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校园安全教育内容范文

高校校园安全教育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校园安全教育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校园安全教育内容

第1篇:高校校园安全教育内容范文

【关键词】 校园安全文化 和谐校园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4(b)-0190-01

1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1.1 造成安全教育缺乏主动性的原因是高校校园文化定义的差异

关于安全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定义还没有统一,所以针对校园安全文化各高校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理论界模糊的定义直接导致各高校在进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进程中,不时出现如“不一样的理解、不一样的形式、不一样的标准” 等问题。安全文化教育流于形式,没有找到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结合点,等到出现了安全事故才有反思和处理。

1.2 多层次的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内容导致评价标准无法量化性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容包括安全硬件设施、安全制度、安全组织机构保障、安全文化活动、校园安全精神等,涉及物质、精神、制度等多个层面”。而因为制度层面的评价的主观性和复杂性很强,所以要用数据对它进行分析就显得相对困难。最容易衡量的是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的东西是比较难以实现的。因此我们不能说这些简单的问题都是由校园安全文化所引发的健全安全保障工作机制,建立高效法律体系保障校园安全文化发展。

2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

ISO 9001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满足顾客们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其目标管理体系是不断提高服务质量;ISO 14001的目标是企业或组织对社会的环保做出承诺,不断完善企业自身环保意识和环保水平的管理体系;GB/T28001-2001的目的是保护企业员工基本权益,不断提高职工健康和生产安全的管理体系。

在安全科学的这片新领域提出一种针对校园安全建设的教学、科研的保证和对师生的关爱是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最新对策。所以,依靠“三标一体” 化的指导,在对高校安全文化体系完善的要求下进行的一次探索和创新是推进高校安全文化建设的方式之一。

3 建立和完善校园安全文化管理的新机制和新理念

3.1 转变思想理念,使各级领导提高对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视度

如何处理改革发展和安全稳定的关系问题已成为学校领导需高度关注的课题,学校领导需要时刻将“安全第一”的管理理念铭记于心,把高校中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机制创造性地纳入“三标一体”化的科学管理工作中,把学校安全工作真正作为依法治校轨道和学校基础性、日常性管理工作,同步于学校的教育、科研管理等重要工作,将重点放在事前预防,杜绝事后补防。

3.2 积极高效的防控并应对危险

一是高校要将重大危险源防控纳入在学校发展战略的总体规划当中。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对于危险隐患进行监测、风险评估和方案调整,将校园危险源的风险防控纳入到学校综合治理规划当中,从拟定管理方案开始,从落实安全工作目标出发,从校园饮食安全、重大传染疾病预防、严重防控等多方面进行管理。

二是确保政策实施。高校应组建领导安全稳定工作的管理型小组和防火、防盗等专项综合治理工作的专业型小组,积极开展风险预估工作和实行安全事故问责制、风险调控责任制和安全责任事故一票否决制。

3.3 实行责任分工制,建立健全安全体系

为建立体系完备、高效健全、操作性强并与法律法规对接的内部安全管理制度,高等院校应该在法律法规的指导下,严格贯彻法治精神,积极开展有关安全文化建设方面的工作。学校应根据安全文化建设的要求,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下,制定相关法律规章并予以落实。确保在完善的法制体系下建立并健全安全文化体系,形成安全文化的细则清单,使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得到法律法规上的切实保障。学校结合“三标一体”化的科学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管理体系。

4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4.1 加强可靠硬件保障,注重安全基本建设

各种文化的产生都有其一定的经济基础,校园安全文化的产生也有其社会根源。所以,学校应加快物质基础建设,确保硬件设施和硬件环境的安全,为学生活动提供安全保障。另外,要加快校园安全文化设计的步伐,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等,是校园安全文化得到更好的贯彻。其次是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支持力度,扩大教育投入,提高办学条件,为校园安全文化打下坚实的物质保障基础。提高校园的安全保障程度。

4.2 层级抓好制度建设,构建安全文化体系。

高校要努力构建安全责任网络,实行层层贯彻落实的安全责任制,在此基础上要秉承“以人为本,安全为纲”的理念,以安全文化活动为载体,建立起科学的安全评估机制,从政策的层面确保机构建立、组织实施、设备配套、宣传手段的到位,约束危险行为和不安定因素发挥作用,让全体师生形成一个安全先行的思维县官,充分调动师生对于安全的重视,让“平安校园 从我做起”的春风吹进每个人心里,通过一系列外化的行为,贯彻到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当中,构建安全的校园秩序和环境,确保学校的各项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2篇:高校校园安全教育内容范文

一、高校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安全管理总体而言,存在安全教育落实乏力,安保队伍不尽合理,法律体系不够健全及评估流于形式四大问题。安全教育落实乏力。安全教育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消防安全教育、网络安全教育、防盗防骗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由于我国高校的安防教育主要存在着管理制度和机制不健全,领导机制随意性较大,安全教育课程落实不到位,思想认识上有误区或不重视,以及教育内容单调,模式陈旧等问题,直接导致了安全教育的落实乏力。《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对大学生安全知识现状进行过相关调查,结果显示,72.1%的大学生对自己所在高校的安全保障情况不满意,53.9%的大学生表示不会使用灭火器,71%的大学生没有接受过安全自救知识培训。这一调查,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了当前高校安全管理教育的现状,也为我们今后的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安保队伍体系不尽合理。我国高校安全管理队伍主要由保卫处干部、保安及校卫队组成。其中保卫处干部一般为转业退伍军人及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虽然有一定的经验及良好的体质,但是大部分受教育程度较低,知识观念陈旧,高校毕业生虽然理论知识较为丰富,但是缺乏必要的经验,面对突发事件应变能力不强。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给高校安全管理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各种高科技犯罪对校园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与之相应的是,高校安全管理队伍中的退伍军人和高校毕业生未能实现良性互补,当突发事件发生时,难免应对乏力。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原因是干部队伍中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削弱了其整体战斗力。此外,校护卫队主要由临时工构成,临时工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安保训练,理论修养及应变能力等综合素质较差,再加之其待遇偏低,缺乏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安保队伍难以适应新时期高校安全管理的需求。法律体系不健全。法律的强制力,是高校安全管理的有力保障,也是高校安全管理规范化的重要依据。我国虽然出台了《高等学校内部保卫工作规定》、《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等,但这些规定多为教育部、公安部制定,大多属于宣言式法律,法律效力低下,缺乏强制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虽然法律效力较高,但其中并未对高校安全管理做出明确的规定,使得高校安全管理在立法上处于空白状态。由于目前我国尚无一部规范校园安全的专门法律,使得校园安全管理体制不稳定,安全管理模式不统一,安全管理措施无法落实,安全管理工作不到位,从而阻碍了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依法治校是我国建设现代大学的主要理念之一,我们要将依法治校落到实处,完善高校安全管理法律体系建设,这样才能使高校安全管理有法可依,有规可循。评估流于形式化。我国各行各业的评估,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形式化、过程化现象,高校安全管理评估也不例外。高校安全管理评估是完善高校安全管理体系的重要途径。其评估的主要模式是政府主导评估模式。政府主导评估模式即以政府组织及其职能部门为评估主体,利用行政检查、目标考核等手段,对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校园安全治安状况实施的考核测评。这种模式中的评估主体通常是政府部门、消防部门、公安部门,政府部门对高校年初签署的安全责任书的完成情况进行测评,消防部门对消防安全、消防设备、消防教育情况等进行考核,公安部门对治安情况、人身财产安全情况等进行评价。考评前,学校一般会事先得到消息,然后突击准备各种评估材料,致使评估流于形式化、表面化,不能很好地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高校安全管理的具体举措

我国高校安全管理存在的以上四大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安全教育常态化、安保队伍专业化、安全管理法制化,以及评估体系科学化,来提高高校安全管理的精准性。安全教育常态化。安全教育常态化即高校要把安全教育当成日常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做到时时抓安全,事事重安全。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第一,完善课程体系。我国高校目前开设的课程中少有安全教育类型课,有关安全方面的知识,学生多通过自学获得,致使其所获知识不全面,有些甚至是错误的,倘若发生突发事件,学生无法用科学的安全知识来保护自己。因此,高校应该开设相关选修课或必修课,以学分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安全自救知识。高校安全教育课程内容应该包括法律法规、校纪校规部分,应急知识、公共安全部分,珍惜生命、人身安全部分,物品保管、财产安全部分,防火知识、消防安全部分,出行平安、交通安全部分,饮食卫生、食品安全部分,校园环境、周边安全部分等。第二,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文化氛围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良好安全的文化氛围中,学生能将安全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良好安全的文化氛围可以通过安全主题班会,悬挂安全标语,充分运用校园广播等多种渠道营造,使安全教育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安保队伍专业化。专业化发展是我国各行各业发展的总趋势。安保队伍专业化是提高高校安全管理效度的重要手段。只有建立一支作风优良,能力过硬的专业化安保队伍,才能保证高校的长治久安。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安保队伍建设的经验,建立校园警察体系,制定制度从业标准,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在职人员必须定期参加相关培训,并通过考核,方能继续聘用。当前我国高校安保队伍中普遍存在老同志理论不足经验丰富,新同志理论扎实经验不足的矛盾。我们应该搭建新老同志相互交流的平台,可以通过开展联欢会、文娱活动等方式,增进其交流机会,以使其形成有益的互补。此外,我们还要加大对校园安全管理的经费投入,完善各种基础设施,提高安保人员的待遇与地位,激发其工作积极性,依托现代技术,采用高科技手段,加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建设。法律法规制度化建设。高校安全管理法制化建设,是保证高校安全的重要基础。我们应顺应国际趋势,加强高校法制化建设。我国教育部、公安部于2002年下发了《关于加强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在高校派驻公安机构,负责高校安全工作。我们必须加快校园安全法的立法进程,赋予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强制力。校园安全法应包括如下内容:总则性规定,管理机构的设置与职权,校园常态安全管理制度,校园应急安全管理制度,责任监督制度,权利救济制度。此外,我们还应对现行的规章制度中不够合理、人性、规范的条款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满足高校安全管理发展的需要。评估体系科学化建设。政府主导的评估体系弊端日益凸显,对此,我们应该引进第三方评估机制,成立专门的校园安全评估机构,以对高校安全管理进行公平、全面、客观的评估。专门的评估机构需具备以下条件:存在专业学科体系,存在约束性行业标准,拥有具备专业能力的评估人员。学校安全评估体系的建立,必须以学校安全管理学科为基础,以公认的学校安全标准为依据,以专业化的安全评估人员为保障,全面开展评估工作。此外,在评估中,在积极邀请社会力量介入与监督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展自我评估,使政府评估、社会评估与高校自身评估形成合力,搭建全方位的校园安全评估体系。同时,我们还要加快评估信息公开化建设,将评估要点、标准、结果等通过网络、广播、报纸等形式向社会公布,让评估在阳光下进行。

作者:朱海波单位:莆田学院保卫处

第3篇:高校校园安全教育内容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校园安全;校园立法;文化

近些年来,西方思潮严重冲击研究生校园安全,影响着校园的和谐与稳定。在这种形势下,为了增强校园安全管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必须构建一套全面、和谐、高效的研究生校园安全管理体系,以实现研究生校园安全的全覆盖。

一、研究生校园安全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校园管理的缺失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其安全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校园周边环境得到了治理,校园安全从总体上看是良好的,学校相关安保部门能够针对校园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如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应急演练和周边综合治理等开展一系列工作,确保了校园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校园安全稳定的环境。但是,由于学校的社会化,其管理还是会存在着一些问题。大部分高校周围都存在着人流密集、环境复杂、商贩居多、一些社会闲杂人员经常在高校周边出没等现象,造成一些不稳定因素。一方面,一些事件不能及时处理会延误处置最佳时机,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另一方面,学校畏首畏尾,不能有效地开展安全保卫工作。校园管理在社会化影响下,高校人员编制紧缺,大部分高校保卫部门承担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人员多为临时聘用的保安。保安大部分都受教育程度有限,素质相对不高,个人修养参差不齐,在校园安全管理工作质量提升方面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流动性大,没有经过专业方面的培训,在处理校园安全突发问题时不够科学、不够专业。

(二)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

家庭是对“个体”进行道德品质培养的主要园地,家庭对于“个体”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的养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导师,也是和孩子相处最久,对其影响最深远的人。由于现在大部分研究生普遍为“90后”,独生子女,父母对于他们多数表现为溺爱有加、骄纵无度、无暇教育、放任自流,出现问题不管不顾。研究生长期离开父母监管,导致其过于自我,说不得,批评不得,心理过于脆弱,承受压力能力过差,不能经受挫折和失败,久而久之,积压成疾,心理产生严重问题。由于研究生科研压力过大,实验任务过重,个别研究生转换角色过慢,仍然沉浸在本科的学习模式中,对研究生新的科研环境适应力不强。研究生跟本科生还是存在着本质差别的,他们相对年龄偏高,在求职过程中高不成低不就,尤其是大龄女硕士,在求职过程中往往遇到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其心理健康问题。如果研究生的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就会导致研究生对生活迷茫,厌倦学习,严重者甚至会出走,导致自残和自杀等行为的出现,这会对研究生的身心发展构成不同程度的伤害。

二、研究生校园安全应对策略

(一)以安全教育为先导,建立健全校园安全防范体系

高校各级领导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研究生校园安全工作,应当把校园安全纳入新学期、学年的工作计划中,要做到学校领导、研究生管理部门、学校保卫部门、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导师五级联动。学校分管研究生的领导要积极主动地关注、关心研究生校园安全问题,研究生管理部门联合保卫部门要积极做好校园安全教育指导宣传工作,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指导教师要做好研究生校园安全教育工作。学校要注重有关校园安全保障制度的建设,尤其是有关定期检查整改和安全责任制度的建设,研究生各培养单位应建立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机制、应急控制机制和善后处理机制。安全教育要做到让研究生指导教师、研究生辅导员、研究生秘书等相关研究生工作人员及研究生本人在校园安全问题上有统一的认识。学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门应组织相关校园安全教育专家对研究生指导教师进行安全教育方面的专题培训。这一方面可以提高研究生指导教师对学校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有利于导师对自己研究生的安全教育,更好地推广校园安全教育。

(二)创建校园安全管理新方式

研究生安全教育工作是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内容和体现,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作。然而,从目前现状来看,研究生安全教育基本上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研究生相关部门组织的相关校园安全专题讲座也是只能进行短暂的提醒和监督。充分了解校园安全知识、公开校园安全信息和制定必要的校园突发事件应对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有助于提高师生的防范意识,能有效加强其自身防卫,更好地营造校园安全氛围,也有助于校园安全管理部门实施有效的安全管理。就我国而言,研究生校园安全问题存在于师生安全意识不强、获取信息渠道不畅通、极度缺乏安全防卫常识、安全管理部门工作的透明度不高等。通过网络社交软件进行网上谈心服务和思想交流,可以及时了解可能影响校园及研究生安全的人和事,把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之中。

三、构建校园安全文化环境

(一)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安全演练

校园安全文化的积淀与形成离不开校园安全教育的长期开展,校园安全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研究生本身的人身安全。理论方面的学习和思想方面的引领与实际的校园安全工作效果会有一定差别。学校保卫部门应联合消防队、公安局、卫生部门进行形式多样的消防演练活动和逃生技能学习活动,把理论和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通过消防演练、逃生演习等进行更好的实践,让广大研究生更好地学习、实践校园安全方面的知识。通过形式多样化的演练可以使广大研究生更好地了解如何进行安全疏散,使用消防设施、卫生防疫设备、识别安全警示标志等,在突发事件时有效地保护自己。

(二)创建良好的校园安全环境

创建和谐校园安全环境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氛围,还可以降低研究生安全事故的发生。要注重校园安全保卫部门的硬件建设。以“校园监控系统”为主线在研究生教学楼、研究生公寓安装各级各类安全设施;在研究生上下课的集中时间加派校园安保人员力量,增加校园安全巡逻车;在研究生公寓入口安装校园安全警示牌;安装墙壁电视,循环播放校园安全知识。另外,还要规范校园交通秩序,强化治安秩序,及时检查更换研究生宿舍的老化线路,检查维修各楼层防火设施,及时排查安全隐患,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以此来实现校园的长治久安,形成和谐的校园安全环境。综上所述,校园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研究生作为国家科研力量的主力军和未来科技工作的领军者,其校园安全问题应当得到高度重视。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既是研究生科研学习生活的一种安全保证措施,也是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的战略行动。因此,研究生校园安全文化应追求“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境界。校园的安全与稳定、和谐与发展得到了保障,高校才能实现研究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科教兴国之伟业。

参考文献:

[1]冯巧丹.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的思考[J].求实,2005(11).

[2]汪永高.加强高校安全文化教育的意义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4(4).

[3]徐卉.校园安全的法律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4-12-01.

[4]周立新.论高校校园安全问题及对策[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3).

第4篇:高校校园安全教育内容范文

【关键词】高校安全问题 安全教育 安全管理

大学生是极其宝贵的人才资源,其人身财产安全与身心健康是高校以及社会安定和谐的基础。为此,诸高校各显其能,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开展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知识,确保校园的安全和稳定。

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是指高校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通过关于安全责任、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具备正确的安全防范意识、法制观念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掌握基本的安全防范知识、技能和有效抵御违法犯罪的能力。

一、高校校园安全主要问题

1. 消防安全问题。诱发原因较多:乱扔烟头,使用蜡烛等明火,焚烧杂物,乱拉电线和保险丝,电线老化、过载发热等。

2. 治安安全问题。社会人员大量进入、周边环境复杂、学生安全知识和意识不足等都是治安安全问题频发的影响因素,校园内主要表现为盗窃、诈骗、滋扰和同学间的矛盾斗殴甚至人身伤害等。

3. 设施安全隐患。因高校扩招,学生宿舍和教学设施满负荷运行,不能安排系统整修,设施老化甚至损坏,设施维护的人员、经费不到位等,造成设施隐患。

4. 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自我意识太强,抗挫能力不足,往往会引发抑郁自闭或浮躁焦虑的心理状态,不经引导很有可能发生伤害自己或他人的事件。

5. 其他安全问题。如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网络安全等问题亦日益凸显。

二、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1. 高校重视程度不够,队伍建设不足。高校落实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只有保卫干部和辅导员,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甚至这支队伍人数也不足。

2. 安全教育内容僵化、手段单一。教育内容以零散的突发事件为主,手段以说教为主,停留在做报告、图片展示、广播宣传等形式,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3. 安全教育零散、随机,没有形成系统的安全教育课程。往往只是在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突击进行安全教育,忽视了安全教育的预防原则。

4. 安全教育结果没有评价,也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教师没有改进教育结果的参考,学生也缺乏学习的动力。

三、河北工业大学安全教育与管理的实践

1. 思想重视,齐抓共管

1)在组织架构上,形成校领导牵头,校党办、学生处、保卫部门负责,团委、教务处、公寓管理部门等部门积极配合的结构,各部明确职责,互相协作。2)在队伍建设上,形成安保人员和辅导员为主体,社会资源如医院医师、公安民警、消防官兵等共同参与,充分依托法律学、心理学教师等资源,努力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职业化的安全教育教师队伍。3)硬件设施建设,加大对安全基础设施的投入,检查现有设施,添加安全设备,尽力消除安全隐患。4)制度建设,编制各项工作条例,尽力避免安全问题发生;编制《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

2. 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

1)编制《河北工业大学安全知识手册》,介绍防火防盗、防传销诈骗、安全用电、灾害自救等十三个方面的内容,并附常用求助电话。

2)利用校园网站、广播、宣传橱窗等媒介,采取主题班会、专家讲座、安全宣传周、系列安全活动、知识竞赛、播放纪录片、图片展示、广告宣传等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安全教育活动。进行消防演习、突发险情时自救互救技能训练等,切实增强学生安全自救的能力。

3)将安全教育贯穿于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中。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培训《学生管理规定》等校规校纪和需知安全、法律知识,并用安全知识问卷检测培训结果。在安全事故多发时期,如开学、放假、平常节假日、外出实习、社会实践与兼职、毕业前夕、学校集中施工期等,宣传注意事项。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组织学生学习和思考,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安全恐慌和扭曲、夸大突发事件的现象,同时以此为警示,深化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3. 加强学生的心理教育与辅导

1)坚持心理委员和辅导员进宿舍制度,及时关注学生心态变化。2)与心理咨询中心配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予以指导或治疗。3)设立心理健康课程,培养学生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4)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安排优秀同学给予辅导。

4. 努力形成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

河北工业大学不断完善图书馆等基础设施建设,举办专家论坛、知识竞赛、采风沙龙等校园精神文化活动,设计安全教育课程,正在通过不断的努力,希望形成自己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环境。

安全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校内部要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同时也需要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努力,为大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大林.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探析[J]. 现代经济信息,2009(22):355-356.

[2]刘磊.高校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处理对策[J]. Intelligence(才智),2011(29):315-316.

第5篇:高校校园安全教育内容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途径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成果,同时又是人自觉地接受文化并通过文化的哺育形成思维、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不仅是提升全体师生安全文明素养的有效手段,更是创建和谐、平安校园的基础,这是时代赋予学校的责任,也是学校持续发展的要求。然而,由于人们对校园安全文化内涵认识的不足、安全文化评价体系的缺乏等原因,导致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着“重制度轻落实、重个别轻整体、重形式轻教育”等问题。因此,正确认识中小学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思考和构建校园安全文化的策略,是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和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一、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及其功能

校园安全文化源于“安全文化”概念,也从属于“安全文化”与“校园文化”范畴。安全文化概念最早是由国际核安全咨询组于1986年针对核电站的安全问题而提出的[1]。1991年国际原子能组织在《安全文化》报告中指出,“安全文化是指存在于单位和个人中的种种素质和态度的总和。”1993年国际核设施安全顾问委员会指出,“安全文化是决定组织的安全与健康管理承诺、风格和效率的那些个体或组织的价值观、态度、认知、胜任力以及行为模式的产物。”[2]在我国习惯上把“安全文化”理解为“在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维护安全而创造的各类物态产品及形成的意识形态的总和。”[3]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安全是指个体或系统不受侵害和破坏。由此,“校园安全文化”可简单理解为:学校师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使师生个体或学校免受侵害和破坏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

近年来,校园安全事故屡见不鲜,从踩踏、火灾、自杀、校园暴力事故到交通、溺水、饮食中毒等意外伤害事件的不断发生,涉及青少年生活和学习方面的安全隐患有 20 种之多,危险时时在演绎,安全需要从“文化”抓起。因此,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与研究已成为当前热点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学者对校园安全文化的含义理解不同。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重视安全管理制度。如“校园安全文化是指将学校安全理念和安全价值观表现在决策和管理者的态度及行为中,落实在学校的管理制度中。”[4]二是重视安全素养与环境。如“校园安全文化是在长期办学、育人、发展实践中,为保障师生员工的安全,建立完善和谐的安全环境,并使全体师生员工形成良好的安全价值观、态度和素质,从而积累的具有高校特色的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5]三是重视安全群体氛围。如“校园安全文化是指由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的,以学校安全理念和安全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文化,把行为文化、管理文化和物态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6]

不管人们对校园安全文化概念如何界定,但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只有一个,即“保护好学校和师生员工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创造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文化是人们在文明进程中不断习得和积累的并为自身所默认且潜在地主导人的思想、行为以及习惯等一系列知识、经验、感受等的总和。[7]把安全引入到校园文化之中,就是学校要倡导安全的精神、理念与行为等。因此,我们理解“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时,应考虑以下方面:一是以平安取胜。所谓“平安取胜”就是指学校通过提供各种优质的服务和环境等途径来达到平安、文明的校园形象。如一些学校提出“一切为了师生的安全”等信条就是以平安取胜之举。二是以群体参与。所谓“群体参与”是指校园安全文化要被全体师生所认同与参与,包括高质量的安全教育、执行严格的安全规范以及应急自救技能等。换句话说,就是校园安全文化必须在全校内、全方面地导入,使全体师生具有安全意识与安全行为。三是以系统构建。校园安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包括物态文化,还应包括管理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安全物态文化是指安全防范的装备和设施等;安全管理文化是指安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管理规章制度等;安全行为文化是指安全思维、安全操作、安全指挥和应急自救技能等;安全精神文化指有关安全的知识、观念、意识、价值等。

联合国教科文指出:“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实现发展的摇篮。”[8]安全文化是安全系统有效性的决定因素,个体对组织安全文化的感受支配着其安全行为,校园安全文化决定着安全系统要素是否有效地作用。因此,全体师生安全文化的观念和行为的形成以及有效实践校园安全文化策略,应该创建和拥有一种安全型的校园文化。校园安全文化作为集体价值和行为准则的集合体,具有以下功能:

(1)导向与育人功能。校园安全文化是一种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能引导全体师生主动地按“安全要求”采取行动,并获得安全知识,形成安全思想、安全心理、安全情感和安全规范行为等安全文化素养。

(2)约束与保障功能。校园安全文化为全体师生提供了一套安全判断标准和行为规范,规定了做哪些是安全的,做哪些是不安全的,一旦有违背校园安全文化的言行,就会受到群体的舆论压力,促进其修正,从而保障校园的财产、生命和师生的生命素养提高。

(3)规范与创新功能。校园安全文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师生员工的教育过程。当安全观念、安全伦理道德在师生员工的思想上扎根后, 师生员工就会积极主动地了解掌握安全科技知识, 就会自觉地按学校安全管理的要求去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并能够孕育出新的安全思想、新的安全技术和新的安全操作方式。

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生是弱势群体,容易受到伤害,也最受家长的关心。有关调查表明,中小学生每年的非正常死亡人数都在 1 万人以上,即平均每天约 40 多名学生因各类事故死亡,相当于一个教学班的人数。[9]导致中小学生伤亡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切实建设好校园安全文化,做好师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不仅关系到人身和财产安全,也关系到学校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更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全稳定。目前,学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但总体上看,我国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仍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

1.注重安全制度建设轻具体落实

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等各级政府部门近几年先后出台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等一系列学校安全工作政策法规。各地教育系统结合各基层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学校内部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但是在具体的工作实践当中,各地并没有将这些制度落实到位。年度安全考核中,也并非以预先制定的制度为依据,而是看实际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只要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一定的比例,就会导致一票否决。

以某市教育局为例,在各校原有安全制度的基础上,组织力量重新修订了《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规范》《学校安全工作岗位职责制度》等二十五项安全工作制度,涉及门卫、消防、食堂、接送车、卫生保健、环境、宿舍等多个方面。每年年初,教育局都会与各校校长签订当年度的《安全责任状》。各校为了表示对安全工作的重视,也制定了许多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人。但在实际工作中,各校却将这些制度搁在一旁,重视只是口头上与纸面上的意识。考核时,教育局也只盯着非正常死亡数,只要这一指标没有问题,考核肯定顺利通过,甚至可能为优秀。

2.注重个别文化建设轻系统构建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具广泛性、层次性和系统性等特点,这就要求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架构在精神、物质和行为等相统一的基础上。具体包括安全硬件设施、安全制度、安全组织机构保障、安全文化活动、安全校园网络、心理安全辅导、校园安全精神、安全信念、安全价值取向等。然而,由于校园安全文化内涵缺乏统一认识、评价机制缺乏,导致许多学校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上重视“个别文化”建设。如有的学校重制度的文本建设,却缺乏安全责任系统与齐管共抓的体系;有的学校重视硬件环境、饮食卫生、体育活动、交通安全等显性安全文化活动,却缺乏心理健康、黄色读物、网络管理等隐性安全隐患的排查与预防;有的学校重视突击性的消防演练等活动,却缺乏必要的日常宣传与渗透。绝大多数学校缺乏完整的目标体系及课程体系。完整的目标体系应该包括培养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素养,学校安全保障与服务场所、设施、器物等物态载体,以及健全与之相应的规章制度和预警机制等内容。完整的安全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应包括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材和师资的配备、学分设定、课时安排等方面。

3.注重理论知识讲解轻安全技能培养

学校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安全行为习惯与安全操作能力。然而,“重管理轻教育、重理论轻操作”的学校安全工作的弊病长期存在,影响了学生安全素养的整体提高。许多学校为了加强安全教育,往往存在随机化现象,有的突出检查管理一下;有的强化手机管理、器械管理;有的搞几次安全讲座或消防安全演练以加强安全知识与技能教育。许多安全常识、安全理论学习及安全测验只停留在纸面上,而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应急自救技能、安全操作技能和生活技能的培养却不关心。安全教育活动缺乏系统的计划和周密的安排,从而导致安全意识难以在师生们心中真正树立起来,往往是活动中知道安全重要,过后却抛在脑后。安全工作这根弦时紧时松,难以成为师生们的自觉行动,成为学校安全的一个隐患。

三、加强学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途径

校园安全是校园各项工作的基础,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最基本的保障。一位安全管理专家指出:“短期安全靠运气,中期安全靠管理,长期安全靠文化。”[10]这深刻揭示了安全工作只有上升到文化层面,才是抓住了校园安全建设的根本和实策。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1.“树理念、重关怀”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前提

安全理念是安全文化的核心,它来源于安全工作实践,又指引着安全工作实践。树立“以人为本”及“依法治校”的理念,体现学校安全文化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明确校园安全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学校发展建设服务,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全体师生服务。一是要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观,即在教学组织过程中,要把安全作为考虑一切工作的前提,采取防护、减弱等对策以消除危险因素;二是要培育“安全创造效益、安全促进和谐”的价值观,即安全文化营造与和谐、文明校园联系起来,形成良好的社会形象;三是建立“以人为本、依法管理、全员参与”的方法观,即中小学要把财产安全、人身安全、心理安全教育贯穿到教书育人和培育良好的校风工作之中,并按照相关安全法律、法规、规章等来健全学校自身的安全责任体系和制度体系,以保证人人遵章守法、人人做好自我安全防护;四是树立“安全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认识观,从制度、行为、物质、精神等层面整体构建校园安全文化体系,做到时刻警惕、全面推进。

2.“强执行、造氛围”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保证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最高境界是达到全体师生自主管理、自觉进入安全活动状态,包括安全操作、人际和谐、遵章守纪、自救技能等。事实上,校园安全制度、责任体系等表层的安全文化,都是靠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责任心和工作态度等内在品质去实施的。倘若没有这种品质,再好的制度和规范,实际上都是一纸空文。因此,让每个师生“了解与认同”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与实质、“参与与执行”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要求和安全教育,这是学校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因此,学校要建立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健全学校安全管理组织,定期分析校园及周边安全情况,表扬与激励在安全工作中表现出色的人员,力求在全校范围内做到“认识到位、管理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人”的局面。同时,要通过安全警示、安全宣传及日常渗透等途径加强安全文化氛围的营造。安全警示可包括严令禁止式、严正警告式、严肃要求式和温馨提示式等方式来提醒师生的安全意识的树立。安全宣传可通过主题班会、学生聚会、校园广播、校园网、橱窗板报、专题宣传、影视播放、征文比赛、专项测试、知识竞赛、图片展览、专题讲座、课堂渗透等形式,让师生在日常活动中获得安全知识、感受安全文化、提高安全素质。

3.“健制度、建机制”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点

安全文化的推行,必须建立在良好的安全管理和完美的安全技术措施基础之上。要建立有效的校园安全管理体制,包括健全管理组织体系、责任评价体系、规章制度体系、应急处置体系等。管理组织体系包括校园安全管理领导小组、校护卫队、安全岗等;责任评价体系包括学校层面与年级层面、教研组层面与班主任层面等安全责任体系;制度体系包括安全治安管理相关制度,校内外集体活动的组织管理制度,外来人员入校管理制度,安全和法制教育制度,值班值日制度,以及与人防、消防、交通等行政职能部门的联系制度。同时,为确保安全防线、严格执行各项制度,应建议相应的安全管理机制,主要包括检查督导机制、队伍建设机制、创新发展机制、奖惩激励机制等。

4.“抓课程、重教育”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保障

第6篇:高校校园安全教育内容范文

关键词:安全消防教育管理策略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场所,因师生生活与教学集中而成为消防安全的重点保护单位。学校的安全消防涉及到诸多区域,诸如宿舍、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食堂等,这些区域都是师生密集的场所,一旦火灾发生且得不到到有效控制,就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特别是宿舍火灾所占比例居多,而不合理用电则是主要危险源。

一、加强高校消防安全教育管理的重要性

(一)从火灾的危险性看消防安全的重要性

高校是人员相对密集的场所,从以下火灾事故的事例可说明其对校园安全的危害性。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学生宿舍楼发生火灾,造成4人死亡;2008年5月5日,中央民族大学一女生宿舍发生火灾,上千女生被迫疏散;2007年1月11日,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宿舍发生火灾,500余名学生被困寝室;2003年2月20日武汉大学一男生宿舍三楼突发大火,整个三楼被烧得只剩断壁残垣。可见火灾会造成人员的伤亡、财产的损失,破坏校园的安全稳定、影响教学秩序、给事故学校带去负面影响等。据不完全统计,1998-20l0年间,全国高校发生的70起学生公寓火灾中,因用电引起的火灾有42起,占60%。由此可见,学生寝室是火灾多发区,加强对学生寝室的安全消防教育,对于高校的安全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从当前安全观念现状看消防安全的重要性

不管是管理者还是学校的师生,对安全重要性的认识普遍比较麻痹大意。学生、教师和学校的管理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消防安全意识薄弱的一面。学生主要把注意力放在学习上,往往在安全意识方面不上心;教师则把工作重点放在各自课程的教学上,加上安全知识教育一般由相关安全保卫部门负责,再受到人员、经费等因素的影响就忽视了必要的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而管理者则由于各自分工不同、注意力有所侧重,导致在安全学习、教育与管理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漏洞,在消防安全方面的认识程度也明显不够。火灾的预防,需要平时加强消防意识,注意身边可能导致火灾的隐患,往往一些细小的疏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消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对安全的不重视造成的。平时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提高他们的预防意识,对于学校安全消防工作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三)消防安全教育是确保校园稳定的客观要求

校园消防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涉及面广,既有宿舍、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食堂等区域,又要设及到不同部门、不同人员、不同情况。高校校园与中小学校园有着根本的不同,因为它是一个开放的校园,而不是封闭的校园。这就给消防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难度和压力。对于高校消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我国高校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出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一是多校区、多层次办学使治安管理难度加大;二是校园内盗比外盗多;三是突发性、群体性伤害案件增多;四是智能化犯罪增多;五是由于心理问题导致的校园安全事故增多。这种复杂的特征,给校园的管理者增添了管理难度,但校园稳定又是必须要得到保障的。因此,加强校园的安全消防教育和管理是客观现实的需求,也是维护校园广大师生安全的要求,对此不能存在丝毫的麻痹大意,不允许有不安定因素的存在。

二、高校学生消防安全教育管理有待加强

(一)消防安全观念和防范意识薄弱

不管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师生,在消防安全问题上普遍存在着侥幸与心理,总觉得火灾不会发生在自己的学校和自己身上,所以安全意识薄弱,平时也不太注意安全问题。就拿事故发生较多的寝室来说,学生宿舍一般是6-8人住在一间寝室,人员住宿密集,大量使用电脑等电器,宿舍内摆放的物品杂乱无章。《楚天金报》记者采访武汉市消防部门得知,武汉市当年发生校园火灾43起,其中电气引发火灾22起,占火灾起数一半以上。但是在校园的学生寝室,不时出现部分学生违规私拉电线、私自使用大功率电器的现象,甚至还有使用伪劣电器的现象。这些伪劣产品尽管从外在看不出问题,但是由于没有达到安全标准,极容易成为火灾事故的隐患。这些现象的存在都给校园安全埋下了不同程度的隐患,因为它们很容易造成火灾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火灾,火势又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加上学生遇到火情时往往会不知所措、惊恐不安,这就可能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消防安全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有缺失

高校的课程设置上关于消防安全教育的内容极少,一方面造成了学生对消防安全的认识不足,让他们误认为这一课程是可有可无的,这也说明学校对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导致学生缺乏现场自救与逃生常识。大部分高校进行火灾安全教育是在大学新生刚入校的时候,往往以广播、墙报、班会或者以学院讲座的形式开展消防知识宣传,因为这些形式比较传统和单一,没有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也没有提高学生学习相关知识的能力,导致学习效果明显不足,最终没有达到学生安全消防教育的初衷。同时,高校进行安全教育的宣讲者大多是非专业人员,很少有专职消防人员进行讲解。少数高校是请专职消防人员进行讲解,而大多数学校是让本校负责安全保卫的老师来讲解,还有的就是让学生自己组织安全教育班会来完成学习。即使有的学校以公共安全教育课的形式进行讲解,也是让对安全消防缺乏实际经验的教学人员来上课。由于教师本身缺乏实践经验,只能照本宣科,泛泛而谈,缺乏真正的实际操作经验与应战能力,因而不能让学习者对消防安全学习产生兴趣,安全教育若流于形式,教学效果必然是大打折扣。当学生们遇到突发火灾事件时,由于缺乏必要的火灾逃生技巧,往往表现出惊慌失措、束手无策。

(三)管理体系松散,缺乏效率

对于安全消防的管理,一般学校都认为是安全保卫部门的事情,而安全保卫部门又以校园的安全稳定为工作重点。这样就缺乏有效的全面的安全消防管理体系,没有形成校领导———安全部门———班级———师生多级化的安全消防体系,缺乏安全消防全面联动的机制,没有很好地实现各级领导、各级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没有让“预防为主、群防群治”的路线落到实处。部分学校寝室的安全消防任务是由寝室管理员负责,由于宿舍管理员都是年纪较大的人,学生寝室的管理又是多方面的管理,需耗费很多精力,致使管理员不可能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细致的消防安全的检查工作中去。管理员对消防安全的应急能力也相对比较迟缓,这样的现象并不利于学校火灾易发区的安全保障工作。不少学校的安全保卫人员配备数量少,不能满足现实需要,这就导致安全检查和安全问题落实起来缺乏力度。这样就不能实现安全消防工作落到每一个角落,不能实现安全消防工作的全面覆盖。让安全事故预防留有死角,就是给消防安全工作留下隐患。消防安全工作还存在侧重于学生寝室、教室,而忽视实验室、图书馆的现象,这就让实验室与图书馆成为了安全消防的隐患。实际上,有的实验室中存放着一定量易燃易爆和剧毒化学物品,如果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其所产生的后果也不容小视。图书馆的消防安全管理也存在制度不健全,管理措施不到位的现象。由于图书馆的书籍器材都是易燃物品,加之高校图书馆各种电子电器设备运用的不断增加,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消防安全事故发生的机率。安全事故的发生,轻则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使师生的安危受到威胁,重则引起人员伤亡和重大的财产损失,对学校和社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实验室和图书馆同样应该成为消防工作的重点对象,不应成为被安全消防忽视的角落。

(四)缺乏必要的经费投入和消防设备更新

安全经费投入少和消防器材的更新不及时,成为安全消防工作的又一制约因素。不少高校由于缺乏正确的安全消防意识,以致其为减少经费开支而在安全消防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不足,这种现象在民办高校尤为突出。消防安全没有建立起消防户籍化管理制度,各单位之间的有关消防安全相关信息处于彼此分离的现象。没有将各单位安全消防的相关信息,诸如:消防人员信息、消防器材情况、单位建筑情况、消防记录等建立起完善的消防信息网络体系。区域之间的消防体系缺乏有效的联系,不能形成有效的合力,制约了相互间消防力量的支援与沟通,制约了安全消防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高校消防安全教育管理改进的策略

(一)提高全体师生的消防安全观念和防范意识

为杜绝消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各级领导、部门和广大师生要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高校的消防安全必须走“预防为主、群防群治”路线,通过建立有效的多级防御体系,进行多种形式的宣传与教育,加强安全投入,密切区域消防安全的联动机制,提高全体师生的消防安全防范意识,尽可能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建立消防安全教育体系的多元化

设置合理的消防安全机构及消防安全教育管理体系。建立起有效的消防安全管理机构,由一名学校领导总负责,建立起院系、班级、师生的多级消防安全联动机制,发挥好领导沟通各部门的积极作用,再由学校安全保卫机构具体操作安全事务,同时利用好班主任、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经常沟通这个桥梁,发挥宿舍管理员、班级安全员的积极作用。要运用创新的方式进行消防安全教育,运用形式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师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消防安全能力的提升和增强火灾安全事故的应变能力,让消防安全教育管理起到实际效果。

(三)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消防设施

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消防设施和装备,是预防校园消防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保障。学校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要认识到消防安全对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性,积极加大必要的消防安全投入,对于老化的消防设施进行及时更换,对于老教室、寝室加大改造投入的力度,确保消防安全事故从源头上消除。增强科技防范的作用,构建严密的防范体系。改变过去单纯运用人来管理消防安全的局面,通过加大财力、物力支持,增加科技在消防安全中的作用。运用校内外安全探头、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漏电火灾报警系统、超电流自动断电等设施,来有效地防范与控制火灾事故的发生。

(四)建立健全制度,强化安全消防机构管理

1.建立健全全面的规章制度。每个高校应该在组织广大师生全面学习消防安全法律法规的同时,根据社会发展与自身特点,在有关法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校校园安全管理的实施细则、宿舍安全管理规定、实验室安全操作管理规定、图书馆安全条例等一系列制度,通过制度来建立健全安全防护网。对于管理人员、宿舍管理员、校园保安等相关人员,进行合理分工,有效管理,确保校园安全问题万无一失。

2.利用好消防安全资源。建立起区域的消防安全相关信息,利用好网络提供的信息,实现消防安全资源的共享,促进消防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

3.高校应该科学地制定消防安全预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不可预料性等特点,发生突发事件时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进行有效处理。因此,只有做好平时的安全教育与预防工作,加强对安全设施的检查工作,做好应对校园消防安全突发事件的预案,才可能避免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杨旭东,郝向民.智能用电管理系统在高校学生公寓防火中的应用[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5).

[2]廖善光.新形势下高校安全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1).

[3]周寿江,田景超.电器起火成校园火灾“祸首”[N].楚天金报,2011-11-26,(03).

第7篇:高校校园安全教育内容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平安和谐;建设措施

一、加强高校平安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意义

在 “11・9世界消防日”来临之际,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面向广大师生发放了“建设平安和谐校园问卷调查表”。据调查,对于“你认为校园安全事故会发生在你身上吗?”这一问题,很多学生都认为校园是相对安全的地方,危险离自己比较遥远,甚至部分教师对安全常识也都知之甚少。事实上,现实的校园安全状况却不容乐观,发生在大学校园的安全事故不胜枚举。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大学校园并非与世隔绝的一方净土,危险和安全隐患就在我们身边,平安和谐校园建设还任重而道远。校园的平安和谐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更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幸福。因此,建设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不仅有利于师生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有利于学校秩序的安定有序,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二、平安和谐校园的主要特征

第一,平安。主要表现在校园秩序安全稳定,教学、科研和师生工作生活秩序正常运行;校园治安状况良好,无重大治安事件,师生员工没有严重刑事犯罪;校园安全管理措施到位,设有校园警务室,配备充足的保安,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健全,各项安全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第二,和谐。主要表现在校园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相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同学之间是和睦友爱的,能够进行经常性的交流和沟通;平安和谐校园还是一个充满温馨和关爱的地方,学校关注师生的需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学生人人有展示自我的舞台,教师和学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心情畅快。

第三,开放。主要表现在各系部、行政和教学部门之间是一种相互开放、合作支持的关系,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相互支持,联动发展;同时,要积极和周边的社区、单位、村落建立良好的关系,共同处置妨害校园秩序稳定、危害师生财产和生命安全的违法行为,共同营造校园周边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高校校园安全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一些高校新校区学生财物失窃现象较为严重

经调查了解,一些学校新校区建设尚未竣工,而学校又急于让学生入住,有些学校新校区尤其学生宿舍区没有围墙,再加上新校区周边和校区内部人员成分复杂,闲杂人员自由出入大学校园,尤其在年终岁尾,一些心怀歹意的不法分子就伺机作案,学生电脑、手机、电动车、自行车被盗现象较为严重。

(二)大学低年级学生被电话诈骗、网络诈骗现象较为常见,毕业生在求职应聘时被骗情况较为普遍

就财物方面而言,大学生财物比中学生有明显增加,但是就社会经验而言,低年级学生从高中校门走入大学校门,虽然年龄增长了,但是社会经验较少,自我防范意识淡薄,面对有利益诱惑的网络骗局或者遇到言语威胁的电话诈骗时,往往缺乏分辨力,不知所措,最终被骗子牵着鼻子越陷越深。大学毕业忙于找工作,由于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很多学生急于将自己“推销”出去,所以饥不择食,被一些打着招聘幌子的骗子骗取钱财甚至失去生命。

(三)因情感、性格、就业压力等问题自杀、自残甚至伤害他人的现象时有发生

一是情感问题。大学阶段的青年男女到了恋爱期,因恋爱而产生的情感问题随之产生,一些青年男女在情感出现变故时往往会丧失理智,走极端,轻则自残,重则伤害他人、报复社会甚至自杀。二是性格问题。有些学生因为性格原因或者经济贫困而造成自闭、自卑,不能很好地融入班级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无法排解心中压力,从而产生悲观、厌世、敌对、抑郁等负面情绪,严重的甚至导致自杀或者精神失常。三是就业和工作没有着落而引发的问题。随着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成了一个紧迫但又必须面对的难题。许多临近毕业的大学生经过“十年寒窗”,本来想谋到自己理想的工作,结果事与愿违,理想一再落空,于是有些意志脆弱的学生选择轻生。

(四)校园内外交通安全事故有逐年增多趋势

对于“你本人在校园内外是否遇到过交通安全事故,受伤害程度如何?”这一问题,学生回答“没有”的占73.4%,“轻微擦伤”的占19.5%,“严重擦伤”的占3.8%,“骨折”的占2.6%,“重伤”的占0.7%。在对校内外交通事故的比较分析中,我们看到在校园内发生交通事故的比例较小,但有增大的趋势,在校外尤其是学校周边发生交通事故的比重较大。经分析,校园周边交通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一是许多高校的新校区正门面对车流量繁多的大马路,交通安全隐患较大。二是新校区门通不便,有些学生为图方便,不坐公交车而坐没有营运执照的黑车或小三轮,增加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几率。校内交通安全事故增多的原因主要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买车并开车上班的教职工逐年增多,骑电动车的学生增多,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差,经常发生汽车、电动车撞伤学生的事故。

(五)大学生群体价值观多元化影响着校园的安全稳定

随着当今社会急剧变革和经济快速转型,加之改革开放后西方各种现代思潮的不断渗透,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一些积极、健康的主流价值观不再是唯一选择,一些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超前消费的价值取向在“90后”大学生中多有体现,这些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缺乏责任意识、缺乏协作精神,遇到同学求助时漠不关心,甚至在遇到他人呼救时不管不问。

此外,大学生来自四面八方,家庭经济条件有差别,有的花钱如流水,有的省吃俭用,贫富差距的拉大造成了大学生群体的分化,使大学校园的人际关系不再和谐融洽,为校园安全埋下隐患。

四、思想政治视域下建设平安和谐校园的可行性措施

(一)树立“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意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1.要充分利用校园宣传的高地,形成校园舆论宣传的主声音

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校报、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电台、校园TV、主干道LED屏幕、校园论坛等网络、报纸、电台宣传的高地,、宣传学校的正向、积极的信息,在校园内形成舆论宣传的主声音;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技术手段,有效屏蔽、过滤、删减网络上出现的影响学校稳定和形象的负面信息和过激言论,保证学校舆论导向始终遵循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广大教职工和青年学生在健康的舆论环境中工作、学习和成长。

2.要随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了解学生所思所想,解决学生困难困惑,化解矛盾于萌芽,预防安全隐患于未然

学校要不定期进行学生思想动态排查,建立学生信息第一手资料;特别关注特困生,心理障碍、学习困难等特殊学生群体,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心理问题,防患于未然;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一种充实、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生动形象、灵活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达到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加强实效性

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授”与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对于创建平安和谐校园有积极意义。一是落实辅导员入住公寓制度,这样辅导员可以更真实、更直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生活状况,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解决实际困难紧密结合,确保学生公寓的安全稳定。二是大力推进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通过建立“红色网站”“网络党校”“共青团专题网站”“学生活动在线”等一批批学生喜爱的校园网站,培养一支能熟练利用网络进行思政教育工作的政工干部队伍,增强网络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三是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教育作用,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内容和活动形式,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在参与中得到提升。

(三)大力加强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从调查问卷中看出,学校对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安全教育形式简单,教育效果不理想,导致许多大学生安全意识淡薄,遇到安全事故基本上手足无措。因此,在学校日常的教学和管理中,要更加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将安全知识教育纳入学校的必修课,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网络资源共享,将一个个鲜活事例再现给广大学生,使学生受到震撼、触动,从而使安全意识入脑入心。

安全教育还应与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安全教育不仅是一种理论知识,还是一种实践技能,仅仅靠课堂讲授很难达到实际效果,需在实践中训练养成。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每年在“11・9世界消防日”前后,在学生宿舍区举行火灾逃生、人员疏散和灭火训练,学生通过参与真实的场景模拟,能进一步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对生命可贵的认知,增加逃生、自救、灭火等实际技能。同时,在大学生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学校每年组建“安全宣传小分队”,奔赴农村、社区、学校等进行安全知识宣讲,使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了安全意识,提高了安全素质。

(四)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营造平安和谐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客观存在的大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要重视以“平安和谐”校园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在校园硬件、安全制度、精神文化层面上加强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在硬件上,要在教学楼、学生宿舍楼等人员集中的大楼建立足够的逃生通道,配备合格的消防器材,在机动车和人员并行的道路上要有明显的指示标志等;在制度上,要完善校园安全管理责任制,将各单位完成安全工作情况纳入年底考核和评优评先中,建立学校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安全危机处理预案;在精神文化层面,要经常性地开展安全专题讲座,定期开展校园消防安全月活动,在学校宣传栏、各系部宣传橱窗粘贴宣传海报,宣传安全教育知识等,营造浓郁的平安和谐校园氛围。

(五)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营造心情舒畅的学习环境

一是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等专门机构并给予充足的经费支持,保障其正常运行。二是要建立一支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和政治辅导员相结合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为学生及时答疑解惑,解开心结,为学生营造心情舒畅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三是进一步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同时在各班选拔有一定知识基础、比较负责的学生担任心理委员,通过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化解潜在的心理危机及由此带来的后果,保证学生在校园里愉快学习,健康成长,减少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邱有华,邓清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高校“平安校园”建设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7).

第8篇:高校校园安全教育内容范文

关键词 交通安全文化 安全教育 平安校园

作者简介:郭薇薇,中北大学安全保卫部教育科科长,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安全教育;成俊杰,中北大学安全保卫部交通科科长,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安全教育;杨正民,中北大学安全保卫部部长,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安全教育。

一、引言

老子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间接地告诉我们事故与安全的辩证关系。随着中国的崛起、时代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改革、大学生呈现的新特点,高校能否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符合时代的特征、先进文化的要求和学生的合理诉求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大学生安全教育,不仅对大学生在校学习期的安全,而且对其一生平安具有重要和积极的影响。徐德蜀研究员曾提出,倡导、弘扬、建设安全文化是预防或减少事故和防灾减灾的根本途径。高校交通安全文化建设是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增强安全意识,提高防范能力,而且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示范性、辐射性,对建设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二、交通文化的基本内涵

李振福等学者认为,交通文化应该从物质形态、社会规范、行为方式和精神观念四个层面理解。

物质形态层面为表层文化,指交通文化的基本实体,主要包括交通工具等硬件设施。

社会规范层面为里层文化,指交通文化的生态机制,主要包括交通管理制度。

行为方式层面为中间层文化,是交通文化的自约机制,主要包括意识和习惯,是交通文明程度的标志。

精神观念层面为核心层文化,指交通文化的价值理念,主要包括交通行业宏观纲性理念和微观指导性理念。

现阶段,闯红灯、酒驾、超载、疲劳驾驶等不文明交通行为甚至违法行为,无不反映出人们安全意识薄弱、安全素养不高等问题。加强大学校园交通安全文化建设,有效发挥教育导向、怡情陶冶、约束规范等作用,虽算不上是源头抓起,但起码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是重要的补课方式,有助于良好交通行为的养成。

三、高校建设交通安全文化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报告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建设交通安全文化,对于提高师生交通安全意识、交通事故中自救自护能力、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概率,提高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和创建平安校园的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建设交通安全文化是建设校园安全文化的需要

校园安全文化是高校广大师生在教学、科研、试验实践中,日积月累、逐渐形成的保证活动安全的制度升华。校园交通安全文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交通安全文化建设也体现了高校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它是学校安全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改变被动灌输到主动接受,再到潜移默化。建设校园安全文化,必然离不开校园交通安全文化的建设。

(二)高校建设交通安全文化是创建平安校园的需要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高校面临的环境和形势将变得更加复杂。同时,伴随着改革步入深水区,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现象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态度和行为选择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转换、改变与震荡,若处理不当,极易引起社会的动荡。

要把高校建成和谐平安、崇德尚能、环境优美、充满生机的党和国家放心、人民满意的高等学府,高校交通安全文化建设是重要一环,也是平安校园建设的最基本要求。近些年,高等教育事业飞速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办学规模扩大,校办人员增多,交通工具增加,一校区变成多个校区,校区之间的往来与社会大交通的关系更加密切了,再加上大学生交通安全意识薄弱、社会文明程度不高,交通安全隐患骤增。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建平安校园,必须高度重视校园交通的发展和其文化的建设,这是时代赋予高校的责任。高校应该以交通安全文化建设为核心,将交通安全教育,贯穿到大学生放假离校、返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生产实习或寻找工作等各个出行环节,深入到大学生校园学习生活的每个细节。加大交通法学习、宣传力度,组织交通安全常识讲座,开展多种形式的交通安全宣传活动。

(三)高校建设交通安全文化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需要

人的交通行为是一个人的文明程度和道德素养的集中反映和体现。同样,一个学校的交通文明程度,集中反映出这个学校学生的精神风貌、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素质和生活行为方式。要提高校园文明风貌,提升师生德育素质,培养师生良好的行为规范,就需要大力建设校园交通安全文化,树立正确的交通安全观,共同打造文明交通、和谐交通的“交通社会”。

四、高校建设交通安全文化的实践思考

学校文化有着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层次需要不同的措施。与学校文化相通,高校交通安全文化的建设也需要不同的措施。

(一)坚持群众路线是高校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的理念保证

校园交通立足学校,服务师生。不同时代的师生员工都有不同的时代呼声。坚持群众路线,准确把握师生的新期待,深入师生,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心声,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切实解决校园交通问题,为师生出行创造一个和谐、有序的交通环境。 同样,以人为本,加强交通安全文化建设,通过文化引领,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交通安全意识,是广大师生员工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只有从广大师生对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的实际需求出发,才能为他们保驾护航,建设平安校园。 (二)树立交通安全意识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的思想保证

人的行为是受人的思想支配的,个体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决定着其行为的方式和内容。高校交通状况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交通安全意识和安全观念。具体地说,高校交通安全一方面取决于高校领导对交通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取决于高校师生员工对交通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只有领导重视,师生员工在意,才能建设和谐的交通安全文化。

(三)完善设施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的物质保证

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交通规则建立在硬件基础上,只有合理完善的交通设施,才会有合理的交通规则,才能构建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制度体系。从而保证师生文明出行,创建和谐的校园交通,打造和谐的校园交通安全文化。

(四)丰富教育活动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的环境保证

校园交通安全文化活动是校园交通安全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应该进行形式多样的日常性校园交通安全文化教育活动,利用“开学第一天,安全第一课”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有效载体,将高校校园交通安全文化始终贯穿于学校教书育人和科研服务的中心工作里。通过形式多样和行之有效的载体,真正实现校园交通安全文化的巨大影响力。

(五)课堂教育与实践教育结合是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的核心保证

高校作为教育阵地,交通安全不仅是安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同时结合高校的育人功能,营造和建立适合各高校的交通安全文化,是新的时期高校必须要注意和加强的。交通安全文化重在建设,要将课堂的安全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通过实际的形势分析、案例教育、法规学习以及具体的交通实践,在广大师生中将交通安全文化建设具体化,深入人心。目前,有些高校学生利用业余的时间去做交通协管的志愿者,有的高校将所在辖区的交警聘请为学校的交通安全文化的指导员,这些都是高校交通安全文化建设的有益尝试和实践。

第9篇:高校校园安全教育内容范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着力在“强基础、抓规范、提水平、增实效”上下功夫,完善学校安全工作“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运行机制,以深化安全常态管理为重点,以提高“三防”水平为基础,以建设“平安校园”为目标,进一步落实学校安全管理责任,完善安全工作机制和制度,深入开展安全教育活动,积极构建学生安全防护体系,全力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为我市教育事业科学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工作目标

学校内保机构和内部安全管理制度更加完善,“三防”建设达到省定标准,全面提高学校安防能力;学校及周边安全隐患得到全面整治;治安管理和安全防范措施得到有效落实;校园安全防范工作的组织网络、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更加健全,师生安全防范意识进一步加强,确保不发生安全责任事故。

三、主要工作

1. 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明确岗位职责和任务。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及各学校要进一步贯彻落实省综治办、省公安厅、省教育厅等12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的意见》(X公通[2014]77号),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好“一岗双责”制,明确与细化学校安全管理各方责任、义务。

2. 积极开展“平安校园”创建工作。通过建立健全“平安校园”长效建设机制,不断提高校园安全管理水平和防范能力,安全管理网络进一步规范,育人环境进一步优化,安全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

3. 加大校园安保工作力度。要争取财政加大对学校安全工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学校“三防”建设和报警系统建设。新建、扩建、改建学校(幼儿园)时,要将安全设施纳入建设规划,做到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对新申办中小学(幼儿园)的,要将“三防”配备作为必备条件严格审批。加强校园保安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考核,推进校园保安队伍专业化建设。

4. 加强学校食品卫生监管和督查。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要建立健全学校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机制,做好学校食堂的清洁卫生和餐饮具消毒工作,清除过期、变质的食品原料和调料,严防发生集体食物中毒事故。要切实做好学校食堂大宗物品统一配送,特别要全面建立规范的食品原料配送索证、验收及配送和使用台帐登记、食品留样记录、紫外线消毒记录、餐饮具消毒等各项制度,做到专人负责,程序规范、责任落实。

5. 严格落实危险化学药品管理制度。对危险化学药品实行双人双锁、领用登记制度。积极协调市环保局、市公安局,对市属学校多年遗留的过期不用的危险化学药品统一进行集中处理。

6. 加强消防保障,做好消防安全工作。深入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积极开展消防安全专项治理活动,全面推进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做到消防结合,防患未然。以校园基础实施、设备和人员密集场所、地下设施为重点,强化食堂、锅炉、电梯、配电室、车辆、机房等特殊部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加强消防设施、器材保障体系建设,加大消防控制室建设力度,严格校园消防安全工作规程,保障人员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和消防车通道畅通。

7. 深化安全教育,提高师生防护能力。一是做好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课程开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将狠抓课程的落实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对学校开设课程的情况进行督查考评。各中小学要将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教学计划中,要求课程上课表、进课堂,确保课程课时顺利实施。各学校要注重师生心理健康,加强心理疏导,开展以“珍爱生命,关注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生命安全教育。开展培养学生尊重和热爱生命的态度,实现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学校心理健康重点人群排摸干预工作,建立健全心理健康重点人群档案,加强危机干预的针对性与主动性。二是充分发挥学校宣传教育主阵地作用。以春(秋)新学期开学、寒(暑)假、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 “5·12”防灾减灾宣传周、 “6·26”禁毒日、“11·9” 消防宣传日和“12·2”交通安全教育日等活动为契机,以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为纽带,通过班团队会、升旗仪式、墙报、板报、校园网络和校园广播等形式,多途径的开展学生安全教育宣传活动,使安全文化“进校园”活动落到实处。三是加强安全教育和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学校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防范处置能力。广泛开展师生食品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传染病防控知识等宣传教育活动,定期开展校园应急处置演练,特别要加强夜间紧急疏散演练,切实提高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对突发事件要快速反应,第一时间处置和报告。

8.大力开展以“珍爱生命,预防溺水”为主题的防范学生溺水专项活动。要认真贯彻《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预防青少年儿童溺水工作意见的通知》(X政办函[2013]78号),把防溺水安全教育落实到每一个学生和学生监护人身上。学校要将教育部关于学生防溺水《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发给家长。配合当地政府开展联防联控工作,落实各项防溺措施,进一步遏制双休日和暑期溺水事故。

9.进一步加强校车安全管理工作。加强校车司乘人员培训管理,配合公安交管部门加大对校车运行监督管理。

10.深化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完善综治委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定期会商协调机制和工作例会制度;积极开展“护校安园”专项行动,努力构建、完善联防联控网络;进一步净化学校周边文化市场环境,维护交通秩序、食品(药品)安全环境。

11.深入开展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务必做到“三个零”:即“零推卸”、“零隐患”、“零容忍”。制定隐患排查整治方案,完善全市学校重大安全隐患数据库,建立安全隐患台帐,督促落实整改责任和资金,及时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各县市区教育局、市直各学校(幼儿园)要做好安全隐患排查“两化”工作,做好“湖北省安全生产隐患排查网”进行隐患排查上报与整改工作。

12.开展校园安全管理工作业务培训。以“XX市中小学幼儿园治安保卫达标创建”为重点,抓好学校保安人员业务培训和技能培训工作。同时,加强对学校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培训要注重实效,把培训与专题研讨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开展专题研讨会、校园安全管理论坛等,把全市从事校园安全管理人员的智慧凝聚起来,逐步形成一支专业知识优,工作能力强的校园安全管理队伍。

13.加强安全信息报送工作。各县市区教育局每月25号前上报《全市中小学幼儿园“三防”建设情况统计表》,市直各学校、幼儿园每月25号前上报校园“三防”建设情况报告。

附件:1. XX市2017年学校安全工作行事历

2. 中小学幼儿园“三防”建设情况统计表

XX市2017年学校安全工作行事历

时间

主要工作内容

 二月

1.开学前学校安全隐患排查;

2.开学安全教育;

3.开展新学期安全检查;

三月

1.春季传染病防控工作;

2.安全教育周活动(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统一部署);

3.防雷知识进校园活动;

四月

1. 开展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工作;

2. 开展全市第二批“平安学校”复查;

3.饮食卫生安全教育;

4.春游安全教育和督导检查;

5.督查各县市、区学生交通安全开展情况;

6.启动2017年防溺水专题教育活动。

五月

1.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

2.开展应急避险演练活动(5.12);

3.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月活动;

4.加强校车安全管理与检查;

5.开展第三批“平安校园”复查工作。

六月

1.开展安全生产教育月活动;

2.开展食品安全教育周活动;

3.开展防溺水专题教育活动,开展防台、防雷、防暴雨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宣传教育;

4.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情况统计上报;

5.中考、高考的安全防范工作。

七月

1.继续开展防溺水专题教育活动;

2.社会实践活动安全教育;

3.校舍安全、技防设施检查;

4.组织全市校园安保人员业务培训;

5.县(市、区)组织学校校园安全管理干部业务培训。

八月

1.教职工校本安全教育培训;

2.安全隐患整改,校舍修缮;

3.继续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

九月

1.秋季开学安全工作检查;

2.开展新学年安全教育活动;

3.国庆节前安全教育和安全大检查;

4.校车安全管理工作督导检查;

5.继续开展防溺水专题教育活动。

十月

1.防溺水安全教育总结;

2.秋游安全教育;

3.法制教育、生命安全教育;

4.校园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情况统计上报;

5.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工作。

十一月

1.消防安全教育(11.9);

2.开展消防安全教育活动;

3.师生应急疏散和火灾逃生自救演练。

十二月

1.冬季安全教育(防火、防冻、防一氧化碳中毒、防盗、防骗等);

2.年度安全工作总结,迎接各类考核,材料整理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