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音乐教育教学总结范文

音乐教育教学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音乐教育教学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音乐教育教学总结

第1篇:音乐教育教学总结范文

这学期学校安排我上五年级音乐课,为了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学生有理解,有表情地歌唱和感受音乐的能力,我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培养了学生的革命理想,陶冶了高尚的情操,启迪了智慧,使他们的身心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一、主要成绩

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努力做到通过音乐教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听、看、唱,讨论、联想、想象及律动)中,主动地去发现、去探究,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音乐欣赏课还加入了一项让学生自己介绍音乐,表达自己艺术见解的实践活动,这也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我运用范唱方式于音乐艺术形象感染学生启发学生的艺术形象思维,使他们做到了有感情地歌唱,通过艺术形象的感染完成了思想教育。

以新的教学理念改进课堂教学是我们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课程改革攻坚战中的重要战役。更新观念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要体现在“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缺一不可的落实上。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主张以新的教学理念为主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在管理中,我们尊重并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改的积极性,为了让大家群策群力,改进课堂教学,使学生“乐学、活学”,“学实、学活”.

在唱歌教学中,我一方面引导学生演唱要有良好的姿势,正确的呼吸准确的发音,清晰的咬字,吐词,另一方面逐步要求学生做到自然音色圆润,不断提高唱歌的艺术技巧,在懂得音准的和节奏的基础上提高对音乐形象的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觉和造就音乐的“耳乐”。在教唱一首新歌时,为了使学生能达到学会全歌,利用示范教学法,都是先将全歌唱一遍,作为一次示范,然后教唱歌谱,最后讲解歌词大意,教唱歌词,这样利于音乐程度的提高,利于复杂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以后自学的能力。

二、存在问题

不足之处是侧重了情感、兴趣的培养,稍微忽略了对学生乐理知识的传授。毕竟三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掌握了乐理知识才能更深层次地感受、理解音乐。对于学生的一些扰乱课堂的行为批评力度不够。总以为学生不是恶意,只是不成熟的表现。

三、改进措施

1.为了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上音乐课,多用鼓励的方式使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品质。努力做到用好的设计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对于破坏课堂秩序的行为也进行了善意的批评与纠正。

2.更好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3.给他们的环境较为宽松。

4.我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去自费收集各种音乐文化资料,以便让学生能多听、多看、多接触优秀的作品,从而增长见识,并获得更多美的感悟。

第2篇:音乐教育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音乐 教育教学 现状及改革

随着社会科学的发展,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在对学生的音乐艺术修养、满足社会的音乐人才方面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与此同时,高职音乐教育教学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需要对现行的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作出适当的改变,而这也就是笔者提出高职音乐教育教学模式现状及改革的出发点。

一、高职音乐教育教学现状

国家对全民素质教育的重视,加上各大院校对专业的扩展,在高职院校当中很多都开设了音乐艺术专业,以培养层次为专科为主,学制在2-3年的教育专业也大面积地开展,截止到2013年底,河南省省内开设音乐艺术专业的高职院校就已经超过了所有高职院校的一半[1]。现阶段的高职音乐教育教学基本都是通过音乐艺术的教育、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层次,培养学生对高雅艺术的热爱,陶冶学生对高尚的审美情操,以通过学生的教育,满足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2]。但在高职音乐的教学模式当中,大多都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及教师对照课本教学,并在一定程度上引用案例等进行教学,或是借助多媒体教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学习上的难点,同时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及演奏或是演唱时的技巧。不过这种教育教学模式对于现代化的教学目标而言,还是存在着很大的不足。

二、高职音乐教育教学模式的问题

高职音乐专业的教育教学发展时间还较短,因此在其中必然会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影响着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经过笔者对文献资料的研究及实际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了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生的定位不足。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的音乐专业在招收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对本专业学生的招收较为单一,对于人才的培养定位不够准确,造成在专业内的复合型人才较少。

2.教学的专业性和特色化不足。在教学期间,教师往往致使重视理论知识的单向灌输,造成学生学习期间的枯燥和单一,不能有效地对学生精神气质及涵养方面的补充,形成学生在音乐艺术方面的修养不足,对于其后期的发展形成了较大的阻力。而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对教学的重视不足,另一方面就是教师自身的能力不足。

3.教学没有全面地面向社会。高职音乐专业的学生,学习的最后目的都是为了可以通过学习达到满足社会的需求,可以在踏入社会后获得自力更生的能力,但现行的高职院校,很少面向企业、厂矿、社会文艺团及中小学、艺术中专等地的沟通,造成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改进措施

1.就业导向化。音乐教育教学需要以就业为首要的出发点,针对性地培养人才,而不是盲目地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增加新的教育课程,多方面地培养音乐类型人才,包括诸多的基础性音乐知识及基础工作的培养,当学生毕业时可以按照社会或是学生双方的就业需求,满足学生在毕业后的就业可能[3]。

2.提高师资力量和教学模式的改进。高职院校必需提高现阶段的教学师资力量,吸收高能力的教师人才,或是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现存教师的自身能力,改进教师的教学观念;同时,在教学期间,教师需要以学生为本,全面、专业地传授给学生相应的音乐知识,而不仅仅只是通过书本知识的传授,教学中可以吸收引进其他先进的教学模式,建立特色化的音乐教学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全面性,多借鉴音乐专业本科院校的成功经验,根据自身特点,在音乐课程设置上有所侧重:综合性高职院校应以基础音乐教育为目标,追求全面性;艺术类高职院校,在指导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之后,要突出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二次理解能力、创造性独立演绎音乐作品的能力[4]。

3.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通过社会其他各界的联系,增强院校在音乐专业的可合作方面,为学生的实习及毕业后的就业问题提供帮助,同时也可以通过与合作方的联系,掌握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度,按照需要调整高职音乐的课程学习,完善高职音乐教育教学的质量和目标。最后,在高职音乐教育教学中,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补充和改进,实现高职音乐教育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赵洪 王珊珊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课程探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02),45-47。

[2]范燕华 龙有成 高师学前专业舞蹈教学现状与模式构建[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5,(05),34-36。

第3篇:音乐教育教学总结范文

在平时工作中,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引入初中音乐教育教学工作中,给音乐教师提供了巨大的帮助。然而实践中可以看到,因国内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起步较晚,较之于其他国家,还有很大差距,有许多工作需要进行总结和探索。在这个方面,寿光的音乐教师紧跟时代的教育步伐,将初中音乐教育与计算机信息技术整合在一起。

1 新时期初中音乐教学问题分析

对于音乐而言,中国的音乐可谓源远流长,音乐教学至少也有数千年历史积淀。早在奴隶社会时期,国内音乐教学已经非常盛行,古时期的乐官可进宫传授音乐技能。随着音乐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其他的一些学科相互融合,比如礼、乐、数、书以及御和射等门类学科,乐即为音乐教学。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音乐教育开始走向世界,与世界的艺术教育结合汲取营养,这对我国学生音乐教育的快速进步、缩短与先进音乐教育的差距,起了很重要的催化剂作用。但是,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西方国家的音乐教育早已实现信息化和网络化,各个学校都建立了资源丰富的信息数据库。音乐教学网站逐渐成熟起来,不同的教学软件制作越来越精致,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音乐教育的网络辐射面。受它们的影响,我国部分有条件的初中学校均已设立了本校的网站,教学效果非常的明显。作为初中音乐老师,实践中应当注意的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给初中音乐教学带来的发展契机。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络,与发达国家共享音乐教育的信息资源,及时了解其他国家音乐教育的经验。

2 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加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运用

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唱歌教学作为其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应当加强重视。实践中常采用电子设备、教师范唱等方式进行教学,该种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适应当前的教学需求,学生已对这样的教学模式感到乏味或者厌倦。事实上,应当立足学生实际情况,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视听通感之作用,同时音、画结合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奋度。实践中可以看到,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即可将听、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使唱歌教学质量提上去。

比如,在《小锣号》教育教学过程中,可利用计算机技术改变歌词的颜色,从而使乐谱动跳动起来,给学生感觉上的刺激,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再以葫芦丝教学为例,课程授完以后,应当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将电脑和教学仿声乐器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制作不同形式的新乐谱,《月光下的凤尾竹》等,学生兴趣盎然,其效果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再比如在欣赏《我爱五指山》这首乐曲时,笔者借助计算机,动态地展示一副美丽的海南五指山图,片片云彩冉冉升起;远处群山绵绵,近处万泉河水流潺潺,几位少数民族姑娘正在河边玩耍戏水。学生同时进行听、唱和想,并以此来调动其学习主动性,使他们触景生情。

3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音乐教学模式

多媒体信息技术转变了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同时也对教师和学生的传统角色提出新挑战,教师的主要工作不再是传统意义上讲授,而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服务,为学生的学习准备和设计方案;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主动参与了知识的建构和积极地参加了学习组织活动。计算机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入当前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后,除固定时间学习外,还可以进入教师的空间里,在QQ群和微信群中通过积极的学习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然后学生分组讨论学习,进一步加深对课程所涉内容的认识。这种多样化的评价方法,不仅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而且表现为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不仅有小组内部的评价,而且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条件下的教学与学习评价而言,其所强调的是过程评价,考试评价只是其中的辅评价,同时在此过程中师生之间也可以实现互动、引导、刺激学生继续学习和发展,以求达到教学的目标。同时,网络的公开性,有利于评价的公开、公正,教师、学生在具体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努力、大胆地去尝试计算机信息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教学实践,从而为初中音乐教育教学创造一个声情同步和声形并茂的美妙音乐空间。

4 结语

无论信息技术多么的重要,功能多么的强大,然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仍然只是初中音乐教育教学的一种辅教学手段和方式。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实践中,一定要把握一个度,即合理、高效地运用该技术。若过分地依赖多媒体技术,过分地强调其带来的新颖性与动感性,则即是喧宾夺主,音乐教学活动也会本末倒置。过多地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反而使教育教学显得非常的肤浅、华而不实,甚至严重影响了教育学习目标的实现。

在此需要注意的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对初中音乐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教师进行评价时,应当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单纯一式模式,教师除要具备教学知识理论外,还要掌握现代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应用技术。作为新时代的音乐教师,学生教材的选择与编写、教师教案的设计与管理活动,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因此,教师应当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不断在实践中提高素质和业务技能,作一个合格的新时代音乐教师!

参考文献

[1]史洪敏.论信息技术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10(10).

[2]曹庆旺.多媒体背景下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思考[J].教师,2010(33).

[3]于慧泳.让现代科学技术为音乐教学助航:浅谈多媒体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J].快乐阅读,2012(6).

第4篇:音乐教育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音乐教学评价 导向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

    前言

    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社会的教育性质、方针和政策,运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按照所确立的教育目标,对实施的各种教学活动的过程与效果,完成和满足个体学习与发展需要的程度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音乐教学评价是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技术,对音乐教学所预期的一切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它是以音乐教育的价值观为标准,以达到音乐教学目标的程度来评价和测量音乐教学成绩和效果,它要求对音乐教育和音乐学习作知、情、意全面性的考察。音乐教学评价是以学生为评价对象,专指在音乐学习领域中对学生的音乐素质发展,音乐才能成长及审美能力、艺术情操的形成给予价值上的判断。现代音乐教学评价是依据《音乐课程标准》的价值、理念、目标,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和手段,对音乐教学要素、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通过音乐教学评价,促进学生不断进步,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学校不断发展,促进课程不断完善,以达到音乐教学价值增值的目的。

    一、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就是方向性原则,也就是说,评价应该引导音乐教学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通过评价应该为学生的音乐学习,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和音乐教学工作,为学校和有关领导对音乐教学的领导工作,以及为音乐学科课程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指出明确的前进方向。

    音乐课程评价对于学生来说,应该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在音乐学习上的进步,发现和发展自己音乐潜能,建立音乐学习自信心,促进音乐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音乐感受、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音乐课程评价对于音乐老师来说,应该有利于进一步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经验,发扬自己在音乐教学中的优点,找出工作中的不足,进一步转变教学观念,促进音乐教学改革,加强音乐教学的薄弱环节,不断改进教学,提高音乐教学质量;音乐教学评价对于学校和有关教育部门领导来说,应该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对学校音乐教学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更好地贯彻执行《音乐课程标准》;音乐课程评价对于《音乐课程标准》本身来说,应该获得执行情况的反馈,检验自身的完善程度,使之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

    二、科学性原则

    评价的科学性原则就是评价必须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体现音乐学科的特点。也就是说,评价指标的确定和评价方法的选择,必须以音乐学科特点和音乐教育客观规律为依据,体现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性质和价值,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音乐审美教育规律。《音乐课程标准》所确立的课程价值观、课程基本理念和各项目标,应该作为建立评价体系和实施评价的依据和基准。

    科学性的评价要求评价达到准确、客观、公正。评价和测量要求有较高的效度、信度和鉴别度。这是使评价达到准确、客观和公正的保证。效度是指评价测量能真实地表现出所要测量的事物的程度,信度是指评价测量能够稳定地反映出被评价测量者的实际水平的程度,鉴别度是指能够把水平不同的评价对象区分开来的程度。

    随着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国外先进教育教学方法的引入,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愈来愈受到重视,音乐教学已由重技能技巧转向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音乐教学评价已从总结性评价向形成性评价转移,从局部评价向整体、综合评价转移,从被评价者的被动等待评价向主动参与评价发展,从重结果逐渐向重过程发展。在评价理论方面,强调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科学精神、积极的学习情绪等综合素质的评价。 三、整体性原则

    评价的整体性原则就是要求评价必须从整体、全面、全过程进行评价。无论是评价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还是评价学校音乐教育工作,都必须从整体着眼,涵盖音乐学习的各个层面和教学的各个领域。

    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评价要注意用发展的眼光,要从不同阶段的回顾和对比当中,把握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使评价能够发挥激励和促进作用。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也要坚持整体、全面的评价。

    近几年,音乐教学评价发展较快。人们在进行音乐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期望通过一种比较科学、可行的评价办法,帮助教师和学生诊断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善教学策略,明确努力方向;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促进学生个性不断发展;调整学校管理策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顺应这一时代要求。《音乐课程标准》强调评价对象的全面性和系统性,重视“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使评价更好地促进个性发展,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激励音乐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完善学校音乐教育教学管理,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四、可操作性原则

    评价的可操作性原则是指评价的指标和方法要简便、明晰,易于操作和推广。特别是对于学生音乐学习的评价,教师要面对多个年级、众多学生,评价的实际操作如果十分繁复就难以实施,这就要求评价必须简便易行。

    评价与考试的改革必须体现新的教育评价观念。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评价应突出发展、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积极主动的态度;要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音乐教学评价应遵循教育评价的指导思想,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评价要以人为出发点,体现对人的价值的重视,促进个体健康和谐的发展,尊重个体的差异,激发人的主体精神。因此,建立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并有效地促进音乐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曹理着《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

第5篇:音乐教育教学总结范文

关 键 词:声乐 教改 教学大纲

高师声乐课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音乐师范专业必修的一门技能技巧课。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试用)教材已经在全国中小学推广使用,对照现行的、照搬专业音乐院校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其培养目标的发展。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人才要求,高师声乐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认为,高师声乐教改的核心问题是制定与修改相适应的声乐教学大纲。

声乐教学大纲是指导声乐这门学科如何进行教学的根本依据,它的内容包括培养目标、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授课形式、考试形式、教材的使用等等。笔者总结自己多年的声乐教学,分析了当前高师声乐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师声乐教改的核心问题——制定与修改声乐教学大纲,提出自己的观点与建议。

一、转变观念,明确21世纪高师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

在上世纪高师音乐教育刚刚起步之时,由于师资和生源相对有限,所以高师声乐教育所培养的对象还仅能满足于高师、中师的师资或部分表演团体需求,鉴于这种需求方向,高师音乐教育逐渐形成了强调专业技能而忽视其师范性的观念。[1]笔者曾在广东几所高校的音乐专业进行调查,从调查结果上看,大部分高师音乐教育的教学与音乐艺术院校没有什么区别,特别是声乐教学偏重追求艺术上的“高、精、尖”,致使整个教学盲目地向专业音乐院校看齐。

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音乐师资阵容的不断扩大,使音乐教育市场的需求趋于稳定与饱和,高师的音乐教育开始面向对基础音乐师资与普及音乐教育的培养。在21世纪,高师声乐教学培养目标要转变观念,坚持师范教育的信念与培养目标,从“精英教育”向“基础教育”“普及教育”转化,针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努力培养出“站稳讲台、兼顾舞台、面向社会”的适应型人才。

二、改革传统的声乐教学授课形式,建立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

声乐教学中的一对一的授课方式是指教师与学生进行单独的授课形式。[2]这种授课方式个性化较强,强调你教我学,我说你背,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之间缺乏互相的观摩和交流,学生仅仅知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对将来的教学中所遇到的形形的问题就感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下手。随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扩大招生,声乐教学仍沿用传统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要求与发展。其弊端在于,声乐基础或条件好的学生脱离师范性而趋于专业表演,差一些的同学则觉得声乐无望而形成逆反心理,同时也影响了其他课程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在高师声乐课中,应采取以个别课为主,理论课、小组课、集体课并存的教学模式。

课型的分类是指教学大纲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划分,其课时可以在声乐总体课时中灵活分配[3]。理论课内容一般来讲包括基础理论与声乐教学法这两方面的内容,可以通过集体授课方式进行教学。集体课是解决声乐基础理论或技能技巧课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同时,还可以在集体课中进行声乐观摩,如观看声乐教学录像、名人名曲欣赏、名家声乐讲座等。这样集体课省去了原有“一对一”授课时教师对声乐理论的不断重复,同时也为小组课与个别课创造了有效的空间;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则体现在小组课与个别课中。教师在对学生基本状况初步了解后可按现有歌唱水平进行大致分组;声乐教师在实施分组和小课教学时,应注意体现其阶段性的灵活性,按学生的学习进度随时进行调整。

改革传统声乐教学“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引进小组课、集体课、个别课多种课型并存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借鉴、互相启发影响,遇到问题一起分析、一起讨论解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科研成果,把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引入到新课和解决共性问题的教学中。这样不仅为教师解决学生个性问题赢得更多的时间,而且为学生将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积累更多的经验。

三、打破学科界限,拓展教学内容,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

传统的声乐教学内容局限于声乐理论的学习与掌握歌唱的技巧,在声乐教学中往往忽略了与基础音乐教育的实际联系、与中小学音乐教育脱节。[4]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内容部分引入高师声乐教学中,如在声乐教学中引进自弹自唱、合唱、小组唱、重唱等歌唱训练,同时增加声乐作品鉴赏教学法等教学内容,并在小组课与集体课教学中采用类似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方式,给每个学生以锻炼的机会,使学生及早了解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的内容;同时,高师的声乐教师应该放下架子,去向有经验的中小学教师学习,亲身体验基础音乐教学的过程,积累基础音乐教育教学经验,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声乐教学要着眼于将来学生的实际工作需要调整教学内容,在培养“一专”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多能”,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

转贴于

四、重视声乐教学法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高师声乐教学在全国各院普遍不被重视,专门开设本课程的高师院校不多,基本上都以讲座形式或在学生毕业实习一两个月前笼统进行讲授学习,加之很多教学法,老师并没经过专业学习,本身又没有基础音乐教育的经验,只是照本宣科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早已严重滞后于当前音乐教育教学思想的教学原则;教学法考试只注意理论考查,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实际脱节,使教学法成为一门“死法”,使学生学之无用。

高师学校应紧紧围绕“师范”做文章,不能盲目与专业音乐院校攀比专业水平,而应该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注意音乐教学法的教学,保证教学法的课时。在声乐教学中应当紧密联系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实际,让学生从入校的第一天就明确师范性质;在第一学期,高师就应该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了解和参与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工作。在四年的时间里有步骤地从教学见习到帮助开展活动,从部分承担教学任务到独立备课、上课、让学生时刻意识到自己将来的工作性质,一毕业就能够胜任基础教育的音乐教学工作。

五、教材使用要切合实际,切忌盲目使用

高师声乐教材在近十多年来有较大的发展,除国家权威的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外,在一些高校也相继出版了不少高师声乐教材。尽管有不少教材,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至今还未有统一规范使用教材,以致在选择教材上,许多高师院校照搬专业音乐院校的教材,让学生难于达到教材的要求;甚至有些教材实用性不大,发给学生成为书橱中一生“摆设品”,浪费学生的教材费。

高师声乐教材使用要切合实际,切忌盲目使用。选择教材要以师范性、实用性为原则,选择思想性强、艺术性较高,可以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声乐作品为教材,以保证专业教育目的实现。

六、考试形式的多样化,增加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声乐是一门歌唱艺术,它必须在艺术实践中得到锻炼。高师的学生每个学期最多在期中或期终进行考查或考试,考试形式基本都沿用音乐专业院校的声乐考试方式,每人演唱一至二首作品,在本科四年共考试次数不超过10次;而对于将来面临中小学基础音乐教育的高师的学生来说,艺术实践受到一定的限制与约束。笔者认为,高师考试形式应该多样化,增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目前高师考试形式还可增加重唱、小组唱、合唱等考试形式。与此同时,文化部门或专业部门要创造机会,支持学生参加艺术实践活动,如举行音乐会或声乐比赛,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以便学生将来更好地胜任中小学音乐课中的唱歌教学和课外活动中的声乐辅导工作。

制定与修改相适应的高师声乐教学大纲是21世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新形式下的教改核心问题。高师声乐课程的改革切实要围绕基础音乐教育的展开,进行修改调整。文中几点浅陋之见,只求抛砖引玉,期望高师声乐教学能早日与中小学基础教育新课程方案接轨,努力培养出“站稳讲台、兼顾舞台、面向社会、多能一专”的适应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6篇:音乐教育教学总结范文

《音乐审美教育》一书中详尽地探索了音乐和审美的关系,总结了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的实质意义。音乐既是一种艺术现象,也是一种音乐文化,更是一种审美方式。仅仅通过基本的音乐理论和创作、演奏技巧来鉴赏音乐是不全面的,也是不科学的。鉴赏音乐只有从技术和审美两个层面共同进行才能真正领悟到音乐的内涵和精髓。当前我国的音乐教育只是简单地对音乐现象进行整合,这对音乐教育的职能发挥没有任何实质意义。从本质上来说,音乐是一个完整体,是在一定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人类对所有客观存在的事物都具有審美功能,这是人类特有的一项技能。审美行为是人类对所看到事物表达情感的一种行为,从宏观上来说,审美指的是客观事物带给人类的主观感受;从微观上来说,审美就是客观事物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感受。音乐在被审美中有着主体地位,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形态,音乐的旋律变化、音调高低等变幻莫测,这些都会带给人们很多不同的审美感受。总而言之,审美是音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音乐审美教育》一书内容较为系统、详尽,更加贴近时代,适用于教学应用。

《音乐审美教育》一书指出,当今我国的音乐审美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抓不住教学重点,教学方式滞后,教学理念落实不到位等都是影响我国音乐教学开展和改革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在教学方面更重视文化课程,音乐学科的教学被忽视,这也导致了学校、教师和学生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出转变。音乐审美教育理念并没有在学校教育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很多学校还是维持着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音乐教师们也不愿意主动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仍旧将音乐理论知识、演奏技巧、歌唱技能等作为音乐教育的重心。音乐审美教育课程只是单一地由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学生在下面进行记录和背诵,师生之间没有交流,教师不能起到引导学生欣赏和鉴赏音乐的作用,于是音乐教育课程就只是一种传递形式。音乐教育的这种教学方式和当前学校采用的考评机制有着很大的联系。学校的考评机制单一,考评结果会影响学生的评优,这也导致学生的学习目的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学生更重视学习内容的实用性。

《音乐审美教育》一书还指出,如果一直采用传统的音乐教育方式,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就会持续下降,这对音乐教学和审美教育十分不利。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为我国的音乐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的推进、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提供了一些参考借鉴。深化推进音乐教育改革,首先需要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用新型的教学理念来统率教学工作;其次是改变音乐教育教学环境,为教育改革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再次是改进教学方法,将情感和体验与音乐教学进行融合,实现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培养学生欣赏音乐和鉴赏音乐的能力和水平,进而实现创造音乐。

《音乐审美教育》

第7篇:音乐教育教学总结范文

1.1课程教育总体目标不明确,课程定位不合理

课程教学目标定位偏向音乐教育专业化,我校2009年7月修订的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宽厚的文化基础知识,系统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从事小学教育的知识技能,学有专长,能胜任小学各科教育教学、管理的复合型小学教师。”[1]有的教师依据培养目标中的“能胜任小学各科教育教学、管理的复合型小学教师”,在本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套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目标和教学模式,在教学中重视理论的讲解和技能的训练,轻视审美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课程教育目标与教学时数、学生基础形成很大的反差,达不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最终令教师感到不知所措,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1.2教学管理不规范

这门课程是我校师范学院开设的,由艺术学院、高职学院及外聘的音乐教师任教,目前还不知道归属于哪个教研室。任课教师各人编写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教案,主要是针对每学期的教学检查而写。没有针对该专业和课程的特点,经过认真研讨而制定的教学大纲缺乏科学、合理性与全面性,起不到指导、规范教学的作用。教学存在盲目性、随意性。

1.3选择的教材不适用

本课程目前使用的教材是尹铁良、孙兰娟主编的《音乐基础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才内容分为四篇:乐理与视唱基础;声乐与合唱指挥基础;音乐欣赏基础;少儿歌曲创编基础[2]。各章的音乐知识以“作者独白式文字阐述”的陈述方式编写,各章内容没有建立横向联系,融合贯通性不强,留给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教学的空间不大;教材选用的曲目大多是八九十年代中等师范音乐教科书上的经典曲目[3],反应当前学生社会生活与思想情感的曲目很少。在“反应学科最新信息,并适合学生能力和需求。”[5]、学科综合及文化渗透方面做得不够。所以,我认为该教材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课程来说不适用。

1.4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大多采用传统的传授接受或示范模仿的教学模式教学

首先,由于任课教师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很少,闭门造车,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理论的支撑,教学观念肯定会落后。其次是没有专门的《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缺少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研究处于停滞状态。再次,由于《音乐基础》学科教学的硬件设施不够完备,不能充分给教师提供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尝试新型教学模式的平台。

2解决教学现状的对策

2.1合理定位《音乐基础》课程教育总目标

从本专业学生的实际况来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数学生中小学阶段没有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音乐基础很差,经过64学时的音乐基础课程的教学与训练,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小学音乐教师。况且,目前我国小学的音乐学科教学一般是由毕业于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承担。从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上看,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上的“学有专长,能胜任小学各科教育教学”应该理解为:能胜任小学语文、数学主要课程的教学,且能兼带一门或几门其他学科(英语、科学、社会)的教学。如果要担任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需要在学习《音乐基础》必修课以后,通过进一步的音乐专业学习(选修),才能胜任。所以,本课程主要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普及型教育。它既不同于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专业课、也不同于普通高校音乐欣赏选修课。本课程的性质是学科基础平台必修课程,它的教育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接受审美欣赏、审美表现、审美创造的同时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提高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的能力;体验音乐的美感,同时具备传承音乐文化的责任感和基本能力;把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最后达到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的终极目标。

2.2建立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严格组织与管理(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必修课程和全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程的教学与研究

目前,全校只有艺术学院有一个音乐教研室,主要负责音乐教育(本专科)专业的音乐各科课程的教学研究与管理。而(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音乐基础》必修课程和全校公共《音乐》选修课程的教学与教研基本上顾及不上。我校(非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包括小学教育、初等教育、学前教育、英语教育都开设了《音乐基础》必修课;目前每学期面对全校本科学生开设的《音乐欣赏》选修课也有一定的规模。可见,建立一个音乐基础学科教研室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严格组织与管理该课程的教学,依据本课程教育目标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大纲,适当进行集体备课,编写授课计划和教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与反思,积极研讨课程改革与发展,使该课程教学逐步走向合理化、规范化、最优化。

2.3精心选择一本适合于本专业特点的音乐教材

传统的音乐教材是“教程式”教材,即立足教师的教学需要,突出的是音乐学科内容和逻辑结构,其目标是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当代教育与课程领域,强调的基本价值是‘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生成的价值观是‘学习为本’。”在“学习为本”价值观指引下,音乐教材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音乐艺术特点与音乐学科教学特点;体现现代音乐课程的“多元化”、“精品化”和“时代化”的特点。“切忌把音乐教材当作是音乐知识的汇编,要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来设计和编写教科书。在音乐知识的陈述方式上,要超越‘作者独白式文字阐述’,走向‘多维对话式语言表达’,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第8篇:音乐教育教学总结范文

一、大专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

1.音乐欣赏教学模式单一化

在大专学院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更多时候教师往往都是播放音乐、照本宣读,学生也只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缺乏一种主体参与教学的模式。事实上,这样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对音乐欣赏的探索,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大专音乐课程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2.教材内容过于专业化

有些大专学院音乐教师在其欣赏课程教材的选择上盲目跟风,一味地追随其他音乐专业学院的脚步,选择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教材。实际上,这不仅不适合大专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且也不会达到预期课程教学的目的与计划。

3.大专学院对其重视的程度不够

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程,许多大专学院对其重视的程度不够。因此,学校在其资金投入方面欠缺、师资力量也较为薄弱、音乐欣赏教学设备陈旧落后。这也间接导致了大专音乐欣赏教学未能进行有效地推进与发展。

4.教学主体存在差异性

每位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鉴赏能力不尽相同,因此所呈现出对音乐学习的热度也自然不同。在开展和实施音乐欣赏课程教学实践活动之前,教师要把握好每位学生的音乐基础和素养,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进行讲解,从而激发大专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与激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与音乐审美标准。

二、审美教育视角下大专音乐欣赏课程开设的意义

音乐欣赏是其音乐作品审美艺术再创造的一个过程。作为一种极具审美意识的艺术,音乐具备较高的再创作性与丰富的想象力。德国音乐学家贝多芬也曾说过,“音乐不在谱子上,而在谱子之间”,这也就表明了音乐具有一种特异功能,即开发人们的思维想象力。由此可见,在实施具体的音乐欣赏课程教学中,教师不能使学生局限于机械地欣赏与歌唱,而是要根据音乐作品的主旋律,灵活启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引导学生挖掘音乐作品的内在审美价值与艺术精华,为学生开辟丰富多彩的音乐天堂,享受音乐所带来的美感。我国音乐教育学家刘德昌把自己的亲身教学经验总结为一种教学模式,即“欣赏―模仿―创造表演―欣赏,并坚持认为音乐的最初学习要从聆听音乐(欣赏音乐)开始。因此,音乐欣赏在音乐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除此之外,我国大专音乐欣赏教育也应与世界音乐接轨。毫无疑问,大部分的发达国家十分重视音乐欣赏课程,例如,德国某些学校的音乐欣赏课程注重将音乐融入到学生个人生活和学习中去,强调音乐的审美价值和实用性,从而让音乐成为重要的个人情感表达方式;美国许多的心理学专家也都提出音乐欣赏课程的重要性,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人物穆塞尔,他认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就是欣赏教育。为了适应时展的要求,我国于2006将音乐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中去,以此要求各大专学院开设音乐教育课程,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方针。实践表明,我国的音乐欣赏教学发展正上升到一个历史的新高度。

三、审美教育视角下大专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的改善措施

1.及时转变音乐欣赏教育理念

在大专音乐欣赏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及时转变音乐教育教学理念,推行现代化音乐教育的观念,将素质化教育置于日常教学课堂之中,从而确保大专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促进学校音乐教育的进步。

2.优化音乐欣赏课程教学内容

优化音乐欣赏课程教学内容是大专院校音乐教育教学的关键,也是符合大专院校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由此可见,教师在实际的音乐欣赏课程中既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西方经典的音乐作品,同时又要重视对本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的学习与探讨,运用“一纲多本”的教学模式开展地方特色音乐教育,鼓励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表演活动,从而进一步拓宽学生对音乐的认知程度,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潜能和感知,创造性地体会音乐背后的文化与内涵。

3.改善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优劣决定着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在大专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突出音乐欣赏教学与专业音乐教学的差别,既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具体而言,一方面,教师可结合时下流行音乐的特征,将流行音乐元素融汇到大专音乐教学中去,从而进行比较式教学,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和音乐鉴赏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采用自由活动式教学方式开展实践教学,例如,学生自行编撰并表演舞台音乐剧,举办多样的音乐歌唱大赛等等。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音乐文化内涵,而且也增强了他们的课外实践能力和音乐创作能力,从而进一步推进大专音乐欣赏教育,实现其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

第9篇:音乐教育教学总结范文

关键词:实践音乐课;改革;高等师范院校

中图分类号:J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131-01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许多中小学校将美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大力加强了音乐教育在内的艺术课程的教学;普通高校纷纷开设以审美为核心内容的音乐艺术课程;音乐教育专业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教学质量同时在不断提高……这些都充分说明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在不断探索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改革的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受到:效仿传统音乐学院式的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体系、旧的教育理念、不注重突出师范性、不应对社会需求而盲目设定培养目标,不根据日新月异变化的教育形式改革课程体系等因素,已成为新时期音乐教育的瓶颈,严重制约了高师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此,我们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改革的构想并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

一、目前高师实践课主要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师实践课包括实践性课程与实践环节两个内容。回顾基础教育改革要求与高师培养目标,从当前高师实践课现状来看,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实践课教学往往注重技能技法训练,忽略教学“育人”的本质,强调教学性,忽视教育性。其次,实践课教学内容脱离现实。教学中以学科为中心,强调自身内在的严密与完整,灌输给学生的也是本学科的重要性及将来向专业发展的观念,导致高师实践课教学内容失去“师范性”特征,转向“专业性”培养。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封闭的学习环境,不了解中小学教学改革动态、实际问题。最后,实践课教学模式较陈旧,不利于知识有效、长期的掌握,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远无法满足当前中小学校对音乐教师人才的要求,阻碍基础教育改革的实施。

二、高师音乐实践课改革的教学方向

探索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路子,我们觉得首先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为此我们全系老师两次举行“音乐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讨论会”,分学科、分教研室进行大讨论,找出当前我系在课程设置、教学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针对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目标和任务所肩负的使命,并根据新的形势要求,确定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1、加强教育思想的创新,破除一些陈旧教育教学的观念、制度、做法,总结办学经验,开拓办学思路,大胆创新实践;2、不断提出新的科学的合理的目标,在办学规模、学科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管理模式、管理机制上实现新的突破;3、在继承和发扬原有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探索新的办学途径、办学手段,在稳步推进本科教育的同时,以发展网络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研究生教育、复合型的音乐教育为突破,努力培养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需要的音乐教育优秀人才;4、发挥优势和特点,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培养和造就既能吸收改造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又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新型人才。

三、高师音乐实践课改革的途径

(一)实践课程的相互磨合

通过整合一部分的专业实践课程,为实现实践类课程的多样性与实践环节的充裕性,加大实践选修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比重,增加学生实践机会提供了可行性条件。例如,歌曲写作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歌曲创作的基本方法,具备谱写单二部及单三部结构歌曲的创作能力。歌曲写作教学提供了学生自行创作的素材,通过电脑音乐制作完全可将这些素材进行加工整理。因此,原有的歌曲写作与电脑音乐制作两门课程是可以进行学科整合的。通过整合节省出教学时间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获得了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提高了综合实践能力。另外,根据中小学对音乐教师钢琴水平的要求,可将钢琴教学与钢琴伴奏教学进行整合。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可采取分层小组教学模式,通过分层小组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竞争意识得到加强。

(二)实践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增设

首先,应当在原有高师课程设置中大量增设实践类选修课程,如创作表演课程、舞台动作设计课程、简单器乐排练编配课程、音乐与相关文化综合课程等。改变目前实践类选修课程在专业选修课中的比重,加快实践类课程的更新速度,使教师培养最大范围地发挥师范生的个性和特长,有效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其次,在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必须添加人文素养教育,使实践课程教学不仅涉及教学性问题,更包含教育教化的功能。套用艺术理论关于艺术功能的论述方法,即认为音乐具有认识、教育、审美三大功能。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通过真实的情境,积极参与实践,主动性得到发挥,改变了原有的被动局面。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亲身实践,学生可以在今后工作中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组织教学获得的间接经验。唯有如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才能厚积薄发,肩负起推进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