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地理学科知识范文

地理学科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地理学科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地理学科知识

第1篇:地理学科知识范文

关键词:多学科知识;地理教学;应用

地理是中学学科教学体系中的一门特殊学科,知识内容复杂,综合性强,与其他学科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这种密切的联系要求我们地理教师能够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释地理现象、说明地理原理,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一、加强多学科知识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是现实的客观要求

今年山东省首次实行了新的高考改革方案――“3+X+1”,其中“X”指文综合或理综合;“1”指基本能力。基本能力的考试范围涉及高中新课程的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人文与社会、科学六个学习领域的必修内容。无论是“X”还是“1”的考试都强调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

为了适应新课程的多样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教师必须进行角色创新,由单一学科型教师转向综合专家型教师。为此,地理教师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要多才多艺,博学多识,不仅要熟悉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与学术前沿动态,而且要精通相关学科,了解新兴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加强学科间的联系,能自如地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到教育教学中,从而服务于地理教学。

二、用多学科知识组织地理教学的实践

1.语文知识的应用

语文中的很多诗歌、谚语、散文、说明文等不仅叙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而且还揭示了地理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概括了地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1)诗歌:

古代文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优美的诗篇,在这些诗篇中,不乏有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句。例如描述天气、气候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用来说明地形与气候的关系,即气温随着地势的升高而降低;描述交通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的地势特点:白帝城到江陵之间的长江三峡段,处于我国地势的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的交界处,地势陡降,河流落差大,故水流急,船顺流而下,速度快。

(2)谚语:

谚语是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加以提炼并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话语,是人们对自然环境长期观察体会的智慧结晶。例如:

农业方面:“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农业季节性)

水文方面:“百川归海”。(海陆间水循环)

生物方面:“大鱼吃小鱼,小鱼吃毛虾”。(食物链)

气象方面:“春雨贵如油”。(华北平原春旱严重)

(3)课文: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与所学的地理知识密切相关,是进行地理教学很好的素材,如《宇宙中有些什么》、《天山景物记》、《哥白尼》、《向沙漠进军》、《死海不死》、《看云识天气》等,如果在课前或课后安排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解释分析,就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

2.化学知识的应用

许多地理现象的发生,往往是化学作用的结果。如果教师适当应用化学知识加以讲解,会使教学难点浅显易懂。比如,用化学方程式讲解喀斯特地貌、光化学烟雾、臭氧层的破坏、酸雨等知识,都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1)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Ca(HCO3)2],后者可溶于水,于是有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在我国以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

(2)酸雨的形成: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不断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这些酸性气体与大气中的水汽相结合,形成酸雨。

3.物理知识的应用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着许多物理知识,如地球运动的线速度、角速度、离心力,大气的热状况、风的形成等都和物理知识有关,可以引入比热及热容量的概念解释海陆差异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等等。

例如:在讲风的形成时,教师可以利用物理上力的合成原理,分三步由浅入深,逐步讲解风向的三种情况:①如果没有外力的影响,风向应该与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即风向垂直于等压线;②高空大气中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③近地面大气中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摩擦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

可以将物理学科中形象的记忆方法应用于地理教学,帮助学生记忆地理知识,以加深理解。如将物理电磁学部分常用的右手定则加以改造:右手握拳,大拇指所指的方向是北极,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的方向,这样可以演示或判断以南北极为中心的地球自转的方向,也可以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判断南北极。

4.数学知识的应用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由于地理是一门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学科,在地理教学中,许多地理知识需要用数学的方法来讲解。如:用数学立体几何图形讲解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太阳高度角和黄赤交角,日照图中晨昏线、太阳光线、经纬线间的角度关系,用正弦曲线表示太阳直射点的周年移动规律,引入轴对称的概念形象概括地球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等等,这样可以使抽象的知识浅显化,学生的学习就会轻松愉快。再如,比例尺大小及其换算、降水柱状图、人口增长折线图、扇形图等的绘制都离不开数学知识。

5.生物知识的应用

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地理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因此地理教学内容和生物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致性。在地理教学中适时穿插生物知识和原理进行讲授,也是十分必要的。

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长的植物,它们的个体形态、生理机制等方面常具有显著的差别。这样通过对植物特点的分析,反过来可以了解它们生长的地理环境特点。如骆驼刺,叶子已变成细刺,根系很发达。从骆驼刺的特点可以得出它生长的环境比较干旱,主要分布在沙漠地区。再如,能量生态金字塔、百分之十法则,“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等知识的应用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有很大的帮助。

6.历史知识的应用

进行史地知识的有机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任何历史事件必然发生在一定时间、一定地域;任何一个地域,必然有它的过去、现在,地域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历史把这一地域的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例如丝绸之路与欧亚大陆桥知识的联系,天文学革命与太阳系的构成与运行,历次战争发生的地点,战争与资源的分布及其争夺,地理大发现与海洋气候、洋流等知识的联系。

以地理学科的问题为核心,结合历史知识设置综合性研究课题,增强地理学科的人文性,给自然地理赋予人文精神。如辽中南、京津塘、沪宁杭、珠江三角洲等工业带的形成,既有其自然地理因素,又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

六朝时期,沪宁杭地区得到了怎样的开发?其历史地理原因是什么?宋元时期在中国的经济地位如何?近代以来逐步发展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试分析其历史地理原因。

又如地理教材及其配套地图册从地理角度介绍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及其兴修的原理,可以此为基点,联系历史上水利工程的兴修,在兴修水利这一问题上形成一个跨越时空的经纬网,并结合古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认识,对古人兴修水利这一活动作出解释,并对古今水利工程的作用作出评价。

7.政治学知识的应用

政治学知识可以反映国际政治经济关系、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等,很多地理知识可以用政治学的知识来理解。例如:可以用政治学中依法治国原则来解释我国的土地资源及其利用保护情况。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原因,我国的土地资源破坏严重:水蚀、风蚀和沙漠侵吞,土地次生盐碱化,基建用地和农村住房的不断扩大,使得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为了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根据依法治国的原则,颁布和实施了《土地法》、《森林法》、《草原法》、《防沙治沙法》等一系列法律,使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8.哲学知识的应用

哲学中的辩证法、唯物论与认识论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中辩证思维在地理教学中比较常用,辩证思维属于辩证法的内容,辩证思维是按照辩证逻辑的规律进行的思维,是一种发展变化观。由于地理事物及现象间的关系极其复杂,辩证思维就显得格外重要。例如:学生对降水多的赤道附近有大片的森林容易理解,但对降水少的亚寒带也有大片森林就不易理解了。对此仅凭形式思维,只用降水多少来解释森林的分布是不够的,必须用降水和蒸发双方的对比,以辩证思维来考虑问题。

此外,唯物论也有很多知识应用于地理学科。如:遵循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合理利用水资源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植树造林、兴修水利、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符合客观规律等等。

总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和综合,注意学习与地理教学有联系的相关知识,并把它巧妙地引进到地理课堂教学中来。

参考文献:

[1]李永红.地理谚语集萃[J].地理教育,2006,(3):76.

第2篇:地理学科知识范文

【摘 要】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对地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地理教师注重自身的专业发展,重视自身综合性的培养,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努力。文章通过列举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发问的实例,对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了几点反思与建议。

关键词 发问;专业成长;地理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6-0061-02

站在三尺讲台,与一双双充满求知欲望的眼神碰撞,心情是澎湃的,神情是亢奋的,有种“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气势——这是笔者未走上但即将走上讲台时的憧憬。其实这种憧憬一开始就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教师不是教学的主角,不可唯我独尊,搞一言堂,教学是一个双向活动,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新课程理念一直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即打破传统的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至于怎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学情做策略性探究实验,并不断进行反思、总结。笔者通过对失败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调整教学策略,注重课堂教学的激趣引导,构建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在此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制造出的惊喜,即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学会了思考、质疑,能自主地探究地理问题。

一、学生的质疑

1.学科联系式发问。地理学科是兼具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的综合性学科,中学地理教学内容涉及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等各个学科的知识点,尤其是地理必修1模块的自然地理内容,涉及到的数理方面的知识很多,学生要从初中简单的地理现象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的地理规律及原理的认识,难度比较大,笔者在本模块的教学中经常遇到学生的学科发散性发问。

在三个假设情境下,即考虑:①地球表面是均匀的;②太阳永远直射赤道;③在地球自转的条件下,全球的大气不是在做简单的单圈环流运动,而是形成三圈环流,使近地面形成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对该内容的讲解,笔者认为应该可以加深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气流运动形式的认知,因此,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用相同的氢气球在不同的气压带进行施放,上升最快的地区是哪个纬度地区?”学生通过刚学的知识很快排除了极地高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但对于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选择,大多数学生凭直觉认为应该是赤道低气压带上升最快,原因是受热最多。显而易见,学生对两个低气压的形成已经有所掌握,即一个是热力原因一个是动力原因。为了加深学生对热力因素的理解,笔者结合学生配套的阳光课堂练习册P36中的“北半球气压带、风带剖面图”进行了分析。

此注引起了学生的关注,笔者进一步解说对流层的高度主要取决于该纬度地区受热气流上升的最大高度。这时,一个学生对此提出了质疑:“老师,赤道地区不是地心引力最大吗?地心引力最大难道不会对气流的上升起到阻碍作用?”笔者:“你问题提得很好,一是你认识到气流的垂直运动不但受热力因素影响,也受动力因素影响;二是你懂得活学活用,将刚学习的物理知识运用到地理学科中来,大家鼓掌鼓励一下。”该学生虽然对地心引力的知识存在错误的认识,但笔者首先对其发散性思维予以鼓励,以激发其思考的积极性。然后再指出他的误区,即地心引力是赤道地区较小,两极地区较大,对该部分物理知识再为他们进行简单说明,同时引用“地球重力偷鱼”的故事加深学生对地心引力的形象认知,指出热力因素对流层的高度影响最大。

2.知识前后衔接式发问。教师都希望学生遇到问题时先进行思考,并联系所学过的相关知识尝试解决问题,或者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有效地把学习从一个问题迁移到另一个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多数教师在讲解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时,都会适当结合日常生活实例,如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的形成,以加深学生对这一原理的认知。笔者在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和郊区的受热状况时,发现多数学生对于城市地区频繁的人类活动,如汽车行驶中燃烧放出带有大量热量的尾气,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铸就的“城市森林”的吸热使城市气温明显高于郊区的地理现象都能理解,但一个学生却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在大气的受热过程中,地面对太阳辐射有吸收的作用但也有反射的作用,因为城市硬化面的反射率大于绿地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这样对城市白天的气温有没有起到降低作用?夜晚的时候,钢筋水泥等建筑材料的散热也来得快,城市风是否与海陆风一样有昼夜风向的变化?”对于该生的提问,笔者对他能联系前面所学的大气受热知识提出质疑表示欣赏与鼓励,这个问题也暴露了教师“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作用”的知识点没有讲解透彻。对此,笔者之后对此部分内容的讲解中,就结合一些地理数据来说明问题,即视进入地球的太阳辐射量为100%,进入地球大气层能被地面吸收的占47%,而被地面和大气反射回宇宙空间的占34%,即强调吸收的作用大于反射作用。

3.联系生活实际式发问。地理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经过初中地理知识的学习,知道何为地理现象,也对生活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地理现象提出质疑。教师在讲解风的形成过程中,讲到近地面风的形成涉及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三种力的作用,其中,影响风力大小的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一般而言,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就越大,摩擦力与空气密度和地面粗糙程度有关,摩擦力越大,风力就越小。这时,一个学生提出疑问:“老师,冬天的时候我们站在教室门口,风比较大,是不是受教室内外气压梯度的作用,同时教室门没关,对风起不到阻碍作用,算是与摩擦力小有关吗?”《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出要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生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该学生在教师总结三个力对风的作用后,立马结合生活实际提出疑问,这是非常值得表扬的。为此,笔者在对其所提出问题进行讲解的基础上,再适当地引导他们思考、总结、归纳影响风力大小的因素除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外,还有距离风源地的远近及受地形影响形成的风的“狭管”效应,可以起到进一步的激趣启发作用。

在自然地理教学中,学生发问的类似例子很多,诸如“亚欧大陆西岸为什么没有形成季风气候?”“为什么地震波遇到软流层时横波没有消失?”“极锋中,极地高气压流出来的冷气流与暖气团相遇后去哪里了?”等等,这些问题有些是教师备课时所没有考虑到的问题,经学生提出质疑,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很大帮助。

二、教师的反思

《礼记·学记》有载:“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相长”阐述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得到提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笔者明白了“教学相长”的真正内涵,同时也对地理课堂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发问提出以下几点反思后的建议:

1.增强自身的专业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眼里的教师应该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要做一名让学生信服的教师,教师自身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尤其是综合性、区域性较强的地理学科教师。即地理教师一要具有较强的地理学科知识、直接支持和维持教学的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知识;二要具备作为教学必要条件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及相关的其他领域的知识;三还要丰富自身一些当代的科学和人文方面的知识。只有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巧妙结合,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地理求知欲望,让学生爱学地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地理教师开展地理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策略性教学,一些学生侧重科学的地理,具有自我探索意向;一些学生侧重生活的地理,喜欢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一些学生侧重文化的地理,喜欢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地理的综合性特征都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关键在于教师要博学多才,面对不同学生的发问都能做到从容应对。

2.需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根据地理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学技能可分解为导入技能、提问技能、演示技能、板图板书技能、组织技能、讲解技能、强化技能等。学生在地理课堂中对教师的发问说明他们有参与到教学活动过程中,并进行了积极思考,这种学习习惯应该予以表扬并加以培养。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优化提问策略,根据特定教学环节设置有效提问,一步步引导学生发现地理问题,思考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所以地理教师要注重提问质量,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即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想问,注重思维过程让学生会问,由此让学生会学地理。

3.需反思自身的教学实践。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最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华东师大叶谰教授也认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的教学随笔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反思过程中要牢记自己的不足,同时也要记住自己教学的闪光点,在课堂教学中珍视与学生的互动,捕捉学生的思维漏洞或创造性思维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从而实现教学相长。

学生在课堂中积极主动地发问,是教师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师应当注意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妥善地解决他们心中的疑问,并以学生的疑问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与“灵感”,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以此推动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使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树立“不惟书,不惟上”的探求精神,教师自身也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促进自己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志芳,张继红.地理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及案例[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9.

[2]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3]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第3篇:地理学科知识范文

关键词:课外实践;组织;设计;地理学科

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开设具有重要意义。实践课应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根据不同主题特点选择合适组织方式。

一、中W地理课外实践课的开设意义

1.激发地理学习兴趣

地理课外实践课能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还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地理学习兴趣,相对于整齐划一的课堂教学而言,地理课外实践课具有生动、真实、灵活、多样的特点,能唤起学生地理学习热情。

2.弥补课堂教学不足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环节,单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须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开展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兴趣,还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不足。如观察月相变化,课堂上无法完成,只能在课外实践课中进行。

3.促进综合能力培养

任何知识都源于实践,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课外活动是学生智力生活的策源地。虽然活动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克服困难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是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其重要性显而易见,因此,实践课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教育目标等。

二、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设计

教师指导实践活动,必须做到目标明确、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知识目标设计一般应注意以下两点。

(1)符合学生知识层次。地理课外实践课目标设计,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层次,知识目标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应符合学生现在的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着重将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密切联系,充实和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2)具有可达性。对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目标设计具有可达性或独立完成性很重要,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独立完成实践任务,自己总结出实践活动的结论。

2.能力目标设计

地理课外实践课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能力,一般应注意以下两点。

(1)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实践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意愿和理解独立自主地进行地理实践活动。除实践要符合学生实际、能够引起学生兴趣外,最主要是促使他们在实践中动手动脑、独立思考、积极参与实践过程的设计与实施、管理与评价等,从而深化知识、提高技能和增长才干。

(2)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并不意味着忽视教师作用。教师是实践课的指导者,应在实践中给予学生正确引导,注重启发诱导,从知识、技能、思想等方面加以点拨。但要注意学生遇到困难时不能挫伤其自信心或包办代替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设计

思想教育是地理课外实践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积极进取的思想品德;培养学生具有正确政治方向,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品德,树立开放、竞争和创新的观念。

三、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的计划拟定

1.实践内容的拟定

中学地理课外实践内容丰富,但取材及实际可操作性一定要慎重考虑,可实践内容一般应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科学性。科学性要求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必须正确,活动形式要符合学生特点,知识性即在实践活动中能从知识、技能角度,使学生有所收获。

(2)富有趣味性。趣味性即课外实践内容对学生而言具有趣味和吸引力,促使学生积极自愿主动参与,没有趣味性效果不佳,其积极性也难以持久。

(3)应有操作性。内容选择具有可操作性非常关键,如果实践内容过于抽象,即不具有可观察性、可测量性等实践过程,则实践活动难以进行。例如,二氧化碳排放对全球大气的影响,很难在短时间观察出结果,不宜作为实践课内容。又如,一些地理事物及现象虽然具有可操作性,但当地条件不具备,时间、费用等也不允许,也不能作为实践课内容。

2.实践时间的拟定

时间的拟定直接影响到地理课外实践课的效果,时间拟定应与实践内容相符合。例如,测量正午太阳高度,应该选择天气晴朗且在正午12时左右,如果选择多云天气会影响观测的准确度。观察星座应该在月暗的日期;观察瀑布应在丰水期;观察大潮应选择农历的初一或十五等。总之时间选择要注意与实践内容相符,因事制时。

3.实践地点的拟定

根据实践内容不同,选择地点也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实践活动的地点选择需因事制地,如对山脉走向等野外观察实践,应选择一处可以统揽全山的位置。对地转偏向力的验证不能在低纬度。对交通、商业网点等考察则要多拟几处地点,才能进行比较、分析。

4.实践活动线路的拟定

(1)尽量缩短路程。先考虑怎样去线路最短,路线短可以减少途中时间和路途疲劳,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在实践地点活动。

(2)避免走回头路。在实践课中以及结束返程时,尽量不走回头路,实践课上走回头路线会使学生兴趣全无。

(3)多观察地理事物。路线拟定除线路短、避免路途重复外,还应注意路线能够观察更多地理景观,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兴致,减少路途疲劳及乏味,利于增长地理知识。

四、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的组织形式

1.组织方式的分析

(1)集体活动。可以吸纳较多学生参加,利于地理实践的普及,同时也为实践活动提高奠定基础。如观察地理景观,访问和调查乡土民情,旅行考察等适合集体活动。

(2)小组活动。是地理课外实践的基本组织形式,其机动灵活、小型多样,能让学生获得学习和实践各个环节的机会,有助于每个成员的学习,扩大他们的视野,发挥集体的才干。由于小组活动最能满足学生的课外实践,其开展状况已成为衡量学校实践活动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如天文、气象、地质、环保等小组,可以定期开展不同活动,成为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方式的主力军。

2.M织过程的分析

(1)注重安全。课外实践课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特别有时会有潜在的安全问题,所以,要加以防范,做好实践课课前安全分析。

第一是交通安全。实践课开展中,会有或多或少的行程,特别是集体野外实践,指导教师要做好实践服务工作,把安全放在第一位。

第二是实践场所安全。在实践场所学生独立或分组实践活动,形成分散状态,指导教师又难以顾及每个学生,也会存在潜在安全问题。要求实践活动前指导教师除布置好实践内容外,一定让学生高度注意安全,防范于未然;实践活动结束时及时进行人数清查,才能返回或进行下一环节实践活动。

(2)把握时间。一是缩短不必要时间。由于实践课以实践活动场所为中心进行,如果途中浪费大量时间毫无意义,还有可能延误实践正常进行。二是实践活动中,给学生自由的空间,但是时间不能放任自由,实践课和课堂教学都应有时间限制,让学生有时间观念,在有效时间内高质量完成实践内容。

(3)分配人员。课外活动时,常常会分成若干环节,每个环节由不同小组完成,每个人又分担不同环节的任务。就要求所有成员合作,每个成员都要负起责任。具体每一个成员分配什么任务,则根据人员个性差异分配,即因题择人,因人而宜。

(4)开展内容。实践内容的开展是实践活动准备的目的。内容开展可使学生获取地理课外知识技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辩证地看待周围的地理环境。要求教师跟踪辅导,对自然地理的实践,如天文、气象等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观察测量,可以采取分组的方法,记录观测到的天文、气象数据并分析总结、装订成册。对于人文地理、乡土地理的实践,比较适合大班、集体参观和访问等。但最后都要撰写小论文作为实践成果。

总之,中学地理课外实践课组织与设计并不固定模式,就其丰富的实践内容和各校实际情况而言差异大,形式多样。各个学校都要立足实际区别对待,有认识、有设计、有计划、有操作、有步骤地进行,充分发挥地理实践课在中学地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褚亚平,林培英,王肇和.地理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

[2] 余本祜,刘贤昨,张爱群.普通教育学[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

第4篇:地理学科知识范文

一、乡土地理知识是对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和丰富

1 乡土地理知识是学生身边的东西,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最感兴趣、最想系统学习的事物。地理课堂上如果教师适时引用一些与教材相关的乡土地理知识来补充和丰富一下课堂,同学们会觉得亲切自然而容易接受甚至是乐意接受教师的传授,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教师若能经常有目的地、适时有效地引用乡土地理知识的话,这无疑为学生学好地理找到了一个好方法。例如:郑州市近几年的人口增长很快,城区面积逐渐增大等城市化现象非常明显,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增加、失业人数增加等一系列问题,同学们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并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议,比如:建设荥阳、新郑等卫星城,开发郑东新区,采取新修道路、扩宽道路、修建快速公交和地铁等措施改善城市交通状况等。为了改善城市环境,郑州市很早就禁止烧煤锅炉。禁止汽车鸣笛,多次大规模整治金水河、熊耳河等穿城河道等,而这些情况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所以,这部分知识的教学非常容易。学生们都非常有兴趣,积极发言参与,掌握的效果都很好。

2 很多乡土地理知识与当地生产实际相联系,在课堂上加以引用并适当讲解会大大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会大大促进地理教学的进行。如:城市学生往往不理解耕作制度,对进一步的学习和考试带来障碍,这时我就会请家住在郊区的有一定农事活动经验的同学向大家讲述家乡不同季节田间地头农事活动的安排,使郑州地区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和主要农事活动很容易被学生理解、掌握。再如,带领学生参观陈寨花卉市场,访问花农和商户,了解郑州鲜花市场的产、销、运等方面的状况,这就大大扩展了同学们的视野,同时也用乡土地理知识促进了地理教学的开展。

二、用乡土地理知识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更和谐、有效

1 乡土地理知识的教学在整个地理教学中最能体现“由近到远”、“从已知到未知”的教学原则。因为乡土地理知识教学的内容是学生日常生活中亲眼看到的具体的地理事物,在学生头脑中很容易形成具体的地理现象,对进一步帮助他们理解概念很有好处。乡土地理知识是学好地理的基础,有了这些知识,学生就更便于理解新的地理知识了。例如:一说起黄河,我们的学生就会兴奋不已、滔滔不绝,因为城市北郊就是黄河下游著名的花园口,不少同学还去黄河游览区玩过,只要教师稍加引导他们就会信心百倍地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有关黄河的其他地理知识了。一说起旅游资源,学生就会联想起嵩山、少林寺、清明上河园等,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有关旅游资源的分类等知识的教学自然就不在话下了。

2 引用乡土地理知识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对身边的地理环境虽有所了解,但往往是一知半解、支离破碎的,理解得也不深刻。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就某方面有针对性地引用乡土地理知识并给予讲解和讨论,就能使其形成比较完善、比较系统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在“工业的区位选择”教学中,除了考虑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外,还要考虑环境因素。而针对有严重污染空气的工业的区位选择,理论上应该把工厂设置在居民区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或与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为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结论,我有意结合郑州的实际,看看学生能不能很好地与刚学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学生很快就联想到郑州地区的季风气候特点,肯定郑州有空气污染的工业最好设置在与季风垂直的西南郊或东北郊,而坚决不能设置在东南郊或西北郊。我微笑着告诉同学们他们的分析非常正确,知识掌握得非常扎实,可是我们郑州市的工业区却恰恰就设置在理论上最不理想的区位上,即东南郊和西北郊。同学们面面相觑、鸦雀无声,不一会儿,有同学恍然大悟、频频点头,纷纷议论起来:某某工厂就在东南郊。某某工厂在西南郊,电厂就在离我们学校不远三环以内的西北方向上,站在教室里就能看见它高大冒烟的烟囱。同学们兴趣大增,马上就七嘴八舌地问为什么。在我的一再引导下,同学们终于理解了决定郑州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中的交通因素,要减轻工业对居民的不利影响就得在工业结构和生产工艺改良上下工夫。这样的教学无疑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大大增强了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爱。

三、用乡土地理知识进行教学是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乡土地理知识都是学生身边熟悉的,并能直接感知和认识的事物。这些事物的变化过程都是活生生的客观物质的转变过程,这对于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相当有益。同时,这些事物与学生的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容易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立志为建设家乡、改变家乡面貌而努力学习的感情。在学习“城市的地域结构”时,我就很自然地把相关理论知识和郑州市的实际结合起来学习,从城市的作用到城市形态,从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和结构到成因的分析,一直到城市的合理规划,都举郑州的实际,拿郑州的城区地图和学生熟悉的郑州的街道和商业区、居民区、工业区、行政区做例子,并带同学们实际参观郑州的新区――郑东新区的科学规划,让学生较系统全面地了解自己生活的这个大都市郑州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较深刻全面地认识城市的美好和优势以及城市的弊端和问题。

四、用乡土地理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5篇:地理学科知识范文

关键词:多元智能;地理教学;问题连续体;问题解决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6-0058-04

多元智能(简称MI)理论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教授在研究了不同对象人脑与智能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正常的人都或多或少具有语言言语、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身体运动、音乐韵律、人际沟通、自我认识、自然观察等八种智能,并且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强项和弱项,表现出个体之间的智能差异。[1]多元智能理论为课堂教学改革开辟了宽广、丰富的途径。其实,在多数情况下,很多好方法我们已经沿用了很久,但在某些情况下,多元智能理论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发展、革新地理教学方法的机会。

“每个人的智能是各种智能的不同组合,因此,每个人的智能都存在差异性、个别性。教学设计的目标在于发现这种差别性,根据不同人的智能特征,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2]不论在哪种情况下,都没有一种对所有学生都适合的完美教学方法。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同,教师就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选用与之相适宜的教学方法。只要教师根据每项智能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学生就有机会利用他最发达的智能学到知识。

一、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课堂教学环节策略

1.多元导入。导入环节历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看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步骤,甚至是关系一节课成败的因素之一。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积累了不少巧妙的导入技巧。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导入的新思路:以8种智能类型和学生理解事物的方式为起点,调动起学生的多种智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在这样的课堂里,讲故事不再是语文教师的专利,地理教师也可以用这种孩子们喜欢听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擅长音乐的教师常以音乐作为所教学科的导入手段;作画不仅出现在美术课上,地理课在讲“宇宙中的地球”时,教师会说,请同学们画一幅关于宇宙的科幻画。从学生爱听的故事导入,从学生喜欢的画、音乐导入,从人们关注的环保问题入手……教师们用自己擅长的言语智能,将学生的爱好和学习内容联系起来,将实际生活和地理课堂联系起来,试图从言语智能、身体智能、人际智能等方面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地理课堂一开始便充满了乐趣。这样的课堂导入,增加了教学成功的概率。

如在教“中国的河流”时,用《黄河颂》这首歌作为导入,先让学生边听歌边展开想象,然后,让学生以四人小组展开讨论:刚才在听歌时,想到了什么情景?学生一下子就来了兴致:有的说,想到了黄河的源头情景;有的说,想到了华夏文明……大家争相发言,个个神采飞扬,他们的思维自然而然地同将要学习的黄河内容联系起来,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奠定了基础。总之,利用音乐导入,常会使学生的情绪迅速活跃起来,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所学习的内容情境中,从而使学生的音乐智能得到了开发,正如柏拉图所说,“通过愉悦心灵来教导学生学习,则可能更确切地发现每个人的才能倾向。”

2.多元切入理解教材。一旦兴趣激发起来,接下来的环节便是让学生充分地感知、理解教材。从教师的角度看,多元切入理解教材是指教师多维度、多方式地呈现教材。从学生方面来讲,多元切入理解教材就是用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智能优势表达对教材的理解。在这两方面,笔者做了一些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例如,在讲授“生物多样性保护”这节课时,师生共同搜集了近年来我国濒临灭绝的动物数量统计数字,运用数学——逻辑智能说明了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事实;教师又向学生讲述了广东放生协会于 2011年12月11日在广州白云山旁白云仙馆举行的放鸟活动。广州的爱鸟活动——将2487只珍贵小鸟放飞蓝天,让学生表达听后的心情,学生播放了课前准备的赞颂乐曲,这是运用音乐听觉智能来表达对保护物种知识的理解;他们还进行了题为“实话实说”的课堂讨论,有的学生提出“有些动物对人类是有害的,应该捕杀”等问题,这是运用了语言智能及人际关系智能,大大深化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解……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这节课的可取之处是,师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思考和表达,比仅用语言描述体验与理解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更丰富和深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一课都要用这种方式进行切入,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能切入多少就做多少,绝不能牵强附会。

教师们还可采用猜迷语、游戏、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学习及与多媒体结合的方式多元切入理解教材。

3.多元化的作业。布置作业是常规课堂教学的步骤之一,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新知识。作业毫不例外地用言语符号的形式来呈现,比较单一。全班学生都做同样类型和难度的作业,作业既没有反映出学生之间学习能力的差异,又没有反映出学生不同的认识事物的方式,致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觉得作业水平太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望而生畏,不擅长言语智能的孩子无法表达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多元智能理论给了教师这样一个启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多元智能和个性特点布置具有个性化的作业,通过多元化的作业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例如,在学习了“旅游景观的欣赏”后,供学生选择的作业可以是不同的(见表1)。

二、“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探索

用多元智能进行教学使地理课堂充满了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来学习,发展了学生的多元智能。如何保证地理课堂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梅克教授的“问题连续体”给地理课堂教学有效而有序地培养学生的上述能力,提供了简易可行的新思路和操作框架,同时又便于每节课教学目标的把握,使其低层目标和高层目标比较清晰。

“问题连续体”有步骤地通过层层设置、步步深入,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思维等级水平,达到了有效开发学生潜能的目的。每个人的智能都有不同的组合,数项智能组合的结果,表现为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中生存和发展,解决问题依靠技能,而每一项技能都是两项以上智能组合的结果。技能培养的最好途径,就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智能发展和智能组合。[3]“问题模式”课堂教学,正是从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智能,促进智能组合。[4]借鉴“问题连续体”理论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探索,在教学中可以运用“目标导向,问题解决”教学模式。

该模式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问题解决为中心,以“问题体系”为基本教学策略,通过揭示目标依据目标进行问题解决检测目标,一步一步去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创新精神。“问题解决”的过程是“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提出问题是第一步。教师通过创造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探究问题”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运用多种策略来解决问题。这是一个总体的模式,地理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运用。下面举一个课例的片段具体说明这个模式。

1.设计三维目标。在学习正午太阳高度角时,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设计了知识、能力、情感与态度三维具体目标,把“问题连续体”贯穿于课堂教学过程中。

2.问题情境,引发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为了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想在一块空地上建两栋坐南向北的教学楼(课件显示),北楼楼高18米,南楼楼高21米,为了使两楼都有较好的采光条件,让学生思考两楼之间的距离至少是多少?当学生们听说要帮助学校解决问题时都是一副勇者表现,跃跃欲试,产生了“我一定要学会求两楼之间距离的本领”这样的欲望,并开始思考怎样求这两栋楼之间的距离。

3.探索问题,获得解决方案。首先让学生独立探索,自主解决浅层次的问题。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是本地纬度(35°34′N),提问:一年中什么时间哪栋楼的影子对哪栋楼的光线阻挡最严重?学生回答:冬至日南楼的影子对北楼的光线阻挡最严重。让学生独立计算出冬至日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完成这个问题并不难,因为学生完全可以凭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方法计算出当地冬至日时的正午太阳高度是31°,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在独立计算中体会到,计算两楼之间的最短距离时要根据当地冬至日时的正午太阳高度。同时,让所有学生在探索时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再次探究的欲望。其次,让学生合作探索,共同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在合作研究之前,有的学生在两栋楼之间画出冬至日正午太阳光线的入射方向,有的学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还有一部分学生开始时感到无从下手,太阳光线的入射方向都不会画,也不知道要运用哪栋楼高的数据,但回忆起当地正午时太阳位置的情景时,他们就开始合作着画图,运用三角函数的方法计算。学生们运用自己的智能强项,通过分析、推理、综合和交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获得了问题的最后结论,并推导出了计算两楼之间最短距离的公式。

在整个探索过程中,由独立到合作,由直观到抽象,由单一的操作程序到开放的解决策略,贯穿着问题连续体,学生的思维在此逐步开阔和发展。

4.应用问题,发展智能。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先让学生根据新学的知识进行基本练习,巩固新知识,让学生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比如,“家里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地面的夹角冬夏间是否需要调节”等,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的新知识,又体验到了地理的基本实用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布置如下实践活动:“课下请同学们测量你所在小区的楼间距是否合理”、“请帮助你的家人或亲戚根据房屋的采光条件选购楼房”等,这样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在解决这一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的活用,也使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思维智能、肢体动作智能、人际交往智能等都获得递升和发展。最后,归纳整理,讨论问题的应用价值,这一步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语言来归纳、总结、整理新知识,完成知识结构的重组,让学生将内化了的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构建知识网络。同时,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交流学习心得,再一次体会了探究乐趣,并提升了语言等智能。在课结束前,教师又一次让学生讨论正午太阳高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生逐步形成了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美好情感。

这个模式的显著特点是:把教学目标作为“纲”,紧紧围绕着目标,运用“问题连续体”策略进行课堂教学。它的优点是:一方面避免了“问题”庞杂无法统领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处理了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关系,发挥了我国基础教育的“双基”优势,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北京:教育研究,2000,(9):73—74.

[2]何李来.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教学设计的启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7.

第6篇:地理学科知识范文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育理念;新模式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生活、构建问题研究的课堂教学模式等,这正是新型地理课堂教学的应有之意。学习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力度,明确把握新课程标准,及时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实施新的教学方式为突破口,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1. 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顺应教材改革要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确立了新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而传统的地理教学,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这种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个性及能力的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薄弱,远远不能适应新教材的要求。

2. 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观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不仅能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数量,而且可以配合动感的图像,使学生对一些抽象、

3. 活用新教材,构建“主动参与、勇于探究、合作竞争”的学习新模式。

教育部2012版最新审定,七年级地理教材全新改版,新的地理教材的又一个突出特点是图文并茂。各种地图中贮藏着大量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和阅读地图并从图像上获取信息,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教材增加大量图像的出发点。

(1)充分运用地图,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学习。在新地理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尽量地减少教师的讲述,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上获取知识,从而逐渐树立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具体做法是:运用地图,让学生学会从地图上主动地获取信息。如学习“大洲和大洋”一节时,为帮助学生熟练记住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教师设计了几个活动。首先我跟学生们开展了一个“拇指摁地球”的游戏,先从教师开始,每个人迅速旋转地球仪,在摁停地球仪的过程中注意自己右手的大拇指摁住的地方是陆地还是海洋。然后,请同学们说出自己右手的大拇指所指的地方,统计结果包括教师在内45人,摁住海洋的有31人,摁住陆地的有14人。教师因此引导学生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学生分析的结论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而比例大约为7:3。实践证明: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点燃,参与率很高。

(2)在活动中学习,从学习中活动。如学完“地图”一节后,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组合作竞争的活动――绘制学校平面简图。将全班分成了六个学习小组,看哪个小组绘制得最准确、最迅速。各小组成员纷纷行动起来,他们分工明确,有的测量校园的长度和宽度,有的观察测量校园的主要房屋,有的观察测量校园的主要花园,有的测量学校的主要道路……在观察测量的基础上,他们回到教室,小组集体讨论确定了绘图的比例尺、基本图例和地图的指向标,确定了图幅的大小,准备好了各种绘图工具。在绘图的过程中,每个同学各抒己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既分工又合作,最后将校园平面图绘制得相当准确漂亮。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各小组同学集思广益,通过看电视、听收音机、看报纸、上网等途径,搜集到了很多的资料,为课堂学习提供了方便。

4. 让学生走上讲台。

以活动教学为中心,放手发动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角;教师则由台前退到幕后,成为导演、策划者、组织者;教师也可以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地成为课堂学习的一员。在教学中,尝试着选择部分课题让学生讲解,假设你的眼睛就是太阳,把地球仪上北京的位置转到大概中午12时,以学生的眼晴作为光源,伸直的手臂为光线,照射在排球“地球仪”上,看看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布;不断转动地球仪,感受昼夜更替,感受正午与子夜时分的转换。要求两人一组上台演示。

第7篇:地理学科知识范文

关键词:系统 价值 乡土地理 模型

地理考试已有多年了,它已成为了高考的必考科目,这对我们地理教师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鼓舞,通过多年来的地理教学对地理学科的价值又有了新的认识。

研究和阐明地理学科的价值,可以端正人们对地理学科的偏见,让一些人不能小看我们的“小科”,更不能像某些人认为的那样,地理就是勾勾划划,记记背背,就学好地理了。地理学科的价值是巨大的,体现在许多方面:

一、高中地理学科对升学及升学后继续学习的价值

高中地理重在一个“理”字,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系统。地球表层系统由气候、植被、水文、人口、社会、经济等子系统组成。

高中地理研究不同层次的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以及变化规律,因此它要求学生有空间分析的能力和多种分析的方法。而地理学习的好与差,直接影响高考的能力发挥,特别是今年地理在文综中的分数占很大比例,足可以说明地理在高考中的重要作用,学生地理成绩的好与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考的总分数。同时,地理教学中自然知识对学生升入天、地、生、农、林、水等专业,学习天文、气象、地质、土壤、生物、自然地理、地图、环境科学等学科,都有重要作用,人文地理知识,对学生学习文、史、政、经济、财贸、外交等有关专业,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高中地理学科教育在德育中的价值

高中生面对两种选择,一是升学,二是就业,高中教育肩负着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而地理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它是向学生传授乡土地理、中国地理、世界地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课程。

对使学生认识家乡,认识祖国,认识世界,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全球意识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确立科学的人生观、种族观、资源观、环境观,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素质,对他们进行美育和意志、情感的心理素质教育都有其他任何学科无法取代的重要价值。

三、高中地理教育在生产建设中的价值

人类的生产建设活动,主要体现在农业、工业、商业及其联系纽带――交通运输业等几个基本方面。而高中地理在这些方面都有比较丰富的内容,具有显著的价值。

作为我们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其各项生产活动虽然各有特点,但处处都可以看到自然条件对这些生产活动的影响。高中地理教学涉及我国的土地类型、水热条件、森林草场、天然牧场等各种自然资源条件,学生掌握这些基础知识,特别是通过乡土地理了解自己的家乡状况,对将来从事农业、林业和渔业生产都是十分有利的。

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地理教学要讲授各种工业的地理分布,原料来源,燃料和动力供给,交通运输条件,产品的供销,以及各种工业与自然条件的联系等,学生通过地理教学掌握这些知识后,对将来参加有关的生产活动都是十分有益的。高中地理教学还涉及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管道运输和各种交通路线的地理分布和交通枢纽等内容。对学生来说,这些也都是必不可少的知识。

四、高中地理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地理教育在日常生活中,也有重要的价值,人们的衣食住行都是从地理环境中获得的,只有认识、了解地理环境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更好地从中获得更丰富的物质财富。

一个没有任何地理知识素养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种种不便和困难,就是外出旅游,看电视的新闻联播节目,也会因路径不熟,缺乏应有的景点知识和地名知识而感到索然无味。古人曾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描述一个人的知识的渊博,更何况我们处于新世纪的青年,更应在投身祖国建设之中,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五、高中地理学科在国防上的价值

地理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尤为密切。掌握各地的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物产、交通、城市、村落、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等知识,对战胜敌人,保卫自己,,捍卫国土,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掌握读图技能,地理素描,野外辨认方向和堆塑地理模型等技能,对学生毕业后参军或到军校学习,都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六、高中地理学科在引领科技前沿上的价值

第8篇:地理学科知识范文

关键词:地理 地图 使用技巧 应用价值

地理是一门有关地球和地图的学科,在讲解地理知识的时候,如果能够应用地图来进行教学,那么教学效果会好很多。因为地图可以直观和立体的体现地理知识,将地理知识呈现得更加形象和生动,这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地理成绩。这里就地理课堂教学中地图的应用价值作一些探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地理课堂中地图的使用技巧

首先来谈谈有关在地理课堂中如何来使用地图,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地图。因为地图的使用过多也没用,还有可能浪费时间。在这里,我仅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

(一)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到地图

1.当用文字表达不清楚的情况下,应该使用地图这种教学工具。有些地理知识比较的抽象,用文字难以表达清楚,甚至有可能会越说越糊涂,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可能越听越糊涂,听不出所以然。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借助地图这种直观的教学工具,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在讲解地球的运动时,自转和公转的运动形式和周期等,单纯用文字来描述,是很难表达清楚,所以这个时候如果能够有自转和公转示意图,就可以清楚的知道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等。

2.当遇到比较陌生的知识时,可以借助地图来表达。有些地理知识是我们很陌生的,在平时的生活中很难接触到,所以在教学的时候,就需要利用到地图,帮助我们熟悉那些我们不知道的知识。比如在讲解各大洲时,各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都不同,而对于我们绝大多数学生来讲,这些地方是陌生的,没有去过的。那这个时候就可以利用地图来展示各大洲的一些自然特征和人文趣事,帮助我们去了解和接受一些我们难以想象的事实。

(二)地理课堂中地图的使用技巧

1.在时间上要适时。只有在适当的时机使用地图,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不然可能适得其反,把地理课上成美术课了。美轮美奂的图片固然很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产生兴趣,一定要注意时间,不宜过度的使用。

2.在细节上要科学。在使用地图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紧扣教学主题,不能偏离课文,否则会造成主次不分、层次错乱的教学。对地图的使用,一定要注意细节,把图中的重点和要点归纳清楚,这就要教师树立科学的教学态度。用科学的方法,去寻找地图中的有用信息,并把它展示给学生,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在应用上要适度。虽然在地理课堂中使用地理具有很多的价值,但并不宜过多的使用。使用过多会适得其反,让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学生的兴趣是有了,但很有可能不是对图中的地理知识感兴趣,而是对图片感兴趣而已。所以在对地图的使用上还是要适度,要在适当的时间,科学的使用地图。

二、地理课堂中地图的使用价值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地理课程是一门文理兼具的科目,很多学生学习起来非常的吃力。很多的学生对地理没有兴趣,上课无精打采,久而久之在课堂中打瞌睡,聊天,玩手机等,学生的厌学情绪会越来越严重,成绩也是一日不如一日。通过使用地图,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成绩。

(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课文中的知识是很有限的,如果学生只学习课本知识,是很难满足现在的考试要求的。现在考试虽然立足课文,但也远远超越了课文知识,很多的题目是需要学生去认真审视的,很多题目又有图表,需要学生通过看图来完成题目。这就要求学生一方面学会读图,同时还要在平时的学习中通过地图的学习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样既有利于教学,又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考试,提高学习成绩。

(三)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由于一般的课堂教学注重课本知识的教学,而这些又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所以很多的学生对地理不感兴趣,学习效率低下。通过在课堂中使用地图这种教学工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地理课堂中使用地图这种教学工具,即可以丰富课堂氛围,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样的教学工具教师应该主动去应用,多思考、多专研,为学生提供一个最优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第9篇:地理学科知识范文

关键词:地球物理学;实践教学;教学体系;大学本科;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098-04

地球物理学诞生与发展历程,是人类对自然现象不断观测、推演和归纳的过程,其中科学实践是最主要的推动力。自上世纪后半叶以来,地球物理越来越明显地发展成为一门以高新技术和定量化观测实验为主要支撑条件的“硬科学”。随着地球物理观测和实验概念的大大拓展,对多尺度、多系统、多物理机制的地球系统过程的认识日趋具体化,特别是当代地球物理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对地探测能力的空前提高,使地球物理探测开始成为地球和行星科学中几乎所有分支学科的基础[1,2]。因此,新时期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对该领域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地球物理学”的教学既要涉及具有工科属性的观测系统与仪器、观测技术、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等方面技能的培养内容,也要涉及具有理科属性的理论证明、归纳推演、现象揭示等能力的培养内容。

纵观国内外大学的本科教学培养目标,几乎都涵盖了品格情操、专业知识、综合能力等几个方面。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步骤之一。而对于不同学科的门类,在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体系下如何有效实施实践教学则是千差万别的。就地球物理学专业而言,实践教学环节通常包括:观测仪器及装置操练(室内)、课程或案例设计(室内)、野外观测与观摩(户外)、参加科学实验或研究(室内或户外)等几个方面,其目的是期望通过实践活动与课堂理论教学的结合,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养。本文结合地球物理学的特点和笔者多年的教学体会,就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和教学方法进行讨论。

一、背景

随着1998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正式颁布与实施,我校开设近50年的工科“应用地球物理(地球物理探矿)”专业被合并为“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为了延续我校多年来为国内地矿、石油以及工程勘察等行业培养应用地球物理方面人才的传统和优势,并且保持与国际同行的学术联系,我校在1998年设置了“地球物理学(理科)”本科专业并且开始招生,并按照工科模式培养,但是在2013年招生专业已改为“勘查技术与工程”。2004年,我院申办了“地质―地球物理”实验班,按照“地球物理学”理科模式培养固体地球物理方面的拔尖人才。至2016年,实验班已有8届毕业生。事实上,我校十多年来“地球物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仍然是延续“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的工科模式,实践教学环节也大体相似。例如,在地球物理学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的“地球物理观测与实验”课程,以及地球物理方法教学实习、生产或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这与我国大多数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内容是类似的。这种模式通常包括实验教学(理论课程的实验和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认识实习、课程设计、教学实习、生产或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两大部分。此外,部分学生参加的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则是在教学体制之外运行。实践教学的目标仍然以验证理论知识和掌握实验实训技能为主,而对专业素养、责任感、表达与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没有硬性要求,加之一些实践过程管理和监督缺位,实践教学评价流于形式,致使实践能力培养的力度与效果远未到位[3]。

二、地球物理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在我国本科教学体系中,存在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的软化现象,主要特征是侧重学科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学生实践训练不足。从实践教学体系看,教学设计和实践活动缺乏层次性。随着对高等教育实践与探索的不断深入,目前许多高校本科教育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比例已有明显的增长,例如我校新编2015版“地球物理本科专业培养计划”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学分已占20.7%,实践教学活动累计达到了37周,但如何落实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内容及要求,以确保教学计划能够有效实施并且取得显著的效果,还需要认真考虑。2011年,华中科技大学就实践教学问题组织了对多所高校教师和高年级学生的调研访谈,证实目前实践教学中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之间没有明显的梯度和层次[3]。显然,简单地增加实践教学课时并不能完全解决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已开始考虑分层次教学。从着重于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看,实践教学方案更需要考虑层次性,不同的实践教学环节应设立不同的教学要求。以我院地球物理学专业为例,在以往的实践教学中,实验课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各种地球物理观测仪器的基本原理、操作技术以及观测方法等基础技能,而在教学实习中仪器操作又被看作是重点内容之一。随着地球物理观测技术的进步,现代地球物理仪器的使用与操作都已十分简便,如此简单的重复性工作很难通过实习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无法有效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根据地球物理学专业的特点,实践教学体系应涵盖以下几个层次或阶段。

1.专业认识。观测地球是地球物理学的重要组成环节。“专业认识”是通过地球物理仪器及观测课程教学在课堂上来实现的,这类课程一般都伴随有仪器认识与实验,让学生通过认识仪器及其观测技术,逐渐领悟地球物理学的学科特点及研究方法。教学单位可根据现有的仪器设备开展地球物理专业教学,并要求学生掌握重力仪、磁力仪、地震仪、电法仪等仪器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以及观测技术等基础技能,考核可以采用口试和实际操作表现进行综合评价。

2.方案设计。方案设计是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面对一个课题(或问题)去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验证其可行性的实践教学过程。方案设计可结合实际工作的某个阶段,从中提取问题,通过给定条件和要求,由学生自主设计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并付诸实施,类似于课程设计。例如,假定问题:研究某地区构造带特征,并提供该区域已有的重、磁、电、震之中任何一种或几种数据,以及地质构造、岩性等方面的资料,由学生自主选择数据和数据处理方法来解决问题。可以把整个过程分为方案设计和实施两个阶段,由3―5名学生组成小组,明确分工,并以口头报告和书面报告形式,分阶段考核学生的时间投入、完成的工作量、方案的合理性、实施效果等,由此可历练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本阶段需要在地质学、信号处理、计算机程序设计以及地球物理专业课程完成之后实施。

3.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针对如何解决实际问题而开展的综合能力训练。实际问题通常十分复杂,且涉及野外观测技术设计、观测工作的实施、数据采集及其质量评价、人员安排等许多环节。这项训练可以结合现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例如,我校地球物理专业设有的野外教学实习,学生可以结合实际问题进行野外实地观测,并将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解释,最后完成实习报告。因此,教学实习可作为案例分析阶段来实施,但考核评价体系需进一步细化和加强。此外,一些针对实际工作的生产实习也可纳入这个范畴。这项训练既可以检验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也可以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训练。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通过这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基本确定了自己的专业兴趣和方向。毕业生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我校地球物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普遍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4.科学实践。本科生参加科学实践活动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举措。本科生参与研究课题等科研活动是我国高校教学体系中普遍存在的“软肋”,与西方大学有明显的差距。例如,美国斯坦福大学和科罗拉多矿业学院是地球物理学领域国际上最著名的学府,它们都为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制定了详细的规则,学生可选择参与实验室或教师课题组进行科研活动,学校给予考核通过者一定的修课学分,从制度上保护了学生参加科学实践的积极性,并使学生有机会与教授们一起工作,从而获得科学素养训练的机会。本阶段的实施可结合“导师制”计划来实现,同时也可以结合本科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阶段来完成。

上述四个阶段的设置,主要突出了实践教学的层次性,其中案例分析和科学实践阶段可结合不同的教学环节选择实施,具有灵活易行的特点。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需要建立不同阶段的考核评价体系。例如,评价体系可分为理论研究能力、数据分析能力、野外实施执行能力、领导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表达与沟通能力等,这种指标有利于综合评判本科生的能力和潜质,避免仅凭考分评判所带来的弊端。

三、实践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教学条件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教学方法则是保障实践教学有效实施的关键。

地球物理学专业的课堂教学以理论为主,立足数学、物理和地质逻辑,讲授理论基础、方法原理、信号分析、数值模拟和逻辑推演。但这些内容或概念和方法无不与真实的世界有关,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考虑理论联系实际。自然界的物理现象可能具有很多起因,不是一个简单的理想模型可以模拟的。例如,在课堂上讨论“如何利用简单模型去模拟现实异常体问题”,让学生分析可能产生的误差及其缘由,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理论方法的应用条件和应用价值。因此,在理论教学中应适时、适量地引入真实条件下的话题加以讨论,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有助于启迪学生如何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方案设计是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的一个有效环节。问题可以是虚拟的,也可以是真实的,而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唯一的,最好的答案或结论也不是唯一的。因此,训练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完成的过程是否具有科学性和逻辑性。例如,提供一个重力异常数据,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求解异常体的深度;给定一个叠加信号,学生可以用不同的信号分析方法去分离。而不同的方法得到的结果可能具有一定的差异,但不能依此评定学生的成绩。若能结合不同方法的特点对结果进行分析,学生的受益就不仅限于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了。

野外开展教学实习或生产实习,可被视为真正的职业训练。专业技能训练是主要的目的,而在实习过程中必然要涉及人员调配、分工协作、资源(包括仪器设备和材料以及经费)的管理与使用等,有时还需要面向社会,获得社会资源。地球物理野外工作需要多人协作才能完成,这是最适合训练学生领导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阶段。在实习中,教员不应包揽一切,而是应该让学生自主设计、管理,并组织实施野外工作。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可采用定期轮岗制。例如,2000年我院在河北秦皇岛开展的教学实习就采用了“轮值经理制”方式组织学生开展野外实习。许多学生通过实习,在项目组织、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得到了锻炼。对这种新颖的举措,学生反响强烈。

实践教学方法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新时期的教学主体――学生有别于以往,其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与他人相处等方面都有显著不同,如何开展好实践教学,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懈努力。

中国高等教育始于时期,经过了近150年的发展,可以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在校大学生规模最大的国家。诚然,高等教育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造就了大批科技人才,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也存在不少问题。而加强高等教育的实践性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此来满足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创新型国家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光鼎.回顾与展望――21世纪的固体地球物理[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2,17(2):191-197.

[2]于晟,陈J,朱日祥,等.国家地球物理基础设施:意义和任务[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22(4):1122-1125.

[3]李培根,许晓东,陈国松.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问题与原因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6.

[4]Colorado School of Mines 2016-2017 Undergraduate Bulletin [EB/OL].

http://bulletin.mines.edu/pdf/2016-2017-undergraduate.pdf.

Thoughts about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s for Undergraduate Major of Geophysics in New Era

CHEN Chao

(Department of Solid-Earth Geophysics,Institute of Geophysics and Geomatic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Hubei 430074,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