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学素养知识点范文

文学素养知识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学素养知识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学素养知识点

第1篇:文学素养知识点范文

高中的语文教学,由于学生的基础语文水平已经具备,教学就该往深广度上发展,围绕知识点的教学,在这方面是远远达不到要求的,这种教学也很难满足高考要求,真正成绩高的学生更多的是在这种教学基础上自我悟出来的文学素养。因而,有些教师也认为,语文成绩的飞跃是悟性的飞跃。因此,如何让学生的语文悟性更高、文学素养更高是广大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

所谓的语文悟性,实际上就是在对语文的接触过程中,在知识点掌握的基础上,对文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的一种非纯理性的自我认知。语文悟性往往是无意识中对语文内容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的运用。它与语文兴趣相互影响、相互提高,得到一个质的飞跃,最终会形成一定水平的文学素养。而高中生文学兴趣受初中影响较大,特别是受语文教师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影响较大。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在提高兴趣基础上引导语文悟性、提高文学素养。

高中语文教学中语文兴趣的提高是较容易的,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强了,对知识的把握扎实了。因而课堂知识面的宽泛度以及教师的教学风格就决定了语文兴趣以及对语文学科的正确认识。譬如,对“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的不同表意效果理解,对“只达到”和“仍达到”的潜含义的理解,这会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华语言文字的奥妙,从而关注语文内容。另外,文学作品中千变万化的文学手法与文学形象也容易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这样,语文学科在原有的知识点上就会让学生体会到有规律可循的丰富多样性,兴趣自然就来了。

在兴趣的基础上,在认真思考的前提下,语文悟性可以在讲解中得到引导。语文悟性是有规律可循的“小聪明”式的内容理解,因此这种引导要求目的明确。这种引导在阅读中表现明显。朗读水平高的同学在朗读的基础上就可以感受作者的感情基调和感情变化,而教师的示范朗读在引导学生进入语境上有很大作用。对内容的理解上,要引导学生抓第一感觉和印象最深的内容,这往往是作者表现的核心。然后再围绕中心找表现手法和角度。这种感觉偶有失误也不要大惊小怪,因为在找表现手法和角度时如有大的难度自然就会有所否定的。另外,教学上,要尽可能以文学手法来引导理解。譬如,在讲解杜甫的《咏怀古迹之三》关于王昭君的感慨时,为了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心境,在参照背景的基础上,以教师的四句诗来烘托一下:“大漠无边黄昏暮,孤影斜伴青冢沉。残阳乡曲琵琶涩,何处相思解故人。”学生的兴趣就来了,理解也就跟上了。不管怎样,语文悟性是需要培养和引导的,这是要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在培养朗读和自信心的基础上,以拓展提示为手段进行,最终还是要上升到文学素养的高度。

文学素养是不能局限于课本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以现实为材料,以文学理念来分析,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认识角度和层次,最终提高文学素养。比如在讲解情景交融时的意境作用是,《天精沙》的前四句的景物极具代表性,学生可以一下就感受到其孤苦无助的凄婉心境。而如果从同境不同意的角度来把握一下就会有新的认识,“清风骄阳炊烟斜。缠藤绕树引啼鸦。小桥潺潺鸣马脆,古道悠悠望天涯。”学生一下就明白了意与境的内在关系。从理性上明确了意境的作用和特点。同时,文学视野的拓展也是提高文学素养的关键。高中生受学生压力的影响,不可能过多涉猎文学作品和理论。因此,结合身边的影视文学进行讲解,可以把文学拓展到生活的把握上,其具体性不言而喻。对人物的分析、性格的把握、主体的探讨,都会在无形中提高文学审视力。另外,合理的分析不仅提高文学判析,而且还能引导生活认识,比如《还珠格格》中小燕子的人物分析,其诸多不合理的情节与人物个性的不和谐,充分展示了“琼瑶文学”的非现实性,这是学生过于幻想浪漫的思想认识能接受和憧憬的,也是家长和教师该合理引导的,也是文学理念该有所体会的。

第2篇:文学素养知识点范文

一、导入史诗,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新颖的导课无疑是必不可少的。

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必修1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时候,可以引用晚唐诗人章碣的《焚书坑》中的“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这句诗进行导入,向学生提问:“坑灰未冷”指的是历史上的什么事件?学生通过思考这首诗的历史背景,会很快进入秦朝历史知识的学习状态。学生基于对这首诗的理解,再去分析这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等, 就会兴趣大增。这种幽默诙谐的诗调,可以使课堂教学氛围顿时活跃起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内容,获取有用的历史信息,既可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识记,又可以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二、鉴赏史诗,探寻历史信息,促进历史教学

一堂生动的历史课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记住知识点,更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促进历史教学。在向学生讲述历史知识时,以诗为例,让学生从诗歌中寻找有用的历史信息,分析其背景、时代特点、历史事件,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把握历史知识点。这不仅可以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例如,杜甫的《咏怀古迹》中的诗句“一去紫台连溯漠,独留青冢向黄沙” 。通过引证诗歌,向学生提问:“一去紫台连溯漠”指的是历史上发生的什么事件?这可以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连溯漠”指的是什么样的地理环境?这可以考查学生的地理知识。

向学生展示“三别”,把学生带回了那个战乱的年代。而“三吏”刻画了官吏的残忍,政权的腐败,赋税的严重,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让学生对时代背景了解得更加深入。通过引入杜甫的诗歌,学生能够明确地从诗歌中找到有用的历史信息。把这些信息作为史料,能让学生快速记住知识点,更好地完成教与学任务。

三、文史结合,适应高考要求

近几年来,以史诗作为高考命题的素材,充分体现了文科大综合的特点。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卷中, 2002年、2003年、2004年上海卷的第29大题,2005年上海卷的选择题第6题,2004 年全国卷(老课程)的第17题,2005年全国卷的第17、18、19、20题都是以史诗为切入点考查相关的历史知识。可见,高考依旧对文史结合有很高的要求,因而在历史课堂中引用古诗文进行教学很有必要。

例如,2004年全国卷历史部分(老课程)第17题: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该题考查学生对君主专制的理解。2005年全国卷历史部分第18题:“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和“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是唐代一位著名诗人的诗句。这考查学生对于必修3文化史部分诗词的理解。2011年北京卷文综卷中第16题引用近代诗人张维屏的“九州缩地凭挥翰,四海披图当泛槎”考查学生对《》的认识。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能够习读古诗文,文学素养随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兴趣更浓厚。

第3篇:文学素养知识点范文

一、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是机械地将看到的语言转向说出的语言,而是通过内部言语的加工编码,用自己的话来理解或改造原文的词句、段落和文章结构,从而将原文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保存在显意识甚至潜意识领域之中。可见阅读具有全息性、体验性、内隐性的特点,阅读的内隐属性,常表现为读者与文本的“会意”,也就是指作者与读者心灵突发性的“碰撞”,是双方情感同频共振过程中境界的融合。

学生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不应该用自己对课文的深加工来替代学生阅读的艰苦求索。学生阅读是从模糊情态中获得独特认识和体验的过程,教师不应将知识点从文章整体中分离出来,进行"碎尸万段"式的剖析,也没有必要在自己认为十分重要,难懂的地方,细枝末节都不放过,而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要引导学生按照“披之――感物――体情”或“寻言――明象――悟道”的顺序展开阅读,培养学生的内省体察能力和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思。

二、改“捡骨架”为“见全身”

语文和数学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数学的知识点是相当明确的,数学学习的过程也就是知识点的掌握,各项技能的形成过程,而语文学习科的学习并非是为了掌握每篇课文的知识点,课文仅仅是案例而已,语文学习是阅读、感悟、欣赏的过程。传统的阅读教学习惯于将课文中蕴含的知识点从文本中剥离出来,进行各个击破式的繁琐分析,或者将知识物化为一张张雪片似的试卷,进行机械重复的训练,完全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把语文课上得等同于理性居主导地位的数学课。比如,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时,传统的方法教学“船夫驾驶技术特别好”这一节时,教师一般都采用让学生以列表形式整理出船夫驾驶技术好表现在哪几方面。于是学生把这一自然段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变成了一张表格,可以说捡出了这段课文的“骨架”。但仔细想想,学生列出了表格,就等于对驾驶技术好有了深刻的感悟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学生没有细细品味每一句话,还没有好好看一看文章的“全身”呢!

为了让学生有真切的感悟,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这样做,他在让学生反复阅读了文章后,让学生当当船夫,向"游人"吆喝,招揽游人来坐自己的小艇。这一做法,使得每个学生不仅仅去品读这一段文字,还主动地联系前面所学的内容。由于学生个体感悟的不同,介绍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有人侧重介绍小艇的舒适,有人侧重介绍自己行船之快,有人侧重自己驾船的安全性……每一位学生的发言都不是机械照搬课文原话,而是经过自己感悟,再加工后,把原文的思想变成了自己的思想。

三、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教材不是不可挑战的金科玉律,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两者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教师要教会学生带着猜测,期待的心里和批判精神去阅读,评价作品。遇到疑难时,要善于提出假设,产生分歧时,要敢于进行“二度创作”。发现空白时,要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审视、填补。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有机结合。常用的方法有:

第4篇:文学素养知识点范文

一、小学语文教师应具有新的现代教育理念

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理念,在我国课程教育体制改革的今天,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小学语文教师所要掌握的现代教育信息主要是包括两方面。

1.宏观教育的认知角度

主要是要求教师具有宏观教育认知观,对小学语文基础性教育的发展方向有整体认识,能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小学语文教育的所要培养学生目的。根据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到发展学生智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发展小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的教学理念。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学到的语文知识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我们要了解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要有针对性去备课。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性,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从小就培养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语文教育的认知角度

语文教学中有着本学科的认识角度,小学语文教学中主体认识目标就是要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素质,当今的素质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改变过去的传统语文教学理念,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素养是最重要,对于培养学生的素养,是小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教育理念的基础。我们在进行教学课程设计过程中,要把教师的语文素养放在第一位上。小学语文教育的认识新角度,是要培养小学生掌握汉语和运用汉语的能力,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师在知识结构上更加强调多元化

1.要向“全科型”小学教师的方向转变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学生发展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要求除了具备自己所讲授的知识,同时还要具有专门性语文知识和技能,为小学语文教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相互交叉做好铺垫。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能够对语文学科相当熟悉,具备相当语文专业知识,这是一名新型的语文教师所要具备的。同时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能够完全掌握这些知识体系,同时也要能在教学实践中很好的运用这些知识。做到所掌握的知识相互能够交叉,把相互接近的知识相互融合在一起,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

2.小学语文教学综合化的趋势和要求

小学语文教学综合化的趋势主要体现在,老师所要掌握的数学、地理、历史、哲学等学科知识来做好铺垫。这是新型小学语文教师的最基本要求,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师做到知识的补充,现阶段我国的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受的知识点比较多,接触面比较宽广。在课堂上经常性提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知识,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备课的同时要把课文中所涉及到知识点都要理解。从另一方面来看,教师对语文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能够更好的启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小学生去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小学语文教师注重文学素养的提高

文学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提高的内在本质,注重语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就要注重语文文学素养的深度认识。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并不重视文学素养的培养,这一方面的培养长期的被忽视。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上过于专业化。但是,新课程教学改革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全面提高学生文学素养。过去的小学语文教学注重是学生听、说、写的能力,把小学语文知识进行分割讲解,语文知识的内涵体系被分解,不能体现出来整体,其实,语文知识中包含很多知识体系,在文章中可能蕴含着德育、美育、智育等知识体系。所以,我们要考虑小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具有文学素养,就要从小培养学生具有文学素养,培养成为一个合格的现代人。

四、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的策略

1.小学语文教师全面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在当今知识更新较快的时代里,小学语文教师要保持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样才能跟上教育变革的步伐。小学语文教师要能够完全掌握所讲授的课程内容,同时还要不断地填充自己,在专业技术知识上进行学习,对学生需要的知识进行分析与研究。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手段、途径来不断的武装自己,让自己在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前进。教师要转变落后的教育理念,更新教学体系,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小学语文教师自身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对新的知识体系进行追求,把学习新知识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来做。

第5篇:文学素养知识点范文

1中职语文教学现状

1.1重视程度低

许多教师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能力也比较高,有的教师可能已经从事教育事业多年,对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有许多经验之谈,但是从根本上来看,大多数教师都只是一心用于知识容量的传输,忽视学习效率和语文学习的真正内涵展现。同时,中职学校与普通高校不同,中职学校主要是向社会输出技术型人才,因此对职业素养要求比较高,而很多教师并未将语文学科与职业素养教育联系起来,或者连接的程度比较小,这种现象的出现原因,主要还是来源于中职语文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意识低。

1.2课堂应用的教学模式较为落后

众所周知,通过大量的实践可以检验出真知,特别是对于中职教育阶段,一定要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养,才能帮助学生日后更好的学习和入职。但在实际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忽略实践的重要性,仅将教学知识局限在书本和教室,中职学生只能感受教材课本上提到的相关知识点,思想能力均固步自封,更不用提及语文相关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强化,例如表达、欣赏、鉴别、道德素养等,无法通过课外活动的延伸进行培养和体现。长期处于此种单一学习模式中,也会产生一定的厌烦心理,阻碍语文教学的有效开展。

2通过中职语文教学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途径

2.1不断加大对教材内容的研究

面对当前强化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教学要求,为使中职语文教学真正能够发挥出效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加大对中职语文教材的研究,目前中职阶段语文教材中所选择的课文篇目,其中都有非常丰富的职业教育内涵,只要教师能加大对教材内容的研究,就能结合教材中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使职业素养的相关内容充分融入到语文教学活动中。目前教材中结合中职阶段语文教学的特点设计了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模块的内容各有特色,其中的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教师可以积极应用做好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引导。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大对教材内容的研究,从教材的主要内容中寻找合适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例如在学习《都江堰》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就能从不同角度来对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培养,对于旅游专业的学生而言,教师就要结合都江堰这个景点的导游词来做好对学生的引导。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适当穿插导游词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借助语文课程,不断强化自己对教材内容的认识。同时都江堰也是一个著名的水利工程,所以教师对学生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从工程建设的角度对工程建筑类专业的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们能够从学科的角度对都江堰这一工程进行深入探究,并将古人所设计和建造的水利工程与当代人建设的工程进行对比,以此强化学生的认知,使学生能深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强化个人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只要教师能够积极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不断深挖,就能找准合适角度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引导,使教学活动能够取得理想效果,促进职业素养的培养。

2.2积极为学生营造出职业素养教育的情境

中职语文教师要想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对学生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为学生营造出职业素养教育活动开展的情境。使学生能借助积极参与并解决问题来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认知,这能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强化职业素养。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在校内校外积极做好职业素养教育的教学情境设计。例如近年来我国中职院校为了不断加大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力度,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很多学校都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在实训基地内都会结合学生未来工作的需要,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情境。中职语文教师在开展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过程中也要积极利用好学校所建设的校内实训基地,就能很好地将语文学习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工作中体验语文学科知识点的应用,促使学生可以积极强化自己对职业素养的认识。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企业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单单凭借在学校内组织开展的实训活动,很难实现对学生学习的引导。结合这一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借助学校和企业之间所建立的校企合作关系,在学生到企业相关岗位实训的过程中,积极结合语文知识在企业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引导,让学生不断强化自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这有助于学生重新认识中职语文学科,并在应用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体验语文学科的魅力。在引导学生体验语文学科魅力,培育校内外实训基地外,教师还要充分利用学校所配备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积极为学生营造实际的工作场景,让学生在课堂上结合课文的内容来展开语文学习应用语文学科的知识,例如在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环节,教师就可以积极为学生营造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知识点,只要教师能够从工作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未来就业活动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就能使学生充分融入到语文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来。

2.3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性教学活动

中职语文教师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积极结合教材中的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来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性教学活动,目前所使用的中职教材。也专门设计了综合实践性活动的一个专门模块,一共为学生提供了30个活动项目,内容包罗万象,教师可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对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性教学活动进行指导,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自己所学语文知识参与到相关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学校教学活动开展的需要,对教学主题进行不断完善,并为学生设计出实践活动开展的具体策略。利用这种方式能强化学生对实践活动的认知,也能帮助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融入到学习活动中来,使他们在实践中更好应用语文知识。例如学生在未来就业过程中必须要制作简历,简历的设计与制作对于学生而言也是必须具备的一项职业素养。为了提升此项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模拟出学生未来就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面试的流程,在学生体验的过程中,要是要侧重于对学生简历制作以及自荐信写作的指导,同时扮演面试官角色的学生也会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对学生所写的简历进行简短的评价,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对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也能发挥出积极的促进作用。只要师生之间能够密切配合教学活动,就能取得理想效果。教师还要结合教材中认识自我这一主题活动来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充分发现自己在就业竞争中的优势和不足,并借助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才能使实践性教学活动发挥出作用,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快速提升。

2.4教师要具有强化人文教育的意识

自素质教育和新课标改革普遍推行以来,基于此种时展背景下,对于语文学科产生更多严格的要求,需要做出创新和改变,重视学生的人文教育,不只是停留在听说读写等基础能力的培养方面。语文学科自身具有较强烈的人文气息。基于这种特点,需要教师具有正确引导的意识,不断帮助学生强化人文素养,培养起积极的职业道德价值观,这是学生能在日后职业生涯中实现自身发展的必备品质之一。专业素质、高尚品德、积极态度和职业素养,对于学生的成长以及综合素质提升属于同等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一定要强化人文教育,通过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合作精神,才能实现职业素质的根本提升。例如针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时,需要渗透会计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以此为基础实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目标,达成帮助学生在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同时,能明确具体会计工作的环境,以及应该秉持何种态度投入工作中,树立起积极向上的态度和端正自己的行为,拥有正确的价值观,促使日后在岗位中获取长远发展。

2.5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强化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

要想通过中职语文教学来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首先就需要教师能够创新教学的模式,在此期间不断强化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如依旧延续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无法使得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过程中发挥出语文教育应有的价值,达到既定的效果。因此要积极引进新型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对于学生日后在职场中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会产生积极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人交往。沟通是所有岗位都必备的职业技能,而在此期间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自信,提升自己的就职能力。语文教学拥有此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需要正确掌握此种优势,充分地利用起来,通过对语文知识的合理运用,来帮助学生不断强化交流和表达能力。例如在学习语文课文时,可以要求学生首先大声朗读或是进行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揣摩、体会、分析不同角色人物的情感心境和语气,掌握心理活动产生情感共鸣的同时,分析如何与不同的人群进行对话与交流。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语言的艺术和沟通技巧,明确不同语言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充分发挥出语言的影响作用,帮助学生不断强化人际交往的能力。

2.6具有以生为本的理念

于中职语文学科,教学实践中应具有以人为本的教育思维,重视学生文化水平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与有效提升,以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所要达到的既定效果能力的强化为基准,调整教学的方案和模式,而并非一味地以课程教材所设置的任务为主。通过语文教学,帮助学生不断强化职业素养,首先就需要充分发挥出语文的服务功能,突出实际应用的影响价值,将其融合到职业素养的教育实践过程中。通过语文文化知识的学习,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并树立起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投入其中,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例如通过将语文知识和专业课程内容相结合,促使学习的同时能打下坚实基础。如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专业知识来进行融合教学,可要求学生制作语文课文的课件,在课堂之上播放PPT、模拟语文课文的表达场景,将单一的汉字赋予生动的声音和图像,或是制作短片,帮助学生强化认知,同时锻炼专业技能的使用能力。

3政治学生职业素养内涵概述

中职阶段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和强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道德品质方面。学生自身的思想价值观、道德品质、对工作的认知、心理素养、工作态度等,都需要得到积极的影响和针对性地引导,其是学生在日后进入职场之后可以展现个人魅力以及是否能适应工作环境、满足实际工作发展需求的重要影响因素。其次,岗位专业技能和素质,其决定了学生是否日后可以胜任此份工作,顺利完成属于自己的任务,提起较强的责任意识,承担起岗位的责任。此两个方面对于学生的日后就职都会产生积极的重要影响,二者缺一不可终止。院校的办学宗旨为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有能力,有较强实践专业性的人才,在实际参与社会发展和企业建设过程中,能积极促进经济的发展。所谓中职学生职业素养,是指在接受中职教育实践期间逐步养成的一种专业的工作习惯、认真的工作态度、树立起正确的认知观,能坚守职业原则的行为和习惯,这些道德品质素质都会决定学生是否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获取长期稳定的发展,也会对日后职员的综合素质水平个人实践能力的强化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不难看出,职业素养是职业工作的一种重要品质,也是关键一环。影响职业生涯的同时,对于日后社会经济发展和促进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4结束语

第6篇:文学素养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校本作业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265-01

语文是教育中的基础性学科,是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只有学好语文才能保证将其他学科也学好。学习历史、政治等等学科,缺少语文知识的指导是不行的,因此,教育需要重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作业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作业形式同样对于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校本作业是对于作业体系一种新型的补充,只有将其开发好才能保证语文教学的有效进行。生动新颖的校本作业开发能激发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开发校本作业的方法有很多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改变校本作业的布置方式,寻找最适合学生的校本作业,使得教学目标能更好的完成。

一、重视语文的第一课

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培养语文学习的习惯,习惯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的自如,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在初中语文开学的第一课中,我会告诉学生脚踏实地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性,语文的学习要循序渐进,不能期望一蹴而就,这是不现实的,并且为学生未来语文的学习设定了几点要求,让学生能一直贯彻下去,例如每天要积累几句优美的句子,每周课外的阅读也是必不可少的,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将自己的体验写下来,还要重视日记对于自身语文素养的发展。这些要求需要在开学第一课上对学生说明,这是第一次对学生的集中教育。学生刚刚进入初中,对于语文学习既抱着期待,但也有对自己能不能学好语文的怀疑,并不知道怎样才能将语文学好,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指明未来发展的道路,校本作业的布置在其中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校本作业的开发也要考虑学生这样的心态,教学初期阶段充分利用好校本作业才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语文学习的信心。

二、教学生预习的方法

学生如果想要良好的发展前景,那么就必要要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良好的预习习惯,这是对于学生未来发展的保证。学生在课堂中常常会出现对新的学习内容一无所知,不知所措的现象,他们只是一味地听教师所讲述的知识点,学习缺少了目标性和方向性,更多的是盲目的跟随教师进行教材的解读,这是一种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学生很难将知识点转变为自身的语文储备,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我在教学过程对学生提出了这些要求:1、将全文通读一遍2、段落标记好3、将生词画出来,并且标上拼音,重要的词语也圈出来4、熟练的将这些生词读出来,直到掌握为止5、把课文在细细的品读一遍,将文中想传达的思想大致的概括出来。这些要求都是预习的基本方式,是每个学生都需要去遵循的。

例如,我在教学生《故乡》这篇课文之前我会要求学生做预习,《故乡》这篇文章篇幅较长,并且生词多,文中所传达的情感也较为难感悟,但是学生在预习之后加上我对他们指导,他们学习起来也变得更加容易,能很好地跟随我的步伐前进,不会因为其中的某个难点导致跟不上教学的节奏,在预习之后学生能更快地达到教学的目标,课堂效率也得到了大大的提升。预习作业也是校本作业的一部分,帮助学生建立起预习的习惯也是对于校本作业的一种有效开发。

三、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

学生学习进行的保证是他们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因此兴趣才是学习的基础。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利用好课前三分钟,使教学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课前三分钟可以成为学习的一个出发点。例如我在教学过程中,我会布置学生一个小小的任务,每个学生轮流每天准备一个小故事或者一首小诗,在课前三分钟引导学生到讲台上讲,这样能给学生更多的学习准备时间,这是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因此,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这课前三分钟内,从而使得我的教学有一个好的开始,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的坚实的基础。随着教学的深入我会慢慢地改变使用这课前三分钟的方式,我会让学生把自己所看到了、所听到的、所感受的东西放到这课前三分钟上分享,同时也会结合名著让学生讲述其中的主要情节。利用好课前三分钟能够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得初中语文课堂得到大大的优化,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激发,最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课前三分钟作业的布置也是校本作业的一种展示方式,这是对校本作业的有效开发,能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学生的参与度也会随之提升,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对于校本作业的使用,它能更好地帮助教师达到教学的目的,提升教学的效率。

四、校本作业结合生活实际

语文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的教学也不能脱离生活实际。教师在开发校本作业时要重视和生活相结合,让校本作业成为生活语文的一种体现。语文是学生学习中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它重视的是我们日常积累的过程,语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一天就能完成的,需要持之以恒,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做好长期的准备,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习语文知识点,语文学习只有从细微处做起才能做到真正的融会贯通。校本作业和生活实际的结合并没有那么简单,这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不能将自己的视线固定在教材上,需要更多的关注生活中语文的体现,再将这些现象记录下来,在语文校本作业的布置过程中一点点的利用这些生活现象,让学生更加的贴近生活,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自然而然的变得更加得心应手,并且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问题时,能利用自己通过校本作业学习到的知识点解决这些问题,这是对学生应用能力的一种有效的培养,对学生的生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布置校本作业时,要充分的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文学素养知识点范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主动结合学科特点,敢于有机渗透和尝试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在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方面做了一点实践和探索。

1.语文素养的概念及其内涵与外延

语文素养是社会人最基本的素养,语文素养不是知识点、能力训练点,也不是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的相加之和,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关照和认识语文素养:

1.1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维度。语文素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习惯、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1.2 过程与方法的维度。语文素养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方法、策略,以及学生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反思。

1.3 知识与技能的维度。注重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文的积累,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识字与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2.理性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大家知道,素养是一个人平时的锻炼和教养,它所涵盖的内容可谓是包罗万象,既包括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品性特征,也包括个人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体验和情感价值体验。比如,一个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从掌握语文知识和形成语文能力的活动中获得的感受以及能力,都称为语文素养。这样一来,语文素养的内容到底包括多少,真的很难给予界定,这其中还不包括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如选修课所获得的语文素养。再说它的内涵,新课标要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时间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语文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这一要求比较全面,但是各个要求之间的主次关系没有体现出来,层次感不强,造成目标众多。学生的人生态度、学生的认知态度、学生的道德品质,这些目标要素间如何平衡和衔接,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3.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必须充分利用好课内外教学资源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教科书融规范化、多样化、民族化、多元化、现代化、生活化于一体,注重人文和科学的融会,无疑是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载体。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挖掘课外学习资源,以课外激活课内,以课内带动课外。“世事洞明皆学问。”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学习的外延既丰富又宽广,适时地引进课外学习资源,如瞻仰烈士陵园,欣赏地域风景名胜,体验民俗风情等,再配以合理的“煽情”学生将会超越表层的感动和欣赏,进入对人格、人生乃至人性的体悟。

课后丰富的阅读也是促进学生积累语言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所以我们要给学生丰富的课外阅读的空间,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面,让他们在了解世界、提高认识的同时积累丰富的词汇。

组织好课外阅读是落实语言积累的重要条件。《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课外阅读总量和背诵篇数,列出了背诵推荐的篇目,这些规定为加强课外阅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我经常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读书活动,指导学生读好书,多读书,并指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摘录好词语、好句子、好段落,写上自己的一些看法、体会(即这些好的词语、句子、段落好在哪里或为什么觉得它们好)和心得笔记,也可以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报告会、朗读会和读书知识竞赛会。同时,我要求学生每周背两至三句自己在课外阅读中摘录下来的好句子,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

课后的阅读空间是丰富的、精彩的,可是学生阅读的效果差距很大。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效果,我专门给学生设计了读书笔记摘录本,让学生把课外书中看到的好词新词、好句新句摘录下来,并写写自己的感受或看法。由于学生认识层次的不同,理解水平也不一样,语文能力的差异也很大,所以摘录的内容也各不相同。但是通过这样的积累实践,他们又一次掌握了新的知识,又一次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

为了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我们定期进行评比,并开展了丰富的课外活动:①制作荐书卡。让学生互相推荐自己看到的好书,并在荐书卡上写上书的主要内容,供大家参考。②天天成长。在每天的晨会课上让学生说说自己在课外看到的精彩内容,并说说自己的看法。③和诗人交朋友。让学生将自己在课后读到的古诗介绍给大家,大家介绍诗人的有关知识,等等。

第8篇:文学素养知识点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儿童视野

小学语文教学面对的对象是儿童,其教学内容也是儿童的语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儿童情怀”,深刻的认识到儿童的真正喜好及其真正需求,以契合儿童喜好的方式进行教学,选择儿童喜闻乐见的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掌握语文知识、提升素养、收获快乐。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反思

(一)“儿童本位”意识的缺失

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设计都是将知识点作为出发点,教师在备课时首先思考的就是课文中有哪些知识点、哪些知识点可以讲授、怎样讲授是最直接的等,之后才会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即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或者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喜爱程度等。可见,目前教师在教学时是普遍存在“儿童本位”意识的缺失的,换句话说,就是教师只是将儿童简单的作为教学的依据或对象,而并未真正以儿童的需要以及喜好为出发点,将其放在语文教学的核心位置。

除了在教学设计中存在“儿童本位”意识的缺失现象外,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对于儿童的需要也采取了忽略、甚至是无视的态度,主要表现为教学评价标准为课堂教学的“和谐”程度,即只要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积极发言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但是这样的语文课堂却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的遏制了学生对于语文的兴趣,剥夺了学生学习的语文的乐趣,反而使得教学效果降低。

(二)“伪儿童化”现象泛滥

所谓的“伪儿童化”就是指表面的儿童化,看似以学生的需求及其爱好最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实际上只是将儿童视为整个教学辅助者,真正的主导者仍是教师,学生只需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即可。在此试举一例,如教师在上课时对于学生提出的其课堂准备之外的问题视而不见,仅对其认为有价值的问题进行回答。这样的提问方式,看似教师是从学生的提问为出发点来探究问题的,但实际上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并非其真正想要提出的问题,这样教学方式其实是没有价值的。

(三)教学目标的定位有失恰当

儿童的成长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以及发展的潜力,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尽可能的通过课堂教学去激发儿童的潜在的能力。但是,现实情况是一些教师教学目标的定位有失恰当,比如有些教师总是在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内容上反复讲授,其教学俨然变成了教课文,而非教语文了,其后果便是学生对于课文的内容是烂熟于心了,可对于此类课文的阅读方法及策略却仍是一知半解,甚至是不知不解。

与上述教学定位相对的便是一种极力推崇创新的教学定位,即有些教师认为教学的深度决定课堂教学的高度,但是实际情况却是教师过多关注于文本解读深度的开发,而忽略了儿童对于课文的理解能力,其后果很可能是教师吃力不讨好。

二、小学语文教学出路审视

(一)科学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这样一个认识的误区,就是认为语文教学仅需要感悟与品位,而不需要准确与科学,但是实践证明真正高效的语文课堂恰恰是来源于其教学的准确与科学。所谓科学教学,就是希望教师在授课时能秉持着对儿童负责的态度,将课文中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思想以及情感传授给儿童,让儿童真正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意义所在、汲取更为丰富的语文知识与内涵,而不是只重表面轻实质。比如,在小学的语文教材中的血多课文都出现了被编者删改的现象,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教学以及儿童的学习造成了影响,因此,对于此类课文教师应当尽可能的寻找其原文,以还原课文的本来面目,在此基础上再为儿童讲授课文,这样才能使儿童真正理解与感悟课文的思想与情感。

(二)游戏教学

许多语文教师对于其授课的自省方式往往是对其教学技术上的反思与质疑,而鲜有教师会从儿童的角度去思考其教学的效果,而恰恰是这样的教学意识使得教师仅关注于学生的知识获取状况,而非学生的个人成长与发展。

相较于程序化的学习方式,儿童更偏爱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尤其是一种愉悦、欢乐的气氛更能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游戏教学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便不失为一个有趣又有效的教学方式。巧妙的将游戏与学习相衔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更可以对学生语言组织能力等各方面能力进行训练。

(三)自由教学

过于压抑的学习环境非常容易桎梏学生的思维和创造性,而与之相对的自由的学习环境却可以使儿童的身心都处于一个轻松、愉悦、自主的学习状态之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比如,一位教师在讲授《詹天佑》时为表现詹天佑的人物形象,要求学生为其塑一个铜像,但是有学生却认为可以画一个水壶,以说明其与工人一样的艰辛。由此例子我们便不难想到,教师在授课时不应给学生过多的限制,就像例子中,教师简单直接的将学生选择的角度限制在“人”的形象上,就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范围。一旦学生的自由的思想以及精神被剥夺,其学习的快乐与创造性也会被相应的剥夺,因此,教师要为儿童营造一个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与环境。

(四)有用教学

当下的语文教学,受到实用主义的影响,教师在授课时将大量的时间用于讲授与考试有关的内容,使得语文教学的课堂沦为考试补习班,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大大的降低了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而且也是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及能力大幅度降低。教师讲课并不只是为考试服务的,其最实质的目的应该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教有用的语文,而所谓的有用是指对于学生的成长、发展与能力的提升有作用的东西,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真情实感,学会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

小学的学习是一个人一生学习的基础阶段,对个人一生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作为儿童语文学习的启蒙教师,小学语文教师应将更多的经历放在儿童真正的需求上,以儿童真正喜爱的方式,帮助儿童提高语文素养,为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郑飞艺.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课程形态变革――基于阅读教学的视角[J]. 课程・教材・教法. 2011(07)

第9篇:文学素养知识点范文

语文学科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人文性强调的是课程的思想性,而工具性强调的是课程的知识性,这二者都需要学生借助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批判性思维去分析归纳,去探究生活、社会、文化乃至哲学层面的问题,从而形成核心素养。简而言之,学生的语文思维素养贯穿于整个语文学习活动之中。尽管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基础性、时代性、生长性、表现性等特质,但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存在,发展学生的思维是语文学科的核心任务。

一、重视思维情境创设,生成语文思维

心理学家库尔德・勒温认为:“每一门科学都必须考虑整个情境,即个体和环境两者的状态。”思维的产生归根到底是生存环境变化的结果,良好的思维情境能够产生强烈的内驱力。语文思维情境,是指在阅读教学中促使思维发生、发展的一切内外部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外显环境和内隐环境两个维度。学生思维就活跃在外显环境和内隐环境的共同作用之间。

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的情感体验过程, 它包含想象、审美、冶情等心理体验。情绪体验的特性使课堂教学情境一定程度上“不外露”, 但它对语文思维生成的影响却是外显的。新常态下的语文课堂,教师不再局限于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而是体现为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特别是思维力的生成。学生学习也不再限于还原教师教授或灌输的知识,而主要体现为通过积极参与课堂呈现出的思维素养提升。创设优良思维情境的方式、路径千变万化、多种多样,但对语文思维生成而言,触感是关键。

思维情境创设应建立在教师思维素养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教师思维素养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标志便是自主教学。自主教学就是教师能根据自己的特长与人生阅历,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独到理解,巧妙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遵循规律,博采众长,特别是能紧密联系学生学习实际,发挥个人特色,积极创新,主动形成极具思维素养的教学风格。

二、关注思维多向联系,拓展思维广度

思维生成对于高中生而言并非难事,绝大多数高中学生都具备了自主思维能力,但彼此差异较大,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广度方面。思维广度是指在同一思维层面上,对影响、制约问题的各种可能因素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往往体现为对知识的整合和拓展能力。语文思维广度从根本上决定了学生的思想视野。思维广度狭窄是语文核心素养养成的主要障碍之一。思维广度与思维的多向性密不可分,思维的多向性在高中语文学习方面体现得尤其明显。它既包括多种思维指向,又指多种思维起点,也包括多种逻辑规则及其评价标准,还指多种思维结果。思维多向性越来越多地出现在高考命题中。

如:(1)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多种感情,请选择一种加以分析。(2)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一种,作具体分析。这两道诗歌鉴赏题都是典型的_放性试题,在限制中有开放,鼓励个性化、自主性的鉴赏。这种思维多向指向的题型设计非常吻合新课标、新教材、新考纲,有利于真实地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评价、创造的思维水平。

常见的多向思维方法有类比生疑法、联想生疑法等,如在分析祥林嫂性格的时候,既要看到其勤劳善良、淳朴顽强、敢于反抗的正面性格,也应该看到其愚昧落后、麻木守旧、屈服命运的负面性格。还可以用借果推因生疑法,凡事多问些为什么,这样的学习有助于拓宽学生思维广度。如学习《肖邦故园》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作者描写肖邦故园独具匠心,你认为哪些词语具有典型性?落实后,可以继续追问,既然肖邦故园如此萧条,为什么肖邦故园和肖邦的音乐会闻名于世呢?肖邦、肖邦音乐和肖邦故园对世界有哪些影响?不少文本由于行文的需要留果舍因,我们组织教学时,就可以借果推因,多问些“为什么”,这样学习就有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广度。事物的多样性、内部的矛盾性与事物间复杂的关系,决定了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必须多向思考。

三、善于捕捉思维源点,发掘思维深度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要求中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较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具备理性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学生在课堂上所萌发的思维千变万化、林林总总,我们重点培育的当然是有效思维。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萌发语文思维,更要注重发掘学生的思维深度。思维深度即思考的深入程度。

语文思维发展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上教师传授的是一个个“知识点”和“技能点”,这一个个“知识点”“技能点”就是思维源点。要全面理解《氓》这首诗,关键就是要捕捉思维源点,女主人公缘何被抛弃这个问题无疑是关键。以此源点统领课堂,不仅能让学生聆听两千多年前先民的吟唱,更能让学生去思索、触及当时的社会生活现实以及千百年来劳动妇女的宿命。

思维源点在课堂上呈现的主要方式往往就是问题,发掘思维深度的有力途径便是让学生学会质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是学生语文思维活动得以开掘的重要体现。我们理应在文本开发的基础上,有效设问,做到强化问题意识、规化问题结构、细化问题环节,让问题成为学生思维深化的源点。

文本的意义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和多义性的特点,这主要是由文本语言和意象的生发性的特点所决定的。特别是文学作品,其意蕴的生发性更为明显。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维点”,如表意蕴藉、含义深刻、语意双关的句子,或者是一些不起眼的文本细节,这些往往能引发思考,深化思维发展。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 林黛玉与贾宝玉在贾府初次见面时为什么就感觉似曾相识?文中为什么浓墨重彩写王熙凤的笑声?这些思维源点,能有效促使学生深层次探究文本,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