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司经营管理报告范文

公司经营管理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司经营管理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司经营管理报告

第1篇:公司经营管理报告范文

关键词:管理会计报告;业财融合;体系搭建

一、管理会计报告的概念与特征

(一)管理会计报告的概念管理会计报告是将会计、统计和数学方法结合起来,综合分析经营管理中相关的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经营活动进行预测,以帮助管理者做出正确决策的报告。

(二)管理会计报告的特征传统财务会计报告侧重于对外部提供财务信息,而管理会计报告的服务对象是企业内部各责任中心,侧重于为内部管理者提供有效经营和最优决策的管理意见。不同于传统财务会计报告,在形式方面,管理会计报告没有统一的格式,而是更注重以问题为导向,解决企业内部存在的经营管理问题;在内容方面,管理会计报告包括了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原因分析和管理意见等;在数据分析方面,管理会计报告采用各种管理会计工具,对企业生产决策、产品价格决策、投资决策等活动进行分析。

二、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与原则

(一)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1.助力战略目标的实现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旨在通过全要素、全方位、全流程的预算管理方法,对企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最大化为企业创造价值。将全面预算管理融入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中,把企业总体战略目标分解到各个管理层级,形成若干具体的、可执行的目标,同时落实责任主体,使自上而下目标一致、行动统一,可有力保障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2.提高内部管理的效率和效益管理会计注重的是业财融合,所以管理会计报告的编制需要企业内部多部门共同协作,以团队合作的模式对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沟通、解决。通过提升各部门之间的衔接效率,可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和效益。3.改变管理者的认识通过编制管理会计报告,使各层级的管理者对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有更直接的认识,通过对管理会计工具的应用,如约束理论(TOC)、限制驱导式排程法(DBR)、平衡计分卡(BSC)等,让管理者更清楚地认识到管理会计报告对经营决策的支持作用。

(二)管理会计报告的原则管理会计报告是企业的内部报告,在编制时应坚持4个原则。①相关性原则。管理会计报告服务对象是内部管理者,因此报告的内容应该与内部实际经营情况相关,只有这样才能为各层级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②准确性原则。管理会计报告应结合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加以综合分析后准确反映客观事实。③及时性原则。当今时代是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市场机遇稍纵即逝,因此管理会计报告提供的决策信息必须具备高度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否则可能贻误商机或提供错误的决策信息。④明晰性原则。管理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应该清晰明了,同时应具备高度的可用性。

三、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搭建

管理会计报告有很多种分类方式,如按管理规划报告、管理决策报告、管理控制报告、管理评价报告等方面划分,根据投资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等维度划分,企业可结合自身实际需求进行划分。财政部的《管理会计报告指引》中指出,企业应建立包括战略、经营和业务三个层次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本文根据报告使用对象的层次,将管理会计报告划分为战略层管理会计报告、经营层管理会计报告和业务层管理会计报告,如表所示。

(一)战略层管理会计报告战略层管理会计报告主要为了满足战略层进行战略规划、战略制定、战略执行、战略评价以及其他方面管理活动的需要,提供相关分析。其报告对象是企业战略层、股东大会、董事会等。战略层管理会计报告应包括可以帮助战略层进行决策和对公司表现进行了解的报表,对财务、业绩、综合业务表现的概述,对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对企业内外部风险的分析,对战略实施情况的分析等。报告内容和格式方面要求精炼简洁,总结主要结果,分析主要原因,给出企业行动规划,提出相应建议。常见的战略层管理报告有年度全面预算报告、年度部门重点工作计划报告、内部审计报告、重大事项报告等。

(二)经营层管理会计报告经营层管理会计报告主要为了满足经营层管理层进行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管理活动的需要,提供相关分析。其报告对象是企业经营管理层。经营层管理会计报告应包括可以帮助经营层进行管理和对公司表现进行了解的报表,如预算执行分析报表、盈亏平衡分析报表、贡献式利润表等。报告内容和格式方面要求具有全局观、大局观,对企业经营进行全面分析,同时分析要有深度。常见的经营层管理会计报告有项目可行性报告、投资可行性报告、盈利分析报告、业绩评价报告、资金管理报告、成本管理报告等。

(三)业务层管理会计报告业务层管理会计报告主要为企业日常业务或作业活动提供相关信息,目的是让企业各个业务单元能够更好进行日常经营管理。其报告对象是企业各部门的运营者。业务层管理会计报告应包括可以帮助业务单元更好进行日常工作的报表。报告内容和格式方面要求内容充实、数据可靠,对业务管理者感兴趣的方面需重点叙述。常见的业务层管理会计报告有产品研究开发报告、采购业务报告、生产业务报告、销售业务报告、应收账款管理报告、在制品管理报告、人力资源管理报告等。

四、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应用措施

为了有效应用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企业应该加快推进管理会计方面的建设,加强管理会计报告的实际应用,强化各层级管理者的管理会计意识,创造良好的管理会计应用环境。具体可开展以下工作。

(一)夯实基础工作管理管理会计报告的编制需利用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企业基础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相关数据的可靠性。因此,扎实的基础工作管理是有效应用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前提。财务信息方面,管理会计报告所需信息要依赖于财务会计的基础核算工作;非财务信息方面,管理会计报告所需信息要依赖于其他部门的相关信息。

(二)准确把握客户需求管理会计报告作为企业内部管理报告,需坚持“客户第一”的原则,财务部门应该把其他部门作为内部客户看待。在编制报告前,开展需求调研,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跟踪等方式设计有效的管理会计报告样式并得到报告使用者的认可,同时在编制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持续更新完善报告内容。

(三)推进业财深度融合企业管理者应该具备业财融合的理念,需坚持“业务的边界即是会计的边界”原则,财务部门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担任的角色既是监管者又是服务者。财务人员应该深入业务中,与具体的业务员、流程执行者沟通,全面了解整个业务、项目流程,梳理弄清主要控制点,协同做好事前计划、事中管理、事后分析工作,打破传统的事后核算的模式。

(四)善用管理会计工具编制管理会计报告时,应该善用各种管理会计工具,如约束理论、边际贡献分析、标准成本差异、产品定价模型等,这样才能使报告内容更具逻辑性,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各层级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撑。

(五)培养管理会计人才为做好企业管理会计工作,需要培养一个视野开阔、知识面广、逻辑性强的管理会计团队。具体措施可包括:鼓励财务人员学习管理会计方面知识,参加相关资格考试,提高理论水平;鼓励财务人员深入业务活动中,全面了解整个业务流程,积累实践经验;鼓励财务人员用管理会计工具为企业经营管理出谋划策;定期组织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交流会,互通经验体会,提升业务财务的融合度。

参考文献:

[1]刘瑞,温继锦.工业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建设[J].统计与管理,2017,(4):147-148.

[2]李娟.企业经营层管理会计报告框架设计[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5):158-159.

[3]赵团结,季建辉.企业管理会计报告框架探索[J].会计之友,2019,(1):60-61.

第2篇:公司经营管理报告范文

关键词:管理会计报告;决策

一、前言

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决策的重心在信息(李天民,1996)。如果我们以此作为三段论的前提的话,不难推断出“管理的重心在于信息”这个结论。会计报告的目标是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企业会计报告分为外部财务报告(即财务报告)和内部管理报告(管理会计报告MAR)。多年来,不论理论界还是实务界,人们更重视外部财务报告,却忽视了管理会计报告是会计报告的组成部分的理论价值及其在经济决策中的应用价值。目前,管理会计报告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实务界对系统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有迫切的现实需求。本文以此为出发点对众多学者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以期为管理会计报告研究的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使管理会计信息的作用在新环境下得以充分发挥。

二、管理会计的目标定位及选择

明确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目标是构建其体系首要解决的问题。由于财务会计目标已逐步由受托责任观转变为决策有用观。一个完整的会计报告系统包括财务报告(即外部报告)和管理会计报告(即内部报告)组成,且对外报送的财务报告是以反映企业内部会计行为的管理会计报告为基础,因此决策有用观的编制要求不仅适用于财务报告,也同样适用于企业内部的管理会计报告。基于以上分析,确定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的目标为面向企业内部管理者,从决策价值创造的角度为企业的管理层提供及时、有效和相关的财务信息,满足管理者决策和控制的信息需要。具体来说,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目标可以分为最高目标和基本目标两个层次。最高目标应符合企业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要求提供的信息具有足够的价值相关性,跟踪,反馈和预测企业的价值信息,对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进行事中和事后控制,理想是满足事前控制的目的。从根本上为优化资源配置和实现资本保值增值提供信息保证。基本目标的确定围绕终极目标,主要概括为以下两条主线:第一是为企业经营管理供信息,帮助管理者制定各项决策,第二是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对企业各项活动进行有效地控制。综上所述,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应该为企业的决策和控制活动提供充足信息,并且提供的信息应与企业价值创造活动相关,时刻围绕价值创造的目标提供价值信息。最终建立更为透明协调统一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以有利于企业管理者更为有效地发现并确定价值创造的渠道、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

三、决策导向对管理会计报告内容的要求

孙建强、朱妍(2006)认为管理会计报告的设计应该主要解决报告的内容和报告的服务对象。平衡计分卡和作业管理思想可以解决这两个问题。企业按照平衡计分卡所涉及的四个方面设计管理会计报告的内容;按照作业管理的思想,将企业划分为多个编报单位,首先形成以各编报单位为基础的次级报告,使之贴近基层管理实践的管理人员,再以此为基础编制提供给高层管理者的整个企业的管理会计报告,进而形成一整套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王玉红((2009)认为内部报告是信息传递的载体,站在决策视角,提出了构建基于决策的内部报告体系框架,包括筹资决策报告体系、投资决策报告体系和经营决策报告体系。张先治(2010)基于会计相关性理论,认为内部报告信息可以从会计要素、会计相关性和企业价值创造目标三个层次进行分类,分别构建三大内部报告系统,即基于会计要素的内部报告系统、基于会计相关性的内部报告系统和基于企业价值创造的内部报告系统。从目前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管理会计报告在企业内部决策中的重要性逐渐得到重视,关于管理会计报告系统的研究也初见成果。但企业内部所需的决策信息众多,而将作为内部信息载体的管理会计报告系统化、理论化,并与实务相结合,是目前管理会计理论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实践应用的迫切需要。

四、构建管理会计体系的要点

(一)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的编制主体

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必须明确其编制的主体,即由谁负责组织管理会计报告的编制。由于决策指标在理论上可以计算并有助于于企业各部门之间沟通理解,但要将其应用到企业实践中却并不容易。在决策价值管理的实践中,决策指标不仅要拆分细化成为基层员工提供日常业务中执行业务简单易用的工具,还要使管理者能够明确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关键经营要素,以对具有持续价值创造能力的项目予以重视,逐步淘汰侵蚀企业价值的项目。因此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精通财务会计的原理、方法及相关的政策法规,而且要全面理解企业财务管理知识;准确把握决策的计算方法和理论内涵。不仅要熟悉企业的状况,而且要对整个企业经营中的价值驱动因素有全方位多层次了解和把握;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和信息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做出事前预测或规划。由于企业内部价值管理所需信息的复杂性,企业财务人员还必须寻求其它管理人员的协助,编制出能够满足企业进行价值管理需要的管理会计报告。企业管理层必须相互配合相互协调,以做到信息提供的价值相关性,为满足管理会计报告能够满足企业管理层的决策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共同努力。在编制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时需要考虑管理者的层级,形成上情下达或下情上报双向沟通的桥梁。由于企业的管理者的层级分为基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高层管理者三个层次,相应的将编制主体分为对应的三个层次。具体来说:(1)基层管理者是处于企业组织的末端的特殊人群,如生产线线长或工长。他们是企业管理系统的基础,职责是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的工作人员,主要汇报对象是中层管理者,目的是保证上级分派的工作任务圆满完成。基层管理者在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中主要编制作业报告,收集日常工作的信息。从而及时掌握作业人员实际与标准或者与历史业绩之间的差距。(2)中层管理者包括处于基层和高层之间的各个管理层次的管理者,如财务会计人员、部门经理、项目主管、工厂厂长。他们是企业战略规划的执行者也是参与决策者,同时中层管理者需要在企业管理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上下级信息畅通无阻地沟通和保证令行禁止等方面有重要责任。因此,中层管理者主要负责编制经营报告、提供控制反馈和业绩评价信息,为企业高层管理提供预测、决策的信息以及控制过程信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的分析。(3)高层管理者承担制定宏观决策、为整个企业制定计划和目标的责任,需要长期关注并维系企业组织的生存、成长和有效性,是一个企业的高级执行者并负责企业整体上的管理。高层管理者,如执行副总裁、总裁、管理董事或首席执行官,他们在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编制中主要是编制企业战略报告,提出企业如战略目标设定、产品(或劳务)的市场前景、竞争者威胁和市场份额,客户满意度与忠诚度和企业业绩评价标准的设定等涉及重大宏观决策方面的信息。综上所述,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编制要充分考虑管理者的层级,充分了解他们工作性质和所需信息,根据汇报层次和信息的传递程序,保证管理者明确自己何时编制和收到何种报告。

(二)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的编制原则

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要求企业从决策价值管理的角度指导决策并执行控制职能,确定企业的价值驱动因素,而不是过多地多关注冗长的会计科目调整。因此其编制原则应包括传统管理会计报告的编制原则和适应决策价值管理模式应用的原则:(1)重要性原则。由于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的核心是决策指标,由前文决策理论介绍中阐述的公式可知,为准确计算决策,税后经营利润的计算涉及冗长复杂的会计调整事项以消除会计准则的影响,并且具体调整科目和调整幅度受行业特征和主观因素的影响,调整过程并不遵守公认的企业会计准则。并且在计算投入资本成本时由于权益资本成本的估算模型存在严格的假设前提以及计算过程较为复杂,使得资本成本计算的准确度存在问题。因此在编制报告时,只有当涉及的调整或计算项目对于企业来说金额是重大的,且如果不进行调整或计算会严重扭曲企业的真实经营情况的,才需要做出调整和反映。(2)成本效益原则。由于决策指标调整和计算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会造成企业管理成本的增加,因此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的编制应重视成本效益原则,即企业管理层为获取决策和控制所需信息所造成的成本只有在小于其增加的收益的情况下才是可行的。如果为获取这些信息的成本高于其收益,则是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经营目标相背离。(3)可理解性原则。可理解性原则要求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应该清晰明了。只有管理者正确理解这些信息,才能有利于其进行决策和控制,实现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的报告目标。报告提供的信息专业性较强,要求企业在编制时权衡可理解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的关系,对管理者决策和控制重要性高的信息详细披露,对重要性低的信息则应简单提供或省略提供。(4)相关性原则。张先治教授在2003年提出管理会计报告需要保证报告信息与管理所需要的决策和控制等信息保持高度相关性。并非将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局限于遵循企业会计准则的会计信息,只要是对管理者决策和控制相关的重要信息,都可以纳入到报告体系中。(5)及时性原则。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同样要求时效性,因为只有及时的信息才有利于企业管理层做出正确的决策,过时的信息不但对决策无效甚至还会造成决策失误。及时性原则要求企业不必拘泥于企业财务报告按月分季编制的方式,可以应根据管理的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灵活安排,按月或季甚至按每周每日或每时提供决策和控制信息。

(三)构建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框架

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反映企业决策价值管理的全过程,其编制重点在于记录创造价值的活动过程与结果进而预测企业创造价值的潜力。据此梳理和组织重要的企业价值信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完整和有用的价值信息。(1)基于决策的决策报告体系。股东价值的创造,是由企业长期的现金创造能力决定的。按照企业现金流量的不同性质把企业的活动划分为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经营决策三类。因此基于决策的决策报告体系相应地包括经营决策报告体系,筹资决策报告体系和投资决策报告体系三个体系。筹资活动的主要是为了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要,渠道主要包括债务筹资和权益筹资两种途径,广义来说筹资活动还包括利润分配过程。筹资策略服从投资决策,满足投资对资金的需要。筹资决策是指通过对筹资途径、数量、时间、成本、风险和各种方案进行评价和选择,从而确定一个最佳资金结构并取得最低资本成本的分析判断过程。筹资决策报告的职能是反映企业筹集资金的来源渠道,确定最低的资本成本和最佳资本结构。筹资报告体系包括分为资金成本报告、资本结构报告和利润分配报告。投资活动对企业价值创造至关重要,投资决策报告服务于管理者的投资决策,是基于决策的决策报告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投资活动包括对将企业闲置资金投入到财产项目为赚取利息、股息或红利的活动,如以购买其他公司的债券或股票。也包括对内投资,将资金直接投资于企业生产经营项目以获得利润,如构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更新厂房设备等。因此投资决策报告体系相应地包括对外投资决策报告和对内投资决策报告。具体说来:对外投资决策报告的职能是提供对外投资项目的投资结构、投资期间和投资收益等明细信息,反映企业持有的债券投资、股权投资和基金投资等各类投资的取得、持有和处置等信息。对内投资决策报告的职能是提供企业资本项目投资决策或非流动资产项目投资决策等方面的信息。经营活动是企业价值创造的基础,价值创造取决于销售收入和成本费用两个要素,收入是造成价值创造增加的因素,成本费用是主要造成价值创造减少的因素。经营决策主要包括销三个环节,以市场为导向,以商品盈利为目标。经营决策报告为企业管理经营活动这个核心内容提供相关信息。具体来说,经营决策报告体系包括采购决策报告、生产决策报告、成本决策报告、销售决策报告和经营决策重要事项补充说明。其中,由于决策指标引入管理会计报告体系,而决策明确企业在计算全部成本要扣除资本成本,包括债务资本成本和权益资本成本,因此重点要求企业要考虑股东权益的回报,权益资本不再是免费使用的资本。(2)基于决策的控制报告体系。决策预算报告是“对企业未来会计期间经营情况的正规定量说明,是未来经营情况的总体预测”。基于决策的控制报告体系将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作为起点,分解决策指标确定价值驱动因素,制定控制标准,主要为控制过程及时提供信息并提供信息,并同时生成决策预算报告。决策分析报告体系基于决策预算报告体系,编制目的在于分析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与预算的差异,明确控制重点。以基于决策的差异分析报告体系为核心提供控制差异信息,这也是评价报告体系的核心信息保证。具体内容包括差异计量报告,差异程度报告,差异分析报告以及重要事项说明四个部分。决策评价报告是连接企业战略规划和日常经营管理活动的纽带,通过运用基于决策的业绩评价方法对预算计划的执行结果进行分析评价,以求有效引导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向着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前进。决策评价报告体系包括预算评价报告、业绩评价报告和其他重要事项。

五、结论与启示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管理会计报告在生产经营管理决策中的作用,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管理会计报告系统,更好的满足其决策的需要。通过基于外部财务报告的管理会计报告研究和基于决策的管理会计报告研究可以给我们建立一套完整的符合决策需要的管理会计报告系统提供一定的借鉴,通过完善企业的决策支持系统,充分发挥会计信息特别是内部会计信息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目标。

参考文献

[1]妖艳丽.小议管理会计内部报告体系的构建[J].现代商业.2009(29).

[2]张先治.基于价值的管理与公司理财创新[J].会计研究.2008(08).

[3]王颖.聚焦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报告体系[J].辽宁经济.2008(04).

第3篇:公司经营管理报告范文

一、现代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搭建

由于管理会计报告没有固定的统一的格式,需要充分地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质。了解管理会计报告与财务会计报告的区别,并熟悉管理会计报告的主要类型和形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完成管理会计的基础工作。

(一)管理会计报告与财务会计报告的区别

管理会计报告与财务会计报告因编制目的的不同,在设计、编制和使用中存在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与价值链管理相关的主要有两方面。

1.时间维度的不同。财务会计报告提供的是反映企业过去的特定某一日期静态的财务状况和某一期间的动态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相对于静态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生动地反映了企业的经营状况,但还是限于对过去的交易或事项的总结。管理会计报告没有统一的报告期,可以根据项目或企业经营的需要划分报告的期间,如项目投资评估和短期经营决策中的本量利分析报告。管理会计报告通过分析过去可以更好地指导未来和控制现在,从而实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评价,完成“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的管理循环。

2.逻辑与准则的取舍。传统的会计核算力求严谨地按照各项准则对所有投入企业生产经营的资源进行完整准确的核算,并以此向利益相关者提供财务信息。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要保持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管理者认为应该更全面地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中发生资源消耗和利润增长的情况,并能够做出前瞻性的应对。相对于财务会计报告,管理会计报告依据取得资源、利用资源的逻辑标准,倾向于“承认”企业拥有的各项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实质,并努力揭示这些资源未来能带给企业的利益。

(二)管理会计报告主要的类型和形式

管理会计报告的主要类型按照企业生产经营的层次和环节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战略管理会计报告、长期经营管理会计报告、短期经营管理会计报告、采购环节管理会计报告、生产环节管理会计报告、营销环节管理会计报告、研发环节管理会计报告。

二、价值链管理的意义与实践条件

1985年,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了价值链理论,指出企业价值创造分为基本活动和支持活动,揭示了内部管理对价值创造的影响。价值链理论为企业战略管理特别是成本管理活动提供了评估和衡量的方案。在随后的价值链理论研究中,人们更关注将价值链应用到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当中,逐步使价值链管理完善三大价值链分支:纵向价值链(行业价值链)、横向价值链(竞争对手价值链)与内部价值链。

(一)价值链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的区别

传统成本管理限于会计准则中对成本的确认和核算,各项成本的归集和分配需要通过一定的会计制度有序进行。根据目前的会计准则和制度规范,存货成本必须按全部制造成本报告,强调了存货发生地点即生产车间的成本,而忽视了产品价值的形成,还涉及研发、生产、营销等服务环节,容易误导产品生产决策。

价值链管理分析了价值创造的规律,以价值增值为目标,研究产品成本增加的驱动因素,如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制度就可以更为准确地分配间接费,归集成本。同时通过逐步持续减少内部价值链上非增值作业的资源消耗,实现降低成本的目标。

(二)实行价值链管理的基本条件

1.信息系统的覆盖与更新。管理会计源于财务会计而又更新分支于财务会计,价值链管理所需的信息并不能完全依赖于传统成本管理信息。价值链管理关注企业的价值创造,除了需要归集核算成本产生的消耗,充分了解作业与作业之间的动因逻辑,还需要由管理者估计每单位作业耗时。因此,实行价值链管理所需信息量十分庞大,一般要求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层参与并进行评估。

2.全员参与管理的素质培养。企业的价值链管理应当渗透在企业的经营当中,应持续对企业全体员工进行价值链管理的教育和引导。在价值链管理中,应当重视绩效考核环节,并及时反馈开展的情况,以及时改进。通过培养全员素质,提高全体员工对价值链管理的认识,理解增值和非增值活动的区别,参与完善价值链、优化作业流程的各项活动,保持长期高效的工作状态,才能最终实现价值链管理的预期目标。

3.决策者基于未来制定战略。正确的价值链管理决策最大的保障在于该产品是否实现了价值。要想实现价值就在于“交换”,也就是市场的验证。只有存在于市场的产品才有创造价值的意义,只有不断地实现市场价值才能对价值链进行持续的管理。因此,企业经营决策者基于未来的产品价值制定的战略,看似是无关乎企业成本的管理,而实质上却是价值链管理中关键的基石。

三、企业价值链管理的主要管理会计报告模式

管理会计报告最重要的方面是体现了经营管理的相关信息,基于价值链管理的管理会计报告整合优化了生产经营环节的信息和数据。一般来说,基于价值链管理的管理会计报告应当更关注产品价值的形成和资金周转的时间价值损失,因此除了要求关键的经营管理环节具备全面预算报告、决策报告、控制报告和绩效考评报告外,还应当充分考虑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消耗的资源,并持续改进。笔者以一家按由客户提供图纸进行产品生产的制造业企业HY公司为例,分析采购环节价值链管理的管理会计报告、生产环节价值链管理的管理会计报告、营销环节价值链管理的管理会计报告、研发环节价值链管理的管理会计报告在推动价值链管理中的作用。

(一)采购环节价值链管理的管理会计报告模式

在按专用定制生产的模式下,产品往往具有唯一性,原材料的库存量非常低,某些专用材料需要在签订合同后根据客户图纸来进行采购,因此HY公司需要在接受订单后迅速对产品生产所需的原材料进行采购。在采购环节中的成本中除了实物(现金)成本,还有因采购流程原因增加的时间价值消耗。通过价值链管理对采购作业分析确定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HY公司采购环节作业一般如图1:

在采购环节中,“资金筹措准备”涉及财务部门和经营部的沟通问题,属于非增值作业,“合同交底”作业和“技术交底”作业有关合同交付期、质量控制点等存在重复交叉的内容,部分属于非增值作业;在“入库管理”作业中,如原材料到场时还需要进行场地准备的,则场地准备作业属于非增值作业。若发生采购原料不合格还会产生“不合格原料退货或更换”的非增值作业。基于价值链管理的管理会计报告在测算企业的最佳订货量时需要结合单一或合同组合的材料需要量。同时为了减少非增值作业的消耗,要及时编制采购质量报告,减少因采购质量问题增加的重复采购或退货成本。对于因到货时间延误产生的货币时间价值,应当在事后评价报告中予以反映。

(二)生产环节价值链管理的管理会计报告模式

管理会计通过分析产品的成本形态进行本量利分析,而价值链管理区分了基本作业和辅助作业,同时也进行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的评估。例如,HY公司属于重工制造业,设备折旧额比较大,但直接人工成本随着订单生产难度变化。在对成本形态分析时,采用2004年卡普兰首次提出的估时作业成本法,根据企业管理者的估计计算单位作业费用率,进一步丰富了成本管理的决策依据。在管理会计报告设计中结合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情况,分析产品价值形成过程中是否存在浪费、如何优化业务流程、监督和激励员工减少非增值作业,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三)营销环节价值链管理的管理会计报告模式

营销环节是产品从最初的投入原始材料到形成最终产品,直至通过“交换”实现产品价值、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环节。同样由于重资产的特点,HY公司在制定年度销售预算时十分重视分析盈亏平衡,加强对保本点和安全边际的监控。该公司基于价值链管理的营销管理会计报告要求关注对供应商和市场(客户)的衔接。例如,定位盈利环节的利润库分析会反映企业纵向价值链各个环节之间的盈利状况,从而提高行业价值链的效率。

(四)研发环节价值链管理的管理会计报告模式

随着不断研发的高新技术,生产技术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企业的创新能力、研发能力成了核心竞争力。HY公司产品生产技术的研发首先呼应了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在针对某一项新技术的开发推广前采取项目评估的模式。例如,某“提高电离子焊接一次焊缝成型效率”项目的技术开发评估报告,从技术检验到批量推广做了及时而充分的规划和研究,并提供了对技术效率评估的分析结果,以及编制合理的预算报告。同时,通过积累研发作业的基础数据,细分了各作业的内容,由公司领导层和技术部门综合评定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加强控制研发技术的预算,并及时反馈研发过程中的成本变化。

四、管理会计报告嵌入价值链管理的难点与应对

虽然管理会计与价值链管理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毕竟仍然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因此管理会计报告嵌入价值链管理仍存在一定的难点。

(一)信息同步难

实施管理的首要条件总是“信息、信息、信息”。价值链管理能够收集技术和市场的信息,但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建立和修正往往会滞后一段时间,使价值链管理和管理会计报告的信息不同步。

(二)管理会计报告的模式不足以表现价值链管理的精髓

管理会计报告是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报告,如同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点;而价值链管理对内可以反映横向价值管理,对外则反映的是企业所处整个行业、市场的面。目前现有的管理会计报告模式对价值链管理的体现仍有些力不从心。

第4篇:公司经营管理报告范文

内部会计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1.两者产生的基础一致

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基础上产生的委托――关系契约;内部会计控制作为系统的制约机制,实施所有者对经营者及经营者对经营过程的控制,其根源是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上下级之间的行为。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所有者和经营者权力的制衡,有助于协调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使控制双方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从而保证公司治理的有效发挥。

2.两者具有共同的载体

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具有共同的载体,即企业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真实、完整、及时,既是公司治理得以完善的基本条件,也是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保证。因此,企业应当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信息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效率和效果,也影响公司治理成果的好坏。

3.两者都重视组织结构和权责分派

组织结构和权责分派体系是内部会计控制的组成要素――控制环境的一个重要内容。实行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首先要从本单位的组织结构开始,主要包括:确定单位组织形式;根据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确定每一项业务的全部处理过程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使任务在两个及以上的部门的相互协调和制约基础上完成;对每个部门的责任和权力应予以明确规定,既要防止权力重叠,又要避免出现权力真空;在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分别赋予每个岗位以相应的责任和权限。对于公司治理来说,一个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关键在于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的组织结构健全,相互之间权力、责任和利益明确,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机制。显然,这正体现了内部会计控制的关于组织结构和权责分派的思路。

4.两者相互作用,共同促进

(1)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是正确处理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关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保证

1)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所有者和经营者权力的制衡

企业的所有者最关心的是资本的保值、增值,他们期望获得真实的会计信息,并据此客观评价企业的经营成果、正确估计其财务状况以进行未来投资决策。而企业的经营者可能更看重短期经营效益给自己带来的利益,造成他们可能在会计信息上夸大经营成果,掩盖决策和经营的失误,侵占或损害所有者利益。因而,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使真实、公允信息的产生成为可能,有利于双方权力和信息的制衡。

2)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有利于维护中小股东以及债权人、职工等相关者的利益

股东大会虽是企业最高权力机构,但是,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常被大股东控制和操纵,众多中小股东很难通过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参与企业的控制。尤其在我国企业股权高度集中,国有股、法人股占总股本的比例较高,国有股的减持也已暂停,使得这一局面在短期内无法得到解决。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可以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资产安全、完整;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这样,中小投资者可凭借企业的会计信息,通过买卖股票,优选有利于自己利益的公司,实施对公司的间接控制。另外,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利于保障债权人、职工、客户和供应商等等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健全的内部会计控制保证会计信息系统的正确运行,可以帮助各利益相关者核实财务成果,及时对不良后果采取措施。

(2)健全的公司治理是内部会计控制有效运行的保证

1)公司治理是内部会计控制基础和依据

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五要素之首是“控制环境”,它是整个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基石,支撑和决定着其他要素。没有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必然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无论设计如何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也会流于形式而难以收到既定效果。反之,公司治理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可以行之有效。

2)公司治理是内部会计控制的组织保障

公司治理具有权利配置功能、激励约束功能和协调功能,可以解决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可以规范和约束人的行为和克服人的机会主义倾向,可以激励和约束董事会和高级管理者的行为,从而影响内部会计控制的效率。

二、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设计

1.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

在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发挥核心作用的是企业所有者和经营管理者。因此,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目标可以相应地分为所有者目标和经营管理者目标。企业所有者关注投入企业资本的安全性和收益性,要求实现其资本保值和增值,期望获得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以进行正确的投资决策。因此,企业所有者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主要有: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能够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及经营管理者进行必要的干预和控制。企业经营管理者关心的是如何加强企业经营管理,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内部管理组织结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系统,强化风险管理,确保企业各项经营活动健康运行;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2.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会计控制内容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内部会计控制活动可以分为会计基础工作控制和经济活动控制两方面。会计基础工作控制要建立起规范的企业会计工作程序,提高企计工作水平,以提供对外“决策有用”和对内“解除受托责任”的会计信息是基础性的会计控制。具体包括: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合理设置会计机构;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职责分离会计工作岗位;根据工作岗位配备具有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会计人并明确岗位责任;建立企业内部会计管理体系明确企业董事会、管理层、会计机构负及会计人员的职责、权限以及会计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度和准则建立严格的会计核算制度;建立内部牵制制度和稽核制度;建立财产清查制度。经济活动控制指公司治理主体利用会计信息对公司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控制,外部利益相关者、公司高级管理者、会计机构和相关的会计法规、制度以及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制度、会计预算等都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监督和控制。具体包括:对经济活动中产生的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和监督;对企业的财务收支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严格执行审批制度;对企业制定的预算、财务计划、经济计划、业务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建立财务分析制度;建立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会计控制制度以及政府、独立审计师、律师等通过对公司会计信息监管这种间接控制方式,达到控制公司的经济活动。

3.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会计控制方法

(1)制度控制法

制度控制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指以外部的关于会计的法规、制度、准则等为依据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如《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它们都能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制约,有利于纠正、制止违法乱纪行为。制度控制的另一层含义是指利用本企业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如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企业责任追究制度,对企业的会计工作和经济活动进行控制。

(2)组织控制法

组织控制是指通过设立合理的会计组织机构以及职责分工而进行的会计控制。会计机构的设置除了要从有利于企业会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加强企业经济活动管理的角度考虑外,还要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来考虑。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是组织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所有者、董事会、高级经理和其他人员组成,他们之间形成一定的制衡关系。所有者和董事会根据需要聘用、奖惩经理人员,经理人员则根据企业管理的需要构建自己的会计控制组织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控制。

(3)内部报告控制法

为了满足企业内部会计管理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企业应该建立内部管理报告体系。内部报告控制要求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报告制度,全面反映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及时提供业务活动的重要信息,以实现会计控制既定的目标。内部报告要根据管理层次设计报告频率和内容详简,通常高层管理者报告时间间隔长,内容从重、从简;反之报告间隔短、内容从详。常用的内部报告有:资金分析报告、经营分析报告、费用分析报告、资产分析报告、投资分析报告、财务分析报告。

(4)授权批准控制法

授权批准控制是指企业在处理会计业务时,必须要经过授权批准才能行事,以便进行控制。授权批准控制要求企业明确规定涉及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各级公司治理主体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的范围内办理业务。授权批准按其性质可以分为一般授权和特别授权。一般授权是指根据企业既定的制度、预算、计划等标准,对常规的经济业务进行授权。特别授权是指对处理特定的或例外的经济业务进行的授权。特别授权的业务没有既定的制度、预算、计划等标准为依据,因此必须由高层管理当局根据具体情况授权。

(5)激励控制法

内外部治理主体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控制不仅包括制度控制法等约束性控制,还要辅之以激励性的措施,以充分调动受控客体的积极性,有利于受控客体更好地按照控制主体设计的目标迈进。它是指公司治理主体通过目标、机制、福利等的合理安排来激发有关部门和人员努力完成预定任务,提高经济及会计工作效率或效益的控制过程,即通过实施满足单位、部门或公司员工(含会计人员)的合理需要,设置适当的工作目标,运用强化原理(如表扬、批评等),及时反馈等措施而进行的控制。

第5篇:公司经营管理报告范文

Abstract: The paper aims to exploit an exogenous shock created by the Sovereign Debt Crisis and analyze banks' disclosure responses to this shock. Using a sample of 164 European banks between 2009 and 2011, we examine the between annual report (risk report) disclosure and loan loss provision. It shows that European banks increase the length of the annual report from 2009 to 2011, in particular the risk management section. Meanwhile, banks tend to reduce the loan loss provision in this period. As for the cross-sectional regression, the results imply that the changes in the length of the risk management report is negative correlated with the change of loan loss provision.

关键词: 贷款损失准备;信息披露;欧洲债务危机;欧洲银行

Key words: loan loss provision;information disclosure;European sovereign debt crisis;European banks

中图分类号:F8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5-0008-05

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欧洲债务危机对欧洲的金融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是对欧洲银行业这种以信用为经营基础的行业而言。一方面,银行作为债券持有者而遭受直接损失,也可能因为传染相应而间接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市场的不确定性也让投资者对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产生质疑,从而使得投资者寻求获得银行的风险属性等更多财务信息,例如贷款损失准备,甚至要求当前银行提高信息的精确度等。但银行会选择何种方式增加信息披露,会有一定的灵活度。与此同时,银行增加信息披露也是需要承担成本的,那么就会结合其利润以及盈利情况进行综合考虑。一方面银行可能会增加年度报告和风险管理部分的披露,同时为了银行的利润考虑不变或者减少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另一方面银行也可能会增加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向外界传递自身良好的风险抵抗能力,而不再增加年报和风险管理部分的披露。

由于欧洲债务危机发展越来越剧烈,影响的范围、领域越来越来广,欧洲的金融市场在此危机中也受到波及,且呈现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从而动荡不已。而欧洲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核心,其受到的冲击自然不言而喻。欧洲债务爆发之前,由于对国家债券具有传统的偏好,欧洲各个银行都持有一定的债券,随着债务风险的发展,不管希腊等国是否真的违约,还是变相违约,都会造成持有债券的欧洲银行的损失。在此情况下,欧洲银行出于各种考虑可能会改变其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比率。此外,受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投资者对欧洲金融市场的信心收到了打击,并对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产生质疑,寻求获得银行风险属性等更多的信息。而银行为了打消投资者的顾虑和怀疑,必然会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银行的信息披露有所改变等。因此本文以欧洲债务危机为论文的研究背景来研究欧洲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与信息披露之间的关系,分析在此次债务危机爆发前后欧洲贷款损失准备变动情况,欧洲银行信息披露的变动情况,以及银行信息披露变动和贷款损失准备变动之间的相关关系,具有以下意义:

①揭示此次欧洲债务危机对欧洲银行产生的影响,对银行防范类似危机具有长远的意义。

②揭示信息披露变动与贷款损失准备变动的关系,为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顾客、政府、监管机构等)更充分了解欧洲债务危机下银行的所采取措施的动机。

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信息披露以及贷款损失准备的现状和影响因素的探讨,而对银行信息披露与贷款损失准备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甚少,本文将信息披露变动以及与贷款损失准备变动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在欧洲债务危机背景之下,信息披露变动与贷款损失准备变动之间可能存在依存关系。本文将信息披露与贷款损失准备两者联系起来,而不是单独研究信息披露或者是单独研究贷款损失准备,这可能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银行经营管理者有动机通过财务会计信息向市场传递其未来业绩表现良好的信号,信号传递可能是银行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影响因素之一。张瑞稳和张靖曼(2013)实证研究研究了中国商业银行计提贷款损失准备与信号传递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银行的管理者会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比例对外传递信号:当管理者预测到银行未来将会有持续较高盈利时以及银行的利润未来将会大幅增加时,他们会提高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水平,以此向外界传递企业盈利稳定以及前景良好的信号。蔡逸轩(2009)以存贷比率为信号传递动机的替代变量,构造了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动因模型,结果发现我国上市银行在计提贷款损失准备时存在明显的信号传递动机。陈许东和何艳军等(2014)研究发现贷款损失准备作为银行重要的管理指标,银行在考虑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比率时首先以其财务稳定为主要目标,并借助贷款损失准备的比率向外界投资界传递信号。

Leuz&Schrand(2009)以安然事件会研究背景来研究信息披露与资本成本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随着安然事件的披露,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增加了,同时这些增加的公司信息反过来又减少了公司的资本成本。Verrecchia (2001)研究发现当公司披露更多的信息,投资者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评价公司,从而会有效改善公司未来流动性从而达到降低公司的资本成本的效果。李明(2001)也提出了类似的结论,认为信息披露会提高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降低公司的资本成本。Diamond&Verrecchia(1991)认为,现在资本市场是不完善的,公司和外界投资者之间是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的,而信息披露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从而有效地降低公司的资本成本。Healy&Palepu(1993)提出,公司向外部投资者披露信息的程度对公司发行股票和债券等有重大影响。并且在2001年他们研究又发现,财务报告和信息披露是公司向外部投资者提供公司治理和绩效情况的有效手段,并且公司有一定主动披露公司信息的动机。周慧(2005)认为信息披露表现了管理者的真正动机,公司管理者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会主动与投资者进行信息交流。Botosan(1997)认为公司进行信息披露有强制性信息披露和自愿性披露,在对资本成本和自愿性披露的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事,发现两者之间成显著的负相关系。Piotroski(1999)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他认为每个公司的管理者都会想要增加公司的资本价值,而增加额外的风险披露可以此种效果。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都对贷款损失准备和信息披露进行了研究。在贷款损失准备研究方面,国内外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主要研究方向是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贷款损失准备与盈余管理的关系、贷款损失准备与信号传递的关系。而关于信息披露的研究,国内研究的成果较少,而国外的研究成果相对而言就较为丰富。通过前文的介绍可以发现关于信息披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以及信息披露的积极后果。影响信息披露的因素主要为:银行规模(Chow &Wong- Boren,1987)、财务杠杆(Jensen,1986)、盈利能力等。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有两个方面:一是降低资本成本,一方面公司披露更多的信息可以改善公司未来的流动性,从而降低公司的资本成本,另一方面,公司披露更多信息可以有效地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从而达到降低资本成本的效果;二是向外界传递良好信号。信息披露是公司向外界传递的一个信号,当公司披露的信息越多,即向外界传递这样的一个信号:公司的业绩很好,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所以公司会选择披露更多的信息。

虽然很多学者都研究了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影响因素、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以及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但很少有学者将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直接研究。本文认为欧洲债务危机为背景下,将银行信息披露和贷款损失准备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本文研究了银行信息披露和贷款损失准备的变化情况,以及银行信息披露变动和贷款损失准备变动之间的相关关系。

3 研究假设

欧债危机的爆发对银行而言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一方面银行作为欧洲债券的主要持有者会遭受直接损失;另一方面债务危机的迅速爆发与蔓延,使得投资者对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产生质疑,开始寻求获得银行的风险属性等更多的财务信息,例如贷款损失准备,甚至要求当前银行提高信息的信息的精确度等。在此情况下,银行的信息披露会如何变化,其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比率会如何变化,以及这两者的变动之间存在着怎样的依存关系。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在此之前已有学者研究表明影响贷款损失准备计提的因素有两个:其一是出于盈余管理的目的。即公司出于其自身利润的考虑,为了在经济状况不好的情况,让公司的利润不会显得那么糟糕,会更倾向于降低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比率。其二是信号传递。此外,随着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外界对银行信息披露的关注度增加,对银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要求增加也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根据委托理论,银行外部的投资者有权通过银行的信息披露来了解其经营情况,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银行必然会向经历欧洲债务危机打击的投资者传递信号好。由此可见,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由于市场投资者对银行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透明度产生质疑,作为欧洲国债首要持有者的欧洲银行可能会考虑选择增加其贷款损失准备。同时银行也可能选择增加其年报(或风险管理报告)的内容,以增加透明度。

因此,我们提出本文的假设:

信息披露变动和贷款损失准备变动之间可能存在一定依存关系。即,如果银行已经选择增加贷款损失准备,那么,它可能就不愿意再通过年报(或风险管理报告)来反映其财务状况;反之,如果银行减少贷款损失准备了,那么,它可能就会选择通过年报(或风险管理报告)来反映其财务状况。

4 实证分析

4.1 数据采集与描述

本文以2009-2011年间的欧洲银行为基础,从中提除了那些未采用IFRS会计准则和会计年度不是结束于12月底的银行。在此基础上,选取2009-2011年均年度报告和风险管理报告的银行为研究对象,共计164家,样本选择共涉及到34个欧洲国家,基本覆盖整个欧洲地区。银行的年度报告和风险管理报告均来自于各个银行的的官方网站。其它财务数据来自于Thomonson Reuters数据库。本文选取银行2009-2011年的年度报告和风险管理报告作为本文研究的数据来源。手工采集了2009年和2011年各个银行年度报告和风险管理报告的页数数据,相应的手工收集了各个银行在年度报告中所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数据。在统计贷款损失准备的数据时,重点关注了其贷款损失准备中具体是针对那些风险资产而计提,以及不同的风险资产其计提比率之间大小的比较。同时也重点关注年度报告中对贷款损失准备的政策以及对其变化的解释与说明,同时侧重分析了各个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主要是针对那些类别的资产所计提的,以及各类资产计提的比率多少以及其变化方向以及其变化程度。各变量的定义如表1所示。

本文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对欧洲债务危机背景下,银行信息披露与贷款损失准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多元回归模型如下:?驻AR1109(?驻RISK1109)=?琢0+?琢1?驻LLP1109+?琢2LASSETS09+?琢3MTB09+?琢4ROA09+?琢5LEV09+?琢6?驻LASSETS1109+?琢7?驻MTB1109+?琢8?驻ROA1109+?琢9?驻LEV1109+?着

其中?琢0为常数项,?琢1,?琢2,?琢3……?琢9为各自变量系数,?着为误差项。

本文对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具体结果见表2所示。

从表2中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年度报告和风险管理部分的披露均大幅增加。年度报告的平均长度从2009年到2011年增加了10.9%,而风险管理部分的平均长度增加了17.7%。鉴于年度报告的增加可能只是由于风险管理部分增加而引起的,但结果并非如此。当从年度报告长度统计中剔除风险管理部分的页面数量时,结果仍然显示年度报告增加了10%的页数。这些统计结果表明,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所带来的信息披露透明度的问题,引起了欧洲银行年度报告的页数增加,同时也引起了风险管理部分的页数增加。

从表3统计数据也表明,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银行计提的贷款顺势准备减少了。贷款损失准备的平均值从2009到2011年改变了13.4%。同时从表3中也可以看出从2009-2011年期间有111家银行减少了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而且贷款损失准备减少了30%-60%的最多,同时在0-30%和60-90%的银行个数相当,占比也加大,相比之下,只有53家银行在此期间增加了贷款损失准备。

4.2 回归分析

在表4的多元回归结果中,分别检验了因变量%ΔAR1109、%ΔRISK1109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A)列的检验结果显示,未加入控制变量变化量时以及在加入控制变量变化量时,贷款损失准备百分比变化(ΔLLP1109)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负,表明在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银行年度报告页数变动与贷款损失准备变动成负相关关系,即银行的年度报告页数增加了,同时贷款损失准备反而减少了。(B)列得检验结果显示,不管是否加入控制变量的变化量,贷款损失准备百分比变化(ΔLLP1109)都与贷款损失准备(ΔLLP1109)负相关,在加入控制变量的变动百分比后,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负,表明银行风险管理报告页数变动与贷款损失准备变动程负相关关系,即银行风险管理报告页数增加同时贷款损失准备减少了。从而,我们可以看出,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银行出于盈余管理的考虑会更倾向于减少贷款损失准备,以方便进行利润平滑,修饰自身的营业利润。但由于外界对银行信息披露透明度的要求的增加,以及为了向外界传递良好的信号,银行会增加信息披露。可见在欧洲债务危机背景下,银行信息披露变动与贷款损失准备变动成负相关系,与预期一致,假设得到验证。

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显示:

银行规模(LAAETS)与信息披露变动负相关,但显著水平很低。表明在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银行规模的大小是否与银行信息披露有关还有待检验。所以,规模越大的银行,信息披露变动不一定减少或增加。

成长性(MTB)与风险管理报告页数在1%的显著水平下显著负相关,但其与银行年度报告页数变化并不显著,表明成长性更好的公司可能更倾向于向外界增加风险报告,消除外界对其风险管理能力的质疑。

盈利能力(ROA)与银行年度报告在5%的显著水平下显著正相关,同时与风险管理报告也分别在5%,10%的显著水平下显著正相关,表明盈利能力越好的银行越愿意增加信息披露,一方面由于盈利能力好的公司可能有能力负担的起由于信息披露而产生的成本,另一方面盈利能力好的公司这样做更容易获得外界及投资者的信任,便于企业的发展。

财务杠杆(LEV)与信息披露变动负相关,但显著性水平较低,可能是银行作为特殊的公司,其经营业务主要为存贷活动,资产负债率比其他业务的公司的普遍高,因而资产负债率与银行信息披露变动还有待检验。

其中银行规模和财务杠杆与信息披露变动并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受到欧洲债务的冲击,银行出于动荡之中,所以其回归结果可能和以前学者的结果存在不同的地方。此外,由于作为一个特殊的行业,其主要的业务为存贷款,相比较一般的公司而言,其资产负债率都会很高,因而也可能导致财务杠杆在其中的回归结果并不显著。此外我们没有发现Lasset09、LEv09和因变量存在显著关系,可能的原因是在欧债危机这段动荡期,不管是大银行还是小银行,他们改变披露政策主要是来自于外部市场的冲击,而自身的一些财务特征(如债务、银行大小)并不能对其信息披露有显著的影响。

5 结论

本文选取2009-2011年164个欧洲银行为研究样本,使用年度报告和风险管理报告来是的百分比变化来衡量银行信息披露的变化,使用多元回归模型研究了在欧洲债务危机背景下,银行信息披露变动与贷款损失准备变动之间的关系。在对164家银行样本进行统计性描述时发现,在2009年至2011年期间,银行的年度报告和风险管理报告都出现大幅增加,同时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则呈现减少趋势。实证检验了欧洲债务危机背景下,银行信息披露变动与贷款损失准备变动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银行的经营业绩受到银行,出于利润的考虑,银行更倾向于降低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但面对外界对银行信息披露透明度的要求,同时也为了向外界传递一个良好的信号,增加投资者的信心,吸引投资者的投资,银行普遍倾向于增加信息披露,相继增加了他们的年度报告长度以及风险管理报告的长度。同时本文通多对控制变量的分析也发现成长性更好以及盈利能力更好地银行更倾向于增加信息披露,以此来展示企业良好的实力,向外界传递良好的信号,吸引投资准则投资。而银行的规模以及财务杠杆与信息披露的变动之间的关系并不明显,即银行无论规模是大还是小,财务杠杆是大还是小,其对信息披露的变动的影响都不大。

参考文献:

[1]周慧.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行为有效吗?[J]经济学(季刊),2005(1).

[2]蔡逸轩.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会计政策选择动因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2009(11):59-60.

[3]陈许东,何艳军,张镇疆.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动机――基于中国商业银行的实证研究[J].投资研究,2014(10):4-16.

[4]张瑞稳,张靖曼.关于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的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8):53-55.

[5]Botosan, C.A. 1997. Disclosure level and the cost of capital[J]. The Accounting Review, 72(3): 323-350.

[6]Chow,Chee W. and Adrian Wong- Boren.Voluntary Financial Disclosure by Mexican Corporations[J]. Accounting Review,1987(7):533- 541.

[7]Diamond, D., and R. Verrecchia. 1991. Disclosure, liquidity, and the cost of capital[J]. The ournal of Finance 46:1325-1359.

[8]Jensen.Michael C. Agency cost of free cash flow, 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323-339.

[9]Healy, P.M., K.G. Palepu, and A.H. Sweeney. 1999. Stock performance and intermediation changes surrounding sustained increases in disclosure[J]. 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 16: 485-520.

[10]Leuz, C., and C. Schrand. 2009. Disclosure and the cost of capital: evidence from firms responses to the Enron shock. NBER Working Paper, 14897.

第6篇:公司经营管理报告范文

基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培中心和中电国际合作研发了适合火电企业运营管理的沙盘模拟系统。该系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战性强,逼真地模拟了火电企业的运营情况。沙盘的很多细节都从电力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与参训者的工作实践结合紧密,涉及战略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诸多企业管理知识,在培养电力企业创新型经营管理人才方面作用突出,且沙盘模拟教学前景广阔,对丰富企业人才开发工具,提高培训实效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沙盘演练的引入

在中国火电企业运营管理实践中,目前普遍采用的员工培训模式存在着三大问题:一是未能妥善解决知识传授与能力、素质培养的矛盾,忽视将知识内化为员工能力与素质的提高;二是未能妥善处理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的矛盾,忽视各部门管理的综合应用;三是未能有效提升员工的参与热情,培训的设计与组织偏于传统,忽视员工的创造性、自主性与主动性的发挥。

为解决上述矛盾,目前各培训机构尝试改革,加强参训员工的实际动手能力与企业经营的综合运用能力。比如将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引入到培训之中,组织员工参与模拟企业经营培训,鼓励员工参与跨部门的专题培训等等。如何运用创新的培训手段来提升员工综合能力,如何以创新型企业建设为目标,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经营人才,已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

沙盘原是军事战争中战地指挥工具,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模型可以直观地了解整个战场的全貌,从而迅速制定出有效的作战计划。1978年瑞典皇家工学院的Klas Mellan首先将沙盘用于人力资源管理。他将沙盘游戏进行进一步开发,并运用于企业培训领域。目前“沙盘演练”的课程被世界500强的企业广泛采用,成为欧美商学院EMBA的重要培训课程。

火电企业沙盘模拟是针对火电企业全面运营管理系统设计的,通过6-7张沙盘盘面,代表6-7个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模拟企业5-6年的经营,通过学生参与沙盘载体模拟经营对抗演练讲师评析学生感悟等一系列的实验环节,融合理论与实践一体、集角色扮演与岗位体验于一身的设计思想,使受训者在分析市场、制定战略、营销策划、组织生产、财务管理等一系列活动中,参悟科学的管理规律,同时也对企业资源的管理过程有一个实际的体验。通过“体验、分享、提升、应用”的模式达到学习目的。

项目研发对创新型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电力行业企业经营管理对人才复合性与实践性具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强化实践培训,通过能力培养达到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是现阶段专业培训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需要新的实践培训体系予以配套支撑,然而,在企业现有培训体系下,培训形式较为单一,培训内容侧重于单一知识点,培训效果局限于在实践过程中对理论进行验证,这显然难以与复合型人才的能力培养定位相适应。

具体问题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培训模式不适应能力培养路径。“课授理论,实践验证”的培训模式忽略了员工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对理论知识吸收应用并转化为自身能力的有效路径,容易形成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的脱节。其次,培训设置的僵化使得培训内容成为一种固化的任务,忽视了员工参与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性,限制了个性能力的发展。第三,培训资源匮乏。主要表现培训材料及其他资源如时间、数据信息等无法满足培训需要。第四,培训环节分散,缺乏有机联系。各个课程的实训内容只为课程理论的单一知识点服务,综合训练内容缺乏。

为克服企业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形成创新型企业经营管理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开展创新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寻找一条有效应用自身实践培训资源,构建员工创新型企业经营管理教育的理论培训体系、实践培训体系,探索提高员工创新型企业经营管理教育实效的新路子,企业提供范例和借鉴。2011年起,中电国际根据发电企业特点,对培训市场通用的沙盘课程进行改造,初步开发出适合火电企业沙盘模拟课程,并引入到管理岗位非财务人员财务知识培训。培训内容涵盖财务理论知识培训、沙盘模拟培训、发电企业财务管理实践培训,重点讲解了会计基础知识、会计核算的基本概念与原理,财务分析的相关指标,三张财务报表的内容与解读、有关财税知识和法规等。对普及财务管理知识,强化财务管理意识,拓展管理视角,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项目研发思路及整体框架

研发目标

旨在研发出符合火电企业的沙盘模拟系统,真实模拟企业全面运营等活动的全貌,使受训者在身临其境的操作过程中,获得组织协调、决策判断、战略领导等方面能力的综合训练;提高集团公司中高层非财务管理人员的战略管理水平,提升其对重大的复杂的经济活动与创造价值过程中的决策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员工的人文素养、科学素质,进一步激发员工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技能竞赛等各类实践活动的创新热情,培养员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结合该沙盘模拟系统,开发出一整套课程体系。此课程体系是高培中心为集团公司非财务管理人员提供的系统开放、互动参与、实务探究、战略前瞻性的培训课程体系,具体目标在于:①以财务角度透视企业的经营过程,在经营中掌握财务决策工具;在沙盘推演中体验不同经营策略对企业财务状况的深刻影响。②提高学员的财务分析、组织协调、决策判断力、战略领导力等能力,增强应对竞争与挑战的能力,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③探索并形成行业特色的培训体系,以及企业模拟经营能力拓展培训机制,进而探索火电行业内员工培训体系模块组成形式、学习平台以及运行机制。④发展适应性体验式培训是一种以员工为中心的培训方法。中电国际可以通过推广发展适应性培训,使企业培养的人才综合素质强、实用性更强。

整体框架

本体系的课程是以集团公司的战略发展为背景,从数据的采集模拟、系统设计,到课程体系的集成、教具的研发制作、教学的组织安排,直至教学案例库的建设,紧扣集团公司发展的战略愿景。根据集团公司“分类、梯次、按需”培训的总体要求,从需求入手,以受训者能力提升和职业发展为目标,按照纵向分层次、横向分专业的原则设计课程体系方案。课程对象分为三类人员:参与企业运营管理与执行的中层管理者;业务板块负责人、核心骨干以及管理后备干部;从事企业战略管理与经营决策的高层管理者。

课程体系设计分纵向(梯次)和横向(系统)2个维度进行设计,纵向是指人员分类的3个层级,横向是指课程涉及财税知识、运管流程模拟、相关理论讲座、案例讨论4方面内容。课程内容紧紧围绕培训目标,采用研究式、案例式、体验式教学,讲求培训质量与成效。

沙盘模拟系统由全面运营管理和新建项目投资2个模块组成,每个模块既可单独模拟操作又可进行战略组合,各个模块设计的目标在于:

模块一,全面运营管理:在沙盘推演中了解企业战略经营的全过程。

关注基础工具的应用,尽可能多的在沙盘上涵盖所有基础财务工具。全面理解燃煤火力发电企业运营管理与财务之间的关联,充分理解各种会计概念和术语在实际经营活动中的真正含义;从财务角度获得统一的“语言”,掌控各工作环节。

透视公司的整体经营,把握管理层的决策动因,以价值指标引领企业的战略决策,以利润指标为核心引领企业的日常工作决策。

模块二,新建项目投资:在沙盘推演中了解新建发电机组项目投资的一般过程。

关注估值模型以及自由现金流。全面把握项目投资需要考虑的因素。能够运用项目投资价值评估模型进行可行性分析并进行决策。

火电企业沙盘模拟系统介绍

火电企业职能部门仿真

火电企业沙盘模拟是专门针对火电企业的全面运营管理系统设计的,以沙盘为载体,通过在沙盘上模拟火电企业经营,达到学员角色体验和提升管理知识与智慧的目的。它借助直观独特的沙盘教具,融入市场的各种变数,结合角色分配、情景模拟、教师点评,遵循“体验—分享—提升—应用”的过程,使学员在虚拟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运筹帷幄,决战商场,仿真体会企业数年的经营管理过程。

具体来讲,作为一种体验式教学方式,火电企业全面运营管理沙盘模拟采用的教具主要是沙盘,代表已经营若干年的相互竞争的企业。其中,模拟沙盘盘面都按照火电企业的职能部门划分出了各种职能中心,包括营销中心、生产中心、人力资源管理中心和财务中心。本课程中采用了简化的方式,企业组织结构由5个主要角色代表构成,包括总经理、生产总监、营销总监、人力资源总监和财务总监。

(1)总经理。负责制定和实施企业总体战略与年度经营计划;建立健全企业的管理体系与组织结构;主持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与发展目标。在本模拟课程中,主要任务是带领团队成员,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制订有效决策。

(2)生产总监。管理企业的一切生产活动,对企业的生产活动及产品负最终责任。包括投资回报分析;产能规划决策;生产成本分析;市场需求、营销策略和设备产能间的关系;库存管理、设备管理等。在本模拟课程中,其主要任务是参与制定企业经营计划、安排生产任务、控制生产过程、负责机组的更新、维护与处置。

(3)市场总监。主要负责开拓市场,实现销售。在本模拟课程中,具体任务是充分了解市场并掌握竞争对手的动向、制定销售计划、控制营销费用、与生产部门沟通并取得适当的订单。同时还负责燃煤的采购与管理,负责燃煤竞标和市场电的竞标。

(4)人力资源总监。负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包括设计企业组织构架、确定岗位职责、安排薪酬体系、组织人员招聘、培训、考核等。在本模拟课程中,重点做好人员招聘、培训、待岗、换岗培训计划。

(5)财务总监。了解三大财务报表的结构与数据含义,能完成财务报表的编制;编制财务预算与全面预算,根据企业发展制订合理的资金需求计划;加强应收账款管理,控制现金流;了解常用财务分析指标的含义,运用财务指标进行经营绩效分析,发现管理问题,改善经营管理。在本模拟课程中,主要负责企业的资金预测、筹集、调度与监控。其主要任务是控制现金流与应收款项的金额、预测长期与短期资金需求、支付各项费用、核算成本、编制报表并进行财务分析。

在模拟运营中,企业运行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被抽象为一系列的规则。在此基础上,把学员分成若干组以形成若干个相互竞争的模拟企业,一般每组5人,每位学员将分别担任企业中的总经理、财务总监、市场总监、生产总监和人力资源总监等重要职位,负责以上相应的职能中心,并连续从事5-6年的模拟经营。

教学主要内容

涉及的主要内容有:

(1)企业战略。熟悉企业全面管理系统,确定企业整体经营战略。“沙盘模拟”课程分析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预测市场趋势,形成企业计划管理体系,确定企业经营具体的市场经营战略、财务战略以及人力资源战略等。学员在模拟经营中学会对市场环境分析、企业竞争优势分析,学会制定和实施企业总体战略和年度经营计划,学会长、短期战略的平衡,以及战略的选择与执行,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与发展目标。

(2)生产及营销。了解火电企业整体运作流程,通过“沙盘模拟”课程能制定改扩建发电机组计划,安排企业的生产计划。模拟企业在同行之间竞争发电用煤,抢夺市场电量,调查了解同行商情,反映煤价、电价、电量对电力生产企业经营的重要性,正确进行市场决策。

(3)财务管理。谋求企业系统效率提升,进行正确的财务决策。通过沙盘模拟的运用,学会制订企业长期、短期资金计划,多渠道筹措资金,制订投资计划,编制财务报表,运用财务指标进行正确分析,进一步评估决策效益,为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

(4)数据分析。在每年运营结束后,学员可以实时看到各公司的各类报表。学员可通过分析经营数据,从而发现管理问题,进而提升管理水平。可供查询分析的经营数据主要包括:①财务报告:主要包括现金流量表、损益表、资产负债表。了解财务是认识企业的最为基础的工作,通过实战训练,帮助学员加深对财务报表及财务分析指标的认识与理解,透过财务数据分析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②市场报告:主要包括市场电竞价报告、市场电占有率报告、燃煤竞价报告等。帮助学员了解市场形势、分析竞争对手,从而制定更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提升业绩。③管理报告:主要包括企业各年的经营绩效、各职位的考核情况,既可以全面地了解公司的经营管理全貌,又可以了解各项管理的细化情况,并对最终的经营绩效及各项管理进行分析。

成果实施后所产生的效果

直接效益

(1)多方位拓展知识体系,提升管理技能。沙盘模拟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全方位展现,通过模拟实战体验,培养学员战略管理能力。从最初的战略制定到最后的战略目标实现,经过多年的模拟,演练企业的整体运营,使学员学会用战略的眼光看待企业的业务和经营,保证经营业务与企业战略目标的一致。同时,学员通过实战模拟,将掌握企业资产的运营情况,尤其是资金的筹措以及资金的使用情况,估计资金需求,学会以最佳方式筹措资金,控制融资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分析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的构成,掌握资本流转如何影响损益,进一步解读企业经营的全局。

(2)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沙盘模拟在企业经营管理教学系统中运用,能全面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通过沙盘模拟经营使学员亲自感受到树立共赢理念、全局观念与团队合作、保持诚信、个性与职业定位等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沙盘模拟在教学中的应用,能使教师充分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提高业务水平,并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也能使学员学有所长,与实际贴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所学理论与实际更好地结合,达到预期的目的。

(4)节约培训成本。沙盘模拟课程研发的成果应用,将减少外购课程引进,从而减少培训费用支出。目前,该项目的研发成果已带来一定经济效益,2012-2013年高培中心因使用自主研发课程而较大幅度减低了外购课程费用支出,据统计共节约34万元。2013年,沙盘模拟培训项目送教上门至常熟、清河、姚孟发电公司,为高培中心增加收入30万元。2012年,中电国际自行组织11次培训,与外购课程相比,共节约17.6万元。该课程对燃煤火力发电企业具有普适性,在集团公司范围内具有极高推广价值,若以每次培训的平均费用6.6万元计算,在集团公司所有火电企业推广实施后,经预测将给集团公司带来1000-1200万元的较可观直接收益。

间接效益

(1)沙盘模拟可以作为测评管理人才的工具。在测试过程中不仅能够测试被试者的经营管理素质和能力,还可以观察被试者的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领导能力、大局意识等综合素质。被试者必须根据模拟环境的变化分析市场变动,对生产产能进行预估,掌握模拟企业的资金运转情况、原材料采购情况,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决策。与此同时,需要倾听团队中其他成员的意见,综合思考公司采购、生产、研发、资金等方面的机遇与风险。因此,通过这种测评形式,容易测试出被试者的决策、统筹、分析、预测、沟通、团队合作以及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第7篇:公司经营管理报告范文

关键词:金融集团:风险管理:全面风险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10-0066-05

一、金融体系变革中的全面风险管理概述

在金融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级抵押债务危机不仅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而且殃及到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并对全球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的破坏性影响。多年的风险管理实践告诉我们:一个金融集团公司内部不同部门或不同业务的风险,有的相互叠加放大,有的相互抵消减少,风险因素复杂多变。金融企业集团不能仅仅从某个部门,某项业务的角度考虑风险,必须根据风险组合的特点,从贯穿整个金融集团的角度全面来分析和管理风险。

1、COSO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概述。

2004年9月COSO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正式提出了《全面风险管理一整合框架》用以指导全面风险管理的实践活动。全面风险管理(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简称ERM)是在董事会的企业战略指导下,始终贯穿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中,用于识别、分析对企业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各类潜在风险。并将其控制在企业的风险偏好之内,确保企业目标的实现。其主要要素有八个,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交流和监控。ERM要求整个企业各职能部门、各条业务线都须从以上八个方面出发形成一套完整的流程来管理风险。内部环境是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内部因素的集合,包括董事会和管理者的品德、素质与能力、经营观念、企业文化、规章制度、沟通机制等。然后,管理者需要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接下来,企业需要对存在的潜在风险事件进行识别,区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因素。对产生消极影响的事件,企业要从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两个角度进行评价分析,决定是承担风险以博取收益,还是使用一套完整的规避风险、减少风险、共担风险的措施来应对风险。进而,企业应通过控制活动确保上述的风险对策和措施能够在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正确执行并贯穿在整个企业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在此基础上,企业还应形成一套各层组织机构间的信息传导机制和一条跨部门、跨职能的沟通渠道。最后,企业还要通过持续监控保证ERM在企业的各个管理层面和各个职能部门得以有效执行。

2、巴塞尔体系蕴含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2004年6月公布的《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将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约束的范围,提出了资本充足率、监管部门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三大监管支柱。已经蕴含了(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推动了金融业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新资本协议关于(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可从全面风险的涵义、微观全面风险管理和宏观全面风险管理三个方面来理解。新资本协议将商业银行风险归结为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类风险,因此,商业银行的全面风险就是指由银行不同部门(或客户、产品)与不同风险类别(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组成的“银行业务X风险矩阵”中涵盖的各种风险。新资本协议的微观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协议规定了如何全面管理“银行业务X风险矩阵”,并对银行风险的识别、计量、控制等各环节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新资本协议的宏观全面风险管理则是指结合运用三大支柱可以从宏观角度对银行进行全面的风险管理。

在金融各行业内,许多金融集团公司越来越希望从整个集团公司的视野来管理风险、合并风险。其动力主要来源于竞争的压力、增加风险回报,部分也为了更有效地使用和分配资本。近年来诸如全球化、金融经营业务的扩充和金融交叉产品的增加等趋势出现,使金融集团公司承担了较之以前数倍不同类型的风险。此外,金融公司日益用结构复杂的方式来管理它们的风险。更多的金融集团运用全面风险管理的方法不断丰富和深入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实践。

二、金融集团风险来源与风险特征

1、金融集团风险来源。

金融控股公司的集团化经营模式在形成诸如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和协同效应及享有多样化经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与风险。金融控股公司内的各企业不但要面对一般金融企业所要面临的由于自身经营而产生的风险,还要面对由复杂的股权关系及集团内企业的相互关联所引起的风险传递及由于不良关联交易所导致的一系列特有风险。金融控股公司组织结构复杂和从事多元化的业务,因此面临的风险纷杂繁多,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按风险的具体来源可把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分为如下三类:

(一)经营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在经营具体业务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市场风险。主要是指一个或多个市场的价格,如利率、汇率等的波动性和相关性或其它市场因素水平的变化而导致金融控股公司某一头寸或组合发生损失或不能获得预期收益的可能性,其中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期货风险、期权风险、证券价格风险等。

二是信用风险。主要是指企业、个人或其它同金融控股公司发生交易活动的经济单位不能按期履约的可能性,其中包括贷款、掉期、期权等以及在结算过程中责任一方违约带来的损失的风险。

三是操作风险。主要指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不充足或者运行失当,以及因为外部事件的冲击等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风险。

四是经营战略风险。主要是指金融控股公司由于掌握信息不充分、决策水平不高、决策程序不科学等原因造成的判断失误和经营决策失误所带来的风险。

(二)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指金融控股公司可能由于没有保持适当的资产流动性或一定的资本充足率而不能按规定的计划支付股利和到期债务,以及由于财务杠杆作用使得子公司盈利变动引起整个集团财务状况变动的风险。其成因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是流动性风险,指金融控股公司在头寸不足的情况下,由于无法售出或被迫以非常低的价格出售资产而无力偿还债务的风险。金融控股公司的各类子公司所承受的流动性风险严重程度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银行和储蓄机构的流动性风险最大,其次是人寿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再次是互助和养老基金以及财产保险公司。

二是资本安全风险。资本是银行等金融机构赖以从事一切业务的基础,也是金融控股公司应付意外事件的缓冲器。金融控股公司资本安全风险主要来源于

其内部资本金的重复计算。资本金的重复计算有两种情况:一是母公司拨付子公司资本金:二是子公司之间相互持股,造成股权结构复杂及资本金多次计算。如果控股公司通过发行债券或借款等举债方式筹集资金,向下属公司进行权益性投资,而下属公司又向其他子公司投资,将造成整个集团的财务杠杆比率过高,影响整个集团的安全。

2、金融集团风险特征。

(1)金融集团风险的复杂性。在市场并非完全有效的情况下,有效的风险管理和科学的资本结构是企业价值提升的关键。随着金融集团业务拓展,其面临的经营风险将呈现多样化与复杂化趋势。除了金融集团下属公司的风险暴露外,金融集团本身的集团化特征也将会带来现实的和潜在的管理风险。这种集团化的特征主要包括:①产权关系的复杂化;②财务主体多元化;③财务决策多层次化;④内部交易经常化;⑤子公司缺乏自主性。金融控股公司所具有的以上特征使其在通过利用集团内部结构关系以实现协同效应、规模效应、降低运营成本、增加盈利的同时也产生了新的集团管理风险。,

(2)金融集团风险的传染性。金融控股公司内部的风险传染,也是骨牌效应的表现,是指集团内单个实体的清偿力、流动性或盈利性的危机对整个集团内部的其它实体的影响。风险传染的途径主要有三条:第一,集团内部日常关联交易。这种交易可能是明显的,包括贷款和投资等,也有可能是隐含的,如集团内部的担保和转移定价。第二,集团成员破产救助。由于集团内各成员之间财务上有一定联系,当一个集团成员陷入财务困难时,可能由于已有的资金往来而使其它集团成员被迫救助,从而可能引发其它成员的流动性困难,或大幅度地影响后者的业务量。第i,集团成员破产导致整个集团的信誉受损。由于社会公众对集团成员的业务关联情况认知不清,一个成员的经营事故容易导致公众对整个集团的信心危机。第四,由于集团内企业关联交易的存在,控股公司内一个企业经营困难,不仅有可能导致整个集团的严重风险,而且也有可能引起连锁反应,波及集团外的其它金融机构,甚至发生银行危机或金融危机。

(3)金融集团风险的集中性。相对于传染性风险,风险集中主要指由于金融控股集团在面临天灾、机器故障等不可抗力引发的危机时遭受严重损失的风险。例如在2002年日本最大的金融控股公司――瑞穗金融集团正式产生后,原合并子公司第一劝业银行、富业银行所经营的两套自动柜员机处理系统,转由瑞穗金融集团的自动柜员机处理系统处理业务。然而4月1日当天瑞穗集团的自动柜员机处理系统发生故障,从而影响到整个瑞穗集团下的巨大的客户群。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在合并之前,受影响的仅限于子公司的营业范围。

(4)金融集团风险的不对称性。金融控股公司往往是规模庞大的金融集团,集团结构和内部交易的复杂性使得集团公司上下常常信息沟通不畅。金融控股公司包含各种形式的产权,具有复杂的法人机构、业务活动机构和管理机构。复杂的产权结构和不同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令金融控股公司的公开信息与真实情况可能发生较大出入,从而不利于集团经营管理层和监管者及时、准确地掌握集团的会计财务信息,及时评价各子公司和整个集团面临的风险,提高了内部控制和监管的难度。

(5)金融集团风险的冲突性。金融控股公司一般拥有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和投资基金等不同的业务部门或子公司,由于各种金融业务部门的相关利益主体存在结构性差异,因此上述利益关系的调整必然会导致一定的利益冲突,使其中~方或多方以至于整个集团的经营管理产生风险。这种利益冲突既指集团成员与客户、投资人等外部成员的冲突,也指集团成员之间的冲突。

金融集团所具有的风险特征要求现代金融企业集团必须进行全面风险管理来保证和实现金融集团的安全运营。

三、金融集团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架构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需要在充分考虑集团公司总部、股份公司总部和各成员公司和其他业务单元的风险管理需求的基础上,对风险管理体系框架进行整体设计,保持体系要素和体系结构的统一。从COSO的《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Integrated Framework》、巴塞尔体系蕴含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以及国际先进金融企业的实践来看,要建立和有效实施金融集团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站在整个金融业的高度,以全局视点审视体系建设,不能仅就风险管理而单一论之,重在全面风险管理的内涵要得到贯彻落实。金融集团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主要包括金融风险管理目标体系、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风险反应体系、风险管理职能体系、风险管理流程体系、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管理报告体系、信息系统体系、全面风险管理的后评价与改进体系等相互联系的子系统构成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风险管理文化与激励建设体系。

1、金融集团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体系。

金融集团企业的目标可以分为四类: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法性目标,金融集团目标的这种分类可以使金融集团的管理者和董事会注意企业风险管理的不同方面,并与风险管理目标结合起来,形成风险管理导向的目标体系。金融集团企业目标体系的建立必然受到风险文化、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因素的影响,管理部门首先是在评估战略性选择时考虑实体的风险偏好,并根据风险容忍度对选定的战略进行目标设定的调整,根据集团确定的任务或预期,管理者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选择战略方案,确定相关的子目标并在企业内层层分解和落实’各子目标都应遵循企业的战略方案并与战略方案相联系。金融集团风险管理在企业目标体系制定过程中,要将目标与企业的任务或预期联系在一起,并且使这些目标与企业的风险偏好相一致,帮助实现目标的结果在可接受的风险容忍水平之内。

2、金融集团风险管理的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

风险评估可以使金融企业集团了解潜在风险如何影响企业目标的实现,风险评估体系要贯彻组合观的理念,不仅要考虑单个风险的影响,也要把各风险联合起来考虑对总体的影响,不仅要评估中短期的风险,也要从战略方向和目标的长期角度评估远期会影响企业的风险。风险评估体系的内容包括:收集初始信息,对风险定义归类,建立风险列表;进行风险辨识,通过风险表现分析、风险动因分析、风险相关性分析、风险属性分析得到分析结果;风险分析,从风险可能性和风险影响程度两个维度评价;风险评价报告,绘制风险坐标图,得到评估结果。风险预警体系可以使金融集团提前防范风险,我们可以为具体风险的管理制定单一的或者多级的止损线,当金融集团的风险管理人员预测到风险指标在未来一定时期将要超过设置的数值,则预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到提前防范风险。

3、金融集团全面风险管理的风险反应体系。

金融集团企业风险反应体系的建立要遵循风险组合观的原则,不仅每个业务单元有自己单独的风险

反应策略,而且要站在公司战略目标的高度,考虑各风险组合作用下的风险反应策略,有了各个单位的风险观,企业的高级经理层采取一个组合观,来决定企业的风险观是否适应于与其目标相对应的整个风险偏好。集团管理层决定激励单个经营部门的管理者在目标区域内接受更大的风险,来提高整个金融集团的增长和回报。金融集团的风险反应方案包括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共担和风险接受。风险反应体系可以制订不同风险反应方案,并在风险容忍度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考虑每个方案如何影响事项发生的可能性和事项对企业的影响,并设计和执行风险反应方案,使金融集团与下属公司的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都落在风险容忍度范同之内,同时,针对可能对企业造成重大影响的重点风险,要单独制订风险反应方案,防止重大风险的发生。

4、金融集团全面风险管理的职能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组织职能体系是金融集团风险管理有效实施的基础保障,组织职能设置是指以风险管理线条搭建的,包括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组织架构以及职责要求的方案。全面风险管理组织职能是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无论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如何制订,最终都要落实管理职责,否则风险管理只是空谈。风险管理职能部门承担着风险评估、汇总风险信息、落实风险管理责任、风险管理制度建设、维护更新风险信息库等职责,在风险管理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金融集团与下属公司可以通过分别设立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组成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把风险落实到部门,把责任落实到人,保障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的实施。

5、金融集团全面风险管理的制度流程体系。

风险管理制度流程体系的内容包括:完善企业的规章制度,使其能够对风险因素进行覆盖,在制度体系上消除风险发生的薄弱环节和漏洞,实施风险管理的每一个步骤都有明确的流程规范。并在业务流程中也要有风险监控和预警的功能因素。全面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包括以下主要工作:收集风险管理初始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提出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对于每一个基本流程又要细化分解为子流程,并对各流程进行持续的改进,以保证风险管理工作的有序健康执行。

6、金融集团全面风险管理的报告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结果、动态必须以固定报告的形式定期进行传递,集团公司必须建立缜密的风险管理报告体系,报告体系包括全面风险管理报告,风险评估报告,重大风险预警及解决方案报告,内外部审计报告等,同时必须为这些报告设计相应的风险管理报告内容确定报告的传递路线、频率、制度以及报告使用权限。报告体系的建设必须以密切的横向协调和有效的纵向传递为原则,业务单元向风险管理职能部门、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向首席风险官、经营层向董事会等分层次的风险垂直报告体系,构建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机制。

7、金融集团全面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体系不仅是企业防范风险的重要防御系统,也是企业满足监管要求的合规条件,内控体系的建立要以风险为导向,以标准化、规范化为原则,通过梳理公司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找出关键风险点和控制缺口,明确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中的岗位职责划分:梳理现有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制度的时效性、可操作性,规避管理活动中的交叉和盲点等,确立内控关键绩效指标进行监督评价;完善内控环境建设,编写内控监督评价手册、定期出具内控报告,对内控体系进行持续评估改进。

8、金融集团全面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当下ERP平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IT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提高风险管理效率及可靠性的重要保障,是企业各部门之间风险沟通的桥梁。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为风险管理的全过程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包括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测试、传递、报告、披露等各项功能。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为金融集团的决策者安装了风险雷达,能够让企业做到时时掌握面临的风险状况,制订相应的解决方案。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在IT治理的框架下,包含风险管理的所有流程,真正成为金融集团全面风险管理的智能助手。

9、金融集团全面风险管理的后评价和持续改进机制。

对每一项风险管理要求或模块,完善其后评价和持续改进机制,建立相应的问责机制,形成风险管理的“激励相容约束”和执行驱动力,保障各个风险管理模块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保障风险管理模块的优化走向规范化、定期化、制度化。逐步完善风险管理目标的差距分析和反应机制,风险管理部门和相关业务管理部门应加强对银行经营行为和风险敞口的实时监控,找出与预定目标的差距,及时采取措施作出调整,保障风险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

10、金融集团全面风险管理的文化与激励体系。

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应融入到金融集团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金融企业不仅应注重建立具有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在内部各个层面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氛围,而且应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增强员工风险管理意识,将风险管理意识转化为员工的共同认识和自觉行动,促进企业建立系统、规范、高效的风险管理机制。董事会应高度重视风险管理文化的培育,总经理负责培育风险管理文化的日常工作。同时,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应与薪酬制度和人事制度相结合,并采取多种途经和形式,加强对风险管理理念、知识、流程、管控核心内容的培训,培养风险管理人才,培育风险管理文化。

稳定一致的风险管理激励机制可以使风险管理系统的决策组织和执行组织都能够采取积极的态度去完成自身风险控制的职责,并对其他组织的行为起监督和促进作用,从而能使风险管理系统不断完善和发展。有效的风险管理激励机制是真正体现商业银行自身风险管理文化的考核办法,考核采用的标准和方法将会对经营和风险管理行为具有明显的引导作用,使员工自觉遵循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 (coso),In: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Framework(draft), 2003.9

[2]Charles W.Smithson. Managing Financial Risk: AGuide to Derivative Products, Financial Engineer-ing and Value Maximization, McGraw-Hill, NewYork,1998

[3](英)马克・洛尔,列夫・博罗多夫斯基,金融风险管理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6

[4]金文华,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探讨[J],现代金融,2005,3

第8篇:公司经营管理报告范文

【关键词】企业集团全面预算对策

一、预算管理的成功要求有力的信息支持

这种信息支持已大大超出常规财务会计信息的范畴,不仅要求财务信息,而且要求非财务信息;不仅要求反馈信息,而且要求前瞻信息;不仅要求企业整体信息,而且要求分部信息,以及企业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等等,更为重要的是预算管理信息的及时性、便捷性。没有一套规范的、制度化的信息保障体系显然难以奏效。这一信息保障体系包括对于信息的及时收集、传输和整理的程序与职责规定,对于前瞻性信息获取程序与职责规定,对于内部信息反馈系统的设计等等,具备了这些条件就能建立预算管理的预警机制,包括预算内事项预警、超预算事项预警、预算外事项预警、反常事项预警。尤其对反常现象,虽然并不一定成为隐患事项,但一旦转换成隐患事项并最终发生将酿成重大损失,影响公司整个预算完成。

二、从绩效评估的需求推进预算管理进程

业绩考评制度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到预算管理体系因素,科学的业绩评价制度可减轻管理者执行预算的压力,避免过度的预算松弛。结合企业的绩效考评,可以有利于预算管理体系的建设,特别是公司高层预算意识的提升。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一个复杂系统,期望仅仅通过数据作一番表面文章进行全面预算,只能是徒劳无功的尝试。预算要真正发挥其职能与作用,不但要考虑所有直接影响公司经营绩效的因素,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与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的紧密结合,把预算作为公司及部门关键绩效指标的主要来源,成为整个绩效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成为一个完整的、广义上的企业业绩控制系统,惟其如此,预算管理才能够名副其实地扮演在公司整个战略中的重要角色。

三、切实加强预算的执行和控制

虽然我们必须强调预算执行的刚性,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当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如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企业调整经营战略的时候,必须要对预算进行一定的调整来适应变化,实际上环境的变化是永恒的,完全符合预算的情况是很少发生的。另外,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会发现预算系统本身存在的缺陷,这时就需要对下一期的预算作一些必要的调整,特别是在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起步阶段,由于经验不足,可能会对预算进行经常性的调整。其次难免出现企业编制的原来预算人为水分过大,与实际状况发生不符,如果仍坚持按照原预算去执行,显然不符合预算作为管理控制系统的初衷。所以调整是必须的,但是调整必须是可控的,必须依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必须由制度来保证。

在进行预算调整的时候注意几点:首先,预算调整是客观需要的,正确有序的调整可以使预算控制更加有力;其次,必须严格规定企业各级领导的预算调整权限,企业中的每个经营层次都可以在自己权限内调整预算,但是超出权限的调整一定要依照规定的程序向上一级申请,经审批后才能予以调整,重大调整应通过预算管理机构集体讨论;再次,应该通过建立规范的调整程序来制约调整的权力,也就是说,企业中无论是哪个层次的领导,在行使预算调整的权力时都必须受到监督和制约,以防止,保证有效的预算控制。因此,我们必须建立规范的预算调整机制,充分认识到编制预算是为了把握未来的变化,适应形势的发展,而不是僵化死搬教条,使预算成为管理的装饰品。

四、预算绩效考评与奖惩

第9篇:公司经营管理报告范文

关键词:内部审计;风险管理;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一重要的独立机构,由管理高层和董事会负责管理,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作用为建议、监督和管理。从本质上来讲,我们所说的企业管理,主要就是指通过运用一定的手段,来进行企业人力、物力等资源的协调与管理工作。目前,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现代企业制度也逐渐发展完善起来,在这个过程当中,企业的内部管理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我们要想强化企业的财务管理,就应当进一步深化内部审计的地位与作用。

一、内部审计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影响

1.内部审计可以有效的分析、评价风险管理的过程

(1)企业的内部审计,能够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制定进行科学的评价,并对企业战略目标与企业的组织结构和发展情况等是否相适应有一个全面的考虑。(2)企业的内部审计,能够对企业各部门的目标加以讨论,对各个部门的目标能否满足企业总目标的发展需求加以分析。(3)通过内部审计,能够判断企业管理层对于潜在风险的判断是不是足够准确,然后对相关的风险控制措施评估,来判断其是否完善,评价其所出现的影响与风险,是不是能够在企业可以承受的范围里面。(4)判断企业的风险是否可以得到科学的控制,风险管理的措施能否执行,并且判断风险管理报告是不是真的能够将问题进行全面的反映。

2.直接影响企业管理层的管理质量

从本质上来说,该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其能够对企业的管理者所提出的风险管理方案的合理性进行有效评估;第二,其能够对风险管理程序的科学性与执行的可行性进行合理评估;第三,通过对风险管理的科学评估,并作出有效的风险管理报告,来将风险管理控制的情况充分的反映出来。

3.能够协助各部门工作

(1)通过对员工进行风险评估与控制的培训工作,以此来确保风险管理意识能够真正的深入到全部员工心里面;(2)通过专项研讨会的定期开展,来邀请相关的专家,对于企业的风险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与分析,其中,审计人员就是会议的参与者与组织者。(3)通过对相关系统程序与软件的开发,来促使企业的风险评估常态化,提高风险控制质量[1]。

二、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1.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所谓的内部控制,指的是在进行实际的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相互制约又相互联系的关系,在这当中,主要一些列强化企业运行效率的方法与措施。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企业管理形式,其主要是针对于企业的内部,所进行的综合性管理工作。就针对于现代企业制度来说,其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设置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而在这当中,通过进行科学的内部控制,能够更好的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内部审计,能够帮助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于企业的风险因素加以识别,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适当调整,保证企业能够健康的运行[2]。

2.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估,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判断体系的健全性。我们在通过对相关测试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之后,能够找出企业在内部控制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采用有针对性的策略加以改正。事实上,健全企业内控制度,通常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作用,例如内控措施能否顺应企业的发展需求,是否依据国家标准执行等。因此,要求内部控制必须要保证各个岗位与部门控制的合理性,以此来保证相应的控制结果可以完成对岗位与职责之间的监督与约束。例如,在实际的内控过程中,要求企业的会计与出纳职责都必须要按照财务制度执行,与此同时,要求出纳和会计必须要各自独立,出纳不能实施会计的职责,而会计也不可兼任出纳。

(2)可以进行评价内部控制系统遵循性的测试

通过对内部控制点的测试,来分析哪些控制点建立了内控制度,并对于其实际的业务执行情况作出全面的研究与分析,进行制度运用情况的科学审查。虽然说,其主要的检查控制点都进行了系列的设置,不过,由于缺乏执行力度,导致制度难以执行。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程度作出相应的测试,并对其中的各种控制措施作出严格的审查工作,来确保其能够对相关的制度规定有一个认真的遵守与履行。此外,通过信赖度分析,来对系统的内部控制程度进行评价,以此来明确审计的重点。

(3)能够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内部控制系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内部控制的质量,将会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是否能够依据企业的目标顺利开展进行,以及能够达到其所预期的各项目标。此外,审计人员除了在对相关的账本、会计报表等的资料进行审计意外,其还应当对企业的管理与经营有一个明确的重视。就针对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部分企业通过兼并与收购的形式,来对子公司的发展提供了大力的扶持,不过,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公司的子公司出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提升,而母公司的业务数量则出现了下降。通过运用内部审计的办法,可以科学分析子公司与母公司的业务交易量,并以此来对子公司的经营情况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为子公司的经营与发展提供更好的经营决策。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就针对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企业内部审计还在初级的建设阶段中,其各项内部制度还不够完善。因此,企业不仅要强化财务审计与风险管理,还要建立起完善的控制与监督体系,以将内部审计的作用充分的 发挥出来,进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