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轻工技术经济与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建筑施工;工程技术;混凝土浇筑
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的竞争愈见激烈。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常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利用先进的建筑施工技术,创新的施工意识来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只有适时地对施工技术加以创新与改进,才能有效地有效地促进我国建筑行业技术应用水平以及行业整体科技含量的显著提升和进步。
1.工序施工技术分析
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工序施工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各种新技术的涌现,不仅从成本上为建筑工程节省了经济和时间,而且提高了建筑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近来,常用的建筑工程工序施工技术有: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防水施工技术、钢筋连接施工技术及屋面施工技术等。
2.关键技术施工方案的制订与选择
关键技术施工方案的制订首先要有针对性,以确保施工的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等目标。一般包括:确定施工程序和顺序、施工起点流向、主要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机械、质量、安全、进度、资源配置等。关键技术的施工方案根据条件不同,可以采用多个施工方案,这就需要对施工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从中选出工期短、质量好、材料省、劳动力安排合理、工程成本低的方案,一般来说,选择合理方案应遵循以下原则:(1)技术上先进、可靠、适用、合理,其中主要表现在:降低物质消耗,缩短工艺流程,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提高自动化程度,有益于人身安全,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减少污染,消除公害,有助于改善环境。同时,有利于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2)经济上合理,就是要综合考虑投资、成本、质量、工期、社会经济效益等因素,选择经济上合算的方案。一般来说,在保证功能和质量不违反劳动安全与环境保护的原则下,经济合理应是选择方案的主要原则。
3.建筑工程工序施工技术应用研究
3.1钢筋连接技术
众所周知,钢筋连接施工的特点是施工敏捷、操作容易、质量较好和接头强度高。近来,国内出现一种新的粗直径钢筋连接方式)锥螺纹套筒连接技术。举例来说,在钢筋墩粗直螺纹连接接头工序施工中,其中一个工艺是液压徽粗,液压墩粗的丝头施工质量要求达到一定的标准,不合格的墩粗头需要割除,墩粗头的基圆直径要超过丝头螺纹径。另外,建筑工程工序施工技术应用中控制要适度。比如,在焊接的接口部位和机械的连接处应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严格控制接触面积的比率。只有工程中有特殊要求时才可以适当的调节。新型的技术被应用到建筑工程工序施工中,对于建筑工程工序施工有两个优势:一个是连接时的便利,另一点是检查便利。另外对于完成连接的钢筋施工,工作人员还要进行日常的检查工作,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3.2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大体积的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中混凝土中的水泥会进行化学作用放热,如果温度过高的话会超过施工材料所能承受的最大的温度的极限,这就导致混凝土出现裂缝,混凝土施工的难点在于会出现裂缝,出现裂缝原因有很多,常见的有温度的变化、不均匀沉降及缩胀等。然而在具体的建筑工程操作过程中,主要是从设计、实施及监查等方面应用一定的方法来避免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从控制方面讲,主要利用后期强度,保证大体积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从施工方面来讲,施工原料和材料的搭配比例会对混凝土的质量造成影响。具体来说:为了提高混凝土的抗裂能力,施工要采用高强度、低水化热的水泥。要节约水泥,但前提是要将混凝土配比控制在科学的范围内。需要的时候可以掺用混合材料或者外加剂。从监查方面讲,大体积混凝土监查内容包括混凝土绝热温升的测试、混凝土浇筑温度的监查及养护过程中的温度检查。要注重对成品的养护,使成品处于潮湿的空气当中。
3.3防水施工技术
防水是指混凝土与水接触的地方防止渗漏和裂缝。对于防水施工的定义不应只限于防水层的施工,综合考虑还应该包括结构层及装饰面层施工,任何一个只考虑单位方面的施工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从各方面综合考虑才可以治本。首先要制定防水施工方案,制定防水部位的结构形式和防水要求。然后就是在施工过程中优选施工材料,控制施工质量。施工的内容包括结构层的施工、防水层搭接处的施工、防水层保护层的施工等。通过经验得知,防水层直接接触的结构层面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防水是否能够做好,结构层的处理是关键。总的来说,防水施工要整体把握,始于原材料控制,终于完工,期间认真做好每个工序,防水施工就可以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4.建筑工程工序施工质量控制
4.1建筑工程工序施工技术质量管理
某种程度上讲,建筑工程工序施工质量控制会影响项目的施工的进度,项目的成本,其建筑产品的好坏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在建设项目的整个管理内容当中,质量管理往往优先考虑。
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1质量管理要人人参与、人人把关,注重培养员工的质量管理意识,加大对员工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工程质量管理是全面管理过程,要抓住施工、材料及工序质量等多方面进行控制。施工质量方面,首先工程师、专业技工等技术人才要保证工作认真负责,工作准确到位,不要出差错。因为标准不制定准确,后面工作无法展开。另外就是组织优秀的施工团队进行配合工作,严格按照施工计划执行,按部就班。材料质量方面,要提高材料保管员、采购员及检验员的素质,加强对相关知识的培养。另外,制定完善的施工材料验收与管理制度也是必要的。工序质量方面,要根据工序的特点,给出相应的措施和方法,使施工工艺达到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另外,工序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很重要,工序完成后也要进行详细的检查工作。
4.2工程工序施工的质量检测技术
工序施工质量检测主要是对裂缝的检测,检测包括了裂缝的长度数量等。一般的检测可以用目测来完成,认真观察裂缝的长度、数量和方向,将结果记录下来。特殊的(活动的)裂缝可以用专门的测量仪器进行测量。另外有一种简而易行的方法就是在裂缝上涂抹石灰膏,因为石灰膏的抗拉动性比较低,裂缝会使石灰膏裂开,利用石灰膏就便于观察和测量。结束语随着经济不断的前行,我国的建筑业的施工遂平也在不断的提升,当新的科学技术、新设备、材料、施工工艺不断的被引人国内,国内的建筑企业要因与时俱进,结合了现代化的科学的管理的方法,适应并消化这些先进的营养。在吸收和接纳的同时要推陈出新,要不断的创造,一个有创新能力的施工企业才会领跑建筑行业。另外,建筑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就要严格把控质量关,这样在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同时也提高经济效益。
5.结束语
对于建筑工程基础工程施工、砌体工程施工和混凝土浇筑施工,要按各项工程的特点来确定相应的施工方案,加强施工技术,控制施工质量,优化施工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建筑工程的优良质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施工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建筑工程行业一定会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上,促进行业科技水平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樊杏飞,论建筑工程施工工序的质量控制田.大众科技,2006,(5):16一18.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组织设计;优化
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有助于工程施工进程的有序进行,并可以减少和避免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保证高层建筑的施工能够顺利的进行。因此,为高层建筑施工能够有序的进行,必须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分析。
1 做好准备工作
在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前,应先做好准备工作,以确保在进行施工组织设计时能够结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编制。
1.1 了解高层建筑的施工特点
目前我国的高层建筑工程,建筑层数高,且造型较为复杂,设计人员需要采用各种方法来将建筑的风格及功能要求表达出来。在施工中为体现设计要求必须采用新工艺及新技术。在进行施工组织设计时,在机械的选择就应采用施工工艺体系。而在工程竖向控制及定位测量上,还应及时处理高且体型复杂的问题。施工部门应充分认识所承担的高层建筑工程的特点,利用空间和时间来对其进行穿插、配合。同时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研究确认相应的施工方法。
1.2 处理好施工方案与结构体系的关系
高层建筑的施工方案与其结构体系密切相关。不同的建筑结构体系采用的施工准备、机械设备、施工方法、人力资源安排及模板等都有所不同。如剪力墙结构的主体施工一般使用滑模工艺或大模板来完成,其劳力组织安排及机械设备的选择也应根据滑模工艺或大模板来处理,其墙体砌筑的工作量占的比重较少。而现浇框架结构的主体施工,多采用组合钢模板支模或木模,而垂直运输机械则是根据混凝土的浇筑情况及框架结构支模来进行选择的。施工机械设备的发展及施工方法的完善能够推动高层建筑的发展,新结构体系的多样性也能够促进施工技术的发展。
1.3 加强施工设计与施工的联系
高层建筑的建成需要通过建筑结构、材料、施工等之间的相互协作才能完成。且建筑设计也受到施工技术和材料的限制。因此,在进行考虑设计的方案时,应在扩初设计阶段将施工与设计结合起来,然后进行施工组织技术设计的编制,促进设计与施工的顺利进行。
1.4 正确掌握进行编制的时间
施工组织设计是一种方案性的技术经济文件,其设计的对象是整体建设项目,用来对整个建设项目的施工活动进行规划。一般工程都按扩大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这种两段设计进行。在扩大初步设计的阶段,施工单位应结合设计部门及承建单位来编好施工组织总设计,将所需的机械配备及施工方法确定下来,给施工单位和主管部门提供建设依据,做好组织物资及技术的准备工作。及时编好施工组织总设计,对组织施工控制工期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奠定了单位工程的施工设计的基础。对建筑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有着很大的影响。
2 编制高层建筑施工组织设计
2.1 高层建筑施工组织设计的相关内容
高层建筑施工组织设计主要包括建筑工程施工部署、施工现场的管理、机械设备的合理选择以及成本控制。高层建筑施工包括基本的施工技术、施工顺序及责任的确定。且应根据高层建筑施工组织的管理特点,进行多部门的划分分层管理,并对各类技术的培训、施工设备的租赁及施工现场的合理组织等进行明确的施工部署,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实行。对于施工现场的管理,在施工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如天气的因素对施工造成影响,导致设计要求的变更及施工进度方案的调整。在进行高层建筑施工组织设计时应考虑到这些影响因素,以便对施工组织及时作出相应调整,及时进行施工的管理。在机械设备的选择上,应根据具体的施工情况及施工单位的自身的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配备。对于建筑工程的成本控制,施工单位应加强施工中的日常的成本管理,对机械设备进行合理的配备,提高施工的效率,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减少施工材料的浪费,加快施工的进度,将施工的成本降到最低。
2.2 合理编制施工组织
高层建筑施工组织的编制要求较高,因此应全面规划整体的施工过程,并详细具体的说明局部内容的施工方法及措施。在进行施工组织的编制时应结合实际,以防与实际的应用脱节。且高层建筑施工周期长,施工过程的管理也较复杂,因此在编制时应全面统筹,且编制的深度应适当,以此很好的引导施工的进程。且高层建筑的施工的规模较大,在进行施工组织的编制时可进行分段编制,确保施工过程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对应的编制。
2.3 施工过程应与总体编制进度一致
高层建筑的施工周期影响着企业的收益及投入成本,施工时应以总体编制进度为中心,结合实际情况,对工程项目的结构、规模及资金的提供情况做出详细的进度方案。对于施工中的一些突发状况,应给予及时的处理,以防延误施工进度。要确保阶段性施工任务的完成,做好各阶段工期的合理安排,确保工程顺利的完成。
3 高层建筑施工组织设计的优化
3.1 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
在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对缩短施工工期及施工现场的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要优化施工方案,必须进行定性分析,运用科学的方法判断施工方案的好坏。考虑施工方案时应考虑建筑施工的复杂的程度、施工技术的可行性、施工中的安全性、施工人员的安排、施工机械设备的配置及施工周期的合理性。应合理安排施工人员、充分发挥设备的作用,确保施工场地的合理利用,保证每一个施工环节有序进行。除此之外,还应进行定量分析,即对投资的额度、施工的成本及工期控制进行分析。在进行施工方案的选择时,应比较多个方案,从中选择出能按时完成施工任务并能保证工程质量的施工方案,以求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
3.2 对施工进度进行优化
对于施工进度的优化,主要对时间进行优化,在高层建筑施工组织设计中,通过时间参数将施工的最早开始时间及结束时间计算出来,并找出工程中的关键部分,明确施工中的重点内容,保证施工关键工序的如期完成,从非重点的施工任务中合理节约时间,进而优化施工进度。且应根据施工工期的要求,安排合理的施工顺序、施工流向及施工作业,确保施工的连续性。
3.3 对施工内容进行优化
高层建筑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既要考虑到工程的施工方案、施工进度、施工安全及质量,还应考虑到合同的需求,因此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应将经济、技术、管理及合同结合起来。以此使其能充分完善的发挥指导工程施工进程的作用。优化施工内容,应引入施工质量管理体系,并完善施工的管理组织。在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应合理利用质量管理体系,对施工质量进行监督,以此确保建筑的施工质量。在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时应明确列出管理组织,做好施工管理组织的内部管理,使施工任务能有效的完成。
总之,高层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在施工中发挥着指导作用,保证建筑工程的顺利完成,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必须进行高层建筑施工组织设计的优化。
参考文献:
[1]李建红.高层建筑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和加强[J].山西建筑,2012(36).
[2]张天志.关于高层建筑施工组织设计的优化[J].科技致富向导,2013(07).
关键词:投标;预算;预算编制中图分类号:TU723.2文献标识码:A
一、投标预算在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
工程建设项目的投标预算是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审核通过的投标预算也是整个项目的有效投资限额,同时也会直接影响到建设项目计划、经济考核、承包合同以及成本的编制等方面。工程建设项目中编制投标预算时常采用实物量法,综合考虑影响工程建设项目投标预算的可变和不变因素。投标预算的编制由材料价格、工程施工方案、设计工程量以及工程量定额四个部分组成,其中设计工程量以及工程量定额属于工程建设项目投标预算的不可变因素,材料价格和工程的施工方案属于可变因素。设计预算如果偏高或者偏低,都会影响到投资分配的合理程度。此外,预算编制也是施工图设计文件的重要部分,控制施工图设计在设计预算合理范围内。
二、工程预算编制基本流程
工程项目预算管理是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和关键,市政项目预算一般要遵循“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进行。
1、编制依据及准备工作
工程项目预算编制是以项目中标后施工图,各种人材机价格信息及施工组织设计为依据进行编制。编制前公司预算部门应对预算及核算的各类表格进行统一规范设计或编制相关应用软件,以有利于项目核算和公司审核减轻工作强度提高预算准确性。
2、划分核算单元
准确合理划分成本核算对象是实行预算管理的基础。成本核算对象是为确定成本归集及分配,确定成本费用承担主体,也为便于经济承包责任考评工作。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主要是依据项目作业层配置情况以作业层对应的工作内容来划分成本核算对象。
3、预算的编制和指标的分解
预算编制需要各部门分工协作对项目收入、工程直接成本、间接成本等进行分门别类编制,形成本项目的预计合同总收入和总成本,最终形成项目总预算,并编写预算编制情况说明书,形成项目预算初稿经项目预算管理小组审议通过后上报公司审批,同时。根据公司批复后的总预算,并结合年度、季度和月度施工生产计划将各项总预算进行分解,分别编制年度、季度和月度预算。在进行项目预算指标分解时要遵循收入和成本配比原则,凡是当期有收入的项目,对应的成本不得遗漏,成本计划制定后就是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奋斗的目标。
4、制定成本控制及核算办法,进行预算交底及任务分解
成本控制能对成本计划的实施进行监督,保证成本计划的实现,成本控制的重心应放在项目部。项目部要在公司预算管理体系下制定适合自己项目管理习惯和施工特点的内部管控办法如班组核算办法、单机考核办法、收方与计量管理办法等。
二、招标阶段预算编制的措施
(一)做好工程量的复核
现在的项目均采 用量价分离的形式进行报价,因此,投标人在投标前定要对招标文件中的工程数量进行复核,对其中经计算工程数量与清单中出入较大者或通过计算分析可能在施工过程中会发生较大变更者,分析其数量的变化大小、变更的趋势等,对上述项目采取不平 衡报价法进行报价。这样,投标人的报价可以在保持总体利润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在施工时可能获得更大的利润。但是,有个别业主在招标文件中要求投标人报价不允许出现太大的不平衡报价,这时投标人应按照业主要求进行报价。
(二)做好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
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连续性原则、均衡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其中,经济性原则是施工组织设计原则的核心。因此,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在满足施工要求的情况下,尽量使报价的水平接近市场的总体水平。在编制时,应考虑设计多个可行的方案,然后对各个方案分别进行技术经济分析,选择其中计算最完善、经济最合理的方案,同时考虑其他投标人对该方案采纳的可能性或可能采取的其他方案,通过比较获得最后方案。但是,在投标中,不能出现偏离市场一般做法的独特施工方案,这样的方案在市场竞争中是行不通的。如在混凝土浇筑中, 一般考虑模板采用钢模板,而个别投标人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却使用了木模板,导致标价高出市场的正常水平而出围。
(三)熟悉施工图纸,掌握工程量计算和定额套用、清单计价规则。
在编制之前,充分熟悉总说明及每章节有关工程量计算规则的说明,了解子目中所包含的内容。认真全面地阅读,理解图纸和图纸交底材料,随时了解设计人员的意图以及图纸所表达的内容。深入现场,了解施工工序,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在工程中的应用,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将工程进行合理地分部分项计算出工程量,准确地计价,避免漏算、重算、错套。定额套用的应用如下:
已知某工程M5.0混合砂浆砌砖基础长为50米,基础高为1.2m,主墙身为一砖墙,采用四层等高式大放脚砖基,试计算其工程量并选套定额。
解:S增=0.007875×4×5=0.1575㎡
V=(0.24×1.2+ 0.1575) ×50=22.28m3
选套定额:3—1,从定额中可以看出,预算定额中是按照M5.0的水泥砂浆砌筑考虑的,每10m3需砂浆2.36m3,因此,设计与定额不符,应对定额基价进行换算。
砖基础预算定额计量单位:10m3
(四)熟悉与理解编制办法及预算定额 编制办法、预算定额是工程预算编制的依据。编制办法对预算编制的各个程序和步骤、内容都作了具体规定,必须熟悉、理解与严格遵照执行。预算定额对各工程项目所包含的工程内容都作了详尽的描述,章节总说明、说明对该章节如何计算工程数量,如何套用,如何调整,亦作了详细的说明,套用定额前须仔细阅读,推敲理解。
(五)合理确定工程所在地的材料预算单价 应对材料价格的现场调查,了解材料的产地、产量、规格、运输方式、运距、装卸费等,明确各种材料的供应地点和供应范围,计算材料运杂费、装卸费等其他费用,以最经济的材料价格,编制最合理的工程预算。对于自采材料和自办运输,可套用交通部工程预算定额计算。(六)从影响预算编制结果的影响因素着手提高编制质量
由于工程预算的编制是一项很繁琐而且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预算员既要有一定的施工实践经验,又必须有一定的预算知识,编制出的施工预算价格才会更加符合实际,也才能起到指导施工和成本核算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总是难免会出现各种纰漏差错,如套用定额不合理,同时由于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不断更新,存在很多定额缺项的问题。下面是主要的几个影响因素:
1、人,材,机价格对预算的影响
工程造价是有人工,材料,机械价格组成的,由于工程建设都具有一定的时间性而且在不同的国家,在这个期限里和不同的国家范围内,人,材,机的价格是由市场确定,随时都有变化。因此工程造价也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要经常按照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分门别类地收集整理不断变化的人材机价格。
2、现场施工中的一些特殊施工技术措施
在工程施工中,由于施工的环境、方法、工艺、手段不同往往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费用,国际工程涉及的国家多,气候和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比如寒冷的国家需要采用一系列的冬季施工措施,这些都需要考虑并合理计算价格。而目前我国现行的概预算定额里没有相关的高寒地区冬季施工的定额子目。
3、现场施工中的一些新技术,新工艺对价格的影响
比如在国际石油工程长输管线施工里部分管线采用了全自动焊接,而在目前国内石油工程预算定额里尚无该定额,这就需要结合当地的情况自己编制定额或者是对已有的可参考的定额做适当的系数调整。
(七)如实编写编制说明 预算的编制说明是预算工作的小结,也是为预算审查提供了纲令性文件,因此编制说明应写好以下几点:(1)施工组织方案;(2)采用定额的调整及综合费率,施工技术装备费,计划利润,税金的费率等;(3)材料预算单价的确定;(4)预算金额,人工、钢材、水泥、木材、沥青等材料用量。
参考文献
【关键字】装饰装修工程;造价控制
1 引言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是一项融合了建筑材料、建筑施工、轻工技术等众多领域和学科的工程行业。在近年建筑行业迅猛发展、国民生产总值稳步提升的良好环境影响下,建筑装饰装修逐渐形成比较独立化的、有着很大提升空间的新兴学科,并且在美化居民生活环境和满足人们审美需求以及提高物质功能等方面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
建筑装饰装修在我国很早就有出现,例如皇宫大院里面的装饰装修。到现如今,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新材料的发明,允许了各种风格和功能而且美观大方的建筑的应运而生。不过高层次的建筑对装饰装修技术也有着更高水平的要求。工作者要广泛地采用新型材料、新工艺、新造型,结合现代美学、色彩学的相关知识。在工程的施工过程中,用现代机械操作来代替手工活动,并且严格规范操作流程。总体来看,建筑装饰装修工程在稳步向着高技术含量、高层次审美观念发展。
2 造价控制
建筑装饰装修工程是一项工作时间短但投资巨大的工程。主要包括系统工程和家庭小型工程,系统工程包括有防灾警报、中央空调等,而家庭小型工程是包括灯具、洁具、电器设备等。对于大型工程来说,其投资甚至会比建筑本身的投资高出许多。这就说明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造价控制会更加复杂。
对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进行造价控制的目的是合理限定和控制投资金额,从而提高经济效益。造价控制主要特点有:⑴工序多,工程复杂。装饰装修是建筑整体工程完工的最后一道工作,也是美化并改善建筑周围物理环境的过程。根据所需效果的不同,施工的难易程度、使用的材料的高低档次以及艺术审美等都会有很大的差异。而很多业主在设计要求上的目标和方向比较单一,这就为设计增加了很大的难度。⑵装饰装修工程有一定的动态性。据调查显示,公共场所平均每三年就要改变其外观,进行重新装饰装修。另外,装饰装修工程的变动性也比较大。考虑到材料市场的价格变化,投资也有着较大的随意性。⑶装饰装修材料的更新发展可谓是惊人的,不同品牌不同材质的产品其价格也是相差甚多。材料费在投资中占很大比重,因此其造价控制是很重要的。随着施工技术的现代化,工人的劳务成本也比普通建筑工人要高出30%。
针对建筑装饰装修工程的造价控制,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应建议:
2.1 设计过程的造价控制
对于一项工程来说,设计是最关键的部分。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对整体工程的投资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有着很大的挖掘潜力。分析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主要有限额设计和价值工程两种方法。设计应该以整体质量、效果功能和投入金额为切入点,进而处理好技术和资金的关系。具体的要求有:⑴与业主进行深入的沟通,真正了解业主的装饰方向与意图,并且明确其总投资限额;⑵从环境、审美、功能等方面对多种装饰装修方案进行评估,协助业主从不同的设计方案中选择出性价比较高且符合要求的方案;⑶统筹各个环节的资金分配,及时对失控投资环节进行处理;⑷了解市场各种工程所需材料的价格,避免价格差;⑸严格审核设计图纸,做好其余施工环节的配套结合,若有超额投入需了解业主意见⑹开展限额设计,防止某些环节在资金分配的过程中发生超额投资现象,即需要监工人员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能对图纸合理估价,使每个过程都处在受控环境⑺技术经济指标尽量达到90%甚至以上的精确度,更要精确各方案间的比较,避免产生误差。
2.2 做好招投标工作
在招投标中,要取得比较合理的装修费用需结合下面的方面进行评价选择。大型装饰装修工程尽量将设计与施工进行独立招标而小型工程尽可能先固定施工的总限额。一般说来,为了更好地控制工程总投资,多采用签订固定总价或者固定单价这两种不同的合同。
2.3 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2.3.1 成本的支出
按照设计好的施工过程图和预算进行支出是比较有效的装饰装修工程成本控制方法。控制材料费支出,是完善造价控制的核心环节。在建筑装饰装修中,材料费占到绝大部分比重。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装饰材料,预算部门要建立价格信息网络,使价格更加透明化。此外,还要先考察后确定。即事先了解行情,掌握材料的质量、价位、规格等参数,其次再同采购方面进行讨论,确定工程预算的种类和价格。还有就是工人的人工费,工程管理部门应该根据施工图的综合预算来掌握所需的工人数目,并且依据技术水平来确定工人费单价。在与工人签订劳务合同的同时,应该把工人费的单价标准设于不高于对外承包合同的相应价格。其中差余部分可以作为对高技术工序操作的奖金。再有就是构件的加工费。构件的加工费始终应坚持控制在施工图预算的范围内,并且通过合同来明确供应方与使用方的责任和义务。
2.3.2 资源的消耗
施工过程必然要利用大量的资源,减少无谓的资源消耗可以提高工程效率。具体做法有:⑴以施工预算来进行控制。在施工之初,依据设计好的工程图纸来编排计算全部工程量,并用来指导和管理施工过程。对于某些设计的变更,需要经过预算部门的审核和调整,才能进行施工;⑵每天每个工作小组所需要的材料都要用领料单来领取。监工部门要记录好相应的数据,如消耗的人工和装饰材料,这些数据将为结算提供依据;⑶尽量设立一个管理、记录资源消耗的台账,实行中央控制的方法。台账应该包括预算成本台账、用工台账、材料台账等。还应该坚持现场管理的方法,进而保护施工现场工人人身安全,防止危险事件的发生,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2.4 结算阶段造价控制
2.4.1 相关文件的管理
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合同和账目,而这些合同账目对工程的验收工作起到明确的限定作用,故此,将工程中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分类很重要。在竣工结算时,技术资料是否齐全有很大影响,甚至会耽误验收工作。工程总管理处要保证各项资料的完整,使得竣工结算完整无误差。
2.4.2 加强成本考核分析
坚持预算成本和实际成本核算的相关原则,切实提高核算水准。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得出未来成本控制工作的方向和途径。
2.4.3 严格账款管理
在工程竣工后要立即进行账目清对核查,明确各项债权债务。工程总部要及时与承包商联系,取得资金,对于不能够在短时间还清债务的要签订相关协议条款,从而对债务单位进行约束。
3 工程总价的控制
工程变更能为承包商带来更多的利润,同时也会给工程造价控制带来很大的困难。要做好工程变更的造价控制就需要有丰富的造价知识和实际经验。在进行造价管理之前要对承包商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确定其可能获得的最大利润,并同时严格单价分析,减少因报价误差带来工程造价的偏差。始终坚持遵守工程总造价的相关原则,保证总造价的公平合理。
一、**技术改造的主要成效
**时期,全省技术改造工作积极贯彻扩大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方针,紧紧围绕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主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保持较高的技术改造投资规模增长幅度,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技术改造投资总量迅速扩大,有力地拉动了全省工业经济增长。**期间,全省全社会技术改造投资2356亿元,比"八五"时期增加1513亿元,增长1.8倍,年均增长16.6%。其中引进技术设备用汇34.2亿美元,比"八五"时期增长近两倍。全省技术改造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5.5%,技术改造投资在扩大有效需求和增加有效供给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时期,全省国有企业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税年均增长18%,工业经济效益评价综合考核指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取得重要进展,促进经济增长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期间,以培育机械、电子、化工、医药四个主导产业,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推动了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通过技术改造,一大批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广泛应用,一大批高污染、高能耗的工艺技术设备被淘汰,一大批小水泥、小造纸、小印染企业被关闭,促进了资源有效利用,保护了生态环境,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经过**技术改造,工业企业的规模和水平都上了一个台阶。相当部分企业的工艺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产品的技术含量、质量档次和附加值普遍提高。**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五个一批"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占26.3%和40.8%,形成了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和具有特色优势的"小型巨人"企业。
(四)积极实施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技术改造。**期间,全省争取到国家财政技改贴息资金约4亿元。**年起,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全省共争取到国债技改贴息资金2.2亿元,各级财政用于工业技改的贴息资金达25亿元。国家连续降低银行贷款利率,大幅度降低了企业技改成本。充分利用投资项目进口设备免征关税和增值税、技改项目国产设备投资40%抵免新增所得税等优惠政策,积极引导银行及社会资金投向技术改造,促进企业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规模扩大。
(五)突出重点,扶优扶强,政府导向作用有效发挥。**时期,在促进面上企业技术改造的同时,强化对具有现实优势和潜在优势的行业、企业和产品的培育扶持。省政府分别于1996年和**年下达《关于**期间培育重点骨干企业若干扶持政策的通知》,《关于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工作的通知》,**年省经贸委《**省当前重点行业、重点产品技术改造投资导向目录》,加强对优势企业的培育和全社会技术改造投资的引导。五年间,共实施国家"双加"、"双高一优"和"国债技改"等各类专项项目及省重点技改项目600余项,其中实施国债重点技改项目50项,建成一批对结构调整具有重要影响的大项目。
**时期,全省技术改造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积累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企业技术改造的一些好经验、好做法。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技术改造投入总量还不足,项目技术含量总体不够高,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比较少;二是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改造项目缺乏稳定有效的技术源;三是企业自我积累能力薄弱,资本市场发育不成熟,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短缺的矛盾比较突出;四是政府对技术改造的管理和引导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差距,技术改造投资的软环境亟待改善;五是流通产业技术改造与流通产业现代化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二、**技术改造的发展背景和战略任务
进入**,技术改造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企业技术改造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这有利于更直接、更广泛地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分工协作,通过扩大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来加速企业技术创新;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企业将直接面对全球市场与国外企业的激烈竞争,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面临严峻考验,迫切要求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新技术革命不断加快。世界范围内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步伐大大加快。这既为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充足的技术来源和强大的技术支撑,也使得我们在与技术领先的发达国家企业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必须不断推进技术改造,以适应科技进步节奏加快的更高要求。
--市场需求约束长期存在。需求结构变动加快,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需求约束成为影响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技术改造投资的方向和重点更难把握,技术改造风险正在加大。沿海省市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对我省形成更大的竞争压力。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业竞争力,增加有效供给,促进有效需求,显得更为重要。
--经济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加强,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加快发展。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主要目标的企业改革继续深化,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投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在公有制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增长,投资主体更趋多元化。在新的体制环境下,技术改造投资的融资渠道更加社会化,要求项目决策更加符合经济理性,要求项目实施更加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一)**技术改造的指导思想
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目标,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质量、增加品种、扩大出口、改善效益为着力点,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技术改造,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把我省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
(二)**技术改造的基本原则
1、坚持企业主体、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相结合。引导企业在现代企业制度框架下,实行技术改造与企业改革改组和加强管理的有机结合。引进多元投资主体,优化股权结构,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进一步鼓励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强化企业技术改造的内在动力和投入机制。政府通过法律、规划、政策、信息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推动企业技术改造。
2、坚持扶优扶强、突出重点与全面推进相结合。政府对技术改造投资的引导和管理,面向不同类型、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实行统一的产业政策和技术进步政策。在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加强技术改造的同时,坚持扶优扶强,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扶持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支持技术先进、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效应强、经济效益显著的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尤其是"五个一批"企业的技术改造。
3、坚持企业自主创新与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相结合。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引导大中型企业着力建设以自主创新为基础的技术支撑体系,继续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实现二次创新,以引进促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吸引更多的外资,引进更多的技术,嫁接改造现有企业。
4、坚持技术改造增量投入与存量调整相结合。立足现有企业,盘活存量资产,充分利用现有资产实施技术改造。鼓励企业推进资产重组、实行兼并联合,促使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通过技改投资带动存量资产优化配置。把企业技术改造投资与企业重组结合起来,在存量调整的基础上进行增量投入,以降低投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避免乱铺新摊子,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5、坚持技术改造与调整产业布局结构相结合。实施城市化战略,促进相对分散的工业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促进大城市中心区的加工业向周边地区或中小城市扩散,为大城市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腾出空间。在推进技术改造与调整工业布局的结合上,重点抓好乡镇工业专业区和特色工业园区建设。
6、坚持技术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把可持续发展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并举,坚持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增强环保意识,加大环保治理投入,推广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优化能源消耗结构,扩大洁净能源在生产中的运用,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
(三)**技术改造的主要预期目标
--技术改造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期间,全省全社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2%;技术改造投资总量由**的2356亿元增加到4000亿元;技术改造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提高到30%,技术改造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企业技术装备水平普遍提高。到**期末,工业技术装备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或二十世纪90年代末国际水平,其中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和主导产品的技术装备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和企业信息化水平在国内居领先水平。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重要进展。**期末,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体现;传统产业的技术层次和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
--重点骨干企业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围绕"五个一批"企业,组织实施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大公司大集团和"小型巨人"企业的技术装备、创新能力、管理水平、经济效益等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在国内同行确立较大优势,在国际上开展跨国经营。力争有5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10家企业达到50亿元以上。
--技术改造管理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按照建立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要求,形成市场配置资源、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政府间接调控和资本市场较发育、中介机构服务较完善的技术改造运行体系。项目审批明显减少,项目登记备案制加快实行。政府对技术改造管理的方式,从主要依靠行政审批转向政策引导、信息传导、法律监督和服务企业。
三、技术改造的重点投资方向
(一)信息产业。重点发展通信产品、网络产品、数字家电产品、新型元器件和电子材料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以图形软件、CAD工具软件、工业控制软件等具有特色优势应用软件为主的软件产业;以电子商务、网络增值服务和信息咨询服务为主的通信和信息服务业。着力提高信息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
(二)纺织服装工业。重点发展高档服装面料、优势品牌服装、产业用纺织品和装饰用纺织品。进一步提高清钢联、精梳机、自动络筒机和无梭织机等先进设备的装备比例,发展优质精梳纱、无结头纱和无梭布;采用复合、改性、多组份纤维生产技术,提高化纤差别化纤维率;有重点地发展熔体直接纺涤纶纤维;采用先进印染和涂层、柔软、抗皱免烫等后整理技术,提高化纤仿真面料、纤维混纺、复合、交织面料及纯棉、呢绒等天然面料的印染后整理水平。以发展优势品牌服装为重点,提高服装设计和加工制作水平,提升服装品牌,扩大出口。发展一批市场潜力大的产业用纺织品及化学纤维;提高装饰用纺织品档次和附加值,促进向系列化、配套化、功能化和艺术化方向发展。
丝绸工业。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印染后整理技术和前道高精尖技术,重点发展新型丝类和复合纤维、高档真丝绸和新一代化纤绸产品,促进丝绸产品向高档化、功能化方向发展。
(三)轻工业。围绕改善生活和扩大出口,适应多层次、个性化的消费需求及消费升级趋势,着力发展名牌产品和特色产品,壮大优势行业规模,进一步形成一批在全国有竞争优势的轻工产品。
食品工业。广泛应用生物技术等新型加工技术和新型包装技术,开发食物资源,改善食品原料,改进食品包装,实现食品的方便化、功能化、绿色化和多样化。重点发展绿色食品、新型特色食品、海洋生物食品、营养保健食品、方便食品、功能食品,提高食品精深加工程度。
家电工业。开发和应用数字技术、节能技术、静音技术、传感技术等先进技术。重点发展智能化、个性化、节能和环保型的电视机、洗衣机、空调器、冰箱冷柜及其压缩机等大家电和吸尘器、吸排油烟机等特色小家电产品;积极开发适合农村消费特点和国际市场需求的家电产品。
造纸工业。发展工业技术配套用纸和特种纸,重点发展信息产业用纸,大力发展生活用纸;调整纸板品种结构,提高高档纸板比重;开发高强度、高白度、低污染的制浆技术和废纸脱墨及废水处理技术。
皮革工业。发展高档皮革、合成皮革和新型皮革化工材料,开拓皮革制品应用新领域。
塑料制品工业。以农用塑料和包装塑料为重点,以工程塑料和化学建材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工业配套和中高档日用品等塑料制品。
(四)机械工业。发展以摩托车、重型车、改装车及汽车关键零部件为重点的交通运输设备;以大型空分成套设备、发电成套、输变电成套、冷热源与通风成套为重点的重大成套设备;以新型纺织及工业缝纫机械、新型塑料机械、新型医疗器械等为特色的专用设备;以高精度专特轴承、智能化低压电器为重点的关键机械基础产品;以水稻作业机械等为重点的先进适用农用机械;以及高档印刷和包装机械等。
光机电一体化。采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重点发展数控数显加工设备,提高机械制造水平。主要发展多种专用数控机床,提高机床产品数控化率和集成化水平;加快发展数控数显机械压力机、油压机,数控生产线等。
(五)石化工业。进一步发挥精细化工的特色优势,以新型合成技术、膜分离技术和催化技术为核心改造传统精细化工,促进精细化工高档化、系列化。重点发展氟化工、染料、农药、医药中间体等精细化工产品。氟化工重点发展大吨位含氟材料,氟里昂替代品及其原料,氟产品的深细加工。加快发展高浓度复合肥、磷肥和无公害农药及新剂型,淘汰一批小农药企业和高毒农药。
(六)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运用微生物、基因、细胞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重点发展无公害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新型生物化学品,动植物细胞工程产品,新型生物及化学药物,基因工程药物;运用酶技术、新菌种培育等现代技术进行传统发酵、化学合成制药工艺改造,开发新产品;大力实施中药产业现代化工程,全面改造药材种植、提取和制剂工艺。
(七)建材工业。广泛采用新型干法工艺技术,鼓励发展日产**吨及以上新型干法窑水泥。发展优质玻璃和超薄超厚平板玻璃,发展特种玻璃和玻璃深加工;发展万吨以上池窑拉丝玻璃纤维。发展建筑保温隔热材料、中高档建筑涂料、塑料管材管件、建筑装饰木(竹)制品、中高档建筑五金件和建筑钢结构等新型建材。发展中高档建筑陶瓷和特种陶瓷等。
(八)冶金工业。以建设现代化的钢铁联合企业为目标推进技术改造,实现主体装备国内一流,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国内领先;重点发展特殊性能钢,促进以产顶进。以具有特色优势的不锈钢管材、板带材和棒线材为重点,发展不锈钢产品深加工。积极适应高温工业的需求,发展优质高效耐火材料新品种和高温隔热节能新材料。围绕合金化、精细化、专业化的目标,采用大型、高速、连续、自动、精密、节能和环保为特征的先进技术,优化以铜加工为重点的有色金属加工产品结构。
(九)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纳米材料、新型电子材料、新型合成材料、有机硅和有机氟材料等。用纳米技术对若干行业应用面广的材料进行改性,特别是推进纳米材料在铅酸电池、磁性材料、化学建材及塑料等产品中的应用。开发功能化、差别化化学纤维及氨纶等新型纤维材料。
(十)环保产业。大力开发应用除尘、脱硫、输灰一体化技术、城市垃圾焚烧技术、洁净煤技术、微电子监测技术等关键技术。重点发展工业废水及城市污水处理、燃煤污染防治及除尘脱硫、固体废弃物处理和综合利用等成套技术装备,提高成套化、系列化水平。
(十一)流通业。按照现代流通业发展的需要,重点加强流通硬件设施改造。大力发展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为一体的电子商务,提高流通企业信息化水平,促进传统交易方式向现代交易方式转变。加强流通业技术的标准化和统一化,提高流通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加快运输、仓储技术改造与更新,推广计算机在仓储管理中的应用,促进物流过程朝专用、高速、节能和自动化方向发展,提高物流配送的现代化水平。
四、加强技术改造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拓宽技术改造筹资融资渠道
1、增强企业自我积累和自我改造能力。鼓励、支持和督促企业提足用好技术开发费和折旧资金,特别是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加快折旧。引导企业从长远发展出发,进一步加大企业技术改造的投入力度,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2、推进企业扩大直接融资。选择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盈利能力强、企业制度规范的企业,推荐上市;鼓励和支持企业到境外发行股票、募集资金;鼓励上市公司与其它企业开展项目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扩大技改投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进入证券市场,借壳上市;重视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筹集技改资金。
3、健全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设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构,健全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分享"的原则,采取会员制等方式成立担保机构,通过政府财政资金支持、会员缴纳风险准备金、社会募集等多种途径筹资,开展资信评估、再担保等方式分散风险,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支持。
4、增加政策性导向资金投入。在强化企业投资主体地位的同时,重视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积极争取国家国债技改专项贴息资金等政策性资金,支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在保持各地现有技术改造财政贴息资金规模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对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
(二)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1、加快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与运行机制。着力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技术改造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加大技术、管理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力度,探索技术资本化、资本人格化的实现途径和方式。采用技术参股等多种奖励办法,使科技人员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
2、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抓住加入世贸组织的有利时机,鼓励企业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引进国外先进而适用的技术设备,坚持硬件与软件并重,强化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
3、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开发服务中心。重视建立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区域特色经济的技术开发服务中心,加强技术信息交流,促进中小企业与上下游的大企业大集团的技术合作,推广应用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推动中小企业与相关行业的科研院所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掌握最新的技术和工艺发展趋势,开发应用先进适用技术。
(三)以大开放促进技术改造大发展
1、进一步扩大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继续改善投资环境,制定落实优惠政策,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技术改造。特别是引导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企业,开展国际技术合作,立足于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投资决策和结构调整。
2、引导优势企业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资合作。把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多种形式的合作作为扩大利用外资、推进技术改造的战略重点。增强区域投资环境竞争力,吸引跨国公司的高新技术投资,发展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引进跨国公司的研究开发机构,紧跟国际技术发展的脉搏,实施技术国际化发展战略。
3、加强对具有出口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抓住加入世贸组织的有利时机,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加快实施机电、纺织、轻工等一批以扩大出口为主的技术改造项目,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扩大出口规模。
(四)择优扶强,抓好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
1、优选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围绕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四大工程",以扶优扶强为原则,以"五个一批"企业为重点,以《**省当前重点行业、重点产品技术改造投资导向目录》为依据,以若干优势行业和产品的技术改造专项为主体,选好**重大技术改造项目。支持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对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公司大集团加快发展;选择一批产业链长的大企业,重点支持与之配套企业的技术改造,提高整体素质。
2、加强重大技术改造项目管理。对于重大和年度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加强协调管理。强化法人责任制,加快前期工作,严格资金管理和施工管理,做好招投标监管工作,确保投资质量、效益和实现标志性目标。尤其是加强国债技术改造项目管理,加强对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协调处理好项目执行中的重大问题,严格追究违规责任,保证项目按照合理工期投产达效。
(五)抓好一批重点工业园区建设
1、以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城市产业布局结构调整。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并与城市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把城市中心区的老企业向新的工业园区搬迁改造,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工业园区新的空间优势和良好的发展条件。
2、加快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发展。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优化乡镇企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的重要措施,鼓励和引导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形成区域规模优势。
3、抓好乡镇工业专业区和特色工业园区建设。结合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重点建好100个乡镇工业专业区和100个特色工业园区。把乡镇工业专业区和特色工业园区作为企业技术改造重点推进区,统一规划,配套实施,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技术改造项目,形成重要的工业增长点。
(六)建立和完善技术改造中介服务机构
1、健全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建立一批为企业提供资金融通、投资担保、技术支持、市场拓展、信息咨询、招标投标、人才培训、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各种投资服务的中介机构,大力培植技术改造投资服务体系。积极推动银行、证券公司、投资基金等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进入企业技术改造服务市场。
2、规范中介组织制度。建立中介机构资质认定制度,完善市场准入规则,督促中介组织遵循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行事。推进各类中介机构实行政企分开,实现社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更好地为企业技术改造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建立中介机构项目咨询服务质量的监督跟踪制度,完善中介机构进入和退出服务市场的机制。
(七)改进和加强政府对技术改造的管理与引导
1、研究制定技术改造投资政策。立足**的产业基础,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比较优势的原则,确定技术改造的优先领域。提出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限制淘汰的产业及技术、产品的目录,提出优势行业和优势产品的技术改造专项,适时调整,滚动实施,积极引导企业技术改造投资。
2、降低企业投资的外部成本。进一步规范项目收费行为,继续清理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对没有依法审批的收费和搭车收费坚决取消;对一些收费过高的项目,下决心降低收费水平。加强对水、电、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的合理控制,努力降低企业投资和生产成本。
3、加大技术改造的政策扶持力度。重点用好内外资项目进口设备免税、技改项目国产设备投资抵扣企业所得税、国家和省重点技术改造贴息资金等政策。增加财政贴息资金规模,改进贴息资金管理办法,充分发挥财政贴息资金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技术改造的作用。
4、进一步改革技术改造投资审批制度。从我省实际出发,以实行项目登记备案制为目标,改革现行审批制度,确立企业的技术改造投资主体地位。重点把握好国家产业政策和可持续发展两个关键控制点。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手续,下放审批权限。
5、加快建立技术改造投资信息管理系统。创新工作方式,建设网上工程。通过网络办理技术改造项目确认、招标、备案等管理工作,通过网络国家产业政策、行业发展趋势、重点支持和限制淘汰的产品目录等信息。
6、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政府各有关部门加强合作,协调行动,形成合力。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少干预多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中,为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创造良好的氛围。
【关键词】 新疆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新疆农业大学(前身为新疆八一农学院)坐落在美丽的新疆首府乌鲁木齐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建设的大学,并以培养边疆各族农业专门人才为己任。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则于2010年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和药学院的基础上合并成立,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隶属于这个学院,此专业于2007年被批准为自治区的重点专业。
食品科学与工程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它以现代科学和工程技术为基础,进行食品加工与保藏的原理、技术和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它不但涉及化学、物理、药学、农学、医学、生物、机械等专业,并且与管理科学、环境科学、人文、市场营销学等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1]。这就要求作为有着60年悠久历史的新疆农业大学,必须立足自身实际,围绕培养人才这一核心,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走创新之路,力争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成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处于先进、新疆处于领先地位、特色鲜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高且示范作用强的本科专业。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办学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食品贮藏、加工、质量安全管理、检验检测方面的基本能力,能够在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卫生监督部门、商品检验等食品行业从事产品研发、科学研究、质量检测、质量安全控制、工程设计、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的综合性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通过四年的本科学习和培养,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八项能力[2]:
1、了解食品原料的生物学和加工特性及食品保藏、加工与原料综合利用的原理与工艺设计和完善的知识;2、掌握食品化学、生物化学和食品微生物学等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实验技术;3、掌握食品质量管理、食品营养卫生与分析检验方面的技术;4、具备食品生产中技术经济分析、市场流通营销和组织管理的能力;5、能进行食品加工贮藏设备的选型及一般工程的设计规划;6、学会一门外语,能较熟练地查阅本专业外文文献;7、能熟练操作计算机,并应用于本专业中;8、熟悉食品工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及法规。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业务要求
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化学、生物学和食品工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食品生产技术管理、食品工程设计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食品保藏、加工、质量管理、检验检测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同时使创新型人才具有良好的独立学习的能力,从而适应现今日新月异的学习型社会。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与新疆地区食品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服务自治区的农村经济,立足自治区的特色资源,不断推动自治区农副产品的精细加工。为了达到上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确定具备国际化特点和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的培养主要包括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只有通过知识的不断累积和能力的不断培养,才能将本科学生训练成为出色的食品行业人才。知识与能力并重,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传授学生必备的知识技能,不仅仅要授之以鱼,最重要是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使学校的人才在今后的工作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还需要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巩固知识,通过实践培养学生能力,使得学生在大学毕业后能更容易的适应工作环境,并在同龄人中成为佼佼者。
此外,人才的培养还应该注重学生品格方面的培养,结合知识与能力,确定品格、知识、能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3]。即优化品格,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品格的发展与平时的学习生活密不可分,从生活的点点滴滴着手,培养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优良品德,以及工作之后的职业操守。
因此,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以现代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结合自身实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逐步形成了知识结构体系和能力结构体系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4]。在知识结构体系中包含素质平台和专业核心知识平台,其中素质平台建设中主要建立了公共基础素质、专业基础素质和综合素质三个平台,这三个平台所含课程学分各占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26.1%、24.5%和7.8%,专业核心知识平台占总学分的20.8%,主要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拓展课程;在能力结构体系的建立中主要从实验技能动手能力、科研能力、现场操作能力和创业实践综合能力四个方面进行,能力培养占总学分的20.8%。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的始终,可见其重要性,以下重点探讨课程体系的构建。
四、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落脚点[5],在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在制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时,学院必须以服务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为目的,结合新疆食品领域的发展特点,制定出具有专业特色的合理的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加强完善基础理论、优化调整课程结构、拓宽增加知识面、重视实验教学内容、增设人文类和管理类相关课程,建立系列相关课程和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体系[2]。从点到线,线到面,最终形成课程体系网络,全方位的培养创新型人才。
2、课程体系构建中应注意的问题
(1)课程总学分不宜过多。为了减轻本专业学生的学业负担,避免因学时过多而造成的课程教学与实践环节及课外活动脱节[6],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应格外控制课程的总学分。要适时地淘汰一些不能适应本学科和专业发展的课程,并要避免因人设课和重复设课现象的发生[7]。课程贵在精而不在多,减少课程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的任务及机会,一切都以培养优秀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
(2)要突出工科特点。新疆农业大学虽然作为一所农业类院校,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属于工科类专业。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要加强工科类学科的学习,增加工科性质课程数量与课时,突出本专业的工科特点[8],从而使得本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更好的服务于食品领域各行各业中。工科知识不在广而在精,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能力,加大工程类学科基础课程的深度,基础是构建一切能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流砥柱,加强工科基础课程的建设,提高学生基础知识能力,使学生拥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基础积淀。
(3)要注意课程的衔接和递进规律。在课程设置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的关系,不能盲目地随意设置,必须注意课程的衔接和递进规律。如[6]食品工艺学是先修课程,应先于各门加工课程包括粮油、软饮料、果蔬、畜产品等的开设。只有将课程完美的衔接,并一定程度的递进加深才能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
(4)课程的设置不能脱离生产实际。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程的设置应与生产实际紧密相连。本科毕业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弱,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本专业的课程应尽量涉及到具体的生产实际操作,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其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应多增加一些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像组织一些与学生互动的实践型讲座;在食品生产企业参观时,让学生亲自接触一些食品的加工工艺;让学生亲身体会不同工艺对食品色泽、口感、品质的影响。
(5)课程的设置需体现专业特色和优势。学院本专业课程的设置应紧紧围绕自治区的经济建设需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利用本地区特有的资源和优势来开展教学和科研。例如学院可以利用新疆丰富的马资源这一优势,在畜产品加工这一门专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将新疆马产业的发展概况融入其中,深入讲解马奶、马肉、马脂、马骨等的加工工艺,通过对马资源综合利用情况的了解,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新疆的经济建设需求,从而更好的为新疆本地的经济发展服务。
(6)要充分重视实验、实践和实习。在课程的设置过程中,除了学习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外,相关的实验和实践过程的学习同样重要,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都非常重要,一个都不能少,我们只有将每个过程都落到实处,才能培养出真正有用的人才。
(7)要严格规范教材的选用。对于本专业主干课程的教材要选用规划教材、获奖教材、新版教材,甚至是一些国外的优秀教材[7]。同时,进行教材体系的改革,推广国家优秀教材和引进国外原版教材,并且积极参与各类教材的编写工作,将反映专业发展前沿和教学实践的新理论和新观点融入教材,融入课堂的学习中。在讲授教材的同时,应当把世界最前沿的信息资料融入到专业课程当中,让学生了解世界最前沿的理论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及拼搏意识。
3、课程结构的确定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点,这就给本科教育增加了难度。我们只能按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梳理本专业各课程的知识点和单元,形成跨课程的知识构架,创建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结构的确定在秉承循序渐进的原则上主要分为三条干线:(1)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线性代数、专业英语文献检索食品实验设计及统计分析(2)大学物理物理化学食品工程原理食品机械与设备、食品保藏原理食品工厂设计、食品工艺学(3)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食品化学食品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分析、食品添加剂、食品营养学、采后生理学、发酵工艺学、食品质量管理学。
在课程结构中,各专业课程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由基础到专业,形成了强大的专业知识发展脉络,并与专业实践相联系,为今后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强而有力的支撑。
除了上述专业课程的建设之外,还可以考虑适当地增加一些特色课程[6],如食品标准与法规、内部检验员、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员、营养师等专业职业教育,这类课程不但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以后的就业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综合素质任意选修课的开设也是必要的,其中包括人文社科类、管理经济类以及体育类课程等,这样才能构建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五、本科教学方法的研究
学院有了切实可行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构建了合理的课程体系,还应进行本科教学方法的研究。只有通过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才能使得构建的课程体系得以实施,才能培养创新人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食品行业的专业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不能满足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具体要求,我们需立足现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实际出发,探寻适合学院的具体教学方法。以下为改进教学方法的几点建议。
1、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思想
德国的“全民教育”思想、seminar教学法、“学习共同体”(Learning Community)思想等[9]先进的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这些教学思想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利于学生养成整体性思维的习惯,培养创新型人才。
2、案例式教学方法的应用[9-10]
将案例式教学方法应用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中,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教学效果。通过活生生的实验举例,深入剖析企业的生产实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决策能力,并使学生懂得如何利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具体的生产实践。
我国的食品加工技术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通过国内外食品生产加工具体案例的对比,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和原理,同时还能启发学生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
3、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1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很多专业内容都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充分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专业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通过图像、视频、动画等的有机组合,还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充分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例如在喷雾干燥这一干燥工艺的讲述过程中,可将常用的喷雾干燥机以照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并将喷雾干燥设备的原理及操作规程以视频的形式给予讲解,这样在加强学生记忆力的同时,也使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4、推进双语教学改革
为了进一步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双语教学在本科的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将双语教学应用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堂教学中,不但能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掌握本专业在国外的发展状况和本领域的先进技术[11],而且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能力,有利于培养全方面的创新人才。尤其在教育程度较为落后的新疆地区,学生的英语水平与内地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就形成了我校毕业生在就业时的一个弱项,只有将语言教育融入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才能切实提高我校大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才能培养出全面的高素质人才。
六、展望
伴随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食品的营养、卫生、品质等要求也越来越高,食品行业也随之进入了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这就给高校培养创新型食品行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疆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坚持运用多年的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经验,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研究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自身的特色,相信经过多年建设定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更好的为新疆本地的经济发展服务。
【注 释】
[1] 杨胜远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思考与体会[J].科技信息,2008(18) 9-10.
[2] 邓尚贵等.面向21世纪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和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1999 (5) 17-20.
[3] 王维坚等.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型本科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6) 84-86.
[4] 梁峙等.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轻工教育,2009(1)28-30.
[5] 刘彬让.试论高等学校的特色专业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08(3):47-49.
[6] 黄业传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9(5) 50-52.
[7] 李忠海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之路[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175-177.
[8] 张剑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农产品加工,2011(10)153-155.
[9] 包海蓉等.国内外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方法的比较与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1(35)178-179.
[10] 孙庆杰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案例式教学方法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9(12)59-61.
[11] 赵金梅等.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J].农产品加工,2011(9) 162-164.
1978年以来,中国的乡镇企业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成为中国经济成长的引擎和最具潜力的部门。据统计分析,乡镇企业对GDP增长率的贡献份额已接近30%。如果说在80年代中期以前,乡镇企业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由制度变革引起的农村劳动力和资本要素的重新配置及极度短缺的产出品市场,那么在此后的增长中,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的增长已经起到了日益重要的作用(王小鲁,1997)。因此了解高速增长中的乡镇企业技术的产生、技术的获得、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中国的乡镇企业在制度安排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制度环境既不同于原有的传统国营企业部门,也不同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纯粹的资本主义企业,因此描述乡镇企业高速增长过程中的技术获得与技术创新问题就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长期以来主流经济学中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都是经济系统变动的外生变量,熊彼特(1942)和库兹涅茨(1953)首先将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变化的源泉。
此后经济学家们提供了各种有关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的理论模式。为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对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不进行具体的区分,而我们所讨论的技术进步更大程度是在新古典意义上来进行分析,即企业的技术进步主要是指企业生产函数的变化,这里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生产函数的变动可能引起要素使用比率的变化;二是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或成本的大幅度降低;三是发掘了现有资源的新的开发潜力或新的可利用资源。前两类的技术进步更多地涉及工艺创新,第三类更多地与产品创新相关。当然此三方面的技术进步常常是相互交融的过程,同时这三个方面的变化都会带来技术水平的提高或生产函数的迁移。乡镇企业一方面在创业的前期阶段,农民对大工业生产十分陌生,没有掌握足够的工业技术;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家本身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乡村地区又缺乏了解工业技术的技术人才,因此长期以来乡镇企业一直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获得技术,而技术进步或研究与开发则是在8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90年代之后的事情,而由乡镇企业独立完成的技术创新,更多地集中在工艺创新方面,产品创新则仍然主要依靠从外部获得。
为此,此项研究我们将主要集中说明:(1)乡镇企业在高速增长过程中技术获得的基本方式和类型;(2)企业技术的发展路线、模式及技术选择的基本动力、约束和影响因素;(3)通过个案分析具体技术获得的过程,分析有关乡镇企业这一特殊的国民经济部门在获得技术、使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等方面不同于其他类型企业的制度安排,以及这些制度安排对于推动中国技术市场发展所具有的特殊作用。本报告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简单的导言,第二部分说明乡镇企业发展早期的技术获得方式与技术开发;第三部分描述了80年代中后期以来乡镇企业的技术演进及9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的技术获得与开发,并作出简要的效率评价;第四部分谈乡镇企业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五是简单的结论与建议。
二、乡镇企业的早期发展与技术获得
1•乡镇企业早期的技术水平和技术来源
自1949年开始,中国建立了严格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的最主要特征是完全取消市场交易,所有的生产资料及大部分生活资料都由中央政府统一调配、计划分配。因此在本世纪的后半期,中国农村发展非农产业除了必须面对工业技术缺乏、人力资本储备不足的困难外,还面临着计划经济体制限制向广大的农村地区提供工业生产所必须的各种技术和设备的根本性制约。这样的体制约束可能比人力资本和技术方面的约束更为严重。华阳桥公社的第一个工业企业———农机厂建于50年代末期,起初主要维修农具和利用“土高炉”小规模地铸造小农具。后来逐步增加生产一些由来已久的商品:草绳、家具、金属制品等”(PhilipHuang,1990)。在50年代乡村工业开始发展时,中国农村几乎还没有近代工业技术,主要以农村传统的手工业技术为主。60年代的中后期,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行,一些地区陆续创办了一些农机具修配企业和其他一些企业,此时一些机械加工技术开始逐渐进入乡村企业之中。进入70年代,相随于中央政府积极推行农业机械化的要求,一批简易工作母机开始进入农村普遍建立的农机具修造企业。在此阶段,以农机具修造为基础的乡镇机械工业雏型由此形成。同时为了满足农业生产及农民生活的需要,部分有条件的地区开始兴办一批小水泥、小农药、小水电、小采矿、小钢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企业,引进了一批小型设备和技术,同时靠近城市的部分农村地区通过一种类似“分包合同”的方式在与城市大工业产品进行配套生产过程中,获得了城市工业的技术人才的指导和部分技术设备。①尽管当时进入乡村地区的设备并不十分先进,甚至可以认为是十分落后的。但是由于当时市场商品的严重短缺,为乡镇企业进行早期的原始资本积累提供了市场条件。同时此期间大批干部、技术人员到农村锻炼及上千万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为农村与城市工业和国家的管理部门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农村具备了更多获得技术来源的渠道。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社队工业迅速从手工业阶段扩大到机械、电子、冶金、煤炭、电力、化工、建材、造纸、纺织服装等近现代工业部门,这些工业部门的大量适用技术和设备通过各种非市场渠道进入到乡镇企业之中,大大缓解了由于政治动乱而造成的市场商品极度短缺的情况。到1978年,乡镇工业企业已经拥有金属切削机床36•4万台,锻压设备10•5万台,各种专用设备125万多台套(不包括72万个棉纺纱绽),主要的生产过程已经从手工操作为主向半机械化发展。这样的技术演进模式基本一直延续到农村制度变革———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实施之后的80年代中期。经历了此一演进过程,重点地区的乡镇企业不仅完成了初步的资本原始积累,同时其技术水平已经开始从手工业技术向近现代工业技术过渡。
2•早期已成熟的和适用技术获得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中国的乡镇企业产生于计划经济的特殊历史背景条件下,高速成长于一个迅速改革和发展的社会中,因此其早期技术的演进具有独特的路径。
(1)中国乡镇企业的诞生和发展本身是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一种否定,同时也是在中国创造了一种新的财产关系模式,即过去处于既无谈判地位又被屏蔽在工业化进程之外的农民获得了控制和积累财产的权利,而正是这样一种权利赋予了中国的乡镇企业无限的生命力。这不仅说明企业家个人比别人更勇敢、更能捕捉到市场机会,同时也与企业家对企业的财产具有更为完整的控制权利,或者说企业产权的排他性比其他的公有财产更强(虽然与私有产权相比这种排他性还非常不完整)。这种产权排他性的实现自然会与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密切相关,只是在这里,中国农村的基层政府的行为规则、形成排他性保护的方式与以保护神圣不可侵犯的私有产权为己任的西方国家的政府有着很大的区别,这对企业家依据市场规则去推进企业进步提供了最为充分的激励(陈剑波,1997)。
(2)乡镇企业早期的技术实践反映了中国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之间关系的演变历史。这一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70年代中期到1984年以前,乡镇企业从国有企业及国有科研部门获得最初的技术支持。在70年代中期,农民办工业在政策上是不仅不被鼓励,而且所有技术研究与开发部门都是国有的。农民创办的企业没有正规的渠道(如通过计划配给或通过市场进行交易)从这些科研机构获得技术。此时的乡镇企业一般都是在传统的产业尤其是轻工业内进行其早期的经营活动,而这些方面的技术在中国工业化的早期已经是十分成熟的了,只是由于我们重工业优先的工业化战略,以及政治运动造成的许多国有企业的停工停产,使得一些基本的轻工业产品长期处于短缺状态,乡镇企业正是利用了这一市场机会获得了发展。企业在此阶段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与其说是技术创新和研究与开发的问题,还不如说是如何寻找到获得技术的途径问题。因此在这一阶段,传统社会中的血缘、地缘关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通过亲戚、朋友关系,乡镇企业从国有企业和正规部门那里获得了最初的技术支持。显然,这些技术支持并不是通过市场来获得的。也就是说,乡镇企业对这些技术服务并不是依据市场价格来支付费用,有的是无偿,有的只支付了很少的一些成本。对横店集团的崛起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东阳磁性器材厂,创建于1980年。1980年春节,横店集团从一位与横店有亲属关系的磁性材料专家处得知,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磁性材料很有发展前景,市场供不应求。为了弄清情况,该集团多次向有关部门、研究机构咨询。同样通过这位工程师帮助,派出了33人到有关企业学习8个月,支付培训费4•4万元。这33个人是从150名高中毕业生中选,成建制地派到厂家上岗学习,现在这33人已经成为东磁集团公司的主要骨干。企业从筹建开始实际仅用了8个月时间就生产出了产品,一年之内产品已经进入市场(陈剑波,1997)。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简要总结乡镇企业在早期阶段技术获得的基本路径:(1)技术来源:政府部门;国有企业;城市其他部门。(2)技术获得:正规系统直接投入;通过熟人与技术拥有者取得联系。
(3)设备来源:国有企业淘汰设备;模仿自制;聘请技术人员指导自制。(4)生产工艺技术来源:外派人员学习;外聘技术人员指导装配、调试及人员培训。
三、80年代中期以来的技术演进及效率评价
乡镇企业技术演进的第二个阶段是从8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期。这期间国家的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不仅有了民间的科研和技术推广机构,而且国有机构的人员流动已经得到允许。在所有的生产要素中人力资本是最为重要的,而对于一个正处在发育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其他的生产要素而言,人力资本的流动是障碍最小、成本最低,并可以产生最大收益的生产要素,乡镇企业家又首先抓住了这一机会,通过引进人才而获得了许多新的技术和项目,实现了企业的迅速成长和产业的快速扩张。值得说明的是,在此时的人才流动中乡镇企业支付的成本也是较低的,因为所有的人才几乎都是由国家出资培养的,乡镇企业并没有对这些成本进行充分的补偿。这与当时并没有发育完善的人才市场,难以对并不均质的人才进行价格评价密切相关。第三阶段是进入90年代以后,在此阶段不仅已经形成了初步的技术市场,而且国家的科研体制也在进行改革。在此时期企业的发展更多地以比较正式的市场行为来获得技术,即更多地通过市场进行交易。尽管在交易的过程中也有谈判,也有企业与科研机构的讨价还价,企业与科研机构或大专院校都各自拥有相互选择的权利,但由于国有企业的效率低下,三资企业对中国的技术交易规则还非常不熟悉,因此乡镇企业拥有更多和更大的选择自由和空间。同时由于市场的不完善,技术交易中的欺骗、投机行为等也对企业参与技术市场的交易活动带来了相当大的风险。目前乡镇企业在技术市场中的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一次性买断,即对经过国家鉴定、技术成熟又具有明确的市场前景的技术,企业愿意出资进行购买;二是合作生产,即对市场还不是非常确定且还不是非常成熟的技术,企业愿意与研究机构共同进行生产开发,这样一方面可以随时获得研究机构的技术支持,也与研究机构共担风险,共享收益;三是合作开发,科研机构提出研究和开发的项目,由企业出资进行研究、实验、评定等,成果归双方共同所有,共同进行生产;四是企业将成熟的产品向不发达地区和接近资源的地区进行扩散。
1•企业技术路线:劳动—资本比率的下降
据统计,1978—1983年乡村企业(不含村以下企业,下同)职工人数年均增长速度3•5%,而同期乡村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年均增长速度为15•65%;1984—1989年乡镇企业(含村以下企业,下同)职工人数年均增长速度为12•46%,而1985—1989年乡镇企业固定资产年均增长速度为35•1%;1990—1993年乡镇企业职工人数年均增长速度为6•53%,同期固定资产年均增长31•11%。也就是说,自1978年以来乡镇企业固定资产原值的增长高于劳动力增长十几到二十多个百分点。1978年乡村企业平均拥有的固定资产(原值)为1•6万元,而1986年为6•24万元,1992年则已达22•85万元。1986年比1978年增长290%,而1992年比1986年增长226•2%。1978年乡村企业平均劳动资本比率为12•3人/万元,而到1985年则降为5•53人/万元,1992年为2•34人/万元。1986年比1978年下降55•04%,1992年比1986年又下降57•69%。如何来看待这一结果?我们认为有几方面的问题需要予以说明。
第一,我们认为并非由于劳动力价格上升过快所致,而仍然是资本市场不完善,乡镇企业主要以信贷扩张实现增长的投资模式所造成的结果。1978—1984年乡村企业工资总额年均增长速度为18•43%,1985—1990年年均增长速度为15%,同期全部乡镇企业的工资总额年均增长速度为19%。据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对912家国有企业的调查,1985—1990年间大型国有企业的工资总额增长速度为19•2%,中型企业为17%(国有、非国有企业比较研究课题组,1993)。而1978—1984年乡村企业人均工资年均增长速度为4•27%,1985—1990年为12•52%。这一工资增长的水平如果扣除通货膨胀因素还将下降。这说明乡镇企业的工资增长几乎与国营企业相近,而且乡镇企业工资水平要比国营企业低。
第二,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大大提高了乡镇企业进入市场的门槛。1986年乡村企业新建项目固定资产的平均投资规模为17•51万元,而平均每个建设项目的投资总额为17•27万元,到1992年则分别为42•83万元和26•19万元,比1986年分别增长144•6%和51•65%。由于每种产品的市场份额在一定时期内是既定的,先期进入市场的企业将首先选择投资少、回收快、技术简单的产品来进行生产,由于这些产品技术资本含量都较低,因此进入门槛也就很低,此类产品的市场将很快饱和。后来者希望在现有的市场中分割一份市场份额,必须改进技术,在产品质量或更新换代方面进行投入,这将增加资本投入的规模;或者选择新的市场空白点,寻找新的投资机会,由于资本技术含量较低的市场已基本瓜分殆尽,因此只能选择资本技术相对密集的产品进行投入。这也是落后地区难以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因为他们目前所面临的是:高速增长对他们而言很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迅速跨越资本与技术缺乏的门槛。因此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乡镇企业的基本投资逻辑是: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人们的需求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为满足市场需求发达地区的乡镇企业利用初期低级产品生产所获得的利润,开始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或大规模投资于新的高技术或资本相对密集的项目,而落后地区则没有机会象发达地区初始发展时那样从劳动高度密集的产品开始最初的资本形成,而是一开始就面临完全不同的市场需求结构,或者说将面对相对更加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的产品选择序列。我们可以看到,80年代中期几个省份的固定资产投资无论新建或扩建或技改,项目的规模基本相近,四川和云南还远高出发达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而江苏和广东其项目平均规模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到1992年广东新建项目平均规模扩张了几乎10倍。因此我们或许可以认为乡镇企业发展的区域差异的产生,其原因之一,并不在于初期的投资规模大小,而在于进入市场的时间先后。同时我们也可以认为乡镇企业资本—劳动比率的上升,市场的变化起了很重要的引导作用。
第三,如果把农村乡镇企业(或乡村非农产业,特别是农村工业)的发展看作国家工业化新的继起阶段,那么乡镇企业资本—劳动比率的上升一方面是因为工业化的演进有着其不可抗拒的必然规律;另一方面是在此过程中所有制结构调整所致。有关工业化进程中的一些必然规律已经有了很多的论述,这里不再赘述,而主要对后一方面的原因进行分析。乡镇企业经过十数年的成长,其地位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原来的补充地位上升至三分天下有其一。地位的变化并不仅仅意味着比率的大小或孰重孰轻的问题,关键在于乡镇企业已经开始成为国营企业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当乡镇企业开始分割国营企业原有的市场时,国营企业便开始陷入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当乡镇企业通过国营企业的二手设备逐渐积累其资本,准备进入原属国营企业的市场领域时,才突然发现我们资本市场的极其不完善,不仅购并难以实现,连资本存量的流转都需要支付极高的交易费用。当购并的交易费用高到比重新建厂更加昂贵时,乡镇企业家们及社区政府自然就会做出他们的选择。为了能在市场上战胜资本技术比乡镇企业更加密集的国营企业,他们必须投入更多的资本,获得更新的技术,这自然也就使得他们的劳动—资本比率大幅度下降。也许从全社会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但这并不是农民或社区、政府的选择错误,而应该将其视为一种由于制度的不完善所不得不支付的成本。如果没有这一部分成本的支付,我们不仅无法获得这一部分增长所带来的利益,同时也难以推进国营企业制度的改革和效率的提高。
2•企业的创新活动
农业部乡镇企业司、国家科委农村司、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部共同对总计4523家乡镇企业在1990—1995年间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所作的问卷调查表明:有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占样本的70•7%,其中既开展产品创新又开展工艺创新的占50•4%,仅有产品创新或仅有工艺创新的分别占13•5%和6•8%;从事了R&D活动的企业占34•4%,拥有正式的R&D机构的企业占22%。5年中平均每家企业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数分别为3•8项和2•5项,而平均每家企业获得的技术4•7项;企业创新经费支出主要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其费用占创新总支出的73•4%,而用于购买技术的费用仅占9•3%。无论是从调查的情况还是从个案的情况看,乡镇企业的创新活动在一些成型的、大中型企业中是十分活跃的。一些大型企业基本建立了自己的或者依靠社会的科研机构建立了自己的R&D机构,已经开始根据市场的变化进行产品和工艺的创新活动。在80年代后期大批外资的涌入又为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来源渠道。但从一些企业的个案中我们看到,优秀的企业并没有一味地依靠引进技术或设备,而是在大力引进技术和设备的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工艺或产品创新活动。当然对于大多数目前还处于发展时期的中小企业而言,创新活动不如大规模企业活跃。这与我们大量缺乏为中小规模企业提供服务的技术中介组织相关。根据一项对中国254家工业企业的调查(Jefferson,GaryH.andothers,1992),8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技术进步的新产品开发步伐显著加快。1985—1989年间,样本企业新产品在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0•2%上升至26•9%。而同期国有大中型企业新产品占总产值的比重由9•2%上升为19•8%,城市集体企业由9•4%上升为26•4%,乡镇企业由5•5%上升为38•8%。另外一项对1529家中国工业企业的调查同样支持了这样的结论:1980年开始生产的老产品比重国有企业为45•5%,城市集体企业为4•39%,乡镇企业仅为22•95%;1981—1984年开始生产的产品比重,国有企业为20•21%,城市集体企业为37•5%,1981—1987年乡镇企业为23•17%;1985年以来生产的新产品比重,国有企业为31•21%,城市集体企业为37•5%,而乡镇企业仅1988年开始生产的新产品产值已经占到总产值的23•05%(林青松、杜鹰,1997)。显然在总体水平上,乡镇企业在技术创新,特别是新产品的开发速度方面具有相当领先的地位。这与乡镇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及具有更为灵活的激励机制密不可分。
3•效率评价:关于资本要素使用的一个比较
如何评价目前乡镇企业的要素使用特别是资本要素的使用?目前一种较为普遍的认识是,面对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及数千万进入城市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乡镇企业的资本—劳动比率上升过快,乡镇企业应该更多地采用劳动密集型的技术。与此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乡镇企业的资本究竟已经密集到了什么样的程度?由林青松、杜鹰主持与世界银行共同合作进行的对全国1529家工业企业的调查,提供了一些十分令人感兴趣的比较结论(陈永明,1997,林青松、杜鹰主编)。根据此项调查的分析,1984年乡镇企业平均固定资产拥有量仅为国有企业的1•03%,而到1990年也仅为国有企业的2•39%(样本乡镇企业该年的数据为160•61万元)。而从1984—1990年,乡镇企业的平均固定资产规模增长了5倍多。同期样本乡镇企业年均固定资产投资额也仅为国有企业的3%—4%的水平。但是从资本产出率及资本的盈利能力来看,我们却看到了令人深思的结论。乡镇企业资本产出率远高于国有及城市集体企业,尽管这一趋势呈现下降趋势。如果考虑到近年来国有企业普遍的亏损状况,特别是1996年全部国有部门净亏损的出现,我们认为在近年内乡镇企业的资本产出率及资本盈利能力仍将保持高出国有企业的水平。此外,同一项研究在对综合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定时,在1986—1990年间样本乡镇企业的产出增长率为7•07%,产出增长率的66•6%是由要素投入的增长带来的,33•4%是由生产率的提高(技术进步)带来的。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1981—1990年间,国有工业企业要素增加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6•7%,而生产率提高对产出增长的贡献仅为13•3%。事实上在整个改革时期乡镇企业总体资本赢利能力高出国有企业40%—80%,同时乡镇企业在资本盈利能力和资本产出率之间具有高出国有企业将近1倍的水平。显然,乡镇企业具有较高的效率及较强的竞争力的结论是令人信服的(迪利普•拉萨等,1997)。相对而言,乡镇企业总体的技术水平是十分低的,而近年来乡镇企业的技术演进并没有沿着中性的或节约资本(相对而言资本是更为稀缺的生产要素)的技术进步路线变化,事实上这是乡镇企业根据制度环境及不发达的资本市场所作出的选择(陈剑波,1996)。正如有的学者(杰斐逊和罗斯基,1997)所指出的那样:“过渡经济中的企业面对独立的技术和制度边界……在社会主义制度和过渡经济的关系中,认识一个独立的制度边界的主要理由是,因为制度约束而阻碍了对在技术上可行的许多备选方案的利用。”
四、乡镇企业技术演进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目前中国的整个经济体制尚处于变革之中,技术体制、技术的管理等方面也不例外。因此,如何建立更加完善的信息流转的网络,降低企业获得技术信息的成本;政府如何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技术市场的运行规则,以降低企业进入技术市场的风险;如何推进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与科研体制的改革相结合等方面都是我们所面临的紧迫问题,但最为关键的是如何建立相应的金融支持机构,加速企业技术的更快发展。
1•面临的新的背景
由于国际金融风波及国内市场普遍需求不足的影响,一方面中央不可能再向大中型国有企业给予过多的特殊倾斜政策;另一方面由于国有企业所固有的体制及历史重负,国有企业实现更高的增长率显然具有相当的困难。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国有部门及中小企业将需要担负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更大份额的责任。经过80年代及“八五”期间的高速增长以后,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渐重要。1997年乡镇企业完成的国内生产总值已占到全部国内生产总值的28%左右。而乡镇企业工业增加值1997年接近全国工业增加值的一半。但由于乡镇企业制度和机制方面的优势正在丧失,因此技术水平的落后已经成为其持续稳定增长的主要障碍,连续5年增长速度大幅度回落及亏损面的成倍扩大,已经说明必须从根本上来考虑乡镇企业的技术发展问题。分析近年来乡镇企业的增长变化,投资增长急剧下降是造成乡镇企业技术进步速度放慢,从而导致速度与效益回落的重要原因。1996年乡村企业施工项目比上年减少6•09%,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及本年新增固定资产仅比上年增长6•5%和8•7%,与1993—1995年间15%—20%的增长速度相比下降了1倍多。80年代后期乡镇企业发展较快的浙江省1994—1995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均在20%以上,而1996年增长陡降为3•69%,1997年1—10月份该省固定资产投资出现负增长,增幅下降到-3•53%。而由于技术水平低下,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在1996—1997两年间国家对小缫丝、小水泥、小化工、小造纸等关闭的“十五小企业”更是直接影响了乡镇企业的增长速度。据环保部门统计,全国近两年关闭的6•5万家治理污染无望的企业大多数是乡镇企业。据粗略估计,浙江省在1997年缫丝行业整改中,全省缫丝加工能力从5•4万台压缩至3•5万台,仅此一项乡镇企业就减产10个亿,利税减少5000万元,转岗人员近4万人。而山西省1997年关闭“十五小”企业2万多个,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减少营业收入近120亿元。
2•问题与挑战
我们认为,制约乡镇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根本是在制度变革的同时能否不断推进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的速率在相当程度上又取决于乡镇企业的投资能否增加。目前乡镇企业所面临的三个最大的问题也恰恰是与投资来源能否大幅度增加密切相关的问题:一是企业信用状况普遍恶化,造成银行贷款风险增加;二是向商业银行体制转变的各家银行开始强化风险意识,改善信贷资产质量,特别是今年开始实行的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将大大强化银行“惜贷”意识;三是金融整顿(清理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与股权交易或柜台交易市场)将同时减少乡镇企业其他投资来源的获得。因此,我们认为乡镇企业未来技术发展及更快增长面临以下几方面挑战:
第一,银行普遍“惜贷”将会使信贷资金继续下降。实际上自1994年实施金融政策调整以来,信贷资金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乡镇企业信贷资金来源大幅度减少,这是造成乡镇企业投资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1996年在乡村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中,银行信用社贷款占到24•56%,而1994年则占到28•22%。1996年银行短期贷款增长17•2%,长期贷款仅增长6•66%,这与1994年分别增长87•9%、24•2%,1995年分别增长35•25%、20•71%相比已经不可企及。为防范金融风险1997年一些地区已经开始将一定额度的信贷审批权从县一级支行上收至市里。同时,由于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及商业银行体制的建立,银行会把规避金融风险、提高信贷质量作为首要目标,这就必将形成这样的局面:一是乡镇企业如果不改变原有的代价高昂、主要依靠信贷扩张从而导致大量信贷资金沉淀的投资模式,就难以从正规信贷部门获得增量的信贷资金,而这将涉及企业产权改革及企业资产结构调整的问题;二是如果银行无法发现安全、有效的投资机会,显然“惜贷”将是银行的必然选择。这将形成恶性循环,即企业投资模式不改变,显然无法改善其资产结构以大幅度降低负债比率,造成投资效率下降及信用状况恶化,而企业投资的低效显然会继续推动信贷规模的持续下降,从而难以抑制因投资增长乏力产生的乡镇企业增长的继续回落。
第二,企业信用状况恶化削弱了信贷增加的基础。1996年乡办企业资产负债比率已达66•93%,其中1/3以上省市的乡办企业负债率超过70%以上,同时流动负债占负债总额的比率已经由1993年的78•84%上升至83•16%。此外,企业流动资产负债率已达114•69%,负债总额达所有者权益的1•63倍,企业自有资产已经难以偿还债务,如果考虑到企业资产的流动性问题,企业的偿债能力特别是短期偿债能力已经十分微弱。另据有关部门1997年11月末对6•7万户贷款企业的调查,资产利润率仅为3•4%,低于同期1年期贷款利率。6•7万户企业中亏损、关停企业占70%,而77%的亏损企业和48%的关停企业是1995年以后出现的。这些企业中资产负债率超过80%的占55•22%,资不抵债的企业已经占到32•83%。显然这样的信用基础已经无法支撑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投入。
第三,资产市场整顿缩减了其他投资来源。中央已经制定了明确的政策对农村合作基金会进行清理整顿,无疑对建立良好的金融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由于实施整顿的过程十分复杂且直接涉及城乡居民个人的利益,不少地区尚处于十分艰难的状态,可能会对经济社会稳定造成更多的问题和困难。地方性股权交易市场的清理大大缩小了一些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优秀乡镇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从而进一步减少投资来源。
五、结论与建议
为了实现乡镇企业持续的技术进步及高效率的增长,我们认为建立信用担保机制以增加投资、以推进产权改革充实资本金和改善效率的三大政策可能会起到较为实质性的作用:
1•建立技术发展和技术开发的金融扶持机制。可以在部分产业相对集中的地区(如近两年已投资上百亿元人民币进行纺织工业技术改造的浙江省绍兴地区),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当地企业共同投资建立技术发展促进中心,这个中心的职能一方面是为企业的技术开发、技术创新、人才培训等提供优质服务,同时选择各种不同类型的项目,争取亚洲开发银行及其他金融支持。在可能的情况下建立农村中小企业技术发展促进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