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工智能案例教学设计范文

人工智能案例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工智能案例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工智能案例教学设计

第1篇:人工智能案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人工智能;计算机;辅助教学;应用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帮助课堂进入到一种更加智能化和现代化的环境与条件中,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与多媒体和网络结合起来,为学生营造更好更有趣的教学氛围。但是由于技术的不成熟以及经验的不充分,导致其依旧存在问题和不足。

1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展现状和发展困境

1.1缺少开放包容的特性

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开发和应用已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成绩,但由于我国计算机网络工程和相关领域的技术革新起步较晚,对于计算机教学的发展与改革依旧存在较多的不足和缺陷。首先是在开放包容性上的缺失。这一缺失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想上的落后和闭塞,人们对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态度依旧存在负面和抵触的情绪,这是由于害怕计算机的加入让课堂和教学秩序失控,所以并没有充分开发和展现出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优势。第二个方面是技术层面上的限制,我国对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件和软件技术都只是按照一种最传统和安全的方式进行,缺少探索和冒险的精神、开放和包容的态度[1]。

1.2缺少人机交互的能力

计算机辅助教学过程中,计算机不仅仅是一个信息的载体,更应该将其当作课堂的一份子,能够充分参与到整个课堂的活动和教学工作中。但是大多数的智慧课堂在使用计算机时,仅仅利用其多媒体的播放功能,教学的主体和主要角色依旧是教师,只是把课本和板书照搬到了多媒体课件中。教学的内容仍然是枯燥和单一的,学生依旧带有一种被强迫的学习心理。这种教学缺乏人机之间的交互,机器不能自主获取学生学习的状态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也无法通过计算机主动地得到反馈和解答,让人机之间仅仅是流程化的配合和交流。在这种刻板的学习模式下,甚至会让一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的乐趣和兴趣。

1.3缺少课程教学的特点

不同的课程有着不同的教学重点和偏向,这就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计算机的加入,本来应该能够为教师提供一个新的教学方向和思路,但是由于计算机的便捷性导致一部分教师产生偷懒和敷衍的教学心态,在教学过程中全程使用多媒体播放课件,丧失了课程自身的特性和特质。尤其是一些对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教师过度使用计算机只会导致教学趣味性的流失。

1.4缺少师生互动的乐趣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角色,不仅仅是要把知识以一种通俗外化的形式传递给学生,更是应该做学生心理特征的发掘者、学生学习习惯的纠正者和帮助者。教师的鼓励和赞许都会对学生起到重要作用。但是计算机辅助教学之后,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如何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上,而忽略了与学生之间最直接的感情和语言交流,丧失师生互动的乐趣。

1.5缺少有序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保证一节课是否能够有序开展和进行的重要条件与因素。但是计算机参与和设计的教学环节,只是一个程式化的展示,在课堂上会遇到多种多变的教学情况,一旦在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导致计算机设计的教学步骤全部打乱,陷入一种无序的状态中[2]。1.6缺少灵活的智能性能计算机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在我国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和成熟的体系,但是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引进时间并不长,导致当前多数计算机辅助下的课堂并不具备充分的灵活和智能性,大部分的教学工作和考核评价工作依旧是由教师人工完成,对于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掌握也有所偏差。

2人工智能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应用

2.1建立知识库

人工智能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应用的主要原则,就是将深度学习与认知学的理论知识作为整个程序模块设计开发的基础,通过建立一个知识库,将收集到的知识案例进行分类,训练机器进行自动识别,从而提取和分析出不同学生在不同的知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与掌握熟练程度,进而可以有针对性和有选择性地进行复习与巩固,达到机器代替部分人工教学、缓解教师压力的目的。第一步就需要进行知识库的建立,主要包括了专家决策的核心系统对所输入的知识进行判断与筛选调取。同时知识库还可以实现共享的功能,对知识进行简化与提炼,做到精益求精。知识库的搭建应该要尽量简单和易修改[3]。

2.2打造专家模块

在建立了知识库之后,就需要围绕人工智能教学的主要目的进行专家模块的打造,专家模块存在的意义在于能够将其比喻为整个学习系统中的推理机。在需要和使用的情况下,由专家模块自动随机地生成问题,并且可以通过知识库的相关内容调取形成答案并充分解释。其次,专家模块的另一个作用就在于能够帮助评价和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实现一种更加公正透明的评价过程。在进行专家模块打造时,通常使用的是两种方法,一种是固定算法,即根据题库的问题模板,循规蹈矩、规规范范地进行问题的设立和解答的编写。而另一种就是启发策略,这种专家模块更多的是引导学生通过简单和有限的提示信息,自己推理摸索找寻正确的答案和解决方案。除此之外,专家模块还可以自动匹配,依据学生能力分配问题。

2.3建立学生模块

与专家模块相互配合相互辅助的就是学生模块。学生模块的本质其实也属于专家系统,模块内部所存储和容纳的是学生的不同学习习惯和学习行为特征。这个模块建立的目的主要是两个,一个是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习惯和方法被快速识别,并且能够通过机器语言进行记忆与编译,从而建立一个比较完整和全面的错误类型数据库,进而深层分析找到错误的原因。第二个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对错误学习行为和习惯进行解释,从更加深层次的角度挖掘学生由于知识理论掌握不充分而导致错误的原因。学生模式的建立一般依靠的就是人工智能的自我学习和接受训练让系统能够建立起模型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模拟。这样在上一步打造的专家模型就可以为学生模型提供一个对比的样本,专家模型的两种运算和教学方式可以分别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错误[4]。

2.4优化教学模块

教学模块是人工智能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学模块的内容是基于传统教学设计和规划之上的。在计算机与人进行交互的过程中,教学策略主要是由教学的不同分支来体现,能够达到较好的发散性和综合性的效果。但是其不足的地方也比较明显,那就是只能按照某一类型或者某一个的教学方法进行,系统不能快速地根据不同内容识别和选择最适合最有效率的教学模式。具体的应用和实现过程就是将专家模块和学生模块的内容进行连接和合并,将专家模块生成的问题及答案与学生模块中上传和学习到的进行对比,选择覆盖或者是分析提取,能够比较客观地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理解性偏差和实践性错误。之后再将结果传回到知识库中,调用相关的知识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反馈链,帮助教师做出教学决策,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规划。但是这个模块的设计也应该充分考虑到诸多情况和因素,因此在条件判断时应加入更多的循环。

2.5开发智能接口模块

人工智能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中的应用和融合最后一步就是要开发出一个稳定和高效能的智能接口模块,主要作用是为了连接学生和计算机之间的信息交换和沟通,即进行信息的输入与传出。在接收到学生传递的学习信号后,接口模块要及时调动起教学模块、专家模块和学生模块,把信息传递给不同模块处理,之后再由教学模块所作出的教学决策和结果论证信息输出反馈给人,实现了机器语言与人类语言之间的转化。一个能够正常运转并且具备较高实用性和参考性的教学系统,一定融汇了思想教学、策略和心理学等多方面的因素和知识内容体系,所以智能接口模块的设计与开发,一定要全面考虑这些成分,开发出更加灵活多变的接口模块[5]。

3结语

人工智能在近年来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和进步,成为我国当前各个行业领域之内炙手可热的先进技术。对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开展和改革来说,人工智能的融入与应用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镒麟.关于计算机辅助教学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研究[J].当代旅游,2019(1):239.

[2]刘荫.人工智能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与信息化,2019(2):20-21.

[3]孙玉梅,赵骏,王美春,等.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CAI软件研制[J].教育教学论坛,2016(45):268-270.

[4]张园.人工智能技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07(34):108-109.

第2篇:人工智能案例教学设计范文

 

与传统教学的面对面授课相比,MOOC具有学习方式灵活、学习自主、资源丰富开放、交流广泛、学科交叉灵活方便等优点,但也有学习成功率不高、诚信考核难以控制等局限性。因此,将MOOC学习与传统的课堂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更好地实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

 

为了提高研究生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笔者在研究生教学改革中进行了混合式教学的实践和探讨,即将MOOC学习、翻转课堂和面对面授课三部分有机融合,以求实现教学效果的改善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的实践过程

 

MOOC的出现给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新渠道和平台支持。笔者在研究生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课程中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实践和探讨。

 

1.精心进行混合式教学设计

 

与传统教学一样,要想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好每堂课的内容和教学方式,以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科学规划课堂教学、翻转课堂和MOOC学习内容,既要达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又要保证课程知识体系的完备性和系统性。

 

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将若干模块知识体系分解成多个知识点,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重要程度将知识点进行分类,不同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同时又在课堂中通过研讨等方式将三种知识学习连贯起来,从而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课堂讲授主要的内容包括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体系结构、模型库管理等。由于有前置课程的支撑,可以将决策支持概述、决策支持系统体系结构和数据库管理等内容通过翻转课堂方式进行学习。借助Coursera平台学习的主要包括人工智能基本原理、人工神经网原理、遗传算法原理、数据挖掘原理等智能计算内容。同时,在这三种学习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着面对面的专题研讨。这样进行的课程设计,不仅保证了整个教学内容与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及知识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同时也实现了知识体系的相互支撑。

 

2.翻转课堂教学的应用

 

翻转课堂的基本思路是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让学习者在课外时间完成针对知识点和概念的自主学习,课堂则变成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场所,主要用于解答疑惑、汇报讨论,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能更主动地教学、研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研究生教学,翻转课堂既可以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也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应用好翻转课堂,笔者对整个教学内容的知识点进行了分析筛选,选取适合翻转课堂的内容,如决策及决策支持概述、数据库管理等,让学生自学完成。翻转课堂中学习的视频是从网上公开课平台节选的,并且每次课前教师都要先提出课堂要掌握的内容,设定思考或要回答的问题,让学生学习指定教材或视频内容,最后小组学习汇报并研讨。翻转课堂学生学习汇报的结果和研讨表现将计入课程总成绩。

 

3.MOOC学习与面授及研讨的结合

 

根据“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课程实施计划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选择的讲授内容将在学期开始的前几周完成,讲授过程中,将人工智能等相关内容同步到MOOC平台。

 

每次进行MOOC学习前,笔者除了要求学生完成教师课堂上的作业及交流内容外,也布置了相关问题和研讨内容,并要求学生在学习MOOC内容后,安排时间进行课堂研讨。研讨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对决策进行支持,即如何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并通过军事应用案例来研讨智能军事决策支持的技术和方法;同时,查验学生通过MOOC学习后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4.多种方式的交流研讨

 

在整个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师生可以采用线下、线上和课堂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研讨。线上学生主要是利用MOOC平台进行交流讨论,线下主要是在课堂中或课外进行面对面的研讨。目前,多数MOOC平台都提供了各种讨论交流环境,如讨论小组、讨论区或论坛、线上交流、线下交流、学生自评、同伴互评等。

 

5.综合的学习评价方式

 

根据混合式教学内容的分配,评价应针对课堂学习、翻转课堂学习和MOOC学习三部分。评价内容有:课堂学习中的平时作业、课堂研讨、小论文等;翻转课堂学习中的学习的效果、回答问题的情况;MOOC学习主要依靠MOOC平台的评价,同时也可以参考MOOC平台的记录信息,包括登录次数、在线时间、视频观看情况、在线测试成绩、在线交流提问和回答问题等信息。

 

对混合式教学的思考

 

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是一种探讨式的教学改革。虽然目前在混合式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人数和课程数量不够多,但从对学生阶段性考核和最终考试的成绩以及学生的自评中可以看出,这种混合式教学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更有利于丰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结合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只有重点关注以下几点,才能将三者进行优势互补,真正达到混合式教学的目的。

 

(1)混合式教学必须将知识点进行科学有效的划分。教师不仅要花费更多的时间研讨教学内容的设计,设计面授课、MOOC的教学内容,设计交流研讨、翻转课堂学习的内容,还要保证课程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备性。MOOC平台、平台内容的选择及翻转课堂内容的制作都是做好混合式教学的基础。

 

(2)虽然MOOC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学习,但教师还是要掌握学生线上或翻转学习的效果和质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例如,将MOOC中的学习时间、提问数量、回答的问题、作业提交、线上测试等平台记录的情况都纳入最终成绩的考核。

 

(3)在积累历史数据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或挖掘数据,科学分析学习过程中记录的信息,并用以指导以后的混合式教学改革。

 

(4)为了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课程研讨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混合式教学的各个阶段要引入研讨式教学,设计的研讨问题要有利于启发学生,培养其创新思维。

 

(5)基于MOOC的混合式教学将会是未来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之一。如何保证MOOC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如何评价混合式教学的质量,如何监督混合式教学的自主学习等问题都需要教师通过改革实践来确定。

 

总结

 

传统教学提供了面授进行思想交流的环境,MOOC发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翻转课堂从某种意义上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思考和学习,所以三者的结合将会使各自的优势得到发挥,也将给高等教育改革带来新的拓展、探索和方向。

第3篇:人工智能案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中文分词算法;智能搜索;事例推理;英语学习

A Study on Information Resources of English Learning Inquires System Based on Chinese Word Segmentation Algorithm

Abstract:Aiming at the us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search,this paper having introduced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s of English learning inquires system based on Chinese word segmentation algorithm.The system having achieved intelligent search of the English learning which through a kind of Chinese word segmentation’s search strategy and case-based reasoning technolog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is system can get the users to gain satisfying results.

Key words:Chinese word segmentation algorithm;intelligent search;Case-based reasoning;English learning;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英语学习信息资源成为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设也已成为图书馆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其对中小学英语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辅助功能也愈来愈显著。然而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表明,中小学英语学习信息资源具有信息量大、内容繁杂、涉及面广等特点。很多学生甚至教师在应用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无从下手去查询相关信息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笔者将基于中文分词算法的搜索技术应用在海量英语学习资源的智能搜索过程中。

二、关键技术

1.中文分词算法。中文分词就是把汉字字串序列切分成有意义的词串序列。如将句子“我是一名中学教师”进行分词,得到:“我/是/一名/中学/教师。”现有的中文分词算法有很多,根据其特点,可以分为基于字符串匹配的分词算法、基于统计的分词算法、基于理解的分词算法、基于路径的分词算法和基于语义的分词算法等。在这些分词算法中,实现最简单、使用最广泛、效率最高的是基于字符串匹配的中文分词算法,它是一种以词典为基础的方法,该算法按照一定的策略将待切分的汉字串与一个充分大的词库进行匹配,若找到某个词条,则匹配成功(识别出一个词)。基于字符串匹配的分词算法主要有以下三种:①最大正向匹配分词算法,简称MM法,如果假设Words为词库,Max表示词库中最大词条的长度,Str为待切分的汉字串,那么MM分词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首先,取Str中的前Max个汉字作为匹配字段,与Words中的词条进行匹配,若词库中存在这样一个词,则匹配成功,词条被切分出来;若词库中找不到这样一个词,则去掉匹配字段的最后一个字,将剩余的汉字串作为新的匹配字段,继续匹配;如此进行下去,直到匹配成功为止[1,2]。②最大逆向匹配分词算法,简称RMM法。它的基本思想与MM法相同,不同的是该方法从待切分汉字串的末尾开始处理,每次匹配不成功时去掉最前面的一个汉字。③双向匹配分词算法,简称BM法,它是把MM法和RMM法相结合的一种方法。由于是双向扫描汉字串,所以可能会出现多种结果,这时,我们采用人工干预的方法来确定正确含义的字符串。例如,“提高成功的确定性”字符串在正向扫描时,切分结果为“提高/成功/的确/定性”,逆向扫描时,切分结果为“提高/成功/的/确定性”,显然我们需要的是逆向扫描的结果,只需人工选择一下即可。

本系统所用的分词算法就是双向匹配分词算法。

2.匹配度的计算方法。我们将问题字符串中关键词在检索结果字符串中的包含程度称为匹配度,其计算公式如下:M=(Q/A)×100%。其中,M指匹配度,Q指关键词在检索结果中出现的个数,A指关键词个数。

3.事例推理原理。基于事例的推理(Case-based Reasoning,CBR)是机器学习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以前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在许多领域被广泛的应用[3]。其基本思想是:在进行问题求解时,首先在事例库中检索与该问题最类似的事例,如果能找到完全匹配的事例,则作为问题的解输出,如果找不到,则寻求一个类似的事例,根据问题的需求进行修正,并将修正结果存入事例库中。

事例推理模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事例检索,事例重用,解决方案修正和事例保存[3]。

三、中小学英语学习资源查询系统的实现

1.系统应用功能设计。中小学英语学习资源查询系统是以中小学英语学习资源为理论基础的,以事例推理的基本思想为依据来解决问题的。它的功能主要是按照用户输入的问题进行回答并将结果显示给用户,本系统按照功能可以分为四个模块:基础信息维护模块、分词处理模块、智能查询模块、事例维护模块。通过对用户输入的自然语言的提问,对问题进行分词处理,提取关键词,提交查询系统,在知识库中查找到相匹配的信息,并将其作为最后的输出结果。各模块的功能如下:①基础信息维护模块:维护系统所需的英语学习资源等基础信息。②分词处理模块:接收用户输入的以自然语言方式表述的句子,按照词义进行分割,提取关键词,供查询模块使用。③智能查询模块:使用分词处理模块的结果,在知识库中查找答案,并将查询结果显示给用户。这里的知识库是由事例库和英语学习基础知识库组成。④事例维护模块:事例库的维护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学人员归纳整理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知识重点以及相关的注意事项等信息添加到事例库中;二是在用户查询后未得到结果时,从英语学习资源基础信息库中查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形成一条新的事例添加到事例库中。 本系统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两类人员:中小学老师、学生。系统采用“B/S模式”的系统架构,用户可以通过具有上网功能的PDA或者手机直接访问系统。

2.系统总体部署结构图。系统的总体部署结构图如图1所示,系统部署的网络分为内网(校园网)和外网(因特网)两种。应用程序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均部署在学校,内外网间的数据交互采用基于USB介质的专用协议,实现内外网间的物理隔离,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移动终端可以通过无线网络直接访问系统。

3.系统的处理流程。系统主要的处理流程为:①输入所要查询的问题;②对该问题进行分词,过滤掉一些停用词(主要是疑问词和虚词),抽取出关键词;③根据关键词,在事例库中进行检索,对检索结果按照与问题的匹配度进行排序,取出匹配度最高的信息作为最终的检索结果,显示给用户;④如果在事例库中检索不到结果,则去检索英语学习资源基础库,从中找出匹配的结果,并将其整理为新案例添加到案例库中;⑤如果在英语学习资源基础库中仍然未找到结果,则将问题提交给相关系统管理人员,由其给出解决方案,并将新案例添加到案例库中。

四、系统测试及结果分析

系统测试有两个目标:一是测试搜索结果的准确性;二是测试搜索效率。为验证系统搜索结果的准确性,笔者作了一个测试,以《初中英语语法大全》为基础库,将近些年来教学过程中常用的语法案例整理到事例库中,共计390条事例。笔者利用200余条自然语言问句进行搜索处理,然后将搜索得到的结果进行人工验证,测试时采用一个指标:正确率(Accuracy)。其计算公式如下:Accuracy=(a/b)×100%其中,a为搜索结果匹配的提问句个数;b为所有的提问句个数。经过测试得到正确率为97.3%,这个正确率已经满足了用户的要求。实验结果表明,系统不仅可以提供正确的答案,也可以提供一些跟问题比较相关的答案,因此,系统总体搜索结果令人基本满意。将中文分词算法的思想结合事例推理技术运用到查询信息系统领域,可以很好地发挥事例推理模型的自学习能力,规避传统人工智能在知识获取上的“瓶颈”问题,进而取得更好的搜索结果。

参考文献:

[1]王远定,梁久祯.利用关键词倒排表实时检索中文网页[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46(28):135-137.

第4篇:人工智能案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实践教学;默写式头脑风暴法;营销策划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营销策划是最能贴近现实,最能体现与时代同步发展,应用性、创新性元素实足的一门学科。如果单纯以教师课堂的讲授和案例分析,尚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所以,笔者在营销策划教学活动中,将实践型教学活动设计大量引入课堂教学中,达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背景说明

教材:《营销策划:方法、技巧与文案》(第3版),孟韬、毕克贵编著,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

教学章节:第4章――《营销策划的创意与方法》。

教学理论节点:默写式头脑风暴法。该方法创造了一种以“默想”代替“发言”的头脑风暴法。该方法规定,每次会议由6人参加,要求每人在5分钟内提出3个设想,所以又叫做“六三五”法。

程序:①会议主持人宣布议题。②发给每个人几张设想卡片,5分钟内必须填写3个设想。③5分钟一到,每人将自己面前的卡片传给右邻的参加者,同时开始下一个5分钟的设想构思、启发,再填3个设想……如此多次传递。④30分钟内共传递6次,卡片上填写了18个设想,6张卡片共产生108个设想。⑤如果需要,可以进行下一个30分钟的循环。

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完全掌握默写式头脑风暴法在实践操作中的应用;使学生触类旁通,将这一思维及方法形成创意孕育的应用习惯,从而指导未来的社会实践。

三、实践教学设计

(1)教师通过讲授法,讲解默写式头脑风暴法的含义和操作过程。

(2)教师做好实践教学准备工作,以营销策划课程的班级学生小组为单位,向学生发放实践教学用的卡片、纸张。

(3)教师宣读实践教学主题:假定你是某品牌手机CEO,你准备开发一部具有创新性的手机,现在,你的学生小组就如同你领导的创意小组,请用默写式头脑风暴法完成你们的创意设计方案,并以小组形式逐步进行现场陈述、报告。

(4)活动现场:学生的情绪瞬间被调动起来,大家短暂骚动后陷入思考后的安静,教师提示不得讨论,5分钟内将创意方案写入卡片中。5分钟后,开始小组内第一轮的顺时针传递交换;经过3轮创意形成过程及交换,教师结束本次创意活动。期间,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方向。

(5)创意结果陈述与展示:每个学生小组派学生代表进行陈述,为形成竞争的激烈感,根据创意方案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及应用的商业前景,所有小组各自只能陈述1个方案,之后再进行后续数轮的陈述,直到结束。

(6)创意方案点评:教师带领学生,对每个方案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商业前景逐一分析,圈定更有价值的创意方案,现场给予赞赏与嘉奖。

四、实践教学效果总结

(1)学生完全掌握默写式头脑风暴法的操作过程及技巧,达成理论教学目标。教师的适时引导能充分体现该创意方法的技巧。

(2)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真正激发起来,创新性的方案精彩纷呈。有些方案很具有创意元素和商业应用价值,比如,在手机中增加远红外线测量功能;开发可以改变自身颜色的手机;人工智能以及生物智能手机等。

(3)新的知识点的扩展与展开。①创意的来源:创意源于生活;创意源于幻想;创意源于兴趣;创意源看问题的方法。②创意思维技法:灵感思维法、群体思维法、侧身思维法、逆向思维法、组合思维法、类比思维法。③创意思维的培养和开发:乐于接受新观念;有极强的好奇心;具有很强的直觉;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过人的毅力;多角度思考问题的灵活性;敢于冒险;娴熟的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第5篇:人工智能案例教学设计范文

论文摘要:学习对象是教育技术领域的一个全新理念。作为理论,学习对象研究影响教学资源可重用性的各种因素间的最佳结构状态;作为技术,学习对象是教学资源的抽象与封装,教学资源以学习对象的形式存在,教学设计者通过重用学习对象来共享教学资源。本文介绍了学习对象的特征、分类、粒度和元数据语义模型,分析了在教学资源库系统中引入学习对象的优势,讨论了基于学习对象的教学资源库系统中学习对象粒度定位、类的封装与继承及其xML绑定。

一、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E-Learning逐渐兴起以来,教学媒体发生了改变,教学资源的形态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数字化教学资源作为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现代教学要素,己经成为支持信息化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但是,教学资源普遍存在难以重用、互操作性差、共享困难、利用率低下等诸多问题。因此,教学资源的共享与重用越来越引起教育技术学界的关注。受到计算机科学中面向对象思想的深刻影响,学习对象的理念逐渐形成并得以快速发展。

本文探析学习对象的理论及其在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中的应用。

二、学习对象的理论

(一)面向对象思想

20世纪70年代末,针对导致软件危机的根源,即用VonNeumann机求解的问题域结构与解域结构的不一致性,形成了面向对象的思想。

面向对象(Object-oriented,00)思想的基本内容是:1、系统由对象组成;2、对象具有标识唯一性且相互关联;3,对象由属性和方法组成,属性刻划了对象的状态,方法刻划了对象的作用、运动及其相互关联;4、对象的属性变化反映了系统的状态变化。5、系统中各个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联,形成对象方法之间的相应动态组合,从而完成系统任务。

80年代,随着OOP的迅速发展,00思想及其方法与技术不仅在软件工程领域得到深人研究和广泛应用,还深刻影响了系统工程、知识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体系结构等众多领域。到了90年代,00在高度(思维科学)、广度(应用领域)和深度(形式描述)三个维度的研究不断扩展和深人,成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研究热点。

(二)学习对象的概念

00思想运用到教育技术领域,提出了可重用教学构件((reusableinstructionalcomponents)的概念。1994年,H.WayneHodgin;在《LearningArchitec-tures,API''''s,andLearningObjects》一文中首次使用学习对象(Learningobject,LO)一词来描述这种易组合、可重用的教学构件。

1996年,美国IEEE学习技术标准委员会(LTSC,IEEEP1484)成立。该委员会采纳了学习对象术语,2000年,委员会下设的学习对象元数据工作组(P1484.12)给出了学习对象的一个十分宽泛的定义:学习对象是可以在技术支持学习的过程中被使用、重用或引用的任何数字或非数字的实体。

一些研究机构和学者也相继提出了学习对象的定义,但基本上都是针对上述定义的限制性界定和具体描述,最典型的是:学习对象是支持学习的可重用的数字化资源(anydigitalresourcethatcanbereusedtosupportlearning}。这些限定和描述刻划了学习对象的特性,从而进一步明确了学习对象的含义和范畴。

学习对象概念的三个显著特性是:

1、教学性。学习对象是针对学习而设计、在学习过程中被使用、为达到学习目的而存在的特定实体。

2、可重用。学习对象可以被教学设计者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出于不同的教学目的、基于不同的教学策略、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重新组合和重复利用。

3、数字化。学习对象是数字化实体,能够传输和共享。

学习对象概念还具有其它一些特性,如自包含(self-contained)、自足(self-sufficient)、内聚(cohesion),可聚合(canbeaggregated)、互操作(interoperable)等,但教学性、可重用、数字化是最重要的三个特性。教学性是学习对象的首要任务,可重用是学习对象的核心目标,数字化是学习对象与传统教学资源的根本区别。

(三)学习对象与教学资源

建立在非数字化教学媒体基础上的传统教学资源,其形态是固化的、物化的和静态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普及,以网络为载体、以多种媒体来呈现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传统教学资源所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并逐渐成为教学资源的主流形态。但是,仅仅只是教学资源的形态发生变化还远远不够,这是因为:1、它所包含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材料)仍然是固定的,难以被教学设计者解构和重组;2、它不具备一致的组织结构及其描述信息,难以互操作和共享。

学习对象是教学资源的抽象与封装,教学资源以学习对象的形式存在,教学设计者通过重用学习对象来共享教学资源。因此,学习对象是构件化的教学资源,能有效的检索、发现、管理、重用和共享,具有现代教学资源的全部特征。

(四)学习对象的分类

学习对象的内在固有特性包括:组合元素的个数、内含对象的类型、可重用的构件对象、一般功能、外部依赖性、逻辑类型、不同情境下可重用的潜力、同一情境下可重用的潜力。学习对象按上述固有特性分为5类:基本型((fundamental)、组合封闭型(tom-biped-closed)、组合开放型(combined-open)、生成呈现型(generative-presentation)和生成教学型(genera-tive-instructional)}Z}o

学习对象按组织结构分为原子、集合、线性、层次和网状类型叭按聚合度分为4个聚合层次。

(五)学习对象的粒度

粒度(granularity)是关于对象的大小、尺度及其详细程度等特征的描述。学习对象的粒度决定了学习对象的重用频率与效率,粒度过大会降低重用频率,粒度过小则会降低重用效率。

一方面,根据00思想,对象的粒度要满足“高内聚,低藕合”。另一方面,学习对象不同于软件工程学中的抽象数据类型,教学性是其首要特性,因此,学习对象的粒度要以能表达一定独立教学意义为原则。

(六)学习对象元数据

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用于描述数据的属性。学习对象元数据(Learningobjectsmetadata,LOM)的作用在于,为教学设计者和学习者查找、获取、使用、评价、互换、共享、管理学习对象提供支持。学习对象元数据是学习对象的关键技术之一。

目前,国际上相对完备的LOM标准是IEEE((DraftStandardforLearningobjectsmetadata})(IEEEP1484.12.1)aIEEELOM标准定义了学习对象的一个语义模型,其结构是一个4层语义树。该语义模型将学习对象的属性组合成9类,分别是:general,lifecycle,meta-metadata,technical,education}rights,rela-tion,annotation,classification。该语义模型的数据元素分为必须数据元素(mandatorydataelement)与可选数据元素(optionaldataelement),全体必须数据元素组成LOM核心集,全体可选数据元素组成LOM可选集。特别的,第9类数据元素classification组成LOM分类扩展集,为特定领域的学习对象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扩展机制。

我国《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是IEEELOM标准在教学资源领域的扩展和本土化。《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以LOM核心集为基础,抽取LOM可选集的一个必要子集,利用LOM分类扩展集对九类教学资源规定了扩展属性。

三、基于学习对象的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是面向教学的教学资源数据库系统,它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资源进行开发与整合,以计算机网络为传输载体与共享手段,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库是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主要建设内容之一,它主要包括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精品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要素。

基于学习对象的教学资源库是指:基于学习对象所包含的教学设计理论、面向对象思想、可重用性核心理念,运用学习对象的元数据技术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技术,描述、组织、管理、、运用教学资源的数据库系统。

基于学习对象的教学资源库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由于学习对象的可重用性,在学习对象理论指导下构建的教学资源库能以最大效度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第二,由于学习对象元数据的标准性,使教学资源的分类组织及其特征描述符合一定规范,同时也是资源数据库的设计依据;

第三,由于学习对象的潜在智能性,在某种教学策略或认知策略的引导下,系统能够自适应教学目标并生成相应的学习对象序列,从而使系统具有一定程度的智能化或通过结构实现智能。

(一)教学资源的分类

教学资源按内容可分为三大类,即标准类、素材类和课程类,其中素材类和课程类属于学习对象。各类教学资源界定如下:

1标准类包括职业标准、岗位能力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等。

(1)职业标准是根据职业的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

(2)岗位能力是从业人员在具体工作岗位上应具备的能力,是职业能力的具体化。岗位能力标准一般从普通岗位能力、基本岗位能力、核心岗位能力三个层面描述工作岗位的能力体系,每个层面由若干能力素质类别构成,每一类别根据行为表现的不同而划分为多个级别,每个级别代表不同处理事件能力的程度。

(3)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实践化表现形式,是学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组织教学和进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课程目标、课程体系、实践实训教学体系、学习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4)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测量的依据,是学校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阐述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明确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描述学习领域的内容标准和学习目标(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给出实施建议(教与学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

2.素材分为媒体素材、试题、试卷、课件、案例、常见问题解答、文献资料、资源目录索引等。

(l)媒体素材是传播教学信息的基本材料单元,素材类型分为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五大类。

(2)试题是测试中使用的问题、选项、正确答案、得分点和输出结果等的集合。题库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测量理论,在数据库系统中实现的试题集合。

(3)试卷是用于测试的典型成套试题。

(4)课件是针对若干知识点实施相对完整教学的软件。

(5)案例是指由各种数字媒体元素组合表现的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教学意义的代表性事件或现象。

(6)常见问题解答是针对某一领域最常出现的问题给出的全面解答。

(7)文献资料是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政策、法规、条例、规章制度和专业文章、书籍、音像资料、事件记录等。

(g)资源目录索引是某一领域中相关的网络资源URL链接和非网络资源的索引气

3.课程类包括网络课程、精品课程、课程包等。

(1)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专业的教学内容以及所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2)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五个一流”的示范性课程,即具有先进的教育思想、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精湛的教学艺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严格的教学管理及评价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讲,精品课程的网络表现形式是网络课程。

(3)课程包是针对课程实施完整教学的软件。

(二)学习对象粒度的定位

教学资源的上述分类是依据内容分类,因此,学习对象的粒度取决于教学内容的规模。

知识点是教学内容的核心单元,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关系体现了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所以知识点及其关联关系是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基础。同时,一个知识点又是具有原子特性的不可分单元。因此,知识点属组合封闭型,围绕一个知识点的相关素材属基本型,由关联知识点组成的课程属生成教学型。

设计学习对象时,其粒度定位如下:

1、单个课件被一个学习对象封装;

2、其它素材类教学资源按照知识点分组,每个分组被一个学习对象封装;

3、一门课程对应一个学习对象序列。

(三)学习对象类的封装与继承

将教学资源分类后,提取每一类教学资源的共性特性和个性特性,这些特性在基于学习对象的教学资源库系统内部定义为一个抽象数据类型--一学习对象类(Learningobjectsclass,LOC)。LOC是教学资源在系统内部的抽象与封装,每个具体的教学资源是LOC的一个实例。

LOC与LOM都是教学资源的抽象与封装,LOC用于系统内部对教学资源的各种加工处理,LOM用于系统对外呈现教学资源,LOC与LOM是动态对应的。位于顶层的LOC是一个抽象类,它的属性与必须数据元素一一对应,方法至少包括构造器、set,get等方法。各类LOC继承顶层类,重载顶层类的属性与方法,其扩展属性与可选数据元素、分类数据元素一一对应,属性的赋值可以在构造时通过构造器由元数据库中初始读取,也可以通过set方法由元数据库中动态读取。

为了实现学习对象的序列化和智能,还要考虑LOC实例的持久化,在LOC实例的整个生存周期内保持有状态会话。

(四)学习对象元数据的XML绑定

为了实现元数据的XML绑定,基于学习对象的教学资源库系统需要具备:1、一个完备的资源命名空间;2、一套完整的XML标记,并通过DTD约束以符合规范,使用XSL设置显示格式;3、元数据字典和元数据编辑器等元数据管理工具;4,XML文档生成器。

注册教学资源时,在元数据字典和元数据编辑器向导下,提取教学资源的元数据,创建相应的LOC实例,存储到元数据库。教学资源时,XML文档生成器读取元数据库,用XML描述、封装元数据,生成XML文档格式的虚拟资源库。

四、结束语

第6篇:人工智能案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微课理论 微课实践 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TP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9-0201-01

1 计算机技术在微课理论建构中的应用价值

基于当前的微课教学容量小的特征,15分钟的微课视频也正好符合了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符合人类认知的基本规律,是对现有传统课堂教学形式的一种补充。计算机技术在为微课的发展和实践中提高了良好的技术平台价值,主要体现在制作视频、转换格式等方面。微课的视频格式通常是以MP4、WMV、FLV等为主,以视频的教学形式为主,当然也要附加一些多媒体课件和教学教案的辅助,才能完成的构建微课教学的整套教学资源。计算机技术为微课的短时间教学设计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帮助,15分钟的微课视频是对传统大课堂的一种有效回应,是对当前中小学教学中的高效课堂的一种探索和实践,也是在为学什么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资源平台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

在网络 Web2.0时代,随着信息与通迅技术快速发展,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博客、微博、Facebook、Youku、Tudou等)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微课教学的传播形式是以短时间视频为主,在这个视频中重点记录教师授课过程中对于某一个单独的知识点的讲解,是对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的落实,是对学生们教学过程进行有效指导的重要载体。计算机技术在微课视频的制作过程中,重点发挥了其在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课件设计和教学组织形式创新的重要功能。微课的核心是课堂教学视频,此外还有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师生互动等辅教学资源。

2 计算机技术在微课实践中的作用机制

2.1 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微课设计平台的建设

微课平台的建设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互动技术的应用价值。临境技术是指利用特殊头盔、数据手套、立体眼镜等一系列辅助设施来实现一种三维现实,构建三维立体场景的技术,它集成了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仿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传感技术、显示技术以及网络并行处理等技术,由计算机生成的高技术模拟系统,最终为用户创建一个真实的体验和方便白然的人机交互。计算机技术在微课实践中的应用领域体现在很多方面,一是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微课设计平台建设,形成良好微课教学资源的创作平台,为在区域内或学校内教师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进行微课设计平台的建设,重点是为满足微课资源日常建设、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便于用户应用、交流、评价和研究的功能模块。形成集微课建设、管理、应用、评价和研究的“一站式”服务环境。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微课教学视频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全面设计,统筹安排各项教学设计环节,从而形成一个具有优质教学内涵的微课视频设计平台。

2.2 创造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微课教学模式

为有效提高计算机技术在微课教学中的应用价值,需要从微课的教学模式入手进行改革和探索,具体的切入点是要积极创造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微课教学模式。在国外,较为成功的模式是将微课应用于“颠倒课堂”、“电子书包”、“混合学习”等教育改革项目中,并已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影响最大的就是可汗学院教学模式。相对来讲,在我国微课的教学设计和研发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缺乏对微课大规模应用机制的研究和设计,更是缺乏对于微课教学的成熟模式开发。对于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机制研究,切实保持与当前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发展的步伐,增加对于微课在移动学习、远程教育等方面的应用设计。

2.3 推动计算机技术在微课资源建设中的实践

微课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的大力发展和支持基础上的,计算机技术在微课教学中的应用建设,更加需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推动计算机技术在微课资源建设中的实践。要进一步丰富微课的数量,扩充其类型,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其利用效益,发挥其应用效果。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教师的个人发展入手,提高教师应计算机技术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二是开展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教研。鼓励教师们进行合作教研,发挥计算机技术的平台优势。发展出基于数字视频的协作学习模型,组织专家与教师之间可以通过这些视频课例进行经验交流、知识的建构。此外,还要对于区域内优质教学资源的分享和研究,掌握不同教师的教学资源需求和发展现状,更需要对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了解如图1。

参考文献

第7篇:人工智能案例教学设计范文

School of One

约翰·佩雷斯是美国纽约布鲁克林区八十八中的一位七年级学生。他每天到学校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开学习终端,领取一份个人学习日程表。这份日程表的课程安排与他的同伴不一样,因为约翰最近一次的代数练习只得到了B,所以今天的时间表上安排了他参加一个小组讲座,补修昨天有问题的内容。事实上,约翰的每位同学得到的日程表安排都不一样。这是由于八十八中正在实施一个叫做School of One的项目——纽约市教育部门的一项初中数学教改项目。School of One采用了一项最新的技术,能自动为每位学生提供个人学习计划。因此,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和优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独特的每日时间表;且每个时间表和教学计划都是自动调整以适应每位学生能力和最成功的学习方法。由于School of One以学生为中心,把技术和课程整合,并在学校提供一种混合式学习环境,满足了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所以在2009年《时代》杂志评选的50项最佳发明中,该项目是获此殊荣的唯一一项教育创新。2011年,美国教育发展中心的儿童和技术中心对该项目2010年的实施进行了独立评估,结果显示:参与学生的数学成绩显著跑赢非参与的学生。

综述

优秀教师的做法

每位学生的学习都是独特的。优秀教师的做法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应性分析,根据学生的家庭背景、兴趣和爱好,以及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方式等,在每次学习之前,在每次作业或测验后,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辅导策略、补救措施和对应的学习材料。采取这种适应性教学法(个别化教学和差异化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能进行定制化学习。

不过,即便是最优秀的教师也很难完成面面俱到的分析,许多教师只是做到了在某些方面适应性分析,而且不是每位学生都会受到如此的照顾。因为,没有现代信息技术技术的帮助,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极大工作量。

斯金纳的机器教学

在20世纪50年代,哈佛大学教授、心理学家B.F.斯金纳根据自己创立的新行为主义理论发明了教学机器,并以此来进行程序化教学。其原理就是:把教学材料分解成按循序渐进原则有机联系的几百甚至几千个问题框面组成的程序;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教学机器根据学生的薄弱环节呈现教学材料进行提示,直到学生回答正确后再进行下一个内容的学习。

课堂上采用斯金纳的教学机器,与传统的班级教学相比较有许多优点。第一,教学机器能即时强化正确答案,学习效果的及时反馈能加强学习动力。而在传统班级教学中行为与强化之间间隔时间很长,因而强化效果大大削弱。第二,教学机器使学生学习行为得到积极强化,力求获得正确答案的愿望成了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了学习效率。传统的教学消极强化,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第三,采用教学机器,一个教师能同时监督全班学生尽可能多地完成作业。第四,教学机器允许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循序渐进地学习,这能使其对教材掌握得更牢固,提高他们的学习责任心。第五,采用教学机器,教师就可以按一个极复杂的整体把教学内容安排成一个连续的顺序,设计一系列强化列联。第六,教学机器可记录错误数量,从而为教师修改程序提供依据,结果是提高了教学效果。第七,学习时手脑并用,能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但是由于缺乏对认知心理学的借鉴、教学内容媒体形式和机器功能单一等不利因素,使机器教学实践并没达到预想效果。实践中缺乏师生间的及时交流;过细分割教学内容导致学生缺乏对知识的整体认知;学生盲目地追求学习进度、猜想问题的答案和不求甚解。不过,教学机器是一种自适应学习系统萌芽,初步实现了量身定制的教学,并努力让学习者从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教育过程的合作者。

计算机智能化教学

20世纪70年代后,结合计算机技术和认知心理学发展起来的人工智能逐渐成熟,用于教育的各种智能教学系统也相继被开发出来。智能教学系统是利用计算机为学习者提供及时性和定制化的教学和反馈的适应性支持系统,它的结构包括四个基本组成部分:认知模型、学生模型、教师模型、界面模型(Charles P. Bloom, R. Bowen Loftin)。

认知模型决定问题解决可能需要的所有步骤。更具体地说,这种模式包含要学习领域的概念、规则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它的主要实现功能为:专业知识库,学生表现或检测错误的评价标准等。学生模型跟踪和模拟学生的认知、情感状态以及随着学习进程的发展出现的变化。

教师模型根据认知模型和学生模型的信息选择教学的策略和行动。界面模型实现人机交互的所有功能。

随着计算机智能化教学研究和实践的深入,学界逐渐总结出了设计和开发的八项原则和四个阶段。智能教学系统的设计以使学生成功解决问题为总原则,并辅以这八项原则:①模拟学生的能力。②表现传递目标结构是问题解决的基础。③在解决问题的环境中提供教学。④深化对解决问题的知识的抽象理解。⑤最大程度减少学习过程中的记忆负荷。⑥对错误提供即时反馈。⑦为学习调整教学容量。⑧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达成目标技能。

智能教学系统的开发和大多数的教学设计过程大致相同,包括四个迭代阶段:①需求评估。②认知任务分析。③初始教学的实施。④评价。

由于得益于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优势互补,相比教学机器,智能教学系统显然是较高级的自适应学习系统。它能更准确地分析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的教学方法、学习材料和评估方式也更多样化。

在20世纪80~90年代,智能教学系统在学校教育、企业培训和军事训练中得到了较多应用,成功的个案主要体现在数学、健康科学、语言习得等领域的教学。不过,由于智能教学系统开发和实施成本昂贵,导致其最终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此外,以下两个缺点也为业界所诟病:智能教学系统主要是用预设因素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应性分析和模拟匹配,因此不能全面地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征;智能教学系统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这里的教师是计算机系统)来实现个别化教学或差异化教学。这种从模拟认知—自适应教学的模式,主要受到当时教育、学习科学和计算机数据挖掘处理技术的发展限制。

自适应个性化学习

进入21世纪,Web2.0、语义网和云计算等新技术相继被开发出来,互联网应用日趋丰富。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线学习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了2012年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数据的挖掘和处理技术的成熟使自适应学习技术重新被重视和开发,并认为是大规模在线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2008年,结合新的教育和学习理论的研究,学界提出了利用自适应技术服务于个性化学习的新观点——自适应个性化学习。综合多方的论述,自适应个性化学习被认为是在学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自适应技术动态连接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一种学习技术。它从智能教学系统发展而来,在设计和开发上二者有很多相通之处,不同之处是个性化自适应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并有自身独特的十条法则(Nish Sonwalkar):

(1)“一刀切”方式在网络教育中是行不通的。

(2)信息不是教育——当前基于网络的学习正导致信息过载。

(3)学习需要一个对多种媒体内容的认知过程。

(4)不同个体的学习,涉及学习内容和学习路径的不同。

(5)基于认知的发展和对新知的消化吸收进度,每个人有不同学习策略。

(6)个性化的学习是达到更高的完成率和更快的学习的一种方式。

(7)学习是四维的,其中包括:多种媒体,认知策略,交互性和社会化学习。

(8)唯一有意义的评估是帮助学习者提高,并达到所需的能力。

(9)用正确的学习策略和学习的步伐,任何人都可以达到即定的学习目标。

(10)教师最大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如何学习,而不是学习什么。

自适应个性化学习的特征

1.学习分析技术

采用新的学习分析技术,能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通常做法是对学生进行课前的形成性评估来完成学习分析。自适应个性化学习采用的学习分析技术是基于学生的“大数据”,利用特殊的算法来得出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征。这项技术得益于商业智能的发展,即对大量商业数据源的统计、评估和识别,可以帮助企业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同样,学校对大量学生信息的搜集、管理和分析,能帮助学校和教师实施提高学习效果和更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行为。

学生参与在线学习后,会留下大量的数据碎片,学习分析系统通过对这些数据的跟踪、搜集和统计,分析出学生活动和学习成果之间的相关性,识别促进和阻碍学生学习的因素,并把这些数据转化为教育工作者能理解的知识呈现出来。

在学校中,这些被称为“大数据”的大量数据碎片,主要来自学生信息系统、学习管理系统、数字内容管理系统评估和成绩管理系统。从这些系统中搜集了学生的家庭背景、兴趣和爱好,以及访问的内容、停留的时间、学习的进度、获得的评价和成绩单等数据;还有,学生在互联网上访问的社会化媒体(博客、微博、图片和视频分享网站等)也留下了大量的数据;最近兴起的MOOCS和数字教科书也能搜集学生的学习数据。而每个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和学习步伐就蕴含在这些数据中。通过学习分析技术就能把这些重要的知识显现出来,为教育教学提供有力的参考。

2.自适应学习路径

采用新的自适应技术,生成学生个性化学习路径。学习分析结果不但能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解学生的管道,还被用于自适应分析来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自适应技术能动态连接学习分析结果和课程体系,为每位学生自动生成一个独特的学习路线图。每个路线图可能会包含时间安排、方法推荐、课程和学习材料的推送等,并能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能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如何学习以及自己掌控学习。

在借鉴智能教学系统结构模型的基础上,自适应技术采用了复杂的统计和概率学算法,分析出学科知识的结构和难易程度,以及对应课程和学习材料的层次和呈现风格,匹配学生已有的学习特征和对当前知识的掌握程度,最终形成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路径。

这一学习路径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根据学生每段时间的学习活动及评估报告做动态的调整。当然,自动匹配的学习路径并非真正完美契合每个学生,因此学生自己可以通过每天的学习心理状态自我评估或选择性接受系统的学习活动安排,以及参考教师的反馈来对学习路径进行修正。

3.课程内容多样化

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学习材料,支持学生的独特的认知需求。要实现个性化学习,就应该满足学生对不同课程、环境,以及学习方法、节奏、教师选择的需要。因此,自适应个性化学习系统中为学生提供了以下多样化的课程:

对同一学科的课程内容多样化体现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起点,不同的环境以及不同的评价手段。不同的环境包括:大组讲授(12~24人),小组讲授(6~12人),小组合作(3~6人),在线讲座,实时远程辅导,独自学习,实践活动等。不同评价手段:学习需求诊断,每日学习进步评估,统一测验,教师和同学给予的人工评价,学生自我学习状态评估等。

学习材料的多样化指的是:图文、音视频、3D材料、动漫、游戏等。

个性化学习路径生成后对课程和学习材料的推送也不是单一化的。学生可采用系统最优推荐,或自主挑选喜爱的学习内容,以及在受困时及时更换学习材料,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符合个性化学习的特征,实现无障碍学习。

自适应个性化学习案例

1.Knewton

Knewton(纽约市的一家网络培训公司)是较早进入自适应个性化学习领域的公司之一,他们声称开发了行业内“最强大的自适应学习引擎”,其“连续适应性能力能满足每个学生每天的教育内容定制”。该算法能判断用户实际水平,并为用户提供与其水平相适应的课程。Knewton通过不断的提问和测试,判断使用者的真实水平,再为用户提供与之水平相对应的课程辅导;并强调用即时反馈、社区协作和游戏化促进学生个性化和快速地学习。2012年夏天,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数学系超过2000名学生使用Knewton两个学期后,缺勤率下降了56%,合格率从64%上升至75%,45%的学生能够提前4周完成学习任务。(网址:http://)

第8篇:人工智能案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虚拟现实 多媒体教室 培训系统 交互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2-00-03

1 前言

多媒体教学是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在教学中通过合理的选用现代教学媒体,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图文声像并茂,实现人机互动,可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当下,多媒体教学设备已成为学校日常教学的必备工具。教师是多媒体教学的直接操纵者,教师对设备功能的了解和操作的熟练程度,决定了多媒体教室发挥功效的高低。调查发现部分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情况不理想,尤其是新任教师急需对多媒体设备的使用进行专业培训。然而传统培训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参加培训人员多、时间短、学员无法亲自操作演练等,使得培训效果不理想。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多媒体教室使用培训系统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培训过程中的问题。该系统采用仿真情境体验,互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在视觉上给人一种沉浸于真实教室环境的感觉,受训教师可以自由观察、检测环境变化、与虚拟环境产生交互。这种虚拟培训的方式改善了传统培训的弊端,场景逼真,易于接受,学员可以调整学习节奏随时随地在线学习。

2  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由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生成的一种交互式人工世界,在这个人工世界中可以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完全真实的感觉。VR技术集成了计算机图形(CG)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人工智能、传感技术、显示技术、网络并行处理等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是一种由计算机技术辅助生成的高技术模拟系统。计算机生成逼真的三维视、听、嗅觉等感觉,使人作为参与者通过适当装置,自然地对虚拟世界进行体验和交互,创建了一种适人化的多维信息空间。

如今,虚拟技术已被运用到城市规划、医学、军事航天、教育、室内设计、文物古迹、三维游戏等多个领域,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和研究尤其为人们所关注。目前,虚拟现实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有虚拟现实校园、虚拟现实实验、虚拟现实角色扮演、虚拟现实技能训练等。

虚拟实验室与学习环境具有实体实验室和传统课堂所没有的优势:①节省教育经费。可以有效解决因学校条件限制而无法购买实验器材的情况。利用虚拟的实验室既不耗材也不受条件限制;②规避风险。虚拟实验环境中,学生可以放心地去做一些具有危险性的实验。例如,虚拟化学实验,可以避免化学反应所产生的的燃烧、爆炸等潜在危险;③交互性好。学习者可以采用多种交互手段如语言、手势、数据手套及触觉等与虚拟环境交流信息,并得到实时反馈;④可重复性。学生可以不厌其烦地反复练习,直至掌握操作技能为止。

3 虚拟培训系统的设计

3.1 场景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多媒体教室场景的设计非常重要。

本案例通过对比不同类型的多媒体教室,参照国外多媒体教室风格,把场景分为三个区域,教学区、讨论区、休息区(如图1所示)。教学区类似于传统教室,包含黑板、讲台、控制台、电子白板、学生桌椅,该区域用来培训教师如何使用多媒体控制台和电子白板等设备。讨论区包含各种形状的桌椅,桌椅可以随意拼接,给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休息区包含饮水机、打印机、书架、交互式电子白板。该区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的休息空间。讨论区、休息区是对未来教室的设想,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因此在教学环境的设计上更应该注重学生活动的便利性。

图1

3.2  VRP交互设计

(1)导航图设计

在VR场景中漫游时,学习者需要知道自己漫游到场景中什么位置,有时还需要随时变换位置对场景进行适时浏览。这就需要借助一个实时导航来帮助学习者找到自己想要到的地方。本系统中,通过点击界面左边的“显示或隐藏导航图”按钮,来控制导航图的显示与隐藏。导航图中箭头的方向就是游览者所面对的方向。如图2所示。

(2)多媒体控制台功能面板的设计

本系统中多媒体控制台的功能按钮以二维界面的形式显示在屏幕上,通过单击屏幕左面“显示或隐藏面板”来调出二维的多媒体控制台上功能按钮面板。学习者可以通过鼠标单击来模拟真实教室中多媒体控制台的使用,实现系统开启、投影仪开启、幕布下降、窗帘下降等操作。如图2所示。

图2

(3)动画漫游设计

浏览者可以通过点击“整体漫游”或者“自主漫游”来切换对场景的漫游方式。“整体漫游”是对整个场景进行360度环绕,使学习者对整个教室场景进行游览。“自主漫游”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对整个场景进行游览,使学习者沉浸在整个环境中。

(4)视音频交互设计

视频系统中,本案例插入了多个培训视频,内容包括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教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原则和技巧的教学视频。当学习者走近交互式电子白板时,可以触发讲授交互式电子白板使用方法的视频开始播放。当超出触发距离时,视频停止播放。通过学习本视频,学习者可以进一步了解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进而应用于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当鼠标点击界面左栏中 “视频教程”按钮时,会出现三节讲解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原则和技巧的视频,通过学习该视频,使学习者了解多媒体的设计原则和技巧,掌握如何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来设计教学课件以及制作课件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音频系统中,本案例包含背景音乐和解说语音两部分。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控制背景音乐的播放、停止和音量大小。语音解说主要是讲解电子白板的使用以及多媒体使用原则和技巧的配音。

4 虚拟多媒体教室交互系统的具体实现及关键技术

4.1 实现流程、使用的工具以及每个流程中的主要工作(如下表所示)

4.2 制作模型时应注意模型面数和个数的优化

(1)模型面数的优化:在保持模型基本形状的同时,尽可能地减少模型段数;在保持基本浏览效果的同时,多使用面片建模代替实体三维模型,如植物、窗帘、门等用面片模型代替实体三维模型仍然能保持基本浏览效果;删除在浏览展示中看不到的面,如底面、模型之间相交面。

(2)模型个数的优化:在3D Max中需要将相同材质的模型附加,合并为一个模型。因为模型个数的多少不仅影响场景烘焙时的速度而且影响VRP启动速度快慢。

4.3 贴图的制作

需要手动展开UV坐标时,要把使用相同贴图的UV面块叠放到一起;需要突出细节的部分,要尽可能地放大其UV;不需要精细表现的部分,可以缩小其UV;然后将它们紧凑地排列在UV框中,提高贴图的利用率。将UV坐标信息输出到Photoshop中绘制贴图,最终再将绘制好的贴图赋予模型。

4.4 VRP交互模块的实现

第9篇:人工智能案例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微课;电工实验;教学设计

1微课产生的背景

近几年,随着4G网络的普及、通信设备的人工智能化,传统的媒介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涌现出许多实时通讯软件和新媒体,如微信、微电影、微博等。这些新媒介的产生,标志着微时代的来临。在微时代下,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而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促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是关键。[1]微课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孕育而生的。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2]从另一角度看,微课可看作是教育信息化从应用阶段向融合阶段过渡的典型代表,它为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深度融合以及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方法提供了方式方法,具有重要意义[3]。

2电工实验在电力专业中的地位与意义

电工学是高职高专电力类专业的一门核心的、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整个电力专业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而电工实验是电工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从实验过程来看,它是培养学生实验方法与实践动手操作的统一;从实验内容上看,它是培养科学思维方式与技能训练的统一,在培养电力工程技术人员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电工实验是学生进入大学后接受系统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开始,通过电工实验的学习不仅仅是巩固和加深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完成知识向能力的转移,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培养学生的电工实验基本技能,使学生了解常用电工测量仪表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点,掌握基本的电工测试技术,了解测量误差和测量数据的处理方法,培养学生将电工学与生活、生产实践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知识综合设计的能力,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实验和生产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3电工实验教学结合微课教学可行性分析

3.1教学现状分析

电工实验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电路基本知识的同时,也要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习难度较大。但在高职电力类教学培养计划中所分配的课时在不断减少,这就需要教师利用有限的课时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到课程教学中,争取让每位学生亲手操作、掌握实训技能。经过近几年的教学成果的反馈和调查,发现教学中存在以下现象。1)师生之间有效互动不足在实验教学实践环节中,一般是一、二个老师面对一个班级的同学,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体系、实践技能均不相同,针对同一个实验项目,每个学生的疑问各不相同。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老师无法一一回答并解决学生的疑惑,师生之间有效互动不足,对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2)演示实验操作难以重现实验的整体过程是一个复杂、抽象的过程。[4]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力求让整个实验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示在每位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观察及强调实验中的重点与难点。但是教学过程结束,学生只记得老师的只言片语和部分实验片段,而整个实验过程无法在大部分学生的脑海中再现,直接影响到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环节。既浪费并不多的动手实践机会,也增加教师大量的重复工作。3)教学时间限制了课堂教学的内容电工实验的理论基础知识涉及范围广,而教学时间有限,使得教师难以面面俱到讲授全部内容,只能有所侧重讲授重点、难点,学生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全面了解该学科知识,长此以往会形成知识漏洞,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3.2高职学生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差甚大近几年,高职高专的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参差不齐,集体授课过程,很难定位授课内容的难易度,无法兼顾到每位学生的认知水平,更不能体现因人施教的教学理念。高职高专学生知识基础的差异性,决定了集中授课方式的不足。既无法满足基础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高专业水平的需求,也不能激发和引导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完成构建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从这几年的教学经历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调研中发现,我院部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对自己的学习要求过低。而且学生的情绪化较强,老师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简洁、有趣的教学内容更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3.3微课在电工实验教学中的优势

1)微课内容精炼,时间短教师根据课程特点,有效划分各知识点,经过精心设计,录制成时间短但结构紧凑、逻辑性强的微课。每个微课都只针对一个知识点进行讲解,主题突出,学生更能抓住知识的重点,而且微课时间一般在10分钟之内[5],学生注意力比传统课堂教学更容易集中。2)资源丰富、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微课的教学资源内容丰富,教师可以根据授课的需要,制作一系列微课来满足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及扩展的需求,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微课进行学习。而且智能手机及平板电脑的普及,移动化、碎片化的学习模式更加符合90后学生个性,微课的出现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有利于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主体地位。3)观看方便,一对一教学成为可能微课录制成功后,学生可在移动终端上观看,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可重复或暂停播放。一对一的教学,让学生全面把握教学内容、直观地观察实验现象、仔细地观看操作步骤。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微课有许多不可取代的优势。但是微课也不是万能的,微课的有些优势在一些理论性较强、逻辑推导要求较多的课程中就变成了短板。但是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相对于本科教学更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而不是搞学术研究。特别是对重视操作过程、培养实验技能的电工实验课程来说,微课的优势显而易见。

4电工实验的微课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

只有准确的定位学习者、针对知识点合理的选题、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制作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的微课。而合理划分知识点是制作微课的开始,也是微课教学达到最佳效果的关键。我院电工实验为20学时,按照实验项目分成:认识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实验三大类。表1列出实验项目和对应的课时。根据微课的特点,将“电工实验”课程进行梳理,合理的划分与整合,重构出相对独立的知识点。下面以“电工实验”认识实验课程中的一个重点难点问题:单相功率表的使用为例,介绍一节微课完整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

4.1选题

微课是围绕一个知识点展开教学的,教师理清知识点在本课程的意义和作用,才能明晰知识点与课程整体逻辑关系,有利于教师把握课程的整体,同时也能让教师更清晰知识点的地位和价值,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顺利完成微课教学。功率表使用是学生学习电工实验课程第一个实验———认识实验中的项目,它是课程中基础的、常见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重难点的问题。在后续的实验中,例如:线圈参数的测量实验、日光灯电路和功率因数的提高实验、三相负载功率的测量实验、变压器空载实验和短路实验中都需要使用单相功率表测量数据。在学生学习功率表之前,已经学习了电压表、电流表的使用,会有一部分学生误认为功率表的使用方法和电压表、电流表类似,在教师讲授的时候不仔细听讲,而在操作的时候不得要领。还有一部分同学在学习功率表使用的实验中,能熟练使用功率表进行测量,但是实验过后,没有进行归纳和整理,以至于在后续实验中需要使用功率表时束手无策。综合考虑到单相功率表在电工实验中的使用频率、难度和学生掌握的程度,所以选择制作功率表使用的微课。它既可以缩短教师上课讲解的时间,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又降低教师的重复教学工作,教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组织教学,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4.2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将教学各要素优化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6],因此教学设计是整个微课制作的核心环节。好的微课设计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过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逻辑周密、条例清晰,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2.1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在设计“单相功率表使用”的微课前,首先要明确该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本节微课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单相功率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2)掌握单相功率表量程选择;3)熟练掌握单相功率表的正确接线方法;4)能准确地读出单相功率表的示数。其中单相功率表正确接线和正确读数是本节微课的重点,正确读数是本节的难点。4.2.2微课教学教案1)微课导入(5s)在微课开始的时候,开门见山、直截了当的进入课题:介绍单相功率表的使用。因为微课时间短,切入主题要迅速,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明白学习的主题。2)介绍单相功率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1min55s)向学生展示单相功率表的实物,介绍单相功率表面板上各端钮的名称及作用。接着进一步介绍各端钮内部所连接的元件,最后展示出单相功率表原理结构图,简要地介绍一下单相功率表的工作原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教学的重点在培训学生的实验技能。所以在微课设计中,弱化对单相功率表工作原理的分析。而对于电力类专业的高职学生来说,后续课程“电能计量”中,有重点分析单相功率表的工作原理,故在本次微课中不过多的深入。3)讲解单相功率表量程的选择方法(1min)从单相功率的公式出发,讲解功率表量程选择,需要正确选择电压、电流的量程之外,还需要注意功率因数。学生对功率的计算还停留在初高中的层面上,而且在学习单相功率表使用之前,已学过电压表和电流表量程的选择,其中没有涉及功率因数,学生对此知识产生负迁移,在学习单相功率表时,学生容易先入为主,遗忘功率因数这个物理量。所以在介绍量程的选择时,从公式出发,让学生先明确功率计算所涉及的物理量有U、I以及,唤起学生注意。4)单相功率表正确的接线方法(重点:3min)从前面介绍的单相功率表面板上各端钮所接元件出发,借助电压表并联接入、电流表串联接入的前导知识,介绍单相功率表的接线方式。特别强调电流量程变换铜片接法。在学习单相功率表之前,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电压表、电流表的接线方法,这对学习单相功率表中电压线圈、电流线圈接线有一定的帮助,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掌握单相功率表正确的接线方法。5)单相功率表的读数(重点、难点:4min)先简要回顾电流表和电压表读数的方法,接着介绍单相功率表的读数方法,特别强调功率因数。最后列举几个实例,演示正确的读数方法。学生已熟悉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方法,很容易掌握单相功率表的读数方法,但先前所学知识也容易影响学生对本知识的掌握,忽略功率因数的影响。所以需要具体例子,让学生掌握单相功率表读数方法。

4.3实施方法

教师根据微课教案,采用两种形式的制作方法:录屏和录像。先利用手机录制单相功率表正确接线方法的影像内容,然后将这部分影像内容与单相功率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单相功率表量程的选择方法和单相功率表的读数内容相结合,制作成PPT,利用录屏软件,完成教学视频的录制。制作完成后,再由专业人员进行后期的制作。

4.4设计时注意的问题

电工实验是以电工学为理论依托,不仅理论性强,而且实践性强。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设计要理论联系实际,在讲解理论知识同时,适时的列举工程实际的案例,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结束

微时代的来临,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很大的冲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过去,不仅仅是学生,教师也要从自我封闭的“象牙塔”中走出,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坚持自己对微课的独特理解,踏踏实实地落实到具体学科的微课教学中,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领路人。

【参考文献】

[1]徐苑.微课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应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0):150-151.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3]刘名卓.视频微课的实用学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5(1):89-96.

[4]吴铁飞.微课与物理实验教学相结合的研究[J].科技视界,2013(30):142-153.

[5]吴泳.微课在电路分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