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区域活动建议范文

区域活动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区域活动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区域活动建议

第1篇:区域活动建议范文

关键词:区域活动;混龄教育;特点;实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G610

混龄教育是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编班形式,如美国、德国、法国、丹麦、英国等国的学前教育都普遍实施混龄教育的编班形式。它有益于儿童个性、社会性的发展,也将是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方向。笔者主要以分析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混龄教育的特点为基础,提出几点更有利于混龄教育发挥其独特优势的实施建议。

一、区域活动中的混龄教育的特点

区域活动中的混龄教育与其他模式下的混龄教育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发展性

教育的人文性就是要求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对人的生命与发展、需要与追求、自由与创造、人格与尊严等进行人性化的关照、理解与尊重,充分体现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引导人向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实现和人与环境(自然的、社会的等)和谐共生的价值祈求[1]。混龄教育的一个深层价值就是人文性即关注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混龄教育留给幼儿更多自理的机会,不同年龄的幼儿互相帮助,进行多角度的情感交流,逐渐学会相互关怀、相互学习、相互体谅与相互给与。在活动的设置上,教师需要进行有层次性的安排,为幼儿创造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机会,每个幼儿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问题情境,既可以单独或与同龄伙伴完成,也可以选择与异龄伙伴合作完成。因此,混龄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充分关注不同幼儿有所差异的发展需要。[2]

(二)整合性

混龄教育是蒙台梭利教育理论的重要内容,她批判传统幼儿园按年龄分班的教学模式是人为地将幼儿隔离,阻碍其社会性发展。而区域活动中的混龄教育是在同龄班基础上将不同年龄班的幼儿进行交换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在这一组织形式下的幼儿最大的特点就是年龄差异,这就要求在进行区域主题选择、材料投放、现场指导时不仅照顾幼儿个体特点,还要顾及整个进行混龄活动的幼儿群体,要将他们看成一个整体,而不应该将区域活动中的混龄幼儿群体割裂开来看待。[3]在确立了以满足集体幼儿需要为基础的价值理念的基础上,教师就需要为混龄教育的实施建立整体教学体系,不论在区域的设置与材料的投放还是活动的组织与评价上,都要考虑到混龄幼儿的整体发展需求,从而整合好各种教育资源、手段与方法。

(三)异龄互动性

蒙台梭利提出,混龄班有利于幼儿间的合作与交往,幼儿间互相学习比向成人学习会更加自然、有效,模仿起来更容易,且不感到压抑。在交往过程中,年长的幼儿不但可以巩固加深自己的知识经验,还能注意到自己的行为会被年幼者模仿,从而督促自己要为年幼者做出积极的、正确的榜样示范。完善的个体发展离不开同龄伙伴和异龄伙伴的交往,各自获得的益处是不同的。混龄活动的开展,使不同年龄的幼儿集结在一起,让他们在一个温暖自由的氛围中活动交往,可以弥补独生子女缺乏与不同年龄幼儿交往的机会,更多的满足幼儿的交往需要,通过幼儿间的异龄互动可以培养不同特质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合作性和创造性。

二、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混龄教育实施的几点建议

(一)以幼儿发展需要为中心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一个体现,所以这种形式的教育活动的开展必须以幼儿的直接兴趣、需要为起点,而混龄教育的价值之一就是将不同年龄幼儿集合到一起进行交流合作以促进其发展,因此,区域活动中的混龄教育的开展就应该是以全体幼儿的发展需要为起点。同时还应该注意,在活动中,不同年龄幼儿间的认知差异会导致其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强烈兴趣和认识需要。因此在实施区域活动中的混龄教育时不仅要关注个体幼儿发展需要,还应该关注异龄幼儿群体由认知差异与冲突而导致的需要。教师在活动中要善于观察、关注幼儿,敏锐的捕捉幼儿群体偶发的兴趣需要,并以此作为教育契机,积极引导混龄幼儿增长和构建相应的经验。

(二)整合规划区域环境

区域活动中混龄教育的实施应该体现区域环境的整合性的特征。教师在设计区域活动时应以“主题”方式进行,并保证整个活动是以促进不同年龄幼儿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由于混龄幼儿的发展存在差异,他们的兴趣、需要也会有差异,因此,教师在布置区域情景时应依照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其创造物质的和精神的环境。首先在物质环境中,应注意从易到难、分不同层次、从高结构到低结构为其准备活动材料,还需根据主题的变换来变更与丰富区域中的材料,以防止活动材料的单一性。其次在精神环境中,应该注意为其创造开放的、温暖的、和谐的氛围,让混龄幼儿都能感受到“爱与尊重”。另外,在活动结束时要进行集体教育评价,尤其是异龄幼儿间的互评,让他们在此过程中更进一步的获得同伴交流的益处。总之,活动的开展应紧随主题与幼儿的关键经验,通过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环境的整合,使混龄幼儿建立更有好的伙伴关系,在整合的区域环境中相互支持、帮助、交流与合作。

(三)鼓励异龄幼儿互动

人类学家梅尔文•科恩特指出,幼儿天生有一种与非同龄人交往的倾向,但由于社会过分强调年龄差异,使这种先天倾向受到抑制。尽管这种区分年龄的做法在现代社会非常盛行,但在人类学家看来,对孩子们的人际交往作这样的区分是不正常的。[4]因此,异龄幼儿间的互动交流应该得到重视。在区域活动中,让他们自由选择、彼此联系,产生交互作用,教师只是担任某一区域活动的指导者,混龄幼儿则依据自己的意愿、兴趣选择伙伴,选择区域参加各种活动。为更好地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在区域活动的整体人员安排中可以采取轮换的方式,以保证所有幼儿都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其它区域的活动,从而促使异龄幼儿获得更多的互动机会。在组织大型积木区活动时,可以采取“以大带小”的方式,培养幼儿的责任心与爱心;在区域游戏中,通过给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鼓励幼儿间的合作与沟通,共同协商游戏的情节、角色与规则,并在协商的过程中提醒和引导幼儿采用“以大带小”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与同伴共同玩游戏的兴趣。

总之,作为幼教工作者必须把握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混龄教育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可行的实施策略,从而更好地挖掘和发挥混龄教育的优势,最终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海东.当代学前教育的人文性缺失[J].学前教育研究,2005,1

[2]张杰,王美芳.浅谈混龄幼儿园教育的特点[J].当代学前教育,2007(4)

第2篇:区域活动建议范文

关键词:生活;艺术主题活动;构建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2.009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2-021-04 收稿日期:2012-01-10

艺术主题活动主要是以综合性和艺术化为主要特征的主题活动,课程从艺术学科着手,着重体现艺术领域中音乐、美术、文学等门类的渗透与整合,又考虑艺术领域与健康、社会、科学等其他领域的相互沟通与融合,和其他主题活动有别的是,艺术主题活动不仅关注幼儿艺术技能和审美经验的提高,更强调综合艺术教育的作用,以主题活动形式开展多种艺术活动,旨在培养幼儿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幼儿整体的有机发展,最终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和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积极态度。

本着“教育来源于生活,又要回归生活”的教育理念,艺术主题活动的构建也必须是生活化的,“生活取向”是艺术主题活动的核心所在,为此,在主题活动网络设计与构建中,我们着眼于幼儿的现实生活,并顺应幼儿的发展需求,充分挖掘主题内容的艺术价值,并以多种方式展开主题网络,通过系统性建构来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需求,帮助幼儿获得更长远的发展价值。

一、确定主题内容,彰显生活化教育新主张

生活处处皆教育,幼儿生活的周边环境隐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生活化的内容选择不仅要考虑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且要做到有意识的取舍,关注幼儿对生活内容的兴趣点、幼儿的生活经验,以及内容中所隐含的艺术元素。

以上这些主题内容和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中不仅包含了大量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而且还渗透着情感体验、审美表达、创造想象等发展价值,进而诠释出生活与艺术的密切关系。艺术中的许多要素都可以在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发现它们的原型,艺术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不但可以丰富幼儿的艺术感受和体验,提高幼儿艺术感知能力,而且能使幼儿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用艺术的方式表现生活、美化生活。

二、梳理主题概念,顺应幼儿的发展需求

围绕主题内容,确定主题概念和相关经验是前提。主题概念网又叫“概念图”,是美国中小学教学中常用的一个方法,它的出现源于教学需要,这里的主题概念也就是通过在相关概念之间建立直观的联系来帮助幼儿掌握和巩固新知识。只有当孩子们在不同的但是相互关联的概念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之后,他们才能融会贯通,才能达到知识的迁移,才能更加有效地学习新的知识。因此,在建构主题活动网络时,我们重视关注幼儿对主题内容的概念认识,并从幼儿的实际经验和发展需求进行梳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例图1:《秋》艺术主题活动网络

在《秋》艺术主题活动网络建构中,我们分别在小中大年龄段进行了主题概念的梳理,通过询问、谈话、观察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学习兴趣点、通过深入的了解,我们发现不同年龄段幼儿对秋天的概念显然是不同的、上图中呈现的是小班幼儿的概念网,可以看出小班的孩子对秋天的认识已涉及天气、动植物,但更多的是兴趣点还集中在树叶上,大部分孩子提到了树叶的形状、颜色以及飘落的样子。由此,我们确定了小班艺术主题活动“秋之叶”、中班艺术主题活动“秋之彩”、大班艺术主题活动“秋之乐”(中大班概念网略),从3个不同的主题内容切入,以顺应不同年龄层次幼儿的发展需求。

三、挖掘主题活动的艺术核心价值

在形成主题概念网之后,下一步就是制定主题活动目标。艺术主题活动不同于一般的主题活动,它更注重从美学的角度去挖掘艺术美的要素,艺术主题活动的主题目标包括:主题背景、艺术价值和发展目标。艺术核心价值的确定,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内容背后的艺术教育资源,明确艺术教育对幼儿艺术能力的培养目标,从而采取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实施。

例:《春》主题活动的小中大各年龄段的艺术核心价值

小班:春天是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季节,花儿的绚丽多彩,草儿的摇曳多姿,为幼儿营造了一个充满生机的、色彩缤纷的世界。身临其境的观察、欣赏,能激发幼儿的艺术表现兴趣;多元化的艺术表现方法,能为幼儿提供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机会,促进幼儿表达、表现、创造等能力的发展。

中班:春天里,动植物朋友的生长变化能激发幼儿的艺术表现兴趣,幼儿通过肢体动作大胆表现柔美、舒展、快慢等不同音乐的性质,给予孩子们丰富的艺术想象及创造表现的空间,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能帮助幼儿获得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等艺术能力的提高。

大班:以春天的植物和多彩的风筝为主题活动,融入了大量艺术元素,这可以让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感官来感知春天,萌发创造表现的激情。孩子在多种形式的艺术活动中,会对春天有更立体、更丰富的感受和认识。

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对生活的不同经验和发展水平,小中大年龄段分别从3个切入点进入主题,小班围绕春天的色彩、中班突出春天的动植物、大班以植物和风筝为主线,在相应的内容中又结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艺术能力来确定艺术核心价值,不仅引导幼儿在生活中欣赏美、感受美,并通过多元化的艺术表现方式来表现美,创造美,更重要的是善于激发幼儿的艺术兴趣和寻找美、发现美的能力。

四、以多种方式展开主题活动网络

围绕其主题概念和主题目标,主题活动网络的搭建不仅应关注不同门类的艺术活动形式,关注五大领域内容的渗透和整合,更应根据主题内容本身的特点,采取多种主题活动展开方式,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完成教育目标。

1.抓住艺术特性要素

例图2:小班《红黄蓝变变变》艺术主题活动网络

由图2可见:主题内容凸显的是色彩艺术,抓住“红黄蓝”色彩元素,以多种艺术活动形式展开主题活动网络,在多样化美术活动的形式下,将语言、音乐等不同艺术表现方式进行融合,从多元化的角度呈现色彩的美,在色彩感受、欣赏、表现和创作的层层递进中,帮助幼儿逐步丰富和积累对色彩美的认知经验,发展幼儿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发对色彩的表现欲望和兴趣。

2.关注幼儿经验发展

例图3:大班《纸的艺术》艺术主题活动网络

由图3可见:主题内容“纸的艺术”具有极其鲜明的操作性,艺术活动的价值就在于通过让幼儿与纸的多种操作活动,充分激发幼儿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创造性能力,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相融合的内容。在分析大班幼儿现有学习经验和发展能力的同时,关注各个活动之间幼儿经验的发展、嫁接、迁移和创造性运用。比如,在“礼物包装师”活动中获得了各种操作经验的基础上,才能在“报纸小人”“小小设计师”等活动中得到更多表现的机会。艺术能力和学习经验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活动中幼儿学习经验的有效嫁接能保证主题活动的有效开展。

3.学科领域有机渗透

例图4:《过新年》主题活动

中,小班《红红火火》艺术主题活动网络

如图4可见,主题内容“新年”具有很强的生活性和综合性,结合小班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发展需求,以“红色”为线索展开主题脉络,对其所包含的与五大领域相关的内容进行分析,选择切合幼儿经验的有价值的内容,既关注多种艺术活动形式,又考虑各个学科领域的渗透,活动之间彼此关联、前后递进、有机渗透,让幼儿在寻找红色、欣赏红色、探索红色、表现红色等一系列活动中,整体性建构认知经验,体验红色带来的视觉美感以及中国红吉祥和祝福的含义。

五、主题活动建构凸显系统性

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关注主题活动构建的系统性问题。依据《纲要》精神,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既关注主题活动中幼儿前后经验的发展性,又强调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发展目标和能力水水平,让主题活动网络凸显系统性。下图为《秋》艺术主题活动中,小中大各年龄段分别构建的艺术主题活动网络:《秋之叶》《秋之彩》和《秋之乐》。

例图5:小班《秋之叶》艺术主题活动

例图6:中班《秋之彩》艺术主题活动

例图7:大班《秋之乐》艺术主题活动

第3篇:区域活动建议范文

一、开发具有民间艺术特色的区角活动项目

1、结合传统节日主题活动设置内容。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如:清明节人们要远足踏青、扫墓、放风筝、挖野菜;端午节挂艾草、穿虎衣、包粽子、赛龙舟等,在每个传统节日之际我们都会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同时也会设置与节日有关的区角活动内容。就拿端午节来说吧,在美工区,大班的师生用废旧的纸盒、塑料袋、塑料圈和大红缎带、金银色纸等材料制作了造型各异、活灵活现的龙舟,做好的龙舟还可以让幼儿玩赛龙舟,四五艘龙舟在操场上来回穿梭,热闹非凡,成了这特定时间最热门的体育游戏。在生活区,提供粽叶、海绵或碎纸、线绳,让幼儿动手学包粽子,又开设了“小小五芳斋”专卖店,让幼儿用包好的粽子再包装后售卖。在美术区,提供熟鸭蛋、彩笔、彩色线绳,让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蛋壳上进行装饰,把一个个呆板的鸭蛋变成了色彩丰富的彩蛋,再用彩色线绳编织网袋装起来,让幼儿体验一下挂自己制作的彩蛋的感觉。

2、根据民间艺术活动项目设置内容。在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活动中,我们每个班都有各自重点的活动项目,如泥塑、折纸、编织、印染等,每一项民间艺术技能的获得都是要通过反复的练习才能熟练掌握的,所以单靠几次教学活动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们根据民间艺术活动项目设置相应的区角活动,让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去参与尝试与操作。如我们小班开展的趣味泥塑装饰活动中,不仅在美术区提供光盘、瓶子、鹅卵石、彩泥等让幼儿自由装饰,还在数学区提供图例,让幼儿按图例要求选择颜色、制作简单图形,学习有规律地排序,也可以在娃娃家中让幼儿自由用彩泥塑造不同的物品来替代游戏中所需的材料。幼儿就是在区角活动中不断地与材料互动,从而提高了对泥塑的兴趣,也掌握了搓、团、压、切等技能的。

二、根据不同的区角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

1、美术区。美术区是我们在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活动中的重点区域,纸艺、泥塑、印染、编织等都是幼儿喜爱的活动之一。为此在美术区材料的提供上我们不仅注重材料的丰富性、又有层次性,让幼儿在操作中获得了更多的成功体验,在这里,他们已渐渐流露出对民间艺术的迷恋,并尽情的享受民间艺术美的熏陶。

2、音乐区。在音乐表演区可以投放彩绸、绸扇、腰鼓、各种民间小乐器、民间表演头饰、服装、京剧脸谱,以及自己刻录好的民间音乐等,让幼儿在自娱自乐中,始终兴致高涨,感受着优美的韵律和富有变化的节奏,通过欣赏、制作、模仿等活动了解具有地方特色的剧种或舞蹈,通过看、说、做、学等拓展幼儿的知识面,体验我国民间艺术的美。

3、阅读区。在阅读区我们不仅投放了民间故事、童话、童谣等种类繁多的画册、画报、绘本等,还发动幼儿搜集制作了很多与民间文学有关的图卡,让幼儿随意拼摆、创编故事。另外还可提供手偶、指偶、民间故事的录音带等,让幼儿边欣赏边表演。在这里让幼儿通过看、听、说、演,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锻炼了幼儿的交往能力,还激发了幼儿对民间文学的热爱。

4、游戏区。我们发动家长收集、制作了大量的民间玩具,如:陀螺、沙袋、风车、竹蜻蜓、滚铁环、降落伞、冰棒棍等,并根据活动实施的需要以及孩子的年龄特点、安全因素等进行了整理,让不同年龄的幼儿逐渐地接触材料,学会基本的玩法,这些材料可塑性强,玩法富于变化,所以深受幼儿的喜爱,他们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适宜的器材,又可以一物多玩,充分发挥了幼儿的创造力。

三、把握幼儿的年龄特点给予有效的指导

1、小班的榜样示范法。在小班幼儿心目中老师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所以在幼儿刚开始接触民间艺术特色区角活动时,有时面对材料可能会无从着手,此时老师一定要以自己的言行来带动幼儿参与,鼓励幼儿大胆按自己的意愿进行尝试。通过观察老师的示范操作,学习一些简单的操作技能,然后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2、中班的合作指导法。中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所以在区角活动中老师以合作者的身份给予指导。如在折纸区中我们给幼儿准备了小船、风车、猴爬山、钱夹子、纸杯、衣服、照像机、球、小兔等的折纸步骤图或范例,让幼儿通过观察、分析、思考,自己动手折一折,此时老师可以参与幼儿中间,和幼儿一起分析探讨,一起进行操作,老师适时给予个别指导,对于有进步的幼儿积极鼓励,对幼儿每完成一件物品给予充分肯定,这样,能激发幼儿对折纸活动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操作习惯,并逐步提高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

3、大班的难点解决法。大班幼儿都喜欢做一些有挑战性的事情,所以在区角活动中老师要给予幼儿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过多地去干涉他们的活动,而是要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大胆尝试,当发现幼儿在活动中遇到困难并多次尝试仍无法解决时,老师就可以介入引导他们发现问题的原因,再通过讲解来化解难点,从而掌握正确的技能。

第4篇:区域活动建议范文

【关键词】社区护理;健康;问题;对策 语言与非语言沟通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129-01

一,什么是社区护理活动中的沟通

社区护理活动中的沟通即是交流,是人与人之间交换的概念,一种思想或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经过四个环节,话题或交流内容,传递方式与编制信息,用语言,配合非语言、信息。接受人,完全接到,全部理解。反馈,接受人用语言、文字表示同意或反对的意见。这四个环节,首先是发出者是否清楚地把自己的想法或情感表达出来,其次是传递途径是否畅通,最后是接受人能否接到真实的信息而且全面理解。

二,社区护理的特点

社区护理与临床护理有着较大的区别。社区护理扩大了护理工作的职能,服务对象从患者扩大到健康人群,服务范围由医院走向家庭和社会,工作内容从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扩大到预防保健和提高人群的生活与生命质量,其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以促进健康为工作中心。医院的临床护理多以恢复人的健康为主,而社区护理则强调促进人类健康为主,它的中心任务是提高整个人群的身体、心理、社会整体水平。这些可以用疾病相关知识宣教、心理指导、饮食指导、运动指导等方面得到具体的体现。比如针对一位社区的冠心病患者,他的的文化水平、学习能力都有限,所以向患者讲解冠心病常见的病因、症状、发展后果、治疗原则、预防措施等就及其必要了,特别要向患者讲明冠心病的发病与肥胖、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精神紧张等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生活调节在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中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必须要指导患者注意性格塑造,加强修养,保持情绪稳定,心境平和,避免情绪激动和过度紧张,遇事要沉着冷静,当有较大精神压力时,应向朋友、亲人倾诉,与他人交流,学会自我调节等等。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社区护理干预, 这些可以改变一些病患者的生活方式, 疾病得到控制,症状缓解,减轻了因病痛引起的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障碍。护理人员走向社区,开展社区护理干预,对改变患者的生活方式,提高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在方法上,可以采用群体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集体活动与跟踪随访相结合,课堂授课与强化指导相结合,帮助患者参与疾病的自我管理,取得了良好的干预效果。

(2)服务对象以集体为主。医院的临床护理以单个的患者为主体,而社区护理的工作以集体为主,收集和分析人群的健康状况,然后解决人群中主要存在或潜在的健康问题,即使社区护士照料到某个人与家庭,也仅仅是帮助整个人群健康中的工作。

(3)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医院护士是在医嘱的指导下进行工作,而社区护士由于工作范围广,而且要运用流行病学方法来找出容易出现健康问题的高危人群,因而他们的工作自主性、独立性也很强。

(4)管案时间长。一般医院的患者住院时间短,护士只照顾他住院期间的需要,而社区服务对象长期居住于本社区中,因此,社区管案时间长,护士对服务对象的家庭、社会文化背景了解比较深,相互之间关系也比较融洽,有利于评估其身心、社会状况,并给予恰当的预防、保护或照顾措施。

(5)与各方面合作加强。社区中除医务人员之间要密切合作外,护士还要与当地政府、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教育机构等很多人联系,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做好社区护理工作。

三,做好社区护理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做好社区护理工作的保证。目前,护理工作仍处于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阶段,这种护理模式决定了护理的主要任务是按照医嘱的要求执行打针、发药等具体的护理措施,在这种模式下,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因此更新观念,从思想上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是做好社区护理的关键,这就需要做好四个转变:一是服务功能从医疗护理服务向健康促进、疾病预防、基本医疗和身心康复转变;二是服务对象从患者个体向群体(家庭、社区)转变;三是人才培养、岗位培训从临床护理向社会医学、心理学、行为医学等边缘新兴学科转变;四是工作方式从院内护理向院外、社区、家庭服务转变。

政府重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是社区护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基于对社区护理重要性的认识,我国政府对社区护理工作应高度重视,加大对社区护理的支持和关注。行政主管部门应从实际出发,大胆借鉴国外社区护理的成功经验,制定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范和指导社区护理管理工作和社区护理组织机构,制定统一的社区护理工作目标、范围、岗位职责、管理网络、质量评价等。如在建立医疗保险制度时,应考虑如何与社区卫生服务系统挂钩,既能使社区医疗资源做到合理应用,又能一定程度上保证社区医护人员的切身利益,还能让更多的人得到更快捷、便利、高质量的医护服务。

探寻符合国情的护理模式是推进社区护理工作的有效措施。针对我国社区护理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或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护理模式,在南京、大庆等地,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大医院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既使医疗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也为各自发展找到契合点。

加强对社区护士的培训、开展社区护理研究是社区护理工作向纵深发展的有效手段。在新的医学模式中,护理工作者的任务和职责不断拓展,在护理实践中担任多种角色、培养社区护理人才势必成为护理教育事业的当务之急。首先,应加快以社区护理为中心内容的教材;其次,在各大医学院校或中专护校中开设社区护理专业课程,或者在各层次护理教育中增设社区扩理的相关课程,以培养出既有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又有全面临床护理技能的社区护士;同时,社区护理工作者还要不断总结社区护理的经验,要在社区护理的内容、方法、技术、管理以及人才培训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促进社区扩理工作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梅 , 冯正仪 , 夏海鸥. 社区护理需求和工作内容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3):232.

[2]李春玉,金胜姬.国内外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6):475.

第5篇:区域活动建议范文

一、教材分析

教材中介绍的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有水蒸气蒸馏法、压榨法和萃取法。其中水蒸气蒸馏法是植物芳香油提取的常用方法,可以细分为水中蒸馏、水上蒸馏、水气蒸馏。教材推荐使用水中蒸馏(如图1所示),其优点是装置简单、操作简便,缺点是较难控制,容易出现原料糊焦和有效成分水解等问题。吴成军老师设计的水气蒸馏装置[1](如图2所示)克服了上述缺点,但仪器装配稍显复杂,还可能出现水汽在长颈圆底烧瓶中凝结而不能全部将芳香油带出的情况。

另外,此实验不是基于通常的生物实验原理,学生缺乏蒸馏操作的基础,实验需要较长的时间,还需要有前期植物原料采集的准备工作。

这部分知识及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相对独立,与学科其他知识关联度较小。通过本课题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植物有效成分的认识,增进对实验原理的理解,锻炼学生设计和安装实验装置的能力。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对学生进行生动的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并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通过对3种蒸馏方法优缺点的比较,学会筛选优化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再让其广泛收集信息资料,对实验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改进意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植物芳香油的基本概念及常见植物芳香油的名称和作用。

(2)了解提取植物芳香油的常见方法和基本原理。

(3)尝试根据常见的实验材料选择恰当的提取方法及实验操作。

2.教学重点

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技术、信息收集、探究创新。

3.教学难点

实验操作技术及探究创新。

4.教学策略

任务驱动、实验探究。

5.过程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个体有自己独特的知识与经验,以此为基础,在与情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主动探究、协商合作,来建构知识体系,从而形成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解释[2]。因此,“知识是被创造的而非被发现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他人无法替代,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生对知识体系的建构。建构主义教学观主张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学习的情境性,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倡导对学习结果进行多维方式评价。

“任务驱动”[3]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方法,它以具有教育性、实践性、创造性、发展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来建构知识,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探索和主动创新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新型教学方法。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讨论问题或提出问题,并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教师的点拨,自己解决问题。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索任务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环境下,在讨论和对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可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培养探索创新精神。

本课题的实施环节如下:

自主学习收集信息合作探究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分析讨论展示交流探索创新总结评价成果汇集。

由于该单元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我们不是将教学安排在1~2节课内完成,而是让学生在一个阶段的时间内自主进行,仅“实验操作”环节在实验室进行,“分析讨论”“展示交流”“总结评价”等环节相对集中在教学时间里完成,并且是以“科技活动小组”形式先行进行各环节的主要活动,进而带动全体学生共同完成任务。

三、教学实施

1.自主学习

此阶段学生带着任务学习教材所给的素材,掌握基础知识(侧重于水蒸气蒸馏法的学习和探究)。

[任务一]

(1)天然香料的主要来源、提取植物芳香油的发展历史、植物芳香油的广泛应用。

(2)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方法。

(3)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植物芳香油的原理。

(4)比较水中蒸馏、水上蒸馏、水气蒸馏的优点和缺点(展示图片和实物装置。由于水上蒸馏的装置不易使用常用的实验仪器来装配,采用厨房中加工食物的方法来对水上蒸馏的原理进行解释。如蒸馒头、清蒸食物等,很容易理解,不同点在于,蒸食物是将其蒸熟,而水上蒸馏是将其有效成分蒸出来)。

至此,学生对该单元的内容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

2.收集信息

此阶段侧重于信息收集、信息处理及知识面的拓展。

[任务二]

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广泛收集“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水蒸气蒸馏法”相关知识,深入了解水蒸气蒸馏法的原理,接受更丰富的知识。

[师生活动]

学生课外在网上查到了很多相关资料,对水蒸气蒸馏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学生发现:

吴成军老师[1]设计了“水气蒸馏”装置;百度百科对“水蒸气蒸馏法”的解释除了有“水中蒸馏”“水上蒸馏”“水气蒸馏”,还有“水扩散蒸气蒸馏”[4](也叫“水扩散法”),这是教材中没有介绍的;进一步搜索“水扩散蒸气蒸馏”,找到了有关文章[5]的介绍,知道了基本原理。

对此,师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开始了探究的过程。

3.合作探究

此阶段结合教材基础知识,对前期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梳理,合作探究,为后期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探究打下基础。

[任务三]

(1)分析水中蒸馏、水上蒸馏、水气蒸馏的优点和缺点,考虑用哪种方法进行植物芳香油的提取更好?

(2)结合网上收集的资料,分析水扩散法与上述3种方法的优劣。

(3)水扩散法提取芳香精油是新型技术,没有现成的参考装置,该如何设计实验装置?该方法与常用的水蒸气蒸馏本质的区别在何处?

[师生活动]

讨论以后得出结论:

水中蒸馏的优点是装置简单、易于装配、操作简便;缺点是控制稍难,会出现原料糊焦和有效成分水解等问题。

水上蒸馏比较容易操作,不存在上述缺点,但在实验室用现有的实验仪器不易装配,在工业化生产中可以广泛使用。

水气蒸馏也不存在上述缺点,但仪器装配稍显复杂,另外可能会出现水汽在长颈圆底烧瓶中凝结而不能全部将芳香油带出的情况。

水扩散法取3种方法的优点,克服了缺点,是最佳方法,但没有现成的参考装置,需要全新设计,难度较大。我们可以进行创新设计。

水扩散法与通常的水蒸气蒸馏的本质差别在于:水蒸气是在低压下自上而下地通过植物层,植物芳香油只要从腺体里扩散出来,不必经过气化就可能被水带出。

4.实验设计

[任务四]

(1)根据对实验原理和方法的理解,依据实验方案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可行的实验方案,关注实验时要注意的事项。

(2)实验时仪器安装的连接顺序。

(3)水扩散法的实验装置设计。

(4)实验材料的准备。

[师生活动]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利用实验室的现有条件,分别组装了几套水中蒸馏、水气蒸馏的装置,并创新设计了水扩散蒸气蒸馏装置(如图3所示)。利用这些装置,我们让兴趣小组成员先进行安装、操作训练,在具体实验操作阶段带动全班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并作对比观察,理解各方法的优缺点。

图3 水扩散蒸气蒸馏装置

5.实验操作

[任务五]

(1)实验操作,注意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2)分析实验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及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师生活动]

由于学生对提取芳香油实验非常感兴趣,在实验过程中,非常关注每一步进展,认真观察实验现象,仔细记录,期待有很多的芳香油被提取出来。当第一滴液体流进锥形瓶中,学生不约而同地欢呼:“我们成功了!”

当第一滴液体滴入锥形瓶中,就有学生急着去闻气味,期望能闻到玫瑰芳香,但是没有闻到,于是,对实验产生了疑问。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两点:①这时出来的完全是芳香油吗?②在芳香物很少的时候能闻到它的气味吗?学生经过思考和了解,明白了大量的提取物只能在后面得到,先流出来的液体基本上是水。要正确看待实验结果与我们预期之间的出入,以鲜玫瑰花瓣为例,蒸馏得到的油水混合物是油少水多,精油的香味和纯度都不够。

实验进行一段时间以后,从接收装置中散发出芳香气味。学生体会到了成功。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还提出了疑问:哪些物质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提取?教师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他们继续收集资料。

有的学生还提问:“食用植物油与植物芳香油是一回事吗?”教师也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去查阅资料,分清两者的区别。

有的学生在对实验进行观察的同时还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水扩散法’中,蒸气从导管进入三颈烧瓶,我们不知道其中的压力大小,怎么才能知道其中的压力是否过大呢?内部压力大小如何控制?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得出结论:在装置中的B端接一个安全检测装置并可适时排空。师生再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设计。

有的学生提问:“芳香油可不可以人工合成?怎么检验芳香油是从植物中提取出来的还是人工合成的?”师生讨论结果为:可以用现代检测方法测出植物芳香油的成分,可以用人工合成方法合成芳香油,天然植物芳香油与人工合成的芳香油可以用碳-14检测法加以检测和区别。

6.分析讨论

给学生的任务: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心得,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自行解决问题,提出今后继续探究的意向。

7.展示交流

此阶段让学生把自己的实验报告、实验心得相互传阅,相互评价,推介好的实验报告供大家借鉴学习。

8.探索创新

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该单元的教学任务已经完成,但是教师没有就此结束,而是让兴趣小组的学生继续进行探究活动。

[任务六]

(1)对水扩散法装置进行验压、减压的设计。

(2)查阅资料,了解哪些植物材料可以用水蒸气蒸馏法进行芳香油的提取、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比较。

[师生活动]

兴趣小组的学生与教师一起进行实验,并作对比分析;兴趣小组的学生撰写相关的小论文;兴趣小组的学生准备解答其他学生提出的疑问。

9.总结评价

经过上述一系列活动后,我们对活动进行了总结与评价,在学生相互评价的基础上由教师进一步评价,评选出了系列最佳,即资料筛选、实验方案、实验操作、问题探究、实验报告、问题答疑及小论文方面表现最好的学生,还评选出小小老师、小发明家。还让兴趣小组成员给学生进行释疑解答。

10.成果汇集

最后,让学生对活动的资料进行收集,汇集成该课题下的“精选资料集”“实验方案集”“实验报告集”“问题探讨集”“小论文集”。教师也进行了总结和思考,撰写了《水扩散法提取植物芳香油》[6]一文。

四、教学感想

“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体,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以教定学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新型学习方式。教师的角色是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学习任务的设计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疑问、突破固定思维模式约束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判断,并将其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同时注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增进师生关系,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锻炼,教学效果更加明显,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当然,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也不能完全适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只有我们用心去探索,找出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才会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大有收获。

参考文献

[1] 吴成军.“植物芳香油的提取”的教学组织[J].生物学通报,2009(3):37-39.

[2] 林竹.基于传统教学观与建构主义教学观整合的教学设计[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2-55.

[3] 范晶,付继强.让任务驱动教学法取得最大收益[J].山东教育,2011(Z4):106-107.

[4] 百度百科・百科.水蒸气蒸馏法[EB/OL].http://.

第6篇:区域活动建议范文

关键词:补充; 建议; 采用

Xiang compulsory teaching high school geography textbook version of the content of the

additional recommendations

Hou Li-ha

( Daqing Cit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Institute of Teacher Education Daqing 163311 )

Abstract: Geographical teaching materials are important curricular resources on learning geography for the students. In a sense, the geographical teaching quality highly depends on the quality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The new teaching materials of Xiang edition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during the practice of new curricular reformation. But for some reasons, the new teaching materials show many problems.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s imposed curricular reformation for three years. The thesis only connects with the practice of the three years curricular reformation, and raises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obligatory part of the new teaching materials of Xiang edition, including some supplement of knowledge, some selection on teaching methods, some acceptation or rejection of instructional courses.

Keywords: renew, suggest, adopt

2007年黑龙江省实施课程改革,高中地理学科选用了湘教版教材作为学习的主要教学资源。到2010年,整套教材的使用完成了一个轮回。下面结合实际教学简单谈谈对必修三本教材内容的补充和处理建议。

地理Ⅰ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补充最新宇宙探索的新事例,如神舟七号、嫦娥二号、太阳系行星冥王星被降为矮行星等相关知识。

2.天体的类别应用图片科学完整描述,建议用图示法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

3.补充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

4.第四节地球的结构建议放在第二章。采用图示法展示整个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内部圈层着重地壳和岩石圈的区别和主要特点。

5.“活动”设置数量偏多,建议适当压缩“活动”,留存有贴近学生实际价值的活动即可。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1.联系人类对岩石的开发和利用,建议适当介绍矿物、矿产及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的意义等相关知识。

2.补充地表形态概念,辨析地形与地表形态。

3.补充大气组成、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准静止锋等内容。

4.提供热力环流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增强感性知识。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用了圈层的概念,与自然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要求不符合。建议介绍完圈层之后,可补充说明每个圈层的主要组成要素,这样过渡到个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知识时比较自然。

2.从土壤的形成因子,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不典型,因为土壤要素总体不像地形和气候那么重要。建议采用地形或气候等要素来分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3.用文字表述了世界大陆自然带分布成因等状况,可运用已学过的气候分布知识,联系气候与植被的关系、熟悉各自然带的分布。

4.补充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综合判断,如基带的判断、雪线高低的判断、山地垂直自然带丰富程度的判断等。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补充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影响的理论分析,说明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

2.补充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引起的问题。

3.补充全球变暖的原因和解决对策,课程标准未直接涉及,但属热点环境问题。

地理Ⅱ

第一章 人口与环境

人口增长模式类型及其转变应用示意图展示较好。建议最后一节可作为阅读资料呈现。

第二章 城市与环境

建议设计活动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入手,理解城市的等级、服务范围、空间分布关系。

第三章 区域产业活动

1.补充重点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和发展特点。结合研究性学习活动,探究乡土农业发展情况。

2.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较为简略,缺少对主导因素的分析,

“运输、土地、集聚是影响工业区位的三大主要因素”这一提法有待商榷。

3.建议对于“区位”和“技术的地域扩散形式”作一般了解。课文中的阅读材料“农业生产条件”和“世界农业生产类型”应是正文的地位。其他的阅读材料可不作知识上的要求。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建议用图示法并结合实例引导学生探究。

2.补充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

3.建议关注细节,培养能力。引导学生辩证分析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四者之间的联系,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4.关注现实,适度拓展。建议增加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的分析应用(如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地理Ⅲ

第一章 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1.区域差异和区域发展阶段建议选取学生较为熟悉、差异明显的案例。

2.建议“从经济活动所反映的区域结构空间特点”及“人文发展指数”的相关知识可作为课外学习内容。

3.通过两个读图活动,了解区域特征分析的一般方法,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特征;训练分析、应用资料的能力;感悟区域间的差异。

4.“资源跨区域调配对环境的影响”应着重强调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1.适当补充其它土地退化的类型,如土壤盐碱化、“红色荒漠”等。

2.我国主要湿地分布区不作识记要求,但能通过图2-7知道我国湿地在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建议运用讲解法、观察法、问题教学法等方法,合理运用教材中相关湿地的材料,通过层层设问、逐步分析、归纳小结等教学环节,让学生了解湿地的概念极其重要价值。

3.能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案例总结流域开发思路,再借鉴其整治的经验,建议拓展我国长江、黄河或塔里木河等流域,对其综合开发和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4.采用图表探究教学法进行“美国农业生产条件”的教学,从利弊两方面分析美国农业生产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

5.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煤炭与鲁尔工业区繁荣和衰落”的教学,通过对鲁尔区的区位条件、煤炭资源的结构、交通状况的分析,了解煤炭资源对鲁尔工业区兴起的重要作用,联系科技、能源、工业发展史,理解鲁尔工业区衰落的原因;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进行“鲁尔工业区的新发展”的教学,理解鲁尔工业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选择学生熟悉的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山西能源基地建设,分析矿产资源的区域开发。

6.理解城市化与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相互联系;并能结合某区域的实际,进行科学分析并找出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办法。补充不同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模式,进行案例分析。

第7篇:区域活动建议范文

关键词:义务教育;地理课程;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2)10-0004-04

2010年,国务院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等要求[1];在经历了十年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后,教育部完成了《地理课标》(实验稿)修订、调整和完善工作,并于2011年底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于2012年9月开始使用根据《地理课标》(2011年版)修订的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

本文从“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四部分内容分析《地理课标》 (2011年版)对《地理课标》(实验稿)修订、调整和完善之后的主要变化。

一、“前言”部分

《地理课标》(2011年版)的导入语指明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价值——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2]。这源于《地理教育国际》中“序”的内容,也折射出《地理教育国际》对我国地理课程改革的深远影响。

(一)课程性质

地理课程性质的问题,即地理课程是什么的问题。地理课程性质揭示了地理课程应具有的独特价值。[3] 《地理课标》(2011年版)不再细述地理学概念及其显著特点,而是直接阐释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性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纵观1988、1992、2000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地理教学大纲》,发现其中提到的地理课程性质,均指向两个关键词:“必修”和“基础”。此次重用“基础课程”作宾语,强调了地理课程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所起的奠基作用。此外,《地理课标》 (2011年版)还详细地介绍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五个特征——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与《地理课标》(实验稿)对照,这一部分有如下变化:第一,保留了原有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两条理念,而在具体表述中注意了与“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的链接;第二,将保留了原有的“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和“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合并为“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第三,将保留了原有的“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和“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两条理念融到了实施建议之中。

(三)课程设计思路

这一部分的主要变化为,删去了《地理课标》(实验稿)的第2条。讨论如下:第一,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编写的顺序,大致是先地球和地图,后中国地理或世界地理。“人教版”、“湘教版”、“大象版”、“广东人民版”、“晋教版”和“商务版”六种版本的七、八年级地理教材都是按照“世界地理——中国地理”顺序来编排,唯独“中图版”是依照“中国地理——世界地理”编写。由远及近和由近及远这两种地理课程内容的编排,各有利弊。究竟孰优孰劣,需要进一步探讨。第二,对于地理教师是否可以自行选择授课顺序,也是值得探讨的话题。地理教师对教材结构的把握程度和学校对地理教师的评价机制等现实因素会直接影响地理教师授课顺序的选择。例如,由于一学期地理课时数是一定的,若地理教师调整授课顺序,很可能会与当地期中考试等统一检测的考查内容与要求发生冲突,这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校的地理教学评价。

二、课程目标部分

《地理课标》(2011年版)中阐述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总目标比《地理课标》(实验稿)更加精炼,删去了原有的“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4]一句,在总目标与分类目标之间增加了一段话,旨在强调不可肢解三维目标。

(一)关于“知识与技能”

主要变化为:删去了《地理课标》(实验稿)中的“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增加了掌握“地图”的基础知识与“表达地理信息”、“地理实验”的技能。可见对地理基本技能的要求有所提高,不仅要求获取地理信息,还要求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此外,随着地理教育界对地理实验的深入研究,地理实验技能的培养越来越得到重视。[5]

(二)关于“过程与方法”

主要变化为:将《地理课标》(实验稿)中“知识与技能”中的“归纳地理特征”移到了“过程与方法”部分;增加了“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不仅吻合了素质教育的核心诉求,而且符合《纲要》中提到的战略主题。

(三)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

主要变化为: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好奇心、吸纳兴趣和审美情趣的要求有所提高;删去了《地理课标》(实验稿)中的“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加了“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和“增强防范自然灾害的意识”,这重在让学生初步形成人地协调、因地制宜等地理观点与逐步提升安全意识和生存能力。

三、课程内容部分

2011年版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均将《地理课标》(实验稿)第三部分标题“内容标准”改为了“课程内容”。

(一)标准

1.删去《地理课标》(实验稿)中的部分标准条款或词语,以降低或提高要求,规范表达,避免了学科间的内容交叉、重复等。例如,删去了“中国地理”中“认识区域”部分的“以区域某一地理事物的分布为例,绘制略图,并描述该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标准,降低了教学要求。又如,删去了“气候”中“天气与我们的生活”这一标题的“与我们的生活”,以保持前后内容的一致性。再如,删去了“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以避免和政治学科中相关内容的重复。

2.更换部分标准条款或词语,以降低或提高要求,规范表达等。通过更换《地理课标》(实验稿)中的部分标准或词语而降低要求的并不多;更多的是将“说出”、“知道”、“描述”等了解水平的动词改为“归纳”、“概括”、“理解”等理解水平的动词,以提高学习水平要求。例如,在“世界地理”的“居民”中,将原表述“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改为“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明显提高了学习要求。规范表达,是为了让语句更趋准确、简练。又如,在“气候”中,将原表述“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更换为“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更显简练。再如,在“疆域与人口”中,将原表述“省级行政区”更换为全称“省级行政区域单位”,更显规范。

3.增加部分标准或词语,以提高要求,强调规范表达等。《地理课标》(2011年版)增加了部分标准或词语,提高了要求,表达更加规范。例如,在《中国地理》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中,增加了“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在“乡土地理”中,增加了“举例分析自然灾害对家乡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这些新增的内容,符合地理课程目标中“增强防范自然灾害意识”的要求。再如,在“地球与地球仪”中,增加了“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强调在开展地球自转和公转内容教学时,需要采用地理演示法。

当然,对标准的修改是很灵活的。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也可能在某条标准中同时采用多种修改方式。

(二)关于“活动建议”

1.内容方面,规范活动建议。《地理课标》(2011年版)或精选、归并《地理课标》(实验稿)中的活动建议,或重新设计活动建议,以使活动建议具有典型性、可行性和启发性。

2.统一了对活动形式的表述方式。《地理课标》(2011年版)的活动建议均采取如下表述方式:“开展……等活动。例如,……”建议开展几项活动,就举出几个相应的例子。涉及的活动类型包括地理观测、动手制作、运用地图、拼图游戏、模拟演示、参观、体验、辩论、讨论、学习交流、角色扮演、野外地理观察、地理知识竞赛、撰写小论文、乡土地理调查、为家乡建设献计献策等,共列出23个例子。由此可见,地理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地理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条件,从中选择或自行设计其他的适当活动内容,以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关于“说明”

1.编选区域时有所限定。《地理课标》(2011年版)的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部分都指定了必学区域。“世界地理”部分的“说明”中,增添了“南、北极地区是必学区域”要求,并指出,“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四个地区(例如南亚)和五个国家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即必学地区由《地理课标》(实验稿)要求的五个改为四个,此外,增加了“‘大洲—地区—国家’组合应涉及所有大洲”的要求。“中国地理”这部分的“说明”中,增添了“北京、台湾、香港、澳门为必学区域”的要求,并指出,“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必须从全国范围内选择至少五个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编写教材和组织教学”。可见,要求所选的五个区域可以是不同空间尺度的,但必须满足其他条件和要求。其实,依据《地理课标》(实验稿)编写的七个版本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均满足了如上新增要求,只是“中图版” 《地理》七年级下册中,将香港和澳门放在第六章的第三节“珠江三角洲”内进行简单介绍,不如其他版本教科书专门用一节或两节来介绍香港和澳门那样详细。

2.突出德育的时代特征。《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就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答记者问》中谈到:各学科把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修订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科内容进行了有机渗透。[6]《地理课标》(2011年版)体现了这一精神,例如,在“中国地理”的“认识区域”部分,用“要引导学生用科学发展观理解不同区域的差异,认识区域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这一“说明”,代替了《地理课标》(实验稿)的“用发展的观点引导学生了解区域内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成就”。

3.删去不太重要的“说明”内容。为简明扼要,《地理课标》(实验稿)中一些不太重要的“说明”内容,在《地理课标》(2011年版)中被删去,例如“气候”部分的第2点说明。

4.新增必要“说明”,以免分歧和争议或强调某些要求。为明确概念,杜绝分歧,在“说明”中增加了一些必要的文字。例如,在“中国地理”中“地域差异”部分的“说明”中,新增了“四大地理单元是根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而划分的综合地理区”一句,以避免对义务教育地理教科书中产生对四大地理单元划分的分析和争议;在“乡土地理”部分的“说明”中,新增了“提倡积极开发小尺度区域(乡、镇以下)的乡土地理校本课程”这一要求,对鼓励开发乡土地理校本课程的精神予以强调。

四、实施建议部分

《地理课标》(2011年版)删去了《地理课标》(实验稿)中“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的案例,需简要说明时采用了举例的方式。

(一)评价建议

这一部分做了一些结构调整。《地理课标》(实验稿)是以“能力、方法、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建议——评价方式”的顺序进行表述,而《地理课标》(2011年版)则按“评价标准的确定——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解释” 的思路陈述“建议”。其中,“根据地理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标准确定评价标准”包括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具体地说,与《地理课标》(实验稿)对照,关于“评价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补充了对纸笔测验、档案袋和观察评价等评价方法的详细介绍;关于“评价的实施”,在《地理课标》(实验稿)基础上,强调了注重过程性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等;关于“评价结果的解释”,明确阐述了解释评价结果时的注意事项和作出评价结论的最终目的。

(二)教材编写建议

《地理课标》(2011年版)的“教材编写建议”较多的是对《地理课标》(实验稿)的调整、补充。

1.第一段简略交代了地理教材所包括的内容,代替了《地理课标》(实验稿)同一部分的第五点“重视教材的系列化建设”。

2.将《地理课标》(实验稿)的其他四点拆分为五点,增加了“突出能力培养,发挥教科书的学习引导功能”的要求,强调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这与“使地理教科书成为教师创造性教学和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基本的教学资源”目标相一致。

3.在“建立合理的内容结构”中,增加了教科书编写者选择区域时应注意“适当分散难点,注意知识再现”。

4.在“选择联系学生实际、反映时代特征的素材”的阐述中,增加了地理教科书的编写应“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这符合了《纲要》中提到的“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精神。

(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地理课标》(2011年版)对《地理课标》(实验稿)的修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创建地理教学环境,培养地理实践能力。在“建设学校地理课程基本资源库”一节中,增加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配置地理专用教室、地理园等”这一建议;在“开发社会地理课程资源”中,增加了“有条件的地区可创建地理实习基地”这一建议。

2.利用学生的学习经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充分利用学校地理课程资源”标题更换为“利用学生学习经验资源”,明确并凸显了这一要点。

3.积极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地理教学方法。新增了一大要点——“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提倡地理教师从网络上获取电子资源,“借助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利用网络资源学习地理”。

综上所述,《地理课标》(2011年版)对《地理课标》(实验稿)的调整、修订和完善涉及深广,内容丰富,意义重大,地理教师应该认真学习、研究、理解,依据其新指向、新要求和新精神,认真地开展教学,深入地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第8篇:区域活动建议范文

1.追问法帮助教师全面思考

小二班准备在美工区增设真材实料的美食工坊,挑战比较大,问题也比较多。我问:“小班幼儿开展美食工坊的年龄特点是否适宜?部分工具材料的危险性和操作性困难怎么解决?”师答:“可以前期选择相对简单易操作的活动,甚至可以提供半成品,让幼儿操作力所能及的某一部分。至于材料工具危险性和操作困难,在前期不会选择这样的工具,后期根据幼儿发展水平,在进行安全教育和教师、家长辅助操作的基础上,再考虑适当投放。”

我问:“美食工坊是否每天开展,卫生和材料的保证是怎么考虑的?”答:“我们考虑每周开展一次,每月一个小的主题活动。卫生方面,一是器材的清洗、消毒做到位;二是准备的材料放在固定的器皿里;三是幼儿操作前,做好系围裙、戴帽子、挽袖子、洗手等准备工作,并且要求幼儿在操作期间不乱摸其它东西。”

我问:“每周开展一次活动,其它时间此区域是否控制?有什么安排?”答:“不控制,其它时间幼儿可选择进行美工区其它活动。”

我问:“准备怎样合理利用家长资源,做好家园共育工作?”答:“已经做过前期沟通,一些孩子的妈妈愿意定期与班上孩子互动,提供卫生的操作原材料,和孩子们一起制作美食。”

原本以为在一连串问题下,教师会退缩,出乎意料,每个问题她都有比较合理的解决办法。经过沟通,我支持教师在想好问题的解决策略后大胆尝试。

2.协商法帮助教师理清思路

如何进一步提高幼儿区域游戏水平是中二班教师的一个困惑。教师想把本学期的观察和指导重点放在低结构材料的应用上,丰富低结构材料,支持幼儿运用多种材料,尝试不同的搭建探索。

我发现教师认为低结构材料就是废旧的材料后,便提出自己的观点:“我的理解和你不太一样,低结构材料往往不是体现在种类的多样上,而是在孩子玩法的创意多样上。比如,为什么孩子们一直在做建构游戏?有没有我们老师的导向作用?针对孩子们搭建的成品总是倒塌不能得以保存的遗憾,我们有引导孩子们想过除不碰、保持距离之外的其它办法吗?低结构材料的确可能是我们身边的废旧的材料,但在孩子眼中它的价值不是废物,而是一个个千奇百怪的玩具。可以在孩子游戏的过程中起到导的作用,但不是主导。建议引导孩子们挖掘一下纸杯和其它区域的联系,怎样让小纸杯发挥大作用。”

经过沟通,中二班的老师改变了原有的初衷,也明确了低结构材料的价值和指导的误区,并决定进一步挖掘纸杯的游戏价值和内容。我很庆幸在协商的过程中,教师能够采纳我的建议。

3.调整法帮助教师解决问题

大三班的刘老师在思考怎样结合自身的美术特长,挖掘美工区的核心价值和寻找有效指导策略。我建议,大班幼儿游戏应增加目的性,可以在美工区开展贴近孩子的区域性主题活动,比如大班幼儿要毕业了,可以“满满的回忆”为主题,让孩子们通过绘画、制作手工相册、装饰相框等途径,回忆幼儿园里记忆深刻的事情,为大班毕业典礼铺垫。

第9篇:区域活动建议范文

关键词:居住小区;儿童活动区;场地属性

人觉得舒适的条件是影响儿童活动区场地性能主要因素。儿童活动区在使用人群的习惯性使用时间内停留,需考虑使用人群对其场地的性能需求。所以设计需总结儿童活动区的特性,分类研究儿童活动区的性能需求。根据住户活动行为及场地需求,从影响其活动健康的风、光、声环境三个自然条件分析,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建立景观环境适宜性评价,优化场地选址和布局,为合理布局儿童活动区提供精准的分析依据,提高住户在儿童活动区活动时的舒适性。

1影响儿童活动区性能因素分析

一般情况下,气温、相对湿度、风速3个气象要素对人体舒适感受影响最大。人体舒适指数是根据这3项要素而组成的非线性方程。建筑热工标准中,人感到舒适的环境是温度16~25℃时,相对湿度50%~60%。温度越高、湿度越大、通风就越重要。即使温度偏高,只要加强通风,增加了皮肤的蒸发,人也会感到舒适。而当温度低时,需要增加热辐射来达到舒适范围。

当相对湿度为70%,静风时舒适温度是25℃;在有风1m/s时,理论上舒适度上限可升到33℃;但当相对湿度达到80%以上,基本上只有用设备和材料来除湿提高人体舒适度;当温度低于20%,静风时达不到舒适程度。所以在温度高的夏季,通风决定着社区活动场地的舒适感。在温度低的冬季,需要充足的日照来提高舒适感。

深圳市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长夏短冬,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3.0%;1年中1月平均气温最低,平均为15.4℃,7月平均气温最高,平均为28.9%;年日照时数平均为1837.6小时;春季天气多变,常出现“乍暖乍冷”的天气,盛行偏东风;夏季长达6个多月(平均夏季长196天),盛行偏南风,高温多雨;秋冬季节盛行东北季风,天气干燥少雨。所以为了增加使用者的舒适性,儿童活动区最好设置在夏天有风有阴影和冬天有阳光的区域。

居住小区内儿童活动区的噪音源主要是区内车辆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和项目周边外环境带来的噪音。小区内规划设计可以让车行道远离儿童活动区,达到人车分流,便可减少噪音对儿童活动区的影响;同时儿童喜欢随意奔跑,车行道远离儿童活动区可避免儿童冲出车行道造成危险。小区外环境噪音源不能通过项目自身景观设计进行调整。所以,风环境及光环境为影响居住小区儿童活动区场地最为主要的两个自然因素。

其次,应分析居住小区儿童活动场地的使用对象,确定主要使用对象为儿童和看护的老人后,分析儿童和看护老人的活动行为、习惯和活动时间,对他们的活动需求和活动场地性能需求进行总结和分类。

2居住小区内儿童和老人的室外活动分析

儿童在居住小区主要的活动场地是游戏草坪、室外儿童活动区、架空层儿童活动区,主要的陪伴对象是老人。老人在相同区域内,有照看、交流、同时参与活动的习惯。

游戏草坪上儿童进行活动主要包括做游戏和晒太阳;游戏草坪主要参与人群为儿童及老人;游戏草坪的使用时间主要集中于白天;所以游戏草坪需求性能为需要阳光,需要通风。

室外儿童活动区上儿童进行活动主要包括玩沙、参与荡秋千等系列活动器械和戏水。沙坑、秋千、活动器械主要使用人群为儿童及老人,所以沙坑、活动器械区的性能需求为需要阳光,需要通风。戏水池主要使用人群为儿童及老人,由于戏水池多为夏天使用,目的是为了起到降温的作用,所以其性能需求为无需阳光,需要通风。

架空层儿童活动区上儿童进行活动主要包括玩摇摇马、跷跷板等活动器械和邻里交流。活动主要使用人群为儿童及老人;由于架空层在建筑首层,阳光大多不能照射到架空层内。架空层在下雨天儿童会更高的频率参与游玩,所以其性能需求为无需阳光,需要通风。

3场地风环境分析

风力是指风吹到物体上所表现出的力量的大小。根据我国2012年6月的《风力等级》国家标准,依据标准气象观测场10m高度处的风速大小,将风力等级依次划分为18个等级。风速是指空气相对于地球某一固定地点的运动速率,风速的常用单位是m/s,1m/s=3.6 km/h。风速没有等级,风力才有等级,风速是风力等级划分的依据。

自然通风的评价主要以风力等级作为标准,风力等级对人体的影响见表2。当居住小区内风力等级为轻风或微风时(风力等级2~3级),人们活动感觉较舒适。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的要求,建筑物周围人行区距地1.5m高处风速低于5m/s、风速放大系数

4场地光环境分析

户外儿童活动区的选址,需考虑场地的日照和阴影。设计者需根据场地的日照分析图,区分出阳光充足区及阳光不足区;总结并分类出居住小区内各个区域的日照环境特点,选择儿童活动区的布置区域。儿童活动区的选址应尽量选择场地夏季有2~3个小时阴影时间,冬季有3个小时以上日照时间的地方,保证儿童在高温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都可以在户外儿童活动区和游戏草坪活动。由于儿童活动区冬天时是需要阳光增加使用人群的舒适感,有可能该场地夏天时日照时间较长,需增加遮阳设施或者大树进行遮阴,也可以利用由于日照在建筑产生的阴影空间设置儿童活动区,合理布置活动场所。

儿童在游戏草坪区主要是进行踢足球、奔跑、放风筝、打羽毛球等活动。由于儿童在游玩时会对草坪进行多次踩踏或者直接坐在草坪上休息,需要草坪的品种耐踩踏。笔者建议游戏草坪的草皮品种选用大叶油草或者结缕草,它们的生长特性都是喜阳,需要有大量阳光的区域才能生长良好。儿童冬季在游戏草坪区也需要阳光提高舒适感,所以游戏草坪区建议选择阳光充足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