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范文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第1篇: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问题;对策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中等职业院校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指出, 中等职业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具有基本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学校的教学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很快。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普高热”不断升温,严重的影响到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中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也冲击越来越大。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要想站稳 “脚根”,就必须适应社会市场需求,提高教学质量,扎扎实实地做好教育管理工作。

1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表现

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证实,职业教育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有着积极的作用。相对国内的职业教育而言,许多国外职业教育发展更为全面和完善,在注重学生的基础教育的同时,更注重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

从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等国家职业教育的成功案例来看,职业教育的层次多样化,从中等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日益增多,同时,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与发展,为从业人员文化基础、相关背景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带来了可能。在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将逐渐提高教育的办学层次,由中等职业教育阶段,逐渐往本科专业,甚至研究生层次的专业发展,以满足社会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适应整个科技与经济的发展。

1.2加强基础教育和现代科学技术教育

国外许多职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较为重视学生的基础文化的学习,在扎实技能基础的同时,在教学中强化基础理论学习。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和继续进行较高层次学习的能力。教学内容注重现代科技知识的发展与更新,并普遍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教育。扎实的基础教育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灵活运用使得国外职业教育发展迅速,成为国家发展的原动力。

1.3实行课程选修制结构使得课程综合化

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逐步增大,社会职业结构的日益变化,许多学生在毕业后不能完全按照其所学专业就业。因此许多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为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为使学生具有更广泛的职业适应性,并同时为学生的升学可能提供条件,接受职业教育的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各学科之间跨科选修,同时,学校将相近学科合并为一个综合性大类学科。比如通信学科与物理电子学科合并为电子通信科,这样增强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也提高了职业教育对社会的适应性,为社会输送了许多人才,并有效的提高了就业率。

1.4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在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职业教育定义为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TVET),重点强调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其中包括自我谋职技能、创业态度、创造性和革新能力,把握和创造机会的能力等。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等发达国家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尤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尤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也是决定职业教育成败的关键。基础知识体系可以通过短时间的学习迅速提供,而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培养和锻炼才有可能形成,因此国外职业教育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领先我国。

1.5拓宽办学渠道

国外许多发达国家采用地区与地区间合作、学校与企业、社区合作等多种层次类型的办学形式来开展职业教育及培训,并积极开展国际职业技术交流和学术交流,广泛吸取友国间的成功经验,进行有效资源共享。这一互利模式已得到许多职业教育专家们的共识,取得多方的资金支持,并且为学生的就业铺好路。

1.6做好职业指导

由于现代社会普及教育年限的延长,大多数学生对职业了解甚少,较缺乏择业意识。象我国大多数学生在选择职业教育时,对其所选专业的情况并不了解,大多只是一味的盲从以及听从父母的意愿。因此从中学阶段开始进行的职业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许多职业教育成功的国家在现代学生的中学阶段就建立其职业意识,提供职业信息,按照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系统地进行职业知道,培养学生对社会职业的兴趣以及独立选择职业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不同职业的基础知识以及一些基本技能,了解该职业的社会角色,培养学生们的职业意识,增强其学习兴趣,提前做好就业准备,使学生尽早进入职业角色。

转贴于

2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中等职业学校定位不准,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没有特色,学生没有竞争力

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一味地追求办学层次,强调理论的学习,忽略实践教学,模仿本科层次的教学,这不但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社会竞争中缺少了核心竞争力,在学历落后于人的同时,实际操作能力也落后,久而久之,学生的就业率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2.2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学校在用人标准时往往只注重学历,乐意聘请高学历的教师,却往往忽视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许多刚刚毕业的高学历者并不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使得教学过程缺乏生动具体的事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没有兴趣,缺乏竞争力。

2.3教材理论性过强,而实践性较弱

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自主编写各种课程的系列教材,市面上关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书籍层出不穷,然而大致内容相差不大。大多教材普遍关注的是理论知识的构筑,忽略了中等职业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缺少如何运用相关知识的案例分析,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老师备课的难度,学生往往学完了一门课,感觉空洞无趣,在工作中也会感觉无从下手。

3解决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会计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对会计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不断提高。有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已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3%。而我国大概75%左右的工作岗位也由中小企业提供。由此可见,中小企业的就业逐渐成为我国中等职业院校毕业后的主要选择方向。针对这一现象以及现有教育制度中的一些问题,本人根据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3.1政府应注重宏观调控,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支持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宏观政策这一大环境背景的支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国家在政策、法律、法规等方面予以规范,并在相应的经济上给于充分的支持,比如人才的引进,专业设备的完善,都离不开经济这一大的环境。

3.2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注重理论和实践经验双重结合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传导体,无疑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学校的培养目的是学生的技术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光具有完整的理论知识,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够很好的联系实践进行理论教学。

3.3完善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特点的教材

目前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缺少一本实用性较强的专业书。因此,这需要国家在中等教育领域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对突出的教师们共同合作完成一套具有创新性及有效的中等职业教育教材。

3.4以为企业制定人才为目的,以产学研模式为载体

学校培养的最终目的是能在许多中小企业就业,因此对于学校而言的理想状态就是培养出来的学生符合某家企业的需求,并且解决学生的就业。学校可以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与企业共同制定学生的培养计划,为企业量身定做适用型人才,为企业培养出具有职业特色和理论知识的实用型人才,同时与企业签订毕业就业协议,优秀的毕业生可以适当解决工作,这样一来,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够培养出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达成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 刘卫民.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 骆孟波,尚晓梅.高职教育现状及对策浅析[J].职教论坛,2005,1.

[3] 叶广荃.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比较研究与借鉴[J].教育教学研究,2005,6.

[4] 杨薇.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与特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2).

第2篇: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范文

[关 键 词] 教育 教学模式 学校

近年来,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着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同一地区学校与学校之间发展不协调,学校内部软、硬件设施不配套、专业设置不科学等困难,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笔者分析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提出发展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几点见解。

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1、我国现阶段中职教育环境分析

总书记、总理反复强调,要从国家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深刻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工作,加快发展职业教育。2005年11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总理部署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颁布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将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法制环境,有力地促进了职业院校的依法办学。“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总投入了100亿。

2、我国中职教育供需分析

近三年全国中职招生数据分析表

中职学校数 初中毕业生数 中职招生数 中职专任教师数 中职在校生数

2009年 14401所 1797.70万人 868.52万人 84.28万人 2195.16万人

2010年 13872所 1750.35万人 870.42万人 84.89万人 2238.50万人

2011年 13093所 1736.68万人 813.87万人 89.23万人 2205.33万人

由上表中的数据(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可以看出两个比较突出的矛盾,一是中职招生源数据逐年在减少,平均减少30.51万人,降幅为1.73%,导致中职招生数也在逐年下降,平均下降27.33万人,降幅为3.21%,并且,招生数下降幅度比初中毕业生较少幅度多1.48个百分点。二是中职学校数逐年在减少,平均减少436所,降幅为3.16,反而中职专任教师数在增加,平均增加1.65万人,增幅为1.92%。

3、我国中职教育区域竞争分析

一方面,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力度强于其他地区;政府对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关注不够;职业教育财政投入水平差异显著;各地区职业教育资源存在较大差异;地区间历史文化差异对职业教育发展影响深远。

另一方面,同一地区,校与校之间发展不协调。我国大多数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有教育部门管理的,有劳动部门管理的,有交通部门管理的,还有卫生部门管理的等等,导致管理体制各异,无力统一协调管理。区域内中等职业教育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一是管理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管理不规范,专业设置重复。二是缺少相互间的联系,各类信息资源流通有限。三是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优势互补性不强。四是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现有师资力量薄弱,后备力量严重不足。五是学校发展地域空间有受到了一定限制。

4、我国中职教育优势分析

(1)政策支持,为职业教育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进入新世纪,国家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完善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的若干意见》、《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经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从政策上大力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

(2)资金投入,为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十一五”期间,国家总投入100个亿,用于建设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县级职教中心、国家示范性中职学校及高职院校等,提高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加强了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了职业院校办学水平。从2007年国务院出台职业教育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以来,各级财政共安排资金约400个亿用于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大量的资金投入,为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3)制度建设,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1996年5月15日颁布的《职业教育法》为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也为各级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职业教育配套法律法规提供了法律依据。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颁布实施,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将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法制环境,有力地促进了职业院校的依法办学。

(4)需求紧缺,为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环境

目前,我国一线生产的劳动者素质普遍较低,技能型人才紧缺等现象依然存在。现有的技术工人只占全部工人的30%左右,而且多数只具备初级技能,技师和高级技师仅有4%左右。导致我国虽然是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我国的制造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技能型人才的紧缺,为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环境。

(5)生源充足,为职业教育解决了招生难的问题

目前,全国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约2500万左右,每年需要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大约800万左右,全国城乡每年有1000多万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中,数百万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大学。由此看来,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在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中必将大有可为,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终上所述,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是喜忧参半,基本可用“前景广阔,现状不容乐观”来概括。

二、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思考

1、加大资金投入,为中职教育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调整财政性教育经费在各级各类教育中的分配,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比重,与此同时,各级地方财政也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二是完善中职教育学费制度。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没有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学费的收取一般是根据专业特点和学校所在地的经济水平来定,然而,职业教育的学费收费标准普遍高于普通高中,对于多数农村家庭和部分城市低收入水平的家庭而言,承担这部分学费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应逐步调整政府分担比例,降低职业教育个人成本。三是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贫困生资助体系的主要对象是农村(含县镇)学生、城市涉农专业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资助范围相对较窄;职业教育学制三年,国家只资助第一年和第二年,资助时间较短;补助资金由各级财政共同分担,对于财政资金短缺的地方政府,资助成一纸空文。因此,必须建立有效的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制度,并公平、公正、公开的执行,为中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

2、共享资源,整合中职教育区域资源

中职教育多是部门或者行业办学,规模小、条件差、管理不统一、专业设置重复交叉、资源配置不合理等,整合中职教育区域资源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是十分有必要的。一是区域内的中职学校可以采用职业教育集团模式、股份合作模式、联合合作办学模式等方式合并或者合作;以院系的形式统一协调管理,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归并交叉专业,共享教育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二是与地方企业合作,利用企业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学校也可以输送符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双方都可以节约成本。

3、加强基础建设,发展中职学校综合实力

首先,解决好师资建设问题是提升中职学校综合实力的关键任务和首要问题。近几年大批新人涌入职教师资队伍,一方面,充实、补充了教师队伍的数量,提高了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使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年轻化,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年轻化的原因,他们没有企业实践经历,教学只会从理论到理论,忽略了对学生操作技能训练和动手能力培养。因此,建立长期有效的师资培训计划对发展中职学校综合实力非常有帮助。其次,搭建一流的教学设施设备是提升中职学校综合实力的基础。整合地区中职教育资源,统一建设一流的实验实训场地;加大实验实训场地建设经费投入,建设高水平实验实训场地;推行实验实训场地全面开放,提高实验实训利用效率;增强实验项目,充分发挥实验实训作用。

4、加强劳动监察,建立劳动准入制度

根据国务院和劳动保障部的规定,今后在我国将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即用人单位招用从事技术复杂以及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工种(简称技术工种)的劳动者,必须从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目前,我国的就业准入制度初步建立,但举步维艰,困难重重。应该加强对劳动准入制度的宣传力度,营造氛围;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控制劳动用工制度;加强教育培训,提前做好职业培训;加强机构建设,进一步扩大职业鉴定管理。

5、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

首先,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政策,企业用工制度等,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风尚,树立一批技能型人才的先进典型,表彰先进,提高职校生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其次,落实好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外,政府应出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政策,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例如,可以退出各种税收优惠政策,企业用于教育的所有费用计入成本,政府还可以提供一定数额的补贴等。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

2、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第3篇: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范文

1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师资力量相对比较薄弱

中职学校是以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主的学校,其对专业性和实践性的要求都比较高。这就要求中职教师必须有较高的专业技能和较高的综合素质。但是由于中职是由普通学校和中等学校转变而来的,这就决定了专业课的教师和实习实训的指导教师是由相关专业的教师或是与本专业毫无关系的教师转变而来的。这些教师对中职学校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不能很好地了解,再加上受自身素质的限制,一些教师只能按照教材上内容进行讲解,并未考虑过所讲内容是否符合实际,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学生也只能掌握书本知识,而不能将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去。

1.2 专业设置不合理

专业的设置对中职院校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是吸引生源、满足社会需求及被人认可的关键。但是一些中职学校常为了吸引更多的生源,不顾本校的实际盲目追求相对较新的专业,常常会因为专业缺乏特色,而致使学生学不到技术。一些中职学校不做市场调研,只是凭直觉设置新的专业,认为社会上缺乏什么人才,就应该设相关的专业,结果往往是等到毕业生毕业了,相关人才已达到饱和的状态;还有一些中职学校,在设备不齐全的情况下就设置相关的专业,结果学生专业知识没掌握,相关的技能也没学到。大部分学生就是在没有掌握相关技能的情况下,只能在企业中做一个普通的工人。这种盲目地设置相关专业的行为,不仅不利于中职学校的发展,同时也会影响中职学校的声誉。

1.3 校企合作的困境

现在的校企合作远远不能满足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虽然现在的中职院校强调校企合作,但也只是思想上的重视,并没有真正地落实。一些中职院校展开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然而实习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给学生真正的锻炼机会。校企合作本是满足各自需要的,学校希望通过和企业合作,能够解决毕业生就业安置问题,而企业则是需要中职学生能够解决企业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双方都没有将学生的技能培养放在首位。再加上现在的校企联合,尚缺乏政府的支持和法律的保证,这就使中职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很多时候流于形式,难以保证合作质量,其时效性也显得比较低。

2 中等职业院校的发展策略

2.1 加大对师资力量的投入

能否实现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中职教育学校作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基地,要想使其更好地满足现代化企业的需求,必须有以素质较高、实践能力较强、创新精神强的教师团队做后备力量。中职院校要想拥有一支较强的专业化教师团队,就要不断地完善内部培训体系,做好培训计划,优化队伍结构,以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及实践教学能力。中职院校可以通过开展研修班、学术交流及项目资助活动,培养一批专业素质较强、实践能力较强的专业化教师团队,使其发展成为中职院校的中坚力量;师范类学校也应该开设专门培养中职人才的专业,这种直接培养合格的职业教育教师,能够为中职院校扩大师资队伍,提供更大的方便,同时也有利于从中选取一批有一定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的高级技师作为指导中职学生实践的实训教师。要实行校企联合,在企业设置实习、实训基地,就需要教师深入企业一线进行调查研究,并对学生进行指导。此外,还应该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才能在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推动下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

2.2 发展特色教育

中职学校是以育人为本,培养高素质一线技术人才为主的,在发展特色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始终以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为主线,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发展职业教育的重点,要创办出让社会、家长满意的中职院校。在设置专业的过程中,应该从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遵循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规律,不能因为社会缺少什么专业就设置什么专业。在设置专业的时候,应该进行深入的市场调查,要看其专业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家长负责、对学生负责的原则开展特色教学,设置特色专业,保证中职院校的持续发展。况且中职学校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包括教育、教学、职业、艺术、专业技能等多个专业,中职院校想将这些专业全都设置出来,也不现实。因此,中职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及社会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发展学校特色专业,并将其发展成为品牌专业,合理对其进行规划,使特色专业成为学校的招牌,以此保证中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2.3 加强校企合作

针对当今校企合作现状,企业和学校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把人才的培养放在关键位置。企业应该给中职学生提供一个实习的岗位,使其能够在其岗位上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企业也应该参与到中职教学中来,只有参与到其中来,才可以保证中职教育特色和质量。因此,学校应该和企业进行沟通,了解企业需求,以便在以后的教育中能够以企业实际应用为出发点进行教学,使学生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这样企业也能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岗位。要想更好地推动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还需要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教育作为公益事业,仅靠市场机制是无法将教育中的资源物品进行更好的优化的,还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协调。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以保证中职院校教育工作顺利地开展。同时还要对校企合作进行规范,以保证校企联合的有序进行。

3 小结

第4篇: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动力机制;社会

国家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比例必须达到1:1,但是我国很多地方并没有达到这一标准。而且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还存在诸多的困难,只有针对这些问题,改进了教学和办学的模式,才能够实现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

(一)内在动力机制

中等职业教育的内在动力机制是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同时也指相关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和水平。要使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职员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就必须要为其提供相应的培训机制,制定出合理的培训课程,从而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人才类型结构是由从业人员的素质结构所决定的,要评定高级教师,其主要依据主要是教师个人的素质和经验。

(二)外在动力机制

所谓的动力机制,指的是一件事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推动力量,而中等职业教育的外在动力机制是人才类型多样化的适应。所以,要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就必须适应多样化的人才类型结构。

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

(一)确定自身的办学方向

职业教育在办学方向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并且充分考虑市场规律的作用,将市场需求和人才质量进行有机的统一。在专业设置方面,必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注重以实用性为主,并且兼顾系统性,压缩甚至减少与就业关系不大的课程。另外,因为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学生也想要获得更高的学历,所以可以鼓励高等职业学校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敞开大门。

(二)拓展教育投入渠道

如今,国家在中等职业教育方面进行了大力的投入,但中等教育的规模仍然达不到要求,为了使中等职业教育能够更好的发展,应该吸纳多种行业以及不同所有制、不同类型的企业参与投资办学。而且当地政府应该采取不同形式,鼓励企业或者利用社会资源来开办职业学校,在税收和补贴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优惠。

(三)改变过去的办学模式

我国很多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都和普通教育的办学模式相似,但是和普通教育却又不衔接。学校仅仅只注重正规的全日制职业教育,没有考虑技能的培训,这样不但导致中等职业学校失去了以职业为目的的办学理念,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要改变原本的办学模式,多给学生提供实践和练习的机会。使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和岗位的需求。

(四)建设教师队伍

要想大力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就必须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如果教师队伍不稳定,那么教学质量也会很低。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自身必须对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实施教师双证上岗制度,即职业资格证书和教师资格证,以提高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另外,在专业的变化和设置上应该灵活一些,但不可随意的改变专业,因为专业变化太大不利于教师队伍的持续建设。最后还可以把企业的专业型人才派到学校担任专业课的教师,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

(五)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学校的教育应该与企业的用工紧密的连接在一起,同时,学校资源和企业资源也必须紧密相连。首先,学校可以和企业签订“人才输送“协议,培训出企业需要的人才,大力的促进就业。其次,企业可以为学校的学生提供实训和培训的机会以及场所,这样就解决了学生实践锻炼和定岗实习的问题。学校和企业合作,是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它真正的实现了生产和教育结合的特点,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六)完善考核,强化监督职能

想要更好的对职业教育的质量进行监督,就必须完善评价和考核,同时也吸纳行业和企业共同参与。建立以教学效果评价教师、以素质能力评价学生、以贡献程度评价学校的机制,进一步提高学校自我监控、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能力,同时也引导学校科学发展、自主发展、特色发展。

(七)鼓励和提倡学生创业

创业的能力的培养很重要,中等职业学校要突出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又包括信息收集能力,又包括选择信息的能力。学校培养的职业型人才必须符合三个要求,就业能力,创业能力,适应能力。学校可以开设关于创业的指导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他们的能力。同时,国家要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减免一部分税收,从而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三、总结与体会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社会和工业的发展,近几年来,国家已经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将职业教育作为了21世纪教育规划的重要内容。为了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国家必须扩大办学规模,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借鉴国外的办学经验,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袁向军.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兼谈黑龙江省新农村建设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问题[J].教育探索,2009,(11):21-22.

[2]杨少彤.产业结构变化与中等职业教育结构调整研究[J].科研管理,2002,23(3):128-132.DOI:10.3969/j.issn.1000-2995.2002.03.023.

[3]谢素兰.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动力机制探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4):126-127.

[4]邱晓燕.探索校企合作模式促进中职教育发展[J].河南科技,2008,(13):40.DOI:10.3969/j.issn.1003-5168.2008.13.025.

[5]聂劲松,李文雄,邹柏连等.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及其动力机制研究[J].职教论坛,2007,(9):10-13.DOI:10.3969/j.issn.1001-7518.2007.09.003.

第5篇: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范文

多方面因素导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滞后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因素,也有学校的因素,还有家庭的因素。

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滞后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在1978年至1984年间,中职教育处于恢复阶段。学校主要由中专和技校构成,行业特色明显,社会影响力大。1985年至1996年间,中职教育处于发展阶段。中职教育从高中剥离出来,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农业职业高中应运而生,同时形成了多部门、多行业共办职业教育的格局。1997年到2002年,是中职教育滑坡阶段。因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和高校扩招,中职在校生人数从1996年的520万人下降至2000年的398万人,中职生成了“差生”的代名词,社会声誉下降。2002年至今,是中等职业教育重振阶段。2002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出发展中职教育的主要责任在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落实办学经费,中职教育的社会功能定位为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最终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由中职教育的发展历史和社会功能定位可知,我国中职教育的社会功能定位低、企业参与度低、社会认可度低,“出生”即具“先天不足”,从而导致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滞后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

中职学校办学质量整体水平不高

专业设置老化。专业是关系学校与社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学校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更是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目前,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上具有随意性、盲目性,低水平、重复竞争现象严重,没有对当地资源优势、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规划、劳动力人才需求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和研判。在专业培养目标上思路不清、定位不明,对与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基本能力要求、岗位工作标准以及岗位人才规格、知识结构、技能素质等没有明确规定,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不能很好的与社会需求、岗位需求相结合。

学校管理弱化。就读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是被“应试教育”列车甩下来的“包袱”。他们在学习上缺少督促,在行为上缺人管教,选择中职学校是家长和学生的无奈之举。这些学生来职校的目的不明确,自控能力差,经常违规违纪。基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争抢生源等因素,学校对违规违纪学生的处理不够强硬,导致学生认为不学习或者即使违规学校也不会处理。上述情形不利于学校的正常教学和管理,少数中职学校的社会形象差,这同时又造成家长对中职学校管理的担忧和不认可。

用人机制僵化。中等职业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的教育,它具有专业性高,实践性强,理论基础宽,教学媒体多样、多变等显著特点。这对专业教师的自身综合素质要求高,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了解社会最新专业岗位需求,但由于体制和经费的制约,学校无力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也无法用高薪吸引高素质专家型人才进入教师队伍。

传统价值观念不利于中职发展

受传统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影响,中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高,中职学校毕业生处于不利位置。我国社会传统的官本位文化价值取向至今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功名化的教育观仍然是主流,导致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较低,职业教育也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传统价值观念也极大损害了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和发展。

家长盲目的从众追求,致使孩子信心不足,缺少多样化的选择。在当今唯学历的社会用工体制下,读中职的学生基本都是“应试教育”失败者,他们在学习上缺乏自信,在行为上缺乏自觉,家长自身没有能力分析学校的优劣、社会的人才需求,更没有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从而不能引导孩子做出正确选择。

孩子缺乏“职业认同”及职业规划。中职学校学生群体的文化素质低、农村学生占主体、学生缺乏职业规划、家长缺乏对孩子个人发展的引导等因素,使中职学生在就读时盲目选择专业,在毕业时又盲目找工作,结果造成中职学校学生虽然有较高的就业率,但就业稳定性较低。

发展对策

尽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当前职业教育领域的改革重点就是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教育部鲁昕副部长2014年3月25日在全国“2014年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的讲话中强调:职业教育的使命是支持国家完成工业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技术技能积累。按照这个要求,要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的类型并且是主要的类型,建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制度,打破原来职业教育“断头路、终结性”的格局,构建中职专科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让学生有多样化的选择,多种途径成长,多种渠道继续深造。

稳定普职教育结构

科学合理的教育结构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关键,我国中等教育的普教比重过高,中职比重过低,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研究性高校比重过高,而应用型高校比重太低。国家要在“十二五”期间完成600余所高校转型成应用型高校的工作,作为向高校输送生源的中等教育,应保持合理的结构和规模,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打破重普轻职的传统观念,切实保障职教的办学规模及质量。

继续加大教育投入

教育投入是教育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重点用于支持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充实教学设备,资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但总体投入较发达国家而言仍然偏低,尤其是占“半壁江山”的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高等教育的20%,所以大多数职业学校校园面积小,校舍拥挤,师资不足,尤其是合格的双师型教师更为缺乏,教学实训设施设备滞后。因此,完善职业教育投入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是关键。

加强专业建设

科学设置专业是实现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和体现职教特色的基础工作,是职业学校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需求变化的关键。中职学校要依托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当地资源优势、经济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要素和人才需求层次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紧密结合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统筹,加强对专业设置和管理的宏观调控,严格执行专业设置审批制度,统一专业设置标准、专业建设标准、专业审批标准,避免任何形式的各自为阵,逐步建立专业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形成学校之间定位准确、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各有所长、有序发展的专业建设新格局,从而推动中职学校的整体发展。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力量,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目标一致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激发办学活力的关键。中职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样措施来培养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师资,造就自己的名师,带动教改、教研和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要鼓励教师参加相应专业培训,掌握必要的专业技能,同时应拓宽知识面,及时掌握新知识、新工艺、提高专业教学水平。

加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力度

第6篇: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范文

特色发展:融入项目建设的顶层设计

教育部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明确提出了“特色发展”的要求, 强调在指导思想上“突出学校办学特色”,在总体目标上“使其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提高质量的示范和办出特色的示范”,以此“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

特色发展作为一种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被体现在了申报、建设、管理、评价的各环节。从项目申报过程审视,项目申报书要求在学校基本情况中的办学特色概述基础上,分别在学校管理、基础条件、校企合作、教育教学、办学效益等5个一级指标表和24个二级指标表的内容中深入阐述学校优势与特色,以特色作为入围项目的核心竞争力。就建设方案和任务书设计,在背景与基础、建设思路与目标、重点建设内容、主要保障措施、经费预算、实施步骤6个方面及项目实施管理办法与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等方面,要求各建设学校要立足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地方特色),紧密结合自身基础、特色与优势,谋划学校发展战略与建设思路,确立重点建设专业,开展特色项目建设。并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多次反复,最终确定建设方案,这一制定过程本身就是提炼学校特色,明晰建设重点,确立发展战略的过程。

SWOT的战略分析法强调,组织建设要审时度势,发挥长处、避免短处、抓住机会、减少威胁,寻求最佳切入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需要以SO、OW、ST、WT之四种战略类型为参照,科学确定自身战略定位和战略模式,其中SO和ST战略类型所要实现的总体目标需要通过特色战略来实现,特色就是优势,强化特色既可以利用好外部提供的有利机会,又可以削弱外部挑战者带来的压力。

特色发展:实施项目建设的战略路径

(一)彰显文化特色

学校文化与追求卓越的愿景相一致,给人指明了共同的方向,提供了成功的模式,并成为教师、学生、管理者和员工学习、工作的意义所在。

一是强化共同愿景。建设学校要使全体教职工了解创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的目的、意义与要求,认识到创建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对学校而言,是一种极具社会影响的品牌价值的体现,是促进学校发展,提升办学水平的难得机遇;对师生而言,则是一种无形的荣誉和使命,是师生员工个人进步和专业成长的重要条件和契机,从而使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愿景。这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动力源。

二是提升文化品味。学校离不开文化,尤其是以“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示范、提高质量的示范和办出特色的示范,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发挥引领、骨干和辐射作用”为总体目标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更需要通过文化提升,统领全局,以一流的文化品味引领学校的高位发展。

三是明晰价值追求。学校关注教师的发展,打造积极向上的教师发展文化,通过建立激励性培养、培训、奖励考核制度,努力营造人人有追求、个个在努力的教职工行为文化氛围,使学校成为教师成长的动力源。学校关注学生发展,让每位学生学有所长,长有所用,学会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重新认识、审视每位学生,彰显“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理念;在教育设计上,给学生广泛选择的机会,为张扬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特长、形成自身优势、增强竞争力创造条件。

特色发展崇尚改革创新。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强调把“改革创新的示范”作为三个示范之首,改革、创新贯穿任务内涵,突出改革、创新主线,明确改革发展目标,建立改革创新文化。特色发展体现多元融合思想。融合大职教文化,使中职教育服务涵盖职业预备、就业、职业转换教育以及技能提高和再就业培训等;融合工业文化,加强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沟通,开展工业文化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学生工业文化素养。建立多元合作文化,加强校企合作,立足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推动“教学做合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2]

(二)强化专业特色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利用创建的契机与平台,进一步强化重点专业建设,重视专业品牌建设。强化重点专业建设,形成优势特色专业群。全面提升重点专业建设水平,打造专业品牌,并以重点专业为纽带,围绕产业链发展专业链,努力形成优势特色专业群;以主干专业为中心,开发相关专业,形成辐射式专业群。强化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开发具有特色化课程体系。以重点建设专业为核心,充分利用专业协作组平台,强化多元合作,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加快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全面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改造、开发项目课程和校本教材,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模块组合、项目教学、任务推进、小组学习”专业教学模式。

强化产教融合,形成产教结合的品牌优势。以地方产业为引领,以学生的有效就业为导向,以专业特色为品牌,以职业素养为基础,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形成多途径多形式工学结合的局面;以与大中型骨干企业的深度有效合作为重点,加强校企融合,实现校企双赢;利用所办精品专业的品牌优势,依托专业发展产业,以产业发展促进专业建设,形成“产教结合、产教并举、以教促产、以产养教”的良性循环,创造良好的产学结合的氛围。

(三)浓厚项目特色

教育部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方案提纲框架中明确要求每个项目学校基于本地区、本学校实际,选择专题(专业之外的内容)作为拟建设的其他特色项目,意在强化学校的特色项目建设,给“特色项目”赋予新的价值定位,把特色项目放到学校总的发展战略中加以建设,把特色做强做大做新。做“强”是指特色项目有基础、有内容、有成效,揭示和承载更多的现代教育理念,成为学校发展的新的推动力;做“大”是指特色项目有规模、有影响、成气候,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并逐步形成学校教育“品牌”,提高学校知名度;做“新”是指特色项目不断丰富与创新,从形式到内容,从内涵到外延,新颖、多样,具有新气息、新成效、新影响。通过不断总结、提升、创新,使特色项目孕育为特色文化,加快形成学校的特色与优势,成为学校的品牌。

特色成就卓越。优秀的学校必然有其特色所在、优势所在,风格所在。学校没有特色,就没有强劲的生命力,也就没有优势。[3]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实施特色发展战略的过程,就是集聚优势,以特色促发展,以发展促特色,不断实现超越。

参考文献:

[1]高洪源.学校战略管理[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第7篇: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范文

一、更加有利于建立以高职为龙头、中职为骨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是一种以培养技能型、技术性人才为主的教育的类型。中等层次的职业教育主要是面向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产业,如玩具制造、电子产品组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高等职业教育则是侧重培养具有一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要求较高的技术型人才。但总的来说,培养的都是产业工人。从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结构层而看,需要我们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进行统筹管理和发展。10年来,湖南职业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高职院校从2000年的24所增加到2009年的62所,年招生数由2000年的4.3万人增长到2009年的18.7万人,在校生数由2000年的9.1万人增长到2009年的46.8万人。中职年招生数从2000年的18.03万人增长到2009年的35.9万人(其中非全日制中职教育招生9.2万人),在校生数从2000年52.05万人增长到2009年的82万人,包括技工学校共招生41.9万人,在校生规模共达98万人。2009年,全省各级各类职业学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7.6万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25万人次。目前湖南初步形成了以高职院校为龙头、中等职业学校为主体、乡镇农校为基础、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重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了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行业、企业广泛参与的职业教育多元办学格局。这一格局的形成,主要是得益于对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

二、更加有利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农村职业教育由于教育资源相对城市薄弱,教学条件较差,一直是职业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职业教育的总体的质量和水平。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一个明显的优势是,农村职业教育可以得到更为公平的发展机遇,如教育资源的分配。湖南在这方面主要是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和“分级负责、以县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稳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鼓励农村中等职业学校积极参与职业教育集团。通过集团化办学,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带动中等职业教育、城市职业教育带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二是适当扩大高等职业院校对口招收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比例,积极探索通过工学交替方式不断提升技能型人才的学历层次和技能水平,推进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互沟通,允许具有初中毕业水平的职业培训学员在修满中等职业学校相关专业规定课程的前提下,取得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目前,湖南全省共有农村职业学校208所,招生人数占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总数的17.92%,占初、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的31.6%。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入农村职业学校的比例为6.28%。全省农村职业学校已向社会输送具有中等学历教育的毕业生约80余万人,农村职业教育培训累计达到600多万人次。另外,全省还有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2300多所,为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多数数据显示湖南已形成了以县职教中心或职业学校为龙头,以乡镇成人学校为骨干的县、乡、村三级教育培训网络体系。

三、更加有利于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中等职业教育由于规模较小、层次较低,往往在校企合作方面很能取得较大的发展。一些技术含量较高、实力较强的企业也很难有兴趣和中等职业教育进行合作。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有效地打破了这一不利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局面。湖南的主要做法是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十年来,湖南坚持以优势产业为依托,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具备条件的高职学院为龙头,以产业领域内的规模企业、中职院校为主体、以项目合作和专业群建设为纽带,以自愿和互利共赢为原则,努力构建产、学、研共生发展的深度协作机制,取得了明显进展。目前全省已成立工艺美术、现代物流、现代农业等职教集团17家,加盟合作单位共1153家,其中规模企业677家,高、中职院校326所,其他机构150家。2009年相关职业院校为企业订单培养学生2.23万人,企业接受顶岗实习学生4.34万人,培训企业员工5.31万人,教师到企业挂职(一个月以上)2889人,企业一线专家到院校任兼职教师2121人,实施其他合作项目671个,集团内院校新增专业建设投入共1.05亿元。

四、更加有利于教学资源的整合

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既包括管理上的统筹,也包括经费的统筹、更多的教育资源的统筹。比较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资源要比中等职业教育丰富得多。如何使中等职业教育共享高等职业教育的资源,一个重要的措施仍然是统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近年来,湖南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加大政府统筹力度,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提质迈开了较大步伐。如长沙职教基地征地1103亩,财政投入14.8亿元,目前已有一所高职院校和八所中等职业学校整体迁入。株洲市已启动占地4645亩的“职教科技园”建设,计划总投资40亿元,目前园区整体规划已完成,一期工程4所职业院校建设已经启动。在全省范围,湖南大多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真正实现了同一校园同步开展教学,所有学生不分层次公用所有教学资源,包括教室、图书馆、食堂等。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湖南还建设了一个全省职业院校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广大职业院校可以将优质教学资源网上,特别是要求立项建设的精品专业、精品课程必须上网,实现职业院校共享。

五、更加有利于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第8篇: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范文

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教育对象是未成年人问题行为的高发人群,其对未成年人问题行为的预防成效,对于预防我国青少年犯罪、提升未成年人生活质量、保证未成年人健康和有尊严的成长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人们更多的关注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规模及教学模式,较少关注中等职业教育对未成年人身心发展促进、特别是未成年人问题行为预防的功能。所以,有必要对中等职业教育与未成年人问题行为预防问题进行一个清晰的梳理。

一、未成年人问题行为

未成年人问题行为,也称未成年人不良行为,一般是指那些是未成年人实施的,偏离社会正常规范,有害个人身心及国家、社会、他人利益的行为。未成年人的问题行为具有经常性、严重性,一般程度和偶然发生的错误行为不能构成问题行为。我国未成年人问题行为逐年增多,主要集中发生在义务教育结束后的15-18岁的未成人群体中。

未成年人问题行为的范围很广,包括寻衅滋事、打架斗殴、抢劫盗窃、不良性行为、吸毒、流浪等。与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较大主观恶性不同,未成年人采取这样的行为很多仅仅是出于游手好闲、心理失衡、发泄不满情绪等原因,是由于对行为性质和后果认识不足造成的,但造成的对社会、他人、甚至自己的危害后果却是极大的。以未成年人犯罪为例,根据2011年《中国法律年鉴》,从2010年全国法院审理青少年犯罪的情况看,青少年占刑事罪犯的28.61%,而不满18岁的未成年人占青少年罪犯的23.68%。

预防未成年人问题行为,阻断问题青少年滑向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在我国职业教育研究和实践中应当予以够的重视。

二、中等职业教育在未成年人问题行为预防中的重要作用

2010年,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主持进行了一次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显示,2010年,犯罪前处于不在学和无工作状态的未成年罪犯,占全部未成年犯的67.6%,农村户籍的占全部未成年人犯罪的67.2%。而根据2010年有关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调查,未成年犯认为导致自己重新犯罪的的最主要原因是“无一技之长,就业困难”,占总受调查者的34.2%。

禁恶于已然,不如防患于未然。对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等问题行为预防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学生主体主要由应届初中毕业生构成,年龄一般在15到18周岁这一区间,正是未成年人问题行为的重要防控年龄。

由于受到我国社会一般教育观念的限制,接受中职教育的学生大都是文化素养较差的初中起点学生。这些孩子相对学习能力较差,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不强,容易对学习和学校生活产生厌恶,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容易交接社会不良人员和沾染不良行为。中等职业教育刚好是那些初中阶段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最重要甚至唯一就学途径。

目前,中等职业教育面向农村地区实行学费全部免除政策,创造更多条件吸纳更多的农村闲散未成年人入学接受教育,从客观上促使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构成的大部分都是农村生源。加之中职教育学校大多设立在中心城市,来自农村的学生一般选择住校,家庭管理出现空白,学校的管控职责能否良好的履行是学生不致产生问题行为甚至违法犯罪的最后一重防线。

而且中等职业教育教育内容以专业技能教育为主,教育目的直接面向就业。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是以就业为导向,概括的说,就是以职业、岗位、工作为基本依据做设计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它能最大限度的实现教学体系与职业、工作岗位要求的对接,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就业的目的。经济上的独立,能够给人对未来稳定的预期与个体尊严的满足,使毕业生不致游手好闲或因生计走上错误的道路。

中等职业教育在招生年龄区间、生源构成和教育内容上特点,使其在未成年人问题行为预防和矫正上有着极为重要和特殊的作用。如果能够接受良好的中等职业教育,在正常的学习过程中度过青少年的关键成长期,这些学生就能够正常融入社会,以比较稳定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从事一般的职业劳动。但如果中等职业教育忽视甚至排斥那些出现行为问题的学生,任由他们自行发展或为了管理的方便而造成流生,则这些未成年人将直接脱离家庭及学校最后的有效管控,加之年龄小、家庭环境差、生存能力低,不但生活质量处于较低水平,也极易走上违法甚至犯罪道路。

重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关注中等职业教育在教育和引导问题学生的重要地位,能够尽早及时发现和矫正问题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发挥社会预防和社会管理的积极作用,能够极大的预防和阻止问题学生滑向违法犯罪的边缘。

三、中等职业教育中预防未成年人问题行为的几点建议

1.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相结合减少流生率

据笔者调查,大部分中职学校的整体流生率在15%左右,且大都发生在第一年,甚至第一学期。这些学生中大都是问题学生,学校往往出于管理原因开除问题学生,也有一些学生是难以适应学校的管束而自动退学的,任由他们流向社会是对这些学生不负责的态度。即使学生出现了违法等较大问题,由于学生的未成年身份,也应当采取更加妥善的方式,与行政处罚机关进行沟通,用教育活动加以引导而非直接开除。对于那些主动退学的学生,校方应当与学生家庭进行充分的沟通,并与学生家庭共同引导学生不致辍学。

2.重视中职学生的心理及行为矫治

未成年人的行为问题大都出于其心理问题,由于未成年人心理发育不成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差,在发生心理问题时容易采取错误、偏激的行为来进行发泄。虽然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律法规都规定学校应当重视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但是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主要是一种事前预防,对已经发生的心理问题,尤其是中度和重度的心理问题无法有效解决。所以在注重开展普遍的心理教育的同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应当配备专门的心理专业人员,进行心理问题咨询、行为矫治以及必要时与职业医师结合开展心理治疗。变惩戒行为为核心转变为化解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心理问题为核心。(下转32页)

(上接55页)3.将中等职业教育纳入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中

由于未成年犯重新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缺乏一技之长,为了 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将中等职业教育纳入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制度之中,鼓励无业闲置的未成年犯免费接受中职教育,使未成年犯在社区矫正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一技之长的谋生手段,通过职业教育彻底实现刑罚的个别预防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敬朴.问题行为、问题儿童及其判定[J].中国教育学刊,1993.

【2]关颖.未成年人犯罪特征十年比较——基于两次全国未成年犯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2(6).

【3]石伟平,徐国庆.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

第9篇: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现存的问题;发展策略

一、中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的问题

1.生源不高

受“学成而上,技成而下”观念的影响,许多学生的家长除非学生学习成绩较差,不能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家长不得已之下才会考虑中等职业教育,学生也不会主动将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他们继续学习的首选。这样更加深了社会各界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误解,认为只有学习不好的学生才会去读中专。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一度误解,给有意或正打算就读中专的学生带来压力,严重地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

2.宣传力度不到位

人们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误解,一方面来自传统思想的制约,一方面也与教育宣传力度的不足有关,学生和家长不了解中等职业教育,他们不了解教学的方式,教育的目标不明确,使学生和家长缺乏对中等职业教育的信任。许多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宣传的时候要么夸大其词,要么含糊不清,很难给人清晰的印象。

3.理论支撑力差,教学难成体系

这主要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有关,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较快地适应人才发展的需求,它的特点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强,注重应用而不重视理论,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尚未完全形成,正处于交叉路口,想要稳定中等职业教育的大厦,就必须有理论依据作为基石,否则就是空中楼阁。理论尚未健全的情况之下,教师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而学生也是出于被动状态,很难使教学顺利开展,职业教育也不能稳定发展。

4.职业教育的质量不高

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之所以不高的原因有两个,主要来自教师和学生。一方面必须正视学生入学起点低的现实,学生大都是中考失利,未能如愿进入高中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学习能力不高,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或是有的学生认为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就不必像以前那样刻苦地学习,开始懈怠,使原本没有基础的学生更加吃力,而有一定基础的学生由于没有对知识进行巩固,从而导致学习下降。另一方面,与教师的教学有关,许多教师并不是真正的科班出身,并非他们的学历不高,而是教师没有掌握职业教育的方法。由于职业学校的教师在未进入职业学校之前,没有对职业教育和常规教育进行区分,以至于他们走上这个职业岗位之后,知识的关联性以及教学的连接会存在问题,在实际的教学中如果教师把握不好这点,教学质量将难以提高。

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

1.加强宣传,扩大生源

中等职业教育之所以存在生源差的问题,主要是宣传的力度不够,中等职业教育的宣传主要以城镇为主,而对于农村许多真正想学技术的学生来说却失去了机会。对于宣传而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应该扩大宣传范围,国家大力支持中等职业教育,给予学生很多优惠措施。因此,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给想学习、但家庭困难的学生更多的机会。除此以外,学校在进行宣传的时候要掌握好度,给学生充分的信任,还要注意其他不法分子借其欺骗的行为影响正常的招生活动,他们打着职业技术学校的旗号骗取家长和学生,严重地影响社会,正规的职业技术学校在招生时也有必要对其进行宣传,维护自己的权益。

2.鼓励和支持理论创新与建设

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而开设的,中等职业教育既需要理论建设,又需要理论创新,脱离了理论,教学实践就是无根之本,职业教育以实践为特点的优势在于,可以在实践教学中积累丰富的经验,形成自己的理论依据并加以创新。当前,职业教育正处于理论缺乏时期,做好理论建设工作是解决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而具体来说,需要学校和相关教育部门的支持,鼓励教师进行学术研究,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对于教师而言,除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外,还要全面提升教学素养,培养理论建设的素质和能力。

3.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学生和教师这两个关键环节,对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而言,对学生的起点要求不能太低,如果起点太低,教学的质量就得不到保证。对于学生来说,应该努力学习相关知识,把握学习的方向。对于教师而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只有教师与学生双向合作,才能解决好教学质量问题。

参考文献:

[1]和菊芬.对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几点看法[J].中等职业教育,2007(20).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