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群体讨论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讨论法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最大的弊端是“一言堂”的讲课模式。一节课中,不管教学内容如何,不问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状况怎样,也不管学生是否能很好地理解,老师往往滔滔不绝地一讲到底。这样的讲课方法是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而课堂讨论法则是“群言堂”式的。在《丝绸之路古今谈》这节课中,当陈挺老师亮出讨论主题:“丝绸之路在今天还有哪些开发价值?在开发中应当注意什么问题?”分为几个小组的学生马上围绕讨论题进行认真思考,接着就开始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了。课堂由原来老师的“一家独唱”变成了现在学生的“百花齐放”,学生由原来的“听众”和“配角”变成了现在的“演员”和“主角”。他们获得了比平时更多的发言机会和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学习也由原来的“要我学”变成了现在的“我要学”,因此他们的学习也比平时更加主动、更加活跃、更加投入了,学习效率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二、讨论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和自学能力
当老师确定讨论主题以后,学生要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在课堂上要有话可说,他们一定要作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要回答“今天如何开发丝绸之路”这个问题,学生仅仅靠阅读课本是不够的。他们要自己动手去翻阅各种课外书籍,或者到图书馆去查阅各种资料,或者到网上去查找各种信息、观看各种视频,或者去咨询有关的专业人员。当获得大量的资料以后,他们还要对信息进行分析、概括、比较、综合,最后提取出对自己有用的观点。在
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和自学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关键词:课堂讨论法;初中物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171-01
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课堂讨论就是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所探究问题的交流,并进行合作,共同完成探究任务。因此,课堂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地进行交流和讨论,为培养学生交流和合作能力提供了一个很恰当的氛围和平台,对学生知识技能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物理教学的整体质量。
一、课堂讨论法的优势
物理课的特点决定了大多数的探究活动都需要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来完成。小组内明确分工,各自完成相关任务,从不同的信息源中寻找相关信息,充分发挥每个组员在探究活动中的作用,在各种探究活动中完整、科学的探究计划需要许多同学共同讨论制定,一方面学生在合作群体中讨论与交流,有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这些都可以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实验技能的提升。另一方面在组成合作群体与实施合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和运用一定的交际手段来与他人交往和相处,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这就从社会维度发展了学生的适应性。
二、课堂讨论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创建良好的教学情景,诱发学生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动、形象、有趣的教学情景是课堂讨论教学模式十分重要的起始环节,教学情景要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一般选择日常生活、社会热点、自然现象和最新科技成果等学生现实中经常遇到的感兴趣的问题,教学情景要有一定的难度性和可接受性,教学时把这些情景通过多媒体、实验等手段展示给学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对问题产生困惑和强烈要求弄清楚的愿望,为课堂讨论作好铺垫。如在引入浮力概念时,教师通过媒体播放天空中浮动的热气球、海上漂浮的轮船等画面,创设“液体和气体对浸入其中的物体有浮力”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诱发学生讨论。
2、合理分组,积极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在分组时应予以全面考虑如学习成绩、男女性别、各种能力等,使学生在小组活动中能优势互补,在交流合作中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培养合作精神,并在合作学习的互相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火花,有效解决问题。如在学习天平的使用时,教师布置学生自学《天平使用说明书》之后进行小组内交流。相互告知天平不同部位的名称;使用天平前应如何进行平衡调节;用天平测物体质量时应在左盘中放被测物体,右盘放砝码……如有一个小组读数时在“游码所对的刻度值”问题上产生了分歧,教师应引导他们寻找证明自己正确的依据,以说服对方,使学生理智地解决问题。此处成为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知识点,成为学生合作互助的闪光点,比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效果不知好多少倍。《天平的使用》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充分交流,相互帮助,较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交流的过程,既是巩固学习成果的过程,也是相互教育的过程。
3、加强课堂讨论学习的评价
在交流学习过程中,发现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精彩的发言、成功的操作等教师都应及时给予赞许,这样就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和求知欲望,提升学习动力。
三、案例分析――“欧姆定律的应用――伏安法测电阻”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从半导体收音机入手,事先取出一只限流电阻,内部引出两根线,置于实物投影仪上,开始接上原来的电阻,后换接一只阻值较大的电阻,让学生明显感到半导体收音机音量的变化,说明电阻起的作用。
2、提出问题
有一只未标阻值的电阻器,如何才能知道它的电阻值?
3、课堂讨论
分小组讨论,每小组4~6人。
研究课题:探究测量电阻大小的多种方法。
实验器材: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池组、已知阻值的电阻器、开关、待测电阻、导线若干。
教师引导:(1)类似于测量某一物体的密度,想一想要测量电阻器的电阻该怎么办?(2)测量电阻的原理是什么?要依据原理画出电路图,再按照电路图连接实物。(3)设计出一种测量电阻的方法后,再想一想有没有第二种、第三种方法?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教师巡回指导。
4、小组讨论
小组派代表将实验的设计原理、电路图和实验记录的数据与全班同学交流。
小组代表在讨论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让小组的其他学生或其他小组的学生给予补充和完善。例如:这种设计方案好,能测量出电阻器的电阻。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这种设计方案已经能测量出电阻器的电阻,有没有什么地方需要改进呢?
5、总结评价
这节课请学生小结一下,一共讨论出几种测量电阻的方法。
6、应用提高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设计的方案,进一步指出:如用一只表测电阻时,能否只连接一次,就可以测出电阻器的阻值呢?如果将滑动变阻器换成变阻箱又会怎样呢?等等。让学生带着成功的喜悦和新的问题走出课堂。
四、结束语
在互动讨论学习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团结协作意识,进而在各种集体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相处、交流、表达,形成团队精神,还使得课堂活跃度显著提高,让课堂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物理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中职;心理健康;建构主义
一、案例教学法简述
所谓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s),是指教师在课堂中为了达到相关的教学目标,将与课堂内容有关的案例应用于教学中,通过对案例的多样化的处理,让学生处于具体而生动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并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被动获得,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辅助手段或者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和学习资源,主动地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很生动地展示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精髓。
二、建构主义理论下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1.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做课堂学习的主人。大部分的中职生是作为初中学习的失败者进入中职学校的,在学习上,他们存在着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动机不足、缺乏学习兴趣、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问题。针对中职生这样的学习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了课堂当中很重要的内容。建构主义案例教学法特别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同时认为知识的建构是学生主动进行的过程。而学生的体验、感悟、讨论是案例教学中最主体的内容,因此学生也就成了教学环节中的最关键人物,从而学生的课堂主人的意识得到强化,在学习中有较高的学习动机,通过具体教学活动的设置,让学生参与分析、思考、交流、讨论,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强调课堂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将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会解决现实问题。情境创设是建构主义案例教学中最重要内容之一,真实生动的案例可以让学生从枯燥的理论知识中走进活生生的案例情境,让自己置身事内,通过体验案例情节,借助适当的问题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从而启发学生自己发现规律、自己纠正错误的认识,并学会自我抉择,掌握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达到心理健康教学的核心目标。
3.倡导协作学习,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实现意义建构,获得成长。在建构主义案例教学中,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针对案例情境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而每个学生的智慧成为整个学习群体的共享资源。在这样的群体中,大家进行讨论、交流,共同批判地考察各种看法、观点或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先进行自我的内部协商,然后再进行与他人的相互协商,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通过不断的“同化”和“顺应”来完善个体的意义建构,从而实现个人成长。
三、案例教学法在《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应用
1.案例的选择。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让获取案例成为可行易行的事。书刊、杂志、电视、网络等等各种媒体都为我们提供着丰富的案例资源。面对琳琅满目的案例,如何正确选择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很重要的问题。案例是创建学习情境的核心因素,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因此,在选择案例时,要考虑到教学的目标,涉及到案例的针对性、有效性,还要考虑学情,涉及到案例的趣味性、适用性,从而精选出恰当有效的案例应用于教学,才能够发挥案例的最大最用。在很多情况下,很多案例由于现实因素而具备有复杂性或者片面性,并不能照搬照用,这就需要教师根据相应的教学目标去粗取精、去伪求真,对案例进行一定的加工,最大程度地放大每个案例的相应用途。比如在准备“习惯对一个人成败的影响”的案例时,笔者是通过搜索学生所熟知的明星周杰伦的成功历程,收集和总结出对他走向成功来讲很重要的习惯:每天坚持弹几个小时的钢琴;总是认真地写谱,如刻上去一般;一有灵感马上用钢琴弹出来,并记录下来等等。通过分析这个案例,让学生理解好习惯对成功的作用。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有些经典案例是可以一案多用的,从不同角度来解释,可以有不同的用途。例如“罗森塔尔的著名实验”这个案例就可以用于讲解“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也可以用于分析“学习自信心的塑造”,同样也可以用于解释“如何营造人际关系”。
2.案例的展示。案例本身所具备的特点固然重要,而如何呈现案例也是很重要的,对于案例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可能带来不同的作用。一般的案例呈现方式是教师讲述、案例打印、多媒体展示,多为文字方式,图片、音频和视频的应用可以让案例更为生动。为增加真实性,对于一些原本没有图片或视频素材的案例,教师可以自己增加相关的内容,为案例增色。
3.案例的应用。(1)案例讲授法。案例讲授法是指教师通过对案例的讲解,说明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让学生完成对这些知识的理解。教师在讲授案例时,正为学生创建了情境,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完成意义的建构,从而理解教师所要阐明的现象或要说明的问题。应用案例讲授法时所阐明的知识通常是一般性知识,较易于理解,而这个过程中的互动与沟通是比较浅层次的。例如,有这么一个关于情绪控制的案例:著名的歌唱家帕瓦罗蒂30岁时参加法国里昂的一个演唱会,就在演唱会前夜,他在旅馆中被隔壁房间一整夜都不停歇的婴儿哭声所困扰、发怒,最终,他将这婴儿的哭声看成是有韵律的音乐,很好地调整了自己的情绪,并在第二天的演唱会中获得杰出的表现。很多学生以往的知识经验会认为愤怒难以控制,通过这个案例的展示,让学生暂时化身为这位歌唱家,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建构:只要愿意,愤怒情绪是可以控制和改变的。(2)案例讨论法。案例讨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案例,设置问题,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们在一起讨论和交流,从而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通过案例情境的创建和问题的提出,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讨论的过程正是学生将知识进行同化和认知顺应的过程,教师充分给予学生自我思考和发挥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同时也可以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指导,让这个学习者群体充分成长起来,共同达成知识的意义构建。案例讨论法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一般是教学中的重点或者难点,这个过程中的学习者(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深层次的。如何有效地发挥案例的功用,组织讨论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根据案例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之间的相关,组织讨论可以有以下三种方法:第一,“一例一议”,在展示案例之后,就针对一个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例如在《人际冲突》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在展示一个学生的人际冲突案例之后,引导学生针对“如果你是案例中的学生,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可以获得到学生的许多不同的做法,学生通过分析、分享和总结,完成对“积极应对人际冲突的方法”的知识建构。第二,“一例多议”,一个案例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可以通过不同角度的讨论,达到多个教学目标。例如福州交通职专罗晋球老师的公开课《阳光总在风雨后》就是利用“一个中职生因赌博输了400元而轻生”这个完整案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罗老师让学生讨论的内容依次是:他为什么会轻生?(挫折的概念)这件事对他的影响是什么?(挫折的利与弊)这个时候他应该怎么做?(如何应对挫折)这些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领会案例的意义,从而获得一个关于“挫折”的较为系统化的知识建构。第三,“夹叙夹议”,在应用这种方法时,教师不急于将整个案例展现出来,通过边展示边讨论的方式,随着案例的发展,讨论的内容也相应变化。如在进行《敏感的性话题》的教学时,笔者应用了一名中职女生因私自堕胎而死亡的案例,该事件的发展阶段为:“与异性建立恋爱关系”、“接受异性邀请与其频繁单独接触”、“答应异性的性要求并发生性关系”、“怀孕后选择私自堕胎”。在展示每个阶段该女生的选择之前,让学生分别讨论“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为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这两个问题,学生带着对该女生选择的好奇可以更好地进入案例情境,通过相互分享自己的选择,讨论理性的选择,并将自己的选择和理性选择的进行对比,以及与该女生选择的做对比,学生可以更好地完成异性正常交往尺度的意义建构,从而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在这些不同的组织讨论的方法中,都需要共同注意的地方是:问题的设置必须合情、合理、有效。(3)案例模拟法。是指让学生扮演案例当中的角色,再现案例,由此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真实、具体的案例情境,获得强烈的感受,并在活动中自我分析和相互分享,从而完成新知识的构建。例如《人际冲突》这一课,可以将案例先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熟悉案例和思考讨论之后扮演案例当中的角色,在扮演中更加深切地体验情境,由此掌握解决人际冲突的方法。
参考资料
[1]陈国胜,马建静.案例教学法在职校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农业教育.2003(1)
[2]刘云鹏.案例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09(1)
[3]张民杰.案例教学法――理论与务实[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
[4]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一、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灵活运用
中学生由于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的局限,对政治理论的学习最初往往是以“机械记忆 ”的形式进行的,这种学习获得的认识是片面的、肤浅的和外显的。如果教师也只以“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就很难解决学生思想中的许多疑难,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就只能进行束手无策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有没有兴趣、有没有认同感进而自觉地去学习,关键在于他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能不能帮助他解决实际问题。学生生活的世界是充满矛盾的世界,他接触到的社会现象五花八门、良莠混合。由于立场、思维方式、知识构成之间的差异,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所持的态度可能完全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学生,他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个人经验也可能与书本上的说法大相径庭。这些知识学习上的矛盾、实践过程中的矛盾、理论与现实的矛盾,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解决,会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有时就会对书本知识产生怀疑。从根本上说,这些矛盾的解决要靠学生自己。然而由于知识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单靠学生个人的力量往往很难对诸如此类的问题作出正确的解释,正如《学记》中所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讨论式教学法能很好地解决以上难题,大家在讨论中能各抒己见,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矛盾能交融在一起,在群体思考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通过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批评、互相教育、归纳综合的过程来共同认识矛盾、解决矛盾,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实际运用能力。一般来说,对某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往往要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人生、价值等诸多因素,只有运用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全面、历史、辨证地分析它。学生在相互讨论中能做到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充分调动群体的智慧和力量,达到认识上的深化和扩展。
二、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政治课要着重培养学生理解、比较、批判、评价、表达等五种能力。能力是在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讨论式教学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它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1、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能加深对知识本身的理解,深刻领会知识的内涵,提高比较、鉴别、分析的能力;在讨论过程中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提高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2、讨论是个学习互动的过程,通过对自我认识的反省与对他人认识的评价,提高学生进行批判和评价的能力。
3、参与讨论的关键是学生能清楚明白地向其他同学阐述自己的观点,要做到言简意赅,突出重点,就要提高文字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4、对时事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要求学生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敏捷的思维力,较好的综合分析能力。讨论式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上具有重要意义。
三、有利于学生提高智力、整体发展
课堂教学除了要授以学生知识,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意志、思想素质。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封闭式教学只会培养出“以自我为中心、孤芳自赏、人格不健全”的学生。讨论式教学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是群体活动,它会使学生体会到集体智慧的力量,进而帮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摆脱自我中心,增强集体意识;讨论教学法的主要方式是通过相互论辩组织教学,它要求学生树立团体协作意识、增强竞争意识,培养自信、自强精神,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还有助于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所有这些都对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知识学习的效果。
由此可见,讨论式教学法对中学思想政治课贯彻素质教育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氛围的把握。
要能有效地实施讨论法,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讨论的和谐的课堂氛围。传统式的模式客观上形成了教师居于主导中心地位,而学生居于被动地位的教学状况,师生难以沟通,学生与学生之间也难以相互交流。而良好的氛围把教师放在主持人的位置,担当指导员的角色,把学习的主动权更多地交给了学生,我们应当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给学生尽可能大空间。这样的环境形成了一个平等和谐的讨论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讨论的兴趣,能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讨论,并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
2、讨论内容的选择。
首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其次,要符合社会实际,选择的内容要尽可能联系社会现实,体现时代特征,反映社会热点。第三,要反映政治教学的德育功能,选择的讨论题要能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如“雷锋精神过时了吗?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阿富汗战争”等问题就是很值得学生讨论的题材。
3、教学过程的设计。
关键词:初中地理;案例教学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7-049-1
一、在初中地理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
从学生角度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一是强调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实践性。案例教学能够展示给学生具体典型、客观真实的事例情景,促使学生将所获得的知识加以内化,形成自己特有的知识,并能够自主地运用。内容丰富、完整的地理案例,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欲,促使学生将自己置身于案例的情境中,从地理案例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二是突出了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主性。一个优秀的教学案例,能真实地再现案例情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直接能够独立自主地分析案例,深入案例特定的环境中,主动探索问题、积极分析问题,学生根据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利于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百利而无一害。三是注重挖掘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案例自身有着多样性、客观性、典型性、可读性特点,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思维创造的平台,为学生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宽松的学习和实践环境,这样学生有着多方面展现自我的机会,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四是培养学生群体的合作性。案例教学要求学生围绕实际生活中出现的地理问题,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通过讨论分析,完成探究内容的确定、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过程,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尊重,不仅能够增强群体凝聚力,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掘自身的优势,培养学生群体的合作性。
从教师角度看,一是教师在进行地理案例教学前需精心选择和编制案例,而这恰恰需要将理论知识与教学实践融为一体,用理论指导实践,让案例成为联系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桥梁。教师实行案例分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主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将所获得的知识加以内化,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二是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自我反思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只有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是,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得以提升,教学经验才能加以积累。在地理课堂中,选取合乎课本内容的事例加以讨论分析,可以让教师更深刻地明白哪些地方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哪些地方效果理想,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的策略
1.选取典型、有针对性的案例进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实际上就是运用具体案例进行课堂教学,选取的案例越好、越典型,案例教学质量就越有保证。因此,所挑选的案例应具有代表性,与课本内容相一致。如在讲解《不同的人种》时,教材中对世界不同人种的不同特点、分布地区、分布的原因等罗列得比较详细,然而,这些内容无法给学生创造较大的思维空间,学生看了很容易就忘记了。为了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内化这些内容,笔者在课前设计了相关的案件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多媒体投影展示不同人种的图片资料及文字描述,如黑人主要分布在非洲、美洲,让学生比较非洲的黑人和美洲黑人有何异同点。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会想方设法寻求所需的信息源,探求正确答案。
2.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案例教学
1.1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
我国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材共有两类:一是《卫生学》教材,包括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统计学和卫生组织保健,其体系是沿用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科体系,是“卫生专业的大拼盘”;二是《预防医学》教材,包括群体健康及其影响因素、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和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该教材打破了传统的卫生专业体系,围绕“群体—环境—健康”的基本观念将各有关内容重新融合[1]。但无论是哪种专业通用的教材,因不同章节的课时限制都不能完全体现专业特点。就护理专业而言,因不能完全体现护理的特点,无法满足因护理模式转变而导致的护理对预防医学知识的新需求,因此,预防医学课程的设置应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使预防医学课程能“突出护理、结合实践、服务临床”[2]。
1.2教学内容的整合和调整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要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2009年1月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所以就目前而言,三年制护理专业学生今后的主要就业岗位在社区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因此,为贯彻“立足社区”的方针,实现培养社区实用型、技能型护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我校根据本课程性质以及社区护士工作岗位对预防医学相关知识的需求,坚持“必须、够用、实用”的原则,将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的课程内容分为以下几大部分:社区居住环境卫生指导、社区公共营养与饮食卫生指南、慢性病病人社区保健方法、特殊人群社区健康保健方法、社区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社区公共卫生调查方法。着重加强了对健康教育、卫生保健、营养指导等贴近医疗实践及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的讲解,增加了全科医学中社区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管理,删减或整合了一些理论性比较强但实用性不强的内容,从而使整个教学体系更具有针对性。在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和调整之后,原有的教材已不能适应教学要求,我校正在按课程标准自编讲义。这样调整的原因是由于学时有限,无法将各章内容面面俱到,另一方面是有些内容与基层护理工作关系不大,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通过这样的调整使教师在教学中强化了护理的特点,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对把学生培养成集疾病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的,能提供综合性卫生服务的护理技术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学方法的改革
预防医学的教学效果不但取决于教学内容的安排,还取决于教学的形式和技巧。传统的预防医学教学基本上都是以讲授为基础、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教学。同时,由于学科特点,预防医学内容繁多,理论抽象。这两方面因素导致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影响了其学习的积极性[3]。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突破旧的模式,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增加可操作性,提高教学效果。尤其是对于大专层次的学生来说,更需要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指出,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重心是融“教、学、做”为一体。我们在教学中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化为“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在实际工作任务需求中引入相关的理论知识,将理论教学实践化,从而将“教”、“学”、“做”相结合,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机地融为一体。
2.1任务驱动式教学法
教师应以学习任务为依托组织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将每个相对独立的学习任务作为一个教学项目,从信息的收集和查询、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任务后的评价,都让学生参与其中,给学生发挥自身潜力的空间,拓展自己的能力,并从中学到相关知识。
2.2案例导入式教学法
以案例导入进行教学或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是我校预防医学教研室目前大力推行的重要而实用的教学方法,例如职业病案例讨论、食物中毒案例讨论等。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主动思考问题,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在这个过程中,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教学知识点,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
2.3社区实践教学法
以社区教学基地为依托,将一些涉及社区的具体教学项目和任务,如建立社区健康档案、社区卫生调查、社区健康教育等,直接在社区完成。通过社区实践使教学和实践进行了很好的接轨。
2.4问题驱动式教学法
问题驱动式教学法是我校教师在教学中较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一般是根据所要讲授的内容,设计1~2个相关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欲望。接着导入学习内容,并在讲授过程中一直贯穿这一线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教学方法较适用于高职高专层次的学生,可明显提高课堂效果。
2.5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法有专题小组讨论法、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讨论法等,即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就某一选题进行资料的收集和讨论,如对环境保护专题的讨论。
2.6模拟现场教学法
为巩固理论教学,加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真实性,我校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模拟场景教学,如模拟食物中毒现场,让学生进行处理分析等,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
3考核方法的改革
一直以来,预防医学的考核基本上采用以期末结课考试为主的传统考试方式,在内容上偏重于对知识的考核,忽视了对能力的培养,这样就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为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需要,预防医学的考核方法应从单一的传统考试向多元化考试转化,从考核学生理论知识转向考核学生综合能力,加强对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目前我校对预防医学的考核采用了期末考试和平时能力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前者指期末的理论笔试,占总成绩的70%,且试卷中适当增加了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多项选择题及论述分析题的比重;后者主要通过案例讨论、膳食调查和评价、卫生统计分析、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综合考查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占总成绩的30%。也就是说,不能只凭一次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成绩优劣的依据,应顺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融知识和能力为一体的实用型人才。
4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关键词】陶行知;初中政治;讨论法;运用
陶行知先生在《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一文中提到要解放学生的眼睛、双手、头脑、嘴、空间、时间。即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学生的世界,让他们有言论自由,走上创造之路。同样的,《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把思想品德课定位为综合性课程,即知识领域综合为学生生命成长服务,要求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释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一味教知识、记考知识。然而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发现青少年学生由于知识和社会阅历的限制,单靠个人的力量往往很难对知识学习上的矛盾、实践过程中的矛盾、理论与现实的矛盾问题作出正确的解释。此时如果教师也只以“灌输”的方式进行教学,就很难解决学生思想中的许多疑难,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无法做到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讨论式教学法恰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讨论法是指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采用各抒己见、讨论、对话、辩论的形式,求得对某一问题的正确认识的教学方法。学生在相互讨论中能做到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充分调动群体的智慧和力量,达到认识上的深化和扩展。在思维的相互碰撞中通过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批评、互相教育来共同认识矛盾、解决矛盾,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可见讨论式教学法对落实新课标要求、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和处理问题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具体实施操作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讨论形式的选择
课堂讨论形式主要有:辩论式、演讲式、咨询式、设置情境式和调查研究式讨论。教师应根据教材、学情灵活选择不同的讨论形式。
1.辩论式讨论
对一些有争论,需要有一段时间酝酿,而且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可采用辩论式的讨论形式。例如,苏教版八年级上《自己的事情自己干》一框内容可以设计这样的辩题:“正方:有问题靠自己解决对自己的成长有利;反方:有问题靠父母解决对自己的成长有利”。活动前,各小组选善辩者4―6名组成正反两方。各小组自主收集资料,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这种形式的讨论,由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双方又都作了认真准备,在辩论中既能做到有理有据,又充满真情实感。辩论过程中可使大家思想集中,课堂气氛既紧张又热烈。
2.演讲式讨论
演讲式讨论适合于引导学生把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并激励他们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例如,在苏教版九年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一课上,开展“我是文化交流小使者”的短小演讲。学生向外国友人介绍中国文化,演讲过程拍摄成短片上传至视频网站,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3.咨询式讨论
咨询式讨论是课上指定一个小组或某些人为咨询小组,由他们扮演教师的角色,承担回答班上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或由他们讨论命题,组织全班讨论。例如,“如何保持乐观心态”,“谈谈我们该如何战胜挫折”等。由咨询小组收集命题,课上命题并组织讨论。这种形式的讨论,能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以及组织、应变能力。
4.设置情境式
对一些有着丰富内涵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可采用设置情境的方法,即运用生动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和有趣的小品表演等形式,引出所讨论的问题,然后进行讨论。例如,“我的维权经历”,“培养自理能力之今天我当家”可让学生先采用小品等文艺形式表演,然后进行讨论。学生可以通过对表演的观察分析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引导学生通过特定情境自己去探索和发现,借以解决自己的疑问。
5.调查研究式讨论
让学生针对讨论的问题进行社会调查,并以调查的结果作为论据进行交流,解决疑问。例如,一位老师在上苏教版八下《学会休闲》时,她课前让学生到自己所居住的社区开展调查,走访居民、居委会,了解当地居民休闲方式,获得第一手资料,分析休闲方式对居民的影响,探究如何培养高雅的休闲方式,然后写成调查报告,最后在全班发言并展开讨论。这种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让他们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
课堂讨论的方式方法多样,但由于各年级教材、学生素质的不同,教师特长各异,所以不能采用同一种固定的模式,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确定。
(二)运用讨论法的基本环节
课堂离不开严密的教学组织工作。不管运用何种讨论方法都应把握好三个基本环节。
第一讨论前有准备。准备好两方面的内容:小组建设、讨论题目的选择。讨论式教学法以学习小组为组织形式,必须具有凝聚力,能够精诚合作,小组应相对固定并有组织性、纪律性,不能过于松散。我在所教的班级中尝试这样的分组:将班级分成六-八个小组,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小组长,小组内2-3人为轮值发言人。各小组凭借每次课堂表现获得相应得分,学期末选出得分高的优胜小组。
另一方面,讨论式教学法是以问题研究为中心的,所以精选讨论的问题,是运用讨论式教学法的灵魂。讨论问题务必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程度和能力水平来设计问题,要基于教材、符合实际、关注时代特点。另一方面所讨论的问题要难度适宜、深度适中。简单鲜明、一目了然的问题就不需再去讨论了;而难度太大的问题,学生又回答不出来,讨论陷入冷场和僵局,课堂活动的效果就要大打折扣。所讨论问题设计在广度上不能太宽泛空洞,题目太大会让学生无从谈起,无法谈清、谈透问题,可能会启而不发,变成空喊理论;如果讨论主题范围过窄,会影响讨论的深度与广度,制约学生的思维和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会影响讨论的深度与广度。如:在讲授苏教版八年级下《资源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话题:“请从学校、家庭两个角度谈谈如何有效利用资源”。这样的讨论题目切合了学生实际,角度明确,涉及的范围不大,但可谈的内容很多,有利于展开讨论。
第二讨论中要有引导。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对学生发言的评价、对课堂的宏观调控都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教师要培训各小组根据各自实际情况确定组内分工,引导学生有步骤、分层次进行讨论归纳。其次对学生代表的发言要及时评析。对学生的回答尽量做出积极肯定的评价,要尽可能多的给予学生积极参与的机会,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形成民主、平等的共同磋商气氛,让大家都能敢于、愿意发表见解,把讨论引向深入,使问题得以解决。最后教师要加强宏观调控。学生有时会偏离主题而高谈阔论,争论不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善于及时地把握住讨论方向,引导讨论围绕中心议题开展。
第三讨论结束后要有总结。对学生的准备情况、发言情况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既要充分肯定有创造性的见解,又要对讨论中学生提出的不科学观点给予客观的理性分析,使学生心悦诚服,从而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使他们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综上所述,只有有效开展讨论教学才能活跃课堂气氛,开拓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也才能培养陶行知先生所热切期望的“头脑能指挥手指行动的人”,才能培养一大批对改造社会有实际作用的“手脑并用”的真正的人才。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讨论法,方能呈现更有生机、更有活力、更精彩的课堂。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本文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置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整个系统中,从整体性出发,结合大学生的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总结介绍了适合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具体方法。
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是一项全新的思想教育工作,其具体的方法只有结合实际,针对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形成立体教育网络,才能真正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思想。
1 网络调查法
网络调查是指利用网络针对特定的问题进行的调查设计、收集资料和分析等活动。网络的特点决定了网络调查具有传统调查所不可比拟的优势:一是网络调查成本低;二是网络调查速度快;三是网络调查隐匿性好;四是网络具有互动性。具体的讲,网络调查方法有以下几种。
1.1 网络问卷调查法
网络问卷调查法就是通过网上问卷,被调查对象填写问卷,完成调查。一般采用站点法和E-mail法。前者是指把调查问卷放在网站上,由访问者自愿填写。后者是用E-mail将问卷发送给被调查者,填写问卷,后将问卷答案则回到指定的邮箱。
1.2网上讨论法
网上讨论法可通过BBS、QQ、MSN、Newsgroup、IRC、Netmeeting等。讨论主持人在预先设定的话题下调查项目,请被调查者参与讨论,发表各自观点和意见。或是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被调查者通过互联网视讯会议功能虚拟地组织起来,在主持人的引导下进行讨论。
1.3网络观察法
网络观察法是对网站的访问情况和网民的网上行为进行观察和监测。观察人员和组织可以利用观察软件和窗口,进行网上行为监测。事实上很多网站服务都可以做到这一点。然后在观察过程中抽出样本,对样本进行定量分析,从而记录和分析被调查者的网络行为。
网络调查法必须做到:一是要合理设计问卷,问卷不可过长或过于复杂,不可产生歧义、错误,控制好答题时间,使问卷能得到有效的回答;二是不要侵犯或泄漏被调查者的个人隐私,注意避免可能暴露隐私的问题;三是减少无回答误差,提高调查的回答率。
2 教育决策法
教育决策是关于教育目标及其实施方案的最优化选择过程。其核心是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修正和择优,其关键是用什么方法来指导比较、择优的进行。
2.1灰色模型决策方法
“灰色模型决策方法”主要应用于灰色系统中的非规范性决策。所谓灰色系统,是指系统的部分信息和参数已知、部分信息和参数未知的系统;所谓非规范性决策,是指为解决首次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所作的决策。网络思想教育决策中,既有已知的信息和相关参数,也有未知甚至不可知的信息和相关参数,其系统符合灰色系统的相关条件,可为网络思想教育决策大显身手。
2.2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决策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决策方法是一种对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系统进行群体决策的方法。由于网络思想教育的复杂性,致使决策必须依靠集体力量,并按照一定规则对调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得出总体评价或意见作为决策依据。可见,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决策方法完全能够发挥出量化模型方法的重要优势,提升网络思想教育决策的科学性。
3 网络育人法
面对着网络的挑战,网络思想教育在教学方法环节上必须紧跟网络技术的发展步伐,抢占网络思想阵地,只有这样才能应对网络文化的挑战。
3.1开设网络思想政治课
目前,大学开设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注重的是技术理论知识的传授,基本不讨论网络思想问题。大学生在网络领域基本处于“道德任意状态”。因此,开设网络思想课,对大学生进行“网德”教育,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综合性的教育和教学,才能确保知识学习与素质增强良性结合。
3.2设置校园网教育基地
利用校园网作为思想教育阵地,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电台、电视、网络的优势,突破时空界限,改变以往思想教育以课堂传授或一对一的形式,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个人和部分人的思想问题,同时校园网设立“校园新闻”反映了学校的各项活动动态,加深了学生对活动的了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3.3建立班级博客新园地
班级博客是实现网络化班级管理的阵地,是虚拟化的班级新舞台。班级博客可以发挥学生的特长,吸引其他同学的注意,而且班级博客对某一热点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能充分反映大学生的思想观点,暴露思想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为下一步教育提供方向。
3.4进行网上的心理咨询
在网站设立了心理咨询栏目,在线进行指导和帮助,可以解决大学生处于懵懂时期的烦恼,减少面对面交流的羞涩,可以多几分坦诚,少几分顾忌,大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帮助,网络思想教育也能占领主阵地,切实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
4 检测评估法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具有导向性、客观性、相对性等特点,它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能起到及时的调控作用和诊断反馈作用,更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动力。
4.1系统分析法
系统分析法根据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对各主题网站及其教育内容、各项教育特色活动开展情况、各教育环节具体实施方法和渠道、规章制度健全程度等来做出检查评估。从而比较准确地找出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对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调控和引导。
4.2历史比较法
历史比较法即对同一群体或同一单位的教育质量和效果作过程性的比较,分析一定时期内的不同阶段受教育者在价值认同、意识形态认同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情况。目的在于发现教育效果在时间顺序上发展变化特点与规律,从中找出影响和制约教育质量与效果发展变化的内外因素,因此它是一种持续性评价。
4.3目标检验法
法官是法治的核心要素,法律必须依靠法官来公正有效地适用。在西方人眼里,法官扮演着这样一个角色(role,或称之为作用):通过法科的训练,旨在改善司法决策(judicialdecision-making)的质量,格外独立于司法委员会(judicialcommittee),拥有相当的自由而凭借其品质(merit)去审理案件。[4]司法独立要求“国家的司法权只能由国家的司法机关统一行使,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行使此项权力”,[5]而其核心是“裁判者在进行司法裁判过程中,只能服从法律的要求及其良心的命令,而不受任何来自法院内部或者外部的影响、干预或控制”。[6]也就是说,司法独立的核心要素是法官独立,下文的论述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参照英美法系国家,“最高法院于下级法院之法官如无行为不当得继续任职,并于规定期间领受酬金,该项酬金于继续任期之内不得减少”。[7]以此保证法官独立审判,忠诚于法律。我们在赞许这种制度的同时,应该充分认识到,法官个人的独立(或者说独立于组织和上级)必须以法官自身素养的提高为前提。倘若法官自身水平有限,其独立程度就是错案的程度了。考虑法官的素质,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演绎公正善良艺术的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职业(profession)不仅仅是一种从事的工作,它更要求诀窍、经验以及专门化的知识体系。波斯纳在讨论法律职业时指出“法律总是被理解为是一种既是学得的也是博学的活动,进入法律业总是受到这种或那种限制。(英文learned同时具有学得和博学两种含义——译者注)”[8]这种技能包括法律职业语言(行话)、法律职业思维模式及司法技术(解释技术、推理技术、文书写作技术等等)。这些职业技能与以学历为标准的文化素养密切相关,然而,“在文化水平上,现有的法官确实与理想状态的法官相距甚远。尽管很多法官已经以各种方式获得大专甚至大学本科文凭,但是,除了少数通过自学高考获得学历的法官外,绝大多数法官自己都不把这种学历当回事,他∕她们公开称自己是水货。”[9]我们不难发现,学历成为司法独立制度建设的一个基础。即使不能断言学历与职业水平有正比关系,也不能忽视我国法官的低学历现状。
另一方面,独立行使校正正义的人必须具备高尚的伦理道德,包括法治信仰(权利本位观念、程序正当观念、规则至上观念等等)和行业职业道德。法官的职业道德应从三个方面来确定:成文法(《法官法》)的规定,法官行业内部规则和章程,习惯和经验。前两者都可以用制度来约束,至于后者,国民的心理习惯还是官本位的权力思想,而法官所要求的是一种权利本位的人权思想。习惯的差距亦是一大障碍。
我们发现法官在司法独立中面临的两大问题:法科教育和习惯经验。后者必然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度,其基础是自身修养,其手段又回到法科教育上来。在法官的层面上,要改善现状,实现司法独立,势必要求法科教育先行。
二、民众的法素质司法独立的意义
民众,在这里是指普遍意义上的自然人,以区别特殊职业身份的法律职业群体。公民在现代法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别于臣民,不再是统治的对象。“民犹水也,法治赖之。成法治于民,败法治于民。”[10]
“法是表明理性和正义的概念。它不是人为设定的,更不能人为地加以改变,它高于和优于人类制定的法律。”[11]公民的法素质在这个意义上体现的是一种理性和正义的价值观念,代表了社会的理性和正义的价值取向,将推动司法独立制度建设。
首先,民众是司法的直接承受者,就绝大多数案件而言,公民或以个人身份,或以利益代表的身份参加诉讼。那么司法公正直接影响到公民的切身利益。如果出现司法不公或者司法腐败,其中必有一方当事人受到了非正义的对待。那么司法独立的推动力量不仅仅是权力当局,还包括普通市民。
其次,民众在政治生活中又是一个监督者。在民主国家里,公民充分享有对国家机关监督的权利,并体现为一种舆论监督。此时,公民不是以个人的名义,而是以一种群体的力量来保证司法权的独立运作。
我们在进行上述讨论时,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公民具备一定的法素质。而公民法素质的培养,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三、再论法律教育
通过上述两部分的论证,我们得到一个结论,在法官的层面上,法科教育起着提高业务水平、加强自身修养的手段;在民众的层面上,法科教育又是启发人民心智、演绎法律精神的方法。由此,我们断言:司法独立制度建设的人文基础应该立足于法律教育。
笔者认为,法律教育应该包含两个层面,即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
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造就“法匠”,培养懂司法技术的专门人才,这一点是最基础最本原的一点。“在西方国家,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有不解之缘。法学教育是从事法律职业的必经之路,法律职业的共同体只对那些具有同一教育背景的人开放门户。”[12]职业教育的成果是法律职业主义(judicialprofessionalism)的产生。只有产生一个严谨的、相互认同并尊重的职业共同体,行业内部约束才能形成,行业对外力量才得以加强。法治社会缺乏了主体条件的保障,即使司法独立,也未必能实现最大限度的正义。
法律教育也是一种人文教育,意思是“法律教育是现代民主政治之下公民的基础教育,是培养现代民主政治的因子的教育,是国本教育。”[13]作为人文教育,法律教育培养的是司法独立的社会基础,是一个以全民为外延的法治土壤。当然,这里的教育不是“法学院式”的教育,而是一种普法教育,其目的在于树立法制观念,形成法治思潮。
四、简短的结论
司法独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依赖社会自身的力量。国家的意志
经济的需要,人民群众的呼唤和参与,都将是司法独立进程的推动力量,如果把制度改革视为硬件的话,那么以法律教育为核心的人文建设亦是必不可少的软件基础。后者的作用虽未及前者立竿见影,但决不可忽视。
[1]所谓传统的,主要是指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中世纪的基督教时期及传统的中国。
[2][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著,程逢如、在汉、舒逊译:《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91页
[3]张晋藩、杨堪、林中著:《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61页
[4]引自演讲稿AnAmericanLawProfessorinChina:CommentsontheFutureofRuleofLaw,byJeffreyE.Thomas
[5]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12页
[6]陈瑞华著:《看得见的正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29页
[7]美国宪法第三条第二项
[8][美]波斯纳著,苏力译:《超越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9]苏力:《送法下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28页
[10]范忠信:《信法为真》,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11]梁治平:《法·法律·法治》,《读书》1987年第6期
[12]方流芳著:《中国法学教育观察》,载贺卫方编《中国法律教育之路》,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页
[13]同注[10],第151页
一、法官的职业素养对司法独立的意义
法官是法治的核心要素,法律必须依靠法官来公正有效地适用。在西方人眼里,法官扮演着这样一个角色(role,或称之为作用):通过法科的训练,旨在改善司法决策(judicialdecision-making)的质量,格外独立于司法委员会(judicialcommittee),拥有相当的自由而凭借其品质(merit)去审理案件。[4]司法独立要求“国家的司法权只能由国家的司法机关统一行使,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行使此项权力”,[5]而其核心是“裁判者在进行司法裁判过程中,只能服从法律的要求及其良心的命令,而不受任何来自法院内部或者外部的影响、干预或控制”。[6]也就是说,司法独立的核心要素是法官独立,下文的论述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参照英美法系国家,“最高法院于下级法院之法官如无行为不当得继续任职,并于规定期间领受酬金,该项酬金于继续任期之内不得减少”。[7]以此保证法官独立审判,忠诚于法律。我们在赞许这种制度的同时,应该充分认识到,法官个人的独立(或者说独立于组织和上级)必须以法官自身素养的提高为前提。倘若法官自身水平有限,其独立程度就是错案的程度了。考虑法官的素质,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演绎公正善良艺术的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职业(profession)不仅仅是一种从事的工作,它更要求诀窍、经验以及专门化的知识体系。波斯纳在讨论法律职业时指出“法律总是被理解为是一种既是学得的也是博学的活动,进入法律业总是受到这种或那种限制。(英文learned同时具有学得和博学两种含义——译者注)”[8]这种技能包括法律职业语言(行话)、法律职业思维模式及司法技术(解释技术、推理技术、文书写作技术等等)。这些职业技能与以学历为标准的文化素养密切相关,然而,“在文化水平上,现有的法官确实与理想状态的法官相距甚远。尽管很多法官已经以各种方式获得大专甚至大学本科文凭,但是,除了少数通过自学高考获得学历的法官外,绝大多数法官自己都不把这种学历当回事,他∕她们公开称自己是水货。”[9]我们不难发现,学历成为司法独立制度建设的一个基础。即使不能断言学历与职业水平有正比关系,也不能忽视我国法官的低学历现状。
另一方面,独立行使校正正义的人必须具备高尚的伦理道德,包括法治信仰(权利本位观念、程序正当观念、规则至上观念等等)和行业职业道德。法官的职业道德应从三个方面来确定:成文法(《法官法》)的规定,法官行业内部规则和章程,习惯和经验。前两者都可以用制度来约束,至于后者,国民的心理习惯还是官本位的权力思想,而法官所要求的是一种权利本位的人权思想。习惯的差距亦是一大障碍。
我们发现法官在司法独立中面临的两大问题:法科教育和习惯经验。后者必然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度,其基础是自身修养,其手段又回到法科教育上来。在法官的层面上,要改善现状,实现司法独立,势必要求法科教育先行。
二、民众的法素质司法独立的意义
民众,在这里是指普遍意义上的自然人,以区别特殊职业身份的法律职业群体。公民在现代法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别于臣民,不再是统治的对象。“民犹水也,法治赖之。成法治于民,败法治于民。”[10]
“法是表明理性和正义的概念。它不是人为设定的,更不能人为地加以改变,它高于和优于人类制定的法律。”[11]公民的法素质在这个意义上体现的是一种理性和正义的价值观念,代表了社会的理性和正义的价值取向,将推动司法独立制度建设。
首先,民众是司法的直接承受者,就绝大多数案件而言,公民或以个人身份,或以利益代表的身份参加诉讼。那么司法公正直接影响到公民的切身利益。如果出现司法不公或者司法腐败,其中必有一方当事人受到了非正义的对待。那么司法独立的推动力量不仅仅是权力当局,还包括普通市民。
其次,民众在政治生活中又是一个监督者。在民主国家里,公民充分享有对国家机关监督的权利,并体现为一种舆论监督。此时,公民不是以个人的名义,而是以一种群体的力量来保证司法权的独立运作。
我们在进行上述讨论时,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公民具备一定的法素质。而公民法素质的培养,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三、再论法律教育
通过上述两部分的论证,我们得到一个结论,在法官的层面上,法科教育起着提高业务水平、加强自身修养的手段;在民众的层面上,法科教育又是启发人民心智、演绎法律精神的方法。由此,我们断言:司法独立制度建设的人文基础应该立足于法律教育。
笔者认为,法律教育应该包含两个层面,即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
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造就“法匠”,培养懂司法技术的专门人才,这一点是最基础最本原的一点。“在西方国家,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有不解之缘。法学教育是从事法律职业的必经之路,法律职业的共同体只对那些具有同一教育背景的人开放门户。”[12]职业教育的成果是法律职业主义(judicialprofessionalism)的产生。只有产生一个严谨的、相互认同并尊重的职业共同体,行业内部约束才能形成,行业对外力量才得以加强。法治社会缺乏了主体条件的保障,即使司法独立,也未必能实现最大限度的正义。
法律教育也是一种人文教育,意思是“法律教育是现代民主政治之下公民的基础教育,是培养现代民主政治的因子的教育,是国本教育。”[13]作为人文教育,法律教育培养的是司法独立的社会基础,是一个以全民为外延的法治土壤。当然,这里的教育不是“法学院式”的教育,而是一种普法教育,其目的在于树立法制观念,形成法治思潮。
四、简短的结论
司法独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依赖社会自身的力量。国家的意志
经济的需要,人民群众的呼唤和参与,都将是司法独立进程的推动力量,如果把制度改革视为硬件的话,那么以法律教育为核心的人文建设亦是必不可少的软件基础。后者的作用虽未及前者立竿见影,但决不可忽视。
[1]所谓传统的,主要是指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中世纪的基督教时期及传统的中国。
[2][美]汉密尔顿、杰伊、麦迪逊著,程逢如、在汉、舒逊译:《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91页
[3]张晋藩、杨堪、林中著:《中国近代法律思想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61页
[4]引自演讲稿AnAmericanLawProfessorinChina:CommentsontheFutureofRuleofLaw,byJeffreyE.Thomas
[5]张文显主编:《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312页
[6]陈瑞华著:《看得见的正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29页
[7]美国宪法第三条第二项
[8][美]波斯纳著,苏力译:《超越法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5页
[9]苏力:《送法下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28页
[10]范忠信:《信法为真》,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11]梁治平:《法·法律·法治》,《读书》1987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