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运营与开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融合发展;版权运营;版权贸易;创意开发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5)153-0016-02
1 出版单位版权运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继2008年国务院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来,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2015年上半年又颁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从对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到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再到发展文创产业、实施创新驱动,国家对于文创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更加清晰,“走出去”步伐更加稳健。2015年7月,“版权专业人员职业”作为职业正式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再次印证国家对于文创产业、版权经济的重视。出版单位发展文创产业,就是要不断拓展版权利用方式,积极探索全版权运营。
2 出版单位当前的版权经营形式
2.1 开展版权贸易,实施“走出去”战略
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版权贸易带动中国出版日益融入世界大潮。对于版权贸易,我国出版届的理解通常为:在中国内地和境外进行图书版权的交易,即图书版权的引进与输出。在2010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了推动新闻出版产业“走出去”战略。出版单位“走出去”的途径,大多依靠版代公司开展版权贸易实现。通过版代公司这样的图书版权国际交易信息平台,将可能输出版权的图书相关资料对外发出,以便国外出版机构能及时、准确、详细地了解图书版权输出的信息,进而在国外建立自己的渠道。与此同时,对于已经建立业务往来的国外出版机构,还会寻求多种方式(如定期新书目录),与之维持合作关系。每年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是出版单位实现图书版权“走出去”的重要窗口。“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为出版单位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同时更有助于提升我国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然而,不得不承认,现在国内很多出版单位尤其是中小出版单位的思维依然局限于国内市场,缺乏版权运营意识,仅仅把版权输出作为一种锦上添花的事情对待,没有将“走出去”看作一种经营思路去开拓。
2.2 推进数字出版,拓展数字全媒体传播
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紧随而来的IT技术和移动互联网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阅读消费市场发生急剧变化,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等数字出版载体日新月异,催生碎片化阅读时代的到来。
目前,许多大的图书出版单位在新兴出版方面都已开始寻求发展之路,基于版权资源快速推进数字出版转型升级,努力拓展数字全媒体传播新业态,以适应媒体融合时代的要求。或建立数据库、建立运营平台、分渠道推广,加强纸书与数字出版联动;或推动纸电同步策划、实施,与渠道商、运营商第三方平台进行内容合作开展电子书经营;或尝试开展020,移动APP、自媒体等新的传播方式,紧盯媒体融合发展,等等。事实上,媒体形式无论怎么变,内容始终是终端读者的需求所在。内容版权越多,越具有竞争实力。目前,出版单位在与作者签订图书出版合同的时候,在版权方面都很注重拓展版权许可的范围,尤其是获取作品的数字版权以及其他相关衍生权利,从而为开发图书的数字产品构建著作权基础。然而,大多出版单位尤其中小出版单位严重缺乏版权的管理和运营意识,并未梳理存量版权资源,甚至并未厘清版权资源归属,更未建立符合自身定位及经营特色的版权资源管理体系。
3 出版单位未来的版权运营模式
版权运营,即对版权进行系统的设计、计划和控制,有效提供版权产品和服务,为著作权人带来利益为运营方带来效益。出版单位的版权运营离不开版权的不断获取、创意开发以及有效保护。
3.1 版权的不断获取
版权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文学、艺术、科学领域的作者基于特定条件的创作,需要作者脑力、体力的投入。版权来源于作者创作,不过在媒体融合发展态势下,作者已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字编著者,而是具有基本文字编著能力且善于从二维甚至三维的角度融合富媒体思路去构建作品的创作者。对于版权的获取,出版单位首先要做的是深入挖掘作者资源、潜心培育作者团队。其次,出版单位可以版权。目前,不少中小出版单位,受资金、人力方面的制约,版权接洽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从事版权工作的专员也往往身兼数职,无力拓展,直接导致版权资源大量闲置浪费。国内成规模的版权机构也不多,且的作品类别及推销渠道有限。出版单位完全可以版权,不断充实版权资源库,以此更好地为版权运营打好基础。
3.2 版权的创意开发
版权的创意开发就是要做好从内容创作到版权、版权产品的开发,构建从版权资源的源头生成到版权产品和服务的用户消费。国际上,迪士尼的创意开发非常成功,其产业涉及动漫游戏、广告会展、文艺演出、电影电视、服饰美容、教育等,通过版权运营已成功跻身世界传媒集团前列。再看国内,《喜羊羊与灰太狼》是一个成功运营版权的案例。从动画片到动漫、图书、文具乃至食品等等,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通过对“喜羊羊与灰太狼”版权的创意开发,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版权产业价值链,使得版权价值在各个领域实现最大化。还有《哈利・波特》,实现文学作品影视化,让版权作品的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一并体现,既有效促进了文学的发展,还带动了其他行业相关衍生品的产生。由此可见,版权的创意开发在版权运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3 版权的有效保护
版权是指文学、艺术、科学领域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包含人身权、财产权及邻接权。在大陆法系国家,强调版权的人身性质,即人身权;而在英美法系国家,更侧重版权的经济属性,即财产权。我国的版权保护体系建立较晚,首部《著作权》法律于1990年通过,1991年实施,2010年第二次修正。
移动互联网时代,版权的保护对象已经突破了传统版权法设定的保护对象。基于移动互联网出现的侵权案例近年时有发生,如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诉苹果案、今日头条系列案、搜狐视频诉暴风科技案、新浪网诉凤凰网案等等,亟待国家对于版权制度规则作出新调整,以进一步规范市场版权秩序,建设文化生态文明。
2009年3、4月间,以3G为龙头、移动互联网为长尾、“三屏合一”端到端为特色的电信全业务商战拉开大幕在“三网融合”的大趋势和NGB的行业战略指向下,广电不可能只作为一名旁观者
1 电信:向3G和移动互联网进发
08年电信大重组、09年初3G牌照正式发放,电信运营商的“全业务”大战彻底开闸,拼速度、比套餐、端到端成为三大典型特征! 首先。是速度和套餐资费的比拼。
4月3日,中国电信在全国120个城市全面推出3G商用业务,主打无线宽带上网。在包时长、不限流量,接人速率优于中国移动TD-HSDPA,整合3G/IPTV/WiFi/固话,固网宽带等应用的策略下,铺天盖地的“天翼”品牌广告,开始变现为用户量净增长。
面对中国电信的来势汹汹,中国移动在北京迅速投放80元/月的不限流量、时长上网套餐――市场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其次,除了速度和资费套餐。同样激烈的竞争还在“端到端”――定制上网本和智能手机。成为运营商推广3G及全业务应用的重要阵地。
4月15日,中移动宣布与17家国内外PC厂商联合推出29款TD定制“G3上网本”,最高上网费补贴达1400元,台;在江苏,电信CDMA定制上网本早就摆进营业厅,价格3000元左右;中国联通虽肯定也要推出WCDMA定制上网本,但毕竟在时间上已落下风,只能通过引入苹果3G版iPhone的噱头来造势。
其实,在国外通信市场,运营商对终端产品,业务定制与渠道的控制一直是主流;在国内,移动通信初期也是遵循这个路子,但市场的迅速崛起使大量手机终端厂商得以一度占据主动。去年以来,受困于全球金融危机,从手机到电脑厂商都希望能“抱上”运营商的“粗腿”,借助其强大的运营实力,多卖智能手机和上网本。综观全球,惟一的异数恐怕只有苹果,因为其iPhone实在太牛,搭配上APP Store等在线应用,对运营商反客为主。
总体来看,在“两厢情愿”之下,中国电信市场重新跨入由运营商彻底垄断的“端到端”时代,也使“全业务”运营的技术和产品支撑形成无懈可击的产业链条。
第三。3G覆盖的普及和端到端控制。使移动互联网成为电信全业务的“美妙长尾”。
移动互联网,字面可拆解为“移动+互联网”,但实质远不止如此!
“网络+终端+应用”,已成为国内外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业者对移动互联网的共识,即在走向固网与移动网融合(FMC)的过程中,通过对原固网业务的“移植”和“变形”,实现业务创新。
移动互联网的显著特征之一,是运营商将越来越多的应用植入终端,建立“预使用”环境,牢牢黏住用户。在香港,电信运营商亦将YouTube、Flickr、Myspace、FaeeBook等热门社区网站植入定制手机终端;
移动互联网的显著特征之二。是越来越多开放式应用平台的涌现,在苹果APP Store成功之后,Google、微软、雅虎纷纷跟进,国内的中移动也在打造自己的应用商店,还正式公测了139,eom网站,主打实名制社区交友。
第四,统一全业务子品牌的建立,为发展用户、圈住用户提供了现实的营销手段。
中国电信“天翼”、中国移动“G3”和中国联通即将面世的“沃・WO”,都是以3G为龙头,串联固网和移动网综合应用的全业务品牌架构。如电信“天翼”通过“WiFi+EVDO+1X”实现无线接入的无缝切换,并与固网宽带、IPTV构成“三屏合一”的综合业务环境;联通“沃・WO”主打九大应用,包括3G上网、IPTV、手机电视等。
统一的全业务子品牌策略,为发展用户、圈住用户提供了很多的现实营销手段。比如,发票的统一开据,就混淆了个人应用和商务应用界限,使很多个人及家庭全业务消费支出,得以通过手机费的形式实现报销。 最后。全业务竞争的“战略趋同”效应明显。
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全业务”落脚点其实无他,都踏在“固网与移动网融合(FMC)”的台阶上,应用范围将“语音、数据、视音频内容(IPTV)、增值服务(SP/CP)及行业信息化”全部圈下,主要销售手段是不同应用环境和性质的产品服务打包,指向目标是成为新型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
战略趋同必然导致恶性竞争,而广电亦可从中捕捉到难得机遇,如中移动向CMMB伸出橄榄枝、与泉州有线及新疆广电合作宽带接入等,都是已经出现的实例。
2 互联网“全业务”:移动化、视频化和社区化、新媒体发行
与电信和广电相比,无中心化的互联网不是一个端到端的封闭系统,用传统运营商语境的“全业务”概念套用其实不妥,暂且牵强附会。
抛开经济危机负面影响,互联网在最近两年以及未来三年的发展将是最激动人心的――移动化、视频化和社区化、新媒体发行,是互联网的“全业务”递进之路。
首先。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虽然电信运营商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但客观上为第三方独立网站的兴起带来机遇。
据《财富》杂志报道,美国手机友好型网站的数量在近一年中增长7倍。从15万家猛增至大约110万家。在中国,CNNIC调查显示,超过5000万网民主要使用手机上网。且增幅迅速。海量的用户基数和完善便捷的支付体系,肯定会催生出新的互联网商业奇迹。
其次。视频化与社区化的交错普及。
创造视频分享奇迹的YouTube、正版影视剧帝国HuLu、纵横付费音乐的iTunes和集聚原创草根音乐的MySpaee,是互联网应用走向视音频化的全球标志,并为中国互联网产业批量复制。
这一轮视音频应用的,最大看点是社区化思维,即SNS(社会性网络服务)的实例化和商业化,传统“内容为王”的理念被颠覆。转变为“关系为王”――基于特定内容的身份认同和关系聚合,把握社区用户彼此的“偏好”和“行为”。最终进阶为真正的“精准营销”。
第三。App stor日创造“新媒体发行”财富。
苹果APP Store,专门出售可供iPhone/iPodTouch安装使用各类游戏、模拟程序(利用iPhone/iPod Touch特有的微电机加速系统MEMS,将其变成体温计、血压仪、钢琴键盘、测距仪等)。
绝大多数“应用”并非苹果制作。而由全世界网民,根据苹果提供的开放式、组件式应用开发程序包(SDK),按照统一规范,自行开发、上传、销售。一旦某款“应用”销售出去一份拷贝,则作者获税后收入的70%,苹果获税后收入的30%。
自2008年7月App Store正式推出之后,至2009年4月,全球网民开发的应用已超过3万个、下载总量 达10亿次;2009年的收入预计超过3,6亿美元;排名前10位的应用开发者,已获得900万美元以上的收入!
“2-vice'’是苹果的成功所在,即Service+Device,也是端到端的延伸!
显然,新媒体生意的核心是发行,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发行,而是打造新媒体发行平台,社区,提供SDK工具包或在线开发工具,用户在平台上创造内容、应用或广告,并激发付费,免费发行的活力与欲望。此时,平台,社区的拥有者,就拥有了最大的主动权――这是由新媒体规律决定的,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综上,互联网的“全业务”主要表现在――
典型的无中心组织结构,任何人都可以任何业务,任何业务也可以面对任何人,可谓天然就是“全业务”,区别不过是规模和商业价值;
互联网可以与电信、广电专网承载的业务进行自由适配,同时亦存在明显的业务分流,如IP通话、网络电视(非专网IPTV);从电信到广电,与其将无法(完全)控制的互联网视为对立面,不如将其作为“拿来主义”新武器。
3 厂电“全业务”:宏观轮廓初显、微观阳力重重
未来3年的广电数字化。有线整合与双向改造是两大基本特征,下一代广播网(NGB)与“部局合作”机制是战略指向,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是希望亮点,直播星与地面国标是必要辅助,广电明确对互联网的部分管理权是“杀手锏”――共同构成行业“全业务”运营前提。但注意,仅是“宏观行业”而非“微观企业”的前提!
有线网络整合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如江苏、贵州、广东等,掀起新一轮省网整合浪潮。通过统一体制的逐渐理顺,省网公司在区域政治和经济领域内的发言权增强,更有机会介入社会及行业信息化建设;而介入社会及行业信息化领域了,又反过来力促有线网络双向化改造,打造与电信固网相仿的技术平台,带来更多行业外增量资本和收入,成为新的增长点。
科技部与广电总局于08年底签署基于下一代广播网的战略合作协议,则使广电网络运营商在信息化层面的“登堂入室”变得“名正言顺”。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亦会加速整个行业技术前瞻化、标准规范化和产业协同化进程――这恰恰是广电在过去10年的短板,也是行业大大落后于电信的关键因素之一。
CMMB的意义有二:其一,广电头一次按“全国体制”组建运营主体、推进市场运营;其二,补足手持终端领域的移动应用空白,从移动通信市场的利润水平看,这是最大的金矿。但CMMB目前的最大不足,亦是没有回传通道,需配合移动通信回传信道完成交互业务。
直播星与地面国标,目前的影响和能量有限,但不可或缺,因为提供了广电“全业务”所需的必要覆盖手段。互联网方面,虽然没有国际带宽出口资源。但拥有对网络视音频的绝对否决权。亦占据部分主控权。
放眼广电整个行业,经过5年努力,尤其是2008年的突破,“从天到地”、“室内室外”、“由大至小”的数字电视网络传输覆盖体系已成规模。在宏观上行业已具备“全业务”的运营前提;而从公益到商业的不同属性,使产品服务包的组合在理论上并不逊于电信业。
但是,对微观企业(运营商)来说,实际的“全业务”运营很难迅速启动,原因有四――
不同传输通路的运营主体分立。除极个别的地方外(如杭州将多项数字电视新媒体业务交由单一主体运营),各地广电系统内不同运营主体均呈分立割据之势,屁股决定脑袋、芥蒂自然较深;
基础网络平台建设仅具雏形,双向化程度严重不足;
已开发产品线太短、服务应用市场化能力欠缺。如产品的组合打包,如何增加打包组合、针对不同组合如何进行子品牌树立与推广,等等问题不一而足。
“台网分离”后,本就不大的广电又被人为割裂成两个子系统,广电赖以起家和最具现实价值的内容、广告资源,网络运营商基本无法染指。
广电突围:全媒体之路
根植特色、构建端到端,竞合电信、借力互联网,形成广电网络运营商的“全媒体”优势,是广电“全业务”之路的要务所在
广电怎么做“全业务”?撒胡椒面是不行的,本来行业底子就薄,四面出击很可能“家徒四壁”,一定要分清重点、厘清层次、要务为先!
首先。“全业务”路线图(Roadmap)一定要根植于广电的行业和产品特色。即以视音频为根本,进行多维度延伸,形成“全媒体”战略体系。
如前文所述,广电系统本不大,又被人为割裂成“合(内容)”和“网(传输y’两个子系统,后者启动数字化5年来。基本无法染指前者的内容和广告资源,更谈不上有效借力。
但机会正在孕育中。
据广电总局于09年1月初的数据,“2008年全国广播电视预计总收入1452亿元,同比增长10.3%。其中。广播电视广告收入695亿元,有线网络收入34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7%和13.3%。”
乍一看,广告收入无论基数还是增幅,都强于网络收入;但随着全面数字化的推进,网络收入的内涵与增长必然超过广告。就总量而言。笔者预计3年之后,二者有望比肩!这是因为,广告增长受制于时段总时长的天花板,还要面对新媒体对用户注意力的不断分流。此外,全球金融风暴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将会有持续负面影响。
此消彼长之间,网络运营商其实变得越来越主动,而电视台,电台将会越来越被动。一个鲜明例证是,已有多家卫视频道与视频网站签署合作协议,正是电视台危机感日益增强所致。
业内整合、反向推进,对亟待展开“全业务”愿景的广电网络运营商来说,必须与电视台、电台、制作公司等大量内容资源拥有者建立新型战略合作关系。
在这一进程中,广电网络运营商将摆脱“单一媒介”的尴尬,重归“媒介+媒体”的正常规律,打造“全媒体”的运营竞争力!
全媒体的展现形式,即以融合业务系统和多功能融合终端为支撑,在打通数字电视网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的基础上,为用户提供集文字、图片、超文本、音频、视频、监控等为一体的多种媒体服务,打造权威的、全功能的全新媒体形态,实现娱乐和信息的综合服务及推荐交换。
融合、互通、互动,是“全媒体”呈现的三大前提,广播、点播、时移、电子商务和支付、社会信息化支撑、在线舆情调查……是可供展望的丰富的“全媒体”形态。
事实上,当“全媒体”体系框架切实构建起来后,与电信的竞合也就有了更强大的基础。
其次,“端到端”的产业链构造。亦是广电网络运营商走向“全媒体”的必然。必须加快进度!
广电的“端到端”,第一个务实的切入点是数字电视一体机,尤其是有线数字电视一体机。如是,则可以 将消费电子领域的企业巨头和广电运营业最大的资产存量(有线)紧密结合,产生规模效应。
过去数年中,囿于条块分割和机卡分离的技术限制,有线一体机市场迟迟无法启动。但在今年,形势开始发生变化。
4月14日,TCL在北京与歌华有线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五一”前向市场推出“大卡+小卡”的有线数字电视一体机。此前,TCL已与广州、郑州、青岛等地有线运营商合作推广一体机。凭借强大的营销和服务网络,只要合作运营商的网络所覆盖到的小区,TCL就会联合运营商一起推广,把产品与服务都直接推进到消费者家门口!
作为国内彩电业的龙头企业,TCL的举措具有相当强的示范效应,在竞争更为激烈的彩电业,极容易会引发跟进浪潮。一旦形成全国范围内的规模效应,对有线运营商来说,推进高清内容、开发增值业务,也都能具备紧密耦合产业链的协同支撑――这种格局,恰恰也是电信大大领先广电之处!
再次,抓住电信重组之后的“全业务”竞争格局。实施“竞合”战略,挺进竞争对手的缝隙市场。
广电的行业总量远逊于电信,但内部竞争也比电信弱很多。随着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全业务”竞争陷入白热化。广电运营商应善于出击、敢于合作,在不同地域与当地相对弱势的电信运营商结盟,共同开发。
至于对未来竞争的担心,其实大可不必。因为一味地“保”存量市场,是保也保不住的,只有在增量收益中打到外线去,才能确保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结盟战略,可以帮助广电拓宽客户与合作伙伴资源。在业务线的延展中丰富品牌内涵,在营销执行的过程中打造团队,最终获得多个缝隙(利基)市场的主导权――泉州“有线+移动”推出“有线通”,即为很好的案例。
最后,在借力互联网的过程中。除了成熟的和现金流业务,更重要是踏准“下一场舞会”的舞步。
如前文所述,视频化、社区化和新媒体发行,是互联网的“全业务”递进之路。视频化已是“大路货”,重点是从社区化切人,并真正关注视音频的新媒体发行。
围绕电视的社区概念,远比互联网的真实可靠,因为本地在册用户均为实名制,但同时丧失了神秘感和灵活度。借助互联网社区,基于视音频内容,实现跨地域的实名制用户关系聚合,就是对目前网络社区的升级!
摘 要 本文从环境因素、模式、新趋势等方面列举和简单探析了美国期刊手机化运营的实践,通过介绍美国期刊界在面对手机媒体时采取的扩展渠道、挖掘品牌的努力,希望能对国内的期刊数字化实践有所裨益。
关键词 美国 期刊 手机
随着拥有个人电脑功能的智能手机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无线宽带技术的发展,手机这一兼具移动和网络互联特点的“第五媒体”为世界开启了全新的数字生活,并成为传统、新兴媒体扩展生存空间、深度开发品牌的平台。美国期刊业更是早已不遗余力地布局移动营销领域,纷纷开展期刊的手机化运营,通过移动手机技术助推期刊品牌的深度发展。
观察美国期刊手机化运营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其存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模式之分。
首先,美国期刊手机化运营存在于不同期刊集团、不同期刊品类之间。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和期刊流量的流失,于是美国期刊集团、期刊品类纷纷选择向手机媒体进军、向生存路径多元化发展。
期刊界的时代、赫斯特、美瑞迪斯、康泰纳什等几大集团纷纷设立包括手机业务在内的数字媒体部门,通过与技术服务商合作或独自开发品牌的手机市场。赫斯特集团于2006年3月成立数字媒体部,下辖手机业务部,负责旗下品牌的手机产品开发和网站的手机化,以让消费者通过手机获得更好的阅读消费体验。目前,包括《君子》(Esquire)《十七岁》(Seventeen)《大都会女孩》(Cosmogirl)等在内的众多品牌已经有了手机版或者品牌的手机运营。
在期刊品类的手机运营方面,时事类的《时代》《福布斯》,时尚娱乐类的《花花公子》《大都会》,家庭生活类的《男性健康》《Epicurious》,科普类的《国家地理》等都通过手机化运营有了手机版期刊或开发了以手机传播为渠道的品牌产品。
其次,由于受众越来越注重高质量的阅读体验和品牌消费,各大期刊纷纷将手机定位为战略媒体,以之作为期刊内容的移动销售平台和品牌价值的衍生渠道,故而在运营上有了内容销售和品牌运营两种模式。
一、内容销售模式
当下美国正是一个媒介多元化、生存路径多元化的时代,也是内容消费和媒介销售时代,一方面新媒介环境下的阅读人群更加注重多元化的媒介阅读方式和内容表现形式,从而获取更加完美的媒介消费体验,另一方面各大传统期刊出版商有着强烈的扩大生存空间和打破传统媒介“路径依赖”的冲动,于是美国昔日里传统期刊的忠实受众通过手机获取期刊内容、出版商通过手机进行跨平台销售的内容销售模式应运而生。
该模式主要是将期刊原版内容加工成适合手机界面阅读的形式,或者通过整合期刊内容并添加声音、视频、动漫、链接、互动栏目等元素使之成为多媒体期刊。而这些期刊内容一方面可以通过访问期刊的手机WAP网站,按流量付费下载、在线收看,另一方面也可通过访问苹果手机(iphone)、黑莓、Android等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商店”(app store)里的期刊应用程序,并且按定价付费、通过应用程序收看。
这种模式的解决方案既扩展了期刊的外延、满足了受众的“碎片化”阅读需求、丰富了传统图文期刊无法满足的移动获取体验,又拓宽了期刊的发行渠道,同时与手机制造商和服务提供商合作的“应用程序商店”为读者购买更多的应用产品、在线应用服务、增值业务等手机数字产品、服务提供了一站式电子商务平台,为期刊品牌的手机开发创造了渠道便利。
二、品牌运营模式
手机的市场发展历史相比其他媒体不够久远,但其在美国市场远超80%的渗透率已经成为各大媒体竞相争夺的终端市场和品牌衍生渠道。在美国,如今的专业人士越来越依赖手机获取最新的商业金融讯息。作为商业领导杂志和商业新闻杂志《福布斯》宣布在苹果的应用程序商店向iphone用户(金融和商业用户)推出一款投资应用,使人们了解从投资哲学到全球经济状态的知识,提供对当下经济和商业气候的分析和洞见,并且提供一个独特的视频计划,满足商业人士的核心商业需求①。
除此以外,期刊出版商们为了扩展渠道、求得生存,在期刊手机化运营上还有一些新的趋势:手机期刊广告和期刊的移动社区运营。
(一)手机期刊广告
由于手机终端市场的高渗透率、手机媒体的丰富内容表现形式和便携性,营销者们通过广告赞助、植入式广告、链接广告等渠道形式向期刊读者定向投放高效的产品广告,通过广告收入降低读者获取内容的成本,从而为手机期刊广告市场的诞生创造条件。在一项美国发行量审计机构(ABC)对375家出版商会员进行的以“面向移动化:出版商如何面对蓬勃发展的数字化市场”为主题的调查中,有52%的受访者相信未来手机出版的商业模式将由广告和订阅支持。出版商打算采取尽可能多的方式将广告商引入手机出版产业,采取的方式包括移动搜索、视频、手机广告、弹出式视窗等②。
(二)期刊的移动社区运营
近年来SNS网络社区和微博概念的成型、普及为美国期刊的运营增添了一道曙光。由于网络社区和微博拥有准确的市场细分性、特定受众的高集聚性以及高效的“病毒式传播”能力,以内容和品牌应用程序为形式的期刊应用正逐步进入网络社区和微博领域。据美国杂志出版商协会(MPA)对2009年期刊数字化创新统计报告显示,304项数字化创新中44项涉及到以facebook、twitter为代表的网络社区和微博领域。《大都会》(Cosmopolitan)《时代》(Time)《经济学家》(The Economist)等都进入了facebook等网络社区。可以预见,随着网络社区和微博与移动手机联合运营,美国期刊运营进入移动社区领域只是时间问题。
总之,当今媒体市场瞬息万变,媒体间的融合和共生已经成为媒体领航者们的共识,美国期刊的手机化运营对我国期刊多元化运营有许多借鉴意义。
注释:
iPhone以及iPad的流行让iOS开发工程师这个职位变得炙手可热,根据智联招聘首席人力资源顾问郝健提供的数据,iOS开发工程师职位在过去两个月的竞争指数为85(投递数/职位数),平均月薪8564元。
再把视野扩大到智能手机。你会看到3G开发已经体现出了它的职场竞争力,接着便是与智能相关的可穿戴式设备研究员。当用户体验成为产品竞争的一个优势之后,UI设计便越来越被重视。
IT技术人才可能对此更深有体会,时下流行的云计算、大数据等,已经使得相关职位变得非常紧俏,比如空间数据挖掘算法专家、Hadoop开发工程师等。
和技术相关,由新媒体带来的新职位则要简单很多。它基本上都和营销相关,比如社会化媒体运营、首席微信营销官等,更多的是传播领域的工作。
新媒体和新技术也让一些职位的职责范围扩大,比如市场总监需要协调更多的公司,广告人需要做更复杂的媒介组合,美术指导需要把3D特效整合进自己的工作范畴。
新媒体和新技术近几年都带来了哪些新的职位?这些职位现在的竞争指数多高,以及薪酬水平如何?《第一财经周刊》采访了Kelly Services IT行业中国地区负责人刘威、罗迈国际(RMG SELECTION)IT/互联网猎头顾问李同金娜、智联招聘首席人力资源顾问郝健,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希望公司人可以由此发现一些新的职业机会,或者至少应该关注下新趋势。
新技术相关职位
iOS开发工程师
毋庸置疑,因为苹果。可能被乔布斯的完美主义所感染,一些招聘还会要求应聘者“拥有艺术级的产品和代码品味”。鉴于iOS系统最近已经更新到7.0.4,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个职位并不是一个特别新鲜的职位,但它在中国开始受到欢迎是最近一两年的事情。“这个职位现在确实可以用‘炙手可热’来形容,前不久我的一个候选人客户同时拿到五六个Offer。”刘威说。这个职位主要就是苹果iOS系统开发,会涉及到App项目的iOS前端架构设计、代码实现。在一些公司中,拟定App产品发展规划、产品设计等也会被列入职责范围内。在智联招聘提供的数据中,iOS开发职位的竞争指数高达85。
3G工程师
3G是第三代通信技术,指的是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讯技术。其实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这些移动设备没有流行之前,很少有人知道3G是什么。现在大家对3G都有了直观的体验,它也迅速成为了一个被联通、移动等运营商争夺的市场。可以说,对3G工程师的人才需求和iPhone、Android智能手机以及iPad等移动设备的流行息息相关。他们主要就是做移动平台的开发,包括3G无线软件开发工程师、3G无线研发质量工程师和3G无线网络规划、优化工程师等。“现在4G的概念已经出现了,可以预测4G工程师将来也会比较热门。”李同金娜说。
穿戴式智能设备研究员
穿戴式智能设备是Google、苹果、三星等这些技术公司现在所热衷的领域,很可能会成为下一代竞争激烈的产品。Google Glass可以说已经赚足了眼球,人们对iWatch也怀有很大的期待。奥林巴斯也已经在研究如何通过相机实现通话功能。刘威对《第一财经周刊》说:“穿戴式智能设备研究员按照工作职责范围目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从技术角度出发研究实现的可能性,另外一种是人们的行为模式研究,也就是行为习惯,然后看什么样的功能可以组合在一起,方便在一个设备上实现。”目前来说,对这个职位有需求的都是一些财大气粗的技术公司。
空间数据挖掘算法专家
云计算、大数据都是现在的热点话题。每个公司、品牌都在不遗余力地探索如何让数据变现。获得数据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分析数据,利用数据,从而帮助企业或者品牌做出最佳的决策。现在的数据库大多都停留在存储和检索的阶段,数据库中有海量的信息,空间数据挖掘就是要从数据库中挖掘出没有清楚表达的隐形信息。
举例来说,比如有一家母婴产品公司计划做一个精准的网络广告投放,由于每一个目标用户身上都有很多属性,比如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空间数据挖掘就要根据设定的目标消费群体属性进行层层过滤和筛选。“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数据提取和解读更加立体化。”刘威说现在所有和云计算有关的职位都很热门,在技术的语言要求上,还是C++,但在模块开发过程中,难度增加了不少。
PHP工程师
PHP是一种非常简便的Web开发语言,因为其能够降低开发成本,提升开发速度,满足互动式网络开发应用的需求,PHP软件工程师现在成为了一个发展迅速的职业。但这里所说的PHP工程师主要是做手机后端开发体验的,比如Android、iOS手机游戏产品的设计与开发等等。
易观智库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中国移动游戏市场达到50.13亿元的规模,增长率高达66.1%。全国手游研发团队已经超过一万家,每个月通过各种渠道上线推出的游戏超过100款。“PHP工程师现在在人才市场是一个很紧俏的职位,”刘威说,“有2年到3年工作经验的平均年薪在15万元到20万元,中层管理者的年薪在30万元到40万元。”
Hadoop开发工程师
Hadoop是一个能够对大量数据进行分型分布式处理的开源软件框架,就像Android平台一样。Hadoop开发工程师也是跟云计算相关的一个职位,“任何一个大数据量级别的公司都需要他。”刘威说,这个岗位的职责主要是根据业务需求和项目安排进行系统开发,负责数据分析平台的开发和维护,根据业务规则与分析模型实现相关算法。Hadoop开发工程师需要有扎实的Java语言知识,雇主非常倾向于有自己主导的大数据分析系统或者组件的公司人。
新媒体相关职位
UI设计
UI设计也就是用户界面设计,另一个相关的热门词汇是人机交互。UI设计职位的热捧跟现在人们追求好的用户体验有关。手机的UI设计,App的UI设计,这些都会影响到用户体验,所以UI设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产品的市场表现。在智联招聘提供的和设计相关的职位里面,UI设计的竞争指数最高,投递数和职位数比例为32。
3D设计师
影视后期制作的3D设计师现在非常热门,《阿凡达》2010年在中国创造了13亿元的票房之后,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瞄准了3D市场,所以观众会看到越来越多的3D影片。3D设计师主要就是做视觉效果设计,包括影片中人物、场景、道具的建模、渲染、绑定和成型。李同金娜说:“现在市场上掌握这种熟练技术的人并不多,基本上都是影视制作公司争抢的人才。”
设计相关职位
社会化媒体运营
和新媒体相关的职位大多和营销方式相关,社会化媒体运营是一个典型代表。
自从Facebook、Twitter,甚至是微博和微信的用户数量庞大到令人惊讶之后,社会化营销开始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没有哪个品牌敢无视它,微博上的各类品牌账号越来越多,微信上的公众号也开始爆发。因而与此相关的一些新职位也开始出现,比如微博运营官、社交媒体战略官、微信运营官、社区经理等。
但是社会化媒体运营相关职位的工作职责并不仅仅是发发微博,或者微信,它需要根据不同的营销目的进行媒体策划,同时还要讲求传播的节奏感,即在什么时间段什么信息是有效的等等。社会化媒体运营的核心是帮助公司与消费者进行及时互动,以提升品牌形象。
当然,互联网营销早已经不是太新鲜的事物了,有些人甚至会觉得社会化媒体运营的职责范围会跟互联网营销类似。但是李同金娜提醒,公司人尤其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即便你在互联网营销领域做了很多年,也未必能够玩转微博、微信营销”,因为载体变了,游戏规则也变了。
SEM分析师
SEM(Search Engine Marketing)分析师主要负责的是网站竞价广告的投放和评估,他们的日常工作包括创建相关的、精准的用户搜索关键词列表、展示位置列表,优化广告文案,以帮助广告主提高点击率。
智联招聘提供的数据显示,SEM分析师目前来说还是个让人感到比较陌生的职位,其竞争指数还不算很高,但竞价广告属于效果类广告,能够起到较高的流量转化的作用,所以是广告主非常重视的一个投放渠道,这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会越来越大。
职责范围扩大的职位
创意策划
在媒体还没有像如今这么碎片化的时候,创意策划从业人员的职责主要就是做一个平面广告,或者是拍一段电视广告。而等到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出现之后,创意策划就必须要考虑到不同的媒体形式,以此来选择适合不同投放渠道的创意表现手法。与此相对应的,媒介策划也是如此,市场营销中的媒介组合变得更加复杂。
美术指导
在影视制作中,美术指导原来主要负责一些布景、美术方面的工作,“但现在经常被称为制作设计,需要协调灯光、摄影、服装、道具等整体的视觉风格,”李同金娜说,“3D特效后期剪辑也包括在工作范畴内。”
影视后期制作也有着类似的热度,这样的职位需要从业人员既有艺术的视角,也有精湛的制作技术。根据智联招聘的统计,影视后期制作的职位竞争力仅次于iOS开发、PHP工程师和UI设计,但目前这一类职位的薪酬水平却似乎还无法与它的热度接轨,相对较低。
市场总监
这同样和媒体的碎片化有关,创意策划更多的是针对广告公司,市场总监则是针对广告主。在广告行业越来越细分的情况下,整个市场营销的拼图块也变得越来越多,作为广告主的市场总监可能需要和上百家公司打交道,这其中包括了传统的广告创意公司,以及新兴的媒介购买公司、数字机构、咨询公司等。
国际电信联盟(ITU)在2005年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2009年1月,IBM公司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构想。2009年初,美国将“智慧地球”构想提升为国家级发展战略,“物联网”同“新能源”一起被列为振兴经济的两大武器。
物联网技术对媒体产业的意义
在媒体产业链中,物联网能够引发传播内容革命。内容生产向来是传媒的核心所在,而物联网使得几乎任何物体都能产生内容,并通过无处不在的人与物、物与物的交流生产内容。这种新兴传播形态以“物体即信息”的形式在创新传播的意义。
传统媒体在物联网时代应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做好技术的前期研究和人才的储备,积极加强与物联网的融合。传统媒体可以借助新的物联网传播平台,把原创的“内容”进行多层次、深层次的开发,通过全方位的传播,提高“内容”附加值,并提供更多个,进而延伸价值链。
其次,开拓物联网传播中的传统媒体新形式。如果把传统业务简单地移植到物联网平台运行,仅仅拓宽了渠道、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无法真正发挥物联网的潜力,媒体必须积极创新适应用户的媒体新形式。
最后,警惕概念炒作,把握时机。在物联网“唱热”的喧嚣中,需要理性对待,警惕盲目投资物联网系统。但对于物联网传播新平台的革新也不能保守,错失发展机遇。传统媒体要长期跟踪研究,一旦技术臻于成熟就果断进入,推动产业升级。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新媒体应用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不仅形式丰富、内容灵活,而且具备高度参与性和互动性。在我国现有的新媒体产业链中,主要的参与者有内容提供商、网络运营商、系统开发商、广告运营商、广告投放商和媒体受众,具体的结构和流程如图1所示。
内容提供商是新媒体产品内容的制作者和提供者,主要为新闻采编机构和传媒机构;网络运营商拥有骨干和核心网络资源,通过提供网络接入和运营服务盈利,主要包括电信运营商、互联网运营商和数字电视运营商;系统运营商是新媒体系统的开发者和使用者,负责新系统的建设运行,内容、广告的;广告投放商指使用新媒体进行广告营销活动的发起者,是广告收益的来源,广告运营商根据广告投放商的需求,提供新媒体营销活动的前期调研、方案制定、方案执行监督等服务;媒体受众是内容和广告的接收者。
对于媒体行业来说,物联网的延伸与扩展应用将给传媒领域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物联网将推动新闻媒体的采编方式、报道方式、管理方式、传播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
内容个性化投放 新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呈“爆炸式”的增长,同时用户在不同渠道、产品之间的切换成本不断降低。为了优化用户体验,提升用户粘度和数量,并最终带来收益,媒体必须精确掌握用户需求,投放个性化内容,有效降低信息传播的噪音。
内容个性化投放基于物联网智能终端技术以及数据挖掘技术,新媒体运营商通过采编系统将媒体内容素材储存在媒体内容数据库中。用户利用安装在自己智能终端上的客户端阅读媒体内容,同时,新媒体运营商利用客户端收集能够描述用户阅读习惯以及兴趣爱好的信息。收集到的信息被储存在用户信息数据库中,通过数据挖掘最终产生能够准确描述用户需求的知识,并储存在用户需求数据库中。
用户需求知识在系统中有两处应用:第一,生产系统调用用户需求数据库和媒体内容数据库,依据用户的需求为每一位用户生成个性化的定制内容;第二,新媒体运营商在媒体内容的采编过程中依据内容与用户需求知识的关联度,使媒体内容数据库中的素材尽可能符合用户的需求,降低不受用户欢迎的素材数量,提高素材采用率和受众接受度。
目前,与内容个性化投放相似的系统已经在零售业得到初步应用,某些超市的“智能导购机”能够记录消费者推动购物车所经过的商品区域,并依据经过区域的记录对消费者进行分类,并依此进行广告的精确投放。未来的个性化投放应该在用户需求描述的细化上有所突破,并在内容个性化的基础上实现媒体产品形式的个性化,从内外两个层面为用户提供精确服务。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新闻采集系统 物联网强大的智能感知和采集能力是未来创新新闻采集工作的强大动力,通过物联网收集新闻,具备很好的实时性,新闻采集的触角也将会在空间上前所未有的拓宽和深入。
首先,物联网时代新闻采集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将大大提高。基于传感器实时自动收集信息的能力,媒体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事件的情况,第一时间跟进报道。同时,采集的信息可以作为新闻的素材,例如,监控录像、汛期水位信息、交通高峰的路况信息等。
其次,物联网在空间上拓展了新闻采集的范围。只要是物联网覆盖的范围,广义上都是新闻采集的范围。此外,个人可以同时采集多处多点的信息,提高了记者的单体采集能力。
最后,物联网深化了媒体新闻信息的深度。微型传感器和智能芯片获得的物体信息中,有些是传统新闻采集方式难以获得的,其中一部分通过信息的检索和数据挖掘,可能有助于预测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使新闻报道不仅限于报道事实,更具备提出前瞻性意见的能力。
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将会使媒体之间新闻的时间差不断缩短,在信息普遍较为及时的情况下,受众对于新闻的时效性将不再那么敏感,个性化将成为传播方式变革的趋势。因此,物联网时代,媒体应加强新闻报道的编辑策划力度,对采集来的新闻信息资源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挖掘和加工,面向受众提供可定制的个性化服务,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阅读需求,从而提高内容附加值。
新闻指挥调度系统 基于物联网的射频识别技术,可以实现对采访设备、传输设备、笔记本电脑等重要报道设备的精细化管理,实时掌握设备的使用情况、状态和位置信息,从而实施新闻报道的信息化管理。
当前,我国传媒业的产业链结构和媒体产品的形式正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新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是传媒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推动力,而网络信息技术又是新媒体发展的动力。在物联网时代,物联网技术和新媒体产业的融合必将带来内容传播方式、新闻生产方式和传媒业管理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并最终为全社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由2012中国数字广播电视与网络发展年会组委会推荐)2012c
在数字化阅读方式中,手机阅读是最方便快捷的阅读方式,因为手机阅读不受空间限制,能充分利用零碎时间进行,只要有空就可以拿出手机翻一下、看一看。据调查,2013年我国国民人均每天手机阅读时长为21.7分钟,比2012年增加了5.18分钟,14-17周岁的青少年平均每天花在手机阅读上的时间为32.93分钟。无论在商业区还是地铁、公共汽车上,90%的人都在低头看手机,即使身边有同行的朋友或伴侣,也不忘关注手机,甚至忽略了身边人的存在。那么,手机媒体这一便捷的传播、阅读方式能否移植到中医药期刊、图书的出版发行上,使之服务于更多国民的健康呢?
答案是肯定的。手机媒体的产业链主要由运营商、内容提供商、终端厂商、软件开发商、终端用户组成,其中终端厂商是指手机的生产者、销售者;软件开发商是开发阅读软件的商家,可以一次性付费解决软件开发的问题。这两部分的技术和市场运营方式已经成熟,无需在此赘述。将中医药出版物植入手机媒体的两大关键环节是内容提供者与运营商。
内容资源提供商来自于哪里
内容提供商的主要任务是“内容的组织、制作、编辑、转换和校对”。据不完全统计,国内公开发行的中医药期刊将近150种,杂志社或编辑部近百家;专业的图书出版机构如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古籍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等近10家;还有中国中医药报、上海中医药报等专门从事报纸的出版单位。这些杂志社、出版社、报社因创刊时间久、经营时间长,聚集了一批专业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善于创新的出版队伍,这个群体的大部分人不仅有医学背景,而且有深厚的文字功底,是一支具有一流学术水平又精于编辑的优秀出版人。多年来,出版社、杂志社、报社的主要任务就是编辑加工内容,所出版的内容从预防到治疗、从基础研究到临床经验、从食疗到用药、从民间疗法到三家公立医院的正规治疗方法无所不包,出版地区覆盖30个省市自治区。这个群体擅长的就是中医药科技、科普内容的生产。
这个群体制作手机媒体内容驾轻就熟,会使其内容在不失去科技含量的前提下,更加新颖、风趣、有吸引力。整合这些资源为手机媒体平台的搭建服务,组建成内容提供商,就目前的情况看,可充分利用大数据等数字平台组建内容,将各出版单位的数字信息资源汇聚在一起,做到出版内容共知共建共享,则可奠定手机媒体植入中医药出版物的内容资源和人力资源。
客户端需求在哪里
手机读者关注自身健康,渴求更多、更新的中医药知识,保健意识越强则生命质量会越好。中药产业每年以20%的速度在递增,说明国民的中药消费也在同步增长。随着全民保健意识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
中医药期刊、图书的出版者针对这一需求,利用手机向全民推送健康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保健方法、防病治病方法等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在满足民众需要的同时,也使出版物发挥出更大、更广泛的作用。其实,一些传统的中医药疗法有的用法很简单,如某一种植物直接煎煮后代茶饮、自己按摩某个穴位治疗某病、做某个简单动作防治某种病等,将这些简单、一两句话就能表达清楚的内容编辑后,利用快捷、方便的传播方式,分门别类逐条推送给不同的人群、受众,传播出去,定会受到手机读者的关注和欢迎,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中医药的防病治病信息。据此,可引导相当一部分人将关注的目光转向传播中医药信息和资讯的中医药出版物。
中医药在国外也有深厚的受众基础。持续不减的国外中医药“热”对中医药出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尽快利用包括手机传播在内的新媒体平台等方式向国外对中医药感兴趣的群体推送中医药资讯,以及中医药保健、防病治病知识,扩大中医药出版物的发行范围、发行量。让中国的特色疗法为全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这件事如果我们不做、不去抢占商机,日本、韩国一定会做。这样就会带来很多争议、后患。
运营商的角色定位及其传播内容监管
运营商是将内容提供商与客户链接起来的中间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环。由于手机阅读的客户群庞大,需要运营商进行多方运作,了解、掌控目标客户群的信息,洞察客户手机阅读的主要题材需求、消费方式。同时,运营商需要主持内容的形式、类型、时间、数量等,并负责对将要的内容进行审核等。运营商与内容提供商必须密切合作才能实现双赢,在合作模式的构建过程中,利益的分成模式至关重要。在市场开拓初期,要让这个链条实现良性互动,最实际、最有效的办法是集内容商与运营商于一身,在现有出版条件下整合资源,选出运营能力强、开发市场经验丰富的人员进行运作,或聘请营销人才加入出版社、杂志社,专门负责手机阅读业务的市场运营。这样可以避免两家利益分成不公影响市场运营的良性循环。
手机传播内容的监管――运营商、内容提供商必须对向手机的元数据信息进行统筹管理。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没有关于手机出版阅读的法律法规。在数字时代,数据资源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内容,对于手机的数字内容资源,按照以往的传统出版方式,内容文件应该集中归于一处,统一管理。不能仅存放在任何个人的电脑上,最好存在服务器端,以确保这些数据在需要时能够调出来。运营商应监管内容提供商在编辑内容之前,首先要了解哪些图书、哪篇文章、哪张插图不具有网络传播权,不能用于另一平台的传播。要事先与原作者进行沟通、说明情况,争取更多的出版内容用于新媒体。在互联网环境下,在手机传播模式中,传播者与受传播者的界限比较模糊,传播途径比较广阔,限制性不强。所以,内容提供商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内容资源。
产业链的操控者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手机传播嵌入中医药出版物产业链的各环节中,使之串起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并逐步进入良性循环,给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带来收益的主体是中医药出版人员,这个群体是该产业链的真正操控者。在传统出版方式倍受冲击、出版空间不断缩减的当今时代,我们必须找到走出困境的出路。而手机传播无疑给中医药出版带来了商机、生机,这是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中医药出版人必须主动出击,顺着新闻出版业改革的大潮之势,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手段为出版业的发展服务。
关键词 数据业务 应用商店 CS
1 运营商数据业务发展状况
3G商用后的数据业务,虽然有所增加,但是并不能像他们预期的那样为运营商获取高额的利润。事实上,在欧洲高达数十亿的3G营业执照,使得欧洲运营商在3G的运营上蒙受亏损。因此如何刺激数据业务的需求成为全球运营商的共同话题。寻找“杀手级”业务,更是这个话题中的关键词汇。国内更是希望能有一种业务能像SMS那样为企业带来上亿的利润。
另外,运营商也面临着互联网业务的冲击。互联网具有天生的全球适配性,它不像运营商的移动网络需考虑漫游,终端适配等问题,它的业务可以快速上市并传播。近几年互联网业务发展迅速,如开心网、QQ、FACEBQOK、MSN等社交类业务已经拥有了庞大的用户群体。这类业务充分满足了用户个体自我展现个性的需求。最重要的是,它的业务维护费用相对较低,因此他们可以免费提供服务给用户。当聚集到一定用户群的时候,广告的平台就逐步形成,广告商即开始为其注入现金流。这类业务的开发初期虽然只局限于互联网,但是随着3G网络商用后,移动互联网这方新领域成了新的市场空间。互联网业务开发商也开始利用这一新网络平台扩大其用户群,使得其广告覆盖面通过3G网络得以延伸。运营商在这片乐土上,虽然贡献了自己的网络资源却无法从中得利,运营商被管道化的趋势似乎已无法逆转。
正当运营商还在寻找3G杀手级业务和应对互联网业务冲击时,原有由运营商主导的业务产业链却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苹果推出应用下载平台后,数据业务的需求被唤醒了,苹果成功地在自己iTune音乐下载销售平台的模式上开发了应用商店的销售平台。苹果还利用第三方应用开发商开发应用软件,并将软件放置在应用商店上供用户下载。这样,应用开发者和最终用户之间的渠道缩短了。用户的需求从传统的通信语音需求,迅速提升到精神和个人发展的数据需求,而应用商店概念的推出符合了目前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苹果、谷歌、诺基亚、微软这些看似来自不同领域的公司都陆续推出了自己的应用商店和智能手机,从而这些新兴力量向通信领域的扩张迅速加剧。运营商在这新一轮的产业链转型中也面临着出局的挑战。因此,如何赢得这场移动互联网领域的至高点是运营商避免沦为管道化的关键。
2 应用商店与互联网业务对运营商网络的影响
运营商除了在业务上受到互联网业务及应用商店的挑战外,在网络的部署战略上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苹果的应用销售概念使得数据下载量需求瞬间提高了,这无疑让运营商看到了大数据需求的曙光。应用商店的商业模式为运营商和手机厂家广为接受,并相继展开,希望能够通过销售应用为他们取得收益。应用商店业务能为用户提供很多种类的应用,满足不同的用户需求,这也是它吸引用户的原因。虽然应用商店的下载销售模式为运营商带来了数据流量的爆发性增长,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对网络的负荷冲击。
应用下载的需求并不符合原先3G网络的设计,因为每次连接的建立,需要一连串的信令建立后,数据的传输才能开始。然而由于是下载类业务,一个数据通道建立后所使用的时间相对较短(相比原先基于视频通话、语音通话的业务)。应用商店的用户增多后,对运营商的信令资源将会是个很大的挑战,这也是导致AT&T的网络在苹果的应用商店推出后一度无法支撑的原因之一。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即时通信业务上(如:MSN、QQ等)。使得问题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手机厂家针对这一问题,为了节省手机耗电,在3GPP推出了Fast Dormancy的需求。当手机在没有下载业务或IM业务活动的状态下,强行终止断开数据链接(如:HSPA上将CELL_DCH转为GELL_JDLE)让手机快速进入IDLE状态,这一方式使得运营商的信令利用率降低。因此,应用商店和互联网业务带来的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应用商店和互联网业务的开发进程并不会基于运营商网络的支持能力,这使得运营商在面临挑战的同时还需不断根据互联网业务的需求提升自己的网络(被动部署网络,增加自己的运营成本)。
运营商如要跳出这一困境,需掌握自己网络升级的主动权,根据自己的数据业务需求来提升网络能力,扩大自主业务用户群,让运营商的数据流量不需完全依赖应用商店的下载类业务。运营商可以开发具有运营商特色的应用商店,并针对自己的需求提供应用业务给用户。然而如要与互联网的社交类业务竞争,还需进一步考虑开发其他业务。国际标准组织如GSMA已开始在推广移动广告、移动支付、移动医疗等运营商可掌控的业务。
3 富通信套件(Rich Communication Suite)
3.1RCS的介绍
GSMA提出了基于业务融合的概念――RichCommunication Suite(RCS)。RCS的目的是定义通信业务的互操作性和业务融合性,加速基于IMS多媒体业务的商业化部署。RCS定义的业务将丰富目前的移动通信业务,提升整个产业链的价值。终端互操作性是业务成功推动的关键点。如果新业务不能实现跨终端跨网络的操作,用户对该新业务的吸引力就会减少。RCS是一个业务能力的集合,主要是指在IMS的环境下开展多个业务,在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和网络框架基础上,对基于移动终端的各种业务进行融合,提供不同业务之间统一的用户体验,并努力将底层技术对用户体验所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RCS的关键是业务融合和一致的用户体验。业务融合主要是基于IMS技术,将IMS所提供的众多业务,包括Presence,PoC,XShare,IM业务等等,将这些业务进行整合,实现业务之间的无缝连接和切换。IMS为移动通信构建了提供IP多媒体业务的统一的体系架构和基础设施。基于IMS技术可以快速地开展众多业务,如流媒体、可视电话、Poc、Presence、IM、VideoShare等。IMS可以作为一个通用的业务平成各种业务的快速部署,为业务的开展提供便利的条件。
3.2RCS业务优势
很多国内外的文稿均已对RCS业务及版本的发展做了详细的解说,本文不再赘述。目前互联网业务的社交网络服务商已有不少,如MSN、QQ、Gtalk等。随着3G网络的成功推出,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更突出,用户的上网时间更多。这对互联网业务的巨头们意味着是新的争夺领域,因而纷纷推出自己的手机版客户端,将矛头指向了移动网络市场。然而移动版的社交网络业务并不如预期般那样获得用户的共鸣。其制约因素如下:
(1)这些社交网络的客户端软件是基于不同应用服务器、不同业务应用的开发方式,以及服务商基于对用 户信息的占有及保护方式(通过用户注册信息)的,因此各家的用户均不能相互联系,用户为了与好友保持联系均不得不在多个社交网站注册帐号。推出移动版的客户端,意味着用户需在自己的手机上安装多个应用客户端,以满足与不同好友进行多媒体联系的需求,这使得移动版本客户端的便利性大大降低。
(2)社交网络的客户端与手机厂家并没有完全配合,社交网络服务商需根据不同的手机终端版本为其开发相同的客户端,这无形中增添了开发成本及被动性。由于社交网络用户对手机的偏好各异,导致移动版本的社交网络客户端不一定能及时满足他们的用户需求。
(3)由于社交网络客户端需要通过移动网络运营商的网络实现上网后,才能开始相关的通信业务(如:即时通信、博客等),因而登录的过程并不能给用户很好的体验,特别是在用户处移动的环境下。
RCS业务的主要亮点体现在对手机地址簿的增强利用上,这是它与目前社交网络业务客户端最大的不同。基于增强型地址簿,用户可以直接在地址簿上实现多媒体业务的通信需求。用户能够更直接更方便地与好友保持联系,与好友实现各类通信业务(如:语音、短信、即时通信、Email、图片共享、视频共享等),用户在应用上更直接更方便。它也支持多终端的业务环境,用户在通话时可以与对方通过宽带终端(如电脑)同步共享一段视频等,这使得RCS的业务更加具备竞争力。这也为未来实现固网移动网融合奠定了基础。目前RCS标准制定已经到第4版本(R4)。新的业务,如图片实时共享业务(用户间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或PC终端,同步对图片进行修改)将给用户带来更好的数据应用体验。由于RCS是基于运营商、设备商和手机终端厂商共同支持的统一技术标准,因此RCS通信终端具备实现与不同国家、不同运营商互联互通的可能性。
3.3推动RCS的挑战及优势
各终端厂家推出的RCS终端与各运营商网络实现互联互通是推动RCS业务的关键因素,这样用户才可以使用不同终端厂家的手机在不同运营商网络中进行多媒体通信业务。RCS业务的互联互通性是关键的竞争力。由于SIP协议的灵活性,3GPP和OMA对于IMS的接口协议及业务流程并非像基于ISUP的PSTN业务那样严谨,运营商、设备厂商和终端厂商在实现上存在很多差异,导致移动IMS业务不能很好地实现互联互通;同时,新业务的不断涌现,进一步加剧了业务之间的互操作性、操作界面以及用户体验的一致性等问题产生,给业务的开展和使用带来了混乱。
为了消除差异,GSMA RCS工作组在标准上积极协调设备商、终端厂商以及运营商,推动RCS业务的互通性以及确保与现有业务的平滑升级。在互通测试上,国外多家运营商都与设备商展开了互联互通测试活动,如,法国的Orange、SFR和Bouygues,意大利的Telecom Italia和Wind,日本的E-MobiIe、KDDI、NTTDoCoMo和软银。西班牙的Telefonica与法国的Orange也开展了预商用试点。除了运营商多方面积极配合GSMA-RCST作组的互通测试外,还需要终端厂家在实现原厂预装RCS方面投入更大的开发力度。这样才能让RCS业务与互联网的社交网络业务客户端实现真正的差异,改善用户的体验。然而目前在推动RCS业务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挑战:
(1)终端厂家对RCS终端的开发大部分都停留在客户端安装的层面,因为这样便于根据各家运营商对RCS业务的选择来安装客户端。然而这样的方式也使得用户无法真实地体验RCS业务,用户很难感受其与现在社交网络客户端的差异。
(2)运营商虽然积极地参与RCS的测试活动,但由于不同国家文化差异形成的对RCS业务偏好不同,导致对RCS终端业务的选则各异。因此,运营商各自在向终端厂家作出定制需求时,终端数量也分散了,这大大减弱了厂家为各个运营商单个开发预制RCS终端的兴趣。
各运;营商应该先统一部分基础的RCS业务,如即时通信、呈现业务等相对容易开发,而且低成本的预制终端。运营商的统一定制能在数量上满足厂家的需求,同时也能降低运营商间互联互通的难度。最重要的是,能尽快让用户体验到RCS终端与目前社交网络客户端的差别,促使运营商开发自己的用户群,为后续的数据业务做准备;同时,有助于鼓励终端厂家加大对后续RCS业务的开发力度。
推动RCS业务的开发,将有助于运营商在产业链转型过程中掌握新的至高点。RCS业务在盈利方面虽不像目前应用商店那么立竿见影,且前期投资大(RCS是以IMS网络为基础的融合业务平台),但RCS业务基于它的网络资源需求,使进入该领域竞争的门槛提高了,与目前应用商店处于多家竞争的格局相比,运营商的资源优势将得以体现。运营商对网络的完全掌控,使得业务衍生能力及开发能力可以更切合运营商的发展需求,运营商也可根据自身网络的部署规划有序地开展业务。RCS的业务平台能够提升运营商的基础业务,更好地吸引用户,有效提升用户ARPU值与黏性。RCS业务是否能成功推动,取决于RCS终端的开发,而这需要运营商与终端厂家的在业务需求和定制数量上达成共识。
2009年6月,《北京市关于支持影视动画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北京市关于支持网络游戏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相继出台,对动漫产业进行政策鼓励和资金扶持。一年之后,2010年6月,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对北京从事影视动画,网络游戏行业的298家重点单位开展了专项调查,调查结果反映了北京影视动画,网络游戏行业的总体情况、发展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调查单位实现业务活动总收入79.7亿元,较2008年增长30.7%,高于文化创意产业收入增速23.6个百分点;从业人员共1.1万人,同比增长57.7%,快于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增速50.4个百分点。网络游戏行业人均创收高达90.4万元,是影视动画行业的5.7倍,是文化创意产业的1.17倍。2009年影视动画、网络游戏重点单位利润总额为35.4亿元,同比增长50.6%,快于文化创意产业利润增速20.3个百分点。
原创发达的影视动画业
动画制作量大,原创能力强。2009年,北京影视动画重点单位制作完成各类动画(包括原创制作、加工制作、联合制作的动画连续剧、动画短片、动画栏目)9.9万分钟、93部,同比分别增长28.2%、13.4%。其中,原创制作动画占全部动画制作量比重为60.2%,较上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
动画创收渠道多样,衍生品开发力度加大。2009年,动画业务活动总收入为4.5亿元,同比增长26.5%。与上年相比,版权动画收入、动画衍生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提高了2.8个、1.0个百分点。动画衍生品是目前动画产业最具创收潜力的领域之一,是延伸动画产业链条的重要环节。目前已有包括北京卡酷全卡通动漫文化有限公司在内的专门从事动画衍生品开发的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成果。
动画新媒体发行起步,电视发行仍是主要途径。2009年,动画发行收入共3591.1万元,同比增长118.1%,电视发行仍是主要发行渠道,电视发行收入为2857.5万元,占全部发行收入的79.6%,其次是动画音像制品发行收入,为503.9万元。动画网络、手机新媒体发行渠道不断拓展,而电影发行作为传统发行渠道,仅占全部收入的0.6%。
京产动画播放占两成。比重回落。2009年中央和北京动画播放单位播放北京地区生产动画12.1万分钟,占全部动画播放时长的23.6%,较上年下降了33个百分点。随着奥运系列动漫宣传的结束,京产动画播放比重回落。
走向成熟的网络游戏业
网络游戏运营步入成熟期。研发速度放缓。2009年,网络游戏重点单位共开发完成网络游戏76款,运营网络游戏284款,较上年分别下降了31款、60款。数据表明,网络游戏开发运营开始步入成熟期,市场竞争加剧。
收入方面,2009年网络游戏运营销售收入为44.7亿元,同比增长19.9%,增速低于全国平均增速19.5个百分点,占网络游戏业务活动总收入的59.5%,比重较上年下降了5.6个百分点。其中,自主开发游戏、游戏收入分别为25.2亿元,1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6%、3.2%。
手机网络游戏业务进入黄金期,增速领先全国。2009年,网络游戏重点单位开发、运营手机网络游戏分别为61款、156款,同比分别增长24.5%、19.1%,实现手机网络游戏运营收入1.4亿元,同比增长72.3%,高于全国收入47.3个百分点。一些业内知名无线增值业务提供商,运用先进网络技术,超越了传统手机单机版游戏开发运营,引领北京手机网络游戏业务进入黄金期。
网页游戏异军突起,成为网游行业亮点。2009年,网络游戏重点单位开发、运营网页游戏分别为53款、114款,同比分别增长39.5%、107.3%,实现网页游戏运营收入4.7亿元,同比增长426.3%,占网络游戏业务活动总收入的比重为6.3%,较上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网页游戏是近年来新出现的网络游戏形式,具有受众面广,对计算机配置要求低,易于进行广告植入等特点,成为网络媒体新的收入增长点。
对外合作加强,京产网络游戏进军海外市场。2009年,网络游戏重点单位实现网络游戏制作收入10.1亿元,同比增长35.1%。重点单位中有5家单位实现网游产品出口,出口收入共1.3亿元,同比增长230.6%。
北京动漫产业的核心问题
目前以影视动画、网络游戏为核心的北京动漫产业在各方面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影视动画方面,电影动画发展的滞后,使得北京动漫产业缺乏实质性的盈利空间,2009年,北京电影动画产量不到全部动画制作分钟数的2%,发行收入不到动画发行总收入的1%。动画发行渠道不畅、动画单位无证经营多、动画出口水平低等原因也使得动画产业大而不强,原创生产量转化为收入增量的能力有限。网络游戏方面,运营销售收入中版权转让收入仅为0.2亿。仅为运营销售收入的0.4%,表明北京的网络游戏版权交易仍不够活跃。
爱立信大中华区总裁马志鸿(Mats H Olsson)强调,现今的国际运营商,无一例外地在数据业务中寻找业务发展的机会。媒体产业和通信产业的结合,造就了最流行的移动业务,Mobile TV 和 移动音乐业务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应用。新业务不仅为电信行业带来新的收入,同样也给整个媒体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不少唱片公司发现,他们在收费下载中获得的收益已经开始超过CD唱片发行的收入。
此外,目前移动电视已经成为新媒体业务的关注焦点。MBMS(多媒体广播多播业务)技术是完全基于现有移动通信网络的移动电视解决方案,可帮助运营商节省投资,并部署可完全管理控制的全新业务。这些新的业务是运营商必须要关注的,也将是他们增值的来源。
研讨会上,爱立信进行了基于IMS架构的多媒体话音(IMT)应用演示,营造出了一个真实而精彩的移动办公环境。基于IMS架构的IMT应用可提供满足现代企业办公环境下多媒体融合的通信需求:从单纯的VoIP到多媒体通信(语音,视频,呈现,即时消息)乃至全面的IP Centrex、话务台、移动办公、统一信箱、呼叫中心、会议及办公协同、办公软件/Internet浏览器集成等丰富功能,充分展示了IMS所具备的商业部署能力和其支持多媒体业务的能力。
基于IMS解决方案,爱立信实现了众多新的多媒体应用,包括weShare(语音和多媒体共享业务)、Push to Talk(一键通业务)、IMS多媒体话音业务(IMT)、IMS Messaging(IMS 统一消息) 、IMS 视频电话、IMS业务开发工作室等。爱立信还拥有基于开放式标准接口的IMS终端开发中间件(IMS Client Platform)与手机芯片平台解决方案(EMP),协助客户快速推出定制手机终端或其它客户端。爱立信所提供的端到端IMS解决方案有助于运营商面向市场需求提供丰富多样的多媒体产品和服务。
在发展3G上,爱立信经过了一个进退的过程。马志鸿表示,爱立信在一年前开始把3G重心放在WCDMA上,在CDMA2000上不再投入过多的精力,这是因为CDMA2000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爱立信在这方面不能达到像WCDMA市场那样的领导地位,而且整个CDMA2000的市场份额还将会下降20%。
中华网精准把握职业需求
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