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有关生物的科普知识范文

有关生物的科普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关生物的科普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有关生物的科普知识

第1篇:有关生物的科普知识范文

在我校的三个初中年级中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摸清学生生物科普阅读的实际情况。平行班中随机选择两个实验班,选择并推荐生物科普阅读材料,组织学生在课内、课外阅读,开展小型的演讲和知识竞赛,用问卷调查和生物学业成绩对比分析,研究科普阅读对初中生生物学习的兴趣、方法和品质是否有影响。

一、生物科普阅读的重要性

生物学知识是公民素养的基本组成。生物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在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中提出,要“更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要期待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获取信息、发现规律,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鼓励学生进行生物科普阅读,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自主学习生命的有关知识,这种学习体验和学习方式将有助于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一个人的所有知识的来源中,直接经验是非常有限的。所谓学习,其实更多的是学习间接经验,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因此要教会学生如何寻找知识。重要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的能力。阅读生物科普书籍,是学生走近科学、热爱生命,逐步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197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医学和病毒学家盖达塞克和198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英国生物化学家克卢格,都是因为在青少年时代阅读了由荷兰裔美国细菌学家克鲁伊夫撰写的科普读物《微生物猎人传》,从此爱好上了生物学。

二、生物科普阅读的现状调查

为了摸清学生生物科普阅读的现状,笔者进行了随机调查。发现学生生物科普阅读严重不足。

笔者在自己所任教的学校对初中3个年级随机9个班级进行了问卷调查,读过6本生物科普书籍的学生仅占8%,拥有生物科普读物的仅占3%,完整阅读过《昆虫记》的仅占1%。各个班级都有图书角,藏书绝大多数是同学们自己捐的,其中生物科普读物很少,绝大多数是文学读物。

三、生物科普阅读不足的原因分析

1.学生生物科普阅读的不足与家长的科学素养不高和科学教育意识淡薄有直接关系

据调查,仅有6%的家长给孩子讲过科普知识,60%的家长认为对孩子价值观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影响的课程科目不包括生物学,家长经常看科教电视节目的不到10%,经常看生命科学电视节目的仅为5%;90%的家长拒绝孩子养宠物,家长为孩子购买的过生物科普书籍的仅占3%。

2.学生生物科普阅读的不足与学生的阅读习惯缺失有关

学生生物科普阅读的不足其实是学生阅读不足的一个侧影。根据调查,学生的课余时间,绝大多数用于做作业和娱乐,有阅读习惯的学生很少,很多学生不主动购买书。学生自发购买的课外书籍多数是漫画和文学类书籍。

3.学生的阅读现状反映出学校在对阅读引导和评价方面的不足

目前,教师对阅读强调得多,引导得少,落实得也少。甚至有的学科在对学生的阅读引导上带有浓厚的应试色彩,出现了每逢阅读必做阅读题的情况,甚至教师包办代替,替学生提炼、归纳好所谓的完美答案,让学生背诵现成的结论,导致学生对阅读产生了厌烦和抗拒的心态。

生物教师在生物科普阅读的引导缺少积极、系统的指导。长期以来,生物教学受课时少、教学任务重以及考试评价指挥棒的影响,普遍存在重教材、轻课外科普阅读的现象,就是考什么就只教什么,考多少就教多少,考到什么程度就教到什么程度。许多教师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持消极态度,认为学生都是被动学习的,课内的知识能态度端正地学习就要谢天谢地了,根本不指望学生能够在课外进行自主阅读。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有些认真听课的学生经常会由当时正在进行的教学内容联想到曾经阅读到的某一个特别的生命现象,非常希望马上能在课堂上说出来,但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进度不受影响,或者为了担心学生扯得太远收不回来,有经验的教师都会早已备下了一套提防这类可能导致“离题”的疑问的方法,能够迅速巧妙地迂回过去,其实是不给学生表达的机会。教师的这种态度打击了学生继续关注生命现象的积极性,对保护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显然也是非常不利的。

四、生物科普阅读的推动策略

1.呵护好奇心,引导学生拿起生物科普读物

生物阅读的引导,核心是生命和阅读,因此就要抓住这两个核心入手。人的天性里是有着对生命现象的好奇的。教师能够为他们解答的疑问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疑惑恐怕连教师也难以做出科学正确的解答。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捕捉学生产生好奇心的契机,引导学生向书籍寻求答案;另一方面,可以主动地通过情境创设,讲一个令人惊讶的有关生命的故事,或者一个奇特的生命现象,或者介绍一位了不起的生物学家等等,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然后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相关的书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独立的阅读过程,从书籍中得到更为详细的信息,从而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这样,学生就会认可独立阅读这条获取知识的途径,并愿意反复实行它,为以后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打下基础。

2.利用学校的图书馆,营造读生物科普书籍的氛围

学校的图书馆里有一定数量的生物科普读物,但是这些宝贵的资源很多都在沉睡,应该想办法让学生去阅读它们。可以指导学生有关图书分类的一些知识,教会他们利用图书分类代码快速地找到生物科普类书籍;可以把“统计清点学校图书馆生物科普书籍”这样的任务交给学生去做,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对学校图书馆中所有生物科普书籍的藏书情况有整体的了解;可以组织学生中的生物科普读物的爱好者们,用小作文、手抄报、海报以及幻灯片等形式进行书籍推介,介绍自己喜爱的生物科普知识和书籍;还可以组织这一类的推介作品比赛。这些活动使学生成为宣传者,发挥出很好的带动作用,也营造了生物科普阅读的氛围。

3.举办“生命讲坛”,促进学生的生物科普阅读

教师既要鼓励学生“读进去”,还要鼓励学生“讲出来”。事实证明,讲得出来对学习者的挑战性更高,讲得出来才是真正的理解,原本从书本上到获取信息,学习者如果有意将其讲述给别人听,并且努力帮助听众理解,这实质上是一个预备教学的过程,这位信息的传播者会主动地追求信息传播的效果,会为此主动提高对自身的要求,会主动追求对信息本质的深入理解。在他选择表达用语、表现形式的过程中,自身对知识的理解会不断深化,组织、编辑、迁移、综合运用等能力也获得提高。生物教师可以利用生物课定期举行“生命讲坛”,布置学生或小组轮流进行短小的片断教学,内容不必局限于课本教材,是与当前的教学相结合内容的或者有一定联系内容,也可以是生命领域之内的其他内容。要办好“生命讲坛”,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如选题、收集材料、整合素材、PPT制作以及演讲基本功训练等。对他们的演讲还要有科学合理的评价,使演讲者或小组能够得到一定的认可,从而对这一活动发生兴趣,有利于这个活动的可持续开展。

第2篇:有关生物的科普知识范文

经过本学期的实践,以下是我的几点经验。

首先,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普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至关重要。

我发现语文课本八组单元中,有一个单元专门进行科普方面的教育与引导,注重了对学生进行学科学爱科学的教育,更是对低年级学生科普兴趣的培养。这样的科普类文章以科学童话故事为媒介,让学生了解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些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息息相关。所以我结合语文教学,选择与课文有关的内容,让孩子通过看书或者从网上搜集有关的视频资料,一方面培养了兴趣,另一方面也拓展了知识。比如说,一年级下册第十六课《要下雨了》用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告诉了学生有关气象方面的常识,下雨之前动物的变化,燕子低飞,蚂蚁搬家,小鱼游出水面透气,这些自然现象蕴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学生通过学习,会有很多疑问,下雨之前大自然还会有哪些预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结合本课,推荐学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的书籍,对自己的疑问有目的的查找答案。再比如,在第四单元的,大多是有关昆虫的信息,蚂蚁,蚯蚓,蜜蜂,蝉,萤火虫等,在昆虫世界里,学生已经不能只满足于认识这一低浅的层次上,他们会有新的发现,蝉为什么会叫?萤火虫是怎样发光的?蚯蚓是什么样子的,它有什么生活习性呢?我和孩子们从网上搜集很多这一方面的动画,如《动物世界》,孩子们在看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兴趣。

其次,组织学生开展科技小发明小制作,举办科幻画的比赛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探究思考,提高科学素养。

无论是动手制作,还是节约环保,还是探索宇宙奥秘,孩子的想象空间都是非常广泛的,他们求知的欲望都会被激发出来,积极探索与发现科学奥秘成了他们乐此不疲的事情。在此过程中,孩子需要阅读相关的文本,上网查找图片,视频,各方面的知识信息,对于他们来说这一切都充满了乐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希望自己成功,因此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创设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置身于探索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研究。另外,小学语文教材中介绍了一些科学家,比如钱学森、李四光、霍金、袁隆平等,他们都有一颗献身科学事业的崇高的心,还有一个严谨的治学作风,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为在中小学阶段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关键不在于结果,而重在过程。在科技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意识,培养一种精神,拥有一种兴趣,有效地引导学生对科学的认知和理解,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再次,课内向课外延伸,从多个方面入手,积极有效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让他们养成关注科学的习惯。养成阅读科普读物的习惯,同时提升科普兴趣。

鲁迅说过:“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重轻,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胡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进文学里。譬如说罢,古人看见月缺花残,黯然泪下,是可恕的,他那时自然科学还不发达,当然不明白这是自然现象。但如果现在的人还要下泪,那他就是胡涂虫。”

根据当前学生的课外阅读取向状况,引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汲取科学知识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必须要求我们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从多个方面入手,积极有效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让他们养成关注科学的习惯。

1、报刊。在日常的课外阅读安排中,阅读科普报,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的资源,并且细化阅读任务,明确阅读要求,及时抽检阅读效果。如果学生觉得很好的可以记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摘抄笔记与各科学习中有关的科普知识会使学生强化阅读能力,提升阅读兴趣,日积月累形成习惯。

第3篇:有关生物的科普知识范文

【关键词】少儿科普节目 “科教兴国”战略

我国少儿电视节目起步不算晚。自1958年9月北京电视台(央视前身)正式设立《少年儿童节目》专栏至今,少儿电视节目的创作播出已经走过了53年。尽管曾经历1966年至1979年期间的创作停滞期,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少儿电视节目创作便得到了快速发展。

2002年我国以南方少儿频道的出现为肇始,我国少儿电视节目走上了专业化、频道化发展之路。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发出的《关于开办少儿频道的通知》,更是让我国少儿电视节目走入了频道化发展的快车道,全国各地共办有34个少儿频道和4个动画频道,这些以青少年和儿童为收视对象的频道,每天平均播出时长约17个小时。

青少儿频道的激增以及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引爆了我国少儿电视节目创作的,涌现出不少优秀的少儿电视节目。然而,从目前北京、上海、广州的少儿频道电视节目播出现状看来,动漫剧等各类虚构情节、故事节目占据了少儿节目的大半壁江山,而国外少儿电视界非常重视的少儿科普类节目却成为了我国少儿电视节目的软肋,不仅数量少、原创性弱,节目质量也不乐观,没有突出少儿节目特性,因此也无法吸引青少年和儿童观众的收看,无法达到普及科普知识、引领青少年探索科学、认识世界的目的。

一、少儿科普类节目数量少,占总比小

笔者对北京、上海、广州这三个中国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城市中的8个青少儿频道中播放的少儿科普电视节目进行了统计,统计时间为期一周(2011年6月27日-7月3日),统计的频道有:北京地区的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北京电视台青少频道;上海地区的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少儿频道(哈哈少儿频道)、炫动卡通;广东地区的广东电视台嘉佳卡通频道、南方电视台的南方少儿频道、广州广播电视台的广州少儿频道以及深圳广播电视台的深圳少儿频道。

从表1可以看到,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共8个青少儿频道(其中2个为卡通频道),在6月27日-7月3日一周的播出电视栏目中,只有12个泛科普栏目(之所以称其为“泛科普栏目”,是因为有些栏目只是一个大栏目中的一部分,比如央视少儿频道的“科学泡泡”,只是其杂志型大栏目“智慧树”中的一个小部分,而“智慧树”栏目的其他部分则跟科普无关)。这些科普栏目播出时长按照每天首播一次、重播一次计算,为962分钟,约为16个小时。而8个青少儿频道,按照每个频道平均每天播出节目时长为17个小时(06:00-23:00)计算,总共播出时长为136个小时。科普栏目一天的播出时间只占少儿频道总播出时长的约12%。这还不包括不同少儿频道所播的相同内容。比如《十万个为什么》等少儿科普栏目,不少少儿频道均购买了,播放时重复率比较高。

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是我国文化、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根据经济发达程度与媒体发达程度紧密相关的媒介生态原理,上述三大城市少儿科普电视节目的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我国少儿科普电视节目发展的现状。因此,从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知道,我国少儿科普电视栏目总量少,占少儿类节目的总比非常小。

二、少儿科普节目形态创新性差,缺乏特色

我国原创的少儿科普节目的形态比较老化,缺乏创新性,也没有特色。以央视少儿频道播出时长为25分钟/期的科普青少儿栏目《芝麻开门》为例。

《芝麻开门》是针对7-14岁青少年推出的一档科普节目,隶属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制作中心,全年播出的节目分日常节目和特别节目两大类。日常节目每期25分钟,全年共104期,每周一至周五17:30首播,9:30、13:00重播。特别节目的时长根据节目具体内容和形式来定,在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特别编排时段播出,集中在每年的寒暑假和五一、十一等假期。

在节目形态上,《芝麻开门》采取的是真人主持+智力挑战+微型情景剧的节目形态。这种节目形态事实上已经非常老化。首先用真人主持回答同学们各种古怪问题,与我们传统的学校上课模式类似,尽管互动性会比学校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强,也弱化了“填鸭式”灌输的意味,但他并没有从根本上脱出这种模式。主持人在某种意义上,是学校老师的化身。其次,智力竞赛式的挑战模式,尽管能够激发好胜心强的青少年的挑战欲望,但这种模式却泛滥在各类的节目中,甚至包括一些成人类的竞技节目中,并无创新之处。微型情景剧的模式,虽然将科学知识融入故事中,以系列故事的形式推出,但却缺少了互动性,依然是“强喂式”的科普,而不是引领青少年自己动手探索世界奥妙的快乐科普。

同样的竞技节目形态也出现在央视少儿频道另一档大型青少年科普节目《异想天开》中。尽管《异想天开》标榜自己是档科普节目,但在其推出的《我是发明家》节目中,在宣传中的表述却是“一档具有独特品质的大众娱乐性节目”、“发明竞赛类真人秀节目”。《我是发明家》由中央电视台、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发明协会联合推出。在这档节目中,糅进了当下最时髦的真人秀、全民海选、晋级等等元素,但事实上,科普已经成为配菜,热闹、娱乐才是主角。如此本末颠倒,让人叹为观止。

在青少儿科普节目形态创新方面,国外显然走在了前面。日本TBS电视台播放的少儿科普电视节目《飞翔吧!科学君》,在电视节目的基础上,又推出了对应的动作游戏《飞翔吧!科学君 地球大探险!挑战神秘的稀有生物》。让少儿通过游戏的方式去探索宇宙生物的奥秘,科普知识也在潜移默化中深入少儿心。这种电视节目与游戏联动的模式,目前在我国少儿电视节目中笔者还未发现。

而美国芝麻街工作室继享誉世界的少儿科普类节目《芝麻街》之后,又推出少儿科普节目《大鸟看世界》,并于今年3月通过上海广播电视台哈哈少儿频道播出。《大鸟看世界》面向3-7岁的儿童,每集11分钟。这部儿童科普系列片,每一集的展开都围绕着一个问题,这些问题都是角色在对周围世界的观察过程中产生的。这种紧密结合现实生活的科普知识,不仅拓展了孩子们的科学视野,还会鼓励儿童自己动手参与探究和学习,并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主题集中、短小精悍、贴近生活、个性鲜明的节目特色,由于符合目标年龄段受众的收视特征,因此备受儿童观众欢迎。

三、少儿科普节目创作力不足,无法满足需求

从上面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8大青少儿频道播出的少儿科普类节目状况来看,我国在少儿科普节目上的创作力非常不足。虽然从数量来看,12档节目中,电视台原创的占到一半强(7个),但是,单央视少儿频道就占据了4个,北京地区占到6个,剩下1个在广州,而且还是新创办的,因为《科学乐园》今年3月份才在广东电视台嘉佳卡通频道开播。泱泱中国,约4亿青少年儿童,在国家极力倡导“科教兴国”战略的大环境背景下,少儿科普类电视节目的创作播出状况却是如此不堪。甚至在2007年-2010年由国家广电总局评选出来的全国优秀少儿电视节目中,也鲜见少儿科普类节目入选(央视少儿频道的《异想天开》是唯一一档在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获得一等奖的少儿科普类电视栏目)。

目前,在我国少儿频道播出的少儿科普电视节目来源主要有三大类:一类是电视台制作;一类是引进国外的;一类是由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目前,以电视台自己制播出为主,比如央视少儿频道的《异想天开》、《芝麻开门》、《科学泡泡》等。但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电视台与有关科技部门合作的节目制作模式。比如中央电视台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发明协会联合推出的《异想天开之我是发明家》;广东电视台与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省科普信息中心打造的青少年科学教育栏目《科学乐园》等。这种模式集合了电视与科技的优势力量,值得探索和鼓励。

除了电视台原创,市场上的节目制作公司在少儿科普电视节目创作力严重不足,原因多样,但资金、市场、创作人才等是制约其关键所在。因为科普节目与娱乐类节目相比,不仅制作难度大,创作要求高,收视率方面也明显难敌娱乐类节目,很难吸引到广告商的青睐。费心费力却很难轻易见效果,使市场对少儿科普电视节目创作动力不足。

在国家“制播分离”的电视发展大方针下,要改变少儿科普电视节目目前的疲弱状态,针对少儿科普电视节目这种独特的节目类型,国家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对少儿科普电视节目创作予以倾斜和支持,对一些大型的、富有重要意义的少儿科普电视节目项目,应该予以一定的资金扶持。

第4篇:有关生物的科普知识范文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对科普类读物比较排斥,觉得这类书不好玩、很难读。作为科学课教师,理应正视小学生所面临的科学知识类阅读难题,充分利用科学课堂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

精心选择阅读素材

科学知识类阅读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选择并建立一批丰富的阅读素材库。而今,随着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多数学校都有着比较丰富的科学类藏书;在书店里,针对小学生的各类科普读物也是卷轶浩繁;网络上,各类科普资料更是无所不包。面对如此多的阅读素材,如何选择最切合小学生实际的、最被他们所接受的内容成为教师开展阅读指导的前提。

以课堂教材为中心 把《科学》教材同其它教材相比较,就会发现教材中有大量的图片、趣味性文字,可读性非常强,表面上看起来教材比较简单,但是在貌似简单的背后包含了大量的信息。小学生理解领悟能力较差,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科学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课堂教材,引领学生阅读、讨论,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青岛版《科学》教材中,阅读材料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知识补充型,如三年级下册《骨骼》中“怎样补钙才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中“避震小常识”等。二是课外拓展型,如五年级上册《地表的变化》中“京杭大运河”、六年级下册《开发新能源》中“可燃冰”等。三是思维启发型,如五年级上册《谁能传播声音》中“声音的波浪”、六年级下册《电脑与网络》中“因特网”等。对于这些阅读材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或课下自行阅读。

以课外阅读为延伸 在做好教材阅读的基础上,围绕课堂知识进行适当的课外延伸阅读,不断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学习完青岛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密切联系的生物界》,让学生在课后阅读《澳大利亚为什么要进口屎壳郎》(选自《小学生无敌百科通》)和《钉在树上的茧,生与死的斗争》(选自“果壳网”)两篇科普短文。学习完四年级下册《热胀冷缩》,让学生阅读《生活中的智慧:热胀冷缩》(选自2006年4月24日《科技日报》)。通过课后阅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理解生活中存在的科学,实现了课堂和生活的紧密结合,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

以相关书目为拓展 科学专职教师执教的平行班级较多,教师无法针对每个学生的需求提供一份适合的书单。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科学》教材涉及的总体内容,按照天文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物理学、化学、科学与社会发展、科学与技术等七个大类进行书目的精选。选书时,要遵循以下几点:一是图文并茂。书籍的视觉美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假若翻开书本全是密密麻麻的文字介绍,对于这些没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学生来说,顺利阅读有一定的困难,所以一定要挑选插图精心设计过的书籍。二是浅显易懂。小学生的背景知识较单薄,所以教师推荐读的书内容一定要符合所在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利于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三是趣味性强。常见的一些百科全书式的科普读物,其实不怎么受学生的喜欢,因为缺少趣味性。近年来,以德国少年儿童百科知识丛书《什么是什么》为代表的一批国外优秀科普读物,以新颖活泼、好玩易懂的形式,带领小学生进入浩瀚的科学领域,畅游在地球科学、生物科学、太空科学、气象学、古生物学等学科中,都深受学生的喜爱。

大力营造科学阅读氛围

好奇心强、模仿能力强是小学生心智成长的重要特征,科学课教师要充分认识这一特征,以教学课堂为中心,大力营造科学阅读氛围,不断激发学生进行科学阅读的兴趣。

教师带头阅读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故而有“什么样的老师带出什么样的学生”的说法。就科学阅读来讲,教师首先要成为科学阅读的忠实践行者,通过阅读尽快熟悉和掌握相关的科学故事、科学原理、科学方法、科学事件等,并与教材知识融会贯通。然后,以科学课堂为载体,把科学故事、科学原理、科学方法、科学事件等知识传授给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也产生自觉阅读的需要。科学课教师要用自身渊博的知识来让学生佩服,并不断鼓励学生进行阅读。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慢慢培养学生的科学阅读习惯。

举办读书活动 以班级为基地,举办“科普图书漂流活动”。由学生把自己认为最好的课外科普图书拿出来,和同班同学进行互相借阅,建立班级科普图书漂流和定期更新制度,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到图书馆借书、到书店买书,带学生到学校阅览室进行科学阅读,让他们感受科学阅读的吸引力。

提供展示平台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们的意志是很薄弱的,经常是虎头蛇尾。这就需要科学课教师提供展示的平台来调动学生科学阅读的意愿。比如,利用课堂举办科技新闻、科学故事演讲比赛、科普知识竞赛、评选阅读之星等活动,让学生感受科学阅读成果带来的喜悦,使每一名学生都被科学阅读氛围所浸染。科技新闻会可以每周举行一次,时间放在上课前十分钟,主要由学生讲述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收集到的最新、最感兴趣的科技新闻,让学生在相互分享中强化科学兴趣和科学意识;科学故事演讲比赛可以每一个学期举办一次,有学生收集与教材相关科学家的故事,向科学家学习其探究的精神;科普知识竞赛可以每一个学年举行一次,通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来做题,检验其科学阅读的成效,选拔一批有潜力的苗子参加上级的比赛;评选阅读之星是对科学阅读的综合性奖励,每学期评选一次。

有效引导课外科学阅读

单靠每周两节课的科学学习,学生学到的东西非常有限,只有引领学生进行课后延伸性、拓展性的阅读,扩大知识面,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创造性阅读 创造性阅读首先要求学生对阅读内容展开想象。如三年级下册《灯泡亮了》一课,一开始就提到手电筒能够发光,那么手电筒为何能发光呢?教师由此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没有电池能否发光”“没有导线能否发光”。二是要求学生对阅读内容提出问题,大胆质疑。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产生》一课,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懂得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后,在课堂上有学生提出:“在微风中,国旗飘扬为什么没有声音?”教师立即用音叉实验解决了疑问。此外,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相关材料,寻求正确答案。例如,六年级下册《通电的线圈》中结合教材中的设问:“电可以产生磁,磁能不能产生电呢?”让大家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又扩展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视野。

第5篇:有关生物的科普知识范文

两三岁时,妈妈就开始给我讲故事,有《白雪公主》、《睡美人》、《小红帽》等

等。每晚睡觉时,我总缠着妈妈给我讲故事,一定要听两三个故事才肯入睡,而且百听不厌。那故事至今还令我难以忘怀。

从一年级起,老师教会了我怎样读拼音。妈妈还为我买来了带有拼音的书籍,让我可以借助拼音读书看书。这不仅使我的拼音大有长进,并把基础知识学得牢,扎得实。而且开阔了我的眼界。

随着年级的增长,我掌握的汉字越来越多。这使我的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再也不用一个拼音一个拼音地去念了,可以直接读书,阅读课外书籍。

直到现在,我的汉字已经积累很多了,可以看一些比较厚的书了。现在我的书架上都堆满了大大小小的书,有科普知识的,有漫画的,有文学的、也有海洋生物的……足有100多本,可谓是样样俱全。我每天都兴致勃勃地翻阅着,我还有个小秘密:我总把平时的零花钱攒着,去买更多的我喜欢的课外书来读!

第6篇:有关生物的科普知识范文

关键词 网络 生物课外活动

网络的信息传播容量大、速度快、范围广,双向交互作用性强,它在时间、地域、学习的内容、师生的交流方式、学习的方法和途径上都是开放性的。利用网络来开展生物课外活动,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网络下生物课外活动的内容

1.1 宣传生物科普知识 以往,我们用来进行生物科普知识宣传的黑板报和宣传栏所承载的信息量非常有限,同时,它们也只能是利用简单的图片、文字来达到宣传目的,其效果也不够显著。但利用校园电视网和校园局域网来进行宣传,则将使内容更充实、形式更多样。这样,更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

例如:4月至5月的“爱鸟周”,我们大力进行了爱鸟、护鸟的宣传活动。在宣传栏进行了“爱鸟周”的介绍之后,我们充分利用每天学校电视台演播时间,播放了像《朱 》、《白鹇》、《丹顶鹤》等有关珍贵鸟类的纪录片。同时,还在局域网上了配以精彩动画、漂亮图文、悦耳声音的网页《鸟类——我们De朋友》,从鸟类与人类的关系(鸟类对森林、农业虫害的防治、鸟类对鼠类的捕食作用、鸟类对科学研究的贡献)、威胁鸟类生存的主要因素、鸟类的保护等几方面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每个学生在课外随时都可以通过电子阅览室或教室的终端进行浏览。对这一切,他们无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样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并不是天然地具有剥夺动物生命的权利,而要学会与动物和平共存”,培养了他们的生态道德。

1.2开展电子问卷调查 利用校园局域网开展电子问卷调查,在调查的广泛性和统计的及时性上,取得的效果大大优于传统的问卷调查。

例如:在校园电视网上播出了关于“克隆”的系列纪录片、科幻片之后,我们做了一个网上调查:没有被调查过的同学在登录后都会被要求填写一份关于“克隆”的调查问卷。学生通过鼠标的点击进行选择,提交后计算机就会立即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教师可以迅速、全面地获得充实而详尽的第一手资料。

1.3 组织专题知识讨论 网络在时间、地域和交流方式上具有开放性。在网上进行专题知识的讨论,能更好地扩大参与面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鉴别能力。

我们在完成了关于“克隆”系列片的播出和关于“克隆”的生物调查后,在校园BBS上设立了一个专门讨论组,讨论的主题是《“克隆人”将带来?》。很多同学在网上自由地发表了言论,有的持肯定意见,有的持谨慎态度,有的对其他同学的看法表示赞赏,有的又提出质疑……参与积极,争论热烈。在讨论进行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又组织了大型的专题讲座《克隆与社会》。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而且使他们对有关遗传和变异的课堂知识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

1.4 展示学生科技成果 组织生物科技活动,可以加强学生的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促进课堂教学,提高生物教学质量。而科技成果的展示,将使学生获得一种荣誉感,从而得到极大的鼓励,也将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生物科技活动中来。在网上展示学生的科技成果,不但能很好地解决展示场地、作品保管等问题,而且有利于更多的同学来参观和研讨。

例如:我们组织进行了“押花贴画”比赛之后,将各个班的优秀作品的相片和制作说明,在网上。这样,既保证了优秀作品不受损坏,又增强了展示效果,还吸引了更多的同学来参观。又如:我们在组织了名为《生态校园之我见》的小论文比赛之后,开设了一个名为《生态校园》的网站,发表了许多优秀小论文,并欢迎继续投稿到我们设立的校园信箱和E-mail上,更多的学生甚至外校学生也投来了稿件。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思辩能力,又使学生对生物与环境的课堂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还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

1.5 设立青春心理信箱 身高、体重的迅速增长,第二性征的出现,给正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带来了烦恼和困惑;对他们心理问题的解答,也是生物教师工作的一部分。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得到老师的帮助,我们在校园网上设立了“青春心理信箱”。凡是需要帮助的同学都可以把自己的要求写到信箱,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用密码打开信箱,了解学生需要后,根据不同要求,采取合适方式进行心理指导,或面谈,或回信……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2 网络开展生物课外活动的注意点

2.1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在让大部分学生浏览我们的生物网页的同时,也要让对生物、对计算机感兴趣的同学参与到我们的网页制作中来:让他们去查找资料、制作软件、维护网站,让学生感到这是自己的网站。在制作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品质、协作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培养了一批生物和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2.2 不能替代实践活动 生物是一门重视实践和创造的学科,生物课外活动更应重视实践。在实际活动中,无论是采集标本或栽培、养殖生物,都需要仔细观察、分析各种生物现象,并参阅大量资料,去说明和解决一些问题,促进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及独立工作能力的发展。这是网络不能替代的,所以不能因为网络的使用而削弱甚至替代了实践活动。

参考书目

第7篇:有关生物的科普知识范文

【关键词】外来员工子女 科技教育 均衡发展

一、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青少年科技教育日益重视,广大青少年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有了提高。但是,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的民办学校由于办学条件和师资薄弱,学校的管理者对科技教育的不重视,呈现“三无”状况(无专职科技教师、无固定科技课程、无科技教育经费保障),民办学校科技教育水平相当落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与公办学校学生的差距正在逐步拉大。根据厦门市有关部门了解,厦门市历届科技创新大赛,民办学校均出现无人问津的尴尬状况。可以说科技教育在民办学校和城市公办学校之间构筑了一道需要很长时间追赶的数字鸿沟!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让更多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能和公办学校的孩子一样,站在科技教育的同一起跑线上,福建省厦门市云顶学校(原厦门市外来员工子弟学校)在科技教育上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具体做法

云顶学校是一所由市关工委、市外来员工教育事业促进会创办,非营利的九年一贯制民办学校。市关工委(促进会)和学校历任领导都非常重视学校的科技教育,在市科协、市老科协的支持下,学校建起了戴尔学习中心、戴尔机器人活动室、科普工作室、科普阅览室。近两年来,学校依托这些科技设备及活动场所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活动。学校科技教育朝着良好发展方向发展。

1.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上好每一堂课是学校各种教育最基本的途径,科技教育同样离不开这一基本途径。学校高度重视科学、信息课教学,在师资紧缺的情况下,仍然按国家课程标准开足这两门课。学校把科学课与实验、科技小论文、小发明、小课题研究等相结合,信息课与编程、设计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确保课堂知识的有效延伸,巩固课堂学习成效,拓展课外实践能力,学校创造条件,安排科技教师专门进行课外辅导。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到戴尔学习中心学习编程和设计、到机器人活动室组装及调试机器人、到科普工作室搭建积木、到科技阅览室学习科普知识等。机器人教育是学校起点较早的项目,目前,学校拥有戴尔公司赠送的25套乐高9797机器人和8箱9648配件设备,为机器人教育提供了条件。为扩大受教育面,科技组教师把机器人教育引入课堂,通过校本课程时间进行机器人训练;同时开辟第二课堂,在中午和傍晚时间增设两节兴趣课,学生以自愿参加为原则。截至2012年9月,学校有近300名学生参加了机器人学习和训练。课内知识课外巩固,课外实践课内消化。课内外有效结合,推动了学校科技教育向前发展。

2.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1)校内资源。学校科技教育主要依靠本校科技教师力量,同时有效利用外部资源,采取走出去、带回来的办法,进行校内外资源整合。近两年来,学校先后派了四位教师到上海、苏州等地学习FLL机器人比赛程序设计;2012年暑假,又组织了六名科技教师参加由厦门市老科协举办的民办学校科技辅导员培训班学习。通过到外地学校学习和参加培训,进一步提高了科技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水平。目前,学校拥有机器人专职教练2名、科幻画指导教师2名、课题指导教师1名、科技小制作指导教师1名,科技教师配备基本齐全。

(2)校外资源。① 厦门市老科协拥有一大批老专家、老科技工作者,他们非常热心到学校开展科技辅导,针对学校FLL机器人训练、课题研究等安排了固定的专家进行指导。例如厦门大学机械自动化、计算机、物理系、生物科学院等多名教授以及原厦门疾病控制中心张群主任来校指导训练,市老科协科普工作委员会高级工程师叶青老师多次参与了学校多项课题的指导工作。② 市关工委老领导拥有崇高的威望,有丰富的社会资源。他们关心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特别是热心民工子女的科技教育,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为学校课题组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便利。如2010年4月,学校科技课题小组深入殿前路口,对这一带交通拥堵状况进行了调查,搜集了高峰时间车流量情况,走访了摩的司机和附近居民。2010年6月,课题组深入中铺台湾水果集散中心调查,了解台湾水果销售集和散存在的问题。2011年4月,课题组深入厦门登特口腔医院,了解儿童龋齿的有关问题。2011年5月,课题组到厦门科宏眼科医院,了解青少年近视的有关知识。这些课题调查和研究的顺利进行都得益于市关工委老领导、老同志的关心和协助,得益于市关工委丰富的社会资源。

通过校内外教育资源的整合利用,有效推动了学校科技活动的开展。

3.活动与竞赛相结合

学校科技教育已经成为了一项常规的学科活动。每年12月,学校都要举行隆重的科技节。各个科技兴趣小组的学生把自己最拿手的科技绝活展现出来,推出自己的科技小成果。学校在开展好校内科技活动的同时,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外活动。厦门市少儿图书馆非常关心学校学生的计算机学习,从2003年暑假开始,少儿图书馆都为学校一些计算机爱好者举办计算机培训。截止2012年暑假,已有200位小学生参加了计算机培训。一些参加培训的学生在word运用、电子板报设计、网页制作方面都显示了较强的本领。2012年7月,市老科协、市科技馆与学校共同举办了首届“农民工子女机器人夏令营活动”。包括学校在内的20名农民工子女参加了此次夏令营。

在竞赛方面,学校在校内搭建平台,创设竞赛舞台,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国家、省、市相关部门及社会团体组织的竞赛,活动与竞赛相结合,使学校科技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三、活动成果

1.比赛成绩突出

市外来员工子弟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的成果已经开始显现,以近两年为例,学校参加全国以及市级比赛均获得了好成绩。

2.学科学的氛围浓厚

外来员工子弟学校开展科技教育成果喜人,在几次重大的比赛中学生都能载誉而归,给全校师生以极大的鼓舞。学习科学、尊重科学、使用科学的氛围在学校蔚然成风。课堂上,做做小实验、搞搞小发明;课间里,玩玩纸飞机、做做小风筝;放学后,做做小调查、翻翻科技书……学生的科技意识增强了,科学兴趣更浓厚了,动手实践机会多了,“为什么”的疑问增多了。

3.社会影响力增强

(1)媒体的关注。学校实施科技教育,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举措,以及取得的良好成效,引起了广大社会媒体的关注。《 海峡导报 》《 厦门晚报 》先后报道了学校开展科技教育的情况。2012年暑假,在四川省成都市比赛期间,《 光明日报 》记者报道了学校参赛情况。新闻媒体的报道,使学校科技教育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受到了有关部门的肯定和重视。厦门市关工委还特别向市领导汇报了学校在活动中取得的优异成绩。

(2)社会的关心。2010年10月,由厦门市关工委牵头,与厦门市文明办、厦门市科协和厦门市老科协四家单位在学校联合创办了“信息技术科普教育实践基地”,拟以基地为载体,推动全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科普知识活动的开展。接着,2010年12月,市关工委和市科协斥资6万多元人民币在学校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青少年科普基地。至此,学校拥有了戴尔学习中心、戴尔机器人活动室、科普工作室、科普阅览室等科普活动基地。

2010年10月,在厦门市关爱联盟大会上,学校参加比赛的两个团队共8名学生每人获得了500元的奖金。2012年9月26日,厦门国贸集团得知学校学生参加FLL机器人比赛再获佳绩,特地来学校为10名参赛学生及10名优秀学生每人颁发了500元的奖励金。

(3)领导的关怀。2011年5月26日,原福建省人大副主任、福建省老科协郑义正会长一行在厦门市调研期间,来到学校参观科普基地,听完学校领导关于开展科技教育情况的汇报后说:“你们在办学条件这么简陋的情况下,还那么重视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而且成果那么丰硕,非常了不起呀!你们的经验值得向其他民办学校推广。”

(4)家长的支持。学校开展科技教育并非一帆风顺,起初来自家长的阻力相当大,一部分家长科技意识淡薄,只关心孩子的语文、数学、英语成绩,对于文体及科技活动却漠不关心,甚至剥夺孩子参加这类活动的机会。针对这种情况,科技教师一方面深入家庭耐心做家长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通过比赛成绩来感染家长,转变家长的观念。从2010年至今,学校共组织学生参加了三次大赛,均取得了好成绩,给家长极大的安慰和鼓舞,特别是厦门市关爱联盟、厦门国贸集团给予参赛学生丰厚奖励之后,家长更是为之振奋!现在,家长十分乐意支持孩子参加诸如机器人训练、科技小课题研究、科技小发明和小制作等活动。2012年4月份,外出作课题调查时,一些孩子的家长义务开车接送。2012年8月,学生从成都比赛归来,不少家长组成了阵容庞大的亲友团,在机场等候。家长们从原先的反对到现在义务帮忙,不仅是想法的改变,更是观念的转变。家长的这种转变增强了学校科技教育的决心和力度。

四、实践启示

厦门市云顶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生源素质偏低,在办学条件这么困难的情况下,学校依然坚持走科技兴校的道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他们的实践和探索给我们这样的启示:观念才是落后的根源!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科技知识和能力整体落后,归根到底是农民工子女科技教育的起跑线低,并非先天的科学素养不如公办学校的孩子。随着公办民办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科学素养一定会得到提升。

教育行政部门在推动中小学科技教育时,千万别忽视了民工子女。要对农民工子女开展科技教育给予物质和人力、政策的支持,实现科技教育的均衡发展。

第8篇:有关生物的科普知识范文

关键词:娱教;科学传播;科普游戏;“PM2.5”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0.031

目前,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信息传播平台在全球范围内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学习。而反观我国城乡、地区间公众科学教育,在区域性及程度上都发展得极不平衡。如何正视这一现实,有效地进行科学传播,多视角(从各传播主体着想)、多渠道(运用多种传媒手段)、全方位(从学校的科学教育到社会科普场所)地筹划我国的科学传播事业,让普通民众也能畅享信息化技术带来的科学红利,成为我国科普工作者亟待深入探讨并且解决的问题。而在信息化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科普游戏,因其直面学习者的生活体验和乐趣,有效地克服了时空、地域限制,受众群体广,且传播方便迅捷、成本低廉,势必将逐渐成为科学传播的一种必要手段和形式。因此,本课题采用Flash软件,运用AS编程语言,设计了一款既可以在互联网也可以在移动互联网上传播的,以“尘埃(PM2.5)入侵”为主题的科普游戏。即采用互动性强的游戏方式,通过拟人化的故事剧情的牵引,使学习者融入到一个虚拟空间,进行角色扮演、亲身体验,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探究兴趣,以达到向公众传播普及有关“PM2.5”的科学知识的目的。

1科学传播过程中娱教理念的引入

什么是娱教?由于这是一个新生事物,关于“娱教”的定义,目前学术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在国外,一般用“Edutainment”来表示。“Edutainment”是由英文“education”和“entertainment”两个单词组合而成。英国媒介教育专家大卫・帕金翰(David Buckingham)认为“Edutainment,是一种混合式的,紧紧依靠视觉化的学习材料,以某种叙述或类似游戏的较少说教的方式展开的学习类型”。该定义把Edutainment看成是一种学习类型,强调了对视觉材料的依赖、具体的形式是叙事、区别于说教方式的游戏化学习的特点。这种学习类型的目的在于通过调动情绪来吸引和保持学习者的注意力,这主要是通过充满丰富多彩的电脑动态图像来完成的。一些以大卫・帕金翰为代表的欧美日学者还认为Edutainment包含了交互式教学法的理念,其核心是建立在“学习本来就是有趣的”观念基础之上。在国内,为简洁起见,有些学者认为不妨把教育与娱乐的结合称为娱教。如果单从教育与娱乐的结合来看,“Edutainment”与汉语中的“寓教于乐”倒是相互映照。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的“寓教于乐”原则。在孔子看来,“乐”应是学习中的最高境界,也是最能实现学习目的的最佳境界。

由此可见,无论今人古人,还是东方人西方人,均认为施教者在进行信息传播过程中,都应该重点考量其传播内容是否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让其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这也正是“娱教”最基本的思想,即在于顺应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潮流,承认并尊重学习者当前的生活价值,其理想目标是将生活的体验与乐趣变为学习的目的与手段。

当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科学传播的方式很多,如报纸、电视、科普图书、科技场馆、科普网站等,这些传播方式都有其特点和传播优势,都对提高我国民众的科学素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我国科学传播的整体效果却并不太理想,民众的科学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很多,而笔者认为,在进行科学传播时,一些传播者忽略受众兴趣所在,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事实上,人们接触科学传播媒介、了解科学信息,通常有六种目的:“t望”环境是第一动机,许多人读报、看电视、听广播是为了知道世界上科技取得了什么重大发现,有哪些是重要的。其次,某些科学信息、科学方法有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做“Q定”,获得参考意见;第三,使用媒介、获取信息能找到人际交流共同的话题,以便“讨论”;第四,媒介让其使用者有“身临其境”感觉,可以透过媒介到他们想去的世界里;第五,受众希望从科学媒介中,为他们已做的决定寻求“认可”,对与自己观点相同、兴趣一致的科学或学术信息特别注意。第六,有些受众通常使用媒介只是为了“松弛”和“娱乐”。总之,科学媒介功能与受众兴趣一致时,传播效果最佳。由此可见,在科学传播中引入娱教理念,是非常必要的。

体现娱教理念的科学传播方式很多。可以说,只要是在传播过程中,任何积极健康的,能使受众体验到乐趣的,促进学习目的与手段相融合的工具和技术,都是“娱教”理念在实际当中的运用。而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网络游戏为代表的数字娱乐产业爆发式发展,其受众群体广,参与度高。在进行科学传播时,采纳网络游戏技术,成为前景广阔,实现娱教的一种操作性强的新兴途径。

2我国科普游戏发展简况

当前,网络游戏产业是一个新兴的朝阳产业,在经历了20世纪末的初期形成期阶段,以及21世纪初的快速发展,现在中国网络游戏产业处在成长期并快速走向成熟期的阶段。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到3.91亿,占整体网民的55.1%。而随着3G、4G技术应用的日益普及,移动终端性能和使用率的不断提升,以及国家三网融合战略的深入实施,网游产业将获得更为便捷高效的技术支撑,未来将有更多人走向网络。

然而,作为网络游戏的一大分支――科普游戏的发展却相对滞后。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门户网站、专门的动漫网站及科普网站中有科普动漫频道的少之又少,如中国数字科技馆等进行科普传播的专门网站的点击率又相对较低。而能够在移动互联网端运行的科普游戏更是凤毛麟角。这与我国网游产业整体的高速发展显然极其不匹配。事实上,一方面科普游戏区别于一般的网络游戏,内容具有科学性、知识性和教育性,满足社会公众教育需求,更加容易为家长和老师所接受;另一方面,科普游戏区别于传统的科普形式,主要以网络游戏为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趣味性,所以对于青少年就更加具有吸引力,在娱乐过程中可以实现潜移默化发挥科普的功能。基于以上两点,科普游戏理应并且也能够在科学传播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作为科普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在科普游戏的设计与推广上,作出自己的探寻和努力。

3“尘埃(PM2.5)入侵”科普游戏的设计

Y合娱教技术设计理念,本课题研究团队开发了一款针对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以“尘埃(PM2.5)入侵”为主题的科普游戏。这款游戏通过拟人化的剧情牵引,使学习者融入到一个虚拟空间,进行亲身体验。从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探究兴趣,以达到向公众普及“PM2.5”相关科学知识的目的。

3.1游戏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大中型城市频发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颗粒物“PM2.5”是构成霾的主要成分,是导致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对人体伤害最大。公众迫切需要了解“PM2.5”产生及其危害与预防的相关知识。“尘埃(PM2.5)入侵”正是以此作为创作背景,采用逆向思维,虚构了一个二维世界。在这个二维世界里,因为人类的贪婪,各种工厂林立,环境污染极其严重,从污染中诞生的“PM大军”逐步发展壮大,决定入侵人类。作为大军中的一员,玩家扮演的“PM2.5”将从空中降落,向人类发动空袭。急速下降的“PM2.5”在躲过树叶、水滴的吸附和净化后,进入人类小女孩的鼻腔,入侵人类的呼吸系统,进而打败白细胞和巨噬细胞,使人类患上呼吸道、心血管等疾病,最终危及人类生命。

“尘埃(PM2.5)入侵”游戏的主题是使玩家在逆向角色扮演中,进行深刻反思,逐步认识到治理雾霾,关键就是要解决“PM2.5”,而扫除“PM2.5”,就必须净化空气,消除污染,只有这样才能捍卫人类健康。该款游戏每一步都自然融入了“PM2.5”的相关知识,使玩家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就像在一步步亲手毁灭自己的健康一样,获得极大的心灵震颤,进而在普及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让玩家切身体会到行动起来治理环境的重要性。

3.2游戏角色与情节的设计

“尘埃(PM2.5)入侵”的角色设计主要包括主角角色(玩家)设计和NPC(非玩家控制角色)设计。主角“PM2.5”设计图如图1所示。在情节上,“PM2.5”被设定为“PM大军”中的新兵,它体态娇小,很容易就能进入人类呼吸道很深的地方。NPC角色设计:首先登场的NPC就是“PM5”了,在游戏中它由人工智能控制,为游戏中的玩家角色提供各种服务,主要用于推动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与“PM2.5”对战的则是“白细胞”(设计图如图2所示),它是“人体健康的卫士”,但往往处于沉睡状态。所以,最后的决战是由“巨噬细胞”(设计图如图3所示)来完成的。

3.3游戏场景与任务设计

“尘埃‘PM2.5’入侵”依据人体呼吸系统剖面图(见图4),一共设计了4道关卡。关卡1:漂浮着树叶、水滴的高空。“PM2.5”从高空下落,躲避过树叶、水滴后,进入人类小女孩的鼻腔(见图5)。在进入下个关卡前,主要以地图加载文字的形式穿小科普(见图6)。关卡2:人类鼻腔。“PM2.5”受到“鼻毛”和“鼻涕”的阻拦(见图7)。“PM2.5”一边躲避,一边收集鼻腔中的重金属原子。捡到这些重金属后,“PM2.5”生命值HPs+10,可以用于攻击。关卡3:人体呼吸道(见图8)。在躲过不断摆动的上呼吸道纤毛后,“PM2.5”进入下呼吸道。这里有很多处于沉睡中的白细胞,接近它的话,它会醒来并且向“PM2.5”发起攻击。关卡4:人体肺部。在这里“PM2.5”将遇到肺巨噬细胞。肺巨噬细胞具有很强的吞噬和消化能力。“PM2.5”只有闯过这四道关卡,才能取得胜利。

3.4游戏中融入的科普知识

在这款游戏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学到多个学科的知识,但主要还是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例如,整个游戏场景是依据人体呼吸系统剖面构建的,通过“PM2.5”的视角,学习者可以了解到人体呼吸系统的构造及其内环境。而游戏中不同角色的设定,让学习者很轻松就将“PM2.5”与“PM5”区分开来。虽然,二者同属可吸入颗粒物(空气中≤10微米的颗粒物),但是“PM25”比“PM5”体态更小,所以更容易进入人体呼吸道很深的地方,因此是“抗霾”的主要对象。“PM2.5”在游戏过程中收集重金属的情节设定,则让学习者了解到“PM2.5”的特性,即易附带重金属、微生物,向人类呼吸系统发起攻击,使人类罹患上呼吸道疾病。“PM25”的闯关过程,则向学习者展现了由鼻毛、鼻涕、上呼吸道纤毛、下呼吸道白细胞以及肺巨噬细胞组成的人体自建“抗霾”防御系统。其中,“人体健康卫士”白细胞的特性是能够吞噬、消化侵入人体的细菌、病霉或异物,防御疾病,但往往处于沉睡状态。而作为白细胞分支之一的巨噬细胞,在游戏中其外形跟白细胞设计并不相同,这是因为在医学界,其在不同组织中名称不同:在肺里称“肺巨噬细胞”,在神经系统里称为“小神经胶质细胞”,在骨里则称为“破骨细胞”。此外,游戏场景里还隐含了一些环保知识,如树叶、水滴对PM2.5的吸附、净化作用等。

4总结与展望

一个优秀的科普游戏应该是科学传播艺术和技术的完美统一。本课题研究团队除了在角色、情节和场景设计等方面做到原创外,还采用Cubase软件作曲编曲,打造原创背景音乐,很好地在学习者视听上营造出一种危机感、紧迫感。背景人声也由团队成员亲自上阵配音完成,提升了本游戏的原创性。在设计“尘埃(PM2.5)入侵”时,考虑到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发展,为了吸引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在设计上考虑既能在电脑端又能在移动终端(安卓系统)上运行,本课题研究团队采用了体量小又快捷的Flash平台进行设计。随着研究进一步深入及相关新技术引进,下一阶段,团队会开发出基于体感交互的3D版同类型科普游戏,升级用户体验,加强视觉冲击力,提升科普知识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史晓雷.当前我国科学传播中的几个问题――从“敬畏自然之争”谈起[Z].第十三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暨首届海峡两岸科普论坛,2006.

[2]祝智庭,邓鹏,孙莅文.娱教技术:教育技术的新领地[J].中国电化教育,2005,(5).

[3]刘威,恽如伟.Edutainment概念起源和定义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09,(2).

[4]孙莅文,邓鹏,祝智庭.基于娱教技术的体验学习环境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05,(7).

[5]王悦.我国科学传播方式及其效果的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5,(6).

[6]蔡灵,薛胜文,李方庭等.2016-2020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上下卷)[R].北京中宏经略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16,(9).

第9篇:有关生物的科普知识范文

据“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消息,2020年10月5日黑龙江鸡东县发生一起因家庭聚餐食用酸汤子引发的食物中毒事件,9人食用后全部死亡。现已查明致病食物是被致病菌污染的酸汤子。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提醒,酵米面中毒的主要原因是使用了发霉变质的原料,为保证生命安全,最好的预防措施是不制作、不食用酵米面类食品。国家卫健委提示,2010年至今,全国已发生此类中毒14起,84人中毒,37人死亡。近年来各地食物中毒事件频发引起广泛关注,在互联网上随便一搜“食物中毒”,网页上就会跳出来许多的各种骇人听闻的事件。基层认为当前各地食物中毒事件背后存在以下三方面安全隐患:

一是自制发酵食物存在较大的食品安全风险。据北晚新视觉网10月21日消息,迄今为止,我国发生的椰毒假单胞菌中毒,均为家庭自制发酵食品或个体木耳、银耳栽培户自食变质鲜木耳、银耳所致,尚未发现因食用工业化生产的发酵食品或市场流通的干银耳和木耳引起的食物中毒。此外自酿葡萄酒也可能会产生甲醇,导致中毒。据大河网1月18日消息,1月5日,在周口一个县城里,王花(化名)和几个朋友凑在一起聚餐,6人饮用了自酿的葡萄酒。聚餐后,包括王花在内的饮用过自酿葡萄酒的6人先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呕吐,伴随浑身发冷等不适反应。

二是散装食物经济实惠但存在安全隐患。长期以来,散装食品以其价格低廉,购买数量随意等便利优势颇受消费者的喜爱。这种便利灵活的销售模式有其不少优势,但因其特有的销售模式,很容易在运节中受到二次污染,尤其是在销售过程中。销售者与裸露食品接触、裸露食品与空气直蔽护措施不到位,则大大增加了被微生物和病毒等污染的风险。据腾讯网9月1日消息,屯昌县疾控中心依照程序开展流行病学调查,7名患者当天17时至18时均于屯昌小学前后门附近购买并食用过戴恩宏寿司摊制作销售的寿司,于19时30分至21时40分陆续发病,结论为“可判定本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事件”。

三是食物在冰箱中存放时间越长隐患越大。很多老百姓都认为低温储存就是安全的,实际上这是个误区,此次鸡西事件中所食食物在冰箱中存储了一年以上,就是一个极大的安全隐患。长期存放在冰箱里的食物容易滋生嗜冷菌。比如,有些微生物可以在冷藏区的低温条件下生长;放在冷冻区的肉类经过反复冻、融,细菌会不断繁殖。另外,很多人都没有将食品生熟分离存放的习惯,容易引发食品安全事件。

针对近期各地食物中毒事件频发,为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的发生,基层建议:一是通过各种渠道开展食品安全宣教工作,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和食品安全意识;比如在人口较密集的大型超市等食品购买场所,设置食品安全宣传栏、发放小册子、利用超市广播以及小型实物宣传展览等多种形式。二是媒体传播借助特有的宣传和披露方式,对有关食品安全的生产经营、销售等事实情况进行实时监督、披露,通过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积极向大众传播有关的食品安全和维权知识,深化市民认识。三是加强宣传辨别安全食品的技能、食品营养、食品卫生等科普知识,增强消费者购买食品时关注食品安全标识以及相关检验证明的意识,不断提高广大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的辨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