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等职业教育报告范文

高等职业教育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等职业教育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等职业教育报告

第1篇:高等职业教育报告范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 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7l 9.21 文献标识码:A

1简析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内容,为社会培养诸多专业技能型人才。近年来,高职院校建设速度不断增强,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随着职业教育行业的逐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的不足开始逐渐显现,仅有的法律支撑《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规章内容出现滞后等问题,有关高等职业教育和链接学校和企业之间良好纽带的校企合作方面的内容提及很少,校企合作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引入新的方向,但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合作的保障机制亟待完善和健全,应当引起政府及教育部门的重视,加强在校企合作制度和理论研究,促进校企合作向着更深更广泛的方向发展。

2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保障机制发展现状

2.1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正式法律体系不完善

当前的《职业教育法》仅仅是概括性地规定了开展职业教育的企业和学校的义务,而不能详细的对进行校企合作的双方行为和关系作出全面的规定,难以推进深层次的校企合作。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体系应涉及专业结构的调整、培养目标的确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实践教学过程、教学质量评价、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多方面内容,而这些内容都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应从现有法律法规对此有完善的调整或规定。

2.2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作组织保障不完善

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是进行合作的工作组织主要由企业或者学校单一组成的,在这种方式中,双方无法进行有效的交流融合,企业主要处于“配合”的辅助地位,只是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部分培养任务,缺乏统一规范的工作组织,致使校企合作的方式分散,合作成果也有限,直接影响校企合作的组织影响力与权威性,进而也导致企业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在教学实践中起到的作用。

2.3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体制不完善

校企深化合作,一方面由于缺乏落实相关政策的具体措施以及无配套的、可操作性强的、规范性制度文件制约,导致企业未能履行参与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学校与企业在集团化办学实际操作层面,存在签订合作协议缺乏规范文件,履行协议缺乏监督协调,合作成效缺乏评估,针对评估结果也缺乏对校企双方相应的奖罚措施。这正是制约校企合作的深化与集团化办学的推进的问题所在。

3健全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有效措施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法律体系的构建可以支撑起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完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保障机制,有助于推动社会高职教育健康发展。因此,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完善法律保障体系,依托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利用企业的现有资源与条件对学生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学生实践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1建立健全校企合作保障法律法规体系

一方面,应积极借鉴国外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制定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发展的系列政策法规,应明确参与校企合作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把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纳入企业发展规划中。另一方面,通过设立校企合作处以及校企合作办学基金等方式,从工作组织以及资金保障两方面入手,促进校企合作保障法律法规体系的逐步发展。

3.2建立多方联动合作战略联盟,完善工作组织保障

多方联动合作战略联盟是由政府教育部门牵头,应由“政府―行业―学校―企业―受教育者”五方形成,相关综合部门参加,共同制定运行机制、校企合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建立稳定长效的联络机制,致力于保持校企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保证校企合作工作正常进行。

3.3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形式的培育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应积极构建校企合作制度的配套机制,构建起校企合作集团化办学的动力源泉,作为全部集团化办学制度设计的立足根基。企业作为推动者,需要积极配合学校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鼓励中外合作,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4结语

当前,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应用,还存在合作制度保障不完善等问题,因此,我们应当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完善,不断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合作内涵与层次,建立健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有效保障体系,保障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提升校企合作工作的质量与成效。

基金项目:辽宁教育研究院立项课题“辽宁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育人模式调查研究”(YYB1614)。

参考文献

[1] 丰华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立法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6(4):93-98.

第2篇:高等职业教育报告范文

【关键词】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1]。科学、高效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高质量护理人才的重要保障。为了进一步完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同时针对目前“4.5+0.5”的学制背景安排,由我校牵头组织江苏省职业教育护理协作委员会6所成员学校,对现有的方案进行调研,为其新修订提供依据。

1 调研内容及方法

1.1 调研对象

江苏省职业教育护理协作委员会6所成员学校,由各校护理专业负责人先广泛征集护理专业相关骨干教师调研意见后统一汇总。

1.2 调研内容

对当前《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实用性、设置比例、开课顺序、教材选用、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等16个核心、热点问题进行调研。所有调研问题中,包括7个是非题,7个选择题,2个开放式问答题。

1.3 调查方法

采用电子问卷调查法,根据问卷内容开展。电子版本反馈的调研问卷统一收回。本次发放问卷60份,问卷回收率100%。

2 结果

所有调研问题中,是非题、选择题汇总表(详见表1、表2)

表1 是非题汇总表

3 讨论

3.1 高职护理专业的文化课与专业课设置比例如果调整为4:6是否合理?

调研对象表示护理专业是一特殊学科,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护士要求高,新技术、新技能层出不穷;有各种学历层次的教育,竞争激烈;高职护理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有限,需要更多的时间去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和理论和技能,对高职护生而言,短期的培养目标是学生能就业,如果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难以顺利进入职场。因此文化课与专业课的学习均应齐头并进。

3.2 提升护生职业素养,提高就业能力,除了目前的课程,还需开设哪些课程?

调研对象表示为了护生能更好的适应未来临床岗位,还应开设一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护理专业的课程,明确工作的内容、性质、意义及价值,如《医院感染管理》、《临床护理新技术》、《临床护理专业防护及相关法律法规》、《临床护理思维》、《医疗护理差错预防及应激预案》、《感恩教育》等相关内容。而上述课程在以往的课程开设中并未涉及,可以考虑逐渐增人护生学习课程设置中,以期培养适应新时期护理专业需要的专业人才。

3.3 目前高职护理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那些?如何解决?

3.3.1 人文素质作为综合素质的主要内容,已成为社会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在护理专业学生就业的过程中,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护理教育的知识结构体系存在人文课程偏少、课程开设不合理、随意性大的问题[2]。同时当前教育教学中人文学科课程学时及比例不合理、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之间缺乏横向沟通、护生对人文教育的认识和重视不够、人文教育的途径和教学方式的单一、缺乏科学的测评体系等。解决方法可在课程安排上提早让学生接触临床,让学生认识到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理论必须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与人合作能力。同时在专业课程及实践活动中注重并增加后者的培养和考核。

3.3.2 初中为起点的学生,心智成熟不够,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对知识的内在转化不够,临床工作中可能会对知识的灵活应用有欠缺,在将来的职场竞争中难以有长久的竞争优势。从护理专业的严谨性,和专业发展的趋势来看,建议招收高中起点的学生。

3.3.3 过于重视技能竞赛,竞赛操作标准与临床实际脱轨、抠细节,跟临床真实情景差距太大,培养的护理人员刻板、机械化。无论是日常护理教学还是各类护理竞赛应重视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评判性思维能力是护理职业的核心胜任力之一[3],培养护生(下转第246页)(上接第229页)评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够面对临床复杂的护理问题进行有目的、有意义的自我调控性的判断、反思、推理及决策[4]。

3.3.4 护士执业考试与专业课程改革(强调动手能力培养)不协调。建议执业资格考试应由实践操作与理论两部分组成,适当减少理论考试难度,增加实践考核及面试等临床应急处理问题能力方面的测试,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临床工作。

4 结论

据调研结果显示,调研对象对目前《五年制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情况基本满意。高职护理专业的文化课与专业课设置比例若调整为4:6,赞成及反对意见持平。新的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后,作为护理教育工作者,依然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措施,为探索一条适应高职护理人才培养的道路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姜士伟.浅析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及构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77-80.

[2]沈雁霞.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4):102.

第3篇:高等职业教育报告范文

关键词:人才培养;技能技术;成果

一、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现状及成果

(一)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建立

职业学校以就业作为生命线,其人才培养方案要紧紧围绕应用性教学开展工作,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育职业技能为目的的职业教育思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实践动手能力,适应行业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目前,我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育部发【2009】2号)文件精神,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在兄弟职校的帮助下,以培养和造就具有特色的、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解决社会市场所急需的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紧紧抓住市场对人才需求的脉搏,认真进行社会需求调研和分析,由教务处牵头,在各教学部的积极配合下,基本建立了我校实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即《拉萨市第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围绕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双师型”教师发展,采取定期培训、职称转聘考试,鼓励教师加强教学理论的学习,提升实践操作的水平,促进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二)文化基础教育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现代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目标,我校作为示范型中职学校更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寻求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最佳接轨点,这就要求我校人才培育要面向市场,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新型技能型人才。扎实的文化基础是培养扎实专业技能的条件,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文化基础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是否就业,也关系到学生就业的质量的高低、潜能开发以及终身发展的问题。我校自2013年建校以来,就积极探索中职学生发展实际,针对我校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文化基础知识衔接困难、思维能力僵化等问题,制定文化基础课教师专项培训,帮助文化基础课教师了解学生现状,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根据中职生状况,改革完善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探索多种课堂教学模式,使文化基础课教学更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发挥学生在文化基础课上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积极性。力争逐步培育一批具有科学文化素养、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职业变化的新时代中职学生,力争让学生掌握牢固的文化基础知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实习实训场地建设逐步完善,技能技术课开设得以加强

职业教育属于技术应用型教育,为使我校能走在职业教育前列,提升学生职业技术应用的能力,提高学生从业实践操作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是我校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实训教学,开设技能技术课程,提升教学水平和效果,帮助学生掌握熟练的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对实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校加紧完善实训场地建设,立足本校实际,确立实训教学培养的目标和定位,突出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从业能力的培养;根据实训要求配置新的设备,完成实训场地的建设,如木工车间、物流车间、藏药制药车间、缝纫车间等;加强校企合作,帮助学生走向实训岗位,实行顶岗实习,强化学生技能训练,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加深了专业理论知识、熟悉企业技术应用的过程和生产、管理运行,积累丰富的经验,提高了实际操作的能力。

二、我校教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教育教学管理模式需进一步理顺

目前,我校专业教师严重不足,教师教学经验不足,专业技术和技能不强,教学管理难度较大,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还需进一步理顺。

建校伊始,我校语文、数学、藏文、英语等文化基础课教师相对充分,建筑类、加工类、财经类、医药类、资源类、旅游类等相关专业教师严重不足。文化基础课教师临时带专业技能课的情况较为普遍,教师跨科目、跨年级、跨专业的情况非常多,教师专业发展方向不明确,教学效果不明显。况且现有教师来源主要是各普通中小学调入和公开招考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大多数从普校调入的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没有转变,不能及时走出传统普校教学管理的模式,教育教学观念不能较好由中小学教育转变到职业教育。应届大学毕业生缺乏教育教学经验,缺乏对现代职业教育趋势的了解和驾驶现代职业教学管理的能力。针对此类现象,学校组织多次转岗培训,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专业素质达不到职业的要求,甚至很多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发生严重断层,加上个别教师责任心不强,不求进取,缺乏冲劲,不肯动脑筋,不善于探索和总结,教学管理缺乏助推器,教学管理难度大,致使很多教学管理仍属纸上谈兵,不能反映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活力和时代气息,成为严重制约我校教学管理创新的瓶颈。

(二)教育教学管理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我校的教学管理制度目前还不完善,跟我校当前对职业教育把握度不够,职业教育经验不足、水平有限有一定关系,致使我校管理制度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不能够实施精细化管理。我校要最大限度的挖掘教育的潜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优化教育资源,注重管理过程,规范管理制度,使学校全面、和谐、稳步快速发展。创新学校教学管理体制,推进工学结合、产教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彰显学校管理特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任重而道远。

(三)校本教材的开发需进一步加强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有序推进我区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近几年自治区教育厅关于中职毕业生参加普通高考和对口高职考试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应届普通中职毕业生可以兼报普通高考和对口高职,学生自愿选择,对口高职考试时间与普通高考分离,实行单考单招,对口高职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政治、专业综合4门。因此,虽说“就业是生命线”,但中职学生参加普通高考和对口高职也是一条出路,不排除部分优秀学生有升学的希望和到更高学府深造的可能。因此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又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四)项目化教学模式需认真落实和推广。

第4篇:高等职业教育报告范文

关键词 高职教育;教育质量;预警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6-0071-02

高职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由于社会不同时期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数量要求不一样,这样就增加了学校教育质量监控的难度,进而影响到学校对教师的招聘要求。研究高等职业教育质量预警机制,可以预见教学的质量效果,减少职业院校的办学成本,提高高职教育办学水平。

“预警机制”是指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评估,对处于危机状态的教学质量及时进行报警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藉此使得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进一步优化,更加灵活适应社会和市场的变化,保障职业教育在进一步壮大规模的同时提高人才质量,从而获得长久的健康发展。

1 高职教育质量监控预警机制的研究现状

在国外,典型的风险预警研究有:联合国的社会发展风险预警机制;埃・蒂里阿吉安的社会动荡的预警机制研究;罗马俱乐部的增长极限预警机制。早期的教育预警机制研究有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教学质量的预警机制研究,即高校入学率达到一定临界点时会导致教学教育质量的下降;梅茨格的管理变革预警机制的研究。近年来,以Oren Griffin、Alan B.Henkin、W.J.Helsloot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对高等教育展开了多元预警机制的研究,如高等教育生源的预警机制研究、高等教育的财务预警机制研究、高等院校运行预警机制研究和高等教育的安全预警机制研究。

在我国,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教育的成功转型,预警机制的研究得到了大大的发展,其中进行教育预警机制研究的典型代表有:詹春燕、徐莺的中国高校扩展与教学质量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张建的高职教育风险及应对对策的研究;梁文娟的独立院校发展风险研究;武向荣、孟大虎、黄四枚王勇等的大学生就业安全,个体的高等教育的风险投资和风险规划与预警机制的研究;吴玉娥的高校新校区建设贷款的贷款识别及预警机制研究。

综上可知,高等教育局部领域的预警机制研究得到一定的发展,而且有些领域的研究也非常成熟,但是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很短以及职业教育人才的匮乏,关于职业教育教学质量预警机制的研究少之又少。虽然也有一些关于职业教育教学质量预警机制的研究,由于研究者不是搞职业教育出身或者不是一线的职业教育者,不能很好地把握职业教育的独特特点,使得其研究成果并不具备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其研究成果只能停留在理论阶段。

2 高职教育质量监控预警机制的研究价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在《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21世纪展望》报告中指出:职业教育“在新的时代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它将成为实现和平文化、良好环境、可持续发展、社会安定和国际公民等诸多目标的有效工具”。高等职业教育在招生规模上就决定了其将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以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决定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因素中,除了职教人才素质外,教学质量的监控对社会、对学生个人影响最大。好的教学质量的监控不但可以满足社会对个体的需求,同时,个人也可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相反,不合理的教学质量的监控不但浪费了社会的大量人力物力,也使得个人难以实现自身的抱负。

3 高职教育质量监控预警机制的研究依据及内容

质量监控预警机制研究的理论依据 预警机制的研究源于美国学者马克威茨的风险定量计算,并形成了以“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警――风险控制”为代表的分析模型。由于风险的预警代价远远小于现实风险代价,所以预警机制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得到广泛的研究。

质量监控预警机制研究的研究内容 质量监控预警机制的研究实质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载体,因此,质量监控预警机制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质量监控预警机制模式的研究;质量监控预警机制的研究依据、原则和方法;质量监控预警机制的设置和建设。

建立教学预警机制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一套评价指标。通过设立一个“质量监控预警机制运行监测指标体系”,对若干个质量监控预警机制指标参数进行监测和现状评价,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质量预警机制的监测参数的选择和体系的建设、风险的分析和评鉴模式、风险的应对策略。

质量监控预警机制的研究假设 质量监控预警机制的直接研究对象是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研究对象的实体是高职院校,研究对象的实际参与者有职业教育者(专业设置管理的制定者)、被教育者(学生,成果的承担者)、用人单位(成果的验证者)、管理部门(政府)。依据这些研究拟验证以下研究假设:研究假设一,不同的研究实体制定的专业相互之间互相影响,并被用人单位验证;研究假设二,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通过用人单位是可以被监控的;研究假设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监控通过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是可以被量化研究的;研究假设四,管理部门通过预警机制可以从宏观监控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

质量监控预警机制的创新点 教学质量监控预警机制的研究借鉴教育风险管理理论,移植预警研究方法,建立预警研究的数学模型,从数学的理论角度定量地研究风险程度,通过计算的结果,把预警结果分为“蓝色提示”(风险一般)、“黄色警报”(风险较高)、“橙色警报”(风险严重)和“红色警报”(风险特别严重)。

4 高职教育质量监控预警机制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质量监控预警机制的研究思路 以人才培养为目的,以专业设置为载体,以教学预警机制研究为保障。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人才培养,在此基础上,研究教学预警机制的背景、目的、意义和设置的依据、原则,具体体现人才培养的模式。为保障教学预警机制的合理性、科学性、与时俱进,建立一套科学的监测体系,选择合理的监测参数和分析评价数学模型。

质量监控预警机制的研究方法 运用统计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和发展学等科学研究方法,以文献分析法为基础,运用德尔菲法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教学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量化研究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风险预警。在此基础上,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专家、高等职业教育的管理者,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线参与者,用人单位和学生的问卷调查搜集一线资料,充分利用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的一些统计数据做辅助分析。

5 小结

高等职业教育由于发展的历史比较短,其质量监控一直是职业教育的研究重点。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既要求学生具备很高的动手能力,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因此,建立一套教学质量的预警监控体系尤为重要。通过教学质量的预警监控体系,可以极大地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晨,马树超.分类指导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12).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马树超,张晨,陈嵩.中等职业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成绩、问题和对策[J].教育研究,2011(5).

[4]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

2002(3).

[5]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中国教育报,2010-07-30.

[6]刘春生,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7]颜旭.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定位思考[J].职业圈,2007(3).

第5篇:高等职业教育报告范文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产业结构;结构性失调;治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01-0034-05

促进学习者有效就业及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功能。这两大功能的实现以专业发展为载体,专业对接产业,专业能力决定就业能力。然而,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实践中,却出现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背离、高等教育对产业的结构性供给不足等问题。专业设置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结构性差异、专业同质化、应届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偏低;高等教育对产业的结构性供给不足表现在:高职教育(专科)不能满足产业技术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普通本科培养的学术型人才不能适应企业的要求,出现就业困难。本研究以浙江省各地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所规划产业和《2011年浙江省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专专业名单》为基础,结合《浙江省高等职业院校2010-2011学年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分析报告》(以下简称《状态报告》)、2012年浙江省各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对产业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协调性进行实证研究,据此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一、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出现系统性偏差

(一)总体布局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及其特征决定了其与区域产业发展具有高度关联性,并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从2012年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与2010-2011学年高职专业结构对比中发现,浙江省高职高专专业结构与三类产业结构矛盾较为明显,区域结构差异较大,专业与产业匹配度有待提高。

表1显示,全省面向第一、二、三产业专业点数占专业点总数的比为3.1549.3947.46,与2012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4.850.045.2相比,高职高专面向一、二类产业的专业略显偏低,第三产业类专业偏多。从2010年招生计划和学生实际报到比例按一、二、三类产业结构比较,这一趋势更加显著,其中招生计划比为2.2644.1353.60,实际报到比为2.2343.7454.02。

从专业与区域产业结构匹配性来看,面向第一产业匹配专业显著偏低的是绍兴、舟山、衢州,该类专业没有设置。第二产业匹配专业显著失衡的是:宁波、舟山、金华、丽水匹配专业偏低,绍兴、台州、衢州匹配专业明显偏高。区域面向一、二类产业的专业失衡,必然影响面向第三产业类专业的失衡,如舟山区域面向第三类产业的专业竞高达78.95%,金华也偏高9.41%;而台州则明显偏低11.29个百分点,绍兴也偏低5.81个百分点。由对照表可以发现,区域内产业与专业间失衡比较严重,并呈现紊乱性;衢州、丽水第三类产业发展滞后,而面向此类产业的专业也更加滞后。

从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视角看,浙江是海洋大省,江南水乡,养殖业发达,舟山更是海洋关联产业特色区域,但该省高职全部专业中没有一个水产类专业。在交通运输大类中,最主要的专业是“报关与国际货运”,而涉及交通运输关联的“制造、工程、管理及设备维修”之类空缺,尤其作为发达海港城市的宁波该类仅有两个专业,且都是“报关与国际货运”。因此《状态报告》评估为:一些社会急需专业缺乏,“没有一个涉‘渔’专业”,且“浙江有秦山、三门两个国家级核电站,但没有相对应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后一点与技能要求相对较高有关。

(二)区域传统(优势)产业与专业设置结构对照分析

一个区域的传统(优势)产业往往是该区域最主要的经济和财政来源,也是该区域民生的依赖。专业服务于区域传统(优势)产业是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功能的体现,而区域传统(优势)产业则是现有专业形成或存在的基础。考察这一组因素可以发现,产业与专业之间应然与实然的真实差异。见表2。

统计对照显示,就区域传统(优势)产业而言,金华没有“不与专业关联”的产业,相关产业有两种大类专业对应;衢州则出现没有“与专业关联”的产业,即其全部“传统(优势)产业”与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没有一个是对口的。其他区域则显示“与专业关联”和“不与专业关联”的产业都有存在,其中温州、台州、舟山、丽水四个区域“不与专业关联”的产业类型较多,产业与专业匹配差异性较为严重。

就设置的“专业大类”与产业的对照发现,各区域高职院校“不与产业关联”的专业大量存在,或者可以说所设置的专业大部分与本区域“传统(优势)产业”(地方特色经济)不相符。这种情形的出现与专业设置定位、办学方向定位都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新挑战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知识技术密集的现代产业。该类产业对技术应用提出了新的标准和更高的技术技能要求,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相应的专业调整都是一个新命题。首先,关联专业层级需提升,技术含量需加强,如制造大类,所涉专业与高端装备制造、新装备、先进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所需要的技术支持还存在明显的技术差距;而与汽车关联的具体专业更是停留在维修、检测与技术服务层面,与新能源汽车所需的技术要求存在差距,这就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应对新兴产业发展时,要及时更新关联专业的专业内涵(知识、技术)。电子信息类专业也是如此。其次,产业与专业存在关联性,是指专业大类关联,但具体到某一个专业,其对口性、关联性仍然存在较弱的问题,且如何调整仍有待探索。第三,就具体的区域、学校而言,该产业与专业协调性发展的问题与困难更为明显。对照表3显示,杭州、宁波、金华等地区与产业具有关联性的专业较多,其他各市大多严重缺乏关联性专业。舟山新兴产业规划门类众多,但当地高等职业教育可能提供的相应人才供应有限,且有限的关联专业其关联性也很小。

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出效益“逆差”显著

麦可思通过对2012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调查研究和对2009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的跟踪调查研究,了《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针对高职高专共红牌专业(就业前景最不看好的专业)9个、黄牌专业(就业预警专业)5个、绿牌专业(就业前景最看好的专业)5个[1]。在《状态报告》中,分布面较广的前12个专业有3个进入红牌专业,分别为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工商企业管理(工商管理);有4个进入黄牌专业,分别为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物流管理、商务英语。招生规模较大的前10个专业中,有红牌专业2个,为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黄牌专业1个,为商务英语。“分布面较广的专业”和“招生规模较大的专业”中没有一个是绿牌专业,见表4。

与热门专业就业问题相对应的是“应届毕业生对口率”。浙江在2010-2011学年的《状态报告》中增设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表,其中设“应届毕业生对口率”,首次对专业设置质量进行了反馈与评估。表5是据已上报该数据的院校平均统计数。全省应届毕业生就业专业平均对口率为72.82%,总体水平偏低,其中丽水60%、温州60.71%、嘉兴63%。这就是说全省有27.18%的学生在学了某专业之后,毕业就改行,个别地区改行率达40%。杭州区域专业对口率最低的某高职学校,其专业涉及10个专业大类,四个主要专业大类电子信息、财经、旅游、文化教育所设专业多为“热门”专业,如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酒店管理、应用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等,这其中有5个登上2013年就业红黄牌专业榜。

三、专业结构适调治理对策

(一)加快调整专业结构,提高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匹配度

浙江省高职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不仅影响区域产业、区域经济的发展,并且通过对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影响,最终必将影响民生幸福。因此,根据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的转型升级,尤其是根据区域产业的“实然”状况,各类高等职业教育机构(学校)应充分发挥专业设置主动权,协调区域专业需求,对本院校专业进行系统调整,提高专业服务区域产业的能力。“要改革现行的教育经费分配制度,转变各高职院校为了自身生存和规模扩张的急功近利思想,扭转利用热门专业招揽生源,恶性竞争的思维定势。”[2]充分总结“十二五”期间各区域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存在的结构性差异的经验教训,为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制定提供借鉴。

(二)提高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能力,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热门专业出现就业困境的直接因素之一是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同质性。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同质化导致高校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所需求的人才不相适应。”[3]影响专业设置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即产业的需求)、教育市场的需求(如生源、招生、学生和家长的专业倾向)、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如办学条件、原有专业存量)。高职专业出现同质化现象的原因是各区域高职在设置专业时,更倾向于教育市场的需求和学校现有资源的影响,与高职院校办学的“市场经营导向”理念和功利目的有关,也受现行的高等教育经费分配制度制约,因而忽视了专业服务产业的教育功能,忽视了产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由此,也显示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能力的不足。

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社会效益的另一因素是应届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偏低,导致学非所用。产生就业时专业不对口的原因有二:一是专业设置不当(包括招生数额的预测),二是学生主观选择的变化和产业的变迁。解决前者在于增强学校的专业设置能力;解决后者,一方面要加强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提高专业技能对产业的适应性,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拓展学生职业能力,使学生在转换职业后仍然具有一定的岗位工作能力,即解决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由于人力资源市场和教育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因此,高职院校需密切关注行业企业的发展变化,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科学合理规划,适时调整专业建设,提高专业设置质量。

(三)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层次,满足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的形成,高新技术不断渗透到技术应用领域,各类产业、行业企业的技术要求相应提高,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能力要求也相应提高,如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面临的问题,不仅包括相应产业专业人才需求不足,还存在专业人才相应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产业的转型升级要求专业相应地“转型升级”,并引领产业发展。现代产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新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显然难以满足。《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4],培养本科层次职业人才,正是对新时期产业发展需求的及时应对。由于我国普通本科教育长期以来形成了以学科为核心的教学体系,以培养科研型、学术型人才为目标,因此,要培养应用技术型高技能人才,需在目标定位、教学观念、专业设置、师资、实践设施等方面作出重大调整,按照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规律与要求,加强实践,产教融合。

参 考 文 献

[1]王晓阳.2013年度就业前景最看好的高职高专专业[N].新华教育,2013-06-19.

[2]邱旭光.基于公平与市场的协调:高职教育区域均衡与治理[J].教育科学,2015(4):6-11.

第6篇:高等职业教育报告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 产业竞争力 三元驱动模式

[作者简介]薛栋(1979- ),女,山东青岛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天津 30007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重点项目“职业教育国家资格框架研究”(课题编号:13JDGC023)和2011年天津市教委社会科学重大项目“职业教育提升滨海新区产业竞争力研究”(课题编号:2011ZD)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6-0005-03

一、研究背景

过去十年,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逐渐转向一个以市场驱动为主要增长路径的更加正常的经济体。然而,正是由于第一次转型的重点在于经济运行机制的转变,导致我国在创造并享受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也面对传统工业化所导致的发展瓶颈。如何把握工业革命的脉搏,走向知识文明开拓者的道路,是中国经济“二次转型”的自发要求。我国作为一个工业现代化后发的国家,面临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和加快进入并努力完成第二次现代化的双重压力,既要遵循世界工业现代化的基本规律,学习先行国家的国际经验,也要清醒意识到两者的国际环境和自身条件的差距,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径。坚定不移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以创新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推进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以及扩大内需的紧密结合,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要实现这些目标,除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型人才之外,还应大力培养高技能人才,以作为弥补产业升级“人才短板”的核心工程,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障是高水平的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其发展过程就是充分运用区域的内外部条件,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或产业集群,并在与其他区域的竞争中获取最佳综合效益的过程。①如何处理好承接产业转移与坚持自主创新的关系,实现承接产业转移与自主创新的“双螺旋”发展,从而提升区域经济产业竞争力,进而实现我国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是承载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需求的职业教育必须应对的挑战。2011年以来,我国实施了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体现了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产业发展人才需求的现实回应。各地按照区域产业发展要求,将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业、生活业、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产业、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重点建设的专业结构,着力于专业建设多样化发展与区域重点产业布局相适应、与国家总体产业布局相协调的发展格局。②然而,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不仅面临催生新兴战略性产业的挑战,同时也承载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加强转岗职教培训、承载产业替代的艰巨任务。因此,如何通过发展学历职业教育和非学历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培训),满足区域经济的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需求,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成果转化,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战略使然。

二、提升区域产业竞争优势的产业结构特征

竞争优势是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直接来源,其形成从依托于自然资源、地理位置、劳动力数量等传统因素作用下的比较优势开始,伴随经济全球化、智能化、自动化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和技术的革新以及由此形成的新型产业模式。对于区域经济而言,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才与资源,深刻认识竞争优势的形成不能再沿袭传统的摄取和依赖不可再生资源的经济增长方式,而要寻求更加集约、更可持续、更符合自然和社会伦理的产业模式,从而推进和实现产业的升级和优化。

1.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是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引擎。2009年以来,我国密集部署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提出了积极发展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确定了未来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从而揭开了中国迎接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的序幕。2010年,我国提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并在《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进一步明确指出,网络和信息技术加速渗透和深度应用,将引发以智能为特征的新一轮信息产业变革;新型节能环保技术、新能源技术等加速突破,将推动世界进入绿色、清洁、低碳发展的新阶段;生物医药、海洋开发、空间观测、新材料等领域的研发创新和产业集聚,将成为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强大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实现一个国家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先导产业,由于引入了新的生产函数,从而推进产业结构发生转换,而且通过联动效应,将技术创新扩散到整个产业系统,激发产业集群的竞争、合作、学习的复合过程,进而引起整个产业系统的技术更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新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实现“依托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螺旋交替上升的产业升级与产业竞争力提升”③的经济发展之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效应与扩散效应,对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优化具有决定性的促进和导向作用,推动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2.传统产业体系蜕变是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的保障。传统产业体系的蜕变并非传统产业的整体退出,而是伴随经济发展与产业转移,包括传统产业在内的所有产业以新的经济模式推进自身的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发展的历程是在传统产业发展并不成熟的状态下,为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避免再次错失新工业革命的重大机遇,提前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我国的产业发展模式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调整改造传统产业双轮同步驱动的模式。目前,我国的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布局大多处于“双峰逼近阶段”,即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萌芽阶段,传统产业处于产业成长后期,新兴产业逐渐进入传统产业的阶段,区域经济的产业体系依然由传统产业占据主导地位。如天津滨海新区已基本形成以石化、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现代冶金等传统制造业为基础,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及航空航天等新兴制造业为增长点的现代产业体系;上海浦东新区将未来5年的经济发展目标定为“两个50%”,分别是新兴产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的比重达到50%左右,新兴产业规模占全区工业的比重达到50%左右。由此可见,传统产业体系既承担了经济增长的时代任务,也要服务于创新行为和创新竞争的转变。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长,两大产业之间的关系逐步从相互依赖和促进的耦合阶段进入既促进又排斥的协调发展阶段。当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发展为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时,传统产业部分进入产业替代期,部分完成产业蜕变,成长为新的产业。因此,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关系,在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中激发培育新的产业,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既是由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决定的,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立足现实基础、逐步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务实选择。

三、三元驱动模式:产业结构优化阶段的区域职教体系结构

1.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互动的机理。美国学者伯纳德・L.温斯坦博士在观察、研究西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时指出,职业教育的发展变化过程与产业发展历程密切相关,二者之间互动的机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如右图所示。一方面,产业的发展拉动了职业教育的规模扩充和层级上移,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要求匹配不同的职业教育形态,如在产业结构建立阶段,需要大力发展初、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大量的中、低级熟练劳动力;在产业结构扩张阶段,需要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并辅之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大量的中、高级熟练劳动力;在产业结构优化阶段,需要重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从中等职业教育到专业教育的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新兴产业对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职业教育的发展形态必须与产业发展相协调,提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本和技术资本,发挥职业教育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在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拉动作用与职业教育发展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作用的动态平衡过程中,职业教育发展经历了由培养熟练的简单技能型人才到高素质的复杂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变化,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经历了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到中、高等职业教育并举,高等职业教育与高等专业教育融合,形成完整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变化。与此相对应,产业结构也经历了从建立到扩充再到优化、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进程,职业教育的发展形态与产业的发展阶段在相互推拉的作用中实现了两者的协同发展。

2.三元驱动模式的区域职教体系结构。根据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互动的基本理论逻辑分析,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动态升级之间具有联动关系。产业结构优化阶段依托发展完备的职业教育体系,有助于推进新兴战略性产业和传统产业改造的双轮驱动协调发展,从而引领产业升级与创新,提高产业附加值,创造产业竞争力。三元驱动模式正是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蜕变为导向的职业教育体系发展构想,包括专业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三个部分。

第一,专业教育催生新兴战略性产业。专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高端层次,其专业技能水平要求高于一般学士学位,起点与硕士相同,终点接近博士,主要为适应新兴产业的需求,大力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专业通常是指有学问的职业,如“理论高深的专业”或“学术性专业”⑤。因此,传统的专业教育被视为与职业活动相对的理智的学术性活动,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理想主义的追求。然而,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普及化,教育对象发生变化,高等教育的精英价值观面临挑战,越来越多的职业通过专业化的过程成为大学里的专业。同时,高等教育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重新定位,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也愈发表现出一般职业化的趋势”⑥。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建立在“大职业教育观”的理念下,大学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应该从学术性向职业性转移,这一过程既与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变化有关,也是专业教育逻辑的自然延伸。

需要指出的是,专业教育作为高端职业教育,其教育过程既不是唯学术也不是唯职业,而是学术性与职业性两个维度齐头并进,二者相得益彰、并行不悖。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提升区域经济产业竞争力的先导产业,是以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为基础衍生出来的产业集群,其发展主要受到科学技术水平的影响,其作用机制最重要的是依靠信息、知识、科技和创造力,而这些资源的生产者只能是创新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才不仅掌握系统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掌握最新的专业技术,具备积极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其他方面的职业素养。因此,我国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可以考虑对职业教育的一些专业设立单独的职业教育专业学位,通过建立与学术型高等教育并列的完善的职业教育学位体系,培养既能掌握高新专业知识,又能利用信息科技进步获取宝贵前沿技术的应用型专业拔尖人才,为新兴产业提供人才支撑,催生新兴产业的发展。

第二,中、高等职业教育推进改造传统产业。中、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中端层次,是以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为基础、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的高技能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在中端职业教育中具有核心的地位与作用。目前,促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工程,是解决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要求与人力资源结构及素质不协调矛盾的重要途径。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开发、教学过程、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行业指导、集团化办学等十个衔接为基点,不断从制度层面和内容层面将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推向深化。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角制造业仍处在产业链的低端。熟练技术工人的严重匮乏,不仅阻碍制造业的发展,而且成为影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因此,职业教育要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实际需求出发,立足传统产业的改造,融入新兴产业的对接需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中、高等职业院校格局与专业体系,基本覆盖区域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基础产业的主要岗位与工种,通过优化产业人才供给,提高传统产业人员的技能与素质,从而改造和升级传统产业。如天津滨海新区通过成立滨海新区职业教育联盟,共建滨海新区紧缺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有针对性地为新区支柱产业输送专家型技能人才,每年为滨海新区各行各业输送3000名“专家型”技能人才,从而满足新区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⑦湖南根据全国六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之一的长株潭地区,为应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大力推进投资14.8亿元的长沙职教基地,支持职业院校对接区域主导产业,大力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近三年来,中、高职院校分别新增专业点56个和199个,分别调减专业点57个和115个,⑧推动中、高等职业教育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于区域产业优化和升级。因此,如何阐明现代产业体系的结构及建立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技术等现代产业理念,进而构建与之匹配的职业资格国家标准体系,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现代产业体系的对接,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并据此建设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教材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是中、高等职业教育推进改进改造传统产业的重要内容。

第三,职业教育培训转移衰落产业。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伴随着新兴产业的诞生、成长和成熟,部分传统产业将逐渐走向衰亡,由此产生产业替代现象,造成产业富余人员逐年增多。目前,我国有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参加过职业技术培训的人员仅为9.1%,而需要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以每年600万的速度递增。⑨大量缺乏技能的农民工因难以适应新技术岗位的要求,导致结构性失业和“民工荒”的尴尬局面出现。职业教育培训正是通过技能培训教育对大量进城务工农业人员提供职业教育培训,使他们拥有与新兴产业匹配的技能与知识,从而使第一产业中的富裕劳动力逐步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这要求在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能力建设方面,应使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体系满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使加强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能力建设成为增加高技能人才储备的基础,从而实现产业调整中的转岗培训,有效转移衰落产业的目标,进而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因此,职业教育对产业富余人员的转岗技能培训是产业替代的客观要求,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应成为区域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农民技能培训也是实现农业从低端产业向符合经济和环境发展的绿色农业升级发展的推动器。走绿色农业发展之路,“土地是基础、资金是保障、人才是关键”,而目前“农民素质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尽管大部分农民多年从事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丰富,但受学历、理念等因素影响,难以有效承担现代农业发展重任,需要进一步提高科学、经营素质”⑩。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农村劳动力的再培训,有利于解决城镇化进程中因农村人口大量外流而导致的土地闲置抛荒问题,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

[注释]

①朱传耿,沈山,仇方道.区域经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48.

②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N].中国教育报,2012-10-17.

③肖兴志.发展战略、产业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10(8):40.

④杜利.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recid=&filename=2009084815.nh

&dbname=CDFD0911&dbcode=CDFD&pr=&urlid=&yx=&v=MDUwNzVUcldNMUZyQ1VSTG1lWnVab0Z5bmxWcjNLVjEyN0Y3T3dHdG5OcXBFYlBJUjhlWDFMdXhZUzdEaDFUM3E=,2008-10-01.

⑤王建华.高等教育的理想类型[J].高等教育研究,2010(1):4.

⑥(英)大卫・约翰逊.知识经济和新职业主义:高等教育大众化对国际和国家的挑战[J].李玉静,译.职业技术教育,2006(5):4.

⑦参见今晚报2010年3月20日发表的“天津滨海新区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一文。

⑧张祺午,李玉静.“十二五”,体系年 教育部召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编制座谈会[J].职业技术教育,2011(30):30.

第7篇:高等职业教育报告范文

去年7月,《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在北京正式,引发了积极的社会反响,数十家媒体争相报道,对我国高职教育承担的社会责任及其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价值给予了中肯的评价,尤其是“近三年来全国800多万家庭出现了第一代大学生”这样的字眼,确实非常有助于社会去发现高职“不一样的价值”。教育部袁贵仁部长专门批示充分肯定该报告,认为报告内容全面深入,对于成绩、效果以及面临挑战的描述都相当完整、准确,并建议《中国教育报》全文转发该报告;鲁昕副部长也批示肯定该报告的体例、结构、文字,并要求深度研究报道高职质量报告成果,同时还亲自策划了《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自此,国家职业教育质量年报制度的建立开始走上完整、系统、规范、制度化的轨道。今年7月,《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又如期,进一步推出了各地区高职学生学杂费负担、生均财政教育经费投入水平等评价排序,以及培养质量“计分卡”,期待能够更客观地描述高职教育发展状况,如实反映新的一年来高职教育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的人才培养质量有何新的“增量”。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面向全社会的教育质量报告,两份高职质量年报是受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和教育部职成教司的委托,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和麦可思研究院作为第三方研究机构联合调研编写的。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树超研究员作为主编之一,指出从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宏观视野出发,高职院校必须主要定位于服务高等学校面向区域经济社会的基础层面,面向以往那些难以为高校所顾及的广大低端服务领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才能接地气、聚人力、助发展,实现地方与学校共生共长、合作共赢的全新局面,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新四化”建设提供重要的技术和人力资源支撑,报告中有很多生动的案例都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

马树超,1953年5月生,现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职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科研项目规划工作小组常务副组长,中华职业教育社常务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顾问,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协作委员会副会长,上海市职业教育协会副会长、咨询专家委员会主任,上海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同时也是世界银行中国职教项目短期专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职教短期专家顾问。他多次应国务院和教育部等中央部委邀请主持或参与国家重大决策咨询研究工作,著有《新世纪职业教育走向抉择》《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高等职业教育——跨越·转型·提升》《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等学术专著,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奖励,曾获得过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联合颁发的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教育更好更多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与“新四化”联系最直接的职业教育,更应该接地气。近年来,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作用逐步显现。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具有地区分布均衡的优势,超过50%的院校在地级市及以下地区,能够扎根基层、深入一线,接地气、助发展,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协调和产业升级等方面已初见成效,成为高等教育为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人才的重要平台。

一、助力地方产业结构提升

国家着力建设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要求各地积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区域特征十分明显的高职教育,在地方政府和产业部门的统筹下找到了施展身手的更大空间。不少高职院校的办学与区域产业布局对接、教学与行业用人单位对接,很好地满足了地方产业升级在人力资源规格与规模上的新需要。

位于西部地区的四川省德阳市,作为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计划投入6亿元,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主体建设“德阳重大装备技术制造业产学研示范园”。德阳市政府秉承“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破除管理体制障碍,在非其所属的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设立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机械工业电气、数控、焊接技术应用与培训中心,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窗口”服务平台等,有效提升了高职教育服务德阳重大装备制造产业的能力。高职院校对接产业的示范引领,也使得德阳地区集聚了更多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市长陈新有说:“如果没有各类职业院校培养的成千上万的技能型人才,德阳的工业经济,特别是重装基地建设不可能取得这么好的发展。”

世界高铁看中国,中国高铁看华东。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铁路同行,服务华东地区高铁与地铁发展,取得突出成效。学院与上海铁路局实施战略合作,共建全国一流的高铁综合实训基地,培养复合型的高铁技术技能人才,助推上海局率先实现铁路现代化;与各铁路企业合作建成真实设备、仿真运行的国内首家高铁教学站场,拥有与铁路正线对接的1200米线路和2个车站,大幅度提升了教学、培训、鉴定、研发和服务水平。学院与南京地铁联合成立全国首家地铁学院,在为其输送员工的同时也为长三角其他城市地铁公司培养人才。学院发展赢得了国际声誉,是欧亚(太)交通高校国际联合会副主席单位,成为著名高校韩国交通大学的交流生合作院校。

二、助力“三农”发展

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直面农业、深入农村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校涉农类专业能否服务“三农”,毕业生能否“下得去、用得好、留得住”,关系到县域经济转型、农业现代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2000―2010年,畜牧类技术人员中具有专科学历的比例由9%提高到20%,增长幅度在一产和二产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领先,反映了高职院校畜牧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具有较好的对口率、稳定率和服务“三农”贡献率。

江苏农牧职业学院服务现代农牧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学院与泰州市政府合作,投资3.3亿元在农业综合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医药高新区分别打造了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倍康药业有限公司和中药科技园三个产学研基地,培养现代畜牧业技术技能人才。由教师、学生、行业技术骨干组成六大科技创新“混编”团队,实施“品种+基地+技术”服务模式,仅2011年就推广“苏姜猪”种猪4366头、销售商品猪21.2万头、“苏牧1号”白鹅62.9万只。近3年来,学院为畜牧行业培养和输送了12000多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就业率平均在98%以上,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贵州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生1/3来自铜仁,1/3来自省内其他地区,1/3来自省外,专业教学内容对接当地产业发展,80%的毕业生留在铜仁,为当地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撑。学院通过开设农技“120”服务、“惠农快车”广播电台栏目、“农民之友”手机短信等,搭建“立体”农业科技信息网络服务平台,通过举办种植和养殖技术、茶叶加工技术及家政服务技能等短期培训,培养了一批产业大户、种养能手和创业致富典型。学院一批专业教师受聘县乡政府和企业任“技术帮手”“技术总监”和“技术顾问”等,发挥了科研服务“三农”的重要作用。学院实施“一师一班一村一品”服务工程取得明显成效,近三年选派500多名师生开展进村服务活动,协助创建省、市和县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48个,例如松桃苗族自治县水竹村得到学院服务工程助力,人均纯收入从2007年600元增长到2011年4260元,成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三、助力高质量城镇化建设

高质量城镇化将是未来十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高职院校落户中小城市、落户小城镇甚至乡村办学的人口集聚效应,及其具有的人才吸纳、人才回哺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使高职教育成为新时期高质量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力量。

办在宁安市桥头村的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坚持乡村办学不进城,坚持直接服务“三农”,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持续贡献力量。学院毕业生刘彩华回乡创建大型农业合作社,2012年合作社产粮3600吨,创效益1000多万元,成为全国五大种粮标兵。学院发展促进了当地乡村发展,形成了高职校区、人文社区和科技园区“三区融合”的良好格局,以此拉动温春镇整体搬迁至学校所在地桥头村,以吸纳农村人口为主形成8万人的规划规模;而依托学院发展的新镇,则将成为联结牡丹江市与宁安市之间同城化发展的关键节点,助推区域城乡一体化、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德阳市的罗江县引进民办高职学院,成为县城社区发展的重要基地。该县在新城建设过程中,把支持民办的四川工业管理职业学院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将其放在县域经济社会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总体战略中加以谋划。县政府与学院签订政校合作协议,投入2450万元在学院内共建图书馆、体育馆、体育场等,既为师生所用又向市民开放;为优化学院周边环境投入1700万元修建了大学路、滨河公园,并开通了城市公交车;2012年县校共建四川省级“罗江高职教育园区”,县政府协调解决建设难题并给予税费优惠,如仅以拆迁成本四分之一的低价提供学院建设用地。三年来,学院在校生达到11000人,实现全县3.5万人次农民工培训。“县校一体,共建共享”,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隶属苏州市的太仓是一个东部发达地区县级城市,户籍47万人口中非农业人口20万,却聚集了过百家的技术密集型德资企业。究其原因,正是由于发达的高职教育已成为太仓市招商引资的一张名片而吸引了大量德资企业入驻。市政府坚持“瞄准产业设专业,建好专业促产业”的办学思路,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及时调整专业结构设置,并根据众多德国企业在太仓的聚集和迅速发展需要大量本地优秀技工的实际情况,主动出击打造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本土化新模式,在满足德企需求的同时也走出了一条依托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城镇化的道路。市政府充分发挥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等教育资源的优势,强化社会培训,拓展国际合作,为高质量城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

四、助力中小微企业发展

随着区域经济发展逐步均衡,一批民营小微企业异军突起,但其技术技能人才匮乏、技术创新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也逐步显现。高职院校主动对接产业,调整专业结构,强化技术研发服务,培养紧缺人才解决企业难题,有效帮助化解了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人才和技术瓶颈。2012年,全国在30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的高职毕业生有近六成,在50人以下规模企业就业的高职毕业生约三成,成为促进区域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推动中小微企业产业集聚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广东的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探索“一镇一品一专业”的“政校企行”合作育人模式,成为“地方产业升级发展的给水泵”。学院围绕全市15个省级产业镇、27个国家级产业基地,把发展之根深植于镇区、企业的沃土,在专业镇区建立“南区电梯学院”“古镇灯饰学院”“沙溪服装学院”“小榄工商学院”等产业学院,紧贴地方产业需要优化专业、培养人才。学院96%以上毕业生在本地中小微企业就业,被企业称为“能干活、留得住、善创新”,为中山市改革开放初期依靠加工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型提供了人力资源支持。

甘肃的武威职业技术学院优化专业结构、服务地方经济取得成效。学院围绕地方新兴产业,新增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太阳能光热技术及应用、设施农业技术、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等15个新专业,优化专业结构,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就业做到“双九十”,即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本地生源毕业生留本地就业的比例超过90%,服务企业发展,助力武威市“城乡融合”“工业强市”和“生态立市”战略,形成与区域发展相生相伴的良好态势。

浙江的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当地经济主战场,主动服务中小微企业,与民营经济互动,与行业企业共赢。学院与当地35个行业协会、307家民营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设有省轻工机械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市服装行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市材料成型工艺与模具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省、市和院级研发服务机构38个,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要和转型升级,为中小微企业服务,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学院还与永嘉县政府、瑞安市政府共建永嘉学院、瑞安学院,助力县域经济转型,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第8篇:高等职业教育报告范文

(1.新疆乌鲁木齐市聋人学校 新疆 乌鲁木齐830026;2.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研究所 北京 100875)

摘要:残疾人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残疾人掌握生存技能、适应现代社会、过有尊严的生活、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它分为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两种类型,由国家根本法、专项法律、行政法规、部门及地方规章提供法律保障,由教育、民政、残联以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四个部门负责管理,初步形成了“一、二、三、四”式的有中国特色的残疾人职业教育体系。

关键词 :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1-0005-06

作者简介:高宇翔(1989—),男,福建福州人,硕士,乌鲁木齐市聋人学校教师,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特殊教育。

中国的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教育类型。基础教育分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和高中教育,小学和初中阶段称为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在高中阶段之后实施。职业教育独立实施或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一起实施,以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传授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的知识技能。

目前,中国大陆有8 296万残疾人,其中25%居住在城市、75%居住在农村。残疾人职业教育是中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职业技能、提供谋生手段,有利于减轻残疾人家庭的负担、促进社会发展。

残疾人职业教育的支持保障

(一)法律法规

中国残疾人职业教育法律体系由国家根本法、专项法律、行政法规、部门及地方规章四个层次组成。

具体来说,国家根本法即宪法。要求国家必须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建立和管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校,国家发展各种教育设施,扫除文盲,对工人、农民、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劳动者进行政治、文化、科学、技术、业务的教育,鼓励自学成才。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

专项法律主要包括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民办教育促进法、教师法等。它们确定了中国职业教育体系,明确了残疾人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强调了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和各级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义务,确定了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结构和支持体系,部署了残疾人职业教育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策略和师资培训工作。

行政法规有《残疾人教育条例》、《残疾人就业条例》、《教师资格条例》等;部门及地方规章涉及《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山东省职业教育条例》、《安徽省残疾人保障条例》等。上述法规针对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管理和发展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

(二)经费保障

依据教育法、残疾人教育条例等相关规定:国务院教育、民政等部门制定本部门职业学校学生的人均经费标准。遗憾的是,这一标准目前尚未公布。省级人民政府制定本地区职业学校学生的人均经费标准,职业学校举办者应按学生人均经费标准足额拨付职业教育经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职业学校教育免学费,中、高等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对残疾学生减免学费并提供生活补助,中等职业学校的残疾学生和高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享受1 500元/年的国家助学金。

国家部门举办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学校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渠道筹措经费为辅。从1991至2010年,政府财政拨款占这类学校总经费的比例从84.5%升至95.1%。逐步增加的财政拨款为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不过,各地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学生人均经费标准存在差别:东部地区的济南市每生每年9 000元,如果济南市的一所学校有200名残疾学生,每年将得到180万元政府财政拨款作为日常公用经费。但西北地区的乌鲁木齐市每年每生仅有3 600元,按照这个标准,一所有200名残疾学生的学校,每年得到的公用经费只有72万元。公办学校获得经费的其他渠道有社会捐赠、校办企业和社会服务收入等。

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依法举办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学校和培训机构,各级人民政府可以给予办学经费的适当支持。

(三)师资队伍

《教师法》规定:取得初级职业学校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具备专科毕业及以上学历;取得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的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具备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

目前,中国有关残疾人职业教育师资的研究非常有限。根据陈蓓琴等的研究,在11所初等和中等残疾人职业学校中有438名教师,更多女性教师(62.0%)在这类学校工作,教师的年龄呈正态分布并集中在25~45岁(87.0%),本科学历为主(73.3%),11.2%的人拥有硕士学历,学生与教师的人数比例大约为10∶1,高于国家标准(3∶1)。

在残疾人高等职业学校中,王雁在调查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时发现,43.0%的教师在35岁以下,在35~54岁之间的有57.0%,老教师非常少,他们中的50.0%拥有本科学历,43.0%拥有硕士或博士学历,学生和教师的比例大约为20∶1,基本符合国家标准(18∶1)。

作为残疾人教育的师资,不仅要掌握普通的教育知识、技能,还要掌握特殊教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目前,中国残疾人职业教育师资在数量和素质方面存在如下问题:教师人数有限,难已满足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专任教师比例偏低,许多课程由文化课教师或行政领导兼任;“双师型”教师(既具备教师资格又拥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低于40.0%,许多教师缺乏与所教课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此外,大部分教师接受的在职培训仅有几天时间并且与职业教育关系不大,在高校和企业中的长期培训机会非常有限。教师职后培训的覆盖面和针对性有待提高。为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专业化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中残联于2009年在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了“残疾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从此,每年有数百名残疾人职业教育教师在这里接受培训。

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类型

中国残疾人职业教育分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两种类型。

职业学校教育由国家规定学制、实施较系统的教育、颁发学历证书;职业培训不限学制,是以就业、转岗或在岗提高为目的的非学历职业教育,完成培训者可获得结业证书,符合条件并通过考试者可获得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

普通教育机构和残疾人教育机构共同实施残疾人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机构采取普通职业教育方式,主要针对肢体残疾、智力残疾和其他符合条件者,将他们安置在普通班级随班就读,因为他们可以和健全学生一起看和读;残疾人教育机构采取特殊职业教育方式,设置特殊班级,主要针对视力残疾、听力残疾和精神残疾者。职业培训也可由接收残疾职工的单位实施,或采用远程教育方式。

(一)职业学校教育

职业教育是残疾儿童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身体的缺陷和早期成长环境的限制,残疾儿童的劳动与职业能力发展往往滞后于同龄的普通儿童,在他们进入整个教育体系的小学阶段时,不论特殊学校还是附设有特殊班或招收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普通学校,都要开展低年级的职业启蒙和高年级的职业教育内容渗透,通过日常的生活指导和专门的劳动技术课程,培养残疾儿童具备基本的劳动能力和职业意识,为他们接受初等职业教育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1.初等职业学校教育。

在普通职业初中随班就读,是残疾人接受初等职业教育的形式之一。职业初中的招生对象为小学毕业或至少有小学文化程度的青少年,学制3~4年,培养具有初中文化基础、掌握初级职业技术的人才,如初级技术工人、农民技术骨干等。从统计数据看,约96%的职业初中位于县城及农村,专业与农业生产相关,如农作物种植、家禽饲养等;近15年来全国职业初中的数量呈递减趋势,从1997年的1 469所缩减至2011年的54所。

在特殊学校的初中阶段增开职业教育课程或设置专门的职教班,是当前残疾人职业学校教育的常见形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形成初步的劳动能力,并利用职业教育优势将教育和康复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或为他们进入高一级的教育和培训机构打好基础。多个省市调查发现:相当多的特殊学校正在开展初等职业教育;专业涉及编织、烹饪、家政、美发、缝纫等数十种,部分学校还结合地方特色办有花卉种植、玉器雕刻等专业,学制3年;个别培智学校为弹性学制,与传统学制相比,这种学制允许智力残疾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学习方式和时间。

2.中等职业学校教育。

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在初中教育基础上实施,为残疾学生就业和继续深造创造条件,是中国残疾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残疾人可在高中阶段的特殊学校、残疾人职业中专学校、普通职业中专学校、技工学校的普通班或残疾人班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并以前两者为主要形式。

2012年全国开展视力残疾人和听力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的特殊学校分别有22所和121所,在校生7 043人,其中大多设置职业高中班(部)或开设职业教育课程,学制3年。学生不仅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基本课程,还要学习一些专业技术知识,如盲校的推拿按摩,聋校的工艺美术、服装设计、机械维修、烹饪、计算机应用等。学生毕业后颁发普通高中毕业证书,可选择就业或参加高考进入高等学校。

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设有至少1所省级和若干所市级及以下的残疾人职业中专学校。这类学校的招生对象包括生活可以自理的肢体残疾人、视力残疾人、听力残疾人等;初中文化程度者学制3年,高中文化程度者学制1年;专业涉及中医康复保健、工艺美术、机电维修、电子商务、装饰设计、酒店服务等;学校大多具备校内实训场地和校外合作企业;学生毕业后颁发普通高中毕业证书,在校期间也可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优秀毕业生有机会根据合作企业的需要推荐就业,或升至高等层次的职业教育学校。

2006—2010年,残疾人职业中专学校与开设高中阶段教育的特殊学校数量比在1.48∶1~1.78∶1之间,其中残疾人职业中专学校的招生数和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人数比例呈逐年递增趋势。截至2012年底,全国有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班)152个,在校生10 442人,毕业生7 354人,其中5 816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3.高等职业学校教育。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层次也会产生向上延伸的趋势,推动残疾人职业教育逐步进入高等教育范畴。自1985年山东滨州医学院开始招收肢体残疾大学生算起,中国残疾人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历史还不到20年,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

残疾人高等职业学校教育相当于大学专科层次,是高等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和义务教育后残疾人教育的重要形式,在高级中等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学制2~3年,专业与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相衔接并有所扩展,毕业生可获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证书。中国残疾人高等职业学校教育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第一,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等1 280所普通高职院校招收各类轻度残疾学生随班就读。2012年,全国本科、专科层次的普通高校合计招收残疾学生仅7 229人,残疾人随班就读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数有限。

第二,单独建立(如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或在普通高校内设置专门招收残疾学生的学院、系、专业(如天津理工大学聋人工学院),根据学生情况实施“单考单招”,即单独命题、单独组织考试、单独录取残疾考生。2012年,全国有1 134名残疾人进入特殊教育学院学习。下页表1显示了2013年实施残疾人高等职业教育“单考单招”的院校概况,各校均为3年学制,大多面向听力残疾学生,专业从1~9种不等,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招生总数为1 000余人。

第三,实施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与普通高校合作开办大专班。各地盲校与医学类普通高校联办推拿按摩大专班最普遍,例如,1993年起南京盲人学校和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1993年起乌鲁木齐市盲人学校和新疆医科大学联合。2012年底,全国有13 735家盲人推拿中心,这种职业已得到了社会广泛认可,成为视力残疾人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毕业生从事推拿按摩工作的就业率高、收入乐观,是实现他们有尊严地生活、为社会创造财富的有效途径。

第四,通过高等教育自考考试、远程教育等多种渠道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前者采用学生自学参加考试、学分累计的方式完成学业。后者以国家开放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为代表,它已在全国建立了31个地方学院和教学中心,累计招收学员近万人,以基于网络的远程教育方式和函授方式为主,专业有数字媒体设计与制作、会计、英语等。

(二)职业培训

残疾人职业培训包括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和创业培训等,在农村和城镇呈现不同特点。

残联部门举办的中短期实用技术培训是农村残疾人职业培训的主要形式,注重与生产扶贫相结合,帮助残疾人成为“技能明星、致富能手”。自然、文化环境不同的各个地区提供因地制宜的培训内容,如安徽的工艺剪纸、云南的民族刺绣、西藏的唐卡绘画、江苏的龙虾养殖、新疆的玉器雕刻等。

城镇残疾人职业培训注重与就业相结合。职业培训机构开展以实用技能为主,以集体就业、分散就业或个体就业为目标的培训,内容包括面向视力残疾人的心理咨询师、推拿按摩、计算机基础,面向听力残疾人的网络客服、来料加工,面向肢体残疾人的话务员、电子商务等。2012年清华大学举办了首期残疾人企业家培训班,内容涉及宏观经济与政策解读、企业家战略思维等,探索了残疾人商业精英的培训模式,对残疾人职业培训发展创新有借鉴价值。

2010年全国各级残疾人培训机构有4 704所,其中残联部门下属的2 504所、其他部门下属的2 200所,培训城镇残疾人274 367人次、农村残疾人558 137人次,共有116 389人获得职业资格证书。2011年,中残联发起“加强残疾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年”活动,使残疾人培训机构增至5 254所,新就业残疾人稳岗率不低于80.0%。截至2012年底,全国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达到5 271个,其中残联兴办1 927个,依托社会机构兴办3 344个,29.9万人次的城镇残疾人接受了职业培训。

福利企业等吸纳残疾职工的单位开展以生产安全和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的岗前培训、以生产技能为主的在岗和转岗培训,促进残疾职工适应职业生活、提高职业技能。培训动用各界力量、多种形式并举,既可推荐残疾职工到职业培训中心学习,也可请专业教师来企业做专题培训。

残疾人职业培训根据个体的技能水平可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及以上三个等级,符合相关标准,并通过国家职业技能水平考试者可以获得相应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以长沙市的盲人推拿职业为例,申请初级专业技术等级(推拿按摩士)者需要具备中专学历和一年工作经验;申请中级专业技术等级(推拿按摩师)者需要具备中专学历和五年工作经验,或大专以上学历和3年工作经验;申请高级专业技术等级(主治推拿按摩师)者需要具备中专学历和12 年工作经验,或大专以上学历和6年工作经验。

残疾人职业教育的管理体系

国务院领导的教育、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残疾人联合会四部门负责管理各级各类残疾人职业教育学校和培训机构,指导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学会、研究机构参与决策咨询和科学研究。

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定职业教育具体政策、发展规划和规章制度,指导、督促、检查职业教育工作,指导所辖地区的特殊学校、普通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

民政行政部门负责残疾人群体的保障工作,管理各级民政技术学校和民政培训机构招收残疾学生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指导福利企业吸纳残疾职工并做好职业培训。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完善职业资格制度,建立面向城乡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指导技工学校、就业训练中心、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开展招收残疾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实施职业资格鉴定工作。

残疾人联合会主要负责促进残疾人教育、开展残疾人职业培训工作,各地残疾人中等职业学校、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等隶属于残疾人联合会管理。

随着人权意识的觉醒和职业教育观的进步,近几年,中国的残疾人职业教育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初步建立了“一、二、三、四”式的有中国特色的残疾人职业教育体系,见图1。

“一”即各级各类残疾人职业教育秉持同一个目标:培养残疾人适应社会、掌握生存技能、过有尊严的生活、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二”即普通职业教育机构和残疾人职业教育机构共同实施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残疾人学员可根据自身残疾类型和程度选择最少受限制的学习环境。

“三”即残疾人职业教育有三个层次:职业学校教育分为初等、中等和高等三个级别,职业培训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及以上三个等级,三个层次相互衔接、逐步延伸,并与普通教育互相沟通,建立起从初职到高职、从初级工到高级工的残疾人职业技能成长通道。

“四”即各级各类残疾人职业教育机构由教育、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残疾人联合会四个部门依法管理,它们彼此协作又各有侧重,在不同社会层面、用不同视角共同探索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推进这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结语

中国在发展职业教育、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法律体系待完善、教师培养待加强、区域差距待缩小、无障碍建设待推进、专业范围待拓展、教学质量待提高等。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加大残疾人职业教育投入,加强实训基地和“双师型”师资建设,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规范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残疾人职业教育,使残疾学生都能掌握一项生存技能,将成为中国残疾人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董仁忠.演变、内含界定及类型:职业教育概念再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8,1(29):5-8.

[2]陈蓓琴,连福鑫,王辉.关于我国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师队伍现状的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11(11):60-65.

[3]高红梅.健全企业残疾员工教育培训体系[J].石油教育,2011(4):27-28.

[4]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释义[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

[5]国家开放大学.中央电大残疾人教育助万名残疾人搭上幸福快车[EB/OL].[2012-05-01].http://dianda.

china.com.cn/news/2012-05/21/content_5023951.htm

[6]国家统计局.1999和2012年度数据[EB/OL].[2013-03-20].http://stats.gov.cn/tjsj/ndsj.

[7]蒋夫尔.新疆增加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N].中国教育报,2011-07-09(1).

[8]教育部.2005年职业中学数据[EB/OL].[2005-05-26].http://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

files/moe/moe_578/200505/7613.html.

[9]教育部.2011年教育统计数据[EB/OL].[2013-03-20].http://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

iles/moe/moe_578/200505/7613.html.

[10]李玉向.河南省特殊学校职业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4(10):55-58.

[11]刘俊卿.辽宁省盲聋哑学校职业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1998(1):18-21.

[12]刘俊卿.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现实问题及未来选择[J].中国特殊教育,2011(3):3-7.

[13]刘俊卿.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证分析与政策调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0):44-48.

[14]刘俊卿.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支持政策的审视与思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34-137.

[15]刘全礼.试论我国残疾儿童的职业教育[J].现代特殊教育,1997(7):42-44.

[16]刘晓洪,陈和力.关于江西省残疾人职业教育师资需求的调查[J].职教论坛,2011(8):94-96.

[17]罗秋月,孔德伟.残疾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实现新进展[J].中国残疾人,2012(2):48-49.

[18]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8(Z2):53-55.

[19]山东省教育厅.济南市提高公办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EB/OL].[2012-07-16].http://sdedu.gov.cn/sdedu_sxjcx/sdedu_sxjcptxw/201207/t20120716_115442.htm.

[20]王雁,等.中国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1]王峥.南京地区残疾学生职业教育与就业状况的调查[J].现代特殊教育,1999(5):42-44.

[22]肖非,王秀琴,李晓娟.共享阳光——共和国特殊教育报告[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

[23]熊琪,雷江华.特殊学校教育经费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7(8):46-50.

[24]杨金土,孟广平,严雪怡,等.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几个重要问题的基本认识[J].教育研究,1995(6):7-15.

[25]张务农.大职业教育:概念演变与理论重构[J].职教论坛,2012(6):9-12.

[26]赵小红.广西智力残疾学生职业教育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09(11):19-24.

[27]赵小红.城市智力残疾学生初级职业教育培训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2011(1):25-32.

[28]赵巧云.河北省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现存问题及建议[J].中国特殊教育,2007(3):62-66.

[29]中残联.2010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1-03-24].http://cdpf.org.cn/sytj/content/2011-03/24/content_30316232.htm.

[30]中残联.2011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2-03-29].http://cdpf.org.cn/sytj/content/2012-03/29/content_30385873.htm.

[31]中残联.2010年末全国残疾人总数及各类、不同等级残疾人数[EB/OL].[2012-06-06].http://cdpf.org.cn/sytj/content/2012-06/26/content_30399867.htm.

[32]中残联.2012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3-03-26].http://cdpf.org.cn/sytj/conte

第9篇:高等职业教育报告范文

[关键词]社区学院 高职院校 办学定位 高职教育区域化

[作者简介]张蕴启(1963- ),男,河南新乡人,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李静森(1978- ),男,河南嵩县人,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及高职教育。(四川 成都 610100)

[中图分类号]G7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103-02

作为实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高等职业院校无论在数量、规模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迅猛发展,为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为了进一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高职院校的功能与使命,我们还需要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发展经验。本文通过对美国阿拉莫社区学院的实地考察,以办学定位与区域化“窥一斑而知全豹”,力图为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指导。

一、美国社区学院的功能与使命

作为美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一个创举,社区学院是美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途径,被誉为“美国经济发展的推进器”。美国社区学院之所以能够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长盛不衰、充满活力,很重要原因之一是它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使命。它提供了切合不同人群需求的课程,较好地满足学生和社区双重服务对象。

(一)以服务社区为最高宗旨

美国社区学院一般开设三类课程。第一类是学术型,开设副学士学位课程,即一般四年制大学前两年的基础性课程。完成要求的学生可以获得“文科副学士”或“理科副学士”学位,通过学分互认,学分可转入四年制大学,继续学习两年,即可获得学士学位。第二类是职业型,属于职业教育性质,学生毕业获得相关资格证书、许可证,可在社区内就业。其中职业技术课程能够使学生将来进入商业、工业、保健和公共服务等相关行业做好就业准备。学完这些课程的学生可获得“应用理科副学士”或“应用文科副学士”的技术学位。社区学院还与所服务社区的工商界协作,提供继续教育服务项目,使得众多成年人重回课堂学习新的工作技能和技术。第三类是提高型,即无证书课程。这种课程实质上是一种非学历的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课程,为学院所服务社区的成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教育服务,时间可长可短。

在得克萨斯州有着近70年历史的美国阿拉莫学院最显著的特点正是面向社区。阿拉莫社区学院(Alamo Colleges)是一所两年制社区学院,以“成功、学生支持、劳动力开发、服务社区、交流与沟通”为发展战略目标,以“引领社区取得成功”为办学使命。其教学、服务和其他各项工作都明确以服务社区为宗旨,关心社区生活,发展社区经济。学院的学生服务体系的工作范围,除了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入学注册、专业发展、选择课程、法律与健康服务、财政援助、教育服务支持、学生活动、学生生活、转学和就业服务等校内服务以外,还在其服务社区中作为企业培训中心、文化与学术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如为需要补充新的知识和技能的在职销售员,开设选修营销学、心理学等课程;对家庭妇女、退休老人,开设插花、绘画、烹饪等课程。

(二)以提供开放入学与公平就学的机会为基本使命

美国社区学院的基本使命是给人民提供开放入学机会与公平就学机会,包括免试注册入学、低廉学费、为学生提供可供选择的课程、为传统上不能获得高等教育机会的人排除人为障碍等等。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公开招生、免试入学,还意味着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学科与专业。此外,学院提供相应的支援服务,包括学业指导以及经济援助,以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有机会在学业上取得成功。大部分学院还会提供幼儿护理服务、弹性上学时间和远程教学。

社区学院还通过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使其成为所服务社区人民终身学习的平台。社区学院的一大特色是学院提供给终身学习者与一般学生的服务差别较小。阿拉莫学院为终身学习者所开设的大部分课程与一般学生的课程几乎一样,使得哪怕年纪较大的成年人返回社区学院进修或培训时,与一般学生的差距也会降低到最小。

二、对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启示

(一)办学定位的确立:为多样化社区发展需求服务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与社会生产一线联系最为紧密的高等教育类型,其生存和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息息相关,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必须突破专科人才“制造工厂”的简单定位,而确立为多样化社区发展需求服务的办学定位。

1.科学定位,明确办学方向。“大学使命就是大学定位理念的体现,具有确定大学责任的作用”。①只有明确使命才能明确高职院校的责任,使高职院校获得正确前进方向的指引。美国的社区学院包含技术学院、两年制学院分部、宗教学院及独立的初级学院,它的办学定位是复合型的。一百多年来,美国社区学院办学定位不断变迁,由最初的以转学教育(transfer program)即升学教育为主,发展到今天,已包括职业教育、转学教育、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尽管如此,今日美国的社区学院定位依然非常明确,如阿拉莫学院开宗明义提出要“致力于发展我们多样化的社区,要使学院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均能够获得他们实现自身目标所需要的能力、素养和必要资源”。整体来说,美国的社区学院均扎根于社区,即服务社区企业和社区居民的需求。

当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新的发展契机,重新进行定位则尤为必要。《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方向是:“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②高职院校合理定位不仅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而且有利于社会和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健康运行。

高等职业院校要实现“为广大适龄青年提供进入高等学校学习并掌握就业技能的机会,对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发挥了决定性作用”③的使命与功能,必须实现服务年龄及阶层的多元化。目前,我国升入高职院校的途径还不够多元,中高职衔接培养还有待加强,职教系统与普通系统的“立交桥”还不通畅。针对此,高职院校可采取开放办学的方式,实行免试注册入学制度。而我国的高职院校多隶属于当地政府,主要面向本地生源招生,因而更适于因地制宜,制订符合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情况的招生考试制度。这些改革方案,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与愿景,那就是:为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负起高等职业教育应有的责任,让更多人获得更适合自己的教育深造机会。

2.多元服务,拓展办学功能。美国的社区学院是为社区人民的终身学习服务,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我们应该拓宽高职教育的办学功能,实现教育服务和服务类型的多样化。高职院校在以职业教育为主、主要向学生提供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还可以适量提供大学预备制的学术型教育服务、成人及继续教育服务(主要为在职人员进修或补修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加强社区教育服务(为所在区域的居民提供文化教育服务、推动社区文化发展)等。通过学历教育与证书类培训教育相结合,扩大职业教育范围,把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岗位技术培训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尽可能满足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真正实现开放办学,推进我国高职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高职院校若要与所在区域形成更加紧密的联系,就必须积极参与到区域发展、文化建设及社会福利与救助等各项活动中去,通过为所在区域居民提供增进与提高其知识、技能和素养的教育服务,努力推动区域文化发展;为了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多层次、多样化提出的需要,高职院校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实施更加开放、更加灵活、上下贯通的办学形式,充分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和创新。

(二)做高等教育区域化的“领头雁”

“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基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离不开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④如果一所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建设、区域经济发展严重脱轨,那么其存在和发展必将失去支撑和依托。高等教育区域化有助于实现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的紧密结合,从而形成高等教育的地方特色。据统计,“66.1%的中国高职院校坐落在地级城市或县级区域”。⑤地方性高职院校天然是高等教育区域化领头雁和主力军。

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与高职院校有着非常密切的直接的利益关系。高职院校的领头雁作用在于,一方面高职院校发展要以一定区域为基础,为该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区域要为高职院校的发展进行指导和支持,实现高职教育与区域的协调发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只有在办学机制、课程建设、师资建设、实习实训等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与地方联系更加紧密,合作才能更加深入。

1.推进合作办学机制。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不仅是高职院校依托区域内企业行业资源与市场优势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办学活力、培养特色人才的现实需要,也是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更多的是政府行为,还没有形成企业行业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企业行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动力还不足。因此,高职院校必须积极争取、主动出击,建立广泛的校企合作机制,多渠道、多层次地融入区域经济发展之中去,形成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学校主动服务的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2.突出内涵建设。“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是专业建设,其目的就是要使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契合,与市场需求和岗位要求有效对接。”⑥美国社区学院专业和课程设置是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的。如阿拉莫社区学院的专业设置与产业岗位需求相对应,课程内容与企业、行业、职业标准相融合,强调服务社区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专业设置是否能够匹配区域发展的需要,关键在于课程建设是否紧贴社会变化与需求。为了有效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一方面高职院校必须面向职业岗位构建新型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主线,设置专业课程,以能力培养为目标,设置基础课程。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的现有状况,观察所在区域或周边区域的产业行业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美国社区学院都是专兼职教师并用的,美国社区学院的专职教师与我国引进方式相似,主要通过全国招聘的方式引进的,而社区学院中有着大量来自于社区、企业、大中院校,包括企业派遣、同工种兼职、职业院校之间兼职以及职业兼职教师,他们拥有良好的专业背景,大部分是企业或社会机构的技术人员,还有部分是企业的退休人员,如企业经理、消防员、电焊工、医生、护士、医科大学教授等。高职院校应积极引进所服务区域内生产一线的专业人才来校担任兼职教师,利用所服务区域内的资源来培训学校的专职教师,进一步完善教师队伍结构。

此外,在实习实训、教学评价体系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等方面,地方也可以提供资源和支持以促进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在充分利用所在区域系统的资源优势的同时,高职院校的职业资格培训必须向社会拓展,依托自身的优质资源,主动联系为地方开展相应的职业资格培训和认定,提高区域内劳动者的素质,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市场和技术变化,为地方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另外,高职院校不仅要注意研究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研究与自身技术优势相匹配的市场变化,研究与自身专业设置相关联的行业变化,而且要特别注重高校所处周边的关系尤其是政府关系、企业关系和媒介关系的处理。要与区域的社会政治、文化等紧密联系,将自己完全融入区域系统中去,才能办出自己的特色,获得地方的支持。

美国社区学院“服务社区”的功能与使命对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启示在于,一方面“服务社区”要求我国的高职院校确立为多样化社区发展需求服务的办学定位,把所在区域的经济、产业发展以及校企合作、专业能力等作为办学特色的构成要素。另一方面,“服务社区”使得我国高职院校的定位有了明确的地理范围,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紧贴地方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师结构优化等使区域发现以前未发现的高职毕业生的潜力和实力,从而得到企业行业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可以使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更容易找到自身的最佳配置位置,从而使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可以使高职院校对地方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作出更为敏捷的反应,较好地满足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做高等教育区域化的领头雁,助力高等教育大众化宏伟目标的实现。⑦

[注释]

①眭依凡.大学使命:大学的定位理念及实践意义[J].决策参考,2000(9):14.

②教育部.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Z].2004-04-02.

③⑤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N].中国教育报,2012-10-17.

④董泽芳,柯佑祥.高等教育区域化研究[J].江苏高教,200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