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职业教育市场报告范文

职业教育市场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职业教育市场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职业教育市场报告

第1篇:职业教育市场报告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 传统教育 在线教育 高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3(c)-0161-02

在线教育是“互联网+”向传统教育行业的延伸,与传统教育相比,在线教育的知识获取方式更为灵活,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也降低了学习的门槛。随着智能手机以及4G网络的普及,通过在线教育APP学习更为方便。速途研究院的《2015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报告》显示:“在线教育市场拓展速度加快,预计2016年在线教育用户将突破1.2亿,市场将达到1 885.9亿元。”

1 在线教育行业机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在线教育行业机构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别,目前比较全面的划分维度主要有3个方面。

(1)根据用户年龄群划分:母婴、学前、中小学、大学/研究生、留学、职业考试、职业技能、成人外语、兴趣、综合、其他。

(2)根据主营业务类型划分:工具、内容、服务、综合。

(3)根据商业模式划分:B2B、B2C、B2B2C、C2C、C2B。

2 主要产品形式

在线教育机构的产品覆盖面广、形式多样,根据各个平台的资源运作方式,内容形式的不同以及针对不同的学习需求,最终有以下几种产品形式。

(1)学习音视频:是线下教学课堂向线上的转移,老师授课内容不变,授课形式改为通过网络传递音频或视频。目前,大多数在线教育机构均提供此类产品,如华图网校、酷学习网等。

(2)教育工具:是一种学习工具,主要是为提高学习效率、记忆力等提供辅助帮助。目前,市场上的主要产品包括背单词型(如扇贝网)、题库型(如猿题库)、早教类(如悟空识字)、信息搜索工具(如决胜网)。

(3)文档资料:是资料库的形式,主要是提供各种学习资料,如百度文库、豆丁网、知乎等。

(4)咨询信息:此类产品主要是一些针对考试、就业、留学等的信息咨询。很多留学、培训类在线教育机构均有此类产品。

3 运营及盈利模式

3.1 运营模式

不同的在线教育机构在在线教育行业产业链上的位置不同,他们的运营模式也有所不同,整体而言,有三种主流运营模式:

(1)提供内容:此种机构主要是为消费者提供教育音频、视频、学习资料等学习知识,通常会对提供的课程和资料收费。

(2)提供平台:此种在线教育机构主要是为教与学提供中介平台,教育机构或个人可以通过入驻平台为消费者提供教育服务。平台通常会对进驻平台的教育机构或个人收取一定的费用,进而允许其在平台上提供课程或资料,如淘宝学习、YY教育。

(3)提供技术:除了提供内容、平台的教育机构,还有一些机构提供技术支持。虽然该类技术机构本身没有教育相关的内容,但其技术支持队整个线教育行业也是不可缺少的。

3.2 盈利模式

速途研究院的《2015年中国在线教育市场报告》显示:“在线教育用户对于移动教育的付费意识较强,45.7%的用户愿意在移动端付费,获取自己想要的在线教育服务。”目前,国内在线教育盈利模式主要以下几方面。

(1)依靠内容盈利:这种盈利模式是对提供的课程或学习资料收费。一些在线教育企业通过向用户提供专业性的、有价值的、独特的学习内容而向用户收费。这也是目前在线教育行业主要的盈利模式。

(2)依靠增值服务盈利:这种盈利模式主要对一些考试、择业等网络咨询收取服务费用。目前,有些在线教育网站推出专门解决学习、培训问题的咨询服务,用户如想取得个性化问题的相关信息,就要对提出的问题付费。这种盈利模式可以降低被盗版的风险。

(3)依靠软件盈利:这种盈利模式主要是对移动端的软件安装收费。目前,该盈利模式比较常见于学前教育阶段。

(4)依靠平台佣金盈利:这种盈利模式是对入驻在线教育平台的教育企业收取佣金费用。教育企业缴纳佣金后,便可在在线教育平台提供学习课程和资料。

(5)依靠广告盈利:这种盈利模式主要是对在网站上投放的广告收费。网站上的广告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文字、图片,也可以是多媒体动画。收费方式,一般是按点击次数收费。这种盈利模式是在在线教育网站较为普遍的一种盈利模式。

4 发展前景

目前,国家关于在线教育的政策不断明朗:2012年,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中提出,各级政府在教育经费中按不低于8%的比例列支教育信息化经费;2014年,教育部、财政部、发改委等五部门联合下发的《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15年,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覆盖各级各类教育,50%教师和30%初中以上的学生拥有实名网络学习空间,高等学校要实现90%以上师生拥有实名网络学习空间,开放大学要实现100%师生拥有实名网络学习空间,并在教育教学中深入应用;2015年,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鼓励广大师生在日常教学与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使用新技术和新产品;最新修订的《教育法》提出:国家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管理水平。

所有人都离不开教育,不管是早期教育、课外辅导,还是职业教育、出国留学等,而在“互联网+”爆发式发展的今天,在线教育行业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因此,在线教育行业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香饽饽。

5 结语

前瞻产业研究院的《2016-2021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指出,预计我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到2019年可突破2 000亿元大关,达2 140亿元,到2021年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可达2 830亿元。各高校也要积极响应国家大力发展“互联网+”的号召,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不断尝试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积极推动“互联网+”与教学相结合,把最好的教学成果通过互联网传播到祖国的每个角落,惠及更多的学子。

参考文献

[1] 陈鹏.在线教育“持续变大”的利与弊[J].晚霞,2016(10):19.

第2篇:职业教育市场报告范文

关键词:会计教育 会计职业能力 企业会计准则 改革

一、引言

我国自1978年高校恢复会计专业以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会计教育改革一直是会计教育界热衷的研究主题,综观过去相关的文献,主要集中于研究教育目标;学科与课程体系、专业设置;课程或教学内容、教材编写;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职业道德;职业教育与后续教育;会计教育改革的国际化;考试评价制度等。笔者认为,在会计教育改革过程中探讨的众多因素中,会计教育目标的确定应是关键和核心,其他所有因素均是为教育目标服务的,都应围绕教育目标展开,因此,只有确定了合理的教育目标,才能带动其他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革。高校会计教育承担着最基础的教育与培养工作,是会计教育的主阵地。高校会计教育培养的会计人才能否满足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职业能力需求,直接影响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进而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也将直接关系到未来会计职业在组织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的发挥,从而进一步影响会计专业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并最终影响会计教育本身的成败。本文将在分析高校会计教育改革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认识论为基础,分析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内容特征及其对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提出的新要求,结合我国会计人员职业能力不足的现状和现阶段高校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培养全面的会计职业能力为目标,提出我国高校会计教育改革的方向。

二、我国高校会计教育目标确定

( 一 )会计实务界之需: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能力 显性知识是指能够被人类以一定编码系统如语言加以完整表述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指人们知道但难以言述的知识。李刚、刘浩等(2011)分析认为,会计准则中的显性知识是指那些被准则的条文所详细规范,并给出具体量化标准的内容,而会计准则中的隐性知识则是指那些在准则中给出了判断原则,但并未给出详细而明确的量化标准的内容。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006年我国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较之原来规则导向的旧会计准则,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中隐性知识明显增加了。准则中隐性知识的增加,确实赋予了会计人员更多的灵活性,但同时也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给会计人员掌握和正确应用会计准则带来了困难。为此必须了解隐性知识获取和传递的路径以对症下药克服困难。根据认识论中知识传递的理论,显性知识可以通过书面方式来传递,即可以通过记忆等方式予以直接的掌握,而隐性知识难以形式化和书面交流,难以通过正式的研究和学习掌握,主要通过实践和交流来获取,同时隐性知识的传递还要求传递双方具有较高的理解力和相互信任以及良好的沟通技巧。鉴于此,为了掌握会计准则的隐性知识并形成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会计人员须具备全面的会计职业能力,即除了掌握会计规则外,还应具备以下的条件:(1)深厚的会计理论功底。任何会计制度的安排均源于会计理论,要掌握会计准则的隐性知识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必须要有深厚的会计理论功底。掌握了会计的本质、职能、目标、对象、原则、方法等基本理论知识、熟悉了会计的发展历程,才能准确理解准则的规定以支撑业务分析做出恰当的职业判断。(2)宽厚的相关背景知识。会计是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共识,会计人员在准则的规范下将各种类型的经济业务输入系统经过系列账务处理生成会计信息为各利益相关者使用。准则中隐性知识的增加,意味着只是给出原则性规定而没有明确的核算模板,会计人员只能通过精细的分析找出经济业务的实质后才能选择合适的核算方式。可见,经济业务实质的分析是整个会计信息系统的起点和关键。然而,随着商业环境的日益复杂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商业模式和交易方式不断创新,企业的经济业务日益繁杂,如金融企业出现的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如金融互换、金融远期等业务相当复杂难以理解,会计人员只有具备了宽厚的金融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背景知识才能深刻理解经济业务的实质,选择合适的核算模式;另外丰富的背景知识也可增强会计人员的理解力,有利于隐性知识的快捷传递。(3)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在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的规范下,需要会计人员根据原则性规定及业务事实进行分析、作出合理的职业判断,并最后确定具体的、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案;另一方面,由于隐性知识的掌握主要在于自身的实践和接触,会计人员仅当具备了独立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主动寻找、掌握和积累隐性知识,不断提升职业判断能力。(4)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由于隐性知识的传递具有言传身教的特征,而且要求传递双方相互信任并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因此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与人的沟通交流能力相当重要,需要与其他会计人员或注册会计师等进行沟通交流,获取隐性知识,提升职业判断能力,促进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5)较强的学习能力。首先,全面掌握会计准则中的隐性知识、提高职业判断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除了在校的培养,更需要在工作中边工作边学习边积累;其次,我国仍在致力于促进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全面趋同,会计准则的修订和增加避不可免。故要求会计人员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不断地去学习会计准则,掌握隐性知识并准确加以应用。

( 二 )会计实务界之困:会计人员能力不足引致准则执行不力 综观几年实施情况,由于会计人员准则执行能力不足导致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出现种种问题。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对会计准则的理解不透彻、职业判断能力较差,致使准则执行出现偏差。(1)职业判断能力不足致使会计信息的质量受损。准则中隐性知识的增加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较强的职业判断能力。目前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企业合并、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资产减值等都涉及到职业判断。职业判断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一把“双刃剑”,恰当的判断所确认和计量的结果就是真实公允的;反之,就成为调节和操控利润的手段,直接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如公允价值确定的随意性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企业会计准则的亮点之一是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目前已颁布的38个具体准则至少有17项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公允价值较之于历史成本计量更能反映企业资产的现实价值和经营的现实情况,从而可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然而,要成功运用公允价值计量,科学公允地确定公允价值是关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应当根据不同情形分别采用同类资产活跃市场报价、类似资产活跃市场报价和估值技术等确定公允价值,如此原则的一句话在实务中应用起来却困难重重:以同类或类似资产市场价值为基础确定公允价值,如何确定修正参数,或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如何选择估值模型和假设相关参数,会计准则均没有提供详细的指导,由于会计人员能力不足,难以掌握该规定的内涵,无法进行恰当的职业判断作出合理的处理,导致公允价值的确定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其确定依据和确定方法不够可靠和公允,造成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受损。又如“控制”确认的不恰当性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的规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应当以控制为基础予以确定,同时,是否具有“控制”还决定了对企业合并交易是否属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判断结果,进而产生不同的会计结果。准则对“控制”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控制是指一个企业能够决定另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另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获取利益的权力。因此,几乎每家持有对被投资单位投资的上市公司都必须结合实际情况、依据控股比例和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做出恰当的职业判断确定是否属于控制。而在执行中可见,由于职业判断能力不足,曾出现部分上市公司在未详细披露原因的情况下,将持股比例较低的被投资单位纳入合并范围,或未将持股比例较高的被投资单位纳入合并范围,有损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再如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的不合理性损害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认离不开职业判断。按照准则的规定,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不同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在估计未来期间能够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利用该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时,应当以很可能取得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纳税所得为限,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的确定会影响当期的所得税费用,并最终影响当期净利润的实现情况,如果确认不合理,必然影响当期净利润的质量。然而,由于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不足,执行中出现了个别盈利公司本期计提大额减值准备但未确认任何递延所得税资产,也有个别累计亏损金额较大的公司本期确认较大金额的递延所得税资产,但在报表附注中却未披露任何相关的确认依据的情况,致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受损。(2)理解准则不到位致使会计信息的质量受损。如对会计估计变更相关规定不理解损害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会计估计变更是指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当前状况及其预期经济利益和义务发生了变化,从而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或资产的定期消耗金额进行调整。上市公司对会计估计变更应当采用未来适用法处理,即会计估计变更仅影响变更当期,其影响数应当在变更当期予以确认;会计估计变更既影响变更当期又影响未来期间的,其影响数应当在变更当期和未来期间予以确认,因此,会计估计变更生效日期的确定显得尤其重要。准则规定会计估计变更应自该估计变更被正式批准后生效,为方便实务操作,会计估计最早可以自最近一期尚未公布的定期报告开始使用,原则上不能追随到更早会计期间。但是,从四年年报披露的情况看,少数上市公司对此规定不理解,错将会计估计变更的生效日期追溯到董事会审议通过之前,对之前会计期间的财务报表造成一定影响,使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受损。又如对金融工具分类依据不理解损害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按照《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规定,上市公司应结合持有意图和业务特点等对金融资产进行分类,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或持有至到期投资等,会计人员由于相关背景知识如金融业务知识不足以及职业判断能力的缺乏对此规定不能正确理解、把握和运用,导致分类错误进而导致会计处理出现偏差,2010年甚至有六成以上的上市公司在报表附注中未按规定披露金融工具的分类依据,从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总之,由于会计人员职业能力不足,只要涉及到企业会计准则中原则性规定的应用,诸如此类的问题就层出不穷。

( 三 )会计教育之目标:培养全面会计职业能力 综上分析可见,企业会计准则中隐性知识增加的特点要求作为真正执行者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全面的会计职业能力,而现实中企业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极大地受到会计人员职业能力不足的影响,致使会计信息质量未能全面得到提高,会计人员职业能力不足成为企业会计准则顺利实施的瓶颈。因此,目前不管是企业、财政部等相关监管部门还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都渴求高校会计教育培养出大批符合准则执行能力需求的会计人才去提高会计准则的执行效果,这正是现阶段的“社会需求”,是确定高校会计教育目标的导向。很显然,现阶段高校会计教育目标的应是培养出具备全面会计职业能力、能推动企业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进而全面提升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的人才。

三、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存在问题及改革方向

( 一 )高校会计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会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会计教育目标过于理论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会计教育存在一个普遍倾向,即推行以学科供给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教师按照学科分类将系统、专门的会计知识传授给学生,以便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现实工作中既定的会计应用问题(杨政,2012)。这种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缺乏与会计职业界的交流,进而导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无视人才市场对会计人员的能力需求,向学生传授的仅仅是脱离商业实践、情境化的会计规则,必然导致出现会计教育落后于企业会计准则的能力需求扩展的缺口,阻碍全面会计职业能力的培养。其二,教学内容过于侧重会计规则。首先,过分强调专业化程度,不注重提高知识结构的通用性,对经济学、金融学等商学类基础课程重视不够,在课程设置上,会计专业课较多,而商学类基础课程相对较少,在教学计划上,从已开设的商学类基础课程看,不管难易程度在学时安排上均远远低于会计专业课的学时安排,不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很难多角度去审视和理解会计,从而难以将会计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结合起来去认识日益繁杂的经济业务,不利于会计人员掌握和运用会计准则;其次,在会计专业知识的安排上,过分强调会计的规则性、忽略会计的职业判断和决策后果,传授会计知识时,重点放在会计准则的介绍上,对会计本质、目标、职能等基本理论的讲授往往过于简单,没有详细阐释每一项会计理论的形成以及对会计制度的影响,难以为培养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三,教学方法过于注重会计知识的灌输。目前高校会计教育大部分仍只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采用传统的三阶段模式:教师讲授知识、学生做练习深化、课后作业巩固,只注重会计知识的灌输,一些课程如《中级财务会计》即使有实操训练,也只关注会计核算技能的培养,仅在教师的计划与演示下进行会计实操,忽略了其他能力的培养。殊不知,教学方法的创新性不足,将无法培养潜在会计人员的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沟通学习的能力,自然无能力去掌握会计准则的隐性知识并加以准确应用。

( 二 )高校会计教育改革的方向 为了培养符合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能力需求的会计人员,高校会计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应做出相应的调整。(1)重定培养目标。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应以社会调查为基础,充分了解社会及会计职业界的人才需求。现阶段的培养目标应解决会计界的燃眉之急,培养满足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能力需求、具有全面职业能力的会计人员,推动企业会计准则持续有效地执行。(2)调整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改革应以培养学生具有深厚的会计理论功底和宽厚的背景知识为目标,因此,在课程安排上,应适当增加经济学、金融学等商学类相关课程的开设;在教学计划上,应结合商学类相关课程的难易程度合理安排学时,或给予学生足够的自学引导;在会计知识传授的安排上,要重视会计理论的教学,学生充分认识了会计理论,必能更快更好去理解企业会计准则,提升职业判断能力。(3)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学生会计能力培养目标能否达到的重要影响因素。为满足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能力需求,高校会计教育的教学方法必须进行创新,以培养学生全面的会计职业能力,即专业能力、信息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及较强的学习能力。笔者认为,旨在培养全面职业行动能力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正可解此难题。“行动导向教学法”已是德国等发达国家运用非常成功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核心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以行动为导向”,强调“学中做,做中学”,让学生在行动的过程中培养兴趣、增强自信、掌握知识、积累经验,全面提升学习能力、专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教学形式与传统的不同,不再是灌输式而是引导式教学;其授课形式不再是传统的三阶段模式,而是创新的五阶段:教师给出“工作任务”、学生分析问题、寻找理论依据、设计可能的解决方案、最后是经验的运用,整个教学过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其教学手段主要有六种,分别是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引导文教学、角色扮演、探索式教学、分组教学,其中分组教学是组织形式的切入点,包括分组、卡片记录、头脑风暴、演示汇报、海报制作等技巧,而其它五种是教学内容设计的切入点,都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为导向,只是教学媒介有所不同,项目教学以项目为媒介,案例教学以源于实践的案例为媒介、角色扮演以场景为剧本进行表演,引导文教学以引导性问题为媒介,探索式教学让学生探索后获得认知。在高校会计教育中,不同的课程可以结合各自的特点选择一种或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以达到培养全面的会计职业能力的目的。“行动导向教学法”虽然成功于职业教育,但由于高校会计教育本身的专业性和职业性比较强,因此可以适用该教学方法。当然,在现行条件下高校会计教育中每门课程应如何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详细的课程改革和教学设计则是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会计研究》2004年第2期。

[2]刘永泽、池国华:《中国会计教育改革30年评价:成就、问题与对策》,《会计研究》2008年第8期。

[3]李刚、刘浩:《原则导向、隐性知识与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会计研究》2011年第6期。

[4]杨政:《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与本科会计教育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分析》,《会计研究》2012年第1期。

[5]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2006年)。

[7]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司):《关于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情况的分析报告》,《上海证券报》2008-7-1。

第3篇:职业教育市场报告范文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会计计量计量模式公允价值

财政部2006年2月15日出台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新准则突出了会计计量模式,在原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基础上,引入了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计量模式。其中,公允价值的应用、计量成为此次准则修改中的一大亮点,标志着中国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正式建立。

一、构建以历史成本为主、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混合计量模式,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

1.历史成本计量――主要会计计量模式

知识经济时代历史成本显露出其固有的局限性,但这绝对不是说历史成本将退出历史舞台。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由于具有客观性、可验证性、中立可靠等优点,并能够反映资产经营管理责任履行情况,是其他计量属性所不能比拟的,仍然会在计量属性上起主导作用。

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当前上市公司的数量只占其总数的极少部分,且其中占大部分的国有股不能上市流通,企业大量资本的取得仍用直接方式,应采纳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为主。

2.多种会计计量属性并存混合模式

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现行财务会计模式所依存的会计环境的特殊条件限制,任何一种计量属性都还不具有绝对的、排他性的优势。由一种计量属性完全取代另一种计量属性,现在看来是难以实现的。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多种计量属性同时并存更符合财务会计的未来实际。

计量属性的并存、择优以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为目标,视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环境、行业特点等因素而定。例如,在通货膨胀环境中,以重置成本计量的会计信息更加真实可信,在企业长期战略规划中,以未来现金流入量现值计量的信息更加相关有用。对于有活跃交易市场、能可靠获得市场价格或进行现值估计的项目,如金融工具,应采用公允价值属性计量。而对一般的非金融性资产和负债,仍可继续采用历史成本属性计量,在条件成熟情况下,权衡利弊,可逐步推广公允价值的应用。总而言之,并存择优不是指每一报告期要使用每一种计量属性,而是指在所有属性都可以使用的前提下选择本期关注信息要求的计量属性。

3.适度、谨慎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公允价值在我国的推行并没有一个十分成熟和完善的外部条件。从宏观上来看,我国现有的经济环境和资本市场的条件还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之中,从微观上看,大多数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结构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内部人和外部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同时,公允价值的计量还要求能够得到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估价信息,否则就有可能会导致这一类会计准则在执行的随意性,出现人为操纵利润的情况。因此,在外部交易市场还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公允价值的引入必须是适度、谨慎和有条件的。

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对公允价值的应用采取了适度和谨慎的态度,其适用范围比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适用范围更窄一些,限制更严一些。目前主要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投资性房地产、企业合并、股份支付和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

在我国生物资产具体准则中规定,只有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的情况下,才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而国际会计准则中采用的是公允价值模式。

再如,我国规定,投资性房地产取得时,应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进行初始计量,而对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进行了严格的限制,企业对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的优选模式是成本模式。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取得,也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就是说,我国会计准则规定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的优选模式是成本模式。而在国际会计准则中首选的是公允价值模式。

又如,在我国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中明确规定,只有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才可以在初始确认时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1)该指定可以消除或明显减少由于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计量基础不同所导致的相关利得或损失在确认或计量方面不一致的情况;(2)企业风险管理或投资策略的正式书面文件已载明,该金融资产组合、该金融负债组合、或该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组合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管理、评价并向关键管理人员报告。而现行国际会计准则允许主体在初始确认时将任何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并在损益中确认公允价值变动。可见,相对于国际会计准则而言,我国对于公允价值选择权做了较大的条件限制。这反映了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待公允价值的谨慎态度。

二、为推广公允价值会计创造良好条件,进一步扩大其应用范围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风险不确定性的加大,大量无形资产、衍生金融工具等软资产的出现,必然会为公允价值的运用提供更大的舞台;另外,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产权的不断多元化、资本市场的日益完善,会计目标也会逐步向决策有用性的方向转化,这些都会为我国逐渐推行和运用公允价值会计提供条件,使之成为最重要的计量属性之一。但公允价值在我国的推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需要客观的外部评估机构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完善各种相关的法规监督,以及相关会计人员与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的不断提高,从而进一步提高和改善我国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质量,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的发展,顺应我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需要。

为了在我国顺利推广公允价值、扩大其应用范围,必须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完善公允价值运用的外部条件:

1.建立健全市场经济环境

公允价值的应用需要有相适应的市场环境,因为活跃市场中的公开市场报价是公允价值的最好证据,而活跃市场需要发育成熟的市场经济。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与国际上较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相比仍存在着很大差距。从我国的现状来看,证券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生产资料市场等都不太成熟,价格难以真正反映价值,绝大多数资产的公允价值难以获得,这是在我国不能全面推行公允价值的最主要的一个经济环境因素。因此,要完善与公允价值应用相关的市场环境,如健全成熟的生产资料市场、产权交易市场、资本市场以及发达的专业评估技术等是公允价值运用的关键。

在我国,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采用受到限制的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因素,就是公司治理结构。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的会计操纵行为,表现出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反映了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先天不足。公司治理简单地说就是处理公司内部人与外部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内部人由于掌握了外部人所不知的内部信息,而会采取对自身有利却不惜伤害外部人利益的决策。在上市公司粉饰经营业绩报告,伪造盈利的行为中,公允价值成了一个“法宝”。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是影响公允价值应用的重要原因。

随着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公司治理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在,我国资本市场已经初步具备了公司治理的功能。然而,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还有一定差距,我们必须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推进相关配套制度的改革。只有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才能从源头上遏制住资本市场上某些利益集团强烈的利润操纵动机,防止公允价值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

2.加强法制建设,完善会计制度

企业滥用公允价值的行为主要是违反准则规定条件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并由此对企业损益形成调节甚至操纵。因此有必要严格规范利用会计计量操纵利润行为的界定并制定严厉的处罚措施,净化会计环境。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制度的选择空间造假、提供虚假会计报告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造假成本过低,如果在建立完善会计制度规范的同时,加大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增加企业会计造假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防范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标准操控利润的行为发生。

3.加强教育,提高相关各方人员素质

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对企业财会人员及外部监督人员的能力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及时准确地对公允价值运用合规性及价格本身公允性做出判断;同时需要企业财会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全面提高相关各方的素质势在必行,包括大力加强会计职业教育、进行专项培训与考核、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执法力度等。

综上所述,由于交易和事项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单一的计量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会计实务的需要,历史成本已经不能是会计实务中唯一的计量模式。新准则下,我国会计计量模式是多种计量属性同时并存,这符合会计计量的未来实际。现阶段和未来会计计量模式应该是以历史成本为主、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混合计量模式。同时,由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能更好地反映当前经济环境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更符合实物资本保全的要求,有利于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相信随着我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优越性将进一步被关注,公允价值计量必将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丽青.我国会计计量模式的现实选择[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8):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