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旅游品牌推广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已逐渐向新媒体转变。作为一种新的营销宣传手段,新媒体不仅有效加大了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而且也有效促进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但目前茶文化旅游作为旅游业的新兴旅游模式,营销仍相对滞后,在如此境况下,若茶文化旅游经营商能积极适应时展,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营销将能更好地发挥茶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促进茶文化旅游快速发展。茶文化旅游指茶叶资源与旅游资源相结合的一种新兴旅游方式,以茶文化以及衍生艺术形式来吸引旅游者的目光,将了解、欣赏茶文化与观光旅游相结合,让旅游者在获得不同精神文化体验的同时,通过消费带动茶文化旅游区经济增长。这种旅游不仅能使人们增长知识、丰富生活,同时也能使人们增加内涵。
一、新媒体的概念和特点
“新媒体”主要指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或通信技术,具有互动性、融合性的媒介形态和平台。目前,新媒体主要包括手机媒体、网络媒体以及两者融合所形成的移动互联网和其他具有互动性的数字媒体形式。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新媒体能够用丰富的传播形式,最快地将信息传播出去,满足受众群体对信息多样化的需求。其次,信息容量更大、传播方式更加多样。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网民数量增加迅速,尤其是手机网络用户不断增长,使新媒体传播的范围更加广泛。此外,新媒体营销方式与传统营销方式相比较,可以通过微电影、游戏广告植入等方式宣传旅游目的地产品,新媒体营销无论是在呈现方式上,还是在宣传内容上都更加多样化和丰富,不仅使营销方式显得更为柔软与委婉,而且增加了游客对宣传信息的好感;同时,这种相对隐蔽及多样化的方式,往往也具有更强的渗透能力。最后,新媒体具有较强的互动性。运用新技术,新媒体实现了信息广泛传播与互动,人们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发表自己的观点,参与彼此间的相互交流之中,这时每个人既是信息的传播者,同时也是信息的接受者,这是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
二、新媒体营销优势
(一)营销效果更加显著
首先,与传统营销相比较,用新媒体进行营销可以互动,旅游经营商可以随时接受游客的反馈意见,并从意见中分析游客的喜恶,及时进行更改,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营销方案,使旅游宣传更贴近游客口味,做到个性宣传,精准营销,提高了营销的效果。其次,新媒体营销不再像传统媒体营销那样只是直白的文字宣传广告,而是将视频、图片等植入这些宣传广告中,使宣传广告更生动,更能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从而减少了传统媒体宣传的单调性和乏味性,增加了消费者的浏览热情和参与感,提高了宣传效果。最后,旅游具有季节性的特点,而传统的旅游营销通常运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进行宣传,这种宣传具有时间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性很大地降低了营销效果。而新媒体传播具有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的特性,游客可以通过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得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从而提高了营销效果。
(二)营销范围更加广泛
2016年6月1日,MaryMeeker了2016年《互联网趋势》报告,数据显示,全球互联网用户从2008年的不到15亿发展到2015年的32亿,其中,智能手机用户就有25亿。随着手机用户增加,新媒体对信息的传播不再像传统的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那样有时间和地域限制,通过互联网,新媒体可以快速向外推送营销信息。与此同时,游客可以通过终端设备随时随地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使营销方式由过去的旅游企业主动投放变成了现在的游客主动查询,从而打破了市场壁垒,开阔了市场的广度。
(三)营销由单向传播变为双向沟通
新媒体营销是借助网络和计算机平台,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进行的营销活动。因此,新媒体营销的传播模式与传统媒体的营销方式相比有着明显的互动性,可以使信息者与信息接收者进行双向互动,并通过建立微信、微博等多种互动形式进行双向沟通,通过这种形式的双向沟通可以获得更多游客的反馈,抓住更多的潜在游客,并将其发展为目标客户。
(四)营销成本较低
传统营销在营销过程中的每个节点都要求旅游企业和消费者密切结合,旅游企业必须建立一支专业的营销团队,进行营销策划和广告策划等。这样一来,团队中营销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营销效果,无形中就会增加营销费用,也就直接造成营销成本增加。而新媒体对信息的传播费用近乎等于零,企业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免费平台等新方式进行营销,大大降低了信息传播成本。
三、我国茶文化旅游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茶文化旅游产品形式单一,缺乏强有力的品牌支持
目前,一方面,我国茶文化旅游产品形式比较单一,开发层次较浅,茶文化旅游缺乏文化内涵,形式只局限于品茶、观看茶艺表演、购买茶产品等,导致游客不能深入地体会茶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无法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使茶文化旅游重游率低,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另一方面,茶文化旅游经营商眼光短浅,只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忽视了中长期的营销规划,使目前我国还未形成极具影响力的茶文化旅游品牌;再加之茶文化旅游经营商基本借助于传统媒介进行品牌推广,品牌推广方式落后,缺乏强有力的品牌效应。
(二)茶文化旅游经营商营销理念落后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茶文化旅游经营商利用新媒体进行营销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然而目前尽管茶文化旅游经营商已经意识到新媒体营销的优势,也渐渐开始利用新媒体渠道进行营销,但对新媒体营销的主动性不够重视,导致营销方式落后。茶文化旅游营销的内容也只是停留在观看茶艺表演、品茶、购买茶产品等,没有体现茶文化特色,难以吸引游客,且大多数营销内容更新滞后,给游客造成困扰,导致营销效果不佳。
四、新媒体背景下茶文化旅游营销对策
(一)针对旅游者需求实时更新茶文化旅游产品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者的旅游需求也逐渐向个性化、自主化转变,此时单一的茶文化旅游产品已经无法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加上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们获得旅游信息的途径和方式也逐渐增多,旅游业的竞争也愈加激烈。茶文化旅游经营商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实时分析旅游者的旅游需求,积极更新茶文化旅游产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提升茶文化旅游品牌的形象,获得好的口碑。
(二)注重新媒体平台的应用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在购买旅游产品前都会在网络上搜集相关旅游信息。他们通过对知名网络社区中的旅游板块进行归纳分析,参考他人对该旅游产品的评价来制订自己的旅游计划。因此,茶文化旅游经营商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的优势,特别是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网站,通过在网络社交平台上组织各种茶事活动,实现茶文化旅游的推广和营销,让人们更加了解茶文化旅游,并吸引其观光游览,增加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随着智能手机的大众化,微信用户大幅度增长。微信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手机应用软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成为人们迅速传播信息的重要平台,微信用户可以通过建立个人社区来实现文字、图片传播,并用其来分享自己的旅游心得,这样潜在的茶文化旅游者可以通过微信获得更多的茶文化旅游相关信息。与此同时,开通微信公众号,可以有效传播茶文化。由此可见,运用微信平台不仅能实现茶文化旅游品牌推广和营销,而且能有效提升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网络视频营销就是在网络视频中巧妙地植入广告,或者在视频网站通过创意广告征集的方式进行品牌宣传与推广。在传播方面有着信息广、及时性,参与互动性强等优势。运用茶文化网络视频可以将游客在茶文化旅游中的活动情况录制下来,经过编辑和制作上传到知名视频网站,让潜在的游客看到以往游客的真实旅游情况,从而吸引潜在游客。
(三)注重茶文化旅游新媒体平台人员的技术培养
目前,许多APP和公众号初期的运营管理都由专业的技术公司完成,这些专业技术人员对茶文化旅游产品和相关业务并不熟悉,造成平台投入使用后茶文化旅游产品不能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对于茶文化新媒体平台建设,不仅需要技术公司来完成,而且茶文化旅游经营者也应该积极参与新媒体营销平台的运行管理之中,同时,茶文化旅游经营行业也要对工作人员进行相关技术培训。
(四)加强茶文化旅游新媒体营销的服务建设
与传统营销相比较,新媒体营销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茶文化经营者在运用新媒体进行营销的同时,不仅要发挥这些媒体的平台作用,也要积极发挥新媒体的互动功能。茶文化经营者一定要改变过去传统媒体时代营销的思维和习惯定势,把与潜在旅游者的互动纳入新媒体营销中,这样不但可以增加潜在旅游者的兴趣,也能更好地了解潜在旅游者的要求,为消费者提供更适合的产品和服务。因此,茶文化旅游应围绕平台建立一套完善的服务体系。
(五)新媒体营销效果评测及优化管理
为保证茶文化旅游在各种媒体上的良好形象,茶文化旅游经营商应及时调查并跟踪游客在网络上对茶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评论、反馈,及时采纳游客对茶文化旅游的服务质量及产品等方面的各种建议,不断对管理进行优化,使茶文化旅游服务更贴心,项目更加丰富,产品更适合游客,尽力做到让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提高游客满意度。
五、结语
[关键词]大同城墙;品牌塑造;品牌传播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6-0067-02
1 大同城墙简介
大同城墙位于今大同市城区。大同城墙历史悠久,早在作为北魏拓跋氏的都城的时候,就已经修筑有规模宏大的城池。到了明朝初期,成为京畿屏藩,军事位置十分险要,因此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大将军徐达在旧城基础上增筑,形成今天世人所看到的大同城墙。大同城墙的总周长为7270.7米,形制为东西略长的矩形镇城。大同镇城设四门:东和阳门、南永泰门、西清远门、北武定门,每个门又各有瓮城,建筑面积约为17600平方米。瓮城外又筑有月城,将瓮城圈在其中,辟有城门。这样,出入大同城需三道门卡。
大同城墙有其自身的特点:大同城墙的外轮廓并未采用通常的平直做法,而是像齿轮一样,凸凹相间排列有序,凸出的部分为城墙墩子。在南城墙的东部,建有“雁塔”一座,俗称“瞭望塔”。这在我国城墙建设史上也是仅见的。该塔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高度约17米,为八角七级砖构宝塔。其形制端庄稳重、秀丽玲珑,底部每面石碣上还镌刻着全城历朝举子姓名及其功名,以激励后人奋进。塔内设踏垛砖梯,可攀登至顶层瞭望城郊原野,也是战时重要的观察点。大同城墙高约14米,比西安城墙高2米,最宽处16.6米,比南京城墙最宽处还宽6.6米,站在城墙上的任何一个部位,都可以俯瞰全城。城墙上有62座门搂、角楼、望楼。城门楼四座,其中南门城楼最雄壮,为三层重楼,面宽61米,进深23.35米。城墙四角雄峙着四座角楼,尤以西北角楼最杰,呈八角形,称为乾楼。54座望楼中以洪字楼为望楼之最,为其他古城墙中少有。为了更加有效地防御,在距墙约40米处,修有护城河,宽10米,深5米。
2009年5月大同东城墙开始修复,同年年底主体工程近于完工,较真实地复原了城墙的原貌,2010年5月,大同市开始大规模修复南城墙,迄今为止,东、南、北城墙的保护修复工程先后顺利完成,西城墙正在修复中。
2 大同城墙品牌塑造
品牌塑造,是指给品牌的某种定位,并为此付诸行动的过程和活动。品牌塑造是一个系统、长期的工程。
2.1 大同城墙品牌塑造的必要性
世界各国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发展态势迅猛,我国旅游业也呈现了兴旺发展的景象,在时下旅游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修复后的大同城墙作为新兴的旅游景区如何求得长足发展且立于不败之地呢?笔者认为,修复后的大同城墙旅游景区应致力于塑造其独特的品牌形象。
时下,大众化的旅游市场仍然以观光旅游为主导,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工业旅游、红色旅游、宗教旅游等多种新兴旅游形式出现并逐步走向成熟。其中,随着人们对文化知识需求的提高,文化旅游成为21世纪旅游发展的一个方向和趋势,大同城墙因其悠久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历史地位,将会在我国文化旅游景区中占有一席之地。
旅游市场的多样化必将导致旅游产品形式的多样化,以我国古城墙为例,现今修复成功、可供参观的城墙旅游景区多达30余处。其中,现存的南京城墙、西安城墙、荆州城墙、襄阳城墙、兴城城墙、平遥城墙、北京城墙被并称为“中国七大古城墙”。修复后的大同城墙是否能够榜上有名、是否能够在中国古城墙景区中以及历史文化古迹中脱颖而出,品牌文化的塑造将成为关键;若没有清晰的品牌文化定位,将面临被众多城墙景区品牌淹没的可能。
2.2 大同城墙品牌塑造的基本要素
2.2.1 大同城墙品牌价值
大同作为两汉要塞、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拥有2300余年的悠久历史,1982年大同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由于大同古城的独特属性和历史文化价值,古城墙更是这种价值的重要体现元素。大同城区现存古城墙以历史悠久、承接延续时间长著称,现存地表上的城墙保存较好。大同在修复古城墙时,完全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坚持四保原则(原工艺、原形制、原材料、原风貌)和恪守修旧如旧的宗旨,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进行的。所以,修复后的大同城墙是集历史文化价值、考古价值和审美价值于一身的历史文物景观。
2.2.2 大同城墙品牌文化
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不可复制的稀缺资源,深入城市血脉的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文化遗产决定一个城市的文化高度。天兴元年,即公元398年,北魏王朝定都平城,《魏书》载主屏成外郭,周回三十二里外垣墙。这时的平城都城城垣已初具规模,也就是现在留存大同古城墙的最初形态。辽以大同为西京,在北魏平城城垣的基础上又修复了大同城墙,金灭辽后,仍以大同为西京,大同城墙仍如辽代。大同作为辽、金陪都,历时久达190年。大同城墙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筑是明朝,大同作为明朝军事重镇,大将军徐达因旧土城增筑,周十三里,高四丈二尺,址砌以石,墙瓮以砖。门四,门各有建楼,角楼四,望楼五十四,窝铺九十有六。[ZW(]摘自:吴辅宏.大同府志[M].清代。[ZW)]这2300多年间,因大同古城作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事频繁,大同城墙不断加固修复,虽历经无数次战争重创却日益坚固。所以,大同城墙区别于其他城墙景区的文化特色是其“打不垮、毁不掉、灭不了”的城墙精神。
2.2.3 大同城墙品牌利益
品牌利益是指品牌产品给用户带来的好处和用户在使用中获得的需要的满足。[ZW(]摘自:陈祝平.品牌管理[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ZW)]大同城墙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能够满足旅游者求知求奇的需要,同时,其修复维护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也能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要。
3 大同城墙品牌传播策略
塑造出独具特色的品牌之后,若不能辅以有效的传播手段,则品牌塑造的作用就不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在品牌塑造的基础上,大同城墙景区还应注重品牌的传播。
3.1 品牌的包装策略
3.1.1 视觉和触觉包装
视触觉信号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几乎所有的旅游景区拍摄的景区形象宣传片都是通过和谐的画面色彩来加深景区在游客心中的印象以达到吸引游客前往的目的,以及当游客真正前来后,所观感到的真实的景区色彩基调和对景区实物的触觉感受,能够极大地增强游客对景区的满意度。所以,视触觉包装是景区品牌传播的必要手段。当然,对城墙景区的视触觉包装并不仅仅限于这些,还要同时从硬件设施、综合环境方面来同步来提升景区形象;通过景区历史文化背景渲染、服务方式细化和服务水平提高等方面来从整体上给游客以美的享受和历史文化的熏陶。
3.1.2 听觉包装
在品牌的传播过程中,好的宣传口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句“晋善晋美”把山西省的旅游品牌传遍四方。宣传口号的提炼通常是围绕品牌主题进行,同时宣传口号的押韵和上口与否也不容忽视。纵观我国现存的古城墙景区,只有长城拥有自己的宣传口号,一句“不到长城非好汉!”吸引了海内外大批游客纷纷前往“争做好汉”。那么,修复后的大同城墙若有一句朗朗上口的宣传口号,在中国古城墙景区中也会更具竞争力。
品牌听觉包装的另一常用手法是通过歌曲的形式表达。如《人说山西好风光》等旅游歌曲在客观上对推广山西旅游助益颇多。但这种形式的运用要注意的是旅游歌曲要与情景交融,把一定的理想、追求,或者思想、情绪结合在旅游景区中,才会通过与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感染人而收到好的效果。
所以大同城墙景区也应注重听觉包装,设计出能够反映城墙文化价值的广告语或歌曲、情景剧等形式,与视触觉包装相结合,最大限度地将品牌推广和宣传出去。
3.1.3 意觉包装
旅游意觉包装是指对景区品牌和旅游产品进行情景化、体验式的包装。通过营造一种环境、设计一种场景、完成一个过程等来实现,强调互动参与性与融入性,为旅游者建立一种个性化、值得记忆的联系,使旅游产品与旅游者之间建立起更加亲密的关系。
在这方面,大同城墙景区可借鉴一些已经成熟运作的景区的做法并根据自我特色进行创新,设计一些与游客互动、增加游客体验机会的活动和情景。例如,通过对景区人员的言行举止的培训使之通过与游客的接触和交流,让游客如临当年城墙驻守的情景中,感受城墙本身所蕴含的历史沧桑和文化意味;设计一些文化意味深厚、参与性较强、与城墙品牌内涵相吻合的现场活动(如苏州园林的评弹设计等)来增加游客对城墙文化的印象等。
3.2 品牌的传播渠道策略
旅游景区品牌传播一是为了增强该旅游目的地人民的认同感,提升当地人民的自豪感和参与感,使他们与政府共同为建设旅游目的地品牌作出贡献;二是通过旅游景区对其品牌形象的大力宣传,激发外地游客产生一种追求感和购买欲望,进而驱动游客前往该旅游目的地。因此,在做好品牌包装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品牌传播的渠道策略。
3.2.1 会展活动
成功运用会展活动对加速品牌传播、塑造景区品牌形象、带动区域旅游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例如,修复后的大同城墙旅游景区近年来先后举办了“国际雕塑双年展”、“国际汽车文化节”、“徐悲鸿画展”、“中国古都,大同灯会”等高级别的节事活动。大同城墙旅游景区只有继续举办更多的、高质量的、高级别的会展活动,并有意识地加入独有的、娱乐化、互动式体验设计的活动要素,才能更好地发挥节事活动对于修复后的大同城墙旅游景区的品牌传播效果。
3.2.2 广告宣传
旅游景区的形象宣传基本上是借助各类媒体进行品牌传播。修复后的大同城墙旅游景区除了应邀请专业的团队拍摄制作大同城墙的宣传片,投放在央视及各大省市卫视上,还应该邀请央视诸如《消费主张》、《走遍中国》栏目组进驻大同,为大同古城及城墙录制相关节目,同时诚邀知名作家前来参观,为大同城墙撰写文章,提升景区历史文化形象和品牌知名度。
网络因其信息更新速度快、浏览不受时空限制、信息量大等特点逐渐成为非常重要的品牌传播平台。因此,在各地的门户网站或专业网站加载大同城墙旅游景区的链接,使潜在游客在出游前的搜集信息阶段就能快捷、全面地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相关情况。同时,微博营销也是当今最新潮的品牌传播方式,大同城墙可以注册微博账号,大同城墙相关旅游信息,宣传推广大同城墙旅游形象,吸引全国各地微博主关注,激发其旅游兴趣,吸引其前来。
口碑传播是游客在完成一项旅游活动后,对旅游产品和服务综合评价并向他人进行传播的过程。修复后的大同城墙旅游景区当然要通过提供独具特色的娱乐项目以及优质、个性化的服务打动游客,不仅让游客自身的满意度大大提高,还能够驱使他们把这种感受告诉周边的人。
3.2.3 公共关系
当大同城墙旅游景区有了品牌知名度之后,就要在美誉度和忠诚度的方向有所提升,需要进一步让游客增加其对品牌的好感,就要多做公关活动,比如:为大型活动冠名赞助、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等。要善于发现公关机会,充分利用好当地市场的热点新闻和大家关注的事件,为大同城墙品牌加分。
参考文献:
[1]袁伟达.产品多样化,规划长期化,旅游产业助推经济发展[N].环球时报,2013-01-07.
[2]刘纯.旅游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刘海滨.大同古城墙修复中的历史价值回归探索[J].中国文化遗产,2011(1).
关键词:生态环境;农业资源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002-2
休闲农业是指在农村范围内利用农村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农耕文化以及农家生活等资源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发展休闲农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典范,是促进我国城乡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是我国广大农村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1 广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广西逐步打造出一批特色鲜明的生态农业型、垂钓休闲型、农村风景旅游型、历史人文景观型、特色餐饮休闲型、科技园区型休闲旅游农业产业。
1.1 发展呈良好态势
“十一五”期间,广西累计建成生态旅游园区528家,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园区或企业有45家;现代农业科技园78家,休闲农庄129个,农业观光采摘园137家,农家乐988家;从业人员约38.4912万人,年营业收入达206216.64 万元,实现利润50403.88万元,带动农产品销售收入约62306多万元,年旅游收入达116147万元,其中农民收入53550万元,实现了以游带农、以旅促农的发展好成效。
1.2 经营层次多样化
广西山青水秀,形成了海洋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山地文化、边疆文化等,这些为发展休闲农业创造了诸多有利的发展空间。已形成了四种主要经营类型:一是观光观赏型,突出广西自然优美的山水风光,打造集休闲、娱乐、度假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观光农业;二是参与体验,充分利用农家庭院、农家生活和农耕文化,为游客提供餐饮、避暑、度假等服务;三是休闲度假型,依托乡村自然优美的田园风光、建造集休闲、娱乐、健身、体验为一体的休闲度假村;四是民俗旅游型,利用广西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壮乡工艺、文物古迹、节庆文化组织开展观光、体验、休闲旅游等活动。
1.3 推动城乡可持续发展
打破城乡二元化结构体系,休闲农业增进了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情感沟通,实现城市与农村互补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的相互交融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1.4 调整产业结构
推进城乡的生产系统、流通服务系统、消费系统、社会系统、生态系统以及基础设施系统的循环经济系统发展;倡导发展绿色产业,调整低碳化方向发展;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广西水果、特色农产品等优势产业发展迅速,结合休闲农业开展的品尝、采摘、营销等活动,极大地改善了农村产业结构,带动了农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
2 广西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休闲农业是新兴产业,广西的休闲农业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2.1 产业规划不够科学
广西休闲农业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规划》等项目设计雷同,布局不合理,功能不配套,市场定位不明,经营粗放,开发建设随意性较大,无序性和盲目性较为突出。
2.2 定位单一,档次不高
广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小、档次低、品牌单一,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的较少,且大多数设施简陋、内容不够丰富,生态和文化内涵有待进一步挖掘。
2.3 服务、管理跟不上,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广西休闲农业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农业部门、旅游部门等相关部门管理协调性不足。道路和配套设施建设等布局还比较散乱,游客的餐饮、住宿、娱乐等方面还有待规范。
2.4 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须加强高层次专业人才引进
广西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原来大多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都是非专业型人才,对旅游业缺乏管理经验,从整体上来看素质偏低,管理服务水平暂时还跟不上。
2.5 政策、法规扶持滞后
各个地方大多数没有设立专项的扶持基金,税收、贷款、工商管理、食品、卫生以及安全等政策尚无明确规范。
3 “十二五”期间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
当前,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已被列入广西“十二五”发展规划。未来5年,广西将按照“一县一个点,一市一条线”布局,每个县(市、区)重点建设1个接待能力在30万人次以上的休闲农业点,14个地级市选择2-3个景点进行重点建设,建成本市1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到2015年,力争接待游客3000万人次以上,产业总产值争取达到100亿元。为推动广西休闲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3.1 搞好科学规划,突出地区的差异化
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二要准确把握本地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和市场客源,做好区域功能定位,制定发展目标,打造主导产业,树立旅游品牌;三要重视开发乡村文化资源,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四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强化原生环境保护,不要对生态环境和景观进行破坏性开发;五要密切结合新农村建设要求,做好建设规划,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和谐发展。
3.2 服务至上,科学管理
一要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分工负责,统筹联动,协调互补;二要制定休闲农业发展标准,实行规范化管理;三要建立各种规章制度,项目审批、人员上岗、安全和卫生保障、价格制定、经营管理、接待服务等都要按规章办事;四要把旅游人才发展战略纳入整体人才规划,优先发展,大力引进中高层人才,优化用人机制,完善旅游人才队伍;五要根据规范标准,定期进行绩效考核评估,实行量化和奖罚制度,提升行业人员的服务质量。
3.3 扩大多方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休闲农业应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金融机构应把支持休闲农业发展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同时,积极吸引国内以及东盟企业的资金,通过争取国家和地方扶持(“跑钱”方案),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借钱”方案),加大项目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引钱”方案),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融钱”方案),创新模式――农民宅基地资产(“兑钱”方案),加大本级政府投资力度(“挤钱”方案)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的融资投资方案,建立多元化的旅游投融资方案。
3.4 整合品牌推广宣传,全面推广营销
占领客源市场,要增加营销投入,加大整合资源宣传力度。当今社会是讯息时代,就要学会利用各种媒体资源,开通微博,随时宣传景区,处理公关事务,进一步与户外广告、网络、电视、报纸、车身广告、楼宇电视等媒体进行强强组合;利用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积极与旅行社合作,与周边景区结合,扩大旅游市场;向客源地旅游批发商、零售商等派发旅游宣传资料。
参考文献
[1] 郭焕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1.
[2] 吴忆明.观光采摘园景观规划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论文摘要.
[3] 郭存德.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7(6):1.
【关键词】安仁“米塑” 文化提升 现代设计
湖南省安仁“米塑”,俗称“琢鸡婆糕”,是千百年来安仁百姓为纪念炎帝而衍生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民间风俗文化习俗,在当地已流传几千年,是一种集美学价值、人文价值、社会价值于一体的民间工艺美术。每逢元宵节,安仁百姓便将上等早稻米经特殊加工制成粉胚,然后捏塑成各种动植物模样,再用中草药制成的颜料点缀,蒸熟制成“米塑”。安仁“米塑”也是一种民间工艺美术,被称为“指尖上的舞蹈”。
安仁“米塑”艺术丰富的内容和绚丽多彩的形式决定了其在湘南民间美术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它的独特性使其具有许多“主流”“传统”艺术所不具备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元宵米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其在现代生活中艺术文化价值取向的研究,是现代设计师密切关注的问题。
一、安仁“米塑”艺术的再创造性
在日新月异的时代,民间艺术受到时代变迁的影响也悄然发生了变异。当下,把民间艺术转化为旅游对象已成为民间艺术生存与延续的方法之一。这样的转化,也使旅游产业拥有了一份极具艺术价值的文化资源,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安仁“米塑”立足于本土的地域文化生活,是一种民间民俗文化,顺应时代变革的需要,将它转换为一种产业化的经济方式,作为旅游产品进行开发生产,这是保护民间艺术方案的新方法、新思路。
安仁“米塑”作为文化旅游品的发展使文化物质形式进入了商品渠道,极具民族特色与地域特色,同时也反映了湘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和当地民族的审美心理。因此,开发安仁“米塑”产品,使其进入旅游市场,就需对该产品改进革新,进行产品创意开发,产品的再开发要立足于当地民间工艺美术独有的地域艺术性,提高产品进入旅游市场的纪念性与观赏性的艺术品位。提高适用性,要方便携带,要适合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旅游者的需要,通过现代设计的一系列整体的策划,从广告、宣传到包装,用现代设计的理念来对传统的米塑进行包装,以此来吸引现代人的目光。宣传策划的前提是从安仁“米塑”的外部环境着手,保留其自身传统的原生态属性。从而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并喜欢上安仁“米塑”。当下,安仁“米塑”在品牌推广上没有形成规范性,存在着包装形象、宣传力度等方面的弱势,在宣传方面仅仅是每年的元宵节期间在当地举行民间“元宵米塑”大赛,只限于当地的文化传播,在宣传策划上都不具备整体性和新颖性,更重要的是不能从视觉的角度唤起人们的注意,起到宣传推广的作用。
当下的艺术时代,是一个追求设计、形象、策划的艺术时代,随着设计全球一体化的演变,人们的审美水平更加国际化。要使安仁“米塑”的旅游产品在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文化内涵性旅游文化产品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在包装设计上有充分的设计思想作为铺垫,使包装的外在视觉点以直接的方式、艺术化的形象诉诸人们的视觉,独特的文化内涵是安仁“米塑”固有的形象,能使安仁“米塑”在包装设计上提升自身价值,能够使其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安仁“米塑”的包装设计在满足现代人追求精致、时尚的审美情趣的同时,还必须立足于作为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独特性,这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这正是安仁“米塑”的包装设计在时尚与传统两者之间寻求平衡的关键问题所在。
二、安仁“米塑”可以提升为现代艺术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由设计师华沙WWAArchitects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的波兰馆,就是民间文化参与到时尚生活中的一个成功案例。波兰馆的外观犹如折叠的纸张,在设计上融合了波兰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和现代时尚元素。从中可以看到,在现代化生活中,民间文化艺术并不是与其对立的,而是相互包容可以彼此共存的,在民间艺术中有许多内容衍生到当代设计,仍然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和生活功能。因此,从民间艺术中借鉴一些创意,既有中国特色,同时也能带给人们惊喜。相对而言,中国设计师对民间艺术在设计领域的运用就更加得心应手,使民间传统艺术在时尚中焕然新生。在时代的潮流中,民间艺术渐渐淡去,却恰恰增添了其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这就是传统与时尚之间的辩证关系。安仁“米塑”中有许多特征都和现代时尚所宣扬的美不谋而合,体现了传统和时尚之间的和谐与平衡。如安仁“米塑”的塑形工艺就是以抽象代替具象,以简代繁、以虚拟实、以神传型、以概括提炼的手法表达出动物的形态,这种简约的设计手法正是现代时尚一直努力追求的。如,玉田泥塑《花老虎》造型单纯简练,整体塑造采用了老虎形态上的高度概括,和西方绘画中所倡导的抽象意识形成了一定的共识,这种同一性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文化的一个契合点。
当下,民间木版年画、戏曲艺术等已经成为众多设计师融入现代时尚设计的重要题材之一,通过传统艺术与现代时尚设计相结合,营造出一种中西碰撞或新旧交汇的全新视觉盛宴,从而形成一种国际性质的符号语言,既能代表真正的中国文化,又能带领世界时尚文化。针对安仁“米塑”的再创造,同样可以运用多样性的表现手法进行设计创作。例如在“米塑”作品创作中加入各种装饰技艺,使其视觉效果凸显现代人的审美格调,可以运用在装饰画、家具设计、家居工艺品设计中;或者在产品包装中,配套制作米塑的材料工具,在欣赏米塑工艺品时也如同走进了一个小型的手工米塑作坊,在包装中附上产品说明书,使用者可以通过说明书清楚地了解安仁“米塑”手工制作工艺的方法;同时,自己也可参与其中,真正体验到创作的乐趣。(转第页)(接第页)使产品的衍生性具备极好的工艺操作性和想象空间。下面笔者以安仁“米塑”融入中国民间泥塑艺术为例展开说明。
1.融入中国民间泥塑的彩绘图形元素
中国民间泥塑的最后一道工序即是在泥胎上进行色彩的附着,很多是用彩绘图形来完成的,图形一般由创作者即兴创作,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极具象征性。将这种富有寓意、象征性的装饰图形应用在安仁“米塑”的图形设计中,也是将中国民间泥塑艺术的元素拓展到安仁“米塑”的创作中,使其具有了更广的创作空间。
2.融入中国民间泥塑的色彩元素
中国民间泥塑在色彩运用上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其色彩讲究对比的强烈性。泥塑除了采用原形态上使用的色彩之外,还会依据其造型所赋予的象征性与色彩的寓意性进行创作,使其色彩的应用上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安仁“米塑”在色彩设计上也可运用借鉴的手法,把中国民间泥塑色彩元素融入创作中。当然,安仁“米塑”作为民间传统艺术品,在进行新的艺术融合时,首先应该考虑到当代人的审美需求与倾向,在色彩的应用上同样需要传统与现代相互融汇的色彩元素。
3.融入中国民间泥塑的造型元素
安仁“米塑”和中国民间泥塑两者具备相似的设计准则。安仁“米塑”在造型设计上讲究抽象、中庸、艺术性,而中国民间泥塑在造型设计上同样也具备夸张的艺术风格、较强的地域特征和民族个性,虽然二者在造型设计上已经形成统一的程式,但各自又具有不同的风格特征,在极具浓郁的东方色彩的装饰性和艺术性上,安仁“米塑”的造型设计恰恰也需要个性和夸张的表现,当然夸张和个性化的营造是需要多方位的,如果将两者联系起来看,安仁“米塑”造型设计的准则就是作品艺术化和个性化的共通点。
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到:设计思想是与时俱进的,能够指导设计有新的表达方式,并创造出“未来之时”。而丰富的“创造力”是“设计”最重要的动力源泉,无论是针对环境设计、建筑设计、工业设计领域还是平面设计领域,都是当下最主要的“艺术形式”。设计是为人服务的,是社会大众的独有艺术,而安仁“米塑”源于民间艺术,是民间手工艺的一种,二者之间存在着许多相通之处,安仁“米塑”要找到一种新的艺术表达形式,重新设定自己新的生存环境,只有将两者紧密联系起来,才能在视觉语言世界里创造出新的天地。
总之,民间“米塑”艺术是值得当代人学习和借鉴的典范,它可谓是一部世俗文化的教科书,具有极其重要的人文价值,是中国民间文化的浓缩。
参考文献:
[1]赵农.民间艺术概论[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2]张胜冰,屈小青,邹龙.民族艺术与文化产业[M].北京: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
[3]王晓.让民间艺术成为新的文化产业[N].中国文化报,2002.
[4]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