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思想变化总结范文

大学生思想变化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思想变化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思想变化总结

第1篇:大学生思想变化总结范文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贵州省情》课程;理论依据;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引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开放对社会思潮的改变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力和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在新的社会思潮中,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协调的发展,故提出了要在科学的、辩证的思维下创新课程设置,如果忽视了科学、辩证的精神,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脱离了科学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化相适应,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置不能仅限于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等内容,这难于适应大学生思想变化的潮流,而是要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有所突破和创新,在培养大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怀的同时,让大学生们通过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了解家乡、了解祖国的人文、地理、自然资源等知识而乐于为祖国、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努力学习、乐于奉献。因此,《贵州省情》课程的开设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使新形势下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社会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富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1.课程开设的理论依据

1.1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思想的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有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因此,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是指导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指南,同时也是开设《贵州省情》课程的重要理论依据。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发展就是要培养大学生要辩证的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发展前景,明确作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贵州省情》课程主要以贵州为主体学习贵州的自然、环境、资源及人与自然、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历程和理念,从一侧面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和责任意识,从而调动大学生融入国家和民族伟大事业建设的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全面成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之一,为有效的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输作用,《贵州省情》课程有别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贵州省情》课程的教学目的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相一致的,就是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学习《贵州省情》,树立大学生客观的、辩证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了解贵州,学习贵州,认识贵州的本质特征。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贵州省情》把理论知识与国情教育地方化、国家形势与政策地方化相结合的一门课程,与“形势与政策”教育有机的结合,培养青年大学生善于用科学发展的观点来了解贵州、认识贵州,激发大学生积极为贵州经济社会建设充满政治热情。

1.2新时期育人观念的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运用的观点和方法看待事物、看待社会。大学生作为一个知识群体,对社会的发展和需求都有自己的判断和思维,通过对省的地理环境、发展历史、经济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掌握和了解,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掌握当今时代国家和地方发展的概况;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和理解国家和地方政策的能力,深刻、正确的观察和理解相关政策,启迪和激发大学生关注贵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的发展热情,为实现富民兴黔和后发赶超作出应有的贡献。大学生只有具备了健康的政治激情,才能激发强烈的爱国热情,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伟大使命。因此,《贵州省情》课程的开设,为当代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为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了新的内容,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更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

1.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客观要求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中人的思想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客观反映,要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就因把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的发展变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社会化。《贵州省情》就是一门有关社会发展、进步和人类思想意识作用于社会实践的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题材,它着眼于社会发展和实践相结合,概况了贵州社会发展历史和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当今贵州的政治、经济、人文、地理等的发展形势,拓展大学生社会化程度的一门学科。马克思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在于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本质特征,更重要的是其引导人们采取切实行动,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以注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社会发展为题材的省情教育,以辩证的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贵州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贵州省情》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全面塑造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不断充实、更新和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社会的认识,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更好的实践意义,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课程开设的现实意义

2.1对学生教育的现实意义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上,要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充实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贵州省情》课程的设置是大学生对现实社会的关心和参与意识教育的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必然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毕业以后都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把当代社会发展、变化的内容作为教育的内容,总结社会发展成就,分析社会发展形势,了解社会生活意义,把握社会发展趋势,从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人的社会化程度。要帮助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就要立足于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变化,形成正确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思想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设置体系要结合省情、国情培养每个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身心文化素质,不要与社会发展相脱节,要对学生进行参与意识、竞争和合作意识的教育,为青年学生参与活动创造条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可课程的设置体系要着眼于每一个学生,创造条件给每一个人展现自我的机会,使学生的专长得以发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应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各种集体活动中主动参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要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内容丰富,通过《贵州省情》课程的学习,使青年大学生逐步缩短与社会的距离,锻炼其社会活动能力,完善人格。

2.2对社会影响的现实意义

贵州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较为落后,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人才的匮乏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富民兴黔步伐,必须依靠教育,依靠人才。《贵州省情》课程是以贵州省情为研究对象,阐述了贵州省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引导贵州当代大学生了解贵州、认识贵州、研究贵州、宣传贵州,加强省情教育,强化对省情的认识,把握省情发展变化的规律,为贵州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献计献策。积极鼓励优秀的大学生乐于为贵州的发展作贡献。

因此,把《贵州省情》纳入了贵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一门新课程是一个创新之举。在新形势下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社会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起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创新了让来自全国的学子们全面的了解贵州、认识贵州、建设贵州,宣传贵州的途径。同时,把科学的理论知识融入到贵州社会经济活动的实践之中,激发广大的青年学生和优秀的人才为贵州经济的腾飞献计献策。

参考文献

[1]熊宗仁.贵州省情认识的理论探讨与历史述评[J].贵州社会科学.2002,(4):27-30.

[2]薛西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6).

[3]骆郁廷.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趋势[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

[4]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回顾与前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

第2篇:大学生思想变化总结范文

关键词: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推进,西方社会思潮逐渐进入我国,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潮随着国内外经济、文化、政治交流逐渐传入我国,并在我国科教文体、社会生产、政治等各个领域形成巨大的影响,甚至一些在西方国家逐渐不受推崇的社会思潮也在我国找到了生存契机。西方社会思潮的传入有着很强的必然性,但其内容良莠不齐,在我国的传播广泛、深刻,尤其是对当代高校大学生产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时对教学内容、方法、理念进行创新,对于帮助大学生合理借鉴先进社会思潮,抵御不良思潮影响,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

1.1 思政教学主体内容弱化

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目标是对社会文化氛围做出研究与分析,使大学生针对形形的文化背景做出学习,革新自我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多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被一再冲击,逐渐发生改变,久而久之偏离了传统思政教学所倡导的政治思想。如不及时改革思政教学内容,纠正和巩固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将严重影响我国年轻一代思想文化建设成效。

1.2 大学生主观意识受到冲击

西方社会思潮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逐渐在我国落地生更,与我国传统文化体系进行相互渗透和融合,对大学生文的价值观造成极大的冲击,如不进行及时的思政教学改革,提升大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判断能力,大学生容易受不良社会思潮影响。

1.3 思政教学渠道受到冲击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和计算机迅速普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信息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师不再是主宰和控制大学生政治信仰和思想信念的权威代表,网络媒体乃至外来媒体均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自控能力与思想信念提出较高的要求,也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2 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学改革对策

2.1 强化高校思政教师教育

高校思政教师是引导大学生思想前进的导师,其思想观念对大学生的思想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因而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要务是强化高校思政教师教育,对此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强化一线思政教师的培训教育。高校思政教师教育倾向一线教师,这是因为这些教师是与学生真正面对面,实施思想文化传播的主体,在倾听学生思想困惑,观察学生思想变化,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因而听取这些教师对高校思政教学改革的看法,并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一线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很强的必要性;2)强化思政教学监控。强化对教师思想观念、教学理念、教育方法和教学成效的监督与控制,对于确保思政教学改革的贯彻落实和不断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此应通过听课、集体备课、座谈会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思想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针对性的改进对策进一步完善思政教学工作。

2.2 创新高校思政教学内容

创新高校思政政治教学内容一方面要坚守固有的正确思想导向,另一方面也应顺应多元化文化发展趋势,教会学生学生取长补短,辩证地看待问题:1)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内容应具备充分的权威性和规范性,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信仰和思想信念,以思想教育作为思政教学的重要基础,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建设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要求;2)进一步完善与丰富高校思政教学内容,在多元化文化已成为必然趋势的今天,高校思政教学一方面要弘扬祖国优良传统,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另一方面也应教会大学生正视多元文化,使其在错综复杂的社会思潮中取长避短,免受不良思想的侵害。

2.3 改革高校思政教学方式

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使网络媒体信息成为影响高校大学生思想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可将网络媒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新载体,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兴趣,活跃课堂氛围,改善思政教育成效。对此应注意两个问题:1)要积极地利用网络平台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宣传教育,通过网络宣传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进行正确的引导;2)创新教学模式。多元化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应摒弃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通过积极运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任务型学习等多种新型教学模式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其形成主动批判、主动分辨的能力。

3 总结

综上所述,在多元化文化对我国社会产生深刻、深远影响的今天,强化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有助使其学会辩证的看待社会思潮,进而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和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对此,高校应结合自身思政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从强化思政教育队伍建设,改革思政教育内容和创新思政教学,对思政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郑志强.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的三个维度[J].领导科学论坛.2013(7):19-22

[2]朱玉伟.批判与借鉴――多元社会思潮下的高校思政课改革探析[J].教育文化论坛.2013,5(4):86-89

第3篇:大学生思想变化总结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 高校 思想政治

新媒体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益发展,以互联网为代表已深入人们生活各个方面,也深入到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深刻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如何应对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如何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成为电大管理教师不断探索的主题,也将成为电大管理教师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

一、强化管理教师应用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

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学习思维方式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作为电大管理教师,是学生教育工作的主力,更要直面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种挑战,强化运用新媒体育人的理念,将新媒体作为育人工作的有效载体,建立与学生平等互助的观念,通过新媒体,与学生相互交流与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有效的对学生进行疏导,借助新媒体的互动性,深入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能动地接受管理教师的教育和进行自我教育。管理教师要全面分析新媒体给学生带来的变化,总结出新媒体增强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以适合大学生的思想方式把握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强化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知心朋友”的身份进行思想疏导和引导,形成正确的观念和态度,从而更有效得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电大管理教师利用新媒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一)增强管理教师自身的可信度,提升对学生的影响力

在高校的学习生活中,管理教师的思想行为对学生有直接的引导作用,自觉把管理教师具有的优秀品质转为自己努力的方向,这时需要管理教师自身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优良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努力提高自身的可信度和人格魅力,使学生能在管理教师身上潜移默化受到影响,不断规范自身的行为,提高学生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注意自己在网络上的言行,是否符合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要求,更要加强理论修养,要具备坚定正确的立场,在新媒体的各种冲击下,管理教师要给予更正确,更有效的指导管理教师除了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知识外,还要主动掌握相关学科知识,不断完善自己,以应对新媒体的各种挑战和学生向其提出的帮助,从而获得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引导的权威性,更加有效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提升管理教师自身媒介素养与能力,增强实效性

新媒体以其自身独有的特点,占据了高校大学生的生活,成为他们人际交往,获取知识,表达个人思想的重要途径,也不可避免的造成学生与老师存在分歧。在信息迅速发展的社会,管理教师更需要加快步伐,跟上时代和媒体的脚步,与学生同步,不断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深入学习新媒体的相关理论,及时了解媒体的变化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熟悉QQ、微博、微信、人人网等各种新媒体的特点、基本操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得进行思想工作。作为管理教师,要使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到更为有效的作用,就要不断增强媒介使用责任感和网络道德,熟悉网络用语但不滥用,引导正确合理使用网络语言。管理教师具备了新媒体的相关理论后,要积极主动得参与交流互动,营造不同的教育情境,对教育对象进行分析,既有利于掌握教育对象的思想变化和心理问题,深入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也能提高新媒体对教育对象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运用新媒体加强思想疏导与引领

在高校会有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在新媒体时代,管理教师要策划、组织、领导各种教育活动,结合新媒体提高教育活动对受教育者的吸引力与关注度,实现对其的思想引导。比如,网上组织开展关于网络环境对学习与工作的影响的讨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的各种交流中,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洞察学生的各种观念,然后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运用新媒体聊天沟通平等的特点,管理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对受教育者进行沟通,经常关注他们更新的动态,以便能迅速掌握其思想变化,更好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在各种新媒体迅速发展下,会有各种网络环境对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造成不同程度上的不良影响,比如拜金主义、攀比心态和各种虚拟低俗的诈骗信息,需要管理教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及时进行思想疏导,弘扬与创建健康网络舆论环境,成为网络信息的客观评价者和积极引导者,提高对错误信息和低俗思想的判断力和抵抗力。

三、结束语

新媒体时代,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面临着各种挑战,尤其是与学生、学习息息相关的电大管理教师,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网络环境复杂,网络信息繁多且复杂,不同的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冲突,很容易造成政治思想观念的不成熟和混乱,这就要求管理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的新媒体理论和实践,还要掌握和了解各种网络动态,以便能及时处理各种突如其来的问题。

从现在高校各种情况来看,管理教师利用新媒体进行育人工作的教育活动,效果不是特别显著,还需要加强和改善,但新媒体平台可以使管理教师随时随地掌握学生的动态,直观生动地传递教育信息,与学生以朋友式的关系进行交流沟通,以其自身的品质和魅力去影响学生的观念,养成良好的习惯,管理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关爱,尊重和鼓励,都会得到高度评价和配合。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不仅满足了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各方面的教育需求,更为管理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熊舒平.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湖南大学,2012.

第4篇:大学生思想变化总结范文

关键词:美术专业;思想政治;实效性

近两年,我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不断发展,艺术专业教育更是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得到了发展,同时我国的高校艺术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在高校大学生的教育课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目前,高校艺术生的教育内容非常丰富,除了专业课程之外还有许多文化课程,但是,思想政治课程却一直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要想加强艺术生特别是美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就必须弄清楚他们的思想状况,施行针对性强的措施。

一、师范院校美术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分析

美术专业的大学生作为艺术生被高校招收进来,他们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会有一些不同。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是美术学生专业上的不同,第二个是学生自身方面的不同。这些特点构成了其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因此,必须先了解他们的特点。

(1)学生自身特点。学生自身的特点也可以说是从学业的角度考虑的特点,首先就是美术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师范类院校美术专业的大学生都是通过艺术特长招生进入学校的,这就造成一部分学生的文化课程基础比较薄弱,如英语、思想政治等。这些比较薄弱的课程压力较大,再加上专业课程的压力也不小,所以就形成了学业上的双重压力。其次就是美术专业学生的经济压力较大。我国高等院校中,学费较贵的专业之一就是艺术类院校。而且在上大学之前,专业课的学习也必须花费大量的资金。这样,学生在上学时可能还要考虑到家庭的经济问题,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一系列问题。最后就是美术学生的就业压力较大。近些年,高等院校艺术类学生的数量不断增长,但是就业形势却没有好转。这样,就造成了美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业会比较困难,再加上美术类大学生的文化课水平比较低,这样更是雪上加霜。

(2)学生思想特点。美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美术专业学生的思想活跃、个性鲜明,但有的缺乏理想信念和集体主义。艺术类大学生由于专业课的原因,长期都受到艺术的熏陶,因此具有较高的艺术情操和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他们的思想都比较活跃,能够想常人所不敢想,能够追求比较新鲜的事物,崇尚科学。这些虽能够培养美术学生的个性思想,却也使得他们在强调个性发展的同时,忽视了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良好情操。②美术类大学生的感情十分丰富,但有的纪律性却不是很强。美术类专业的大学生长期受专业的影响,对各种事物都充满了热爱,同时也是爱憎分明,情绪容易受到各种事物的干扰。而且有的缺乏明显的纪律性,做事情习惯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学习不是很努力,学风也比较懒散。③美术类大学生比较注重实践,但是在工作中团队意识不强。艺术类大学生可以说是高中就学习自己的专业,在进入大学两年后都比较注重去社会上实践,希望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又通常崇拜个人主义,有的欠缺团队观念,这也是由于他们的纪律散漫导致的。

二、加强师范院校美术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上面已经简要分析了美术类大学生的基本特征,说明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非常重要,主要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1)加强师范类美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要求。美术专业的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重视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社会赋予高校的社会责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方向的重要保证。高校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和帮助美术专业大学生,塑造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2)加强师范类美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工作的基础。师范类美术专业大学生大部分都会在毕业以后从事教育工作,为人师表。因此,加强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这些未来的老师,才能够对他们的学生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通过一言一行影响下一代。

(3)加强师范类美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自身修养的需要。有的美术类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思想上比较散漫,个人主义思想比较浓厚,而这些思想上的不足会对他们自身以后的发展带来很多的不利。因此,大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本身来说是十分重要的,高校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新形势下加强美术专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径

总结历年的学生工作,我们发现师范类院校艺术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花足够的精力,应用科学的方法和技巧,发挥全员教育的作用。

(1)坚持将思想政治课程作为主阵地。目前,我国高校基本上都开设了思想政治课程,这也是高校主要的思想教育渠道,因此,必须坚持和加强。美术专业的大学生,在上思想政治课程时,个别学生可能会表现出漫不经心和无所事事的态度,对这一课程不够重视。因此,高校必须加强教育,定时举办一些思想教育类的讲座,举办一些答疑活动,让美术类的大学生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帮助大学生探讨社会热点问题,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

(2)树立艺术育人的理念,完善实践育人格局。思想中最重要的一块就是实践的观点,这也是思想的根本特征。师范类高校要树立艺术育人的理念,艺术育人讲的就是学校从学生专业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在提高学生专业水平的基础上同时提高学生思想水平。实践育人指的就是美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然后根据社会上的具体实践和学生个人特征对学生进行引导,促进他们形成高尚的品格、良好习惯和价值观。

(3)思想教育要体现专业特点。首先,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为目的,以社会的基本道德为规范,深入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结合美术专业的基本特征和现状,按照“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进行教育。其次,充分调动美术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在教授专业课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老师是学生的向导,老师专业课的强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同时老师的思想政治水平也会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变化。因此,美术专业的老师必须起带头作用,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积极引导好美术专业大学生。再次,高校要拓展美术专业的实践基地,把美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实践联系起来,这样才能够使大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在注重美术专业大学生的专业实践的同时,更要使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得到深化。

总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师范类院校美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具有其特殊性。因此,必须根据他们自身的特征再结合专业的特点实施教育,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方式,积极探索创新途径,才能够提高美术专业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马丽,陈晓敏.试论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师教育的发展[J].宁夏大学学报,2005(3).

[2]姜维军.师范院校美术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2).

第5篇:大学生思想变化总结范文

关键词:辅导员;素质;大学生;个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大学生的个性发展是指教育者在教育的不同阶段运用各种教育手段,注重影响学生个性形成发展的各种因素发掘学生个性潜能的同时,寻找每一个学生身上的优势点和闪光点,帮助学生发现其自身潜藏的优势能量的过程。个性作为大学生个体的精神品质,形成于教育的外部力量下,正确的引导可以使其形成独立自主的人格,具备独立思考、开拓创新的精神,同时能够激发大学生追求真理、追求新知的热情。辅导员队伍作为高校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和教育者,他们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因此,高素质的辅导员不但有助于学校自身的文化、品牌内涵的发展,对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亦起着主导作用。

1高校辅导员自身素质在大学生个性发展中的作用

大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只能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和个体经验的不断总结中获得发展,而教育是人与文化建构过程的一种行为,素质则是这个过程的内容[1]。辅导员的工作是开启人的心智、改造人的灵魂,因此, 辅导员作为学校与学生之间 “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桥梁,其素质决定着教育的质量。辅导员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逐渐培养大学生的特殊才能,促进其个性全面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精神风貌,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教育引导、管理监督、桥梁纽带、榜样示范四个方面[2、3]。

在大学生群体中,青少年的个性、行为方式和价值观等都会有一些明显的区别,性格飞扬跋扈、意志力薄弱、人格扭曲等等的“90后”随处可见。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学习气氛,形成良好的学习、活动和生活的气氛对大学生的个性的后天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4]。辅导员对学生在学校的遵纪守法及学习等情况的监督,不但保证了学校良好的学习环境,也保证了学生往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2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素质现状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工作的内涵和职能不断扩展,学生的思想变化较快,学生工作和其他工作不断交叉、渗透和融合[3]。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进而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压制人的创造精神和才能,从而造成了今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也造成了人的自我实现与大学教育的不协调。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业务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

高校专职辅导员普遍比较年轻,知识面不够广博,尤其是一些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没有系统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缺乏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另外,还有部分辅导员不适应高校人才培养、教育、管理所需要的特定的理念和模式,没有形成自身的核心业务,存在严重的职业“过渡思想”,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学生工作中来。辅导员若不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较全面的知识结构,是不可能有效地解答学生的困惑的,更不可能引导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2.2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

目前高校的辅导员结构比较复杂,大部分辅导员除了学生管理工作外,还要承大量的其他管理工作。涉及到学生管理的各项工作最后都要落实到辅导员身上,出现问题第一责任人就是辅导员,部分院校对辅导员的职责没有明确规定,只要与学生相关的事情,那都是辅导员的事情。辅导员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深入开展大量细致的个性发展研究工作,泯灭或者疏忽了大学生的特殊才能发挥,造成了当前大学生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自由发展。

2.3学生难管理,个性引导难度大

现在的高校学生有相当分都是独生子女,个人成长经历与家庭背景产生的学习上有困难、经济上有困难、心理上有困难的“三难”学生数量大大增加,尤其是随着90 后大学生的出现,给学生的管理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比如部分学生个性张扬,难于服从管理,组织纪律性、责任心较差;喜欢独行独往,缺乏协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自制力较差,整天沉迷于网吧,荒废学业。这些问题都给辅导员的工作带来很大麻烦。

2.4个性化辅导方式、方法跟不上教育发展的步伐

在新形势下,辅导员还限于传统的角色意识和工作方法,对学生素质结构复杂性估计不足,对学生指导措施跟不上、服务不到位;利用经济、法律、文化、传媒等新的手段和方法不够,个性化辅导针对性、有效性不强。

3高校辅导员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能力

大学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将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如果辅导员只是停留在管理学生的层面上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尊重学生,具备观察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和灵活教学的机智,只有具备了这些素质,辅导员才能真正发挥个别化辅导的作用,关注个体差异[6]。为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高校辅导员在思想上和业务上应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

3.1思想政治素质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政治辅导员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辅导员的政治思想、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念、政治态度、政治信仰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7]。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使命意识、责任意识,是激发大学生个性朝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方向发展的关键。

3.2知识文化素质

当今社会突飞猛进,社会分工日益复杂,更加精细,每个层次、每个领域、各行各业都需要有不同个性和勇于创新的人去承担不同的工作。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必须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辅导员队伍。辅导员除了掌握理论知识、专业知识,还必须提高教育理论修养,科学育人,掌握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知识。

3.3应变能力

在新的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下,大学生的思想越来越活跃,面对大学生不同性格,辅导员能够利用活动、辅导等方式分阶段、分步骤地策划和安排具体实施计划,善于调动不同性格、不同爱好、不同特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开动脑筋,解放思想,探索、开拓新思路和新方法,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3.4人际沟通能力

而在创新教育模式下,教师的职责是热情地唤醒学生的创新欲望,激活学生的成就动机,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鼓舞学生的创新志趣[8]。因此,教师必须以平等的态度与学生共同商讨,在知识面前忘却师生界限,从而与学生建立和谐、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还有利于学生学会做人、促进良好个性的顺利发展。

3.5健康的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是指人的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的素质[9]。高校辅导员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包括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正常的人际关系、积极解决问题,面对矛盾不害怕、不回避,能够利用现实的有利条件和运用有效的方法加以妥善地解决问题,迅速适应新的环境的能力、具有较强的情绪协调和控制能力等。健康的身心素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和成才的必备的首要素质,也同样是辅导员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是现代社会人的基本素质。

4提高自身素质、创新教育模式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个性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培养大学生优良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健全学生的人格,让他们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夯实心理基础,迎接各种挑战,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辅导员要及时自我修炼、自我调节,用科学发展观引导自己,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意义,处理好管理与个性化发展的关系,学习组织实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途径和技巧,熟悉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基本特点,懂得如何指导学生根据自身特色搞好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等[10]。同时用创新教育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和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启发,以开放的模式培育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开拓人生的个性,形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在宽松、自由、和谐、安全的精神环境和民主氛围中健康成长。

5小结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的工作者,承载着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太多的期盼和责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他们的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高等院校的声誉, 同时也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的人才质量,辅导员必须自觉提高自身素质,且需长期持续下去。因此,学校要切实加强和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 强化辅导员队伍管理, 提高辅导员综合素质, 为全面建设小康,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少丽.高辅导员自身素质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黑河学刊,2011(6):159-162.

[2]冷晴.论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意义与策略[J].高教高职研究,2011:214-217.

[3]冯书铭.辅导员自身素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6):106-110.

[4]王培强,苏会灵.浅析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辅导员自身素质的提高[J].现代企业教育,2010(2):221-222.

[5]崔 卫.素质教育与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J].学术短论,2010:116-118.

[6]杨之毛.论辅导员自身心理素质的优化[J].文教资料,2007(10):153-154.

[7]沈青群,浅思新时期如何强化高校辅导员的自身素质[J].中国科技信息,2010(12):163.

[8]卢晓蕊.以科学发展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引导大学生个性发展[J].黑河学 刊,2011,163:69-72.

第6篇:大学生思想变化总结范文

关键词:自我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学生是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高校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越来越复杂,学生接受的文化教育和思想教育内容也更加多元化。这其中,一些腐朽的文化思想很容易侵蚀学生的思想,因而,在高校阶段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分重要。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讲,高校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自身学习和成长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正确的思想教育能够给学生的未来成长带来更加积极的作用,让学生的思想认识向着更加积极正确的方向发展。在学生离开学校进入社会以后,他们能够在正确思想价值观的指导下为社会建设服务,这是高校培养学生的重要目的,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培养学生正确思想的重要阵地,而高校学生又是国家的重要建设者,一批又一批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应该随着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国在思想教育工作方面也有所要求,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和优化。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对新时期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向,这也是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中的侧重点。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为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渗透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做到思想集中和思想的统一,才能够让每一位社会主义建设者向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方向前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更要以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作为首要原则。

我国有独特的历史和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我们要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扎根中国大地办高等教育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统一的,只有扎根中国,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提出,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而在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其作用,在做好德育工作的基础上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建设的目标。

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原则进行全面分析,结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面临的问题以及当前的教学环境情况等,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更好地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

2.坚持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鲜亮底色

指出,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成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成为我国高校的鲜亮底色。高校要下大决心培养一批立场坚定、功底扎实、经验丰富的学者,特别是要培养一大批青年者。在指导下,应该提倡各种学术思想和学术流派切磋交流,提倡广纳博鉴各种思想文化,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创新发展的生动局面。

当前我国高校中,“95后”学生已经成为高校学生的主体,这些学生有自己的特点,他们思维活跃、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有着独特的思想和观念,在学习知识和培养思想的过程中能做到c时俱进。因此,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过程中,要坚持将作为教学的重要思想支撑,只有坚持思想,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目标。作为思想政治教学的鲜亮底色,既是对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要求,也是对高校建设以及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要求。应该将思想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才能够更好地提升思想教学的纪律性和原则性,更好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

3.思想政治教育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实践过程中重要的思想支持,是我国在社会建设和思想政治建设的不断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符合中国社会国情的思想内容。作为思想建设的重要阵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更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等方面,这样从多元化角度践行核心价值理念,不仅能够促使教师重视思想,也能够让学生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社会环境下,重新认识到对社会和个人发展的指导意义,从而更加重视学习思想理论。

二、自我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如今,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培养更加重视,教育环境和教学模式都在改变,由此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践行自我教育。采用先进的自我教育方式,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认识,让学生的思想内化为实际行动,指导学生在践行思想的同时完成思想知识在自身思想建设过程中的转化。具体分析,自我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

1.自我教育能够让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方式更加丰富

自我教育也是教学方式的一种,顾名思义,自我教育的模式使学生更加重视自身教育,其教学的立足点在于学生本身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自我教育的模式来实现知识的自我消化,让学生能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内化。

从思想政治教学的角度来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有严格的客观知识理论作为教学要求,客观的知识性不强。思想政治教育侧重的是改变学生本身的主观思想,需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将外在思想变成学生自身的思想内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更加注重通过客观的知识理论教育来改变学生主观的思想,这种教育方式虽然能够在理论上实现对学生思想理论的补充,但是在主观思想的改变和教育效果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而自我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补充,这种方式是立足于学生的角度来开展的。相较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采用自我教育的方式能让思想政治教学的模式更加丰富,给教学工作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

2.自我教育模式能够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践行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是教学工作中最重要和必须践行的思想,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获得知识,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在相关讲话中也提出,“当代学生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无限光明。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珍惜韶华、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这是对大学生未来的期许,也是对他们未来成长的一种激励。高校教师应该根据的讲话,重新审视大学生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贡献力,并且将自我教育的教学模式与青年学生的未来相联系,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重要性。

自我教育的方法比较好地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要求,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通过学生自身把教与学联系起来,这样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找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具有针对性地对自己的知识学习进行补充和丰富。以人为本的理念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需求入手,而自我教育的方式能很好地抓住学生需求和学习主动性的特点,实现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把握和调动,更好地践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3.自我教育的方式能够更大程度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过程,教的主体是教师,由教师发挥教的作用;而学生则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来实现对知识的学习。当教与学的过程融为一体的时候,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就成为改善教学效果的关键。

自我教育的方式让学生从单纯的知识学习过程向自我教育的方向转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扮演着多种角色,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还要扮演教育者的角色,这样学生将会对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_展自我教育。通过自我教育的方式,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学习,其认识将会更加深刻,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更有侧重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高。思想政治知识是需要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动力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全面学习知识,能够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全面深刻地理解思想的学习内容。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高校时期是学生的人生黄金期,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完全吻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解惑释疑的过程,宏观上是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微观上是为学生解答“人生应该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的过程,所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参考文献:

[1]陆 岩,邱 梅.自我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3): 116-119.

[2]郑 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5.

第7篇:大学生思想变化总结范文

[关键词]真问题;问题解决导向;思想教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2-0090-04

深入学生生活开展调查研究,不仅是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改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途径,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得善于抓“真问题”。但在教育实践中,常常出现一些诸如不是学生最关心的“浅问题”,以偏概全的“假问题”,根据教学要点来选择、预设或编织现实问题的“学科问题”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灌输、说教和防堵的多,生动、互动、疏导、有针对性的少。这种教育现象既背离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的三“贴近”的原则,也会误导教育决策,错过最佳的教育时机,当然也会损害德育队伍的形象。因此,探索高校学生思想发展中“真问题”的“寻”与“解”,显得很有必要。

一、寻找学生思想发展中的“真问题”

“真”,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词义主要有:真实的、不是假的;真正的、确实的、实在的而不是虚幻的;本原的。那什么是问题?问题是事物存在的矛盾。从日常工作生活角度看,问题则有多种理解,如:问题是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是期望与体验之间的差别;问题是任务与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制约条件或影响目标达成的阻碍因素;问题是阻碍、干扰、制约事物正常运行或健康发展的因素;问题意味着有待解决和消除的缺陷与不足,可能是缺陷,可能是失误、短板,也可能是事业发展、工作进步和思想发展的桎梏和瓶颈等。在事物发展的无限链条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推进发展进步的关键环节。而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就是在信息和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可见,“真问题”反映的是社会现实和人们关切的问题,是能反映事物本质和核心的问题。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真问题”,首先是贴近学生这一主体所关心的、贴近其生活的、贴近其实际的重大现实问题;其次必须是贴近学生这一主体的思想与生活实际的,或者直接就是来自学生主体的热点难点问题[1],包括人生、事业选择、社会现实生活与个人成长中的困惑与烦恼,其包含了“真问题”的两个最基本特征,即“真”和“实”。

(一)寻找学生发展中的“真问题”

学生思想发展中要解决的问题一个接着一个,且性质不一、形态多样,有的显而易见,有的深藏不露,有的甚至伪装着;少数思想问题,还涉及多个方面,表现程度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育者主动寻找学生思想发展中的“真问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求得实情。只有抓住具体的思想问题,用“解剖麻雀”的方式,透过问题背后的问题,“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2],深刻认识和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推动问题的逐步解决。

1.从大学生成长规律中去寻找

90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有别于80后大学生,他们正处在自身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心理上也处在重要转变阶段。中南大学在长期关注与调研大学生热点难点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有所增强,有较为强烈的自我设计、拼搏、奋斗、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等思想观念,但相比之下群体意识则相对淡薄;追求自主和独立的人格;对待价值问题,在感受困惑与迷茫的同时,又主张独立思考、自主判断和自我选择;对家庭以及社会存在不同程度的逆反心理,不愿意依附他人,也不愿意顺从。[3]有许多人生问题困扰着他们,面对这些人生问题和挑战,都需要他们自己去面对和选择,表现出强烈的主体成长需要。他们常常会遇到“树立怎样的人生理想,选择怎样的人生道路,规划怎样的人生职业等发展问题”[4],加之在这多元的思想观念和多样的社会思潮激荡的年代里,他们所面对的挑战更多,成长发展中的“真问题”更加现实而紧要。

2.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去寻找

辅导员在工作中往往会遇到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这些实际问题主要包括:影响学生人生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发展的管理服务问题,如奖助学金评比、推优入党、评先评优、社会实践项目评比、创业就业、保研等;容易诱发学生心理、思想改变的特殊或突发问题, 如家庭变故、恋爱困境、学业困难、就业遇阻、沉溺网络、人际交流障碍等。这些看似繁琐的实际问题,其实或隐或现地包含着学生思想中的“真问题”,包含着学生的认知、道德与情感、人生价值与理想信念。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注重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注重对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问题进行有效管理, 以实现在具体问题处理和解决中最大化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5]

3.从时展变化中去寻找

时代在进步,学生的思想也在发展。互联时代的网络新阵地“是现实的人和社会的延伸,但不只是对现实社会的复制”[6],它给学生带来了新的生活空间、生存环境,其间不断呈现出学生思想发展中的“真问题”和难点。

网络对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理想信念的形成会产生强大的冲击。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特点,信息泛滥且良莠不齐、意识形态复杂且传播隐蔽,加上少数学生辨别或抵御能力较弱,极易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宣传蛊惑,久而久之容易导致人生价值观、理想信念的扭曲或丧失,渐渐被享乐主义、急功近利、自私自利等腐朽思想侵蚀代替,消磨了勤奋向上、团结互助等优良品质。其次是沉溺网络,学生身心健康也因此面临危机。大学时期,课余自主时间较多,一些缺少自控能力和学习目标的学生就会迷恋网络游戏,乐于“宅”在寝室或者网吧,沉浸在虚拟世界里,不愿与外界接触和沟通,思想逐渐变得失去科学理性,情绪暴躁、易怒,或精神萎靡、意气消沉,成绩下降。极个别学生在网络上散布谣言或虚假信息,诽谤他人和组织,更有个别学生进入官方网站破坏网络环境和数据,盗取机密,违法犯罪。网络中所隐藏的“真问题”,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二)“真问题”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有效

1.寻找“真问题”的标准

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如何才能把握“真问题”,首先要有寻找“真问题”的标准。一是要有本体论标准。“真问题”是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困扰学生的问题,这些问题存在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不存在于教育者的观念上,而要发现和把握这些问题,唯有深入学生生活,倾听学生的声音,否则,思想教育所指向的可能就是一些假大空的或并不是学生十分关注的问题。二是要有价值论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设计、问题的解决要指向良好教育关系和秩序的建立,指向大学生和教育者均能有价值地发展,指向有意义的建构思想和观点,进行情感的交换。三是要有认识论标准,对学生思想发展中所力图解决的“真问题”,教育者必须给予明晰的界定和表达,把握“真问题”的实质,这才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2.寻找“真问题”的意义

“真问题”是德育的起点和理解对话的关键。德育要直面学生的生活,直面学生的“真问题”。《意见》提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原则。[7]党的十报告也提出了“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的要求。但是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具性”突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批判力和反思力的培养明显不足。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面向人、为了人、发展人”的教育实践活动,是教育者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程。[8]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心灵和行为将会发生双重改变,“真问题”不仅能通过更好的理解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具性和价值性双重作用的实现,教育主体间关系的形成,还能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9],更好地解决其他的生活问题。

同时,“真问题”有利于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平等宽容的语境中赢得共融。寻找“真问题”,要注重事物发展的过程性、非预设性,注重事物的多元性、差异性、非理性和具体性,关注人的现实存在状况,关注现实中丰富多变的生活。[10]这样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人文意蕴,深刻理解“尊重人、理解人和关心人”的思想工作主旨,也有助于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真正立足于学生的真实的生活世界,以生活实践中的一切矛盾冲突和问题为教育载体,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11],有助于学生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深切地体验问题解决的价值,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又能够产生真切的问题解决愉悦感,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

寻找“真问题”也有其现实意义:一是防患于未然,防止一般问题演化为危机;二是发现和解决关键问题,排除虚假问题,解决真问题;三是辅导员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挖掘、提出解决的方案以及问题的解决,让学生获得启发和教育[12], 在提升思想水平的同时,提高对问题的反思、交流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二、问题导向求解:过程与结果兼得

教育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思想变化会随着其成长和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蜻蜓点水”或“眉毛胡子一把抓”式的思想教育,不可能解决“真问题”且不可持续。因此,除了有抓住问题不放松的教育定力和韧劲,还应该强调问题意识,切实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突出问题导向和务实精神,循序渐进,精准发力,把思想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要求做到位、做深、抓实、抓细,提高思想问题解决的质量,取得过程和结果的双赢,让学生有获得感。

(一)问题解决导向的思想教育活动

问题导向,通俗地讲就是以解决问题为活动的方向。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 简称PBL)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最早于1969 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霍华德・巴罗斯(Howard 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基本思想是源自教育哲学、认知心理学与相关学习理论,包括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 learning)、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情境学习(Situated learning )。[13]该方法强调学习要围绕着具体而复杂的任务和问题展开,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反思式学习,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运用真实问题引发学生学习,增进学习者自我学习动机。“问题解决导向学习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它将学习与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的解决之中”。[14]在不同的教育文化背景下、不同领域中,PBL在实践中已经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与模式,向着多元化方向、多领域发展和运用,笔者认为,这种方法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值得借鉴和应用。

本文关注的是基于学生思想发展中“真问题”的思想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活动,不只是“是”与“否”、“对”与“错”的简单评判,也不同于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研究人的思想形成和变化的规律,并指导人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科学”。[15]学生所面临的“真问题”与学生自己的经历、情感与环境有较为密切的直接联系。学生对人生价值观的理解与接受常常与感同身受的周围事件相互影响,同自身经历的一些重要人生际遇、选择、冲突相联系,而这些生活中出现的“真事件”所折射出来的各种“真问题”又与其对人生的各种拷问息息相关。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有意义”的思想观点、价值理念的建构活动,“是对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行比较甄别,或是对已有的作调整,或固化、深化与升华”[16]的过程。问题解决导向的学生思想教育活动若不能进入学生的生活,触及他们的“真问题”,将不仅缺少吸引力,也难以获得教育实效。笔者认为“问题解决导向的思想教育活动”不仅能进一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教育主体在平等宽容的语境中赢得共融”[17],也符合辅导教师的教育实际。

“问题解决导向的思想教育活动”应包含以下要素:必须以学生的“真问题”为起点,“以学生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与其切身问题――成长中遇到或生成的问题为主”[18],这是整个教育活动的环境和主线;解决方法灵活,可以是个别辅导,但偏重小组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身必须担负起思想教育的责任,学生不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积极的建构者,学生要了解自己目前的困惑和问题,也要能指出自己需要什么,得到哪些帮助,可以怎么去解决;问题的解决需要丰富的跨学科知识及资源;提供给学生发展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但必要时,辅导教师需要适度介入。辅导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库,而是思想知识建构的促进者(facilitator)、辅导专家、信息的咨询者,职责重在于指导学生获得学习,提高道德认知情感技能;讲究实效,学生在解决“真问题”后要做出自我评价,包括过程和效果。

(二)问题解决导向的教育活动设计

教育活动设计主要是以解决学生思想发展中的“真问题”、促进学生思想发展为目的。问题解决导向的思想教育活动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模式,要想在教育实践中取得成效,其目标、内容、策略与过程等都需要精心设计。活动可以围绕“真问题锚定――解决方案拟定――讨论、反思、完善方案――解决问题――成果展示和评价”的路径进行设计,在过程与结果中收获教育效果,主要包括以下基本步骤:

第一步,寻找“真问题”与设计教育活动方案。辅导教师首先根据学生目前思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困惑,筛选出“真问题”并锚定,依据搜寻到的问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包括理论依据、案例,接着设计教育活动方案。方案兼具可行性和实效性,教育活动符合辅导对象的接受层次,或活泼,或平和,或严肃,然后进行活动预告。

第二步,建立教育活动组织形式。按照异质原则进行分组,如同样是对待网络,可以采取沉溺网络游戏的和运用网络学习科研的组合,每组 3-5人,推荐召集人。如涉及辅导对象隐私的或者需要深度对话的,宜采取个别思想教育或转为心理辅导形式。

第三步,再现和界定“真问题”,精准导向。首先请问题所有者详细描述自己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或心理困惑。然后引导小组其他同学提问以进一步了解该同学的问题,如问题产生的背景、持续时间、情感体验程度和希望得到怎样的帮助等。接着从学生的角度界定问题及性质,理清与该“真问题”有关的其他脉络,做到导向准确清晰。

第四步,小组讨论,拟定可能的问题解决方法。首先,小组中非问题所有者(或辅导教师)根据已有知识理论或者辅导案例,拟定可能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或方案;然后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分析所拟方法或方案的针对性、可行性和有效性;随后,任务分工,如沉溺网络问题,可以让问题所有者搜集有关文明健康上网,科学合理上网的法规、知识,由其他成员整理一些合理运用网络的身边案例。

第五步,搜集资料信息,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案。首先分享交流所收集的信息,由问题所有者依据分享到的信息,体验领悟,提出还有哪些困惑,需要什么帮助,然后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集体讨论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案。

第六步,讨论反思,化解问题。首先小组其他成员与问题所有者平等讨论,帮助其反思,逐渐化解歧异,凝聚对问题的共识。然后拓展问题的广度或深度,衍生多元问题对策,如沉溺网络问题的解决可以有注意力转移、积极榜样引领、学习任务驱动、融入学校主流文化环境等不同的对策,因人而选择。如果是个别辅导宜根据情况深度咨询。

第七步,小组或个人展示成果,总结评价。有小组分析与总结解决“真问题”的过程和结果,特别是要让问题所有者与大家分享问题解决和这次教育活动的体验,帮助其提升认知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总结解决问题的技巧方法,这样可使非问题所有者也能从中获益。

(三)“问题解决导向的教育活动”对辅导教师的新要求

“问题解决导向的教育活动”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思想教育模式,对辅导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教育技巧都有较高的要求。它要求辅导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还要灵活融会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要及时洞察“真问题”并有基本立场、知识水准、价值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自觉解决自身思想问题的积极性;设计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方案,恰当运用辅导方法和技巧。另外,辅导教师要紧跟时展的步伐,密切关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新的思想发展规律性和学生中产生的新问题,不断改进教育方法,使高校学生思想教育活动“具备世界眼光、拥有中国情怀、凸显时代特征”。[19,20,21,22,23]

笔者认为,“问题解决导向的教育活动”是适应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形式,随着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其作用、价值都将逐渐得到体现。因此,主动寻找学生思想发展中的“真问题”,强化问题解决导向教育活动,回应学生思想关切,提升学生思想水平,使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显实效,应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趋势,也是辅导员专业发展、提升教育技能的方向之一。

[ 参 考 文 献 ]

[1] 谭希培.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导向――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的一条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

[2] 中发[2004]16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3] 谭希培.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导向――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的一条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

[4] 姜泽晓.论大学生的发展需要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8).

[5] 李本祥.高校辅导员工作中“问题管理”途径和方法初探[J].黑龙江史志,2013(21).

[6] 冯刚.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13(6).

[7] 中发[2004]16号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8] 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 罗颖.关于“真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5(1).

[10] 辛继湘.生成性思维:当代教学论研究的思维走向[J].教育评论,2003(5).

[11] 王德广,刘秀珍.经济转型期中国高校德育模式构想[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3).

[12] 李本祥.高校辅导员工作中“问题管理”途径和方法初探[J].黑龙江史志,2013(21).

[13] 吴刚.基于问题式学习模式(PBL)的述评[J].陕西教育(高教),2012(4).

[14] 李坤崇.问题解决导向学习的理论与运用[J].思想前沿,2015(6).

[15] 冯刚.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13(6).

[16] 谭希培.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导向――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的一条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

[17] 罗颖.关于“真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5(1).

[18] 谭希培.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导向――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的一条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

[19] 冯刚.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13(6).

[20] 闵永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1).

[21] 王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真问题”[J].科技信息,2007(3).

第8篇:大学生思想变化总结范文

【关键词】各大高校;4G网络时代;思政教育;改革

一、引言

如今4G网络在我国基本实现了全面覆盖,未来4G高速网络将会在我们的教育、工作、生活当中占据重要地位,4G网络的普及,促进了新媒体在我国的蓬勃发展。随着网络与终端的不断发展,WIFI、手机直播、掌上游戏等成为高校师生中学习生活中的一种新的学习、娱乐的方式,这种新的学习、生活方式对于思政教育工作来说也是有利有弊。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要应对的挑战化成对当代高校等的成长助力。思想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以网络为传播媒介的新的传播方式对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生活、消费、教育形式的作用,努力研究新媒体时代思想教育实践的前景,通过新媒体来达到改变教学方式、转变学生受教育的方式的目的。同时可以拓展教学方向,充分发挥新媒体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

二、开拓渠道,构建全新教育平台

当今社会互联网与社交媒体等新的传播媒介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已逐步取代以往的信息传播方式,我们已经迈进了信息交流与信息传输的新时代。教育工作要敢于改变自己,通过网络去占据网络,要通过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去向社会、高校传播一些积极向上的东西。将思想政治工作放到网络中去。为大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及报效祖国的美好愿景打下坚实的基础。最近几年各大高校都在积极搭建新的教育平台,构建各种规章制度,打造团队,用心实现网络内外教育相互弥补的格局。

(一)占据网络新高地

根据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中提出的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与加大影响力为基本方针的主体思想,部分高校组建了集理论、实践、互助、学习、等为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紧紧围绕着“立足中心思想,服务全体师生”的重要纲领,用心发展以国家网站为为标杆,以高校自身网站为中心,以学生自发性网站及校园贴吧、论坛为辅的互联网思政教育工作根据地,确定发展方向、聚焦发展前景、提高发展积极性,并始终坚持“主旋律不动摇、占据互联网高地”的原则。近年来各大高校又结合实际逐步推出了微博、微信公众号、及贴吧等平台,在现实运作中寻找生活中的典型将其代入网络教育中,通过精心的策划以及各方面的宣传,将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通过网j呈现在广大师生的眼前,塑造典型的力量,可以为师生交流、传播正能量提供一个更宽更广的平台,可以让外界听到本校的声音,打造一个良好的自身形象,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影响力。还有部分高校积极通过各类网站开展各类“好人好事”活动,真真切切做实事,日前某高校举办的为贫困山区儿童义卖及捐赠活动,其关注人数多达万人,师生积极伸出援助之手为贫困山区儿童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亦加入到此次活动中来。

(二)善于合理使用新媒体

高校应扎实完善“学生交流网”的维护、监管等各方面的工作 ,要将其打造成为集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情感辅导咨询、各方面信息传递、奖助学金申请等为一体的高校师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流网站,要让其成为在校师生所的常用得交流网站,此外还要加快各种网络平台的发展,打造属于自己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在微博群中不定期的推荐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的案例及理论,亦可采用直播的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要让学生感到领导就在自己身边,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实现学生与校领导之间沟通零距离,要充分发挥高校微信公众号群众基础庞大的优势,定期向同学们推荐本校的各类期刊及社会上有积极向上意义的文摘,做好其育人育心的工作;高校自身网站也一直在进行升级、优化,高校党委组织发挥带头作用开辟了思想政治主题教育网站,其后各大院系也各自组建了其自己的化联网服务项目。

(三)团结网络新群体

要构建院系互助、网络现实同步处置的舆论引导规程,规范管理、院系合作、行业自律相结合的服务机制,从而发展成为对互联网管理的全面覆盖。与此同时还需加大对基于网络所发展而来的各类新传播媒介的管理、推广,要让其立足于校园服务于校园,还要努力发掘传播渠道,亦可让其加入市场化运作,要让其成为高校师生学习生活统一阵地。具体如:开展建立互联网教学专栏,如 “院长在线”“思政有奖问答”等,要形成一种网络现实互补互助的良好发展态势,要坚持在“中心思想不动摇,服务思政教育大局”这个主旋律下开展各式各样的互联网及实践活动,高校以“网”会友应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例如某校在由校方各部门联合举办的‘院长在线’互动中,共有近2000名师生积极参与到网络互动中来,交流文字一度破3万,院长及各部门领导就学生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及建议做了认真的思考及解答,学生结合自身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及实际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对学校未来的发展、管理等多方面提出了数十个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也是自从新媒体平台开放以来参与最积极踊跃的一次。

三、加强管理,健全互联网管理机制

(一) 健全管理制度

日前本校特地制定了《大学生思想波动观察与处理》文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重注意学生的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通过互联网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走向正轨,要时刻关注学生自发性网站的网络舆论走向,并印发了一系列的规定,从而进一步深化互联网宣传的引导与监管。2013年本校拟定了《关于打好网络与思政教育基础工作的意见》,更深层次的表达了学院在新媒体背景下对思想教育工作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以及具体的方式方法。

(二)组建互联网管理团队

学院各有关部门应积极参与到互联网管理团队的建设活动当中,与各院系学生负责人代表一同建立了学生信息管理站,并在各院系设立下属部门,部门职员分布每个教室、班级,部门领导由教育科教师负责,真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而为学生的校间沟通架起了一座桥梁,既能传递学校对于学生关心与爱护,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它就是工作中的纽带,一边连着学院一边连着学生,但同时它也对各方面起到监管的作用。只有一个好的管理团队才能将监管工作领上正途,所以管理者需要始终保持客观的心态,努力当好领头羊,一旦发现有不好的苗头出现,要及时的对其加以遏制及引导。

(三)改革互联网监管方法

1、着重开展教育活动,提高管理水平。学院应每季度定时开展交流会议,进行各部门学生工作的总结及教育,每月由各部门负责人召开学生交流会,聆听大家的建议,及时对高校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困惑及建议进行解答,解答不了的记录下来上报给学院。

2、不定期的网络互动。通过贴吧、论坛、QQ群等各种社交媒体及时有效的开展与学生间的互动,院长与各部门的负责人及领导也会在各媒体上与大家见面,院长通过互联网在全校进行直播,各班级、院系代表就学校未来发展方向、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问题与学院领导进行互动。

3、开展现实解决。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学生平时所提出的各类问题要进行整理、区分、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对于学生提出的有建设性的问题学院领导应给予肯定及解答,让学生能感觉到他也是这个学校的一分子、是学校的一部分,提高学生对于学校的归属感。

4、健全预警方案,要防患于未然。开展网络舆论收集、分析、归类,时刻了解舆论走向,做好紧急情况处置方案,搭建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

四、统筹有序,把握网络教育新规律

(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待高速发展的新媒体我们需要有取有舍,要取其对教育发展有利的部分,然后加以发展、利用,从而让其在学生的生活学习中起到积极作用,而对于其中的糟粕则要毫不犹豫的舍弃。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它在传播信息、文明发展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它的信息又是驳杂的,它既对我们的生活有积极意义,却也有可能会使学生进入误区、陷入泥泞,所以我们要始终保持客观的认识,充分了解网络的好与坏,在现实学习当中,需要拥有辨别是非的能力,给网络隐患安装“杀毒软件”实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转变,要在互联网教育中把握主动、传递正能量,把网络的“好”最大化,把“坏”最小化。

(二)贯彻监管与导向一体的原则

互联网管理中两项最重要的职能就是监管和导向。学校应坚持专人管理、专人负责的原则,坚持“敢管、善管”的要求,把互联网监管放在工作的第一位置。但是,监管不等于“堵”,对待问题要“堵”“疏”并用,并且要以疏导为主,要疏导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对待一些对学生身心发展不利的东西则要彻底的封堵,对那些违法犯罪的信息则要进行彻彻底底毫不留情的删除。始终坚持以思想为校园主导思想的理念,要相信邪不胜正,通过各大主流网站让学生得以与各大思想政治教育名家、专家、学者交流;通过举办院长师生网络交流活动,对学生在生活,实践,理论、为人处世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予以解答,让全体师生都能参与到问题当中来,院长与处长等各位学校领导与学生畅谈过去、现在、未来,这对于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真正做到在互联网上教学,在互联网上将人生的一些道理通过一些娱乐的方式迁移默化的传输给这些学生们,持续加深在新媒体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一性和实用性。部分高校当中存在着一定数量学生自主创办的网络平台,在大学校园内也具有相当高的群众基础,要加大管理力度,如发现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或有教唆嫌疑的帖子,应当迅速通知相关负责人和版主及时处理。互联网舆论监察员要时常跟各网站负责人沟通,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园网站举办的各类活动提高学生间的凝聚力,引导学生自建网络平台走向一个健康的发展道路。

(三)深化教学与服务相辅相成的理念

始终坚持教学与服务相辅相成的理念,要将教学代到服务当中去,采用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宣传校园互联网科学、积极、乐观、向上的主要方针,同时要将在校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处事中所碰到的各类问题进行归类、汇总,再通过适当的方式解决,要做他们踏入社会之前的引路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让新媒体成为成为学生、老师意见的风向标。通过开设学院贴吧、论坛、网络党校等活动向全校师生提供切合实际需要的网络服务,同时还应该着重加强电子校务的发展,努力为全体师生提供一个方便实用的互联网工作服务平台,改革教学管理方式,此外,学院的网站应拥有多个子系统,子系统又具体划分多个模块,真正做建立实时反馈信息,及时传达信息以及信息拓展为一体的综合性学院网站,整合学院各院系的网络平台的资源,逐步发展为完善的办公平台。

(四)线上与线下同时监管

搞好F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抓互联网,还有在现实中给予教育,只有了解、参与、组织网上的一些活动,才能更深切的了解大学生们需要什么、他们的内心思想又是什么,也只有这样才能在他们遇到困难、思想上有想不通的时候给予他们最需要的帮助,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好做强。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抓住校园舆论的中心点,主动设置一些议题,并予以及时的解答,善用互联网用语对网上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归类处理,从而实现师生的零距离接触,让网络成为师生沟通的重要纽带,在网络世界里要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引导舆论走向正确的方向。要学会将互联网上的问题拿到现实中来解决,利用各种座谈会或者组织一些师生交流会等多种方式,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促进师生关系更加融洽,从而建立一种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五)“二维”与“三维”的转变

大学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是以老师在教室上课为主要方式,学校报刊及校广播电台和各类交流会为辅助的教学模式,但是现在新媒体代已经昂首阔步向我们走来,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改变,而我们的在校学生通过互联网、手机、等各种方式走进了网络这个“奇妙的大世界”,移动社交媒体所拥有的信息实时性、便利性、共享性,使我们能接触到各种各样成功人士的演讲、报告、及名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而且都是以视频的方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正是这些交融在一起,才能将思想政治工作由以往的“二维空间”带入这全新的“三维空间”中来,从而搭建起一个实时交互式、多维度的网络平台。

五、结语

新媒体时代是现在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对于思政教育存在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对于了解新知识、接受新理念亦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改革创新之后的网络思政教育方式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及学院的网络建设提出了更深的要求,所以,在实际教育中应当善用新媒体的便利性、实时性,更好、更快、更全面的对学生加以教育、引导。

参考文献:

[1]马燕.社交媒体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使用范式与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对社交媒体应用效果的反思[J].新闻知识,2015,12:72-74.

[2]王璐,尹燕.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的人文关怀――理性自觉与实践策略[J].钦州学院学报,2015,12:51-54.

[3]叶慧燕,秦琴,刘龙伟.手机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研究生微信公众平台为例[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133-136.

[4]任宗仪.新媒体在贵州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应用研究――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04:85-89.

[5]孟琦,张亚军,葛梦薇.“立德树人”视阈下协同推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思考[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3:76-79.

[6]钟之静.社交媒体视阈下高校毕业生创业心理教育现状与实践模式[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07:71-75.

[7]秦艺书.基于网络媒体的高校思政教育探究――评《人文关怀视阈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研究》[J].传媒,2016,16:93.

[8]梁小娟.微媒体视阈下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路径创新探究[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45-47+55.

[9]刘凌霜.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课学习心理调查――基于学习方式、学习投入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12:1808-1812.

[10]李丽君.基于人文关怀理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述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4,01:25-27.

第9篇:大学生思想变化总结范文

关键词:班杜拉;三元交互决定论;社会学习理论;高校学困生;转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200-03

自1999年实施不断扩大高等教育(包括大学本科、研究生)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以来,高等学校招生规模持续增长,高等教育的学生数量大幅增加,高校生源的素质也变得参差不齐,因课业问题而造成的留级、退学、拿不到学位、无法按期毕业的学困生的总人数也不断攀升(见表1),并给当前高校教育发展带了诸多不利的影响。除了学业问题外,学困生还面临着敏感、焦虑、自卑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与压力,因此关注高校学困生群体,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消除他们的心理问题与社会压力,引导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寻求相应的解决对策与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困生,通常意义上是指“由于入学时学习基础差,自学能力不强,长时间无法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和教育方式,以及缺乏学习兴趣等原因而导致大学期间学习成绩差,甚至出现严重学业问题的学生”[2]103。高校学困生对学业失去了兴趣,易产生厌学、心情沮丧、自暴自弃、失落与自卑等心理,若不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障碍,则不利于高校和谐校园的建设。学困生的形成除了有学生自身因素之外,还受到来自家庭、学校乃至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

作为美国心理学界的杰出代表,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在对行为主义、认知学说、人本主义理论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三元交互决定论,成为现代社会学习理论中最为系统、最具影响力、最有生命力的理论。

一、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又被称为观察学习理论,它受到了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但更加注重环境对行为和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同时强调个人思想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该理论总结出影响学习行为的三类因素,即环境、个体和行为,其中个体主要指人的内部认知因素。班杜拉认为个人自身的因素与行为和环境要素是交互作用的关系,行为受个人和环境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同时行为不是终极的输出端,而是对个体和环境发生作用的一个要素,即这三类因素互为因果,每两者之间都具有双向的互动和决定关系(见图1),因而称之为“三元交互决定论”[3]21。

班杜拉强调,三元交互决定论并不意味着三个因素具有同等的交互影响力,其间交互作用的模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三者之间相对的交互影响力及其交互作用模式在不同的情境中,对不同的个体、或在不同的活动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某些情境条件下对行为具有强大的限定作用而在三元交互系统中突显为主要的决定因素。当情境的限定作用较弱时,个人的主体因素就突显为主要因素。

(二)观察学习的过程

班杜拉将学习定义为是一种信息加工的活动,其结果是将有关行为结果的信息和有关环境条件的信息转换成符号表征,以作为行为活动的指导,并认为社会行为的产生有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等四个方面的学习过程。

1.注意过程

这是观察学习的第一步,决定了学习者从丰富的示范影响中选择观察什么以及从正在发生的范例中提取什么信息,因为“只有在唤醒或自觉的注意状态下,观察者才能发动其感知觉活动并对示范事件加以观察,从而有可能接受示范事件的影响”[4]131。学习者在观察个体容易留意观察与自身相似或被认为优秀、成功的榜样。对那些自我概念低、依赖性较强、陷入焦虑与恐慌的个体,他们更易产生模仿与学习的行为。因此,不断强化可能的、外在的社会期望与目标,会影响个体的观察对象和观察内容。

2.保持过程

学习者将在观察活动中获得的有关示范行为的信息以某种方式储存于记忆之中以备后用的过程。这种方式就是符号表征的方式。班杜拉认为,在个体的观察学习中,注意过程必须辅之以保持过程,观察学习行为才有可能发生。

3.复制过程

学习者将在早期情境中观察到并存储于记忆中的行为信息符号转化成为相应行为的过程。然而,对个体而言,榜样示范行为的符号表征的获得,并不能保证他能够顺利地执行这一行为。班杜拉指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复制过程的效果。自我效能感指个人对自己能够成功完成某种行为并达到某种特定结果的相信程度,它是影响人们如何看待自我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尤其是“当人们几乎没有评价自身能力的先前经验时,自我效能很容易受到相关榜样的影响而改变,缺少有关自身能力的直接知识,使他们更多地依赖于榜样所展示的信息”[5]564。

4.动机过程

学习者在特定的情境条件下由于某种诱因的作用而表现示范行为的过程。动机过程是从动机方面说明个体是否会对示范行为加以实际的操作表现。

(三)行为表现的三大诱因

班杜拉指出,在实际的学习与生活中学习者是否会表现示范行为取决于该行为对个体的功能价值,即示范行为的表现能否为他带来奖赏性结果。决定个体是否表现示范行为的诱因条件有三大类:直接诱因、替代诱因及自我生成诱因。

直接诱因是示范行为本身导致的直接结果。如果示范行为的执行会带来某种奖赏性结果,那么个体就会追求这种奖赏性结果的内在动机而表现这种示范行为,如物质奖励、口头表扬等。

替代诱因是指对个体而言,榜样表现示范行为所导致的结果。看到他人行为的成功,能增加个体表现出这种行为的倾向;同样,看到他人行为的失败或招致惩罚,则会抑制个体表现该行为。

自我生成诱因,是指个体对示范行为及其结果的自我评价经验或自我反应,即个体对示范行为的情感赋予或价值赋予。简而言之,如果个体对示范行为怀有极大兴趣,那么他就倾向于表现这种行为;反之亦然。自我生成诱因完全取决于个体自身的社会化过程及结果。

二、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高校学困生转化的启示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高校学困生群体的形成既有学生本人的自身原因,也有自身外的环境因素,还有学习行为的原因,而高校学困生的转化也需要一个长期学习的过程,亦受到诸多要素的交互影响。如何激励学困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和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与满足,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

首先,加强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从思想政治教育入手,积极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学习观,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与习惯以及刻苦好学的进取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另一方面,大力创新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形式,根据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当前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活动。我国现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大学生的思想也有其特殊性,传统地依靠单纯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与大学生思想变化发展的现实需要相脱节。故在对高校学困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应充分把握和了解该学生群体的思想现实情况,并在此基础之上设计形式多样与内容丰富的活动。

其次,营造良好的学风文化氛围,提高学困生自我效能感。高校需要不断加强大学校园的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风氛围。具体来说,高校应该加大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比重,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与人格完善;同时高校还需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文化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还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学困生提供更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机会,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为学困生合理创设成功体验,提高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即为学困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例如,可以适当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循序渐进,有意识地为他们创造能充分展示学习成功的机会,并在取得点滴进步时给予及时的肯定;当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时,他们会自觉地产生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行为。

(二)重视榜样的熏陶作用,由单纯说教到榜样示范

观察学习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强有力的观察学习能改变观察者的行为、思维模式、情绪反应及价值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替代性诱因对个体表现出观察到的示范行为具有强大的作用。榜样对个体的行为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当他们看见别人的某种行为受到奖励,他们就倾向于表现这种行为;而看见别人的某种行为受到惩罚,他们则尽量避免作出那种行为。教师在高校学困生的转化教育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树立各式各样的学习榜样,相对于传统的说教,生动鲜活的榜样更易于被学生接受。在班级和宿舍等集体中,教师应注意鼓励先进,树立典型,发挥学生干部、党员的争优创先作用,在对表现好的学生给予表彰与赞扬的同时,也要重视那些在思想、行为等方面表现有进步的学困生,充分发挥他们在学困生群体中良好的典型示范作用,激励学困生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信心与成就感。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原来基础较差但进步较快的学生作为学困生的榜样,这样既能使观察者获得提高自我效能感的替代性经验,又可以进一步增强示范者的信心。

(三)齐抓共管,形成全员参与的运行机制

高校学困生转化工作不能只依靠学校单方的努力,还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参与。

首先,高度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与途径指导家庭教育,和家长密切配合,在学习和校园活动方面由教师主导,帮助学困生转变;在生活中,家长要给予学困生更多的耐心和鼓励,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其次,高校现有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不能完全适应教育和大学生的发展需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故要加快对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习评价体系的改革。具体地说,就是要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广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公正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完善教学督导机制,端正教风,形成教风促学风的的良性互动格局;转变传统教学办法,大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丰富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的沟通与交流,促成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最后,创造有利的社会氛围。一方面,针对当前高校学困生现象,社会应持接纳与尊重的态度,加强对学困生的引导,提高他们的分辨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积极报道学困生正面典型,消除他们内心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各类低俗音像制品、书籍与游戏的监管,净化社会风气,使其主动远离这些对他们成长不利的因素。

结语

在高校学困生转化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智力、天赋等因素并不是导致学困生的主导因素,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重点仍在于对学困生群体心理和情感方面的关怀与指导。因此,我们应充分吸收一些有用的经验和汲取一些失败的教训,把现实问题同国内外优秀的研究成果与理论密切结合起来,以寻求理论与实际的契合点,这也是今后高校教育管理研究工作的方向和思路。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moe.省略/[EB/OL].

[2]耿乃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金盛华.社会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