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新教师培训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实施“理实一体化”培训模式的重要性
理实一体化岗前校内培训模式通过培训方案的设计、培训方式的选择,体现新教师岗前校内培训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动脑与动口相结合、学习与展示相结合、听与做相结合的特点,以高职院校对教师的特殊职业要求为切入点,将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培养贯穿培训全过程,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特色。
(一)有利于培训目标的实现
理实一体化岗前校内培训模式能帮助新教师迅速提高理论修养和组织管理教学的技能技巧。新教师岗前校内培训目的有三:一是使新教师在短期内完成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为更好地进入角色奠定基础;二是使新教师通过专业化的培训了解高职教育,掌握教师职业基本技能,缩短成长期,从入口提升整体素质;三是使新教师尽快、全面地了解学校办学理念、办学实力、办学特色等,为新教师融入学校、服务学校提供保障。
(二)有利于培训质量的提高
理实一体化培训模式发挥了三种作用:一是动手、动口、动脑的互动学习模式提高了受训者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二是多媒体教学、实地现场教学的灵活运用促进了受训者对所学知识的吸收和理解;三是成功体验、大赛展示的培训组织模式为受训者搭建了展示自我、互学互促的平台,调动了全体培训学员的学习激情和热情,提高了培训质量。
(三)有利于新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
理实一体化岗前校内培训模式将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培训课程的整体安排中、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学员的学习过程中、培训效果的评价过程中,使新教师从培训的表象到内涵都能感受到职业教育的特色,从而提升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为新教师职业生涯的确定、专业素质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实施“理实一体化”培训模式的途径
(一)“理实一体化”培训方案的设计
1.培训内容是培训方案的基本要素。培训内容的设计要多元化,既有理论讲授,又有实践操作,还有成果汇报。培训内容的选择,一要从学校实际出发,将学校的办学优势,包括师资、资源等软硬件优势设计在培训方案中;二要实现多样化、模块化。例如,针对新教师岗前校内培训,笔者所在的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开发设计了职业教育、师德师风教育、学校发展史、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专业理论、专业技能、办学特色、职业技能、参观考察、成果展示十个培训模块。具体实施时各模块交叉进行,“理实一体化”的培训内容由远至近,由表至里,由外部到内涵,由管理到教育教学,由互动式讲座到操作练习,由参观考察到成果展示,由个体训练到团队合作。
2.培训教师是培训方案的核心要素。在培训师资的选择上,要把握三个要素。第一要素:学校各级领导要参与新教师培训,一是体现对新教师培训工作的重视;二是他们能宏观把握学校办学和各部门工作的核心和要点,能凝练出有一定高度和概括性的规律性内容,能将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理念等精髓传承给新教师,使新教师能尽快熟悉学校、了解学校、融入学校,这一要素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第二要素:各职能部门和教学系部的主要领导要参与新教师培训,他们是学校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内涵有着深刻的理解,他们熟悉学校各种管理职能、规章制度和办事流程;他们对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教学工作有着现实和前瞻的思考。这一要素既要有理论讲授,还要有动手实践体验。第三要素:学校各级教学名师及各专业带头人要参与新教师培训,这两类教师群体是教师队伍的优秀代表,他们在向新教师传授教学基本技能的同时,也向新教师展示了学校优秀教师团队的风采,这一要素主要以能力培养为主。
3.培训环境是培训方案的关键要素。培训环境主要包括培训时间和培训地点。就培训时间而言,目前多采用两种方式:一是利用工作闲暇时间培训,即利用每天中午或下午学生放学后的时间开展培训;二是利用寒暑假封闭式集中培训。前者因选择在工作的休息时段进行,新教师因日常工作较繁杂,这个时段处于比较疲劳的状态,有时还要处理一些急事、难事,因此,培训效果不是最佳。后者因在假期进行,能保证培训期间无干扰、培训教师能全力以赴、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培训中去,能确保培训的高质量,所以是现在高职院校新教师岗前培训的首选时间。关于培训地点,目前多选择三种场所:一是会议室;二是教室或展示室;三是实训车间或素质拓展基地。培训地点要为培训内容服务,要营造互动、交流的学习氛围,要有助于理论学习、实践体验、能力培养,要成为“理实一体化”培训模式的平台和载体。
(二)“理实一体化”培训方式的选择
1.理论讲座是基本培训方式。理论讲座是目前高职院校新教师岗前校内培训的常见也是首选培训方式,我校新教师岗前校内培训中的职业教育模块、学校发展史模块、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模块、师德师风教育模块、专业理论版块的培训均采取理论讲座的方式进行。但是,新教师岗前校内培训的理论讲座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我讲你听式的理论传授,而是有职业院校特色的互动式、研讨式的圆桌授课形式,课前授课教师下发学习资料,预留思考题,新教师通过课前查阅资料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授课教师采取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方法,引导新教师逐步掌握应知应会应做的内容,也潜移默化地将职业院校教师应具备的教学基本技能传授给新教师,理论讲座是基于实践基础上的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知识传授。
2.实践训练是必选培训方式。实践训练是高职院校新教师岗前校内培训不可缺失的培训方式,缺少了这种培训方式就无法体现职业院校的特色。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为生产一线服务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对进入高职院校新教师的培养应以实践动手能力、岗位胜任能力为核心。我校新教师岗前校内培训中的专业技能模块、职业技能模块均采取实践训练的方式进行。专业技能模块以各专业核心技术技能为中心,通过授课教师言传身教的讲解、实操,新教师亲自体验、动手操作练习,使新教师熟悉各专业核心技能要领;职业技能模块以教学基本功为中心,通过教学名师的讲解、示范,新教师的模仿、练习,使新教师掌握教学基本能力。
3.技能展示是特色培训方式。技能展示是我校新教师岗前校内培训的特色培训方式,通过这种培训方式检验培训效果和质量,培训工作形成闭环。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考核,这种培训效果检验方式以能力展示为主。几年的研究和实践证明,技能展示培训方式调动了新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新教师岗位胜任能力。我校的技能展示培训方式主要采取“任务驱动、赛项评价”的方式进行。专业技能模块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检验,技能模块训练结束后,新教师要完成培训教师布置的与该专业技能相关的实践任务,如电路焊接等实践任务。职业技能培训模块采取“赛项评价”的方式进行检验,职业技能模块训练结束后,新教师要参加观摩课大赛、教案设计大赛、说课大赛,通过大赛展示教学基本能力。技能展示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评价的过程,也是一个互相促进、互相学习的过程,更是验证培训组织部门培训质量的过程。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教师;教学领导能力;策略
教师教学领导能力是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个人岗位能力和非权力性能力(情感、知识、素养)之间产生的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一种综合而系统的影响力,是他们对教学活动产生的影响,能够促进教学目标的预期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对于新教师来说,只有提升教学领导能力才能不断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一、加强对新教师的系统培训
新教师培训通常以学校为单位,培训内容以教学方针与学校需求为核心,目的是提升新教师的教学领导能力、教育水平和业务素质。新教师一般刚毕业就走上工作岗位,他们具有不少优点,包括朝气蓬勃、对工作充满期待和激情、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系统全面、容易接受新事物,以及和学生之间的年龄相差不大,容易和学生沟通与交流等。但由于其缺乏教学基本技能与实践经验,所以很难得到学生的肯定与认可。所以,学校可通过系统培训,提高新教师的基本技能。首先,学校应对新教师进行师德培训教育,使其认识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严格要求和规范自己,热爱教育事业,勇于承担教书育人的重任。其次,学校可开展名师讲课活动,让骨干班主任和教师对新教师的教学和班级管理进行常规培训,从备课、设计教学方案、规划教学计划、板书设计、语言表达和作业布置批改,以及班级常规管理、处理违纪学生、建立班委和学生编组等着手,逐个项目举例说明,使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教学。最后,学校应增加资金投入,为新教师提供丰富的网络学习资源与理论学习书籍,帮助他们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内容。
二、大力倡导新教师集体备课
由于新教师严重缺乏教学经验,在备课环节往往是摸索进行,学校培养与提升他们的教学领导能力,可采用集体备课的方式,提高其教学设计水平。学校要想提高新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需重点强化和建设学科教研小组,认真对待和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在集体备课环节要求新教师轮流主持。可先针对某一单元、章节或课题提供个人教学设计,借此开展研究和讨论,从而形成一个集体教案,再由其他教师进行改进、加工和完善,进而形成个人教案。同时,学校可利用QQ群、微信群、博客等现代化网络技术,开展教研活动构建平台;新教师们可及时将教学方案设计、教学随想和视频案例等到网络平台上,让大家相互学习和交流,发现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实现发挥优势、纠正不足的目的,以此达到教学方案共享和优化的效果。另外,学校可充分发挥新教师思想先进、专业理论知识牢固、思维灵活的特点,积极倡导他们在集体备课中要敢于创新,不受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的禁锢与束缚,设计出一些新颖或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这是新教师独有的特色和优势,最终通过集体备课模式,提升整体新教师的教学领导能力。
三、建立完善导师学习伙伴制
为让新教师快速适应教育工作的需要,真正提升他们的课堂教学领导和管理能力,学校可建立与完成导师学习伙伴机制,提高新教师的课堂教学领导与管理能力。为此,学校可挑选本校的学科领头人和骨干教师作为新教师的导师,他们应拥有良好的师德修养、思想觉悟较高、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理论知识掌握牢固、专业本领过硬,在学生管理、教学领导、科研活动等方面,均能够为新教师提供帮助,并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使导师和新教师成为学习与教学上的伙伴。同时,导师应全面关注新教师在教学领导能力方面的成长和提升,帮助他们提升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定期听被指导新教师的课,帮助他们备课和讲课,使其不断改进与优化教学方法,逐渐掌握教学技能,真正提高他们的教学领导能力和教学水平。另外,新教师应保持虚心学习的积极心态,定期听导师的课,每周最少两次以上,对重点章节、单元的课程内容需随堂听课,并认真记录听课笔记,在听课之后与自身的教学行为和方法技巧进行对照、反思和总结,及时改进和优化。新教师应严格遵守教学常规,根据导师的指导认真设计教案,辅导学习,批改作业,消除随意性。
四、总结
总而言之,学校应高度重视新教师教学领导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在他们入职之后,积极组织新教师参加学习和培训活动,并从集体备课、导师辅助等多个方面着手,真正提升他们的教学领导能力,促使新教师快速适应新工作、新岗位。
参考文献:
[1]吴晓英,全.教师教学领导力生成的困境与突破[J].中国教育学刊,2015(5):71-75.
关于教师入职教育应遵循的原则及价值取向,学者们做了较多研究。任学印提出了教师入职教育应遵循本位性、时间性、发展性、综合性、个性化、经验性和协作性等原则。[3]杜静通过对教师入职教育理论动因的分析,对入职教育的功能进行了定位,同时通过总结,分析了世界各国教师入职教育的价值取向,即指导思想,并总结了四种取向类型,即道德取向、技能取向、情感取向和文化取向。[1]每种取向或思想所强调的重点不同,但都对此种取向下入职教育应实现的目标进行了较为明确的说明。综合各种理论学说的特点,笔者认为高校教师入职教育的核心思想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如活动的主体、教育的形式、时间的长短、指导的内容等,每一个方面均会对入职教育的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这些方面的重要性是否相同,入职教育需要抓住的最核心思想应该是什么?笔者认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就是转变受教育者的观念,完善其人格。转变观念就是使接受入职教育的新教师树立职业意识,明确自己的身份,以达到尊重自身岗位的目的;完善人格就是通过入职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明晰自身特点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责任意识,进而规范自身的言行,使自己具备对学生言传身教的能力。该指导思想的最终目的,就是引导那些具备一定基础素质,初步了解教师工作特点的新人进入正确的职业发展轨道,使其成为能够胜任教师岗位,并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贯彻上述指导思想应从三个方面对高校教师入职教育进行剖析,及“德”、“情”、“能”。“德”是指分析并讲解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新教师的责任意识,使其对所要从事的岗位的价值和特点有明确的认识。“情”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培养新教师对所从事职业的文化认同感,使其逐步接受教师的文化内涵;二是调动新教师的积极情绪,为使其顺利上岗提供情感动力。“能”是指从技术上对新教师进行辅导,通过理论讲解和实践演练使其尽快掌握教育教学的方法。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其中“德”的树立是基础,在有“德”的前提下才可以铺开“情”,有了“情”,才有动力吸收“能”,而“能”的提高又会反过来进一步增强对“德”和“情”的认同。
二、当前我国高校教师入职教育存在的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校教师入职教育起步较晚,近些年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提高高校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和考核体系逐步完善,并积累了一些可靠的经验,形成了一些较好的模式。但是从教师岗位意识的培养和职业发展角度看,我国高校新任教师的入职教育还有不少待改进的地方。
1.观念不准确
新教师在入职后,最重要的工作应是培养岗位意识,明晰自己的职责,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而现实的情况是各种新的、复杂的问题接踵而至,用那些在校园阶段学到的理论知识根本无法解决。入职教育本应通过指导和培训使新教师正确对待这些问题,采取正确的方法去解决,但实际情况是新教师任职的学校为了让其尽快适应教学工作,急于将各种教学技巧传授给新教师,对岗位的认识、责任的培养则是简单带过,使入职教育成为让新教师尽快适应学校教学的例行公事,而最重要的核心问题并未在入职教育时引起新教师的重视,导致新教师只能在正式上岗后自我摸索。这个问题的存在说明了在当今社会功利思想盛行的条件下我们对教师这一职业的价值认识发生了偏差。
2.实施不系统
虽然教育体制改革已进行了多年,但我国的入职教育目前仍具有行政化的特点,一方面相关制度缺失;另一方面现有的制度不够科学,入职教育培训的内容程式化严重,造成入职教育与其他环节脱节。很多时候虽然有指导教师的传帮带,但系统化、规范化的程度不够,也很难适应新情况的变化。
3.方式不灵活
目前我国教师入职教育主要采取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的形式。集中培训多是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以专家讲座的形式介绍相关的职业规范要求或者教学常规。这种方式的特点是课堂化、理论化、实践少、互动少,基本沿袭了传统的应试教育的特点,接受培训的新教师往往作为上岗前必须的差事来应付,因此培训效果会大打折扣。校本培训是目前新任教师培训的主要形式。由新任教师所在学校指定指导老师,以师带徒的方式对新教师提供指导。但是由于受到各学校师资力量的限制,以及具体标准和职责的不统一,这种方式带有较大的随意性,培训效果参差不齐。
4.保障不到位
我国新教师入职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少经费和政策的支持,各校标准不一,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虽然各高校为使新入校高校教师在试用期内尽快适应教学工作需要而设置了培训计划,但培训时间如何保证,相应的场地、设施、资金是否落实到位均无明确的安排,实际运作过程中的随意性很强,这就使高校教师的入职教育往往只限于纸上谈兵。
三、完善我国高校教师入职教育的对策建议
1.改进对入职教育的认识
对新教师的入职教育不是要逐个解决其在上岗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而是要引导和帮助其适应岗位的要求,树立从事教师职业的信心。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摒弃入职教育就是“速成班”的观念,把解决受教育者思想上的问题作为指导原则,从“德”、“情”、“能”三个方面改进对入职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引导高校新任教师进入正确的职业发展轨道,逐步使其满足所在岗位的要求,并可以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
2.系统化开展入职教育
教育主管部门应本着“培养岗位人”的原则进一步完善高校教师入职教育的制度,使入职教育更加系统化、科学化。一方面,无论是集中培训还是校本培训,都应对培训的指导思想、内容、方式、评价体系作出详细的规定,并严格监督实施。此外,对于高校新教师的考核标准应该进一步明确,对以卷面考试为主的考核方式要加以改变,为新教师多创设培养临场发挥能力,应对实际教学问题的环境。[4]
3.创新入职教育的方式
高校新教师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并具有独立思想的人,具有较强的自我认知和学习能力,因此在入职教育的方式上,应逐步摒弃应试教育的模式,改变理论化、少实践的、呆板的课堂模式,引入专题讨论、情景模拟、网络互动、同行交流等方式,提高新教师在入职教育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有效的增强入职培训的效果。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发达国家教师入职教育的经验,如美国对新教师进行的职前评估,可有效的帮助新教师对自身在教学、专业认知能力方面形成清晰的认识,也有助于培训者制定更科学的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5]澳大利亚的指导教师制度要求指导教师也要接受培训,以便更好地承担起指导新教师的责任,同时也会得到相应的报酬。另外,新教师在参加本学校的入职培训的同时,也可以参加其他学校组织的培训。[6]
4.加强对入职教育的时间和物质保障
关键词:高校;教师专业化;国际比较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3-0121-02
收稿日期:[HTSS]2006-05-18
作者简介:孟中媛(1974-),女,哈尔滨人,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从事高等教育发展与管理研究。
一、问题缘起
教师专业化浪潮在二战之后兴起,尤其在上个世纪的80年展态势逐渐强劲,成为国际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的一个焦点。纵观国外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改革,普遍把提高高校教师质量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而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优秀教师素养养成的有力保障。比较而言,目前我国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化在世界范围内还处于低水平阶段。高校教师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问题已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向纵深发展的瓶颈。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统计,自1999年开始持续7年的扩招,已经使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从1998年的108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530万人,为1998年的4.9倍。与此相比,我国高校专任教师从1998年到2005年由40.7万人增长到96.58万人,是1998年的2.37倍。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和由此带来的局部教育质量下降问题,要求高校教师队伍“数量扩张”与“质量提高”同时并行。所以,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大众化进程中,通过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来提高高校教师质量,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决定因素。
二、概念解读
国内外学者对教师专业化(Teacher professionalization)的定义多种多样。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对教师专业化作出明确说明。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的、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认识和专门的技术。英国教育社会学家莱西认为“教师专业化是指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而按照教育社会学家霍伊尔关于职业专业化的论断,又可推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专业地位的提高和教师专业知识提高及专业实践中技能改进的过程。本文采纳国内学者刘捷的概念界定,即教师专业化是“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也就是一个人从‘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
当前我国教师专业化运动已经逐渐从片面追求教师群体的专业地位到关注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人角色实践;从关注教师的认知能力和技术化教学转向对教师极富人文气息的文化层面的整体关怀;从机械地要求教师在学习培训中的整体接受到鼓励教师进行个人反思;从短期的、集中的学习培训转向教师持续、终身、多样化和多途径的学习与发展。
三、国际比较与思考
(一)高校教师严格的选拔制度――从学历要求到能力强化
发达国家对于教师的学历要求非常严格,对高校教师而言,只有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有资格担任教师。在美国,成百上千的博士竞争一个大学助理教授的职位已司空见惯。严格的选拔制度使美国大学具有世界高水平的师资力量,进而保证了一流的教学和科研。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的社会各界开始认识到“高学历并不等于有高的教学能力”。世界各国开始从注重大学教师学历提高转向强调大学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增强。如德国在《教育总法》中明确提出“大学教师必须有教育学和教学法能力”,保证一流的教师能承担教学工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的一份报告指出:“在如此苛刻的条件下,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必须具备下列素质:了解学生的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法;具备评价学生知识、技能与态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的能力;具有学者的敬业精神,保持在本学科的专业水准与知识;能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本学科,包括全球范围内信息的收集与教学手段两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对本专业学生的需求市场能做出及时地反映;掌握教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双重模式教学,运用相同的材料进行面对面和远距离教学;具有服务于顾客的意识,能考虑学生的观点和期望;理解国际多元文化的因素对课程所产生的影响;具有一天中面对不同学生进行教学的能力,如不同的年龄群体、社会经济背景、种族等;在正式的讲座、讨论会或研讨班中,能高质量应对大规模的学生;发展个人的与职业的应对策略”[1]。
依据国际上高等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我国高等教育要获得更快的发展,必须关注和解决高校教师的教育素养问题。片面强调学历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我国每年毕业的硕士、博士人数逐年增加。数量的基础平台已经构建,高校教师的入职选拔应更侧重教育教学能力。2000年美国学院与大学联合会、研究生院委员会发表的题目为《大学学院共同培养我们所需的教师》的报告指出,“随着社会和高等教育领域内变革的加剧,大学教师职业的培训不再只是学习某一学科的内容、在某一专业领域形成专业知识以及完成学位论文,作为未来教师培训主要基地的博士生教育必须发生改变”。美国在教师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结合的做法上值得我们借鉴。
(二)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
19世纪末美国高校效法德国大学的方式,建立教授终身制,为学术自由、思维创新和高质量教学与科研提供了保障和基础,终身教授倍受尊敬,高校教师成为人们向往的职业。1994年,美国国会在《反雇佣年龄歧视法案》中又加上了新的条款,规定学校不得强迫终身教授退休。教授的位置又得到了另一重保障。
对高校刚入职的博士们,美国大学有一段为期六七年的考察时期,然后由学校评鉴其学术资质,决定是否给予副教授职位和终身教职。这样的鉴别期可以帮助判别教师的能力和职业道德,降低缺乏能力者在大学留下来的概率。刚毕业的博士一般至少要历经十几年的艰苦奋斗才可能晋升为正教授,其中包括2到3年的博士后、至少5年的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至少 3到4年的副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才能晋升到正教授(Full professor)。这样的晋升时间顺序不是每个人都可以顺利实现的,只有在教学、科研和服务性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的情况下才能如愿。即使做到副教授职位,几年之内拿不出新的成就,就要被解雇,或者自己自动离职。这种制度就迫使那些优秀的博士在担任助理教授以后,还继续要像研究生一样拼搏,从而保证美国高校教师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近年来,关于教授终身制的争论在美国很激烈。为保证师资质量和教师不断创新的精神,清除那些得到终身制后自我满足、大大减少或停止科研活动的部分教授,有些学校已开始实行“终身后评审”(Post tenure review),对已取得终身制的教授每5年要重新审核一次。这些制度和措施都保证了美国大学教授较高的水平和美国高校旺盛的学术生命力。
从我国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高校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正逐步提升,高校教师已经成为受人们尊重、追求、向往的职业之一,入职竞争日益激烈。从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资格制度实施的现状来看,我们对于教师资格的认定缺乏具体、严密、细致的规定,教师资格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和严密性;另外,高校教师聘任制度在不同院校的任职标准也存在较大差异,评聘难度系数参差不齐,教授称谓的含金量明显不同,导致教授这个职称在国内的声望并不很高。国内还存在“直升机”式晋升,这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
(三)高校教师教育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
国外大学颇为重视新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工作。比如英国伯明翰大学校园网站上,针对新教师岗前培养的网页内容丰富、材料翔实,涉及岗前培养的活动安排、课程设置、培训考核等多个方面。另外该大学努力创造条件让新教师尽快地适应学校的工作生活环境,如举行多种形式的活动,促使新教师与新教师之间以及新教师与老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同时提供各种机会帮助新教师更快地融入到学校的各种组织中。牛津的大学学习促进研究中心(The Institute for the Advancement of University Learning,简称IAUL),是专门为牛津的教师和所有职员提供各种有关教学研究方面培训的机构,通过课程、讨论、讲座等多种形式来达成牛津教师专业培训。英国“大学教师发展培训联合会”为大学教师培训设计了许多专门课程,还出版了大量专业教材。国家规定,新教师必须边工作边参加有关培训课程的学习,各地区也设有地区的“培训联合会”。英国的高校也普遍设有“培训委员会”。以兰卡斯特大学为例,该校的“教师发展培训委员会”同校内一些教育培训单位有密切联系,每年要召开5次会议,确定发展方向和制定政策措施,定期出版有关刊物,每年在每3个学期开始之时都会教师培训课程计划供教师自由选择。
这类专门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第一,教学素养修成。对课堂组织,学生评价,授课技巧,师生互动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建议。第二,学科专业水平提高。对教学生涯规划,专业方面的发展,学术技能等提供帮助和支持。第三,教师个体发展。包括健康指南,人际交往技巧,对工作压力的调整以及时间的管理技巧等其他有关个体的发展项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发达国家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实践已经趋于成熟,教师专业培训的形式多样,培训目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培训方案切合实际。更重要的是,培训学习是绩效相关且有严格的制度保障,其中很多措施都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化尚在逐步上升阶段,在教师教育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如培训内容的单一性、鼓励教师参与素养提高活动的体制缺失、教师主体参与意识的不足等都导致国内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有趋于形式化的倾向。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吴枚.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4(7).
[2]唐德海,曹如军.关于高校教师专业化的若干思考[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2).
[3]英国伯明翰大学校园网站:bham.ac.uk/default.asp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发展策略
[作者简介]程文燕(1986―),女,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老区建设》杂志社编辑,实习研究员。(江西南昌 330000)
一、从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属性出发进行培训
(一)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属性的具体内涵
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师从事的是学术教育而高职院校教师从事的是职业教育,一个从属于学术体系而另一个从属于工作体系,高职教师一方面具有普通高校教师所共有的职业属性和特征,但是由于高职教师在教学环境、对象、内容和目标上与普通高校教师存在较大的不同,使得高职教师素质与能力结构等方面都表现其独有的职业属性。
首先从两类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活动目标来看,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富于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高级专门人才,而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则是高素质的应用型和专业型的高技术人才。从两类教育的活动目标来看,普通高等院校的教育活动目标是对应学生的就业方向,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设计、创新和研究能力,从而尽可能的扩大和增加可供毕业生就业的岗位幅度和数量,而高职院校的教育活动目标是针对不同的行业领域和不同的工作岗位或岗位群,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将来从事一线工作的相关技能。
其次从两类院校的教师定位上来看,普通高等院校教师的定位是以学术为导向的,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起的是主导性的作用,而学生是主动性的学习,教师所扮演的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的角色,而高职教师的定位是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师是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咨询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重心。
再次普通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遵循着不同的教学原则,由于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属于不同的分支,虽然两类教师都承担着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任务,但是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以学科内容为基础多为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调查法和实习法为主,他们更重视的是理论性的教学,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而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方法是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进行选择,主要以案例、项目、仿真、情景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为主,强调的是知识与技能并重以及手脑并用,这是高职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
最后两类教育的教学环境和对象也有显著不同,普通院校教师的教学环境主要是课堂或实验室,而高职教师教学环境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实验室还包括实训基地和实习单位等。普通高等院校教师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其智力结构主要以逻辑抽象思维为主,学习的类型多为推理、分析和理解学习,而高职院校教师所面对的学生群体的智力结构主要是形象思维,学习类型主要是行动、互动、听觉和视觉学习。
(二)基于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属性培训的途径
1.培训内容的设计
从高职院校教师专业素质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来看,结合高职院校教师工作性质与其在专业化发展上的要求,综合考虑,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内容应该由下面三个部分组成?押一是学习职业教育的理论知识。职业教学论和职业教育学等教育理论的学习,可以促进高职院校教师在教育理论水平上的提高,加强教师对高职教育特征和规律的把握,尤其是对高职教育中遇到的专业、对象、课程三要素与教学过程性质的把握,进一步拓展职业教育专业的教学方法。二是企业职业实践的具体经验的积累。要求教师掌握并熟悉具有普遍意义的职业工作性质和流程,具体方法有组织教师深入基层学习和短期考察多种方式。三是高职教学的具体实践。在熟练掌握职业工作性质和职业工作流程的前提下,通过运用职业教学论和职业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参与具体的高职教育领域的教学活动,积极开展高职教育,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教学研究和同事之间的交流,从而让职教教师在行动能力上有新的提高。
2.培训策略的选择
(1)根据具体的培训需求,进行个性化培训方案的设计
把高职教师仅仅视为普通教师群体是以往的高职教师培训的一个通病,目标过于空泛?鸦而为了每位教师都能“因地制宜”地得到专业发展的机会,教师的培训需求是一个具体的切入点,按照个性化、具体化的设计方针,高职教师的不同专业种类和不同专业发展阶段都应该要有针对性的设计相互不同且个性化的培训方案。这是做到充分激发每个高职教师的潜能、并满足其专业上发展需求的唯一途径。
(2)建立并完善培训体系,创造层次化、结构化培训的方案
高职院校教师在现有的体制下从职前培训到在职进修的每个阶段似乎都忽视了在企业的实践经历。有关职业属性的培训纵然可以稍微弥补这个环节,但解决培训体系中的诸多问题也是不可回避的,例如?押从教育规章制度上入手,把教师的企业培训与教师的增薪、评聘、晋级等关系到其切身利益的问题相挂钩?鸦从管理制度上寻找突破口,把企业实训基地的资源充分发掘出来,共同搭建学校和企业在教师培训问题上的合作的平台?鸦设立独立的培训部门,按部就班地实施层次化、结构化的培训方案等等。
(3)借鉴“双元制”教育理念,建立和发展“二元”学习型的培训体系
来自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双元制”体系,其核心就是“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强化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政府引导下的“企业与学校”两方面密切合作的行为方式也是“双元制”体系的一种具体形态。由于高职院校教师素质具有“双师”结构的特点,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一元”组织的培训是远远不能满足要求的。为了高职院校教师始终保持对职教理论最新发展的学习热情,能够始终紧跟企业中最新职业属性,始终坚持对教学实践中最新改革进行反思,始终恪守对自身专业素养的高要求、严要求;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建立一个从企业实践到教育理论的学习,再到教学实践一体化的“二元”学习培训模式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构建完整的高职院校教师培训体系
(一)高职教师培训体系的组成
1.新教师岗前培训
新教师到任后,需要马上担当起高职教育教学岗位的相关工作,同时肩负着培养技术型和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重要责任。为了使新教师更快的适应学校环境以及对学校的基本情况和相关的教学与管理制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新教师的岗前培训应根据各高职院校对于专职教师的具体要求和培训的具体内容设置如下“六课”:院校现状及发展前景、高职教师职业道德和基本要求、人事管理制度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规范、学生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规范和科研工作规范。
2.教学理论与实践技能培训
与教师的教学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培训的相关内容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高等院校教师教育理论和方法、语言文字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若干个方面,由于以上几个方面在教学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又可称之为在教学中必要的辅助措施。开展以上提到的这几方面内容的培训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教师能够圆满的完成本岗位的教育教学任务而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是新教师试图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而必须掌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因此以上提到的培训内容又可称作为教学基本功的一种锻炼。
3.专业理论与实践培训
专业理论与实践培训所指代的方面包括:学术交流活动的参与、“双师”考证培训、参加行业以及企业社会实践、进修硕士学位、科研能力培训、参编教材、访问学者进修、派出“访问工程师”、出国进修等内容。这些内容的实施有助于巩固高职教师的职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包括提高他们的专业学术水平,进一步锻炼他们的专业实践技能,并且开拓教师们的国际视野,从而为提高高职教师的职业水平提供良好的条件。除了巩固和加强教师的基本理论知识培训、专业知识培训与实践技能的培训之外,无疑还应对他们的专业外知识的培训加以重视,像市场经济、法律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要将教育的新理念落到实处,必须注重培养每一个教师的敬业归属感和责任感,同时要重视对他们在职业生涯规划和递进方面的培训。如此才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技术应用技能的有效办法。
(二)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教师培训体系
1.应长远规划与专项计划相结合
教师培训工作应以高职院校的长远规划与高职教师整体队伍构建规划为依据,各高职院校在以构建一支符合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需要、具有较高能力素质和实践技能、师资结构合理并且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师梯队为目标时,必须根据以上目标制定出高职教师队伍构建和培训的总体计划。除此之外,学院每年都会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对教师培训计划做出及时的具有针对性调整,使其教师培训工作在具有长期的持续性的同时也不断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在进步。
2.转变培训观念,实现培训目标
高职院校作为教师培训的主要组织者应当对于当前形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及时的转变固有和陈旧的观念,牢牢的抓住高职院校的发展机遇,做到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为教师培训树立符合时展的全新的时教师培训观。在设立高职教师的培训目标时应致力于提高教师的综合业务能力和职业素质以及创新能力和进取精神,特别需要重视的是高职教师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才能保证高职教师能够更好的肩负起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大批高素质的有竞争力的劳动者这个重要使命。
3.强化教师培训政策的制定与执行
针对教师培训制定相关的制度规范和鼓励政策。首先结合本院实际为使教师培训工作更规范和制度化,学院可以在制定培训制度和政策方面向教学人员做出适度的倾斜,一方面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同时将专职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实验员、科研人员和图书管理员的培训等都涵盖到这个培训制度当中加以规范化,另一方面通过明确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培训。其次,在贯彻培训制度方面要坚持统一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与用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再次,对于参加各项培训的教师所应具备的资历必须做出明确和具体的规定。第四,对教师参与各类培训的费用如何分摊做出明确规定。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培训,培训期间的费用由学校全部承担或承担一部分,并对培训成绩优秀的教师给与并予补贴或奖励。最后,将教师培训的表现与考核相挂钩,依据所在院系的培训工作计划把教师参与培训的成绩和表现与教师聘任、费用报销、年度考核相挂钩,体现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4.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增加教师培训经费
巩固培训成果的重要方法师将受训教师“学以致用”的效果进行系统评价与考核。对于教师培训的成绩和表现要建立公平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对每一位教师进行分门别类的考核,定期对学术情况和业务水平进行评价,对考核结果采取科学的态度进行合理的利用和管理。同时,在经济上提供保障。学院每年在预算里设置专门款项,作为教师培训工作的固定经费。这样持续的政策为教师培训工作提供了经济上的保障。国家相关部门根据高职院校对教师规模与结构目标的要求以及教师队伍建设计划,进一步增加经费投入。
综上所述,在让高职院校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高技术人才这个系统工程里,教师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而对于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实践教学水平的加强来说,继续进行对教师的教育和培训更显得愈发必要,因此应结合实际情况,勇于创新,制定出适合高职教育发展的教师培训体系。
三、形成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模式
(一)校本培训模式的涵义
校本培训模式是以教师所任职的学校为培训基地,充分利用所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以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时常遇见的问题和解决问题所需的教学经验为培训内容,以本校在职教师为培训对象,以提高教师自身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开发科研项目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来实现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的一种继续教育模式。校本模式是以解决教育教学活动中所遇见实际的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继续教育模式,它不仅能够通过教师现有的实践经验来完善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还可以鼓励教师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狠下功夫,促进教师的在岗学习,而不是单纯的以科学研究和理论研究为培训内容进行学习。
高职院校教师的“校本培训”应该是从本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教师本人的培训需求为宗旨,充分顾及本专业的学科特色,以满足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为最终目的的一种教师教育理念与培训模式。高职教师的校本培训主要有如下特点:首先,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是针对本院校和教师的改革开展需要而组织实施的一种教师在职继续教育,但是由于高职院校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都存在参差不齐的状况,所以高职院校所开展的校本培训的对象存在差异性;再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构成来看,有些教师毕业于高校,有些教师来自于工厂企业的实践性部门,他们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上都各有所长,因此他们在接受校本培训时就可以起到能力互补的效果。其次,高职教师校本培训的内容通常是根据所设定的培训目标和培训对象的特殊属性来决定的,而高职教师培训目标绝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复合性的,这就使得培训的内容必须将大量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相融合,而作为培训对象的高职教师其培训需求更是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培训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必须符合受训教师的特色适应教师的需求,才能真正激发受训教师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最后虽然校本培训是基于高职教师所在院校开展和实施的,但其组织形式可以不必固定于一种生搬硬套的模式上,而是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虽然高职教师校本培训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但必须仅仅关注于“高等职业教育”这一主题,这是它不同于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的独有特征。
(二)构建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的方法
1.确定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的目标
培养具有完善的理论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的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的最终目标。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提升四种能力和转变三种理念。
首先,四种能力主要是指专业技术能力、科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教学能力。第一,专业技术能力包含教师能够及时的掌握所教专业领域的最新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第二,高职院校最大的办学特色就是将产、学、研相结合,因此高职教师在具备相应的教育科研的能力的同时应该具备将最新的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科研能力,这对于高职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第三,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脑和互联网技术被广泛的应用,这就缩短了在地域和时空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延伸和扩展了人们的知识面,使得人们的思想更具有多面性,这就对高职教师在与学生、家长和同事进行沟通交流时所需要的能力和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四,高职教师应尽可能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及更新的教学方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空间中加大向学生所传授的新信息、知识和技术的含有量,从而以科学的手段提升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其次,三种理念是指终身学习理念、热爱职业教育和以人为本的理念。第一,高职教师应具有终身学习和终身培训的理念,这是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前提,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必然要求。第二,高职院校教师要培养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热爱高职教育,不仅仅将自己所从事的高职教育视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是将其看作自己梦寐以求的事业,竭尽全力的谋求自身和高职教育共同发展。第三,高职教师的培训过程应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和以能力为本的“三本”精神。培训当中应根据高职教师的不同能力水平以及培训需要选择不同的培训方法和培训内容,注重教学与技术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充分考虑教师之间的差异性,鼓励教师朝着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做到尊重和了解培训对象,突出教师在培训当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和职业生涯的递进。
2.做好教师校本培训的方案设计
成功的校本培训方案,要根据高职教师的职业需求以及专业发展需要确定培训的目标、内容、对象、步骤和时间等,这是成功的实施教师校本培训的前提;科学的校本培训设计,是实施教师校本培训的关键;完整的校本培训框架,是实施教师校本培训的指南。将校本培训的基本理念内化为开展教师校本培训的实践,其中最关键和直接的问题就是如何构建一个合理完善的可实际操作的校本培训方案框架,而教师校本培训方案的设计与执行则是将校本培训的理论贯彻到教师实践培训活动中最关键的环节。科学的教师校本培训方案可以将培训内容和要求自然地融入到整个高职院校的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使培训成为一个为全体教师所接受的有计划的活动。校本培训的另外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教师校本培训效果的检测,只有通过有效的检测才能确定是否达到了最初预计的培训效果,一般来说,检测的方法有如下几种:检查教师所写的教学体会、翻阅教师的培训笔记、运用小组评议对培训的结果进行检测以及现场观察教师的培训表现等等,都是较为常见的方法。
3.教师校本培训内容的确定
教师校本培训内容的必须紧密联系学校和教师发展的需求,要广泛征求教师和专家的意见,充分发扬民主。首先,在制定校本培训内容是应做到从教师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往的教师培训主要是从国家和学校的角度出发制定培训的内容,通常都是采用上级布置任务下级负责执行的方法,内容、要求和进度都是同一的,这自然就不能满足不同教师之间不同的发展需要,从而忽视了高职教师的个性发展和职业生涯的递进。而校本培训则打破常规,突破原有的统一标准,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时代精神,以教师的实际培训需要为准则,将高职教师的创造精神放和主体意识放在首要的位置。其次,教师校本培训关注教师的现有能力。已有的高职教师培训往往更注重的是对学科理论和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培训,忽视了培养高职教师的综合能力。而校本培训改变了原有的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为主的培训模式,改用在提高知识理论水平的基础上将高职教师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作为培训的关键。第三,校本培训以教师的发展为最终目的。以往的教师培训偏重于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将教师获得更好学历最为培训的终极目标。校本培训则不同,它所希望达到的培训结果是教师个体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和发展,校本培训师从教师的不同特点和能力水平出发,充分考虑不同教师之间的不同需要,选择最适合教师的培训方法和内容,从而实现教师职业生涯的递进和发展。
4.教师校本培训的方法
校本培训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培训的目标、对象、学校的规模等因素来确定,做到形式为最终结果服务。教师校本培训模式中可采取的培训方法主要有:第一,可以借助课题的开发和研究来实现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培训,这种方法可是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既可以帮助学校实现变革和发展,又能够培养出一批反思型和研究型的教师。第二,可以通过高职院校教师之间的彼此学习实现共同进步,达到培训的效果,这是成本最低的校本培训模式。在高职院校中有些教师在系统的知识理论方面更具优势,有的老师则更精通于实际操作,因此在开展校本培训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由于教师熟悉彼此的优势,理论型教师和技术型教师可以通过彼此学习,吸收对方的优势实现共同进步。第三,借助于远程网络教育和互联网课堂的形式,使得高职教师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相关的最新信息,真正将个别化教学落到实处,满足高职教师个性化的需求。第四,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聘请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专家或本院校在该专业方向有优势的教师负责教师培训。这种模式是让高职教师跟随某方面或领域的专家和名师学习或担任其助手,培训者与受训者的直接交流与沟通,对于提高和丰富教师知识和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
5.关于校本培训模式的探讨
校本培训模式可根据院校和教师间的不同状况做出灵活的调整,以适应不同的需求,但是必须始终关注高等职业教育这一主题,以下提供了三种校本培训模式可供参考:
首先,知识-人性模式,见图1。本模式的特点是将教师培训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模仿阶段。第二阶段:尝试――再造阶段。第三阶段:迁移――创新阶段。
其次,教师成长模式,见图2。本模式的特点是青年教师的发展有两种路径,第一,新教师-适应型教师-知识型教师-准学者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第二,新教师-适应型教师-技能型教师-准学者型教师-学者型教师。
最后,教学-科研模式,见图3。本模式从教学与科研两个维度对教师的成长模式进行了划分,分为: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和名师。
四、向“双师型”教师培训迈进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在教育部2003年下发的《关于开展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专题调研工作的通知》的文件中首次提出了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做出了解释。工科类专职教师具有双师型资质的条件是?押第一,至少主要参与或主持过两项实践性工程项目的发开与研究工作,或至少主要参与或主持两项实践性实验室的开发和改善项目;第二,具有工程实践经验至少两年以上,具有指导和辅助本专业的实践性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第三,“双师型”教师应至少有校级及以上刊物发表的科技性论文两篇。文科和其他科类“双师型”教师的界定可参照此条件。而教育部办公厅在2004年下发的《通知》的附件《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对于什么“双师型”教师做出了更为明确的概括,并对其内涵做了进一步的扩大。“双师型”教师具体是指拥有讲师或以上职称的专职教师同时又具备以下条件之一的?押第一,在五年内累计有两年以上在企业第一线从事与本专业相关或相近的实践性工作经验,或取得由教育部或相关部门组织的高职教师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合格证书,并具有全面开展学生实训活动和指导学生技术实践的能力;第二,具有本专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包括专业资格、行业特许资格证书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第三,在五年内主主要参与或主持过校内两项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的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与安装活动或实践性教学设施建设,并且最终取得良好的使用效果的;第四,在五年内主要参与或主持过两项实践性技术开发与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果为企业所使用且使用效果良好的。由此可见,在教育部先后下发的这两个文件中已经为双师型的高职教师设定了可供参照的具体标准。
(二)“双师型”教师培训的手段
1.积极创造条件,选送教师到生产第一线锻炼
在安排教师到第一线锻炼时,高职院校应结合本校对于教师培训的总体计划安排,与工厂或企业积极联系,再与教师的培训需要与现有状况想结合,实现教师培训的校企合作,让教师有机会真正深入工厂企业,观察和了解企业和工厂的现有生产需要和状况,对工厂企业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并对企业的用人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了解等,以起到增加青年教师实践经验的作用,同时帮助高职院校对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提供培养线索,从而解决教师讲授的内容、如何讲授才科学、怎么样才能将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等问题,使青年教师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其站在学生、学校和社会的角度来思考和权衡教育教学当中的问题。
2.积极开拓教师实践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应依托行业现有优势,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开拓和完善教师实践基地。高职院校可以选择与企业或工厂签订科技创新协议或产品开发合同,这不仅可以让教师通过在实践基地的锻炼增加实践经验,还可以获得一定意义上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与此同时,高职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或顶岗实训,可以积累实践经验学习最新技术,加快教学改革和教学内容更新,丰富实践教学经验。高职院校在取得与相关企业或者生产部门的联系后,力争获得与专业有关的企业或生产部门的培训支持,积极选派需要培训的教师到专业对口或相关的部门进行短期或中期的挂职锻炼和培训,特别是要将一些较缺乏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技能的教师定期送往与学校达成共建实践基地意向的行业和部门,进行专业的技能培训,以此来拓宽高职教师的视野,充分掌握和了解市场需求并加以分析和应用,并在真正意义上提高教师实践技能水平。另一种重要的教师实践形式是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要为教师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高职教师参与或主持校内实训基地、实践教学设施、和专业实验室的筹划和构建,高职教师在参与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过程得到了加强专业技能和自身的动手能力方面的锻炼。高职院校还可以根据自身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培养方向创办校办企业,这能够给高职教师提供更为便利的实践平台。
3.适当引进企业技术人员
在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从企业或生产部门引进一定数量的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通常都有多年从事一线技术工作的经历并且具有工程中级或者高级技术职称,另外还可以引进一些有实践经验丰富、专业基础扎实和操作技能娴熟,并且拥有担任高职教师基本条件的工程和技术类的骨干作为高职院校的专职或兼职教师。采用这种将企业和生产部门的精英请进来的方法,不仅可以优化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增加实习指导教师的数量,提高高职院校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还可以帮助提高在校专职教师的实践与技术能力,从而节约了培训成本,积极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实践证明,通过适当的引进企业技术人员对于有效地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作用非常明显。
4.制定激励机制,正确引导教师自我提高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制定出一套科学的内部管理体系,引入人才竞争机制,对现有的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进行改革与调整,实行优胜劣汰,将教师管理工作量化和科学化,从而使得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体系更具有激励性和导向性。高职院校可以把“双师型”教师单列为一个教师群体,在校园广泛宣传对于“双师型”教师的重视以及相关的优惠政策,形成一个鼓励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迈进的良好工作氛围。在确定了“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机制后,学校在实施激励机制的过程中应积极的贯彻向“双师型”教师倾斜的原则,给予“双师型”教师更为优厚的待遇和物质奖励等,使“双师型”教师成为高职院校教师认同和追求的目标,引导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具体做法包括:第一,高职院校可从本校教师培训费用中拨付一定数额的经费作为对“双师型”教师的奖励。第二,学校在评定优秀业务骨干和教师职称时应向取得“双师型”资格以及获得“双师型”教师资格证书的教师倾斜。第三,高职院校各系和教研室要优先安排“双师型”教师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的开发、技术问题的解决、仪器设备的保养和维修、专业范围内的实验装置的设计以及培养年轻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等。
5.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并将其制度化。
首先,采用让本校的优秀“双师型”教师“以老带新培训”的方式培训新教师,这种方式不仅可以缩短新教师对教育教学常规过程、岗位的熟悉与适应期,而且对于新老师和老教师之间对于教育教学过程的换为思考和研究有极大的帮助。这种模式对有一定教学理论功底的教师是一条效果显著且有针对性的捷径,有帮助其成长为“双师型”教师,提高其专业技术与实践能力的作用。明确老教师作为“师傅”的权力、利益和责任,这样不单有利于作为新教师的“徒弟”产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动机,而且也能加强老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意识,这使得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达到“带新”的效果。这对新、老教师的提高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次,各级各类高职院校出台关于对青年教师和新教师培养工作的各项具体规定,是使这项工作制度化的必由之路。在规定中应对指导教师的职责和对青年教师的具体要求做出详尽的界定同时明确指导的具体周期。通过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以及“传、帮、带”的手段,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才资源,发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传带作用,一方面有利于加速新教师的成长,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对新教师在教学技巧与专业技术方面的最好的言传身教。
再次,“双师型”教师的成长不是单靠外部知识的灌输和必要的培养与训练就能完成的,还要依靠学校内部的激励机制。通过激励使得老师具有强烈的成长动力和意识以及不断发展自我能力的愿望,才能使教师自觉的将外部要求内化为自觉的行动。因此“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应从“内外结合,多管齐下”的角度出发,才能使我国的高职教育获得长足的发展,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得以保持。
综上所述,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培训模式可以将优秀老教师的大量隐性知识及专业实践技能传授给新一代的年轻教师,这样既不会因为优秀教师的退休使得大量实践性知识随之流失,也可以使新教师在“传、帮、带”的实践中体会个人实践理论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等教育学[M].福州?押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2]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押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北京[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7.
[4]吴全全.关于职教教师专业化问题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11).
[5]石芬芳.基于职业属性的高职院校教师培训[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7, (6).
[6]贺丽娜,陈义雅.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5,(4).
[7]周明星,焦燕灵.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反思与校本教育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3,(19).
[8]朱晓红.引入“校本培训”模式强化高职教师素质[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6).
从国际、国内对教师的要求尤其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求看出,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是当务之急。对于很好结合学校实际,以及满足教师的实际需求的教师在职培训,校本培训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本文笔者对教师校本培训的概念、产生与发展和中、外教师校本培训研究现状以及国内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作简要的阐述,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中外校本培训综述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社会政治、经济、军事的竞争都从根本上集中表现为教育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又逐步转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上,美、日、英、法、韩、德等许多国家从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积极制订了教师继续教育的具体措施,为在新世纪的国家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做好充分的准备。
我国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也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现在的中小学教师,肩负着21世纪教育的历史重任,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并决定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甚至于决定着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因此,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搞好“校本培训”是时代赋予广大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重任。
国外研究表明,校本培训具有突出的效益,从继续教育的内容看,近年来,以学校需要为基础的在职培训大纲越来越多。这种大纲包括了学校对自身优先需要的评估,而且这种大纲的实施使广大教师产生主人翁感,激发了教师的职业热情和创新精神,改变了教师的角色认识和自我观念,大大提高了教师的专业能力。专家认为“校本培训”比在院校培训更为有效,是经济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新途径。
一、校本培训概念的界定
国外研究认为教师校本培训有两种含义:一是以培训地点为依据,指完全在中小学内进行的教师在职培训活动;二是以培训内容为依据,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改善学校和教学实践为中心的培训。
我国教育界专家认为,校本培训是从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目前的学校实际出发,所开展的一种目的性、针对性都很明确、做法符合学校教师群体和个别教师成长规律的系统培训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操作规范、讲究实效,对教师的培训进行系统安排、并使之有序开展和持续性的活动。因此,笔者认为,校本培训是指在学校校长的组织领导下,从学校的发展方向和目前学校的实际出发,以学校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水平为基础,学校自主确定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以本校教师为培训对象,以学校为主体进行系统管理和组织的一种有效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所以,它必定有别于原先学校对教师零星的、不系统、无明确特定目标的一般培训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往学校内部自身进行的、以提高教师为目的而开展的各类个别性培训活动,不一定能称之为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定义的本质是:
校本培训是为了学校,目标在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
意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校本培训关心的是学校以及教师的日常遇到的有待解决的实践问题,所以它不局限于某一种理论和学科知识的培训,在培训中主动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经验,它把解决具体实际问题放在首位,校本培训还有利于提高中小学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校本培训是在学校中,离不开课堂教学实践
意旨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教师的培训要由学校中人来解决,要经由校长、教师们的共同努力,只有通过他们的实践活动才能检验培训制度、方案、计划的有效性和现实性,同时校本培训有利于学校学习型组织建设。
校本培训是基于学校的
意指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所组织的各种培训都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校本培训有利于弥补继续教育资源不足,挖掘学校的各种潜力,让学校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在培训中有专业研究人员和其他人员参与,意在发展一个共同体,与教师一同完成培训任务,校本培训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结合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活动平台。
二、校本培训的产生与发展
校本培训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作为“教师在职培训的新概念与新策略”提出来的,最先在英、美等国产生,其针对的主要问题是,当时英、美等国的教师培训工作采取将中小学教师集中起来由大学或教师机构进行训练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往往会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规律性的教育理论难以应对复杂的教育实践和解决教育问题,而且教师的自主性得不到发挥,因此培训效果很不理想,不断受到各教师协会及其他机构组织的批评。于是,各国开始重视学校教师的在职培训及专业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形成了以中小学校为中心的教师在职培训模式,这一模式能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技能,提高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大学研究者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各国教师专业化运动的不断发展,英、美等国都开始大规模地实施教师的校本培训计划。教师专业化运动的进程更加使教育界人士包括教师本人认识到学校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上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场所,而且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地。教师专业化改革要注重教学专业的发展,而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是在教学实践岗位中逐步形成并发展的,教师任职的学校是其专业成长的主要环境。因此,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专业发展计划适应了教师专业化的需要而受到普遍的欢迎与关注。美国、英国、德国、荷兰等国都广泛接受和实施校本在职培训计划。90年代期间,这一计划还被推广到了东南亚以及非洲、拉丁美洲等一些国家。
教师的校本培训计划在近年来的国际教育会议上已得到强调和认可。如1996年以“加强与变化着的世界中的教师的作用之教育”为主题的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教育大会第45届会议的非洲地区筹备会议提议,教师必须通过有适当监督的校内实践经验而获得教学技能,同时还要求进行行动研究:“教师应对他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加以研究,这种研究成果将可以丰富教师教育的内容”等。
三、国外校本培训模式的研究现状
英国: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英国是教师校本培训的摇篮。早在1972年,《詹姆斯报告》就建议“教师的在职培训应从中小学开始。”80年代末期,针对院校教师培训的弊端,谢菲尔德大学教育学院设计了中小学教育教师校本培训的“六阶段培训模式”:
(1)确定需要,教师在职培训的意向产生于学校和教师,与大学建立联系,以便获得有针对性的进修机会;
(2)洽淡,中小学与大学培训机构洽谈如何制定教师校本培训计划;
(3)协议,提交一份详细的培训协议,交给即将受训的教师修改后生效;
(4)前期培训,一般两天左右,在大学进行,属于引导类课程,主要介绍有关的教育领域新发展;
(5)主体培训,大学教师深入中小学教学第一线,与教师共同解决教学中理论方面的或是实践方面的问题。
(6)小结,培训基本完成,在职培训告一段落,教师对自己在进修中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与策略进行总结与评价,并反馈给本学校与大学培训机构作为设计补救计划或进一步改进以形成新的培训计划的依据之一。
20世纪80年代,研究发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常常发生在处理意想不到的或难的预料的突发事件,如:与教师同行的偶然谈话、无意中浏览到的有关信息,处理班级事件的灵感或学习中的偶然收获等,都可以激发起教师个人或整体的学习成效,因此,设计教师培训计划应尽可能提供这样一系列预料不到的经历,这是对其他教师的最好启发和案例分析学习,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英国中小学采用了“回顾——计划——实施——评价”这样一种模式来设计培训活动和开发校本培训课程。
随着教师聘任制和教师证书制度以及《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实施,教师的在职培训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在认识到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后,教师的校本在职培训逐渐成为一项国策。与此同时,教师校本进修的内容与模式也有很大发展,整个校本培训要有计划、要指定专业指导教师、成立专业发展委员会;教师进修的内容也立足于教学实践和学校需要,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采用“以行促思”的模式,教师在培训中采用行动研究法,针对实际问题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在确定策略后再审慎地投入实践并观察和评价实际效果。
美国:
20世纪60-70年代,在美国倡导“绩效为本的教师教育”(performance-
basedteachereducation),认为教师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具体的学校和教学环境,以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教师培训。但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和只注重校内的弊端,这种培训不久便夭折,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思想,以及新的方式指导师资培训,于是“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师培训计划应运而生了,简称为PDS,它是以中小学校为基础,与大学合作形成一种新功能。PDS学校把美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公立学校的校改紧密联系起来,使教师教育质量的改进与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形成一种共生的关系。此后,这一富有创意的概念经过更多学者的充实逐渐变得丰富和明晰起来。PDS学校既是供大学教育研究的实验校改示范校,又是培养新教育专业人员的学校,具有经验的教育专业人员继续发展的学校。
建立PDS学校要在两种不同文化组织(大学与中小学)之间建立起共生的伙伴关系,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两方面的困难与障碍:一方面,大学与中小学两种文化的冲突。PDS学校中小学和大学教师的角色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做出很大的调整,彼此承认对方的专长,还有管理上的相互合作等等。另一方面,大学内部两种文化的冲突。建立PDS的障碍还来自大学内部,纯搞基础理论研究的教授与注重现场研究的教授在价值观、学术取向和如何培养中小学教师上都存在很大的分歧,而大学奖励机制多倾向于研究,这会影响到从事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大学教授的积极性,为高层次的反思型或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带来困难。
澳大利亚:
一方面,大学的教育学院根据教育改革素质提出的各项要求,以及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改变培训方式和课程设置,积极开展教师培训策略研究和实践探索;另一方面,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在专业研究人员和教育专家的指导下,面向学生,面向教学实践提出问题,制定研究方案,确定研究目标,实施研究计划,教师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开展相互合作交流。这种由教育实践者和研究人员作为研究群体的行动研究提倡合作,强调批判性思维,面向实践,讲求实效。行动研究的口号是“把牌亮在桌面上”,行动研究使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自身素质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带动了整个教师群体和整个学校的变化。
日本:
当前,日本教师培训的新形式有以下几种,按任教年限分类:有新任教师的培训、任教五年和十年的校训,此类培训为硬性规定,也称行政命令培训;按职务及资历分类:有骨干教师培训、校长、副校长、主任培训;按组织层次分类:有中央培训(文部省)、地方培训(都道府县)、市盯村培训等;按培训内容分:有在各级教育中心进行的新教育内容、教材教法及学生知道等方面的培训,由各都道府派遣到企业、农村的社会体验培训,有在大学进修基本课程的培训和获取高一级学位的培训:校长、副校长、主任课程培训等;按培训的形态分类:有校内培训、校外培训、个人自我进修提高和国外培训等;接受培训的时间除了新任教师培训统一为一年外,其余均不等,由各级教育中心组织的培训都为一周到二个月,社会体验培训一般都在六个月以上。
80年代以来,校内研修在日本教师培训中占有主导地位,1989年4月正式实施的新任教师研修制度,校内研修是学校主导型的,培训站在学校的立场上。在日本,由于受到终身教育的影响,一方面校内培训将更受重视,另一方面大力推进个人主导型教师培训将是今后日本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课题,是向“终身学习社会过渡”的目标迈出的一大步。
目前,校本培训计划在实践近二十年后逐渐成为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教师在职培训的主流,是学校整个发展计划的里的组成部分。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或是国际教育组织,都十分重视中小学校中加强教师的在职培训。英国已正式确定校本教师教育(包括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是培养有能力的教师途径,泰国、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也已逐渐接受并引用了校本培训方式。走向校本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走向之一。
四、国内校本培训发展和研究现状
在香港,十多年前数理学会已推动这方面的活动,并总结经验出版了一本书“Increa5ing出eProfessionalismofTeachers:Scho01-BasedINSET,HongKongandBeyondF”。近年,不少办学团体和个别学校也推动校本专业培训,如东华三院教育科居FJ的小学教育组也成立了小学教育发展委员会,定期为校长及教师举办进修课程。有关训练的内容和要求,由教师主动提出,学校行政阶层亦共同参与。
这种以学校为主体的校本教师培训的方式,无论所到的是教育发达的省市——北京、上海,还是教育落后的西部、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校本培训方式已经从自在走向自为,成为师资培训机构之外的教师培训的一条重要渠道,使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更进一步增强。
我国的校本培训计划在最初提倡“导师制”,这是一项“利校利师利生”的教师培训策略:邀请专家、名师开设专题讲座、上示范课,让教师走向专家、名师,是校本培训教师中学校普遍采用的重要策略。校长们谈到校本培训时说:“这样培训教师至少有两种效应: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发生变化,另一方面能够增强教师的自主学习意识。”
我国现阶段的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目标的直接指向性:校本培训的目标直接指向两个方面:一是指向学校的实际,学校的需要以及培训的目的。二是直接指向全体教师,着力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参与热情。
内容的现实针对性:校本培训的内容直接取决于学校和教师的实际,以“问题”为中心,将有同样问题或困惑的教师编成小组,共同学习并解决这类问题,从而不断提高自身解决教学中各类实际问题的能力。
方式的灵活多样性:校本培训在与本校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基础上,不断向着多样性和开放性转变。突出表现在培训方式上的灵活多样性。
(一)国内校本培训的模式
课题带动法
将校内正在开展的教科研课题作为培训基点,使教师以自己的工作和教学为基础,在课题的选择、设计、研究和结题的一系列活动过程中,主动参与课题研究并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指导,从而不断提高在教育教学中开展科研活动的兴趣和能力。
个人自修法
校本培训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为了促进教师的自主发展,因此教师的自修就更是诸多培训方式中所不可或缺的。可以说,任何外在的培训若是离开了教师自觉自修这一环节,都将收效甚微。校本培训恰恰是注意到了这一点,并充分发挥了教师本人的作用。
师徒结对法
名优教师与新教师结成师徒关系,实现传、帮、带的目标,也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新教师培养的普遍使用的方法。当绝大部分教师学历达到要求后,教师的智力和知识水平已不再是影响教学的关键因素,而表达能力、组织能力、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能力以及他们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合理性与教学效果则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这些恰恰是新教师所欠缺的,研究表明,名优教师所具有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策略是可以传授给新教师的,掌握这些知识有助于新教师发展教育教学能力,提高其教学水平。
假期短训法
假期短训法是校本培训的一种普遍形式,一所学校或几所学校联合起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举办短训班,聘请高校的有关教师来校讲课,这种短训班不同与传统的集中受课,而专指学校在明确了自身需要和教师需要后,主动邀请相关教育专业人员为教师“充电”,把教师们以往被动接受的局面转变为主动吸取养份的过程,使理论学习及其对实践的指导二者间的融合真正成为可能。
校际交流法
校际交流法也是校本培训的常见方式,这种方式以课堂实践为基点,着力帮助教师提高解决课堂教学中某些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于提高,科研型名优教师的数量尤为不足,仅靠本校的名优教师来指导新教师往往会遇到不少困难,因此校际之间的观摩与交流是必要的。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校际之间确定观摩研讨课题,上好观摩示范课,使活动有针对性,教师的学习积极性高,效果好,促进共同提高。
反思教学法
反思教学法教学是校本培训的一种有效方式。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能够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经常反思、研究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探究和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科研性质。作为校本培训的一种方式它强调以科研手段来促进教师的提高。教师学习教学常规和教学策略是必要的,但仅如此还远远不够,他还必须多层面、多角度的经常反思自己,才能成长得更快。
反思性教学常用的两种方法是写反思日记和行动研究。教师可以从教育问题出发,按照“问题——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步骤开展行动研究,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从中吸取经验培训,它在校本培训中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
专题培训法
专题培训法是紧紧围绕教育教学改革中的热点问题或者是某一门课程内容,把理论学习、学术研讨、课堂实践、撰写经验总结式文章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教师运用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培训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为:
a)专题性理论辅导b)专题性文献研究c)专题性研讨活动
d)专题性课堂实践活动e)专题性文章总结
国内的校本培训方案设计研究处在初级阶段,虽然在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中大力提倡与开展校本培训,但研究成果都是对培训的经验性归纳总结,一方面,校本培训的研究缺乏目标导向,这同时也是我国教师教育中的问题,即什么样的培训计划才是有效的,如何指导培训方案的设计工作等,目前国内对培训模式的研究层次低、零散,成果大多是感性经验总结,不系统、不全面,或说仅仅是培训方式研究,还不能称得上培训模式研究:另一方面,缺少对校本培训方案的专项研究,所以研究常常不深入,例如,教师教育观念方面实证研究非常少,一般都是在教师培训内容中泛泛地提到教师教育观念培训,缺少针对性的研究,所以,造成在实际的培训计划中不利于操作,不利于校本培训计划的进一步普及和推广。
在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校校本培训计划存在明显的不足,培训中的问题,包括教师教育观念培训中的问题也是实实在在地暴露出来,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校本培训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培训质量得不到保证,容易使教师产生反感。所以应看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校本培训中突出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培训中培训者的选择与培训过程不够严格;
与大学院校、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种师资培训部门在内的校外机构的合作途径不畅通;
校本培训课程开发缺乏科学依据;
中小学校本培训普遍缺乏科学的培训方案设计;
专业人士对教育观念校本培训策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不够关注;
没有一个科学规范的、操作性强的有效评价体系;
没有摆正校本培训和院校培训的关系问题。
与国外相比较,我国的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起步晚,又是自下而上地开展起来的,虽然规模发展很快,但研究工作尚处于初级阶段,具体表现在:
国内的校本培训方案设计研究处在初级阶段
一方面,校本培训方案的制订缺乏理论指导,使得培训方案形式纷杂,缺乏可以借鉴的共性东西,反而不利于其推广和具体操作;另一方面,缺少对校本培训方案的专项研究,例如,教师教育观念方面的实证研究非常少,一般都是在教师培训内容中泛泛地提到教师教育观念培训,缺少针对性的研究;核心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缺少严格的课程体系和有利的课程开发理论支持,目前比较混乱:校本培训策略研究也是研究得较少的领域,教育界出现的培训方式或培训策略界定混乱,多是经验性归纳总结、缺少科学的操作概念,所以,造成在实际的培训计划中不利于实施,不利于校本培训计划的进一步普及和推广。
没有充分发挥教师培训资源的作用
校本培训方式多样灵活,能充分调动各种资源服务于教师培训计划,但是,在实际培训中常常由于缺乏对培训的管理和监督,使得校本培训仅仅局限于本校内,甚至仅仅采取校内集中培训的形式,没有充分发挥多种培训资源的作用,使得校本培训没有能真正发挥其优势,培训缺乏实效、流于形式。
没有充分满足学校教育的需要
校本培训的本质在于以学校为中心,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设计培训,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日前的校本培训还在上级校本培训目标与学校需要以及教师自身需要之间的矛盾,这是校本培训在现阶段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一、整体规划。全方位提速教师专业化发展
我们树立全区“一盘棋”思想,确立“整体规划、梯队构架、多元培训、上下联动”的行动策略。先后出台《西陵区教师专业化发展五年行动计划》、《西陵区“十二五”校长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规划》,确定“高端发展+专题集训+校本研修”的培训模式、“梯队培养+需求定位”的培训方案、“专业引领+特色拓展”的课程设置、“名师引擎+结对帮扶”的研修策略、“搭建平台+内力驱动”的发展机制,分层、分岗、分类组织教师培训,用更科学的眼光、更广阔的视野推动教师成长。
二、搭建平台,让教师与最先进教育理念接轨
1、实施高端发展计划。西陵区主动与北师大、华东师大建立培训协作关系,用五年的时间轮训优秀教师。自去年以来,在北师大、华东师大举办了3期高级研修班,按照“名师+骨干+新秀”的培养梯队培养模式,先后选派160余名教育管理干部、教师参加为期半个月的脱产培训。“通识+实践+研修”的课程学习,激活了学员“研究”与“成才”的内驱力,加快他们向“领军核心人物”的转变。他们的研修学习也激励广大教师,加快专业发展,尽早圆“高校深造”之梦。
2、丰富校本培训资源。一是组建教师专业化发展专家资源库。邀请全国自强模范“知心姐姐”孙万清、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杨晓微、三峡大学文学院院长吴卫华等69名专家、学者进入专家资源库,学校自主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极大地丰富和提升校本培训品质。二是充分运用网络教研平台。组织区内278名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参与网校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全区每位骨干教师每学期录制1-2节示范课,近百节示范课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课堂案例。目前,西陵网校已有学科视频资料600余课时,文本资源万余件,教学资源覆盖小学语、数、外学科,得到了师生、家长的热烈欢迎。
三、名师引领。带动教师队伍整体提升
1、强化“影子培训”。顶层培养西陵教育领军人物,定期遴选名师与国内知名高校专家结对,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菜单,加速高端人才成长。选送8批59名校长考察美国、台湾、北京、上海、江苏等地教育,8名副校长、骨干教师到上海、武汉、襄阳等名校跟岗学习。
2、成立一室一团。汇聚区内各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优质课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共150余名教师,组建“芷兰”名师工作室和“百川”名师讲学团。
四、特色课程,助力教师全面发展
1、特长培养。拓宽培养渠道,开设教师特长培养课程。我们从普通话、声乐、书法、心理咨询等特长人手对有特长和有爱好的教师进行培训:选派3名有主持特长的教师到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班学习,选拔20名普通话基础较好的教师分批参加省级普通话测试员培训,21名心理健康骨干教师参加国家心理咨询师培训,组织70名青年教师合唱团训练。
2、特色深化。在全区已形成“一校一特”的学校文化建设基础上,各学校全面铺开教师特色社团创建活动,让教师在多彩活动中激发潜能。通过前期的项目申报、评估审核和组织实施,学校成立多样教师活动社团,老师们唱歌、练书画、作诗文、学棋艺、健体魄,寓教于乐。教育局以奖代拨,为教师们架设互动、交流的桥梁,让教师社团活动百花齐放、爱满校园。
五、评价激励。营造最佳人文环境
1、优先保障培训经费。教师培训经费按工资总额的4%纳入学校预算,并在教育项目预算中增设用于教师外出培训和骨干教师培养的专项经费。2010年到2012年,培训专项经费从30万元递增到150万元,教师人均培训经费2012年达到了3000元,教师培训基地覆盖到北师大、华东师大等知名高校,全力保障了骨干教师高端培养、后备人才导师带训、全员校本研训、新教师跟踪培训,教师培训率达100%。
3、稳步提升教师待遇。自2010年以来,教师节慰问金每人每年递增100元,教师福利实现了每年递增1000多元。投入400多万为全区所有老师人手配备了一台笔记本电脑。“实在”的物质环境,不仅让广大教师乐于从教,还吸引了更多的人才投身西陵教育。
坚持以"十" 精神为指导,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宗旨,以师德教育、学科培训、岗位培训、名师研修、国际交流及提升师能为重点,以校本培训为基础,面向全体教师,整合利用教师教育培训资源,在改革创新自主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全面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进一步提高我县教师的师德水平和综合素质,进一步健全和拓宽教师培养机制,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坚实业务基础的高素质、专业化、研究型、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教师队伍,为更好地推动推动XX教育实现更加优质、更具内涵、更为协调、更有品位、更大影响,办人民满意的"更好教育"提供师资保障。
二、培训形式
1.全面完成国、省、市关于教师继续教育的各项规定指标,积极做好省、市培训的送培和派送中小学教师和管理者出国培训工作,落实各项培训任务。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展县级培训活动,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和幼儿教师全员培训(考核)工作,同时指导基层学校开展好校本培训,组织安排好"外教进校园"活动。
2.县级培训由局组织人事科组织协调,中等专业学校继教处、实验幼儿园具体承办,行政业务科室、教研室靠前指挥并参与实施,将采取以全员培训为基础,以网络培训为支撑,以集中面授培训为重点,以骨干和专项培训为抓手,以专题讲座、学科专业知识辅导、教学案例分析、实践操作、互动、研讨、观摩、网上交流、考核等为主要形式,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教师需求为切入点,开展教师培训活动。
三、培训内容
1.强化师德师风教育。深入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月活动,把师德师风教育纳入各类教师培训活动之中,坚持教育先行。通过读书学习、群众路线教育、宣讲形势政策、通报典型案例、重温法律法规,组织开展专题讨论、感言交流、征文评比、点述点评、公开承诺、自查自纠、专项整治等活动,引导教师定期进行师德总结、撰写自育笔记,建立教师师德电子档案,实施考评监督机制,切实增强师德师风建设的系统性、连贯性和针对性,培养造就适应教育发展需求的教师人格魅力和专业素养。
2.有效开展教师学科培训。围绕我县教育抓内涵反展,抓质量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研究各学科教师培训系统化、系列化实施的方案,重点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在培训项目设立、培训人员安排等问题上向农村教师倾斜,利用暑期继续教育集中培训和国、省网络学科培训来加强各学科技能的培训,确保全县教师全员参与其中。每月花一至两天时间对所教学科教材进行阶段性梳理,通过名师对教材的分析辅导、课堂教学研讨,进一步理解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任务、目标和实施策略,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重、难点,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钻研教材,优化教法,提升教师学科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技能,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根据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等学科培训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对不同层次人员进行分类培训的办法,放大培训效应,聘请高校教师开展业务辅导,提高培训层次,并以此培训班为阵地,更大力度的推进学校特色建设。同时结合课堂教学达标、"荷韵杯"赛课、省"蓝天杯"会课、省微课大赛等活动,实现以赛促训、以赛促学的目标。组织安排好"外教进校园"活动,指导、促进中小学的外语教学,为师生更深切感受国际文化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加大引资培训力度,英语教师通过观摩外教的课堂教学、参加与外教的沙龙研讨,每月一次外教集中培训等形式,丰富英语文化知识,增强口语、会话、交流能力,提高全县外语教师的口语水平。
3.持续做好岗位技能培训。顺应我县教育发展需求,持续推进非教学岗位专项技能培训。办好与高校联办的中小学校医、保健教师、财务人员专业人才培训班;做好网络管理、网上结对平台、录播教室、视频会议系统、电视节目制作等现代化多媒体和软件应用的培训;组织开展数字化校园建设、基建(维修)审计、责任督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年检、社区教育、职成教新闻报道、实验技能、科技创新、七巧科技、航模制作等培训,提升信息技术员、保育员、通讯员、实验员、科技辅导员等特殊岗位专业人员素质,为学校各项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人力支持。组织实施心理咨询师、新教师、班主任、教科研人员专项培训,通过理论学习与岗位实践锻炼,建设一支适应时代要求和实际工作需要的专业人才队伍。
4.大力提升教师学历水平。围绕"十二五"规划中教师的学历目标任务和2017年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县级监测评估要求,重点加大研究生学历的提升幅度,继续通过年度目标责任分解推进研究生学历提升,各单位要将参加研究生学历进修的任务分解到人,加强宣传动员,完善制度措施,强化激励机制,并跟踪督查到位;县中等专业学校在办好原有函授班基础上,与高校联合举办硕士研究生班,尽力为教师学历提升提供便利和有效服务,保证教师参加学历进修既方便、又真正有所收获;现局对全县教师学历提高培训工作进行检查管理和督促指导,严格执行好学历提升奖励制度。
5.抓实抓好学校校本培训。各单位要结合本单位教师业务状况,和当前规范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校本培训与校本教研一体化机制,制定校本培训计划,确定内容、形式、人员和时间安排,组织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业务学习、辅导活动。要围绕县、校师能建设"三项展示活动"方案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年度目标计划,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活动平台,有侧重的加强师德培训、教学基本功的训练和竞赛;要以骨干教师培训、参加省市培训的教师学习心得交流、结对单位和骨干教师的人才支援、城乡学校网上结对一体化集体备课研究与实践、名师工作室优秀论文汇编,丰富校本培训的内容,提升校本培训的质量。努力发挥已有网络资源在教师继续教育,尤其是在校本培训中的作用。各校要精心挑选适合本校的网络教育课,将其纳入自己的校本培训计划,一并上报。确保每名教师在"XX学习在线"实名注册学习,每学年完成3个以上、不低于8个学分的网络视频课程学习,并按8个课时计入校本培训总学时。负责"XX学习在线"后台管理的中等专业学校继教处要积极主动与基层学校联系,做好教师注册入学的指导、管理、考核工作。各职能科室要发挥好学科基地的作用,加强对校本培训的指导,对校本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督促整改,及时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
6.全力拓展骨干教师培训。持恒办好名师工作室,进一步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完善工作机制,提高组织化程度,提高学术研讨和课题研究的效益,举办教学展示、读书交流,组织骨干教师送教到镇,承担培训任务,帮带青年教师,发挥他们的引领作用,更好的引导、促进骨干教师自我提升,推动骨干队伍、教师队伍建设。
7.全面落实幼师培训考核。为深入贯彻精神,提升学前教育发展水平,针对我县目前幼儿园师资多为临时聘用人员、公办教师数量不足、幼教师资队伍的专业化起点很低的现状,继续加大对幼教师资培训力度。以县实验幼儿园为培训基地,以集中培训、分散指导、园本培训、教学观摩、教育论坛为主要形式,组织开展幼儿教师的师德培训、普通话达标培训、《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培训、教师资格两学辅导、专项技能培训等,提升幼儿教育师资队伍素质。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学前教育工作的意见》,严格执行幼儿园保教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强化幼儿园教职工全员培训(考核)工作,今年对全县幼儿教师进行键盘弹唱的培训考核。
8.高度重视网络培训。网络培训是新时期教师培训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全员培训的保障,是为教师提供终身学习资源和空间的主要途径。本年度培训工作安排中,认真落实好国家级、省市级教师网络培训,遴选有能力、有热情、计算机操作水平较好的人员担任网络培训班班主任、辅导教师和管理员,重点指导网络学习的方法,帮助教师学会对专题式、单元式培训资源进行积累和梳理,多掌握综合性和通识类知识,促进教师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
四、培训要求
1.根据有关安排,做好培训前准备工作,带好自备材料;
2.严格遵守培训纪律,因故不能参加培训的,需提前提交书面请假手续(加盖单位公章);
3.及时复习消化所学知识,并加强自学;
4.积极参与实践操作,努力提高专业技能水平。
五、培训考核
县级各类培训结束后,将进行考核。
1.考核形式:书面知识闭卷考试,过程检查记载。
2.考核内容:①学科知识(70分),包括教材理解与把握、教材处理、教学设计和相关学科应知应会的知识技能;②出勤率(15分);③遵章守纪情况(15分)。
人事科
(一)招聘工作:
结合我院教改及师资队伍现状,制订了《制定XX—XX学年度人才引进方案》,通过前程无忧、中国研究生人才网、各高校就业网等渠道招聘信息;选择东北五校、山大、山师、山建筑、海大等部分重点高校参加其校园招聘会或举办专场招聘会;有选择的参加了济南、青岛人才市场招聘会。
认真完善招聘流程,一是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简历,及时审阅、筛选简历,对符合要求的简历尽快送用人部门再审核;二是及时组织试讲,尽量减少因时间过长导致的人才流失;三是建立较为完善的招聘工作记录,如各部门收取简历总数、同意试讲/面试人数、合格人员名单等信息均建立了较为详细的档案,以便查询和分析。
截止XX—3—4,我院共收到简历5386份,同意并通知试讲727人,到校试讲276人,同意录用79人,已签协议51人(附表)。招聘任务完成过半。
(二)新进人员接收工作:
为完成学院本年度人才引进计划,做好新进人员接收工作,本学期主要完成了学院引进人才信息上报;大中专毕业生接收、改派、二次派遣、落户及外地在职人员的引进;全院劳工合同的新签、续订、招工表劳工合同的整理归档四个方面的工作。截止XX—12—29,已办理完毕32位省内外各高校应届毕业生协议书。
(三)档案管理工作:
为保证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人事科在完善纸质档案的同时,进一步建立了教职工个人电子档案。同时,通过多次与学院网络中心沟通交流,人事管理软件开发工作基本结束,基本信息登陆完毕即可使用。
(四)其他日常工作:
坚持周一工作例会及每周工作总结、汇报制度,提高了工作人员的业务工作能力及理论、政策水平,明确了工作分工,增强了工作配合,提高了工作效率,收到很好的效果。组织了暑假管理干部培训班,收到较好效果。完成了行政部门科室设置及科长考察、任命工作。对个别违纪人员分别作出批评教育、通报批评及解除合同等处理工作。此外,在新进教职工接收、调动、请销假与离职管理、科室间协调等方面,人事科各位老师也做了大量工作,基本按要求完成了工作。
(五)认真完成了院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师资科
(一)教师培训工作:
本学期师资科工作以教师培训工作为重点,逐渐探索符合学院实际的教师培训工作。
1、进行骨干教师精品课程培训
在骨干教师培训上,探索尝试,组织参加了骨干教师精品课程培训。共有16名教师参加,教师反馈效果极好,相关总结已交学院。
2、组织新教师参加省岗前培训
本学期省岗前培训工作于8月22日—8月27日进行,我院共参加教师100人,89人取得合格证书。
(二)教师考核工作、辅导员考核工作
为做好教师考核工作,本学期对现实行的教师考核办法执行情况进行了多方面征求意见建议,了解了教师的考核办法执行现状,教师考核办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和修改,收到较好效果。
同时对重新修订的辅导员考核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了总结。
对外聘教师和校内兼课教师亦进行了综合评议。
(三)教师资格认定等工作。本年度经过审查,共有82名教师获得高校教师资格。顺利完成其他职业资格的审核报名工作。
(四)教师进修。完成了教师在职进修的审核和管理工作,XX年共组织23名教职工进行了在职进修,收到较好效果。
(五)教师的转正定级工作和教育人才考核工作。
本学期进行专业技术职务初级确认24人。包括教师、实验、图书资料、工程四个系列。其中助教16人、助师4人、助工5人和助管1人
本学期按规定适时进行专业技术职务中级职称确认工作,共确认26人,均为讲师。
本学期完成上级年度考核334人
(六)职称评审工作。XX年1月4日我院召开XX年度职称评审工作会议。共46人参加职称评审,通过37人。此项工作正在备案整理中。
(七)外联工作。完成3位台籍教师及6位外籍教师的出入境管理、专家证办理等外事工作。
(八)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工资科
(一)完成了收集、核实各部门考勤及相关资料(假条、新进及离职员工信息表、后勤各种情况报表)核发全院教职工工资的工作;
(二)完成了专兼职教师的课时费发放工作(包括上课课时费、公选课时费、重修课时费、实验课时费等)。
(三)完成了全院教职工个人所得税从网上申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