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经济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提升我市工业化发展水平,做大总量、加快集聚”市委、市政府“十二五”时期实现全市经济进位赶超、跨越发展、绿色崛起的关键举措。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全市产业优化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力的肯定选择。特别在当前国际金融“后危机”时代,全球产业调整和技术进步步伐加快,国内产业梯次转移速度明显加大的新形势下,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培育壮大区域主导产业,引领区域产业整体转型升级,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稳定和扩大社会就业、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产业集聚(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离不开金融业强有力的支持和助推。同时区域金融业的继续、平安、稳健、高效运行,也离不开富有活力和继续竞争力的区域产业体系提供支撑。全市各金融机构都要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深刻领会市委、市政府决策意图,充分认识“做大总量、加快集聚”对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意义,以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把支持我市做大总量、加快集聚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金融工作的中心任务和调整优化信贷结构的着力点,进一步改进金融服务,加大有效信贷投放,为我市“做大总量、加快集聚”有序推进和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二、积极支持做大总量、加快集聚战略,加强窗口指导。
强化监测分析和调查研究,市、县两级人民银行要进一步加强窗口指导。为我市“做大总量、加快集聚”战略和经济金融协调健康发展当好参谋。要综合运用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利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信贷资金向产业集聚区倾斜。人民银行市中心支行将调剂一定额度的支农再贷款对产业集聚区涉农企业、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给予支持,对符合条件的集聚区企业签发、收受的票据和相关金融机构承兑、持有的票据优先料理再贴现。
三、加大产业集聚区信贷支持力度,突出支持重点。
依照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多把信贷资金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更好地服务经济结构调整的大局,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大总量、加快集聚”总体部署和要求,不违背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对产业集聚区建设的信贷倾斜支持力度,确保全市年内对集聚区企业贷款增幅高于全市各项贷款平均增幅、高于全市中小企业贷款平均增幅。
将这一区域打造成“优势产业的聚集区、加快发展的优强区、统筹城乡的实验区、绿色崛起的带动区”对带动经济发展,一是要重点加大对吉泰走廊区域内信贷支持力度。吉泰走廊承载了全市65%工业总量。建设吉泰走廊。加速工业化、乡村化进程,实现在中部崛起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市“十二五”规划,至2015年吉泰走廊要实现承载全市70%以上的工业总量,使其成为工业发展的第一增长极。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主动策应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吉泰走廊发展的战略安排,积极主动做好金融服务,符合国家信贷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加大走廊区域内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最大限度满足走廊区域内中小企业合理的信贷需求,确保年内走廊区域内企业贷款增幅明显高于全市中小企业贷款增幅。
没有重特大项目的突破,二是要重点加大产业集聚区重点项目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项目是产业集聚发展的支撑。就难以实现大企业的培育和大产业的集聚。全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都要把支持项目建设,特别是产业集聚区工业项目建设继续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继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对在续)建项目,要积极主动予以对接,优先安排和满足其正常的贷款需求,并按项目建设进度及时均衡掌握贷款投放,推动其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同时,新增中长期项目贷款也要向集聚区内工业企业倾斜。
全市将加快(深圳)产业园、电子信息及通讯终端产业基地、风能核电及节能技术产业基地、新医药及微生物农药产业基地、绿色农产品产业基地、低碳节能产业基地的规划建设,三是要重点加大对产业集聚区重点产业的信贷支持。十二五”时期。重点发展电子信息、医药化工、冶金建材、绿色食品、机械制造、新能源和新材料、微生物农药等“6+1支柱产业。为此,全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产业发展规划,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解掌握产业发展的前景,结合各自信贷投向重点,明确信贷支持的重点,确保重点产业发展的信贷需求得到最大限度满足。
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四是要重点加大产业集聚区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龙头骨干企业是区域经济的中坚力量。也是产业集聚区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要切实加大对关联度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高核心竞争力。要重点支持和推动龙头企业不时将一些配套产品、上下游产品或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进去,形成专业化配套企业,提升产品档次,支持将劳动密集型产品实行梯次转移,更好地发挥其在产品辐射、技术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中的龙头作用。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对其配套企业进行兼并重组,或引进战略伙伴,争取市外大型企业入股,实现企业的低利息扩张和裂变式发展。积极支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培育区域品牌,把企业品牌与区域品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提高品牌的知名度,使产业集聚水平得到新的提升。
积极引导和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五是要重点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信贷支持。要通过加大对工程技术研究、高新技术产业、高技术示范工程、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科技效果转化项目等方面的信贷投入。通过委托开发和联合开发、共建研发机构,不时突破关键性技术,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不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支持地方政府适度超前加快集聚区基础平台建设,六是要重点加大产业集群公共平台建设的信贷支持。要在规范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前提下。为企业项目入驻奠定基础。要通过对信贷资源的优化配置,引导和推动产业集聚区内同一类型或具有上下游关系的企业建立行业协会、同业商会、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物流市场、校企合作培训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等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有力的平台支撑。
四、更好地发挥金融在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和转型升级中的能动作用,加快金融创新。
通过改进授信业务流程及转授权或特别授权等,一是要不断创新信贷品种与服务方式。要有针对性地加强信贷产品和金融服务方式创新。要针对产业集聚区内企业集群发展的特点。实行差别授权和权限弹性管理,切实提高信贷工作效率。要积极研发适应产业集聚(群)发展的信贷业务新品种与金融服务新方式。对集聚区内部以产业链为载体或购销关联度高的上下游企业,可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实行整体授信,通过推广著名商标质押、仓储保全业务、应收账款质押等信贷业务新品种,将关联企业信贷资金供给进行通盘考虑与整合。产业集聚区内战略支撑产业、战略先导产业和战略基础产业上下游相关企业之间开展产业链融资,可选择好的环节实行贷款封闭管理等措施。对与重点建设项目建立稳定供应关系的企业,可开展订单融资。对因原材料和产品资金占压造成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可开展存货、供应链和应收账款质押等方式的融资业务。对产业集聚区内的产业龙头企业和大型建设项目的大额融资需求,可实行银行系统内多级联贷或按银团贷款的有关规定组成银团给予支持;对产业集聚区内的集群优势企业在资产并购、债务重组中的融资需要可发放资产(非股权)并购贷款支持。要积极引导和支持产业集群内企业在相互间购销活动中使用商业汇票结算。采取龙头企业、优势企业承兑,并背书转让使众多中小企业尤其是为大中型企业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成为最终的持票人,通过向商业银行贴现获得资金支持。鼓励商业银行在产业集聚区内设立票据专营窗口,提高企业票据融资效率。
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二是要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多渠道融资支持。积极鼓励、引导和培育集聚区内的产业龙头企业。加快上市步伐,充分运用现有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积极推动地方政府设立集聚区中小企业风险投资基金和科技创新基金。对于一些技术先进、管理运作良好的企业,产业基金要积极资助,择优扶持,使它尽早扩大生产,抓住市场机遇,快速发展壮大;对于具有投入多、风险大特征的高科技企业,可推动各级政府利用财政资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对企业进行直接融资,推进加快科技效果转化步伐。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培育发展守业投资、信托投资、担保投资等各类风险投资机构,通过培育主体,发展中介,创新市场化融资等工具和手段,有效疏通民间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的渠道和机制。通过实施积极的政策宣传和业务辅导,引导和鼓励产品有发展前景、业务经营好、资信优良的中小企业集群,加强协作与配合。积极推动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在银行间市场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或中小企业集合票据。
依托其核心企业,三是要加快推进多层次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积极推动政府充分利用集聚区合作资源。组建各种形式的信用共同体,不时健全完善贷款风险弥补和奖励机制,解决银企规模不对等、信息不对称问题,丰富融资担保方式。
加大对中小企业财务辅导的工作力度,四是要重视和加强产业集群中小企业信用培植工作。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银发[2010]193号)要求。坚持企业信用培植和信贷资金扶持相结合,采取“一企一策”等措施,加强定向辅导和培训,逐步提高企业管理的规范化水平和信用等级,为银企合作发明条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扎实推进中小企业生长计划和小企业培育计划,明确扶持重点,把中小企业信用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着力培育“新、特、优”中小企业和产业集群,建立良好的银企合作关系。
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大多数企业没有能渡过这次难关,许多小型企业都纷纷倒闭,有些大型的企业即便得以存活下来,也受到了不小的创伤。由于资金流动有限,企业不得不通过裁员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对毕业生的需求也减少了很多。这就导致了就业岗位减少和毕业生数量增加的矛盾,面对这一局面,用人单位不得不提高对毕业生的要求,技术水平高,专业能力强,毕业前获得高级技工证书的学生会成为他们择优录取的目标。在这样情况下,大部分技工类学校毕业的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加,连第一个门槛都迈不出去,怎么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呢,这就给技工学校的发展带来的很大的压力,也督促国家对职业教育这块更加的加大力度和投入。目前情况看,各个技工类院校的教学方面,给学生提供可实地操作实习的机会和空间小,部分学校虽然设立了机械加工专业,但学校连一台实习的机床都没有,学生的学习只限于“纸上谈兵”,对这样一个对要求实际操作量大的专业来说,想培养出好的技能人才,基本是不可能的。所以,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要想让职业教育走出困境,国家的支持和投资力度是重点。此外,各个技工类院校还可以自己联系有实习条件的工厂,签订双向合作协议,给学生提供动手实际操作的空间,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为国家解决部分职业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利用出国留学生回国创业的契机,引导他们为国家的职业教育出一份力
由于次级贷款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的经济出现萎缩,那些在国外的留学生迫于生活的压力,纷纷选择回国就业,于是引发了大量的海归潮流。西方国家在职业教育这块一直是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国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但这些留学生的回归,虽然会和国内的在校生争夺就业的机会,但也带来了一些先进的技术经验,国家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情况,让他们带动国内职业技工从业人员的深造学习,为以后的职业教育储备人才资源。
加强政府部门对地方职业技工教育的重视,改善原来管理
不到位的情况首先,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目前的社会经济体制还没有完善,大量生源期待留在城市工作和生活。城乡差距、就业机会、生活配套设置各地差距不一,导致大量的技工类院校的生源大多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省市,同时,经济发达地区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更多。因此,对于技工类院校毕业生而言,更多的人会倾向选择留在城市。其次,就业问题也是目前职业教育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学生学习都希望毕业后能找到好工作,但当看到花钱学了技能后,依然找不到工作,那就会对职业技能的学习和培训产生失望心理,这种现实结果的宣传对职业技工的教育培训是个严重打击。另外,我国在教育制度上的缺陷太大,一些职业院校在设置专业时不够新颖,没有可塑造性,通常学生只有学习理论知识,很少有实践,理论和实践没有充分的结合起来,导致很多毕业生在毕业之后,不能很快的适应工作环境。再次,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其重要原因在于当地政府对职业教育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没有将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的结合起来,从而导致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脱节。针对地方职业技能教育的实际情况,地方政府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起到什么左右,地方政府必须有个正确的认识。地方职业技能教育程度的高低,实际上直接影响着地方经济的发展,职业技能人才的多少,对地方工业,尤其是加工业的发展,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也能避免地方人才的流失。所以说,地方政府必须要提高对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视,加强对地方职业技能教育的管理,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腾飞创造良好的本地条件。
转变技工类院校学生对就业环境的期望和要求
统计显示,技工类院校毕业的学生在寻找工作时首先考虑是待遇好、工作相对稳定以及福利高等因素。从这三方面看,技工类院校毕业的学生在选择工作过程中比较注重福利的待遇问题和工作的稳定性。由此可以看出,他们对职业生涯的规划并不完整,看待问题不够全面,只注重眼前,缺乏可预知性。因此,技工类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就业指导的同时,也应注意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及预知前景的能力。其次,职业院校的学生在选择工作地点的时候往往会靠近沿海一带的城市,沿海城市就业面比较广,选择的机会比较多,但同时面临的压力也大。也有一部分职业学生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他们的就业会更多的靠父母、亲戚朋友的介绍,还有一部学生会选择自己学院所在地,因为学院多设立在省会城市,自己比较熟悉,具有较大的就业优势。针对职业技工学生就业观上,要引导学生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让他们更注重未来自己职业的发展空间,而不是选择待遇福利和好的工作地点和环境上来。
职业技工教育要让整个社会明晰职业教育的就业优势,转变过去注重基础教育的观念
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就业上是有一定的优势的,尤其是当今用工荒的频现,更体现了技能型人才的巨大需求缺口,不像普通高校毕业生一样毕业即失业,技工新生在刚进校门时,用人单位就全部预订。虽然就业形势乐观,但和国外的技工教育相比,国内的技工、技师培养仍容易被人认为只是当个工人而已,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更没有什么出息,和普通高校毕业的大学生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更不可能像德国、美国的高级技术工人一样能得到比大学教授更高的尊重和认可。所以,国家在职业教育这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转变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引导整个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正确认识,带领职业教育走出困境。
职业技工教育培训要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的领略知识的奥妙,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使其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时也吸收相关的知识。扩大实习基地的建设,在学院内部建设教学工厂,让学生在设备完善、环境逼真的场景中实际操作。技工学校也可以和大型企业联合,让学生下工厂,将真实工作环境当做教室,使其一边做,一边学,真正的实现教育和实践的结合,让学生与机器零距离接触,以便提技工院校毕业生的专业技术,这样不仅能提高初次就业率,还能更好的保持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技工类院校的教育要体现创新意识的培养
加大对技工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调查显示,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技工学校毕业的学生就业压力明显增加,这不得不促使职业院校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怎样去培养创新型人才呢,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技工类院校应开设相关的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相应的内容。(2)打破一些常规理论,让学生自由思考,运用反思法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3)结合创新实例,请专家或者是企业领导开展创新讲座。(4)课程教学还应该加强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所设置的专业课程也要符合当代学生的需求,而创业不仅能解决职业学院学生的就业问题,还能带动创业课程的完善。课程的形式也可以多元化,可以采用创业比赛、开座谈会、到企事业单位参观的形式。授课老师则可以聘用一些大企业的管理人员和负责人。
总结:
自今年9月份“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活动”开展以来,济源农商行克井支行积极组织、认真安排,围绕“普及金融知识、优化金融环境、服务经济发展”的活动主题深入开展该项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两个月来,该支行共发放金燕卡548张,金燕快贷通卡332张,卡余额上升558万元。有效地加深了辖区群众对银行金融知识的认知和了解,提升了群众对金融安全意识和风险认知能力,增强广大群众对金融产品的消费信心。为该行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李会玲)
农发行莒南县支行会计结算部提高业务素质
该行会计结算部采用自学与集体学习相结合,及时学习新制度办法、业务操作知识,并对上级行下发的《对账管理办法》、《检查辅导流程》等征求意见稿及时组织部室有关人员讨论提出建议,从而大大提高了部室人员的业务素质。
(魏茂树)
禹城联社服务小微企业发展
近年来,山东省禹城联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扩大业务范围,强化信贷保障,增强服务功能,全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截至2012年9月末,该联社已与180余家小微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贷款余额达11.7亿元,扶持领域涉及农副产品加工、生物制药、化工建材、装备制造等特色产业,有力助推了小微企业的发展。
(马超 季海)
农发行商河县支行多措并举促全行和谐稳定
为确保党的十期间全行和谐稳定,为党的十胜利召开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商河县支行通过全面落实各项措施,全力以赴实现“六个坚决防止”的任务要求,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 (苏红)
农发行莒南县支行加强会计基础管理效果好
该行高度重视会计基础管理工作,进一步增强合规操作意识,严格按照制度规定办理业务,把好柜面审查关,重点加强企业信贷资金支付和内部财务收支合规性的审查,有效防范了资金风险。
(魏茂树)
禹城联社银行卡覆盖率达38.24%
今年以来,山东省禹城联社通过强化宣传、细分客户、优化环境等措施,实现了银行卡业务新突破。截至10月末,今年新发行银行卡75742张,发卡总量达187376张,覆盖率38.24%,居全市第一位。 (张春涛 张洪海 季海)
农发行商河县支行五举措扎实推进后勤“三好”活动
该行本着立足实际、讲求实效、提高质量、提升形象的原则,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扎实开展了后勤“三好”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后勤服务水平的提高。 (苏红)
省行营业部银行卡特色支行实现发卡存款双丰收
截至9月30日,省行营业部银行卡特色支行新发卡83106张,排名省行第一,新增发卡12145张,排名省行第一,储蓄存款较年初增长9800万元,提前完成营业部任务,单点行排名前三,对公存款日均1.4亿,完成营业部序时任务的191% ,实现了提升竞争力改革以来的发卡存款双丰收。 (苏梅兰)
禹城联社努力做好十维稳工作
山东省禹城联社认真落实省联社、办事处关于做好十期间稳定工作的各项部署,运用“加减乘除”工作法,积极化解矛盾纠纷,维护金融秩序稳定。“加”强流程建设, “减”少问题总量, “乘”十东风,消“除”矛盾根源,有效避免了“重信重访”问题的发生。 (王英明 张洪海 季海)
王屋支行实现定期存款稳步增长
自从央行调整存款利率以来,济源农商行王屋支行抓住这个有利契机,精心挑选出一些温馨提示语,制作成宣传横幅120余条,分別悬挂于王屋支行辖区内近43个行政村的显著位置。既丰富了山区百姓的节日生活,又提升了社会形象;增进了客户对济源农商行金融产品的了解,与客户零距离接触;既促进了业务的有效增长,又服务了一方百姓。从而使整个王屋山区的定期存款稳步增长,截止9月底,王屋支行定期存款余额较年初增长1000万元,占全部储蓄存款余额的60%。 (王利君)
【关键词】文化产业;金融支持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049-02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日益交融,文化的经济功能和经济的文化含量越来越密不可分,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国家文化水平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文化产业已成为许多发达经济体的重要支柱产业。如,美国占经济总量7成以上的现代服务业的主力是文化创意服务业,其产值约占GDP总量的25%,日本的文化产业占到GDP的20%,欧洲国家的文化产业平均占到GDP的10%―15%。目前世界文化市场份额中,美国占43%,亚太占19%,其中日本占10%,韩国占5%,中国与其他亚洲国家仅占4%。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也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关研究表明,到2015年我国文化产业产值规模将从2010年的1.1万亿增加到2.75万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比例将由2010年2.75%增加到5%以上,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从3000美元向6000美元迈进时,民众的文娱类支出比重会显著上升,文化消费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我国人均GDP在2011年末达5400美元 ,但目前居民文化支出总量不到1万亿美元,与中等收入国家应达到的4万亿美元文化消费总量相比差距明显。所以,不论是从产出能力还是消费能力看,我国文化产业增长潜力巨大,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战略意义进一步凸显。
一、我国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情况
从各地方看,一般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政府搭建平台,促进文化项目和银行资金有效对接。
一是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纳入专项资金扶持范围的项目,通过贷款贴息、贷款担保、项目补贴等方式,给予企业资金扶持。其中,贷款贴息为主要扶持方式。二是建设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投入使用,在线受理贷款申请、产权交易、补贴申报、文化类无形资产评估等业务,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文化企业融资时遇到的可供抵押实物少、无形资产评估难、抵押变现难、抵押担保信用程度低等问题,为金融机构处理文化类无形资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通过组织银企洽谈会构建文化产业项目融资平台。通过召开银企洽谈会,积极为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搭建服务平台,推进银行与文化企业之间的合作。
(二)拓宽金融服务手段,提供契合文化产业需求的专业服务。
一是签订合作协议,政银合作助力文化产业发展。二是创新信贷产品,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三是改善支付环境,大力提供POS机收单、工资服务。大力改善文化旅游景区和农家乐旅游景点的银行卡受理环境,在文化旅游景点增设营业网点和自动提款机等设备,不断加强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积极为文化旅游企业提供票据贴现、资金结算、现金管理等综合金融服务。
(三)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扶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家及地方扶持政策的不断加强,民营资本进军文化产业势头强劲。以山西省为例,据统计,近3年山西省民营资本投入文化产业资金达425.5亿元,其中,投入文化旅游产业资金326.3亿元,投入动漫、工艺美术、影视制作、广告印刷等其他文化产业领域的资金近100亿元。2007年以来山西省新评定的34家4A级景区中,以煤焦企业为投资主体的景区数量占到了五成。
二、制约金融支持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信贷准入条件高,文化产业贷款总量偏小,贷款增长与企业贷款需求存在较大缺口。
文化产业项目贷款大多属于中长期贷款,金额大且回收期长,金融机构对此类贷款实行了严格的贷款准入。如工商银行总行规定信贷重点支持对象为中国饭店业民族品牌前20强、国际饭店集团在华前20强以及经济型饭店市场供应前10强投资或管理的联号、连锁饭店等,而地方性旅游行业的酒店、住宿因风险较高,一般属于限制进入的行业。农业银行总行规定对AAA级以上旅游行业标准和项目资本金比例在20%以上的客户才予介入,且要求与信贷安全关系并非密切的各种证件缺一不可。严格的贷款准入制约了信贷资金的支持力度。
(二)文化产业信贷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较慢,投向比较单一。
当前,文化企业资产组合中有形资产少、无形资产多,缺乏可供用作银行贷款担保的固定资产。据调查,当前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主要还是担保、有形资产抵押等传统信贷方式,在知识产权、著作权、版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以及其他配套金融服务方面仍显不足。
(三)文化产业信贷风险控制有限。
当前,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产业布局较为分散,产业竞争力不强,盈利方式不确定,具有鲜明的“轻、薄、短、小、弱”等特征,增加了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信贷风险。相比传统工商企业,文化产业发展前期成长阶段的风险难以把握,许多文化企业以项目方式运作,一般不具有连续性、关联性和同质性,未来收益预期、风险评估难度大,无形中增加了信贷风险。
关键词:信贷支持;特色产业链;信贷有效需求:金融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13)06-0056-04
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做好新时期金融工作,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从现阶段金融服务的渠道和特征看,金融信贷支持仍是欠发达地区金融支持的主要方式,而实体经济的客观载体则是地方各类企业、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链。为此,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点就应集中在地方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等领域。
一、朔州市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链发展状况
朔州市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以煤炭、电力乳品、陶瓷四大传统支持产业和以循环化、低碳化、生态化为目标的新兴产业链共同发展的多元化产业体系。在传统产业方面,煤炭产业占绝对支柱地位,2012年,全市共生产原煤20691万吨,在全国排名第三,对全市经济的贡献在70%到80%之间。全市共有发电企业18家,总装机容量783.1万千瓦,其中煤矸石、风力、光伏等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322万千瓦,占41%。2012年,朔州市电力行业共发电264亿度,发电量名列全国第一。全市共有陶瓷生产企业51家,2012年生产日用陶瓷6.06亿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6%,占山西省总产量的80%,成为全国重要的日用瓷工业基地。全市共有规模以上乳品企业9户,拥有44条液态奶生产线,生产能力近50万吨。2012年全市乳制品产量完成26万吨,完成工业增加4.46亿元。在新兴产业链方面,朔州市紧抓被确定为全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这一省内独有政策机遇,依托和引进大企业、大集团,重点打造了粉煤灰一氧化铝一铝制品、煤一煤矸石一新材料等6条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链。目前,已建成朔州市神头粉煤灰综合利用示范园区,启动建设了金海洋“双500亿”循环工业园区、平朔“双千亿’’循环工业园区等多个新型工业基地。2012年。全市支柱行业累计完成增加值558.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的比重为98.8%,拉动全市工业增长16.9个百分点。
二、金融支持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链对接效益分析
(一)信贷支持支柱产业总体状况
近年来,朔州市金融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2年,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81.2亿元,比年初增加109.5亿元,增长40.3%,增速同比提高10.7个百分点。在信贷资金规模不断增加的同时,朔州市积极引导信贷资源投向支柱产业,始终保持对辖内大中型企业的合理信贷规模,且在利率政策方面有所倾斜。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朔州市规模以上企业贷款余额为240.5亿元,比年初增加43.67亿元,占全市企业贷款总余额的63.0%。投放支柱产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8.3%,低于全市贷款加权平均利率2.3个百分点。
(二)信贷支持特色产业链的创新做法
1.用好用活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农业产业化。一是发挥再贷款政策的导向作用。利用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引导农村信用社和村镇银行创新贷款模式,优化信贷结构,增加农业循环产业信贷投入,尽力满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2013年1-5月,已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4.26亿元,直接带动全市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投入支农资金达35亿元,有效支持了本地特色农产品、农业经济园区的大力发展。二是完善贴现和再贴现管理,在积极稳妥地发展商业承兑汇票业务,提高银行本地企业票据贴现贷款的同时,畅通再贴现业务通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1-5月,已累计发放再贴现11925万元,有效支持了涉农中小企业特别是农业循环企业的发展。三是加强利率市场化建设,充分发挥贷款利率差别化定价机制优势,引导银行机构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利率手段,区别对待,实行差别利率。对发展循环产业和符合经济转型发展的企业,适当扩大贷款利率下浮水平,减轻企业财务负担,增强企业发展活力。
2.加大创新,鼎立助推工业园区建设。2012年,朔州市循环工业园区内项目和企业获得贷款支持63.75亿元,占人民币新增贷款的64.77%,工业园区中有40%的项目得到了贷款支持,为确保经济转型资金需求足额到位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全市各银行业机构积极运用新的融资产品支持循环工业园区建设力度不断增强。2012年,辖内交通银行发展煤炭企业循环产业大型设备融资租赁业务9.4亿元,招商银行发展黄金租赁业务0.3亿元;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发展国内保理业务余额达到9.8亿元,较年初增加5.1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循环工业园区内企业发展:部分银行机构发展订单和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业务的积极性增强,已取得了新进展、新突破。同时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步伐加快,辖区山阴县作为全省首家资本市场试点准备筹建私募股权基金,加大对循环产业企业的融资支持。上市工作推动机制逐步完善,三元碳素、诺成制药、古城乳业和玉龙集团上市融资步伐加快,目前,三元碳素上市融资和山阴县筹建私募股权基金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
3.不断掀起银企合作共赢的新篇章。为了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导向效果,推动地方经济建设,帮助银企获取更多合作共赢商机,人民银行朔州市中心支行主动在政府、银行与企业之间牵线搭桥,先后开拓了多个银企合作的新平台,取得了良好效果。2012年1月,人民银行与市金融办联合牵头举办了“四化一体东部新区”建设银企对接会,落实贷款14.35亿元。2012年6月份,人民银行朔州中支又牵头举办了朔州市银保企洽谈会,以循环经济产业为主的16家企业共获得2.08亿元贷款授信额度。2013年4月,人民银行、市金融办等相关部门组织市级银行业金融机构与辖区农业大县应县重点项目进行对接。达成了9亿多元的贷款意向。
4.引导并有效利用民间和外部资金满足区域经济需求。一是将小额贷款公司作为正规金融的重要补充,积极发挥其积聚民间资本、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规范民间借贷利率的重要作用。截止到2013年5月,全市已成立小额贷款公司73家,注册资金41.14亿元,贷款余额达32.69亿元,较年初增加1.53亿元。小额贷款公司的快速发展,为辖区小微企业融资开辟了新的通道。二是加强诚信建设。吸引域外金融支持当地经济。近年来,包括朔州市政府、人民银行以及相关部门立足实际,积极作为,高效履职,多方推动,精心培育,在优化金融生态上着力,在打造诚信朔州上落脚,推动形成了区域“金融洼地”,吸引了大量异地信贷资金注入朔州,为支持本地企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朔州市内企业异地银行贷款余额达到100多亿元,其中60%支持了全市循环产业发展。
三、金融支持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潜在风险
(一)对信贷资源的有效需求不足
当前,对信贷资源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企业、银行和政府三个主体对有效性的把握不准上,一是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与信贷需求不匹配。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普遍偏低,产品同质化竞争明显。在经济上行时,过分依靠高杠杆率操作,依赖银行信贷资金,导致信贷资源“脱实向虚”。在经济下行时,极易诱发资金链断裂,出现链式反应,最终影响到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二是金融机构的嫌贫爱富特性影响信贷资源投放的科学性。在风险和逐利的双重作用下,受煤炭行业不景气影响,银行将重新划分其优质客户圈,可能限制原有优质企业,如煤炭及其上下游产业链企业信贷额度,或者直接提高其融资利率,造成部分支柱企业融资成本持续上升,可用资金减少。据笔者调研,目前,辖内部分支柱和中小企业融资平均成本在15%左右,大约较去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三是粗放式的政府管理行为助推了虚假需求的出现。当前,不少地方政府片面地认为,经济增长速度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和资源的占有量。因此,金融资源成了地方政府关注的焦点,并积极介入金融资源的配置中,采取不同手段干预本地商业银行,以帮助政府重点项目或企业获取金融资源,至于企业是否真正需要这些金融资源以及这些金融资源投放到这些企业后所能带来的效益,地方政府并不十分关心。与此同时,真正需要资金支持的企业可能由于没有获取政府支持而陷入融资困境。这种错位的引导不仅大大降低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还加大了银行信贷资金的风险。
(二)金融改革依然不能满足实体经济需求
一是新型金融组织同质化倾向值得关注。近年来,地方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健全,先后出现了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组织。通过几年发展,其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明显提升。但是。这些机构经营过程中的同质化现象应引起重视,主要体现在机构设置上偏好县城以上的城市区域,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趋同,业务流程方面也存在趋同,这与新型金融机构设立的初衷出现了偏差。例如:部分设立的村镇银行完全照搬农村信用社模式,在信贷结构和发展方向上与农村信用社逐渐趋同,二者很可能从互补关系发展到竞争关系。二是金融机构实际创新效率有待提高。金融创新的目的,本来是为银行增加收入、减少成本、降低风险,是为不断满足广大企业和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但国内一些银行开展金融创新的初衷只是为了提高知名度、抢占市场,而忽视了盈利能力的提高,在创新过程中只求规模不讲效益,一味求“新”求“鲜”,致使一些创新活动表面上红红火火,但实际上赚了吆喝赔了钱。例如:朔州市很多银行业金融机构都把成立中小企业信贷中心作为一种创新,把其放在宣传金融创新的显著位置。但据部分中小企业反映,中小企业信贷中心除了集中受理中小企业贷款外,在企业最关心的业务准入门槛、受理进度和贷款利率等多个方面都没有比其他贷款业务有明显的创新之处。这种只注重外壳的金融创新,对金融支持地方实体经济的作用微乎其微。
(三)实体经济潜在风险凸显新特征
一是产业链下游风险向上游延伸。以煤炭行业为例,风险从煤炭产业链的销售末端传递至装备制造等产业链上游,同时还影响着像煤化工等新型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另外,建筑行业的下游客户,受我国房地产调控影响,普遍出现资金紧张现象,风险亦逐渐传递至新型材料生产商,这将给正在起步中的朔州循环经济带来致命打击。二是中小企业风险向大中型企业扩散。受经济下行风险影响,中小企业受资金成本和市场饱和的双重约束,频频出现资金链断裂和倒闭现象。而大型企业亦难受成本和市场的压力,出现市场萎缩和成本上升风险,最后可能演变成行业风险。三是支柱产业将面临重新洗牌风险。随着国家新能源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朔州传统支柱产业火电项目的优势将不复存在,火电企业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淘汰风险,从产业链角度来看,煤炭行业等相关行业也将面临调整,朔州整个支柱产业结构很可能发生变化,不可控风险因素将增多。
四、进一步探索金融支持的有效途径
(一)贯彻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努力解决信贷资金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一是深入学习国家金融方针政策,保持货币信贷合理适度增长。当前,朔州市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较长时期内继续保持信贷适度增长是支持实体经济较快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人民银行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能,重点做好金融风险的“监测——报告——提示”制度。二是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按照“盘活存量、优化增量、调整结构、扩宽渠道”的原则,加大朔州市综改试验项目建设。并针对当前信贷有效需求不足问题,应在充分调研企业的生存状况的基础上,合理引导信贷资源投向具有发展前景、行业特色和区域特点的领域。对产能过剩、同质化、高能耗的企业应遵行自然法则,确保有限的信贷资源投向实体经济的真实有效需求。
(二)发挥政策的联动效应,积极培育实体经济科学发展的能力
一是加强区域政策的联动作用,全方位的服务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政策支持同样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没有任何一项政策可以起到单独决定作用,货币政策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我们发挥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与土地政策的联动作用,加强政府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强联合小组的建设,谋划企业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二是培育、引导实体经济走向科学发展的可持续道路。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发展观念,走向集约式的发展道路;其次,是要提升广大中小企业主的自身综合素质,树立良好的企业发展观,提供中小企业自身的活血、造血能力。只有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做到实处,政策支持才显得药到病除,否则便是风险扩散的助手。
(三)鼓励工作和金融产品创新,努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成效
一是加强监测,掌握市场需求和融资结构。社会融资规模是继货币供应量后又一重要指标。能更好的反映区域的资金状况和使用效率,已经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但仍存在继续探索的空间,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协调,提高创新力度,更好的服务地方经济。二是继续创新发展金融产品。为企业提供多渠道融资支持。金融机构应立足地方实际,根据地方经济发展设计出适应企业、居民不同需求的金融产品,实行差别化服务;注重自身特色发展领域,要建立相应的品牌优势,倡导自主原创性金融创新,兼顾借鉴吸纳性金融服务创新,从本地市场环境、目标客户特征和需求出发,开发有本行特色、符合自身经营特点和长期发展目标的金融服务产品。
关键词:金融经济力;包容性城市化;均衡型城市化;城市化模式
Abstract:Inclusive and equilibrium urbanization are the new modes and strategic orientations in China’s deeply urbanization processing. As the core of modern economy, financial economic power is the power to coordinate all kinds of new urbanization modes to express combination benefit:it committed to equilibrium type of urbanization to highlight its efficiency attribute,appealed to inclusive mode to reflect its fair attribute,merged inclusive and equilibrium and took into account efficiency and fair. By discussing financial economic power,inclusive and equilibrium urbanization,to explore new perspective of using modern finances to solve urbanization issues.
Key Words:financial economic power,inclusive urbanization,equilibrium type urbanization,urbanization mode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10-0019-07
一、引言
随着经济、金融在宏观、中观、微观层次日新月异的发展,二者互动关系日益凸显且不断强化与动态拟合,并逐步呈现出随场域差别而时空演变、发展的格局。在国家层面,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映射出宏观金融与货币金融政策发挥效力的身影;在区域层面,由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组成的发育程度不同的金融体系正优化或阻滞各地理及行政单元的资源配置;具体到城市,作为“市经济”要素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市场正通过支援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来振兴“城经济”,这是推进城市化经济运行的动力因素。除场域层次外,金融还从时间、体制等维度作用于国民经济巨系统、区域经济和城市经济子系统,其作用力在金融体系发育形成金融产业集群、中介以及完备市场的过程中,呈现出金融集聚力、中介力、辐射力等空间形态并通过发挥其正、负内部或外部效应以推动或阻碍处于各运行阶段的城市经济运行。诚然,金融与经济关系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栋,它们主要基于虚实经济、经济学对金融问题的发现、金融发展理论、区域金融、金融地理以及空间金融等理论视角,争论于金融与经济究竟是需求拉动还是供给推动亦或交互作用关系,通过研究金融运行阶段、功能以及空间形态等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具体影响,深入诠释这种作用的大小和正负方向。毋庸置疑,上述成果从不同视野探讨了金融与经济运行的关系,涉及面之广、具体问题之多、研究方法之复杂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二者关系的复杂性。但纵观始终,金融对经济任意一种形式的作用方向与强度都能够概括地用具备大小和方向的金融经济力来诠释,它是对以往研究的高度抽象与概括、深入与细化。相似的,在城市化领域中用金融经济力能够描述金融对城市化的作用,其间接成果主要涉及金融支持与城市化发展、城市化的投融资困境与投融资体制,而尚未出现直接论及因城市化转型而产生的激励城市化选择新模式、调和并促成新模式实现的金融经济力的文献,这不仅为论文提供间接借鉴,更提出其研究方向与现实要求。
二、金融经济力:概念及形态
(一)金融经济力的概念及其内涵、外延
金融经济力是一个崭新的概念,现鉴于研究范围而作出如下定义:金融经济力泛指能够作用于并能够使经济蛋糕增大的、有效率的成长性金融活动对经济运行所产生的正向作用。观其内涵,金融经济力为虚拟性金融对经济运行有效的正向的作用。解其外延,首先依不同评价标准划分的有效率和无效率两种类型的金融活动分别作用于经济会产生不同效果。其次金融活动是金融经济力的主体,其外延包括金融要素、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发展水平、金融企业或产业的空间形态与布局。经济运行是受体,在不同划分标准下不仅包括本地与异地经济、国民经济、城市化经济、区域经济,还包括城市化、城市系统、社会体系等。再次,在效率层次上金融经济力是有效推动经济运行的金融活动。在空间维度上,有效的金融活动既能够对本地经济增长发挥乘数效应与辐射效应,也能够随虚拟经济的灵活流动而向区外扩散与辐射,这种区外辐射将产生溢出效应。因此,金融经济力具有体制和效应两种作用形式,前者囊括市场和政府作用渠道而后者则包含内部性和外部性。进一步的,金融经济力因起效领域和协调对象不同而兼具效率属性和公平属性。这一概念外延固然广阔,但论文研究范围却是金融对城市化及城市化经济运行的正向作用,即有益于协调城市与城市化关系、促进二者可持续发展、调和包容性和均衡型城市化新模式的金融经济力。
(二)金融经济力的形态
1. 金融运行曲线。如果说金融经济力的主体是具有正向效应的有效率的金融活动,那么要真正理解这一概念就必须厘清哪些金融活动有效率、哪些无效率,然而金融虚拟性为这一判别过程笼罩了神秘的面纱。诚然从现实角度识别相比于从理论视角划分更加困难,但从理论上认知即便过于理论化也能够贡献于现实研究,故而借助于发展经济学对经济运行过程的理性描述,将(广义)金融由产生到强大的过程分为金融增长(量性)、发展(质性)、成长、包容性成长四个阶段,依照各运行阶段金融活动质性发展比例多寡将有效率的金融活动在理论上划分出来。具体来讲,金融在每个运行阶段都体现出质性发展与量性增长不同比例的组合:在从无到有的量性增长阶段,金融活动大规模扩张,由金融增长速度带来的边际收益大于质量提高带来的边际收益,质性发展需要建立在量性增长基础上;在质性发展阶段,源于上一阶段对社会资源的快速虹吸引致资源刚性瓶颈凸显,在不影响其他领域发展的条件下无力继续支撑金融量性增长,故增长比例缩减、速度放缓,应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确保质性发展;成长阶段的金融“量”在完善的金融结构与功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环境中迅速扩张,这种扩张相比于上一阶段粗放型增长更突出集约性,金融活动在规模和质量上均有所突破;在包容性成长阶段,质与量按照协调的比例协同发展。在金融市场进一步完善的同时,包容性普惠型金融服务和机构的诞生调节了金融运行中的非包容因素。如果说非包容金融是一种不公平的金融运行模式,那么包容性成长型金融突破这一瓶颈的过程也是“金融力”在初次调节重效率的基础上,通过再次调节实现公平的过程。由此可见,金融结构优化、市场完善的质性发展是金融效率提高的重要条件与表现。因此一般来讲,金融运行在量性增长阶段、质性发展阶段、质与量协调成长阶段和包容性成长阶段的效率依次提高。
如图1:纵轴G表示金融增长,是金融量性成长的方向。横轴D表示金融发展,是金融质性成长的方向。具体来讲,A为坐标直角平分线上的点。以A为界,在曲线1上的点向曲线6运动形成轨迹的纵坐标高于横坐标,反映金融量性增长快于质性增长。连接原点与A点所呈现的斜率较大的凸弧,揭示了金融运行过程的量性增长阶段。金融在量性增长阶段的量性成长快于质性成长,金融活动、要素、市场及资源规模迅速扩张但结构简单或发展缓慢。这一增长如果超过金融体系所能吸纳范畴(假设为曲线6),就会激发对以金融结构调整为表征的质性金融运行需求,因为建立在非质性成长基础上的量性增长将导致资源配置失调。金融向高水平推进,表现为曲线2的下半弧较曲线1的下半弧向更高水平发展,在曲线4上用AB弧表示质性成长快于量性成长的金融发展阶段。随着金融结构与金融量进一步匹配、协调,金融成长体现为建立在更高发展水平上的量的积累与扩张(表现为曲线3),在曲线4上以弧BC表示。可见,BC阶段即金融成长阶段的量性增长较质性发展阶段的量性增长速度更快。在曲线3的下半弧,质性成长与发展将引发新一轮的量性需求,金融资源、金融工具、制度、市场、组织等有待于扩容。假设曲线5是一条临界线,曲线4上C点以右的半弧为质与量高速成长阶段,称为金融包容性成长阶段。可见,曲线4刻画了包含四个阶段的金融运动轨迹,而曲线1、2、3则描述金融在各运行阶段的质性、量替成长形态即金融运行轨迹的本质。
2. 金融经济力曲线。金融的社会根植性决定其不可能脱离受体而独立运行,当金融作用于且受制于经济而产生金融作用力时,它的效率以及这种作用力能否被称为金融经济力将被重新考虑与定位。经济与金融既独立按照各自的轨迹运动又因一方需求而结合发展,在经济第一性条件下金融不断满足经济增长与发展的过程也是其自身由增长经历发展最终至包容性成长的过程。金融运行的过程根植于何种经济环境之中呢?或者说金融经济力的形成机理如何呢?首先,经济运行描述以产值为表征的实物要素创造过程,而金融则更多表现为无实物依托的未经物质创造过程的虚拟性突发成长。如果这种成长与经济运行保持适度的协调性,即在经济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进行,则能够发挥金融正向作用成为金融经济力;倘若超出或滞后以致超越一定限度,就会激发经济泡沫造成资源浪费。这说明经济在为金融运行提供基础的同时也为其设置准绳以自主规避金融风险。其次,经济发展包括两重含义,一是经济领域的发展导致其他领域成长的结构变化,二是真实收入的增加扩散到所有经济领域的体制变化。从经济发展导致金融成长相融合的角度来讲,金融成长是经济发展结构变化的表现与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藏富于民的背景下,财产性收入增加引致的金融成长反映收入分配机制,是经济发展体制变化的内容之一。再次,经济发展从各方面演绎了金融时空演变的背景,只有把金融放在一个分成部分与阶段而不是整块不分阶段的经济环境中研究(包括各层次经济构成、不同场域),才能充分体现“分立”这一货币金融理论的本质,从而将金融经济力剖析得更加透彻。
假设图2描述的是金融作用于城市化经济运行形成的金融经济力曲线。纵轴G表示金融与经济量性成长的方向,横轴D表示金融与经济质性成长的方向。从同一顶点出发的三条斜线是发展程度不同的经济运行约束线,从左到右依次为城市化经济量性增长、质性发展和包容性均衡运行三阶段,分别与三条金融线切于A、B、C三点。倘若金融与城市化经济量性增长的时期大致相同,在经济与金融总量的供求基本相等时就会出现切点A这一均衡点,在除此之外的初期曲线1上的其他点中:代表金融量性增长快于经济量性增长的点(曲线1上半弧),揭示了由于非包容性制度、准入限制使资金或资源游离于城市化经济运行之外的城市化非包容现象;代表金融质性成长快于经济量性增长的点(曲线1下半弧),则呈现为金融深化进而对经济提出结构重组、产业升级、对城市提出扩张规模等需求。这种现象多发生于发达国家。如果没有金融深化带动经济质性发展这一过程,金融与城市化的发展将在这一阶段停滞。反之,当其发展到与金融水平相当的B点时将再次出现均衡。倘若达到非B点之外曲线2上的其他点,则将重复上述过程;最后,在C点同时实现金融与城市化经济的包容性发展,金融经济力引导并支持城市化突破非包容瓶颈。如果金融运动轨迹在经济运行任一阶段超过曲线5或6即经济所能承载、制衡与充分享用金融的量性增长与质性发展的界限,都将出现金融过度深化,从而完全脱离实体经济、并最终产生泡沫经济的隐患。不同的是前者由量性激增引起,而后者由质性演变而生。这里的曲线4反应了金融作用于城市化经济由非均衡态到均衡态再到更高水平的非均衡态、均衡态的过程,称为金融经济力曲线,它既是狭义上驱动城市化经济实现均衡、高效运行的新动力,也是广义上描述金融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运动轨迹。
三、金融经济力作用于均衡型城市化模式:侧重效率
前文述及金融经济力作用并受制于城市化经济运行,驱动城市化经济突破原有低效率运行阶段向效率更高的成长阶段演进。在理论上,城市化经济运行由非均衡到均衡的运行轨迹由金融经济力牵动得以实现,而城市化经济运行均衡态是城市化均衡的具体体现,可以说金融经济力推进城市化模式由非均衡向均衡实时转换,这也体现出金融经济力具有提高城市化模式效率的功能,反映其效率属性。
(一)金融经济力对城均衡的影响
城均衡是实现城市化均衡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城均衡型城市化模式的内核所在。了解城均衡的形成机理,有助于深刻理解城均衡型城市化模式。
1. 城均衡的形成机理。在经济学上“城”是负载有水源、交通、建筑、通讯、能源供给、废物处理、公共服务等基本功能的非农业生产用及其非农人口生活用的资本化了的特殊土地。城均衡态是城的供给与需求相协调的状态,城的非均衡态则是二者不相协调的状态。了解城的供给和需求首先要从经济学而不是社会学视角考查:“城”的经济运行的基本内容包括城市土地经济的运行活动和市政经济的运行活动。其中,城市土地经济以城市地租为主要内容,城市土地的绝对、级差和垄断地租是指自然、经济和社会禀赋各不相同的城市土地随区位变化而呈现出类型和多寡各异的土地价格,它随城市利益主体对不同区位和类型城市土地利用的竞争性程度来影响城的经济运行效率。市政经济活动是由城市政府承担的、以满足城市居民生产和生活需求的公共服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按照经济学对需求和供给的定义,城需求是指企业或居民在某一特定时期,在每一个城市地租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城市土地数量,购买力来自于收入。城供给是城市不同利益主体对城市土地及其负载物的供给,供给土地的货币价值用地租衡量,在不同地租水平上相同收入的购买力不同。可见地租是影响城供求状态的重要变量,是土地市场上调节各种需求欲望,使之与需求相匹配的核心要素。此外,城市地租也被看成是利息的特殊形态。在非农产业具有较高有机构成的城市,利息是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资本化了的城市土地所有者出让使用权所获得的流动性货币报酬。深层次理解城供求形成机理,有益于深刻探析城均衡结构。理解城需求形成机理的重点在于厘清生产性、生活性和投机性需求。其中,生产性需求是城市地租和城市产出的增函数,生活性需求是城市人均收入和城市地租的增函数,投机性需求是城市地租的减函数。
2. 金融经济力对城均衡的作用机理。城市土地是资产化了的土地,核心定价变量是利率。利率是城的经济运行与金融的结合点,也是金融经济力对于城均衡的调节点。城供求与金融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关系:首先,房地产市场既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的投机性需求的重要领域。投机需求激增、价格虚高引发的房地产泡沫本质上是金融资产价格超出价值而形成的金融泡沫的一种。其次,通常城市居民收入多用于消费、储蓄和投资金融工具。在金融市场发达的条件下,投资渠道便利一方面将引发投资热潮、提高个人的投机性需求,另一方面将降低贷款利率、拓宽融资渠道、提高企业的生产性需求。再次,加大金融支持尤其是拓宽金融服务覆盖面,不仅有利于改善市政服务供给,还有助于顺畅城市土地流转市场、理顺城市土地的供求。金融通过上述机制影响城供求结构,因此城的均衡分析理应加入与城的供给和需求都紧密相联的金融经济力。
如图3,R轴表示城市地租,U轴表示城市土地量,Us表示城市土地供给,Ud表示城市土地需求。在短期内,城市土地供给具有刚性,城均衡仅表现为城市地租绝对上升,这里的城市地租主要是区位型城市级差地租。在长期内,土地供给量随城市化进程和土地利用效率提高而增加,Us曲线右移至Us1。在更长的时期内,金融经济力带动城市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供给和城市规模扩张产生巨大的资金需求,而城市规模扩张又产生新一轮城市土地生产和生活需求,需求曲线由Ud1移动到Ud*。倘若该城市为大城市,城市发展水平已经很高且资源、服务承载渐满,无法提供与需求量相当的城市土地与公共服务,致使城供给曲线由只能由Us1移至Us*而不是更远,金融经济力引导“城”在更高的地租水平上实现均衡。这时城市地租上涨至白热化程度,高地租型城均衡模式实现。金融经济力具有推进城市化经济质性成长的能力,居高不下的城市地租缩减了城市发展空间,伴随金融包容性成长、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制度进一步完善,金融参与经济运行转移了各方主体对城市土地白热化的垄断竞争性投资取向,使土地得以与同样以利率定价的金融资产竞争发展,导致新一轮供求作用下城市土地的需求降低,城供给空间相对增大。如中图,当城供给空间增幅大于城需求空间增幅时,城市发展空间扩容,可持续发展有望实现,此时出现略低地租水平的城均衡。高地租水平和低地租水平城均衡模式都是金融经济力调节的对象。由于金融经济力独立运行以及与经济结合运行都存在由量性增长到包容性成长的效率提高过程,这一效率提高过程也是实现高效城均衡模式的调节过程。因此,倘若高地租与低地租型城均衡是在金融经济力量性增长阶段或者说其自身效率尚低的阶段产生,那么这两种水平的城均衡都是不稳定、不可持续的,城均衡也就未必有效率,图3右图中U才是稳定的高效率城均衡轨迹,它是城均衡的理想模式和长期运行趋向。随金融经济力效率提高而调节的不可持续的高地租型城均衡U1和低地租型城均衡U2必将向其收敛,因此金融经济力是实现可持续型城均衡模式的内驱力。
(二)金融经济力对市均衡的影响
“市”是由经济流量和方向、经济主体行为和交易结构以及相应的经济制度、组织和经济政策所表现的、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处于一定空间方位的买卖场所或市场交易中心。市的经济运行由三方面基本内容组成:涵盖国民财产和资源的国民财富再生产与再配置、国民收入运动、社会资金循环周转的经济流量方面;城市各利益主体的行为方面,包括生产者的生产与投资行为,消费者的储蓄、消费与个人投资行为,城市政府的消费、投资与转移支付行为;囊括以农产品为主的消费品市场、服务市场、以金融市场为主的要素市场、房地产市场以及产权交易市场等城市市场的结构方面。市的经济运行的均衡点即为市均衡,也就是说市均衡是对市的供求相等时市的经济运行所表现出来的均衡状态。其中,市需求是指对城市“非城”产出具有需求欲望并能够对其支付的货币量,包括消费者、生产者和政府对城市产品的消费、投资;市供给则指在城市市场上打算售出的非“城”的商品价格量,包括中间投入品的转化价值和要素投入的增加价值两部分内容,以利润、储蓄、收入等货币形式表示。当市供求相等时出现市均衡,能够实现市均衡的城市化模式称为市均衡模式,按效率不同细分为可持续的市均衡模式与不可持续的市均衡模式。金融经济力参与市的经济运行,改变市均衡结构。
金融经济力对短期市均衡的影响机制按照其作用形式中的效应形式分为内部和外部机制,不同作用类型产生于城市不同的开放程度。在内部机制方面,假设城市是封闭的,市均衡轨迹取决于初始状态下的市供求和金融经济力作用于城市内部所引致的市供求曲线的移动。如图4,纵轴I、S分别表示投资与市需求、储蓄与市供给,横轴表示货币形态的市产品。在城市化快速成长初期,较低的利率水映在金融市场上就是金融资产价格较高,反映在信贷市场上就是企业贷款利率较低。随着城市化优势的发挥,市的需求激增表现为左图中需求曲线由上一阶段的I2平移至I*。与此同时,较低利率带来较低的储蓄水平,投资市场中投资主体高预期的待价而沽行为导致利润积累不多,因此主要由储蓄和利润构成的市供给由初始水平S1经S2增至S*,市供给增幅小于市需求增幅,这一时期在金融经济力内部作用机制下形成的市均衡轨迹为C1。当金融处于包容性成长阶段、在金融集聚形成正向辐射力时,借助于城市间金融市场整合使得储蓄投资转化更为顺畅,市场区域内城市之间相互影响产生市需求空间大于市供给空间的市均衡类型C1。伴随金融经济力推进城市化进程和外来人口移入,下一时期市供给增长空间大于需求增长空间从而实现C2型市均衡轨迹(如中图)。金融经济力随发育程度不同对城市化进程作用的大小也不同,调节C1、C2向可持续型市均衡轨迹C收敛(如右图),可完成短期市均衡模式由不可持续向可持续的转化,可见金融经济力也是实现可持续型市均衡模式的内驱力。
(三)金融经济力对城市化均衡的影响
城与市同时均衡才是实现城市化均衡并且达到城市化经济运行的均衡点,形成城市化均衡模式。城市化均衡模式是最稳定的可持续型城市化运行模式,金融经济力驱动不可持续型城均衡和市均衡向可持续型城与市均衡收敛,最终达到城市化均衡态。在城市化均衡点上,表示城供求的变量如城市土地供求、城市地租价格、市政服务供求以及衡量市供求的变量如投资、储蓄均实现均衡,即各方利益主体对城与市的供给和需求行为均达到制衡而无改变意愿的状态。城市化均衡的实现意味着以此为内核的均衡型城市化模式的形成,它是指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化速度始终保持在边际聚集效益等于边际聚集成本的动态均衡点上。金融经济力是推进城市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协调并修正不可持续的市均衡模式、城均衡模式以达成可持续的高效、均衡型城市化模式的内驱力。
四、金融经济力作用于包容性城市化模式:兼顾公平
金融经济力作用于城均衡与市均衡,协调二者同时均衡达成城市化均衡态,体现了金融经济力属性的效率层次。然而均衡型城市化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行为均衡而非数量均衡,这就存在金融经济力调节不到的城市化领域与社会问题。
(一)均衡型城市化模式的政策盲点
高效的均衡型城市化模式固然是我国未来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现阶段城市化进程中由“非包容”引发的城市化矛盾却是政策无法触及的盲点。这些城市化矛盾包括:农业生产中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如城市基础部门虽然紧缺低水平劳动者却排斥农民工进城的“市民行为”之间的矛盾、低效率城市国有成分经济部门融资顺畅与高效率非国有成分部门缺乏融资平台之间的矛盾等等。上述矛盾阻碍了城市化可持续进程,推进城市化亟待诉求于包容思想。
(二)包容性城市化与均衡型城市化——互为补充
践行包容思想的包容性城市化模式是人口、环境资源、社会发展与经济增长高度协调的城市化。均衡型城市化诉求于包容思想,与包容性城市化在对立中寻统一。例如,城市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供给满足户籍居民需要而未覆盖外来弱势群体,就是非包容性城均衡状态,因此包容思想是实现质性城市化一般均衡的重要条件。在非均衡向均衡型城市化转型的进程中,存在诸多非包容现象与对包容性的需求,同样在实现包容性城市化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非均衡因素与对均衡高效发展的诉求。可见,均衡也是实现质性包容发展的必要条件。融合均衡与包容城市化模式的优点、拟合二者作用领域需要诉求于金融经济力这一与两种模式都相关的作用机制。
(三)金融与包容性城市化契合点——非均衡金融
金融运行非均衡状态是金融成长过程中的特有阶段,非均衡金融是指金融市场、金融制度与政策供求不相等,或金融资源分布不平衡等所有非均衡发展的多元系统组合体。从包容的角度来讲,非均衡金融未必是高效率的金融类型,它作用于城市化经济产生的作用力,它是非包容性城市化在非平等金融服务享用权利方面的体现,是包容性城市化模式对现代城市金融大力修正的领域。包容性城市化模式是非均衡金融实现包容发展的必然选择,金融经济力也是实现包容性城市化的驱动力。
(四)包容性成长型金融经济力——两模式的协调机制
从金融运行效率角度而言包容成长型金融运行效率最高,附加城市化经济运行条件后的包容性成长型金融经济力是最有效率的金融经济力。实践证明,均衡型城市化模式效益的发挥需融入包容思想,但二者无法简单统一。金融由非包容到包容的转变是驱动包容性城市化实现的关键动力,那么包容性成长型金融经济力能否协调两种城市化模式以最大化政策组合收益呢?理论上按照起效领域及效果,金融经济力的属性分为效率属性和公平属性:推动城市化均衡注重效率所实现的包容性均衡就是兼顾公平,金融经济力在反映自身属性的同时协调了包容性与均衡型城市化模式,是实现二者高效组合的策动力。在金融经济力作用下,传统城市化模式转变为具有包容性和均衡型内核的城市化新模式,城市化曲线也因外来金融冲击而变得更加富有弹性、效率和公平特质。
如图5,S代表传统城市化路线,S*代表加入新内核的城市化曲线,横轴表示时间和城市化发展质量,纵轴表示城市化率和城市化数量,城市化转型始于初期对质性城市化的渴求阶段。向两轴做垂线可知:在传统路线下,初期城市化的质与量成长均不明显,中期数量增长严重偏离于质量发展,后期数量减缓、质量稍微提高,实现城市化量质转换耗时较长;新型城市化模式下,虽然中期城市化增长速度慢于传统模式,但是质性成长比例却更高,为后期质与量协调发展、进而为城市高效发展提供较大空间,实现高质量城市化用时较短,包容与均衡模式的组合政策收益得以实现。
总之,与其说金融经济力是实现包容性与均衡型城市化的驱动力,倒不如说金融经济力是超越简单“力”的概念的一种金融作用于城市的高复合抽象机制。包容性与均衡型城市化是我国实现深度城市化的新模式。因此注重在相应城市化经济运行阶段,适时发挥城市金融经济力的调节效应是实现我国城市化高效、可持续运行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Wang E C. 2000.A dynamic two sector model for analyzing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growth[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9:223.
[2]彭卫民,任啸.虚拟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及影响[J].经济体制改革,2002,(1).
[3]李晓西,杨琳.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J].财贸经济,2000,(6).
[4]周莹莹,刘传哲.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展望[J].金融发展研究,2011,(4).
[5]王广谦.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金融因素及金融贡献度[J].经济研究,1996,(5).
[6]李汉东.一个金融和经济增长的两部门计量模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6).
[7] 熊鹏,王飞.中国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内生传导渠道研究——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实证比较[J].金融研究,2008,(2).
【关键词】低碳经济 金融支持 措施
所谓的低碳经济是指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指导,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饭等等以减少高碳能源(如煤炭、石油等等)的消耗、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确保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实现互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低碳经济的发展是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要使低碳经济得到发展,金融服务势必要走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前沿。而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服务给予支持,而金融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容小觑的重要作用,当然金融本身也可以通过低碳经济的发展获得新发展。
一、低碳经济发展中金融的重要作用
(一)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资金的融通作用是金融最为普遍的作用之一,各行各业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当然低碳经济与金融也是不可分割的。然而发展低碳经济的前提,除了要求人们要改变对以往生活以及消费方式进行改变以外,还要国家也能够大力支持低碳产业的发展,积极将经济发展模式的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转变为低投入、低污染、低消耗的生产模式。
(二)充分发挥金融的中介功能,降低经济交易成本
低碳经济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各种碳金融工具以及碳金融市场而实现的,低碳经济获得发展的中介是各种碳金融工具,为其的发展提供载体,从而达到碳交易的目的。特别是在清洁机制下的跨国减排项目中所牵扯到的专业性较强,但是由于供需双方都具有资本小而分散的特点,导致其其搜寻成本、谈判成本较高,而碳基金为其提供了交易的媒介,从而使交易成本得到有效降低[1]。
(三)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一个发展成熟的碳金融市场能够为碳排放权提供定价机制。以碳期货的交易来举例,首先,碳期货具有价格发现与价格示范的作用。其次,各种碳金融工作能够促进碳市场的价格实现统一,与此同时也能够保障商品贸易市场以及能源市场渠道畅通无阻。再次,碳经济能够能够及时、全面、准确地反映出相应的碳排放的信息,比如碳排放权的稀缺程度、供求双方的交易意向、交易中存在问题以及治理污染的成本等等,从而使得资金能在价格信号的引领下合理、迅速流动,从而使得其配置得到优化。碳排放对减配企业的生产成本以及相关投资决策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措施
(一)推动碳金融的创新
首先,应加大对低碳经济、低碳金融的研究力度,促进我国低碳交易市场的建设。为建立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可大力借鉴国际上发展成熟的碳交易机制,从而构建出多层次、多元化的碳交易市场体系。通过碳交易平台的构建,制定一定的交易规则,从而使市场结构不断完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建立并使得碳风险的评价标准不断完善,逐步使得低碳交易市场的交易主体与交易产品的种类更加丰富,在恰当的时间则可推出碳交易的衍生工具。其次,对低碳金融的衍生工具进行创新,从而使得金融服务更加完善。当前创新金融衍生工具比较实际、可行的方式就是将已用的金融衍生工具与低碳金融开展有效结合。例如可以积极的创立低碳ETF,让低碳经济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获得更加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当前我国低碳金融正处于发展的阶段,可以在合适的时机与人民币的国际化经常相结合,积极的建立起通过人民币来进行计价和结算的碳交易产品,以此来增强我国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的定价权力。在最后为低碳企业提供更加充足的融资渠道,例如可以鼓励低碳企业利用企业债来开展融资,而中介机构则需要对通过融资所获得的流向非低碳领域中的资金的监管力度,同时还可以鼓励企业通过上市进行融资;由政府或者民间资本家出资来设立支持低碳企业发展的基金。
(二)增加信贷资金投入
金融机构所进行的投资以及提供的贷款,会影响到行业以及项目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因此,要让各个金融机构利用自己的资金去对低碳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进行积极的引导。一方面可以增加对低碳技术改造的贷款投放,对各种节能减排、情节能源、可再生资源、核能、清洁汽车技术、绿色农业等各种新技术研发的提供大力的资金支持。以对我国的能源现状以及工业生产等诸多领域的技术现状进行改善,增强技术开发能力,并增强设备制造能力。在另一个方面则可以通过为小型汽车以及小排量汽车提供更加优惠便捷的贷款来引导消费观念的改变,逐步的树立起低碳消费的观念。
(三)以市场为依托,积极开发低碳金融工具
在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之中,市场是对资源进行配置的一种相当重要的手段,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重视。支持低碳经济的金融体系之中,市场创新是以减少资源消耗、改善环境质量、转移环境风险、推动低碳产业发展作为主要目的的。为此,必须要以市场作为依托,利用低碳金融产品的开发,逐步形成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结构,并以此为基础搭建起低碳金融产品的交易平台,让低碳产业的发展能够获得充足的资金与风险规避途径[2]。而金融产业内的各个金融部门必须要能够把握住机会,积极的推动低碳金融产品的创新,要主动的投入到低碳产业的发展中来。
金融部门必须要积极的参与到碳交易平台的搭建中来,大力开发以碳交易为基础的各种碳金融衍生工具,例如碳证券、碳期货等等,通过或者是自营的方式来改善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使得低碳企业可以获得较为完备的碳交易品种。而碳交易平台的搭建也有助于与国际碳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市场的对接。金融部门还需要对低碳理财结构性投资产品进行积极的研发,推出各种和低碳能耗、环保型公司以及环境资源类指数相挂钩的理财产品,让投资者能够拥有更多、更新的投资渠道。通过低碳产业与金融创新两者之间的融合,让两者能够相互促进、共同获利。
三、结语
伴随着现代城市的快速发展,经济建设成果相当显著,但是当我们回首时却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所带来的环境与生态问题同样是那么的显眼。这就使得我们必须要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行思考。然而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支持,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低碳金融市场正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深入思考与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一、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金融运行综合分析
位于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内的青海省海西地区,目前已初步建立了有中央银行,银、证、保监管机构,工、农、中、建国有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人保,人寿险和证券服务部门组成的、门类较为齐全的金融服务体系。多年来,这些金融机构,全方位地承担了试验区内各类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项金融服务工作,为循环经济实验区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海西地区自20__年以来银行各项存款呈逐年增加态势,贷款增速也远远高于当地经济增长速度,银行信贷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在存贷款双双呈现高增长的同时,海西地区金融运行过程中还呈现出了如下特点:一是异地金融机构对柴达木地区企业的贷款投入近年来也呈增加之势,据统计,20__年,外地金融机构对本地企业贷款33亿元,充分说明柴达木地区投资环境有了极大改善。二是柴达木地区银行机构信贷投向集中。三是信贷资金使用两极分化明显。四是企业直接融资比例上升,今年柴达木地区又有一家企业上市,直接融资达12亿元。
二、发挥资金优势,为柴达木循环经济添砖加瓦
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需要在资金上必须有强有力的支撑,青海省各家金融机构在调查的基础上,把推进资源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作为切入点,集中信贷资金支持循环经济技术的引进、推广和使用,营造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一)适时调整信贷政策,整合信贷力量,按照市场经济客观规律,重点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立生态工业、生态农业、工业旅游、生态旅游构成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中的重点地区和重点行业及格尔木地区盐湖开发企业为例,据统计,截至20__年底,格尔木地区各级各家银行发放贷款余额为433057万元,而向盐湖开发企业发放贷款余额为301875万元,占比达69.7%。
(二)适应循环经济试验区各类企业的业务需求,不断探索金融产品创新的路子,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各金融部门在发展传统代收、代付、资金汇划等业务的同时,积极探索开办仓单质押、应收账款质押等形式的信贷业务,为循环经济试验区内各类企业提供高效、灵活、便捷的金融服务。
(三)加强银政企联系,通过多种形式,搭建银政企三方交流、互信、合作的平台。通过政策、项目推介、银企签约等方式,推动银企合作和经济发展。20__年6月在由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牵头主办的“青海银行业支持柴达木循环经济银企项目洽谈会”上,20家金融机构与30余家企业洽谈项目28个,协议资金达228亿元。
(四)为适应循环经济试验区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加大试验区内银行支付体系的建设。各家银行依靠网点和网络优势,建立了以现代支付系统为核心,各商业银行行内资金汇划系统为基础,票据交换系统、邮政汇兑并存的支付清算体系。
随着商业银行贷款数额的逐年增加,盐化工企业的利润总额也在同比增加;同时,由于盐化工企业的发展,也为商业银行带来了丰厚的利息收入。企业与银行的同步发展,也为当地财政带来了丰厚的税收,这种“银行——企业——政府”三方共同受益的现象,正是在盐湖资源循环开发利用的基础上实现的。柴达木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金融业的发展在宏观层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金融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也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长期、稳定、有效的支持。
但是,循环经济作为新型的经济组织和增长方式,其融资需求、资金占用具有区别于传统经济的不同特点。一是融资总规模较大,对循环经济项目支持更需金融“合力”。二是项目评估必须考虑循环经济链条各环节的资金实际需求特点,保证供需吻合。三是加大对循环经济初始项目投入,有利于积聚低成本资金和实现国家宏观政策取向。四是循环经济更强的异地融资特点,需要更加配套的风险监测和信息咨询服务。
三、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相关的金融环境支撑
一个地区的金融生态状况,不仅影响该地区货币政策传导,资源配置效率,金融稳定发展的实际效果,而且决定着该地区对经济金融资源的吸引力,并最终决定该地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为此,一是要充分发挥党委、政府部门在信用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在全社会倡导诚实守信、有序竞争、守法经营、优质服务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新闻媒体和舆论导向,深入进行以诚信为本的
宣传教育,营造诚实守信的舆论氛围。二是切实发挥政府信用建设领导小组的指导协调作用,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增进政府、银行、企业相互了解和合作,促进银企融资良性循环,构建诚信为本的新型银企关系;完善政府主导的金融债权维护联席会议制度,切实维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三是强化社会信用监督,实施失信行为惩戒措施。对不讲信用、恶意逃债赖债的行为,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披露曝光,鞭挞缺信、失信行为;通过银行同业协会联合制裁,对失信人采取不予办理开户、结算、贷款等一系列制裁措施;探索设立政府信用网站,建立对行政、执法部门、社会服务行业、生产流通企业的信用档案,定期公布信用记录,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四是加快推进和实施央行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和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推广工作,对有不良信用记录者坚决不予贷款。五是加快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多渠道筹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提供必要的条件。六是加快建设工商、税务、司法、金融、电信等部门共享的公共信息平台,建立面向企业和个人,覆盖社会经/!/济生活等方面的社会诚信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信用维护机制。通过深入开展打造信用海西的活动,使海西金融生态环境有个根本的改善。四、建立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金融组织框架和资源供给机制
近年来,随着柴达木资源的进一步综合开发、产业集聚和循环利用,当地经济发展迅猛,从现有金融机构种类和经济金融发展趋势看,在海西柴达木循环经济区重点城市格尔木设立地方性商业金融机构已具备基本条件。
(一)国民经济在高位增长的平台上健康发展,整体运行态势良好。从经济发展的动力看,结构调整取得成效,特色和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第二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从经济运行的需要角度看,扩大需求政策效应继续凸显,保持了对经济的有效拉动。
(二)中小企业发展迅猛,但融资难问题长期普遍存在。中小企业对于发展全州社会生产力,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已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但由于海西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担保体制不健全,银行信贷管理等多方面的因素,普遍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
(三)国有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缺位,信贷投向“三集中”现象严重。
(四)格尔木地理位置特殊,距离省会西宁较远(800多公里),中小企业到外地融资成本高,客观上急需为其提供金融服务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因此,可考虑在格尔木现有农村信用社的基础上,借势打造“柴达木盐业银行”品牌。借“中国盐湖城”的品牌效应,组建股份制性质、由实力雄厚的大行业或大企业入股的专业化金融服务机构。
金融热、实体冷
如今的中国经济形势已然表明: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2013年财富世界500强公司榜单,一个引人注目的看点是,中国企业群体的崛起。中国企业上榜89家,其中9家银行上榜,但是这9家银行的利润占上榜89家企业利润总额的一半。
金融企业理应服务于实体经济,金融业利润过多,实体企业的利润必然少,如不采取措施,将大大挫伤实体经济的生产积极性,使得弃实体经济化加剧。
实体经济来说,虽然相较2012年,我国出口的严峻形势有所缓解,但受产能过剩的影响,制造业投资回落恐怕还要延续一段时期。目前地方财政债务问题严重,中央财政对投资的拉动力也非常有限。在物价快速上涨的背景下,实际消费下降。
暴利催生了大量金融衍生品,金融的本质是逐利的,因而吸引大量资金流入金融业。但是经济不是依靠货币和账面数字支撑,实体经济必须是国家经济强大的基石。
在前不久获得2013“中国青年经济学人”奖的刘胜军看来,中国金融体系有八宗罪:1.实际利率过低导致投资过度;2.金融管制影响居民财富保值;3.国企享有不平等的金融优势;4.中小企业融资难;5.特权与寻租;6.扼杀企业家精神;7.货币超发加剧资产价格泡沫;8.金融管制导致影子银行膨胀滋生金融风险。
7月初,记者在采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享光时,他表示,“过快的金融化,导致我们的实体经济跟不上,金融的快速发展没有相对应的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小企业。而如果差距再进一步扩大,迎来的困难或许更多。我国有一个世界上其他国家无法理解的经济怪现象:生产领域的全面通胀和消费品领域的全面通缩并行,经济岌岌可危。”
资金脱离实体企业,是货币空转,而这些年货币空转在我国已成为一种经济现象。
“过去十几年,赚钱最多的是做放贷、炒地皮、市场垄断的,不赚钱的是辛辛苦苦干实业的。”在记者调查采访中,这是很多微小企业主的心声,他们认为,现在很多实体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入不敷出成为常态。
当小生意不好做的时候,一定是经济发生了大问题。久而久之,对我国经济将产生不良影响。
目前政府正力图全面削减各行业中的产能过剩,融资紧张会让发展不成熟的企业受创,但是大型企业,以及部分国企会因此更加壮大。日前,银行业收紧对中国造船企业的信贷,让本已因供过于求而一筹莫展的造船业雪上加霜。而不仅仅是造船业,其他行业也是如此。
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誉所长夏斌在公开演讲中,曾一阵见血地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最真实的现状。他指出,整个中国社会目前都存在相当程度上的道德风险。“也就是说市场、老百姓投资者、企业家包括我们的银行都普遍认为地方融资平台有问题、有缺口,但是相信中央政府最后会来救;认为房地产投资有泡沫,但不相信中央政府的调控会一步到位。我们的国企必须要改革,但是相信暂时是改不到位;认为我们的经济存在不少问题,但不相信中央银行会马上回归到合理的货币供应。因此,大家都存在这个预期没问题,想搞大项目的就敢去招商引资,敢发理财产品,再高的利率也不在乎。”
明知地方政府早就资不抵债,还要进行大量投资,然而,一个硬币,总有它的正反面,我国经济要想取得实打实地增长必须对顽疾开刀。
记者在采访中国产业园区网总经理王满时,他向记者表示,“长期以来,我国对市场的管制较多,过多的有形的手+无形的手,造成中小企业生存困难。”目前中国产业园区网主要为企业进行投资选址、融资等服务,以支持中国实体经济发展。他认为,只有那些认真做企业,且本身在市场上取得一定效益的企业才能获得投融资。所以,“如果是自身定位不明,又没有让投资者看到市场潜力的小微企业,在现有体制下,融资会特别困难。”
诺亚(中国)财富管理中心认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与房地产泡沫绑在一起。虽然我国货币存量增速不低,但制造业和PPI等指标均反映出实体经济的低迷,工业生产下降,失业率上升。由于6月底结算,央行略收紧拆借市场资金,一些金融机构流动性拮据,流动性风险可见一斑。“考虑到可能的境外流动性撤离、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金融机构需要做好风险频繁发生的准备。”
目前,以贷款运用方式为主的资金信托仍将是信托公司的主要业务,而货款信托依然倚重基础设施与房地产。据诺亚财富“2013下半年度策略报告”分析,“在对地方债务问题的担忧之下,金融机构(包括信托公司)对地方政府融资项目的风控标准将会趋严。”
财富管理公司不同于银行、投资机构,他们的投资更趋向于资金的稳定、保险。
“四万亿的投资造成了经济的一时繁荣,但是它带来的经济效益却是不可持续的。”北京君领财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明告诉本刊记者。他认为应控制货币发行规模。我国M2位居世界第一,似成为全球通胀第一风险国。自2003年以来,M2的增速呈现加速上行的格局,近十年增速达到18%!“虽然,我国现在M2也放慢匆匆而行的脚步,为13%左右,但相对于GDP7.5%的速度来说,它还是快了一些。”
君领财富目前的投资方向主要有三个:稳健的金融股权,一线城市核心地带的商业物业,高端文化旅游产业。
小微企业迎免税曙光
在7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公平税负,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
小微企业数量众多,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对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市场繁荣、不断扩大就业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会议决定,通过调整支出结构盘活存量财政资金,缓解财政收支矛盾,按照公平税负原则,从今年8月1日起,小微企业中月销售额不超过两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并抓紧研究相关长效机制。这将使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享受与个体工商户同样的税收政策,为超过600万户小微企业带来实惠,直接关系几千万人的就业和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