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心理健康教学设计范文

高中心理健康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心理健康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第1篇:高中心理健康教学设计范文

一、积极心理学取向下高中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设计

(一)首先要明确活动课的设计目标

高中阶段的学生课业压力较大,而且面对着升学压力,不管是家庭或者学校老师对于学生成绩的关注都比较大。而高中阶段的学生还处于未成熟阶段,他们的心理还未发育成熟,在巨大的压力之下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够及时排解就会产生心理疾病甚至出现一些偏激行为。因此作为教师,就要深入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明确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学目标。通过组织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积极的心态,并且让学生主动配合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二)活动课的教学内容要多样化

每个学生面临的压力情况不尽相同,因此他们出现的心理问题也不一样。如果老师使用同样的教学内容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往往无法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设计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教学内容的时候,要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情感需求来设计多元化、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最终实现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正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更好的解决它。

(三)遵循积极心理学健康教育的原则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出积极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勇敢的表达自己。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其中的一项就是积极的社会环境。所以教师有必要营造出积极的氛围,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开放性的、有利于学生去表达自己的感受之类的问题,然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接下来就是让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发言的机会,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可以给予一定的鼓励,最后引导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评价和反馈。其次教师要选择积极向上的教学内容。积极心理学取向就是要求选择积极的教学内容、材料、教学案例等,教学内容务必要积极向上,避免出现反面案例以免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行为的时候,也最好不要出现“不要让学生做什么”这种类似的观点,而是通过引导学生如何做、怎样做才是正确的这样的思路和方法来教育学生。第三个原则就是教师要教育学生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就是要学生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所以在设计心理活动课的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认真的思考想要学生培养出哪一种或者哪几种积极的心理品质,要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来引导培养学生。第四个原则就是要求教师要触发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因为积极心理体验同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教师要触发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从而培养积极的心理特质。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体会情绪放松、快乐合作、顺利完成任务、体会爱和幸福等的方式来让学生体会积极的心理体验。

二、积极心理学取向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实施分析

(一)课前导入心理健康相关话题

在课前做好心理健康相关的导入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进入状态,从而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学习效率。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来向学生传达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视频、文字或者图片,也可以通过某个相关话题来进行引入,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对一个人的影响等等,从而让学生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重要意义。另外还可以通过活动来进行引入,不过需要注意引入的活动需要和当前课堂讲述的主体相关,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更快速的进入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学习之中。

(二)通过创建积极健康的情境让学生感知

教学中引入生活相关的情境会更容易让学生感知到积极的心理带来的影响,从而养成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关于创设的情境可以是学生当下面临的真实场景,也可以是虚拟的、想象出来的场景。不管是真实的还是想象中的,都要和教学的目标相联系,从而能够让学生感知到课堂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联,更好的养成积极的心态。比如可以创设学生加入某个社团这样的情境,在社团里,学生之间要相互配合去完成某一项任务。在这个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组成合作团队,让学生亲身体验团队成员之间合作顺利的重要性,体会合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能够让学生认清自己定位,还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增强班级荣誉感和自信心,更好的促进学生心理的积极健康。

(三)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对立关系。要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就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走进学生内心,找到他们的心理问题所在。比如要安抚学生的情绪,那么就要和学生共同来分析这种心态产生根源,让学生提高分析总结的能力,同时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所在,从而引导他们养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四)加强引导和点拨工作

在活动的最后阶段,教师要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这种引导点拨工作一定要突出强调活动的目标,并且要详细点名活动的积极经历、积极心理品质以及积极的体验等。教师也要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积极感受,让学生能够感知到教师的想法,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积极的分享也可以更好的走进学生的内心。另外,要联系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不断拓展教学,不断的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及时拯救。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师生关系得以拉近,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得到加强,这对于学生今后的人际交往也是很好的帮助,有助于学生养成积极的沟通行为习惯,从而更好的排解心理压力,促进心理健康。

第2篇:高中心理健康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教学,心理健康,探索方法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各中小学校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个性良好发展,使学生具备良好心理状态和心理素质。

高中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充分发挥人体本身具有的巨大潜能,在重大考试中表现正常甚至超常发挥。为了让我们的学生不因为心理因素在高中学习中留下遗憾,我们要重视和加强高中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高中化学课堂心理健康现况

由于初中升至高中后,有的学生没有很快适应高中的学习,其次在教师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举止失当,造成师生沟通方面的隔阂和障碍,再次高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成熟阶段,生理变化引起心理变化,情绪不稳定,容易出现学习目的不明确,自觉性差、果断性不稳、坚韧性不够等。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学生出现学习困难,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学生在心理上主要表现注意力不集中、意志薄弱、缺乏自信、难于应付挫折。

2.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

在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渗透心理教育为契机,使学生在获得认知教育的同时,还能维护心理健康,使两者得到有机地协调发展。

2.1 构建和谐课堂心理环境,增加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课堂心理环境包括教师教的心理环境和学生学的心理环境两部分。融洽和谐的课堂心理环境是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2.1.1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热爱、理解、尊重学生,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轻松愉快的情绪,期待信任的眼神,自然亲昵的动作,乐意听取意见的态度,会使学生备受鼓舞,产生一种幸福友善的情感和愉悦的心理体验。这些心理体验在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动机方面有着意想不到的作用。

2.1.2 运用幽默的课堂语言。

语言有传递信息的功能,幽默在保持心理健康上有着独特的功效,它可以放松紧张的心理,解除被压抑的情绪,缓解人际关系,摆脱尴尬难堪的困境,减轻焦虑、冰释误会。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恰当地运用比喻、反语、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创造幽默,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健康心理。

2.2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师教学以学生兴趣为起点,以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为目的;让学生先把学习体验成趣味的源泉,而后把课本体验成知识的源泉。

2.2.1 开课引趣:引言至关重要,教师都要以充分的准备,力求使学生有一个好的“第一印象”,引言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最好在课前提前到教室,先与同学沟通,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2.2.2 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指个人觉察到的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心理困境。学习因这种困境而产生内在的需求。恰当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很好地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

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很多,如Fe2+与Fe3+转化,可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经验(削皮后的苹果变锈,市售苹果汁添加维C还原剂)创设;氯气的性质,可播放新闻图片(淮安氯气泄漏事件)创设,等等。

2.3 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健康心理。

2.3.1 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优化学习内容的组织和课堂教学设计,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求知需求尽可能地匹配,从教学内容上去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产生快乐的情绪,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2.3.2 满足学生的成功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积极感受,更多的时候,自信心建立在自身进步得到及时肯定的基础上。所以满足学生成功的需求就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自信在关键时刻能帮助学生鼓起勇气,在学习中攻克难题。

2.3.3 满足学生交往的需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在积极交往中,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效果才会高于个体单独学习的效果,这是交往的积极结果。但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爱表现,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人际关系处得不好。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合作。

2.3.4 设置学习挫折,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受挫就是意志教育的好方法。在平时化学教学中,教师适当给予一些“坎坷”,增加学生对挫折的情感体验。要帮助学生在冷静中分析原因,在逆境中奋起,在“坎坷”中逐步提高受挫能力。

2.4 创设课堂教学情景,实施心理素质教育。

2.4.1 利用化学史。

利用化学家在化学发现和发明过程中体现的真、善、美进行教育,不仅能使学生对抽象、枯燥的化学内容增加人性的理解,同时通过化学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培养学生求真、崇善、创美的科学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2.4.2 运用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实事求是和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如钠与水的反应,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的吸热反应,过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的“滴水生火”、“吹气生火”实验。氨气的喷泉实验,铝热反应实验等,都是让学生多年不忘的实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带着问题听课,主动寻找答案,效果很好。

2.4.3 利用考试。

考试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但它容易使学生产生紧张情绪而不能发挥出正常水平,所以教师应针对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心理素质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以正常的良性的心理状态来对待考试。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学业水平测试和在高考中出色发挥。

参考文献

第3篇:高中心理健康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策略;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1-0021-03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有效手段,也是目前大多数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内心活动规律及行为的科学,与研究物的科学(如物理、化学、生物等)有很大的不同,与外显的相对稳定的物性相比,心理活动大多数内隐的,看不见摸不着,而且变化极大[2]。就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学生的性格、行为方式等方面各不相同,个体间的差异很大,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面对相同的问题时,他的内心活动也可能不同。所以,如果按照以往的,以获得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来讲授心理健康知识,不仅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而失去学习兴趣,更糟糕的是可能会束缚学生个性的发展,违背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如何组织心理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高中心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呢?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开放温馨的课堂氛围

1.无条件积极接纳

在心理咨询中,良好的咨访关系是影响咨询效果的关键因素。在心理课堂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成败的关键。心理课堂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根本任务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建立一个积极、接纳、无威胁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学生的自我指导。所以教师首先要有“无条件积极接纳”的理念,无条件地接纳学生的表达,让学生能够敞开心扉。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要想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心理关系,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关注态度,是没有任何条件的。无论来访者所陈述的是对是错,所表现的情绪是否合理,咨询师都必须以关注的态度予以接纳[3]。在心理课堂中,教师也需要对学生无条件地积极关注。课堂中可能总会出现一些“调皮”的学生影响课堂秩序,有的甚至会与你对抗。如果你当众指责或是呵斥,会让他们更加反感,有可能愈演愈烈。其实,人的每个行为背后都隐藏着心理秘密,这些学生有的可能是从小缺乏关爱,内心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所以他总是在课堂上“搞怪”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有的可能是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导致情绪失控;有的可能是你所讲的内容正好触碰到了他内心的伤痛……教师需要掌握一些专业技巧去分析判断。

在一次“与父母沟通”课堂中,平常一直比较安静的一位男同学表现得异常激动,总是不断地给我制造麻烦,很敌对。在学生思考问题的空档我走到他身边小声说:“我感觉你今天好像不太开心,可以跟我讲讲吗?”他抬头看了我一眼,不吭声。我说:“是我讲的内容让你觉得不舒服了?”他的眼泪一下就出来了:“老师,我的父母昨天离婚了。”原来如此,当人遇到重大打击的时候会本能地否认与逃避,会出现一些反常的情绪与行为。父母离异对于一个高一学生来说是一件重大的压力事件,课堂上的简短的几分钟可能很难让他走出伤痛,所以在表达了我对他的理解与接纳之后,我跟他约好了下午第四节课的心理咨询。经过五六次的咨询之后,他慢慢走出了父母离异的阴影。

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心理课堂中,教师要关注、尊重每一个学生,也需要掌握共情、支持、面质等一些辅导技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有原则的价值中立

心理课堂中,如果教师做过多的价值判断,如在问题探讨时过多地说“他这样做不对”“他应该……”会让很多有不同观点的学生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堂就会变得比较沉闷。心理课堂必须以学生的心理体验与分享为主,教师要多提一些类似于“你有什么感受”“你内心怎么想的”这样的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教还要遵循“非指导性教学”原则,少用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的词,多用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的词[4],通过一些简短的答话,加以澄清与接纳,营造一个温馨而开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不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而是让学生在同学的反馈中自己去感悟去成长。

当然,课堂中有的学生可能会表达出错误的价值观,如在讲“做情绪的主人”一课时,教师问:“怎样调节负性情绪?”有学生答:“玩电脑游戏。”这个学生的观点存在明显的错误,如果不进行价值干预的话,势必会导致他的错误行为影响他人的价值判断。我说:“这样做好吗?假设在游戏中你失败了情绪会怎样呢?由于游戏导致你的学习任务无法完成你又会有怎样的情绪体验呢?还有更好的方法吗?”有学生说:“其实以我的经验来谈,电脑游戏根本无法调节负面情绪,游戏过后心理总是空落落的,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有学生说:“情绪不好时我最喜欢去跑步,围绕操场跑几圈出一身臭汗,心情立马好多了。”……学生从交流中很快就能明白哪些方式是合适的,哪些方式是不恰当的,让学生通过反思澄清观点既可以避免教师过多地干预学生的价值观,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学生的价值观对其人生态度和今后的各种行为都有重要影响,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价值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课堂中,当学生的价值观存在明显的错误时,教师必须进行价值干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5]。

二、巧用心理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游戏要紧扣主题

高中生的学习非常紧张,学习压力很大。但爱玩爱乐是他们的天性,他们渴望轻松快乐的课堂学习,心理游戏正符合了他们这一心理特征。在心理课堂中穿插一些心理游戏,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但心理游戏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必须服务于教学目的,不能为了游戏而游戏,避免学生哈哈一笑过后毫无收获。

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精心挑选心理游戏,游戏的设置既要符合上课的主题也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不能太幼稚也不能太深奥;教师要特别熟悉游戏规则,如果游戏需要道具,须提前做好准备并进行安全检测,以确保课堂安全顺利进行[6]。如在“价值观探索”一课中,为了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在人际互动中学会尊重别人的价值观,我设置了价值大拍卖活动,课前为每一件拍品写好了拍卖词,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准备了锤子、号码布等道具,模拟拍卖会的形式,让学生在热烈的竞拍过程中思考自己最看重什么。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参与程度很高,体验也很深刻。

2.重在体验与分享

设置心理游戏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获得体验,在分享与讨论中心理得到成长。教师要密切观察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的言行举止并进行适当的记录,活动结束后要有充足的时间来讨论与分享,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的情绪情感体验,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心理感悟,让学生在相互间的情感交流与思维碰撞中重新审视自我,不断完善自我,从而获得积极心理能量。

如,在讲“人际信任”时我采用了“盲人之旅”这个活动,让两个彼此不太熟悉的同学一个扮演盲人,一个扮演引路人,盲人要在引路人的带领下走过一段有障碍的道路。我观察发现,有的同学能很快到达目的地,有的同学通过前期的“磨合”也能完成任务,但有的同学在中途却选择了放弃。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没有对学生的行为做任何的点评,而是让学生们自己分享他们在活动中的心理感受。在分享的过程中,未完成任务的同学立马找到了自身的原因,其他同学也从中体会到了换位思考、彼此信任在人际交往中是多么重要。

三、创设生活情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知识的价值不在于占有,而在于使用。”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也是希望学生能运用所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去解决他们在实际学习生活中产生的一些心理困惑与问题。所以心理课堂的内容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可利用讲故事、播放音频视频文件、创作与演绎心理剧等方式创设一些符合学生生活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与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

在讲“情绪ABC”理论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个理论的核心思想,我用讲故事的方法创设了一个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脑海里随着故事中的情景写下问题的答案。

情景是这样的:“一天早晨,你手捧一个昨天你花大量心思做好的纸模型高高兴兴地去上学,在上学的路上你突然发现路边的长椅旁边有50块钱,你顺手把模型放在长椅上然后弯腰下去捡钱,这个时候从你身边走来一个人一屁股坐在长椅上,正好坐在了你的模型上,把你为之得意的模型坐得稀烂,这个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请同学们在纸上写下你的情绪感受,然后分享。

有学生生气,有学生后悔不该弯腰捡钱,有学生无奈……情景延续:“你抬头一看,发现那个人是个盲人,这时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再次在纸上写下自己的情绪感受。学生们的情绪都有了变化,有学生表达对盲人的歉意,不该生他的气;有学生因自己是健全人而感到幸运,一扫刚才那种郁闷的情绪,觉得自己再做一个也不是什么大事情。

接下来我让他们分析自己前后情绪的变化从而引出情绪ABC理论,这样导入让原本枯燥无味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之后我又呈现了好赘鲅生学习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在“体验―分享―升华”中真正掌握了这一情绪调节的方法。

心理学本身就是一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学科,很多心理学理论都可以作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题,如动机理论、归因理论、记忆与遗忘等等。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毕竟不是专业的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所以要将这些深奥的理论生活化,从课程目标、形式、内容等多方面进行生活化的课程设计[7],使心理课堂变得灵活有趣,也让学生能真正学以致用,达到“助人自助”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玲,郑雪,苏月玲.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0(3):297-300.

[2]郜雅杰.情景体验式教学法在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 35(9):56-58.

[3]张春兴.现代心理学[J].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690.

[4]严泽鹏. 心理健康教育中价值干预问题[M]. 改革与开放, 2011(12):146-147.

[5]姚 雁. 谈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形神兼备”[J]. 职业教育, 2015(6):49-52.

第4篇:高中心理健康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学科教学 渗透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4-080-01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受到了社会、政府和教育界的普遍关注。但是总的看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我国仍是一项新的教育实践,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山区学校,如果单单只是靠心理课和个体辅导的形式进行心育,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学习各学科科目中度过的,心理教育应该以此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积极性,这才是加强学校心理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方法。下面将从教学观念、教学环节、课堂氛围、学科内容及授课的组织方式等方面论述和探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及方法。

一、树立新型教学效益观和师生观。一堂好课,除了其知识、技能传授和学生掌握的情况以外,还包括师生在这堂课中是否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学生由此获得的在生活中的启示以及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技能的兴趣,还包括对学生在这堂课中良好的体态、姿势等保证身体健康发展的习惯培养与纠正。这种新型的教学效益观,就是充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教育教学新观念。同时要积极引导新型师生关系的树立,建立真正平等、民主、尊重和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树立在亲和基础上,具有人性化特征的教师新权威。在这一点上,我校近几年进行了颇为有效的探讨和实践,比如每个学期我们都会举行的“优质课评比”活动,每个期末由学生主导进行的“教师满意度调查”等。

二、狠抓教学关键环节中的渗透抓好教学的几个关键。一是备课关,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备知识,备常规的教学方法,更要围绕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备,围绕新的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效益来备。如: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学生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学生需要怎么做(如多感官的参与)才能掌握为中心来设计。二是上课关,上课中最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思想的莫过于课堂上的师生交往。对于学生来讲,课堂是他们生活的主要空间,是他们心灵得以成长的主要空间。因此,课堂上教师对待学生的每一言,每一行都很重要,都包含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在与学生的课堂交往中,多激励、多表扬、少批评、少否定,注意教育机会的平等和公平,注意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等重要的教育原则,这些都反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三、重视课堂心理氛围的建设。课堂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空间,学生在课堂上投入的时间也是一天之中最多的。因此,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将对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心理氛围的性质主要决定于人际关系的质量, 影响课堂心理氛围的不仅仅是师生关系, 同伴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教师是否善于建立同学间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进步的氛围很重要。

四、结合学科特点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学习课程的多样化,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具选择性、更具全面性的途径和方式。不同的学科,有其独特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涉及的是我们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内容的总和就是我们的生活。心理健康教育其实是蕴涵在生活中的教育,它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相关。正因为如此,结合不同的学科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和全面大有裨益。所以,让各学科的教师一起讨论,带着新的思路和眼光重新认真研读教材、教案,从中挖掘并开发有价值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五、在授课的组织方式中体现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同的学科,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其授课方式也各具特色。如:体育课在室外进行,且多以活动为主;音乐、美术课则有专门的教室,组织形式更为活泼;物理、化学课则有实验课,不但配备有仪器、设备,而且要求人人动手操作等。结合这些学科独特的授课方式,如果巧妙地辅之以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训练,则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实施。比如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引导,扩展学生的自我生活体验,帮助他们建立合理的抱负与期望,并培养其良好的自制力和自我评价、自我认识的观念与修养;数学教学可以在训练学生思维的基础上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其自信心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历史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善于了解他人,懂得如何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进行正确的归因;地理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如何面对环境和适应环境的改变;在体育课的户外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自我保护的技能以及进行适当的意志品质的锻炼;在音乐、美术课中启发学生学会欣赏他人、学会人际间的相互支持与鼓励;在物理、化学课上可以训练学生整洁和有条理的好习惯等等。

随着应试教育改革的进行和素质教育研究的深入,人们已经在探讨适当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使学科教学心理化、人本化,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交融的问题。然而,这方面的研究毕竟还不够深入,我们将继续为山区高中在考虑地区和学校的实情,体现自己的特色的情况下,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作一些有益的探索。

[ 参 考 文 献 ]

[1] 沃建中.《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探索》.科学出版社,2000 年.

[2] 纪瑞颂.《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三项措施》.人民教育,1999 年

第 4 期.

第5篇:高中心理健康教学设计范文

一、课程设计理念

本节课内容是基于“自我统合”这一概念。“自我统合”也称为“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感”,它是一种个人自我一致的心理感受,是一种关于“我是谁”“我在社会上应占有什么样的地位”“我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我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感觉。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危机是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的第五个时期,而这个阶段正是个体进入青春期之后接受初中和高中教育的阶段,是人格发展历程中的关键时期,个体在这个阶段所面临的发展性危机主要是“自我统合”与“角色混乱”两极之间的矛盾。因此,这一阶段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发展自我同一性,建立新的自我同一感。

心理活动课是一种互动的“团体的过程”,这个过程“会产生影响团体成员及整个团体的力量,此即所谓的‘团体动力’(group dynamics)”。团体动力指团体中各种存在着的驱动性的力量,由于这些动力的存在,团体的运作才得已开始并持续下去。一般团体都普遍具有静态与动态两面。静态方面包括:团体名称、组织结构、最终目标及某些固定不变的特质等。此外,团体亦具有动态的一面,如:正在进行的运作、改变、互动、反应等。团体动力便是由这些力量的互动作用及其在团体中产生的影响效果所组成的。课程各环节设置应注重团体动力的作用。

新课程倡导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中,在学生自我体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展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创设一种充满灵气和活力的生命课堂,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以最佳发挥。关注互动、注重生成——团体动力学与新课程理念的完美融合,必将引领学校心理活动课教学走向新的发展。

二、灵动生成性心理活动课堂的特征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那么灵动生成性心理活动课堂具有哪些特征呢?笔者通过教育实践总结出以下三点特征。

(一)互动性

有效的心理活动课不应该让学生因教师的预设而成为课堂教学中的被动参与者或旁观者。面对不断变化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心理发展规律。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应该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和灵动。

(二)开放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对于心理活动课而言,学生的心理本身就是变化发展的,这就需要教师以丰富的教学经验、高度的教学机智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不断激起学生的探索、发现、想象和表现的愿望,让学生的思维、心态处于开放状态,师生在“自由的”空间愉悦自发地教与学。

(三)生命性

生成性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于课堂教学的生命性。生成性课堂教学具有鲜明的生命性价值特征。课堂教学应该促进师生生命多方面的发展,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心理活动课都是不可复制的激情与智慧灵动生成的体现。

三、灵气和活力的生命课堂教学设计

多年心理活动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使笔者认识到,一堂成功的心理活动课教学,需在课堂中体现互动性、开放性和生命性等特征,因此在设计“遇见最美的自己”公开课时,在团体暖身阶段创设了安全和积极的心理氛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团体转换、工作阶段注重搭建学生沟通和合作的平台,关注学生情绪的获得和转换。在团体结束阶段的教学设计则充分体现了开放性和生命性的教学理念,在前两个教学环节的铺垫下,本阶段的教学设计以学生情绪再体验为主要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心理活动课主题的选择是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遇见最美的自己”一课内容为我校生涯辅导系列课程之自我意识篇,因此,本阶段设计的教学目标是:营造积极安全的心理环境,引导学生对“自我”进行思考。高中是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时期,个体在这个阶段所面临的发展性危机主要是“自我统合”与“角色混乱”两极之间的矛盾。心理活动课的课程设计是为了满足学生以下的心理需求:每个学生都渴望了解自己的生理、性格、能力等;渴望知道自己在班级和学校所处的位置;渴望被别人接纳,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这些都说明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及人际关系。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不仅对学习产生消极影响,而且还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出现种种与自我问题有关的心理危机。因此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超越自己,帮助学生化解可能出现的同一性危机,推动他们形成新的自我同一感,成为我校高中学生生涯规划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团体暖身阶段教学设计的思考: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有效的教学情境,能调动学生内在的求知欲,更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本节课以自我认识为主题,以斯芬克斯之谜的故事与心理游戏活动的融合作为团体暖身阶段。如何巧妙地把教学的背景知识和活动相结合成为团体暖身阶段教学设计的重要思考点。本节课的团体暖身阶段采取的活动是:捕捉信息即根据教师讲的一个故事,学生对指定词语作出反应。故事是斯芬克斯之谜:一种动物早晨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腿最多时最无能。如果路人猜不出,就被斯芬克斯害死。俄狄浦斯猜中了谜底是“人”,斯芬克斯跳崖而死。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也必须接受斯芬克斯的挑战,这是判断一个人能否认识自己的客观标准。当人类避开外界的喧嚣,静下心来,常常发现令我们困惑最多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课后学生反馈:游戏活动紧张刺激,能够很快进入上课状态,同时也关注到了故事本身,引发了对后面内容的关注和思考。

(二)团体转换阶段教学设计的思考:活动的设计如何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

一个人最熟悉的是自己,最陌生的也是自己;最亲近的是自己,最疏远的也是自己。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引入了心理学概念——投射。由“人是……”到“我是……”转变的活动设计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在写“人是……”的过程中,会有对自己的投射,在进行归纳的过程中,这种投射促进了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本阶段的活动,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团体动力的作用,同时也自然而然地引发了学生的思考。

本节课的主题活动是以小组为单位,表格的填写有效促使团体动力积极力量的形成,小组的团体动力得到激发,充分调动了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心理活动课堂不是独舞的舞台,而是师生、生生共舞的平台,这个课堂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舞台,使学生在参与、自主的学习活动中不仅客观地评价和认识了自己,更学会了聆听、分享与合作。

本阶段的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联想活动,每个学生完成十个句子“人是……”的填写。

教学环节二:根据小组成员所写的内容进行归纳,填入表1。

表1 形容人的词语

形容外貌的词语

形容性格、能力等的词语

形容角色、责任等的词语

学生课后分享:填写“人是……”的时候思维是开放的,想到了很多的词语,如善良、狡诈、虚伪、需要爱的、需要关心的、渴望被关注的等;每个同学写的词语角度会有区别,看到一些词语的时候内心会有触动。

(三)团体工作阶段教学设计的思考:活动中如何促成学生内省的自然生成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不在于设计多么的精巧,结果多么的完美,而是要让师生都能享受过程,有所感悟。基于这一教学理念,“遇见最美的自己”整个团体工作和转换阶段从始至终呈现着积极主动的氛围。

本阶段的活动设计:

环节一:换位思考,词语转换:“人是……”转换成“我是……”

环节二:根据自己所写的内容进行归纳,填入下面的表2,可以参考表1的内容填写。

表2 与我有关的词语

属于我的词语

我讨厌的特征

我希望具有的特征

学生课后分享:由“人是……”换成“我是……”的时候,感觉很奇妙,会喜欢一些词语,感觉就是自己,有些词语虽然读起来感觉别扭,但感觉也是自己的一部分,有些词语感觉比较抗拒,甚至有些讨厌,但当老师让把那些词语进行归类的时候,才明白了自己为什么会有之前的那些感觉,像是在一面面镜子中看到了不同角度的自己。

(四)团体结束阶段教学设计的思考:课堂如何成为生命课堂

毕淑敏老师曾经在《心灵游戏》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天底下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手掌,天底下也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每个人都是如此与众不同。我们因此而宝贵和神圣。所以要珍惜自己善待自己,请从认识自己开始。”每个人都与众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不足,认识自己是改变的开始。生命是鲜活的,是成长的,是有希望的,因此对于未来的自我的描述对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心理意义。未来自我的生成需要一个载体,而活动的情绪再体验则是课堂灵动生成的重要载体之一,因此在团体转换和工作阶段的基础上,本阶段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希望学生能够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本环节以“理想自我”活动为设计主线,让学生在音乐背景下画出理想中的自己,内容可以是具体的人体头像,也可以寄托于物象,如一只鸟、一棵树、一朵花、一片云等,然后进行小组分享,这一环节的设置与本节课的课题“遇到最美的自己”相呼应。

学生课后分享:开始画的时候不知道画什么,听着音乐,静下心来的时候,脑海中不自觉地浮现出一些景象来,然后就很自然地画出来了。虽然自己绘画技巧不高,但感觉很好,很舒服。这过程中会产生对未来的希望和目标。

四、专家点评

很荣幸听了杨海荣老师的心理活动课“遇见最美的自己”,对这堂课产生了深刻的印象。青春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帮助青春期的高中生化解可能出现的同一性危机,建立新的自我同一感对自我意识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遇见最美的自己”整个团体活动各阶段的设计巧妙合理,各环节的转换自然顺畅,本节课的主题是“自我认识”,从“人的特点”到“我的特点”,在看似简单的活动中让学生认识了“生理的我”“心理的我”和“社会的我”,层层推进,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带动了学生的情绪体验,帮助学生客观评价自己,最终达到让学生在今后的成长中不断去完善自己的目的,课堂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点评者:张波,广东省惠州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副主任,惠州市实验中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心理学高级教师。

第6篇:高中心理健康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有效教学策略

如何提高体育课教学的有效性,一直以来都是很多专家、学者和广大体育教师共同关心和探讨的问题。回眸几年来课程改革的历程,学校体育教学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同时惊喜与担忧、清新与困惑、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情感体验之间的矛盾始终伴随在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过程中。重现象轻本质,重形式轻实质,好看不实用的,热闹而低效的体育课冲蚀在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干扰了许多体育教师的视听,严重地影响了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呢?

体育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就体育与健康课而言,一节体育课是否有效主要看学生通过体育课堂教学后,在身体健康、运动技能、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有没有学到东西或学的效果好不好。因此,加强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不断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怎样才能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呢?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解决问题的方式,下面把体育教学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来探讨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在教学准备阶段的策略

准备阶段的策略,主要指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处理问题的行为,也就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所要做的工作。教学准备也称做教学设计,科学合理的体育教学设计是实现体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之一。体育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了确保体育课有计划地进行而筹划的教学活动。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特点把体育课程目标具体细化为单元教学目标。从操作层面上讲,教学设计同时也是一种教学方案,具体表现为两种:一种是“写”在头脑的教案。我们在体育教学设计前,应明确两个问题:其一,学生的实际。它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知识、技能的储备、学习习惯、方法等。其二,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认知、情感、态度或心理和动作等方面必须达到的状态,对这种状态的把握,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排序、改造、补充等,筹划开展有效教学的具体方式,它包括课程的结构,采取的教学方法,创设的教学环境,设想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处理对策等。

二、在教学实施阶段的策略

教学实施阶段的策略,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教学方案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行为策略。新课程下教师有效教学的行为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冷谈,甚至厌倦的心理,这就是扼杀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做体育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是为了不要教”。因为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如以高中足球为例,我们用少量课时进行足球的基本技术的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教学比赛。让学生在自由组合的比赛中,自我锻炼提高,从比赛中感觉到技术的不足,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教学比赛中产生对足球的浓厚兴趣,把积极的热情投入到学习锻炼中。完成“要我健身”“我会健身”“我要健身”过程的转变。又如,我们在耐久跑教学时,除了教学生跑的技术还要教给学生如何控制跑的速度,掌握间歇时间,如何缓解“极点”,以及跑后如何消除疲劳补充营养等,使学生既锻炼身体又学知识,并且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实践,去探索,形成他们自己的锻炼能力。

第二,教师在教学中富有热情。为了实现中学体育有效教学,引导师生积极情绪就显的十分重要。富有热情的体育教师,会去爱自己所教的学科、会去探索、研究、发展自己所爱的学科;会不断地学习、扩展知识视野,深化对学科的掌握,会去积极探索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为体育有效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教学评价时的策略

第7篇:高中心理健康教学设计范文

一学生学习状况

1学生生源总体上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在高职院校的扩招以及学生就业现状的影响下,高职院校生源的学习状况不尽如人意。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参差不齐,高考成绩差距巨大,学习习惯差异悬殊,高职学生的个性与普通大学生的个性不尽相同。我们在访谈学生中发现,60%多高职生说自己选择高职高专院校是不得已的选择。为数不少的学生数学和英语基础很差,个别学生高等数学和英语在课堂上甚至听不懂,陷入“听不懂———睡觉———不学习”的恶性循环,使后续课程很难再进行学习下去。这一部分学生因很长时期无法适应高职院校的学习要求,因而丧失了继续学习的信心。有的学生甚至因学习因难,而经常旷课,引发较为严重的违纪问题和缀学。

2自身学习动力不足

高职生作为大学生特殊的一部分群体,他们有其显著的共性。面对高考的失败,看到高职院校与大学院校的巨大差异,使他们很容易产生失落感。他们从紧张而繁重学习压力的高中,突然来到自觉学习、自我管理、自己支配学习和生活时间的高职院校,很容易养成懒散的学习习惯。调查结果显示,有79%的学生不愿意上课是因为基础差学不懂或感到所学专业没有意思。只有17%的学生对所学专业很感兴趣。还有相当多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其中为求得一纸大学文凭,解决找工作难而随大流选择就读学习的学生为数不少。个别学生为“混”文凭,学习不刻苦,不求上进,满足于考试及格就行;部分学生由于预期考大学的目标没有达到,理想失落,而失去了学习动力,学习积极性较差。

3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高职生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面对学习上的困难和激烈竞争的就业压力,导致他们长期处于焦虑心理状态;面对家庭的贫困和生活上的困难,又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面对恋爱和失恋的苦闷,往往情绪波动很大。一些学生自认为他们进错了门,未能被正规大学录取成为正式本科生,而感觉低人一等,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产生怀疑和动摇;有的学生因为自身社交能力弱、才艺缺乏等弱点和不足,自动把自己游离于集体之外,从而引起心理上的焦虑;部分学生,面对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严峻激烈的市场竞争,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学兄、学姐们在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的就业形势,感到无所适从、紧张不安。调查中发现:沉迷网吧的学生中,有42%的学生上网玩游戏是为了消磨时间。

二问题分析

1学风建设任重道远

学风综合反映着一所学校的综合管理水平,事关学校文化建设的大局。从高职院校学风看,高职院校的学风与大学的学风有着很大的差距,无论在学习氛围、倡导学习理念、激发学习动机和师生对文化的传承与创造以及校园文化等方面还有显著的差距。学习还没有成为师生共同的自觉追求,学习在学生成长、发展中的影响还没有形成共识,学习的理念还没有渗透到学校的各个环节中。确切地说,学校还没有形成一种校园文化学习氛围。这是因为高职院校建校的时间还不长,还缺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底蕴,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更没有形成学校自己的文化精神。此外,学校还没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服务环境。因此,距离学生渴望的浓厚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学习风气与环境还有很大差距,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严格对学生的学习纪律要求

我们在访谈中发现,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和不喜欢学习的学生,抛开基础较差的原因外,还有一些共同原因就是长期不认真完成作业,想学就学,不想学就不学,缺少约束性和纪律性造成的。这与学校的教学管理不严有着重要的关系。实践证明,学生没有严格的学习纪律,就没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因此,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师生教学管理的力度,健全师生教学各种规章制度,并责有专人严格执行教学各项规章制度。教师应该加强课堂检查和课堂纪律的要求,改革考试制度,不助长部分学生投机和侥幸心理。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要求,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规律和高职院校的学习特点。

3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思想、情感、心理还不成熟,虽然有着丰富的个性,但是他们的人生观、价值取向、认知水平和个性发展等都需要学校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当前社会处在转型期,各种思潮和价值观念不断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造成冲击,学生又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只有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解除学生思想上的负担和消除学生心理上的困惑,努力做到以学生为本,尊重、信任、理解每一位学生,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寓教于乐,才能从根本上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改善学生学习状况的途径和方法

1以教学为中心,深化教学改革

实践证明,对学生学习需要的满足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动力的有效机制。因此,学校的教学工作应该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着重抓好专业、课程、师资等方面的建设。建设重点学科,打造名牌专业,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突出实践能力,建立“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强化能力,突出实践”的教学体系。一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学生选择了学校,学校就应该为学生服务。学校要千方百计克服困难,让他们有真东西可学、有好教师指导他们学,掌握实用技术和技能。二要采取改革措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学校的生源状况客观上要求实施分层教学和实行学分制。分层教学有利于学生在不同的教学起点、要求和进度下获取知识;学分制体现的是学校为学生服务的理念,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三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督导,完善考试制度,重视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引导和学习方法的指导,采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掌握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与策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四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尽快解决教学设施不足问题,特别是优先解决那些制约教学效果的设施,不断进行教学设备、设施、仪器的更新,以适应现代产业结构调整所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需要,实现教学与生产、科研的有机结合。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文化氛围

优秀的校园文化对于熏陶、影响、感化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要把校园文化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首先,要不断明确和强化学校的基本价值理念,包括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学校精神、办学目标、办学理念、管理理念、学校特色等,使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成为全体师生的共识和自觉行动,形成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丰富师生的精神生活内容。其次,做好校园内物质坏境的净化、绿化、美化等工作,给师生提供一个学习、生活、工作、休闲为一体的赏心悦目、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校的人文景观发挥其教育作用。第三,大力开展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文化、体育和娱乐活动。提升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品位和效果,不仅让学生精通本学科的知识,还要通晓其他学科门类的知识,丰富学生业余文体生活,使学生在健康、活泼、向上的氛围中提高思想、磨练意志、形成品质。第四,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要进一步完善学业管理制度、考试制度等各种制度建设,堵塞漏洞,促进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第五,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关系和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文环境。坚持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有机结合,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开设心理健康育网站,开展心理咨询,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第8篇:高中心理健康教学设计范文

摘要:作为未来的白衣天使,中职护生不仅要拥有精湛的业务水平,更要具备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本文旨在探究中职护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成因并提出应对措施,以提高中职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关键词:中职护生;心理问题;应对措施

护理专业创始人南丁格尔说过:“护士其实就是没有翅膀的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她强调护士应由品德优良,有献身精神和高尚的人担任。所以作为祖国未来护理事业生力军的中等职业护理学校学生(以下简称中职护生),不仅仅要拥有精湛的业务水平,更要具备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而中职护生出现心理问题屡见不鲜,因此探究中职护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成因并提出应对措施,以提高中职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关系着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大事。

一、中职护生常见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和成因

(一)学习倦怠

首先,学业负担较重是医护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护理学是一门复杂的学科,它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它是科学、艺术和人道主义的结合。[1]但目前中职护校的生源主要是中考后半段的学困生,他们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被忽视的弱势群体,普遍存在着学习障碍和学习倦怠。进入中职护校,面对复杂的学习内容和种类繁多的学习科目,学生容易产生怕学、厌学的情绪。其次,许多学生属于被动择校,被家长、亲友哄着逼着选择了护理专业,甚至有些学生对护士职业缺乏基本的了解。缺乏职业认同感的择业又怎么能产生学习积极性呢?

(二)“抗压力”不足

中职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多数是青春期的少年,却过早的面临择业、就业以及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压力。中职护生中的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农村留守儿童不乏少数,他们缺乏对自我客观正确的认识与评价,抗挫折能力不足。遭遇挫折时往往选择退缩或逃避,轻易放弃自己的目标,最终导致失败。护校学生比其他专业的中职生所承担的压力更大,护理工作 “三班倒” 强度高,救死扶伤责任重,医患关系紧张压力大。所以,护生进入临床实习阶段前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有部分学生甚至反映一想到实习就紧张失眠、心跳加速。

(三)人际关系障碍

除了与老师、同学的交往,护生还要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所以人际交往能力是中职护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部分护生来自农村贫困家庭,他们学习努力认真,但由于自卑、内向的性格,不善于与人交往。还有部分护生家境优越性格开朗,但耐心不足,与人交往时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些都属于人际关系障碍,也说明了自身适应能力不足,自我调适能力差的问题。

二、中职护生常见心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建立护生职业认同感

职业认同感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完全赞同或认可。 [2]中职护生还不是真正的护士,他们的职业认同感主要来源于学校和实习医院。

从护生进入中职学校的大门开始,学校就应该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教育。首先,开学初即可利用校会、班会、宣传栏、教学、广播、视频等多种方法介绍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和优秀护士的光荣事迹,树立学习榜样,提高护生的职业自豪感和认同感。此外,实现多样化教学,除了日常护理专业教学和实验模拟教学,还应尽可能让学生提前接触病人,强化和巩固已学到的专业技能知识,提高学习兴趣。而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也应以护理专业为中心,突出职业特色,帮助建立有归属感的学习文化,培养实用型人才。护生进入实习阶段面临角色转变的问题,实习医院应为护生创立良好的实习氛围,如选择具有医德、师德、业务精湛的带教老师;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促进师生交流,满足护生的学习和成长需要;实行师生互评双向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带教护士应引导护生明确专业和实现自我需要的关系,以自身良好的实习业绩赢得认可,使护生认识护理职业的社会责任,坚定护理职业信念。

(二)进行护生挫折教育

首先,培养护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增强战胜挫折的信心。通过挫折教育讲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方式,使学生明白挫折是人生必然的经历。挫折可以来自生活的方方面面,它虽使人不快,但能让人迅速成长。只有正视挫折、调整目标、不懈追求,才能超越挫折、不断进步、获得成功。

其次,帮助护生建立心理补偿机制,学会战胜挫折的方法。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咨询室正确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如目标过高就容易遭受挫折,因此要适当调整目标脚踏实地。同时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安慰,运用心理补偿来战胜挫折。自我安慰并非自我原谅,而是面对无法挽回局面的豁达放下,冷静思考失败原因,以求重振旗鼓、重新出发。此外,指导学生适当宣泄遭遇挫折后产生的各种不良情绪和问题,可以向亲友、老师倾诉,也可以通过在僻静处哭泣、喊叫发泄。情绪宣泄的目的是舒缓压力,轻装上阵。

最后,提供战胜挫折的案例,让榜样的力量发挥作用。案例可以是古今中外的伟人,或者是身边的真人真事,往往后者更容易引起护生共鸣。也可以让学生写挫折行为反应日记,记录自己面对挫折的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应对,以及不同行为导致的不同结果。让学生以自身为榜样,视挫折为历练,学会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真正做到超越挫折。

(三)改善护生人际关系

护士工作强调团队协作,护生在学校期间应该积极参加各类学术、文体的集体活动。在活动中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克服自卑心理。同时,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让他人接纳自己,从而尽快融入集体。并通过共同奋斗,体会团结、尊重、凝聚力的真谛。整个过程中教师作为观察者和引导者,鼓励和肯定学生的进步,也及时发现矛盾,适当引导,避免矛盾过分激化。

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护生的性格发展和品质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许多中职生与教师相处的时间甚至超过了父母,因此教师的“言传身教”尤为重要。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被教师接纳和信任,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与教师的真诚相处,使他们相信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和美好,从而喜欢集体生活。教师良好的职业形象直接影响护生日后的职业素养。所以教师应主动接近学生,走进他们的生活和内心,建立和谐、民主、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运用人格魅力去同化和感染学生。此外,教师应注意与家长联系,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与家长共同努力,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撑起一片蓝天。

良好的护患关系的建立基于护士对病人的关心和爱护。在校期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讲授护理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护生的人文关怀能力。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教学使学生进行换位思考,体会患者的需求,了解患者的痛苦。将人文关怀纳入护理操作考核项目,如输液操作考核中护生精神面貌如何,在输液前是否注意询问病人情况,输液后是否交代病人注意事项等。从而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实习阶段,带教教师应以身作则,对病人耐心热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与病人沟通的良好方法。

总之,只有身心健康性格健全的人才能从事维护人类健康的护理事业,中职护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迫在眉睫,应拿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帮助他们迅速摆脱不良心理问题的羁绊,健康成长,成为一名高素质的护士。

参考文献:

第9篇:高中心理健康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大学公共心理学;学习准备;学习需求;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2)06-0052-06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项目“高校有效学生学业评价研究”(XJK012CGD002)。本文同时受湖南大学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经费资助。

作者简介:刘声涛(1976-),女,江西萍乡人,教育学博士,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讲师,主要从事教育评价、教育心理学研究。

一、调查目的

教育部分别于2011年2月及5月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两个重要文件,要求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文件明确提出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发挥主渠道作用。因此,建设优质的公共心理学课程是落实文件精神的重要工作。

我国高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一直未能尽如人意,学生厌学、逃课现象严重,不少学生反映教师教的心理学和他们想要学习的心理学相去甚远。面对学生的失望情绪,广大一线教师为怎样上好公共心理学课深感苦恼与困惑。本研究针对涉及公共心理学教学质量的两个重要问题进行调查。其一是大学生对心理学已有怎样的知识与经验的学习准备;其二是当代大学生对公共心理学课的学习需求是什么。本研究从学生对以往学习经历的评价、学习态度、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及学习成绩评价方式五方面进行探究,目的在于通过调查和分析,为大学公共心理学教学设计提供参考。

二、调查方法

我们自行编制了由12个项目组成的调查问卷。问卷中的问题设计以开放式问题为主,并辅以若干封闭式问题。调查对象为教育部某直属高校452名将要学习公共心理学的大学生,其中男生149人,女生303人。调查后,对问卷中的封闭式及开放式问题一一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对大学前所学的心理学知识的有用性评价

研究中调查了大学生在大学前是否以及何时学过心理学,并请大学前学过心理学的学生就已学的心理学知识的有用性做出评价。从统计分析结果看(见表1),有37.08%的学生在大学前学过心理学,具体学习时间主要是高中阶段。总体而言,已学过心理学的学生对心理学知识有用性的评价为“一般”(卡方=152.98,P=.000,选择“一般”的人数比例最高)(见表2)。认为已学过的心理学知识“有用”的人数比例极低,仅2.33%。学生对已学心理学知识有用性评价“一般”,一方面提醒教师需反思教学,另一方面也传递了大学生公共心理学学习基础的信息——学生尚未掌握丰富的心理学知识与技能,或者未能实际应用。

(二)学习态度方面

大学生公共心理学学习态度的调查由四个问题组成(见表3)。从统计分析结果看,大学生普遍认为开设公共心理学课有必要(卡方=687.384,P=.000,选“有必要”的人数比例最高),而且普遍对心理学课程感兴趣(卡方=579.074,P=.000,选“感兴趣”的人数比例最高)。大学生对公共心理学课程的积极态度,一方面是因为近几年各种媒体上和心理学有关的内容增多,让学生有机会认识到心理学及其功能;另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面临各种压力,如自我成长的压力、升学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压力、人际压力、情感压力,迫切希望获得心理学知识与技能来应对上述压力[1]。也有一些大学生表现出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甚至有继续攻读心理学学位或从事心理学相关工作的想法。教师若能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这部分学生的积极作用,将有助于带动其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学习内容方面

调查中让学生具体列出大学前教师教的内容以及目前最想学习的内容,结果显示:

1.大学前教师教的主要内容是情绪。大学前已学的内容依频数排序依次是情绪、健康心理、社会心理、性格、学习(见表4)。和情绪有关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心态调整、压力应对、情绪管理、挫折应对、心理放松;和健康心理有关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如何拥有健康的心理、考前心理辅导、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何适应高中生活、高三的心理问题及应对;和社会心理有关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人际关系处理、正确看待与处理男女关系、团队心理学、偶像崇拜;和性格有关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个性类型、如何获得自信、性格与专业方向选择、健全人格、形成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有关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怎样有效记忆。大学公共心理学教学涉及上述内容时,应避免课程内容简单重复,让学生有新的收获。

2.公共心理学课上大学生最想学习的内容是性格。目前学生最想学习的内容依频数排序依次是性格、情绪、健康心理、社会心理、意识(见表4)。显然,教师教的内容和学生想学的内容比较吻合但并不完全匹配。性格是大学生目前最想学习的内容,这符合大学生的发展心理。大学生面临着自我和他人认知的极大困惑,并认为不完全了解自我及他人也带来了其它的心理问题,如情绪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按照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大学生处于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时期,这一阶段的人必须思考所有他已掌握的信息,包括对自己和社会的信息,为自己确立生活的策略[2]。如果一个人在自己心理上的自我感觉与在他人心中的感觉不相称,会产生角色混乱,难以确定适合自己发展的生活策略。在心理学公共课教学中,教师应把性格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大学生对自我及他人认知的强烈需求。

对于各项心理学学习内容,大学生最迫切需要的是能有效应对现实生活问题的知识与技能。如:怎样更加自信、不敏感?怎样让别人都喜欢我?如何有效地对自己和他人进行心理辅导与治疗?如何通过相貌、语言、动作了解别人的想法?有研究者明确指出,大学公共心理学教学内容选择应将符合学生需求和具有实用性作为基本原则[3],不应拘泥于理论的系统性或教材。调查研究结果支持上述观点。

3.大学生希望心理学课堂能“解密”心理现象。在大学生最想学习的内容中,意识排在第五位,而大学前教师教的内容中极少涉及意识。学生主要对意识这一内容模块中的催眠感兴趣,不少学生表示还希望能看到催眠的现场演示。这表明学生对心理学感到神秘与好奇,认为心理学有强大的力量,并想探究这种力量。教师可向学生深入解释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研究进展,以纠正学生视心理学为神秘学科的认识。对于学生期待的催眠现场演示,教师若没掌握这一技术,可以播放相关录像或请其他心理学工作者演示,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四)学习方法方面

调查中要求学生列出大学前学习心理学的方法、心目中最有效的心理学学习方法以及课外自学心理学的学习方法。按学习中主要涉及的活动,可以将学习方法分为认知学习、实践学习、评鉴学习、交往学习。认知学习包括听说、阅读、记忆、思考等;实践学习包括练习、参观、演讲、写作等;评鉴学习包括欣赏、创作、评论、研究等;交往学习包括模仿、暗示、讨论、访问等[4]。调查结果显示:

1.大学前学习方法单一。调查结果表明(见表5),大学生大学前心理学学习方法中认知学习占非常大的比重(62.91%),以听授课、听讲座为主;其次是实践学习,主要以做心理游戏和心理测试为主;交往学习很少,仅占9.58%。教师可能认为学生在心理学方面还不能达到欣赏、创作、评论、研究的程度,故而导致评鉴性学习缺乏。总的来说,大学前心理学学习方法很单一。

2.希望更多的实践学习。大学前学习心理学的方法并非大学生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大学生心目中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依次是实践学习、认知学习和交往学习、评鉴学习。对于各类学习方法,除了大学前教师所采用的具体形式外,大学生还有更多种多样、更直观感性的设想(见表6中第3列)。从认知学习来讲,教师的教学主要是结合案例讲述,这一点和学生的需求是吻合的,而且学生对案例本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用身边的事例、教师自己的经历作为案例。显然,学生希望引用的案例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大学生还希望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读些心理学的经典著作及其它好的书籍,教师可列出优秀书籍的书目供学生选择,并用合适的方式与同学交流读书心得。从实践学习来讲,学生设想了很多具体的实践性活动,其中最为学生期待的是能体现出心理学的实用性、实效性的各种演示,如心理辅导演示,现场解决心理问题。学生还希望参与帮助他人解决心理问题的工作,如去心理咨询室实习,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总之,学生希望心理学课堂有发现心理问题并解决心理问题的“现场感”,并希望亲身体验用心理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从交往学习来讲,学生希望交往过程中的活动或话题是学生真正感兴趣、愿意投入的,如学生希望就自己或同学心理上的困惑和教师沟通交流,希望听到真实的人生故事。从评鉴学习来讲,学生愿意自己进行一些研究性的工作,如做社会调查等。

3.大学生课外学习以认知学习为主。大学生课外学习心理学的方法依频数排序依次是认知学习、交往学习、实践学习、评价学习。课外的学习方法中认知学习占的比重高达87.64%,表明学生是以自己学习思考为主。这是因为相对其他学习方法来讲,大学生容易获得用于认知学习的资源。课外认知学习的具体活动包括:看相关书籍和报刊杂志、通过电视网络等看心理电影、访谈节目等、听讲座、自我反思与剖析、总结生活经验;课外交往学习的具体活动包括:向教师、心理学专业人员、父母请教,与人交谈与交往,观察他人行为,接受心理辅导与治疗;课外实践学习的具体活动包括:小游戏、小测试、参加课外培训与社团活动、自我调节;课外评鉴学习的具体活动包括:社会调查。总之,学生课外的学习途径非常丰富,有图书馆、电视、网络及身边的各类人。近几年,社会上各种心理学学习资源尤其是网络学习资源日益丰富,其中也包括国外一流大学的心理学课程视频,如哈佛大学的幸福心理学课程视频及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导论课程视频,这些视频在我国有相当高的点击率。这种现状对公共心理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思考,在学生可轻易获得诸多优秀学习资源的背景下,课堂教学能教给学生什么。

4.学习成绩评价应依据自身心理素质的改变或实践能力。当前,教育评价研究者强调要“以评价促进教学与学习”。为此,本调查要求学生列举出推荐的学习成绩评价方式。除了以常见的平时表现和考试作为学习成绩评价方式外,学生还认为评价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改变或当前实践及表现能力也很重要(见表7)。学生对评价自身心理素质的改变或当前实践能力的具体依据也有很多设想,典型的有: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的了解、学生自我完善程度、学生的进步与不足、学生的改变、学生在心理测试或生活实践中的表现等。

四、调查结果对大学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启示

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对公共心理学课是欢迎的,认为其很有必要并且感兴趣,甚至少部分学生积极性非常高,有考心理学类研究生或从事心理学相关工作的想法。然而,有研究者发现,随着学习时间增长,大学生对心理学产生更多的厌倦与失望[5]。为避免大学生满怀希望而来,最后失望而去这一令人遗憾的局面出现,使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发挥主渠道作用,对大学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提出以下建议:

(一)切实做好学生学习准备与学习需求调查,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

本研究通过调查,掌握了学生在学习公共心理学前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方面的学习准备以及对即将开始的公共心理学学习需求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仅通过观察或思辨无法获悉或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如学生在大学公共课中最想学的知识依次是性格、情绪、健康心理、社会心理、意识,这样的信息只有通过调查才能获悉。再如研究者在讨论心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时,一般都建议要精心设计组织好教学,包括精选案例、制作生动的课件,并开展课堂讨论、心理测验、案例分析等形式多样的活动[6]。调查研究发现上述建议确实符合学生对心理学教学方法的期待,然而学生最期待的是在实践性的活动中学习。要切实做好学生学习准备与学习需求调查,才能真正落实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教学。

(二)清晰描述预期学习目标,并采用与之适应的教学方法

大学前教师教的内容依频次排序依次是情绪、健康心理、社会心理、性格和学习,这些内容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每项内容下的主题选择学生也感兴趣,但少有学生评价已学知识为“有用”。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师没有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并采用与之适应的教学方法。教育心理学强调要清晰地描述预期学习目标,然后设计相应的教学和评估活动,使学生的学习朝向预定的学习目标而不致偏离方向。安德森(Lorin W .Anderson)的学习目标分类理论对认知领域的目标按“知识类别”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进行分析。知识类别包括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认知过程包括记忆(回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在调查研究中,学生不断地明确表达着想要学“怎样……?”“如何……?”这类知识属于程序性知识,并主要涉及程序性知识的应用。学习应用型的程序性知识的关键是练习和反馈。学生自己所设想的有效学习方法多数包含练习与反馈,值得教师参考借鉴。若教师选择了实用的知识内容,但依然是以讲述概念原理为主,则学生达不到预期学习目标。互联网提供给了学生诸多优秀学习资源,从学习方法的分类看,观看优秀教学视频属于认知学习,教师应在课堂上多设计学生期待的实践学习、交往学习及评鉴学习,让学生觉得走进课堂是值得的。

(三)以增值作为学生学习成绩评价重要考察点

研究者在讨论心理学学习成绩评价改革时,一般都建议采用平时成绩加上考试成绩的方式。调查研究发现,在大学生心目中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相结合是好的成绩评价方式,但学生认为自身心理素质的改变或当前实践及表现能力也应是重要的评价内容。学生认为真正学好了心理学的表现是学习有实效——能利用心理学课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自助,实现自我成长。学生的想法和当代教育评价领域强调的“增值评价”思想不谋而合。所谓增值即学生经过学习之后有进步,这就要求教师真正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为评价学生心理学学习是否有增值,可以考虑要求每个学生建立心理成长档案袋,档案袋中包括自我分析、个案分析、高峰体验分析、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过程等。这种用文字记录成长过程的方式,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自我探索,积极寻求问题解决之道,另一方面使得教师在评价学生成长时有据可依。

(四)加强师资培训,使教师开课有实力

上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成绩评价方面的改革都需要教师去落实,这对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师而言并非易事。高校公共心理学教师大多是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生、博士生,他们在求学期间主要是作为未来的研究人员培养的,其知识结构中更多的是基本的事实、概念、原理以及研究方法,缺乏应对现实心理问题的技能技巧。面对学生对“实用性”、“实践性”的需求,“理论型”而非“实干型”的教师难免力不从心。高校应让教师有时间和机会进一步深造,弥补其知识结构的不足,使其有能力去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另外,教师也必须认识到,与自然学科比,心理学科的功能性、工具性相对较低;心理学知识的可操作性相对较差;心理学知识起作用的时间相对较长,较为内隐而不外显,较为间接而不直接[5]。教师应对心理学学科的特点有清醒的认识,并帮助学生科学客观地看待心理学的功能,避免学生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

参考文献

[1] 龙宝新.论学生课业压力的形成与释放机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05):15-21.

[2]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74.

[3] 盖乃诚,郑海斌.大学生心理学兴趣调查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06):1—3.

[4] 班华.中学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28.

[5] 张积家,陈俊.广州大学生心中心理学的形象[J].现代教育论丛,2007(05):35—50.

[6] 宋宙红,罗晓,杨旻旻.心理学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心理素质优化[J].集美大学学报,2009(03):28—31.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Undergraduate Learning Readiness and Needs of Public Psychology

LIU Sheng-t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