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微生物采样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进步,食品中微生物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食品企业、政府监管部门的关注。在此大环境下,食品加工企业要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保证所生产出的产品安全合格,而此次主题就由訾雅静老师对食品中的致病菌和如何控制微生物进行讲解。
微生物的种类、特点和危害
微生物是一切微小生物的统称,包括细菌、霉菌、酵母菌、真菌、病毒和少数澡类等。其主要特点有以下五个方面:一、个体微小,结构简单;二、生存环境可塑性大,在-10℃~80℃、酸性、碱性,高盐等条件下都有适合生长的微生物;三、分布广、品类多、数量巨大、无处不在;四、繁殖快,例如大肠杆菌在20min以内繁殖一代,一昼夜最少也可繁殖出72代,数量非常巨大五、易变异、易培养、适应性强。
微生物是食品加工中最主要的危害之一,其中尤以致病菌为甚。条件致病菌污染食物或食品微生物超标会造成食品的腐败、变质,而人们食用被污染、腐败、变质的食物后,会出现发烧、腹泻、中毒等症状,更有甚者会危及生命。GB 29921食品中致病菌的介绍及限量
为了控制食品中致病菌的污染,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国家卫计委委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起草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致病菌限量》GB 29921-2013标准,该标准于2014年7月1日由国家卫计委正式颁布实施。
该标准用以监督管理生产加工企业的产品中微生物的情况,其中对主要致病菌进行了简介并对肉制品中的致病菌指标做出限量。
沙门氏菌:据统计,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世界各国的细菌性食物中毒中常列榜首,沙门氏菌引发常引发细菌性食物中毒,其中以鼠伤寒,肠炎和猪霍乱杆菌为常见菌种。其感染过程主要是大量活的沙门氏菌进入消化道后在肠道繁殖,释放出毒素,导致人体或动物出现呕吐、腹泻、发烧等症状;污染源主要是带菌的人或家畜的粪便、血液等。沙门氏菌最适繁殖温度为37℃,在20℃以上即能大量繁殖,而且其生命力顽强,在粪便中可存活1~2月,在冰箱中可生存3~4个月,在土壤中可过冬。GB 29921中沙门氏菌为二级采样方案,限量指标为:n=5,c=0,m=0。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人畜共患病原菌,最适生长条件为35~37℃。该菌是一种细胞内的寄生菌,主要通过眼及破损皮肤、粘膜、肠道进入体内,从而入侵细胞免疫系统,可能造成呼吸急促、呕吐、发烧、抽搐、昏迷等情况,还可能引发脑膜炎、化性结膜炎,败血症,甚至造成死亡。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生存环境适应范围大。其对营养要求不高,在酸性、碱性,低温条件都可生存,在4℃的环境中仍可生长繁殖,故而在食品中检出比例大。GB 29921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为二级采样方案,限量指标为:n=5,c=0,m=0。
金黄色葡萄球菌:人类的一种重要病原菌,有嗜肉菌之称,可引起许多严重感染,如肺炎、伪膜性肠炎、心包炎、败血症、脓毒症等全身性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布广,空气、水、灰尘、人或动物的排泄物等为常见污染源,其最适生长温度为37℃,干燥环境下可存活数周。在中性环境下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最快(20min,2的n次方,几何基数递增),且具有高度耐盐性(10~15%),可以产生肠毒素(50%~70%)耐100℃煮沸30m不被破坏。在GB 29921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三级采样方案,限量指标为:n=5,c=1,m=100CFU/g,M=1000CFU/g。
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大肠杆菌的一个类型。该病菌常见于牛等温血动物肠内,会释放一种强烈毒素,并可导致肠管出现严重出血性腹泻,更有甚者会伴发溶血尿毒综合症,危及生命。一旦感染,将造成严重疫情。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可经食物和水在人群中广泛传播,具有较强的耐酸性、耐低温,最适生长温度为33~42℃,广泛分布于水和土壤中,甚至可以在一小部分养牛场的健康肉牛肠道内检出,易增加屠宰过程中牛肉受到污染的可能。因此,在牛肉制品中的风险最高。大肠埃希氏菌O157:H7在GB 29921中为二级采样方案,限量指标为:n=5,c=0,m=0;(仅适用牛肉制品)
通过对几类致病菌特点、习性、危害的简单了解,可以发现带菌的人、动物粪便、血液杂物和被污染的水、土壤、空气、接触面等因素是大肠、沙门氏菌和单增李斯特氏菌的主要污染源;而脓包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最主要的污染源。生产过程中如何控制减少微生物
国家卫计委于2014年6月实施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GB14881-2013,以规范企业的生产行为,防止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污染,控制潜在危害。希望通过该规范提高从业人员的卫生意识,促进食品行业管理方式的进步,提高监管效率,保障消费者健康。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从厂房布局、设备设施、人员卫生等各个方面做出了非常全面的规定。但是,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仍有几方面容易被忽略。
第一、环境卫生,厂房功能布局。厂房选址要求对食品无显著污染,其功能布局、流程需符合食品卫生操作要求。企业的生产条件不尽相同,需根据自身情况设置布局,从而降低环境中微生物对食品的危害。
第二、水和空气在生产过程中的控制。水包括市政供水和自建井。如企业使用自建井,需将水净化消毒,特别是产成品区生产用水。若使用市政供水,企业也可加消毒设施,进一步保障生产用水符合要求。此外,污水不可对生产用水造成二次污染,也不得污染生产环境。就空气方面而言,车间的进出风口处要有防虫,防尘设施,同时,要保证空气从高清洁区流向低清洁区。从灭菌角度看,空气可采用臭氧、紫外灯、二氧化氯喷雾或熏蒸等措施。
第三、人员和培训在生产过程的要求。从事生产的人员必须有健康证,并且每天需要进行健康检查,患有局部化脓性感染(手部伤口等)、上呼吸道感染(如鼻窦炎、化脓性肺炎、口腔疾病等)的操作人员必须暂时停止其工作或调换岗位。当前,食品监管部门和生产企业越来越重视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检查。人员的素质、熟练程序、风险意识、危机现场的处理等,有助于提升产品的品质,优秀企业会通过各种培训来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提高相应的知识水平。
第四、进货索证。为减少微生物污染,企业进货前需索要相关证件,审察厂家是否合规。证件包括原料、辅料、包装材料、洗涤剂、消毒剂等。只有企业使用合格合规的生产原材料,产品性能才会更有保证。
第五、生产过程中的制度与管理。在生产过程中,企业的卫生管理制度,以及相关的检查、考核是控制减少微生物污染的重要保证。在此过程中,须严格执行进出车间操作规程,清洗消毒操作规程;生、熟避免交叉污染;定期、定时消毒操作。操作人员离岗后重新回到岗位,需重新洗手消毒,并且在工作中一定要规范带口罩防护,以减少微生物的污染。
第六、灭菌对减少微生物危害有所帮助。为减少微生物污染,降低产品的安全风险,灭菌工序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通过彻底加热,包括致病菌在内的大部分微生物可以被很快杀灭。现在的灭菌方式很多,如沸水煮、巴氏消毒、高压蒸汽、干燥灭菌、辐射灭菌、化学杀菌剂和消毒剂等等,企业需选择适合自己产品的灭菌方式,减少有害微生物的危害。
第七、温度与时间的控制。生产过程需在合理温度下使操作工序尽量紧凑,从而降低食品中已有的微生物生长繁殖的速度,降低菌落总数。每类微生物都有自己的最适生长温度,在最适生长温度下,细菌会呈几何级繁殖增长。因此为降低终产品的菌落总数量,就需控制生产过程中产品的温度,使其尽可能远离致病菌和腐生菌的最适生长温度。
第八、监控与检验对控制微生物有重要作用。微生物无处不在,可造成食品污染的环节众多,在2014年更新的GB 14881里面单独增加了附录A――食品加工过程的微生物监控程序指南,提出了加工过程环境微生物和过程产品微生物的监控要点。附录A涵盖了加工过程各个环节的微生物学评估,清洁消毒效果以及微生物控制效果的评价。从实际质量监控需求着手,对监控指标、取样点、监控频率、取样和检测方法、评判原则,以及不符合情况的处理等进行了详细说明和解释,并通过示例说明,指导企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对微生物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以减少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污染,控制潜在危害,保证产品合格。
微生物的应用
虽然,致病微生物会对食品造成污染,但事实上,很多微生物是对人体有益的。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应用历史悠久,很早人们就会在适宜条件下利用微生物将原料经过特定的代谢途径转化为所需产物,例如发酵。常见的发酵产品有:酸奶、奶酪、l酵肉制品、馒头、面包、泡菜、酒、腐乳、酱油、醋等等,发酵丰富了人类的生活。经研究发现,发酵过程在增加或提高营养成分的含量以及改善食品的风味方面正日益扮演重要的角色,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为了解上海铁路管区内食品卫生状况,及时改进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对2005―2012年上海铁路管区食品卫生监测结果进行分析。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上海铁路局管区内日常监测单位有客站内餐饮店、超市、副食品经营单位、零售网点、动车组列车专供食品、铁路单位职工食堂等。经统计,2005―2012年日常监测单位数分别为51个、50个、47个、55个、48个、38个、38个、36个。2005―2012年采样总件数分别为196件、196件、196件、254件、281件、198件、265件、181件。日常监测6大类食品种类为盒饭、面包糕点、熟肉制品、豆制品、饮料冷冻饮品(碳酸饮料、果汁饮料、茶饮料、饮用水等)、其他类别(饼干、方便面、蜜饯、调料、油炸小食品、膨化食品、糖果、坚果、炒货等)。其他类别的食品种类较多,数量少,因此,将其进行合并为其他类别进行分析。
1.2方法
对6大类食品按照GB/T 4789.1《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总则》最新标准进行采样,送上海铁路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科检验。检测项目为菌落总数、大肠菌群。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4789.2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菌落总数测定》、GB/T 4789.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大肠菌群测定》最新标准进行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测定。结果按照《食品卫生国家标准汇编》进行判定,凡出现1项指标不合格则判定该食品为不合格。
2结果
2.1概况
3讨论
上海铁路地区食品采样量、种类、结构等每年差别较大,有的食品甚至1年只有1个季度采样。建议监督采样部门对每年采样做完整计划,合理分配每月/每季度采样单位、采样频率、采样食品种类数量,保证不同食品间构成比基本一致,保证采样有依据。
王东黎等[1]提出了铁路站车食品抽检结果分析及食品安全分级办法。① 高风险食品:常温下短时间内易腐败变质,食品微生物抽检合格率小于60.00%的食品。如站车自制熟肉制品、豆制品、糕点面包等。② 中风险食品:常温下短时间内较易变质,食品微生物抽检合格率在60.00%~90.00%的食品,如粮食加工品、酱腌菜、糖果蜜饯等。③ 低风险食品:常温下不易变质,食品微生物抽检合格率大于90.00%的食品。如饮料、方便面、酒水等。建议有针对性地分级、分频率制定监测方案,加强对高中风险食品监管力度,也要关注其他类别食品中潜在的高风险食品。
8年间,2010年食品卫生总体质量最好,可能与世博会召开、监管力度加大、各部门对食品要求提高、200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0年《铁路运营食品安全管理办法》等实施效果显现有关。2007年和2008年食品卫生总体质量也不错,可能与2007年8月起,铁道部启动为期四个月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及其持续效果有关。而2006年食品总体质量最差,可能因为此,铁道部着手食品整治工作。但2010年之后各项合格率开始下滑,虽然2011年后相继出台《铁路餐饮服务和食品流通许可管理办法》、《动车组列车食品安全管理办法》、《铁路食品安全指导意见》,但食品总体质量都不如2010年,之前良好的持续效果也未延续。
大肠菌群多存在于温血动物粪便、人类活动场所等粪便污染处,是评价食品卫生质量重要指标之一,表明食品在其生产销售过程中受粪便污染程度。菌落总数是判定食品被细菌污染程度、卫生质量、保质期、生产过程是否符合卫生要求。菌落总数严重超标,会破坏食品营养成分,加速腐败变质。增加食品污染致病菌的机会,形成食品安全风险。上海铁路管区8年中食品大肠菌群平均合格率比菌落总数平均合格率高。建议有关部门加强监管频次,对食品生产、运输、存储、销售等环节同等重视,注意保质期,对不合格产品严格处理。
大肠菌群8年中平均合格率95.36%,盒饭、面包糕点、饮料冷冻饮品的大肠菌群平均合格率低于该值。菌落总数平均合格率89.13%,除豆制品外,其他5大类食品菌落总数平均合格率均高于该值,豆制品蛋白质含量较高,营养丰富,是微生物的良好培养基,在温湿度、水分适宜情况下,污染后微生物繁殖快,菌落总数易超标,食品易变质,因此,保质期较短,相关文献和报道也都表明豆制品菌落总数不合格率较高。建议取缔个体分散及不合格供货方式,加强冷食加工单位自身卫生管理,从消毒保洁、防止二次污染等环节保证食品卫生质量,加强各方监管力度。
季节对食品合格率有影响。一般夏季温度较高,在营养、温湿度等方面为细菌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易造成食物腐败变质,感官上变味,发生食源性疾病和细菌性食物中毒[2]。一般1、4季度合格率高于2、3季度,而上海铁路地区面包糕点、熟肉制品、豆制品未体现该季节性规律。四季度食品不合格率高的原因排除温度因素,豆制品、面包糕点、熟肉制品均保质期较短,可能销售了过期食品,或生产加工环节出现问题。8年总合格率87.55%,低于此合格率的食品种类和季度有:盒饭(3季度)、面包糕点(2~4季度)、熟肉制品(3季度)、豆制品(1~4季度)、饮料冷冻饮品(2季度)、其他类别(2季度)。近年来,高温天逐渐增多,2季度末、3季度、4季度初都将是监管重点。同时,对面包糕点、豆制品、熟肉制品这类保质期较短的食品要全年加强监测频率。需要注意的是,盒饭保质期也短,但其流通较快,因此合格率并不低,但需注意食用前加热温度达标。其他类别食品种类多,采样数量少,前几年合格率较高,但近年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合格率呈下滑趋势,是食品卫生质量的安全隐患。
4参考文献
[1]王东黎,赵宇.铁路站车食品抽检结果分析及食品安全分级[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2010(6):303-305.
【关键词】食品安全;微生物;监测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880-01
The analysis results of food safety risk monitoring in Ziyang city in 2013
Jia Yong Yan wen wen kang xiao yan zhang hong
Ziyang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641300
【Abstract】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microbial and pathogenic factor in food in Ziyang, and provide scientific data for the monitoring of food safety risks.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2013 national food pollutants and harmful factors, risk Handbook" and the relevant national standards, in 2013 February -12 months in the city's 4 counties (city, district) within the scope of a commercially available, some food is microbial monitoring..Results:The monitor cover 11 categories of 160 pieces of food, the fully qualified Class 3, 8 class 42 pieces of unqualified, unqualified samples accounted for 26.2%. Detection of 8 strains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1 strains of Enterobacter sakazakii, food borne pathogen detection rate of 5.6%.Conclusion:Foods sold in Ziyang city are subject to different degrees of microbial contamination, the potential risks always exist in foodborne disease.
【Key word】Food Safety Microorganism Monitor
为了解资阳市食品安全现状,特别是为了解资阳市食源微生物污染食品的情况,根据《2013年四川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施方案》中《2013年食品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监测方案》要求,结合资阳市具体情况,我们于2013.1―2013.12月开展并完成了11类160件食品中9个微生物指标的监测任务,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样品来源:按照监测方案要求类别在资阳市所属4个县、市(区)内,在大型超市、农贸市场、学校周边摊点、餐饮店、食品加工房等采集11类160件食品。采样方法按照中国标准出版社《食源微生物检验用样品的抽取和制备手册》[1]进行。
1.2检测方法:依据《2013年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工作手册》[2]、《食品微生物检测工作指南》[3]和《食品微生物学检验》(GB 4789-2010)[4]进行微生物检测。依据《食品卫生标准及相关法规汇编》[5]进行评价。
2 结果
检测食品样品11大类,不合格8类,占73%;检测食品样品160件,不合格42件,不合格率26.2%,检测细菌总数及大肠埃希氏菌污染指标的样品120件,超标33件,占27.5%;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检出9株,占5.6%。乳制品、皮蛋和熟肉制品40件微生物指标全部合格。
检测桶装水10件中,50%细菌总数超标。学校周边摊点食品的微生物指标超标严重, 50件面包糕点和膨化小食品有20件细菌总数和大肠埃希氏菌超标,4件食品检出金黄色葡糖球菌,不合格率达到48%。婴儿配方食品中1件检出阪崎杆菌,不合格率10%。冷冻饮品2件细菌总是超标,不合格率20%。检测流动早晨中即食食品10件,检测到细菌总数在10万cfu/g以上的6件,占60%。烧烤食品20件中2件大肠埃希氏菌大于10万cfu/g,且同时在该两件食品中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烧烤和流动早晨未查到相关限值,暂将细菌总数十万以上或分离到致病菌作为不合格食品。
3讨论
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十分关心的问题,也是世界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它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在经济的健康运行,关系着政府的形象,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是通过被污染食品而引发人类疾病的一类生物,食品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和这类病原微生物作斗争。
本市2013年食品风险监测结果显示被监测的食品种类中微生物指标超标严重,整体不合格率高达26.2%,部分食品不合格率更是高达60%。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检出9株,占5.6%。明显低于其他地区报道结果,应该与所监测样品类别不同有关,特别是本监测样品中没有生食肉类制品有直接关系。
11类食品中细菌总数和大肠埃希氏菌污染严重的是学校周边摊点的采集的面包、糕点和膨化小食品等,共检测50件竟有20件微生物超标,不合格率达高到40%,与其国内他地区报道一致【6】,足以说明学校周边食品卫生环境之恶劣,提示学校周边食品摊点存在重大食品安全风险问题,有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持续整治学校周边摊点食品卫生。
桶装水10件细菌总是超标5件,不合格率50%,桶装水饮用安全堪忧,建议有关部门加强监督执法力度,加强对桶装水生产及流通流域等各个环节的卫生质量管理。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检出9株,其中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株坂崎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在膨化食品、速冻面食、面包糕点和烧烤中检出,它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当其毒力强污染量大时会引起食源性疾病,潜在风险较大。阪崎杆菌在婴儿食品中检出,与其他地区结果一致 [7]。
近年,我市细菌性食物中毒发生有所减少,但零星的食源性疾病案例时有发生,有关部门要保持风险意识,加强食品卫生管理,继续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力度,扩大监测范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扩大食品风险监测范围,增加监测样品种类和数量,让所得数据更具有科学性和代表性。
参考文献:
[1] 雷质文等主编.食源微生物检验用样品的抽取和制备手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30-468.
[2] 杨大进等主编.2013年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工作手册[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12:428-595.
[3] 蒋原主编.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检测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9-358.
[4] GB 4789-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5] 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卫生标准处编.食品卫生标准及相关法规汇编[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5:上--下.
[关键词] 控制;改进;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策略
【中图分类号】 R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7-327-2
作为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和临床医学的高等级结合,医学检验近年来发展迅速,并形成了集合多种技术与多种学术门类的综合性前沿学科。由于涉及到大量的化学实验,因此,医学检验在应用的过程中具有极强的临床实践性。尤其在当前情况下,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实践意义越来越明显,在抗生素合理使用、医院感染控制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尤其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治领域,临床微生物检验能够为有效的控制感染水平提供有力的支持和重要依据。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病原学检查遇到了层层阻力,不但病原微生物体积微小,难以培养,在取材与检查等方面也会使临床微生物检验的质量难以得到良好的把握,对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会产生消极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在人类生存的环境中,微生物的种类繁多,一些多重耐药菌和泛耐药菌株能够对感染性疾病的有效诊治产生明显的阻碍作用,切实加强对临床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提出并实践改进策略,能顾对临床医学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文章以此为视角,首先对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了质量控制的方式方法,最后从多个角度给出了临床微生物检验的若干改进策略。旨在通过本文的工作,为指导临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可供借鉴的信息,发现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最大限度的提提升微生物检验的质量,使微生物检测的结果更加可靠和准确。
一、临床微生物检验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一)检验方案的设计问题
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检验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对检出率和有效率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在痰样本的检验过程中,不同的检验方案在阳性率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比如,通过荧光法检验多次齐-尼二氏染色的痰标本时,阳性率往往能够达到 14%左右,但是,采用集菌检查法进行检验时,检出率会提高到 18% 左右,后者明显高于前者。后者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前者。可是,在目前情况下,大多数检验实验室还在继续选择直接涂片检查法,检验结果往往达不到要求。
(二)检验操作规范性问题
在临床微生物检验过程中,任何一步都需要通过较强的判断能力才能有效的实施,这与临床检验和生化检验不同,前者对检验人员的知识储备和个人经验具有更高的要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检验人员的操作有效性和规范性能够对检验的准确度产生直接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讲,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需要检验人员不但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对操作规程有更为深入的了解,通过阅读有关资料,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术水平,以便在更高的理论基础之上改进微生物检验的效果。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实际操作中,一些检验人员并未对继续教育基于高度的重视,在学习新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术方面积极性欠缺,对检验质量重视不够。
(三)标本采集与处理问题
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检验质量的缺位表现在多个方面,在标本采集和处理方面也存在某种程度的欠缺。样本的采集需要在恰当的时间进行,样本的处理方法应该正确――这些都是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关键所在。比如,在尿液采集的过程中一般要采用“中段尿采集法”,而对于尿标本的采集也要取中段尿(通常为 10~20mL范围内),并进一步的将其排入到无菌容器中。可是,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医生或者操作人员会在工作的过程中,对无菌操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不会收集中段尿,致使外尿道有常居菌进入,使尿液标本受到污染,严重的影响到检验的效果。在有关的研究中,那些未经严格无菌操作收集的尿液在检验准确率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甚至会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
二、临床微生物检验的质量控制层面
(一)注重培养基的选择
临床微生物检验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除了要完成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外,还要在培养基的选择方面付诸更多的精力。比如,需要注重培养基成分对目的菌的抑制作用。其中的原因在于,常规培养使用的培养基只有简单的几种,可是与此相对应的是,能够引发感染的病原菌却种类繁多,但是其中的大部分在所用培养基中难以生长。对这些种类的细菌而言,如果继续采用常规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势必会造成检验结果的疏漏。此外,在临床中,为了最大限度的提高检出率,通常会在选择培养基中加入抗生素,目的在于抑制非目的菌,可是因为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有时会产生变异的情况,目的菌对加入的药物也会“过度”敏感。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培养前需要对培养基进行相关的性能试验,以此来控制培养基的质量。
(二)检验人员需和临床医生配合工作
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对检验结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质量控制方面,要求检验人员不但要阅读和学习相关的生物学和检验学的资料,还应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水平和技能,提高检验的精度和效度。当然,实际情况是,一些检验人员对标本的传染性有惧怕的心理,对从事这项工作的排斥性较强,在思想上难以真正进入到这一行业。可是,责任心的缺乏对检验人员科技素质的提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从这个角度讲,相关领导要对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高度重视,通过巡视或者现场管理的方式,使检验人员意识到临床检验在医学检验和临床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甚至可以选派一些专业性强、思想稳定、具有较高技术职称的工作人员从事这一工作,在内部培训和外部学习相结合的模式下,不断的提高检验人员的素质。如此一来,检验人员便能够对患者的病情和用药治疗情况产生直接和深入的了解,这对综合分析、设计合理的检验方案,具有明显的帮助。
(三)控制标本的质量
对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来说,控制标本的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检验的精度。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对样本进行正确的采集、运送与处理。在进行培养之前,要号召检验室对标本质量进行评估,仔细区分和分离致病菌与常居菌,一面造成误检,影响对患者进行的准确治疗。因此,为了更好的提高检验的效果,往往要采集厌氧菌培养标本,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对采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的要求是较高的,他们不但知晓标本作厌氧培养的必要性,还要对标本在正确的时间(用药之前)进行采集与运送,提高标本质量。此外,检验人员还应与临床医生互通信息,彼此配合,共同对标本的采集等工作付出努力。
三、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改进策略
(一)加强标本的采集与预处理
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标本的采集和预处理对检验结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尤其在前期工作时期,要对实验室进行实时控制,监控质量,使之能够达到理想的状态。此外,还应通过有效的途径提升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比如,可以在有条件的医院或者实验室建立专业的采样间,其中的专业人员要进行集中的培训,把标本正确采集纳入到检验人员的日常工作之中,最大限度的提高病菌检出率。
(二)强化微生物检验的室间质量评价
正如前文所述,临床微生物检验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因此检验过程就需从系统化的角度进行,强化微生物检验的室间质量评价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当然,在对室间质量进行评价时,那种简单、粗糙的考核是不可取的,需要借助最新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实现,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各细菌室整体水平。但是,在目前情况下,我国一些实验室的水平还较为落后,需要积极的参加到室间质量的评价体系之中,并积极、主动的借鉴卫生部、香港、澳大利亚等部门、地区和国家的经验,这对掌握苛养菌、不常见菌、疑难菌的鉴定思路与方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对微生物检验进行全过程质量管理
将全过程质量管理应用于临床微生物检验能够有效的降低误检率,提高检验质量。而为了实现这一点,改进检验结果,需要强化检验工作和临床工作之间的联系。比如,对于部分可疑的阴性结果,尤其是和临床相冲突的结果,检验人员要和临床医师进行信息交换,查找原因,提升诊断的准确率;再如,对于分离出来的特殊菌株,要设法保存,这对后续的科研工作以及拉近患者和医护人员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在目前情况下,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正面临着诸多问题,检验环境越来越复杂,检验结果对临床医学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患者对检验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这个角度讲,医院或者医学实验室只有重视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检验的精度和准确度,才能为临床工作提供更多、更有价值的指导信息。当然,临床微生物检验是一项精度极高、操作极为复杂的工作,需要在实践和理论研究的过程中不断的加以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杨春艳.谈临床微生物检验质量问题[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4):122-123.
关键词:洗衣废水;阴离子表面活性剂(LAS);中水回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洗衣行业应运而生,而且规模日渐扩大。经对某公司350t/d洗衣用的原材料进行调查,并对它的排水进行连续监测,拟定了一套治理及回用方案,对回用废水的经济价值进行了分析。
1洗衣废水的特点
洗衣厂的生产流程一般分为润湿、洗涤、清洗、彩漂、杀菌、脱水、烘干等,在洗衣过程中使用的原料主要有洗涤剂、增白剂、杀菌剂等。洗衣废水的主要特点是含有大量洗涤剂、杀菌剂、悬浮物等,污染因子为LAS、SS、TP、COD、NH3-N等。根据对某洗衣公司的洗衣废水连续采样分析,其中主要污染因子的浓度变化范围为LAS30~60mg/L、SS200~350mg/L、TP3~8mg/L、COD100~400mg/L,温度30℃~50℃,废水有杀菌剂的氯味。LAS及杀菌剂对微生物均具有抑制作用。
2治理及回用方案分析
2.1治理方案
该工程采用的处理流程为:废水格栅调节池物化预处理水解酸化+接触氧化消毒石英砂过滤活性炭吸附离子交换中水回用。各单元的作用是:通过格栅去除废水中大的悬浮物(衣物中的毛、纤维等),物化预处理主要去除部分COD、TP、LAS、SS等,生物处理段进一步去除COD、TP、LAS、SS等,经消毒后通过石英砂过滤去除残留悬浮物,然后进入活性炭吸附器,对残留难除解污染物进一步吸附,最后通过离子交换系统去除废水的硬度(Ca2+、Mg2+)。
2.2物化预处理段各污染物去除率分析
根据该公司的洗衣废水特点,在实验室进行小试。首先通过物化预处理方式分析加药后对COD、TP、LAS的去除率与其它废水在实际工程中的去除率进行比较,确定物化预处理方案的可行性。根据试验发现,该废水通过物化预处理后COD、LAS的去除率与其它废水相似,可保持在60%~70%的范围,TP可达到90%,SS可达到70%~90%。因此通过物化预处理后的LAS、SS、COD等可得到有效去除。加药沉淀后各污染物可降至LAS12~24mg/L,SS60~105mg/L,TP≤0.5mg/L,COD24~160mg/L。
2.3生物处理法分析和控制及去除效果
在运行情况良好的活性污泥系统中取污泥浓度3500mg/L左右的活性污泥50mL,分别加入100mL、200mL等不同剂量的洗涤废水,充分搅拌放置1小时以上,对加废水前后的微生物进行镜检分析发现,经物化预处理后的废水中,杀菌剂和LAS对微生物有一定影响,菌胶团的性状稍有变化,但对大多数微生物未造成冲击。因此后续处理用生物法是可行的。在实际工程中,将物化预处理后的废水经过水解酸化后,进入接触氧化池,在运行初期加入活性污泥及适当营养进行培养及驯化,并挂膜。运行过程中维持一定的活性污泥浓度。活性污泥的主要作用在于对LAS的吸附,在MLSS浓度适中的情况下运行,可有效吸附LAS并对其进行降解,并有效减少接触氧化池曝气时的泡沫量。生物段的有效运行二沉池出水污染物的去除率:LAS可达90%以上,COD可达85%~90%,TP可达10%~20%;废水通过二沉池沉淀后可达LAS≤3.0mg/L,SS≤20mg/L,TP≤0.4mg/L,COD≤24mg/L。
2.4中水回用处理方案分析
二沉池出水经消毒杀菌后去除废水中的的细菌和病毒,再进入石英砂过滤器去除残留悬浮物,悬浮物的有效去除率可达90%以上,然后经过活性炭吸附进一步去除残留的LAS、剩余有机污染物等,该段有效的去除率可达90%以上,最后经离子交换树脂去除硬度(Ca2+、Mg2+),使用硬度为0。经处理后的洗衣废水最终可达到如下效果:LAS≈0,SS≈0,COD≤2mg/L,Ca2+、Mg2+≈0。洗衣废水经过上述系统处理后可重新进行回用,去除硬度后,还有利于减少洗涤剂的用量,而且衣物更易清洗干净。整个系统也维持着良性循环的状态。
3经济效益分析
3.1运行成本组成及单价
1)电费按装机估计为0.63元/吨;2)药剂费为0.25元/吨;3)人工费0.57元/吨;4)设备维修费0.1元/吨;5)污泥处置费0.03元/吨;6)中水回用系统维护费用0.56元/吨。该系统的运行成本合计为2.14元/吨。
3.2经济效益分析
该洗衣公司目前的洗衣用水取自自来水,用水单价为4元/吨,如果将洗衣后的废水处理后作为中水回用,每吨水可节约成本约1.86元/吨,以每天回用300吨水计,全年共计节约成本约20万元。
4结论
洗衣行业的用水量较大,洗衣废水经适当处理后进行回收利用,不仅可将废水进行有效净化,减轻对环境的污染,而且可为企业节约成本,减轻负担,形成良性循环,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达到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废水处理原理[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由于微生物在各种食品划分(蛋白质、乳制品、水果/蔬菜、加工食品)和地理区域的要求不同,所以食品工厂的微生物检测标准也随之不同。本文将更详细地介绍世界各国关于微生物检测的差别,包括检查样品采集地点和用于分析的检测方法。
本文中的数据和图表来自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19个国家450多个食品工厂的 QA/QC经理初步研究访谈中得到的全球食品行业的微生物检测最新市场报告。
在过去15年中,世界上针对微生物的检测数量上升了128%。其中,病原体检测的增长速度更快,在所有食品微生物检测中所占的百分比与日俱增。15年前,病原体检测占总微生物检测的13.7%,2013年,它占总检测的23.2%(图1)。
各国之间的食物交易快速增长使食物链变得日趋复杂。例如,在美国,目前进口食品占总消费食品总量的15%~20%。根据美国农业部统计,自1999年起,食品的进口量每年增长7%。在过去10年里,动物源性食品的进口增长了5%,而植物性食品增长了8%以上。
从表面上看,这两种趋势似乎是一致的――全球食物链的不断复杂增加了微生物检测的数量。但是,各国对微生物的检测是大不相同的。
地理差别
在北美洲(NA)、欧洲(EU)、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食品中微生物检测的普遍增长和病原体检测的增长是不一致的。在北美洲,过去几年里,病原体检测量增长了10%以上,而在欧洲,增长率仅为其一半。总之,根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各地理区域均有不同的增长趋势,而影响增长的因素与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有很大关系,是这种认知影响着区域内的检测量及种类。所以,在进口食品时,考虑食品的来源地区和食品划分,对检测非常重要。
食品(蛋白质,乳制品,水果/蔬菜,加工食品)中微生物的检测量存在区别。蛋白质部分,包括牛肉、猪肉、鸡肉、鱼和蛋占等食品产业中微生物检测量占总检测量的27%,占总病原体检测的40%以上。乳制品部分,包括液态奶、奶酪和其他基于乳制品中微生物检测量占总检测量的23%,而仅占病原体检测的10%。在过去20年里,蛋白质部分得到了重视,法规和病原体检测水平也体现了这点。但在过去几年,食源性疾病一直增长,一些食品中规定的低检测水平也就没有了意义。
在采集食物样品时也是存在地理差异,在世界各国所有的食品微生物样品中,26%是从原材料中采集的,25%是在加工过程中和工厂内或周围采集的,其余49%是从进入市场前的成品中采集的。只做病原体检测时,地理区域内的样品采集显示了主要差异(图2)。但在北美洲,只有8%的病原体样品从原材料中进行采集,而加工过程中或周围的采样比例达到44%以上。相比之下,亚洲的病原体检测中,只有8%是从加工过程中或周围采集的,这表明各国使用的检测理念非常不同。然而,在过去20年里,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计划(和其他项目)一直处于北美洲食品安全项目的中心。由此可见,这种情况不只在中国、印度和其它的亚洲国家出现。
以弯曲菌属为例
以病原体之一的弯曲菌属为例,将更为清晰的看到食品检测在各国的不同。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根据全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总结了1996~2012年间通过食物传播的病原体导致的疾病趋势。报告显示,经过多年的大幅度增长后,弯曲菌属传染病在2000年起达到了最高水平成为细菌食源性疾病的主要起因之一。但2013年,全球弯曲菌属的检测量大概为4600万次,占世界总病原体检测的2%。另外,据统计,在食品工厂中,只有14%的工厂检测弯曲菌属,可见,只有很少的工厂检测该病原体,并且当他们检测时,所占比例远低于其他微生物。
检测弯曲菌属在食品工厂的存在情况可以看到,由食品种类和地理区域带来的差异,其检测仍有区别。在北美洲,25%的蛋白质作物检测弯曲菌属,但其他食品划分没有检测此病原体。但是,在亚洲,除了水果/蔬菜外,每个食品划分都检测了此微生物(图3)。
在这些工厂的弯曲菌属检测中,检测方法随区域而不同。全世界总共有76%的弯曲菌属检测使用了传统方法,而位列其后的分析方法,基于抗体的检测仅占检测量的12%。
在地理区域上,亚洲工厂使用了传统方法进行弯曲菌属分析,在欧洲工厂使用了传统方法和基于抗体的方法,而在北美洲,大多数分析使用了更新、更快捷的方法。用于弯曲菌属的检测方法显现出的区域差异正如其他病原体检测方法一样。由于方法和方法的等价性并不总是完美的,所以不同的方法会产生不同的食品安全解决方案(图4)。
关键词:课堂教学 成绩评定 综合素质
根据我校培养方案,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是生物工程专业质检方向以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选修课之一。计划课时为37(约三分之一的实验课时),总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检测的基本原理、国家标准方法及内容体系,各种食品、饮料等的采样原则及前处理方法等;了解国内外微生物检验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情况,理解各种快速检测新技术的原理、使用范围和方法等。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以及生工专业质检方向的专业选修课,食品微生物检测技术的教学内容决定了它是一门操作性、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其教学的直接目的是教会学生掌握目前使用的国家标准方法、知识以及对这些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教会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应对实战的能力。
考核成绩评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对教学的效果、课堂的效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学风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课程以微生物检验基础理论知识、快速检测技术和检验实验三部分构成课程结构框架,分别在三部分中设置不同的考核方式如下表1,以其在课程学时数较少的有限时间内为学生传授完善的知识体系,确保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掌握,并获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是笔者对教学进行不断改革的追求。
一、以“考勤和提问”方式督促学生形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学生的学习出勤和课堂提问的表现能够间接地反映他们的学习态度。如有的学生上课经常迟到或借故缺勤,甚至旷课;有的学生虽然每次出勤,但在上课时,不专心听老师讲课,而是看与本课程无关的书,或者做其他专业课的作业,可谓“出工不出力”。持这样学习态度的学生,上课心不在焉,往往不能正确回答或回答不出老师的课堂提问,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要从考勤和提问中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包括迟到、缺课(病假和事假)、旷课三种行为,迟到1次扣0.5分,旷课1次扣1分,缺课需要病假或事假证明,病假不扣分,事假扣0.5分。“提问”以随机提名方式进行,一个学期每个学生1~2次,答不出扣1分,答的不好酌情扣分,出勤和提问占课程总成绩的10%。全勤、学习态度端正、认真听讲学生得10分。
二、以“随堂作业”形式考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
占总评权重的10%,即10分。在教学进行到某一章节或某一部分的结束时,适时对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定时随堂测试,让学生独立完成。测试题目以知识测试为主,能力测试为辅,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知识测试题目事先拟好标准答案,而能力测试题目可是开放性的,可事先制定答题给分的档次标准随堂测试具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检测学生的习效果,促进学生平时的学习;二是对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教师可据测试的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的节奏、方法和深度。一般以3~4次为宜,各次得分相加换算成10分,再计入总评成绩。
三、以“PPT准备与汇报”形式掌握学科前沿技术
占总评权重的20%,即20分。本课程的教材为自编教材,其中大部分内容介绍了微生物快速检测的新技术,学生分两人一组准备PPT汇报,学生介绍内容涵盖了“微量多项实验鉴定系统”、“快速自动化微生物检测仪器和设备”、“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的采用(包括DNA探针、PCR、DNA芯片、ELESA、免疫荧光技术、放射免疫和全自动免疫诊断系统)”、“生物传感器”等。通过对不同新技术的精心准备和交流,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这些新技术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以“PPT准备与汇报”开展教学,不尽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也大大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以及交流(汇报结束,台下老师、同学提问)应变能力。
四、以“课程论文撰写”形式培养科研思维
课程论文的撰写需要学生融合贯通微生物检测技术中理论知识和快速检测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指导学生如何查阅和有效利用资料,并将其转化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要求学生在学习教材内容以外,关注学科前沿技术,开创教学内容新领域教学过程中,在保证现有国标主要内容和知识体系的前提下,使学生了解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学科领域(目前虽没有放入GB中)的其他知识及技术和前沿知识及新技术,并了解获得它们的途径和方法。学生论文有以某种病原菌为例,介绍对此致病菌的各种检测方法,也有以某种检测方法为手段,介绍此方法在不同病原菌中的检测及特点等各种方式展开的综述,不但锻炼了学生检索文献、利用文献的能力,开阔了学生视眼,学习了科研论文的撰写,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
五、注重实验设计和操作过程,培养严谨的科学作风和良好的研究思维能力
综合考虑微生物检验的教学特点及实验条件,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为目标,引导学生对实验材料进行选择(如有些同学选择放置不同天数的牛奶,也有选择不同货架期的各种食品等),对实验内容、步骤等各个环节进行设计,并自己计算所需要的耗材和玻璃器皿,树立学生对自己的实验全权负责的信念。在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扩展学生的实验设计形成研究论文,因条件不允许的实验内容,鼓励学生申请校开放实验室项目、学生科研计划项目及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等。建立培养学生学习的长效机制,学生学完课程后仍然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的平台,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增强学生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意识。
另外,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各项注意事项,仪器、设备、药品、试剂的使用,甚至包括衣帽、操作姿势、言行、手法、材料处理、善后清洁等都严格按要求进行。通过严格的要求培养学生细腻、严谨的科学作风。
关键词 基层卫生检验;样品采集;质量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34-0087-01
卫生检验是一项对食品卫生、劳动卫生、职业卫生、一次性卫生用品及其他与人体健康有关的产品进行的卫生检验。检验报告一旦发出后,即具有法律效力。样品采集的质量是实验室工作开展的关键点,直接关系到检验数据的质量,因此样品的规范、正确的采集和送检,对于产品卫生质量管理评价以及整个卫生监督工作都有重要意义。
1 样品采集
1.1 采集原则
所采样品应具有代表性、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
1.2 采样前的准备
1)准备包装取样人员的工具,无菌工具,取样工具等,拥有正确的采取产品或加工过程的取样器械工具是至关重要的。除非选用合适的工具,否则样品的完整性会被怀疑,甚至样品毫无意义;
2)采样前必须审查待测定样品的的详细信息,如生产日期、批号、规格等,并制定合理可行的采样方案。
1.3 样品采集
样品采集通常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1.4 采样的数量
采样数量应能反映该食品的卫生质量和满足检验项目对样品的需要。由于用一般方法取得的样品校多,颗粒过大且组织不均匀,因此,必须对采集的样品加以适当的制备,以保证能代表全部样品的情况,并满足分析对样品的要求。
2 样品的运送和保存
1)抽样结束后应尽快将样品送往实验室检验。如不能及时运送,冷冻样品应存放在-20℃冰箱内;冷却和易腐样品存放在0℃~4℃冰箱或冷却库内;其他样品可放在常温冷暗处;
2)运送冷却和易腐样品应在包装容器内加适量的冷却剂或冷冻剂,保证途中样品不升温或不融化,必要时可于途中补加冷却剂或冷冻剂;
3)3盛样品的容器应消毒处理,但不得用消毒剂处理容器,不能在样品中加入任何防腐剂;
4)样品采集后,最好由专人立即送检,如不能由专人携带送样时,也可托运。托运前必须将样品放好,应能防破损,防冻结,防易腐和冷冻样品升温或融化。在包装上应注明“防碎”、“冷藏”等字样[2]。
3 采样的注意事项
1)采样工具应该清洁,不应将任何有害物质带入样品中;
2)样品在检测前,不得受污染,发生变化;
3)微生物检验的样品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在感官性质上差别很大的食品不允许混在一起,要分开包装并注明其性质;
5)盛样容器可根据要求选用硬质玻璃或聚乙烯制品,容器上要贴上标签,并做好标注。
4 存在问题
4.1 故意采合格样
此问题主要表现在采餐具时刻意采重新消毒的,采样品则采特意准备的合格样品,以确保检验的合格。
4.2 以送代抽
监督员到厂家采样时,常常坐在有关科室里,根据以往或询问的情况,一边填写各式单据,一边让厂家有关人员去取样,而不是亲自下到车间或仓库根据实际情况,按照不同的采样要求有代表性采取。
4.3 采样的随意性
基层卫生监督员大部分非科班出身,业务素质低,责任意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无菌意识淡薄或操作不当,遇上散装样品随意用塑料袋装,取二次供水时,不按要求放水或水龙头口处酒精灯过火消毒[3]。
4.4 送检样品的时效性
无论微生物检验还是理化检验,很多样品的送检时限都有严格规定,除有固定包装,标有保质期的样品,如冷饮、餐具都要求及时送检,事实并非如此。原因:其一是有时采样回来,下班了,无人接样,耽搁了送样时间;其次是监督员对时限的概念淡薄,认为只要送到实验室就行,待手头上别的事情办完,然后再不紧不慢分头收集样品;三是先收费或其它程序造成。
4.5 样品量的问题
样品的数量少,开具的检测项目多,也是很难保证检测质量。
5 讨论与对策
认量论证后,卫生检验检测工作的各个环节包括检样、送样、检验、报告发出等都有规范要求,检验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如加标、盲样、空白对照等均有标准可依,操作性强,但样品采集的质量却没有具体指标,记录等手段来体现和控制。
参考文献
[1]高鹤娟.食品卫生检验(理化部分)注解.
摘要:发酵管内装有乳糖蛋白胨液体培养基,并倒置一德小套管。乳糖能起选择作用,因为很多细菌不能发酵乳糖,而大肠菌群能发酵乳糖产算产气。为便于观察细菌的产酸情况,培养基内加有溴甲酚紫作为PH指示剂。
平板培养基一般使用伊红美蓝培养基,伊红美蓝琼脂平板含有伊红和美蓝染料,在此亦作为指示剂,大肠菌群产生带核心的、有金属光泽的深紫色菌落。
关键词:大肠杆菌 浑河 革兰氏染色平板分离
(一)、立论依据
1、 水的微生物检验是衡量水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判定被检水能否食用的科学依据之一。
2、通过水的微生物检验,可以判断水加工环境及食品卫生环境,能够对食品被细菌污染的程度作出正确的评价,为各项卫生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提供传染病和人类、动物和食物中毒的防治措施。
(二)、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
浑河,是纵贯辽宁省东部和中部的著名河流,长368公里,又称小辽河。以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为依据,检测各不同采样段的浑河水中的细菌及大肠菌群数,以此判断浑河水的水质。
2、解决的关键问题
(1)水样的采集
(2)水中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的测定
3、研究方法
(1)细菌总数测定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
(2)初发酵试验
发酵管内装有乳糖蛋白胨液体培养基,并倒置一德小套管。乳糖能起选择作用,因为很多细菌不能发酵乳糖,而大肠菌群能发酵乳糖产算产气。为便于观察细菌的产酸情况,培养基内加有溴甲酚紫作为PH指示剂,细菌产酸后,培养基即由原来的紫色变为黄色。溴甲酚紫还可以抑制其他细菌,如对芽孢菌的生长抑制。
(3)平板分离
平板培养基一般使用伊红美蓝培养基,伊红美蓝琼脂平板含有伊红和美蓝染料,在此亦作为指示剂,大肠菌群产生带核心的、有金属光泽的深紫色菌落。初发酵管24h内产酸产 气和48h产酸产气的均需在以上平板上划线分离,培养后,将符合大肠菌群菌落特征的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只有染色为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的菌落,才是大肠菌群菌落。
(4)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是将少量待测样品的悬浮液置于血细胞计数板上,放在显微镜下直接观察。1ml细菌数=每小格细菌数*16*25。若细菌在边缘,看右不看左,看下不看上。
4、实验方案:大肠杆菌的检验
(1)培养基的制备
1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牛肉膏(3g)、蛋白胨(10g)、氯化钠(5g)、琼脂(15-20g)、水(1000ml)、PH(7.0-7.2) 2伊红美蓝培养基(100ml) 20%乳糖溶液(2ml)、2%伊红水溶液(2ml)、0.5%美蓝水溶液(1ml) 3乳糖蛋白胨培养基、 蛋白胨(10g)、牛肉膏(3g)乳糖(5g)、氯化钠 (5g)、1.6%溴甲酚紫乙醇溶液(1ml)、蒸馏水(1000ml)ph(7.2-7.4)
用水浴锅煮沸搅拌,之后导入锥形瓶中,趁热缓慢导入培养皿中。121摄氏度灭菌20分钟。
(2)培养基的检验
将培养基放到22 ℃和37 ℃分别培养2d,观察是否有菌落,若没有菌落形成继续下面实验。
(3)样品的获取:
自来水(对照试验)、浑河水样
1检测浑河水
2检测自来水
(4)样品处理:多管发酵法测定水中总大肠杆菌菌群
1自来水样的检测
a)在2个含有50mL 3倍浓缩的乳糖蛋白胨发酵瓶中,加各入100ml水样。在10支含有5ml的3倍浓度乳糖浓度蛋白胨发酵管中,各加入10ml水样均匀混合后在37摄氏度培养24小时,24小时未产生气体继续培养至48小时。
b)平板分离:将24小时培养后产酸的气体和48小时培养后产酸产气的发酵管分别画线接种于伊红美兰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在于37度下培养18-24小时,将符合以下特征的菌落:有金属光泽;紫黑色,不带或者略带金属光泽;淡紫红色,中心颜色较深,其中的一小部分进行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
c)复发酵实验:经涂片、染色、镜检,如果是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则挑取该菌落的另一部分,重新接种于普通浓度的乳糖蛋白胨发酵管中,每管可接种来自同一初发酵管的同类型菌落1-3个,37度培养24小时,实验结果若产酸又产气,即证实又大肠杆菌存在。
2浑河水的检测
水样采取后,检测水样的稀释浓度和接种水样的总量,取决于估计水清洁或污染的程度,一般是:清洁水不需稀释,接种水样300ml,其中2分100ml,10份10ml;水轻度污染,稀释成0.1,接种水样111.1ml其中100ml、10ml、1ml、0.1ml各一份;水中度污染,稀释成0.1 和0.01,,接种水量11.11ml其中10ml、1ml、0.1ml、0.01ml各一份;水严重污染,稀释成0.1、0.01、0.001,接种水样总量1.111ml,其中1ml、0.1ml、0.01ml、0.001ml各一份。
a)将水样稀释0.1、0.01
b)分别吸取1mL 0.01、0.1的稀释水样和1ml原水样,各级注入装有10ml普通浓度乳糖蛋白胨发酵管中。另取10ml和100ml原水样,分别注入装有5ml和50ml 三倍浓缩乳糖蛋白胨发酵液试管中。混匀后,37摄氏度培养24小时,若没有气体产生继续培养48小时。
(5)数量评估
每个水样取一毫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估测里面的细菌数量。根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溶液稀释倍数
(6)浓度梯度溶液的制作
根据选择水样的不同,每种水样稀释三种不同的浓度,每种浓度做三次试验,制作浓度梯度溶液。
(7)数量检测:
用灭菌吸管取1ml稀释X倍的水样注入灭菌的培养皿中,倾注约15ml已融化并冷却到45℃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并立即放在平整的桌面上,作平面旋转,使水样与培养基充分混合。
(8)数量观察:
培养基凝固后倒置于37 ℃培养24h之后进行菌落统计。统计时候一定注意稀释的倍数。
参考文献:
[1]何晓青,程莉等.饮用水中病原微生物检测方法与评价标准[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7):111~113
[2]白凤翎.国内外食品卫生微生物标准菌落总数的比较研究
[3]刘灵芝,黄毅.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J]. 微生物学杂志 2002, 22(3)
[4]沈萍,陈向东.微生物学实验[M].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