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职生毕业实习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职学校 电子电工专业 实习教学 改革
中职学校是培养技术工人的地方,因此,动手实践既是中职学校教学的主要手段,也是中职学校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又是中职学校有别于其他类型学校的一个显著特点。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中职学校实习教学必须以市场需要为依据,培养适合多个工作岗位的复合型人才。为此,有必要对现行实习教学进行改革。现就本人从教的电子电工专业,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一谈自己的想法:
一、电工专业实习教学的现况
《电工技能》和《电工基础》是中职学校电工类专业入门基础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其它技术课和专业课的奠基石。它们是抽象性、实验性、专业性和实用性较强的课程,而中职学生普遍基础较薄弱,学习主动性较低。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多种技术的需求,我校一直实行的是“双证”制度,即学生入学后的几年内除了掌握本专业的专业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合格后取得中职学校毕业证,还要强化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取得本专业的技术等级证。我校也提出了学生“精一、通二(门专业知识)的培养目标,如电工班专业学生除精通本专业基本操作技能外,还要学会电子焊接、微机操作等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毕业时人人拿到几个技术等级证书,使之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近两年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安置说明了我校教学目标改革的正确性。
二、电工专业实习教学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要突出实习教学的环节。实习是中职学校教学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突出实习环节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须使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的设置与调整以有利于实习教学为出发点,课时安排上确保实习教学时间。一般来说,实习教学时间应不少于总课时量的70%,本专业操作技能训练时间应占实习教学课时量的60%。这样安排,有利于确保学生在精通本专业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向其他专业的操作技能延伸。例如在教学《电工基础》中有关电磁感应一章时,必须先通过实验导出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的楞次定律的实质:感生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原磁场的变化。如,我们给学生提供一条条形磁铁、一个空心的筒形线圈、一个灵敏检流计、若干根导线。这些材料一下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同学们跃跃欲试。此时,教师让学生自主开展实验,观察磁铁与线圈间有相对运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现象,然后引导学生判断Φ原变化趋势和利用安培定则判断出Φ感方向,最后通过比较归纳出Φ感变化趋势。至此,被认为是授课重点、难点的楞次定律就迎刃而解了。当然,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利用已掌握的知识归纳自己的观点,进一步通过实践证明了理论结论的正确性,能激发学生们对实践操作的积极性,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2.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技能的掌握。实习教师要根据实习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以指导学生确实掌握实践技能为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如教师在指导学生自主开展楞次定律实验时,可先让同学们观察磁铁与线圈间在相对运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现象,然后设计一表格可用简笔画形式填写或记录Φ原变化趋势和利用安培定则判断出Φ感方向。同时,在指导教学过程中,要不断促使学生用心琢磨,循序渐进,分段练习,使学生的实习过程逐步复杂化、多样化,并最终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3.教学手段增强实习教学的效果。例如,在教授《电工基础》中有关磁场性质的课时,可用实物演示或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设计实验过程:(1)磁铁靠近大头针和小木杆;(2)通电与不通电导体周围放杂乱无章的铁屑;(3)直线电流、环形电流产生磁场,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电磁场力作用;(4)切割磁力线 时产生感生电动势和感生电流;(5)发电机产生电。学生直观看到种种现象时,自然而然会在头脑中生出疑问:“磁体为何吸引大头针而不吸引小木杆?电、导体、磁场有什么关系?导体为什么会自动移动?学生急着要搞清楚怎么回事,渴求解决问题,迫切通过实践找到问题的答案,操作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操作也就顺理成章了。
4.过程管理中强化对实习效果的总结和巩固。要加强对实习效果的总结和巩固,建立教学定期汇报、检查制度。要建立实习教学日志,要求每位实习指导老师把当天的教学内容、过程、指导情况、学生的课题完成情况、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逐一记录。教导处每周对实习日志进行检查汇总,结合指导教师的汇报情况和检查实习教学情况,写出实习教学工作周记,填写教学过程管理手册,对教学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并为以后的教学安排提供依据。
总之,实习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校电子电工专业在实习教学改革中也做了一些尝试,有些方法和思路还有待于成熟。我们认为,实习教学改革一定要因校而宜、因专业而宜,只要有利于学生基本操作技能的提高,这样的改革就是正确的。
参考文献
提高中职生的职业素质,加强对其职业指导工作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新的经济体制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上个世纪国家包分配的方式已经转变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方式,如目前事业单位的招编考试,各企业单位的择优合同录用及毕业生的自主创业等多种就业方式就是适应目前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种就业方式的改革。这种就业方式的变革,为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提出了挑战性的课题,如何让所培养的学生顺利就业,并适应从业的岗位,也就直接影响了学校的生源。对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该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发展需要,使所培养的学生能够送出去,能够胜任岗位工作,而不能将学生向社会一推,能否找到工作,能否胜任工作不闻不问。近年来,就业市场对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加大,经过学校的不懈努力,大部分中职生凭借着一定的专业技能训练,能很快的进入劳动市场。但随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适应能力、职业转换能力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中职学校的高就业率下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文化知识面窄、承受挫折的能力不强,工作情绪不稳定等。因此职业指导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正确的职业就业指导,能对学生渗透职业意识,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主动了解社会发展趋势、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使学生有一种宏观把握自已职业生涯的就业理念,主动适应时代变化,掌握自我发展的主动权。同时职业指导工作作为职业学校适应市场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利于职业学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而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要重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使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因此加强中职学校在校生职业指导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且可以结合实际实施职业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职业能力,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加强职业指导工作,并把它作为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由校领导亲自挂帅,统筹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使大家同心协力、密切配合,在全校营造出人人关心和积极参与职业指导的良好氛围;加强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交流和沟通,共同把职业指导工作落到实处。
二、中职学校现状分析
1、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中职学校的办学方式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毕业生就业全部面向市场,双向选择。但学生生源质量素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初中毕业成绩优秀者纷纷进入普高准备升入大学,近年来普通高中一再扩招,又加民办普通高中的应运产生,普高几乎不设门槛,只有成绩不理想或家庭条件困难者才会选择中职学校。更好的开展职业教育,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它关系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学生学习情绪浮躁
由于中职学校入学门槛低,学生素质参差,文化知识基础普遍薄弱,学习态度难端正,情绪浮躁,有些学生就是混日子,或只对某些技能课感兴趣,对文化基础课和教育理论课听不进去,像《职业生涯规划》学了印象也不深刻,也就使得就业职业指导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3、职业指导意识淡漠
由于中职学校生源的素质差,难教、难管、无成就感的教育教学现状困绕着许多老师,职业指导意识也就随之淡漠。某些科室形式上的职业生涯计划也多流于形式;学校的班级管理也多体现在安全、守纪律、讲卫生等方面;老师的教学也多流于就书本而书本,就学生而学生,难体现在每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渗透中。因此使得中职学校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不能形成合力,这样必然影响学生的顺利就业和长久的职业发展。
三、中职学校职业指导的方法
1、循序渐进,跟踪随访
目前职业指导工作的误区是在学生毕业前夕才进行,其实不然,职业指导工作应贯穿于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循序渐进,同时做好毕业后的跟踪随访工作。首先是学生入学后的入门教育,通过校会、班会、社团等诸多形式,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对该专业的相关政策及往届学生就业情况及今后就业前景分析等,让学生尽快的进入角色,步入中职基础课及技能课的正常学习训练轨道。其次是综合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各科教学的教育资源的教育渗透,尤其是《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具备从事一定的职业必备的道德素养,教育学生学会规划、选择自己的职业,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再次是在就业前夕做好相应的毕业生指导工作,学到了专业知识,怎样才能更好的派上用场,怎样更快的把自己推销出去,必要的宣传和包装很是重要的,这就需要专职人员有效地指导。外塑形象,内强素质,既要训练心理素质,又要强化专业素质。学校最好能在校内举行模拟招聘会,经过锻炼学生会信心十足。同时做好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工作,既体现了学校对他们的关怀爱护,又能总结经验,有利于以后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2、全员参与,职业渗透
市场经济的导向下,中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重要的环节就是学生的来源和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因此中职学校的职业指导上应全员参与,指导对象从集体到个人,指导人员从专职教师、任课老师到班主任,适时的进行职业渗透。因为毕业生很多,这样或那样可能遇到的问题也就很多。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围绕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开展扎实的文化基础课和职业技能课教育教学。除了正常的教育教学以外,还应适合时宜的邀请已就业的优秀毕业生做职业生涯讲座,传达从业学生的工作经验,更能解决在校生的疑惑,鼓励他们学习的士气。就业指导的专题讲座等职业指导方式应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对于个别需要特殊辅导的学生应由班主任或指定专职指导教师再做细致入微的工作,以保证了学生的整体素质达标。而要有条不紊的进行系统的职业指导工作,必须有一整套的管理方案,应成立专门的职业指导机构,培训专职人员,有专职人员再对各任课老师培训,让各科老师贯穿到日常的教学之中,形成全员参与,适时的职业渗透。
3、见习实习,校企结合
实习见习是职业学校课堂教育教学的延伸,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在实战中进行检验与运用,方能练就实践操作能力和工作的适应能力。多年的教学实习观察发现,学生在实习期间,非常认真,甚至超乎我们的想象,会得到大家的的一致好评。很大的因素就是那个时侯,学生会从中感受到自己的快乐,体现出自己的价值,所以他们乐于付出。因此实习见习是最好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纽带。据此,学校可以有计划的安排学生见习实习,经过见习实习学生就会将课堂的知识带到实践,同时带着实习中遇到新问题回归课堂,认真深入的再学习,这样,有目的的去学,就会注重一些理论的学习,反复探索,对理论的理解就会升华到新高度,再去指导实践。同时学校制定严格的见习实习制度,校企结合,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践职业指导,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更是学校单一方面所难以达到的。
4、职业升华,胜任岗位
社会对中职学校的要求是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经营服务第一线的懂技术能操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来说,就是要培养生产经营服务第一线的营业员和推销员。虽然说中职生也可以当经理,当高级管理人员,但如果把中职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直接定位在培养经理、高级管理人员的目标上,就会脱离实际,可能导致学生因期望值过高而不能很好地就业。这就要求学生必须从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两方面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求。具体来讲,知识结构方面:1)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2)专业技术知识,包括商品知识、市场营销、营销管理、营销调研、消费者行为分析、营销策略等;3)相关知识,包括商务法律知识、会计知识、金融知识、国际贸易知识等;4)其他知识,包括人文知识、社会知识、美学知识、自然科学等。在能力结构方面,主要包括市场营销专业的岗位操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外语阅读能力、初步的管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2目前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社会对中职毕业生应具备素质的要求,反观现在大多数中职学校的现状,不难看出,当前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存在很多问题。
1)教学目的不明确。中职教育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培养基础的应用型人才。但是目前在很多职业学校,教师只重视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教学,导致毕业生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2)传统教学模式没有突破灌输式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也力争引进国外案例教学的方法,但在传统的重原理、轻实践的教学方法影响下,一个案例实际上只起到一个例子的作用。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缺乏动手的机会,实验、实训、实习时间不多,即使在实验实训期间,实验实训的目的也不过是验证教师讲授的原理,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师资不适应改革的需要。据统计,职业学校有80%的教师是由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所以很多专业课教师理论懂得不少,但缺乏专业技能。
3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的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结合中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加以改进。
3.1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采用互动式教学法,提高营销专业教学水平
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性较强,从教学方面来讲,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差。而如果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则能很好地改善这一状况。针对市场营销这一专业,可采取的互动式教学法主要有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等。运用这些互动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进入到学习中来,化被动为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学生的学法方面,则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展开,从学期一开始就根据班级人数把学生划分成6~8人的学习小组,首先让其创立模拟营销公司,每组学生通过共同的讨论、思考,确定自己模拟公司的名称、经营方向、主要产品、组织机构及每位学生所担任的职务,以后的专业学习都围绕小组展开,不管是分析营销案例还是进行销售模拟训练,都是以划分好的营销小组为单位,组员之间通过分工合作,集体讨论,最终形成解决方案,并由小组代表阐述本组的结论。接下来,小组之间展开互评,取长补短,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又让其更深入地掌握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点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这种方式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模式。
3.2加强实验实训建设,完善学生实习管理
加强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培养学生的营销综合能力和专业素质,是提高中职生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具体来说,通过建立商务模拟实训室,配备现代化办公设备及多媒体传播影音设备,能够满足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进行实际的商务谈判活动的需要,设计模拟谈判情景,模拟办公情景,模拟推销情景,进行模拟教学、案例教学、圆桌讨论式教学等。通过建立市场营销实验室,投入市场营销教学软件、电子商务教学软件,主要用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实践,从机器设备到软环境建设均能满足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通过建立校内营销实习商店,最大限度满足实训需求,提供一切实训设施,全体职员均由学生担任,并定期轮岗。完善实习管理,是提高中职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又一有效途径。根据教学和培养目标的需要,可以把学生的实习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可以称作认知实习,可以安排在第一学期,为期一周左右,主要是把学生带到商品经营企业(超市等)或营销公司,让学生明确企业营销活动的流程,提高对专业的认识。第二阶段可以称作实践实习,为期一个月左右,让学生进入到具体岗位,担任特定的营销任务,真正把所学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通过实践验证理论。第三阶段是根据国家要求,安排在第三学年的顶岗实习,为期一年,学生离开学校,真正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一员。通过不同层次的实习,为学生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融入企业,避免理论到实践的脱节。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建筑行业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生态建筑。生态建筑简称ECO,就是将某个建筑物整体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并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综合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建筑和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能够使满足人类需要的物质、能源在该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能、低耗损、无废弃物、无污染、保持生态系统相对平衡的建筑环境。生态建筑以及生态城市的建设理念,就是以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平衡原则为依据,探索人类、建筑物、自然界这三者之间能良性循环的和谐关系,为人类塑造一个最为舒适合理而且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的生存环境理论。这种生态建筑成为21世纪建筑设计和建筑行业追求与发展的大方向。为了建筑行业、城市发展、自然环境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关建筑行业的各个专业,如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等学科的学者们开始了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方向的思考。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系统的一部分,它与支撑它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在城市的发展和祖国的建设过程中,必须优先考虑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并将这置于比经济发展和其它发展更为重要的地位上。建筑材料行业是建筑行业的基础行业,建筑产品成本的近70%属于建筑材料的费用,每年建筑行业的材料消耗占全国材料消耗量的比例都很大,建筑的可持续性发展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建筑材料的生产与使用,因此生态建筑在建筑材料使用上要求改变以往的高能耗、严重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上。生态建材是采用生态的生产技术,不用或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使用工业、农业或者城市固态废弃物所生产的无毒害、无污染、无放射性,达到使用周期后可回收利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类发展的建筑材料。从事中等职业学校建筑专业教学数年来,渐渐与建筑专业学生、学生家长、各建筑公司之间形成和谐的互动关系,可以从现在建筑行业的可执行性方案中,补充教材对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建筑造价等方面的不足,让学生把建筑理论的学习与实践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建筑行业所需要的各方面的人才。但通过与在校生定期的座谈会、毕业生工作后的跟踪调查、实习单位领导与师傅们的走访等形式我们了解到,目前中职建筑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在建筑行业的生态建设规范了解甚少。由此可见,对中职建筑专业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非常重要。
二、中等职业学校建筑专业学生进行生态道德培养的重要意义
在中职学校建筑专业学生的学校教育中,教给学生生态道德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围绕生态平衡、珍惜资源、保护环境这三个要素展开对自然的尊重、对环境的保护、对资源的合理利用的意识。中职建筑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处处体现着当今社会的时代性,就是把抽象的生态道德说教与客观的当前的社会与现实建筑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围绕自然生态发展的教育与建筑科学辩证统一起来,用一种良好的生态价值观面对现代建筑发展、环境保护和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关系。要求建筑行业所有工作者以生态道德理念去自觉维系生态系统的平衡、环境保护和不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中职建筑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过程中,通过生态道德理念的教育,以培养中学生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自然的道德感和伟大责任感。中职建筑生的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道德教育活动,是指教育工作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和互惠共生的生态道德观出发,启发引导学生为了人类长远利益和更好的享用自然、享受生活,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相应的道德习惯。本文是对中等职业学校中建筑专业学生生态道德的培养进行研究并总结如下:对将来要在建筑行业从事技术工作的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来讲,其生态文明素质要求的主要内容有:
(1)学习“十”会议精神,切实做到在建筑设计与施工过程中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既要立足于建筑设计与施工的进程,又要注意美化建筑周边环境,改善人民生活的环境与生存的空间。
(2)参与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的工人,以及各工程队的工人之间要互相学习,也要定期地参加培训,在建筑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新的技术与施工工艺与方法,组织建筑公司全体员工学习国内外先进建筑思想与理念,以完成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
(3)教育建筑工人们,从思想上做到节约建筑材料,不要浪费建筑原材料,对建筑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处处以主人翁的态度爱惜建筑材料,做好建筑资源的使用与循环使用,完成自己负责的建筑工作。
(4)严格按照工程师所设计的图纸和设计要求,对建筑工程科学地组织施工,确保每个建筑工程的质量。施工中在原材料的使用和现代化机器设备安装环节上,不能以次充好,不要偷工减料,需要全体建筑工作人员有着高尚的道德去完成任务。这些是中等职业学校建筑专业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内容。
三、中等职业建筑专业学生进行生态道德培养
培养对策对中职建筑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下面一些办法:
1、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课堂教育。学校作为育人的场所,应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学校德育的内容。课堂是实施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对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也主要是在课堂内进行。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其生态道德意识,通过课堂生态理论的学习,规范学生的生态行为,激发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树立和培养生态道德,让中职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态行为。
2、图片展示形式:这是一种直观的直接的视觉教育形式,可利用反映当前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物种灭绝等现象的图片,把客观的事实通过定期的图片展览在各班级教室向学生展示,以激发中职建筑生生态道德意识,加强生态道德教育。
3、放映专题实况记录片形式
是指教师利用多媒体、专题片等手段,将建筑材料使用,建筑过程向学生播放,以视觉和声觉的形式配以教学内容,展示基础知识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增强生态道德教育的生动性。
4、实地考察比较形式
这是指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建筑工地、到生产材料的工厂中去实地考察,在考察中体察自然生态美、体验建筑材料生产过程的污染,思考人类与自然如何相处,才能避免生态的恶化现象,通过比较让学生从深层次去感悟生态道德教育的紧迫性。
5、征文形式
即教师针对建筑行业中的某一方面的问题,要求学生采取征文的形式,提高对当前建筑中这一问题的生态认识,来加强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达到将生态道德教育的理论化为学生的主观意识的目的。
6、建筑专业的实训
中职建筑学生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工地的实习训练,至少要三个月到六个月,让学生利用这一机会对建筑行业有一些亲密的接触,并充分体会生态道德对建筑行业的重要性。所以今年年初在学生去建筑公司、建筑相关单位实习前,实训处所制定的学生实习前的教育计划、实习中的指导计划和实习后的总结中,都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教育列入计划之中。实习前,学校举办了关于“生态道德培养”的专题知识讲座,分别邀请参加过实习的老师、建筑公司的技工、已经工作的毕业生对参加实习的学生介绍建筑公司对生态道德的具体要求;同时对参加实习的学生布置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作业,让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体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收集建筑行业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关内容和要求,写出对生态文明建设对自己道德修养的感悟文章,并把它作为实习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实习中,实训处老师深入各个实习单位,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习情况,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等道德方面的表现情况,给每一个学生写出实习评价;对生态文明建设行为与道德表现好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生态文明道德方面表现不够好的学生分别谈话,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拿出整改意见;同时对这些学生加强关注,加强实习跟踪。实习后,每一个参加实习的同学都要上交“生态文明建设”的作业;在实习鉴定中专门辟出一块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道德评价,并在实习成绩中占据很大的比例。同时突出建设公司对他们的评价以及由此赢得的建筑行业负责人对他们的器重。
四、总结
关键词:中职学校;顶岗实习;德育渗透
德育渗透是指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充分调动一切德育因素,利用一切德育资源,对受教育者进行长期持续不间断的影响和渗透,使德育认识真正落实为德育行动的渐进式过程。当前我国中职学制为三年,通常采取“2+1”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一年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阶段,学生从单一的校园学习生活来到纷繁陌生的社会工作生活,他们以不同的社会角色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激烈的就业竞争,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困惑和压力,必然产生一些思想和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处理,必将严重影响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因此,如何对处在顶岗实习期的学生进行持续不间断的德育渗透,对于中职学校而言,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顶岗实习期德育渗透的重要性
1、顶岗实习期的德育渗透是中职学校德育的重要环节
中等职业教育特定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实践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顶岗实习以其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工作经历与体验的综合性成为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顶岗实习的学生不能在思想和心理上实现平稳过渡,将大大影响中职学校向社会和企业输送毕业生的整体质量。因此,对顶岗实习期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是中职学校德育的重要环节。
2、顶岗实习期德育渗透是中职毕业生实现“华丽转身”的先决条件
中职学生到企业开展为期半年到一年的顶岗实习已成为中职学校进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一种重要教学组织形式。它既是校园学习生活的延续,又是社会生活的前奏,是学生从校园生活进入社会生活的过渡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以“准员工”的角色在企业岗位上进行生产实践,既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对象,又是企业生产管理的对象。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德育即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与对接的需要。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提高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职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顺利实现由“校园人”向“职业人”的转变,实现“华丽转身”。
二、 顶岗实习期容易出现的思想心理问题
顶岗实习是一门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同参与的综合实践课程,具有管理主体多元化、实习地点分散化、实习内容多样化等特点。顶岗实习期间,由于校企之间存在差异,企业对顶岗实习认识不足,学生对新环境产生诸多不适应,有些学生擅自离开实习岗位,无法保证完整的实习时间,影响了顶岗实习的效果。
1、剧烈的环境变化导致心理不适应
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急剧变化容易导致学生陷入迷茫和困惑。一是新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下遇到新困难如果的不断及时解决,容易产生无助感和挫折感;二是由于工作经验的欠缺,技术不熟练,从而怀疑自己的能力,进而对工作产生厌恶感;三是与工人师傅和管理人员的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产生孤独感,进而封闭自己;四是长时间的加班,工作强度过大,饮食不适应,导致体力不支,出现身体上不适应的症状;五是企业对正式员工和实习生同工不同酬,待遇不平衡,容易产生失落感。
2、加班现象普遍、劳动时间超长导致不适应
根据学校要求,学生应完成一年的顶岗实习期。但是,在顶岗实习期间,大多数企业的劳动时间都是超标的,学生难以适应,实习时间就难以保证。根据我校对顶岗实习企业跟踪回访的情况看,除了真正的欧美企业是严格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外,其他像台资、日资、韩资及国内民营企业,其工作时间都在10~12小时甚至更长。刚出校门且年龄在16~18岁之间的中职学生很难接受和面对,短期内很难适应。许多学生因顶岗实习生待遇低、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过长,而无法坚持,找各种借口离开实习企业。因此真正能坚持实习并在实习单位实现就业的为数不多。
3、实习学生因人身安全问题导致不适应
由于毕业生规模逐年增加,企业承受能力受各种因素限制,往往不同专业学生分到不同的单位实习,同一个单位实习的学生岗位也不同,学生实习地点分散,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信息互通困难。一方面在实习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易出现安全问题,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另一方面,有些学生自律差,法律观念淡薄,加之个人自由空间大,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和违法事件。这些不仅对学生本人造成无法挽回的影响,对学校发展和社会稳定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和危害,引发各方焦虑。
三、顶岗实习期德育渗透的有效做法
为保证中职生顶岗实习工作顺利、有序、稳定地进行,加强顶岗实习期的德育渗透尤为重要。
1 重视岗前教育。顶岗实习期由于时间较长,学生离开学校到陌生环境中工作学习,有些岗位还很不稳定,导致学生不适应期拉长。为了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新岗位,做好从学生身份向“学生加员工”身份转变的心理准备,缩短顶岗实习不适应期,就必须将工作做在前面。结合他们可能面对的工作岗位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细致的岗前教育和培训学习,提高学生对企业和岗位的认识,消除他们在心理上的不安,让他们更加坦然自信地走向职场。
其次应加强与企业的沟通,邀请企业的领导及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向学生传授正确的职业态度、职业精神及企业的相关技术知识,端正学生实习态度,让他们与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岗位有亲近感、认同感,为顺利完成顶岗实习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加强顶岗实习期间的指导与管理。在以班级为单位顶岗实习的企业一般学生数相对集中,学校可安排驻厂老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并要求班主任老师一周至少下企业一次,与学生沟通交流,对他们进行指导、管理,保证在发生问题时尽可能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平时班主任老师也可以通过电话、短信及QQ等各种方法与学生实时沟通,实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行有效疏导,及时解决心理问题。另外,专业指导教师可以在学生实习期间定期与学生联系,指导他们的专业实践,同时也要求学生在实习期间必须定期向指导教师汇报实习情况。再次,负责安排顶岗实习的专业科室应加强对顶岗实习管理工作的督察,及时收集企业、学生、教师的反馈信息,发现问题及时向校领导反映,共同商量解决办法,不断总结经验,形成能持续改进的顶岗实习教学管理机制,保证顶岗实习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3校企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减少实习盲目性。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对学生进行管理的学校与企业应密切联系合作,除经常性地交流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工作表现外,还应共同制定学生在企业期间的培训计划,减少学生实习的盲目性,同时也有利于厂方的生产和管理。
4、重视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激发积极的情感因素。班干部及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在学生思想工作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顶岗实习期间应努力发掘学生行为的闪光点,对实习过程中的好人好事要及时肯定并加大宣传。要重视并开展优秀实习生的评选,激发学生的上进欲望,注意用学生中的优秀典型引导其他实习生前进,增强典型教育的可信度、亲切感。同伴教育的效果不容忽视,对于实习学生来说,他们年龄及喜好相同,有同学的情谊,最主要的是处境相同,因此他们对于来自同龄人的批评和教育反而更容易接受。
5、建立激励制度。学生在刚下厂时往往感觉陌生、不适应,常常会被一些负面情绪左右,如:遭受不公平待遇时的委屈感,工作不顺利的挫折感,与人相处不融洽时的孤独感等等,这些都是实习期间学生要经历的很正常的情感变化。但是,这些负面情绪如果处理不好,必然影响学生顶岗实习任务的圆满完成。在实习期间,班主任、指导老师要定期探望学生并与他们实时沟通,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困惑并及时解决,使他们体验到被尊重被理解,从而激发自身的责任感,这样才能更容易接受教育并进行自我教育,将消极的情感转化为积极的情感,有效地减少思想问题的发生,保证实习期的德育效果。
顶岗实习是中职学校有效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最重要形式。对顶岗实习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德育渗透,能帮助学生了解国情民生、知晓社会职场、增长才干见识、明白人情事理,进而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适应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只有不断探索多种形式和途径加强顶岗实习期的德育渗透,才能切实有效地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余战波,谭开键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探讨科技信息,2008(16)
[2]曹秋霞“2+1”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0)
[3]韦林努力改进工学结合中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0)
[4]黄翠瑶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顶岗实习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4)
[5]黄坚浅谈顶岗实习中“校企家三位一体”的思想教育模式陕西教育,2009(1)
关键词:中职生 职业生涯规划 指导 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252-01
一个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职业学校学生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乃至影响学生一生的事业发展。我国的“职业生涯教育”起步较晚,尚处于探索阶段。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潜能和自我的专业,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与岗位,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素养与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已成为当今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一个重要趋势。
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自
2009年国家德育课改后,全国推行新编教材《职业生涯规划》,结合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号召,将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研究适合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模式指明了方向。下面就结合近三年的工作实践简单谈谈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指导的有效途径:
1 健全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课程体系
1.1课程体系内容
1.1.1职业指导课程
职业指导课程包括:一是针对全校新生第一学期开设的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内容的《职业生涯规划》课。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能够结合自身条件和社会需要设计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二是针对全校即将实习的学生第四学期开设的以如何成功求职为主要内容的《就业指导》课程。帮助学生掌握和训练求职技巧,了解创业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1.1.2各专业基础课程
主要是各专业针对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进行职业启蒙教育。了解本专业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该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以及这些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帮助学生认识专业、认识职业,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1.2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考核、调整和评价
1.2.1考核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较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因而这门课程使用的是过程考核,而非终结性考核。本课程考核共有三个环节:平时表现(出勤、课堂讨论、实训活动、调查采访、收集资料)占20%,平时作业占20%,职业生涯规划报告书占60%。
1.2.2调整
计划赶不上变化,当今社会处于激烈的变化过程中,环境的变化导致自我观念的变化,反映到职业生涯规划上来,不可能一次把终身的职业生涯的每一个细节都确定下来,要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职业生涯规划也应随之根据各种变化来调整。
1.2.3评价
职业生涯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难以做到完整、全面的评价,需要教师对典型个案进行定期的跟踪,取得较为中肯全面的评价。
2 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机制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的质量直接反映了学校办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毕业生今后的职业成就,直接影响到在校生的情绪、学习态度和行为养成。
2.1制定每个年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整体方案
制定每个年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整体方案,并分学期实施教育,使职业生涯规划贯穿于学生在校生活的全过程,贯穿于教师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使之成为引导和激励学生成长、成才的一条主线。
2.2加强对班主任和新教师的培训
要求班主任和新教师对各专业的培养方案、职业能力要求、实施办法要熟悉,并能讲解、引导,帮助、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这应成为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
2.3在招生简章中对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广泛宣传
在学生入学初就向学生公布专业培养方案,并组织学习,使学生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从而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这已成为每年新生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2.4学校学生管理部门把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教育、培养融于到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养成之中
学校学生管理部门把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教育、培养融于到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养成之中,结合行业、岗位的工作特点和要求,对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的具体规范,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2.5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及公益活动
学校各社团组织充分利用节日、假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及公益活动,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
3 充分利用多元化的社会资源
围绕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与实践、中职生创业教育及实例、应聘礼仪、就业心理辅导等专题,开设职业指导系列讲座;邀请校内外专家和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到校讲座;邀请走上工作岗位的优秀毕业生与在校学生面对面交流。
4 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
为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对即将实习的学生开展团队素质拓展训练,模拟面试实训活动、就业取向辩论会等活动,进行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生涯发展团体辅导。
5 引导学生参加“中职生文明风采”的竞赛活动
从2004年开始每年5~6月是全国“中职生文明风采” 竞赛活动期间,以此为契机,我校也举行了本校的“中职生文明风采”竞赛。竞赛活动包括“职业生涯规划” 设计,“我爱我的专业”、“诚信在我身边”、“创业之星”征文活动;职业生活摄影等内容。职业生涯设计活动,为学生在积极主动地接受德育教育的同时,获得终身受益的能力,为学校全面推进富有职教特色的德育工作,大面积提高学生素质,提供了可操作性很强的平台;以职业生涯设计为主线的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是强化职教德育时代感,提高职教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有效载体。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发展和进步;意义
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面向管理和服务、面向生产、面向基层的技术型人才,主要是突出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要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了解科技发展的方向,跟得上社会的进步。因此,中职院校应积极落实校企合作制度,探索有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 校企合作对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1)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中职院校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将中职院校的教育看作是岗前技术教育、谋职教育、服务于经济型的教育模式,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中职院校的教育重点就是生涯教育、谋生教育、就业教育。中职院校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不注重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过于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特别是忽略了对学生进行企业环境的实践性教育,导致学生形成不准确的社会定位和不明确的就业前景,过度期望就业前景。造成有的学生眼高手低,毕业后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2)落后的教学模式降低了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了办学成本
当前,许多中职院校主要是借鉴专科院校的课程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课程内容过于复杂,加大了师资力量的投入,提高了教学成本。并且,教学内容与职业院校的目标不是特别贴切,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
(3)传统的教育方式不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大部分中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采取"学校场景"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理论知识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一直处于一种封闭的教学环境当中,缺乏相应的企业实践教育,使学生感受不到企业方面的文化,导致其在就业后很难适应自己的岗位工作,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2 校企合作背景下的中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
中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紧密联系企业,服务于企业。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定向式人才培养
中职院校要根据企业实际生产中的需要,以及校企合作签订的相关协议,与企业一起探讨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对人才进行培养。通常情况下,学校主要是对学生的一部分实践教学、理论知识教学、日常生活管理进行负责,企业主要是对学生的整个实践过程进行管理和负责。传授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安排好定岗实习、以及各个实习岗位。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各个实践环节的管理,通过这种方式,既能够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的学习,又能够解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
(2)为学生设立合理的教学实践环境,创设实训基地
如果有些企业缺乏合理的定向式人才培养条件,可以适当的建立实训基地。组织学生不间断的到相应的企业进行实习和培训,利用学生寒暑假期间让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
(3)建立校内性的实习基地
学校要加大财力物力的投入,为学生购买恰当的实验设备,承担企业各个方面的外包工作。在解决企业难题的同时加强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接触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聘请企业中专业的优秀人员到学校为学生进行指导
为了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解决企业人才紧缺的问题,中职院校的教师应该聘请专业的优秀人员为学生们进行专业指导,成立相应的研究机构,为中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教学计划、培养目标进行专业的指导。
(5)积极进行有关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中职院校要通过总结经验,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要在与企业合作的广度和宽度上进行扩展和延伸。中职院校应该提倡多企合作,建立长久有效的合作机制,明确合作理念,注重实践与理论知识的有机结合。发展新内容、新思路、新模式,不断的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思路,总结新经验。把校企合作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和高度。
(6)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不管是中职院校还是普通高等院校,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在注重校企合作的同时,学校要坚持以人文本的学生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大部分教师都把学生当成是课堂的客体,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积极性降低,没有明确的方向,缺乏学习动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正确的引导学生。
(7)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大部分中职院校的教师都是刚毕业的实习生,缺乏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恰当的处理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没有遵循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为人师表,爱国守法,教书育人,终身学习,关爱学生。所以在中职院校的实际教育中,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养,提高教师的认知能力,定期对教师进行综合能力的评定,使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提升自己,从而更好的教育学生。
校企合作是中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的良好途径,学校要以校企合作为主要条件,积极探索有利的教学途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企业的发展培养优秀的人才,解决企业人才紧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郑宏来,黄素梅.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护理实训室的建设与改革[J].科技视界. 2013(34).
一、存在的问题
1、实践课程比重偏低。目前,我校学前教育的课程方案仍以课堂教学形式为主渠道,实践课程中见习与实共只有五周,实践课程仅占总课时的6.25%。近两年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扩招,实习基地校不足,学前教育学生实习的时间还有下降的趋势。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偏向于基本技能的培养,这种培养的方向势必会造成毕业生无法胜任幼儿教育教学任务,应转向以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2、实践课程安排过于集中。教育实践课程主要安排在二年级,其中二年级上学期集中见习两周,下学期实习三周。把见实习集中安排在二年级,一年级学生根本无法接触到幼儿及幼儿园的实际情况。集中见实习的优势是便于校方的安排与管理,同时有利于学生对儿童进行较深入和全面的观察与了解,比较与探索各种教学方法,加深实践体验。缺点在于易造成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之间的割裂,不能对第一手的实践经验进行及时深入的理论分析、总结与提升,这样会使教育实践课程的效果大打折扣。
3、实践课程的时间安排不够灵活。这几年的见习和实习的时间几乎固定不变,特别是实习都是从5月中旬到6月上旬,安排这个时间的出发点有觉得幼儿园的六一总是最繁忙的,学生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其实幼儿园的体制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它已经不再是一年只围着六一转的传统教育了,现在幼儿园有许多更大规模的更新的活动。这要求我们在新的课程计划中必须体现一定的灵活性,在安排好学生的课程的同时,还要兼顾到实习基地校的工作进程。
4、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脱钩的现象比较普遍。目前我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主要是以集中见实习为主要形式,主要安排在二年级,而是一年级安排的《幼儿卫生学》和《幼儿心理学》这两门功课,完全就没有安排见实习的机会。学生在学习这两门功课时,只是不断地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填充,等到二年级去参加见实习时,当初所学的理论知识不是忘得差不多了,就是感觉到理论课程用不上。
二、原因
1、学生增多而实践基地偏少。随着近年学前教育专业的兴起,学生人数大大增加,而实践基地并没有相应增多,造成“僧多粥少”的局面,影响了实习的效果。
2、中职教师的指导能力有待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应是突出技能性教学,培养实用型专门人才。然而,绝大多数中职专业教师都是从校门到校门,没有亲身经历又缺乏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只能是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书本。
3、学前教育专业教材过于陈旧。教材的编写没有适应社会的需求,就业的需要,往往理论性很强而技能性却不突出。在这种模式下,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只能是理论知识较丰富,而实际运用能力、操作技能却不强。
4、实践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中职学校在实践课程的安排上往往因循守旧,遵循往年的惯例,与实践基地的互动联系少,没有将双方的需求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中职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合理化的管理:
1、联系多个校外实践基地。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是见实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面对学前专业学生不断攀升的趋势,设立几个合适的幼儿园实习基地,满足校外实践教学的需要,这是急待解决的问题。实习基地的扩充,不仅可以缓解幼儿园接待实习生过多的困难,还可以让学生学习到不同幼儿园的风格特色。
2、设立模拟教学教室。如果学校条件允许还可以设模拟教学教室,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自己将教室布置成幼儿园活动室室的样子,在其间进行模拟教学活动,能动地开展自己的实践活动。
3、指导教师实行阶段分工。一是幼儿园教师主要负责本班实习生的实习期指导工作。为提高教师的指导质量,可以对幼儿园教师实行一定的评价机制。二是中职各任课教师负责各门课程中的见习活动的指导工作。中职教师不能将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活动等同于见实习,由于实习基地毕竟有限,幼儿园也有自己的日常活动要开展,不可能完全配合中职学校的实践教学需要,所以中职教师还应将学生的实践活动与日常的教学过程相结合,各门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都可以穿插着教学设计和模拟教学。
4、实践课程必须进行重新的安排。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见实习是其实践活动的主要组织部分,而见实习课程的安排的合理性,决定了实践的效果,因此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见实习课程进行合理的安排。现结合本校及实习基地的情况,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进行如下的安排。
中职学前教育实践课程安排的初步框架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上学期 下学期 上学期 下学期
实践内容 入门教育
幼儿卫生学见习 幼儿心理学见习
幼儿园保育园见习 幼儿教育学见习
幼儿园管理学见习
实习
实践形式 座谈会、入园参观、见习 见习、教育调查、活动设计、模拟教学 见习、教育调查、活动设计、模拟教学 实习
课时安排 一周 一周 一周 四周
关键词:中职广告设计专业职前培养与培训
中职学校重视对学生的职前培养与培训,在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之前,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岗前培训是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环节。作为中职广告设计专业学生岗前培训的核心内容,职前培训旨在探索中职广告设计专业学生岗前培训的有效模式,实现角色转变,为学生的顶岗实习和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中职广告设计专业学生职前培养与培训的必要性
1.必须做好学生职前培养与培训
中职学校学生生源竞争非常激烈,各校制定了许多招生鼓励政策,导致一段时间内生源竞争形成了恶性循环。要打造中职广告专业的特色,吸引更多的学生报读本专业,就要求中职学校必须针对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具备较高的广告设计专业教学水平,提高专业课教师授课的艺术性;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突出职业性、技术性、实用性的特点;注重考核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做好学生就业前的综合能力培养与培训,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目标,实现人生价值。
2.做好特色专业必须做好学生职前培养与培训
广告设计专业学生职前培养与培训的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在职业和技术方面都合格的学生,突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教学实训实践模式;培养学生就业实践技能、体验兴趣、独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要求学生参与相关广告专业企业的实训实践工作,了解广告运作过程,熟悉广告策划、制作等工作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并能运用在以后的就业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通过丰富而规范的实践实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在工作所需专业实践技能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获得较系统的职业技能,以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这种职前培养与培训突出了专业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尽早地进入职业的实战角色,面对就业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中职广告设计专业职前培养与培训的策略与实施
1.合理的课程设置,适应社会需求的可行性强的教学计划
中职学校广告设计专业培养的是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或从事美术工作的实用型基层美工,而不是培养设计师和美术专家。因此,在教学中也必须立足于这个基本点,紧紧围绕培养目标施教,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制订可行性强的教学计划,要适应目前广告公司等社会岗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规划课程设置,形成促进中职广告设计专业学生就业实践能力提升的课程改革设置,形成以中职广告设计专业学生就业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中职高效课堂教学,注重课堂教学的过程化管理,推行中职广告设计专业课程的“时段式”课时安排法、评价体系,丰富具有我国特色、本地区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学校教学尽量满足社会需求,真正做到校企有效衔接。遵循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与专业实践并重的原则,专业课程设置应借鉴国家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合理开设课程,学生必须完成职业技术考核才能准许毕业。
2.重视对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1)强调对中职广告设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与素质的培养,使学生不间断地在企业中接受真正的专业实践教育。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有效地培养了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在企业工作中应有的高技能与责任心,这是对学生进行职前培养与培训的一个有效策略。同时,邀请专家来校讲座,普及与广告设计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学生走入职业角色的过程中,渗透相关法律法规教育,使学生懂得工作中出现紧急事件时的应对方法,遵守本行业规则。
(2)设立学校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参与就业实践活动的关键问题就是实践问题。一方面,利用实习实训就业基地设立工作岗位,设置教育实践课题小组,让学生参与实习,使他们熟悉相关的工作流程,取得相应的就业实践知识。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通过企业设立教学实习基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以校外企业为主线开展就业实践活动,是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的有效途径,可以不断地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锻炼就业能力。
三、促进学生职前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培训
1.学校方面
学校提高广告设计专业的办学理念,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加强与相关就业单位的合作,以便随时掌握新的就业信息,调整相应的实训、实践计划。提高广告设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技能和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走进校外合作实习基地,和其他广告设计、印刷公司进行实习实训和调研,为学生真正迈进企业、具备就业专业实践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制定相应的选课制度,根据目前企业的需求,学生必须拥有很强的实操能力,要掌握过硬的基本功,这就需要大量的实践操作,不断地加以总结,才能达到要求。学校要安排学生进行专题案例的设计或策划,特别是注重电脑设计应用能力,以及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方面的训练。
2.学生方面
中职广告设计专业学生在职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与培训中,必须有包装自己作品的意识,能从容地用优美的文字说明、作品的装裱对客户解释创意来源,正确地评论他人的作品等,这些都属于广告设计专业人员的包装技巧。这些意识在学生的课程作业、小组竞赛、企业实训中均应得到加强。此外,对客户的尊重、团体协调能力、熟悉社交礼仪等,都是广告设计专业人员必备的素质。因此,从二年级开始,学生就必须进行广告案例的实操,以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目前,中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他们多是从事设计师或制图员等工作,其他的职位鲜能胜任。因此,在校期间应该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自身愿望,让学生有选择性地、侧重性地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升能力、气质等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将班级的管理制度与企业的管理制度相融合,让学生以管理者和从业者的角度去体验在工作中的位置,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快地进入职业角色,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然后,再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具体了解企业的真实状况,让学生真正感受企业氛围,继而对自身职业生涯进行有效地设计和决策,从而做到谨慎从业。中职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就业所需具备的专业实践能力,可以帮助学生认真地扮演好各个职业的角色,从而尽早地进入社会角色。学生在两年的中职教育教学中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自我,使学生的职前培养和培训与真正的社会职业角色有效地衔接起来。
参考文献:
[1]李胜格.中职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青春岁月,2011(12).
[2]贺朝.对中职学校学生就业状况的思考[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09(2).
[3]侯庭卓.滨海新区广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2012(4).
[4]蒋兴红.浅析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需求情况[J].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