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长期投资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缺乏全面投资管理思想全面投资管理思想包括投资的全过程管理和管理主体的全面动员。投资的全过程管理是指投资管理不仅是对投资决策和资金的投资使用管理,而是从项目建设的提出、可行性报告、到项目建设、项目建设后的可行性评价等全过程管理;管理主体上的全面动员是指投资管理不仅仅是决策者、计划和财务部门的参与,而是在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但是,我厂无论是在全过程管理,还是在管理主体的全面动员上做得远远不够。
2、会计核算人员不能参与投资过程管理目前,采气二厂在投资管理上,投资核算是由财务资产科承担的,但由于财务人员工作地点远离产能建设目施工现场,参与管理的内容也仅限于投资核算和投资核对。近几年,由于项目投资大、工程量多,油气资产分布范围广,财务会计人员对油气资产的价值、性能和存放地点等不能参与全过程管理,也不能参与预算及决算分析,项目投资计划的实施、控制由建设单位-产能建设项目组具体负责,财务人员无法对投资的使用进行控制。同时,油田工程建设的特殊性,每年都有大量的未完工程,需要第二年继续实施,而下达的投资计划是包括所有工程的,这样对当年已完工程的投资是否超支无法核实,只是显示每年都有大量投资未完而结转到下一年使用。所以,财务人员投资核算的局限性直接影响到投资计划的控制和油气资产价值的真实性。
3、业务发展投资调整计划下达较晚,给投资核算造成困难第二采气厂的年度调整计划由于要先与长庆油田公司规划计划处进行核对,并经公司办公会审定后,上报股份公司、专业公司、油田公司审批后才能下达,因为流程和审批较长,下达给我厂时已经是当年的12月。而投资调整计划又是年度计划实施状况检查、财务决算、统计年报的和绩效考核的依据。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一些投资项目未以业务发展计划明确下达,但却安排先实施,使得工程项目的维护时没有依据,如果按照具体实施的项目维护工程项目,并将实际发生的成本核算到单项工程,年底又要根据调整计划进行账务调整,造成财务核算非常被动,也影响财务的监督、控制职能的发挥。
二、对策及建议
1、加强投资计划的刚性约束要实现投资核算的规范必须从源头抓起,做好项目投资的前期论证、可行性研究。所有的工程项目必须严格按照项目的申报、立项、审批、投资估算、概预算、计划的下达、工程的招标、合同的签订等规范运做。根据油田公司目前的投资管理现状,首先应增强投资计划的刚性,只有计划具有刚性,计划才能实现其指导性和约束性。但要增强投资计划的刚性,必须做好投资的前期论证、可行性研究、概预算工作。所有的投资项目在费用发生之前,投资计划明确下达,资金渠道明确,把原来“事后算账”的要钱机制变为“事前控制”,同时将投资计划控制指标签订到项目组的业绩合同中,年终考核,节奖超罚。2、强化投资单井控制指标管理由于我厂的投资计划是长庆油田根据单井地面工程标准化投资管理体系,以单井为单元下达投资的,公司对我厂产建项目组单井范围内的投资实行总量包干,下达的投资由我厂产建项目组自主控制,自求平衡,并且要按照公司投资计划和审定的建设方案细分投资控制目标,落实到与单井投资控制有关的每一个环节中。
3、加强投资的预算管理2010年长庆油田公司开始使用ERP系统后,工程项目核算从工程项目的创建、预算分配、工程成本归集、月末结转、转资直到最后项目关闭,都与以前的核算方式有了很大变化,各单位按照规划计划处下达的计划和项目进行分区块总额控制,虽然不能具体到单个项目进行预算控制,但是一旦实际发生数超出分区块项目预算总额,超出预算的凭证无法审核记账,只能与业务端进行投资核对,对核算不准确的项目进行调整。ERP系统的使用提高了对投资的过程监控,改变了以往财务部门事后算账的局面。
4、财务核算人员要参与产能建设的全过程管理在实际工作中,财务人员要想参与到产能建设的全过程管理必需做好以下四点:一是举办项目工程管理知识培训班,提高财务人员的多专业业务素质。由于投资涉及到工程计划、概预算、建设、验收等一系列过程,会计人员要想完全了解产能建设各明细项目投资的使用情况,就需要了解每项工程的概预算方案,了解每项工程的实施过程及费用构成要素。二是财务人员参与到工程全过程管理,通过对工程实施过程的跟踪分析,明确预算与实际发费用的差异,进而找出投资管理的重点。三是要从人员上保证投资核算准确和投资管理两项工作的开展。根据长庆油田的管理特点,建议产能建设项目会计核算人员由项目组管理,长驻项目组,直接参与到工程的全过程管理中,而在账务核算业务上隶属财务资产科管理,只在月末月初和年末年初回归财务资产科,开展财务凭证挂账审核、付款资料交接、月末关账、凭证交接等各项财务工作,确保财务准确核算,财务资料齐全,使得投资核算工作和投资管理工作两相不误。
三、结束语
论文关键词:投资者行为;理性投资;均衡市场
一、投资者行为理论形成与发展
自从经济学诞生以来,“经济人”思想一直统治经济学界。在古典经济学家看来,市场机制如同“无形之手”支配着“经济人”行为,市场价格能够随着供给与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社会经济始终处于均衡状态。均衡理论自从亚当·斯密创立以来,经新古典经济学派马歇尔、瓦尔拉斯及货币学派的弗里德曼,理性预期学派的卢卡斯等人的深人研究,日臻完善,成为描述市场运作方式最全面、系统的理论。均衡理论涉及到经济学的各个领域,投资者行为理论是均衡市场理论的延伸,是均衡分析方法在证券市场中的运用。
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哈里·马柯威茨(HarryMarkowitz)发表了题为《资本选择》的论文,运用收益、方差的分析方法,确立了风险资产组合的有效边界,形成了最优资产组合的思想。该理论被认为是运用均衡思想建立的最早的资产管理模型。20世纪60年代,夏普(william sharpe)和林特(Johnlinter)与莫西(Janmossion)以资产组合模型为基础创立了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APM模型)。该理论在一般均衡框架下研究单个投资者理性选择而形成的整体市场均衡,用证券市场线来描述证券价格的形成机制,即在均衡条件下证券的收益与风险成正比的关系。投资者通过分散投资化解非系统风险,市场风险则是单个证券对系统风险的敏感度(B值)。投资者依据所承担的风险得到相应的风险溢价。投资收益的正态分布和收益与风险的对称性是CAPM模型所揭示的均衡股票市场的实质。CAPM模型把均衡分析、理性选择运用到证券市场,把风险资产的预期收益看成是风险证券对市场风险的敏感度来决定的,把系统风险作为风险概念运用到资本市场分析中,被称之为证券市场理论的革命。但由于CAPM模型建立在严格的假设条件之上的,后来的经济学家对其有效性提出了质疑。罗斯(Ross1976)认为,在平均分散的竞争性市场中,风险证券组合的收益与风险在实证中是不可能测定的。20世纪70年代中期,罗斯创立了投资者套利定价理论(APT模型)。与CAPM相比,ATP放松了假设条件,认为影响证券收益的不是一个因子,而是多个因子,证券的收益同影响收益的多个因子有关(因子模型)。投资人在不增加风险的情况下寻找相同因子对相同股票产生不同影响的投资机会。因子模型表明承担相同因素风险的证券应是有相同的收益,而当风险证券的价格处于非均衡状态时,就产生了套利机会,套利活动将改变证券的收益,使证券市场达到均衡。
投资者行为理论的又一个分析视角是有效市场理论。如果说资产组合理论解决了均衡证券市场中的收益与风险的关系问题,那么,作为均衡市场的又一支点的有效市场理论(EMH)则解决了证券价格的形成机制问题。早在1900年法国经济学家巴歇利尔(I~uisbachelier)就提出了商品价格的随机波动原理,商品的当前价格是对其未来价格的无偏差估计,商品的现在价格等于其未来的期望价格。1938年,美国投资理论家威廉斯(williams)提出了证券的内在价值是由未来股利的折现所决定的。该理论认为人们可以通过完全信息及理性预期判断股票的价值,投资者的行为反映市场的信息。1959年英国统计学家坎达尔(kendal1)研究发现资产价格的变动呈随机游走规律,证券未来的价格独立于当前的价格,价格变化完全是随机的,不存在特定的规律。1970年法码(Fama)在对过去的有效市场理论进行系统的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完整的有效市场理论框架,法码(Fama)给有效市场的定义是,有效市场的证券价格总是可以体现可获得信息变化的影响。托宾认为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包括:有效信息、有效组织、有效评价。即在公开信息、市场无障碍条件下,证券价格能够被市场充分反映。转贴于
资产组合理论、有效市场理论构成了现代均衡股票市场理论的基石。“理性人”与信息充分是其共同的理论假设,均衡市场和有效市场是其理论的结论。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市场各种“异象”的积累,基于理性分析的均衡市场分析范式在理论与实践上都遇到了挑战。首先,均衡市场假设的投资者完全理性及公开信息在理论上受到了越来越多经济学家的质疑。AndreiShleifer认为投资者的偏好和理念符合的是心理学规律并不是标准的经济学模型。“投资者心态”是基于心理学的启发,而不是贝叶斯理性的概念。其次,在实证方面,席勒(Shiller1981)发现股票波动不是简单“价格由未来红利净现值决定”所能解释的。就连法马也承认,基于证券过去收益所做的预测‘与早期的研究结论不相一致。正因为股票市场存在着许多均衡理论所不能完全解释的现象,激起了非均衡股票市场理论的诞生。行为金融理论认为,实体经济与证券市场并非存在完整的线性关系,股票市场并非总是均衡的市场。因为投资者在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世界时,并不能保证完全的理性,人们的投资行为仅具有有限理性的特征,而且心理因素在投资决策与资产定价中具有不可缺少的影响力。
二、投资者行为理论要点及现实意义
(一)投资者行为理论要点
均衡证券市场理论由其前提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就研究方法来讲,均衡股票市场理论以新古典经济学理性选择和均衡分析为基础。
第一,从经济人和理性人的角度研究人的行为:在行为动机上,投资者总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行为方式上,能够在环境和约束条件下,选择最优的行动方案。所以,证券投资者总是在既定风险条件下追求最大的收益,或者在既定收益条件下寻求最小的风险。
第二,以“市场出清”为依据,阐述信息的作用以及投资者对市场信息的反映。首先,市场的信息是公开和真实的,不存在“非对称信息”;其次,信息的传播渠道是畅通的,投资者能够及时、准确的获得市场信息;最后,投资者能够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分析、判断所获得的信息,不存在对信息反映过度或者反映不足。
第三,同古典经济学一样,均衡证券市场理论是在既定的市场制度下,来研究投资者的行为,或者说,均衡证券市场理论认为:市场机制是有效的,在自由竞争的市场制度下,理性人的竞争与选择以及对收益与风险的权衡是均衡证券市场形成的动力。
在既定的理论前提下,投资者行为理论得出的结论是证券市场是均衡的市场,均衡市场的特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84年后的农业增长率的急剧下降引起了产权改革是否是核心,是否要私有化的争论。其中投资是争论的焦点之一。但是不同的观点相对应的实证分析还没有得到一致的,令人信服的结论。本文系统的分析了地权稳定性对各种农业投资,特别是固定于土地的长期投资的影响,同时考察了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尝试着对这场争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我们的理论模型指出地权的不稳定性抑制了长期投资,但对其他投资的影响随外生约束的变化会有所不同。小调的负面影响较小,而合适的补偿机制降低了大调的负面作用,其他因素对投资的影响方向也随约束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农业的低比较收益对投资有着双重的重要的负面影响。
实证分析证实了地权的不稳定对长期投资显著的负面影响,而且大调的影响大,小调的影响小,也证实了补偿机制有正向作用。我们同时得到了:小调刺激了化肥的施用,也减少了农业劳动投入,而大调对两者的影响基本不显著。这种差异证实了约束条件的变化的重要影响,也暗示了农业的比较收益的重要性。另外我们还证实了非农就业机会,村组的相对应的长期投资都显著的降低了农户的长期投资,进而我们对产权核心论提出了质疑。
关键词:地权稳定性,大调整,小调整,长期投资,短期投入,劳动投入,农家肥,农业比较收益,约束条件,村组投资,补偿机制,集体所有制,产权核心论
LandTenureSecurityandFarmerInvestment:TheoryandEvidencefromChina
Abstract
Thesharpdropintheagriculturalgrowthrateprovokedahotdebateaboutwhetherthemainproblemlayinlandrightornot,andwhetherweneededtoprivatizelandornot.Investmenthasbeenoneofthefocuses.Noconvincingempiricalevidencehasbeenprovidedeithertovalidateorinvalidatethearguments.Ourpapersystematicallyexplorestheimpactthatlandinsecurityhasonagriculturalinvestments,especiallyonlong-termandland-savinginvestment.Wealsoanalyzeeffectsofotherelements.Wetrytogiveourcontributionabouttheissue.
Ourtheoreticalmodelpredictsthatlandtenureinsecurityadverselyaffectslong-terminvestment,buttheeffectsonotherinvestmentsdependingontheexogenousconstraints.Partialadjustmenthaslessnegativeeffect,andsomeproperrecoupmentmechanismsalleviatethenegativeeffectofrearrangement.Theeffectsofotherelementsoninvestmentsarealsodependingonexogenousconstraints.Andwepointouttherelativelyloweryieldofagriculturehastwoimportantnegativeimpacts.
关键词:负债融资;投资行为;治理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落实企业改革,我国企业的权责利关系开始理顺,逐步形成了相应的责任和风险约束机制。与此同时,我国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呈现出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如过度投资、投资效率低下等。目前已有众多学者对上市公司的非效率投资行为进行了剖析,但大多都是从股权融资角度入手,从负债融资的角度研究其对上市公司投资行为影响的文献相对较少,使之成为企业融资理论研究中亟待完善的领域。因此,本文从负债融资的角度来研究其对投资行为的影响,进而分析负债融资对非效率投资的治理作用。
一、不同结构的负债融资对投资行为的影响
在研究不同结构的负债对投资行为的影响时,本文中假设公司存在债务资本,且股东与经理人利益相一致。
(一)不同期限的负债对投资行为的影响
按照负债期限长短的不同,债务可划分为流动负债与长期负债。从我国企业的负债期限结构来看,近年来,我国企业的债务融资中流动负债比例明显高于长期负债。负债本金利息或货款的近期固定支付,使得经理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倾向于短期投资,较少考虑长期投资,因此流动负债与长期投资的规模负相关。再者,根据营运资金管理策略理论,其实证研究表明,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大都采用中庸型营运资金管理策略,流动负债与流动资产呈现出同方向的变化趋势,因此流动负债与短期投资规模正相关。
(二)不同类型的负债对投资行为的影响
按照负债来源不同,可将负债分为银行借款、商业信用、公司债券、融资租赁四种类型。
1. 银行借款。银行借款一般金额较大,有固定的利息需要支付,从负债的相机治理作用出发,可知投资规模与银行借款数额反方向变动。
2.商业信用。相较银行借款,商业信用一般与企业特定的交易行为相联系,在信用期内可供企业无偿使用而不用支付利息,其债权人对企业基本没有约束。因此,商业信用的变动会对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产生比较大的影响。从自由现金流理论出发,我们推断,商业信用同投资决策之间的相关性较大。但是,商业信用的期限通常不到一年,企业在短期内可以使用,但较难用于长期投资项目。所以,商业信用与短期投资正相关,与长期投资负相关。
3.公司债券。公司债券通常被视为与银行借款具有相当的替代性,与投资规模负相关。
4.融资租赁。融资租赁作为一种长期的债务融资方式,其最大的特点是融资与融物相结合,这一特点使银行信贷和财产信贷融合在一起。但目前来看,我国融资租赁业务发展的规模还比较小,这使我国企业无法充分利用融资租赁方式来融通资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投资行为。
二、负债融资对非效率投资的治理作用
根据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发生形式,可将非效率投资划分为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两种。产生非效率投资的主要原因是公司的治理机制不够完善,没有发挥应有的制约效果,使一些投资行为偏离了企业的经营目标,成为决策者谋取个人私利的手段。
(一)股东-经理人冲突引起的非效率投资与治理
Jensen最早提出成本理论。该理论指出,股东和管理者由于目标的不一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成本。而负债的存在能够降低该成本,从而减少非效率投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经理人员的绝对投资额不发生变化时,增加债务融资比例会相对增加经理人员的持股比例,从而有利于降低股权融资产生的成本。二是负债融资的增加使经理人员面临着还本付息的压力,不得不减少在职消费,以有足够的现金在负债到期时用以偿还。同时由于负债的偿还,使得企业的自由现金流减少,有利于减少经理人员过度投资与在职消费。三是从控制权角度来看,如果经理们到期无法偿还债务,企业将面临破产,企业的控制权将由经理转移至债权人,且企业破产会给经理人员带来声誉上的损失,使其在行业内的地位下降等,这种潜在的压力激励着他们努力工作,注重投资效率,避免企业破产。
(二)股东-债权人冲突引起的非效率投资与治理
负债具有相机治理作用,能够有效地制约由于股东和债权人冲突引起的投资不足和资产替代行为,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负债融资的资金成本制约公司的投资行为。根据资本成本理论,公司通过举债为项目融资时,必须考虑负债的资本成本,只有投资收益率大于负债资本成本的项目才是可行的,从而对企业的投资行为进行约束。第二,负债融资的破产威胁效应制约公司的投资行为。负债合同是对股东/经理层的“硬约束”,股东为了避免失去企业的所有权,会慎重选择投资项目,而不会进行过度投资。
(三)大股东-中小股东冲突引起的非效率投资与治理
大股东为了其控制权收益,可能会进行过度投资,从而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而负债融资对此有一定的治理作用。债权人会对控股股东有一定的监督,防止控股股东谋取私有收益而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同时,由于债务具有优先受偿权,在非效率投资导致公司出现财务危机或破产时,债权人优先于股东得到投资的偿还,而股东并不愿意看到此现象,因此负债融资对大股东-中小股东冲突引起的过度投资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三、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本文从负债的结构方面介绍了不同结构的负债对投资行为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总体来说,负债规模与投资规模负相关。对不同负债结构进行研究发现,流动负债与短期投资正相关,与长期投资负相关;银行借款和公司债券与投资规模负相关;商业信用与短期投资正相关,与长期投资负相关;融资租赁本身就是一种长期投资的方式,因此与长期投资正相关。
从成本角度,企业中存在三种利益冲突,股东-经理人冲突可能会引起管理者的在职消费和过度投资,股东-债权人冲突可能会产生资产替代和资产不足等非效率投资,大股东-中小股送冲突中大股东可能会为了控制权私有收益,产生过度投资行为。而负债融资的存在会通过对经理人员的监督,以及破产机制来对企业的这些非效率投资予以制约。
(二) 启示
1.大力发展我国债券市场。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有别于西方的有序融资理论,更偏好股权融资,负债则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债券市场的不成熟使上市公司无法有效地进行市场化的直接债务融资,从而无法充分发挥负债融资对管理者的约束作用。
2.充分发挥银行对企业的相机治理作用。我国银行对企业实际上是一种“软约束”,因此必须进行改革,使目前的“软约束”转变为银行对企业的“硬约束”,充分建立银行的相机治理作用。
3.不断创新负债融资工具,增加负债融资方式,为企业负债融资提供外部条件。
4.改善股利分配政策。修改和完善股利分配政策,加强股利分配,尤其是现金股利,有助于降低企业的自由现金流,从而治理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过度投资行为。
参考文献:
[1]童盼,陆正飞.负债融资、负债来源与企业的投资行为[J].经济研究,2005(05).
[2]汪群.负债结构与企业投资行为[J].商业时代,2006(17).
[3]兰艳泽.对我国上市公司债务约束功效的实证检验和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10).
[4]油晓峰.我国上市公司负债融资与过度投资治理[J].财贸经济,2006(10).
关键词:资产减值会计;资产减值准备;决策有用观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高估资产价值现象在我国的企业界普遍存在,在企业财务报告中显现出资产泡沫化,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一、实行资产减值会计的意义
为了实现“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在历史成本原则下,资产减值会计对于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进行了修正,采用的是多种计量属性。而不同的计量属性对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别。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关键是确定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我国采用的是经济性标准,只要资产发生减值,即当资产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就予以确认。从理论的角度讲,如果将资产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那么,当企业的账面成本高于该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时,记录一笔资产减值损失是符合逻辑的,这就是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
二、资产减值的确认标准与计量标准
1.资产减值的确认标准
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标准,目前主要有三种:永久性标准、可能性标准和经济性标准。我国的投资准则使用了可能性与经济性相结合的标准,一方面将确认基础与计量基础统一,都使用可回收金额。另一方面不要求对可回收金额进行贴现。
2.资产减值的计量标准
会计离不开计量。为了计量资产减值,关键就是要找到一个尺度来予以衡量。目前,八项减值准备中,对坏帐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及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这四项准备金的计提采用下列方法:(1)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中期期末或年度终了,应将股票、债券等短期投资的市价与其成本进行比较:如市价低于成本的,按其差额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已计提跌价准备的短期投资的市价以后又回升,按回升增加的数额冲减“短期投资跌价准备”。(2)坏账准备。公司对于应收款项,包括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应于中期期末或年度终了按规定提取坏账准备。坏账准备的提取方法、提取比例等由公司自行确定。记取方法一经确定,不能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本期应提取的坏账准备大于其账面余额的,应按其差额提取;应提数小于账面余额的差额,冲减管理费用。公司对于不能回收的应收款项应查明原因,追究责任。对确实无法收回的,经批准作为坏账损失,冲销提取的坏账准备。(3)存货跌价准备。中期期末或年度终了,应对存货进行全面清查,对由于存货遭受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使存货成本不可收回的部分,应提取存货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应按单个存货项目的成本低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差额提取。如已计提跌价准备的存货的价值以后得以恢复,应按恢复增加的数额,借记“存货跌价准备”,贷记“存货跌价损失”科目。(4)长期投资减值准备。中期期末或年度终了,应对长期投资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恶化等原因导致其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并且这种降低的价值在可预计的未来期间内不能恢复,应将可回收金额低于长期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作为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处置长期投资时,其已计提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一并转入投资收益。
三、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成为上市公司操纵盈利的手段
上市公司利用“计提准备”操纵盈余的方式主要包括:一方面是集中在某一年巨额计提准备,造成当年巨亏,来年可轻装上阵,不提或少提准备,为利润增长埋下伏笔。另一方面是往年先多提资产减值准备,当年部分冲回,以调控盈余。再者是不计提或少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虚增利润。
2.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成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逃废债务的手段
在2002年年报中,许多上市公司对控股股东的应收款、借款担保等全额或大比例计提资产减值。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源在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特殊,在非流通股中,国有企业占绝对控股地位,存在“一股独大”现象,而“一股独大”又带来公司治理的内部人控制,大股东长期控制着上市公司的人财物。除此以外,上市公司对其他单位的欠款大比例计提坏账准备,也有内外勾结逃废债务的可能。
3.对资产真实性的影响
什么是资产的真实价值?如何计量资产?这些问题似乎被许多人所淡忘。把重点核心放在了资产评估,关联方的资产置换利润,财政税收收入上去了,股市也一片“繁荣”,各方兴高采烈。却少有人冷静的思考:账面利润真正实现了吗?如何才能剔除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泡沫”?在“浮夸”的理念下,许多人不关心资产的真实价值,他们排斥、抵制减值会计。
4.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财务会计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维持信息可靠性与相关性之间的平衡,而能提高相关性的计量属性,往往降低了可靠性。我国比较看重可靠性,因此,很多人对减值会计存在疑虑。笔者认为目前在我国,减值会计不一定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因为,与其让“不实资产”充斥报表,搞虚假繁荣,还不如剔除水分来的真实,对信息使用者而言,特别是广大的股票投资者,企望财务报告向他们提供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资产减值会计未尝不是一种提高信息质量的有效方法。
四、提高资产减值信息可靠性的方法
第一,进一步健全信息、价格等市场机制, 通过信息价格市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定期公布有关资产的价格信息资料,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提供依据。
第二,切断资产减值准备与公司考核评价指标之间的联系,从而削弱上市公司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操纵盈余的动机。一方面改进“八项准备”计入损益的做法,设置“资产减值损失”科目,集中反映计提的“八项准备”。另一方面改进对上市公司的考核评价指标,以营业利润作为考核公司盈利能力和经营成果的主要指标。这样不仅可以防止上市公司利用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调控利润,还可以防止上市公司利用资产重组、地方政府越权减免所得税及给予财政补贴等方式操纵盈余。
第三,强化上市公司对相关信息的披露,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建议监管部门对披露信息不足的公司,责令其对年报中给公司经营成果造成重大影响的会计处理予以充分详细地说明,以限制其利润操纵行为。
作者单位: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亨利・沃尔克.会计理论(第6版)[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3]张美红.资产减值会计[J].当代财经,2000,11:71-75.
[4]蒋伟.谨慎性原则在资产减值准备审计中的运用[J].财会通讯,2006,10:86.
[5]刘翠玲,张凤英.企业会计政策选择之研究[J].财会通讯,2006,8:76.
关键词:资产减值;确认;计量
中图分类号:F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一、资产减值概述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研究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问题成为一大看点。《企业会计准则第8 号——资产减值》规定,企业应当在首次执行日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发生减值的,应当以计提减值准备后的金额确认,并调整留存收益。资产减值会计的产生是以“决策有用观”为理论起点的。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高估资产价值现象在我国的企业界普遍存在,在企业财务报告中显现出资产泡沫化,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对经济发展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为了实现“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在历史成本原则下,资产减值会计对于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进行了修正,采用的是多种计量属性。而不同的计量属性对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别。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关键是确定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我国主要采用经济性标准,只要资产发生减值,即当资产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时,就予以确认。从理论的角度讲,如果将资产定义为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那么,当企业的账面成本高于该资产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时,记录一笔资产减值损失是符合逻辑的,这就是资产减值会计的实质。
二、资产减值的确认标准与计量标准
1.资产减值要如何确认与计量
资产减值要如何确认和计量也是资产减值会计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所有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都要通过“三个步骤”进行。首先,要判断是否有资产减值迹象。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是否必须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应当首先取决于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判断标准有七种。①资产的市价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的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②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③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提高,从而影响企业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④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⑤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⑥企业内部报告的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如资产所创造的净现金流量或者实现的营业利润(或者亏损)远远低于(或者高于)预计金额等。⑦其他表明资产可能已经发生减值的迹象。只要符合其中一项,就应当进行下一步骤,即估计资产可回收金额。但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论其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当进行减值测试。另外,对于尚未达到可使用状态的无形资产,由于其价值通常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也应于每年进行减值测试。再次,要确定可回收金额。对资产的可回收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需要通过同时确定销售净价和使用价值才能确定可回收金额。确定可回收金额后,要与资产账面价值相比较,以判断资产是否发生减值。如果资产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再进行第三步骤,确认减值损失。最后,确认减值损失,即可回收金额低于资产账面价值的金额为减值损失。同时,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此范围仅限于某些适用的资产范围,主要包括:①固定资产;②无形资产;③生产性生物资产;④商誉;⑤对子公司、合营企业、联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⑥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⑦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和井及相关设施等。其他资产减值仍可转回。以前期间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在资产处置、出售、对外投资、以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方式换出、在债务重组中抵偿债务等时,才可予以转出。
2.资产减值的确认标准与计量标准
资产减值会计中对资产减值的确认标准与计量标准也有明确规定。
(1)资产减值的确认标准
目前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标准主要有三种,包括永久性标准、可能性标准和经济性标准。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并未明确所使用的标准,但趋向于可能性和经济性标准相结合的方法,明确“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并明确“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估计其可收回金额”。
文章运用中国上市公司2006-2010年数据,对中国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的股票期权激励与公司投资决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股票期权激励与公司的投资决策具有内生性的决定关系,股票期权激励对长期投资具有显著的正影响,公司的长期投资也反过来积极地影响股票期权激励。在控制相关影响因素及内生性问题下,通过引入股票期权的Vega,指出股价波动会增加高管人员股票期权的收益,减轻管理者对风险的厌恶,从而增加了他们对公司长远利益的追逐,增加了公司的长期投资。
关键词:股票期权激励;Vega;投资决策;内生性
中图分类号:F224,F2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8-5831(2013)06-0065-07
一、研究背景
公司管理者与股东实际上是一种委托的关系,股东委托管理者经营管理资产。但在委托关系中,由于信息不对称,股东和管理者之间的契约并不完全,这导致股东和管理者追求的目标往往不一致,股东希望其持有的股权价值最大化,而管理者则希望自身效用最大化。为了使管理者关心股东利益,需要使管理者和股东的利益追求尽可能趋于一致。对此,股权激励是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股权激励是一种通过管理者获得公司股权形式给予管理者一定的经济权利,使他们能够以股东的身份参与企业决策分享利润承担风险,从而勤勉尽责地为公司的长期发展服务的一种激励方法。股权激励对防止管理者的短期行为,引导其长期行为具有较好的激励和约束作用。股票期权激励是股权激励的主要方式之一,指公司授予激励对象在未来一定期限内以预先确定的价格和条件购买公司一定数量股份的权利。
中国股权激励制度推行的比较晚。在2006年之前,中国在股权激励的实践中也有一些尝试,但是发展进程相对缓慢。这主要是由于原《公司法》禁止公司回购本公司股票(回购注销的除外)及禁止高管转让其所持有的本公司的股票,这些规定极大地束缚了股权激励制度的发展。2005年12月31日,证监会颁布了《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为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提供了政策指引。此后,国务院国资委和财政部分别于2006年1月27日和9月30日颁布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外)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对国有上市公司建立股权激励制度作出了进一步的政策指引。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上市公司推出了股权激励方案,其中以股票期权的激励方式为最多,占到了70%以上。
本文运用中国上市公司2006-2010年数据,实证分析了股票期权激励与公司投资决策的关系,发现股票期权激励会使管理者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使他们立足于公司长期价值,从而增加长期投资。本文的创新之处是不仅发现了这样的关系,而且分析了其中的缘由,在控制相关影响因素及内生性问题下,通过引入股票期权的Vega这一因素,指出未来股价波动会增加管理者股票期权的收益,减轻管理者对风险的厌恶,从而增加了他们对公司长远利益的追逐,增加了公司的长期投资。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Myers和Majluf 指出由于信息不对称,管理者会放弃一些净现值为正的项目,产生投资不足[1]。Jensen指出管理者会利用企业现金流投资于净现值为负的项目,这是由于他们可以从控制更多的资产中获得私人收益,由此导致了过度投资行为[2]。而Amihud和Lev则认为股东与经理在投资方面的冲突源于风险偏好的不同[3]。 Jensen和Murphy[4],Hall和Liebman[5],以及Perry和 Zenner[6]指出股权激励方案被运用得越来越多,使管理者的收入与公司的股价联系得越来越紧密,从而使管理者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也越来越趋于一致,这一方面会促使管理者更加勤勉地工作,实现公司股权价值的最大化,但另一方面,相对可以进行分散化投资的股东,管理者承担更多的个人职业风险,导致管理者厌恶风险,从而使管理者会放弃一些净现值为正、但风险相对比较大的投资项目。
Core和Guay使用经Merton修正的Black-Scholes公式计算出反映高管股票期权激励的期权价值对股票价格以及股票价格波动的敏感值Delta与Vega。Delta是指当股票价格增加(减少)1%时,期权价值增加(减少)量;Vega是指当股票价格波动性增加(减少)1%时,期权价值增加(减少)量。他们指出股票期权激励一方面通过Delta使管理者厌恶风险,另一方面也通过Vega使管理者可以在股价波动中受益,从而减少他们的风险厌恶程度[7]。Guay发现Vega与公司规模、研发、股票收益的波动性正相关[8]。Cohen,Hall和Viceira也发现了Vega与公司杠杆、股票收益的波动性正相关[9]。Core和Guay[10],Aggarwal和Samwick[11] 等通过研究Delta与公司投资政策、债务政策的关系,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确定。
Ryan和Wiggins运用联立方程检验了研发投资与高管股票期权激励的内生性关系,发现研发投资与股票期权的使用正相关,股票期权对研发投资有正的影响[12]。Kang,Kumar和Lee研究了高管人员激励与公司长期投资的内生性关系,发现在控制内部融资约束与投资机会质量的情况下,公司长期投资与股权激励在总报酬中所占的权重正相关,高管人员的激励补偿结构受到代表公司治理强度的影响[13]。王艳等的理论模型也证明了高管股权激励与投资决策是内生决定的[14]。罗富碧等使用中国上市公司2002-2005年数据,发现了高管人员股权激励与投资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但正像其文中所描述的,当时股权激励模式以业绩股票为主,更容易导致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在投资决策上产生更大的非理性[15]。
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是间接地分析股权激励对管理者决策过程的影响。主要集中于研究针对不同的法律法规、公司特征等因素所应该采用的股权激励方式,以及公司绩效与股权激励或者高管持股的关系等内容,而直接研究股权激励,特别是被广泛采用的股票期权激励与公司投资决策、债务政策等方面的文章比较少。因此,本文立足于直接研究股权激励对公司投资决策的影响,并着重实证分析其中的缘由。我们提出如下两点假设:
假设1:股票价格的波动会通过Vega增加股票期权的价值,从而增加股票期权激励对象的收入,减少他们的风险厌恶程度,从而增加公司的长期投资。
假设2:高管的股票期权激励与公司的投资决策存在内生性决定关系。
三、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股权激励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公司治理及财务数据来自CSMAR数据库,部分数据笔者通过巨潮资讯网公布的上市公司公告中手工收集得到。样本公司为2006年1月1日-2010年6月30日之间公布股权激励方案的公司。2006年1月1日-2010年6月30日,共有160家公司公布了196份股权激励方案。其激励方式包括股票期权激励、股票激励和股票增值权激励,其中采用股票期权激励的占到了70%(表1),可见2006年以来股票期权激励已是公司最常采用的方法。采用股票期权激励的137例方案中,处于董事会预案环节的有27例,经股东大会通过的有7例,正在实施的有43例,实施完成的有5例,未实施终止的有55例。另外,行权股票主要来源于上市公司定向发行的股票。
在股票期权激励方案处于实施中或已实施完成的48例中,为保证数据的有效性,我们进行了如下筛选:(1)剔除2010年刚开始实施股票期权激励的公司;(2)剔除ST类公司;(3)剔除B股公司;(4)剔除数据不全的公司。最后共有35家样本公司,时间跨度为从2006年至2009年的4年年度数据。
(二)变量定义
本文沿用Demsetz和Lehn [16]、刘任帆[17]的方法,使用资本支出与总资产的比率(CAPEX),即公司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与总资产的比率代表公司的投资行为。按照Guay[8]、Core和Guay[7]的方法计算了中国上市公司中高管所获股票期权激励的Delta和Vega,分别为总经理股票期权激励的Delta(CEO_Delta)和Vega(CEO_Vega),全部股票期权激励的Delta(Total-Delta)和Vega(Total_Vega),以及剔除总经理以外的其他股票期权激励的Delta(ExCEO_Delta)和Vega(ExCEO_Vega)。
在分析股权激励对公司投资决策影响时,需要控制影响公司投资决策的其他因素,如:公司规模、投资机会、行业因素等。参照Barclay和Morellec[18];Coles,Daniel和Naveen[19] 等文献的处理方法,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定义与计算方法见表2。
(三)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3描述了资本支出与总资产的比率,总经理任期、现金年收入、股票期权激励的Delta和Vega,以公司的投资决策,特别是长期投资决策往往是集体商议决定的,除了总经理,其他管理人员也会参与其中,甚至董事会相关成员、核心技术人员等也会有参与,所以我们分析了公司长期资本支出与所有股票期权激励的Delta和Vega的关系。如表4第(2)列所示,Total_Delta在1%的显著水平上对CAPEX有正的影响,这与上述结论是一样的,股票期权激励减少了激励对象对风险的厌恶,从而增加了公司的长期投资。
接下来,我们对总经理的Delta和Vega,以及其他激励对象的Delta和Vega同时进行回归,如表4第(3)、(4)列所示,其中第(4)列比第(3)列增加了总经理任职年限和现金收入控制变量,发现CEO_Vega依然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对CAPEX有正的影响,ExCEO_Vega的系数虽然为正的,但并不显著,说明总经理在公司投资决策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可能是由于目前中国国有企业的管理者主要还是行政任命,导致了下级服从上级现象的产生,而中国民营企业也由于刚发展不久,主要还是由创业时的所有者或者其亲属管理,导致了总经理权威的树立。
(五)内生性检验
股票期权激励的Delta和Vega会影响公司的长期投资,同时,公司的长期投资也会反过来通过公司绩效影响股票期权激励,从而影响Delta和Vega,所以上述回归必然存在内生性问题,从而影响最终的结论。
为了克服内生性问题,我们采用Coles,Daniel和Naveen[19];Kang,Kumar和Lee[13]的处理方法,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并运用三阶段最小二乘法(3SLS)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见表5。
由表5所示,CEO_Vega依然在1%的显著水平上对CAPEX有正的影响,CEO_Delta的系数为负,但不显著,这和我们之前的结果是一致的。另外,CAPEX的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股票期权激励与投资决策存在着内生决定关系。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研究发现股票期权激励与公司的投资决策具有内生性的决定关系,股票期权激励对长期投资具有显著的正影响,公司的长期投资也反过来积极地影响股票期权激励。本文在控制相关影响因素及内生性条件下,通过引入股票期权的Vega,指出股价波动会增加高管人员股票期权的收益,减轻管理者对风险的厌恶程度,从而增加他们对公司长远利益的追逐,增加公司的长期投资。
管理者会根据个人的私人利益和风险偏好选择符合其自身效用的投资、经营、负债等政策。本文研究发现股权激励与公司的投资决策具有内生性的决定关系。因此,公司应该根据本身的情况,使得股权激励计划的有效期、激励授予条件与期权行权条件及其指标等有关项目的规定符合公司的实际情况,使得股权激励方案真正能够起到激励的作用,从而最大化股权激励所产生的正面影响,消除或者减轻它所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参考文献:
[1] MYERS S C,MAJLUF N S.Corporate financing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when firms have information that investors do not[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4,13(2):187-221.
[2] JENSEN M C.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corporate finance,and takeover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323-329.
[3] AMIHUD Y,LEV B.Risk reduction as a managerial motive for conglomerate mergers[J].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81,12(2):605-617.
[4] JENSEN M C,MURPHY K J.Performance pay and top-management incentives[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2):225-264.
[5] HALL B J,LIEBMAN J B.Are CEOs really paid like bureaucrat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8,113(3):653-691.
[6] PERRY T,ZENNER M.CEO compensation in the 1990’s: Shareholder alignment or shareholder expropriation[J].Wake Forest L. Rev,2000,35:123.
[7] CORE J,GUAY W.Estimating the value of employee stock option portfolios and their sensitivities to price and volatility[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2,40(3):613-630.
[8] GUAY W R.The sensitivity of CEO wealth to equity risk: An analysis of the magnitude and determinant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9,53(1):43-71.
[9] COHEN R B,HALL B J,VICEIRA L M.Do executive stock options encourage risk-taking[EB/OL].[2012-01-11].http://people.hbs.edu/lviceira.cohallvic3.pdf.
[10] CORE J,GUAY W.The use of equity grants to manage optimal equity incentive level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9,28(2):151-184.
[11] AGGARWAL R K,SAMWICK A A.Empire-builders and shirkers: Investment,firm performance,and managerial incentives [J].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2006,12(3):489-515.
[12] RYAN H E,WIGGINS R A.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r&d investment decisions and compensation policy[J].Financial Management,2002,31(1):5-29.
[13] KANG S H,KUMAR P,LEE H.Agency and corporate investment: The role of executive compensa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J].Journal of Business,2006,79(2):1127-1148.
[14] 王艳,孙培源,杨忠直.经理层过度投资与股权激励的契约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5(13):127-132.
[15] 罗富碧,冉茂盛,杜家廷,高管人员股权激励与投资决策关系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8 (8):69-76,95.
[16] DEMSETZ H,LEHN K.The structure of corporate ownership: Causes and consequences[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5,93(2):1155-1177.
[17] 刘任帆.股权结构、投资行为与公司业绩[J].商业研究,2006(10):39-47.
[18] BARCLAY M J,MORELLEC E.On the debt capacity of growth options[J].The Journal of Business,2006,79(1):37-60.
[19] COLES J L,DANIEL N D,NAVEEN L.Managerial incentives and risk-taking[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6,79(2):431-468.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ock Options Compensation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
LIU Yu1,GU Feng2
(1. School of Management,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Xiangtan 411104,P. R. China;
2. Propaganda Department,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0,P. R.China )
Abstract:
【关键词】金融创新 经济增长
一、引言
广义上的金融创新不仅指金融工具的创新,还包括新的金融机构和制度的建立、新的金融市场的创设,从宏观的层面,金融创新甚至可以理解为整个货币信用的发展史,这时,金融创新就等同于金融发展。目前对金融创新作用的研究,大都是在广义的金融创新的基础上建立的。
以1912年熊彼得在《经济发展理论》中对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的论述为起点,经济学家们逐渐开始关注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形成了几个主要的流派。其中,20世纪70年代,麦金农和肖提出的“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曾一度被各国广泛接受并应用于实践,但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进行了金融自由化后都陷入金融危机中难以自拔。在这种情况下,以Levine和King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他们摒弃了传统金融发展理论,在内生增长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最优化方法重新分析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在上世纪90年代形成了新金融发展理论。
二、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
学界现有的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理论主要有以下五种: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关系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很强的相关性只是一种巧合,两者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代表人物是琼·罗宾和卢卡斯。
(二)经济增长导致金融发展
代表观点是“因应需求论”,即经济的发展会导致金融体系的完善,促进金融市场的建立。
(三)金融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九十年代,Levine和King对80个国家从1960年到1989年的经济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结论:金融发展导致经济增长。
(四)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互为因果关系
该观点认为,金融的发展有利于长期投资的发展,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反过来,经济的不断发展又要求金融市场的同步发展,从而促进金融的发展。
(五)金融创新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这种理论主要针对经济发展较落后的国家,在这些国家,金融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不均衡,形成的价格参数扭曲,不能达到真正促进经济发展的要求。最终形成恶性循环,不仅不能促进经济增长,反而有阻碍作用。
三、新金融发展理论的观点
以Levine为代表的新金融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是,金融市场具有改善资金融通中信息不对称和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从而有利于企业融资,促进资本的积累和技术创新,最终促进经济的增长。而金融市场发挥功能的机制主要是:风险管理功能、信息揭示功能、公司治理功能、动员储蓄功能和便利交换功能。下边进行分别论述:
(一)风险管理功能促进经济增长
在此,风险管理主要针对流动性风险,所以也可以看作是流动性创造功能。在资本市场,投资者主要有两种投资选择,一种是流动性差但收益高的长期项目;另一种是流动性高但收益低的短期项目。流动性冲击的存在,使大量资金流入短期项目,而长期融资困难,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金融市场的发展集中了大量的投资者,这些投资者不可能同时受到流动性的冲击,因而有变现需求的投资者可以把持有的长期投资转卖给其他投资者。这种流动性的创造激励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从而有利于长期项目的融资,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
(二)信息揭示功能促进经济增长
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在信息的获取和汇总方面能形成规模经济,从而具有比较优势,其对信息的揭示有利于降低单个经济主体搜寻经济信息的成本,也使社会的资源配置更加有效,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公司治理功能促进经济增长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现代企业的特征,个人投资者对企业的监督成本极高。金融中介的出现带来了“监督”的功能,不但节省了投资者的重复监督成本,还便利了公司的治理,也有利用按比较优势进行更精细的分工,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四)动员储蓄功能促进经济增长
动员储蓄就是把分散的储蓄转化成资金进行投资。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不但给居民提供了一个持有分散化证券投资于高收益项目的机会,也能使经营效率好的企业获得规模经济,尤其有利于高风险高收益的新科技企业的发展,从而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
(五)便利交换功能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的产生,金融市场的发展,都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交易,刺激了生产率的提高,又反馈到金融市场的发展上,从而形成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四、总结
虽然存在争议,但大量的研究和实证检验表明,金融发展确实能够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推动长期经济增长。目前,我国的金融系统内部存在大量的问题,对非正式金融的认识存在明显的不足,这需要我们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关注金融系统的发展和完善,从而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喻平.金融创新与经济增长,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
于股市连续暴跌不止之时,读最近公 开的巴菲特2008年致股东的信,别有一番 感受。这位问鼎2008年全球首富的投资大 师,像长者一样娓娓道来,他坚持长期投资 的理念浸透在字里行间,启人心智;他对过 往一年投资得失的评价,轻松自然,丝毫没 有做作和夸张的表情。他就像一面镜子,折 射出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
风险不等于损失
近期市场的疲软,让不少基金净值也有 一定幅度的下降,投资者开始抱怨,原来基 金的风险也不小。其实,无论是2007年以 来的震荡行情,还是基金相关的各大机构开 展的投资者教育活动,都已经给了个人投资 者实际的感受和理论的认识:基金投资有风 险、投资需谨慎。
然而,即便是各大金融机构在不断告诉投 资者基金投资有风险的当下,依然普遍存在着对 基金风险的另一个错误认识:风险等于损失。
目前,很多基金投资者都知道基金投资有 风险,却简单地认为亏钱就是风险。那么什么 是风险呢?风险其实指的是投资结果的不确定 性,包括三个方面:好结果的不确定性(盈利 多少是不确定的)、坏结果的不确定性(亏损 多少是不确定的)、还有好坏的不确定性(究 竟未来是亏损还是盈利也是不确定的)。
只要是投资就不可能稳赚不赔,基金 的风险来自于它所投资的资本市场。当前对 于基金的一些不正确认识,其根源在于收益 预期的过分高涨。但从成熟市场的历史运作 看,基金的年收益率是相对比较稳定的。 在正常情况下,偏股型基金投资年收益在 10%-20%。但是在指数一路飙升,股民、 基民喜笑颜开的2007年上半年,和他们谈 风险,是没有多少人会在意的,或许近期的 市场疲软,才能够投资人会归于理性。毕竟 全民理财的运动始于这轮牛市,这轮牛市带 给了投资者或者是投机者希望的,而现 在又让投资者眼看这希望的泡沫一点点破 灭,但是这次过山车般的行情给投资者们带 来的最大的财富是投资理财意识的普及,既 然有人已经付出了巨额的学费,那总该在他 生命里留下了一些东西。
投资理财目的在于资产的升值,这种升 值的意识应该伴随你一生,而不仅仅是短暂 的牛市中,短期的财富增加。要树立长期的以下是美国股市70年的历史风险数据: 投资理念,不能用短期表现来评价一个人的 投资能力,坚持长期投资是一门艺术。
巴菲特奉行长期投资战略,当公司股价 被市场严重低估时他大量买进,然后一直长 期持有。这就是巴菲特著名的内在价值高于 市面价值的投资理论。如为他带来巨额投资 回报的吉列股,他就持有整整16年。为什 么我们总是不能像巴菲特那样坚持长期持有 呢?也许巴菲特比我们更加坚定地信奉他的 导师格雷厄姆所说股市永恒的真理:从短期 来看,股市是一个投票机;而从长期来看, 股市是一个称重机。
巴菲特觉得投资态度往往反映了生活态 度,大多数人喜欢的是:“把频繁交易 的机构称为投资者,就如同把经常体验 的人称为浪漫主义者一样荒谬。”而巴菲特喜 欢的是白头偕老:“我和查理都希望长期持有 我们的股票。事实上,我们希望与我们持有的 股票白头偕老。”“我们喜欢购买企业。我们 不喜欢出售,我们希望与企业终生相伴。”
长期投资―资产配置
投资理财最困难的是什么?大多数人 认为选择哪一支投资标的是最困难的,因为 光是热门的股票就有上百支,到底该选择哪 些股票才能获利,是投资人最伤脑筋的一件 事。其次则是选定了股票之后,到底现在可 不可以进场?进场时机的掌握,则是投资人 另一个最担心与犹豫的难题。但问题来了, 选对了股票与投资时机,真的有那么容易 吗?选对了股票与进场时机,真的可以提高 整体投资的绩效吗?根据一项针对美国82
个退休基金,投资总额超过千亿美元以上的 10年投资绩效调查发现,决定基金长期投 资绩效的关键不是投资标的与进场时机的选 择,真正左右投资成败的关键,高达91.5%
的基金经理人认为是“资产配置”。
“资产配置”简单地说,就是要把钱放在 对的地方。至于如何把钱放在对的地方。至于 如何把钱放在对的地方还必须考虑三个层次: 第一个是对的资产比例;第二个是放在对的市 场;第三个是在对的时机投入资金。一般来 说,我们将资产费为五大类,分别是股票、债 券、房地产、另类投资与现金。
对于个人来说,怎样进行资产配置,主 要取决于我们处在哪一个人生阶段,而非拥 有资产的绝对数量。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 要面对的理财目标与资金大小都不太一样。 有些理财目标不应该承受太大的风险,如教 育基金与退休养老基金。简单来说,为了达 到设定的报酬率,我们可以将手头上的基 金,长期而持续地分别投资到不同的资产类 别,而理财工具的搭配比例则可以依照个人 的风险承受度与不同的人生阶段,改变配置 的内容。主要步骤有三:
依照投资人的风险属性与规划需求,设 定资产类别。
第一,决定每一个资产类别的投资比 率。每个投资组合中都要建立攻击与防御的 部位,攻击部位的效果是增加资产,防御部 位的目的在于确保资金的安全。
第二,定期检视绩效并调整内容。
长期投资并不意味着不可以变动,一旦投下资本就等于稳赚不赔的观念并不正确, 只有根据人生不同阶段的理财规划,不同的 市场环境,来不断检视和调整自己的资产组 合,起码要设定停损点,一旦绩效表现未如 预期,没有合理的表现,就必须适当调整, 才能达到理想的理财效果。
长期投资―定投
由于近期大盘一直以震荡为主,即便是 专业人士也很难在风云莫测的市场中每次都 踩到最佳时机――逢低进仓,高位退场,而 个人投资者就更难把握买入时机。通过基金 定期定投,相当于在一年的不同时点买进, 投资成本比较平均,风险明显降低。
基金定投即基金定期定额投资计划, 是指投资者通过基金代销机构提出申请, 约定每月扣款时间、扣款金额,于每月 约定扣款日在投资者指定的银行账户内自 动完成扣款,进行基金申购的一种投资方 式。由于市场的不可预知性和系统性风险 是每一个投资者都难以规避的,这也决定 了基金投资选时的困难。而基金定投由于 购买金额和购买时间都是固定的,就一定 程度上避开了投资者对进场时机主观判断 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在不同的时点逢高减 筹、逢低加码的纪律性投资,长期下来, 就能达到摊低成本和风险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