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政医疗护理范文

家政医疗护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政医疗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政医疗护理

第1篇:家政医疗护理范文

中风后抑郁症(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指中风后发生的以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为表现的病症,是脑血管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其症状的出现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妨碍其神经功能障碍的恢复。现代医学多采用三环类抗抑郁剂、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治疗,但多因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而放弃治疗。2000年3月-2006年3月,笔者运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PSD 83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72例PSD患者均为本院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83例,男39例,女44例;年龄42~76岁,平均(61.5±7.5)岁;其中脑出血46例,脑梗死37例;有高血压病史者36例,糖尿病史者12例,冠心病史者19例。对照组89例,男47例,女42例;年龄43~79岁,平均(62.3±6.5)岁;其中脑出血28例,脑梗死61例;有高血压病史者38例,糖尿病史者10例,冠心病史者17例。观察期间,对照组中有7例患者因无法耐受阿米替林的不良反应而退出观察。随访时间为0.5~1.5年。2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与纳入标准

所有病例符合1995年中华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均经头颅CT证实为脑卒中,并符合以下条件:首次卒中,单侧病灶,神志清楚,能配合检查,无明显语言障碍,无抑郁等精神神经病史及颅内病变史。抑郁症诊断符合第3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关于抑郁症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接受Ca2+拮抗剂、抗血小板凝集剂、清除自由基、血液稀释、降颅压、脱水、血肿碎吸等脑血管病的基础治疗。在其基础上治疗组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柴胡12 g,黄芩15 g,半夏12 g,龙骨20 g,牡蛎20 g,人参10 g,茯苓10 g,生大黄10 g,桂枝(去皮)10 g,丹参20 g,石菖蒲20 g,郁金20 g,生姜10 g。上药除大黄外,以水800 mL,煮取400 mL,再纳大黄,更煮一二沸,去滓,每次温服100 mL,每日1剂。对照组给予抗抑郁剂阿米替林12.5~25 mg,每日3次。2组均以每周为1个疗程,共观察3个疗程。

1.4 疗效标准

依据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项版本进行评分,根据评分变化评定疗效。显效:HAMD总分<8分;有效:HAMD总分8~17分;无效:HAMD总分>18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Ridit分析和χ2检验,全部资料均经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

(见表1) 表1 2组PSD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略)]注:2组比较,P<0.05

3 讨论

PSD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目前主要有两种学说:①原发性内源性机制学说。PSD的发病可能与大脑损害引起去甲肾上腺素(NE)和5-羟色胺之间的平衡失调有关,使两种神经递质含量低下而致抑郁症。②反应性机制学说。家庭、社会、生理等多种影响导致病后生理、心理平衡失调[1]。另外有资料表明,PSD的发生与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成正比,同时,PSD的发生亦明显影响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的恢复[2]。

中风后抑郁症属于“郁证”范畴。中医学认为,肝与情志关系非常密切,故PSD病位主要在肝。患者常因突如其来的生理功能障碍而难以承受打击,产生害怕和担心情绪,思虑过度,“思则气结”,所以,忧思、郁怒最易伤肝,郁久则伤血耗气,可致气血心脾俱虚,因而与心、脾各脏的气血和阴阳失调都有一定的关系,病机多为肝郁血虚。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系仲景为伤寒八九日,误用攻下致变证而设,近年来基于肝郁血虚、肝阳上亢的机理,用于治疗高血压病取得良好疗效[3]。《医方集解》云:“柴胡汤以除烦满,加茯苓、龙骨、牡蛎、铅丹,收敛神气而镇惊;而茯苓、牡蛎又能行津液、利小便,加大黄以逐胃热、止谵语;加桂枝以行阳气,合柴胡以散表邪而解身重,因满故去甘草。”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明显升高下丘脑、纹状体、边缘区和大脑皮层单胺类神经递质多巴胺(DA)及其代谢物的水平,可促进大脑皮质和纹状体的DA系,抑制丘脑下部的NE系,有显著的抗抑郁作用[4]。临证加用丹参以活血化瘀;加石菖蒲、郁金以祛痰、醒神、开窍。用于治疗PSD可收显著疗效。

参考文献

[1] 沈渔邨.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370-371.

[2] 张歌心,黄小明,王 钰,等.中风后抑郁症与康复的临床研究[J].医学研究通讯,2001,30(7):50-51.

第2篇:家政医疗护理范文

关键词:甲强龙 免疫球蛋白 手足口病 重症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140-02

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多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表现为手、足、口等部位的皮疹、疱疹,大多数预后良好。少数患儿可并发严重的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衰竭等多器官功能障碍的表现,病程发展迅速,病死率较高。2011年5月~11月,我院感染科对30例重症手足口病应用大剂量甲强龙联合免疫球蛋白冲击救治,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本组30例患儿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个月~5岁,其中≤1岁9例,1~3岁18例,3~5岁3例。临床表现有高热、精神差、嗜睡、头痛、呕吐、易惊或惊跳、肢体抖动、面色苍白、四肢发凉、血压升高或下降,呼吸促,血压升高或下降、心率150~200次/分,血氧饱和度60%~85%。所有病例均有手、足红色斑丘疹和疱疹,口腔粘膜有疱疹,同时20例伴有臀部皮疹,10例伴有口腔溃疡。

1.2 治疗方法。早期发现重症手足口病,及时采取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阻断病情向危重症发展。本组病例均立即给予氧气2~3L/min吸入和持续心电监护,建立两条以上有效的静脉通道,用微量输液泵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在降温、甘露醇与速尿交替脱水降颅压、利巴韦林、米力农、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甲氰米呱、磷酸肌酸等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大剂量甲强龙20~30mg/Kg.d,连用3天,病情稳定后减量停用,联合应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总量2g/kg,分2~5天给予。如病情转入危重症时,必须争分夺秒,掌握上机指征,行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正压通气。有10例患儿紧急行气管插管接呼吸机持续辅助呼吸,其中1例入院时有抽搐、口鼻涌出大量粉红色泡沫痰,9例在入院5小时后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湿冷、呼吸急促、紫绀明显。

2 结果

本组病例经2~3天用药后,患儿生命体征平稳,紫绀、呼吸困难缓解,面色红润,四肢转暖,皮疹逐渐消退,腹胀、呕吐缓解,肺部湿罗音减少或消失。9例成功脱机,其中1例在使用甲强龙1小时后出现烦躁、抵抗,给予安定2mg/Kg静脉推注后安静,2例神经源性肺水肿患儿在肺出血10小时后成功控制了肺出血,5天后成功脱机。经过积极抢救和精心护理,27例治愈,1例好转,1例因经济困难放弃治疗,1例抢救无效死亡。

3 护理

3.1 迅速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选择较粗大的血管置静脉留置针急救,同时确保静脉通道的畅通,以保证抢救过程中药物准确、及时输入。全程用微量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由于患儿末梢循环差可采用颈外静脉穿刺,必要时可在病情稳定后行浅静脉留置。

3.2 保持呼吸道通畅。患儿头肩部抬高15~30°,进行高流量吸氧,呕吐频繁者侧卧位。其中10例患儿紧急行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后缺氧症状改善。在机械通气治疗中,根据患儿的病理生理特点,我们均采用经口气管插管,给以正压通气治疗。加强人工气道的管理,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做到适时按需吸痰[1],使用密闭式吸痰管吸痰,吸痰前后均给纯氧吸入2分钟。用生理盐水20ml+庆大霉素8万u0.5~1ml/次q2h气管内滴入或根据医嘱予雾化吸入稀释痰液。

3.3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①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面色、神志、瞳孔的变化,本组病例我们采用多参数监护仪对患儿进行心率、心律、呼吸、血压24小时动态监测,根据患儿年龄及具体病情设定各项报警值。②持续血氧饱和度监测,选择婴儿型缠绕式血氧饱和度探头,适当缠绕,松紧合适,q2h更换探头位置,避免局部受压过久而导致皮肤损伤。③监测肛温,发热者及时予降温处理。④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灰,口唇紫绀,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下降,双肺闻及湿罗音等,要立即通知医生,做好上机准备,尽早气管插管,正压机械通气。在气管护理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原则,规范吸痰,使用一次性吸痰管,遵循气管—鼻腔—口腔的吸痰顺序,防止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⑤监测血糖、尿量变化,尿量维持在1~2ml/(kg.h)。[2]

3.4 高热护理。高热可引起脑组织代谢增加,加重脑缺氧。本组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在38.8~40.1℃。处理以物理降温为主,予温水擦浴,冰敷大血管处及冰帽降温,不主张乙醇降温。注意保护好双耳、枕部以免冻伤。其中18例取得较好效果,8例经持续冰帽降温并遵医嘱予冰盐水灌肠2天后体温降到正常,4例无效再遵医嘱给予布洛芬混悬液,每6~8小时鼻饲一次,保持肛温在37.5℃左右。给患儿多喂温开水或鼻饲流质,及时补充水分。同时做好四肢的保暖,给以按摩和热水袋足底保暖,注意温度适宜,避免烫伤皮肤。

3.5 加强基础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加强口腔护理,每日用2%苏打水擦洗口腔两次,进食前后可用温开水或生理盐水漱口,预防细菌感染。疱疹溃疡处可用西瓜霜喷雾剂喷在患处以减少疼痛,促进溃疡的愈合。保持皮肤清洁干燥,衣着应舒适、柔软,经常更换。皮疹破溃者用炉甘石洗剂涂擦局部皮肤,预防感染。做好留置胃管和导尿管的护理,禁止按压腹部和膀胱,以免反射性引起颅内压增高,加重脑水肿。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尤其记录每小时尿量。

3.6 用药的护理。用药时注意观察有无毒副作用的发生。甲强龙冲击治疗可能发生电解质紊乱,要观察有无低钾表现,如精神萎靡、腹胀、下肢无力等,遵医嘱正确补钾,提供含钾的食物。出现低钠表现如厌食、乏力、懒言等,需遵医嘱补钠。免疫球蛋白属于异体蛋白,在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应密切观察患儿有无皮疹、皮肤瘙痒、寒战、胸闷甚至休克等反应,输液速度不宜过快,出现不良反应时要停止输注并立即通知医生,注意观察生命特征的变化。

3.7 消毒隔离。将患儿及时隔离,安置在空气流通、温度适宜清洁的病房内。限制患儿及家属的出入,做好床边隔离,每日用紫外线行空气消毒,用0.05%含氯消毒剂溶液拖地,擦拭病人可接触到的物品表面、床架、床头柜等。对患儿的各种玩具、餐具及可接触到的物品行消毒处理。加强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3.8 心理护理。根据患儿的年龄性格特点,做好心理护理。采用温和的态度关心、照顾患儿,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感,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哭闹。同时善于安抚和开导家长,解除其焦虑紧张的心情,在患儿面前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4 讨论 

甲强龙具有强烈的非特异性免疫抑制作用,可防止血中免疫活性细胞和血清中有害因子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3]丙种球蛋白所含独特型IGg抗体具有免疫替代和免疫调节的双重作用[4],既能纠正循环障碍,也能减少大剂量甲强龙使用后免疫降低所带来的感染合并症,同时也有抗惊厥作用。通过临床观察,在重症手足口病例中,及时用大剂量甲强龙联合免疫球蛋白联合冲击治疗,通过这两种药物的协同、互补作用,可缩短病程,阻断病情发展,取得良好效果。因此,对重症手足口病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期积极大剂量甲强龙联合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结合有效的抢救及护理措施,能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仇桂华,何燕平,刘艺颖,朱丽萍.重症手足口病(EF71感染)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患儿的急救与护理.安徽医学,2008,29(4):367-368

[2] 王丽.EV71所致450例重症手足口病的护理.医学信息,2010,23(11):178-179

第3篇:家政医疗护理范文

关键词:老年人护理现状;社区服务;长期护理保险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2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的一个社会问题,它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我国未来发展走向的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社会性难题。众所周知,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阶段,同时也处于发展的转型期。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愈发严重,而社会保障中的养老保险存在巨大缺口。因此,商业养老保险的重要性越发显现,而健康保险中,更为贴合老年人需求的长期护理保险也成为关注焦点。为研究养老与护理保险结合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我们对北京市老年人护理现状进行了实地调研,主要选择回龙观社区、西王庄社区、清华大学老年社区等作为试点以及由中年人的视角侧面反映,聚焦护理问题,将如今老龄化问题剖分更加细化、具体。

一、现状

(一)老年人身体状况不容乐观

根据调查,患有心脑血管、“三高”、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有类风湿、关节炎导致行动不便以及病情严重需卧床陪护的老人比例占到45%;再者,60岁以上老年人,具有以上所述情况的比例占到55%,70岁以上老年人高达60%以上。这说明接近一半的老年人需要日常家政服务、病情照顾、全天候陪护等不同级别的护理服务,且护理服务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需求增加、种类增多。此外,在调查老年人的过程中,需全天陪护的人群是接触不到的,故这部分数据低估了实际情况,实际比例定会上浮;从对中年人人群的调查中可看出,其家中老人需陪护的比例占到4%,也就是说对高级、全天护理的需求亦不容小觑。

(二)抵抗老年风险方式单一

由于老年风险使得老龄化的问题变得更加严重,所以目前人们抵抗老年风险单一的方式根本难以使得老龄化状况好转。一方面,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人群选择家人照顾的比例达到45%,自身照顾9%。此外,选择护理和敬老院、老年公寓的老年人近一半,且老年人选择的护理通常是家政服务,较少涉及全天候护理、病情照顾等较为专业的护理服务。而且,多数老人对养老公寓、敬老院的高昂费用、床位紧张、服务不专业等问题存在担忧。另一方面,对目前或者未来养老意向也从年龄层段上呈现出很大不同。50-60岁的老年人38%选择了老年公寓、敬老院等养老机构;但70及以上的老年人较少选择养老机构,偏好护理服务,说明50-60岁的老年人更愿意接受西化的方式进行养老。但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不愿意搬往老年公寓、敬老院居住的程度加深。与此相似的是30-50岁的中年人人群选择老年公寓方式照顾老人的比例只占7%,而31%选择了护理。由此可见,我国未来护理市场的前景是很好的。但是,当前有52%的意向倾向于家人照顾,这就反映出中国目前护理市场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只有达到人们预期的服务水平才能开辟出一片天地。

(三)护理费用支出少影响小

我们所调查人群75%左右家庭收入中等,生活状况较为舒适,24%生活状况较为富足,并且82%的人群认为请护工的支出对于家庭正常生活没有较大影响。这说明,正常护理费用包括家政服务、护理等是足以承担的。另一方面,18%认为对于家庭支出影响较大的是由于家中有病人、或者卧床不能自理的老人(由4%的老人需卧床陪护的数据可以看到)导致护理费用高昂无法承担。那么,如果这部分费用能够由余下82%的人共同分担,就可达到分摊风险的效果。

(四)社区医疗服务不尽人意

调查中超过一半的人没有去过社区医疗站,并不了解卫生服务站的情况,而服务站的设立就是为了方便居民,但其普遍程度并不高。在接受过社区医疗服务站的服务的老年人群体中,对于其服务评价亦不高,超过一半都认为服务水平一般。这有违社区服务站建立的为大家服务的初衷,这是中国城市社区普遍存在的问题。社区是一个辅助养老便利的平台,但并没有实质性的利用起来,这是很大的缺陷。

二、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国老年人的护理需求还没有得到开发与满足,针对老年人护理现状,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养老机构方面

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未来十年左右,养老机构的需求有较大的增长。但与此现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养老机构与设施严重匮乏,截止2013年第2季度,城乡养老机构中养老床位总计384.8万张,平均每千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22.24张。除数量严重不足以外,我国养老机构还存在结构不合理、护理质量不高、服务设施不完善等诸多问题。

当务之急,是政府应加大建设力度以增加养老机构的数量,根据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到2015年,我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即养老床位总数约663万张。除了政府建设以外,也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扶持鼓励民间组织创办养老机构,解决现在民办养老机构当前所面临的资金短缺、地方局限、护理人员匮乏等困难。要解决养老机构现在的难题,仅仅靠新建是不够的,在新建的同时,应加强对现有养老机构的管理,提高其床铺利用率及服务质量。

其次,据调查,27.7%的被调查者选择“护理人员素质令人堪忧”为养老状况不让人满意的最大原因,仅次于“儿女工作太忙没时间照顾”。因此,随着老年人年龄增长,身体状况和生活能力不断退化,对护理人员专业性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但目前,专业化程度不够,护理人员素质不高却是困扰养老机构和老年人的普遍问题。老年人的照顾需要系统而细致的专业知识,然而现在的专业服务人员却极其匮乏。现在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多半是下岗职工经过简单的再培训之后便就职,在专业知识方面和个人素质方面有待提高。因此,我们建议扩大专业护理学校的招生人数,养老机构与护校建立合作关系,将养老机构作为护校学生的实习以及未来工作的去处之一,提高护理人员素质。除此之外,在进行岗位培训时,应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并且进行严格的考试,通过考试的人员才能上岗就职。并在培训课程中加入老年人心理学有关内容,防止老年人心理问题的产生。

(二)社区服务方面

据以上,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站被大家接受度和认可度不高,所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区服务质量是目前解决老龄化问题的必然需要。

首先,笔者建议,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站的建设。第一,为社区所有老年人建立个人健康档案,这样不仅方便管理,并且会记录老年人个人的病史,便于社区掌握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并根据其病史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治疗。第二,应增加社区卫生医疗服务站工作人员人数,由于现阶段卫生服务站工作人员人手紧缺,提供的服务种类有限,上门看病更是不现实。但对于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的老人来说,由社区医护人员提供上门医疗服务的需求较大。

再者,社区卫生服务站可以与家政公司进行合作,提供上门照护服务。在调查走访中我们发现,超过一半的家庭都选择家庭养老,即由子女照顾老人的养老模式。并且因为时间分配上的问题,很多中年子女都渴望一种请护工和家庭养老相结合的方式,而社区在这一方面,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那么,社区即可以与家政公司合作,在社区中建立社区家政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需要的日常护理服务,这样,既能保证子女白天工作繁忙时老人得到周照顾,又满足中国人传统的家庭式养老的需求。

此外,社区还应做好疾病的预防宣传工作,或者和体检机构合作,定期为自愿参加体检的老年人提供相应服务。

(三)保险公司方面

社会保障中的养老保险面临的空账问题日趋严重,作为社会保障体系重要补充的商业保险应当把握机遇,着重开发新型的养老护理产品。传统的养老保险仅仅提供金钱给付,在护理人员紧缺、养老院费用昂贵的现在,单纯的金钱给付已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加的护理需求,即传统意义上的护理保险并不能切实的解决养老问题。因此,保险公司可以参考日本德国等国家的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将传统养老保险与社区卫生服务或社区中的家政公司相结合,开发一种以护理服务为给付的护理型养老保险。保险公司与社区卫生服务站及家政服务公司形成合作模式,由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基础的医疗服务、家政服务公司提供日常护理服务,即这些服务作为保险公司的养老保险金给付的一种方式,最终的医疗、护理费用由保险公司给付。此外,保险公司可抓住明年试点“以房养老”这一时机,加快研发与“以房养老”相结合的保险产品。如此一来,即解决了护理型养老保险不可避免的保费较高的问题,老年人在老有所居的条件下又能得到周到细致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2011年12月16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2011〕60号.

作者简介:耿 榕(1993-),女,陕西西安人,本科学历,保险专业,从事养老保险方向的研究。

第4篇:家政医疗护理范文

“借问护工何处有,用手一指是吕梁。”如今,月薪近7000元是一位农村贫困户家庭妇女的收入,这让很多人难以相信,然而这是吕梁临县贫困户秦玉莲做家政护工后活生生的事实。秦玉莲只是吕梁山优秀护工的一个缩影,吕梁孝义市的张俊连、李丽萍、刘月莉,史海珍,临县的王秀峰,汾阳市的任丽琴,交口县的郭艳珍,柳林县的康军爱,交城县的刘伶香,文水县的高志玲,岚县的吕冬梅……他们都是吕梁护工中的佼佼者。“吕梁山护工,脱贫靠自强,爱心暖四方,圆我小康梦”,这是从吕梁贫困区走出去的护工们共同的心声。

吕梁山区是革命老区,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吕梁山护工护理培训就业计划,是山西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中央精准扶贫要求,利用国家卫计委在吕梁山片区扶贫的契机,帮助吕梁市量身定制的一项切实可行的精准脱贫举措。其主要核心是推行员工制管理,使更多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力由农村转向城市、由松散“务工型”转向企业“员工制”、由阶段性灵活就业转向长期稳定就业,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从一到众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吕梁人习惯于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守土生活,要远离家乡外出就业,爱人不放心,老人不忍心,孩子不安心。宁愿在贫瘠的土地上,守候着微薄的希望,也不愿走出大山。护工月嫂在群众眼里是伺候人的下等活,没出息。让吕梁人外出做护工简直比登天还难。

2015年9月,在吕梁市离石区试点培训第一期结束后举行的护工招聘会上,近百名合格学员与北京爱侬家政公司达成签约意向的有30人,最后实际走出去的只有一个人,吕梁市政府为这个学员举行了欢送仪式,送上开往北京的火车。在对第二、三期学员进行求职意向调查后发现,有省外求职意向的仅占总数的7.3%。想方设法帮助群众转变观念成为“吕梁山护工”品牌成败的首要任务。市政府没有气馁,多措并举,构建宣传发动体系,不遗余力在群众中开展了宣传发动工作。

观念一变,带动一片。通过政府多种方式大力宣传,群众人带人、亲带亲,极大地改变了广大群众的择业观,激发了广大贫困群众参与培训就业的热情。许多群众觉得走出去既能增加收入,还可以与在当地读书就业的家人见面。主动报名参加培训的人越来越多,秦玉莲一个人就带动了20个亲朋好友去太原做护工,临县群众主动要求市政府为他们增加培训名额,全市第二期去了17人,第三期130人,第四期增加到186人,愿意出去的人越来越多。

从无到精

吕梁护工为什么这么抢手?这源于吕梁对护工的高标准培训和严要求。吕梁选定5所院校为定点专业培训机构,按照市场需求,对学员进行分类别、订单式封闭培训。对每个参加培训的学员,都要在指定的公立医院进行全面体检,体检合格的方可参加培训。

学员培训则以护理员、家政服务员为重点,设置产妇护理、婴儿护理、养老护理、康复保健、家政保洁等工种。同时,根据大中城市客户需求,探索推出家政+育儿+特长辅导+家庭护理为一体的高端“家政服务套餐”。组织吕梁山护工培训严格执行人社部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培训由理论学习和实训两部分组成,理论学习时间为1个月,实操实训时间为20天。学习结束后,考试考核合格的学员,由学校颁发结业证,由人社部门核发职业技能鉴定等级证书。取得“双证”的学员推荐到家政公司就业。每个就业的护工,统一佩戴“吕梁山护工”标识,接受社会的监督和客户的检验。

勤劳、闶怠⑸屏际锹懒豪锨人民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一旦成为“吕梁山护工”品牌的重要内涵,就大大提高了“吕梁山护工”闯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为完善技能培训体系,吕梁下发了《关于吕梁山护工培训管理暂行办法》,确定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吕梁卫校、白文职业技术学校5所师资强、教学质量好的院校为吕梁山护工培训基地,实行全日制、封闭式培训。制定了统一的教学大纲,设置了统一的课程、课时,提出了明确的实训要求。建立健全培训质量监管体系,加大对贫困家庭子女培训的资金投入,开设适合贫困家庭子女就业的专业,以公开招标方式引进有实力的民办培训机构参与护工培训,保证培训质量,帮助20%的护工能够取得高级资质,50%的护工取得中级资质。探索建立专业的家政服务学校,选择市内一所职业技术学校转型为家政学校,为吕梁山护工品牌做大做强提供依托。同时,2016年全市已审批了11个以家政服务业务为主的民办职业培训学校,参与市场竞争,助推“吕梁山护工”培训就业扶贫工作,多渠道、全方位打造吕梁劳务品牌。

从补到助

护工走出大山了,吕梁并没有一送了之,市里探索家政企业“员工制”管理。积极推动劳务公司与城镇就业劳务输出人员协商签订劳动合同,把流动分散的劳务输出人员组织起来,实行“员工制”管理,建立灵活、务实和相对稳定的劳动关系;对实行“员工制”管理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劳务输出人员,输出地县级人民政府可根据本人意愿,将其纳入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险范围,按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开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劳务输出社会保险补贴,对符合条件的人员,由输出地县级人民政府从统筹整合的扶贫资金中给予不超过三年的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标准不超过本人实际缴费的三分之二。

第5篇:家政医疗护理范文

关键词:新增人口;老龄化;相关产业;社会经济

本文受高校自主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50301);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资助(项目编号:G201512026005)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全面二胎”政策实施后对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收录日期:2016年5月24日

《辽宁省2013年度卫生计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显示,2013年辽宁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更是高达19.1%。其中,沈阳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大连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2,虽然均高于全省平均值但老龄化现象相比全省更加严重。就此增长率数据结合通过进行生育意愿问卷的抽样调查结果分析,在实施“全面二胎”政策后,短期内效果不明显,但就长期而言,新增人口将不断增多,因此预测辽宁省未来十年人口将有一定程度的增长。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宣布实施“单独二胎”政策以来,生育率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考虑到二胎的养育成本和当下的物价消费水平,很多符合条件的适育人群没有享受到“单独二胎”政策的福利,因此新增人口数虽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但并没有很大的人口突破。五中全会决定放开“全面二胎”政策,即: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这一政策的宣布,立刻在国内引起很大的反响,很多人纷纷表示政策实施后,有意愿生育二胎。对此,我们可预期的结果是“婴儿潮”的出现更加刺激辽宁省相关产业的发展。

一、“全面二胎”政策对辽宁省教育产业的影响

《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教育对一个民族的振兴与繁荣起着巨大的作用。“全面二胎”政策实施以来,产生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为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强大的后备力量和后备军,将直接影响基本战略的实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观念的转变,孩子的教育也成为了家庭一个重要的计划。

(一)新增人口增多,直接刺激幼儿园和各种幼儿培训、托管的猛增。而家长也愿意将时间与精力投资在这里,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受到优质的照顾,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长大。由于近年来就业压力的影响或个人不同的生活态度,很多母亲选择不做家庭主妇,早早地把孩子送到托管或幼儿园中,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工作里。虽然家长可以选择让爷爷奶奶带孩子,但考虑到老人的身体状况及孩子的学前教育问题,更多的父母会选择托管和幼儿园,让专业的人员护理孩子。所以,从直接的影响来看,私立、公立的幼儿园、托管将会大幅度增加,以满足“全面二胎”政策带来人口增加的趋势。

(二)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九年义务教育政策,随着“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预计未来小学、初中的受教育人数会普遍增加。那么,学校就会面临着校区扩建、师资力量补充等各种问题。目前,在辽宁省乃至全国教育设施系统和政策不完善的前提下,政府及教育部门将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大规模人口增长进行预测、部署以及资源整合和调整,优化教育结构。

(三)人们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重视。为了增强孩子未来在社会上的竞争力,许多父母都为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学习特长班,期望孩子在学习之余能发展几门特长,为孩子将来更好地择校和就业加上一把保险锁。对于孩子本身而言,发展几门特长既有利于他们综合竞争力的提高,也能培养起他们健全而又丰富的知识结构,同时对其社交面也有很大的益处。因此,各种特长班会随着婴儿潮的出现迅猛发展并不断地完善成为一种新的朝阳产业。

教育贯穿于我们的一生,随着政策的实施,未来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也将不断增加,所以高校的软硬件设施设备也将进入一个快速更新与进步的时代。除了教育的直接对象――学生增长之外,还有各个与教育有关的群体及个人也会产生量的变化。教师是教育的承担者与载体,政策实施的直接影响就是需要更多的优秀教师资源进行教学,那么某种意义上也就可能解决了新一代“90”后、“00”后的工作问题。同时,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培训班也会不断地发展起来,这样也带动了辽宁省相关教育产业的进步与发展。

二、“全面二胎”政策对辽宁省家政服务业的影响

家政服务业是指将部分家庭事务社会化、职业化、市场化,由社会专业机构、非盈利组织、家政服务公司等专业人员来帮助家庭与社会互动,构建家庭规范,提高家庭生活质量。家政服务涉及20多个门类,200多个服务项目,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性特点,家政服务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传统的搬家、保姆等项目不断细分,月嫂、陪护、保洁、保健等服务不断成为家政服务的主要内容。

(一)月嫂的功能将会越来越显著。月嫂是与“全面二胎”政策实施相关的一个服务群体,是母婴护理师的俗称,主要是专业护理产妇与婴幼儿,服务的内容以月子护理为主,新生儿的护理占80%,产妇的护理占20%。在“全面二胎”政策影响之下,婴儿的增多也会导致对月嫂的需求增加,那么月嫂市场就将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状态,所以月嫂培训势必会迅速发展,而且会由中年父女向年轻女孩或者更广泛的女性范围扩张或延伸。同时,根据我们的观察以及走访,发现大连本地在近几年里出现和发展了多家的月子中心和会所,其中根据服务项目和级别的不同,价格也有所不同。月子中心这个朝阳产业,在“全面二胎”政策的推动下势必也将会蓬勃发展。不论是月嫂还是月子中心,这两者都是政策的受益者,这是一个在新时代里可以不看学历而看能力和经验的工作项目,这样的工作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少女性因低学历而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尤其是下岗工人或者是农村妇女。除此之外,还可以增加人口就业率,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二)除了月嫂之外,另一个与家政服务密切相关的是保姆行业。保姆与月嫂不同,它的服务周期和服务范围都比月嫂较为广泛。所谓月嫂,就是指其工作周期在新生儿诞生的前几个月内,照顾新生儿母亲并帮助她护理新生儿成长初期遇到的各种问题,服务的主要对象是新生儿。当孩子逐渐长大,不再需要月嫂的专业陪护,而父母又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孩子和管理家务时,就会对保姆产生很大的需求。保姆是专门根据要求为所服务的家庭操持家务,照顾儿童、老人、病人,管理家庭琐碎事务的人员。她们负责家庭所有成员的健康和膳食营养管理、家庭人员日常生活流程的安排、家庭成员与亲朋好友、社会关系的处理等问题。保姆的存在让孩子的父母将更多的时间放在工作中,减少了处理日常琐事浪费的时间。在全面二胎政策的推动下,保姆行业有着很光明的前景。除此之外,婴儿潮的出现也会在其他相关产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保洁、保健、陪护等,将会大力推动辽宁省经济的发展。

三、“全面二胎”政策对辽宁省婴幼儿市场的影响

首先,乳制品、奶粉等婴幼儿食品、孕妇保健养生品行业的发展。“全面二胎”政策实施后,新生儿人口的增加对辽宁省母婴市场的需求大大增加。二胎政策的落地,婴幼儿奶粉行业将首先受益。若考虑奶粉喂养比例的提高和奶粉价格的自然增长,未来几年行业整体收入增长可能超过20%。随着人们对孩子的营养补充意识的提高,对优质奶制品和对孕妇的保健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奶粉在这类市场的占有率较高,因此“全面二胎”政策将显著增加国产奶粉的销量并促使辽宁省乳制品、婴幼儿保健品朝着优质、高效、健康的理念发展。

其次,婴幼儿生活用品、婴幼儿及孕妇的服装产业的发展,儿童相关行业及产品,如尿布、婴儿推车、儿童服装等会明显受益。“全面二胎”政策逐步放开带来的政策红利,已经促动了国内外众多的服装品牌纷纷加速在童装市场里的布局。父母都想给孩子最好的用品、最好的服务、最科学、最安全的产品,随着新一代年轻父母消费观念的转变,婴儿纸尿裤在国内的消费需求呈现明显走强的趋势,这让婴儿纸尿裤行业成为一个极具潜力的庞大市场。由此可推之,育儿生活用品产业将不断发展。

最后,益智类儿童玩具、动漫产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进步,各种各样的新式玩具争相迸发,儿童益智类玩具也发展得风声水起,例如家教机、智能游戏机、智能汽车、各种动漫人物以及各式各样的智能玩具。智能产品的出现引起了孩子的兴趣,并且巧妙地抓住了孩子的喜好,充分调动孩子的动手和动脑能力,助力开发孩子的脑力世界和精神世界。随着家长生活观念的转变及消费水平的提高,发展益智类玩具和动漫产业的需求就日益凸显,对辽宁省的服务业创新起着推动作用。

四、“全面二胎”政策对辽宁省养老产业的影响

辽宁省是全国最早进入老年型人口社会的省份之一,人口老龄化问题成为影响辽宁省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虽然“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放缓了老龄化进程,但短时间内来看,“全面二胎”政策不能有效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辽宁省养老问题还十分严峻,养老服务体系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但同时也给辽宁省养老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

(一)养老服务体系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就目前来看,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是我国目前三种基本的养老模式。在这三种模式构成的体系中,家庭养老作为传统的养老模式,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养老院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则严重滞后。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80、90”一代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很多人都面临着要赡养四位老人的重任,在这种家庭结构下,“养不起父母”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辽宁省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及高龄老人的日益增多,急需突破原有的家庭养老方式,建立多种适合省内发展的养老模式,以弥补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通过对辽宁省内一些养老机构走访调查,结合辽宁省一些养老机构的资料,分析出目前养老存在以下问题:(1)养老服务设施严重不足。在已有的养老机构中,社会化养老设施不足、基础薄弱;(2)专业护理人员极其短缺。辽宁省养老机构不仅数量少、容量不足、设施简陋,而且普遍缺乏护理人员,且专业技术服务水平低,专业护理人员极其欠缺;(3)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滞后。我国养老机构主要分公立和民办两种。其中,公立养老机构属于社会福利性质,入住率接近100%,全社会普遍存在一床难求的现象。而民办养老机构则由于投资回报率低,民间资本进入的意愿和热情不高,现有数量只占全国养老服务机构总数的10%。相比公立机构,由于收费较高,民办养老机构的入住率较低,床位使用率仅58%。

(二)养老产业依然存在发展机遇。根据以上养老问题的现状分析,“全面二胎”的实施对辽宁省的养老产业会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有需求更带动养老产业的发展,为辽宁省养老产业带来发展机遇。伴随传统养老模式的削弱,辽宁省的社区养老、助老将在未来发挥重要的作用。社区养老、助老服务提供的医疗护理、休闲娱乐等,可以替代家庭的一部分功能,补偿某些家庭缺失。高龄老年人可以通过社区服务得到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交流情绪和感受,消融家庭和社会生活中苦闷与烦恼,得到精神慰藉与寄托,形成健康、和谐的心理状态,排除高龄老年人常有的孤独和失落感。因此,也催生出辽宁省养老产业的衍生服务业,如老人陪聊服务、老人心理咨询、老人健康理疗等等。针对高龄老年人的特殊身体状况,政府也应建立高龄老年人的医疗保障体系,比如每年对高龄老年人进行身体检查,对高龄老年人的医疗收费进行优惠,特殊情况应免费治疗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完善辽宁省养老保障体系。

五、“全面二胎”政策对辽宁省医疗产业的影响

随着“单独二胎”政策的不断推进,加之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全面二胎”政策的冲击,人们的生育意愿逐步提高,将会在未来几年内产生强大的婴儿潮,这必将带动一系列婴儿产业的发展,与婴儿产业密切相关的就是妇产科事业与医疗器械事业。

妇产科事业和医疗器械事业向着更高水平的方向不断创新发展。中国父母爱子心切,在传统思想的认知下,他们会不惜一切给孩子创造最好的环境。医院是新生儿降临后第一接触的地方,婴儿潮的出现不仅会对妇产科医院产生大量的需求,而且对相关领域技术水平和医疗器械的要求逐步提高。需求的增长也意味着竞争更加激烈,尤其是在人们追求更高品质生活的时代里,强大的竞争压力必将会带领妇产科事业和医疗器械事业向着更高水平的方向不断创新发展,从而带动经济的发展。像当下热门的“互联网+医疗”(即互联网在医疗行业的新应用,其包括了以互联网为载体和技术手段的健康教育、医疗信息查询、电子健康档案、疾病风险评估、在线疾病咨询、电子处方、远程会诊、远程治疗和康复等多种形式的健康管家服务)为更多的适孕人群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于是“互联网+医疗”的创新创业项目应运而生,大连市的许多医院也不断推出“掌上医院”等一些电子医疗的项目,提供更好、更快捷、更便利的医疗服务,解决看病排队耗时长、老人的保健护理等问题,同时为孕期妇女打造了更科学的孕期方案以及婴幼儿的生产方案,这也为辽宁省医疗器械、妇产医疗保健、儿童孕妇医药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在政府强有力的监控下,积极发展医疗产业将是辽宁省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就目前医疗市场现状而言,儿童医疗市场供需明显不足,因为二胎政策全面放开后,随着人们生育意愿的逐步提高,产妇数量也会不断增多。新生儿出生后,各种各样的问题应运而生,如接种育苗、预防流感等等,这些问题使得人们对儿童医疗相关行业的需求大大增加。

全面二胎政策实施过程中,满足全面二胎政策而不满足单独二胎政策的人群,从年龄结构上比较偏向30~35岁以上,较短期看高危产妇会增多,会增大医务人员的压力和风险,对技术精湛、有较高的从医素养的知识应用型人才的渴求度提高,也对辽宁省的医疗发展水平和医疗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六、“全面二胎”政策对辽宁省保险行业的影响

保险行业一直是与人们密切相关的行业,随着辽宁省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推进,保持对保险行业的较高需求。“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新生儿增多,人口随之增加,同时受经济发展的影响,辽宁省的社会保险行业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社会保险将会出现进步与发展。社会保险是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和经济制度。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被保险人可以从基金获得固定的收入或损失的补偿,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随着辽宁省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保险长期内呈现上升趋势。在“全面二胎”政策下,新生儿会增多,父母为了让适龄儿童在上学期间能得到更好的保障,将会购买更多关于教育方面的社会保险。此外,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健康意识增加,会通过购买各样的社会保险来保障自己的健康,例如医疗、工伤、失业等一系列的保险来保障自己的权益。同样,新生儿的增多生育险也会出现上升的趋势。

需求的增多会带来保险行业的发展与进步,不论长期还是短期来看,“全面二胎”政策将会推动辽宁省保险业的发展,这也要求辽宁省保险行业推陈出新,在获得广阔客源的同时更加有效地保障居民的权益。

七、“全面二胎”政策对辽宁省房地产行业的影响

(一)从短期需求来看,“全面二胎”政策的实施对房地产行业的影响程度不会太大。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资金问题。对于普通的家庭而言,有可能生二胎的夫妻工作刚刚稳定,他们的经济基础只能满足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费用,而不具备为了再生一个孩子换房以及抚养教育的经济实力。因此,为了节约支出,维持正常的生活状态,短期内家庭不会产生换房或购房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中国在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30年来,已积累了1.4亿户独生子女,因为独生子女政策,很多34岁或34岁以下的中国夫妇是双方共四位父母的唯一继承人。四位父母去世后,他们至少会多出两套房子(鉴于当前的投资趋势,很可能还要多更多),也就是说基本上我们的下一代是无需为住房担忧的。但是,也存在更换户型,或者为了孩子的成长而刻意购买学区房的可能。

(二)从长期需求来看,未来房地产需求表现不会太明显,整体需求会呈上升的趋势。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增加了新生儿的出生数量,每年将近有百万的新增人口,虽然短期内由于家庭经济等方面原因房地产需求不会产生太大的波动,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需要有更大的空间进行日常的生活活动,那么孩子的居住环境就催生了由目前2居的住房向3居、甚至4居的住房置换的需求。此外,新生儿的出生对学区房、交通环境、地理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为孩子的教育成长考虑,会刺激家长对房屋购买或者置换的考虑,另外家庭对于户型的要求也将更贴合家庭人口数目现状,对室内设计、房屋建造、房屋设计等行业的需求越来越高。由此看来,辽宁省的房地产行业在未来几年会呈现折线波动趋势。

八、“全面二胎”政策对辽宁省环境的影响

人口增长带来的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将推动经济的转型与变化。人口增长不仅造成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破坏生态平衡,而且人口的增长也造成了环境污染、生态环境恶化,不利于环境保护。主要体现在:人口增长刺激对土地住房、资源、生活必需品等的需求,加大对资源的开发,造成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矿产资源开采量加剧,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根据2010年数据显示,辽宁省森林覆盖率达37%,植被覆盖率中等偏低,人口数量的增多会导致对土地的需求增大,加快对植被的砍伐,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空气质量下降。这一局面也促使辽宁省经济实现转型,向高新技术、低碳环保型、环境友好型经济转变,逐步向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环境友好型技术、环境友好型产品、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友好型产业、环境友好型学校、环境友好型社区等组成。主要包括:有利于环境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无污染或低污染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不利影响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少污染与低损耗的产业结构;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如类似辽宁阜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相关产业会蓬勃发展,形成以农产品(食)品加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三产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由人口增加带来环境影响促进相关环保企业的发展,将逐步促进辽宁省企业经济转型。

综上所述,由于生育周期、成长周期客观存在的时间因素,“全面二胎”政策实施短期内对辽宁省经济发展并没有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就长期而言, “全面二胎”政策带来的新生儿数量增多,人们为满足第二个孩子的生长所需,会在生存生活条件上的消费大幅度增加,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进而辽宁省消费结构在生存型消费和发展型消费上较十年前会有明显的增长,也带动养老、教育、儿童用品、家政服务、医疗、保险、房地产行业等相关产业发展。此外,人口的增多加剧了辽宁省环境的压力,也促进辽宁省产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因此,“全面二胎”政策进一步为辽宁省经济结构调整、创新推动服务业发展、补充人力资源后备力量、缓解辽宁省人口老龄化起到了一定作用,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辽宁省经济社会蓬勃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邬沧萍.社会老年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4.

[2]邬沧萍,杜鹏.人口老龄化过程中的中国老年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3.

[3]王琳.中国老年人口高龄化趋势及原因的国际比较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4.1.9.

第6篇:家政医疗护理范文

[关键词]社区;养老服务;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D30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672-2426(2012)11-0079-04

1881年法国学者首先提出“社区”一词,并定义为“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出入相有,守望相助,疾病相扶,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共同体。”1992年联合国第47次大会通过的《全球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方面的奋斗目标》八项目标中的第三项即为支持以社区为单位,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照顾,并组织由老年人参加的活动。[1]《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也把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疾病护理与康复等服务设施和网点的社区服务作为发展目标。[2]

一、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

加快老年人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不断改善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支持环境。同时,积极推进机构养老服务,努力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为老龄社会服务需求,初步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社会服务体系。

(一)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和创新

全国老龄办、民政部等10部委联合出台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政策文件,各地也积极制定具体贯彻落实措施,推动居家为老服务发展。大力推动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着力构建居家为老服务体系,加快养老服务队伍建设。2009年底召开的全国民政工作会议把发展养老服务作为重要内容进行部署。国家发改委重视加强地方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安排2亿元资金用于发展社区养老服务。财政部安排10.8亿元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支持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和人员培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进一步加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截至目前,全国纳入社区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达到3461万人,比2007年底增加325万人,占企业退休总人数的73.2%。卫生部积极推进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建立和完善,努力改善老年人医疗卫生条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继续推动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将老年护理院建设标准纳入编制项目计划。团中央、全国老龄办联合开展的“志愿者为老服务金晖行动”,为老年人提供了超过7亿小时的志愿服务。各地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深入开展。宁波在推进城市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展城乡一体化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

(二)养老服务补贴制度不断完善

在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过程中,许多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适应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加大财政投入,积极探索建立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区别不同老年人,根据不同的经济状况和服务需求,实施不同的养老服务补贴及服务内容,有力推动了老年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的转变。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全面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对承担居家养老服务的民办福利机构给予5万元的启动经费;而对已入住民办福利机构的救济孤老,每月除给予500元的托养费和143元的基本医疗救助外,还按每人每月483元的标准对机构给予住房补贴资助。近年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共拨付经费350万元,为1300多位老人购买了服务。重庆市渝中区明确了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和补贴的标准,规定:凡70周岁以上、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无子女的困难老人,每户每月享受200元的养老服务补助,60—69岁符合以上条件的,每户每月享受100元的养老服务补助,补助不以现金形式发放,而是折算成服务时间由社区护理员为老人提供服务;对现金折算服务的标准也作了具体规定,如陪同散步、聊天等日常陪护为每小时2元,代购物品、代交水电费为每小时3元,做饭、做清洁等家政服务为每小时5元等。

二、我国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政府重视并加大了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投入,但调查表明,我国现阶段的社区养老服务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配套设施不齐全,服务人员素质不高,所交费用与享受到的服务不成比例等,影响了老年人的热情和生活质量。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亟待解决。

(一)老年服务形式化严重

当前许多社区都存在老年设施与服务短缺的问题。虽然也建立了一些老年人设施,在社区空出一个地方作为老年人的活动中心,而且挂了一块类似“老年人社区娱乐中心”的牌子,但由于设施过于简单,服务内容过于单一,致使许多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只流于形式。更离谱的是有些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成为了“年轻人活动场所”,有的成了歌舞厅、游戏室,也有的成了商场、门市房。[3]因此,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针对性的老年人服务体系是非常迫切和重要的。

(二)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缺乏专业培训

近年来创办起来的养老机构对从业人员的要求缺乏专业标准,普遍雇用的是一些文化素质偏低的合同工或临时工,或是出于照顾,吸纳一些下岗女工,在观念上认为这类工作本身就无多少学问或技能,更谈不上专业培训了。其实老年人较婴幼儿和其他年龄段的人来讲,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呈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更需要专业护理,更渴望体贴入微的温情,照料老年人决不仅仅是个住宿、衣食问题,更多的是精神和心理问题,只有专业护理人员才能更好的胜任工作,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三)医疗保健和护理设施不健全,服务不专业

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特别是高龄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多,患病率上升,器官功能退化,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老年人口对医疗保健、家庭护理和生活照料的需求大大增加。然而现在的很多社区在这方面的设施很简陋,只有简单的医务室,没有老年医学方面的专家坐诊,更没有相关的科室设置,不具备医疗急救和提供专业护理的能力。

(四)精神文化生活、社交娱乐不够丰富

老年人在离退职以后,生活时间结构起了转折性的变化,需要以合理的消闲来调节及弥合他们因离、退职以后带来的身心、环境等诸多方面的不适应。对多数老年人而言,除了要有较好的物质条件之外,更需要有较高层次的文化与精神生活,追求的是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养老享老,并且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还呈现个性化的趋势。可在这些方面绝大多数老年社区服务内容比较缺乏,除了一些诸如麻将、牌类等简单游戏之外,高品位的文化服务比较少,例如人文艺术、花鸟虫鱼、学习交流等。以至于许多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普遍存在感情寂寞和无助的心理,不利于老年健康。

三、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对策研究

(一)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引导和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发展

政府需要立法规范老年服务行业,使社区养老服务从营业资格、从业人员素质、服务内容和质量、服务收费以及免税等优惠扶持在政策上有一个明确的规定,做到有法可依。在政策的制定上要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出发,鼓励采用灵活的服务方式和经营方式,重视对低收入者的关怀,给予政策倾斜,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和居民的经济负担。同时政府需要从直接的社区福利职能中退出,改变管理责权和手段,通过政策和法律手段,引导和鼓励民间机构参与,吸引社会力量投资兴办,推动老年社区服务的发展。[4]政府只需要建立专业的社区福利监督办公室,定时对其账目和服务等进行监督和评估,使社区照顾真正能给老人带来实惠。

(二)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实现管理、人才和服务的专业化

在民政部门的协助和监管下,各个社区都需要组建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对社区内老年人的所有事务负责,在常规物业管理、日常社区服务?穴如家政服务、医疗保健服务等?雪以及社区文化服务等方面统一协调管理,着重打造一个专业化的队伍,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严格要求从业人员,应培养一批具备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专职助老工作人员,在一些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展专职培训与正规教育,这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具有大专以上文凭的专业人员,相当于高级管理、咨询人员,可以为老人提供心理、生理、医疗等方面的咨询,尤其是主治医师必须经过良好的培训,通过国家医师资格认证:护理人员也必须受过专业护理训练;另一种是经过中等职业学校培训的具体工作人员,他们负责护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对于社区内原有的非专业劳动力,也需经过培训方可上岗。只有经过这类专职培训,取得相应证书才能进入社区服务老年人。同时,要处理好志愿者与专业工作人员的关系。志愿者虽然是一支不可忽视和让人尊重的力量,但是,大部分志愿者毕竟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不宜让他们担当护理工作,最适合他们做的是与老年人精神陪护,给老年人的生活注入活力。对老年人服务的内容应在营造家庭气氛与手足温情上下工夫,多给参与者一些宽松自在、心舒气爽的切身感受。

(三)完善社区服务内容

根据老年人的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服务,才能真正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满足老年人的便利需求、补偿需求、情感需求、精神需求,社区应从以下方面逐步建立、完善其服务策略。

1.提供便利服务,实现老有所养。老年人大多体弱多病,活动不便,便利需求是老年人第一需求,社区服务首先应提供各种便利设施。

建立老年购物中心。老年购物中心应该明显区别于一般的购物中心,要根据老年人需求特点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使老年人能够方便地买到各类生活用品。比如在饮食上老年人比较注重保健,讲究食物的营养搭配和饮食禁忌;在服饰上老年人追求与自己年龄相符的服饰,轻便、保暖、透气和适用;同时老年人体力差、眼神差,因此应增加现场销售服务人员,向老年人耐心介绍产品,帮助老年人运送产品等。

建立老年人医疗保健机构。老年人往往会存在身体不适,老年群体医疗保健需求是重中之重。目前,我国普遍存在就医难的问题,挂不上号、排大队等现象处处可见。对行动不便、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来说,看病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因此,在社区内开设老年门诊、老年康复保健站等老年医疗保健机构,就可做到小病不出社区、健康保健日常化。同时对于一些大病重病,医疗保健机构能提供到社区外就医的各种服务。对于有条件的社区,政府应该提供各项支持和优惠条件,鼓励就近建立专业的老年医院,为社区及周边的老年人提供服务。社区医疗保健机构需要为老年人提供预防、医疗、护理和康复等多种服务,重视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老年期常见疾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在老年人中普及卫生保健知识,增强自我保健能力,针对老年人的身心特点做好预防保健工作,努力提高健康寿命。建立社区老年人口健康档案,针对老年人健康问题开展老年人体质监测指导工作。

建立家政服务体系。对于行动有困难、存在较严重病症的老年人,家政服务必不可少。服务老年群体,对家政服务人员也有特殊要求。家政人员不但要掌握一般的家政服务技能,同时要了解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还要掌握常见老年病的医疗护理方法。

引入智能化设计。在社区引入智能化设计,为老年人提供更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完善的社会化服务的同时,通过信息化的通讯传输、高效率的管理服务,提高老年人与社会的共生性,加强老年人与社会的交流,彻底满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5]

以老年人家庭为单位,在住宅内部采用先进的家庭网络路线,将所有的家电?穴电视、空调、家政安全系统等?雪相连,以无线或有线方式组网,完成对室内诸如盗窃、火情、有毒气体等的监测,同时控制各种电器、门窗等。室内一旦发生异常情况?穴紧急病人、入室盗窃、失火、煤气泄漏等?雪,各报警器可以通过无线方式将警情发送到主机,主机判断警情类型后,自动拨号通知相关的部门或小区接警中心,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与此同时,还可以根据老年人特定身体条件,自动选择调整室内的温度、湿度、光线强度以及无障碍程度等室内环境,从而适应老年人的生活需要。另外还可以通过太网技术局域组网,实现网络与手机相连,老人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出门在外,遇到事情,随时随地都可以直接与呼叫中心联系,寻求帮助,使社区呼叫系统成为老年人名副其实的贴身“电子保姆”。

2.提供各种文化娱乐设施,实现老有所乐。在保障老年生理健康的同时,还要采取措施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过去,老年人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不强,老年期的神经症发病率高于其他年龄组。近年来,老年性精神病发病率又有增高的趋势。要具有积极健康的老年生活,从心理学意义上来理解,必须调动老年人的内在心理潜力,保持老年人的智力,充实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建立老年活动中心。中心要根据老年人特点提供合适的文化娱乐项目。中心提供的不仅是设施、场所,更重要的提供的是活动的氛围、伙伴。

开办社区老年学校。开办社区老年学校,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函授等多种方式,也可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开办老年书画班、音乐班、舞蹈班、电脑班等,以满足老年人求知需求,同时提高老年人的自我娱乐技能。

3.提供平台,实现老有所为。设立老年人才市场。在我国,退休年龄一般是女性55岁、男性60岁,现在处在这个年龄段的中老年人不论是体力还是精力,还具备一定的工作实力,他们同时具备相当丰富的知识和工作经验以及高度的责任心。老年群体是一个蕴含着极大开发价值的人力资源群体,尤其是杰出的科技工作者,是国家的宝贵财富。然而很多老年人苦于面子问题或信息渠道问题无法找到继续发挥才能的机遇。社区设立老年人才市场,使各类人才找到发挥余热的场所,以各自的优势实现再就业,这样既为社会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又满足了老年人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既有利于社会,也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另外,针对我国贫困老年人比较多的现实,可以组织老年人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社区服务活动,极大程度地实现老年人的事情老年人办。这一方面能满足老年人老有所为的需求,同时能使他们获得一定的收入。既消除了寂寞,又减轻了养老负担。

4.健全社区组织机构,实现老有所属。退休及空巢给老年人造成归属感的丧失,同时伴随生理机能衰退,老年人心理会趋于消极、被动,容易封闭自己,生活天地会逐步缩小,孤独感增强,积极健康的生活状态需要借助外部力量的推动得以实现。这一推动力就应该来自社区组织力。

设立老年沙龙、协会等各类组织。如建立旅游协会、登山协会、老年互助协会等,通过会员资格的认可使老年人获得归属感,激发老年人的参与热情,增加老年人的社会联系,扩大社交范围,陶冶思想情操,满足老年人归宿与爱的需要。

设立老年婚介所。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老年人较年轻人来说更需要有人陪伴。伴随家庭日益小型化及婚姻观念的变化,独居老人日益增多,老年人求偶需求会明显增加。设立社区老年婚姻介绍所,推动鳏寡、孤独、离异的老人求得生活伴侣,互相照顾、互相关心、安度晚年,也应是社区不可缺少的服务内容。

(四)保证社区服务质量,规范服务收费

社区的各项工作都要置于民政部门的监管之下,包括社区服务。建立好民政部门与社区服务中心以及老人之间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时反馈情况,保证老年人享受到高质量的社区服务。各地政府在给予各社区服务中心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的同时需要对社区服务收费出台一个标准,提供价格指导,让老人根据各自的情况都能享受到适合自己的各项社区服务。

参考文献:

[1]夏学妾.社区照顾的理论、政策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钱宁.社区照顾与中国福利制度的改革[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3,(6).

[3]翁醉.老人住宅亟须发展更新[J].中国房地产报,2002,(10).

第7篇:家政医疗护理范文

(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8)

摘要:为提高学生的《家庭护理学》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探索家政学实践教学模式,笔者在吉林农业大学家政学专业2009级、2010级、2011级学生中开展了家庭护理学实验教学情景模拟教学。通过病例编制、演示和操作及评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家庭护理学》的学习兴趣和综合应用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 :实验教学;家庭护理学;情景模拟;综合运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8—0046—02

基金项目:吉林农业大学教研重点课题(2013xjzd033);吉林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13第80号);中央与地方共建财政项目。

收稿日期:2014—04—14

作者简介:张黎(1978— ),女,山西大同人。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家政学系,讲师,在读医学博士,研究方向:家庭营养学,家政学。

肖强(1966— ),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家政学系,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家政学。

梁明辉(1977— ),男,河北保定人。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学。

高等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作为高等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实验教学是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诸多难题之一。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教育部第二次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均提出,应树立先进的实验教学观念,注重实验过程,注重实验过程中对学生探索精神、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加快实验教学改革,充分认识实验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落实实验教学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在20世纪之前,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是传染性疾病。随着生物医学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染病在死因谱、疾病谱上的位置开始下降,并逐步被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所取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往往会伴随患者终身,除在医院进行急性期处置外,康复期和恢复期往往要在家中度过。包括我国在内的多数国家居民预期寿命得到很大提高,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这意味着会有更多的慢性疾病病人需要比以往更长时间的医疗和护理。同时,居民对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家庭护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家庭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实验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在传统实验教学中,学生主动性较差,积极性较低,遇到具体场景时明显信心不足,不符合目前社会对学生的要求。情景模拟教学是改善传统实验教学效果的较好方法。所谓情境模拟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特点,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1]情景模拟教学法提供具体场景,用直观、形象的知识体验和具体的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善对知识和学科的情感,符合实验教学中增加设计性实验,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的教学改革导向。因此,笔者在吉林农业大学家政学专业2009级、2010级、2011级学生中开展《家庭护理学》实验教学情景模拟演示教学,以情景剧的形式表现课程中所学的知识,以期为提高学生的家庭护理实践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提供依据。

一、教学过程

按照正常的教学安排,分别于2011年、2012年和2013年的9~10月,在2009级、2010级、2011级家政学专业本科生《家庭护理学》课程实验教学中,进行情景模拟教学。首先由任课教师制订出情景模拟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制订表演目标、要求、内容和评价方法等。按照每组4~6名的容量,学生自由分组,共分为12~16组,每组学生负责完成一个设置场景的综合技能操作和应用,要求每名学生必须参与操作。参考马伟光等人的教学过程,[2]具体如下:1.学生将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搜集的案例,按照情景模拟的要求和实际操作场地限制,进行适当加工,并保证案例的合理性和真实性,经过2~4次讨论,最后确定案例。2.提供集中的时间和场地供学生进行模拟练习,完善情景,任课教师为学生提供情景中所需的物品和设备。3.由传播学系学生录制情景模拟演练的整个过程,学生表演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模拟情景的心理和实际演练过程,回放录像,采取学生自我评价和各组之间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二、情景模拟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往往被动地听课、练习,学习过程较为枯燥,其主动性较差。情景模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的积极。在情景设计阶段,学生需要查阅资料,深入了解疾病治疗护理的措施和要点,综合理解所学知识,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从而设计出合理的情景。[3]在表演阶段,学生扮演各种角色,处理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而且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理解客户和患者的心理。在总结评价阶段,学生反思整个过程,积极评价整个过程中的表现。在情景教学中,环境较为开放,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在活动中积极体验和感受护理,学习兴趣较为浓厚,效果较好。

(二)提升学生的家庭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

在情景模拟教学中,学生首先需要建构家庭护理知识框架,梳理急救、保健、康复等知识体系,然后模拟实际情景,科学合理地安排各项治疗护理措施。学生模拟护理人员运用所学知识对家庭进行评估,为每个成员制订相应的保健计划,思考计划实施后家庭成员的变化,在实践中提高了操作技能,加深了对疾病护理的理解。例如,在婴儿嗝逆窒息的急救中,普通教学很难把握观察掏出异物的时机,学生通过情景模拟,很快熟练掌握了急救的全过程。再如对高热病人的护理,按照要求,需要根据病情每30~60分钟测量一次体温,可根据情况调整冷敷时间,但是,具体该如何调整,学生很难把握。通过情景模拟,学生对上述知识点进行综合思考判断,对整体病情的变化有较好的把握,也提高了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随着社会联系日趋紧密,协同合作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能力,情景模拟教学是提高这一能力的良好路径。在实际体验过程中,学生们互相尊重,互相交流学习,在团队中取长补短,每个人的潜能都会得到开发。在病例编制及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发挥集体的智慧,相互配合,不断地在一起讨论。以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护理为例,在病例编制过程中,小组成员结合个人长处讨论分工情况,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同学负责全组成员协调工作;擅长收集资料和文学功底较强的同学负责收集和组织案例,编写“剧本”;操作动手能力较强的同学主要负责现场操作任务。在演示阶段,学生分饰护理人员、患者家属等各种角色,各司其职,履行家庭护理人员应当具有的职责,在相互包容、支持和共享中达到效率最大化。在个别配合不协调的团队中,尽管他们的个人能力很突出,最后完成任务的结果却并不理想,这一过程的对比也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三、结论与展望

情景模拟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所反映的联系和规律,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完善。教师也应具备包容的精神,倾听的姿态,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终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孟凡丽,吴俊晓.护理情景剧在护理多学科知识整合教学中的应用[J].中外医疗,2009(28).

[2]马伟光,梁涛,陈京立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情景教学病例编制对提高学生临床护理综合能力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

[3]梅琳,吴玉梅,李荔等.情景剧表演教学在护士礼仪培训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8(8).

第8篇:家政医疗护理范文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人民生活和消费水平的提升,我市近年来家政服务业行业发展快速。根据工商登记信息统计,目前我市家政服务的公司10家左右,主要从事卫生保洁、物业管理、保姆、家教、医疗护理、岗前培训等,从业人员主要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本地下岗无业人员和外来农民工,应该说,家政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等做出了积极贡献。我市在促进家政服务业快速发展、健康发展方面已经做了一些工作,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工商部门一直积极引导符合领证条件的家政服务人员及时办理个体执照经营,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家政组织,动员兴办公司,定期开展市场清理整顿,加强市场日常监管,取缔无证无照“黑中介”;又如近年来人社局根据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开发家政培训项目,以学习技能实现就业为目的,以关爱“4050”人员促进社会和谐为己任,联合__金管家公司合作搞培训,家政服务员培训实行全程免费服务。培训项目涉及职业道德、家庭烹饪、母婴护理、家用电器使用常识等,截止目前,全市有1118人接受了家政技能培训并取得了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

一是服务员权益受侵严重。由于家政服务机构、服务员和客户三方的责、权、利不明确,签订的服务合同不规范,导致服务员权益受到严重侵犯。客户无故克扣服务员工资、不合理加大服务员工作量,甚至女员受到性骚扰等现象时有发生。

二是市场供需矛盾突出。目前家政服务需求量巨大,但从业人员偏少,供远远小于求。尤其一到岁末或节假日,家政人员更加供不应求,出现市场严重短缺的情况,致使家政服务人员的工资一涨再涨。

三是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目前人社局虽有专门培训机构,但对家政服务培训内容还偏少,导致从业人员培训不足、技能单一、不少从业人员从未参加过培训就直接上岗,难以保证服务质量。四是管理不规范。家政服务业中介机构运作不规范,大部分超范围经营,许多机构主业是房产中介,附带一些家政服务项目,缺乏后续服务。很多中介机构只为盲目占领市场,对从业人员不进行筛选,直接上岗,导致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服务质量差、造成家政中介机构诚信度低。市场监管手段比较滞后,家政服务机构无统一行业标准和收费标准,严重制约了家政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一要建立规范的大型家政服务网络。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及服务业发展状况,制订家政服务业发展规划,建立规范的大型家政服务体系。为有效解决家政供需矛盾问题,提供规范优质家政服务产品,通过成立行业协会等,建立健全服务网络,使家政服务行业形成一定规模,促进更多的人走上再就业岗位,减轻政府压力,维护社会稳定。

二是加强家政服务的培训和管理。组织从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职业道德培训,进行统一考核,考核通过颁发从业资格证书,凭证上岗,并定期组织复训,不合格者吊销原从业资格证书。对有高级家政人员需求的家庭实行会员管理制度,可对文化程度高,职业技能等综合素质高和能力水平强的(譬如懂外语,能驾驶,会电脑,懂得营养配餐、善理财并能熟练操作各类家用电器的高级家政服务人员)实行人才储备库机制,为需要高级家政人员的会员进行推介。

一是.抓好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家政服务的技术含量。在实际工作中,家政服务员有无经过专门训练、是否具有必备的技能,服务的效果大不一样。现阶段,人社局正在会同相关部门建设一个家政服务员培训考核的实训基地,为培育高素质的家政服务人员,打好基础。

二是加强从业人员和中介机构的规范管理,使家政服务得到规范发展。工商部门将进一步加大行业监管力度,积极引导家政组织由中介制管理向员工制管理转变,以改变“一间房、一张桌子、一部电话”开门营业状况,提升家政服务行业的整体运行质态。对以个人名义从事的家政服务、照料服务、病患陪护服务器、家庭教育,可以不办理登记;依法规范家政服务机构从业行为,对小户散户实行备案制度,保障家政服务机构的正当有序竞争,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家政服务消费纠纷的调解,在服务质量上加以监管和引导。

三是加快家政服务业相关服务标准制定等工作推进进程,规范行业服务体系。充分调研摸底后我委将加快研究拟定促进家政服务业发展设计的重大产业政策、规划项目,做好相关规划、政策的衔接平衡,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制定家政服务行业相关服务标准,同时积极推动家政服务行业协会的成立,逐步形成完整的行业服务规范体系。

第9篇:家政医疗护理范文

失能老人是指生活不能自理、必须依靠他人照料的老年人。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省半失能、失能老年人约有80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5.8%,伴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加剧,失能老年人的数量将持续增长。与此同时,城镇化背景下劳动力人口迁移带来的空巢现象、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家庭规模小型化,将进一步加剧失能老人的养老矛盾。为了掌握我省失能老人的养护情况,我们组成调研组,对省内多地的养老机构和社区进行了走访,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失能老人的生活状况。现将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失能老人的养老意愿。居家养老仍是绝大多数失能老人的第一选择,但城乡差别较大。此次调查可以看出,农村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意愿明显高于城市失能老人。如:鹤岗市失能老人入住机构需求达到20%,而各乡镇中最高的也只有6%。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城市失能老人的家庭成员相对农村少,对儿女依附程度相对弱;二是城市失能老人经济收入较农村高,承担养老机构费用的能力相对较强;三是城市失能老人受教育程度高于农村,养老观念相对开放;四是城市照料网络比农村更加完善,城市失能老人有更多选择。

2.失能老人家庭收入情况。贫困失能老人(包括低保、低收入家庭)占比高。民政系统的数据显示,齐齐哈尔市困难失能老人占失能老人总数的31%,而鹤岗市则达到了48%。另外,我们对问卷中失能老人的收入情况进行了统计,双鸭山市、集贤县、萝北县、绥滨县月收入500元以下的失能老人比例大致在40%—60%之间,鹤岗市高达70%。这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失能老人虽然不在贫困群体中,但经济依然拮据。

3.期望养护费用情况。失能老人期望的养护费用显著低于现实养护费用。通过对各地问卷的统计,我们发现,当地养老机构平均收费水平基本上是失能老人所能承受费用的两倍或更高。例如在双鸭山市,公办养老机构平均每月床位费600元、半失能介护费800元、伙食费300元,共1700元。而当地老人每月能承受的养护费用或保姆费平均在800元左右。在集贤县,养老机构平均每月收费在1000元,问卷中绝大多数失能老人只能承受500元的费用。

4.医疗费用支出、报销情况。医疗费用报销比例平均在60%左右。由于经济水平和收入情况的不同,各地失能老人在医疗费用支出上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调查中,对费用支出数额情况不做比较分析,只与其对应的报销情况进行比对。问卷中,双鸭山市大多数失能老人年均医疗费用4000—6000元,可报销费用2500—3500元。鹤岗市年均医疗费用3000—5000元居多,可报销费用在2000—3000元。

二、失能老人养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失能老人护理补贴惠及范围不够全面。目前我省出台的《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贫困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制度的通知》(黑政办发〔2013〕4号)已全面实施,发放范围为具有我省户籍且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城乡低保、低收入家庭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调查中我们发现,除低保、低收入家庭外,还存在着这样一个独特的失能老人群体,且规模较大,即家庭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生活同样困难,但不在低保、低收入家庭之列。他们同样需要扶助,但却没有被补贴政策惠及到。

2.失能老人照料需求与机构供给存在多种矛盾。一是失能老人照料供给总体不足。虽然目前全省机构总床位数达到约13万张,但民办养老机构床位占比较大,而除极少数规模较大的民办养老机构收养失能老人外,绝大多数民办养老机构拒绝接收失能老人。因此,总体上针对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长期养护床位缺口很大。二是贫困失能老人机构照料需求难以实现。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低保、低收入困难失能老人占失能老人总数超过20%,如果困难失能老人中有10%的机构养老意愿,那么总人数就超过1.5万人。但公办和集体养老机构只收养“三无”、“五保”老人,对困难失能老人入住没有优惠政策,因此,这部分贫困失能老人难以实现机构养老。三是失能老人长期养护中的医疗救治和康复保健服务没有普及。对于失能老人来说,长期照料中最重要也最需要的一环就是医护。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民办机构和部分公办养老机构由于客观条件所限,只有生活护理服务而缺少医疗救治和康复保健服务,医、养、护三位一体的机构运营模式还没有普遍形成。

3.社区功能不够完善,没有真正成为失能老人居家养老平台。通过对各地社区的实地考察,大多数社区对失能老人的服务,都仅限于组织志愿者不定期的义务帮忙和邻居互助方面。还没有建立起医疗保健、餐饮供应、便民事务、家政服务、物品配送等功能完善的失能老人服务平台。中介服务、上门医疗服务缺失,导致目前很多社区的失能老人照护压力仍落在家庭成员中,远没有达到居家养老的条件。

4.护理人员长期缺失、流失,导致失能老人养护水平低下。在调查中,几乎所有的养老机构都反映两个问题:一是招工难。目前,绝大多数护理员都是年龄在45岁到55岁左右,没有专业护理知识的农村妇女或下岗失业人员,很少有护理专业背景的年轻人愿意从事失能老人护理员的职业。二是人员流动性强。由于工作繁重、收入较少、社会认同感低等原因,很多新护理员在工作几个月后就会离开,由于长期缺少“新人”和长期使用“新人”,导致失能老人护理专业水平不高。

三、关于提高失能老人养护水平的建议

1.失能老人补贴的发放范围应适度扩大,发放标准应适时提高。一是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制定《贫困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发放实施细则》。应充分结合当地财政收入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在保证不低于全省补贴标准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适度提高补贴标准,扩大发放范围。二是制定独生子女家庭失能老人护理补贴政策。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正逐步进入老年,这些人为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也增加了自身的养老风险和难度。特别是农村,独生子女家庭贫困比例大,且伴随着空巢、失独,失能老人养老状况堪忧。对于这部分群体,政府是有义务承担部分养老责任的。建议制定独生子女家庭失能老人护理补贴政策,并在医疗救助、机构养老等方面给予特殊照顾。

2.增加失能老人养护床位供给,提高养老机构服务水平。一是鼓励民办养老机构开展失能老人照护服务。在切实落实好用地、用电、用水、取暖、税收等方面对民办养老机构的现有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建议取消床位限定标准,对所有合法登记的民办养老机构全面给予运营补贴,并对民办机构新增失能老人护理床位,一次性给予高于普通护理床位标准的建设补贴。二是公办养老机构提高失能老人护理床位比例。各地市应逐年加大福彩公益金和政府资金的投入,持续增加失能老人养老床位的比例指标,实现失能老人养老床位的快速增长。三是积极探索新型养老机构运营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在养老机构建设中,应大力推广医养结合模式,依托当地一些规模不是很大、病源不饱和的医院,修建集医疗、护理、养老、康复为一体的“医院式养老”综合机构。专门接收老年慢性病患者和失能、半失能老人,实现医疗和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失能老人照护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