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分析报告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医院财务分析的原则:主次分明、简单易行、选择代表性强、独立性强、准确性好的指标;选择数量化、货币化指标;选择互相协调、互相制约的指标,要求医院在相互制约与相互影响中实现相互平衡,保持良性运转。
3.医院财务分析与技术处理方法,是把医院的经营决策、质量管理和医院的资源效益等六个方面,进行财务分析:
(1)预算管理指标
①预算执行率:分预算收入执行率和预算支出执行率,反映医院经营在一定时期内预算收支管理水平。即预算收入执行率=本期实际收入总额/本期预算收入总额x100%;预算支出执行率=本期实际支出总额/本期预算支出总额x100%;
②财政专项拨款执行率,反映医院财政项目补助支出执行进度,即本期财政项目补助实际支出/本期财政项目支出补助收入x100%;
(2)收支结余指标
①业务收支结余率,是指医院收支结余占总收入的比率,能够体现医院财务状况,开源节流的程度及医院管理水平,即业务收支结余/(医疗收入+财政补助收入+其它收入) x100%;
②资产负债率,反映医院全部资产中筹资借债所占的比重,有多少是靠负债得到的,如年度内资产负债率> 30%,表明医院自有资金发展的能力差,负债经营,如> 100%表明医院将资不抵债,黄牌警告;其比率为负债总额/资产总额x100%;
③流动比率,反映医院的短期偿债能力,其流动比率槃200%,只在达到这个比例,才有足够的偿债能力,其比率为:流动资产/流动负债x100%;
(3)资产运营指标,是评价医院占有一定资金,实现收入收益所达到的水平;
①总资产周转率,反映医院的运营能力,如周转次数越多,表明运营能力越强,反之,说明运营能力差,其比率为:(医疗收入+其它收入)/平均总资产;
②应收帐款,周转天数,反映医院应收帐款的流动速度,其比率为:平均应收帐款余额x365/医疗收入;
③存货周转率,反映医院为病人提供的药品,卫生材料和其它材料的流动速度,以及存货资金,占用是否合理,其比率为:医疗支出中药品,卫生材料和其它材料支出/平均存货;
(4)成本管理指标,反映医院每门诊收入耗费的成本水平。
①每门诊人次收入、支出及门诊收入成本率,是反映每门诊收入耗费品的成本水平,成本越低,收益就越多,其比率为:每门诊人次收入=门诊收入/门诊人次;每门诊人次支出=门诊支出/门诊人次;门诊收入成本率=每门诊支出/每门诊人次收入x100%;
②每住院人次收入,支出及住院收入成本率,是反映每住院病人收入所耗费的成本水平,其比率为:每住院人次收入=住院收入/出院人次;每住院人次支出=住院支出/出院人次;住院收入成本率=每住院人次支出/每住院人次收入x100%;
③百元收入、药品、卫生材料,反映医院药品,卫生材料消耗的程度与管理水平,即药品、卫生材料/(医疗收入+其它收入)x100;
(5)收支结余指标
①人员经费支出比率,反映医院人员工资、福利、奖金等薪酬收入的高低,其比率为:人员经费/(医疗支出+管理费用+其它支出)x100%;
②公用经费支出比率,反映医院对人员的商品和服务支出的投入情况,其比率:公用经费/(医疗支出+管理费用+其它支出)x100%;
③管理费用率,反映医院管理效率,其比率为:管理费用/(医疗支出+管理费用+其它支出)x100%;
④药品、卫生材料支出率,反映在一定时期内医院的药品、卫生材料在医疗业务活动中的耗费,其比率为:(药品支出+卫生材料支出)/(医疗支出+管理费用+其它支出)x100%;
⑤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率,反映医院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重,一般医院的比例为2:3,反之出现以药养医现象,其比率为:药品收入/医疗收入x100%;
(6)发展能力指标,反映医院财务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医院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
①总资产增长率,反映医院的发展能力,其比率为:(期末总资产—期初总资产)/期初总资产x100%;
②净资产增长率,反映医院净资产的增值情况及发展潜力,其比率为:(期末净资产—期初净资产)/期初净资产x100%;
关键词:医院管理财务分析报告医院财务状况
一、医院管理中财务分析的主要工作内容
(一)分析医院财务状况和产生的结果
对医院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主要是对医院的负债情况进行评估、关注资产和负债的实时状态、分析资产的结构等,然后对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评判,其主要侧重的方向是医院结构的调整情况、影响医院支出增加或减少的原因、医院支出增加或减少的因素以及增加医院收入的渠道,综合利用上述结果进而反映医院在一段时间内的财务情况。
(二)分析医院财务预算的执行情况
关于对医院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的分析,主要是要求在特定的时间内,医院的正常经营情况是否依照当时财务预算的情况进行,若经营情况与预算的情况有出入,对产生的差异情况进行详细分析,经过科学严谨地分析后,进而有助于加大监督财务预算的执行力度,同时还可有效发现医院管理中一些内隐和外显的经营管理漏洞。
(三)医院经营管理能力的分析
传统财务分析局限性较大,其主要任务是把药品和库房现存的材料周转情况、医疗所需使用的单位卫生材料、医院的人均业务收支情况、单位固定资产产生的经济效益作为关注和分析的重点。目前,医院各个科室的管理中已经运用财务管理,大幅度地提高了管理水平,同时各个关节的费用也得到了有效控制,进而提高了人均收入和经济效益。
二、财务分析报告的方法
(1)比较分析方法。在横向方面,可进行科室间的比较,采取同一地区的同类医院进行比较,与地区不同和级别不同的医院进行差额比较;在纵向方面,可进行社会各种指标的完成情况比较、增幅速度比较、经济比较等。(2)比率分析方法。也可叫做占比分析方法,是指某一指标在总额中的占比,对实际完成的在计划中完成的占有的比例进行计算,进而从中发现问题并得出相应结论。(3)因素分析方法。因素分析可分层次和分类别的进行,要从正面和反面、有利和不利等情况去辩证分析,得出的结论要符合客观情况,不能太过于片面、独立的给出结论,也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想当然地推广。(4)图表分析方法。图表可直观的将某些数据罗列出来,使得财务分析更加直观明了。
三、医院管理中财务分析报告的具体应用策略
(一)月工作量分析
医院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过其工作量体现出来,所涵盖的内容很多,如门诊、急诊、手术、住院和出院人数等,这些日常工作也反映了医院的变动规律和趋势,长期观察后不难发现其差异性和周期性。与此同时,此项指标也显示了医院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质量和工作数量,为医院的预算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分析医院的收入与支出
相关责任人可采取不同方法对医院的支出与收入情况进行分析,以费用表为依据,显示不同的收支变化情况,对管理者的业绩评价、政府的投入情况、成本控制、调整收入结构等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分析收入时,政府是主要承担部门,利用财政补贴收入占总收入的比值来反映的,对医院的投入情况,收入结构调整是否发挥作用以及是否符合医改政策是通过“三费占比”来体现的。支出分析可反映出成本情况,特别在耗材方面、药品方面和人员支出的变化方面,还可反映职工的待遇能否和经营绩效相匹配,有效控制药耗以及成本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医院的部分支出要依据原则进行分析。
(三)财务指标分析
(1)运行效率指标。具体有人均创造利润、卫材、业务收支结余情况、净资产结余情况。业务收支结余情况直接表现,净资产情况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员工产能体现在人均创造利润;耗材的消耗是经过百元医疗的收入情况和卫材的比值反映出来的。(2)医疗费用控制。包含床位、就诊、住院等均次费用,相比较于不同时期,可得到均次费用的变动数据;和同行做比对,反应收入水平情况;对比目标数情况,可反映实际执行结果。经过对均次手术、检查、药品、耗材的对比,可对变化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3)资产经营能力分析。其指标包含总资产、存货与收取账款的周转率。周转率是用时间反应资金的周转情况,其周转快则越好,当应收取的账款周转率相对较高时,证明资金正在快速回笼,几乎很少出现坏账的情况,但是医院的管理和存货周转率之间有矛盾,医院存货主要表现在药品、卫生材料上,在库存的数量稳定的条件下,控制耗材降低支出,有助于周转率的降低。(4)偿债能力分析。其包括流动、速动和资产负债等比率。资产负债率是通过将负债和资产的总额进行比值而得出的,其表示在医院的资产和负债中,债权人因其提供较多的资金而占有较大的比重。一般而言,55%~70%是较为平常的资产负债情况,然而出现86%及更高时,需制定预警设置。其流动比率越高,说明公立医院在短期时间内的债务偿还能力越强;然而流动比例越高,说明流动资产使用较多,资产使用受阻。
(四)资产负债分析
资产负债分析是指分析资产负债表中的相关项目,一般包括垂直分析和水平分析,相关工作人员要对医院进行一些评估工作,如偿还债务能力、资本结构及医院的整体财务情况等,水平分析侧重于资产负债的影响。与水平分析大不相同的是垂直分析,垂直分析侧重于资产负债表中各项目的权重变化,重点监督现金资产的流向、其规模是否合适、医院的债务情况、是否面临财务风险和坏账风险、医院资产的结构是否合理等。
四、结束语
医院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完善其财务分析体制。让财务分析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利用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对医院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实时分析。管理者就可利用财务分析的报告不断优化医院内部的管理工作,进而促使医院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状态。
参考文献:
关键词:管理者权益超额收益财务报告
一、现行财务会计报告的重点分析
(一)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以股东利益与责任为重点的成因 现行的财务会计以股东利益和责任为重点,其重要标志是股东权益资本成本被作为公司的最后支出项目,而且具有事先的不确定性。现代会计被分解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根源在于公司制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这些关系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现代公司制度中股东是公司的所有者,拥有最高管理决策权。债权人是公司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是公司重要的资本提供者和收益分享者,通过特别协议影响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公司的管理者和员工也是公司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他们通过薪金报酬来分享公司收益。在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中,股东拥有最大的权力,同时在收益分配顺序上处于最后的位置,在清算收益分配顺序上也处于最后。这体现最大控制权利与最大责任承担相匹配的要求(杜,2005)。当公司股东利益一致的条件下,若每个股东能够采取事前措施有效监督控制公司的运行,即股东作为一个整体成为公司的实质控制者,则没有必要核算权益资本成本,因为不管是否核算,最后的结果和主要责任都在于权益资本的拥有者――股东。所以财务会计报告主要是为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这里的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是指没有直接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但其决策和经济利益受到公司财务信息重大影响的个人或社会组织。在资本市场上,上市公司的股东大多也是外部信息使用者。公司在核算资产与债务的价值后,能够确定股东权益价值的增减,也能反映股东权益价值变动对股东经济利益的影响程度,满足了公司外部信息使用者尤其是股东决策的需要。由此可见,财务会计把股东的权利与责任放在报告的最后符合这样的安排。这是财务会计不核算权益资本成本的根本原因,也是财务会计以股东利益与责任为重点的根本原因。
(二)财务会计报告应当以公司实际控制者的利益与责任为重点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可以定位为特定的主体提供其所需的会计信息。任何商品都有供求双方,会计信息也不例外,而且这些信息的效用与成本对信息供需双方来说都十分必要。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被概括为公司向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这里的外部信息使用者主要是指股东和债权人。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公司与以股东和债权人为代表的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不再明确。外部信息使用者主要是公司利益相关者中的“外部人”――或者说是公司的非控制者,这些人是信息需求主体,拥有企业所需要的某些资源。公司的控制者是信息的提供者,他们需要外部人的某些资源,因为他们占有了公司盈利模式所需的核心资源,但是不独立具有公司盈利模式所需全部资源(张建伟,2005)。他们信息以吸引那些资源拥有者,即非控制者来投资。非控制者在形式上拥有与控制者一样、甚至更高的权力,但实质上由于公司的盈利过程对非控制者来说是一个“黑匣子”,控制者拥有真正的最高最后权力,同时由于控制者在形式上并不拥有高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力,所以在法定收益分配顺序上往往并不处于最后,这样就可能出现权益与责任不对等的情况,也就为公司的财务舞弊打下了基础。由于财务会计不仅具有核算的功能,而且具有产权界定的功能,财务会计的核算规则往往成为利益相关者争夺的工具。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财务会计核算应当找到最后的责任承当者,并按照公司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和责任对等的原则来核算和界定权益和责任。由此可以得出:股东的权益资本有必要核算成本;财务会计必须进一步寻找公司的最后责任承担者,以此为出发点来重新组建财务会计的核算体系。从分析公司的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关系人手,我们可以得到(图1)。这符合现代公司制度安排的本意。但是,这些机制的应用可能偏离这一本意。实质上控制人的收益除来自正常的公司收益分配之外,还可以来自于对非控制人资源的掠夺。作为维护正义与公平的制度来说,财务会计应当避免这一情况发生。
(三)现代企业的实际控制者是以管理者为代表的内部责任人区分控制者与非控制者应当主要从权益和责任两个角度来看待和分析。寻找控制者的目的在于分析其权益与责任是否对等,如果不对等就应当修改相应制度使其对等。现代公司的利益相关者要成为控制者必须具备的条件,一是控制者占有公司不可缺少的核心资源。如果控制者不具有这些核心资源,竞争者就可以轻易夺取控制者的控制地位,即占据核心资源是控制者得以建立和维持其控制地位存在的基础;二是控制者在公司的经营管理决策中占有主导权。控制者并不仅仅停留在战略的层面,更应当深入具体的经营管理层面,尤其是规模庞大的组织,具体的经营管理者拥有很大的业务权利和经营管理的主导权。虽然占据核心资源是维持控制者地位的基础,但并不意味核心资源的占据者就一定能成为控制者,当公司的多项核心资源由不同的主体占有,控制者将是这些主体博弈后的胜出者。所以,控制者还必须具备实际的经营管理主导权,而不仅仅是战略管理权(李心合,2005)。按照责权对等的原则,现代公司的控制者被赋予最大的经营管理决策权,他们也应当在收益分配顺序上处于最后,以便承担最大的责任。
既然占据核心资源是控制者的重要特征,那么分析公司的核心资源及其占有者可以寻找到识别控制者的方法。任何公司占据的资源包括人、财、物、技术、信息等基本要素。这些要素的占有主体代表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如人这一要素主要是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或者员工,财、物这两类要素主要是资本拥有者,技术和信息要素的占有者主要表现为关键技术人员和员工(汪平,2005)。在企业的所有要素中,占据核心地位的要素拥有者最有可能成为控制者。按照控制的主导因素可以把企业分为技术核心控制型企业和资本核心控制型企业。
现代多数技术核心控制和大部分资本核心控制企业的实质控制者是以管理者为代表的内部人。由于每一种资源的占有者都有可能成为企业控制者,这些资源的占有者经过博弈产生核心资源的占有者,所以核心资源的占有者最有可能成为整个企业的控制者。每一个资源占有者的博弈能力取决于其所占有资源在市场中的稀缺程度。从价值链的角度看,构成价值链的企业和生产部门,对外部利益相关者或企业高层管理者来说都是盈利黑匣子,在资本充足的时代,技术和管理尤其重要。在技术核心控制型企业中关键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通常能成为企业的实际控制者,在资本核心控制型企业中,如果企业的规模足够大,大股东或者重要人通常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或是企业的重要管理者(Anne Ameels,2002)。所以在当今社会中多数企业的实质控制者通常是管理者或关键技术控制人,他们在多数情况下取代股东成为公司的最后最高利益相关者。
在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中,管理者和关键技术人员通常被设计为雇员,其报酬通常全部作为薪金在股利和利息前支付,甚至还
在多数的长期资产补偿前支付仅次于原材料等采购支出。在管理者和关键技术人员成为公司最后最高利益相关者后,他们报酬中的大部分应当来自于其承担的最后和最高责任。这些报酬应当不同于普通员工的薪金报酬,在计量方法和支付方法上应与公司的整体经营业绩相关联,而不是与具体的经营管理活动相关联。股份期权就是为解决管理者和关键技术人员承担责任与利益相匹配的方法,但实践表明效果不佳。因为这仍然是以股东而不是管理者为最后的落脚点,管理者没有被置于利益分配顺序的最后,但享有最高的权力。所以,只有建立起以管理者为最后落脚点的财务会计报告体系,才能最终解决问题。
二、构建以管理者为基础的财务会计报告体系
(一)构建以管理者为基础的新会计等式当以管理者为代表的内部人成为公司实际控制者时,财务会计就必须把这一情况表达出来,即应当单独把其利益和责任在会计等式中表达出来。所以具备这种特征的公司的整个财务会计核算体系都必须以此为基础。会计等式变迁的过程也恰好说明最重要的公司利益相关者变化将带来会计等式构成要素的变化。“资产一负债=所有者权益”代表了所有者观的看法,认为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完全属于所有者,适合于企业规模不大,大多数股东甚至全部股东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股东为企业最大利益相关者的情况。“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代表了公司观的看法,认为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应当独立于股东,企业的股东和债权人都是公司重要的财务资本提供者,两者地位相同,这适合于公司规模较大,大多数股东没有直接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而仅仅取得股利或者转让股份获得收益。这些股东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一样,仅仅是公司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其地位已经下降了。公司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逻辑上应当是公司的管理者或者关键技术人员等内部人,但财务会计没有意识到这一变化。如果把管理者放在股东或者债权人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更高的位置,那么会计等式就必须增加一个要素来代表管理者的利益和责任,并且整个财务会计报告要以这个要素为支点。这也说明股东权益资本应当单独计量成本,因为管理者的收益和责任在顺序上被排在了最后,这个要素就是管理者权益。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来看,管理者享有的这部分收益来自超过资本一般报酬水平的超额收益,而且这类收益并不是全部超额收益,而是超额收益被管理者与股东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分配之后、由管理者享有的那部分。整个超额收益被视为在管理者控制之下公司这个盈利黑匣子创造出的比其他等量资本更高的收益,即超额收益整体上是由管理者创造,但应当由全体利益相关者共同享有。因此,可以把资本市场上的平均收益当成管理者对资本拥有者的最低责任,而资本拥有者的超额收益,可以当成由于公司盈利黑匣子存在较高的信息不对称(彭晓洁,2005)而对资本拥有者的额外补偿。在公司的全部利益相关者中,股东与高层管理者的收益与公司的盈利水平直接关联,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收益通常是固定的,所以超额收益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应当主要表现为管理者实际获得的超额收益和股东实际获得的超额收益两部分。因此会计等式可变成:资产:负债+股东权益+管理者权益。新会计等式中的各个要素及其关系如(图2)所示。如果公司没有超额收益或是实现的超额收益在财务会计上不能得到正确反映与界定,那么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即超额收益的分配就有可能显失公允,造成现实的重大冲突。在此过程中,通常是管理者占据优势。基于这样的现实结构,财务会计在核算上还应当把管理者对股东的责任――资本平均收益、股东的超额收益和管理者超额收益分别表达出来,并保持连续的记录以明确公司管理者的责任与权益。这不仅说明管理者管理公司盈利黑匣子的能力,也便于对其业绩进行考核。
(二)构建以管理者为基础的财务会计报告框架基于以管理者为基础的财务会计等式变化,相应的财务会计报告框架也应当调整。由于这些报表项目含义比较明确,所以在财务会计核算时应当单独设定相应的会计账户,并直接从这些账户中得到财务报告项目的数据。根据新的会计等式,在资产负债表中应增加管理者权益,并调整相关的其他项目,具体的调整情况如(图3)所示。从(图3)中可以看出,以管理者为基础的资产负债表中增加了管理者权益,被放置在最后,表明管理者这部分权益的实现要在债权人和股东之后。管理者权益包括:一是管理者股本,表明管理者是否有财务资本作为抵押及其占全部股本的比重;二是管理者盈余公积,说明管理者对公司发展的资本支持,借方登记用于弥补亏损、转增资本和特定情况下分派收益的金额,贷方核算公司当年实现的收益中应当计人本项目的金额,具体按照公司当年实现的收益中应当计入管理者权益金额的一定比例计算确定,这个比例由公司章程或者法规规定,当年公司出现亏损或者提取数额已经达到公司法定资本的一定比例可不再提取,余额在贷方,这类似现在财务报告中的盈余公积;三是可分派管理者超额收益,借方登记向管理者分派的收益和在公司出现的亏损中由管理者承担的部分,贷方登记公司当年实现的收益中应当计入本项目的金额,具体是公司当年实现的管理者权益增加金额中,扣除应当计人管理者盈余公积之后的部分,正常的余额在贷方,表明某个时间上管理者在公司中可以获得的最大收益分派,如果出现借方余额则说明管理者的不良经营管理给公司和股东带来的损失中应当由管理者承担的部分。
该财务会计报告框架中的股东权益项目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是取消了资本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其中未分配利润的功能已经被可分派管理者收益和可分派股东收益所替代,而资本公积基于这样的观点――公司存在管理者经营管理行为之外的收益,而管理者会计报告体系认为公司的所有收益均直接或间接来自管理者的经营管理行为。如果出现许多不需要管理者经营管理行为而产生的收益,即所谓的资本自我增加,则不适应以管理者为基础的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因为这类公司盈利模式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资本,控制者不是以管理者为代表的公司内部人员。股东盈余公积类似于管理者盈余公积,但其主体是股东。增加的项目是可分派股东收益,包括资本平均收益和股东超额收益。资本平均收益的贷方登记当年按照股东投入资本和资本市场上的平均收益计算确认的金额,表明公司管理者对股东投入资本最低收益的责任,借方登记公司向股东分派收益时应当承担的部分,余额在贷方。股东超额收益是指公司实现的超额收益在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分配时,应当给予股东的部分,分配的比例由公司章程或者其他特别的协议确定。项目的借方核算向股东分派收益的金额中由该项目承担的部分,贷方核算超额收益中股东应当享有的部分,余额在贷方。负债类项目中增加了应付管理者利润,该项目的借方登记实际发放的管理者超额收益,贷方登记按照公司章程或者特别协议规定的可以发放的管理者超额收益,来自于可分派管理者超额收益的借方,余额在贷方表示应发放而未发放的管理者超额收益。应付股东利润的内涵没有变化。
在以管理者为基础的财务会计报告中,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没有重大变化。由于资产负债表发生了变化,利润分配表的相关项目也要进行一些调整,主要是最后的收益分配中,未分配利润和盈余公积被拆分为多个项目。具体的调整情况如(图4)所示。此外,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还要说明高层管理者和关键技术人员等重要公司控制者的变化、作为员工享有的薪金水平与作为控制者享有的管理者权益的区别办法、超额收益在股东与管理者之间分割的办法、管理者超额收益的支付办法等等。
三、结束语
杜邦分析法因由美国杜邦公司的皮埃尔?杜邦和唐纳森?布朗在20世纪20年代首创,经过多次改进,逐渐把各种财务比率结合成一个体系应用而得名。它以权益净利率为核心指标,利用几个主要财务比率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偿债能力分析、资产管理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虽然综合财务分析方法有多种,比如沃尔评分法、综合指数法等等,但是它们只是孤立地考虑了单独一个财务指标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反映,而割裂了财务指标之间的关系,且所选的指标和权重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因此对企业财务状况的综合分析和评价难免有失偏颇。杜邦分析法对财务指标进行逐层分解,上一层财务比率被分解为下一层的几个指标,运用差额法或连环替代法进行对比,找出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本文将杜邦分析法的基本理论引入医院财务分析,建立医院财务分析法并运用于实践,旨在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水平。
1建立医院以净资产业务收支结余率为核心的财务分析法
依据影响权益净利率的三个杠杆,结合医院财务实际特点,净资产业务收支结余率=业务收支结余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分别说明如下:(1)业务收支结余率是业务收入和业务支出的差额与业务收入的比率,用来衡量1元业务收入带来多少结余。业务收支结余指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其他收入之和与相应的医疗支出、药品收入、其他收入之和的差额,可以直接从收支总表中取得。(2)资产周转率可以理解为1元的资产投资所产生业务收入,产生的越多,说明资产的使用管理效率越高。(3)权益乘数是总资产与净资产的倍数也可以用1/(1-资产负债率)表示。表明医院的负债程度,权益乘数越大,负债程度越高,给医院带来财务杠杆利益也越大,同时也带来高风险。3杜邦分析法在医院财务分析中的运用杜邦分析法的忧点在于通过指标变动来分析变动的原因和趋势,为采取改进措施指明方向。使用杜邦分析法进行医院财务分析关注的问题:要明确比较对象。有与本单位历史比的“趋势分析”、与同类医院比的“横向比较”、与计划预算比的“预算差异分析”,比较对象不同会得出不同的分析结论。杜邦分析法的关键不在于计算而在于对指标的理解和运用,只有理解透彻并应用于实践才能发挥应有作用。由于医院的财政拨款和上级补助收入具有不稳定性和不可控性,在分析时不扣除将会影响结果的准确和可比性。这两部分收入一般以设备和银行存款的形式投入医院,增加了医院的总资产和净资产。为增加可比性,在分析时最好将当年这两部分收入从总资产和净资产中剔除。
2 杜帮分析图的构架
2.1总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业务收入÷总资产平均余额
一般而言,流动资产直接体现医院的偿债能力和变现能力;非流动资产体现医疗运营的规模和发展潜力,二者之间应保持适度的结构比率。为此,要进一步分析各项资产的占用额和周转速度,对流动资产重点分析库存物资是否存在超经济批量的积压、货币资金是否闲置、应收医疗款有无被医保管理部门剔除而形成坏账的可能;对非流动资产重点分析固定资产配置的合理性,以及是否得到有效利用。
2.2业务收支结余率。业务收支结余率=业务收支结余÷业务收入×100%
业务收支结余率是衡量业务收入创造净收益的能力。反映医院业务收入的规模水平、成本费用的节约程度,以及医院的管理能力、技术状况等,也是检验医疗运营计划及成本核算工作的指标。当然,医院的业务收支结余率高,并不等于总资产结余率也高时。这是因为医院在追求高结余率的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大量的资产投入,特别是基本建设的投入,不能立竿见影产生效益,反而会导致账面资产周转率降底。所以,只有当业务收支结余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共同作用达到最佳状态时,才能提高医院的资产报酬率。
[关键词]企业财务分析报告报表分析关注问题
一、财务分析报告的作用
财务分析报告是指财务部门及企业管理层对企业在一定时期的经营状况、经营的效率与效果、企业对外所欠债务及股东留存收益状况、企业面临的外部风险状况进行总体的评析所形成的规范的文字和报告。财务分析报告是财务管理人员通过对一定时期财务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将有代表性的分析结果进行概括与总结,它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的敏感人群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与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交易决策等都有重要意义。企业进行财务分析的主要作用是:
1.为企业改善与加强生产经营管理提供数据资料及决策依据。企业通过对财务状况的分析研究能够分析揭示出企业以往生产经营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缺陷,对企业未来盈利能力、运营效率和效果、支付及偿债能力等方面进行前瞻性的预测,为企业管理层进行决策提供了数据及信息依据。管理层可针对严谨缜密的财务分析报告中提出的问题,采取应对措施,改善经营管理,提高财务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
2.是企业经营者向企业权力机构及上级主管部门进行汇报的书面材料。财务分析报告一方面总结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经营业绩,阐述了本期或一个阶段内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程度或完成情况,另一方面,财务分析报告揭示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经营及财务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措施及具体实施办法。
3.为企业外部或潜在的财务报告使用人(包括潜在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有关部门)了解及评价企业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提供参考。
二、编制财务分析报告前应关注的重点
1.要充分了解财务报告及其分析报告的阅读对象及报告分析的范围。报告阅读对象不同,分析报告的关注重点及文字表述也应予以微调。在进行财务分析时,财务人员要以大量的基础财务资料为素材,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以财务分析特有的方法为手段,分析研究基本的企业经营状况及其成果的变化过程。
2.了解阅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充分领阅读者所需要关注的重要信息。在撰写分析报告前,财务分析人员要尽可能地同各个层面的分析报告阅读者进行沟通,捕获他们“真正想了解的信息”。努力实现财务分析报告为企业经营和主营业务服务,这也是写好财务分析报告的前提。
3.在编写分析报告前,要有一个清晰的财务分析框架,财务分析中常用的是采用比率分析框架,财务报表是一个完整的报告体系,综合反映了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它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相关附表。其中,资产负债表汇总了公司在某一时点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利润表汇总了公司在某段时期的收入和费用。管理层为了评价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借助的最常用的工具就是财务比率。
财务比率一般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比率概括了公司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的某些方面,是两个“存量”项目的对比,通常也称为资产负债表比率;第二种比率概括了公司一段时期的经营成果的某些方面,将利润表的一个“流量”项目与另一个“流量”项目作比较,习惯上称为损益表比率;第三种比率反映了公司的综合经营成果,是将利润表中的某个“流量”项目与资产负债表中的某个“存量”项目加以比较,称为损益表与资产负债表比率。“存量”项目作为来自资产负债表的余额,不能准确地反映这个变量在一定时期的流量变化情况,因此采用资产负债表期初、期末余额的平均值作为某个损益表与资产负债表比率的分母,可使其更好地反映公司的整体情况。下面提及的保障比率、周转率和盈利能力比率均属于损益表与资产负债表比率,都需要采用“存量”项目的平均值。
4.财务分析报告是以企业的财务报告为基础的,所以应与公司经营业务紧密结合,深刻领会数据背后的业务背景及其形成的具体原因,从业务的角度分析财务数据形成的原因,切实揭示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果财务人员在做分析报告时,由于不懂业务,往往闭门造车,就数据论数据,无法分析数据背后所表达出来的企业经营业务存在的问题。另外,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各种财务数据并不仅是通常数字的简单拼凑和加总。每一个财务数据背后都蕴含着相关业务的增减变化。财务分析人员只有通过对经济业务的了解和熟悉,并具备对财务数据敏感性的职业判断,才可进一步判断经济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规性,由此得来的专业的分析报告也可能真正为业务部门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
三、财务分析报告的写作方法
1.财务分析一般要遵循“查找差异―分析差异原因―对存在问题提出管理建议和措施”的步骤。因为企业进行财务分析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揭示问题,而是要通过对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原因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为领导决策提供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只有这样,财务分析报告的有用性或分量才可能得到提高和升华。
2.对财务报告进行分析一般采用重点交集原则及重要性原则并存手法揭示企业财务及经营数据的异常情况。在进行财务分析时,针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对于重点数据交集的事项作为重点问题予以把握,对于重点问题要着重分析,要始终“抓重点问题、主要问题”,在辩证法上体现为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
在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时,财务分析人员要有意识地罗列本期可能存在的重点问题(在数据整理时具有对财务数据敏感性的财务分析人员能感觉到期间内可能存在的重大异常情况),另外,进行财务分析过程中,财务人员要善于从零散的数据汇总中分析筛选出一至两个焦点性问题。
2010-12-27 14:44 网络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纠错】财务分析报告是对企业经营状况、资金运作的综合概括和高度反映。然而要写出一份高质量的财务分析报告并非易事。撰写
财务报告以下六点值得注意:
一、要清楚明白地知道报告阅读的对象及报告分析的范围因为报告阅读对象不同,所以报告的写作结果也应因人而异。比如,提供给财务部领导可以专业化一些,而提供给其它部门领导尤其对本专业相当陌生的领导的报告则要力求通俗一些;同时提供给不同层次阅读对象的分析报告,则要求分析人员在写作时准确把握好报告的框架结构和分析层次,以满足不同阅读者的需要。再如,报告分析的范围若是某一部门或二级公司,分析的内容可以稍细、具体一些;而分析的对象若是整个集团公司,则文字的分析要力求精练,不能对所有问题面面俱到,集中性地
抓住几个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即可。
二、了解读者对信息的需求,充分领会领导所需要的信息是
什么
不可否认,财务分析人员在撰写财务报表时,都会尽可能多的提供财务信息。但这并不能说明,这些资料就是领导所需要的。领导经常碰到一种情况,就是报表的内容很多,但真正能获得的
信息却太少。因此,为了避免辛辛苦苦写出的报表不被认可,最好在撰写财务分析报告前要尽可能地多与领导沟通,捕获他们
“真正了解的信息”。
三、报告写作前,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框架和分析思路财务分析报告的框架具体如下:报告目录、重要提示、报告摘要、具体分析、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的改进措施。“报告目录”告诉阅读者本报告所分析的内容及所在页码;“重要提示”主要是针对本期报告在新增的内容或须加以重大关注的问题事先做出说明,旨在引起领导高度重视;“报告摘要”是对本期报告内容的高度浓缩,一定要言简意赅,点到为止。无论是“重要提示”,还是“报告摘要”,都应在其后标明具体分析所在页码,以便领导及时查阅相应分析内容。以上三部分非常必要,其目的是,让领导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对报告的整体性认识以及本期报告中将告知的重大事项。“问题重点综述及相应的改进措施”一方面是对上期报告中的问题所执行情况的跟踪汇报,同时对本期报告“具体分析”部分中揭示出的重点问题进行集中阐述,旨
在将零散的分析集中化,再一次给领导留下深刻印象。“具体分析”部分,是报告分析的核心内容。“具体分析”部分的写作如何,关键性地决定了本报告的分析质量和档次。要想使这一部分写得很精彩,首要的是要有一个好的分析思路。例如:某集团公司下设四个二级公司,且都为制造公司。财务报告
的分析思路是:总体指标分析、集团总部情况分析、各二级公司情况分析;在每一部分里,按本月分析——本年累计分析展开;再往下按盈利能力分析——销售情况分析——成本控制情况分析展开。如此层层分解,环环相扣,各部分间及每部分内部都存
在着紧密的勾稽关系。
四、财务分析报告一定要与公司经营业务紧密结合,深刻领会财务数据背后的业务背景,切实揭示业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财务人员在做分析报告时,由于不了解业务,往往闭门造车,并由此陷入就数据论数据的被动局面,得出来的分析结论也就常常令人啼笑皆非。因此,有必要强调的一点是:各种财务数据并不仅仅地通常意义上数字的简单拼凑和加总。每一个财务数据背后都寓示着非常生动的增减、费用的发生、负债的偿还等。财务分析人员通过对业务的了解和明察,并具备对财务数据敏感性的职业判断,即可判断经济业务发生的合理性、合规性,由此写出来的分析报告也就能真正为业务部门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财务数据毕竟只是一个中介,因而以财务数据为对象的分析报告就会出现就数据论数据的情况,报告的重要质量特征“相关性”受
挫,对决策的“有用性”自然就难以谈起。
五、财务分析报告的分析手法
(一)分析要遵循差异、原因分析、建议措施原则。因为撰
写财务分析报告的根本目的不仅仅是停留在反映问题、揭示问题上,而是要通过对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办法,真正担负起“财务参谋”的重要角色。唯此,报告的有用性或分
量才可能得到提高和升华。
(二)对具体问题的分析采用交集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并存手法揭示异常情况。例如,某公司有36个驻外机构,为分析各驻外机构某月费用控制情况和工作效率,我们以“人均差旅费”作为评价指标之一。在分析时,我们采用比较分析法(本月与上月比较)从增长额(绝对数)、增长率(相对数)两方面比较以揭示费用异常及效率低下的驻外机构,我们分别对费用增长前十位(定义为集合A)及增长率前十位(定义为集合B)的驻外机构进行了排名,并定义集合C=A∩B,则集合C中驻外机构将是我们重点分析的对象之一,这就是“交集原则”。然而,交集原则并有一定能够揭示出全部费用异常的驻外机构,为此“重要性原则”显得必不可少。在运用交集原则时,头脑中要有重要性原则的意识;在运用重要性原则 时,同样少有了闪集思想。总而言之,财务分析人员要始终“抓重点问题、主要问题”,在辩证法
上体现为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
(三)问题集中点法亦可称之为焦点映射法。这种分析手法主要基于以下想法:在各部分分析中,我们已从不同角度对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零散分析。这些问题点犹如一张映射
表,左边是不同的分析角度,右边是存在问题的部门可费用项目。每一个分析角度可能映射一个部门或费用项目,也可能是多个部门或费用项目。由于具体到各部分中所分析出来的问题点还不系统,因而给领导留下的印象比较散乱,重点问题不突出;而领导通过月度分析报告,意在抓几个重点突出的问题就达到目地了。故而财务分析人员一方面在具体分析时,要有意识地知道本月可能存在的重点问题(在数据整理时具有对财务数据敏感性的财务分析人员能感觉到本月可能存在的重大异常情况),另一方面要善于从前面零散的分析中筛选出一至两个焦点性问题
六、分析过程中应注意的其它问题
(一)对公司政策尤其是近期来公司大的方针政策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在吃透公司政策精神的前提下,在分析中还应尽可能地立足当前,瞄准未来,以使分析报告发挥“导航器”作用;
(二)财务人员在平时的工作当中,应多一点了解国家宏观经济环境尤其是尽可能捕捉、搜集同行业竞争对手资料。因为,公司最终面对地是复杂多变的市场,在这个大市场里,任何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或行业竞争对手政策的改变都会或多或少地影
响着公司的竞争力甚至决定着公司的命运;
(三)勿轻意下结论。财务分析人员在报告中的所有结论性词语对报告阅读者的影响相当之大,如果财务人员在分析中草率地下结论,很可能形成误导。如目前在国内许多公司里核算还不
规范,费用的实际发生期与报销期往往不一致,如果财务分析人
员不了解核算的时滞差,则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分析 意义 问题 对策
事业单位是指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的主要功能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是不以谋取利润为目的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事业单位不考虑经济效益,事业单位发展事业运用到一定资金,也应该运用科学的财务管理方法,节约经费,用一定的资金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服务,降低事业成本,增强自身的实力和能力,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好的社会效益。
一、事业单位进行财务分析的意义
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是反映事业单位一定时期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统计手段,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分析形成的财务分析报告是事业单位经营成果的最终书面总结,是财政部、上级主管部门、事业单位内部及其他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事业单位发展状况、检查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制定政策的重要会计信息资料,也是单位编制下年度财务预算的基础。财务分析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理解财务活动的规律,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使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促进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手段。
首先,财务分析需要查阅和咨询大量资料和文件,利用会计核算的结果和单位其他信息,对事业单位一定时期的经营活动、财务收支情况及其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且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和控制,不定期对资产、人员、经营等情况进行调查。每一会计年度的财务分析收集到的数据资源积累了单位各方面、多角度的信息,为事业单位进行决策提供了所需的基础信息。其次,财务分析是会计核算工作的发展和深化,是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财务分析利用科学系统的财务分析方法和财务指标,保证管理决策建立在科学客观的基础上,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决策的客观性、规范性和公正性。第三,财务分析通过财务指标分析可以找出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对照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找出异常变动情况,分析发生变动的原因,从而改进财务管理工作,给单位管理者提出改进方法及建议,供领导决策。
二、事业单位财务分析中存在的问题
1、对财务分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财务分析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也是事业单位开展经营活动的基础。事业单位所需资金一般由国家财政全部或部分补贴,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全额拨款和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资金不足就向财政部门申请,事业单位自身不会因为资金短缺而陷入财务危机,这类事业单位认为财务的任务就是把帐登记好,不出差错,按时出具财务报表,对财务数据简单分析一下,只重视会计核算,不重视财务分析。由于财务人员对财务分析的不重视,作出的财务分析势必因脱离实际业务情况而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和片面性,难以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财务依据。
2、事业单位领导对财务分析不够重视,财务分析人员参与管理的意识不强
事业单位的资金是国家财政拨款,因此,单位领导只关心账面上有多少钱,资金不够就打报告向上级部门申请,而很少关心资金是如何使用的,使用的效果如何,是否完成了事业目标,是否为社会作出应有的社会效益。领导对财务分析的不够重视,是导致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成为一个较为薄弱环节的重要原因。单位领导对财务分析的不够重视,也导致了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参与管理的意识不强。财务人员往往是被动的报账、做报表,只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被动的进行财务收支的判断,对单位业务的现状、问题和今后的发展缺乏全面了解,难以找出问题的关键,难以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依据,从而使事业单位管理层难以进行科学决策。
3、财务分析重形式,不重实质
目前,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都是用专业的分析方法,分析指标中往往是根据财务报表简单的计算几个指标,比如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或是减少百分之几,或者分析指标中充斥着大量的企业财务指标,这些指标对于事业单位而言不具有实用性,而且指标不加分析的写在分析报告中,非财会人员根本看不懂财务分析结果。财务分析报告一般都是采用固定的格式,比如今年的指标是多少,实际执行情况是怎样的,完成百分比是多少,与去年同期比较如何等。这样的分析对于所有的财务分析报告使用者而言,是不能满足其需求的,即不管阅读对象是谁,也不了解阅读对象所需要的财务信息,只提供一种模式的财务分析报告,机械的分析了各会计科目的预算和使用情况,只是从财务专业角度去分析问题,没能结合事业单位的特殊社会属性,根据事业单位当年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进行分析,使报告阅读者往往得不到他们真正想了解的财务分析。财务分析报告的阅读对象通常是单位领导,大多不是专业财会人员,他们希望看到的财务分析报告能提供给他们一份站在事业单位管理者的角度来分析和回答问题的财务分析报告,着眼的是整个事业单位的发展,而不是就数据论数据的财务分析。
三、完善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的具体对策
1、提高对财务分析的重要性认识,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及财务人员都应提高对财务分析的重要性认识,正确理解财务分析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关系,改变只重会计核算,轻财务分析的理念。核算和分析是财务管理的组成部分,都是财务人员工作的重要内容,核算只是财务工作的一部分,是进行财务管理的前提,财务分析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继续和深化,财务分析直接关系到管理的好坏,因此,事业单位管理者及财务人员要高度重视财务分析的重要性,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务分析管理制度。虽然事业单位的社会属性都是一样的,都是为社会公益服务,但其事业发展内容及服务内容不同,由此,其财务分析的管理制度也不能是同一种模式。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及财务负责人应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单位业务特征的财务分析管理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财务分析程序和步骤,明确规定主管财务分析工作的权力机构和执行部门,确定工作程序、财务分析方法、分析依据和指标,用健全的制度和规定来保证财务分析工作的顺利执行。
2、完善事业单位财务分析指标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的财务分析指标主要有经费自给率、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比率、资产负债率。经费自给率是衡量事业单位组织收入的能力和收入满足经常性支出程度的指标,是综合反映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状况的重要分析指标之一,是财政部门确定财政补助数额的依据;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比率是衡量事业单位事业支出结构的指标,可以了解事业支出结构是否合理,保证开展业务的资金;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事业单位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开展业务活动的能力,以及反映债权人提供资金的安全保障程度的指标,对事业单位来说,资产负债率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比例较为合适。我国的事业单位分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与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这些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不同,财务管理上有较大区别,应采取不同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除了经费自给率、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占事业支出比率外,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还应引入资产增长率、收入增长率、人均开支水平、专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等指标,评价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财务开支及预算执行情况。将类似于企业财务指标如流动比率、收入利税率、投资收益率、经费自给率等引入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及自收自支事业单位。
3、灵活运用财务分析的各种方法
财务分析方法包括三种,一是比较分析法,就是利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关可比数据进行对比的方法,如将计划完成数与实际完成数进行比较,来考核预算和计划的完成进度,通过对比,找出差距,发现问题,比较分析包括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即对同一单位不同会计期间,以及同一会计年度不同单位的财务数据进行比较研究,计算出增减变动的金额和百分比。二是因素分析法,它是在影响总差异的几个相互联系的因素中,用数值来测定每个因素的变动对总差异的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是比较法的延续和深化。因素分析法一般将其中的一个因素作为变量,其他因素作为不变量,然后进行替换,来测定每个因素对该项指标的影响程度。三是趋势分析法,通过分析本期财务数据或对长期财务数据进行分析,预测事业单位有关项目近期或长期的变动趋势。事业单位财务分析应根据不同的业务选择不同的分析方法,建立符合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的财务分析体系。
参考文献:
财务分析报告是企业财务主管以实际的财务资料为依据,系统地研究分析企业财务运作的应用文书。随着商品流转的不断进行,企业的资金不断循环周转,构成了资金的筹集、运用、耗费和分配等方面的运动,这就是企业的财务活动。企业财务活动的结果,反映在资金来源、资金占用、流通费用、税金、利润等财务指标上,企业的财务分析报告就是对这些指标在一定时期内的完成情况用一定的方法进行综合性地计算和分析,并用书面文字加以阐述。
财务分析报告的作用主要有:通过检查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财务计划执行情况和对企业各项财务指标实绩的分析,总结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经验及教训,并提出具体的工作建议,提出对资金运用、费用开支、利润完成状况的总评价,作为检查、考核企业财务管理优劣的重要依据。它是帮助领导决策、指导企业业务的重要手段。
财务分析报告可分为综合分析、专题分析、简易分析、典型分析、财务预测五种。
综合财务分析报告分为年度和上半年度两种,它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活动状况及其成果,并对资金、费用、利润等数据,对主要经济指标的完成状况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总结经验教训,对今后工作提出建议。
简易财务分析报告是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通常是季度或月度,对企业财务活动及经营成果作简要的分析,以发现经营活动和财务资金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
专题财务分析报告是企业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发现某一财务状况对业务经营的开展有很大影响而作出的专门分析。如商品库存结构分析;资金分析;财经纪律状况分析等。
典型财务分析报告是分析与财务活动有关的、重大突出的、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事例所写的报告,多数是上级单位或同级财税,金融,工商管理部门编写,常用第三人称。
财务预测报告也称财务可行性预测,是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或对某一经营业务的财务成果进行预测时所写的报告,供领导作决策之用。
财务分析报告具有真实性、同比性、议论性等特点。
(一)真实性
财务分析报告的主要作用是供领导正确决策之用,作为企业健康有序发展之用,因而材料的真实性至关重要。任何虚假的材料都会导致判断的失真,进而导致决策的失误,导致工作的失败。
(二)同比性
财务状况的优劣,一定与某特定时期的背景分不开,一定与企业发展的一定阶段性分不开,所以,比较法是最为常见的分析方法,尤其是历史上的同比很有必要,这有助于帮助企业找到发展的坐标。
(三)议论性
财务分析报告的表现手法,侧重在议论,其他的记叙、说明都是为议论服务的,最后的结论也是建立在议论分析基础上的。所以应该不断地夹叙夹议。
二、财务状况分析报告的主要分析指标
(一)经营指标分析
主要说明企业基本情况、本期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的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等,如产量、营业量、销售量等实际完成额及同比增减值。
计算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状况的财力评价指标有:销售增长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三年销售平均增长率。
将这些指标与标准指标及上年同期值相比计算增减值,并从以下几方面分析生产经营中取得的业绩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是经营环境变化的影响,主要分析企业生产经营内、外部条件变化的影响;二是营业范围调整及影响;三是需披露的其他业务情况和事项的影响等。从中找出主要影响因素,并说明企业取得成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说明企业经营中出现问题与困难的原因是什么,使企业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
(二)盈亏指标分析
1.对利润表所反映的本期实际利润数与计划数及上年同期实际数进行对比,分析利润实现情况及增减值。本期实现利润(亏损)总额是多少,比计划及上年同期数增减额及增减率;分析本期实际利润总额构成情况,其中: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外收支等情况与计划数及上年同期数的增减额及增减率是多少。
2.计算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主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盈利能力分析指标,并用标准值与上年同期值相比计算增减值。
3.根据分析与计算结果,分析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并从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减额的影响、成本费用同比增减额影响、其他业务利润、营业收支净额等因素分析其对本期利润的影响程度,查找导致盈利能力增强(减弱)的原因。
(三)资金指标分析
1.通过资金结构比例分析,分析本期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报表中各项目的构成比例,以行业比例和上年同期项目比例相比较,将增长分析与结构分析结合起来,判断各项目构成比例的合理性、科学性。
2.对企业资产的营运能力进行分析,评价企业资产管理效率情况。其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如通过对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分析,可以得出企业应收账款变现速度的快慢及管理效率的高低。如果周转率高则表明:收账速度快,账龄较短,资产流动性强,短期偿债能力强,可以减少收账费用及坏账损失。同时借助应收账款周转期与企业信用期限的比较,还可以评价委托加工单位的信用程度,调整原订的信用条件,制定出相应的收账政策。对固定资产周转情况的分析,可以知道固定资产的利用率是否合理,固定资产结构是否恰当。
3.计算企业的偿债能力情况,其主要指标有:速动比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产权比率等。
4.指标变动差异分析,将本期各项指标计算结果与标准值及上年同期值比较,找出变动较大或不正常的指标作为重点分析对象,揭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分析
1.衡量国有资体保值增值情况指标是国有资本增值率,通过对该指标进行分析,能充分体现对国有资产的保护,能及时、有效发现侵蚀国有资产的现象,反映国家投入资本的保全性和增长性。
(一)课程内容的局限性。财务分析是众多商业决策的基础,然而,仅仅依靠财务数据进行的财务分析,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企业作为经济实体的主体,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企业的经济活动不仅受到自身的经营和财务政策的影响,还要受到所处行业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要了解数据和指标背后的经济实质,就需要了解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资源、策略。通过财务报表分析技术理解企业经营活动的实质,为企业提供更有用的决策信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财务分析的课程内容主要是针对四大报表,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现金流量表进行逐一单个分析;财务效率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分析;最后是财务综合分析与评价,其内容主要包括综合分析(杜邦分析和帕利普分析)与业绩评价、趋势与预测分析以及价值评估。而且,分析的内容更侧重于财务效率分析。目前高等职业教育财务分析课程内容的局限性,同企业对财务分析的需求脱节,不能透过数据分析,看到经济活动的本质,很难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因此,财务分析的内容有必要融入企业经营活动分析,使数据变得有意义,反映业务实质,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二)教学方法单一。长期以来,财务分析课程的教学主要以课本讲授为主,尽管讲授过程中教师穿插相应的案例讨论,但都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进行,势必造成课堂气氛低沉,学生缺乏主动性。目前高职院校教师在教授该课程过程中,虽已认识到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并也积极改进教学,分组讨论,撰写分析报告,但是学生兴趣不高,搭便车现象严重,无法取得预期效果。(三)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大部分高职院校财务分析课程的考核方式就是期末试卷考试占70%,平时成绩占30%。期末试卷的题型主要是单选、多选、判断、简答和案例分析题,题型虽然多样,也考核了分析方法的运用,但是在有限的素材和时间内很难从实质上考察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考试案例素材的局限性,对于财务分析需要结合宏观的经济环境、国家政策、行业现状、企业的商业模式等才能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导致考核成绩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财务分析能力。由于考试时间的有限性,不能占用大量时间搜集整理相关信息进而做出决策。另一方面,小组讨论,撰写财务分析报告占学期末总成绩比重较低,影响学生投入精力深入分析撰写财务分析报告的积极性。
二、高职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拓宽高职财务分析的课程内容。财务分析融入经营活动分析,可以提高财务分析信息的有效性。财务分析对于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绩,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经营能力,帮助制定经济决策,有着显著的作用。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财务分析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报表数据的时效性问题(过去的数据);报表数据的可靠性问题(不一定准确反映企业客观实际);报表数据的可比性问题(会计政策和会计处理方法可能变化);报表数据的完整性问题(报表数据是有限的)等。基于财务报表的财务分析均是对过去经济事项的反映分析。同时,随着环境的变化,这些比较标准也会发生变化。而在分析时,分析者往往只注重数据的比较,而忽略经营环境的变化,这样得出的分析结论也是不全面的。同时基于财务报表进行的财务分析缺乏与国家经济政策的结合,容易使企业错失良机。在经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财务分析,能够系统的理解企业经济活动,剔出财务报表本身的局限性和传统的财务分析的局限性。财务分析内容融入经营分析,理解商业活动的路径,对公司的潜在价值进行分析,在进行缜密的分析判断的基础上进行决策,从而避免企业盲目的投资决策。同时,由于企业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等都发生变化,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企业经济活动的变化,重新调整和组合教学具体内容,时时更新教学案例。(二)教学方法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运用应围绕着财务分析决策能力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合作探究式教学,需要教师结合网络教学平台更好完成教学。课前,教师在教学平台上上传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微视频、PPT、案例、知识拓展等。学生通过教学平台资源的使用,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同时根据预习的知识点,完成小组作业。在完成小组作业的过程中,大家需要分工协作,探讨研究。课上进行相互交流,对于存在问题,教师点拨式讲解,师生进一步共同讨论,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为了避免知识零散,讨论结束后,各组总结分析的知识点和基本规律,绘成思维导图,各组进一步汇报各自的思维导图,进行内化。这种交流和汇报形式不仅提高了实际的财务分析和决策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合作探究式教学形式,在传授专业能力的同时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案例教学。教师采用新近的典型真实案例,贯穿课程始终。贯穿始终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建立起财务分析是一个整体性分析的框架。教师通过深入的分析和讲解,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同时,将学生根据对案例公司兴趣的不同进行分组,运用这家公司最新的连续五年的年报、董事会公告等相关公告、相关的行业数据、宏观经济数据等,根据课程进度同步完成分析任务。根据小组分析进度,适时在课堂上PPT展示,各组和教师可以进行提问和点评。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提高了大家的参与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三)课程考核多元化。财务分析课程实践性强,应加大实践性考核比重。学期末时,每组同学根据选择的上市公司完成的财务分析报告占学期期末成绩的40%,为避免搭便车现象,财务分析报告需要注明小组成员的项目分工,根据个人表现在小组成绩的基础上进行上下浮动赋予个人成绩。期末试卷成绩占学期成绩的50%比重,期末试卷题型中加大案例分析比重,案例分析占期末试卷比重50%,以加大财务分析能力考核力度。平时成绩占比10%,包括课堂出勤、课堂表现、课前平台资源预习情况。财务分析课程考核的改革,真正做到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导向,引导学生注重能力的提升。财务分析课程教学还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和改革。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在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的同时,高职学院多组织专业教师外出参加培训交流,同时让专业教师有时间真正深入到企业实践,积累更多的实践素材应用于教学。
参考文献:
[1]孙雪云,朱朝枝.独立学院“财务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黑龙江教育,20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