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活动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指中小学校在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安排25—30分钟的时间,组织全校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对学校传统课间操活动的改革完善,改变了学校课间操长期固守的单一模式,使得其时间延长、项目增加、内容丰富,充分使学生动起来、玩起来,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达到强身健体、休息调整等功效。大课间体育活动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活动内容
围绕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根据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任务、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学校场地设施建设和体育器材配备以及季节、气候的变化科学安排大课间体育活动。
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教育部决定从20*年9月1日新学年起在全国推行实施的《第三套全国中小学生系列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并在一个时期内做为重点内容。二是各种球类活动、集体跑步、校园集体舞、跳绳、踢毽、跳皮筋、体育游戏、传统养身健体运动、队列练习等。三是根据实际情况和本县区、本校的特点,自编一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健身操或舞蹈等。如:校操、校舞、韵律操、特色操、器械操等,农村学校也可以编一些体现农村乡土风情的活动操或者舞蹈。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创编一批富有学校特色的学生体育活动项目。
三、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分为集体活动、分组活动。
集体活动是指全校或部分年级的集中锻炼。其特点是规模大、人数多、地点集中,活动时间、内容便于统一安排,能做到统一领导,督促检查,相互促进。
分组活动是指以班级、体育小俱乐部、体育兴趣小组等形式。分组活动规模小、人数少、地点可以分散,方式灵活便于组织和区别不同情况,并能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
四、活动要求
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生体育活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素质教育认为,小学生不只是要在学业上获得成绩,更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做一个身体健康、知识丰富的新时代学生。为此,在大课间开展体育活动,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健康体质有着重要意义。
一、大课间安排的主要体育活动
作者在自我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考察发现,目前小学生大课间的体育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第一,大规模的广播体操。这是在中国的中小学中最为普遍的一种体育活动,在大课间的时候,学校组织全校学生进行广播操锻炼。这种方式有优势,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弊端。广播操练习对体育器材的依赖性小,并且组织起来比较容易,一定程度上能起到体育锻炼的效果。但它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说,广播操有很强的规则性,经过长时间的锻炼之后,学生会产生厌烦心理,学生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同时,广播要求有宽阔的场地。此外,广播操在春秋季节是比较适宜的,但是在炎热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则是不合理的。
第二,由于恶劣天气的影响,一部分学校会开设室内的徒手操,这样的活动操作简单,能够弥补一定的缺陷。但是对场地要求比较高,不适合大规模地进行。
第三,部分学校会根据气候、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活动的方式。例如,在炎热的夏季学校适当地减轻学生的运动压力,并且开展适当的体育互动,如游泳训练等。在冬季往往会有田径比赛,这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体质,培养小学生坚韧不拔的性格特点。
二、大课间进行体育活动的意义
首先,大课间的体育活动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质。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家长的要求下,孩子们从小就在各种补习班和兴趣班中穿梭。并且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到来自家庭多方的溺爱,在生活中没有任何基本经验,并且身体也不太健康,很多指标不符合标准。这样的教育模式反而让学生有更多的负担。小学生的大课间活动时间既能让孩子们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又能迎合家长的要求,一举两得。同时,学生在课余时间不经意地参加体育活动,能够从侧面培养学生参与锻炼的意识。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设,在增强孩子身体素质的同时,满足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在学习之余能够调节学生的心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最后,大课间的体育活动有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往往是高高在上的角色,学生往往和老师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不愿意和老师过多地交流。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师生都处在身心放松状态,这时候小学生会认为教师和自己处在同一位置,更愿意和老师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让大课间活动不再流于形式
1.丰富大课间活动的形式
就目前我国大部分小学举行的课间活动形式来讲,简单的形式还是不足以满足学生的要求。所以,小学体育老师要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体质的学生需要,大力拓展课间活动的形式。
2.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课间活动中,要转变的观念,改变课堂中严肃的面孔,和孩子们平等交流。在相对宽松的氛围中,和同学们共同锻炼、共同提高。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专业知识,给孩子们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提升课堂效率方面也起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在大课间进行体育活动的空闲时间中,教师找机会与学生贴心交谈,让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和谐,将大课间的活动作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3.在大课间活动中渗透一些小学体育内容
学校在安排大课间活动时,可以在其中适当融入一些日常教学的内容,巩固练习。例如,这段时间孩子们的体育教学内容如果是篮球训练,在大课间活动时教师就可以设置与篮球有关的小游戏,并鼓励指导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大课间活动的形式,同时也能对课堂教学进行辅助指导。
4.让各个层次学生都积极参与大课间活动
1.结果与分析
1.1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
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2]态度调节着人体对体育项目或参与行为选择和行为反应,影响着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和效率。调查结果显示:从整体上看,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态度比较积极,对体育运动的认识持主观、肯定的态度。其中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的分别有27人和51人,占人数的23.9%和45.1%,对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持较冷淡和不喜欢态度的分别有21人和14人,占人数的18.6%和12.4%。
1.2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
体育动机是推动体育行为主体的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并维持这些活动的主观原因和心理状态,它是人们对客观体育需要的主观反映。[6]调查显示(见表一):通过所占比重排序,在女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中 ,主要为强身健体、减压时所做的放松运动、减肥和塑造体形等,这不仅说明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次的。
1.3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项目
通过表2可以看出廊坊师范普通系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时对项目的选择呈多元化的态势,主要项目有跑步、羽毛球、健美操、跳绳等。女生倾向于选择韵律感、美感较强的运动项目,在球类项目中,羽毛球以它运动方便、灵活,并且活动强度适中、消费不高等特点也深受在校女大学生的喜欢。令人遗憾的是武术的选择人数较少,只有4人,占3.6%,说明高校教育在发扬武术方面存在缺陷。
1.4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
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是衡量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是保证大学生体育锻炼效果的基本条件。调查结果表3,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低于20分钟的女大学生有20人,约占17.7%,每次锻炼时间持续在20~30分钟的女大学生有49人,约占43.3%,有26名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时间持续在30~40分钟,约占23%,锻炼的时间持续在40分钟以上的有18人,占总数的15.9。女大学生应该增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时间,来增强体质。像阳光体育的口号说的那样“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3]
1.5 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
体育锻炼的频率是评定课外体育锻炼的一项重要指标,是保证运动效果的前提,只有长期坚持经常性的体育锻炼才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显示(见表4):达到每周3~4次体育锻炼的人有39人,占34.5%,还不到一半的人数,女大学生的体质不断下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培养女大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
(1)女大学生喜欢体育,但真正能坚持体育活动的人却不多。
(2)课外体育锻炼在满足女大学生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上是综合的、多元的。
(3)女大学生参加对抗性小的项目,喜欢简单易行,节奏性强的项目。
2.2建议
(1)加强体育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2)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体育竞赛活动,以引导学生发挥特长,提高运动能力,进而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
【关键词】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
【中图分类号】R21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434-02
博士说过“有了健康并不等于有了一切,但没有健康就等于没有了一切”健康是人生快乐,幸福,成的基础和前提,而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高校扩招使中职学校面临严重的生源不足,学生综合素质急剧下降。作为现代社会的组成部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康德曾经说过:“人通过教育而成为人”。这说明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可以通过教育而获得的。教学模式是教育成效的关键所在,而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作为人的心理-社会活动,它不应该也不可能依靠某一种模式实现它的全部功能,而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其效果取决于师生双方的创造性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无定法,因此我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
为满足青少年心理发展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己经成为中职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们达成了共识,即开设专业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课不同于其他教学学科以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为目标,而旨在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看待自我,悦纳自我,学会交往和情绪调整,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是以学生个体的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通过学生参与,体验和感悟,认识自己,开发自己的潜能,获得自助的过程。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使学生获得心理体验,促进个人成长,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塑造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课程。基于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就不能按照传统的思路方法去“教导”,也无法通过“教导”进行心灵的交流,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引导”式活动,教育者只是一个引导者,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需要学生自己去认知、感悟和建构。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在活动中学会调适。心理健康教育应具有活动化的特点,所以在实践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应采取活泼丰富的活动形式。
1 团体心理辅导,懂得学习经验
人不是一座孤岛。人从呱呱落地就在家庭中开始了团体生活。人在任何的成长阶段都需要团体的陪伴和支持。人是社会动物,只有处于一定的团体中,成为团体的一分子,个人的需要和期望才能得以满足。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建立各种形式的人际关系。而许多心理问题和困扰往往来源与不良的人际关系,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态度更易受到同辈团体的影响。实践证明,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类似问题或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游戏对帮助青少年改变和成长有很大效能。
团体心理辅导是把教学目标及内容寓于学生游戏活动中,使学生获得相应的体验、领悟一定心理知识,获得一定心理技能的教育活动。如:“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游戏活动,学生都能融人到游戏中,即获得了经验,也增强了与新同学的感情。安排团体游戏要注意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调控好活动的时间与节奏,并制定安全措施,以保证活动取得良好的实效。在团体的协助下,审视自己的内心,反思自我的成长,思考学习,思考人生,推动自我发展的过程。
2 角色扮演,体会真情实感
角色扮演技术特别适用于青少年,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相应角色的种种心理和行为状态,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具有较好的示范感染效果。角色扮演有别于文艺节目,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好角色扮演组织工作,应注意表演的内容要切合学生实际,能反映教学的目的;形式为内容服务,以即兴表演为主,不必追求过多的修饰雕琢。如一个同学与母亲的关系有问题,常常发生冲突。可以模拟他平时生活中与母亲争吵的真实场景,请其同学扮演他的母亲,重现那个场面。根据不同人扮演母亲时,他的不同表现,找出他内心冲突的根源。
3 讨论交流,学会坦诚相助
在课堂上开展讨论、辩论活动,既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平等宽松的沟通交流,相互提示相互影响来获得心理体验和感悟;又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合作。讨论一般采取分组或全班进行的形式;辩论则宜按照不同的观点来划分辩方。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的观点和论据,不能随意加以点评而导致倾向性。讨论不必非要求得一致意见,辩论更不必非要分出胜负优劣。只要学生经过真诚参与而开拓思路、获得知识与技能,增进了解与合作,就达到了教学效果。
4 技能训练,消除心理障碍
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要进行心理行为训练,以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心理调节的能力。如训练学生掌握帮助消除焦虑症、强迫症的基本方法、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调节情绪的基本技巧等等,都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辅助作用。
5 量表测试,帮助自我认知
我们学校应用的是心海心理测试软件来理现状来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状况,帮助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首先学校可以把量表测试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但注意必须严格审评量表本身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其次要引导学生自愿如实地填写量表。再次,不能把量表作为评价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唯一的、主要的标准;再次,对量表资料应有严格的保密措施,不能伤害学生的隐私权和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对学生进行定期测量或特别测量与监护,问卷的结果对有效预防、教育及矫正都具有重要意义。如通过心理健康测评(SGL-90)能让被测者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有助于心理辅导老师更理性的对学生进行客观的帮助,并对以后的工作提出有效的建议和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教师不能墨守成规,教学要有弹性,一个主题可有多个方案,并根据课堂中学生的情况灵活使用,不断推陈出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不是一个灌输说教的过程,而是一个讨论过程,一个心灵沟通的过程,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尊重为基础,以同感为前提,意在以心灵的沟通来强化学生自我反省与自我完善的意向,促进其健康成长。
总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这也是一项很讲究科学与方法的工作。我们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和遵循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结合心理学基本原理和运用科学的方法,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为较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提供现实的可能性。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本学校的实际,在本校可提供的资源上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有计划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盲目攀比,制定一些过高或根本就实现不了的目标,这样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要有科学的教育观,因校制宜。要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我们要从多角度,多手段出发,进行模式整合,不断开拓创新,那么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会取得显着成效,为学校的管理带来高效率,低成本,为职业学校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聂振伟《雪绒花开20载》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5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数学模型都来自于实际问题,数学建模技术有广泛的应用性,数学建模活动的题材来自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数学建模教学中要选择一些和学生联系紧密的实际问题[3],学生在对这些实际问题的探究中,能够充分体会到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广泛应用,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到学习数学确实是“有用的”,有助于端正学生对学习数学的态度,解开长期困扰学生“学数学有什么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在数学建模过程中,由于数学建模的题目是开放性的,大多数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固定的求解方法,没有指定参考书,没有固定模式,没有规定的数学软件,没有例题可以照搬。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思考、分析、研究和判断,创造性地完成任务,数学建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反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4]。建模过程要求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既要求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又要求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建模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数学、用数学的平台,要用有关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通过观察思考,把实际问题经过提练、抽象为数学模型,然后用数学知识对数学模型进行处理,最后再把数学结果“还原”为实际问题进行检验。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很强的观察、抽象、综合、分析类比能力,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分析、抽象、求解、检验等解决实际问题的整个过程,增强用数学的能力和意识,体验了如何“用数学和学数学”,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通过数学建模活动,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查阅文献能力、论文写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等。
三、在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的方式探讨
目前,大部分高等学校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方式是开设数学建模课。由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制短,教学时间比较紧,师资力量有限,加上数学建模活动起步较晚,大部分师范专科学校还没有开设数学建模专题课。如果不进行课程改革,在当前的情况下,在高师专科学校中开设这门课困难很大。第二种方式是组织以数学建模为主题的课外活动小组。由对数学建模特别感兴趣的学生组成活动小组,小组成员不分专业,安排专门的教师进行辅导。辅导教师安排一些建模问题让学生解决,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请多年参加辅导学生建模竞赛的有经验的教师开设讲座。在不同的年级中安排不同的活动和学习内容,一年级多安排一些针对中小学建模课程的内容,引进一些中小学建模竞赛的试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去完成。因为大部分学生以前没有这方面的训练,所以可以从简单问题入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建模的思想和方法,体会数学的应用,为进一步学习数学建模打下比较好的基础。二、三年级的学生学习了比较多的数学课程,有了一定的建模基础,可以针对高等数学方面的内容选择一些和与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问题,比如住房贷款、排队问题、环境问题、彩票、边际成本、方案最优化等方面的数学问题。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数学的建模意识和应用数学的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第三种方式是在常规的数学教学中适时渗透建模思想,即结合教学内容穿插介绍有关数学概念和理论的实际背景及简单的应用实例。将数学建模思想和方法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中,特别是要介绍一些数学史,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数学史就是一部数学建模史[5],通过介绍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使学生了解数学建模的知识和技能,为他们以后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这种方式可以使大部分学生受益,比较符合高师专科院校的实际情况。数学与其他学科的最大区别就是应用十分广泛。我校的所有非数学专业都开设了高等数学,数学教育专业开设了数学分析、空间解析几何、高等代数、概率统计等数学基础课程。虽然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比不上本科学校,但是也可以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如房贷利率问题、人口增长率、细菌的繁殖速度等等,用所学有关知识就能解决。所以在现有的数学课中插入一些数学建模内容,有着十分丰富的素材。
四、结束语
我以“我们的校园”为具体课例,先后设计了四种教学方案,通过对比实践,呈现出不同的风格,有的比较开放,有的比较传统,但最终我异中求优,选取了其中的一个方案。这个设计确确实实地让学生动起来了,在他们参与活动的同时,也在经历着数学过程,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做数学”的过程中,而不是学数学,说数学。
通过对比尝试,我对“实践活动课”有了一些思考。
一、实践活动的整体性
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解决问题的活动,它在呈现形式上绝不是单纯的户外活动,它可以表现为课堂内的经历探索;也可以表现为课内外相结合;还可以是完全置身于社会这个大环境下的调查活动。它是灵活的、开放的、形式多样的,但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实践活动是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的。所谓整体性,就是实践活动中的每个环节都是彼此相连的,应该紧紧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比如开展“小小商店”实践活动,不管是课外的市场调查,还是课内的分组活动,都紧紧围绕着认识人民币而展开和深入。
二、实践活动的生活性
知识源于生活,同时又能改善生活,实践活动的内容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如低年级认识人民币后,我们开展了“小小商店”的实践活动,课前让学生自备各种商品,有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等,让他们自己制作标价签,贴在准备的物品上,带进课堂中,把教室模拟成“小小商店”,小学生推荐出“柜台经理”“收银员”“售货员”的人选,其余的学生做“顾客”。此外还让学生了解社会中有哪些促销手段,在“小小商店”中进行展示。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在每个柜台前各组成员都各自为政,“推销”自己的“商品”,有的学生还用“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的口号来招揽“顾客”,学生拿出准备的纸币去争先购买,个个都显得很有经济头脑,很有经济意识。在此实践活动中,学生既加深认识了人民币,也巩固了人民币单位间的换算,更可贵的是加强了综合能力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金融、商业、科技等行业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实践活动的情境性
数学的学习必须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每一位教师都应努力创设一个鼓励学生去探索的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情境,吸引学生投入。
1.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是思维的火花,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教学“比大小”,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是让学生认识大于号、小于号、等于号,会用符号表示物品的多少关系,我在上课时先出示一张幻灯片:三只小猴子围坐在三种水果的前面,其中鸭梨有4个,桃子有3个,香蕉有2个。学生看清楚后,我设置这样的问题情境:三只猴子分水果,请小朋友猜一猜猴子分哪种水果时没意见?分哪种水果时有意见?为什么?问题一提出,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言,猴子们分桃子不会有意见,因为猴子的只数与桃子的数量同样多,随即教师出示符号,告诉学生这个符号表示左右两边数量相等的关系,接着学生又说猴子分香蕉时可能意见大,因为香蕉只有两个,而猴子有3只,不够分,即2比3小,反过来3比2多,出示大于号,介绍大于号的意义。同样的方法介绍小于号,这样的问题对学生而言,既有现实性、趣味性,又有思考性和开放性。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愿意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问题情境的故事化,确保了每位学生的有效参与。
2.创设生活情境。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将枯燥的数学以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来代替,将会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愿望。如教学“9加几”,这是一节典型的计算课,如果只让学生一味地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未免太枯燥,我就在课的开始放录像──关于奥运健儿为国夺取金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场面,让学生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接下来开展为参加校运动会选拔运动员的活动,在选拔运动员的情境中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算理,体现出算法的多样性。
四、实践活动的合作交流性
一、歌以咏志,传承经典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深入挖掘出音乐歌曲中内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充分发挥音乐的情感作用,陶冶学生的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欣赏和表演优秀的艺术作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珍惜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音乐教师充分利用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四年级音乐课堂上教唱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把介绍作者(聂耳)的生平,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作为一个教学引子,引领学生进入抗战时期家国危亡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民族归属感,认同感,在演唱国歌慷慨激昂的曲调时,深化对爱国主义精神内涵的认知,提高对同类作品的鉴赏感受能力。
二、各展所长,至善至美
为学生提供表现美的舞台,让学生把自己对美的理解表现出来,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感悟力、理解力,特别是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这也是我校雅美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层面。我校根据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引导学生参加各类艺术兴趣小组活动。有竖笛队、合唱队、舞蹈队,书法班、绘画班、语言艺术班,经典诗文欣赏小组、环保小组、手工制作小组等等;利用节日或者纪念日举办“师生书画作品展览” “竖笛音乐会”“文艺汇演”等艺术活动,定期组织优秀学生参加 “经典美文诵读”“艺术团展演”“学生合唱节”“舞蹈节”等艺术类比赛活动,利用学校红领巾电视台、广播站、墙报、手抄报等形式宣传艺术活动,推广艺术教育,使学生在亲身参与的形式多样的艺术兴趣活动中,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
三、舞动精彩,感受生命
荣获第五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金奖的舞蹈《四年二班》,是编导老师结合“5・12”汶川地震事件选材,经过精心编导的一场艺术舞蹈表演,充分体现了雅德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让学生演绎地震前孩子们在学校快乐读书、玩耍的情景,这对表演的学生来说轻而易举,可是在演绎地震中和地震后,大家自救、自护和互助、互爱的感人场面,这对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来说,拿捏准确表演的情绪难度却颇大。编导老师不但反复地说戏、示范,还借助视频观看汶川地震时同胞受苦受难的场面,让学生不断地琢磨、想象,最后,感同身受,发自内心地再现了真实场景,使节目演出获得圆满成功――掌声雷动、催人泪下,得到观众的极大称赞。事后,有人问表演的学生:“你们是怎么演的,演出过程心里想的是什么?”“当时,没去想怎么演,当乐声想起,灯光一转换,就忘了自己是在跳舞比赛,感觉自己好像真的身处地震中,老师教我们的自救、自护和互助、互爱充斥脑海,然后就一个劲的想逃命、救同学……”“每次排练和表演完后,心情总是很久才能平静,眼前满是废墟和救援的场面,好想能够真正帮到汶川的小朋友……”
一、更新观念,走特色办学之路
我校致力于从人文的角度实践“经典引领,文化立校”,努力落实“和而不同”的办学思想,培养学生特长,形成学校特色,走出了一条艺术办学特色的教改新路。学校在学期工作计划中都能认真部署艺术教育工作,并成立了由校长、政教处、艺术教研组长和艺术类老师等组成的艺术教育领导小组,健全了艺术教育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确保了艺术教育工作扎实开展。近年来,学校取得了骄人的办学成绩,以来学校有上百篇在国、省、市、县艺术类比赛中获奖,为中学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更多动力。
二、加强队伍建设,确立教师的人本地位
艺术教师是教育的直接实施者,他们的教育思路、教育艺术及自身的素质直接影响着艺术教育的成效,因此学校十分重视艺术师资队伍的建设。我校一是做好对艺术教师的校本培训。利用每周三下午作为艺术教师教研活动时间,进行教科研活动,有时还聆听专家的讲课,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政治素质、理论素养及业务知识。二是积极选派艺术教师参加市、县级各类培训,如专职老师的提高班培训、兼职的普及班培训,来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我校每年都有教师参加的国、省、市、县各级论文比赛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已经拥有了一支敬业、专业、乐业的教师队伍。
三、抓课堂及“体艺2+1”,夯实艺术教育基础
为了使学校艺术特色教育工作落实到位,我们制订和完善了艺术教育教学规章制度,制定学校美术特色教育发展规划、确定各年级艺术教育课程目标,确保艺术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教务处和教科室认真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教师结合课改,努力钻研教材,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提高备课、上课、评课的质量,真正做到教学过程的细化,努力做到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适应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
把学生终身体育、终身艺术教育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理念贯穿于教育活动中,积极实施“2+1”项目,促进素质教育再上新台阶。我校除了开齐并上好体艺类课以外,还强势推进大课间操活动,督促学生走向操场。上午主要是广播操,下午大课间活动的内容为百人精品社团展示,各年级都形成自身特色,如:初一的太极拳、健美操、纸版画等,初二的武术健身操、大合唱、剪纸等,初三的论语诵读与研学等。
我校还认真做好体育艺术“2+1”项目的认定工作,学校成立由体育教师、音乐教师、美术教师和班主任联合组成的“体育、艺术2+1项目”多个评价小组,根据市局制定的《“2+1项目”体育与艺术技能标准》和学校实际,由学校在学期末安排时间进行评价,并将认定结果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报告单》。
校园文化艺术节是校园文化的集中展示,是同学们向老师的激情汇报,更是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师生大型文艺汇演,同学们用激昂的歌声、饱满的热情来赞美祖国、歌唱未来;征文比赛、演讲比赛等,同学们激情奔放,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赞颂祖国的强大、畅想美好的未来;艺术节还开展了书画展(书法、绘画、纸版画)、科技作品展(手工小制作、电脑小报等)等多个项目的活动,是我校素质教育成果的一次大展示。
通过几年的办学实践与整合,学校围绕艺术类课程这一核心,努力构建了符合艺术教育的规律的活动课,逐步形成了初中艺术类校本课程的结构,为学生营造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 一校本课程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初中生基础素质的综合提高;更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能力的提高。
四、加大投入,创设优雅的育人环境
环境建设不仅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尺,也是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我校十分重视通过美化校园环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今年,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打造“亲近圣贤”校园文化,建立文化走廊、设置主题文化墙;形成“仁爱尽责”行为文化;丰富“《我的〈论语〉》”校本课程,晨诵午读暮省,形成广有书香特色。
为确保艺术特色教育的实施落实,我校投入了大量资金,专门建立了艺术教室,这里有“三友轩”——学生泥塑室,“三乐斋”——学生剪纸室,“三雅居——学生版画室”,“三行屋”——学生论语诵读室,广中的学子在这里尽情放飞思绪,任意地挥毫泼墨,刻版画、唱古乐、习泥塑、悟剪纸,插上想像的翅膀,让情感驻足心灵,一幅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地球,崇尚自然的版画作品就在这里作出。学生的作品有很多曾在省赛、国赛中获得金奖。
对专用教室、器材、教学需要的各种教具均配置齐全。学校现有多个艺术专用教室,并按要求为艺术老师配备了电脑、数码相机等专用器材,每年的艺术经费投入,确保了艺术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五、喜迎硕果,增强品牌意识
课堂艺术教育教学的有效实施,为我校艺术教育工作打下深厚的根基。学校每年都开设艺术类兴趣小组8-10个以上,活动计划落实到位,且重点定时、效果显著,其中我校的太极拳、健美操、大合唱、论语诵读等在县文化艺术节评比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校的泥塑组、剪纸组、绘画组、书法组也常常以各种形式进行全校讨论交流活动,并多次在国、省、市、县范围内分获一二三等奖。学校每学年举办艺术节,参与人数均为100%,并定期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在保证普及的基础上,我校的艺术教育、艺术节力求创新,具有特色。
每年我校还承办镇级艺术比赛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市、县的各项艺术比赛,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1、学校荣誉:我校舞蹈《魅力广中》获市初中组声乐类三等奖;我校的合唱队在县中小学生体育艺术节精品团队展评中被评“百优团队”;表演“快乐的花仙子”荣获市二等奖;课本剧《校园和风》荣获县二等奖;我校的太极拳队在宝应县中小学生体育艺术节精品团队展评中被评“百优团队”;我校的健美操在县中小学生体育艺术节获县三等奖。
2、教师荣誉:是我镇艺术骨干教师,他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均获得了很好的成绩。其中老师的论文《试论初中美术课的地位与作用》市教师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二等奖;老师在省“庆六一,迎国庆”少年儿童书画大赛中荣获优秀指导奖,在国家级“我爱新农村”少年儿童画大赛荣获优秀辅导奖;在市“运动情”才艺大赛荣获大赛优秀指导老师。,老师在县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节比赛中,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万磊、陆平刚被评为“运河情”市第二届中小学生体育艺术节才艺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3、学生荣誉:我校的版画《流泪的小鸟》入选“绿色环境.健康家园”全国少儿版画作品展;我校同学作品《欢乐大过年》获“我爱新农村”全国少年儿童画大赛二等奖,、同学作品《风筝》《包粽子》获“我爱新农村”全国少年儿童画大赛三等奖,、同学获优秀奖;同学的藏书票作品获全国中小学师生藏书票三等奖,获展览优秀奖,有4名同的藏书票入选本次展览;的《风筝》荣获省第三届中小学生一等奖;高远和衡婷婷在省“庆六一,迎国庆”儿童书画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同学获初中绘画类入围奖;、的《童戏》《钓鱼乐》获版画类一等奖;我校有五名同学获市中学组绘画二等奖;有3名同学在县“小荷尖尖”艺术节分获一、二等奖;有5名同学分获第三届艺术节县集中比赛的一二等奖;有五名同学分获县“迎奥运绿色行动”比赛中获一、二等奖。
一、农村小学大课间裹足不前的影响因素
目前我国的教育评价方式依然以学生的文化成绩为基本考核标准,大部分学校在减负的同时并未放低对成绩的关注。因此学校很难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体育教学、大课间活动和体育活动课中来,大课间活动就成为一种形式。考虑到农村小学生没有人辅导,因此更多的时间被用来辅导学生做作业、背诵,很多学校没有按照上级要求让学生进行大课间活动,如此因噎废食,我们的大课间活动在农村学校能有立足之地吗?任何一项活动都需要场地,大课间活动也不例外。学校的操场和器材是大课间开展的前提条件。2007年,我省对农村学校进行了四配套工程,免费发放了一批体育器材,最近还将原来的煤渣操场更换成了塑胶跑道。然而农村学校的操场普遍较小,面对所有班级在同一时段全部开展大课间活动,学生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其活动效果会受到影响。大课间活动要丰富多彩,不能拘泥于一种形式。单一的活动内容会让学生产生厌倦,活动也不会积极。因此学校在设计大课间活动时就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以趣味为主,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其尽情地活动,享受户外活动带来的乐趣。教师应放手让其活动,统一活动易束缚孩子。
班主任是大课间的具体组织者,多数班主任并没有体育或艺术特长,平日里需要管理班级事务,还要完成教学工作,再加之班主任自身性格差异和爱好的不同,并不是所有班主任都能带好本班级的大课间活动。要想大课间活动有声有色开展,学校势必增加体育和艺术专职教师。夏秋季大课间活动,要控制好学生的运动量,很多学校放羊式的组织活动,常常会让学生运动过量,造成学生全身大汗淋漓,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思想很难集中,这样一来就影响了下一节课的效果。因此我们也要解决大课间的运动负荷问题,使大课间活动不阻碍学习反而促进学习。
二、大课间活动的作用和意义
大课间活动有利于提高师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对于老师来说,参加“大课间活动”能更好地调节身心、消除职业倦怠。很多教师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很少有充足的锻炼时间,参加课间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工作压力。对于学生来说,在繁忙的学习中参加课间活动,不仅提高了身体素质,而且调节了紧张的学习气氛,放松了心情,有助于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极大地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在课间活动中,师生之间更容易通过平等的交流增进了解和信任,有利于消除师生间的代沟与隔阂,显著增强教育效果。可以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游戏比赛占据了课间活动的大部分内容,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合作意识、集体意识等优良品质,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体现。有利于抓好学校安全管理工作。学生来到活动场地后,活动空间增大、活动自由度增加,活动过程中存在着难以预料的安全隐患,仅靠班主任一人很难保证每一位学生的安全。如果更多老师与学生一起参与课间活动,将有助于校园安全管理工作。有利于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学生来到学校不仅是来学习还是来学校生活的。大课间活动也是学校生活的一部分,是其人生的重要部分,是学生终身体育不可忽视的起点。
三、推进大课间活动的举措
学校每学年开学时要做好大课间活动的相关宣传,要让全校师生先在思想上有个认识。班主任进班宣传讲解并进行调查统计最后汇总体育组,体育组根据各班上报内容进行分析制定各年级段大课间活动内容。低年级的小朋友协调性差、注意力不集中,针对这些特点,要求低年级学好广播操、武术操、校园集体舞(找朋友)、基本的队列队形以及适应低年级的体育游戏或者趣味游戏。中年级段的学生经过两三年的基本技能的学习,在各方面较低年级还是有所提高的。这个年级段会安排跳绳、踢毽、韵律操、队列队形、集体舞(阳光校园)、简单的篮球练习及游戏。就队列队形、跳绳和踢毽而言,难度也会相应的增加。高年级的学生拥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思想,只参加他们自己感兴趣的活动,男生喜欢打篮球、打乒乓球,踢足球等有竞争性的项目;女生则喜欢打羽毛球、跳绳、踢毽。所以在制定高年级活动内容时费了一番脑筋。高年级学生在技能方面还是需要进一步提升,把篮球(运球、传接球、投篮)、排球(传球、垫球)、跳绳绕8字、踢毽(盘踢)、集体舞(小白船)作为活动内容。
学校长期以课间操、大课间活动和队列队形为抓手,上好两课两操。定期举行体育活动,武术操、广播操、队列队形比赛、春季田径运动会、趣味游戏比赛、冬三项比赛……通过各项竞赛来促进和检查大课间活动,还将此纳入各班级的评比。大课间活动的正常进行还提高了学生体质。
大课间活动更好地为体艺“2+1”服务。长期坚持大课间活动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2项自身锻炼的体育技能。大课间活动,不仅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开展“体艺2 +1”活动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