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教育学校总结范文

社区教育学校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教育学校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区教育学校总结

第1篇:社区教育学校总结范文

要探索未来基础教育学校的变革方向,厘清学校和社区间的关系是首要问题。事实上,作为一个经典社会学概念,“社区”具有丰富的教育学内涵,教育界对此也有一致的认识。作为一个经典社会学概念,“社区”最早由滕尼斯提出。在滕尼斯看来,“社区”是进行社会学分析的理想概念。社区并非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它主要用来描述一种基于协作关系的有机组织形式。可见,社区概念的提出,“它不仅表征着一种空间的地域特征,更主要是强调它是一种由共享的价值利益和共同的道德承诺结合在一起的社会共同体或社群。”[3]当前,社区一词的内涵已经大大延伸。例如,“社区”的另一种译文“共同体”已经成为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研究热点。作为一个强调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理解、通力合作、彼此负责的社会学概念,它为建立一种适应不断分化的现代社会发展的新的有机联结机制提供了可能。作为一个教育学概念,社区是“学习共同体”“学习型社会”与“实践共同体”等现代教育理念的理论前导。将“社区”抑或“共同体”的思想引入学校教育,杜威是先行者。杜威认为:“现在教育上许多方面的失败,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一基本原则。

现代教育把学校当作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结果是,它们并不能成为儿童的生活经验的一部分,因而并不真正具有教育作用。”[4]由此,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儿童要积极地融入社区。目前,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关系研究已成为国际教育研究的热点。在一项报告中,美国教育家厄内斯特•博耶尔 (E.Boye)r 分析了发达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动向和未来趋势。他认为,基础教育学校的未来形态是处在社区之中的,社区与学校合作是建立学习化社区的步骤之一,在未来的“学习的共同体”抑或“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中,学校和社区都是基础教育职能的承担者。[5]佐藤学认为:“作为这种学习共同体的学校的构想,是展望 21 世纪学校未来的产物……基于这种构想的学校改革作为一种静悄悄的革命,将会形成本世纪教育改革的一大潮流。”[6]澄清教育学意蕴的社区概念,可为我们探索未来基础教育学校的形态特征提供理论基础。可以说,我国基础教育的未来发展和学校形态变革,必然涉及社区、家庭和学校等多个层面。这也意味着,封闭的基础教育学校必须走向开放,以实现学校和社区之间教育功能的整合。社区概念所具有的教育学意蕴,为我们思考未来基础教育学校和社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三个重要的视角。一是功能的视角。

未来基础教育学校和社区之间要建构一个功能综合体。从学校角度出发,社区是一种有价值的“教育影响”。因此,无论是以学校为主的教育还是以社区影响为主的教育,它们都作为一种互动关系体,深刻影响学生的教育生活。同时,从社区的角度出发,学校是社区的“精神寓所”。对社区居民而言,学校不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也是社区居民共同生活的中心,是居民精神的寄托。特别是对于广大农村地区,学校不仅是传播正规知识体系与孕育乡村民俗文化的场所,也是社区成员凝聚的纽带与社区文化的中心,学校在社区中具有独特的意义与价值。二是关系的视角。未来基础教育学校和社区之间要建立一种双向互动关系。已有研究者关注到了两者的互动关系,“一方面,要使社区,包括成员、机构、组织理解、支持和帮助学校,以便有效地实施教育目标;另一方面,学校应该支持社区、面向社区,向社区开放、服务社区。形成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双向建立良好关系,常需要形成两种有效的传播渠道:即从学校到社区和从社区到学校的传播渠道”[7]。三是组织的视角。未来基础教育学校和社区要建设成学习共同体。学校和社区将成为一个新型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组织中,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彼此沟通、交流与分享,共同完成育人目的。因此,打破学校教育主宰一切的局面,实现学校、家庭与社区之间教育功能的整合已成为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方向。

二、社区中的学校: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实践与启示

如何促进学校和社区的融合?在我国,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经有不少学校开始尝试学校与社区联合办学。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办学模式还不成熟。一些主要西方国家在 20 世纪 60 年代就已经启动了社区与学校的相关互动研究。“阿尔伯塔学校改进计划” (Alberta Initia-tive for School Improvement project,AIS)I 由加拿大阿尔伯塔省于 1999 年发起,目前项目还在实施之中。AISI 项目旨在通过鼓励学校和家庭、社区间进行横向合作,共同来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并由此实现学校的发展和改进。在项目实施的十几年中,阿尔伯塔省的大部分基础教育学校都参与到项目中来。根据 AISI 官方网站的数据统计,项目实施过程中衍生出 2000 多个学校和社区合作项目,这些项目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实现了学校发展与改进的目标。[8]AISI 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学校与社区之间紧密的合作关系。在 AISI 实施的十几年间,不少学校专门从社区成员和家长队伍当中聘请学校发展与改进的协助人员,并通过他们实现学校与社区、家庭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地方教育当局也采取了相关的措施,将三方的合作关系制度化。

具体而言,在学校和社区互动策略方面,AISI 主要采取以下四个方面措施。第一,进行教育活动利益相关者分析,寻找学校发展与改进的社区参与者。学校与多方面人员接触,包括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家长、专业研究者和社区其他成员,如当地社区的官员、企业、民间组织和研究机构等,所有人员都被视为学校改进计划的利益相关者,并在利益相关者分析和协调的基础上制定学校改进计划。通过利益相关者分析,基础教育学校把社区所有成员都纳入学校改进的过程中来,并将社区的智力资源、人力资源和其他潜在资源都引入学校改进计划之中。由此,寻找社区参与者为组建学校改进的社区合作组织提供了可能。第二,建立学校改进组织,设定符合社区利益的学校发展目标。有效的学校改进是基于校长、教师、学校委员会、家长和其他社区成员的共同努力,学校改进活动需要建立一个优秀的合作团队,并设置合理的组织目标,评估可能的实施策略。AISI 的成功要素之一就在于它改变了学校和社区合作的传统模式,即把社区成员和家长从学校发展的“局外人”角色转变为“局内人”。AISI 从一开始就把学校的发展和社区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不仅是把学校改进的目标设定在学校范围之内。第三,明确学校改进的周期性内容,确保社区成员的深度参与。学校改进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而在每一个阶段,学校改进合作组织需要所有成员分享彼此的经验。经验的分享可以围绕若干主题展开,如社区的文化多样性能够为学校教育提供何种课程资源;社区需要参与学校教育的哪些核心项目以确保教育效果;实施哪些项目或者提供何种帮助,社区才能有效支持学生学习和学校改进;学校在社区之中的角色定位和未来发展形态是什么;学校和社区之间资源整合的可能形式是什么;等等。通过相关主题的研讨,社区成员能够及时关注学校改进,实现真正的发展参与。第四,建立从松散性到制度化的社区参与机制。阿尔伯塔大学教授班尼 (S.L.Bonnie) 在 AISI实施的后续研究和效果评估中认为,AISI 中社区和学校之间的合作模式存在松散性特征,而这种合作的松散性源于制度约束的缺失。在学校和社区的合作中,制度化的约束更多依靠社区成员的教育共识,而非组织强制性。班尼教授建议,学校应该打开校门,邀请社区成员进入学校,展现学校教育的吸引力。[9]因为“社区中的学校”体现了社区的发展利益,所以社区参与源于吸引力而非强制性。虽然 AISI 项目的实施是由阿尔伯塔省的教育状况决定的,其经验不能直接移植到我国,但AISI 项目强调社区和学校之间紧密合作的理念,为未来我国基础教育学校的变革提供了一个指引。对于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建构“社区中的学校”,阿尔伯塔省的实践至少给了我们三个启示。

第2篇:社区教育学校总结范文

在三场法律知识讲座后,学校又举办了法律知识竞赛来巩固法律知识讲座的效果。根据白纸坊街道社区的特点,将十八个社区分成了三组,举办三场法律知识竞赛初赛,每场初赛胜出两个社区队伍,最后有六个社区队伍进入决赛。法律知识竞赛的活动看似简单,但实施过程还是比较复杂的。1.法律知识竞赛题目的确定法律知识竞赛题目的确定是竞赛的基础工作,社区居民的法律知识水平有限,根据前期的法律讲座情况,竞赛的题目以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继承法和劳动法为主,同时又结合了居民常用的法律,比如说民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合同法、产品质量法等,既巩固了刚学到的法律知识,又有所扩展,使大家通过法律知识竞赛能够了解常用的法律。根据选题的原则,最后确定了知识竞赛使用的300道题目。因为我们的初衷是普及法律知识,因此在题目确定后,提前一个月下发到参加竞赛的队员手中,让大家在业余时间能够提前复习。2.法律知识竞赛的规则制定任何比赛都有一定的规则,为了使比赛顺利进行,在给大家下发题目的时候,已经制定好初赛以及决赛的规则。初赛是为了选拔优秀的队伍,注重大家知识的记忆,因此规则比较简单,只有必答题和抢答题。而决赛要分出大家的水平高低,因此决赛中多出了一种题型即风险题,一方面能够显示大家的水平,另一方面也给大家胜出的机会。3.赛前的其他准备工作为了让选手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竞赛中来,学校为每一位参赛的选手都准备了奖品,根据选手的特点,我们选择了适合居民家中使用的日用品作为奖品,注重奖品的实用性。4.法律知识竞赛的过程首先是初赛,在三场初赛中,每支队伍都派出了精英,经过激励的角逐,共有六个社区代表队胜出。在初赛中,既有社区工作的年轻人,也有八十多岁的居民,还有怀孕的准妈妈,充分体现了社区居民参与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决赛在2013年12月6日举办,这六支队伍在市民中心参加了决赛。必答题环节大家都准备得非常充分,基本都拿到了满分。抢答题环节场面热烈,大家你追我赶,分数交替上升,队员们的情绪也调动得非常充分,热情高涨,既体现了队员们的睿智,又展示了他们丰富的法律知识。风险题环节大家都很谨慎,队员们回答得也很好,最后右内西街社区代表队更胜一筹,摘得了桂冠,其他队伍分别获二等奖和三等奖。在竞赛中,观众们听到选手回答问题,可以学到法律知识;同时也穿插着观众问题,让大家身临其境地学习并感受竞赛的紧张激烈气氛。

二、法律知识普及教育中的收获与不足

法律知识普及活动虽然已经完毕,但活动带给我们的收获与不足正是今后普及法律知识的重要经验,在此一并总结。

(一)法律知识普及教育的收获1.普及的法律知识为居民所需白纸坊地区社区教育学校在举办普法活动之前做了调研,同时能够结合所面向的人群的特点,因此,普法活动所普及的法律知识基本是居民迫切想了解的。这启示我们,无论做什么样的活动,只有结合居民的需求,才能达到好的效果。2.参与人数众多,达到了普法的效果白纸坊地区社区教育学校的法律知识普及活动是由一系列的活动组合起来的,三次讲座参与的居民累计达到400多人次,而四场法律知识竞赛参加的人数也达到150人次,可以说白纸坊地区社区教育学校的普法活动真正起到了促进学习、普及法律知识的作用。3.及时检验普法效果因为法律知识竞赛是现场进行的,对大家掌握法律知识的情况可以现场了解,相当于对前期的法律知识讲座的情况有了一个检验,及时了解了大家掌握法律知识的情况。

(二)法律知识普及教育的不足1.耗费人力、物力较大因为白纸坊社区教育学校所举办的普法活动是一系列的活动,每次都是有组织的工作,每次都有礼品的发放,无论是学校还是街道都耗费了一定的人力、物力。2.普法的人群有待扩展白纸坊社区教育学校的法律知识普及活动虽然参与的人数众多,但主要是老年人,即便是举办的劳动法讲座面向的是年轻人,时间定在休息日,也很难见到年轻人的身影。在现场有的老年人也会帮家里年轻人提问问题,但毕竟还是没能吸引年轻人前来学习。3.参与人群的积极性有待提高虽然每场法律讲座到场的人比较多,但很多居民中途就走了,甚至还有一些人领完礼品就走了,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把讲座瞄准目标人群,他们真正需要才有参与的积极性。收获与不足并存,也说明在社区中普及法律知识任重而道远。讲座和法律知识竞赛的方式虽然受众面很广,但讲座的效果相对差一些,而知识竞赛的组织相对繁琐,但这些尝试对社区教育中的法律知识的普及是有益的。

三、白纸坊地区社区教育学校法律知识普及教育探索的启示

(一)结合社区特点,不断充实普法内容华东师范大学吴铎认为:“社区是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社会群体。”一定空间的社会群体可以说其生活环境是相似的,但居民的工作背景、生活背景有很大的差别。以白纸坊社区为例,有的老人退休前是教师,有的是下岗工人,其诉求肯定是不同的。因此在社区教育中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一定要不断地充实内容,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

(二)结合学科特点,不断拓展教育方式法学专业的特点一是内容多,更新快;二是实践性强,只有理论没有实践对现实的帮助不大。因此除了采用讲座和知识竞赛来普及法律知识外,还应该不断拓展新的教育形式教会大家如何用法。1.模拟法庭式模拟法庭的方式现在在很多高校都在使用,社区教育学校举办模拟法庭可以让很多没有去过法院的居民体会到法律的庄严,了解法院庭审的过程,不再畏惧打官司,让居民们今后敢于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模拟法庭对于社区教育学校的法学资源要求更高,需要有专业的法律人士支持。2.法律短剧式将现在社会的热点法律问题或者有争议的法律问题编成短剧让居民们现场观看,大家观看法律短剧的同时也会引发思考,寓教于乐,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需要好的案例剧本以及演员。3.法律咨询式针对某一特定的法律举办法律咨询,比如婚姻法,这样一对一的模式可以解决居民个人具体的问题,让有法律困惑的居民得到解答,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需要有专业的法律人士来参与。

(三)结合团队特点,不断建设普法团队在社区中普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一个人或一个学校的能力是有限的,在普法过程中要不断壮大普法队伍:建设好的教师团队,可以为居民带来各种各样的法律知识;壮大好的志愿者团队,可以教会居民用法。目前白纸坊地区社区教育学校也在为此作出努力。

第3篇:社区教育学校总结范文

【关键词】学习型社会;社区成人教育;功能;实现方法

1.引言

社区成人教育采用开放式的教学理念,担负着对社区成员实施终身教育的重任,更有效的为社区服务,开展社区文化教育活动等,为居民提供丰富的社区教育服务,使社区居民得到全面的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对提高整个社会劳动者素质有很直接的现实意义,对构建学习型社会有很大的影响。 2.学习型社会视角下社区成人教育的功能

学习型社会主要是一种以学习为动力,以学习型组织为基础,以学习求发展为主要标志,以促进成人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为成人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能够满足成人终身学习需求的新型教育社会形态。

社区成人教育的功能主要分为内部功能与外部功能。内部功能指教育系统对内部各个要素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促进成人教育的发展功能。外部功能指教育系统对外部环境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功能。社区成人教育具有促进社区成人全面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以及促进成人教育体系构建等功能。

2.1促进社区成人终身发展

社区成人的发展与终身学校是密不可分的,随着成人教育发展的不断改进,部分成人参与到社区的教育与学习中,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社区教育满足社区人员终身学习的需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终身学校的公平性。社区成员之间通过不断的学习充实自己,不仅能提升自身素质,还实现了终身学习的目标,为提高社区成人的基本素质与改善终身发展环境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2.2提高社区成人的生活质量

社区成人教育的生活质量主要是分为物质生活质量与精神生活质量。一方面,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来说,成人教育从起初的形态开始转变为掌握知识的人力资本,提高成人的劳动能力水平,使社区成人由体力劳动的形式转化为智力劳动形式,全方面的影响社区成员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成人教育是社区成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渠道;例如,在开展社区成人教育方面的相关活动时,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引导成人用理性的思维思考问题,不仅能增强社区成人之间的相互了解,还能避免矛盾的产生,进而提高社区成人的精神生活质量。

2.3促进社区成人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终身教育体系是一种新型的教育体系,是学习型社会的结构特征与根本制度。从成人教育的形式来看,终生教育体系主要包括社区教育、学习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等;而成人教育把社区内的学校、家庭、单位以及社会等不同类型的教育融为一体,成为成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3.学习型社会视角下社区成人教育实现方法

3.1形成终身学习的新学习文化

首先,社区应该每年定期举办终身学校周活动,明确活动的举办主题,着眼设计终身学习目标,开展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像社区人民展示终身学习成果。其次,建立一个社区终身学校网站,积极引导成人学习,方便成人自由、有个性的终身学习。最后,利用杂志、报纸、电视、广播等新媒体,设置社区终身学习文化推广计划,开展具有特色的宣传方式。此外,加快学习信息网络建设的步伐,这不仅是新学校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新学校文化形成的内在机制。

3.2创建多样化的社区学习平台

社区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完善与建立社区成人社区、学校教育培训中心和社区学院等学习平台。社区部门在创建活动过程中,可通过设置网络平台、展览、论坛等载体,尤其是应用社区内各种形式的休闲活动为载体,为成人教育的学习型社会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社区的工作者与成人教育机构,应该积极和国内外社区成人教育的专家交流,更加深入的开展面向社会服务、满足社会市场需求的成人教育培训,创建多样化的社区学习平台,使社区成人教育功能得到较大的发挥。

3.3构建社区终身教育网络

在学习型社会视角下,要想形成学习型社会,不仅要有社区成人积极主动的参与,还需要形成社区终身教育网络系统。成人终身教育网络的设立,能把分散的教育资源联系起来,最大限度的满足社区成人对学习的需要。社区成人终身网络的建立,使社区成人教育的活动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产生很好的教育效益。社区机构应该构建以社区学院为龙头,以社区街道和乡镇教育学习为骨干,以社区市民学习为基层的网络系统,积极鼓励和组织相关部门教育系统,参与构建社区信息网络教育活动,使社区网络信息更加全面地应用于社区成人终身教育。

4.总结

通过开展社区成人教育活动,发展多样化的社区教育培训,满足社区成人对学习的需求,社区工作人员通过创办各类学习活动,促进终身学习型社区教育的发展,进而促进社区成人教育发展。在学习型社会的视角下,积极推进学习型社区教育文化建设,满足社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人人皆学与处处可学的社区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陈乃林.学习型社会视域中的社区教育发展研究[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7):40-44

第4篇:社区教育学校总结范文

关键词:TAFE学院;应用科技大学;社区学院;“升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012-02

我国高职院校是否应该升格为本科,以及怎样继续提高层次,一直是一个热点话题。笔者试对澳大利亚TAFE学院、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和美国的社区学院的延伸发展历程进行分析,若能对我国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启示将倍感欣慰。

一、澳大利亚TAFE学院

TAFE学院是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的简称。作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TAFE学院的建立与辉煌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二战之前,澳大利亚的职业和技术教育主要由技术学院和工艺学院等来承担,其生源主要有正规学生和学徒两种。战后至60年代,澳大利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政府将原有的技术学院、师范学院、工艺学院和其他一些高等教育结构合并,改办成了一种新型的高等院校――高等教育学院。这种只注重专业训练而非理论研究的新型高等院校办学方式灵活,具有针对性。学校不仅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且只教授实用的、与职业有关的课程。此时的高等教育学院培养了大批专业的高等技术人才,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

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开始意识到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并把这种意识迅速传达到广大公民的思想观念中。同时还成立了技术与继续教育委员会来专门负责职业教育的规划与发展。1974年3月5日,技术与继续教育委员会向联邦政府教育部长提交了著名的《坎甘报告》。该报告明确指出,把技术教育与继续教育结合在一起,把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结合到一起,建立新型的TAFE学院,实施新型的技术与继续教育。[1]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学院逐渐放弃职业教育的功能,转向注重培养专业人才的方向。TAFE学院则承担了职业教育的重大责任,并致力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全面化、体系化发展。可见,高等教育学院与新型的TAFE学院分工日益明确、各司其职。

发展至20世纪80年代,TAFE学院已经成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主要提供者,并在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占主要地位。到20世纪90年代,TAFE学院的发展更加完善:开始实施《培训保障法》,培养核心能力,成立国家培训署,建立国家框架体系,开发新型职业教育课程以及推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体化等。更为值得一提的是,澳大利亚联邦政府还加强了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以确保其能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可见,TAFE学院的“升级”是按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的科学规划,一步一步走到世界顶端的。

二、德国应用科技大学

作为德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科技大学(Fachhochschulen,简称FH)在本质上是一种面向实际、面向应用的高等工程技术教育,以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的,在德国高等职业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的认定,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属于实施5A2型教育的技术应用型高校。[2]

尽管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已为世界各国所知晓,其建立和发展历程却是相当复杂。应用科技大学的前身是20世纪60年代的高级专业学校和工程师学院(类似于我国的三年制高等职业院校),但却并不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60年代后德国的经济腾飞,让世界为之震惊。然而,经济的发展也为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条件。60年代的教育大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建立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体系才能满足社会对高等专业人才的需要。于是,联邦德国各州于1968年6月31日签订了《联邦德国各州统一专科学校的规定》。根据这个规定,各州在工程师学院和高级专业学校的基础上,合并其他办学条件较好的高等职业学校,包括从事经济管理、社会管理、设计和农业教育等的高等职业学校,升格改办为应用科技大学。其培养目标是:具有很强专业性、侧重实际应用的高级技艺型人才,即大中型企业的高层或小型企业的管理者或技术骨干。[3]此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便跻身于高等教育行列,奠定了职业教育继续向上延伸发展的基础,并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成为德国高等教育的两大支柱之一。此外,应用科技大学还拓展了其自身侧重于应用性的科研功能。至今,应用科技大学的数量占德国高校数量的一半还多,且不管是官方数据还是民意调查,公民对于应用科技大学的满意度都很高。这与应用科技大学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完善是分不开的。

三、美国社区学院

正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所说,美国社区学院是美国的最佳特色。美国社区学院一般是指最高可授予文科或理科副学士文凭,以及一年制生计教育证书的一般公、私立两年制大学及职业技术院校,是介于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之间的一种教育机构。[4]作为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功臣,社区学院的成长亦是一路坎坷。其根源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初级学院,二战以后才采用社区学院一名,用来培养不同类型的技术人才。

1900~1918年,初级学院主要作为高中阶段与大学一二年级的过渡阶段而存在,来帮助学生顺利进入高等教育继续深造。此时,初级学院还不属于高等教育系统。1919~1945年间,美国经历了经济大萧条,经济状况一直没有好转,为了缓解其带来的就业压力,政府积极引导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初级学院也开始增设职业教育课程,逐渐具备了职业教育的职能,且此功能日益增强,这极大地促进了初级学院的发展。二战以后,社区学院的功能日渐完善。社区学院院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迅速增长的同时,其办学效果也是日益凸显。由于社区学院开设了多种职业技术课程且价格低廉,再加上60年代婴儿潮造成的人口剧增,社区学院更是蓬勃发展起来。其功能也更加多样化,几乎成为把社区责任视为己任,可以说为社区提供了综合性的服务。其中,尤其注重职业和就业指导,突出职业教育功能。1985年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结构的改变,社会需要更多、更高层次的职业技术人员,社区学院开始接受成年人的再次学习,即继续教育。至此,初级学院已经升级为综合性的社区学院,几乎成为了社区的职业教育中心、成人教育中心和就业指导中心等。这与社区学院的办学定位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

四、总结

尽管澳大利亚TAFE学院、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和美国社区学院的发展过程和“升级”经历各不相同,其大的方向和最终结果却存在一些相似之处。首先,澳大利亚、德国和美国的政府和公民普遍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把职业教育视为与高等教育等值却各有特色的一种教育。可见,社会的认可程度对学校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其次,TAFE学院、应用科技大学和社区学院都是从中等职业教育或者原始的技工学校甚至原始的初级学院发展过来的,且最后都致力于职业教育的专业化与体系化,且其每一个阶段的转型或者说“升级”都顺应了当时的时代潮流,并得到了当时政府的大力支持。各院校根据时代特征,及时转向,从实际出发,准确定位办学理念,并以此为指导,不断调整、发展和完善自己,最终选择了一条经过科学规划且符合各国国情的道路。再次,TAFE学院、应用科技大学和社区学院的“升级”都不只是层次上的提高,而是专业精细化、功能多样化和服务综合化等多方面的改革与完善,并最终撑起了职业教育的重担,成为高等教育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最后,“升级”后的TAFE学院、应用科技大学和社区学院都将职业技术教育与继续教育以及就业指导结合在了一起,并不断拓展其功能(比如开展注重应用性的科学研究等),顺应了终身教育这一思想潮流。

参考文献:

[1]黄日强,邓志军,张翌鸣.战后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研究[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4.

[2]顾金良.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研究摭谈――兼论其对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方向的启示[J].职教通讯,2011,(7).

[3]张翠琴.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D].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研究,2008.

第5篇:社区教育学校总结范文

[中图分类号]R-055[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5(a)-111-02

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在创建卫生城区活动中,健康教育工作不断趋向深化,坚持实行以普及为主,提高为辅,并以提高推动普及,再以普及引向提高,循环往复,相互促进。以预防为主和社会大卫生为指导,充分发挥大众媒体作用,开展健康系列化活动,并结合各行业特点,进行多种形式的卫生科普宣传,提高人们自我保健意识。

1 健康教育组织网络建设

1.1 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组织网络

健康教育是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帮助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树立健康观念,传播是健康促进工作的最基本手段[1]。

金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科肩负全区47万人口的健康教育工作,是全区健康教育业务指导中心。由于健康教育不仅在创建卫生城区中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位置,而且在初级卫生保健的八要素中居第一要素[2]。为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健康教育作用,金州区从2001年以来先后建立健全了健康教育网络,并成立了“亿万农民健康促进”领导小组,在建立网络的同时注重基层的组织建设,在各乡镇、街道、学校、医院都有专(兼)职健康教育成员。共设有乡镇专兼职10名,街道社区专(兼)职12名,医院、卫生院专(兼)人员15名,学校专兼职人员50名,全区(包括卫生所)共有专兼职健康教育人员212余名。

1.2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现健康教育科学化

健康教育是有组织、有计划、有效果评价的一项社会性、科学性较强的工作。多年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注重抓好专业部门社会行业健康教育建档工作。档案工作内容包括:单位自然情况、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身体状况、单位开展健康教育各项规章制度、工作计划及总结、工作过程记录、资料积累等,并同区爱卫会工作相结合,对基层单位制定考核标准,考核分数同全区两个文明百分考核挂钩,由于领导支持、措施得力、配合完善,金州区健康教育在2003年获得辽宁省大连市“先进集体”称号,并先后两次代表大连市接受辽宁省“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试点工作验收,并受到好评[3]。

1.3 充分发挥大众传播媒介作用,印制和购置必要宣传资料和设备

电视、报纸、挂图、卫生科普小册子、宣传单、挂板等构成大众传媒,具有传播面广,直观形象群众喜闻乐见的效果,疾控中心根据这一特点先后购置录放机一台,照相机一台,特别是非典期间,印制宣传单33 700余份,制定宣传手册80余册,防非培训手册15 350余份,发入社会各单位、各类人群手中,深受社会欢迎。卫生新闻和科普知识1 200余条。

2 城市社区健康教育

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是世界健康发展趋势之一,以“健康教育进社区”为主题,通过各种方法把卫生知识传授给广大居民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组织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实行社区健康教育化。金州区各街道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开展了健康教育,区6大街道都成立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健康教育学校,并以街道为单位,坚持走政府推动基层,基层带动党员、党员联动群众的工作思路,开展辖区健康教育,利用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放录像、卫生科普画廊、科普之窗进万家等多种形式,普及饮食卫生、环境卫生、女幼卫生、卫生法规、青年保健、劳动卫生、家庭道德化卫生、心理卫生等方面的卫生宣传。同时注重不良卫生行为改变,指导居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据调查,金州区城区居民的卫生知识普及率95%以上,卫生知识知晓率达到86%,卫生知识形成率达到80%。对社区60岁以上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健康卡,同时对肿瘤、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脑卒中等慢性病,做好随防记录、定期检查,给予相应健康指导,深受百姓欢迎[4-5]。

3 医院健康教育

在“大卫生观”的指导下,特别是“非典”那年,金州区医院及卫生院领导观念转变,把健康教育纳入医院管理之中,抓好医院健康教育,采取多种形式,普及卫生知识,为患者开好健康处方[6]。

3.1 门诊健康教育

门诊健康教育包括候诊教育、随诊教育、咨询教育、健康教育、健康处方教育,主要在候诊大厅采取图文并茂的宣传橱窗,发放卫生科普小册子,充分利用电视,向患者放映卫生科普录像,向家属宣传对患者日后护理等相关知识。

3.2住院健康教育

住院健康教育包括医生查房时一对一教育和病房讲座教育,主要由主治医生负责,针对病人的病情,定期不定期地举办同类讲座,指导病人行为的改变。

3.3建立健康档案

全区各医院在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开展了慢性病普查工作,对辖区所患慢性病如:肿瘤、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脑卒中等疾病,建立健康档案,做好随访记录,为患有相关疾病患者送去一份爱心和健康处方,帮助患者规划合理饮食,坚持锻炼和科学生活方式及战胜疾病的信心。

4 中小学健康教育

我区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开课率达100%,做到有课本、课时、教案,有教学研究,有考卷,工作记录,有效果评价,健康知识知晓率达95%以上,学生健康行为形成率75%。全区共有4所学校获得国家级健康教育金牌学校,金州区实验小学为了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学生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领导要求每个教师要学习儿童心理学,掌握儿童发展规律,及时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5 广泛开展控烟活动

近年来,金州区控烟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心成立了控烟监督领导小组,制定了控烟措施、计划、总结,重点抓公共场所、学校的控烟工作,要求窗口单位和公共交通,大型娱乐场所都要有禁烟标志,通过无吸烟单位,无吸烟家庭,无吸烟学校等竞赛活动不断扩大。金州区先后有11所中小学获得“大连市无吸烟学校”,1所工厂获大连市“无吸烟工厂”。农村控烟工作也有重点地逐步开展,金州区二十里堡镇富岭村结合健康教育有7名农民戒烟,有26名农民做到逐渐减量,在农村产生了很大影响。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采取各种形式,对创建卫生工作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真正认识到创建与实现现代化城市的密切关系,明确了创建卫生城区是改善群众生活质量,满足群众健康需要的好事。

[参考文献]

[1]黄敬亨.健康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58-174.

[2]阿拉图宣言[OL]1991,12:21.who.int/topics/primary-health-care.

[3]卫生部.全国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规划(2006-2010)[S].2006,(267号).

[4]辽宁省爱国卫生管理标准[S].2007-07-11.

[5]辽宁省城乡卫生检查评比标准[S].2006-05-16.

第6篇:社区教育学校总结范文

(一)特殊教育法律不完善

我国为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的实现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较普通教育法律法规而言,特殊教育法律法规存在一些问题。我国特殊教育的法律法规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以宏观法律为纵向、地方条例和教育法为横向的完整的、纵横交错的法律体系,基本覆盖了残疾人教育的各个领域和层次。但特殊教育法律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比如只是将聋、盲、哑纳入到特殊教育人群中,自闭症、学习困难、情绪与行为障碍等特殊儿童并不在法律条文保障之中。陈久奎等认为:立法体系不完备,内容空洞、不具有可操作性,缺少特殊教育法本身原则和制度。邓猛、周洪宇指出我国缺少一部《特殊教育法》。这要求完善对残疾儿童受教育权的立法。

(二)特教经费支出较低

特殊教育对象的特性决定了特殊教育需要更多的教育经费投入。但现实情况是:1.经费支出总量逐年增长,但相对不足。东部地区以福建省为例,特殊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严重短缺,不同类别的特殊学生所获得的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不平衡。西部地区不仅仅经济较为落后,而且是少数民族较为集中地区,特殊教育事业矛盾就更为复杂。新疆地区2007年特教经费占该区教育经费总体投入的0.11%,大部分学校反映经费十分紧张。2.支出结构不合理,个人经费紧张,奖贷助学金比例偏低,公务费用过高以及地区差异显著等问题。

(三)特殊学校差异大

特殊学校存在着区域差距。特殊学校数量呈现出东中西差异。东部地区在全国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西部地区,最少的是中部地区。城乡之间特殊学校也有差距。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城镇的特殊教育也较为进步,在中西部地区农村的特殊教育几乎为零。特殊学校类型分布不协调,特殊教育机构之间缺少协作。

(四)特殊教育师资力量短缺

从全国来看,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为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的实现提供了师资保障;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素质不断提高,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数量稳定增长。但同时也呈现出令人担忧的状况:东西部特殊教育师资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福建省特殊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陕西省特殊教教师数量匮乏;新疆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不完善,特殊教育师资匮乏。

(五)特殊教育社区建设较少

特殊教育社区是残疾儿童由隔离走向融入社会的契机。《萨拉曼卡宣言》中指出创造受人欢迎的社区,建立全纳社会以及实现全民教育的最有效途径。有不少学者做出积极探索,许家成试图探索特殊教育社区化理想与现实的结合点,他认为“支持性教育”是实施特殊教育社区化的现实途径。王爱民、刘佳芬从实践角度对特殊教育社区化进行探索,探讨了培智学校社课堂教学区化的理论基础,教学体系的建构以及教学的保障机制。宁坡达敏学校在教学实践中形成了对于智障儿童教育的达敏学校社区课堂教学模式。刘佳芬等人对培智学校社区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通过社区这个平台将学校、家庭融为一体,特殊儿童的教育不只是特殊学校教师的教育,而是整个社区人员共同的合作的活动。特殊教育社区化作为一种较为新的理念,在实践中还没有得到较为广泛的实践。我国特殊教育进一步发展需要对社区资源进行有效开发,打破隔离对特殊儿童的束缚,使特殊儿童真正走向社区、融入到社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入。

二、对特殊教育资源公平性建议

全纳教育理念核心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关键是教育机会公平,最终落脚到教育资源的公平性上。基于以上特殊教育资源在法律、特教经费、特教学校、特教师资、社区资源分析提出几点特殊教育资源合理化的建议。

(一)加快《特殊教育法》出台进程

残疾人为社会弱势人群,其受教育权利最容易受到忽视与践踏,其受教育权利实现更多的是依靠法律保障。目前的关于残疾人教育的法律、法规不系统、操作性差,不能很好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包万平等人拟定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特殊教育法,对残疾人受教育权做出了较为详细的建议。随着特殊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急需一部权威的法律对残疾人接受教育相关事宜做出明确规定,以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

(二)加大对特殊教育投入,保障特殊教育经费

特殊教育发展关键在于教育经费,政府的经费投入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2012年我国首次实现了教育经费投入GDP4%,预示着政府将会有更多的经费用于支持特殊教育事业。公办特殊学校具有现实性需要,也是对残疾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有力保障。随班就读在我国进一步发展,要求政府提高对随班就读学生教育经费支出水平。在加大政府投入同时,鼓励民间参与特殊教育,实现特殊教育经费来源多渠道化。

(三)扩大特教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素质

将特教教师培养纳入免费师范生培养方案中,不断扩大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健全高校特教专业,满足不同类型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提升特教教师素质,一是要进一步加强职前教育,提升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生数量;二是完善职后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特教学校与高校合作,一方面到高校进行师资培训,另一方面邀请高校特教教授来校教学,并为高校特教专业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建立和实行特殊教育专业资格证书制度,以保证特教教师教学质量。促进特教教师专业化发展,定期进行特教教师培训。为保证随班就读师资数量及教师素质,逐步实现高等师范院校师资培训的双向融合。

(四)依据当地实际需要加强建设随班就读学校建设和管理

特殊学校定位于对所在地区普通学校进行资源支持,加强随班就读指导,促进家校合作,以保障随班就读教学质量。

1.加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资源教室的建设与管理。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一方面为特殊儿童进行针对性的诊断、矫正与教育干预,另一方面是对于所在地区特殊教育辐射带动作用。资源教室通过个别化原则、补偿性原则等对随班就读学生进行个别化的干预与指导。

2.实现随班就读的网络化管理,健全随班就读档案,从而完善随班就读的管理机制。随班就读学校成立随班就读领导小组和随班就读教科研组,实现教育行政管理与教学科研的互动式的网络体系。通过健全随班就读档案明确每学期的随班就读工作计划与总结,随班就读班级的教研活动记录,有特殊需要学生成长档案等。

3.对家长进行必要培训,促进家校合作。对家长进行全纳教育理念教育,帮助家长转变教育理念,帮助特殊学生家长掌握有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以便配合学校完成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教育促进所有学生的成长。

(五)建设全纳社区,促进特殊教育的社区化

社区是特殊儿童生活的重要场所,全纳社区能帮助学生较好地适应社区生活,从而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加强全纳社区宣传,树立全纳社区意识。全纳学校树立的是一种“社区本位”的理念,教育要从社区发展角度出发,促使本社区内的所有儿童的发展与成长。例如举办社区讲座,帮助家长转变观念树立全纳教育观,增进对全纳教育的认识与了解;社区工作者上门服务、进行指导,邻里之间形成良好的舆论来促进全纳社区建设。

2.建设全纳社区委员会,监督、促进全纳教育社区发展。通过选举产生家长社区委员会,通过委员会建立家长、特殊教育专家、教育专家们、社区管理人员之间沟通渠道,实现个别教育计划的真实化、专业化、教育干预的有效化。

第7篇:社区教育学校总结范文

__社区家长学校成立于2011年3月,是随着“__学堂”志愿者服务队的成立而成立。社区妇联根据实际,整合资源,努力构建社会化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一是健全了工作机制。通过横向联合、纵向联动,建立了由党政领导、妇联牵头的家长学校委员会组织网络,有教学计划,有家长学校重点活动安排表,有家长学校工作计划、记录、总结。二是建立了工作队伍。经过内引外联、协调各方,在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一支由妇联、“__学堂”志愿者服务队等组成的工作队伍。今年以来,在市区妇联的指导下,组织机构逐步健全,管理机制日趋完善,工作队伍不断壮大,工作成效日益凸显。家长学校的老师由__市司法局工作人员、____律师事务所工作人员、邗江消防支队、社区五老、驻区学校教师、扬大学生、社区干部等“__学堂”志愿者组成。家长学校打造和谐家庭和亲子品牌。将社区家庭教育与创建“好主妇、好家庭、好家风”、“五好和谐家庭”、“勤廉之家”等评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家庭成员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结合“三八”妇女节、母亲节、“六一”儿童节、父亲节、教师节等节庆日广泛开展亲子实践活动,引导家长与孩子增进沟通,互相学习进步。积极开展结对帮扶活动,通过借助外部力量,联系社会爱心人士开展“一对一”、“一对多”帮扶、设立爱心基金等形式,为社区特殊困境未成年人解决实际困难,送去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社区家长学校工作因多种原因仍不尽人意,表现在:

从家长来看,近一半的家长认为自身缺乏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知识,80%的家长认为社区家长学校指导很有必要,70%的家长愿意参加家庭教育指导,但他们获取家教知识的渠道主要是报刊杂志和电视网络,参加过社区举办的家庭教育相关活动的仅占30%。由此可以说明,一方面社区广大家长对社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需求量大,乐于接受这方面的指导;另一方面,社区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相对薄弱,近1/3的家长不清楚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活动。

从学生来看,课余时间主要活动是看电视和课外书、上兴趣班,占70%的学生希望社区经常组织活动,80%的学生非常喜欢参加社区游戏比赛,占75%的学生乐于参与社区家庭教育和亲子活动。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的课余时间是在家和学校度过的,他们企盼和乐于参与社区组织的亲子互动等家庭教育和游戏活动。

从社区家庭教育工作者看,大部分人认为社区开展家庭教育的主要形式依次为讲座、经验交流、咨询、亲子活动等,指导的内容包括加强与孩子交流,培养孩子品德,提高学习成绩,科学育儿方法,塑造孩子性格等等。

社区家庭教育在指导内容上“学校化”的倾向较为明显;在指导对象上重孩子、轻家长的状况也比较明显;在指导范围上受众面还不够宽泛;因社

区发展、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志愿者老师缺乏和经费紧张是社区家庭教育指导的最大障碍。1、学校应定期组织志愿者老师队伍学习家庭教育的理论及方法途径,研究相应的教育内容,针对各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开展授课活动及时听取家长意见,不断改进工作。发挥民主性,组织家长协助学校科学治校、科学育人。家庭教育的前提,是有一个良好的亲子关系。在优秀的家长身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夫妻恩爱,姑嫂和睦,家庭关系和谐,带给孩子阳光心态和安全感,让孩子学会对他人信赖与亲近,尊重孩子,给孩子充分的信任。

2、开展多种形式教育活动,丰富家长学校内容。充分利用有条件学生家长的资源服务家长学校,积极对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使家长与学生,家长学校与学校整体工作都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第8篇:社区教育学校总结范文

健全制度,形成有效的校外教育管理网络

结合门头沟区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加大校外教育活动场所的规划和建设。我区发挥区域资源优势,逐步完善了“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学校广泛参与”的管理模式。

1.完善校外教育机构

目前已形成以门头沟区校外教育联席会为领导核心的管理网络。门头沟区校外教育联席会下设校外教育办公室,负责全区校外教育日常工作的协调和组织;各镇街、社区也相应成立未成年人教育领导小组,统筹镇街、社区的校外教育工作;全区各中小学职业教育学校设有学校课外活动领导小组;2012年我区成立了校外教育教研室,立足内涵发展,提升了校外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2.健全校外教育制度

一是健全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2011-2012年分别制定并下发了《调整门头沟区青少年学生校外教育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各成员单位职责任务》的文件,各成员单位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促进了青少年健康成长。每年定期召开校外教育联席会,总结部署校外教育工作,研究解决区域内校外教育发展中重大问题。

二是建立和完善督导考核和表彰奖励制度。2012年,教育督导室将校外教育工作列入对各乡镇、委办局的考核范围,组织全区开展校外教育工作自评。在初中建设工程和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验收过程中,将校外教育工作列入评价指标要素。教育督导室和区教委坚持多年把校外教育工作纳入对学校的考核范围,并对全区进行校外教育活动先进集体和个人的表彰。

合理规划,完善校外教育场所布局

1.合理规划城乡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及校外教育场所

《门头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区城镇形成“一刻钟文化服务圈”、农村形成“半小时文化服务圈”。加强素质教育基地建设以及未成年人活动设施建设,新建门头沟区少年宫。建设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服务设施。升级改造区体育中心,建设综合体育馆。

我区形成“一个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四个教育基地的校外教育发展格局。斋堂镇对原宛平烈士陵园进行总体规划,拟在“十二五”期间将其建成一个综合性的青少年校外教育基地。

2.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扩大校外教育场所总量

区政府依托区域内丰富的生态自然、历史人文等资源,建设了四大教育基地,在潭柘寺镇、斋堂镇、王平镇建立乡村少年活动站,在大台街道办事处(山区)建立乡村少年宫。各镇街、村居、社区纷纷挖掘本辖区内的教育资源,为开展校外教育活动提供了类型多样的场所。

改革创新,推动校外教育内涵发展

形成一种模式。即“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学校广泛参与”的管理模式。

建立两项制度。在原有的校外教育联席会和联合执法两项制度基础上,建立校外教育督导制度和校外教育表彰奖励制度。

组建三支队伍。精心选拔组建校外教育机构专业队伍;整合人力资源,组建校外教育社区队伍;发挥部门优势,组建校外教育志愿者队伍。

第9篇:社区教育学校总结范文

关键词:特殊教育;浙江模式;社区化

基金项目:2012年度宁波大学SRIP挑战杯学生科研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

一、前言

特殊教育(Special Education),指针对“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而实施的各级各类教育。在全纳教育理念的当下,对特殊教育的关注更能展现社会的人文关怀和教育公平的决心。浙江省的特殊教育起步较早,1913年之江大学教授周耀先在杭州创办“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哑校”,拉开了浙江特殊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序幕。浙江省现代特殊教育经过大约一百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并逐渐摸索出了适于省情的发展模式。

二、“浙江模式”的定义厘定

(一)定义提出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浙江省特殊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浙江省特殊教育发展历程回顾,如朱宗顺的《发展特殊教育,保障残疾儿童权益—浙江省特殊教育60年发展的透视》。浙江省特殊教育机构在学科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是学者经常关注的一个方面,如程郁的《浙江省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及肖丽琴的《浙江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现状调研》。浙江省特殊教育学校的典型及个人介绍方面有展蕾蕾的《粉笔无言写春秋—记浙江省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会长洪佳琳》以及《创建生活化教育品牌 提升学生生活质量—浙江省慈溪市特殊教育学校掠影》。

整体来看,目前学界对浙江省特殊教育的发展模式尚未学者进行深入探讨和提炼,基于此本文将以宁波市特殊教育机构作为论文的切入点,来探讨“浙江模式”的相关问题。

(二)“浙江模式”的定义及要素

我们经过对浙江省特殊教育发展历程和成就的总结,提炼出了“浙江模式” 。大体说来,这是一种政府对特殊教育事业高度重视,特殊教育机构在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资金有效投入率高,全民参与度较高的一种特殊教育发展模式。

在整个模式的组成要素中,包含“政府高度重视” 、“资源整合”、“管理去行政化”、“加大投入和资金有效投入”、“共享蓝天”五个要素。这五个要素构成了浙江模式的生长链:政府高度重视是前提,资源整合是过程,管理去行政化是手段,资金有效投入是关键,共享蓝天是目标。

首先,政府重视是前提。在整个浙江省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政府是其强大的后盾,无论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给予了强大的支持。这种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构建特殊教育管理机制。二是坚持制定做好特殊教育的发展规划。三是政府财政支持的持续与加大。四是制定行政法规来保障特教发展。

其次,资源整合是过程。整合资源,一方面要整合特殊教育机构内部的资源,包括基础设施、师资等等,另一方面要整合社会资源,也就是让广大的社会热心仁人志士成为学校的编外教师。特殊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区化模式,宁波达敏学校就是一个很好的社区化模式。

第三,管理去行政化是手段。在整个浙江省特殊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去行政化是一个很值得借鉴的因素。在特殊教育发展过程中,政府扮演的角色是引导者和支持者的角色,而学校自身管理则是有其本身行政人员和教师进行管理,增加了教育管理的自主性,进而激发特殊教育机构管理者的创新性,也有利于教育民主管理的发展。管理去行政化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师资引进、教学管理和教材编写等方面。

第四,加大投入和资金有效利用是关键。浙江从1989年开始设立特殊教育专项补助费,省教委还每年从普教经费和基建经费中留出一部分给特殊教育,省政府机动财力每年安排70万元用于特殊教育学校建设,省财政也安排专项补助款。近年来,浙江对特殊教育的各项投入不断加大。逐步加大的经费投入,成为浙江特殊教育快速发展的关键力量。除了政府资助以外,社会力量的捐助也是浙江省特殊教育发展中重要的资金来源,浙江素有侨乡之称,民营经济也发展迅速,他们对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比较热衷,因为特殊教育也是社会公益慈善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资金的利用方面,特殊教育机构也是专款专用,资金利用率较高,因为这笔资金都是良心钱。

最后,共享蓝天是终极目标。残疾儿童理应同普通儿童一样享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而残疾儿童教育权的实现是落实这两大权利的关键。特殊教育既是残疾儿童权益保护的内容,也是判断残疾儿童权益是否得到保障的指标。将特殊儿童融入到社会中去,让他们享有和正常儿童同等的权利是浙江省特殊教育事业工作者孜孜不倦的追求。

三、结语

浙江省特殊教育的发展取得成绩,离不开“浙江模式”诸多因素的影响,各个因素之间相互倚重,缺一不可。“浙江模式“的提出,为我国其他地区的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样板,有利于解决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特殊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教育全面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实现,更是我国人权不断进步的表现。

参考文献:

[1] 周谷平.教育思想的中国化历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341.

[2] 浙江省教育志编纂委员会.浙江教育志[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449.

[3] 朱宗顺.发展特殊教育,保障残疾儿童权益—浙江省特殊教育60年发展的透视[J]. 中国特殊教育,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