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心理健康教学设计范文

初中心理健康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心理健康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第1篇:初中心理健康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历史课;心理健康教育

一、历史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管理

初中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非常丰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爱好和特长,因此,教师要改变课堂中枯燥的、单一的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模式,能够对历史学科知识进行加工,结合身边的典型事例,建构综合性的历史课堂。

1.构建课堂管理模式要选择适当

我们首选的课堂管理模式是民主型管理方式。即在历史这一学科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民主型管理模式使师生之间的互动也较为自然、和谐,并营造出让学生感觉到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民主的、合作的一种气氛,其氛围使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了,提升了学生的安全感和自主性,这样学生能从中汲取更多积极的心理养分,相对减少了师源性的心理伤害,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活动课、现场教学等,学业成绩考评不再局限于考试,可以采用辩论、策划组织活动等开放的测验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成长是非常有利的。

2.历史课堂管理要行之有效

通过历年的教育实践证明,影响学生心理成长和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教学,对于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使用的处理策略是否恰当,以及能否正确使用奖励与惩罚手段,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课堂管理方法要有效实施并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师就要在正确的学生观的指引下,充分利用历史教育学的有关原理和知识,并在心理学配合下教学。

3.课堂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置问题,还要坚持课堂教学的心理卫生原则。即应在愉悦性、激励性、差异性、支援性为前提下,着力于通过情境等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历史教学建立在快乐之上,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并在平等、民主、合作的基础上建立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保持高度的学习注意力,学习情绪愉悦,对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正确的学习动机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历史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策略

教师的教学魅力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该门学科的重视程度和兴趣。如果历史教师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做到课堂上幽默风趣,课下平易近人,学生也会在喜欢教师的基础上逐渐爱上历史学习。因此,如果教学是盖一座大厦,那么师生关系就是这座大厦的地基,没有好的师生关系,无法盖起一座高楼大厦。教师一是要用爱心和耐心感化学生,二是要通过谈心、观察等方式,了解学生,找准学生的心理需求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1.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

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存在了成熟化与幼稚性并存的现象,一方面,他们的思想、能力、知识储备都不足,很多问题不能妥善解决。另一方面,他们的内心又非常敏感,渴望教师的尊重,需要独立的空间和思想。因此,历史教师在对待学生时要坚持“民主、平等、真诚”的原则,做到绝不勉强学生做他们不情愿的事情,绝不做侵犯学生的隐私,伤害学生人格尊严的事情,要通过说服、引导等办法使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历史教育、学习历史知识。

2.渗透要讲究有机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渗透点可以依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这些内容所蕴含的可利用资源,不能只为了渗透而渗透,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历史课程虽然含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但也要因材施教,不能强行渗透,有些教好像为了完成某种“任务”而不论什么内容,也不论时间是否合适就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些教师为了方便制作课件,寻找“渗透点”,这样都会走进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教学中的内部渗透与整个学科教学的具体过程是紧扣的,是有机融合的,它贵在自然、贴切。

3.渗透要讲究适度性

历史课教学中课程本身的内在规定的知识性目标才是“主目标”,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副目标”“辅目标”。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中应“适时有度”,即在一节课中,时间是40分钟,其中如果有20分钟以上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时间就有点过长,也达不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使这节课变成了心理健康教育课而不是学科渗透了,因此,要“适时”。与此同时,“有度”主要指以下三点:(1)渗透目标不适合太高也不适合过低,即要注意渗透高度;(2)尽量考虑各层次学生的可接受性,并根据学生个性心理及个别差异循序渐进地渗透,即要注意渗透梯度;(3)教师要经常搜集学生的有关动态信息,并以此为依据调整渗透的策略,即要注意渗透效度。

4.渗透要讲究灵活性

第2篇:初中心理健康教学设计范文

近年来,河南省平顶山市教育局认真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部署要求,以深入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指导纲要》为主线,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为载体,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育活动为补充,健全工作机制,加强教学研究,构建教育网络,凝聚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中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做法如下。

一、健全工作机制,心育工作有位置

市教育局高度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生全面成才的必然要求,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放在突出位置,列入议事日程,健全机构,制定计划,强化指导,抓好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教育局成立了由主管局长任组长、教研室、普教科等职能科室负责人任成员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和指导。为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扎实开展,依托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在局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搞好统筹协调,精心组织实施。各县(市、区)教体局均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指导中心,各中小学成立了校长任组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教科室,建立健全了市―县―校三级工作网络。

(二)制定发展规划

围绕贯彻落实《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省教育厅有关文件要求,坚持“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发展”工作方针,制定了《平顶山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发展规划》,明确工作目标,突出重点关键,强化业务考核,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清、思路明、措施实。同时,指导各县(市、区)和中小学分别制定了各自发展规划,并将发展规划细化到学年、工作任务量化到学校、工作责任落实到个人,做到有规划目标、有工作机构、有专项考核、有责任人。

(三)加强业务指导

围绕心理健康教育进课堂、进班组、进家庭的“三进”,先后制定下发了《平顶山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意见》《关于开展平顶山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活动的通知》《关于做好平顶山市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活动的通知》等系列文件二十多个,对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统筹指导。同时,实行基层教研员联系学校、定期听课指导制度,指导中心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定期深入基层联系学校,进行听评课活动,督促各学校明晰思路,提高认识,开展工作。

二、发挥课堂主渠道,心育工作有作为

坚持以心育人、全员育人,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发挥课堂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开足开好健康教育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加强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不断提高心育工作能力。

(一)好健康教育课

结合学校实际,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列入中小学课程计划,小学每年不少于12节,初中和高中每年不少于14节,督促学校按照要求配备教材,细化课时。为确保健康教育课时落实到位,市教育局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督促检查,利用开学、教育督导、综合检查等契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考核指导,查课时、查教材、查档案、查活动记录,确保全部开设、不留空白。同时,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作为中和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督促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工作计划,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二)实行全员育人

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倡导“每一个教师都是心育工作者”的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相结合,与班级管理相结合,与校园文体活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大力营造“人人都是心育责任人、处处都是心育责任点、时时都是心育全过程”的良好氛围。根据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制定了《关于开展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的通知》,督促中小学校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机制,开展心理危机预防和宣传活动,每年一个主题,及时回应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需求,使其化解心结,健康成长。

(三)开展心育教研

发挥心理健康教学研究在提升心育能力中的引领作用,通过课题研究、优质课评选、学术交流等活动,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专业化、科学化。市教育局基础教研室,围绕省市级心理健康教育科研课题,发放调查问卷3000多份,圆满完成“平顶山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中学生学业情绪常见表现及有效干预策略研究”等科研课题8项,分别获得省、市奖项。同时,加强校本研修,先后编印《小学生六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小学生家长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平顶山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集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学案例》等心育书籍二十余册。新华区实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行动研究”通过国家级课题鉴定。近年来共评出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论文五百多篇,心理漫画两百多个,教学设计三百多个。

三、加强教师配备,心育工作有队伍

教师是最核心的资源,关系着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配齐工作队伍,加强业务培训,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

第3篇:初中心理健康教学设计范文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包括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的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提出过这样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这表明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心理健康已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教育工作来说,健康更为重要。

对于像我校这类非优质生源的初级中学而言,由于缺乏优质生源的带动作用,不少学生家境困难,家长迫于生计对子女疏于管教,且由于家长往往对学生心理教育存在着片面认识,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发展不良,存在着自私、任性、缺乏同情心和毅力,自信心及团队合作意识弱等问题,更有甚者表现出厌学、情绪暴躁、惧怕挫折、自闭等心理问题。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健康成长。

基于此,我们尝试着在学校探索构建非优质生源初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并开展个案研究。

二、“非优质生源初级中学”的含义

按照近年来小升初的各初级中学学生来源分析,近几年,我市小升初招生采取的是以下程序:首先是“名校办民校”的初级中学设置考试招生;其次是第一批电脑排位,将学生分流到公办的、有特色的学校和省一级以上的中学;再次是第二批电脑排位,将学生分流到普通公办初中,而到普通公办初中的第二批电脑排位生还有20%左右较好的学生转学到第一、第二类型的学校,这里指的“非优质生源”就是经过层层筛选最后留在普通公办初级中学的学生。我校是一所普通公办初级中学,生源按此分类就属“非优质生源”,也即通常所说的C类学校。

三、研究过程及初步成果

(一)构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框架

学校在校长室的统筹下,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搭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设施设备,同时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指导。

1.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架构

2.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和相关设施设备

学校教导处、政教处根据学校要求,按照《广东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试行)》及《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指南(试行)》所规定的要求及目标,结合非优质生源的特点以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处于起步阶段这一实际情况,对三个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了全面的规划,使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设置、课时、师资等方面得到根本保障;同时,制定心理咨询室管理制度,加大了对心理咨询室软硬件的投入,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物质保障。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学校与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培训)中心合作,专门在我校开设心理C证班全员培训,目前,我校92名专任教师中有85人经过了C证班的培训,还有4人获得了B证;同时,政教处还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的主题班会评比、班会课教学设计评比,以赛代培,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高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教师们也纷纷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学科教师也针对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展开研究。学校努力搭建了一支学习型、研究型的高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团队。

(二)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

学校在课程上对初中三年进行全面规划,一是保证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时,原则上初一、初二0.5节/周;同时,在初一、初二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还专门设置“青春期心理卫生”等专题讲座或活动。初三不定期开设专题讲座,如“初三中考人生规划指导”“学习方法指导和考前心理调适”等。二是通过各学科教学有机渗透,学校要求各科备组每学期根据学科实际,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并把教科书中可以渗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列出来,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每学期提交至少一个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教案。三是在初一、初二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校每学期也要安排一定的专题讲座或实践活动。

2.充分利用班会课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

政教处对每周的班会课进行统筹规划,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时间段拟定相应的以心理健康教育主题开展活动。例如:初一以“做好小升初的衔接,尽快适应初中生活”为主线;初二以“迈好青春第一步”为主线;初三以“克服困难,向发展目标迈进”为主线,分别有“学会学习篇”“学会交往篇”“学会生活篇”“悦纳自我篇”四个专题,下设“驾驭中学的学习”“唱响自信之歌”“感恩教育”“画出人生彩虹”“心有他人天地宽”“战胜紧张、笑面人生”等几十个子标题,这样既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也为班主任根据学生实际针对性地选择主题班会提供了指引和方便。

3.积极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政教处、校团委每年5月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活动,例如:2011年开展了“关注成长,呵护心灵”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班会课的评比活动以及心理健康知识手抄报的比赛,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海报展,并定期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让心理健康的观念深入到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心里,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每年11月份学校还举行科技文化艺术节,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展示个人的特长、才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开设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健康网,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根据本校非优质生源的实际需求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需要,2009年5月,我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由校长直接领导,心理专职教师具体负责。随后学校投入资金购买了智为学校心理管理系统,系统提供了心理测评、心理档案、心理咨询、心理预警、心理案例分析等功能,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建立有效的“预防、预警、干预”三预保障机制,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因材施教提供了一个先进的软件平台,依托这一平台,我校从起始年级开始,逐步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从而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由制度化到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适性和个案研究

1.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非优质生源初级中学,观察发现,大部分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处于良好状态,但部分学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1)学习压力较大,学习适应不良,具体表现有:讨厌做作业,怕教师提问,害怕考试,讨厌上学以及不适应学校的生活等;(2)人际关系不和谐,部分学生孤独感较强,人际交往和人际冲突较多,对人际关系更为敏感;(3)情绪自控能力较弱,情绪不稳定,敏感,容易产生极端的情绪。

2.团体心理辅导的状况分析

我校定期通过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例如,对学困生,级组及班主任会对他们进行激发学习动机、培养良好情绪的相关辅导;针对初一初二的学生,进行青春期的健康辅导;初三则进行以自信、健康、科学为主题的毕业生心理调节团体辅导,务求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案研究

学校德育处教师何智锋和级长施捷骥对特殊学生这一群体的家庭背景与特殊心理的形成作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对特殊生现象的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及个人原因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据此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五)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学校积极参与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与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的相关活动,如:2011年4月,我校初一级部分师生参加了由广州市文明办、广州市教育局主办,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承办的“雏鹰展翅,成长有我”的广场咨询活动。2011年11月19日,初一部分学生家长又参加了“同在蓝天下――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走进流花街社区大型心理活动日”活动。另外,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老同志也十分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参与学校的相关活动,例如:黄永波老校长在每年新生入学时都要对新生进行校史教育和“小升初心理调适”的专题讲座,同时也为家长进行“如何正确对待孩子升学问题”的专题教育,为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校和生活打下基础。学校积极通过家长会、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个别交流、邀请家长参与活动等方式加强与家长的联系。

近几年,由于学校上上下下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绝大多数学生在校都能开心地学习、生活,能正确面对各种问题,近年学校非正常辍学率、违法犯罪率等均为零,学校的校风和学风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好评。

四、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的方向

在我校这样的非优质生源初级中学,虽然构建起了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1.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目前,本校只有一名专职心理教师,而且,由于编制等方面的限制,还要承担思品学科的教学任务,真正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难以保证,面对全体学生的工作难以大规模展开。而其他具有心理B、C证的教师同样要承担各自学科的教学任务,能投入到专门心理健康教育的精力相对较少,多数时间是通过学科教育渗透,这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对于我校这一类的非优质生源学校,特殊生数量较多的情况下,更显得教师力量的薄弱。所以,建议上级教育部门在此类学校应多设置1~2个专职心理教师的编制,给予心理教师应有的地位。

2.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亟待解决

与优质生源学校相比,非优质生源学校的家长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家长对学生的教育简单粗暴,放任自流,对孩子缺乏关心、教育和心灵上的沟通。在这方面,学校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接下来,还要继续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及时互相反馈学生心理状况,在最大程度上预防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防患于未然。

3.继续探讨特殊生心理健康教育

对我校这类非优质生源学校而言,特殊生的转化任务很艰巨。这类学生的心理问题、思想问题、家庭问题、学习困难等问题需进一步深入了解。虽然每次的心理辅导可以产生一定的教育作用,但由于特殊生个体差异导致的不可控因素出现教育反弹现象也时有发生。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使心理教育的作用能延续和持久是我们接下来要继续努力的研究方向。

第4篇:初中心理健康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化学教学;渗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8-058-1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高中生面临的两大重要考试――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和普通高中招生考试,这既是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检测,更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评价。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充分发挥人体本身具有的巨大潜能,在重大考试中表现正常甚至超常发挥。为了让我们的学生不因为心理因素在高中学习中留下遗憾,我们要重视和加强高中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高中化学课堂心理健康现况

由于初中升至高中后,有的学生没有很快适应高中的学习,其次在教师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举止失当,造成师生沟通方面的隔阂和障碍,再次高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成熟阶段,生理变化引起心理变化,情绪不稳定,容易出现学习目的不明确,自觉性差、果断性不稳、坚韧性不够等。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学生出现学习困难,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学生在心理上主要表现注意力不集中、意志薄弱、缺乏自信、难于应付挫折。因此,笔者认为抓住这一关键时期正确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十分必要。

三、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1.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进取心是指不满足于现状,坚持不懈地向新的目标追求的蓬勃向上的心理状态。具有进取心的学生,都有好胜心,希望自己学业出色,反之,没有进取心,学生就会不进则退,成绩滑坡甚至厌学。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通过优化学习内容的组织和课堂教学设计,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求知需求尽可能地匹配,从教学内容上去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产生快乐的情绪,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

2.满足学生的成功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积极感受,更多的时候,自信心建立在自身进步得到及时肯定的基础上。所以满足学生成功的需求就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自信在关键时刻能帮助学生鼓起勇气,在学习中攻克难题。

3.满足学生交往的需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在积极交往中,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效果才会高于个体单独学习的效果,这是交往的积极结果。但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爱表现,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人际关系处得不好。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合作。

而青少年的自尊心是具有强烈性的,而且是敏感的、脆弱的。这就要求老师们在与学生交往中,注意尊重、爱护和培养学生要求上进的自尊心。教师要以平等、诚挚、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不能对学生讽刺、挖苦、辱骂、体罚。

4.设置学习挫折,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

受挫就是意志教育的好方法。但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是有求必应,受挫经历少,而到了学校,学习内容难度加深或是考试没考好,就表现为垂头丧气,甚至一蹶不振,选择放弃而不是迎难而上。所以,在平时化学教学中,教师适当给予一些“坎坷”,增加学生对挫折的情感体验。当然让学生受挫不是我们的目的,关键是要帮助学生在冷静中分析原因,在逆境中奋起,在“坎坷”中逐步提高受挫能力。但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次数和程度,不能因此挫伤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5.教师在教学中的自身情感调控。

教师是情感教学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喜怒哀乐在教学过程中很自然地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教师举手投足之间都将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快乐、饱满、振奋的良好情绪状态,要把课堂成为与学生情感交流的平台,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才会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大胆地做。

四、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与体会

首先,在化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带着快乐走进教室,只有自己的教学状态良好,学生才能在我感染下愉快听课。以前的课堂上,笔者讲得多,后来发现很多问题学生是可以自己回答或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笔者开始试着习题讲评课让学生来讲――学生讲讲的解题思路,再指出错误并且改正,笔者则根据回答进行评价。这样,课堂上师生交流多了,学生参与性高了,课堂氛围就好,教学效果提高了,课堂上学生能够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也乐于同老师交流,信任老师了。

其次,笔者始终坚持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使学生能够在自身努力之后,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起成功――自信――成功的良性循环。如设计不同层次的有梯度的问题,针对性地安排某些学生回答;布置作业不仅量适中,而且设置选做题。笔者还关注到学困生往往较难得到成功的机会。其实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是不会分析问题,而是不知道如何应用知识的解决具体问题,所以课堂提问笔者注意从课堂提问难度、梯度、密度、角度上下功夫,让学生进行由浅入深的思考和探究。

在批改作业时,我一丝不苟,尽量做到全批全改,还不忘有针对性地加一些鼓励性和建设性的批语。此外,笔者经常借助教材巧妙设计一些“坎坷”,让学生受点挫折。

五、结语

我们衷心希望通过心理学知识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就会无所畏惧,自觉克服困难、努力实现学习上预定的的目标,最后都能在学业水平测试乃至不久以后的高考中出色发挥。

第5篇:初中心理健康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8)09-0008-04

当前,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有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专业途径,有以学科教学为主体的“全面渗透”的基本途径,此外还有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保障途径。其中,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无论从教育时空、教育资源还是从课程建设、师资方面来看,学科渗透都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目前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零散,且以具体的某一学科的渗透研究较多。本文主要是对全方位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进行有益地探索。

一、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简称学科渗透)是指在学校各学科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在传授学生知识、技能,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形成学生健全人格所采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积极措施。

(一)学科渗透的必要性

1.从教育队伍层面来说,学科渗透可以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在学校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种“全员性”工作,单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则未免孤掌难鸣,势单力薄。因此每个教师都应该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自觉地充当学生的心理辅导老师。

2.从师资方面来说,目前我国心理辅导教师的师资严重缺乏。有专家统计,如果按照美国心理辅导教师与学生的比例计算,中国所有的大学均设一个系专门培养本科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至少50年才能满足我国学校心理辅导教师量的需求。实际上,许多学校没有设立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位,而是由一些代课教师临时充当,这也是当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不能令人满意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无疑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让所有教师担负起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否则,心理教育无法落到实处。

3.从心理学学科层面来说,学科渗透涉及到心理学的许多分支学科,诸如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它可以使这些心理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指导功能,并可使这些理论在应用研究领域中找到发展的生长点。同时,它使教师从只注重知识的讲授和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学生学习准备状态的了解,向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方向转变,即教师从传授型的教书匠变为研究型的教育家。

4.从课程层面来说,“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命题的提出,既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发展的标志,也是现代学校课程发展的必然逻辑。这样说是因为,(1)从课程目标的角度来看,在西方课程发展进程中许多学者都曾致力于“课程心理化”的研究,亦即要把“心理的目标”渗透到课程之中, 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例如,美国学者杜威认为,“一个教师如果考虑的不限于教材本身,他是把教材作为在全部的和生长的经验中相关的因素来考虑,这样看来,就是使教材心理化。”除了杜威外,皮亚杰、布鲁纳、奥苏伯尔、加涅等都曾对课程心理化问题进行过探索,力图使心理目标渗透到课程目标之中。(2)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来看,各学科课程如何实施,都有其特定的结构和目标体系,但仅限于自身的结构和目标是不够的。现代社会对人的培养要求是综合的,因此,在各学科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对课程自身的积极建构,是课程实施策略的一种改进和提升。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组织的“教学与发展”实验研究表明,通过各科课程教学,能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这里的“一般发展”实质就是心理发展。赞可夫指出:“在传统教学法条件下,学生的心理发展远不是已到极限,还可能有得高多的发展,有可以视为最理想的一般发展,已经建立的新教学论体系能够达到这个目标。”显然,赞可夫的研究已经蕴含了在各学科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表明了用学科渗透的途径进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

(二)学科渗透的可行性

1.从教育时空层面来说,各科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和教师占据时空最多的场所。如果忽略了这一时空,就等于放弃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场所。

2.从教育资源层面来说,各科教学本身就包蕴了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无论是工具课、人文课,还是自然课、技能课都有许多显性的和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资利用。如果将这些资源白白流失,不仅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是不合理的,而且所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不完全的。由于学科教学的多样性与特殊性,更使得我们能全方面、多角度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其中。从而通过课堂教学,有机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从教师层面来说,几千年的“教书育人”观念已深入至每个教师心中,并且育人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育心。这种“渗透”式的方式更利于广大教师接受。

4.从学生层面来说,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濡染性”教育,对他们的认知起到一种内在无形的导向作用,且这种力量是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

二、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目标设定层面:科学设定学科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和灵魂。传统的教学目标只简单地定位于知识、技能的传承,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元的体系,涵盖知、情、意三个领域。任何一门学科课程的目标都应同时反映学生的心理层面才能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一方面,学科内容传递的质量以人的心理发展为基础,服从心理规律,使学科内容心理化,这是解决教育过程中学生与课程矛盾问题的正确策略;另一方面,学科内容的传递是着眼于学生整体发展的,即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完善人格是相互交融、并行不悖的。因此,注重情、意因素是近年来国内外现代化课程设计的一个显著特点。当前流行的“情知课程”、“情知教学”,强调的就是课程的组织与实施应该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情感过程和认识过程“双轨式”统一。

科学地设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教学目标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1)内在规定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是教材本身所蕴含的,而不能脱离教材外在地强加。硬要贴标签式地为心理健康教育而教育,那就不会真正达到预期目标。(2)客观针对性。各科教师要在充分了解所教班级心理状况的基础上,有差异、有针对性地设定目标,并且要像学科教学中的知识目标一样事先已经了如指掌,对本节课的心育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而不是无目的地随意而谈。例如,同样一节教学课,甲班可设定“自学互助”教学目标,乙班可设定“增强学习意志力”教学目标,丙班可设定“使学生有成功的愉悦”教学目标。其目标之不同,皆因各班实际情况之不同而异。(3)濡染整合性。既然是“渗透”,就应该是曲折的、暗示的、濡染性的。简言之,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达成可以与知识传授同时完成,可以是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可以是在美的体验和愉悦中净化心灵。因此,在目标设定时不宜过“实”、过“板”、过于“线性化”。(4)学科差异性。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本学科可资凭借的内容,另一方面要真正认识各学科间“质”的差异性,把握好其间的区别。如文科类较多直接引用相关题材,理科类则更多地注重教学过程。

(二)内容资源层面:充分运用学科课程蕴含的资源

学科课程亦称分科课程,由一定数量的不同学科组成。无论是社会科学类课程、自然科学类课程,还是艺术体育类课程,尽管它们自身都有特定的、不可互相置换的认知内容,但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资源。

利用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论从内容资源,还是从教学过程来看,都有其独特之处,这种独特之处表现在:

1.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性。如小学语文教材有几百篇课文,不仅每篇课文都可以有侧重地进行认知心理教育,且许多课文中有十分明显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可充分利用其进行非认知心理教育。例如,《荷花》、《桂林山水》、《林海》等课文就可陶冶性情,提高审美感;《挑山工》、《我的战友》、《群鸟学艺》等课文可进行不怕困难,锤炼意志的教育;《小木船》、《会摇尾巴的狼》、《一个苹果》等课文可进行交往,合作方面的教育;《童第周》、《陶罐和铁罐》、《雷锋日记二则》等课文可进行自我意识方面的教育。语文教学中每篇课文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角度、多侧面的,有几个方面的教育作用,只不过有所侧重而已。此外,在思想品德课、政治课中也涉及了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2.心理健康教育的分散性。学科类课程不可能像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教材那样,分阶段,分层次,分单元地编排,而是以系统编排的。例如,语文教学中字、词、句、段、语、修、逻、文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分级训练、分项安排。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因素蕴涵在语言文字之中,分散在各个年级,这就形成了分散的特点。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全面理解教学目标,理解全册教材,充分把握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对学生不失时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3.心理健康教育的潜在性。许多学科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并非直述出来,因此,老师必须吃透教材,准确地把握文章字里行间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内涵。以语文为例,《挑山工》一文,在挑山工的话中包含着坚韧不拔的哲理;《我的战友》一文是以趴在烈火中一动不动的动作、神态描写,来揭示具有钢铁般的意志。如果教师能选用心理健康教育原理进一步深刻理解课文,是不难发现教材中潜在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的。再以地理学科为例,整个教材体系从了解家乡开始,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如人口、资源等自然状况,经济、文化等人文状况等,这样便可以使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进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责任感,把个人的成长进步与祖国的繁荣紧密联系起来。

4.心理健康教育的濡染性。例如,一位地理老师在讲到“环境危机”的专题时,他详细地论证了地理教育对促进可持续发展事业的重要贡献,并要求学生积极探究周围的环境问题,做成小报告,然后集中起来共同讨论。显然这既使得学生学会了地理知识,又使他们懂得了尊重自然、关爱环境,遵循客观规律,促进人地和谐共生的道理。

(三)教学过程层面:切实提高教师素质

1.教师要树立现代教学观、学生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树立现代教学观。现代教育理念将教学的本质定义为“交往”,教师不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成为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者。教学不仅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还要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2)树立现代学生观。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学生是有尊严、有思想、有潜力的人,决不只是装知识的容器。中学生的心理正处于不断发展、逐渐成熟之中,他们需要尊重、理解、鼓励,他们不可避免地会犯错误,犯了错误又需要真诚的帮助。教师应把学生当作与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不仅要以自己的智慧来点燃学生的智慧,还要用自己的情感和人格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3)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不仅是所有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立足点,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与学生建立亲密友好的关系,尊重、关心、接纳学生的表现和行为,营造一种和谐、宽松、民主、愉快的教学气氛。在这种交流过程中,教师本身的人格魅力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起到一种榜样示范的作用。师生之间人格上的平等、情感上的相容,会缩短彼此心理上的距离,会创造出无拘无束、相互交流的氛围,形成师生间最佳的 “心理场”,这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

2.教师要为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调动学生全部身心积极参与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是封闭性的,只重视教师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参与;只注重学生的接纳而忽视学生的创造;只关心学生学习的结果而忽视学生内心世界的变化。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必须改变这种落后的教学方式。学生各种心理品质,克服困难勇于进取的行为以及自尊、自信的人格不是在教师的说教中,而是在自我积极参与的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实践、锻炼才能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有自主的权力,激发其创造性;给学生表现的机会,促使其自我实现;给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条件,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让他们能自我调节自己的心态、行为,正确看待失败与挫折。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体验多方面的锻炼,其心理素质也能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做到有机、适度、灵活地渗透

(1)要讲究有机渗透

教师应当根据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渗透点,任何为渗透而渗透的做法都是不正确的。如果教师为了完成某种“任务”而进行渗透,或者寻找的“渗透点”是为了方便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这显然是走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学科教学渗透贵在自然、贴切,它与整个学科教学的具体过程是紧扣的,是有机融合的。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策略就是“顺其自然”,就是“该出手时就出手” ,应尽量避免生硬渗透。

(2)要讲究适度渗透

在具体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应“适时有度”。所谓“适时”,就是在一节课的有限时间内,花在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只能利用3~5分钟),如果一节45分钟的学科课有20分钟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那不叫学科渗透,该叫心理健康教育课了。所谓“有度”,一是要注意渗透高度,即渗透目标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二是要注意渗透梯度,即在了解学生个性心理及个别差异的基础上,尽量考虑各层次学生的可接受性及渗透的循序渐进;三是要注意渗透效度,即教师要经常搜集学生的有关动态信息,适时调整渗透的策略,把握渗透的效果。

(3)要讲究灵活渗透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同样,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没有固定方法。从教学设计取向看,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人格塑造,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可以问题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也可以活动为中心,加强心理训练,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从渗透形式上看,有分散式与集中式,集体式与个别式,讨论式与写作式等。从具体渗透方法来看,有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在不同取向指导下,各种不同渗透形式和渗透方法的灵活运用便构成了不同的渗透策略。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普遍存在“渗透死板”的问题。如我们在各种“公开课”中最常见到的一幕,往往是教师在该节课结束前集中渗透几分钟,或者让学生在稿纸上写心得给听课者看。显然,这样的渗透方式“痕迹”太重,过于呆板,也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四)课堂管理层面:努力创建人性化课堂环境

课堂管理也被称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外部渗透,是学科渗透的重要环节。要实行良好的课堂管理,使学生在课堂中有良好的“生存与发展状态”,能经常体验良性的情绪,从而有助于维护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应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选择适当的课堂管理模式

课堂管理模式是直接影响课堂心理氛围的教育策略,也是一种隐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勒温提出过三类领导方式,即民主型、专制型与放任型领导方式。这些管理模式各有优缺点,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选择。在多数情况下,民主型管理方式应该是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首选课堂管理模式。这是因为民主型管理模式比较容易营造师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合作的氛围,师生互动较为自然、和谐,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当然,这种管理模式也特别符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与实质。

2.形成有效的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涉及课堂秩序的建立、课堂活动组织与反馈、课堂中的表扬与惩罚、课堂中学生行为问题的处理等诸多方面。譬如,在课堂秩序建立方面,埃默等人对有成效和成效差的教师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这种差异对学生的行为、成绩有显著的影响。此外,无数的教育实践业已证实,教师在课堂上如何使用以及能否正确使用奖励与惩罚手段、教师能否使用恰当的策略处理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心理健康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在正确的学生观的指引下,充分利用心理学与教育学的有关原理和知识,努力形成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行之有效的课堂管理方法。

3.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

课堂心理氛围是指班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情感状态。这种“心理背景”的优劣是学生能否悦纳教与学的最重要的心理基础,进而构成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潜在教育因素。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华尔特所指出的:“教师工作本质上就是推销工作。因为教师要想方设法说服学生,使他们相信教师所教授的这一学科是有价值的,是值得学习的。”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坚持愉悦性、激励性、差异性、支援性等课堂教学的心理卫生原则的前提下,着力于通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置问题情境等引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鼓励成功,通过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来带动课堂的良好气氛。

综上所述,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 需要全体教师的共同参与,而且还要激活学科教学的各个环节,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其中,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只有这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开展起来, 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得到有效保证。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学科渗透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只是其中的途径之一,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还需要多渠道、全方位的配合。

参考文献:

[1][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卫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4]莫雷,任旭明等.中小学心理基本原理.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5]李佑顺.高等学校教师绩效评估系统设计.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4).

[6]蔡永红,林崇德.绩效评估研究的现状及反思.心理学,2001(11).

[7]廖立兵.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教育教学研究,2005(1).

[8]钟启泉,崔允,张华主编.《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9][苏]赞可夫.教学与发展.广州: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10]陈筱洁编著.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疏导.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

第6篇:初中心理健康教学设计范文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大量的心理困扰也都产生于学习过程中,因此我们理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帮助他们能够满意地解决。《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材就是以创设生活情境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是数学的宝库,生活中需要数学。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数学知识是有用的,我要学习数学,我要学好数学。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要想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学科的学习,教师就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有意无意中接近学习难点,消除对学习新知的陌生感和畏惧感。教学中,我们更应该创设诱发学习动机的教学情景,把学生的不随意注意吸引到参与学习的兴趣上来,引导他们对数学问题积极思考与探索,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目的。

在数学教学中,我结合学生喜欢做游戏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创设了多种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进行学习。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学生都单独轮流上台表演,表演时每组抽一位学生作评委,要求表演者利用自己的身体作出不同的轴对称图形(组内不能重复),符合要求者就可得分,做得好者得分高。

实践证明,创设游戏情景,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学而不厌,乐此不疲。可见,良好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还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学生的探索学习活动架起桥梁。这样的数学课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种乐趣,更是一种成功的体验,同时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了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的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注重过程体验,诱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教师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更多的新问题、新想法,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教学“视图”时,我事先用橡皮泥做出了各种图形,上课时分发给学生,要求他们分别画出图形的正视、左视、右视、俯视、仰视图,并且学生还可以自己改变橡皮泥的形状,再画它的视图。认识视图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难的问题,但是在活动中学习就不一样了,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但不会感到枯燥,而且还兴趣怏然。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动的机会,会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通过动手操作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发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形象、新奇的东西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的学习兴趣总是与学习材料直接相关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这就要求教师先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东西,激发起他们的好奇感。这种新奇感能抓住学生的心,迫使他们去思考和理解。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适当的直观教学手段对学生常常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能发展兴趣。

三、营造和谐氛围,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的良好心境

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是现代课堂教学改革的焦点。教育思想由传统的“三中心”思想转变为新“三中心”思想,随着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巩固。传统的教学是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而现代课堂教学是带领学生走向教材,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求知识。所以,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显得至关重要。在师生之间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好学、求知、探索和创新的精神,这既是课程、教材改革的重要目的,又是其客观条件。那么,数学课堂教学科又如何才能使学生保持良好心境,乐于学习呢?

(一)把“爱”的情感洒向每个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之一。众所周知,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我们的学生也由于家庭环境、社会环境、遗传等因素造成很大的能力差别。作为老师要善于真心去发现其闪光点,要认可每个学生,不能以成绩取人,使“学困生”产生畏惧感,对学习丧失信心,对数学失去兴趣,而应以亲切的面孔、热情的心去面对每个学生,对“学困生”多些厚爱;课堂上,鼓励每个学生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并用上一些激励性的语言,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毫不顾忌地发挥自己。亲其师而信其道,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兴趣盎然,充满学习的欲望,从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反之,教师过于严肃的表情,容易造成学生的胆怯心理,不利于进行数学课堂教学。

(二)课堂提问要“以学生为本”。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这种发展应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和谐课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

课堂提问教师应多使用一些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也可以恰如其分地运用一些趣味性的语言,对每个学生的回答教师都要能始终以信任的目光对待,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老师提问时,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可以用期待目光直视他:“是这样吗?”或“再想想。”既否定了回答,又不伤自尊心。对于回答出人意料时,教师还要多一些激励。如此一来,课堂气氛非常愉快,学生的心情很放松,学生间相互讨论,各抒己见,大胆探索,保证了数学教学过程顺利地进行。在此同时,针对学生们提出问题灵活改变我们的教学设计,使我们的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

(三)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信心。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初中生思想单纯,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求知欲强,课堂上教师要结合教材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不懂就问的机会。同时,老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表扬他们,学生就会对自己的学习更加自信。

总之,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好的学科教学必须贯穿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作为

第7篇:初中心理健康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合作学习 实施策略 有效性

轰轰烈烈的英语课程改革正在进行着,新英语课程标准给每一位英语教师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强调课程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新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改变了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它能给学生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责任感,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它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因此,如何更有成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是目前中、小学在实施新课程中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改革已进行这么多年来,观念依旧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依旧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走过场,新瓶装老酒。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的一部分,每位英语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搞好小组学习。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一、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健康的心理不但能培养良好的品格,也能极大的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消极、自私、依赖和缺乏责任感等不良心理都会合作学习的实施。相反,具有合作和竞争意识、有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等良好心理品质会促进学生积极的参与小组学习。因此,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拥有健康的心理,能及时调节心理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要善于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心理。注意运用适当的表扬和鼓励,是对学生成绩和态度的肯定,它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同时,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最佳心理状态,适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举办心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门诊。一个亲切友好的目光、一句热情而富于激励的话语都可能引发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相反,教师过分严厉的面孔、大声的斥责,会使学生望而生畏,产生恐惧心理。

二、科学合理的分组

要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首先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小组合作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这样既可增加小组合作成员的多样性,同时又有利于开展学习小组间的学习竞赛。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和英语学科特点,可以采用按座次就近组合和以任务为中心的小组组合两种形式。

1 按座次就近的小组组合

按座次就近组合,就是按班级正常的座次,将座位邻近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每组一般4人左右。这种合作小组的组合形式,无需将学生分出层次、重新调整座次,因此操作起来比较简便。为更好地实施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突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特征;任课教师可在学期之始与班主任协作,依据学生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以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以4人为一组来安排学生的座位。这种异质就近组合的合作学习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分组讨论。它是随机、分散的,而异质就近组合的合作学习则是在共同学习目标下进行的有一定聚合力的学习动。

2 以任务为中心的小组组合

以任务为中心的小组组合是围绕一项具体的学习任(或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按个人兴趣自由组成学习小组,一般以2至6人为宜。以这种方式组合而成的学习小组往往是同质组合,小组成员之间的个性差异较小,更有利于高效地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以任务为中心的合作小组的学习目标可由教师指定,也可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后自主设定,允许各小组的学习任务在难度上有所差异、在学习时间上也可有灵活性。

三、科学可行的教学设计

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行性和探究性,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哪些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应何时进行合作学习、时间是多少等等。如人教版新目标英语九年级Unit 15 We are tryingto save the manatees?可以设计成一个小小辩论会的小组合作活动。在活动前教师要想学生讲明辩论会的开展方式,并将任务设计在sectionA-3a和3b之后进行,辩论会对于农村中学生来说是一个新鲜事物,教师要预测到可能会耽误时间,打出提前量。

四、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

有研究表明,小组合作学习要想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必须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首先,学生们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其次,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所有小组成员进行有效的个别学习。学习小组的成功不仅仅在于能否达到某个小组目标,而且关键在于它能否提高组中每个成员的学习成绩。这就是说,小组合作学习所追求的是达成整体目标的同时实现个人目标,即要使学习小组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追求基于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和个人进步基础上的团体进步。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建立一种合理的、激发每个小组成员最大潜力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确立一种促进学生在小组集体中不仅个人努力并且乐于与同学互助合作的良性制约机制,否则合作学习应有的教学效果就难以体现出来。

因此,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时要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把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在此基础上侧重过程评价和小组集体的评价。把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结合起来,可以促使学生更关注合作学习的过程,并认识到从合作学习过程中体验合作学习方式发展合作学习精神的重要性。同时,把对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结合起来,并重于集体评价,可使学习小组成员认识到合作小组是-个学习共同体,个人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于集体目标的实现,从而防止个人英雄主义,组歧视等不良现象的出现。

五、及时的课后总结

第8篇:初中心理健康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方法;语言环境;师生关系

一、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

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活动中来。英语是一门语言,是听说的结合,必须在实践中运用,光是学习语法规则,或者是观看电影,还不能达到最终的效果。而语言习得依赖于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而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获得需要学习者直接参与交际,使接触到的语言材料变成可理解的。理想的外语课堂教学应该向学生提供一个外语学习环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使用外语的场所和机会。让学生置身于使用外语的环境之中,进行有意义的交际,并能激励学生参与到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交际活动中。此外,我们可以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内活动进一步营造的纯英文语言环境,让学生充分运用、纯熟自己的英语口语。学好英语,就是要练习,练习,再练习!班级可以特设英语沙龙,可以定期开会时大让家相互用英语交流学习,也可以纯粹以生活兴趣为核心进行讨论。在这个纯英语的环境中,学生才能真正的放开自我,能与他人就各种感兴趣的问题用英语进行深入的沟通,从而既锻炼口才,又学到社交的技巧。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也就会因此突飞猛进了。

二、充分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工具进行教学

《新课标》在“使用建议”部分指出:教材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即允许老师在教学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补充,并结合课外教学资源来丰富课堂教学。开发整合课内外教学资源,关键是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是要在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的前提下,使学生进行知识的重构和创造。对所学的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并二次开发,让学生可以进行多元化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思维能力,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

传统教学中,教师通过写板书来讲解知识点所占用的时间过长,教学效率低下,课堂枯燥乏味。初中生易接受直观的事物,而英语课堂上很多事物无法以实物来表现,这就需要用到多媒体来进行辅助教学,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创设的情境多种多样:如优雅动听的音乐,鲜艳夺目的色彩,五彩斑斓的图画,富有童趣的卡通动画,直观生动,寓教于乐。

三、合理安排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决定着教学内容总的方向和总的结构,并对有关学校的教学、教育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等各方面作出全面安排。[1]教学设计就是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合理的教学设计能始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穿插很多生活中的例子,发生在自己或周围人身上的事,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他们对身边任何事的关注和一种用英语对话的强烈感; 讲授时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中英语教学方法创新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有效进行的重要保证,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更有利于校园人文教育的发展。[2]如何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能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就是用对的方法,用正确的方式,探索自己的情绪,然后调整自己的情绪,理解自己的情绪,放松自己的情绪。教师只有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与学生更好地融洽相处,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了解并尊重自己的情感,能以正确的行为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事实上,拥有一个好心情、带着如沐春风的笑容走进课堂的老师是颇受学生喜爱的。学生也会被这样的情绪感染而激发自己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

(二)师生应共同合作,一起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要素,即真诚、接受和理解。[3]为了创造具有真诚、接受、理解三要素的师生人际关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吸收知识精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相应的活动去学习英语。例如,当学生不喜爱某英语的某一部分时,如果教师能组织学生参观或参加应用这门学科知识的活动,使他逐步理解它的重要性,并设法使之在学习实践中经过努力取得成功,他的学习动力就会改变。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多与学生合作,学生才能在一个宽松的氛围和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这种教与学的合作,即分享学生成长的过程并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可以培养师生间难以磨灭的情谊。这样一来,学生也会更喜爱英语,从而把他们的潜力发挥到最大。

五、营造宽松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

传统的高中英语课堂,就是由老师进行知识灌输,学生负责单纯的记忆,这样就导致了学生英语学习效果不理想。[4]因此,必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打破传统的“一言堂”的严肃的教学模式,进而营造宽松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们能够非常自然的融入到教学中去,与老师进行思维的互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得不要求老师融入学生群体中,既做老师,更做学生的朋友,与学生保持较好的交流。教师是学生的老师,同时学生也是老师教学方法不断进步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只有积极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进行交流,才能顺应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我们应不断创新英语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积极思考,大胆想象,不断产生新设想、新思路,激发和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实践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自我发展和合作创新的精神,使学生在原有英语基础之上,拥有一定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探究新课标下高中英语课堂的创新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3,11:49-50.

[2]黄广丽.浅谈高中英语教学方法[J].新课程(中旬),2013,06:33.

[3]张正东,李少伶.英语教师的发展[ J],光明日报2003,( 11):59- 66.

[4]王珂.新课程标准下英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3) : 313- 315

姓名:李平艳

第9篇:初中心理健康教学设计范文

为了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得到最鲜明的体现,除了贴近学生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外,最好方法就是以活动为载体,以体验分享为纽带,兼顾认知传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得课堂氛围轻松活泼。然而,自由的背后却隐藏着“危险”,那就是课堂纪律的混乱、课堂互动受影响、邻班课堂遭打扰以及课堂效果难保证。 

作为一名新教师,虽然在心理课堂上多次强调课堂秩序(如相互尊重,认真倾听;游戏时不起哄、不跺脚、不拍桌子,不做影响其他班级的行为等),但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互动或游戏环节,部分学生仍会由于未控制好情绪和行为,做出影响教学秩序的行为。 

以“我是谁”这一课为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笔者将这节课的主题活动设计为“我的个性秀”,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和他人的角度对自己的个性特征进行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教学中,开始时我是让学生写完“我的个性秀”之后,统一收上来,然后由教师念出来。先念学生名字,然后再念他写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由于心理课上的言论较为自由,学生思维比较发散,有些学生稍微写一些自己的优点,底下听的学生就会自动响起一阵“咦……”的唏嘘声。这一阵起哄的“咦”的声音,是初中学生很正常的心理表现方式。因为初中生都很以自我中心,都只愿别人夸自己,不愿夸别人。但这“不仅影响了正常的课堂秩序,更破坏了心理课堂中最为关键的“互相接纳”的良好氛围。这样一来,就会使得活动效果大打折扣,也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期望表达自己真实想法的愿望。因此,需要对学生这种不恰当的表达方式加以制止。 

如果教师对这样的行为一味给予单纯的斥责、嘲笑、否定或批评,而不去理解和接纳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或心理,那么学生就会产生挫败感,课堂积极性也会被打消,今后,学生再面对心理课堂的活动也会表现出逃避的态度。教育家安奈特有句著名的格言:微笑,学生需要微笑的老师!作为一名心理教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具有亲和力,如果总对学生表现出训斥和生气的态度,学生在心理层面和教师的距离感就会拉大,久而久之,即便学生遇到心理问题也不愿与心理教师沟通了。 

如果对上述行为进行冷处理,有意停止讲话,用目光注视说话的学生,面部表情稍显严肃。这样也只能起到暂时缓解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种不恰当行为。如果强行压制,也不会取得良好效果。尤其是对于年轻教师来说,他们还未完全具备像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那样能够让学生信服的人格、能力、学识及教育艺术,还没有在学生之中树立威严的形象,强行的压制只能让学生对教师产生排斥心理。 

以上三种方法都是行为发生后再制止,均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那么,为什么不换一个角度来思考——直接从源头着手,避免产生教师所不期望的行为呢?而预防学生不良课堂行为出现的方法之一就是优化教学设计,用精彩的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于是,我把“我的个性秀”改成“猜猜我是谁”。由教师先读内容,不读名字,让学生猜猜这是哪位同学。这样,被我念到纸条的这个学生会很紧张、很兴奋,其他学生也会好奇这是谁。这时课堂氛围顿时非常安静,每个学生都在认真听,费心猜测这是谁,就不会有“咦……”这样起哄的声音出现了。通过这种方式,每个学生都能够全神贯注参与进来。在这种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教师再对学生提出坐姿端正、认真倾听、举手回答等要求,学生就会很好地加以遵从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的学生没被猜中,教师还可以加以引导:“是同学对你了解不够,还是你对自己的认识不够”等。进一步实现活动的目的,保证良好课堂效果的实现。 

心理课堂上的一些活动经过许多经验丰富的一线心理教师多次运用,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规范和模式。如果不考虑学校和课堂环境等实际情况盲目照搬,也容易对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产生不良影响。 

以“情绪万花筒”这一课为例,这节课的暖身活动为身体小游戏“雨过天晴”。首先,我让心理课代表到讲台前念如下一段文字,学生根据课代表念到的文字做相应的动作。念到“起风”时,学生做“擦掌”的动作;念到“小雨”时,学生做“双手食指互相敲击”的动作;念到“中雨”时,学生做“拍大腿”的动作;念到“大雨”时,学生做“鼓掌”的动作;念到“雷声”时,学生做“跺脚”的动作;念到“天晴”时,学生做“面带微笑大大地伸懒腰”的动作。文字内容如下: 

“周末放假了,我们全家一起外出游玩,好惬意啊!突然,起风了,乌云密布,一道闪电划过,雷声轰隆,又一阵狂风,又一阵雷声,小雨噼噼啪啪地下了起来,行人慌忙躲避;很快地,小雨变成了中雨……变成了大雨……又是一阵雷声,暴风雨来啦!又是一阵雷声,大雨倾盆,雨渐渐地小了,变成中雨,变成小雨……一阵又一阵雷声,大雨又降临了!但仅仅一会儿,雨过天晴啦!” 

初中生对于这种简单同时略带趣味性的身体游戏很感兴趣,很愿意跟着指令做。但是,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学生们动作幅度很大,所以动静也很大。特别是跺脚的动作,如果全班近六十个学生一起使劲跺脚,那么势必会影响其他班级教学。所以“跺脚”这个动作不适合在课堂上集体做,必须要换一个。 

另外,每个学生做动作的幅度、力度、时间都不一样,于是整个游戏看起来非常混乱,不整齐。 

再者,“双手食指互相敲击”这个动作声音很小,趣味性不够,在课堂上显现不出效果。 

鉴于以上三个原因,我对这个游戏做了如下改进,并且规定,除了最后一个伸懒腰的动作只做一下外,每个指令动作统一做10下。还是相同内容的一段文字,课代表在念到“起风”时,学生做“擦掌”的动作;念到“小雨”时,学生做“右手擦自己左手的衣袖”的动作;念到“中雨”时,学生做“双手拍脸”的动作;念到“大雨”时,学生做“拍大腿”的动作;念到“雷声”时,学生做“鼓掌”的动作;念到“天晴”时,学生做“面带微笑大大地伸懒腰”的动作。通过修改,游戏活动在进行过程中,既不会对其他班级的正常教学产生影响,又提高了整齐性和趣味性。学生都能够积极配合教师进行活动,并乐在其中。同时,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游戏运动营造出了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们都能够以积极饱满的情绪参与课堂教学,最终产生积极的课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