指导的实践性

中职学校的就业指导要以《中职学校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为主渠道,但是,毕竟课程是比较缺乏实践性的知识,我们在开展中职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过程中还应当采取措施增强其实践性。比如,在课余组织学生到人力资源市场和用人单位参观考察,及时对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及时总结经验;聘请企业人员到学校授课、开展工学结合的顶岗实习活动等。

(三)切实加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

由于中职学校就业指导的教材是针对全体学生编制的,所以其具有许多共同性,但不具体针对个体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为此,在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加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就显得尤其重要。为了加强就业指导的针对性,学校应当建立学生的个人资料档案,收集学生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兴趣爱好、心理特征、性格气质等方面的特征,引进专业的指导专家,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适合学生的职业发展方面;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开展职业心理测试,以及通过谈话、调查和观察等方式尽量全面地收集学生的个人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相应的就业指导。同时,学校要加强和劳动人力部门、用人单位、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

参考文献:

[1]刘晓春.中职就业指导课教学探讨[J].新西部:2008(10).

第5篇: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总结范文

一、教学能力

1.教学设计

(1)确定目标。目标有两个,一个是教学目标,另一个是培养目标。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要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教学目标分为技能目标和知识目标。职业学校侧重于技能训练,即技能目标为主。

(2)教学情境。职业学校的老师,应该是教学情境的设计者,也是教育教学这个舞台的导演。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是一线实习老师目前教学改革中不懈的追求。

(3)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要实事求是地看待每位学生。学习计划因人而异,应该是对每位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目标要适宜。

2.教学实施

职业学校特点是技术技能应用型学习,学生也多是基础有问题,受过挫折的。因此,在学习中更应注意,给学生多些温暖,注重情境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统一。

(1)引导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树立自信心。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良好的教学情境能够吸引学生兴趣。这样有益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参与。自信心是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我的价值。它会使人激发出无穷力量。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要教会他们正确地看待自己,要让他们知道自己不是后进生。是国家需要的有用的人才。人们常说“行行出状元”,从发展的眼光看,将来职业院校学生所从事的职业,并不比别的职业差,都是社会和国家需要的不可或缺的职业。学生应为自己的职业感到自豪。笔者认为,理论定义、概念的内容不能一次讲得太多,要给学生消化回味的时间,要让他们多实习,带着问题学。学生们能看到自己的亮点、希望,自信心也会逐步地培养出来。

(2)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法。教学时做好讲练结合,理论学习与技能学习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对技术工作的过程和环境进行整体的感悟和反思。

(3)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加强训练。根据学生不同的进度、条件和层次,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对比较难的动作先是分解模仿,再连贯起来掌握,最后协调熟练。不断地变换训练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竞赛,相互观摩技术表演等。把复杂、刻板、枯燥的技术技能练习分解开来,使其变得简单。

(4)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无论是教学设计、实施、评价,多媒体教学都是比较适宜的。采取简单易懂的教学方法,能够改善教学效果。此外,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书刊资源,能够使得教育功能多样化,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3.实习组织

(1)做好市场调研。调查对实习的学生组织安排及做法,所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学生不适应企业的原因,企业对学生的要求和期望等。

(2)选实习单位做好双向选择工作。安排学生实习时,学校要本着优先选择那些口碑好的、有信用的、曾与学校密切合作的,管理规范的,并且相对稳定的,具有一定规模且有影响的对口企业,同时要注重企业的技术设备配置情况。

(3)做好学生的准备工作。为尽快适应企业,要求学生有思想准备,进一步了解企业基本生产过程、流程和具体生产工艺内容和步骤。通过实习,学生能够知道所学专业对应的先进和典型工艺过程区别在哪里,深入了解所用设备工装、加工方法、检测手段。

(4)确保实习效果。在实习中,实习老师要随时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纠正出现的错误问题,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加深印象。

(5)与实习单位间的沟通合作。要时刻关注了解学生情况。学生在企业里如果出现问题、差错,企业一般会简单化处理,如扣工资或辞退。学生最后又找到学校,这样使企业把麻烦、包袱又丢到学校。笔者认为,应尽量将问题消灭在萌芽中。对有合作意向单位,学校应当主动为企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帮助企业培训员工,使企业逐步认识到学校对企业有帮助的,学生是企业的希望,是企业的后备力量。

(6)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管理。学生要自己识别所处的实习环境,分析潜在的健康安全隐患,并能掌控危险的方法,确保安全。学生要树立健康安全意识,准确了解企业内部危险区地点及物品,做到心中有数。工作前了解掌握所使用的机器设备、工具性能,安全装置是否完好,正确掌握操作和方法。组织学生参加所从事的专业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知识的考试,要求人人合格,在此基础上动员学生参加保险。

4.教育教学评价

(1)全面评价学生。多视角全过程评价学生,既要有结果性评价,又要注意过程性评价;既关注总结性评价,也关注发展性评价,强调专业成绩与能力评价相结合。

(2)自我评价。首先,学生根据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其次,与他人对比来评价自己;再次,自我分析,评价自己。对别人的评价要吸取别人对自己评价中肯的意见、合理的部分,减少自我评价的误差,不断反思自己。

二、交流与沟通能力

1.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与学生的交流通常是双向的过程,应在充满理解、融洽、和谐和情感的氛围下进行。要做一个认真的聆听者,站在学生的角度,成为学生的倾诉对象,给其提供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的时间和空间。

2.与同事合作沟通交流

与同事相处应本着团结的原则,在竞争的基础上的合作,合作基础上的竞争。要多动脑筋想办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自己的教育抱负。与有共同发展愿景,有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的老师联手,形成彼此互补各具风格,具有和谐充满正能量的群体。

3.与家长沟通,促进学生发展

班主任是代表学校与家长联系的纽带,应当以发展的眼光不断地研究工作方法。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手段保持与家长的联系是必不可少的。及时地向学生家长报告本班情况和计划,向家长提出协助学校教育孩子的建议和要求,征求家长对学校班级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及时指出学生不同程度的进步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等等。要给学生及家长留有余地和空间,让他们看到希望。

三、自我发展的能力

1.反思改进教学工作

(1)毕业生就I和用人单位信息。从一次性就业率、起薪、岗位稳定性看毕业生分配情况,从企业经营情况、从业人员情况、行业政策发展情况、企业对学生需求情况,从企业对相关技能品德与态度的要求看企业对专业发展空间。

(2)提高教学质量。收集分析相关信息,进行教学反思,同事同行交流,向专家请教,找出不足和差距,从而改进教学工作,以提高教学质量。

2.对教学中问题需要研究探索

(1)提高老师的能力。老师不仅是一种专门职业,还要有专业素养,而且包括一定的科研能力。老师的探索和研究是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现实需要与问题的重要途径,是针对性和应用性并重的研究。

第6篇: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竞赛机制;激励机制

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贯彻国家完善整体推进教育改革的工作机制的重大举措,是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制度设计,是对职业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检验,也是推动校企合作、办出职业教育特色的重要手段。通过技能比赛和活动,更好的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目标。

一、构建职业学校技能比赛制度的指导思想

围绕提升技能大赛的社会影响,提升技能大赛与产业发展相同步的水平的工作方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必须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比赛的工作力度,构建完善的技能比赛机制,须重视几个方面的工作。

1、技能比赛项目设计应该与岗位技能需求相结合

通过学生技能比赛,不仅检验所学技能知识,还能提升专业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对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烹饪专业技能比赛要充分考虑到岗位模块在比赛项目设计中的体现,紧密地与行业岗位的技能对接,突出教学的实用性。

2、技能比赛的形式应有利于学生综合技能及创新技能的提高

学校烹饪专业技能比赛依据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创新技能的阶梯层次,通过比赛过程中检验学生的基本技能,检验了学生综合技能、创新技能,团队合作精神。

3、技能比赛要结合职业教育教学大纲及培养目标的要求

职业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教师应用各种教学资源及教学手段,使学生对技能知识从认知到应用再到创新,体现"人人参与"的宗旨。

4、要充分利用学科协会及学习小组的作用

通过学科协会及学习小组的活动开展,确保技能比赛比赛的质量效果。要摒弃为比赛而比赛的错误思想,树立"以比赛带学风"的良好风尚。使专业技能比赛作为教学服务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起到促进校风、学风的作用。

5、应不断总结比赛活动经验,创新工作思路

技能比赛活动的形式,可以参照体育竞赛及趣味比赛的形式。如在"端水"项目比赛中,可以采取小组对抗赛的比赛形式,提高比赛的趣味性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食品雕刻展台""宴席设计与制作"项目比赛我们采取了以班级为单位,自己命题、自己备料、自己分工、自己完成、统一展评的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建立职业学校技能比赛制度

1、组织保障

在校、系、组三级管理的组织结构框架下,教研系充分发挥专业教研组对专业的指导作用,在日常工作计划中有针性地制订比赛活动方案,组织比赛训练工作,并形成一贯性制度。在制度落实过程中,要把项目落实到各教研组,再落实到责任人,同时在学生中进行大力宣传,让同学作好充分的准备,以此来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参加比赛的动力。

2、制定技能比赛制度

2.1、比赛时间:制定学校技能比赛的具体时间,以保证技能比赛的常效实施。

2.2、比赛项目:

2.2.1、基本技能:刀工、雕刻、勺功及面点包拈基本技法。

2.2.2、综合技能:热菜制作、整雕、拼冷及面点成型。

2.2.3、创新技能:象形拼盘、宴会食雕展台、创新热菜设计与制作、宴席制作等。

2.3、参赛对象:参赛选手的选拔必须从专业班级开始,形成"人人能参与,个个有项目"的氛围。

2.4、比赛形式:全校性的技能比赛、校园文化艺术节、主题技能比赛、学生兴趣小组专项技能比赛。

2.5、实施办法:针对技能比赛项目,各学科协会必须开展集中练习活动。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综合技能比赛,如"元旦节"专业技能比赛、"校园文化艺术节" 专业技能比赛等。

3、活动平台搭建

3.1、技能比赛项目设定要注重专业能力目标的实现。

能力目标是指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预期结果所要达到的标准、要求所作的规定或设想。简言之,就是烹饪专业学生通过实训教学活动所欲促成的预期能力。烹饪专业的要根据职业岗位技能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研究、设计技能比赛项目,将技能比赛成为专业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3.2、技能比赛应覆盖每位专业教师。

职业学校所有专业教师要积极地参加技能比赛活动,以起到促进教师职业能力的提高,营造学校良好的专业学科研究氛围。使技能比赛覆盖每位专业教师,将参加技能大赛的经历和成绩作为专业教师考评的重要内容。

3.3、学校专业技能比赛应覆盖每位学生。

职业教育是一种"阳光普照"的工程,基于职业学校阶梯结构培养模式,将技能比赛活动过程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和历练。

3.4、技能比赛应形成优生高就、业绩挂钩的长效激励机制。

专业技能比赛,要从班级抓起,从年级抓起,逐级选拔,参加比赛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学校除了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和荣誉奖励外,还应给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以激励其他专业学生的学习动力。

3.5、技能比赛必须建立科学的项目标准、成绩评价机制。

明确项目比赛的命题、竞赛、评判、裁定、监察等各个竞赛环节的要求,确保比赛项目设计及项目评价的科学性、比赛规则的严肃性、比赛过程的规范性和比赛结果的公正性。切实保证比赛质量,维护技能比赛的良好信誉。

三、比赛成绩评价

职业学校技能比赛成绩评价要将职业规范及标准的内容贯穿于技能比赛成绩评价的全过程。以我校烹饪专业高级工班"宴席设计与制作"项目比赛的评价为例,评价的项目包括了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创新技能、操作熟练程度、团队配合、操作姿态、职业规范、临场应变等多方面的技能知识内容。

四、建立职业学校技能比赛长效激励机制

采取了教师评价和行业专家评价的"双评价"机制,评价的内容既有技能评价又有职业素质方面的评价,即"双百分评价"。在技能大赛中获奖的优秀选手,学校除了给以相应的物质奖励、荣誉奖励、优先择业权等以外,在机制的构建与实践过程中还应在财政预算计划上给予倾斜,如设立了优秀学生奖励基金、优秀学生创业基金,有效地保证技能比赛机制长效运作。要在就业方面会给予他们优惠和支持,让大家都看到职校的学生也一样可以是"状元",一样能够成功,以此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

总之,构建完善的职业学校技能比赛机制,必然对职业学校教学改革、教学质量提高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7篇: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总结范文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根据笔者多年的教育管理经验认为,职业学校要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必须坚持以校为本,踏实地做好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通过校本研训,促进教师更新观念,专业化成长,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进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 用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

多年的办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职业学校除了要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指导思想外,还必须强化紧跟时代潮流的先进办学理念。经过认真总结分析,我校提出了“营造一流的环境设施,提供一流的服务,打造一流的教师队伍,创造一流的品牌学校”的办学理念。其中一流的办学环境设施是办学的必要条件,提供一流的服务是办学的指导思想,创造一流的品牌学校是办学的追求目标,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是办学的关键,在四个一流中占据重要地位、起关键性作用。没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实现课程目标乃至专业培养目标就难以实现;没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就难以保证;没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再好的环境与服务也无济于事,创造一流的品牌学校也只能是空谈。因此,学校要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且常抓不懈。根据师资建设制订三年、五年规划,制定年度和学期培训计划,并把校本研训作为重点,认真抓好落实工作。

二 把教师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

现代管理学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核心竞争力。学校文化是在校领导班子长期带领下培育和形成的,蕴含于学校组织内质之中的一种基础性能力和竞争优势。在教师群体中,这种基础性能力和竞争优势往往体现在团队的综合素质及其合力、职业道德、教育理念、治学态度、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法能力、教育科研能力等诸多方面,这些方面构成了教师文化的主流,是学校文化的主体,因为任何一所学校要实现它的办学功能、培养目标,除了要依靠管理体制、政策环境、各项管理与服务等支撑和运作协调外,办学中大量具体的、实在而复杂的教育教学工作要由教师去实施、完成。因此,教师文化不仅仅构成了学校文化的主体,而且更是学校的内涵、实力、质量、声誉的关键,决定了学校的教风、学风和校风的性质与水平。因此,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尤其是校本研训工作必须围绕教师文化建设来开展。

三 针对教师文化的内涵开展扎实的校本研训工作

教师文化的内涵是丰富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是多方面的,包括教师的引进、管理、培养、考核等。经验表明,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及学术研讨交流会是必要的,但这种工作经常受经费、学校专业的特殊性、教师个人实际情况等因素的限制,且培训研讨交流的规模、内容、针对性等有时也很有限,因此,开展积极的校本研训十分必要,它应该也必须是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

1.注重师德建设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在教师整体素质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学校良好校风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多年来,我校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先后组织教师观看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的教育教学经验介绍、中国人民大学金正昆教授的《教师礼仪》等录像资料,聘请教育部德育工作讲师团成员、哈尔滨市卫生学校校长李小凡作《教师与师德》报告,聘请中国护理学会、我国著名护理专家金乔教授作《医务人员素质与礼仪》报告,聘请辽宁师范大学、沈阳医学院学者作心理学及教师的人际沟通技巧、教师的社会责任等内容的讲座等等。上述活动对广大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在立德育人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

2.提升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教师的重要基本功之一,能增强教师教学的感染力,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提高教学效果十分有益。开展利用网络、借助光盘观看名师授课;组织教师到兄弟院校课堂观摩;开展校内示范课、课堂教学大奖赛;结对子以老带新;组织教师学习《教学艺术》等活动,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取得了很好效果。

3.提高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现代信息技术与电子计算机正广泛用于各个领域,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当然也被广泛地用于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但是,总体讲,职业院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还很有限,多数教师还停留在书写电子教案、制作简单的课件的水平上,在教育教学中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学校应下大力气抓好培训。我校近年来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举办不同层次培训班的同时,经常开展课件制作比赛,鼓励教师参加市、省乃至国家的比赛,2008年,我校参加了辽宁省职业学校现代化教学信息资源建设项目研发工作,承担了护理专业《护理技术》模拟仿真实训软件开发任务,组成教师团队与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其成果受到专家好评,多次在教育部组织的大型会议活动上展示,此项活动对提高我校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提高教学设计能力

好的教学设计体现着教师的智慧,反应教师课堂教学中把握教育对象、教材处理、知识点排列组合、重难点突破、如何启发、怎样互动、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如何反馈与矫正等的总体思路,是教师重要的教学基本功。笔者认为,提高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一个较好的办法是开展说课活动,可以聘请教育专家或名师为教师作说课的专题讲座,开展说课比赛。通过经常开展说课活动,使每一位教师对每一堂课都能清楚地知道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

5.锻炼实践能力

职业学校的特色是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因此,学校在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努力做好校企合作的同时,必须想方设法地提高广大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据了解,一些职业学校教师绝大多数不是来自企业,而是一毕业从大学校门出来就来到职业学校任教,且整天忙于教学,到企业一线的机会很少,理实两手中一手软一手硬。要办好职业教育,这一问题必须加以解决。

6.提高教研科研能力

只会教学,不善于总结反思,不把问题当课题,缺乏研究意识,不搞课题研究的教师群体,可以说是素质不高的群体,是缺乏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群体。当前的职业教育尚有诸多问题需要研究探讨解决,职业学校要科学发展,提高质量,必须重视教科研工作,必须锻炼提高广大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否则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无从谈起。可以聘请高校教师到校,为中青年教师讲座,解决他们进行教科研的入门和路径问题;以教研室为单位承担学校自命课题;组织教师团队承担省市课题乃至国家课题;以老带新帮助青年教师积累科研经验;每年召开一次学术研讨会议,营造学术氛围,表彰成果优异的教师及团队。持之以恒,何愁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四 用科学规范的考核管理办法评估指导校本研训工作

为保证研训工作有序有效,学校必须建立严格的教师考核管理办法,形成长效机制,将考核评价结果与教师的评先评优、职称晋升等挂钩,这样不但有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还可以评价指导学校今后的校本研训工作。2009年,我校出台了《十佳教师考核评价办法》,将教师师德、课堂教学专业知识水平、实践动手能力、外语能力、班主任工作、科研论文等十项内容作为考核指标,每学年考核一次,考核结束后,我们对各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将其作为校本研训的重要依据。我们认为把教师的考核与校本研训进行有机结合,既能发现教师中存在的问题,引起广大教师对研训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又使得研训工作具有针对性,可以大大地提高研训的实际效果,从而有效地避免研训工作流于形式。

五 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第一,一些中职学校生源数量不足,素质下滑,与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的校本研训如何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需要深入研究。

第8篇: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总结范文

一、前言

思想道德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有着积极作用。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目前的一些中等职业学校中存在着一些影响思想道德教育教学质量和成效的问题,这些影响因素会阻碍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素质提升。为此,中职的部分教育工作者对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水平做出了尝试,开始将德育教育整合进入课程教育以及实际生活中,又在此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得到了较为喜人的成效。

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现状

通过分析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不难知道,大多数学生对待学习都抱着消极的态度,心理状态不佳,很容易对人生和生活产生悲观的态度,消极怠工。此外,部分学生有着强烈的逆反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弱,无法和周围的老师同学正常交流和沟通。另外,少数同学有着很不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会在集体中带来不好的影响,同时在学习和生活方面不够成熟。中职学校目前的教育情况,概括来说,问题主要有受重视的程度不够,师资力量尤其是德育方面的资源相对匮乏,德育教育的教学形式和工作开展方式不够多元化。这些不足具体表现在课堂上的教学与课下实际生活脱节,教师未对德育教育形成正确认识,课程形式陈旧内容乏味,课程设置不科学等。这都导致了德育工作整体缺乏科学性与时效性,难以达到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目的。

三、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有效性的措施与策略

(一)正确认识开展德育教育工作的意义,为德育工作指明前进的方向

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投身于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中时,要首先明确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彻底传遍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重新审视自身工作的性质,以此确保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先进性和有效性。同时,要按照教学要求以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拓宽德育建设的覆盖面,提高德育教育的多样性,使理论教育结合实践教育共同发展。教育工作者要注意时刻保持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不脱离实际,紧密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发展。从而充分利用思想教育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进步和提升,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实际生活,确保中职德育课有效性

中职学校在安排德育课的内容时,要将思想道德的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的目标相融合,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求。内容的选择上,为了保证足够的有效性,教育工作者应在课程内容具有针对性的基础上,多结合时事热点、社会流行话题等学生感兴趣的元素,时刻保证课程内容的新鲜度。同时,教育工作者还要重视和强化学生对形势和政策的重视程度,让学生意识到社会上的这些新变化与自己息息相关,并借此机会帮助学生形成对客观世界的正确价值观和认知体系,对其自身行为有效规范,做到知行合一。让学生对与生活相关的德育内容更感兴趣,更愿意去主动接触和学习。

(三)创新德育课程形式,使中职德育课科学化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和社会实践中,教育工作者都应不断对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加以改进和创新,把学生教育中的社会实践、政治信念、利益安全、问题探讨和自我管理能方面的内容整合进课程体系结构当中,在进行德育授课的同时,使学生同步接受这些其他方面的教育内容,并始终同步培养学生的情感、三观和态度。使德育课不再是空泛的死板内容,将德育教育落到实处,使德育教育变得具体化,真实化。此外,授课者还可以适当对德育课进行设计上的优化,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做到二者无缝对接,课上所学的可以应用于课下,用这种基于生活逻辑的培养形式使德育教育走向系统化、实效化和多元化,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动力。

(四)德育课与实践活动结合,加强德育教育趣味性

教师在德育教育工作中需要适当将实践教学与传统的理论教学相结合,借助课下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培养实践和创新意识。此外,学校还可以联合学生的家长,在学校内外共同为学生的德育水平建设而努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礼仪修养得到规范。进一步为学生创造适合其发展的德育环境和氛围,让他们在环境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下提升自我的思想道德水平。

四、结语

中等职业院校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要与社会实践,学生家长的帮助紧密联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德育课的内容和形式,采取先进的教学模式助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保持教学先进性和实效性,有针对性的提升德育课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陈小平. 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J]. 新课程( 教育学术),2012(12):111.

第9篇:职业学校教育教学总结范文

随着国家设立重庆市为直辖市以来,重庆市的经济发展都在以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两江新区的设立更是为重庆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注入强心剂,使得重庆经济发展速度已步入健康快速轨道。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也存在很多制约发展的因素,其中人力资源的短缺已经被政府多次提到议事日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向企业输送更多更好的职业技术人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之一,但是面对中职学校培养的毕业学生存在着专业技能力差、敬业精神差、遵章守纪差、适应能力差、跳槽频繁、用人单位不满意等突出问题。如何贯彻执行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目标,建立以就业为导向,强化以德为先,德能并举的教育教学改革,是改变中职学校毕业生职业素养现状,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环节。重庆市工业学校以此为目标,从2011年开始大力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在教学环节中全面推行和实施“5+1”职业素养教育模式,所谓“5+1”职业素养教育模式,就是对职业学校的所有课程(包括实习实训课),以2节课为单位,在每次上课开始后和结束前,分别进行5分钟和1分钟的职业素养教育,使职业素养教育“天天讲”“节节讲”,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教育教学的内容可以结合专业、课程、班级及企业等的具体情况,分别进行礼仪、励志、心理健康、行为习惯、团队精神、诚实守信、职业规范、职场安全等方面的职业素养教育,不断启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时时刻刻纠正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为日后进入企业和社会夯实基础。教育教学形式可以采用观看视频、漫画、幻灯片、讲故事、听音乐、做游戏、讨论发言、总结归纳、整队集合、集体高呼口号等方式。实施“5+1”职业素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在职业学校实现德育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有效融合,从而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和责任,提高德育教育与专业教学的实效性;通过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反复不断进行职业素养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素养,实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与素质的明显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满足社会、行业和企业对学生的要求。笔者通过对学校近五年万余名毕业生中就业比较集中的企业中的15家单位的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5+1” 职业素养教育模式实施前后毕业生到企业后企业反馈的情况有明显改观,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有明显提高,是一种值得全面推广的教育模式。

二、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分析

(一)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较高水平基础上逐年上升

从企业反馈的情况看,学校的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率处于一个较高水平,但是随着重庆市经济发展情况,毕业学生的就业去向和学生的就业企业性质在发生改变,一是毕业学生就业去向从2009年有563人约占26.49%的毕业学生到重庆市以外单位就业到2013年只有37人约占1.90%在重庆市以外的地方就业,二是学生就业企业性质中“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比例从2009年54%上升到2013年83%。这充分说明了重庆市近几年经济发展水平在西部领先,经济总量较快增长,经济质量和效益较快提高,从而带动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大幅需求。同时学校学生的初次就业率也从2009年的89.89%上升到2013年的99.79%.学校学生保持高就业率,也说明近几年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加强职业指导的结果,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措施:一是认真贯彻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各方面改革,充分结合重庆市地方经济发展特色,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突出学校办学特色。二是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截至2013年底,学校先后与160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各种形式的合作协议,学校在重庆市经信委支持下,成立了重庆市现代信息产业校企融合促进中心和重庆市校企融合协会,坚持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互派工作人员,加强合作,全面实现企业与学校的深度融合,不断改革教育教学内容,改进工作方法,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全面提升。三是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养、顶岗实习服务工作。学校从2011年开始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全面植入“5+1”职业素养教育模式,提升了毕业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表2-1 2009~2013年毕业生就业率情况统计表

年份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毕业生总人数(人) 2364 2540 2119 1874 1950

初次就业人数(人) 2125 2435 2098 1865 1946

初次就业率(%) 89.89 95.87 99.01 99.52 99.79

就业

地区 市内 1562 2021 1900 1800 1909

市外 563 414 198 65 37

企业

类型 城镇非私营

单位(%) 54 58 68 78 83

城镇私营

单位(%) 46 42 32 22 17

(二)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关联度较大,对口率逐年上升

调查显示,15家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中只有12%学生的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非常对口,26%学生的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对口,但不完全一样,24%学生的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有部分关联。也就是说,62%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有关联,但真正对口的只有38%;还有38%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完全不对口,这一方面说明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也显示出中等职业学校转变办学理念的任务还很艰巨。

(三)毕业生稳定率逐年提升

随着学校坚持“德能并举、以德为先”的“5+1” 职业素养教育模式不断推进,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不断提高。近五年的调查数据表明:毕业生就业稳定期在半年以上的比例从2009年的63%上升到2013年74.8%,一年以上的比例从2009年50%上升到2013年的68.6%,学生稳定直接带来企业用人工作的稳定,使企业对使用我校毕业生的信任程度大幅上升,实现了就业工作的良性循环。

(四)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职业素养要求逐年提高,企业对毕业生、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企业对学校的培养模式等的满意率逐年上升,大大提高了学校的社会效应。

从调查数据分析发现从2009年企业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满意度整体呈不断上升趋势。其中“诚实守信”“满意”项从2009年63%上升到2013年83%,增加了20个百分点;“工作责任心”“满意”项从2009年63%上升到2013年83%,增加了18个百分点;“遵章守纪”“满意”项从2009年61%上升到2013年82%,增加了21个百分点;“工作能力”“满意”项从2009年65%上升到2013年75%,增加了10个百分点;“团队协作”“满意”项从2009年61%上升到2013年81%,增加了20个百分点;“服从意识”“满意”项从2009年60%上升到2013年80%,增加了20个百分点;“吃苦耐劳”“满意”项从2009年58%上升到2013年74%,增加了16个百分点。

同时从调查数据中也可以看出:我校毕业生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学生的“工作能力”都还需要大力提高,以满足企业不断变化发展的新技术新工艺,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目的。

(五)企业对学校、毕业生对学校的满意度大幅提升

调查发现:近五年特别是学校实施“5+1”职业素养教育模式后毕业生对学校工作“满意”比例有了较大幅提升,从2009年46%上升到2013年70%,上升了24个百分点;学校推荐学生的能力也大幅提升,通过学校推荐安排学生的比例从2009年65%上升到2013年的92%,提升了27个百分点;企业对学校的评价也大为好转,“满意”的比例从2009年的65%上升到2013年的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