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校教育教学总结报告范文

学校教育教学总结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教育教学总结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校教育教学总结报告

第1篇:学校教育教学总结报告范文

2007年9月17日到11月9日之间我和其他11位同学来到附小进行教育实习。实习生活是辛苦的,也是很有意义的。在附小校领导、老师及带队教师的支持和指导下,我的教育实习工作了得了比较圆满的成功。回顾这两个月,我在不断的向前辈老师们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和班主任工作的管理艺术,从中体会到教师的喜悦和烦恼,体会到我未来工作的快乐,也有了新的追求。

一 教学工作

因为我们所在的专业是数学教育,因而被分到二年4班做数学实习老师兼班主任。数学指导老师是黄老师,五十岁左右,言谈爽利,是个非常有经验的优秀老师,她在教学上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帮我分析上课的每一个环节,她精益求精甚至每个细节都会给我更好的意见,如何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容易的发现老师的意图,接受新的知识等等。我是从第一周的星期五开始上课的,黄老师说这是练习课,她不打算去听,只是给个机会你去和学生接触,感受他们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为下周一的新老师上课做准备。这样一来,心情放松了很多,讲题目的时候,我发现很多被我认为是很简单的事情,如果没有对小朋友们提出来,他们就会曲解你的意思,像编应用题,没有把格式写出来,只是口头说明的话,他们个个都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又如你说:拿尺子在题目下面划三条线段并在这些线上面编应用题。会有学生问你:老师,划多长的线段?我随口说了句:大约16厘米。结果很多孩子非常认真的划了出来,密密的挨着,还标上16厘米的字样,根本忘了我是要他们编应用题的事情,让人哭笑不得。这给我一个教训:数学老师的语言应该是非常精练而要求到位的,不然小学生是很难理解你的真正意图,更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尽管教学还是很青涩,但学生们也慢慢接受我这个老师。

教案反复修改,再拿给黄老师过目,她马上会指出一堆大大小小的问题来,像这里导入语言太罗嗦,那里要求不明确,这里没讲透彻,那里不连贯等等。改改改,直至老师说可以了,就准备试讲,上新课。她的两个班级――二3班和二4班数学课都是我上,两个班的学生的接受程度大致相同,但我的教学效果还是有一点点差异,因为上完一个班级的课后马上评课,指出不足让你改正,接着上另外一个班的课。这样的好处是,你会更有目的的改善教学过程,因而会很快的进步,通过教学对比让你惊喜的发现自己真的在不断成长。

第2篇:学校教育教学总结报告范文

根据《关于开展教育扶贫学生资助工作“大排查、大攻坚”的通知》(教助〔2020〕7号)的文件要求和工作部署,我校经过精心组织,周密部署,认真扎实开展了教育扶贫学生资助工作自查自纠活动。现对全面排查工作总结回顾:

一、自查自纠工作部署情况

1、成立了工作小组,强化责任意识,形成工作合力。

为全面排查

2016年至2020年教育扶贫学生资助政策的落实情况,确保此次工作落实落细,学校成立了工作小组,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明确主体责任和校长责任制,提高政治站位,形成了统一领导、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合力,全力推进工作进程。

组长:校长

副组长:分管副校长

组员:

xxx、xxx、xxx、各班主任。

2、统一谋划,各部门联动,有步骤开展。

校长作为教育扶贫资助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亲自谋划工作思路,明确工作举措,确定进度安排,统筹调配工作力量,协调推进各项工作稳步落实。

(1)宣传教育扶贫政策。

我校采用扶贫资助工作小组会议、主题班会,宣传栏,

电子屏幕、家长微信群、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大力宣传教育扶贫政策,提高师生和家长对扶贫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的认知度,激发教师的仁爱之心,推动落实立德树人的责任担当,激发学生励志图强的理想信念。

(2)开展走访慰问工作。

教育资助工作小组成员利用“五一”假期,深入建档立卡户和送教上门学生家庭进行实地走访,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困难,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关爱,激励学生自强自立,并宣传扶贫扶志思想,引导家长担负起孩子的教育责任。同时告知家长2020年春季扶贫资助工作的落实情况,将扶贫资助政策深入人心。

(3)自查自纠政策的落实情况。

5月10前,教育扶贫资助主体责任人完成对2016年春季以来9个学期的教育扶贫资助工作资料的整理,系统排查扶贫资助政策的宣传、申请评审认定过程的规范性、资助的人数金额以及发放的形式、受助困难学生的类型、建档立卡学生资助全覆盖的落实,通过大排查,建立每个学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信息台账,完成自查自纠记录表的填写,发现问题及时整改。5月20日前,在自查自纠总结反馈基础上,完成报告的撰写。

二、2020年建档立卡学生资助情况

2020年春季教育扶贫资助工作的开展,我校按照上级布置,

及时在省建档立卡系统录入学生学籍信息,比对系统确定建档立卡学生数,并与当地扶贫部门核实建档立卡学生信息,确定建档立卡学生xx人。经公示,于4月28日通过农商行打卡完成足额发放,发放金额为xxx元。并于5月1日收讫《致建档立卡学生家长一封信》的回执。

三、2016—2019年学生资助开展情况

1、政策宣传开展情况

每一学期学校都采用了多种形式和途径,向学生和家长认真宣传了教育扶贫资助政策的变动,并发放致家长一封信,将资助政策的落实情况告知家长。

2、资助政策执行情况

学校根据上级主管部门要求,按照文件的规定,在相应的时间节点内落实了资助政策,及时足额合规发放了资助资金。

3、评审程序、公示等工作排查情况

我校以扎实的工作作风,按照摸排、申报、评审、公示、上报的流程,逐步推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评审认定工作,确保流程规范。

4、建档立卡学生资助落实情况

我校依托省建档立卡资助系统的摸排,和与当地扶贫部门的对接,核定建档立卡学生数,做到了建档立卡学生统计无遗漏,确保了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学生资助全覆盖。

5、资助资金管理情况

经教体局和财政局审批的学生资助资金,学校财务严格按政策执行,管理规范,发放及时。

第3篇:学校教育教学总结报告范文

一、督导考核的各项工作

1、为使各项工作忙而不乱,开学初既制定了本学期的长远计划,又对短期工作进行了周密安排,保证了督导考核的各项工作正常有序的进行。

2、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根据教学计划的不断调整而多次修订晚值班表,并做好本学期的出勤打卡的整理通报工作。

3、保质保量地完成各月的加班补助、课时、晚值班、坐班、出勤核算等各个项目,在工作中未出现过一次失误,较好地保证了教师的各类补助的按时发放。

4、完成了督导点评台考核方案的修订工作,有力地调动了各处室级部地点评积极性,通过点评起,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各项工作的进行。

本学期的点评几乎未出现未点评现象,并且各处室级部都想点子,想办法,尽量做到点评有特色,点评出效果,较好地推动了学校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进行。本学期共完成点评通报60余次,并且按学期初期点评方案进行成绩考核汇总,在学期末兑现奖励。

5、督导各处室完成了上学期的各项评优工作。

6、总结本学期在考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为进一步修订考订细则做准备:如《关于加班补助和临时工工资管理办法》、《关于进一步规范值班管理的补充规定》等。

7、做好本学期的督导迎查工作。根据潍坊市五项督导要求,制订了《青州六中督导自评工作机制》,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督导评估领导小组,形成督导评估长效机制。

8、认真学习了潍坊市五项督导网络管理系统,并把一些网络系统的相关问题反馈到潍坊,得到了好评。

9、做好日常工作的考核以及出勤资料的保存等。

二、教育科研工作

本学期教科研工作任务繁重,既有国家级课题的材料准备,也有潍坊市级课题的结题,还有行动研究的成果总结,为了做好这一系列工作,学期初在制订督导考核计划时也一交考虑了教科研工作计划。虽然教科研不是主要内容,但由于事关学校荣誉,不管怎么样都要尽心尽力地完成。

1、学期初召开了小课题研究开题会议,中期召开了小课题研究推进会,学期末有三项小课题申请结题。

2、召开行动研究项目组成员会议,并准备了行动研究成果《反思与提升》、《行动研究总结报告》,形成了完备的研究成果。

3、为了更好地推动学校的整体行动研究,成立课堂教学攻关小组,建立网络教研论坛,并定期开展活动。

4、完成潍坊市“十一五”规划课题《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研究》的课题结题工作。

5、正在准备申请国家级课题的结题申报材料。

三、下一步工作设想

1、6月25号前完成潍坊市五项督导考核工作的网络管理与培训工作,保证在7月1日正式填报评估项目时不出问题。力争在学期末与下学期初使网络督导评估工作常态化,日常化,真正使督导评估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动力。

2、力争在下学期开学初完成未完成的各项教科研任务。

第4篇:学校教育教学总结报告范文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学校领导班子重视教育科研工作。领导的重视,是学校顺利开展科研工作的前提。我校党政领导班子一如既往地把教育科研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议事日程,还在时间、经费、教学设施等方面给予了保障,拨出专款作为科研经费,定期举办教育科研专题讲座,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还请专家对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做具体指导,使教师对科研的认识水平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

学校领导走在科研的前列,以身作则。学校领导带头担任课题负责人,带动我校教职工搞课题研究。积极参与各类论文比赛活动,在各级论文评比中均获得好名次。詹漪君校长负责的省远程教育学会重点课题《高等教育大众化推进过程中电大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xx顺利结题,论文《县市电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定位与思考》荣获省电大首届科研论文评比一等奖;宋德清副校长和张彩娟副校长都主持过课题研究,并全部结题,论文在各级评比中获奖。

“科研兴校”已深入人心,学校科研机构是使整体科研工作和课题研究实验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行政保证。我校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调整人员,根据教师不同的才能合理分工,xx年学校专门成立了科研信息处(原教学支持服务处),由一名副校长主管,设有一名主任,由一批热衷于教育研究工作、积极肯干的教研组长和教学骨干成为学校科研机构的主要力量。学校科研信息处负责学校教育科研活动的开展及指导各级课题的操作等。今年在学校迁入新校园,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又增设了一名副主任。

二、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

为鼓励学校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学校在人力、物力、财力给予大力的支持。学校每年都有专用的科研经费。科研经费每年以不同的幅度增长,今年教师人均科研经费约1000元,另外教师每人享有一定的培训经费,基本满足教师业务学习培训的需要。我校早于1997年装上了宽带网,并且为每位专任教师配备了一台电脑和u盘;学校阅览室每年征订400多种杂志,其中各类专业杂志和教育杂志近三分之二,为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内外教育科研信息提供方便,创造条件。

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学校采取了“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为教师提供各类培训。如xx年组织全校教师进行了论文交流,请了省市电大专家进行点评;xx年请了省电大科研处专家举行了论文撰写和课题研究的讲座;xx年组织了学校教研组长和科研骨干到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州电大)参观学习。现在全校教师的科研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三、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建立学习、研究制度。没有教育科研理论指导的教研活动,只能是盲目的实践,教研活动必须有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学校领导带头学习,坚持集体学和自学相结合的方法,鼓励教师关注教育动态,阅读教育着作,如学校组织学习了《第五项修练》,要求每位教师制订学习计划,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写心得体会。同时,为了让教师跟上时代的步伐,我校对全体教师进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校园信息化”培训培训,要求45周岁以下的教师建立自己的个人主页,开放教育的课任教师在完成教学辅导的同时,将教学内容制作成课件,期末上交。

建立奖励制度。为了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我校把科研活动跟每年考核制度结合起来,对于积极参与科研活动者,学校还会在物质及精神上对其进行奖励,去年学校共奖励了近二万元。

建立档案管理制度。自xx年成立科研信息处以来,学校开始逐步将各科研成果的资料进行规范化管理。凡一年中教师的科研成果或获奖成果进行登记造册,同时要求教师提供复印资料二份、电子文稿,以此作为学校奖励的依据。另外,还在学校共享文件服务器上设有科研信息处栏目,专门存放有关的科研资料及各课题的相关资料。

四、积极参与论文评比活动

教师们在参与科研过程中,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学校每年都组织教师参与各类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也取得优异的成绩。三年以来,曾有54篇论文在省市电大评比中获奖,如詹漪君校长的论文《县市电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定位与思考》荣获省电大首届科研论文评比一等奖,张彩娟副校长的论文在杭州电大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另有10多篇论文在萧山区科协和浙江省民办学校协会高教分会论文评比中获奖,如宋德清副校长的论文《专修学院党建工作重心前移的思考》获浙江省民办学校协会高教分会论文评比二等奖,陈懿伟老师的论文《基于web的考核系统的研究》获萧山区科协论文评比一等奖。学校每年都组织教师进行总结,颁发相应的奖状和奖金。

五、科研效果明显

在学校领导班子的直接领导下,我校在原有的基础上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学校教师在参与教育教学的研究中,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三年来,学校一共承担或参与了八个项目的课题研究,其中主持承担了四项省远程教育学会的年度重点课题研究;一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的子课题“现代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与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另有许红平老师参加了浙江省高教学会的《浙江省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研究》课题研究;冯凤仙老师参加了浙江省社会科学院xx年课题《经验中国:50年乡村社会变迁研究》中的第五子课题《村落的生活世界》的研究;陆建祖老师参加了省电大课题《中国古代文学cai课件制作》;学校在本学期成立了学校网站建设课题小组,课题小组成员在设计网站时充分考虑学校实际情况,突出为教学支持服务功能,方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学校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学校网站充分考虑学生的的需要,我们提供了网上报名系统、网上录取查询系统、网上成绩查询系统、网上留言咨询系统、网上图书馆系统(图书资料正在整理中)等。针对开放教育学生我们推出了网上留言、网上答疑、师生短信交流平台、网上视频点播系统,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学支持。学校网站在第二届省电大网站评比中被评为最高的五星级。

学校从1999年开始创办校刊《萧山电大教育》,到现在已经出版了21期,共发表文章238篇,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校刊数量和质量均有较大提高。三年来学校共有57篇论文在国内公开发表,如詹漪君校长的论文《县市电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定位与思考》、张彩娟副校长、冯凯等老师的在《中国成人教育》,宋德清副校长的论文《基层电大联合办学的实践研究》、汪敏里等老师的在《教育教学研究论丛》,吴信贤、姜红等老师的在一些大学学报中。在研究中,教师科研水平逐步提高,在各级各类论文评比中也取得了显着的成绩。

六、努力方向

1.继续创造性的开展形式多样的科研教研活动,不断探索符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模式,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以适应开放教育的需要。

2.继续加强对课题研究的指导与检查。积极争取各级各类课题研究,认真检查落实研究计划情况,严格把关,做到有检查有记录。

3.积极做好试点工作的典型经验的总结,写出总结报告。做好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工作。

我校科研工作在上级电大的指导下,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以创新教育为主题,以课题研究为主线,开拓进取,不断提高我校科研水平,我校科研工作的明天将会更加辉煌。

学院科研工作七月总结(二)

科研处在学校的领导下,市教育学院、市教科所的指导下,在全体老师的积极配合下,完成了以下任务:

一、“xx”省级和市级课题研究的组织和指导工作。

1.对已经审批的省级课题《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组织开展研究。

(1)xx年7月7日,鸡西实验中学总课题组全体成员在艺体楼三楼小会议室,召开了课题开题预备会议,对课题研究的各方面工作进行了研讨,并决定成立10个子课题组。

(2)xx年月719日,鸡西实验中学总课题、子课题全体成员在实验楼二楼小会议室举行“xx”规划省级重点课题开题仪式,市教科所曹兴吉所长参加了会议。会上曹兴吉所长宣读《研究任务下达书》,科研处主任刘务才宣读《开题报告书》,姜育孝校长宣读《研究任务责任书》并对课题研究提出总体要求,曹兴吉所长对课题研究作了重要指导。

(3)xx年7月23日,鸡西实验中学总课题、子课题负责人在艺体楼三楼小会议室召开了会议,对每个子课题组的课题名称、研究内容进行商讨。

2.对申报的18项市级科研课题做好研究的督促和检查工作。

(1)7月6日组织市级课题负责人会议,指导填报好《研究项目议定书》。

(2)组织课题负责人根据任务下达书,进一步细化课题研究步骤,做好责任落实工作。

(3)督促、检查各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并做好记录,做好课题材料的整理、积累。

二、加强教师培训与考核。

1.高中教务处和科研处协同,组织参加省教育学院新课程培训教师在教研组内进行专项辅导。

2.协同初中部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新课程理论学习答辩会、听课、评课系列活动。

3.组织初中教师集中培训,由科研处主任刘务才主讲,内容为《构建教学模式的培训》。

4.组织了高中基础部教师进行学习《教育——为了人的幸福》的测试。

5.聘请市教育学院徐杰院长对全校教师进行课改通识理论培训。

三、加强了高考研究工作,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认真研究复习备考的经验,在7月14日,高三每学科备课组长进行总结与反思汇报。

四、布置教师撰写科研论文、教育案例,在期末收缴。

五、在科研处指导下在初中部建立了部分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建构小组,经过多次研讨,初步形成了较为适合学校实际、学生实际的语文、数学、外语、生物学科的教学模式。

六、出台了建立学校课程资源库和优秀课件、优秀教学案例的实施方案。在全体老师的努力下,各教研组已初步建立了与本学科教学同步的课件资源库。

七、做好其他各项常规工作:

1.整理、编辑、印制第30、31期《课改快讯》。

2.做好第四期《教改论坛》的材料收集工作,为下学期整理、印制做好铺垫。

3.与初、高中教务处相配合推动课程改革,协同教务处组织好课改实验课、青年教师汇报课等。

第5篇:学校教育教学总结报告范文

一、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学校秉承“科学・诚信”的校风,以诚信教育为生长点,扎实开展德育活动,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诚拥幸福、智赢未来”的校训镌刻在校门口上方,每天早上,师生们都会仰望重温校训精神,在其指引下开始一天的学习工作。“科学・诚信”四个大字在教学楼白色的背景墙上熠熠生辉,醒目地诠释着学校的文化内涵,驻足于此,师生自检其身,古有商鞅立木,现有科小育人。

学校将文化氛围融入到随处可见的环境装饰中,在南三楼建设书画长廊,把学生的手抄报、剪纸、书法绘画等作品装裱展示,装点走廊文化;在北楼专门设计了“习惯-诚信-读书-科技”系列走廊文化,其中二楼的“诚信”系列,就包含了古今中外很多诚信故事和名言警句,让学生时时处处在故事中获得滋养和浸润。

在校园绿化方面,我校更是别具匠心,通过梅兰竹菊系列植物的栽培,让四君子的形象植根于学生的心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的君子之风自会氤氲到学生的行为。

文化更是体现在无处不在的人文活动中,学校将每年2月份定为“诚信月”,倡导以诚待人,用真诚的微笑和守信的行为给人们架起情感交流的桥梁,使老师们舒心地工作,学生们在和谐温暖的气氛中开心地学习。用古典文化渲染校园氛围,学校创立翰林张择端艺术馆并对学生开放,提升学生品味。每个班级还举行了“讲诚信故事大赛”,评选出故事大王和诚信大王。

同时还通过阅读经典将诚信的种子悄悄地种进每个孩子的心田。一、二年级集体诵读《三字经》和《弟子规》感受其中关于诚信的内容。三年级通过亲子共读活动,让孩子和家长一起读关于诚信的书,并写读后感,营造诚信的家庭氛围。四、五、六年级师生共同参加“讲诚信”主题演讲比赛,营造诚信班级、诚信学校氛围。

学校广泛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手段,精心营造文明、和谐、快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受到启发、鼓舞和感染,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建立井然的管理秩序

井然的秩序离不开全员的参与,学校推行全员管理的方法,通过具体的班级量化考核方法,就学生的上学放学路队、早晨中午课间秩序、两操、升旗、文明礼仪、卫生等方面都作了具体的规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成立大队委员、值周班级两级学生常规管理督查队伍,检查结果一天一公布、一周一小结、一月一总结,并与班主任工作绩效考核挂钩。在每周的升旗仪式上给班级颁发常规管理、卫生优胜锦旗,在每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升旗仪式上颁发优秀班集体锦旗,培养学生自理、自律能力和集体主义观念。学校领导以身作则,每天早上在校门口迎接师生们的到来。体育老师在校门口负责孩子们过马路的安全,让家长和孩子们感受到了“严厉”的温暖,每层楼道的每个楼梯口都有执勤的教师,保证孩子们上下楼梯的安全。

像这样把安全工作放在学生管理首位来抓的例子不胜枚举,学校和各年级主任、班主任签订责任书,强化责任意识;同时,邀请各位家长也参与到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中,在寒暑假、重要活动、特殊情况时,会给每位学生家长发出《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请家长们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日常安全教育和督导工作。学校以建设潍坊市“四点半学校”(免费托管放学后的小学生)为契机,设立专门教室,安排优秀志愿者,做好晚接学生的工作。实行课间交接班制度,前5分钟和后5分钟,任课教师各负其责,实行无缝隙管理。

在学生培养方面,建校以来,学校一直紧抓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主要从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两方面进行培养,其中学习习惯包括专心听讲、学会演讲、热爱读书、认真书写四项;行为习惯重点抓好举止文明和遵守秩序两项。学校制定详细的训练内容,强调课前准备、上课不做小动作、会听讲、会思考、爱大声回答问题等细节,重点培养“认真听讲”这一基本的学习技能。“学会演讲”是一项重要的口语表达能力,学校利用每天中午的午读时间在各个班级组织演讲活动,班主任认真组织,精心选择演讲主题,学生提早准备,全班学生轮流演讲,既训练了口语表达能力,也增加了知识储备。

三、打造特色的活动品牌

学校把每周一升旗仪式、旗下讲话,每周的主题队会、快乐大课间、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感恩教育等专题教育作为学生的常规活动。作为常规活动之一的“班会课”,是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重要阵地,班主任将班级管理中的态度、技巧和方法应用在班会课上,向学生传递人生态度培养价值观,因此学校每学期都要召开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做到经验共享。同时发挥新建学校的优势,在全校开展社团活动,设立音乐、美术、体育、书法、绘画、围棋等28个风格各异的社团,每周五下午二、三节开展活动,由学生自主选择、打破年级与班级界限,成为学校特色活动。

除上述常规的活动外,学校还开展了种类繁多的特色活动,打造学校的活动品牌。其中依据《诸城市中小学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意见》,学校每月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主题教育,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技能,践行真知,感悟情怀,在活动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在三八妇女节,召开“感恩妈妈”主题队会,开展学生为妈妈唱一首歌、端一杯茶、捶一次背、洗一次脚、做一次家务的“五个一”活动。四月举行“清明节入队暨缅怀革命先烈”仪式,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六月份的“艺术节”上,全校师生汇聚一堂,师生、家长同台演出,精心的策划、精彩的节目得到一致的好评。九月份举办的“我爱我师”演讲比赛,十月份组织观看国庆庆典和历届阅兵式,十一月份开展“读好书,写好字,做好人”三好厚基活动,十二月份开展“法制安全教育月”系列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打造学校“活动育人”的特色品牌。

第6篇:学校教育教学总结报告范文

1.课题界定

学校课程是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构成。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规划与开发、实施与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深入地探索与研究、改革与实践,从而取得经验,形成特色。

"国家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决定了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途径构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性。"统一的国家标准"与不同群体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又决定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必要性。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颁布的"课程标准"本身所具有的"刚性与弹性的结合",又给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留下了可能性。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三"性"合一,使"国家课程校本化"不仅必要,而且可行。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对这些活动提出"课程化"要求,就在于"用程序和规范来提高活动实施的有效性"。随着一个个"活动课"的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活动课"自然会逐步"课程化"。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思想,教育理想,育人目标,校训精神,教师职业标准,这些都可以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因为学生生活在这个校园中,受这样的文化熏陶。

2.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2.1研究思路。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是:(1)通过理论研讨深入学校课程体系的内涵;(2)寻找学校课程体系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3)找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最佳结合点;(4)探寻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优化策略,卓有成效地开展研究;(5)在探索与实践的同时,形成经验、理论,并使之物化为论文、报告等研究成果;(6)将研究成果初步转化成操作方案,用于实践,为后续研究打下基础。

2.2研究方法。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紧密结合,借助考察、专题报告会、座谈会以及理论研讨班、讲座、经验交流会等各种研究平台,借助教师QQ群、信息平台等最新的教育技术,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行动研究法:课题研究注重"问题-方案-行动-反思"四个环节。针对问题制定方案,通过反思,发现新问题,制定新方案,开展新行动,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2)个案研究法:对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进行案例研究,仔细分析其优势与不足、特色与成效,追踪其适应和发展情况,分析总结相关经验。(3)实验法:通过对新课程开设实验,发现优势,寻找瓶颈,不断总结,不断创新。(4)文献法:对国内外有关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有关政策、法规文件及相关的研究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可借鉴的经验。(5)要素分析法:对本课题所涉及的教材、教师、学生、教学组织和学生家长等要素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构建科学高效的研究机制。

2.3技术路线。(1)组建研究团队: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小组,抽调各部门精干人员为组成成员,发挥各自的特长,形成强劲的研究力。(2)收集相关资料:成员分工合作,收集各项相关资料。(3)组织学习交流:进行校内校外、县内县外、省内省外交流,获取经验。(4)分类实施研究:利用专业特长分学科分模块进行研究梳理,找出关键,掌握规律。(5)编制管理文本:学术秘书定期收集汇总相关材料,予以分类编排,形成物化材料。(6)完成结题报告:在充分实验、反复实践、不断总结的基础上,撰写结题报告、论文等研究成果。

3.组织实施

3.1实施步骤。本项研究周期为三年(2015年9月-2018年8月),其具体安排为:

3.1.1准备阶段(2015年9月-2016年8月);

(1)主持人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形成课题;

(2)撰写实施方案,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课题;

(3)成立课题组,开题论证。

3.1.2实施阶段(2016年9月-2017年8月)

(1)按计划进行课题实施;

(2)全面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和数据;

(3)做好阶段总结。

3.1.3总结阶段(2017年9月-2018年8月)

(1)对照实施方案,统计分析和思辨,提出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结论,并予以科学解释;

(2)撰写课题总结报告;

(3)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结题鉴定。

3.2实施过程

第7篇:学校教育教学总结报告范文

【关键词】扶“差”攻“坚” 转化学困生 面向全体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5-0156-03

新课程改革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就是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使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都能获得成功;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各个方面得到均衡、和谐的发展。而素质教育的精髓就在于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全面、主动地发展,具有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结合我校的办学思想,提供给每个学生适合他们基础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光亮,走上适合自己成长、成才的道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农村中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学生厌学,因学生厌学造成学校存在相当数量的学困生和高辍学率。为了解决这一首要问题,我校立足于校情,充分发挥现有的教育资源,开展“扶‘差’攻‘坚’――农村中学转化学困生课题的研究实验”,实质上就是如何高质量地普及义务教育,也就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 理论依据

开展《扶“差”攻“坚”――农村中学转化学困生课题的研究实验》,所依据的教育学规律主要是因材施教的原则。子曰:“有教无类”,孔子在教育实践中发现人与人相比存在多方面的差异,所以在教育实践中,他注意分析每个人的特点,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如他提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再如他对弟子的分析,“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求也,千室之邑,可使为之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论语•公冶长》)等。正因如此,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我国第一部教育专著《学记》里也有着因材施教的思想“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开展《扶“差”攻“坚”――农村中学转化学困生课题的研究实验》,所依据的心理学规律主要是人的心理发展有差异。孔子非常注意区分人在智力水平、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他把人的智力分为上、中、下三等,还是符合实际的。现代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研究表明:千分之三的人是高智商,千分之三的人是低智商,其他人都是正常的,符合正态分布曲线。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困生”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的学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困生”。人不仅在智力上有差异,在能力上也是有差异的,不仅表现在一般能力上,也表现在特殊能力上。如有的人在绘画方面能力特别强;有的人在体育方面表现出特殊的才能;有的人在音乐方面展示出自己的天赋。如有智障,先天愚型儿,智力只相当于四、五岁的舟舟,却在音乐厅里挥洒自如,是个音乐天才指挥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这说明了人虽然有差异,但也是各具个性的。

契诃夫曾说:“由于气候、智力、精力、趣味、年龄、视力等方面的差异,人的平等是永远不可能的。”教育应该承认差异,承认不平等。自出生以来,每个人都有他天生的第一,人往往在某一个领域里是具有独特性的,教育就是要去发现这个独特之处,要去肯定他的独特性,这个人才可能对自己有信心,按照自己内心的蓝图生活。许多学生之所以未取得优异成绩,问题不在于他们的智力因素,而在于未能得到适合他们各自特点所需的教学帮助和学习时间。文化科成绩不行,老师肯定他们是差生,就借此说他们是弱智、笨蛋、没出息,对人过早下判断的教育是不幸的。那种只关注少数学生发展的教育,是最浪费、最具破坏性的教育,它压制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牺牲了相当数量学生的成功。面对这一点,作为教育者,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是我们的天职,我们对学校实施《扶“差”攻“坚”――农村中学转化学困生课题的研究实验》的决心更加坚定。

二 研究意义

关注“学困生”,转化“学困生”就是给每一位学生找到适合他们基础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光亮,走上适合自己成长、成才的道路。这是学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落实课改精神,实施课程标准的有效途径;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校园和谐发展的主要载体;也是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质量为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转化“学困生”是我们一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基于以上思考,我校进行转化“学困生”――扶“差”攻“坚”课题的研究实验,学校由过去的“培优辅差”转为“扶差保优”,树立转化一个差生比培养一个优生更为重要的办学理念。差生是害群之马、流感病毒,传播性强,负面影响大。学困生表现在学校,危害在社会,根源在教育。学校要特别注重学困生转化工作,对教师转化差生有突出成绩的更要表扬、奖励,同时给每一位教师及领导班子成员一定的任务和目标。转化“学困生”有助于学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也是如何高质量地普及义务教育和学校控辍保学的重要手段;也是缓解社会纠纷,减轻社会压力,共建和谐社会的利民举措。

三 现状分析

目前,由于生理缺陷、智力差异、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因素,造成我们农村中学生中存在着相当数量的“学困生”。“学困生”由于学习基础偏差、成绩一时不够理想、对学习丧失信心,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他们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满足和进步的愉悦,无法对学习产生兴趣,结果出现恶性循环,学习成绩进一步受到影响,从而成为学生中的“学困生”。

1.社会教育方面

由于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的影响,学生养成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顺从性差,个性张扬。时展了,网络无国界,交通无区域。孩子在媒体的熏陶下,心目中的偶像不再是过去的科学家、发明家、爱国英雄、助人为乐的雷锋等,而是歌星、影星、体育明星、名模、超级女生、快乐男生、靓妹秀女、帅男酷哥、我爸是李刚、金刚奥特曼、武林大侠等。男的不爷们了,嗲里嗲气,娘娘腔,裤子跑边了;女的不闺秀了,妖魔化、假小子等。赶学外国人超前消费,外国青年不怕吃苦,吃不了苦;中国青年怕吃苦,却吃得了苦(甘守清贫)。还阿Q一下,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个月的钱,头几天花了一大半,剩下的日子挨饿,啃方便面,宁可不工作挣钱、不吃饭,也要到网吧死扛,这就是“独善”。喜欢的东西马上买,喜欢的朋友都有份。不论贵贱,自己不想要随手送人,这就是“兼济”。

2.学校教育方面

教育是为了人的终身发展服务,使人获得幸福,而现在的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急功近利,不顾孩子的天真活泼、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一天超负荷地学习,教师填鸭式灌输枯燥的文化知识,没有乐趣、没有创意,缺乏主动性和选择性,学生害怕学习,失去学习兴趣,自然把学生逼到厌学。随着城乡教育差距拉大,城乡教师待遇有差别,影响乡下教师工作积极性,对学生的教育方法简单,教学方法义务化,部分教师缺乏耐心、细心、爱心和责任感,师生冲突不断,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自然也会把学生逼到厌学。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升初中没有门槛,学生的基础差,语数两科总分考4分都能上初中。到初中课程科目增加,跟不上学习进度,学习压力大,造成厌学情绪,三五个结成群,互相影响。

3.家庭教育方面

目前,家庭教育存在很大问题,不是恨铁不成钢,就是听天由命;不是重教不会教,就是轻教不重教。学困生表现在学校,危害在社会,根源在家庭。随着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大批劳动力不断向城里转移,家中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大部分的孩子都成了留守儿童,我校学生1200人中有留守孩子380人。这种隔代教育,老人无法承担教育和管教子孙的重担,孩子失去家长监护,成了一匹野马。“学困生”旷课、打架、偷东西、喝酒、赌博、早恋、上网等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对部分屡教不改“学困生”,不能令其退学又不够条件送劳教,回到家中监护人又管教不了,回到社会上随时都可能变坏,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

四 研究目的

国务院总理说:教育要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以“依靠人、为了人、服务人”为基本出发点,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塑造学生大爱、和谐的心灵。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角色、思想观念及教学方式的转换,真正体现教为学服务的宗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转化学困生的能力。

通过本课题的实施,让学困生学会多向交流、合作与讨论,建立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沟通情感,取长补短,使每位学困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习方式得以优化,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从而促进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本课题的实施,学校摸索出一条提高学困生学习效率,培养学困生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新路子,探索学困生学习方式优化的新方法、新策略。

五 课题内涵

扶“差”攻“坚”――转化学困生的教育教学活动,就是做好学困生沟通―转化―跟踪―激励的循环过程,转化也就是如何扶,如何攻。就像看病,把脉―写病历―开方子(对症施治――攻,辅助疗法――扶)―复检―精神疗法。

扶“差”攻“坚”――转化学困生的教育教学活动,“差”即“差生”中有部分是智力正常但学习成绩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坚”即“差生”中另一部分不仅学习不良,而且思想品德发展距离教育目标的要求较远,在思想行为上存在较多的缺点,落后于一般同学的学生,也称为“后进生”。以上这些学生个性存在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或医疗措施给予补救或矫治,这就是我校《扶“差”攻“坚”――农村中学转化学困生课题的研究实验》中的“扶”与“攻”,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采取以“扶”为主的教育策略,对于“后进生”我们不仅要“扶”,而且还要“攻”,采取“扶”为辅、“攻”为主的教育策略。“扶”是沟通、引导、跟踪、激励。“攻”是典型事例示范教育、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公安司法劝诫教育、心理健康疏导教育。教学方面,就是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因人设课、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引导成长”,组织开展分层教学,结对帮扶,真正在教育的方法、技能上狠下工夫。

学校教育要发掘人独特的禀赋,培植它、成全它,把人的禀赋中属于你一个人的、别人不可代替的、有你独特性的“内在而真实的潜力”培育出来,这就是教育的目的。转化学困生的思想,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困生的基本情况,教他们学习的基本方法;根据他们各自的特长,正确引导学困生朝自己爱好的方向发展,增强学困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前进的热情,引导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燃起他们自信的火种,使学困生在学习中走出困境,昂首阔步。《扶“差”攻“坚”――农村中学转化学困生课题的研究实验》就是如何更好实施素质教育和落实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让他们在学校快乐、自信、有成就感地成长。

六 扶“差”攻“坚”的研究与实践过程

1.研究内容

第一,学困生的成因及心理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困”的家庭、社会、学校及学生个体内部因素。

第二,调查分析学困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学困生学习方式现状的调查研究。

第三,根据个性差异,构建适合不同学困生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的个案研究。

第四,学校在转化学困生中的误区及教育方式该如何促进学困生的转变模式研究。

第五,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指导策略。

第六,学校、社会和家庭如何形成合力,研究三者在学困生转化中的动态关系。

第七,学困生学习方式转变前后学习效果比较的研究。

2.操作要点

第一,成立扶“差”攻“坚”工作领导小组。以政教处为主,教务处、团队、年段长、班主任、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师,以及各科目有一定教育教学经验、深受师生好评、有耐心和爱心的教师各一名组成一个分工明确、职责清楚的领导小组。

第二,扶“差”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制订转化学困生工作计划。计划包括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活动的组织开展方式;学习方面;辅导的内容和方式。

第三,由各班班主任组织任课教师剖析班级的每位学生,而后呈报学困生的名单到年段长,由年段长统一上报到扶“差”攻“坚”领导小组。控制人数以防把本该由任课教师或班主任教育范畴的工作揽到扶“差”攻“坚”工作领导小组来做。

第四,扶“差”攻“坚”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上报的学生情况,组织领导小组中的老师开展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寻找学生“差”与“坚”的病原,了解学生在哪方面有兴趣和特长,确定是学习方面的问题还是思想方面的问题。对每个对象都拟一份转化方案,也就是明确教育什么,怎么教育,教什么,怎么教。

第五,学困生的教育教学目标设置,采取分阶段、分层次来拟定学习目标和思想品德行为目标,分阶段就是按月、半学期、一学期三阶段,分层次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思想表现情况来拟定教育教学目标,目标拟定遵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原则。

第六,学困生在学习上可以采用与优生结对子方法,成立学习互助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一个班分四个大组,一个大组长管三个小组长,一个小组长管三个成员,大小组长都是班级中的优生,是老师的小帮手、学生的小老师。学习任务在教师和大小组长的帮助下实行课堂学习任务当日清,周学习任务当周清。

第七,领导小组根据转化方案,结合工作计划安排有关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具体安排好教育内容、地点、方式、时间,再根据学生本人的兴趣爱好,安排辅导教师和学习的方式、时间和地点。

第八,在扶“差”攻“坚”过程中,根据学困生存在的问题与兴趣特长来确定教师跟踪辅导学生结对帮扶。跟踪辅导教师通过观察、考察,填写好每周扶“差”攻“坚”跟踪辅导卡,对进步不大的学困生及时调整教育内容与方法;对有进步的学困生要拟定新的教育教学目标。

第九,对转化过程中有进步的学生要进行表扬―鼓励―激励,对取得很大进步的学生,树立典型,在学校月示范栏中安排一至二期进行示范。

第十,收集、整理有关资料,总结经验,不断改进,逐步完善实施方案。

3.实施步骤

第一,准备阶段。开展学困生调查分析并收集资料,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确定课题组成员并进行分工。整理理论资料,组织课题组教师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为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做好理论准备。

第二,实施阶段。课题组成员按学科、分阶段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依据对学困生的界定初步确定研究对象,并进行深刻、准确的观察了解,访查学困生的成因,然后建立学困生个案登记表,制定具体的转化方案。根据实施计划进行研究,分期举办各类调查和教学研讨活动,广泛交流,收集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等。

第三,总结阶段。对本课题研究的过程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成实验报告和课题总结报告,并将各种材料整理汇编成册,为做好下一步推广工作和研究奠定基础。

4.注意事项

在开展工作中,要抓好四个落实:(1)沟通:了解掌握学生基本情况(开病历书)。(2)转化:哪些方面属于教育――攻,哪些方面属于引导――扶(能集体攻的,集中开展,不适合集体教育的,个别交流,逐步化解,根据学困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引导、培养、扶好学困生)。(3)跟踪:转化学困生是个漫长、艰巨且很繁琐的工程,成效不明显,不能操之过急,应该做好打持久战的打算,常跟踪。(4)激励:转化后依据不同的进步,及时地落实奖惩、激励工作。

应做好四个方面:(1)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喜欢优生是人之常情,而喜欢差生则是教育之需,师爱之情。人往高处走,他们都有向上的心,更需要尊重、信任、关爱、呵护;更需要不歧视、不挖苦、不讽刺、不打击;更需要少训斥、多嘉许,少放弃、多帮扶,少放纵、多包容;更需要不断鼓励、严格要求、及时纠错、严肃批评。(2)扩大闪光点,捕捉动情点,抓住转折点,巧治薄弱点。工作讲究方法、策略,常分析、找现象、对症施治。(3)培养感情。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尊重他们的需要,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在自我教育中不断地进步。(4)扶上马,送一程。老师要认识每一个孩子原本的第一,他在世上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是智能性格还是兴趣爱好。寸有所长扬其长,因材施教,抓住专长,培养专长,引导他们参加特长生考试,推荐保送他们到更高一级学校就读。

七 研究实验成果体现形式

本研究实验采用自然实验法,对实验效果考察以学生自我前后对比为主,也可以参照同班同学进行比较。实验教师注意考查评价学困生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行为等方面的变化。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设计若干量化评价表,科学、全面地掌握学困生在不同阶段各方面发展变化的情况。实验成果的具体体现:(1)学困生调查报告;(2)转化学困生个案;(3)学困生转化的对策研究报告;(4)学困生转化教学设计;(5)学困生是否完成阶段性教育教学目标和转变情况以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思想行为转变鉴定表及家长反馈表来体现;(6)学困生毕业后跟踪的落实;(7)课题的研究实验成果汇编。

“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辛劳的工作,也是一项艰难而长期的工作,要臻佳境,绝非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需要我们遵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粗取精、由分到合的原则,确定学困生的类型、成因及教育对策;需要我们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系统、综合的研究;需要我们不断地开拓和探索,不断地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黄仁贤编著.中国教育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3

[2]叶运生编著.西方素质教育精华[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8

第8篇:学校教育教学总结报告范文

>>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下《机械制图》教学的启示 走近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 德国双元制在汽车维修专业教学改革中的运用分析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对我国旅游职教的启示 德国双元制与我国职教模式的比较与思考 德国“双元制”在焊接教学中的应用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在我国转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探讨 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在我国中职教育中应用的再探讨 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探讨我国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 德国双元制教育的启示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职职业教育的启示 任务驱动法在高职教学中应用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在我国职业教育运用中的现状及改进措施 德国双元制视角下的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浅谈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移植演变与启示 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教学应用中的几点体会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德国双元制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德国双元制任务驱动模式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 德国双元制任务驱动模式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魏来")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德国的双元制培养模式实行学习与工作相互结合、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任务驱动的学习活动符合高职类的模块化教学的要求,符合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目标,满足企业和市场的需求。本文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市场要求方面入手,以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为例,针对学习者的特点,讨论了项目驱动在电子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关键词】双元制 任务驱动 电子类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1-0023-02

一 什么是德国双元制

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指企业或跨企业培训机构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学生在双元制学习期间,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时间约占总学习时间的30%,而70%的时间是在企业或跨企业培训机构里进行实践操作学习。实践学习和理论学习是穿行的,不同的人学习理论和培训的时间是不相同的,并不是统一进行理论学习后再统一进行实践培训。而同一所学校学习理论的学生,不一定会在同一个企业或跨企业培训机构中学习技能。因为学习技能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而小组里的学生可能都来自不同的职业院校。因此,学习理论时的同班同学有可能被分到多个企业或跨企业培训机构中实习培训,这就是学习上的双元。

二 国内电子类课程教学的弊端

在电子类课程教学中,国内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于原理知识讲解与分析,重点要求学生能掌握各种电子电路理论的知识。在实践环节中,各校的情况不一样,在设备的投入上也不一样,实践中与理论相匹配的练习电路较少,联系也不紧密,有些甚至于没有,这样容易导致学生仅能记住电路中的一些知识,而对于灵活运用、熟练掌握知识却一点也谈不上。现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都是在高考中失利的学生,其学习基础往往都比较差。这些学生都具有共同的认知特点,即形象思维强于逻辑思维,实践学习强于理论学习,动手能力强于动脑能力。针对学习者的特点,我们发现传统的教学方式已无法适用于现今的高职院校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会直接导致学生无法明确学习目标、逐渐失去自信心。只有在专业学科的教学上放弃传统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各自独立进行的方法,实施任务驱动的学习活动,才能真正实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目标。

三 任务驱动在职业教育中的必要性

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体验实践的情景和感悟问题的情景,围绕任务展开学习,以任务的完成结果检验和总结学习过程等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主动建构探究、实践、思考、运用、解决、高智慧的学习体系。

任务驱动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行为能力为目标,在教师的行为引导下,通过多种不定型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主动地使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的教学是一种先进的职业教学方法。它颠覆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本着将学习者培养成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为目标,在学习活动中注重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使学习者逐步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任务驱动的学习活动并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而是在教学中提出具体的任务,并以此任务为导向,在指导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其相关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学生在任务驱动的学习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任务驱动的学习活动是将教学内容中的理论知识和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学习者在学校环境下的学习活动和企业的职业岗位环境下的职业能力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定位行动能力为目标。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直接体验技能和知识生成的过程,这改变了以往教师作为知识的占有者和学生的评判者的角色,真正地使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导。

任务驱动的教学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人才的全新教育方法,其根本方法是通过在教育课堂中导入任务,培养学生具备适应市场需求的各种职业能力,这改变了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的教学方法,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的教学形式。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是先进教育观念的体现、先进教育体系的体现,对提高教学效果、形成新型师生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

任务驱动学习活动的目的在于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能力素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学会创新。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其实质在于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与有意义的活动或学习的有机结合,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四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电子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我们的教学法只有适应学习者接受知识的特点,了解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教学活动的作用。通过对学生的了解与分析,发现现在的学生在学校学习电子类课程的过程中,要求他们不仅能学到新的知识,还要具备能将学到的电路相关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仅仅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并记住繁杂的电路理论知识,而在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的效果就很差了。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中以知识为本、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而形成以能力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和学习者在共同完成某个电路设计或制造任务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操能力相结合,以理论知识指导实际操作,用实际操作检验理论知识,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学生既牢固地记住了理论知识又熟练地掌握了实操技术。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地满足学生对学校教育的需要,也才是学生真正地学习愿望。任务驱动的学习活动培养的学生真正是适应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满足了学习者的学习需要。

在电子类课程教学中,应对学生提出以下要求:

1.任务(实训)预习要求

教师根据企业需求选择任务、布置任务后,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每个小组要求阅读任务计划,了解任务目的、任务内容、实训原理和注意事项等,并按要求作好预习报告,上实训课时应携带预习报告,交教师审阅,预习报告包括以下内容:(1)与任务内容有关的理论分析。(2)任务的执行步骤和测试方法。(3)完成任务过程中所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任务(实训)报告要求

任务(实训)报告应简单明了、语言通顺、图表数据齐全规范。实训报告的重点是设计一个综合电子线路,整理验收,完成电子实训阶段的总结报告。

掌握模拟仿真电子线路的基本测试原理及基本测量方法,正确分析实训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并具有检测、调整、分析和排除简单电路故障的能力,学会正确记录和处理实训数据、分析和综合实训结果;同时写出自己对任务完成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及建议,任务(实训)报告应在任务完成后一周内交由教师批阅。

第9篇:学校教育教学总结报告范文

(一)研究的背景

1.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型人才的需要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再是应对考试,而是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为参与未来的社会实践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2.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精髓的需要

我国逐渐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中医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劳动人民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更是让我们受益终身的宝贵精神财富。因此,如何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相结合,成为目前我国学者非常重视的研究课题。该课题的研究有助于中草药课程在小学校园的顺利开展,可以提高社会各界对于中草药文化这一传统文化项目的重视程度,从而促进我国中草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同时,让小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主动参与到中草药的养殖与制作过程中,认识中草药的特性和作用,能够激发他们对中草药文化的热爱。

3.学校校园文化特色的需要

学校作为一所新兴学校,更要在新课改理念和目标的指导之下,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尽学校员工之所能,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成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标兵。课题的研究引领学校将儿童本位下的中草药文化的教学作为我们的校园文化特色,因此,必将致力于通过校本教材知识和户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掌握传统中医学知识的同时,能够将其运用到实践中,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切实服务,真正地弘扬和继承传统文化,确立标杆性的校园文化特色。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国家教育部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概述中表明,修改原则第一条就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各学科的教育契机渗透德育;第二条原则是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并在修订后课程标准主要变化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则是进一步强化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由此成为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现在,中华传统文化包含很多,其中中医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融合了哲学思想,医疗保健,植物学等多种科学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其丰富的内涵受到全世界的注目。

关于中医药、中草药的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的实验在全国各地均有一些零散的研究,但并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体系。北京市亦庄学校的陶景琳、周京媛、赵阳三位老师发表在《新课程・教师》2014年第02期上的《培养小学生中医药文化素养的实践研究》一文中阐述了学校2012年立项该课题,从学校实际出发,著眼于学生整体发展,依托学校地域优势,实施特色教育。通过种植等一系列研究活动对中草药的药理认识和未治病理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也通过中医药文化的认知感悟我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上海张江高科实验小学的娄华英老师在《上海教育》2015年Z2期上发表的《开发小学中草药植物探究课程的探索与实验》一文中提出了他们学校依托地理位置――张江高科技园,学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居住在张江高科技园的孩子,随着园区的发展,学生家长的群体也在发生改变,其中不乏在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孙桥农业园区等生活工作的家长,这些资源都能得到很好的利用,方便了课题的有效开展。

苏州吴江的芦墟实验小学的江苏省“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城市化进程中小学生态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行动研究》其中也开发了“分湖百草园”这一生态教育课程活动资源,通过种植基地,供学生观察认识,动手实践等一系列课程资源,让孩子们对中草药这一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能简单应用与身边生活中,实现了传承传统文化的理念。

由此可见,中草药等传统文化作为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已渐成趋势,但是在全国各地均是一些零散的研究,并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体系,所以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地实践研究推广,让中华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及研究价值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1.中草药

中草药(英文名:Chinese Traditonal drug)主要由植物药(根、茎、叶、果)、动物药(内脏、皮、骨、器官等)和矿物药组成。因植物药占中药的大多数,所以中药也称中草药。中国各地使用的中药已达5000种左右,把各种药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剂,更是数不胜数。经过几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本草学。现在中国各医学院校都开设了天然药物这门课,所讲述的内容就是通称的中草药。

2.中草药课程

中草药课程属于自然与生活科技领域,是指学校根据课程计划,从所拥有的区域资源出发,以对中草药植物特征的认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为主要学习内容,通过学生的现场观察、动手尝试等路径,运用探究的方法实现课程目标的探究型、拓展型课程。

3.儿童立场

儿童立场是指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兴趣、经验和情感需求,真正认识儿童,发现和引领儿童。站在儿童自我需求和自我发展的角度,让儿童自主地认识、选择课程并主动、积极地体验课程内容,从而获得适合的成长。学校和教师的任务是要为儿童这种自主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丰富的资源,使之愿学、乐学、会学、学好。

4.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程的实践研究

这里是指学校从关注儿童的视角出发,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一切站在儿童的角度上,为儿童自主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丰富的资源。也就是通过引导学生的现场观察、动手尝试等路径,运用探究的方法培养儿童对中草药植物特征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在生活中的简单运用,感受中草药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他们对中草药文化的热爱。

(二)研究价值

1.通过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程的实践研究,让小学生主动参与到中草药的养殖与制作过程中,认识中草药的特性和作用,有利于感受中草药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中草药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2.通过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程的实践研究,可以打通“学校特色文化”“校本课程”“课题研究”三块壁垒,使它们三位一体,建有品味的校园,塑有品格的教师,育有品行的学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三、理论依据

1.“做中学”教育理论

杜威强调人们应当从做事里面求学问。孩子应在做的过程中发现和发展自己。杜威提出:“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孩子的活动能力, 使孩子认R到他的社会遗产的唯一方法就是去实践。” 可见,杜威的 “从做中学”强调的是要以孩子的现实生活为依附,即从孩子的现实生活出发。 正如杜威所指出的那样,学校相互联系的枢纽不是科学,不是文学,而是孩子本身的社会活动 ,这样的社会活动就是从做中学。所以以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程开发作为校园文化特色的学校,正是以杜威的做中学教育理论为依据的。

2.儿童本位理论

教育学领域的儿童本位说,即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教育家杜威,是指课程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在中国儿童中心说,在儿童教育中被称为“学生本位”,与之相对的是“教师本位”,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因此,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程的实践研究正是一切从儿童本位出发,以儿童为主体,教师引导儿童去主动参与、探索研究,建构自己对外部信息(中草药)的知识认知。

3.“人的社会全面发展”理论

从人的发展观点看,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社会全面发展,要求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基于人的需要的多面性和多层次性而提出的新要求。这一点无疑是要求我们学校要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全面型人才,并不是止步于书本的“呆子型”人才。因此,学校开设的中草药课程就是要让学生面向丰富的社会生活,通过实践、调查、参观、访问等多种活动去了解社会、走向社会,使教学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内,而是走出教室,走向校园甚至走出校园。教师也不仅仅是学校老师,而是社会专家、家长、学校老师和学习伙伴的有机结合;教材也从传统的课本中突破出来,发挥校本教材的作用。

4.课程改革理论

当今教育改革的新趋势――以校本课程来激活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现代教育理论证实,结合学校实际,开发以校为本的课程能进一步优化学校课程结构,给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将来的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必定是多方面的。只有良好、有益的学习环境才能成就这一未来人才的素质要求。我们蝶湖湾小学结合学校实际和周边中医院的优势,开发中草药课程,定会给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工作抓手。通过此抓手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乃至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目标。

四、研究目标

1.学生培养目标

本着“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这一观点,从站在儿童自我需求和自我发展的角度,以小项目引领的教学方式着手,通过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中草药实验小项目,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开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地体验课程内容,逐渐掌握粗浅的中医学小知识,为以后的生活活动提供一定的帮助。

2.教育研究目标

本着“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一理念,通过研究,探究适合小学生实际情况的中草药学习内容、教学教案、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从而让中草药课程能够具体落实到小学课堂中,让学生主动地学、自主地学、创造性地学。

3.教师管理目标

本着“用行动来收获” 这一价值取向,通过组织教师参与研究,整体提升教师的中草药文化业务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水平,使老师们真正成为智慧型和实践型的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五、研究原则

1.实践性原则。在实践中得到教育,在实践中培养能力,是本课题的基本思路。因而在课题实施中,我们强调杜威先生的“做中学”理念,把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

2.综合性原则。弱化学科界限,改变单纯以学科的逻辑来组织教学的做法,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强调在实践活动中进行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和锻炼,提高运用各科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整体发展。

3.全面性原则。学校全体师生参与,全程教育是本课题的宗旨。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实践活动,并通过活动,让全体学生都受到教育,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开放教育空间,开放教学内容,开放学习心态,培养开放型人才。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询有关文献,对我国在校园普及中医文化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进行一定的借鉴,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相关理论基础。

2.案例分析法:通过我国某些省市的学校开展中医文化课程的一些比较典型的案例,分析在将新时代教育和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相结合这个课题上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提出科学可行的措施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

3.实验法:关于开展《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程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还是要通过具体的实验来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经验。因此,学校决定在课程内容设计和课程实施设想的基础之上,以不同年级段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对其学习过程进行记录,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解决问题和总结经验教训。

4.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自己学校和其他学校开展该课程的具体情况,分析彼此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借鉴其他学校优秀的经验,并不断改进自己学校存在的问题。

七、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一)课题研究思路

由学校教科室带头,依托全校各科室的力量,精选学校的骨干教师组建课题组,从文献资料、调查研究入手,整体思考研究内容,分工落实研究任务,逐步达成研究目标,边研究边总结,边总结边修正。基本从以下几步落实:环境布置(文化熏陶)――课程引入(系统教学)――实践拓展(认知升级),最终形成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程的系列实践研究体系。

(二)课题研究内容(子课题设计)

本课题研究的是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程,下分五个二级子课题: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筛选的研究;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程师资培训的研究;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程实施的研究;基于和立场的中草药课程学习评价的研究;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程校本教材编写的研究。

1.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筛选的研究

在结合江南地区的土壤和天气的情况下,我们在创建学校中草药特色的基础上要对中草药进行一定的筛选,选择适宜江南地区生长的并且要适合儿童学习的中草药,一些难度较大的高寒或者是湿热环境下生长的中草药我们只能摈弃,或者就做一些了解就可以。我们是要进行种植与研究的,因此要考虑四季分明的特点,比如常见的春季的马兰头、蒲公英,夏季的海州常山,秋季的野,冬季的白术……选一些贴近儿童生活中常见的中草药进行研究,这样他们也易于理解和接受。

2.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程师资培训的研究

由于不是科班出身,老师们对于中草药的认识几乎是零基础,为了更好地为以后的研究做准备,我们会采用“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式来对老师进行培训。结合周边中医院的优势,定期委派老师去中医院的中医基地学习培训;同时学校会长期聘请一位中草药种植专家与一位中医药理学专家作为我校的专家顾问,来对我校老师做中草药方面的相关指导。

另外对于国内外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校本课程实践研究的现状作文献研究,并通过派遣骨干老师去参观和学习周边(如江、浙、沪)等一些对中草药校本开发有一定经验的学校,借鉴他人的学习成果,弥补自己的不足。

3.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程实施的研究

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堂构架主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校园中草药实验园为载体,将课堂理论知识学习与课外具体实验操作相结合。以中草药为介质,对接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型课程的知识点,开阔科学、艺术等拓展型课程的专题面。具体设想如下:

(1)以“感受中医文化――认识中草药――种植中草药植物――制作中草药产品――运用中医药知识”作为小学中草药课程的五大学习流程和板块,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

(2)将“以中草药实验园为载体,课堂理论知识学习与课外具体实验操作相结合”的课程内容构架运用到每一阶段的中草药课程学习中。不同阶段小学生的关注点和理解能力不同,因此,学校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阶段教学策略。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的进行循序渐进的推进。

针对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其刚刚走进校门且对一切都充满好奇,我们主要以教导其认识中草药为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针对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其对中草药植物的生长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便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针对三年级的学生,则可以开始让其了解中草药的药理,中药有四气五味,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针对四年级的学生,中草药课程教学可以围绕中草药的种植展开,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

针对五、六年级的学生,在以前已经对中草药的外形特征、生长方式、药理作用进行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则可以以中草药产品的制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进而培养学生对中草药的运用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因为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且好奇心较强,因此教学内容必须是与小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且能够引起其探究兴趣的生活味性内容。

4.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程学习评价的研究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不仅可以了解该课程的教学效率,还能够通过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具有重要的总结和指导意义,因此,评价机制的构建在课程设计中尤为重要。但是,如何才能够让评价机制更为科学合理,从而更加精准的反映学生的学习现状和问题呢?那么就要依靠评价方式的选择和综合。由于中草药课程的特殊性,我们要考察的不仅是学生对于中草药理论知识的掌握,更要考察其对于这些理论知识的有效运用,因此,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1)过程评价和目的评价相结合

学习效果固然重要,但是学习态度也不可或缺。分数不能作为评价一个学生学习情况的唯一标准,因此一定要重视过程评价。首先,由于中草药课程涉及中草药的种植,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学校需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反复探究,因此,教师务必要求学生以“完成一种中草药植物的种植”为单位,实时记录其“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开展种植――养护过程――成果展示”的整个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也在不断肯定和否定自己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其次,针对某次中草药实验,教师务必要求学生做好实验记录,从而贯穿“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得出结果――总结分析”的整个实验过程,从而通过实验来证明某个假设的对错,从而掌握科学探究的能力。这样的过程评价相较于直截了当的目的评价更加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的自我评价过程。

(2)笔试评价和其他评价相结合

笔试评价是必不可少的评价方式,但不能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还要结合其他的更加科学全面的评价方式。例如,种植情况评价,课程开始阶段让每个学生种植一片中草药植物,课程结束之后考查学生的种植情况,按照植物种植情况的好坏给出评分;制药情况评价,让学生制作某一种中草药产品,按照制作速度和产品优劣的综合情况给出评分等。结合不同评价方式的分数,按照平均分对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行评价。

5.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程校本教材编写的研究

开发与之相配套的校本教材,对学生进行理论性的指导,为师生开展中草药课程的学习提供参考和帮助。对于中草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教师要及时总结和提炼,针对不足提出新的建议和方法,并进一步研究和修改课题,为课题的完善而努力。

以上内容由课题组成员分工承担相关子课题的研究,有些方面的研究还要根据不同年段、不同学科的特征,再分解子课题进行研究。

八、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6.3~2016.12):确定研究课题,收集相关资料,认真填写申报评审书,向上级主管部门申罂翁狻

2.实施阶段(2017.1~2020.1):根据制定的研究方案开展相关研究活动,进行过程性管理,分学期进行阶段成果总结,重点完成相关研究任务并撰写相关个案。

3.总结阶段(2020.1~2020.9):整理、分析过程性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搜集课题研究中的原始资料,汇编成册。撰写研究总报告,组织结题。向上一级教科部门递交结题评审表和结题报告、结题原始资料。

九、保障措施

1.明确各项规章制度、落实相关奖惩制度,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

2.积极争取上级教科部门的关心支持,经常邀请教育专家和有经验的教师来校指导;积极向市内外有关学校辐射,与相关学校开展协作研究,取人之长,补人之短。

3.落实相关经费,建立科研专项基金,保证研究活动、教师培训和成果总结推广的所需费用。

4.建立总课题研究和子课题研究资料,采用文字、图片、声像等多种形式搜集过程性资料。设立课题管理小组,定期检查研究进展情况。

5.设立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程研究工作室,明确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和职责,落实子课题负责人。

6.利用学校《教学反思集》,及时收集、整理教师研究过程中的教学随笔,定期编撰校刊《会飞的花朵》,总结推广研究经验和成果。

十、预期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