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c语言学习心得范文

c语言学习心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c语言学习心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c语言学习心得

第1篇:c语言学习心得范文

关键词:翻转课堂;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6-0159-03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of "Univers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undation" Based on FCM

XU Fang-heng

(Zhejiang Industry Polytechnic College,Shaoxing 312000,China)

Abstract: As a basic course of non computer major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University'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undation plays a fundamental and leading role in developing students' computer application skills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Due to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is diverse, basic computer is not balanced, interest in learning differences, curriculum content updating quickly problems posed a severe challenge to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introducing the flipped classroom model, to reform the traditional course teaching.

Key words: the flipped classroom;universit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undation;teaching research

S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翻转课堂作为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近年来在国内外掀起了一股“翻转”之风[1]。

什么是翻转课堂?下面先来透视一般的课堂[2]:在世界各个地方,每天至少有数亿学生走进教室学习,这些教室基本上都大同小异,几十名学生,几排整齐的课桌,老师在讲台上辛勤地讲解,学生在下面有的埋头记笔记、有的看老师发呆、有的在课桌下面偷偷玩手机、有的趁机打盹……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容易顾及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学生在同一个教室接受的是一样的信息、一样的进度,当老师呈现一样的知识时,每个学生的反应是不同的:张三听懂了,李四没有弄懂,王五觉得无聊。一天的课堂学习结束了,大家都回家开始完成作业。类似张三这样的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作业;王五能基本完成大部分作业;而像李四这样的学生就很纠结,因为他还需要更多的帮助[3]。

1 翻转课堂的概念

翻转课堂一词最早来自国外,是从英文单词Flipped Class Model(或Inverted Classroom)翻译过来的,习惯性被翻译成“翻转课堂”“反转课堂”或“颠倒课堂”,亦或称为“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简称为FCM[4]。

翻转课堂由国外传入国内,国内外学者都在研究,但对于翻转课堂的明确概念,国内外还没有一个被广大学者普遍认同的定义[5]。近年来,部分学者所做的研究,层次不够深,仅局限于对翻转课堂实施过程的描述层面上,没有对翻转课堂的内涵做深入研究和分析。目前国内外有一些比较成熟的研究案例可以借鉴和参考,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梳理和提炼,试图给翻转课堂下个定义。翻转课堂是技术工具和教学的结合,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颠覆,实现了教师和学生角色的互换,教师担当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推动着,学生担当主动学习者、主动思考者,师生家长之间交流互动增多,有效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传统教学过程是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的传授,有的老师甚至是满堂灌,从头讲到尾,学生则成为一味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吸收则是通过课后作业、课堂实践操作来完成。翻转课堂则恰恰相反,老师知识的讲授是通过课下完成,老师为学生录制微视频,为学生提供多种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和在线资源,学生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等终端在线学习,学生在课前进行知识的预习和新知识的初步认知,课堂上则成为了学生与老师互动交流的平台,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老师则成为真正的答疑解惑者,师生在课堂上面对面互动交流,使学习探究更加深入,从而最终完成知识的吸收和转化[7]。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对比表来分析和厘清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的区别,更加清晰了解翻转课堂的本质[8]。传统课堂和翻转课堂区别对比如表1所示:

2 课题研究的意义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作为我院一门基础课,主要授课对象是非信息类专业,本课程给学生介绍最新最前沿的信息技术,OFFICE操作技能,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基础等内容,旨在为各个专业学生打下一定的信息素养,为后续专业学生打下一定的基础。由于高职学生生源多样、计算机基础不平衡、学习兴趣差异明显、课程内容更新快;再加上原来教师授课时间偏长,而学生实操时间偏短,师生互动不够等,这些都对“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针对“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面临的困境,“翻转课堂”模式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1)翻转课堂将教学过程转移到“课下”,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总结所学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答疑解惑,成为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2)翻转课堂完成了老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老师不再充当知识的灌输者和讲解者,而是成为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则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变成了主动思考者和主动学习者,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和学习自主性。

3)翻转课堂需要老师事先未学生提供多种途径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和在线资源,老师需要由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和多媒体制作基础,开发和维护自主导学系统、录制微课视频,学生则根据个人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手段,完成知识的吸收。

翻转课堂的实施,确实能够转变学生和老师的角色定位,转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升学习效率和课堂质量。

3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解决高职学生在学习《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生源多样、计算机基础不平衡、学习兴趣差异明显、课程内容更新快;再加上原来教师授课时间偏长,而学生实操时间偏短,师生互动不够等问题,通过实施翻转课堂来改变传统课堂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首先从理论层面上分析在高职院校《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实施翻转课堂的可行性;

(2)将翻转课堂的教学特点与我院《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特点进行分析和结合,开发出适合我院课堂教学的具体措施,并总结出适合高职院校相关课程的一般规律;

(3)开发出网络自主学习平台、移动学习平台、微视频等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供学生学习,开展《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实践教学;

(4)根据前期实施情况,分析在高职院校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4 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本课题是要在我院《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中实施翻转课堂教学,其主要研究思路有以下几点:

4.1基于翻转课堂的学习支持体系的构建

1)规划、整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推进教学内容的视频化、模块化建设。

要使教学资源成为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优质资源,仅仅是教材的电子化、资源的堆砌、答案汇集的教学资源是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的。必须对零散的课程资源进行重新规划、整合,对教学内容进行视频化和模块化处理。

2)构建学生互动学习平台。为了便于“翻转课堂”的有效开展,必须要为学习者构建一个适合自主学习,方便资源获取,并且还配以一些激励措施和引导手段的“学习支持体系”。“学习支持w系”构建的好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平台界面设计、课程框架设计、课程内容模块设计,其中以课程内容模块中的“学生自助导学系统”的设计为重点。

平台界面设计:清晰、明快的网页界面可以提高网络课程的可读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设计过程中,注重学习的独立性和个性化,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出友好的课程界面和多种师生交流模式。

课程框架设计:课程框架的有效设计可以更好地规划网页资源,提高网页空间的利用率和版面结构的清晰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好的向导作用。为解决此问题,采取的方法与途径如下:

整个课程框架规划为“成果大展台”“自助学习”“教学资源”“课后强化、互动评价”4大主要版块,每一版块内再布置相应的内容,如图1所示:

课程内容模块设计:课程内容模块主要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基础、Word模块、Excel模块、PPT模块和常用多媒体软件应用6大模块,具体内容规划如图2所示:

4.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构建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是实现翻转课堂的前提条件,但实施是关键。翻转课堂具体实施安排如下:

1)充分发挥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导学作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2)重新调整教学安排,使虚拟化和现实化并重。

3)充分利用课程平台的论坛、聊天室、问卷调查、作业等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学习效果,对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解答。

4)在平台中充分运用系统日志跟踪学生自主学习的状况,并给予及时提醒。

5)为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微课设计尽量赋予生动性和趣味性。

6)及时公布学生通过“自助导学系统”学习的成绩和排名,并给予奖励和鼓励。

5 结语

本文对基于FCM的《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进行了研究,并对基于翻转课堂的学习支持体系的构建进行了设计,阐述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步骤。

参考文献:

[1]金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 职教论坛,2014(23).

[2]赵遥仇慧.关于翻转课堂的思考[J]. 青年文学家,2013(15).

[3]张金磊,张宝辉.游戏化学习理念在翻转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1).

[4]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1):58-64.

[5]张新明,何文涛.支持翻转课堂的网络教学系统模型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8):21-25.

[6]马秀麟,赵国庆,邬彤.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1):79-85.

第2篇:c语言学习心得范文

关键词:信号与系统;教学改革;CDIO

作者简介:印勇(1963-),男,重庆人,重庆大学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重庆 400044)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大项目(项目编号:101103)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71-02

传统的工程教育偏重于学科知识的传授,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教育、训练存在许多缺陷,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已经不能满足时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200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跨国研究组合,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并成立了CDIO国际合作组织。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它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CDIO是一整套符合工程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和特点的教育模式,它通过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和推广价值。

“信号与系统”课程是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本科教育中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该课程通过将信号和电路系统抽象为数学模型、分析和研究信号与线性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与性能。该课程理论性强,课程内容与数学知识和物理概念联系紧密,是本科教学中公认的“难课”。为高质量地完成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我们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对“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课外自主研究、课堂讨论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意识和思维方法。

一、传统“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模式的不足

1.“满堂灌”式的“一言堂”课堂教学

传统“信号与系统”教学中主要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仅被动地接受知识,加之课程理论性强,课程内容涉及复杂抽象的数学关系,学习起来比较晦涩难懂,造成相当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2.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脱节

一般该课程配合理论教学内容仅开设了少量的验证性实验,且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纯理论知识的传授,面对抽象的数学关系,学生很难与实际工程中的物理概念与工程概念联系起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概念、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难以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3.学科知识缺乏融会贯通

“信号与系统”与“电路原理”、“电子技术”、“通信原理”等课程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然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把它们视为毫无关系的相互独立的课程,几乎无法体会到它们之间的联系,缺乏课程知识间的融会贯通。

4.课程考核方法单一

该课程的考核一般都采用期末一次性考试,同时参考平时作业评定成绩的方式,考核方法单一,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和评价,无法实现对学生进行能力素质的考核,导致学生知识学习与能力素质发展不协调。

二、基于CDIO理念的课程教学改革

1.合理设置疑问,采用研讨式教学方式

在“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中,我们梳理总结了课程知识点,根据“信号与系统”课程各部分知识的特点,合理设置疑问,并将学生每4~6人分成一个讨论小组,让学生课外查阅资料,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堂讨论和陈述,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思维的内因,活跃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如,采用微分方程分析线性系统响应的教学中,在课前设置“怎样利用微分方程的特解、齐次解分析系统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全响应?有多少种分析途径?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全响应与系统初始状态、原始状态有怎样的关系?”等疑问,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微分方程的数学基础,在课外查阅资料,在课堂通过讨论和陈述观点使学生牢固掌握该知识点,提高教学效果,彻底改变了目前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2.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信号与系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将抽象的数学关系与实际工程中的物理概念和工程概念联系起来。通过设计若干课程研究项目,如“信号频谱分析研究”、“信号分析与音乐合成研究”、“吉布斯效应研究”、“线性时不变系统频率特性研究”等,引导学生分小组依托开放实验室自主完成项目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并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更加明确,实践动手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3.学科交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信号与系统”是建立在“高等数学”、“复变函数”、“电路原理”、“电子技术”等诸多学科基础上的一门课程,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学习信号与系统分析理论的同时,巩固和提高其他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能力。如学生通过线性时系统传输函数的研究和学习,进一步拓宽“电路原理”课程中二端口网络、电路的频率特性、电子技术课程中放大器增益、频率特性等方面的知识;通过编写Matlab仿真程序,加深计算机语言和软件方面的知识;通过课程分析讨论和项目研究,掌握处理信息和观察实验能力。这样,本课程的学习就与“高等数学”、“复变函数”、“电路原理”、“电子技术”等多门课程紧密结合,使学生对各课程知识融会贯通,对学科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宽阔的思路。

4.加强课程教学过程控制,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改革“信号与系统”课程考核方法,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参与课程小组讨论,并在课堂上陈述自己的观点;通过课程设置的研究实践项目进行“做中学”,并将其纳入课程考核范围。本课程期末考试仅占总成绩的50%,课程研究实践项目成绩、作业、课堂讨论等占总成绩的50%,改变了“期末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强化了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意识。

三、教学效果

在融合研讨式学习与CDIO理念的指导下,通过课程教学设计和两届学生的教学实践,学生主动学习和钻研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和回答问题,对学习充满了兴趣。他们发现课程涉及的数学公式不再枯燥抽象,而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引人入胜的有力工具。学生在课外利用开放实验室独立主动完成课程研究项目不仅巩固了课堂和教材上的基本知识,还融入了其他课程或参考资料中的信息,拓宽了知识面。例如,在“信号分析与音乐合成研究”中,学生不仅巩固理解和掌握了信号频谱、信号傅里叶分析方法等,而且还学到了乐理知识、音乐音调音色与其频谱的关系,强化了计算机语言和程序设计能力等。学生们在项目研究学习中充分发挥自主创新思维,完成了许多富有创意的音乐合成作品,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通过融合研讨式学习与CDIO的“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优化了课程教学内容,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初步形成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素质教育“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体系;在课程教学中发挥了“学生是教育主体”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美]Edward F.Crawley.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顾佩华,沈民奋,李升平,等.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6(1):12-20.

[3]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第3篇:c语言学习心得范文

【关键词】 超敏C反应蛋白 补体因子H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CAD)的病因涉及到基因和环境因素[1]。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

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的炎症反应先于心血管事件之前。C反应蛋白(CRP) 是炎症的一种指标, 研究证实CRP水平与冠状动脉、脑动脉和周围AS的存在及严重程度有明显相关性[3] 。超敏CRP(hsCRP)与CAD患者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尚存在争议[45 ]。

CAD不仅与炎症有关,还与机体的免疫系统有关。补体系统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补体广泛参与机体抗微生物防御反应以及免疫调节。补体因子H (CFH)是存在于正常血清中的补体调节蛋白之一,是旁路途径活化和放大效应的主要抑制因子[67]。补体系统也是产生和维持动脉内膜上炎症反应的关键因素之一 [8]。研究显示,CFH的基因多态性与CAD的易感性有关[7,9],但研究结果并不一致[10]。作者主要研究hsCRP、CFH与CAD及其严重程度的关系。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7年7月至2008年1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内科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447例。以造影结果提示至少有1支冠状动脉直径减少>50% 和符合WHO心肌梗死诊断标准的210例为CAD组,根据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按照病变血管又将其分为1、2和3支病变组,以上3组病人均排除严重的肝、肾、肺和脑等器质性疾病及近期有手术、外伤、感染史者;其余237例作为对照组。体重指数(kg·m-2)=体重/身高2。

1.2 标本采集及测定

所有患者均空腹12h 以上, 于行冠脉造影术前取桡动脉血3ml, 0.1mmol·L-1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 3000r· min-1 离心15 min, 收集上清液。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hsCRP(试剂盒为Beckman公司产品)、 CFH水平(试剂盒为美国ADL公司产品)。

1.3 统计学分析

统计分析用SPSS15.0 for Windows软件,计量资料作正态分布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计量资料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用特征工作曲线(ROC曲线)分析hsCRP和CFH对CAD的预测作用。Boxplot分析hsCRP和CFH与CAD严重性的关系。P

2 结

2.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由表1可见,传统心血管危险因子如糖尿病、高血压、家族史、吸烟史和高脂血症史在CAD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CAD组患者年龄较对照组大,男性居多。表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例

2.2 hsCRP和CFH预测CAD易感性

受试者特征工作曲线(ROC曲线)下面积代表血浆hsCRP和CFH浓度对CAD易感性预测的有效性。从图1中可看出,血浆hsCRP浓度对CAD易感性预测的ROC 曲线下面积为0.607(95% CI为0.540~0.675,P=0.002),敏感性72%,特异性59%。血浆CFH浓度对CAD易感性预测的ROC 曲线下面积为0.483(95% CI为0.414~0.552,P=0.624), 敏感性52%,特异性48.7%。

2.3 hsCRP和CFH与CAD严重性的关系

图2、3中根据狭窄血管的数量分析血浆hsCRP和CFH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关系。可见CAD组hsCRP浓度高于对照组,2支病变组hsCRP水平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CAD独立危险因素的逻辑回归分析

用逐步回归分析与CAD相关的独立危险因子,校正性别、糖尿病、高脂血症后,吸烟和高血压仍然是CAD的独立危险因子,血浆hsCRP浓度与CAD危险无关。见表2。图2 hsCRP浓度与病变血管支数关系

3 讨

CAD的病理基础是AS。Ross[11]提出AS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大量研究证实了这种假设。许多研究表明,冠状动脉局部或全身的炎症在AS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所致的并发症中起着重要作用,炎症反应的激活可能是导致 AS斑块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炎症反应是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产生的防御反应。炎症反应时,机体分泌大量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和CRP来实现对自身的保护。血浆炎症标志物hsCRP等可以预测心血管事件[4,1213]。hsCRP的升高水平与心血管事件,如心源性猝死和心肌梗死的发生存在显著相关性[14]。本研究中,hsCRP在CAD与对照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预测冠心病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07,敏感性72%,特异性59%,但影响CAD发病的因素很多,在校正性别、糖尿病、高脂血症后,hsCRP与CAD无相关性,这与Ulucay 等[5,12]研究相一致。在对血管病变严重程度的分析中发现2支血管病变组hsCRP水平较之对照组有显著差异,说明hsCRP和血管病变程度之间呈弱相关性。hsCRP在心血管病中作用不一致的原因可能由于CAD组和对照组中的随机检测误差和时间上的不同、种族差异等最后导致危险因子与CAD风险之间的不确定关系。

补体系统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补体广泛参与机体抗微生物防御反应以及免疫调节,也可介导免疫病理损伤[15]。

有研究表明正常动脉内没有补体成分的激活,但是在AS病变处,尤其是易损斑块和破裂斑块处补体大量激活。在AS病变处,补体主要是通过经典途径和旁路途径激活。对这些部位进行免疫组化法研究发现,病变处有C1q、C4、C3的激活和C5b9复合物的产生[8]。有研究者[16]认为CRP在粥样硬化斑块和缺血性心肌中均有存在,并均可促进局部补体的激活。激活的补体片段可能通过以下机制介导心脏血管和心肌的损害:刺激中性粒细胞,使其聚集、脱颗粒;诱导组织因子表达,加强凝血机制,加速促凝微泡的形成;通过插入膜攻击复合体(C5b9)直接损伤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还可诱导心律失常,促进冠状动脉收缩。CFH是一个血浆蛋白,它作为补体激活途径的调节因子,可以通过抑制旁路途径C3转化酶的组装调控旁路途径,减少C5b9复合物的形成,协同I因子将C4b裂解为C4d和C4c;使C3b裂解出c3f而形成iC3b,后者进一步裂解为C3dg和C3c,由此控制补体系统活化[17]。

有研究者[7]在前瞻性研究中选择5 520例CAD患者进行研究,结果发现CFH基因多态性影响心肌梗死的易感性,这提示补体系统在CAD发病中起作用。有研究[9]入选了493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的CAD患者,结果证明了CFH基因多态性与CHD有相关性。本研究中,血浆CFH与CAD相关分析并未发现血浆CFH与CAD有关,其预测CAD的ROC 曲线下面积仅为0.483,而且在不同病变支数组间血浆CFH无差别,提示它对CAD诊断作用有限。

总之,本研究中观察到血浆hsCRP、CFH与CAD无相关性, 但hsCRP和血管病变程度弱相关。

【参考文献】

[1]LIEB W, MAYER B, KNIG I R, et al. Lack of MEF2A mutations i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J Clin Invest, 2005:115(4):10161020.

[2]LIBBY P, RIDKER P M, MASERI A. Inflammation and atherosclerosis[J]. Circulation, 2002,105:11351143.

[3]DANESH J, MUIR J, WONG Y K,et al. Risk factors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acutephase protein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 Eur Heart J,1999,20(13):954959.

[4]NURKIC′J, NURKIC′M, NURKIC′M. 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 and lipid status as a risk factors for coronary disease[J]. Med Arh,2007,61(3):138141.

[5]ULUCAY A, DEMIRBAG R, YILMAZ R,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sma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and presence and severity of coronary stenosis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angina[J]. Angiology, 20072008,58(6):657662.

[6]ZEE R Y, DIEHL K A, RIDKER P M. Complement factor H Y402H gene polymorphism, Creactive protein, and risk of incident myocardial infarction, ischaemic stroke, and venous thromboembolism: a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J]. Atherosclerosis,2006,187(2):332335.

[7]KARDYS I, KLAVER C C, DESPRIET D D,et al. A common polymorphism in the complement factor H gene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the Rotterdam Study[J]. J Am Coll Cardiol,2006,47(8):15681575.

[8]OKSJOKI R, KOVANEN P T, PENTIKINEN M O. Role of complement activation in atherosclerosis[J].Curr Opin Lipidol,2003, 14(5):477482.

[9]PULIDO J S, McCONNELL J P, LENNON R J,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ssociated variants of complement factor H and LOC387715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Mayo Clin Proc,2007,82(3):301307.

[10]NICAUD V, FRANCOMME C, RUIDAVETS J B,et al. Lack of association between complement factor H polymorphisms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or myocardial infarction[J]. J Mol Med,2007,85(7):771775.

[11]ROSS R. Atherosclerosis is an inflammatory disease[J]. Am Heart J,1999,138(5 Pt 2):S419420.

[12]TANIGUCHI H, MOMIYAMA Y, OHMORI R,et al.Associations of plasma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with the presence and extent of coronary stenosis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Atherosclerosis,2005,178(1):173177.

[13]ARROYOESPLIGUERO R, AVANZAS P, COSNSALES J,et al.Creactive protein elevation and disease 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Eur Heart J,2004,25(5):401408.

[14]MEMON L, SPASOJEVIC′KALIMANOVSKA V, BOGAVACSTANOJEVIC′ N,et al. Association of Creactive protein with the presence and extent of angiographically verifie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Tohoku J Exp Med,2006,209(3):197206.

[15]LISZEWSKI M K,FARRIES T C,LUBLIN D M,et al.Control of the complement system[J].Adv Immunol,1996,61:201283.

[16]SEDDON J M,GENSLER G,MILTON R C,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Creactive protein and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J]. JAMA,2004,291(6):704710.

第4篇:c语言学习心得范文

[关键词] 纤维蛋白原;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高敏C反应蛋白;冠心病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6(a)-018-03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erum high-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fibrinogen levels and atheromatous plaque unstability of coronary artery

HU Ye1, ZHI Yongchao2, ZHANG Zhijing1,LIU Yonghua1,WANG Xinjie1

(1.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Central Hospital of Dalian City,Liaoning Province, Dalian116033,China;2. Department of Circulation,Central Hospital of Dalian City, Liaoning Province,Dalian11603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serum high-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fibrinogen(FIB)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 and steady coronary heart disease(SCHD) and their correlations with atheromatous plaque unstability of coronary artery. Methods:195 patein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coronary artery angiography(CAG) from October 2007 to August 2008, 150 cases with CHD and 45 cases with normal coronary angiograms (no-CHD group), 109 patients with ACS among them, 41 pateints with SCHD. Serum HDL-C,MCP-1 and fibrinogen levels were measured at once coming into the hospital. Results: Serum LDL-C,HDL-C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and lower in the CHD groups than in no-CHD groups. In pateints with ACS, serum hs-CRP,FIB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pateints with SCHD. Conclusion: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hs-CRP,FIB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 with the atheromatous plaque unstability of coronary artery in pateints with ACS.

[Key words] Fibrinogen;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斑块的不稳定性和破裂是心肌梗死和猝死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最危险的因子。因此,研究斑块不稳定性和破裂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探求不稳定性的标志物和危险因子,寻求早防治,早诊断,是防止动脉硬化的关键和重点。国外研究显示,绝大多数冠状动脉事件发生在“无血流动力学意义”的病变[1],因此早期识别和干预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具有重要意义。血管内超声学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 “成熟期”的钙化斑块、相对成熟期的纤维斑块和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密切相关的脂质斑块[2]。识别极易引发临件的高危斑块无疑会为在ACS发病之前寻找新的治疗时机提供有益信息。有研究表明,机体慢性炎性反应过程中,肝细胞产生的急性时象反应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是最主要的刺激因子,直接参与了局部、全身炎症进程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发展的所有环节。三维血管激应图成像研究[3]表明,在人冠状动脉中检测出的与斑块稳定性有关的高应变灶,与C-反应蛋白具有相关性。因此,本研究通过检测冠心病尤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FIB、CRP和血脂水平,探讨CRP和FIB与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关系,以期指导患者的治疗,改善预后。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心内科2007年10月~2008年8月住院患者,入院前4周未服用过降脂药,且肝肾功能正常,排除合并严重肾病和眼底病变的糖尿病、高血压、心力衰竭、肿瘤、免疫性或感染性疾病和血液病等。①对照组45例:因胸部不适入院,经生化检查、胸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冠脉造影检查排除心脏疾患。②冠心病组150例:经冠脉造影证实,冠脉至少有1支内径狭窄≥50 %。在本组中,根据病史、查体、辅助检查和冠脉造影结果分为稳定型冠心病组和ACS组。

195例患者中对照组非冠心病患者中,男21例,平均年龄(61.0±3.78)岁;女24例,平均年龄(62.0±4.6)岁。冠心病组男74例,平均年龄(61.0±3.21)岁;女76例,平均年龄(61.0±7.89)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脉照影结果显示单支病变69例,双支病变55例,3支病变26例。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09例,稳定型冠心病患者41例。

1.2方法

1.2.1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计分法按狭窄累及冠状动脉的数分为1、2或3支病变组,如果累及左主干归为2支病变组。按每支血管近中段最狭窄程度计分,0分为无狭窄,1分为狭窄程度1%~24%,2分为25%~49%,3分为50%~74%,4分为75%~99%,5分为100%闭塞,各狭窄冠状动脉分数的累加即为冠状动脉病变的总积分。

1.2.2筛查传统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如老年、早发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腹型肥胖、体重指数、吸烟量、饮酒量。

1.2.3血浆MCP-1、 hs-CRP水平测定由美国Beckman特定蛋白分析仪,采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MCP-1,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hs-CRP。

1.2.4血脂测定使用Beckman公司CX4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用北京中生生物技术公司生产的试剂盒酶法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apoA1。

1.3统计学处理

计量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 hs-CRP与FIB、LDL-C的相关性分析用SPSS 10.0软件Spearman相关分析。P

2结果

2.1 血脂检测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存在明显的脂代谢紊乱,与非冠心病患者比较,冠心病患者血清LDL-C水平明显增高,HDL-C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血清炎性因子检测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患者血清hs-CRP、FIB水平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炎症在心血管疾病的产生,特别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在心血管疾病领域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研究得最广泛的一个炎症指标。最近研究表明,中等危险程度人群(10年内患心脏病危险性为10%~20%),参考hs-CRP后,重新得出的评价结果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显著增高。Ridker等研究者在JUPITER (the Justification for Use of statins in Prevention: an Intervention Trial Evaluating Rosuvastatin)实验中首次证实,对仅有hs-CRP化验检查不正常而其他正常的人群进行治疗,临床后果得到显著改善[4]。表明hs-CRP正在成为血脂之外,冠心病预防和治疗的重要靶点。本组研究发现:在ACS组患者中,hs-CPR浓度明显增高,并且与HDL-C、LDL-C水平密切相关,与稳定型冠心病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FIB和hs-CRP均是肝合成的急性期反应蛋白。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除有LDL胆固醇沉积外,还有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沉积,提示在AS形成过程中有脂凝间共同作用的机制[5]。 FIB即凝血因子Ⅰ,是凝血系统的中心蛋白,对凝血、血小板聚集、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都有极大的影响,直接参与血栓的形成。有研究证实,血浆高FIB水平可改变粥样斑块巨噬细胞帽的渗透性,使斑块帽变薄,动脉斑块发生溃疡,易于破裂,启动血栓形成的过程[6]。而血栓形成是造成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主要发病机制。本组研究亦发现冠心病组患者FIB水平升高、LDL水平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ACS患者FIB升高更加明显,与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作为炎症、凝血、血脂之间联系的桥梁, FIB在ACS的发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改善FIB的含量,也是预防冠心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Scirica BM.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emerging tools for diagnosis and risk assessment[J].J Am Coll Cardiol, 2010,55(14):1403-1415.

[2]Miyazaki SI, Hiasa Y, Takahashi T, et al. Waist circumference reduction is more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the improvement in endothelial function afte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than body mass index reduction[J]. J Cardiol,2010,55(2):266-273.

[3]Hong YJ, Jeong MH, Lim SY, et al. Elevated preprocedural 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are associated with neointimal hyperplasia and restenosis development after successful coronary artery stenting[J]. Circ J,2005,69(12):1477-1483.

[4]M llmann H, Nef H, B hm M, Laufs U. Highlights of the hotline sessions presented at the scientific sessions 2008 of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Clin Res Cardiol, 2009,98(1):1-7.

[5]Lau DH, Huynh LT, Chew DP, et al. Prognostic impact of types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Am J Cardiol,2009,104(10):1317-23.

第5篇:c语言学习心得范文

关键词:高中英语;大学英语;衔接;心得

随着就业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英语水平在社会交往及职业

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都会根据自身需要或多或少地把应聘者的英语能力作为一项参考指标,特别是对于外资企业和对外贸易频繁的私人公司,更加注重该项目

的考核。然而,不难发现,许多学生对于如何快速地从高中英语过渡到大学英语这一问题是比较迷茫的。这是因为,刚刚经历了追求分数的英语学习之后,步入大学,分数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并且大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很容易在这种环境下放松对英语的学习。

所以,通过从高中到大学的英语学习,本人就英语学习脱节存在的原因和学习心得作出简要的分析和总结。

一、衔接问题出现的原因

1.学习的内容有很大不同

按照传统的划分,英语学习分为听、说、读、写和译五大项。然而历年来,高考这根指挥棒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内容。由于听力分数在高考中仅仅作为参考,并没有加入总分的计算中,而口语更是没有任何形式的考核,所以,大多数学生把阅读和写作作为学习的重点,只注重语法和单词,忽略了听说的同步,造成“聋子英语”和“哑巴英语”。无论是平常的测验还是高考,我们都会看到这种现象:在播放听力资料时,许多学生不是在做听力内容,而是奋笔疾书其他的题目。进入大学,英语的学习则大大不同。大学英语教材使用《新视野大学英语》,主要由《读写教程》《听说教程》《泛读教程》《快速阅读》和《综合训练》等组成,与教材配套的还有磁带、学习光盘、电子课件、网络课程、试题库和语料库。除了在词汇方面的要求有了较大提高外,在五大能力的培养方面基本上

都有涉及。不仅如此,大学生普遍参加的四六级英语考试对听力的要求逐年增加,目前已经占到总分的35%,所以,在学生中流行的一句话是:“成也听力,败也听力。”除此之外,四六级考试还会组织专门的口语考试,这样,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起到了导向作用,不仅仅注重传统的读写项目,更要弥补前期对听力口语的忽视而造成

的“跛足英语”。这是高中英语和大学英语不容易衔接的客观原因。

2.学习方法的转变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学会大量的语法和词汇搭配,多数教师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无论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然后进行题海战术,通过做大量的类型题,被动地记住各种考点内容。很多情况下,各种句法语法词法已经由教师总结出来,学生要做的只是反复死记硬背。这种情况下,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缺乏主观能动

性,进入大学后,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大学英语的学习,课时少,形式丰富,教师只是起了引导和点拨的作用,不再讲解大量的知识。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及时适应学习环境并有所改变,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根据教师的指导,自主地深入课本的学习以及涉猎课外英语读物、各种英语期刊和电视广播节目。只有这

样,学生才能达到大学英语的要求,提高英语的综合能力。这是高中英语和大学英语不容易衔接的主观原因。

二、大学英语学习心得总结

1.听力的关键

听力中分为精听和泛听,在我们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多以泛听为主。每天戴着随身听,坐车的时候听,打饭打水的时候听,睡觉以前还听。可是这样听下来收效不大。泛听不如精听,你这次听不懂的单词和意群,放过去了,下次遇到还是不懂,要向精读那样精听,一句一句地抠,直到听懂为止。事实证明,收效很大,所以,建议大家以精听为主,泛听为辅。

根据三年大学英语的学习经验,总结出精听四步走的方法,即“听、记、复、查”。第一步,要在不看原文材料之前完整地听几遍,尽可能地多听关键词,要点是听句子的主谓宾,实词以及说话人的语气,直到关键词饱和。第二步,要边听边记,列出关键词,把原文的大概意思写下来,并能串联成句子。第三步,要根据写下的内容复述听力材料,只要意思接近,可以随意地变换句式词组,灵活地讲述。第四步,再查听力原文,将自己复述的内容与原文作对比,找出没有抓住的关键点,并从两个方面思考这些问题——为什么听不到(生词还是语速的原因)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2.口语的训练

第一,多听,多模仿,加强英语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学好音标,注意非音段层面的发音技巧的练习。模仿标准的语音语调,注意连读、弱读、失去爆破、音的同化等语言现象,解决普遍的发音问题,克服错误的发音习惯。第二,多背诵,多复述。国外一些心理语言学家研究并证明了重复讲述对流利性的影响。经过练习,犹豫现象会减少,语速会增加。第三,有意识地克服翻译习惯,培养英语思维。从背单词开始就要有意识培养自己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创造英语

环境来练习英语对话。

其中,复述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可由一两句开始,听完后用自己的话(英语)把所听到的内容说出来,一遍复述不下来,可多听几遍,越练遗忘就越少。在刚开始练习时,因语言表达能力、技巧等方面原因,往往复述接近于背诵,但在基础逐渐打起来后,就会慢慢放开,由“死”到“活”。在保证语言正确的前提下,复述可有越来越大的灵活性,如,改变句子结构,删去一些不大有用或过难的东西,长段可以缩短,甚至仅复述大意或作内容概要。

3.阅读的难点

阅读能力的提高重在两个方面,一是丰富的单词量,二是长难句的理解能力。英语课到高中毕业时英语词汇量为2400~2500词,而大学英语阶段要求学生学会使用4795个左右单词,六级考试要求更高,5500个左右的单词,这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是十分艰巨

的任务。结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和平时记单词的实际情况,每天要抽出三段时间来背单词。第一遍“初识”,把生词用特殊符号标注出来,作单独记忆;第二遍浏览已会单词,重点攻克第一遍标注的生词;第三遍只要关注第二遍的重点单词即可。每天的单词识记量至少要达到100个,只有这样,才能在短期内反复几遍背诵单词。用一句话总结方法:在忘却之前重复记忆。

长难句的攻克主要在于熟练,在运用语法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阅读英文文章。这样熟能生巧,既培养了语感,也能提高阅读的速度。在选择读物时,《21世纪报》和《经济学人》是很好的杂志报纸,既富有知识性,也不乏娱乐性。如果能坚持下来,不仅可以轻松应对考试,而且英语能力会有极大的提高。

4.写作能力的提高

通过每天写英文的日记来练习,把学到的、读到的单词、词组和句法有意地运用到写作中,多加练习,这些亮点自然而然就会成为自己的东西。写作贵在持之以恒,坚持三步走:第一,自己写下初稿;第二,自己修改一次,并让水平比你高的人修改,或者是教师。第三,rewriting。全部改完后,再自己重新写一遍。这样从错误和不足中学习改进,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三、总结

高中英语学习与大学英语学习方式方法及内容的不同是造成两个学习阶段脱节的主要原因。显然,大学英语只有这样全面的学习才能真正提高英语能力,适应社会的需要。很多时候,我们太在意分数的提高,以至于偏离了语言学习的根本,这样的结果只是培养了一个个考试机器,但是并不切合实际。而且,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听说的训练也会使读写得到极大的提高,培养实用全面的人

才。所以,在高中新课程的学习中,要逐步改变这种状态,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高中和大学英语的学习很好地衔接起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C].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郑树棠.新视野大学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第6篇:c语言学习心得范文

关键词:C语言;学习兴趣;教学方法;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5-1110-02

《C语言程序设计》(以下简称《C语言》)课程是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理工类大多数相关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教学目的是通过《C语言》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基本结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基础,《C语言》课程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后续相关课程学习的效果。

1 研究《C语言》学习兴趣培养的原因

我校属于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基础普遍比较差,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学习能力相对较弱,表面上学生都有学习知识的愿望,但实际上不努力,这就是客观现状。所有课程都面临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C语言》更是如此。作为第一门计算机语言课程《C语言》的教学,任课教师都知道它的重要性,但实际上在教学中重结果轻原理、重现象轻本质、重片面轻联系、重讲授轻讨论、重外因轻内因等现象依然存在,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讲课枯燥。导致学生学习《C语言》课程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能力差、学习效果不好,时有逃课现象等,也导致教师教书育人的信心下降。因此,客观上要求教师要转变观念,加强教学研究,深化课程改革,从培养学生学习《C语言》的兴趣出发,贴近学生,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效果。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把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摆在首位,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引发学生的学习《C语言》的兴趣。学生学习能力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习获得的内在素质提高,显然,加强学习引导是基础,培养学习兴趣是关键,掌握程序设计是目标。兴趣的培养取决于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目的和获得知识的程度(是否学得懂),为此,笔者在《C语言》教学中,对于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做了一些实践探讨,仅供参考。

2 《C语言》课程中学习兴趣培养的教学研究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纲要》(规划)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根本任务”。《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规划)中要求“更加注重教学的创新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和选择性,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从两个《规划》中可以看出,教学必须改革,才能实现人才培养需要。大学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针对《C语言》教学,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能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笔者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2.1 基于学习兴趣培养 研究《C语言》教学目标

在《C语言》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同学学习没有兴趣,就其原因主要是认为学习《C语言》没有用,加之教师在教学中又忽视内因的调动,导致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恩格斯说"兴趣与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研究《C语言》课程的教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其一,基于教学目标,探讨教学方法。学习语言的直接目标就是编程,不会编程就等于没有学习和掌握《C语言》,更谈不上综合能力的提高了。为此,我们在《C语言》教学中,积极开展教学实践,以设计程序和提高编程能力为主要目标,研究和实践了一套行之有效教学方法,即阅读程序法、绘画框图法、类比教学法、渐进教学法、多解教学法、归类教学法、综合应用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编程能力,并形成了教学目标层次模型。

其二,基于素质提高,挖掘课程育人因素,探讨教学目的。一方面要学生明确读大学的目的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如果不强调素质,过分强调实用,参加培训班就可以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告诉学生学习能力和方法获得的途径。为此,我们专门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受就业现状、学习习惯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同时发现学生不能正确处理专业(课程)学习与素质培养的关系,缺乏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培养综合素质的途径选择。回顾20世纪的人才培养主要依靠专业教育,因此,在《C语言》教学中,我们结合《C语言》蕴含的程序设计基本思想和基本概念,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训练,丰富学生智慧,并通过算法(程序设计)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解决问题的精神及认真的学习态度。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学习能力和方法来源于专业(课程)学习,大学的目的实现取决于“学”,载体主要是课程,只有这样教书育人,才能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能力,培养综合素质。

2.2 基于学习兴趣培养 研究《C语言》的教学方法

在《C语言》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同学学习《C语言》没有兴趣,主要原因是学不懂,求知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加之教师对学生基础认识不足,导致教学中重结果轻原理、重现象轻本质,重片面轻联系,重讲授轻讨论,教学抽象、枯燥。为此,对于《C语言》教学,我们把教学场所搬到计算机实验室,教学方法上采用过程化(细节)、比较法(联系)、讨论法(交互),教学中把抽象概念形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系统知识规律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过程化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人的语言最高境界是非过程化,而计算机的工作特点是过程化。《C语言》是过程化程序设计语言,要求程序设计者必须一步一步描述解题步骤计算机才能执行。《C语言》语法复杂,内容多,加之我校学生70%以上来自农村,基础差,底子薄,自学能力差,初学《C语言》非常困难,学习中总有很多为什么。因此,我们在《C语言》教学中运用过程化思想,在讲清楚是什么的同时尽量描述为什么,既要讲清楚结果(现象),又要描述原理(本质),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研究和学习《C语言》,培养学生务实的学习作风和兴趣,例如:对int a,b,c;的认识,从现象上看是定义变量类型,实质是定义数据结构、申请存储单元、定义符号地址。通过教学实践,学生听课时提问的人明显多了,学生学习《C语言》的积极性明显增强,教学效果明显好转。

2)比较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在《C语言》教学中,我们发现孤立的讲授《C语言》学生不容易接受,听不懂,想不明白,加之教师敢进度,导致学生失去学习《C语言》的兴趣。大家知道,程序设计就是仿真,最好的方法是联系其它学科寻找参照物比较学习。程序设计的基础是数据结构、核心是算法,算法的核心是数学,讲授计算机语言就是教数学。因此,我们在讲授《C语言》程序设计时与数学解题步骤比较,引导学生比较思考问题,掌握学习方法。例如,已知圆的半径为6,求圆的面积。

【数学解法】

假设:半径为r,面积为s

已知:r=6

求解:s=∏r2

=3.14×6×6

=113.04

答:圆的面积为113.04。

【C程序代码】

void main()

{

int r;

float s,pi;

r=6;pi=3.14;

s=pi*r*r;

printf(“s=%f\n”,s);

getch();

}

比较上述两个过程,数学解法步骤是变量假设—已知—计算求解—回答。C语言程序步骤是定义变量—输入数据—计算处理—显示结果。可见,四个步骤分别对应,表达方式不同而已。通过比较学习,学生理解了数学与程序设计的关系,很快掌握程序设计的简单方法。在《C语言》教学中,我们发现可以联系比较的知识点很多,比如讲授数据类型和函数时分别与数学中的数据和函数进行比较学习。比较法的使用,既使学生掌握知识,又使学生掌握学习思考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C语言》的兴趣。

3)讨论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在《C语言》教学中,我们发现仅靠讲授和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C语言》涉及的概念比较复杂,规则繁多,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以及厌学情绪,这种重讲授轻讨论的现象,教学效果低下。因此,根据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成果,我们构建了讲授—实验—讨论—分享的教学模式,即在计算机实验室上课,建立学习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开展实验讨论活动,及时验证讨论内容,引导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学直接直观,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果,形成了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的氛围。例如:已知一个任意三角形的三边分别是10cm、6cm、13cm,求三角形的面积。

【程序代码】

#include

void main()

{

int a,b,c;

float v,s;

a=10;b=6;c=13;

v=(a+b+c)/2.0;

s=sqrt(v*(v-a)*(v-b)*(v-c));

printf(“%f\n”,s);

getch();

}

针对例题,讨论三个问题:1)已知三边分别是10.4、6.5、13.2时程序如何完善?2)程序中没有#include结果如何、为什么?3)v=(a+b+c)/2.0,改为v=(a+b+c)/2,又如何?通过问题讨论驱动,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分享学习成果,提高学习兴趣。

3 研究《C语言》学习兴趣培养的意义

当前,学生学习习惯差,学习努力不够,这是普遍现象,培养学习兴趣已经是当前课程教学中的首要任务。因此,在《C语言》教学中研究学习兴趣培养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1)《C语言》课程教学得到深化改革,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2)从教师角度看,一方面教师明确了语言学习的重点就是设计程序,基础是培养兴趣,目的是提高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教师更新了教学观念,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应用。3)从学生角度看,一方面明确了学习目标和学习目的,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观念得到了转变,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4)从教育出发,教育对象和时代的变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培养学习兴趣,又要求培养学生能力和技能。因此,我们通过教学实践,开展了《C语言》课程学习兴趣培养的教学研究。

第7篇:c语言学习心得范文

近年来,大学英语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的试点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扩大,参与的诸多高校利用蓬勃发展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得以改变。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依托、以教室为基地的教学方式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革新为现代网络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读写课、听说课和网络自主学习并行的教学模式。

1.新时代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的要求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要求各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本校的教学目标,设计各自的课程体系,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强调应该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英语教学,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与条件。对于使用计算机教学的课程,应有相应的面授辅导课时,学校应将面授辅导课时计入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学生通过计算机学习完成的课程,经考试合格,应计算学分。

2.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的现状

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远程教学发展带来了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即网络教学,一般利用硬件环境如已经普及的电脑和宽带网络等,依托专业的网络现场教学平台,实现异地、同时、实时、互动教学和学习。学员通过电脑或智能手机上网,通过网络自主进行学习。主要实现手段有:视频广播、WEB教材、视频会议、多媒体课件、BBS论坛、聊天室、e-mail、微信等。这种学习模式下,学生可以利用巨大的网络资源库跨越时空界限进行自主学习,并能够借助网络媒体进行师生及学生间的讨论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种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手段容易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师生在大学英语网络教学中的角色定位

3.1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知识不可能依赖个人经验自主建构的,作为学习者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的产物,是因人而异的纯主观的东西,还是需要通过教师传授得到。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系统地讲授教材,根据教师基于自己对课程内容的分析和理解,通过现场翻译和课堂提问等方式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和发展进行主动性的计划和安排,灵活调节整个课堂,学生通过学习教材和完成作业后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保证学生学到系统的文化知识,最终达到基础知识扎实的主动结果。

3.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大学英语教学中讨论最多的问题是如何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大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可以触发最佳的学习效果。网络教学这一新平台,使得学生可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以此为基础培养终身学习的兴趣和能力。通过网络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学生主动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如果学生能够将这一好习惯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将会大有益处。

a.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网络平台的大学英语教学特别强调要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通常在课堂中进行的大学英语教学传统性有所区别,利用网络平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大丰富了有限的几本教学教材等学习资源,增加了接触外语的机会和场所。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教学的最大优势是它的直观形象性。在课堂教学和课后自主学习中,网络平台上集中的大量丰富语言素材形象立体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不仅看得到,而且听得到,把传统课本上的平面的文字呈现的知识和新式的声音、图像有机结合,整体呈现。这种具体场景的创设,不断激起学生良性的情绪回应,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部分学生从讨厌英语、苦读英语变为喜欢英语、快乐学习。这么一来学生产生了对英语学习的浓烈的兴趣,推动了认知活动的有效发生,学习效率也慢慢提高了。

b.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出于种种原因,在过去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一般选择简单的"授予-接受"的方式:授予通常指的是传授知识,想法设法把结论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学生;接受指的是学生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记忆――演练,这是一种极其机械的教学方式。其后果就是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及学习能力的提高。网络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促使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从而实现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积极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计划、控制、调节和评价并且与教师、其他学生和学习资源进行持续良性的互动,从而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的。

c.注重学生个性化需求。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网络课程和传统课堂能够优势互补,针对不同起点的学生,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个性差异,进行多样化、个性化教学。在个体的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可以利用巨大的网络资源库时空界限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借助网络媒体进行师生及学生间的讨论,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通过网络信息、布置任务、参与讨论、解答提问、接收作业和反馈信息等,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

第8篇:c语言学习心得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定位;思考

Abstract: The key issu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i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ourses teaching. This paper analyzes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nglish course teaching, and go further into some remaining questions.

Key Words: English teach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 integration; recognition; reflections

进入21世纪后,信息科学迅猛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引起了全世界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把其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教育部也作出了重大决策:“从2001年起用5至1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行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教育部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要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稳步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同仁的关注与重视,关于“整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也自然成了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过程中 手可热的课题。 但迄今为止,对课程整合的诸多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是肤浅的、单薄的、零碎的。有鉴于此,本文将分析和讨论英语教学与网络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的背景、理论支持,英语课程整合的定位与值得注意的问题等,并提出我国基础英语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整合所面临的问题.

1、 课程整合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1.产生的背景: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创新的机遇与严峻的挑战,世界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纷纷以其强有力的举措发展信息技术教育,以占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高地,以实施校校通工程,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为标志的“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开创了中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 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迅猛增长,人们不可能只通过一段时间的集中学习而获得一辈子的知识和技能,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远程教育,这种教育将贯穿人的一生,以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这就是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主要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形成。

2.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有效地改进课程教学,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并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整合是指集知识、素养、工具三要素于一体的具有文化特质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融合,是被国外学者称为“第四次教育革命”的以信息技术为媒介的教育教学模式。

这个模式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现代教学理论,信息技术理论指导下,在信息化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其操作范式体现出多元化、综合性、个性化等特征,课程整合是信息化环境下的全新教育教学模式。它需要科学的描述、解读、成型与发展。

3.理论基础: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改善传授式教学和接受式教学,加强指导性教学和体验式,探究式学习。

1)认知结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教师只是活动中的指导者与参与者。学者认为,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的时间多次进行,每次的情境都是经过改组的,而且目的不同,分别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这种学习有利于学习者形成对概念的多角度的理解。

学生对知识的构建是受社会性相互作用影响的。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构建。因为,由于每个人的已有经验和学习情境不同,对知识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是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多元的。相互交流能促使每个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建构知识。

2) 探究式学习理念:

21世纪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使本国的学生具备的“关键能力”是----运用新技术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主动探究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具有责任感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 这指的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它适用于各学科的学习。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探究,主动获得知识并运用知识。

3) 认知心理学理论:

认知理论的观点: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得”。学生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他们积极地作出选择、注意等反应;他们积极地组织他们已经知道的信息来实现信息学习,学习者先前的知识极大程度地决定了他们的学习记忆和遗忘;他们积极地寻求信息来解决问题。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合理的学习策略,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4)人本主义:

它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外语教学,人本教学法的核心是对学习过程中的完整的人的充分尊重与重视:

a.

重视学习者内在自我的发展。

b.

倡导着重与过程的教学。

c. 强调学习自主性的培养。

人本教学法着重于过程(process-oriented)的教学关注过程的出发点是“对个体主观经验的尊重”,诸如教师的权威性和学生的自主性,合作与竞争,安全与危险,成功与失败等,人本教学法认为,关注过程就要从学习者的角度考虑课程或大纲内容是如何被传授和学习的,考虑怎样把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生活直接联系起来,大力倡导教育的中心要从教转变为学,教师的任务不是决定学生应该学什么,而是去发现并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能自由学习和成长的氛围。人本教学法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情感因素。

5) 跨文化交际理论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的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从交际的角度看,外语学习是一种跨文化的学习和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学习语言是学习文化的一种方式。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信息技术给跨文化交际带来了一场革命,多媒体技术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变得越来越小,Internet 不仅具有巨大的语言与文化的学习资源,而且是一个最大的跨文化交际网络。运用网络教学,更应该重视跨文化交际的策略,跨文化交际的身份,跨文化交际的适应性、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网络文化信息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更应重视网络文化的感悟,以适应“学会生存、学会求知、学会交际和学会创新”的新世纪人才的要求。这是基于信息技术下外语教学不容忽视的主要任务。

二、课程整合的定位

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能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工具,而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会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构建知识的认识工具。

1. 特点:

1) 长久性-----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在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换代的速度迅猛,人们再也不能只通过一段时间在学校的学习就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必须不断地接受再教育,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远程教育,它指的是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支持下的自我提升学习,这种教育将贯穿人的一生,以便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这就是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主要是通过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因特网学习外语,为将来学生在网络学校学习外语,构建终身的学习方式做好准备。

2) 实践性-----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

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的教学模式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搜集事实---作出解释论证。一般是围绕一个实际问题展开,教师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一系列研究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一个开发的学习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多种手段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通过探究自己得出结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促进学生打下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解决实际问题,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合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这与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是完全一致的。这种模式对我国当前以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改革是很有启迪意义的。

转贴于 3) 研究性-----探究式的自主(亲身体验)学习

在教学的实施上,学生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一个主题,自己收集相关的信息,并加以处理,将相关的内容和拓展信息制成“演示文稿”,上课时演播、交流、阐述学习心得或学术观点。这样,学生在主动求学的过程中,不仅对所学知识有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而且培养了自己学习的意识,学会了怎样学习和思考的方法。

4) 主动性----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主探索、发现学习

身处在信息技术和共享资源环境中,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学生在这种学习状态的变化中,逐步形成“获得自信”的经验,逐步学会适应自己和环境的变化,在独立探索和合作的学习中,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2.价值功能:

1) 培养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

基于网络的学习方式的开展创设了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了交流和分享大家共同获取的信息和研究成果,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团队精神。通过研究性学习中的分工与合作,学生可以学会共同生活(learn to live together),学会求知(learn to know),学会做事(learn to do),学会发展(learn to be),这种合作学习的意义远远超过了语言学习的本身。

2) 传播信息容量大。

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可省去很多时间如教师写黑板,学生抄题等,可以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密度和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

网上大量的最新信息瞬间可获得,传播速度快而新,可以使我们跟上时代的脚步。

3) 突破时空限制并创设情景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它提倡的是一种随时随地的学习方式,网络教学是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自主掌握学习进度的方式。课件的形式以文本、图表为主,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给学生一种舒适的感觉,可以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

4)突出认知主体,实现“因材施教”

在教学的实施上,教师运用多媒体制作技术制作课件,利用网络资源平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相对独立地进行操作,个别化是按学生的个人特点进行因材施教。CAI的一对一的特点,能使学生总是处在不断的理解中,计算机总是在根据个别学生的需要作出反应,按每个学生的思维特征和路线进行教学,学生可以选择自己适合的步调和教学方法来学习有关的课程,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教学所规定的目标,提高教学的效率。这样一来,既突出了认知主体,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又照顾了差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其自信心。

5)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古人云:好学不如善学,善学不如乐学。使用电教媒体是一种好方法。由于声、光、形、色、图的特殊作用,易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对课文学习和理解的欲望,学生能满怀热情、积极、主动、愉快地完成任务。

a)激发兴趣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研究表明:人的感知对刺激的表现为:视觉占95%,听觉占10%,其他占5%。由此可见,视觉在人的感知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计算机可以通过多种信息传输方式,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接受“刺激”,使大脑两半球都激活起来,从而克服短时记忆的局限,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运用现代的教育技术辅助教学,通过形象化的艺术图像、色彩、音调的艺术美来增强教学美,可以把抽象的、深奥的、无形的的科学理论通过精心设计教案,把科学理论同教学方法相结合,,运用艺术手法来体现教学,运用音乐效果来进行艺术渲染,所以可使教材变得更加具体、形象、生动、有趣。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着兴奋的情绪,在振奋、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获得知识。

b) 容易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心理学认为,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须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服从于活动任务的注意,所以对活动的重大意义理解得越清楚,越深刻,完成任务的愿望就越强烈。

三、值得注意的问题:

1) 唯网至上。

网络引进教育教学,有目共睹的网络给教育教学带来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但它并不是万能的,不能代替学生的操作,实践等活动,也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它只是一个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好工具。

2) 操作技能

网络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师生操作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加强网络技术操作技能的培养十分重要。

教师是实现整合的关键因素,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条件,通过培训,转变观念,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办的方法,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3) 过于直观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最大特点是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若使用不当,回降低思考难度,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4)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地位

教育除了知识的传授还有为人师表,这是通过教师的一定行为和对学生的引导、约束来完成的,计算机是不能完成的。正如IBM总裁郭士纳所说:“网络确实是有用的工具,但它不能取代能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好老师,也不能取代给子女支持的家长,更不能取代学校高水平的行政人员。”

5)不利于良好道德观念和高尚情操的形成

网络的形形的信息,跨文化的传播,使媒体文化的价值观念倾斜,容易弱化青少年的道德意识,使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冲突并导致失衡。

参考文献:

1) Jeremy Harmer, [M] 2000 How to teach English,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 李克东,[A]2001, 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 ,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

3) 何高大, [M] 2002, 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外语教学, 广西教育出版社

4) 刘儒德 [J]

2002, 基于问题学习对教学改革的启示, 教育研究 ,

(2):12-15

5) 袁昌寰 [J] 2002, 研究性学习的产生及在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中小学外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