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市场调节的局限范文

市场调节的局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市场调节的局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市场调节的局限

第1篇:市场调节的局限范文

关键词:政府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市场规律;政府作用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2-0051-05

随着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也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党的十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从理论上做出的深刻总结,进一步明确了深化改革的基本思路,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从计划和市场转向政府和市场

上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正处在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更多地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阶段,改革的中心是如何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涉及的问题是在哪些领域应更多地运用计划的方式,哪些领域应更多地让市场来调节,以体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定位。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总框架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体现了当时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特征在理论上的总体认识。20多年前的这一认识,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当时的概括具有的局限性是合乎认识规律的。

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过20多年的实践,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越来越深刻,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不再局限于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而是把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其实,这一问题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现代经济发展具有以下两大基本特征:一是生产力发展的高度社会化;二是经济发展的高度市场化。生产力发展高度社会化决定发挥政府作用的客观性和重要性,经济发展高度市场化决定尊重市场规律的必然性和可行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现代市场经济,生产力高度社会化和经济高度市场化也是当前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这两个特征同时并存,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生产力发展高度社会化是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表现,经济发展高度市场化是经济发展规律的表现。把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反映了对问题实质的把握,体现了对问题的不断深化认识。

市场和政府是调节现代经济发展并保证其高效和协调运行的两种力量。市场的力量是借助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以“看不见的手”的形式,通过利益机制来调节各经济主体的活动。政府的力量是借助行政权力,以“有形的手”的形式,通过行政、政策、经济的手段来调节各经济主体的活动。市场和政府的作用都是覆盖全社会的。国家(或政府)的作用并不是只在于市场,市场引导的也不只是企业。事实上,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除了市场以外,也会直接作用于企业、个人,这种作用是覆盖全社会的。市场引导除了作用于企业外,也会直接作用于个人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市场的作用也是覆盖全社会的。在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活动的两种手段,是相互替代的关系。经济活动可以通过计划的方式来实现,也可以通过市场的方式来实现,但运用计划方式的时候是排斥市场的;同样,运用市场方式的时候也是排斥计划的。所谓把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有机结合,实际上是指在有的领域经济活动主要是通过计划调节来实现,有的领域经济活动主要是通过市场调节来实现,并不是指在同一个经济活动中既运用计划方式,又运用市场方式。因此,严格地说,计划与市场的结合,只是从宏观上可以在不同的领域运用不同的调节方式。计划和市场都不能覆盖全社会,只能是作用于不同的领域。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不同于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政府和市场不同于计划和市场之间的相互替代关系。计划和市场是两种不同的调节机制或资源配置方式,这两种调节机制对调节经济活动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政府和市场不是同一层面上的关系,政府是一个主体,本身不是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或方式,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或政策,计划本身只是政府可以运用的一种手段。政府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并不排斥市场的调节,而是对市场调节后的调节,是对市场调节结果的再调节。

其次,政府和市场的调节机制不同于计划和市场的调节机制。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的结合实际上是指令性行政命令调节和市场调节的结合。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的实质是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的结合。政府调节从本质说不是一种行政命令,而是通过各种经济手段和政策来干预经济活动,是一种政策调节和利益调节。

最后,政府和市场不同于计划和市场调节的地位和作用。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对整个经济活动调节的地位和作用是不明确的,谁起基础性作用,谁在经济活动的调节中起主导作用并不明确,这就难以对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做出准确的定位。政府调节和市场调节对整个经济活动调节的地位和作用是明确的,即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起基础性作用,政府调节不能取代市场调节的基础地位。

对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的认识从计划和市场的关系转向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标志着我们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解的深化,也更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实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实践中,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计划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日趋弱化,在政府层面对经济活动产生中长期影响的是发展规划,这种中长期规划与原来的计划相比已经具有了不同的特征和作用机制。政府的政策调节和运用各种经济杠杆调节是与市场调节并行不悖的一种调节机制,它不排斥市场规律的作用,相反借助市场机制来实现调节目标。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比计划的作用更加重要和突出。

二、尊重市场规律,明确政府的功能定位

尊重市场规律是对政府而言的,是要求政府尊重市场规律。尊重市场规律关键是对政府的功能进行准确定位,政府不能无限界定自身的功能,不能认为政府什么事情都能解决好,不能把什么事情都看作自己的能力高于市场,政府必须把自身的功能定位在有限的范围内。政府不取代市场,实际上就是尊重市场规律。

尊重市场规律是因为市场规律能够高效调节经济运行,能够使各经济主体具有充分活力和发展动力,市场具有这样的功能在于利益机制的作用。市场是各经济主体彼此发生关系并从中获得利益的载体,各经济主体在市场上聚集,相互之间就会发生竞争,这种竞争关系一方面使各经济主体之间相互排斥,另一方面又使他们面临巨大的压力,各经济主体的经济利益只能通过市场竞争来获取。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的经济主体,就能得到更多的利益,不具有竞争力只能被市场所淘汰。市场优胜劣汰的功能在微观领域中使能够生存下来的经济主体都是高效率的。基于此,尊重市场规律就能够实现微观领域的高效率。

现代经济是高度市场化的经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取向是使微观经济活动市场化,不断弱化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最终退出微观经济领域。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行业组织或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事项,政府都要退出。强调市场化是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肯定,也是对经济体制改革基本取向的自信。这种肯定和自信说明市场化改革不能走回头路,因为我们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统一的理论充满自信。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社会主义可以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社会主义经济活动遵循市场规律的要求,使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并不影响坚持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由市场机制调节经济活动和进行资源配置,与所有制没有关系,因为市场机制作用的对象是企业和其他经济主体,而不是所有制。企业和经济主体出于对自身利益的关心,会自发地按照市场机制的要求调节自己的活动。否则,就会受到市场规律的惩罚而在经济利益上遭受损失。无论是公有制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在市场经济规律面前都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与所有制没有关系,无论是公有制企业还是非公有制企业,只要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主体,都必须遵循市场规律的要求。以现代公司制为主流形式的企业,基本特征是混合所有制,经济成分构成的不同不会影响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解决的问题,不是市场经济和所有制的关系,而是经济体制运行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关键在于政府明确自身的功能定位,从尊重市场规律的角度看,政府功能定位在于不干扰市场机制作用的正常发挥,并为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是为市场经济运行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市场规律在竞争中得到贯彻,市场机制的作用也同样在竞争中才能实现。充分发挥竞争的作用,就必须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竞争是否平等是衡量竞争环境好坏的主要标准,现实中的竞争并不都是平等的,不平等的竞争不能产生高效率。这就需要政府采取措施消除不平等的竞争,营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使不同的所有制经济、不同的企业都能够在平等的环境中竞争。政府营造了这样的竞争环境,也就能够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是为市场经济运行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的运行必须有规范,没有规范的市场经济只会影响效率,而规范是通过法治来构建的。市场规范就是规定市场中的各经济主体能够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做了不能做的事情必须要承担什么责任。带有强制力的市场规范只有由政府来制定和实施,政府通过法治规范经济主体的活动,从外部环境为市场经济的规范运行提供法治保障。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其他手段来规范市场经济的活动。

三是为市场经济运行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诚信经济,市场经济之所以要讲道德、讲诚信,是因为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信用关系,信用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以人们相互之间的信任为基础的,而信任的基础是双方的诚信。诚信可以节约高昂的市场交易费用,提高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经济主体之间的诚信度越高,就越有利于信用关系的发展,也就越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和诚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软实力。政府要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来惩治不讲诚信的欺诈行为,培育良好的市场经济发展的软环境。

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样存在着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在很长的时期里,以自由主义为主流的经济学理论一贯主张政府不应该干预经济,他们认为市场是一台灵巧的机器,能够自动、高效率地调节经济活动,保持经济协调发展。政府的职能只在于军事、政治、外交等领域,政府不具有经济职能,更多的是充当一个“守夜人”的角色,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的结果只能是破坏市场规律,导致经济的低效率。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没有被认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关系。但这种观点很快被客观现实所击破。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发展产生的经济危机证明市场并不能始终保持经济的协调发展,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说明自由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是有缺陷的,而克服这种缺陷的主要手段就是政府干预。西方经济学理论上出现的一个重大转折就是凯恩斯主义的政府干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市场经济运行存在天然的缺陷,自由市场经济的调节不可避免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避免和解决经济危机的有效方法是通过政府的各种措施进行反市场的干预和调节,政府调节和干预理论也随之产生。但在这一理论的主导下,过多的政府干预又使经济发展遇到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的双重困扰。人们面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又开始对政府干预的问题重新进行反省。这种情况说明,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中,离不开政府和市场的两种基本力量,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客观上成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扩大市场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坚定地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当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后,一方面市场调节具有的局限性也必然会暴露出来,另一方面原来政府控制经济活动的做法也不能继续下去,政府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应具有哪些职能,政府的功能定位怎样才能既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又能够有效克服市场经济运行固有的局限,就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就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很大的共性,这一关系不会因为社会经济制度的不同而改变。从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进程看,实际上就是围绕着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问题上,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是政府怎样做才是尊重市场规律。从总的原则讲,在微观经济领域,政府不要干预市场经济的活动,因为微观领域的经济活动主要由市场规律来调节,政府不要在微观领域寻求作为,让市场规律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以及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这就使尊重市场规律有了良好的保证,或者说,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不尊重市场规律的干扰源,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得到完善。

三、发挥政府作用的重点是解决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

在现代经济中,发挥政府作用的重点是解决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政府作用要与市场作用错位,这样政府作用才不会与市场作用相互冲撞、干扰和抵消。对政府和市场作用范围的基本划分是,政府主要作用在宏观领域,市场主要作用在微观领域,这一划分的根本依据是现代经济发展呈现的两大趋势。

一是经济发展在微观上体现高度分散化,现代经济发展由众多的具有各自独立利益的经济主体的活动构成,它们之间的分工和协作、生产和经营都是个体行为,都是由每个经济主体自己做出决策,这种分散决策的依据是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对于整个社会来说,由市场机制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成本最低,产生的社会矛盾最少,协调各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最容易。现代经济发展呈现的这一趋势说明,市场经济的形式是最合适的,市场机制调节具有高效率,任何一个组织、机构或政府都不具有替代市场的这一功能,或者说不可能具有市场调节那样的高效率,这是被各国经济发展实践证明的,也是今天世界各国普遍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原因所在。因此,政府必须尊重市场规律,保证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让分散决策的事情由各经济主体自己去做,把微观领域的经济活动让给市场调节,使市场规律在调节分散化经济活动中发挥其优势和作用。

二是经济发展在宏观上体现高度整体性。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各主体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相互之间结为一个整体。一方面,各经济主体的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宏观环境,如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另一方面,需要为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条件,如经济发展必需的基础设施。但这些问题的解决市场没有能力,或不具有解决的优势。这就要求政府站在全局的高度,解决好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不能解决或者通过市场解决需要付出巨大代价的事情。这些方面的问题需要运用一定的行政权力,在全社会范围内解决。这些问题虽然不是纯经济问题,但与经济发展有密切的联系。从宏观角度看,需要有一种市场以外的力量来解决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政府作为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另一种力量,并不是只在市场经济发展出现问题时才能发挥作用,而是在市场经济整个发展过程中都需要发挥作用。其实,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并不是今天才认识到的问题,政府干预经济的实践也不是从现在才开始的,而是我们现在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市场规律调节经济活动是有效率的,但市场调节又是有局限的。经济发展中的整体性问题、宏观领域社会性问题,由政府来解决具有更高的效率和社会效益,很多问题也只有政府才有能力解决。必须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是根源于现代经济发展具有的整体性趋势。政府作用主要在宏观领域中解决市场不能解决的问题,具体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制定经济政策。政府作用主要通过对经济活动的政策调控来实现,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前提是科学制定和研究政府政策,解决好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一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经济发展一定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就会得出不同的判断。所以,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具体说,政策的制定必须站在全局的立场上,以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出发点,以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为指导。特别是一些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更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这些政策也许并不能直接看到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期效果,但从长期看,将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个具有充分活力的社会环境。政策的制定不能只是由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说了算,应该在更广泛的范围、更高的层次来制定,避免政策制定部门的局限性。政策既不能长期不变,也不能经常变动,要根据政策的不同类型,有的政策应该具有相对稳定性,有的政策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政策越符合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要求,越能够体现大多数人的利益,政府作用的发挥就越充分。

其次,实施发展战略。科学的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战略对于一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政府通过制定发展战略影响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是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内容。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体现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因为这是关系社会整体发展的问题,市场没有能力制定发展战略。实施发展战略需要经济发展的各领域和部门都要以发展战略为导向,政府则要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引导。如,通过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加强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等。增强了发展战略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作用,也就增强了政府的作用,这是微观领域市场规律作用高效率与宏观领域政府作用高效率的结合。从整个经济运行的角度看,现代经济发展在微观领域的分散化,必然要求在宏观领域加强整体性,才能使市场经济发展在整体上具有高效率,政府在这方面的作用具有广阔的空间。

第2篇:市场调节的局限范文

[关键词] “大推进”工业化模式市场诱导型模式政府组织型模式

“大推进”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平滑“起飞”后的特定时期出现的经济持续超常增长现象,一般产生于工业化开始后的一定时期。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工业化的条件不同,“大推进”工业化的模式也不同。

一、“大推进”工业化模式的基本形式

1.市场诱导型模式

市场诱导型模式是自发的初次调节模式,指个人、研发机构和企业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为了追逐更高的经济收益,通过大规模技术开发和模仿创新,促使新产品、新专业、新产业和新组织迅速涌现,旧专业、过时产品和传统产业得到更新,推动均衡分工水平和专业化经济不断演进,实现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均实际收入大幅度上升,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当技术开发和模仿创新进入衰退期,专业化经济和分工演进减速,经济增长曲线由凸转凹,经济进入减速增长期。但是,当个人、研发机构和企业再次加大研发投资,加快技术开发和模仿创新步伐时,整个社会将出现新的科技创新浪潮,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整个社会将出现又一次跳跃式经济发展。这种模式以科技进步为杠杆,以个人、研发机构和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动力,由市场选择最优分工网络,协调人们选择专业化水平和模式的决策,组织大规模的复杂的分工,吸引资源和要素向优势产业、最优区位和发达地区集中,推动均衡分工水平迅速向完全分工演进,因而,这是一种动态非均衡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缺陷是:仅靠市场机制诱导产业发展,容易导致产业结构失调。企业和地方在价格机制诱导下竞相追逐价高利大的产业,会造成产业畸形发展,长线过长、短线过短,或产业结构趋同。

2.政府组织型模式

政府组织型模式是政府根据本国或本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发展阶段、工业技术结构和未来演进趋势,通过集中有限资源、资本、人才等要素,制订工业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规划,发展关联效应大的产业和增长潜力大、带动能力强、总体效益显著的区域,提高产业技术竞争力,占据产业发展大制高点。如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等,通过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引导工业技术发展方向和布局,培育和支持主导产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大推进”工业化。这种模式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大推进”工业化模式,属于自觉的再次调节形式,主要靠政府组织规划引导,政府是工业结构变迁的主要推动力。但是,政府组织不能取代市场调节,而是以市场调节为基础,是对市场调节的补充和完善,是为了纠正市场失灵,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增长结构关联效应。该模式适应了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稀缺要素流失,克服市场调节给不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挤出效应”,促进不发达地区经济进入良性循环,打破低水平均衡“陷阱”。实践证明:仅靠市场诱导型模式推动分工自发向完全分工演进,实现“大推进”工业化是极为缓慢的,也是极少见的。

3.计划主导型模式

计划主导型模式指国家通过计划手段,在极短时间内跳过一些分工的中间环节,在各个部门建立一批专业化水平很高的企业,迅速提高社会分工水平,建立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跳跃式经济增长。这种模式本质上是一种静态均衡发展模式,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是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形式。建国初,由于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经济技术基础极为落后,工业结构体系不健全,布局分散,加上资金缺乏,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采取了计划主导型“大推进”模式。如我国通过“一五”时期进行的以156项重点工程为中心的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和 “二五”时期的1000多个重大建设项目,通过模仿发达国家工业组织结构,跳过一些分工的中间水平,迅速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加速了工业化进程。这种工业化模式的缺陷是,由于市场经济发育不足,决策权高度集中于国家手中,市场机制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企业和部门完全靠政府计划指令引导,缺乏生产经营自和积极性,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它不能创造出新的工业化模式,一旦模仿潜力耗尽,最后会衰落下去。建国后,出于赶超的需要,国家在西部投资兴建了大批以采掘和原材料为主体的资源导向型产业。这种单一的产业结构容易因地区资源的枯竭和市场需求的涨落造成经济增长的不稳定,严重时会引起经济结构性衰退。事实证明,这些资源导向型产业由于布局分散,互不相联,自我循环,加工层次低,加上产品价格低,未能推动地区经济跳跃式发展。

二、计划主导型模式不同于政府组织型模式

政府组织型模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工业化模式,主要以经济手段为主,通过运用价格、利率、税率、汇率等经济参数,以及财政、货币和收入政策引导和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调控;通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产业发展战略目标、重点和措施,引导产业发展方向和布局,直接调节社会总供给。政府组织型模式主要靠政府组织规划引导,是政府宏观调控和发展规划的统一,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这种模式以市场调节为基础,是顺市场调节与逆市场调节的统一。如在经济过热时期,采取通货紧缩、扩大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政策;在经济萧条时期,采取降低利率、再贴现率和准备金率,减免税收,增加国债券发行、失业补助和社会福利开支等措施。现阶段,在出口需求低迷的条件下,也可实施增长性的财政、货币政策,通过增加货币供给、减税、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力度和扩大政府支出等措施,以刺激社会总需求,推动区域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计划主导型模式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是以行政手段而不是经济手段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形式,财政信贷资金完全由政府计划分配,企业缺乏经营自和积极性,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的作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计划主导型模式不同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计划主导型模式,经济发展主要靠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指令性计划调节的范围已大大缩小,这种计划调节是根据客观需要和实际可能,对未来经济发展进行资源配置,实现国民经济按计划发展。这种政府宏观调控不是对经济发展中出现问题的被动反应和调适,而是通过政策工具的协调和创新,主动对经济发展过程实施积极调节,包括经济政策目标体系和政策措施的协调与创新,其主要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生产力合理布局,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如“五五”时期国家计划的120个大型基建项目、“六五”时期的496个大中型基建项目、“八五”时期建成的845个大中型基建项目等,这些项目建设使主要工业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大大提高。

三、“大推进”工业化模式的协调

在自由竞争阶段,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主要靠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和个人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按照价格信号选择最有利的分工组织形式,推动均衡分工水平不断演进,实现工业技术逐步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由于缺乏政府宏观调控,这种工业化的实现是通过个别主导产业的跳跃式增长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大推进”工业化模式是极为罕见的,跳跃式发展是很难实现的。只有美国在经济“起飞”阶段通过市场机制调节实现了跳跃式发展。如按1860年不变价格计算,美国在1834年~1859年的GNP年平均增长率为6.02%。二战后,随着传统自由经营论的破产,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说应运而生,资本主义从私人垄断走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加强了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调节,从此,人类进入二元经济调控的混合经济时代。结构主义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针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刚性、产业互补性和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提出了“大推进”工业化模式。尽管该模式忽视了发展中国家资本稀缺和资源有限性,实际推行不尽如人意,但不能否认该模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如果说该模式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市场狭小,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机制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该模式的推行缺乏现实经济基础,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则为该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实践证明,市场诱导型模式是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的基础,政府组织型模式和计划主导型模式是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三种工业化模式相互依赖,不可分割,各有其作用的条件、方式和范围。从作用方式看,在不同时期应根据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应分清轻重缓急,有强有弱,充分发挥其整体结构效应,以加速区域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进程。仅靠政府组织型模式,忽视市场诱导型模式,势必会造成遍地开发,资源浪费,经济效益低下;仅靠市场诱导型模式,忽视政府组织型模式,会造成无序发展,盲目发展,低度发展,产业结构失调。计划主导型模式主要通过政府大规模投资于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瓶颈产业,完善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实现社会总供求均衡,推动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均衡发展。该模式是国家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形式,也是从整体上提升我国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层次,加速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市场诱导型模式主要从微观经济层次上起作用;政府组织型模式是地方政府实施的工业化模式,以中观经济作用为主;计划主导型模式以国家宏观经济为调控对象。

“大推进”工业化不等于在所有产业齐头并进,也不等于在一个区域所有区位遍地开花,在资源有限性约束下,应根据不同区域和产业的发展条件,有限度地在部分产业和区位实施“大推进”工业化模式。如通过设立产业园区、开发区等,政府制定产业发展重点、目标和措施,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其作为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平台。“大推进”工业化也不等于产业梯度转移,不能将一个区域定位于产业传承角色,或将产业定位于产业链低端,或在技术开发中定位于被动模仿角色,忽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而应该看成被动模仿与主动创新二重角色的统一,推进产业结构随需求结构变化和科技进步而向产业链高端升级,这样才能改变一个区域的不利地位,提高产业竞争力。还应坚持“就高去低、宁精勿滥”的产业发展原则。如果一开始就定位于产业链的最低端,以承接发达地区的边际产业或衰退产业为主,这样的产业劳动生产率低,市场前景暗淡,竞争力弱,没有发展潜力和后劲,难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第3篇:市场调节的局限范文

不去耕耘,不去播种,再肥的沃土也长不出庄稼,不去奋斗,不去创造,再美的青春也结不出,下面好范文小编为你带来一些关于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1、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3、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4、什么叫外汇汇率升高和外汇汇率跌落?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

5、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6、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7、价格变动会产生哪些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会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互为替代品/互补商品)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生产规模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8、影响消费的因素;

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当前可支配收入、对未来收入预期、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和物价水平。

9、消费结构的含义?变化趋势?

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变化的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

10、恩格尔系数的含义?变化的意义?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11、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消费心理主要有:

从众、求异、攀比、求实心理

12、怎样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消费观)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1、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调节生产。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④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3、如何使公司(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公司如何经营才能成功)

(1)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4、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1)党和政府的就业政策:党和政府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

(2)劳动者:每个劳动者都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①树立自主择业观 ②树立竞争就业观 ③树立职业平等观 ④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5、投资方式有哪几种?怎样投资才是科学的?

投资方式有:

(1)存款储蓄:特点是灵活方便,比较安全,收益低。(商业银行主要业务是存款业务、贷款业务和结算业务。)

(2)购买股票:高风险、高收益

(3)购买债券:稳健的投资

(4)购买商业保险:规避风险的投资

(5)直接投资等。

注意:(1)要注意投资的回报率,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

(2)要注意投资的多样化,不应只局限在银行储蓄上,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给我们带来了跟多的投资机会。

(3)投资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

(4)投资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做到利国利民,不违反国家法律、政策。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1、我国初级阶段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制度: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我国的分配方式主要有:

1) 按劳分配(公有制) 2) 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个体经济)

3) 按生产要素分配 (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土地和管理等。)

2、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

1)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如何实现社会公平(缩小收入差距)?

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②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③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项重要举措。

完善分配政策,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通过加强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

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调节财政支出,保护中低收入者的经济利益,减轻老百姓的经济负担。

增加社会保障支出,使更多的人特别是中低收入者能够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3、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是什么?怎样实现二者的统一?

(1)效率和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一,两者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第二,两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又存在矛盾。提高效率必然牺牲一些公平或保证公平必须放弃一些效率。

(2))怎样实现二者的统一?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②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4、财政收入的来源?影响因素有哪些?

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的)和分配政策。

5、财政作用

1) 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 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 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平稳运行

6、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增值税——对企业的增值额征税。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个税特点: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7、违反税法的行为有哪些?(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8、公民如何做到依法纳税?

(1)公民增强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意识,自觉依法诚信纳税,积极行使纳税人权利。

(2)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计划和市场

市场调节:无形手(遵循价值规律——通过价格、供求、竞争实现)

国家宏观调控:有形手(三个手段)

2、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1)实施严格的市场规则(准入、竞争、交易)

(2)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3)每个经济活动参加者都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3、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有哪些?(为什么市场经济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2)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3)后果:如果仅有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基本标志。(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1)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2)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

6、我国的宏观调控

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主要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手段【经济计划+经济政策(财政、货币政策)】、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7、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8、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

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9、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实质?

(1)主要表现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2)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国家为主导的。(3)载体:跨国公司

10、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

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1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的影响?

积极影响: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消极影响:给国内的许多企业带来生存危机;对我国产品实行某些限制性措施;反倾销诉讼案会有所增加。

12、我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

第4篇:市场调节的局限范文

当然,这一过程是漫长且沉痛的,但又时必须接受的。从2012年元月起,晋煤、阳煤已经上调了集团旗下尿素企业的采购价,照此趋势,差异化煤价难以持久,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河北阳煤正元还在规划以粉煤气化作为生产工艺的80万吨尿素项目。或许正是应了那句“靠人不如靠自”的老话了。很多曾经的行业“领头羊”也在这场竞争中感到了压力,已逐渐着手于生产工艺的优化。例如:山东鲁西已于去年投产的东阿尿素项目;河南心连心也计划在2013年投产一套新装置。这些新工艺的特点便是令生产每吨尿素的成本不高于1700元。

当然,对于降低成本而言,老企业的做法多是从工艺角度改进。而很多新建尿素企业确是从原料角度出发。如图3所示,这些企业选址主要在新疆或内蒙。原因就是利用两省的低价煤以及天然气资源。同时,这些新建装置也大都采用了褐煤炉、粉煤气化等先进工艺,以保证其生产成本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处于低位。

据预测,2011年至2012年上半年,我国尿素新增产能大概在520万吨左右。这样看来,虽然有320万吨淘汰产能为国内尿素市场供求“减负”,但无奈于新增产能过多,供求失衡的难题仍未得到解决。但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增加,相信还会有更多的落后产能被行业所淘汰。

综上所述,国内尿素行业似乎正在经历着一场变革,而在行业整合与市场调整的过程中,势必会出现诸多方面的转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转变一:小企业退出,大企业扩产。小型尿素企业由于资金实力有限,很难做到自储,只能靠资金链周转,一旦产品滞销,除靠降价促销便再无他法;大企业则在抵受资金压力发面更胜一筹,且能在低价期自储,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或许未来2年中,国内尿素企业数量有望减少到十位数。

转变二:品牌覆盖区域的更换。由于近年来尿素新增产能较多,且分布情况与早期截然不同。以前企业选厂址多会在:山东、河北、河南、山西。而如今新建项目更多的选在西南以及西北地区。这将过去的一些跨省销售渠道发生改变。比如以往东北地区需要从省外采购丰喜、鲁西、东光等品牌的尿素。而在今后很可能就会放弃南下采购,转而从内蒙进货。而在国内其他区域的市场上,近年来也增加了以一些省外的新品牌。由此可见,品牌之间乃至价格之间的竞争还会更加激烈。

第5篇:市场调节的局限范文

民法的起源是来自于古罗马的产物,那时人们从事商品交易十分频繁,因此都需要一个共同遵守的规则,以免破坏交易秩序。所以,渐渐出现商品进行交换的规矩,这种规矩慢慢发展形成完善,形成民法。商法的起源来自于中世纪的欧洲,也是从事商品交易的人们需要有一个共同遵守的规则来实现商品交换,这样的规则也可以解决商人之间的纠纷,因此,逐渐形成商品交换的规则,大家共同遵守,慢慢逐渐完善形成商法。在大陆法系中,主要体现的是学者认为商法与民法都是保护商品交易者的利益,只是商法更加复杂,更加细致,更加特殊,因此,他们认为商法是民法的特别法,两者之间多有相似之处。

二、民法与经济法之间的关系

上述说过,民法是商品经济的产物。从事交易的人们渐渐需要一个共同遵守的交易规则来维护交易秩序,保障商品流通,于是,商品交换的习惯产生,进而习惯发展为法。经济法则是商品经济高级阶段的产物。主要是以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矛盾分化开始的,在经济关系中,对于违反行为人运用民法的强制手段已经难以解决的时候,必须以国家的形式来解决矛盾,因此,运用管理约束经济体制的准则出现,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经济法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社会矛盾体制和资源配置模式,从更为广阔的角度保护社会经济利益。经济法与民法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适用的调整对象有部分重叠,在经济范围内,经济关系的调整范围有着一定的联系。这是因为民法的重要调整对象之间的财产关系,实质上是经济关系,作用法律规则,两者都是在当事人的合法的经济利益的保护下,保障公民的权力,维护应有的经济秩序。民法作为调整民事的法律,主要体现的是自然人和法人之间的关系,人人平等,突出个体的重要性,保护自然人的权力和自由,主要是以当事人的权力意志及其义务作为准则的,国家没有给予更多的干涉。如果自然人有违法行为,主要以民事制裁的形式处理解决。经济法主要是以国家作为管理范畴,协调和约束国民经济中的各种经济关系。其着眼于全社会的长远利益,以社会原则为准则,强调全社会的共同利益,以强制性规范为主,对于违法行为,可以采取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来制裁,具有强制性。所以说,经济法是兼顾国家和市场共同行为的法,经济法为纠正社会不公而采取的种种积极措施或手段上。民法与经济法的关系也是相辅相成的。

三、商法与经济法之间的关系

全世界学者对于商法与经济法之间的关系也是有着分歧的,但是在我国,商法与经济法之间的关系没有多大的矛盾,也没有过多的关于商法和经济法的争论。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一直以来,商人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没有独立的法律地位,这也与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性质有关。纵观我国历史,以儒家思想为主的国家,从古至今都是遵循仁义,没有达到以商业为本位的国策。现代社会中,商法的完善和发展还需要更多的实践与研究。企业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并且会应用到各种法律法规,如果企业之间发生纠纷的话,调整它们之间关系的可以用民法或者商法,但是必须要看企业纠纷之间的侧重点是什么。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主要是关于企业资质审查,产权,公司财务,税务,财务,审计的定义,环保等的监督和管理,特别是对企业管理的宏观发展等的影响。企业调整商业法主要是把它作为商事主体也就是商人对待。做为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这与商人是有着一样的属性的。作为企业营利活动中的商业法律调整的主要内容,也是体现各种商业行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主要是经济关系在国家权力的介入,发生规律,在经济活动的组织与管理。经济法是必要的,主要是它可以使协调,稳定,国民经济快速、持续的发展。商法应以企业为核心的调整。由于核心内容体现了本法的商人和商业行为,因此吸引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和认可。现如今的经济社会,人们的生活中都会涉及到经济活动,因此,也会涉及到经济法律等相关法律法规,其中关系复杂,不是单一一门法律就可以调整的。在未来社会中,处理与此相关的社会活动更加需要综合性较强的法律法规。现在社会以及未来社会都是经济社会,而且是知识型的经济社会,法律与经济关联会更加紧密。法律可以建立经济关系,并且决定着经济关系的内部构架。现在把法学与经济学结合起来比较普遍。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商法,民法以及经济法的作用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法商法以及经济法的转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需要商法,民法以及经济法的共同调节,这种调节规律可以说是一种价值规律,重点在于外部表现。同时,又是以国家为载体的能够在经济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法律,对全社会经济进行管理,能够保障对国家的有效调节。我国在开国以来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时代,人们并没有注意到市场调节以及价值规律的重要性。我国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制度并存的状态。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体制比较单一,有局限性,国家对于经济的管理比较详细,很多企业没有进入到市场,这样的话,民法和商法也会受到限制,经济法也没有得到发展。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国家立法没有完善的情况下,管理国家经济的一些方面会受到限制,在经济法中,比较多的是行为方式上的规范,没有强调鼓励提倡性规范。在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国家的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经济运行体制比较偏重于市场调节,因此,与之相关联的民法和商法的规范也会有相应的改变,在完善经济法的同时,也需要完善商法与民法。在我国,经济法与民法和商法在调节对象,范围和规定方面都有着一定的联系的。由于我国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国家管理方面常常比较局限,对于经济行为的管理形式主要是以间接调控为主,经济法的管理作用就先对比较有局限性了,而此时,民法及商法的应用范围相对就比较宽泛。随着我国的各项工作的进步和发展,经济法与民法以及商法的内容也是要逐步在改变的。对于企业和公民的经济活动方面,国家已经确定其作为经营自主的地位,有自。对于其经济活动方面的管理,主要是制定其活动的应该遵守的规范,调节和监督企业与个人的经济活动。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国家主要在调节经济结构,增强国家实力,鼓励社会个人进行投资,这样民法与商法的作用也会得以体现。国家主要是用于宏观调控,制定相关的法律条例,政策,组织协调市场经济,保障社会公众服务,国家也在采取更多的民法与商法条例进行宏观调控。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引起了商法,民法以及经济法的内容条例的变化。

(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后,民法商法以及经济法的转变

在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建立了与之相适宜的经济法,民法以及商法体系。社会主义经济活动比较丰富,内容较多,需要调节民事法律的基本法,也需要调节经济的特别法,相互补充。我国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和正常,但是并没有完善,对于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方面,行业经济管理方面,为经济活动体提高相关社会服务方面都需要完善立法。经济法作为独立的能够有其内在体系的独立法律体系,能够使国家经济管理方面有着一定的协调作用和统一规范化管理作用。对于经济法与商法以及民法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既相互联系又是有着相互区别的。在法律的实施内容上来看,经济法主要是调整国家国民经济的关系,主要侧重于国家的宏观调控,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对于国家经济的微观管理。民法和商法主要是针对与公民个人和企业之间的关系的协调管理,主要侧重于人身关系的管理。就商法与民法的表现形式上来说,其发展都是由相关的一些细小的条例组成,基本法律条例在内容上有所不同。具体来说,经济法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可以细分为包括财政法,税法能法律,而民法和商法从管理方面上来说可以具体分为调整归属权,债权等涉及到家庭以及继承关系的方面。对于国家微观经济方面,经济法与民法和商法的适用范围有时会有所重叠。对于国家管理范围使用中,会出现某一事例中会同时用到经济法,商法和民法的内容。经济法中与民法和商法相互重叠的部分内容,主要属于商法的内容。可以说,商法是民法中一个独特的部分。商法规范中可以看到会有公法的部分,但是并不是主要部分。现代国家商法中包括企业法,保险法,票据法等含义比较广的领域的商法。但是在一些特殊行业部门中,由国家统一管理,经济法就占主要地位了,森林法,银行法,铁路法等体系都属于经济法中的重要部分。

五、结语

第6篇:市场调节的局限范文

我们将目光放在每一所网吧身上,认真听取、分析每一位业主遇到的成长瓶颈,我们没有奢望藉此找到阻碍网吧行业发展的瓶颈,仅仅是希望能为所有网吧行业的参与者提供一些参考。

正如其他服务业,例如餐饮业一样,网吧行业未来也将拥有多样性:既需要高档奢华的“星级酒楼”、也需要仅仅提供终端服务的“大排档”;有成为电子竞技中心、甚至配备了专业教练的游戏吧,也有成为远程教育基地、不缺乏师资力量的教育吧,或是拥有大量影视授权、业务直接冲击影院的“影院吧”;而对于经常旅行的客户,也许同样需要气氛相同、收费标准相同、会员优惠卡通用、服务项目相同、甚至直接与企业签约提供异地办公服务的“连锁商务店”。

而这些形形的网吧形态决不会从空中降临,只会从已有的和将有的行业成员中涌现。我们诚恳地希望,每一个行业成员都有机会存活、发展、壮大,甚至成为特色经营、地区经营的样板。

然而,市场无情,机会不是属于每一个业主,当网吧行业成熟时,注定有些人会出局、也注定有些人会壮大。

或许对于行业整体来说,大部分业主的出局恰恰意味着行业的成功;但无可否认,更多业主的生意兴隆,更符合网吧行业的特色。我们能为大家做的仅仅是寻找:在目前阶段,大家在经营中遇到的困难,然后分析这些困难的成因,并试图找到解决方法。

我们相信:更多业主的成功,就是行业的成功。

网吧成长的九道瓶颈

沐 之

每一名业主都面临着竞争的压力。在不同地区,不同的业主面对不同形式的竞争,从而感受到不同的压力――或者说每一所网吧,都面对着自己的瓶颈。

90位业主中,不止一位提出了多个问题;将这些反映汇总起来,我们一共得出九道瓶颈。

瓶颈一:黑网吧

37人次表示:尽管政策很严,但黑网吧、关系网吧的存在,还是严重分流了上网顾客。

瓶颈二:总量供过于求,市场盲目跟风

24人次表示:地方发放牌照过多、以及学校附近网吧密集,导致他们的收入减少。

瓶颈三:市场受限

17人次表示:限制经营时间、限制未成年人进入,影响他们的收入与成长。

瓶颈四:缺乏人才

12人次表示:缺乏好的店长、网管、大堂经理、分店经理,已经成为自己扩大经营的瓶颈。

瓶颈五:多头管理

12人次表示:文化、公安等不同部门,均对网吧拥有发号施令、生死予夺的权力,造成了他们经营上的障碍。

瓶颈六:执法扩大

9人次表示:当地执法人员利用网吧经营中一些问题,动辄进行扩大处罚,影响他们的网吧经营。

瓶颈七:政策力度不够

7人次表示:现行政策力度不够,不能在市场调节之外促进两极分化,使小网吧、差网吧不能及时淘汰,正促使自己的经营也不得不陷入恶性竞争。

瓶颈八:经营能力不足

4人次表示:自身的经营能力、经营思路是真正的问题,正严重阻碍着自己的发展。

瓶颈九:牌照限制

1人次表示:牌照难得的现状不改变,他扩大经营的抱负将无从实现。

这九道瓶颈,相互间有矛盾,例如瓶颈九所提的牌照限制,恰好与瓶颈二所说的“总量供过于求、市场盲目跟风”相反:但更多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交织,例如黑网吧的竞争、既与牌照限制有关,导致许多网吧业主不得不“地下经营”,同时,也与躲避“经营时间、未成年人”等经营有关。而且,“总量供过于求、市场盲目跟风”也与“牌照限制”有一定相关性:如果不是有“牌照限制”,外界或许对网吧行业有更多认识,不再简单地作出“垄断经营一定有暴利”的判断,“盲目跟风”的现象也会得到一定缓解。

然而,这看似自相矛盾、难以拆解的九道瓶颈,其实只是现象、还是有其客观规律可循,透过这九道瓶颈的表面,我们能发现更多问题。

尽管九十位业主的基数过小,使我们不敢断言这就是行业瓶颈的全部,但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九道瓶颈”的现象分析,能够得出一些有用的结论。对于无论是正在行业中打拼的业主、还是持币待入的投资者、以及行业市场的调节者,都能够有一点点启发。

行业分化

我们能够得到的第一点启发,就是目前网吧行业整体发展的不平衡。

在上述的“九道瓶颈”中,只有经营能力不足、牌照难求是属于发展瓶颈,而其他七条,都是求生的呼唤。或者说,只有极少数业主表示:他们需要更多的牌照、更强的经营能力来推动事业发展;而更多业主声音与其说是发展的瓶颈,不如说是对行业恶劣环境的抱怨。

而且,九十位业主中,仅有一位提到牌照难求限制了他的事业发展,但当我们的记者采访一些较有名气的业主时,他们大都表示出了对牌照政策的不满――这几位能够经营好网吧、有能力扩张的业主正受限于牌照,而这几位业主,分布在重庆、成都、西安、上海、北京等有限的几所城市中。

而这些城市中,既有九试点城市之中的,也有不在其中的,仅仅拿九试点城市来说话,只是一腔情愿;显然,营业时间并不是影响网吧利润的主导因素。而仅仅归结为网吧经营者的运气或能力,也颇显牵强。借鉴一些行业成功者的经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精明的业主应该学会选择市场。

导致这几所城市的网吧业发展水平远远高出其他城市的主导因素,是市场需求。北京、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其消费实力勿庸置疑,而当地青年人对时尚的领先,也是电子竞技等网吧营业活动越开越火提供支持。重庆、成都是我国有名的休闲城市,市民对娱乐活动的参与热情向来极高,而且,重庆、成都的汀媒体众多,汀普及教育国内领先,甚至令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钦羡;当然,另外一些主要的因素还包括:我国城市中有钱、有闲的特殊阶层――大学生也是网吧的主流消费群体。大学生对网吧行业的支撑作用,表现在西安这样的既非试点城市、又非高消费的城市,借助当地大学多的优势,西安网吧行业能够吸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助学费用,也在客观上带来了西安网吧行业的繁荣。

而且,在不同地区,网吧的市场需求模式以及程度也有很大不同,上海、西安等城市多以电子竞技作为主要经营方向,而在另外一些地区,网游、视频等项目更受欢迎,北京一些面向城市“灰领”的网吧,经营项目主要就是为这些城市中的忙碌者,在下班后到入睡前的短暂时间中、提供一个能静下心来看一部电影的就近场所。

这样的细分,不仅表现在不同城市间,在同一城市,不同地段的网吧,也已经因为附近人群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细分。而这种经营方向上的细分,也导致同一网吧行业内,却表现出不同的利润率。

例如,局域网电子竞技类的网吧,其消费群体特征为年青、时尚、花钱大手大脚,即使与其它网吧收取相同的机时费,这类网吧的饮料销售收入等周边利润也会高出一截。而单纯提供接入服务,并没有形成固定群体的网吧,不仅饮料等周边收入低 于电子竞技网吧,还更容易受到黑网n巴以及家庭宽带的冲击。

不同的消费水准、不同的经营范围、不同的消费群体等诸多细分因素,使整个行业表现出极大的不同。

或许这一点首先能给大家的启发就是:网吧经营者要根据自己所在城市的消费水准、主流客户的消费习惯来合理安排自己的经营方式,并通过配置、环境、收费方式、促销活动等加以体现。

牌照背面

另一个启示来自牌照。

正如前文所说:一方面,牌照限制了部分业主扩大经营,另一方面,却有更多业主在抱怨总量过大,而提出现行政策力度不够,不能在市场调节之外促进两极分化,淘汰部分总量的业主数量更多。

两种相互矛盾的说法让人难以分辨:网吧行业总量究竟是过大还是过小,牌照等准入政策究竟是过严还是过宽,市场调节之外的行政干预究竟是过度还是不足。

而事实上,牌照政策最初是作为“问题行业”的特征进入网吧行业,到目前为止,牌照的暗示依然更多是“带有较大社会风险的问题行业”、而不是“带有暴利的垄断经营行业”。只是当行业总量被人为压缩后,自然呈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换句话说,是牌照政策下的虚假繁荣正在引诱盲目投资。

在一些地区,网吧行业牌照一旦开放,立即涌人大量中小社会投资者。这些中小投资者与黑网吧的不同之处在于,黑网吧投资者可以更容易的抽身,而“白网吧”投资者发现投资失败时,却往往因为牌照等无形资产难以兑现,而无力撤出。

可以说,是牌照政策吸引了投资者、也是牌照政策滞留了投资者,同时,更是牌照政策阻止了投资者。这不是牌照政策在不同地区的表现,而是在同一地区的表现。牌照政策在阻止一部分投资者的同时,也吸引一些盲目投资者,并将其滞留行业。这就是为何我们的采访中,既有视牌照政策为瓶颈者、也有视牌照政策为救星者的原因。

其实,对于整体而言,优胜劣汰的实现恰恰是行业发展的体现,而牌照政策,正阻碍这种市场进化的趋势。

无论是牌照政策的既得利益者,还是被牌照束缚手脚的激进者,从市场角度看,都是牌照的牺牲品。正是牌照的保护,造成既得利益者的惰性,以及行业的竞争乏力。这部分既得利益者――抱怨总量过大、提出政策力度不够的这部分业主,长期处于政策保护下,正逐渐丧失市场竞争能力,如果他们不能醒悟过来,努力从自身的经营能力做起,必将在网吧行业下一个发展阶段折戟沉沙。

事实上,黑网吧带来的竞争问题也源于牌照。这样说的原因,不在于“没有牌照准入的门槛,也就不会有黑网吧”的说法,而是因为黑网吧实际上承载着更大的经营压力,黑网吧既不可能大张旗鼓举行市场活动,还经常遭遇执法人员甚至社会闲散人员对其的恶意骚扰,并无法寻求法律保护,同时,黑网吧不可能占据临街、商业区等开店良址;一方面,“白网吧”业主在控诉“黑网吧”抢了奶酪,另一方面,“黑网吧”业主何尝不在羡慕“白网吧”。

无论是希望不受牌照约束而放手淘金的强势业者、还是正得益于牌照政策下网吧行业虚假繁荣的业主,最终都不得不投入到纯粹的市场竞争中。而总量控制下的繁荣,并不能为行业带来本质的提高。

我国过去几十年计划经济的历史告诉我们:不能做大蛋糕、只是依靠政策门槛来限制分蛋糕的人数,这种利润率、总需求得不到增长的行业,永远无法实现真正的成长。

法规欠缺

在业主们的反映中,网吧行业的多头管理、执法混乱正成为经营者的心病。

多头管理的表现是:无论文化、公安还是哪些部门,都可以对网吧指手画脚,经常出现同一个问题,公安这样要求、而文化那样要求的情况。而在执法混乱的表现中:无论是大问题、还是一个小烟头,公安、文化都有机会对网吧实行重罚。对网吧的处罚,是“执法单位多、执法内容多”。

在这种情况下,网吧业主们好像囚徒,每天提心吊胆,不知道自己会因为什么问题不达标而遭到重罚。用安徽一位业主的话说:“我们开网吧的是最苦的。”

尽管一些媒体、观察家、业内人士将“多头管理、执法混乱”的原因,归结为“执法人员素质不高、利益驱动、缺乏监督”,但本刊记者却在调查中发现,“执法人员素质不高、利益驱动、缺乏监督”这三点原因是我国目前所有行业都面对的问题。

都是相同的状况,为何只有网吧行业最痛――难道仅仅是因为网吧行业曾经被妖魔化?

另一方面,我们还会发现:在网吧管理的一些项目上,会出现既无执法单位、又无执法依据的“两无现象”。例如:如果餐饮业的餐具或公交车的扶手病菌严重超标,必将引发轩然大波,但诸如网吧键盘病菌严重超标的问题,却始终无法可依、无处能管。

将“两无现象”与“两多现象”结合起来,其实,网吧行业面对的更多是法律法规不健全的问题。

毕竟,网吧行业是一个新兴行业,即使在全球范围内,也很难找到我们可以借鉴的立法经验。

一个行业从萌芽到成熟,需要时间,对于广大业主而言,“如果你不能改变环境,就请你适应环境”这句话最合适;尽量让自己的行为合情合理,就是最好的应对。

行业素质

九十位业主中,有十二位业主表示:缺少人才制约了他们的事业发展,有四位业主表示:自身的经营能力不足,是制约事业发展的瓶颈。

然而,更多“业外人士”却对此不以为然。他们认为,网吧行业所需的技术、管理技巧都很容易得到,网吧网管不会比机房网管、集成工程师更难,管理一个网吧,不会比管理一个餐馆更难。

真正出现瓶颈的,是网吧行业的局限性。

首先,是行业利润的局限;至少在目前,我国大多数网吧还停留在依靠“机时费”度日的阶段,而且,众多网吧都不能提供更多的附加价值,顾客在网吧唯一能得到的,就是互联网终端的使用权。行业利润不高,当然吸引不进高素质的资本与管理、以及高素质的人才。用一位业主的话就是“有那样的人,你出得起那份钱吗?”

其次,是行业门槛的局限;网吧行业没有突破“机时费阶段”时,其经营中遇到的管理、技术问题都不难,但获得一张牌照却难上加难。网吧行业的门槛不在资金、不在技术、而在政策。而网吧行业最初起步时,就被社会闲散资金当作最简单的创业方式。

简单的含义是;资金小、技术低、管理容易,而到了今天,网吧行业正逐渐开始走向成熟,但最初进入行业的业主们,依然抱着这种“资金少、技术低、管理容易”的心态面对网吧经营,瓶颈当然发生。

所以,无论这些业主抱怨的是自己还是员工,最终的结论,都是业主自身的问题:是追加用人成本、还是快速为自己充电,抑或听任被行业淘汰,选择不多。

网吧细分

第7篇:市场调节的局限范文

一、我国宏观调控体制

我国的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主要借鉴与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宏观调控的相关知识,包括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两大经济学派,使我国从分认识到自由市场与政府干预的相互关系,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参考意义。

我国宏观调控体制主要是指我国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整体管理,从经济发展的全局利益和整体利益考虑,通过各种手段,主要运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对于市场经济的运行进行管理和控制,促使经济运行总量与结构的优化,从而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我国宏观调控的作用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最为有效的方式,自身也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有着很多无法通过自身调控的不足,例如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市场调节的无效,对于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很大波动,对于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资源的市场配置无法充分发挥。同时,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无法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来调整,如一些公共产品和服务,区域发展出现的不平衡现象,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等问题。所以,在发挥市场在配置的作用时,必须进行从宏观上进行调控,才能弥补市场经济自身的不足,使市场经济能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从我国体制来说,共同富裕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这就要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国家要起重要的引导作用,通过科学的调控分配,保证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保证经济发展的效益,促进社会的更加公平。当前,虽然我国市场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在经济运行中仍有很多问题存在,这就需要宏观调控来解决相关的问题,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实施宏观调控中,要不断改进和修改,结合实际情况,适应新环境的变化要求。

三、我国宏观调控的具体措施

1、适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针对我国目前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制定适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会取得很大的成效。对于部分行业出现的投资过热、行业结构不合理、通货膨胀等问题,政府应该通过提高准备金率、减少货币供应量、消减财政赤字、减少地方债务发行规模等措施,达到对行业不合理的盲目投资问题的治理,从而道道经济结构的优化,是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在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要注重二者的配合,强化货币政策对刺激总需求和调整总供给的作用。

2、及时调整财政政策。通过对财政政策的调整,改善社会人员就业状况。目前,我国存在劳动力充足过剩现象,对于严峻的就业形势,我国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对财政政策及时调整,改善就业难现象。具体可以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建立针对下岗工人的再就业培训,提升技能,保证资金的专项专用,保障未就业人员得到技能培训;还可以与相关部门协商,设立专门的资金,鼓励和重点扶持一些对社会就业贡献较大的企业,并提供信贷支持,帮助企业不断发展,并能逐步增加就业人员。最重要的话,通过财政政策的调整,达到以促进就业为主,失业保障为辅。

3、推进税收制度改革。通过税收制度的改革,是社会更加公平。当前,我国税收主要针对生产和经营环节,整体的税收制度还不够完善,在社会公平方面发挥的作用相当局限。政府应该深化对税收制度的改革,完善相关的税收体系,对收入进行合理的再分配,缩小当前社会巨大的贫困差距,使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4、加强金融体系建设。对于金融体制,一方面是改革,一方面是完善,通过对体制进行深化改革,促进市场体制的建立和二元结构的调整,保证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为宏观调控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宏观调控的作用通过政策的引导,顺利传递到微观主体上,保证调控的效果。

5、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通过对产业政策的合理制定和引导,保证产业发展的正确性,防止盲目跟风、重复投资现场的出现、产业政策的制定要包括很多方面,如产业结构、产业规划等内容。对于产业发展过程出现过快过热的情况时,可以积极运用金融和财政政策,合理控制,达到合理发展范围内。并通过科学的政策引导,把握产业发展的方向,使整个产业体系更加科学合理。

6、注重区域间资源互补。政府应该针对各区域的特点,进行优势互补,使整体得到协调发展。目前,我国各区域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中西部地区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落后较大,但近年来,各地都纷纷上马很多项目,和地方财政相结合,区域间的竞争更大,而合作较少。针对这种情况,中央要及时控制把协调,防止地方盲目过分发展,可以在政策方面对中西部进行相应的扶持,引导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进行合作,实现资源互补和共享,缩小区域差异,实现协调共进发展。

第8篇:市场调节的局限范文

财政税收,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获取的一切资金的总和。财政税收对于促进国家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财政税收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市场对资源进行配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譬如经济领域的行业垄断现象、公共设施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等。要想改变这些现状就需要政府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利用税收政策来保障公共设施的建立,通过税收来改变垄断性质的企业与经济领域,使得资源配置更好地发挥效应。其次财政税收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减小社会收入差距。市场经济调节下的分配制度拉大了收入差距,通过财政税收可以适当缩短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在市场经济调节的情况下,国民个人收入不同,而且差距较大,为了促进社会公平,政府可以通过改变税收基点,征收个人所得税,缩短社会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除此之外,市场调节的局限性使得经济领域出现不公平竞争的现象,譬如通过资源与价格优势获得更好利润,市场机制失调,为此政府需要通过税收进行合理调节,以创造平等竞争的经济环境,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最后,财政税收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监督经济活动的作用。在税收的过程中,政府可以随时掌握企业的运行状况以及资金来源的合法性,配合其它司法部门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压制,保障经济在运行过程中的环境氛围,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财政税收现状分析

(一)财政税收监管制度

根据对我省各个县的税收情况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财政税收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众多问题。譬如地方政府干预税收政策执行以及越权减免税;除此之外企业为了逃避纳税谎报应纳税数额,骗取国家优惠政策,这些现象的存在都是由于国家在地方财政税收制度方面还存在一些缺陷,为此需要出台相应的地方监管制度,规范地方财政税收。

(二)公民纳税意识不强

现如今,我国居民还存在纳税意识不强的现状,偷税、漏税、拒绝纳税等行为时有发生,而且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市场纳税主体不断向重复征税少、税负轻的行业转变,这些现象的存在使得财政税收在国民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弱化了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力,制约经济的发展。

(三)税务管理工作不到位

由于地方税务部门工作结构不合理,征税工作者工作量大,对于企业一年内的经营状况不能得到全面的了解,一方面可能是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另一方面是由于时间受限,工作量大,这些情况的存在不断增加了纳税人偷税漏税的心理,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除此之外一些税务局税务稽查职责履行不够,有的甚至未开展税务稽查工作;一些地方税务局发票申请表填写要素不全的问题。

三、财政税收现存问题的解决策略

国家加强对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的发展,更好地解决了现阶段出现的收入不公平、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现象。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财政税收工作的重要性,并对目前地方出现的财政税收问题进行解决。

(一)加强税收监管制度

财政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建设,保障国民对公共设施的需求具有重要的作用。财政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各方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面对现如今出现的偷税漏税等现象,政府需要不断加强监管制度,对日常税收情况进行审计,提高税收工作的效率与质量,确保国家财产不受到损害、国家财政税收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增强公民纳税意识

现如今,我国公民纳税意识较差,并未充分认识到财政税收的重要性,以至于出现了众多偷税漏税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地方政府需要加强对纳税行为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现如今快速发展的科技设备,通过电视、网络、报纸专刊等平台宣传财政税收的重要意义以及公民作为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

(三)提高税收工作的质量

在经济与科技快速发展的状况下,我国政府在税收方面逐渐实现税收网上交易、税务网络监督等现象,地方政府在开展税收工作时,需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化设备,并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制定新的纳税监管制度,确保公民准时纳税,避免偷税漏税现象的发生,维护国家资源。除此之外,税务监管采取下户巡查和日常辅导的形式,及时了解生产经营情况、掌握重点税源变动信息,提高税收工作的效率。

四、结束语

第9篇:市场调节的局限范文

长久以来,关于经济法是不是一个独立的部门法一直在人们的讨论之中,直到2001年其独立的地位才最终确定。但是经济法的理论体系还没有成熟,一直处于发展之中。为了巩固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成果,规范市场行为,保障经济运行,建立一套完备科学的经济法体系是研究经济法的当务之急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在此,笔者针对我国当下的经济法体系研究作出如下分析:

一、我国现有的经济法体系研究成果

(一)传统的经济法体系研究成果

1.北京大学杨紫烜教授所提出来的国家协调论

这种理论认为,经济运行需要国家协调;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应该由经济法调整;经济本文由收集整理法是调整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一个独立的法的部门。①杨紫烜教授提出来的国家协调论主要是立足于“管理”这个角度来构建经济法体系。按照他的观点,经济法体系主要由经济法总论、经济法主体、市场管理法、宏观调控法以及社会保障法构成。在这里,除本身就带有公法“管理性”色彩的宏观调控法、社会保障法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市场管理法这一部分它涵盖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产品质量法律制度和特别交易监管法律制度,由此可见,杨教授在关注“市场规制”这一部分时也有“宏观调控”的倾向,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将他的观点总结为“国家协调论”了。

2.西南政法大学李昌麟教授提出的需要国家干预论

这种理论认为经济法是国家为了客服市场调节的盲目性和局限性而制定的调整需要由国家干预的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②李昌麟教授的经济法体系主要有五个组成部分。首先是经济经济法的基本理论、市场主体规制法律制度,在这里市场主体规制法律制度不仅包括市场主体的准入机制还包括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其次是市场秩序规制法律制度以及宏观调控和可持续发展保障法律制度。最后一部分是社会分配调控法律制度,主要包括各种劳动法律制度和社会保障法律制度,除此之外还将财政法、预算法、税法囊括其中。

3.人民大学史际春教授提出来的管理协调论或经济管理与市场运行关系论

这种理论认为,经济法是调整以社会公共性为根本特征的经济管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一个部门法。③史际春教授所提出来的经济法体系主要由四部分构成。首先同样是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经济法主体。其次就分为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他的观点是典型的二分法,即严格区分市场规制与宏观调控,以此为基石构建经济法体系。

4.中南大学漆多俊教授提出的国家调节论

这种理论认为,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以保障国家调节,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和发展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④漆多俊教授所提出来的经济法体系的构建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除总论部分外,将经济法规则分为:市场规制法、国家投资经营法、国家宏观调控法。其中国家投资经营法主要包括国有资产管理法、国家投资法、国有企业法、国有企业改革法。按照所有制的不同,将具有国有属性的企业规制法从市场规制和国家宏观调控中单列出来,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经济法体系。

(二)全新的经济法体系研究成果

相对于上述经济法体系,湖北大学邹爱华教授抛弃了传统的将经济法体系一分为市场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的观点,以“国家调控市场的具体规则”为分析框架提出了如下全新的经济法体系:

第一编:总论,包括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经济法的概念、调整对象和体系;经济法的本质、价值和地位;第二编:国家调控市场主体法,包括市场主体设立法;市场主体消灭法;第三编:国家调控市场主体准入法,包括金融市场准入法;专卖专营市场准入法;外贸准入法。第四编:国家调控市场行为法,包括市场主体的积极义务和市场主体的消极义务,简单地说就是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第五编,国家调控市场结构法,包括国家调整市场主体结构、地区结构、产业结构的规则。第六编:国家调控市场主体经营成果分配法包括国家形成收入的规则国家收入支出的规则、国家收入储备的规则。

二、传统经济法体系研究成果评析

从整体上来看,上述四种传统理论都把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看成是构建经济法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但是,当把他们的观点摆在一起时就很容易发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各个学者根据不同的认识不同的角度,对宏观调控法和市场规制法的领域划分全然不一样。比如,价格法在国家协调论、需要国家干预论和国家调节论中属于宏观调控法,而在管理协调论中属于市场规制法;对外贸易法在国家协调论和管理协调论中属于宏观调控法,而在需要国家干预论中属于市场规制法;国有资产管理法在国家协调论、需要国家干预论和管理协调论中属于宏观调控法,而在国家调节论中不属于宏观调控法。这样一来,就会导致整个经济法体系逻辑存在很强的可变动性和主观性。因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会需要越来越多的法律规范来调整不断增加的新的类型的市场主体、市场行为。这个时候难免就会产生很多关于这些新出现的法律规范是归属宏观调控还是市场规制的争论,当这些争论最终无法得出统一的结论时,就会影响法律到体系的稳定性和可操作性。

另外,从社会实际层面来看,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宏观调控法可以起到市场规制的作用市场规制法可以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比如我们熟知的税法,按传统经济法体系的观点,它属于宏观调控法。但是它可以通过改变市场主体的自主决策和行为方式起到市场规制的作用。而产品质量法本属于市场规制法,但它里面存在的国家标准又很明显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范围。再比如市场规制中的反垄断法,它就可以利用其中的合并审查标准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

由以上分析,上述四种理论虽然从外部结构上看是逻辑清晰合理全面的,但是从内部结构上看则是体系庞杂.其内容虽包罗万象但是却缺乏有机联系甚至于彼此矛盾,无法自圆其说令人难以信服。

三、全新的研究成果评析

相对于传统的经济法体系研究成果笔者更加倾向于新的经济法体系研究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以国家调控市场的规则理论建立经济法体系有其必要性

1.它可以有效克服以上四种传统理论的不妥之处

从外部结构上看,邹爱华教授的上述理论涵盖市场主体从事市场经济活动的开始和结束全过程,使得经济法所调整的国民经济管理关系和与此有联系的各类经济关系形成全方位多环节多层次的有机整体。从内部结构上看,整个总论分论部分协调一致、前后呼应,且各个部分之间不存在相互叠加重复的矛盾构,成了完整严密的学科分析框架。从稳定性和变通性来看,由于邹教授建立经济法体系的理论是贯穿整个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因而,无论是将来的经济社会发生什么样的变革,这套理论也足以开放发展,吐故纳新。从现行性和超前性来看,这套经济法体系由现行的经济法律法规构成,并且结合了国内国外诸多经济因素,既衔接了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国情又借鉴了国际先进经济法法治经验制度,兼具先行性和超前性。

2.它可以更好地区分经济法与民商法

以国家调控市场的规则理论构建经济法体系使得国家作为经济法永恒的一个主体处于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超然地位。它发挥着指导、监督、调控的作用。这样,无论是赋予或收回市场主体资格,使其取得或丧失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还是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国家都充当着裁判者的角色,显然这就使经济法和民商法的区分更加容易。

(二)以国家调控市场的规则理论建立经济法体系具有可行性

1.从现有基础理论来看

1992年以来,中国的经济法理论上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主要提出了以下五种经济法理论:(1)国家协调论;(2)国家干预论;(3)国家调节论;(4)经济管理经济法论;(5)经济管理和市场运行经济法论。分析以上五个论点,我们可以看出其实无论哪种经济法基础理论,其核心都离不开国家干预或者说是国家宏观调控。因而以国家调控市场的规则理论来建立经济法体系有其广泛稳定的理论基础。

2.从经济法调整对象来看

就目前而言,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什么,学界众说纷纭,杨紫烜等学者认为主要包括“企业组织管理关系、市场管理关系、宏观调控关系、社会保障关系”几种。而刘大洪、吕忠梅等学者则将其概括为市场规制关系和国家宏观调控关系。但是,无论它们怎么划分,都无可避免地陷入界限混乱的状态。可是,我们注意到,在讨论经济法调整的特定经济关系之前,学者们却有这样一个共同的认识:这个特定经济关系发生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因而,从经济法调整对象或者说调整的经济关系来看,以国家调控市场的规则理论建立经济法体系有其可行性。

3.从经济法的基本属性来看

经济法的本质属性和核心问题就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通过对国民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组织和管理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繁荣经济,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那么,从这个角度上讲,国家在经济法主体结构中的地位,就像是行政法中行政主体一样,是个核心常量。所以,我们将国家这一主体从经济法中独立出来,依照它对市场主体的存在、进入、退出、行为、成果分配等过程的规制为线索建立经济法体系具有极强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