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心理健康教学总结范文

初中心理健康教学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心理健康教学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心理健康教学总结

第1篇:初中心理健康教学总结范文

(一)指导学生广泛阅读

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课内外阅读材料的潜在的智力价值和精神价值,使教学内容既有意义又有兴趣。同时,利用语文学科教学内容的特点如人物、事物等来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完善自我意识,学会自我控制,培养自我发展能力。将心理教育与阅读材料紧密结合起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心理教育。教师也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搜集符合初中生阅读的时文,推荐给学生阅读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作文命题中渗透心理健康因素

初中阶段的学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喜欢发表个人见解,同时自我评价能力也在不断提高,经常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因此,作文命题一定要考虑到初中生心理特征。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平等态度对待多元化的思想。但是学生毕竟有不成熟的地方,容易走向极端,所以,教师应从社会发展、提高民族素质的高度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而且,作文命题要含蓄的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意图。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日常作文教学有多种形式,各类形式都可以尝试渗透心理教育,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除了常规作文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日记中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迁移情绪和升华情感有助于学生克服消极心理状态,完善自我人格,从而逐步形成健康心理。与此同时,教师引导初中生通过日记这一写作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价值的线索。另外,还可以通过书信等作文形式进行训练。

(四)在评价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作文批语应当是师生之间凭借学生作品而进行的敞开心扉的心灵交流、情感畅谈和生命对话,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一段宝贵的精神生命历程。教师对学生作文中心理健康方面的偏差要心平气和地与学生交心,提出自己的真诚看法,并对学生的转变和健康发展寄予热情的鼓励。赏识性的评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肯定性的评价,凸显教师的教育理念。学生得到肯定后他的心智模式就行到了调适,对作文的态度也有了显著的变化。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就被激发起来。学生一旦对作文产生兴趣,作文就成了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学生每次作文都是他们创造性的劳动,作文反映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都期待得到老师肯定和表现,所以在作文评语中要多写赏识性、肯定性的评语。

二、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我通过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写作实践,促使家长从多方面多角度来科学、合理地了解及理解学生。如我把学生提出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学建议,及时向其家长汇报,获得家长的理解、支持及配合。学生和家长互相倾吐自己的心声,使错误的家教方法得以纠正,使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得以发扬光大,从中选取优秀的经验加以推广,促进中学生健康地成长。通过作文教学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让学生家长懂得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通过作文教学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有趣的训练形式,不仅使学生有写作兴趣,而且把作文与生活、作文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使学生提高了作文与做人的综合素养,达到了作文修身的目的。让学生拓展视野,增长才干,强化情感,敏锐思维,健全人格,增强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促进了学生心理健康,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总结

第2篇:初中心理健康教学总结范文

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教育的现状

具体来讲,初中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教育的直接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开发智慧潜能、增加心理能力、培育优良性格、维护心理健康、促进良好行为的形成。中学生是心理发育的主要阶段,学校以及教师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结合,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这也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心理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主要方式

第3篇:初中心理健康教学总结范文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中小学、中职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进入一个重要时期,当代中小学生也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极易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因此,在中小学、中职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我市各级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务必摆正位置,把它列入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常规工作,以积极认真的态度抓好这项工作。

二、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

我市中小学、中职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市教育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管理与督导,领导小组下设指导中心负责日常工作,指导中心挂靠在德育处,各相关业务处室及教研部门予以积极配合。为方便各教育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中组指导中心设在福州八中,初中组指导中心设在福州十八中,中职组指导中心设在福州商贸职专,小学组指导中心设在福州教院二附小。请各县(市)区教育局也应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并有专人负责或分管这项工作,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制度,切实担负起当地中小学、中职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和指导工作,并及时将工作情况报市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备案。

三、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

根据省教育厅的工作部署,今年我市要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在普通高中、普通初中、中职校、小学选择部分学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推动面上工作的开展,并逐步向农村中小学辐射。具体步骤:

1、今年上半年,我局选择城区32所学校(初选名单详见附件1)作为首批实验学校,这些学校将根据实验学校的标准(详见附件2)认真整改,开展工作。6月底市教育局将根据整改情况予以确认授牌。

2、今年下半年,首批实验校必须对应挂钩农村1所学校或城市1所薄弱校作为联系校进行帮扶,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由城市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普及。

3、各县(市)区教育局可结合本地实际,选择部分城区和农村学校作为首批县(市)区级实验校开展工作,条件成熟时可申报市级实验校。各县(市)区要认真研究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特别要加强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要加强对学校教师特别是农村学校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通过专题讲座、案例分析、观摩与交流等多种形式,引导教师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强化教师保护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自觉意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当前,各地各校都要特别关注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就业家庭等特殊家庭学生以及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抵抗挫折、克服困难的能力。

四、建立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各地各校要重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以适应当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各校要有计划地吸纳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从事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专职人员的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纳入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系列,参加教师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各校要注意保护兼职教师的积极性,要按教师开展工作实际情况计算其工作量。各地各校都要积极为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创造条件。要制定专兼职心理教师的培训规划,按照规划逐步完成对教师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要把班主任、辅导员、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教师等直接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进行重点培训,列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内容。

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1、各校应通过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开展个别咨询与辅导,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等多种形式开展活动。各职校必须把心理健康课纳入正式课程。教育活动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初中以活动和体验为主,在做好心理品质教育的同时,突出品格修养教育;高中以体验和调适为主,提倡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的紧密配合。

2、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全员参与,全程渗透。要努力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工作体制。同时,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学校德育、学科教学和学生管理等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要严格区分学校心理辅导中心或心理咨询中心与校外心理治疗中心和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所承担工作的性质、任务。在学校开展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中发现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将他们及时转介到专业卫生机构治疗。

第4篇:初中心理健康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生 心理问题 对策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道出了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但这个健康,人们常常侧重于身体有无疾病,而忽略心理上的健康。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健康在人的健康中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认识越来越清晰,心理健康已成为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那什么是心理健康呢?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那如何保持健康的心理,如何能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心态,心理教育就首当其冲了。我是一名中学教师,面对的初中生正处于少年时期。这个阶段的他们,一半是儿童,一半是青年。幼稚与成熟并存,在人生的旅途中,这是一个身体和心理发展迅速的时期,也是充满希望又令人烦恼的时期,更是一个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初中阶段重视的不仅仅是为学生打好学习基础,还应当注重培养其良好的品质。心理健康对广大初中生而言就显得十分重要。历经这十几年的教学和深入接触学生,通过广泛的调查和总结,本人归纳了初中生常见的在学习、人际关系、青春期等几个方面的心理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维护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对策。

1 探讨、维护初中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意义。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普遍承受着比以往沉重得多的心理压力,各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频繁出现。而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和能力,全面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已成为社会和时展的需要。而心理健康是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在任何一个方面的发展都是建立在特定的心理素质之上的。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重要因素,是其他素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因,可以制约或促进其他素质的形成与发展,也会影响其他素质的发挥。可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初中生正处于儿童向青年过渡的阶段,随着生理上的巨变,他们心理上也进入了一个动荡不定的时期,这时期的初中生的心理经常出现矛盾,性需求与规范约束的矛盾,这些矛盾冲突使得扔中生极易产生心理及行为的偏差。2008年6月份,学校对在校学生进行一次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发现有41%的初中生存在着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20%的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这说明初中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嫉妒自卑、任性孤僻、学习不良、考试焦虑、逆反心理、神经衰弱、青春期闭锁心理、社交困难、吸烟饮酒、打架、骂人、说谎、考试作弊、厌学、网瘾、玩游戏等。从我校初中生的现象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2.1 学习类。学习作为学生时代的主题,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亦是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我校初中生表现出来的主要体现在厌学、逃学、考试焦虑等。

2.1.1 厌学、逃学。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完善,学生的学习空间、时间更为自由。但是,我们也常常听到家长说:“我这孩子很聪明,如果把1/2的心思放在学习上,准能成学习尖子,可是他就是贪玩。讨厌学习,学习成绩差,经常开红灯以致于逃学。”在我学校不乏这类学生,这都是心理有困扰造成的学生厌学。造成学生厌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

2.1.1.1 来自学生自身的人格缺陷。学生人格缺陷是造成目前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厌学学生的人格障碍大致有以下四种;①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缺乏学习的心理动力。现在的初中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生活优越,甚至于无后顾之忧,他们缺乏理想和积极的生活目际。②我父母是农村的,那个年代大字不识一箩筐,我也是遗传了这点,我天生就是笨,做什么事都比别人慢一拍,虽然勤能补拙,但那毕竟需要时间,别人都走远了,我要赶也来不及了,不如放弃。存在这类想法的学生有较严重的自卑感,对自己缺乏自信,自暴自弃,特别是在某一事上,显得比别人落后,他们更显得消极。③性格外向的学生喜怒哀乐形于色,与同学容易建立良好的关系,但也容易产生矛盾。一旦自尊受到伤害,就会产生抵触情绪。④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优越的家庭生活或父母的过分溺爱,造成孩子们缺少生活的磨练,他们意志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经不起挫折,一旦遇到波折就后退,以致无法自己克服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这种人格缺陷不仅是造成他们当前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而且更是有碍于他们的继续发展。

2.1.1.2 来自学校教育的“教”不适应学生的“学”。过去,我们注重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课堂上教师是“主演”,要求学生听从老师,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使得课堂气氛十分沉闷,一些学生就会厌学。再者传统的教学,老师更注重的是教学任务的完成,注重“教”,而很少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满堂灌输,基础稍差、不想学、或者精神差的学生就在这一知半解或一窍不通中度过,结果到头来还是不懂,最后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干脆逃学。可见老师的教不适应学生的学是造成学生厌学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其次,片面追求升学率、优秀率、获奖率,忽视学习困难生的发展。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许多中学还是没有摆脱考试这个指挥棒,以成绩评优、评奖,以致许多老师在班级授课制中以牺牲一部分学生的发展去求得这些荣誉。为了追求升学率,学校甚至于每个学期开学都织组一次考试,按成绩好差分加强班、优等班、普通班、职业班。这大大挫伤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削弱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觉得在职业班就是恶劣学生的表现。

2.1.2 考试焦虑。一是大部分学校的考试体制是一期一大考、一月一中考、一星期一小考。期末、期中、单元、各类比赛,甚至出现考试泛化现象。以上问题是由学校的教育结构、学校的指导思想、学校的教育方针的影响而形成。从理论上是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但是给学生的感觉是时时都处在考试的紧张状态中,无形地给学生的心理加重了法码。造成对考试的恐惧。其次,我国目前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体制中,教育行政机构还存在不合理的现象;绝大部分学校的学生在初中阶段所学的知识基本上是为了升入高中,特别是重点高中,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升学。有些家长或者老师常给学生灌输升上重点高中就

等于一个脚踏入大学门坎的思想,这种情绪反映在学习上,就会感到学习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教育结构不合理还表现出教育内容过难、无味,学生不感兴趣。因这种情况导致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脱离学校到网吧、游戏厅等地方寻找不正当的刺激,从而形成一系列品行障碍。

2.2 人际关系。

2.2.1 与父母的关系。我们常听一些家长埋怨说:“我这孩子有什么事都不愿意和我们家长说,宁愿跟同学诉苦或者与老师谈。”这涉及到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问题。一个完整、和睦、民主的良好家庭给初中生营造一个温馨的归属港湾,孩子们时常感受来自家庭的温暖,来自父母的关怀,遇到什么困难他们才愿意和父母沟通:相反,一个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都是以自己为中心,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儿女们,从来不考虑孩子们是否愿意、是否接受,这就造成孩子们只知道听从、接受,而不会和父母谈自己的理想。从而造成了孤僻、专横的性格。另外,父母离异、家庭中的种种伤痕。都会给初中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有人研究认为:父母不和睦或父母一方死亡会给儿童在心理问题上造成更大的伤害。这是因为孩子在父母那里看到了人际的恶劣性,不和睦的父母关系对孩子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他们会有一种被人抛弃和愤怒感觉,并有可能变得抑郁、敌对、富于破坏性,并对学校和社会生活不感兴趣。他们认为是自己的父母给自己带来了痛苦,他们憎恨父母、家庭,认为家庭是造成不幸的根源所在。

2.2.2 与教师的关系。老师不仅是学生学习上的导师,也是学生生活上的朋友。据调查反映有72%的学生都希望老师在生活中能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和他们相处,希望老师对学生多些理解、多些信任。初中学生年龄偏小,老师就成了学生心中的理想目标和公正代表。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心、理解与爱。如果老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帮助。对待学生冷漠,甚至横加指责,学生就会感到失望。更有甚者,教师对学生缺乏尊重、贬低其价值的不良态度,会使学生的心理遭受到严重的创伤,这也是师生间发生冲突的原因。这种情况下,学生会有压抑、消极的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2.3 与同学们的关系。学校是一个大家庭,班里学生更是一家人,大部分学生都希望同学之间像一家人一样和睦相处、彼此关爱。初中生和小学生、高中生一样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支持外,也希望在同班或同级里获得被同学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有的同学由于性格孤僻,不善交往,所以和同学的关系不融洽,甚至有时关系紧张,这样的情况又会使他们的孤独感越来越严重,却因为苦无对策而形成恶性循环。

2.3 青春期心理。

2.3.1 青春期闭锁心理。初中生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青春期的心理和生理都日趋成熟,有些学生不善于跟父母、老师、同学沟通,心理的困惑和疑虑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就表现出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较为特殊的问题。闭锁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处于消极情况控制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它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

2.3.2 情绪、情感激荡,或彰显、或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变化会使学生的心理发生微妙的变化,初中生对外界的事物特别敏感,一个微笑可以使他们的情绪飞扬、极度兴奋,一段感人的话语会使他们激动无比、心潮澎湃。然而有时有的学生不管内心是激动、高兴还是苦恼、消沉,都不会轻易表露出来,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面对老师和父母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解决,他们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变得焦虑与抑郁。

2.3.3 早恋。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身体发育加快,第二性征出现,生理成熟时间提前,出现性发育迅速趋于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现代的初中生与过去相比眼界宽了、想的多了,早已跳出了学校这个“圈”,但他们的认识能力和自控能力有限,又处于青春期,难免会有青春的悸动。特别是受到社会上歪风的影响,他们认为谈恋爱是时尚、是一种潮流,不谈就是落后。再者从小学升入初中,意味着学生开始独立生活,父母可以不接送了,但相当一部分家长没有做好过渡工作,放手过早,又疏于管教。以致学生获得了很多可特别利用的个人空间和时间。另外,部分家庭的离婚大战和离异现实导致学生失去情感寄托和生活监护,从而为早恋创造了条件。初中生早恋具有自发性、隐蔽性、盲目性、矛盾性等特点,尽管这种恋爱带有好奇和模仿的成份,但却是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

3 学校教育对策。

3.1 开设心理辅导课。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时期。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学生的心理问题就理应从心理上去排除,只有困扰得到了及时的排解,才会更有利于初中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学校领导应将心理课纳入课程日程安排,侧重心理卫生知识学习辅导。对学生进行科学用脑训练,为学生讲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着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进行生活辅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处理自身身心发展变化和调节心理的技能,排除心理上的各种障碍。克服如情绪、社交、休闲、消费、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初二下学期开始可进行升学与择业辅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为自己的未来制定计划。

第5篇:初中心理健康教学总结范文

一、现初中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初中教职人员岗位责任不清晰

现时期初中的课程当中,各任课的教师经常担任任课教师的同时还担任班主任一职。在一农村的中学当中,因为教师资源的不足,一名初中教师就担任多个岗位的职务。导致任课教师的岗位职责很难被明确。教学期间的机械性与功利性,致使很难达到精细化与人文化的教学。对于部分课程来说,需参照本学科的具体特点来对学生有针对性的讲解关于所学学科的多元化知识体系,并且通过各种不同的讲解与互动的方式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实现真实的授业目的。

(二)初中教职人员在教学中缺少对自身的评估、检查与改进

针对大部分的初中教师人员来说,一般都偏于把精力用在参加或被动的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结果考评中,对教学的总结大都是任务性质的和零散的记录教学的成果。在实践当中,只有少数的教师把教学总结变成行动力,对时间段内的教学成果实行自我检查与评估,并构建与之有关的教学总结档案。

(三)初中教职队伍整体素质无法达到现时教学的需要

素?|教育的目的是要求学生综合全面的进步发展,如此对教师组织的整体素质提出了高要求。现时期的教师队伍中,关于学科的比例严重的失衡,教育的思想与教育的观念都比较滞后,教师自身的基本素质并不扎实。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人事制度的不完善,所需的师资进不来,有实力的师资又没有办法留住;学校对于教师培训重视力度不足,给教育教学的方法优化与教育观念的创新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初中教育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构建综合性的教学目标

学科的性质明确了教学目标的综合多维性。初中教师需参照具体的教学任务,对课程要求进行反复的研读,对于所教学生的各自能力与不足之处等,制定阶段内的教学任务。参照上阶段的工作成果,更深一层的确定本学期内的教学任务,构建本学期的学习目标和工作目标。

(二)对综合的教学目标实施精细化

初中教师应构建多维性的教学目标,对教学的方法和方式进行创新,通过引导式、情境式、角色互换式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重视对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介体的整合与利用,实现有效的教学效果。除达成以成绩结果为主的教学目标以外,初中的教师还需要重视学生的德育、心理健康、团队精神等方面的教学。

1.学科教学过程中融入德育的教学内容

在初中的教学过程中,注重课本内容的合理引申与发散教育。例如;通过对课文中的一些典故来联想与之相联的德育内容,之后由故事性升华到思想性,实现德育的教学,这样可以促进学生树立端正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的教育同样也是初中教育教学过程中主要的目标与内容。因为此目标所具有的抽象性与不易评估性,教师在具体的实践当中,需依据课本中的内容与课外读物的辅助,通过现代的教学介体,创新性的教学模式,重视教和学之间的交互性,并且还要特别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培养出具有完善人格与良好心理品质的出色人才。

3.团队教育

在社会当中,团队精神是一种相互协作的精神,其被人们所倡导。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培养团队的意认,除灌输课本内容的理念以外,教师更需重视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间的协作精神。例如:对某一知识点进行分组式的辩论等教学方式。不管教学目标怎样多元化,这些教学的目标都应与实践紧密的联系,不可简单的对目标进行分解,独立的进行一个目标的教育教学。在执行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需注重构建细致深入的教学总结档案,记录各时期各教学目标的执行情况与完成效果及工作的创新等。

4.不断提升教师人员的专业水平

现时期,我国很多初中的教师只是完成制定教学的目标与实现教学的目标而已。教学的总结只是复制记录教学的目标与教学的任务,对这种不完善的教学过程,教学总结的作用并未切实的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需把教学目标的执行过程和教学的任务所完成的效果进行整理,把具体完成的目标和制定的教学目标实施充分的对比评价,找出不足,并制定教学的总结,为下一教学目标的制定提供参考。

5.对初中考试制度进行创新

现在一些地区的政府、社会各领域、及家长对于学校的评定仍然是将升学率作为主要的参考依据,这些压力造成校领导与教师总是以考试为中心,给教师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同时也给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片面性的教育让学生不管是思想上或是在知识和技能上都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考试制度急需进行改革。

第6篇:初中心理健康教学总结范文

一、理论背景: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内容与启示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与主要内容

2000年,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理论的创始人塞里格曼(Seligman)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发表了《积极心理学导论》(PositivePsychology:AnIntroduction)一文,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利用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心理学的补充和完善,其基本理念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积极心理学研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认为心理学研究是为了帮助人们生活得更健康、更快乐、更加充实有意义。积极心理学以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为研究核心,致力于促进个人、社会以及整个人类的进步和发展。第二,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存在巨大的潜能,都能决定自我的多种基本需要,都重视自我发展,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积极心理学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动机、能力和潜能等。第三,积极心理学提出了积极预防的思想,认为应该致力于培养可以抵御心理问题和疾病的力量,而不是仅仅修正心理缺陷或治疗心理疾病。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积极情绪与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社会环境、积极情绪与健康等多个方面。从个体层面而言,积极的人格特征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塞里格曼和彼得森通过反复的调查研究和分类,将人类的性格力量划分为6种核心美德和24种性格力量。6种核心美德是智慧和知识的力量(包括创造性、好奇心、热爱学习、思想开放和洞察力)、性格力量(包括诚实、勇敢、坚持和热情)、人道主义的力量(包括善良、爱和社交智慧)、公正的力量(包括正直、领导力和忠实)、节制的力量(包括原谅、谦虚、审慎和自制)以及卓越的力量(对美和优点的欣赏、感激、希望、幽默和虔诚)。

(二)积极心理学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并非全盘否定传统心理学,关注积极人格也不是完全回避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学更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向功能,主张发挥学生优势、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给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诉求。首先,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对青春期心理问题、危机进行干预,它也应对学生的积极人格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强化。其次,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对心理缺陷、伤害的修复和弥补,也是对学生自身所拥有的力量、能力和潜能的发掘,要相信学生的许多积极心理潜质是可以通过学习、生活实践而得以开发和培养的。再次,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关于学生心理问题或疾病的研究,也是关于学生学习、生活及成长过程中健康、快乐和爱的研究。

二、实践探索: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中心理课教学内容优化

心理课是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课堂是心理课的主要阵地。从优化课堂教学的角度出发,如何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引领下,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特点和优势,在教学实践中对心理课教学内容进行反思和优化,从而提高心理课教学的有效性,让心理课真正成为帮助学生发挥积极优势和潜能,促进学生积极人格培养的“幸福课”,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实践和探索的过程。笔者从事过三年初中心理课教学和四年高中心理课教学实践,一直立足课堂,思考如何将积极心理学理念渗透到高中心理课教学内容和实践中。四年来,笔者边教学、边研究、边总结、边改进,逐步探索如何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潜质,最终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力量和优秀品质。

(一)建构积极心理学视角下

高中心理课教学内容框架目前上海高中心理课程没有完全统一的教材,大部分教材的内容结构主要是根据学生存在的心理发展问题进行架构,具体涉及认识自我、学习辅导、情绪辅导、人际交往辅导和职业生涯辅导等单元内容。借鉴积极心理学对积极人格品质的研究,结合高一学生的年龄阶段和身心特点,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现有心理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重组与更新。按照“主题单元学习专题课时”的逻辑层级架构,初步将心理课教学内容划分为四大主题单元。具体包括积极的个人优势(发现并利用个人特长)、积极的情绪体验(打开快乐之门)、积极的社会关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生命成长(激发内在动机,锲而不舍实现目标)。在此基础上,分解主题单元,形成若干学习专题,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1.积极的个人优势本主题单元关注如何发现及利用个人优势。专题1为“培育发挥个人优势”,其主要目标及内容是理解和欣赏24种性格优势,认识每个人都独一无二并具有潜能;积极参与个人优势实践的活动,有意识地尝试积极自我认同的方法。专题2为“开发创造力”,其主要目标及内容是理解创新特质,掌握发散思维方法,培养创新意识;积极参与创新思维训练活动,在创新思维训练活动中体验到愉悦感和成就感。专题3为“聪明学习”,主要目标及内容是认识自己的学习习惯与风格,尝试时间管理方法;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改善自己的学习效果。2.积极的情绪体验本主题单元关注如何帮助学生更快乐,满意地体会过去、快乐地感受现在和满怀希望地面对未来,从而帮助自己更加幸福地生活。专题1为“主观幸福感”,主要目标及内容是了解自己的幸福感受,学会适当表达个人情绪;分享积极情绪,提升情绪洞察和调节能力,学习运用多种方法保持愉悦心境。专题2为“学习乐观”,主要目标及内容是了解乐观的含义、主要特征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意义,体验积极归因的方法;使人生态度和思维方式转向乐观,从而激发成功的动力和行为。专题3为“希望和梦想”,主要目标及内容是理解希望的涵义和意义,体验个体对未来预期的积极情感;学会运用梦想分类和转换期待对象的方法,促进自己行为的积极改变。专题4为“探索人生意义”,主要目标及内容是感受和分享心流体验,珍惜生活中所拥有的美好;善于发掘自己的人生价值与意义,珍爱生命、热爱生活。3.积极的社会关系本主题单元关注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学习者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主观幸福感。专题1为“改善亲子关系”,主要目标及内容是感受父母的爱,表达对父母的爱,激发家庭责任感;学习运用积极对话的双赢技巧,与父母协商解决问题。专题2为“发展和谐的伙伴交往”,主要目标及内容是感受、体验和谐的同伴交往氛围;学会沟通与合作。专题3为“感恩与宽容”,主要目标及内容是体验感恩与宽容,学会表达感激之情和宽容之心;学会运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对待误解,发展宽容有度的交往能力。专题4为“青春期情感”,主要目标及内容是了解两性差异,认识异往应遵循的原则;感受纯真的“青春情感”,学习适当地表达情感和学会等待,尝试应对情感困扰。4.积极的生命成长本主题单元关注个人内心成长,帮助学习者激发内在动机、掌握目标的抉择和执行以及在逆境中反弹。专题1为“在逆境中反弹”,主要目标及内容是感受面对逆境时,永远不放弃希望的态度。尝试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行为去面对逆境、心向未来。专题2为“提高自决能力”,主要目标及内容是感受心理需要获得满足的积极情绪体验;学会遵从内心,面对人生做出积极的选择和改变,从而提高自决能力。专题3为“促进行动能力”,主要目标及内容是感受目标承诺的积极体验,愿意为目标付诸努力与行动;尝试根据自身条件和能力,制定合适的目标和可行的行动计划。

(二)形成积极心理学视角下

高中心理课的专题教学案例设计在开展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一心理课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对已有实践进行反思。根据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高一心理课“主题单元学习专题课时”的内容框架,结合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求,形成教学内容优化后的《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一心理课专题教学案例》。在主题单元和专题的框架下细化专题,每个专题根据教师和学生需要灵活设计课时,具体课时内容示例见表2。课堂上主要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团体游戏和活动、心理测验、情景剧、影视欣赏、拓展阅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思考和分享,让学生看到自身存在的积极优势和力量,不断发挥这些优势和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三、进一步的实践方向和思考

第7篇:初中心理健康教学总结范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的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采取抽样问卷调查和组织抽样学校的相关领导、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兼)职人员、班主任、学生代表座谈的方式进行。共收回调查问卷349份,座谈会材料36份,其中经过市(州)或县、区汇总整理的座谈会材料8份。本次问卷调查收回的小学问卷155份(城镇学校73所、农村学校82所);初中问卷147份(城镇学校70所、农村学校77所);高中问卷47份(城镇学校39所、农村学校8所)。问卷统计显示: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319所,占被调查学校的90.4%,其中小学138所,占被调查小学的89.03%,初中137所,占被调查初中的89.03%,高中44所,占被调查高中的93.6%。在被调查的学校中,有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105所,占30.1%,其中小学51所、初中38所、高中16所,分别占32.9%、25.9%、34%,有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占绝大多数;有62所学校有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占被调查学校的17.8%,仅有9人有心理咨询证书;有288所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过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占被调查学校的82.5%,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占88.4%、76.9%和80.9%。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上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校为284所,占81.4%,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135所、126所、23所,分别占87.1%、85.7%、48.9%;通过班队会活动的学校223所,占63.9%,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105所、85所、33所,分别占67.7%、57.8%、70.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的学校192所,占55%,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69所、82所、41所,分别占44.5%、55.8%、87.2%;通过心理咨询活动的学校211所,占60.5%,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81所、94所、36所,分别占52.3%、63.9%、76.6%;通过其他活动的学校138所,占39.5%,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62所、48所、28所,分别占40%、32.7%、59.6%。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绝大多数学校同时采用上述多种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排序上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班队会活动、心理咨询活动是当前我省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班队会活动、心理咨询活动是当前我省初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心理咨询活动、班队会活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当前我省高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

对学校选用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问卷调查结果:选用了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学校262所,占75.1%,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133所、98所、31所,分别占85.8%、66.7%、66%;有333所学校认为选用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是必要的,占被调查学校的95.4%;我省中小学选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出版单位主要有:长春出版社、东北师大出版社、吉林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等,还有一个县选用的是县内自编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在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的认识上:认为目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学校162所,占46.4%,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36所、89所、37所,分别占23.2%、60.5%、78.7%;认为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是正常的有318所学校,占91.1%,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150所、126所、42所,分别占96.8%、85.7%、89.4%;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得到解决的有241所学校,占69.1%,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120所、94所、27所,分别占77.4%、63.9%、57.4%;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很难得到解决的有107所学校,占30.7%,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35所、52所、20所,分别占22.6%、35.5%、42.6%,还有一所初中学校认为“不好说”。对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问题,从影响大小的排序上看,大多数小学认为家庭教育(结构)的影响、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阶段等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其中有超过50%的学校认为家庭教育(结构)的影响是排在第一位的;大多数初中认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结构)的影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阶段等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其中有超过50%的学校认为应试教育的影响是排在第一位的;大多数高中认为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阶段、应试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结构)的影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对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的问题,大多数被调查的学校认为主要表现在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人际交往障碍、人际关系紧张、厌学、逃学、考试焦虑、闭锁心理、虚荣心强、亲子沟通等方面。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和对小学、初中、高中的对比分析来看,我省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表现出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我省90%以上的中小学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其中高中的比例略高一些,在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中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比例偏低,小学37%、初中27.7%、高中38.1%,而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比例偏高,且大多为班主任兼任。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比较低,在被调查的学校中,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小学24人、初中25人、高中13人,取得心理咨询证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人数就更少,小学5人、初中4人。尽管绝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过相关的培训,小学占88.4%、初中占80.5%、高中占80.8%,但仅靠短期的、非系统的培训难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要求。三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班队会活动、心理咨询。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班队会活动是主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初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班队会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是主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心理咨询、班队会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主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小学和初中的绝大多数学校都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四是93%以上的学校认为选用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有必要,选用了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学校的比例为小学96.4%、初中71.5%、高中70.1%。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单位比较杂,据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我省中小学现在所选用的教材大多没有经过审定,而且大多数是通过非正规的渠道发行的,这也是学校在座谈中所反映的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五是“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的认识”这一问题的调查结果应引起高度关注,有相当比例的学校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学生的心理问题“很难得到解决”,而且有这样认识的学校比例呈小学、初中、高中上升的趋势。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小学占23%、初中上升为60.5%、高中达78.7%;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很难得到解决”,小学占22.5%、初中上升为35.5%、高中达42.6%。六是关于“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问题”,从影响大小的排序上看,大多数学校认为家庭教育(结构)的影响、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生理心理发展阶段等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其中小学学段有超过50%的学校认为家庭教育(结构)的影响是排在第一位的,初中学段有50%的学校认为应试教育的影响是排在第一位的。从各学段来看,家庭教育(结构)的影响被公认为是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p#分页标题#e#

座谈会结果分析

通过对座谈会结果的汇总分析,大多数学校反映我省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困惑表现为: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受重视。行政领导不重视,学校不重视,家长也没有这个意识,心理健康教育课变成了摆设,上级部门检查了、有活动了就摆摆样子,反之就不上。绝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都是为应付检查准备的“课表课”。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从座谈的结果看,绝大多数学校都反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严重不足,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更少,由于学校缺编,不能招聘到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多数为班主任,工作量又太大,影响正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缺少专业师资,绝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偏低,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由班主任或从其他学科“改行”担任的,还有一些不胜任其他学科的教师被安排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这些教师不是心理学专业毕业,又没有接受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或只参加过短期的、不系统的培训,对新形势下学生心理的特点、变化和规律等,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和研究,工作缺乏针对性、规范性和科学性,难以保证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缺乏适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目前大多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依托于心理健康教育课,但目前尚无真正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现在学校使用的几种版本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大多没有经过审定,质量无从保证。这种现状对农村学校来说问题就更大,由于农村的学生和城市的学生在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方面的不同,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也有较大差别,比如说对于农村比较普遍的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就是一个较大问题,而与之相关的内容在目前几种版本的教材中都未有涉及。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教师的培训提高、学校心理咨询室的设立、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都无法得到保证,很多学校没有符合标准的心理咨询室,有的与其他办公室混在一起,有的仅是一个空房间,难以达到心理咨询工作的基本要求。社会和家长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多数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由于家庭教育(结构)等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比较多,单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力量是很难解决的,应该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为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和建议

提高认识,落实责任提高教育行政领导、学校领导、广大教师以及学生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落实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按照《吉林省贯彻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的要求,真正建立“各中小学校要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制”。从各个领导层面抓起,全体总动员,纠正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的认识误区及行为偏差,从根本上改进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真正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高度来认识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真正落实《实施意见》的要求,“对于城市和条件较好的学校,要配备专职教师;暂时没有条件的学校也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拔兼职教师加以培养”。省里要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配备和培训时间表,制定相应的政策,确保各中小学做到配备专业的、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扩充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投入,建立省、市、县三级培训机制,在省培计划实施中尽可能向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倾斜,将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列入中小学校总体师资培训重点计划,并鼓励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采取自学、函授等多种形式,提高自身专业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造就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第8篇:初中心理健康教学总结范文

1.1心理健康的概念: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它以促进人们自我心理调节、发展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使人们适应社会生活,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人们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内容的完整、协调一致,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心理障碍或问题行为的发生。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表现为智力正常、情绪适中、意志健全、人格统一、人际关系和谐、与社会协调一致及心理特点要与年龄特征相符合等几个方面。

1.2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技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活动、学科渗透、心理咨询等多种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心理机能健康发展的一类教育活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旨在使学生在学习成长发展智育的同时,能不断提高自身耐挫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时刻保持乐观和积极进取的心境,最终能很好的适应社会。

2高中生物新课标中蕴涵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生物新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生物教学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有助于培养学生正常的情绪情感反应、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促进个体社会化过程的顺利完成,其资源主要包括:(1)新课程性质中指出: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2)新课程理念中指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3)新课程目标中指出: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4)新课程教学建议中指出:加强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的进行;注意学科间的联系;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5)新课程评价建议中指出: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建立学生学习记录卡;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3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3.1加强教师心理健康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教师心理健康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积极乐观地面对自己的学生。教师还应该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生物教师要树立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教育理念,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自己、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博采众长,善于学习和借鉴名优教师的教学风格,融合自身的审美情趣、思维方式乃至气质、能力和素养,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教学风格。

3.2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由于青春期心理具有脆弱性、冲动性、不稳定性,对外界刺激容易产生不良情绪反应。当不良情绪积累过多,最终就会导致生理疾病。学生在初中学过生理卫生,对自身有所了解,但由于应试教育,有些学校根本不上,或者由非专业科老师照本宣科,遇到有关青春期方面的知识更是难于启口,使学生对性知识和自身出现的一些正常的生理变化缺乏正确的认识,不会及时进行自我疏导和调节,从而诱发一些心理问题。高中生面对自身的生理变化,如:月经、遗精等现象既感到“倒霉”,又渴望了解,但往往又难于向父母、老师、同学倾诉,从而闷在心里,成为自己的一个心理阴影。不少学生得不到正面的知识教育,往往到网络世界去了解,不可避免地造成少数学生接触一些下流的不健康知识,加上学生的识别能力较弱,从而不能自拔。针对这一现象,我在讲解人的生殖和发育时,通过卵细胞、的产生过程介绍,结合受精卵的形成过程,以及胎儿的产生过程,向学生解释月经、遗精是每个进入青春期的人都会有的正常生理现象,从而消除了在学生心目中的神秘感和自卑感,并能进一步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3.3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除了生理变化造成的心理变化外,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学生还面对越来越多的社会、家庭、学校的有形和无形的压力,从而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有着越来越多的心理困惑,又找不到倾诉、发泄的对象,慢慢就转变成心理压力,进而产生明显的厌学情绪,甚至走上轻生之路。我们在学习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学说”时,让学生了解到只有在生存斗争中适应环境的生物才能生存,同时教育学生在当今社会处速发展时期,每位学生都应挖掘自己的最大潜能,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同时还应提醒学生应该正当公平竞争,保持健康的心态,不要自私狭隘,注重引导学生碰到一些不愉快,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应向家长、同学、朋友、老师倾诉,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教师应主动与心理压力大的学生进行疏导和沟通,排除其心理障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另外,一定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在生物课堂上充满兴趣、享受快乐。

3.4以新课程为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生物学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新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机地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在课堂教学中,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耐挫折教育和珍爱生命教育,使学生不断坚强起来,正确看待困难与失败,从失败中吸取经验与教训,在挫折中不断成长,认识到生命的可贵,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精彩。

4总结

第9篇:初中心理健康教学总结范文

一、引言

正念(Mindfulness),源起东方禅修技术,后传入西方,受到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其代表人物是麻省大学医学中心的乔・卡巴金(J.Kabat-Zinn)。卡巴金教授认为正念就是有意识地觉察、活在当下、不加批判,换句话说就是单纯地觉察、关注当下发生在自己身上或周围的一切,不作任何评价和判断。正念训练的主要技术包括:躯体扫描、正念观呼吸、正念散步、正念瑜伽、正念吃葡萄干等。目前以“正念”为基础形成的正念疗法已经成为一种系统的心理疗法,主要包括:正念减压疗法、正念认知疗法以及辩证行为疗法。国内外有关正念的研究和应用已经相当普遍和成熟,已有研究总结提出正念训练能够改善个体抑郁症、强迫症、焦虑障碍等心理障碍,提高个体正性心理品质。国内有关中学生的研究也如火如荼,正念研究提出正念水平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显著正相关,与正性情绪呈显著正相关;孟祥寒利用正念训练和放松训练缓解中学生考试焦虑的研究发现前者比后者效果更好;苏丽萍发现正念团体训练对中学生的学业拖延效果显著。由此可见,可以尝试把正念应用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要求,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研究,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引导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展相关研究。基于这一前提,在系统学习、体验了正念相关理论与操作活动后,我在重庆市巴南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任老师的帮助下,选取初一年级某班同学进行了以正念为主题的班级辅导活动。本文将选取活动中的“正念吃葡萄干”一课作为案例,浅谈在中学生中进行正念训练的实践经验和反思。

二、案例呈现

“正念吃葡萄”是正念训练中的一个有趣、有代表性且感受性较强的活动。针对初一学生的心理特点,我设计了一堂“正念吃葡萄干”的主题团体辅导方案。具体如下:

环节一:导入

教学一开始,教师首先播放了一段各种人吃东西的视频,视频中的人的吃相千姿百态。视频开始前,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这些人的吃相,视频一结束,教师问:“你们遇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是怎么吃的?有什么样的感觉呢?”学生们若有所思,有积极性高的学生起来分享说:“遇到自己喜欢吃的就大口大口吃。”并做模仿,“感觉就是很好吃。”也有同学说:“遇到自己喜欢的蛋糕就会吃得很快,感觉很甜。”

几个学生分享完了之后,教师总结:谢谢同学们的分享,一提到吃,同学们积极性就特别高,今天我们就来上一堂关于吃葡萄干的课。此时向学生展示已经准备好的葡萄干。

环节二:自由吃葡萄干

课前已经将葡萄干平均分好,分别装在不同的透明塑料杯里面,由各小组组长来教师处领取,并明确告知全班学生每个人分发两颗葡萄干,拿到葡萄干后自由解决。从课堂反应来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是拿到葡萄干后就毫不犹豫地吃下去了,没有任何观察动作。

在询问“吃完葡萄干之后有什么感觉”时,大部分学生的第一反应都是跟“甜”有关,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感觉,只有少部分学生提到“软”“大”“小”。紧接着老师指出:“同学们吃葡萄干时获得的感受不够多,没有体会到吃葡萄干时所有的感受。”由此引出:“今天要体验一种新的吃葡萄干的方法,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参与呢?”在学生异口同声的“好”中进入了正念吃葡萄干环节。

环节三:正念吃葡萄干

首先,向学生介绍这种方法叫作“正念吃葡萄干”,并简单介绍什么叫作“正念”以及它的功用。紧接着,要求各组组长第二次分发给每位同学一粒葡萄干,放在桌子上,并强调此时不能吃,要按照指导语来吃。指导语共分八个部分:拿起―观察―触碰―闻―放入口中―品尝―吞咽―感觉。活动过程中结合同学们的反应来决定进程的快慢,有的放矢。整个过程中,学生表现出很多情绪,但是仍然坚持让学生完成,认真体验。结束后,小组进行自由讨论,并回答教师“正念吃葡萄干有什么感受吗”的问题。

环节四:分享体验

根据学生的反应,教师适时抛出一个问题,“与第一次吃葡萄干相比,正念吃葡萄干给你带来了哪些不同的感受?”此环节要鼓励学生勇敢地发现,并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

环节五: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吃东西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再小不过的一件事情,面对同样一种东西,不同的人能吃出不同的感受,就像今天带领大家体验的吃葡萄干活动,虽然葡萄干就在眼前,可是很多同学的心此刻并没有放在品尝葡萄干上,所以不能很好地感受、认识葡萄干。不仅葡萄干是这样,同学们在对待自己时也一样,应该学会感受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绪,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己!

此外,提醒学生们课外时间可以模仿正念吃葡萄干进行练习和感受。

三、教学反思

此次活动结束后,我对学生进行了课后反馈调查,询问学生上课的感受,所有学生都表示自己从来没有上过这种可以在课堂上公开吃东西的课,很好奇,很激动。有学生反映自己对这节课印象深刻。结合学生的反馈以及我自己的经验,分享以下几点思考:

1.主题选择。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面临着生理、认知和社会性方面的巨大变化,而其心理发展水平处于从幼稚向成熟过渡的阶段,所以此阶段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他们既不了解自己身体的发展变化,又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思想、情绪、人际关系等,无法与自己和谐相处,于是一些学生只好选择逃避、表演、攻击他人甚至自己。《纲要》中明确提出,初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帮助学生加强自我认识,客观评价自己,认识青春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正念训练中的活动特别强调个体对自己身心的觉察和认识,符合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尽管正念训练中的某些活动与青少年好动、活泼的特性有所冲突,但仍然不失为丰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的一种值得尝试的手段。

2.活动形式。本文分享的“正念吃葡萄干”这一案例,整个活动可以用“吃”来贯穿:看别人吃―自己自由吃葡萄干―正念吃葡萄干―吃完分享,这种活动形式是正念训练的独特之处。纵观目前学校中开展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多是以言语传授或者游戏的课程形式开展,除少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展音乐、绘画等心理活动外,心理活动课的开展形式亟须创新。此外,一直以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都特别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以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收获感,角色扮演当之无愧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首要手段,那么还有其他手段吗?“正念吃葡萄干”这一活动形式为我们打开了思路,用“吃”的形式进行心理活动课,不仅利用了中学阶段学生喜食零食的这一特点,能够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增加心理健康教育n的真实体验感,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增添有别于其他课程的特色。

3.活动组织。第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必要的条件,“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这是有效进行课程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需要心理老师花费时间打好感情基础和沟通基础;第二,进行此类以“吃”为主题的活动课时,要保证所准备的食物的安全性,避免发生意外;第三,在活动中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明确活动要求,要做到具体、简洁、易接受,尤其是体验环节,为避免学生面对美食禁不住诱惑,必须分步骤“发号施令”;第四,这类活动的教具并不固定,鉴于葡萄干的优点(小巧、味甜等)和缺点(不宜长时间观察等),可以考虑使用其他物品来代替,例如花生、腰果、开心果、松子等;最后,分享环节中要再次强调互相不评价彼此,尊重他人,积极参与,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开放、包容的课堂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