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总结范文

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总结

第1篇: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社会教育 社会教育资源 思想道德教育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066一03

[作者简介]胡巍,王立仁,东北师范大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24)

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等共同参与,优化组合,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就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体实践状况而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主要利用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南家庭和学校承担,但这种封闭型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化趋势,需社会教育资源加入其中。一般而言,“社会教育资源”指学校和家庭以外的一切可被开发和利用的具有社会教育意义或能够保证社会教育实践的各种资源及条件。它包括人、财、物等物质因素,以及保证这些因素发挥作用的政策、制度、环境(物质环境、人文环境)等条件。社会资源育人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难以与学校教育资源和家庭教育资源相互间形成合力,这已构成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资源优化整合的深层次问题,如果解决不力,就会直接影响社会教育资源的功能发挥和价值实现,从根本上制约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基于此,本文试图从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影响因素、机制和方法等角度做出一些理性思考,并期以助益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及社会教育实施的研究。

一、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

首先,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看,社会教育资源有必要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学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成败的关键,学校教育资源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开展和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学校教育有统一的教育教学计划和明确具体的培养目标,利用其完备的教育场所、设备,积极向上的氛围,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和专业的师资队伍等学校教育资源,遵循教育规律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系统而正规的思想道德教育,且多以知识传播的正面教育为主,侧重从理论角度培养大学生所应具备的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道德素质。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价值判断标准受家庭教育影响至深,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开展的基础,家庭教育也使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家庭教育资源是大学生最熟悉的资源,早已融于大学生的平常生活之中,通过潜移默化、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发挥其他教育资源替代不了的更基础、更直接、更有效的作用。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拓展和主导力量,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辅助和制约的作用。从人的终身教育看,社会需要和期望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向和努力目标。社会教育资源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从重视学校理论教育、家庭经验熏陶向提升整体综合素质转变中发挥其他教育资源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是相对周定和有限的,不能满足大学生综合发展、终身教育的全部需求。社会教育资源通过自身独特的开放性、全民性、实用性和终身性的优势对家庭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进行一定补充和引导,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学校、家庭和社会在不同领域和层面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大学生不能脱离上述任何一方面的教育资源的影响。

其次,从资源的有效利用看,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近些年,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一些学校面临学校教育资源紧张的困境,甚至有些学校招生规模已经达到饱和,出现了教学硬件资源和师资力量跟进落后等情况。“高等教育连续扩大招生,使本来就比较短缺的办学条件更加紧张”。。去年也有媒体刊发过类似报道,这显示当前学校教育资源紧张状况并未得到彻底解决。与之相反的是社会教育资源,如影剧院、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体育馆及相应人员等却存在利用率不高的现状。这些社会教育资源一般都拥有较为富余的场所和大量可利用的设备、展品等,长时期不充分使用,既闲置、浪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也在不知不觉的时间流逝中消弭其应发挥的固有教育功能。社会教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它能够与学校教育资源和家庭教育资源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作为面向公众或部分民众的社会教育资源完全可以提高其场所的使用率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发挥其既有优势,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

再次,从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看,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大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期间,已经从理论角度接受过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从生活经验角度感受到家庭资源所提供的道德熏陶,只是相对缺乏实践层面的锻炼和培养。大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其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所受的理论教育和经验传授,最终都将在社会实践中加以检验和应用。“所以最好让学生早日了解社会、适应社会,让学生多接触社会积极的一面,培养学生对社会不良现象的免疫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自我检验、自我充实、自我完善,达到早日成才的目的”。要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将社会资源当中鲜活的案例呈现于大学生面前,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磕碰当中意识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和必要。如此则有助于实现社会教育资源与学校资源、家庭资源的优势互补,做到既重理论教育、经验总结,又重生活养成;既重集中学习、家庭熏陶,又注重日常培养;既重学理引导,又注重实践陶冶。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既符合大学生的生活存在状态,也符合大学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更是追求思想道德教育实效的本质要求。因此,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模式,势必能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二、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当前,制约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因素既有学校、大学生对社会教育资源缺乏全面认识,未能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优长之处的因素:也有礼会教育资源良莠不齐、功利化明显,不愿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还有滥用与学校的合作机遇从事不正当行为,引起学校和大学生抵触的因素;更有实际工作中礼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和学校所在系统不一,缺乏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和平台等机制、体制方面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学校、大学生对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缺乏全面认识,未能充分利片社会教育资源优长之处。当前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依然以学校理论教育为主,实践体验教学很少,即使有部分学校和学生社团与校外社会教育资源合作,组织和利用一些实践活动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但在社会教育资源利川规模和使用范围方面都存在比较严格的限制。也有部分学校和大学生对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学校教育持否定态度,认为如果过多引入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容易由现有教育体系和教学秩序,担心社会教育资源的参与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如此这般,都是基于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学校教育不会实质上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认识。实际上,家庭教育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在一定意义上也属于社会教育资源的一部分。社会需要和期望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学校和家庭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指向和努力目标。社会是一个大的学习课堂,无论大学生在学校、家庭,还是未来从事工作,都会接受各方的信息,这些信息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如果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过于突出正面教育为主的学校思想道德理论教育和家庭的经验传授,共至脱离社会实际,当大学生走出家庭和校园,来到社会叫,就会感到茫然,甚至怀疑在学校和家庭受到的思想道德教育,从而改变自己秉持的社会提倡的价值规念,降低个人的思想道德要求。

2.社会教育资源良莠不齐,功利化明显,不愿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或滥用与学校的合作机遇,从事不正当行为,引起学校和大学生的抵触。学校和家庭以外可以被开发和利用的具有社会教育意义或能够保证社会教育实践的各种资源及条件都属于社会教育资源范畴,社会教育资源包含的内容极为广阔,差异化显著,良莠并存,社会教育资源职责规定的教育对象比较宽泛,并非必须与大学生发生关联。如果参与学校教育,很多时候不仅不能为自身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甚至还会消耗自身的资源,这就使社会教育资源不愿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有部分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的教育活动,但其目的只是为自己打广告,增加在大学生当中的知名度,为其开展其他收费类的活动做铺垫。甚至更有部分教育机构、团体等滥用与学校的合作机遇,打着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旗号,让学生从事传销等不正当活动。一些学校或大学生经历如此上当受骗事情,发现根本无法与这些社会教育资源继续开展合作,或不能从中受到训练和提升自我综合素质,从而在心理上对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产生抵触情绪。此外,也有社会教育资源采用类似学校课堂的形式开展活动,不易为大学生接受,难以发挥其优势和影响。

3.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和学校实际T作分属不同系统,势必缺乏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和平台。通常情况下,学校属于专门从事学生教育的机构,隶属于教育系统。社会教育资源则比较庞杂,分属不同的机构和部门,社会教育资源所在机构和部门有的可以归为教育系统,但多隶属于非教育系统。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实际工作中,教育系统与非教育系统根据各自的职责要求开展工作,有着不同的运行方式,这就导致社会教育与学校、家庭教育在实践中基本不发生直接联系,社会教育资源直接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机会很少。

三、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机制和方法

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机制和方法应是既可以弥补学校和家庭教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薄弱之处,又能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与学校实际工作多分属不同运行系统,其各自承担的职责和教育实施方式存在差异,但从育人方面看,二者则归于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工作体系这一更高层面上的同一系统。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缺乏常态化、多样化和制度化,需要多角度、多层次、多环节的建立规范而行之有效的交流机制和方法。

1.学校与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共建。学校施行“走出去”和“请进来”的策略和方式,积极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应对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这是社会教育资源能够参与学校教育的前提基础。鉴于学校有将大学生培养成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的职责,学校应施行“走出去”的策略和方式,积极主动谋求与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开展共建活动,加强双方交流互动,互取所长,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为此,学校可以与一些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联系,开展科研合作活动,共同建立大学生德育实践基地,让大学生走出校同,在实践中感受、体悟,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学校和大学生在自己“走出去”的同时,也要将社会教育资源,尤其是德育资源“清进来”。“社会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无私奉献的模范人物,一线同志的爱岗敬业精神等可以通过一定的形式成为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宝贵资源。学生在与他们的接触中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启迪”。

2.双方资源共享。社会教育资源深入参与学校教育,尤其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利用自身和学校的优势,达到双方资源共享,实现自身发展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提高共赢的局面。社会教育资源不愿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开展此项活动会消耗自身资源且缺乏经济效益。学校要想真正实现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正视和稳妥解决此问题。学校虽然很少能够直接给社会教育资源带来经济效益,但其却可以利用自身在教育方面的优势,通过为其工作人员免费提供必要的培训等方式对此予以一定的补偿。学校在保障校内教育资源使用不影响学生学习利川的前提下,向礼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开放。也可以允许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等在学校开展活动,并为其提供必要的场所和设备。但学校应加强对合作社会教育资源的审核,避免不良礼会教育资源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产生消极影响。不仅如此,学校还可以为其提供大学生志愿者,承担部分事务性工作。这样既可以减轻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的人员和绎费压力,又可分批、分期组织大学生到这些实践基地开展实践体验活动,促进大学生在实践体验活动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3.建立保障制度。协调建立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保障机制,并确立实施方案和细则等,为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与学校开展交流提供制度保障。要想使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现其与学校资源、家庭资源的有效互动,需从互动机制上进行严密的设计。社会教育资源之间多相互独立,各行其道,差异化明显,缺乏必要地联络和统一部署。但部分利:会教育资源间也会出现教育内容相似或相近,教育方法雷同等同质化严重的状况。这些问题在进行制度设计时都要予以仔细的考虑。此外,还要建立鼓励礼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导向性制度和激励、保障性制度,以及建立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与学校间的协调性机构及与之密切衔接的程序性规定。到底怎样的制度才能有效实现礼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还需要根据具体实践情况进行不断的摸索和尝试性建构,切忌形式主义倾向。因而,确立社会教育资源所属机构与学校开展交流的规划方案和实施细则,以及相应的考评奖惩等制度都要进行利,学而严密的设计和论证,以此为社会教育资源参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从而达到扎实、全面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提升的目的。

注释:

第2篇: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 中国 德国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 比较 借鉴

一、中德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比较

(一)教育目标比较

受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国一直以推崇“圣人”、“圣人与我同类”,圣贤人格“学而至之”为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在《孔子家语・五仪》中,孔子将“圣人”描述为:“所谓圣人,必须达到自身的品德与宇宙的法则融为一体,智慧变通而没有固定的方式。对宇宙万物的起源和终结已经彻底参透。与天下的一切生灵,世间万象融洽无间,自然相处,把天道拓展入自己的性情,内心光明如日月。”由此可以看出:“圣人”既具有教化民众功能,又具有提升人格功能。于是,“学为圣贤”便成为中国两千多年来一贯的价值追求和德育目标。当然,社会的变化必然导致德育目标的变化,发展到今天在“四有新人”基础上提出的德育目标,就已全面涵盖了政治、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素质的要求。

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任务是由法律明确规定的。但德国由于高等教育的多元化与多样化,目前尚无统一表述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目标。《联邦德国教育总法》对学校在德育方面的目标是这样规定的:“培养学生在一个自由、民主和福利的法律社会中……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感。”“使学生具有必要的思想品质和行为标准,使他们具有为发展社会生活、发展科学技术而献身的精神。”[1]在巴伐利亚州法中规定,对18岁以后的学生,要求培养“尊重人的尊严、自我克制、责任感、乐于负责与助人,能接受一切真善美的胸怀,以及对自然和环境的责任心”。综合来看,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爱国主义、民主、自由、诚信意识、守法精神,做事严谨、崇尚人性,有自尊心的、负责任的,以及德意志民族精神的可依赖的自由公民、劳动者。”

(二)教育内容比较

在私有制社会里,中国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有明显的阶级特征,如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三纲五常”。而当代中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则具有全新内容。增强了科学性,减少了政治化、抽象化的空洞说教,突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内容比较贴近社会现实和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

德国高校德育的内容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以诚实、自尊、责任感为主的道德教育;民主、自由、平等、和平统一的政治教育;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自由主义思想教育。

德国高校以伦理道德观念的教育为起点,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和理性思维,因而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等课程地位显著。德国高校重视解决学生面临现实问题,以理解现实社会、理解现实自我为起点,理解他人,进而培养诚实、尊严、相互谅解、乐于协作,追求真、善、美的道德理性。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是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向往崇高、自强不息、思维严谨、富有尊严与责任感是德意志民族精神的特质。德国在普鲁士复兴时期,就建立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传统,这种传统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得到加强。[2]追求个性自由是传统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点,而当代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则以国家和民族意识的培养、纪律观念和责任意识的建立为侧重点,充分实现了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功能。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多种途径灌输爱国主义思想,培育和弘扬新时代德意志民族精神。

(三)教育途径比较

中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高校辅导员工作、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等。

而德国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则是多渠道、全方位的。在德国高校文、理科各专业的教学中都渗透了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教师要求学生不仅从学科角度,而且从人文和伦理学角度进行专业知识的研修,并重视对该学科领域内社会问题和伦理道德问题的探讨和思考。德国高校重视将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与各专业知识内容有机结合,实现了思想道德教育目标与专业教育目标的全程结合和有效统一。

与此同时,德国高校非常重视心理咨询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德国几乎所有高校都设有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卫生类机构,其中的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的心理学或教育学学位并受过专门训练。这类机构有固定的编制、充足的经费和严格的工作制度及规划。心理咨询人员向学生进行生活指导、学习指导、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等全方位指导。

另外,德国还非常重视发挥社会团体或机构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在德国,不仅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都设有专门的政治教育中心机构,而且有大量从事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团体和公共机构。如阿登纳基金会、天主教联盟、联邦青年联合会、农村青年联合会、德国志愿服务队等社会团体和机构。这些机构与组织的主要功能就是对德国民众进行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伦理学及心理学教育,以及宣讲国内外社会政治实事。

二、中德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分析与借鉴

(一)思想道德教育目标趋同

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的“圣人”追求,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人对于高尚人格的向往和推崇。中国当代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四有新人”要求,也集中体现了对于大学生的道德人格的塑造渴盼。其中,“有理想”更是体现了对大学生的不断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要求。

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爱国主义、民主、自由、诚信意识、守法精神,做事严谨、崇尚人性,有自尊心的、负责任的,以及德意志民族精神的可依赖的自由公民、劳动者。”实质上也是要求高校学生不断完善自身素质,从而达到人格完美。

因此,中德两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是趋同的,可以相互借鉴,从而更加丰富和完善。在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中,值得我们借鉴的是其中对学生“做事严谨、崇尚人性,有自尊心的、负责任的、以及德意志民族精神的可依赖的公民、劳动者”的要求。这些内容可以充实我们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要求,并使其更加具有操作性。

(二)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借鉴

德国高校重视培养学生道德理性和批评能力,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何谓道德理性?道德理性作为一种独特的人类理性,属于价值理性的范畴,是人类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道德及其追求的自觉意识,它诉求的是善,是心灵的秩序、生命的秩序、社会的秩序。主要意指人的普遍意义“理性”在道德领域内的体现。而中国儒家伦理实质上是一种特殊主义的血亲情理观念,与普遍主义的道德理性精神有着本质区别。因此,儒家伦理精神实质是一种“情理”精神而非“理性”精神。亲情伦理只是人类伦理中的一种特殊伦理,血缘亲情也不能涵盖人类的所有情感,因而血缘亲情伦理不能作为心灵的秩序、生命的秩序、社会的秩序的唯一标准,因此不具有普遍性的理性精神。

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还包含政治教育。德国政治教育分为知识积累和政治修养两方面,政治知识积累在大学前已基本完成,因而大学阶段政治教育主要以政治修养的锻造为主。大学青年由教师引导开始体验式地参与政治教育实践,由实践活动及实践总结中提升政治修养。在教学方式上,注重“实例式”和“研讨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引入德国社会现实问题的探索与研讨,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态度及责任感。形成了“入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形成判断”的教学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德国政治教育在大学阶段以前较中国超前,在大学阶段则较中国更具实践性和实效性。因此,德国的政治教育模式值得中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和借鉴。

(三)思想道德教育途径借鉴

德国高校心理辅导是思想道德教育中一个重要途径。而中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教育和辅导员教育。而课堂教育多以知识灌输和应试为目的,辅导员教育则以管理为中心和重点。心理辅导,并未成为中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的和普遍的途径。许多高校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也缺乏经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人员,没有专门的心理咨询经费。有些甚至只是学生工作部门中某一两个工作人员在其主要工作以外所兼的一个可有可无的职责。因此,借鉴德国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以心理辅导作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极其重要的途径,明确规定高校心理辅导专门机构的规模和心理咨询专门人员的师生比,充分而且切实做好中国高校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并以心灵为契机,做好中国高校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第3篇: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学习;道德榜样;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需要

现代学校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对大学生的发展十分重要,它是给大学生提供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教育。倘若缺失了德性的生长,人类生命的其他部分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如果没有实效,会阻碍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也难以培养追求全面自由发展的大学生。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课堂是大学生认识和思考思想道德问题的主要场所。面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中脱离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水平的部分,关键要对教学中的相应方面加以改进。反思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需要改进的主要有三个方面:把握大学生思想道德学习的特点、实事求是地评价道德榜样、正确认识自我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需要。

1.把握大学生思想道德学习的特点

1.1从教学方面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只有通过对焦点思想道德问题的分析和探讨,才能激发大学生的思考主动性,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认识

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作为大学生学习的一门课程,衡量标准同样是考试。学校考试的日益标准化、规范化,导致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以概念性知识为教学重点。但是,与焦点思想道德问题相比较,概念性知识不能引导大学生认识和思考现实中存在的思想道德问题,消除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混乱和困惑,从而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认识。这是概念性知识的特点决定的:概念性知识具有抽象性,属于理性认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在这方面,大学生通过小学、中学的学习,已经具有扎实的基础和明确的思想道德标准。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继续以概念性知识为主,不仅不能让大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解疑释惑,形成稳定的思想道德认识,而且会造成大学生对思想道德方面的自我发展丧失热情,停滞不前。焦点思想道德问题是对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亲身经历的和现实社会中直面的思想道德现象的一种汇总和分类。它涉及具体的职业、不同的社会领域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人物,比较具体,能够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和热情。大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结合自身面对的问题,从而开展思想道德自我的探索。

80年代以来,心理学家倾向于把道德行为看作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美国的雷斯特(J.Rest)详细分析特定道德行为产生过程中的构成因素,概括为四种成份,它们是:解释情境,做出判断,道德抉择,履行道德计划。其中,“解释情境”是指,一个人对道德情境的理解能力越差,对情境的道德敏感性越是缺乏,产生道德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少。只有通过大量关系到现实生活的现实性思想道德问题的分析,才能推动大学生形成稳定的道德认知而不是依然处于道德认知的困境之中。

1.2从大学生方面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对焦点思想道德问题的分析和探讨,符合大学生对大学阶段思想道德学习的需要

我国社会发展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公正、平等、自由的价值体系没有真正建立。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着让人感到矛盾、困惑和混乱的现象。大学生作为青年人,面对思想道德困惑,追求进步,渴望力量,需要引导。但是,各种文化的交流激荡造成大学生价值观混乱和冲突,带来思想道德认知方面的困惑和困境。利益和美德,金钱和事业,物质和爱情,虚假和真实等等,给大学生带来艰难的选择,难以很好的平衡和处理。大学生还没有完全踏入社会,通过老师对焦点思想道德问题的分析、评价,形成自己的判断和稳定的道德认知,会有助于以后人生路上实事求是的进行选择。

大学生年龄处于18―23岁,这一时期正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同一感或一体感”[1]形成的关键时期。朱小曼教授说,这一时期的青年形成了完全性的形式操作思维,但心理上脆弱,他们对人生理想、社会公正、生命价值的认知与以前发生很大的变化。教育需要及时调整青年的价值追求与实际追求之间的关系,帮助他们建立准确的自我形象和合理的社会角色期待,为大学生以后在公民道德、职业道德、环境道德、社会责任等方面预先奠定稳定的道德认识。

2.实事求是评价思想道德榜样

2.1从教学方面看,实事求是评价思想道德榜样,才能引导大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上,有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灿烂若星空的思想道德榜样,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中,发挥思想道德榜样的作用,比较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能推动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但是,思想道德榜样的作用由于不够详细和缺少分析,往往变得昙花一现,只引起大学生短暂的感动和冲动。所以,只在道德情感上打动学生,缺少道德理性是不够的,对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具有可操作性。

道德情感很重要,只讲道德情感却会让人忘记人理性思辨的力量。“柏拉图认为,道德进步本质上是一个智识过程,由理性辩论来推动”,“道德心理学用来解释为何道德进步既是可能的,过程又极为缓慢;而道德哲学可以澄清是什么构成了道德进步,并把我们引向正确的发展方向。”[2]只有实事求是的评价思想道德榜样,结合现实中的细节,总结类似不同人物的相同之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才能发现高尚行为的精髓以及力量,在大学生实现理想自我的时候,提供一个生长基础。

2.2从大学生方面看,实事求是评价思想道德榜样,给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增强自信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中,往往把榜样神圣化,完美化,这会使大学生对自我思想道德修养变得消极,缺乏信心。作为榜样,也是一个人,是一个普通人,是一个正常人,也会有缺点,有困惑,有不足,但是经历痛苦才会成长。实事求是评价思想道德榜样,不仅不会损害榜样的力量,而且会使榜样的形象更加真实,力量更加强大。通过肯定榜样对自我的超越,会激发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自信,追求自我思想道德方面的进步。

榜样毕竟是少数,榜样是在某方面达到了思想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向榜样学习,并不意味着必须同样成为榜样,而是珍惜那种精神,肯定自我成长,脚踏实地的面对工作和生活。

关于榜样的另一个错误认识是:只要不成为道德败类就可以!这种认识相当于纵容大学生放弃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德性的成长在生活中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范美忠挑战教师职业道德底线,并且自我辩护得到人们一定程度的认可,就是警示。作为北大的学生,范美忠我国高校教育缺少德性证明。大学生在进行提高自我思想道德修养过程中,要实事求是的肯定自我,超越自我,绝不能极端,只看到榜样和败类。

3.正确认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需要

3.1从教学方面看,正确认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需要,能拓宽大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为什么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呢?这和人类社会对思想道德的需要密切联系在一起。道德,是人们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社会发展而形成的和谐身心的生活准则和协调人际关系的社会规范;基础: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目标追求:是社会安定和生活幸福;基本内容:对已是调节身心和谐的准则,对自然和社会是规范;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内,发生在与周围事物的接触中和个人对自身的态度上。道德是行为的、关系的、价值的、心理的、思维的和语言的等多形态的构成物。道德性活动的性质主要是关系性活动,而不是对象性活动。思想道德则是对道德更高形态的表达。

季羡林说:“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即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三,个人思想感情的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处理得好,生活就能愉快,社会就能和谐;否则,生活就会苦恼,社会秩序、公共道德就会出现混乱。”[3]所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虽然直接面对的是大学生,实际上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现在和未来发展状态。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具有伟大道德情操,具有宏大生命境界的未来国家的主人。如果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不能给大学生在学业、生活、工作和社会方面的困境带来启示、希望、自信,就失去了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存在的意义。

3.2从大学生方面看,正确认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的需要,有助于自觉加强自我道德修养,给大学生全面自由的发展提供滋养和动力

大学生存在思想道德困惑,得不到不解决,一定会精神空虚和迷茫,非常痛苦,或者变得庸俗,碌碌无为,得不到自我满足和自我肯定。这并不是看不见的“无病”,这是精神成长的痛哭,有损于大学生德性的成长,束缚大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在大学生在对于自我、他人、自然、社会的关系中,表现为逃避,对抗,或者冷漠。这些都会破坏或阻碍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有强烈的自我个性发展的要求。而最基本的道德尊严感正是强有力的人格力量。对于道德尊严感,朱小曼教授说,德育过程产生这一情感效应的机制是激励和报偿。它不是由距离感、神圣感造成的外部刺激与压力,而是由他人及社会赞赏和激励所造成并从内部推动自己的力量。德育过程不仅为人提供道德表现的机会,使人及时获得精神报偿的权力,特别是在人对价值选择定向的关键时刻给予人精神上的支撑,……。只有大学生的德性成长需要得到满足,在生活中能够实事求是的看待遇到的问题,做出让自我心灵平静、充实的选择,让自我感到更加有力量、更加满足,才能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当我们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利益相联系,正是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功利化了,而且束缚了大学生的视野和能力,使他们在思想道德方面发展的空间越来越狭窄了。哲学家弗洛姆认为,现代生活最突出的一个心理特征是,许多为实现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及活动,已越来越篡夺了目的的地位,而目的本身却成为模糊的、非真实的存在……我们已陷落在手段之网中,经常忘记了我们的目的。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教学对以上三个方面加以完善,可以激发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积极性,正确认识思想道德这一社会现象不仅是社会规则,更是对自我价值和个人幸福的追求,从而积极进行思想道德实践,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水平。

【参考文献】

第4篇: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理念;方法

高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是客观社会现实影响的产物。现实的教育是最有力的教育。21世纪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产生了新的变化,新的特点。只有正确把握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新特点,才能懂得高职大学生的心思。只有懂得高职大学生的心思,思想道德教育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摆脱过时的空洞说教方式,增强说服力,才能有实效性。

一、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一)学生普遍缺乏自信,思想比较消极

高职大学生中普遍感觉生活压力大、自卑、对未来没有信心,甚至由于对自己现状的不满,进而引发对学校、对社会的不满,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学生渴望提高学历、得到认可,却意志薄弱、缺乏拼搏精神

他们中的一些学生总感觉自己比别人矮一头。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有将近一半的同学闲暇时间安排上选择了以“上网、聊天、闲逛”等娱乐为主,这说明高职学生在渴望升学、渴望成才的同时,又表现出矛盾的一面,即:一方面寻求学习机会,另一方面又向往悠然自得、轻松自在的生活,积极进取有时又不免寻求解脱或超脱;渴望实现人生价值而又有茫然之感;他们渴望成就一番事业,但又往往缺乏坚忍不拔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他们渴望学有所成,却不愿意刻苦用功;期望事业成功却不愿意做平凡小事;盼望有所作为,却又疏于基本训练。

(三)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和思想道德实践存在巨大反差

学生的基础文明和公共思想道德素质普遍不高,不遵守公共秩序、不爱护公共财物、不讲公共卫生、不尊重他人的现象时有发生:食堂里,残羹剩饭随处可见,浪费现象越来越严重;打饭不排队现象司空见惯,图书馆里,经常出现偷书、撕书、污损图书资料的现象;这些现象显得尤为突出,但从我们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同学重视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对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期望值高,多数大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应该遵守,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想道德应该摈弃。但他们在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之间存在明显落差。

(四)学生缺乏理想信念,信仰危机比较严重

高职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定位还存在较大偏差,普遍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很多高职学生缺乏青年应有的思想道德热情,甚至对必要的时事思想道德学习和思想道德理论学习不感兴趣,对一些思想道德理论观点持模糊和错误认识的比率比较高。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思想上还比较模糊,甚至存在着错误,仍需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部分学生比较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入党动机具有一定程度的功利色彩。

二、树立与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特点相适应的教育理念

(一)树立科学的、具有时代特点的思想道德教育理念,把思想道德

教育方法的创新作为全部工作的第一要务。正确认识德育对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主导和先行作用,从思想上、政治上、道德上、心理上等诸多方面培养人、造就人,以应对国际环境挑战,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新要求的人才培养的牢固阵地。

(二)确立新理念,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程育人”意识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一个人不能够一部分一部分地来教育,而是由人所经受的种种影响的全部总和综合地教育出来。”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在接受各种教育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学习如何做人。

(三)设立教育目标,以能力为本位,分层逐步推进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围绕总目标,遵循人的认知规律与教育规律。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应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在内的目标体系。以认知目标为先导,以情感目标为基础,以行为目标为重点,同时要坚持三者的统一。

三、新时期高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方法的更新

(一)以良好的校园环境熏陶人

校园里美观的建筑、艳丽的花草、幽静的环境、宽敞的道路、艺术的走廊等,本身就是一种教育,美的享受,给大学生以赏心悦目之感,使大学生精神焕发,这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能起到净化灵魂的作用。而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健康的文化氛围等,则是一种“清洁剂”,对大学生起着“清心洗耳”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

实践教学符合学生的品德养成规律,实践教学突出了养成教育,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理论以及中国化的成果,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法律素养,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实践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明确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之路。

(三)重视解决思想道德理论上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思想道德理论上的难点和热点所处的地位十分显著,它就应该作为思想道德工作者的工作重点。这也需要有关部门为思想道德工作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他们敢于探索和解决思想道德难点和热点问题。思想道德工作者应当善于从高职大学生熟视无睹的事实中,提炼出人们一般不曾意识到的固有结论。这样的分析能够产生很大的说服力。这样化解难点和热点问题,容易入情入理,取得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梅.道德内化的形成机制及其实现途径[J].现代教育科学,2005(5).

2、顾海良.世纪新阶段高校思想道德道德教育的理论纲领[J].思想道德理论教育导刊,2002(11).

第5篇: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中职护生;思想道德;现状;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292-02

中学时期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对中职护生的思想道德要求也将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思想道德教育既关系到中职护生能否健康成长,成为新时期合格护理人才的重要问题,又关系到医学事业的进步发展。了解并掌握中职护生的思想道德现状,并有针对性的采取改进措施,引导和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积极的道德品质,对于中职护生的健康成长和更好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中职护生德育现状

1.1中职护生的社会道德存在的问题。大部分中职护生能按照道德规范要求自己,但违背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现象仍然大量存在。主要表现在:(1)不讲文明,行为习惯差,法律意识淡薄,如乱扔垃圾、出口成"脏"、抽烟喝酒、破坏公物、打架斗殴、敲诈勒索、赌博、早恋等现象随处可见;(2)不尊重老师,缺乏礼貌,甚至欺骗、辱骂老师;(3)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自私自利,缺乏助人为乐的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4)自控能力差,不遵守纪律,违反学校规章制度,如上课嬉笑打骂、玩手机、睡觉、甚至迟到、早退和旷课等;(5)文化基础差,厌学情绪严重,甚至有的同学自暴自弃、得过且过;(6)享乐思想抬头、讲究时尚打扮、贪图玩乐、好逸恶劳、互相攀比;(7)网络信息化导致学生沉迷于网络,甚至网恋。

1.2中职护生的职业思想存在的问题。护士被誉为"白衣天使",预示着救死扶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因素,职业道德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2.1学医目的不明确。作为学医之人,应树立起"救死扶伤"的学习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护理人才。而对本校护理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约30%的护生学医动机不端正。他们有的学护理不是处于自愿,而是受父母自命;还有的是看重护理好找工作。这就导致了这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最终导致从护后道德失范。

1.2.2缺乏正确的职业认知和职业认同感。调查显示,部分护生缺乏职业荣誉感和自豪感,认为护理工作就是伺候人的工作,又脏又累,又不赚钱,没什么光荣可言,还不如去当个服务员来的轻松、赚钱。甚至26.4%的同学表示毕业后不会从事护理工作,58.6%的学生表示不会终身从事护理专业,有机会的话会选择跳槽或转行。

1.2.3知行不统一。在对实习护生的调查中发现,实习护生都知道要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维护护士良好的职业形象。但部分学生仍对护理工作提不起兴趣,工作拖拖拉拉、得过且过,不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上班期间浓妆艳抹,言行举止不得体,并对"救死扶伤、献身精神"表现的不以为然,却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追求个人利益表现的非常热衷。

④对医患关系的认识不足。部分实习护生在工作中不能很好的处理护患关系,例如有的学生对病人不能一视同仁,对农村的、贫困的患者态度生、冷、硬;未树立起"患者利益第一"的观念,当个人利益与患者利益相冲突时,多数护生会首先考虑个人利益;部分护生泄露患者的个人隐私;缺乏慎独修养。

2.中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2.1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学生管理

2.1.1学校领导要真正把"德育为首"实效化,秉承"以德立人、以德育人、以德兴校"的办学之风,改变重技术轻素质、重管理轻德育的思想模式,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形成有由学管校长具体抓,学生处、团委、班主任、教师、学生干部等参与的全员育人、管理育人的新局面。

2.1.2建立"帮扶"制度。家长联系手册是家校合作的主要形式,是家校联系的一种桥梁,它成为教师和家长沟通的载体,也是系统记载学生成长过程的一种形式。我校通过家长联系手册及时有效的跟家长进行沟通,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及时发现中职护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纠正,以防中职护生思想道德偏离正常轨道。

我校自2010年以来大力开展德育辅导员工作,号召全体教职员工积极参与,每位教职员工分派一定数量的学生,配合学生处、班主任和家长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教育,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我校深入推行国学经典进校园活动,号召班主任、德育辅导员利用早读时间进班领读"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让学生在书香氛围中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1.3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制度。学校要制定学生日常生活行为制度、课间操制度、佩戴胸卡制度、升降国旗制度、学生考勤请假制度、卫生管理制度、学习制度、公寓管理制度、学生违纪处理办法等制度,让学生做到有章可循,并督促学生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学生的行为规范转化为实践。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重点实施帮带,严防校园暴力和学生犯罪。

2.1.4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职护生由于思想不成熟很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再加上中考失利以及对护理工作的认知偏差,极易导致其心理层面上出现失落感、自卑感、不自信感,从而自暴自弃,因此,学校要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积极开展心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及时对中职护生出现的心理障碍进行疏导,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

2.2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2.2.1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与中职护生接触最为密切,是中职护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和主力军,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

所以,学校要对其进行专门的学习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水平。同时,学校要将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绩效纳入班主任工作评价中去,督促班主任协调好学校、家长、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2.2.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师德教育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关键和前提,学校要加强对教师德育队伍的培训和学习。常言道"师者,乃表率楷模也",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因此,身教胜于言传,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教师要做好表率,对工作要严谨认真,一丝不苟。

2.2.3加强学生组织队伍建设。学校应加强学校共青团、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工作,充分发挥中职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学生组织要针对学生特长、专业特点、兴趣爱好,在学校统一指导下开展生动、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例如校园广播及黑板报宣传、法制教育讲座、青年志愿者服务、慰问孤寡、演讲、朗诵、专题讨论、节假日纪念活动等,并寓教育于这些实践活动中,启发和诱导学生多思、多想,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2.3德育课程改革。

2.3.1德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了提高中职护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应改革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模式和方法,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课中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角色扮演、课堂讨论、启发式教学、任务驱动法教学、学生讲教师评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3.2德育课成绩考核机制改革。德育成绩考核是德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开设德育课的目的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实践行为,因此,传统的纸质性试卷考核模式已不适应现在学生德育成绩的考核了,应将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纳入德育成绩考核中,并作为德育成绩考核的关键依据。这种评价方式,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4护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4.1理论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德育教育不仅限于德育课,更应该贯穿于教学过程中。教学既要传授理论和实践技能,还要不断的挖掘理论和实践操作中的德育因素,有意识的收集如医林典故、新闻事件、身边现象等护生感兴趣的直观题材,将一个个鲜活事例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潜移默化的将救死扶伤、热爱护理专业、慎独修养、工作态度、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理念渗入到教学过程中。例如,我在讲无菌技术时,我在课程结束的最后,增加了一个德育渗透,提醒学生学习态度要认真,要严格无菌操作,从而提高学生对无菌操作的认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缺乏无菌观念的严重性、危害性,最终达到增强学生无菌观念的目的。

2.4.2实训、实习中的德育渗透:认识源于实践,学生德育教育不能光靠教师课堂上的说教,必须在实践中提高和检验。因此,学校应充分与医疗单位结合,让学生深入临床,通过听、看、做及临床老师带教等手段,然学生多视角、全方位的感受职责、爱心、纪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等优良品质,推动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形成和内化。同时,教师要了解学生实习期间存在的德育问题,并将其反馈到课堂教学中,和带教老师共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进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3.总结

中职护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是繁重的,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细致的育人工作,并非一朝一夕、一撮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抓、反复抓,需要学校全体动员,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不断加强中职护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为国家培养更多素质全面的全方位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郝金平.医学生职业道德现状分析[J].科技资讯,2011,(9):216.

第6篇: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总结范文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三个”建设的实际,积极探索新时期残疾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大力提倡“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和引导残疾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全体残疾人的道德素养,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公正、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秩序和风尚。

二、主要任务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遵守法律法规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以感恩社会、回报社会为主线,开展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和系列道德实践活动。

(一)社会公德。以“礼”为切入点,突出懂礼貌、知礼仪、重礼节的主题,教育引导广大残疾人知义明礼、互助友爱、和睦相处、遵纪守法、保护环境。

(二)职业道德。以“诚”为切入点,突出诚实守信的主题,教育引导广大残疾人牢固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为耻的信用意识和道德观念,全面提升道德水平。

(三)家庭美德。以“和”为切入点,突出孝敬老人、宽容、礼让的主题,教育引导广大残疾人大力弘中华传统美德,在生活中提倡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反对暴力、移风易俗、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良好风尚。

三、方法途径

(一)开展“争做好人,感恩幸福”先进推荐活动。按照“好人”的推荐要求,每年推出生活在基层、工作在一线、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成绩的,鼓舞人乐观向上、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优秀残疾人或残疾人群体,让广大残疾人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见贤思齐,营造学好人、做好人、回报社会的动态氛围。

(二)组织“感恩社会、共建和谐”主题演讲比赛活动。要组织发动广大残疾人结合自已的工作、生活,由感而发,畅谈生活的巨大变化、饱含深情地表达对党和国家对残疾人的关心、支持,对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的感激之情,感恩之意,也表达自已自强、自立、顽强拼搏的生活态度,开展“真情感恩,倾情回报”演讲比赛。

(三)举办“感恩、自强、责任”主题征文活动。要组织残疾人从感恩家乡,感恩母校,感恩社会,讲述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和事,社会的关爱、国家的帮助、组织的关怀。广大残疾人更应知恩图报,自强不息,不断完善提升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心怀感恩,微笑前行,并会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三个”努力!

(四)组织开展“提素质、话小康、思进取”主题读书活动。要根据实际,组织各类残疾人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组织残疾人积极参加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举办的各类讲座、报告、培训等活动;组织志愿者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送书上门或为盲人开展“面对面朗读”;举办读书交流、演讲和主题征文活动;聘请专家学者通过座谈、讲座等形式与残疾人面对面交流;组织出版机构和社会各界为残疾人捐书赠书;发挥网站和数字资源便民优势,组织开展残疾人读书会活动;向残疾人推荐优秀图书。

(五)开展好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要以加强残疾人文化建设,活跃残疾人文化生活为主要目标。紧紧依托各类文化设施和场地,广泛组织残疾人开展全民助残健身活动、残疾人自强模范和助残先进报告会暨残疾人艺术团巡演活动、残疾人特教学校艺术汇演活动、无障碍电影进社区活动、“牵手残疾人,走进图书馆”公益文化活动、残疾人才艺展示活动、文化助残志愿活动等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丰富基层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满足残疾人基本文化需求,使“平等、参与、共享”的现代社会残疾人观更加深入人心,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四、实施步骤

残疾人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的时间安排:从年8月开始到2013年6月结束。分宣传发动、专题教育、检查验收三个阶段:

(一)宣传发动(年8月—12月)。各县(县、区)残联要成立开展残疾人思想道德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及工作机构,明确活动对象和内容,根据市残联的统一安排部署,结合地残疾人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实际情况,精心安排部署。要采取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召开会议等多种形式,切实做好开展活动的宣传工作,努力营造开展活动的良好舆论氛围。

(二)专题教育(2012年1月-12月)。以活动为载体,吸引残疾人普遍参与,充分发挥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寓教于服务、管理和各种活动之中,为广大残疾人提供实践道德规范的广阔舞台,把道德知识提升转化为道德能力,使残疾人既成为道德建设的参与者、实践者,又是道德建设的受益者,使残疾人在实践参与中思想得到熏陶、精神得到充实、道德得到升华。

(三)检查验收(2013年月1月-6月)。各县(市、区)残联要对照本次活动安排部署及要求,对活动开展情况认真进行“回头看”,查漏补缺。发现措施不到位、任务不落实、问题未解决、制度不健全等情况和问题,要及时进行整改补课,切实将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保证教育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对活动开展情况认真进行全面系统的自查总结,总结活动经验、巩固活动成果,形成系统的活动总结报告,及时上报市残联。市残联将对各项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检查验收,并将检查情况作为创优争先考核的依据。

五、职责任务

推进残疾人思想道德建设,需要各级残联(协)的共同努力,各尽其责,相互配合,扎实推进。

(一)村、社区残协:负责本村、社区残疾人思想道德教育。要以家庭教育为主,结合开展“文明新风户”、“五好文明家庭”、“文明职工”创建活动,围绕美化环境、优化秩序、活跃文化、完善社务、和谐人际关系、提高残疾人素质六个方面的内容,建立残疾人和村、社区之间互助互动的双向服务体系,分利用村、社区服务活动室、图书室、广场等现有文化体育活动设施,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活动。

(二)乡镇、街道残联:负责本辖区的残疾人思想道德教育,指导各残协开展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残疾人康复庇护安养机构、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的职能,积极与共青团、妇联、工会、各种志愿者队伍联合起来,实现各施其职,各尽所长。

(三)各县(市、区)残联:负责本辖区的残疾人思想道德教育,把残疾人道德建设与残疾人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制定规划,完善措施。充分发挥残疾人专门协会在残联与各类残疾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网站开办“思想道德专版”、“城市文明大家谈”、“普法天地”等栏目,大力颂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公开曝光落后的、丑恶的社会现象,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

(四)市残联: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社会生活实际,针对残疾人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制定贯彻实施意见,安排部署加强工作指导。做到每年确定一个主题,每年都有新典型,结合实际,整体推进。

六、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开展系列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残疾人素质,是我市残疾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各级有关部门要从建设幸福的高度出发,加强组织领导,确定专人负责,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做到领导到位、部署到位、人员到位、措施到位,切实抓好落实。充分发挥特教学校、残疾人康复庇护安养机构、残疾人职业培训中心和劳动服务中心的职能,充分发挥残疾人专门协会在残联与各类残疾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努力完善残疾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和网络,积极与共青团、妇联、工会、各种志愿者队伍联合起来,实现各施其职,各尽所长。

(二)重心下沉,活跃基层。残疾人思想道德教育活动重点在基层。各级残联要结合本地实际,开展有特色、有主题、有内容的丰富多彩的社区、乡镇残疾人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制定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开展各类活动,让残疾人就近就便地参与,使他们在参与中受益,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7篇: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总结范文

关键词 未成年人 道德教育普及

中图分类号:G63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115-02

一、普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国家战略

公民道德修养和道德水平是衡量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世界各国在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的同时,十分重视公民道德建设。强调道德教育的基础性是世界德育、教育界的一个最基本的共识。从理论层面上讲,“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根本”,从近代教育学产生之日起,强调道德教育的基础意义就与教育学家们对教育的价值属性的认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康德在他的《教育论》中曾经指出,教育以人类个体的未完成状态为起点,通过养护、管教、教导等环节,最终以发展儿童的向善的倾向,使之成为道德的存在为目的。康德的后继者赫尔巴特更是明确地指出:“教育的惟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个概念之中――道德。”两个世纪过去了,今天的教育已经进入了因特网时代,科技教育等在学校教育课程中的比重正在膨胀,但是世界上有理性的教育学家们都一致肯定教育的价值性,因而都承认道德教育在全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正是因为这一点,面对全球范围内的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将“学会生存”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哲学加以提倡,强调“我们有足够的理由重新强调教育的道德和文化因素。”

从实践的角度看,将道德教育视为教育的根本也是许多国家的共同选择。美国当代教育家厄内斯特・波伊尔建议“基础学校”的道德教育应当教会学生诚实、尊重、负责、同情、自律、坚忍、奉献等七项美德。现在美国许多公立学校都开设了道德教育课程。1993年在广州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改革国际研讨会认为:“在未来的二十一世纪应该把道德教育放在全部教育的首位”。二十世纪末,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显然,《宣言》中的观念是在倡导人性的回归,这也是教育的本真所在。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负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沉重包袱。我们要把人口大国变成人力资源强国,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尤其要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普及摆在振兴中华民族的重要战略地位去思考,把普及道德教育当作普及义务教育的重头戏唱好、抓实、做强,产生巨大的社会正能量、正效应。

二、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剖析

今天,我国正处在经济大发展、市场大繁荣、社会大变革的非常时期。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推动下,人们的经济意识不断膨胀,物欲横流,公民道德建设无形中被弱化、淡化。目前,我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着诸多弊端和令人担忧的地方,突出表现在:1.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存在上实下虚现象,有决策部署无法制保障,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缺乏有效地监督制约机制和法律手段为其护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网络体系尚不健全。2.在刚刚建立起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更重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社会主义文化环境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文化市场主要突出商业价值趋向。3.教育体制改革不完善,考试评价机制不健全,课程设置不尽合理,教育教学中存在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4.教育科学研究滞后,尤其是对民族发展史、成长史和建设史研究认识不够,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缺乏有力的科学理论支持和指导。由此看来,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深入普及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三、普及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在全社会广泛深入普及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根据新的教育实践,坚持贴近未成年人的思想实际,贴近未成年人的生活现实,贴近未成年人群体,用新思路研究新情况,用新机制解决新问题,用新措施开创新局面,努力把道德建设推进到德育普及的更高层面上去,提升国民文化软实力。

1.加强绿色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社会环境。道德建设及普及是全民义务,各部门、各单位应协调配合,齐抓共管,把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制度化、法律化、常态化、普及化。在社会环境综合治理中,各级政府要把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单位建设作为硬指标来抓,在治理整顿文化市场,净化乡风民俗方面出真招、下猛药,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形成。

2.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手抓。大国办大教育,首先是政府要积极承担起全民教育的重任。政府要进一步转换职能,积极从事社会公益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编制一张道德建设的大网,形成事事育人、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社会氛围。

3.加快课程和考试制度改革,加强青少年道德实践活动,建设一支德育工作教师队伍,不断创新育人机制。加强隐形课程建设,要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改革德育教学方法,拓宽德育教学渠道,完善中小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综合评价机制。教育部门要加大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切实矫正高、中考“指挥棒”指向,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德、智、体全面发展。

4.加强德育工作研究与实践,树立科学育人观,努力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道德建设机制和德育网络。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组织人力研究探讨国民思想道德教育的规律和有效途径,为德育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方法指导。

5.发扬民族优良传统,吸收外来优秀成果,把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有机结合。让未成年人接受一些中国儒家思想熏陶,从国学中吸收人文精神的营养,让民族传统美德得到发扬光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应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方针,以开放的胸怀积极吸收西方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教育的成功经验和优秀成果,用多元德育文化滋润未成年人幼小的心灵。

国际教育基金会总裁(IET)石峻吴博士曾中肯地指出:“在你们追求更高的学术与科技教育的同时,千万不要忽略青年人的人格教育。否则,你们将会重复西方的严重错误。由于这些错误西方得到的是犯罪、道德败坏、家庭的崩溃与其他种种的有关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是科技的失败,而是最基本的教育的失败。”这是很值得我们深而思之的。

参考文献:

第8篇: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总结范文

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今中外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对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例如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北子八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中――道德。同志指出:“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

学校要把思想道德教育、品德教育当做头等大事,这是培养目标的需要,社会主义前途的需要,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由于很复杂的原因,并由实践已经证明了思想品德教育,先辈摆事实、讲道理来进行或完成,效果是不好的,要想取得理解成果,尤其是当前,首先要注意和研究的就是教育方法及其艺术性问题,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唤醒、激励、鼓舞、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非常或达到感情融合,思慕相同、情理一致的心理沟通,而缩短或消除“身距”和“心距”是前提、思想道德教育只有在融洽、和谐、友爱、认同的氛围与基础上进行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积进前进,使之成为第二天性,只有感召性、诱惑性,才能产生内动性、永恒性。

据说:名导演谢添物色到一个很适合剧情要求的演员。这个演员唯独在某一场戏里总不能进入角色,扮演不像,虽经导演几次指导还是不成,实在不行了,就得割爱舍弃,辞去不用。导演不知是为剧情的悲壮感染所主,还是为辞人的心情而难过,这时,他声泪俱下凄苦悲伤,泣不能立、不可言状。这位演员这下子被此情此景深深地濡染了,心灵里起了飞跃,要求导演再让他试演一次,果然这次演技非常良好,扮演非常成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谢导特别高兴,乐不可支。

思想教育不是施舍和给予,而是唤醒和感召。只有“使之以心,受之以意,切问近思”,才以“醒脑召神”资学济进、完备意达。

上述故事说明了施教者情真意切,诚心实感,襟怀笃实,对于启迪心灵,解述释疑明理、喻非的感染力、渗透力和教育力多么重要。那么,这种“多位合力”是怎样产生的呢?这就是教师在思想品德教育中,有机地把“感”、“理”、“情”揉和于一体,巧妙地施教其中的艺术性的、作用力结果,这不仅是昭示着教师的方法之高而且更说明其心志之诚。

“感”这就是“行之以感”,教育者的一切施教语言动作行为都带有关切、体贴、温暖照顾的真情实感,并置身于被教育者群体中,起到感位作用,使之关注、明确、认同和响应,以达到教育目的,导演和演员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个道理,“行之以感”是启迪心灵的钥匙,是登山代步的缆车,它能起到光靠嘴说而起不到的作用。如果训练学生行为的方式单一化,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产生厌倦情绪,因此训练形式不仅要多样化而且要有趣味性,如根据学生喜欢儿童故事的特点。为了培养学生的常规习惯,从礼貌纪律、卫生、劳动等方面编了很多故事和儿歌,如:“受到帮助谢谢你,冒犯别人对不起,请、再见、没关系,文明用语记心里”。在中高年级,针对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开展辩论会,针对事物不同的认识让学生结合实际组织讨论活动,使学生在辩(辨)中受到是非观念的教育

“理”就是“晓之以理”是个启迪、感知的方法过程、晓理明道,是“动之以情”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不仅要学生知道其当然,更要晓得其所以然。诱导自省其义、自喻其理、自明其道,“无理难知晓,无理难之理 ”只有学理晓理形成内化作用,才能有转变思想的契机和原动力,使之更愿意更容易接受教育,达到“晓之以理”的深层意义。

第9篇:学校思想道德教育总结范文

一、 班主任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行业也发生着巨大的发展和变化,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养也越发的重视,只有不断的加强班主任德育工作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才能更好的符合社会对德才兼备的人才的需要。班主任是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加强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比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更能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更加的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能切实的提高学生整体的思想道德素质。

只有不断的开展和完善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才能在根本上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才能切实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整体水平,能弥补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缺陷,能切实的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由于班主任能与学生朝夕相处,对学生的影响最大。教师只有不断的完善德育工作,才能切实的提高学生的思想倒戈素质,才能真正的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和进步,能使学生的德才兼备,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二、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班主任开展和完善德育工作以来,由于思想上的落后和工作手段的陈旧,使得德育工作的效果不甚明显,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不能真正的与时俱进,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

1. 德育工作手段的落后

在发展的过程中,班主任的思想和德育工作的手段比较落后,仍然以传统的批评教育为主,不能注重对学生思想品格的提高,忽视对学生的心理上的沟通,不能真正的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发展,不能真正的促进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班主任在进行德育工作的时候缺乏创新意识,不能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只是一味的运用传统的说教形式,不能将德育在学生心上产生共鸣和思考,使得德育工作不能深入的开展,不能深入人心,不能使学生正确的认识道德,使得德育工作不能切实的产生效果。

2. 班主任德育工作的能力不足

在进行德育工作的时候,由于班主任的德育的理论素养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就阻碍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不能以身作则,在工作中会忽视学生的心理和思想上的变化,不能有明确的针对性,能切实的促进全体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全面提高,而且,部分班主任仍然更为重视学生的成绩,从而不能十分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对德育工作的认识不足,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不能全面的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学生的德才兼备的能力。

3. 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内容的单一

班主任对德育工作的认识不足,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德育工作的内容较为单一,不能真正的满足学生的需要,只是单纯的进行传统的思想品德的教育,不能掌握时展的情况和学生心理的变化,因此,在进行德育工作的时候,不能切实的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使得德育工作成为一纸空谈,不能真正的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三、班主任进行德育工作

1. 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班主任在进行德育工作的时候,要切实的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明确在新时期思想道德的教育和课程知识教育同样的重要,德育工作是保证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环节,只有加强德育工作才能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能切实的开展和完善德育工作,能真正的促进学生思想水平的上升,全面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

2. 班主任要付出更多的精力

班主任要想很好的开展德育工作,一定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了解,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能切实的保证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3. 班主任树立正确的德育工作的目标

班主任在进行德育工作的时候,要树立正确的工作目标,能在与学生的接触的过程中,全面的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思想,从而能树立一个德育工作的目标,确定能切实的促进学生的发展,能在不同的过程中确立不同的德育目标,真正的能一步一步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能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从而能培养一个正能量的班风,能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的不断上升。比如最初的时候,让学生适应学习环境,大力的进行整顿,并不断的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之后,班主任要大力的培养积极向上的班风,为之后的生活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不断的传播正能量,使学生能树立一个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

4. 班主任要保持工作热情

在进行德育工作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对于德育工作保持着充分的热情和认真的态度,要切实的将德育工作落实到实处,真正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班主任要善于总结德育工作中的经验和心得,能不断的去学习和借鉴,确保德育工作能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切实的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