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病危护理标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护理标识在泌尿外科安全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从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杭州市中医院泌尿外科接受治疗的住院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行常规的安全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行护理标识护理。对两组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为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00%(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67%(P<0.05)。干预前观察组依从性评分为(2.3±0.8)分,与对照组的(2.2±0.9)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观察组依从性评分为(4.0±1.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1.2)分(P<0.05)。结论:在泌尿外科安全护理中应用护理标识护理,可显著减少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和依从性。
关键词:护理标识;泌尿外科;安全护理;应用
护理标识方便了医院的管理,方便了医务人员、患者获得警示信息,有效保障了患者的临床安全,降低了护理风险[1]。护理复杂、管道多、护理风险高是泌尿外科患者护理的主要特点,用不同颜色的标识及不同的图案、文字、标记来标识相关的信息,对保障泌尿外科护理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为了明确护理标识在安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本文特以120例泌尿外科住院患者为例进行研究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从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杭州市中医院泌尿外科接受治疗的住院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观察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23~64岁,疾病类型:输尿管结石18例,前列腺增生15例,肾结石7例,膀胱结石20例。对照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22~65岁,疾病类型:输尿管结石17例,前列腺增生16例,肾结石8例,膀胱结石19例。对于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签有知情同意书,排除严重心力衰竭、肝肾功能不全、精神疾病患者。对两组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
组行常规的安全护理,对患者的血压、呼吸状态、体温等进行24监测,详细记录相关数据,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及时处理,并做好交接班。加强引流管管理,避免弯折,确保干燥卫生,及时更换敷药。注重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治疗,做好紧急处理预案。行常规的康复锻炼和饮食指导,督促患者及家属认真执行。定期进行心理辅导和安全宣教。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行护理标识护理,具体内容如下。
1.2.1床头卡标识
为了便于医护人员开展医疗服务时能迅速了解和识别患者的信息,患者及家属能准确掌握主管护师和医师,应在患者入院安排好床位后,立刻在床头的醒目位置摆放床头卡,在床头卡上详情标注患者的入院日期、性别、姓名、年龄、住院号及主管护师和医师。为了避免出现身份识别混乱的情况,在患者出院或倒床时,应立刻撤掉或更换床头卡。
1.2.2护理级别标识
制定一整套的护理级别标识方法,不同病情的患者,佩戴不同颜色的腕带及标签,比如病危的患者,在腕带上贴病危红色标识,药物过敏史患者,腕带,床头及病历上贴红色药物过敏史标签,并注明何种药物过敏,出入量用蓝色标识。
1.2.3输血标识
病情危重的泌尿外科患者,其在治疗的过程中可能需要输血,因此这类患者应佩戴输血标识,标识出患者的血型,方便出现意外时,能及时进行输血。输血标识应放在医护人员容易发现的地方,以方便核对。
1.2.4导管安全标识
治疗期间可能需要进行多次的有创性置管是泌尿外科疾病的特点,因此应对众多的导管进行标识,上面详细介绍导管的名称、深度、置管及下次更换导管的时间,且不同安全系数的导管用不同的颜色标识,安全系数越低,越注重导管的护理和管理,尽可能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
1.2.5药物安全标识
在护理服务中用不同的方式标识不同类型的需要特别注意的药物,比如杜冷丁、吗啡等药物贴红色高危药物标签,并双层加锁,钥匙由双人各保管一把;化疗药物用红色塑料袋包裹,并注明“高危药物”;氯化钾用红色标签标识,并注明“严禁静脉注射”。标识药物的用法、储存注意事项、药物药理作用,可有效保障用药安全。
1.3观察指标
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护理期间统计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常见的不良事件有引流管异常、压疮、药物差错、跌倒和坠床等。护理满意度采用我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为三个等级:不满意、满意、非常满意。采用我院自制的患者依从性调查问卷来调查患者的依从性,满分5分,得分越高,患者依从性越高。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用%表示,用检验。患者依从性评分用均数±平方差标识,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2.2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3两组干预前后依从性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依从性评分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依从性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护理标识是安全护理的常见工具之一,随着安全护理理念的发展及人们权利意识的觉醒,安全护理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使得安全护理对护理标识的应用也越来越成熟和完善。安全标识的应用,使得护理工作能安全快速地得到落实,既保障了患者的安全,也降低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在护理服务中,对于患者使用的设备、药物等相关信息用不同颜色的标识、不同的图案及文字进行安全级别的区分及记录,这是的安全护理工作更为有序地开展,减少了不安全时间的发生。观察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为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00(P<0.05)。提示护理标识能降低不安全时间的发生率,与相关研究结论基本一致[3]。护理标识应用后,不安全事件少了,患者对我们护理工作更加满意度。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67(P<0.05)。提示护理标识能提升护理满意度,与相关研究结论基本一致[4]。护理标识的应用,使得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提升了患者的安全感,这有利于提升患者配合度。在本次研究中,干预前观察组依从性评分为(2.3±0.8)分与对照组的(2.2±0.9)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观察组依从性评分为(4.0±1.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1.2)分(P<0.05)。提示标识护理能提升患者的依从性,与相关研究结论基本一致[5]。
参考文献
[1]许思怡,蒙小琴,邓琴,等.护理标识在泌尿外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5(18):2807-2808.
[2]卢艳梅.护理标识在泌尿外科护理安全管理的应用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4):251-252.
[3]刘海姣,刘秀松,程荣,等.护理标识在泌尿科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医药前沿,2015(20):227-228.
[4]侍丽红.护理标识在泌尿外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6):94-95.
关键词:泌尿外科;护理标识;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9-142-01
护理标识主要是使用图案、文字等一些具有较强针对性与科学性的标识,来有效防止患者于住院期间由于生理、心理以及社会与环境等许多难以预测因素而导致意外或者风险事件发生。采用较为规范与醒目的标识能够有效警醒护理人员与患者,从而避免护理安全风险,保证护理安全。笔者为对护理标识在泌尿外科护理安全管理的效果进行分析,对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诊治的78例泌尿外科部门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2年1月至2013年2月诊治的78例泌尿外科部门患者,男41例,女37例,年龄46-82岁,患者平均年龄73.4岁,留置尿管时间最短为5天,最长为43天,平均时间为21.5天;其中58例为泌尿系统结石、32例为前列腺增生、30例为尿道狭窄。排除基础性疾病患者及重大脏器疾病患者,经过临床诊断确定患者为泌尿外科疾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平均病程无显著差异,可进行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护理标识设计
由护理部门对护理标识进行统一设计,精心挑选合适的颜色、形状、材质以及字样的大小,从而符合统一、规范、醒目以及美观与实用的原则,全面展示标识的科学性与针对性,从而对于全体护理人员产生警示作用,与此同时需要患者以及其家属对护理标识产生温馨感觉,愿意接受并且自觉遵守相关标识原则,从而展现人性化管理方式,实现安全管理目标。
1.2.2患者腕部标识带
采用无毒无味的塑料制成,分为红色、蓝色与粉色三种颜色。(红)色适用于危重手术患者,于新生儿以及儿科患者采用粉色标识,其他患者使用蓝色。本文泌尿外科患者使用蓝色和红色标识。于患者入院第一天里,由负责护士根据患者病情状况采取不同颜色护理标识,同时详细填写相关信息,之后将腕带系到患者腕部使用锁扣,调节合适松紧程度。相关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诊治前需要认真核实腕带内容,患者出院前由责任护士将腕带除掉。
1.2.3床头卡标识
于全院护士站电脑里设置统一的电子模版,当住院患者入院时,需要接诊护士于电子模版上填入正确信息,(再由护士安信息填写床头牌)。通常情况下,患者床头牌属于塑胶材料,两边设置卡槽,固定于患者床头墙面之上。针对病危以及病重患者,可以采用分级护理标识,使用白色硬纸板材制作成为长条性,使用红色字体标识一级护理;绿色字体标识二级护理;黑色字体标识三级护理,依据患者具体病情采用插卡的方式置于患者床头牌处的相应卡槽内。
1.2.4 管道标识
采用不同的颜色对患者进行合理分类,置管护士使用黑色水笔详细注明引流管名称以及置管时间与护士姓名,引流管所使用的标识颜色应该与引流袋保持一致,防止出现错误。在进行特殊药物输送时,于输液架上悬挂相应的警示标识,例如:硝酸甘油,应该于警示牌上详细注明,同时注意对滴数进行控制,防止随意调节输液进度的现象发生。
1.3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
2.结果
采用护理标识之后,有效降低患者安全风险,提高了安全护理率,规范了相关护士的护理行为,增强了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进一步提高了护士制度执行能力,降低了不良事件发生率。观察组患者显著有效及有效人数均明显多于参考组患者,P
3.讨论
作为有效衡量护理服务的重要质量指标之一,护理安全关系到患者人身安全。在护理服务中采取适当的护理标识[1],能够有效的起到警示的作用。一方面维护了患者的自身利益,另一方面也恩能够给提高护理人员自身保护[2],实现护患双赢的结果。采用色彩鲜明的护理标识能够有效遏制护理人员倦态心理,提高其责任心[3]。防止出现由于护理人员缺少自律性以及精神倦怠等原因而产生的不良后果[4],未雨绸缪。进而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维护护理安全,密切了医患之间关系,展现人文关怀与服务。增强患者对护理人员的亲切感与信任度。在对泌尿外科患者进行护理标识,属于一种有效地管理手段,从而有效提高护理质量。
本次研究观察组患者显著有效及有效人数均明显多于参考组患者,P
参考文献:
[1]环晓锋,吴玲玉,侯雪琴,等.护理标识系统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
.2012,24(10):518-520.
[2]郑芝芬,蔡学联,陈爱初,等.护理标识在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实践和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
.2009,9(5):37-39.
[摘要] 目的 论1例糖尿病足患者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2016年6―12月之间的1例糖尿病足患者,进行综合治疗和康复护理,观察治疗和护理1周后的效果。结果 患者右侧足趾疼痛感逐渐减退并消失,原发红皮肤色泽恢复正常。治疗过程中患者血糖控制理想, 血尿常规及肝功能均正常。结论 糖尿病中较为严重的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足病,造成糖尿病足病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足部神经病变失去知觉或失去活动能力(缺血),并且有合并感染,糖尿病足一旦发生,具有很强的致残性和致死性。早期进行治疗和康复护理能够环节患者足部疼痛,提患者的生活治疗。
[关键词] 糖尿病足;综合治疗;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3(a)-0123-02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糖尿病足患者人数也在逐年增多,同时对患者及家庭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关注糖尿病和糖尿病足病的治疗和护理,是尤为重要的事情。2016年10月,该院收治 1例2型糖尿病.糖尿病足患者,经精心治疗和康复护理, 患者好转出院,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男性,79岁,因“右侧大脚趾疼痛10 d”入院。患者10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姆趾疼痛,阵发性刺痛,数秒钟可缓解,反复发作数分钟,有时热水泡脚后缓解,因疼痛较轻,未在意。近4~5 d来疼痛有所加重,疼痛持续时间延长至10 min以上,有时伴夜间疼痛,影响睡眠,无麻木等。2~3 d前家属在给患者洗脚时发现右侧姆趾顶端局部发红,且有触痛感,遂就诊。
1.2 既往史
既往2型糖尿病5年,长期服用格列吡嗪(2次/d,5 mg/次)、二甲双胍(格华止)(1次/d,500 mg/次)等治疗,平时血糖控制在5.5~8.0 mmol/L之间。2月前发生脑出血,左侧肢体偏瘫,现行康复治疗。
1.3 体格检查(含康复护理评定)
1.3.1 体格检查 T 37°C,P 78次/min,R 20次/min, BP 124 mmHg/78 mmHg。右侧姆趾顶端甲缘下见范围约3 mm × 5 mm局部皮肤发红,边界不清,表面光滑,触痛(+)。右侧足底、足趾皮肤轻触觉、痛觉减退,音叉振动觉两侧无明显异常。跟腱反射两侧对称。右侧足背动脉搏动良好,两侧对称。足趾背屈、跖屈肌力5级。踝关节无明显异常。
1.3.2 康复护理评定 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5~6分。
1.4 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
1.4.1 实验室检查 FBS 7.8 mmol/L, GSP 7.8%,果糖胺 298 μmol/L。
1.4.2 血管超声检查 双下肢动脉内膜粗糙伴多处斑块形成,局部狭窄,双下肢深浅静脉未见血栓形成。
2 诊治经过
2.1 初步诊断
糖尿病足,2型糖尿病,脑出血恢复期。
2.2 治疗经过
包括饮食控制,药物治疗:格列吡嗪(2次/d,5 mg/次)、二甲双胍(格华止)(1次/d,500 mg/次);调脂:立普妥,1次/晚,10 mg/次。
3 康复护理
3.1 控制血糖
控制血糖及其他合并症康复护理的基础是控制患者血糖,血糖的控制可以防止各种合并症的发生,主要措施为:①清晨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分别控制在7 mmol/L和10 mmol/L以下。②禁止患者吸烟,控制盐的摄入量(低于6 g/d)。③积极控制其他代谢性疾病和其他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改善营养不良状态和纠正水肿等。
3.2 皮肤护理
①嘱患者及家属要对患肢进行皮肤护理,用温度为35℃左右的温水,或中性皂清洗足部,时长不宜超过20 min,清洗后用吸水性强的毛巾仔细轻柔的擦干,特别是足趾间,防止擦破。②指导正确修剪趾甲的方式(顺横向修剪),用锉刀磨平边缘,同时注意避免修剪过短,患者不方面时可由家人代劳。③涂抹护肤油(趾间除外),防止干燥,涂抹时注意均匀。④促进足部血液循环,通过按摩方式改善足部血液循环(足尖开始,逐步向上)。⑤观察皮肤的完整性,如发现脚垫(厚皮)或鸡眼等,可以用木砂纸轻轻磨去表皮或用药处理(需遵循医嘱),禁止用刀削,若有真菌感染,应积极治疗。⑥冬季注意保暖,同时注意烫伤和冻伤的发生。
3.3 适当锻炼
指导患者正确的锻炼方式,持续时间在30~60 min之间为宜,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调整运动量和强度,可进行轻体力有氧运动,如甩腿、提脚跟-脚尖、下蹲等。注重双下肢的锻炼,在晨起及睡前,锻炼1~20 min,平卧交替抬高双下肢约20°(2~3次)。
3.4 避免外伤
外伤是加重病情的重要因素,糖尿病足部患者足部神经病变,造成失去知觉,从而患者手上后也难以察觉,因此每天洗脚前后检查足底、足背及足趾有无发生损伤(伤口、水泡、皮肤干裂、颜色青紫或苍白等)。触摸足部动脉搏动情况,检查有无皮温增高或感觉异常等,如有伤口,应及时就医。日常生活注意观察鞋子里面有无异物、沙粒等,穿合脚舒适的鞋子。
3.5 选择合适的鞋袜
舒适的鞋子可以避免足部血液循环受阻,同样透气又柔软的袜子,可以避免摩擦足部皮肤。防菌、除臭等,保证患者的舒适性。知道患者在室内和室外均应穿着合适的鞋袜,穿袜子前检查是否平整、有无破洞并及时更换。穿鞋之前应检查鞋子的内部,注意有无粗边、裂隙或石子沙粒,做到及时修补或清除。
3.6 改善下肢局部循环
抬高患肢,夜间垫枕,促进静脉回流。物理治疗:小剂量微波和红外线,两者均可扩张局部毛细血管、增加血流、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促进炎症物质清除,微波还具有降低感觉神经兴奋性,升高痛阈,达到消炎、镇痛的目标。
3.7 运动疗法
足趾、踝关节的主动运动,有利于改善下肢包括足部血液循环,促进足部病变改善。
3.8 减少加重因素
穿宽松鞋袜,禁止穿硬质皮鞋;适当减少下肢康复训练量;避免蹭、碰足部。
4 结果
经C合治疗和护理1周后,患者右侧足趾疼痛感逐渐减退并消失,原发红皮肤色泽恢复正常。治疗过程中患者血糖控制理想, 血尿常规及肝功能均正常。
5 讨论
5.1 糖尿病足的病因、临床表现
糖尿病足病的基本发病因素是神经病变、血管病变和感染。神经病变的症状主要有下肢的麻木、刺痛或疼痛,好发于夜间,患者周围神经反应迟缓,严重时可丧失感觉。糖尿病足病的病情发展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所造成的皮肤问题有关(干燥、皲裂和局部的动静脉短路)。间歇性跛行、静息痛、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是周围动脉病变的主要表现。暗红、发紫,皮温度降低,胼胝;溃疡;皮肤干燥等是糖尿病足患者足部皮肤的特点。骨关节可出现畸形并导致关节活动障碍。不合适的鞋袜也可能是诱因。该例没有局部感染,可能与患者因左侧肢体偏瘫而过度使用右侧肢体、导致右下肢负重增加有关。
5.2 糖尿病足的评定
糖尿病足的评定主要从神经功能、血管功能以及溃疡严重程度等多方面进行评估
5.3 糖尿病足的筛查与预防
糖尿病足病治疗困难,严重者需要截肢,造成严重的功能障碍,因此对于糖尿病足的治疗重点是预防、早期筛查和患肢的保护。对于无足病危险因素者,可进行一般的糖尿病足病健康教育。对于有足病危险因素的糖尿病患者应加强健康教育与管理,从细节做起,尽可能地降低糖尿病足病发病危险。如指导患者及其家属给每天检查双足,特别是足趾间定期洗脚,洗脚水温要低于37°C ;不宜用热水袋、电热器等物品直接保暖足部,避免赤足行走,不穿过紧的或有毛边的袜子或鞋等。
5.4 糖尿病足合并溃疡的处理
糖尿病足一旦形成溃疡,临床处理有时非常困难。基本的处理原则是鉴别溃疡的性质(神经性溃疡、缺血性溃疡),是否合并感染,并根据溃疡的严重程度分级处理。神经性溃疡的处理主要是制动、减压,如应穿合适鞋袜。对于缺血性溃疡,则要重视解决下肢缺血。轻、中度缺血的患者可进行内科治疗。病变严重的患者可接受介人或血管外科成形手术。对于合并感染的溃疡,及时去除感染和坏死组织。部分患者甚至需要截肢等手术治疗。
实践证明,通过有效的护理,可提高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足病相关疾病知识的认知能力,得到更多社会支持,达到预防糖尿病足的目的,同时可以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生率和致残率,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建荣.糖尿病足的预防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9,11(2):156-157.
[2] 张姬.39例糖尿病足诱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原医刊2010,33(1):84-85.
关键词:神经内科;护理质量;护理标识
神经内科是医院收治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部门,其护理是患者康复的一个重要环节,护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治疗的效果[1]。护理标识不仅仅能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和难度,还能降低护理差错风险,提高患者预后效果,在临床科室护理服务中使用普遍,但缺乏统一性质量管理。 2015年6月~10月,神经内科对偶数号病室的2618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管理的基础上应用护理标识管理,经研究对比分析,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神经内科5236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神经内科奇数号病室的2618 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男1568例、女1050 例,年龄16~70(46.71±13.53)岁;将神经内科偶数号病室的1568例患者作为实验组,男1491例、女1127例,年龄15~69(45.63±12.90)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资料对比P均大于0.05,统计学差异无意义,表明存在统计学可比性。
1.2护理标识管理 对照组患者遵医嘱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护理标识措施:制作神经内科统一的护理标识,主要包括标语、标牌、标图、腕带、色牌等,类型主要包括环境标识、患者标识、警示标识等四种。①环境标识:神经内科患者由于昏迷、免疫力低下等特点,所以要标识清楚,如污染区采用红色标识,无菌区采用绿色标识;神经内科不同诊疗器械用品也要标识清楚,以示区别。②患者标识:腕带是住院患者的身份标识,详细填写好患者的资料信息,并使用不同的腕带颜色表明患者患病情况,如蓝色标识表示普通患者、红色标识表示重症患者、粉蓝色表示标识患儿[2]。神经内科大部分住院患者都需要进行静脉输液,容易出现护理差错或护理用药缺陷,因此需要采用不同颜色的标签在药物储存处及治疗室配药做好标识、避免差错或缺陷的发生;而需要进行介入手g治疗的患者,护理人员术前给患者带上腕带,进入放射介入科后手术护士再次核对患者身份信息;另外对昏迷、病危或合并血液传染病等特殊患者要采取显眼红色标识进行标记,对于部分药物过敏的患者,则应做好"药物过敏"标识,并悬挂在病床输液架上,起提醒作用。③警示标识:做好提前抽取到注射器中的备用药物警示标识。护理人员在患者用药过程中容易取错类似包装的药物,那么需要根据药物名称、用药时间、药物用途等进行警示标识,以不同的颜色标签来区分口服或注射类药物,如口服类药物用蓝色标签表示、注射类药物用红色标签表示等。护理人员通过应用护理警示标识,能尽快预见识别护理风险,从而将风险降到最低[3]。
1.3观察标准 根据医院科室的情况以及神经内科护理管理质量评价量表制定科室护理质量统计表和《神经内科住院患者护理标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采用100分制,共50题,每题2分,大于等于90分判定为满意。
1.4统计方法 收集2015年6月~10月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度相关资料数据,经审核无误后,录入Excel,运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分析,两组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当P小于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1568例住院患者护理纠纷21例、占1.34%,护理差错25例、占1.59%,对神经内科医务人员服务态度满意的1255例、占80.04%,对神经内科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满意的1263例、占80.55%; 实验组组1568例住院患者护理纠纷7例、占0.45%,护理差错5例、占0.32%,对神经内科医务人员服务态度满意的1491例、占95.09%,对神经内科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满意的1520例、占96.94%。实验组患者的护理纠纷及差错均明显比照组患者低,而P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对服务态度及专业技术满意度均明显比对照组高,而P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护理标识是医院临床科室为预防住院患者因各种不确定因素发生护理缺陷、护理差错或护理纠纷而特殊制作的标记符合,是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神经内科采用护理标识风险意识管理可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对降低神经内科风险事件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
说明统一护理标识管理培训及考核,调动护理人员参与护理标识的应用管理,鼓励住院患者也参与到护理标识的识别使用中,护理标识管理工作持续质量改进,能有效降低护理差错甚至护理纠纷的发生率,同时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标识的满意程度,本研究中实验组护理纠纷比对照组下降0.89%、护理差错下降1.27%,患者对护理标识的满意度则提高16.51%,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P均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神经内科具有工作量大、患者流动频繁、病情复杂等特点,容易发生护理风险如用药错误、接错介入手术患者、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等。通过核对患者相关信息来减少如接错患者及用药差错等事件的发生,尤其是对于一些需要抢救的患者,根据护理标识提供的切实有效的信息进行及时抢救,能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明显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服务态度和专业技术等方面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詹莹昱,刘莉.优质护理在手术室的应用实践[J].医药前沿,2016,11(4):259-260.
社区护理是针对个人、家庭及人群的护理,但以人群健康为重点它是将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理论相结合,用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一门综合学科,其目的是促进、保护和维持人群的健康水平,达到预防疾病、延长寿命、提升生活质量。在目前社会变革快速而复杂的情况下,社区护理变更肩负着保证人群健康的重要职责,已成为当今当今世界各国护理工作研究的重点,笔者结合自己多年从事社区工作的实践,就社区护理特点及健康教育对象,谈点浅显的认识。
1 社区护理的特点
社区护理将公共卫生学与护理学有效的结合一起,既强调对疾病的预防,又强调疾病的护理,最终以促进健康维护健康为目的。同时它又是医院护理的延伸和和补充,它与医院临床护理存在诸多不同之处,兼具是公共卫生学和护理学的特点,它的主要特点体现在:
1.1 社区护理是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中心,医院的临床护理多以恢复人的健康为重点,社区护理强调促进健康和预防,而不是单纯性的治疗护理病人,其主要目的是提高人群身体、心理、社会整体水平。
1.2社区护理是以群体健康为主,其工作是以收集和分析人群的健康状态,并解决人群中存在的主要健康问题,社区护士的工作任务是从单一的一个护士照顾一个病人扩展到照顾社区人群,包括健康人群和患病人群。从而担当起对整个人群健康负责的重任。
1.3 社区护理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和工作的独立性,临床护士经常是在医嘱指导下进行工作,而社区护士由于工作范围和工作性质决定,往往需要独立深入家庭进行各种护理。故要求应具备一定的辩认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高度的的自主性。
1.4 社区护理需要与社会各方面加强合作,社区中除医务人员要密切配合外,护士还要与当地居委会、社区、工厂、学校等很多人员联系,只有主动与各相关部门和人员密切合作,才能有效的做好社区护理工作。
2 社区健康教育的对象
2.1 健康人群。健康人群一般在社区占的比例最大,他们由各个年龄段的人群组成。这类人群中有些人可能对健康教育最缺乏需求,也许会认为疾病距离他们太遥远,对健康教育持排斥态度。对于这类人群,健康教育主要侧重于卫生保健知识。疾病预防知识,其目的是帮助维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并保持健康,远离疾病。同时也提醒他们对一些常见疾病的提高警惕,不要忽略疾病的预防及早期诊断。
2.2 具有某些致病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所谓具有某些致病危险因素的高危人群,主要是指那些目前尚健康,但本身存在某些致病的生物因素或不良行为及生活习惯的人群。致病的生物因素包括个体遗传因素如高血压病、糖尿病、乳腺癌等疾病有家族史等;不良的行为及生活习惯包括高盐、高糖及高脂饮食、吸烟、酗酒等。这类人群中可能会有一部分人对疾病过于恐怖,因个体的某种家族病史而过分焦虑,甚至疑虑重重;还可能会有另一部分人对自己的不良行为或生活习惯不以为然,把健康教育看作是老生常谈,甚至是小题大做、故弄玄虚。针对这类人群,健康教育应侧重于预防性健康教育。从而帮助他们掌握一些自我保健的技能,如乳腺痛的自我检查及一些疾病的早期自我监测等;或帮助他们自觉地纠正不良的行为及生活习惯,积极地消除致病隐患。
2.3 患病人群。患病人群包括各种急、慢性疾病的患者。这类人群可根据其疾病的分期分为四种患者,即临床期患者、恢复期患者、残障期患者及临终患者。临床期患者、恢复期患者、残障期患者一般来说对健康教育比较感兴趣,他们均不同程度地渴望早日摆脱疾病、恢复健康。因此,对于这三种患者,健康教育应侧重于康复知识的教育以帮助他们积极地配合治疗,自觉地进行康复锻炼,从而减少残障,加速康复。对于临终患者的健康教育实质是死亡教育,其目的是帮助他们正确面对死亡,以减少对死亡的恐惧,尽可能轻松地度过人生的最后阶段。
2.4 患者家属及照顾者。患者家属及照顾者与患者接触时间最长,他们中部分人往往因长期护理而产生心理和躯体上的疲惫,甚至厌倦。因此,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对于这类人群,健康教育应侧重于养病知识、自我监测技能及家庭护理技能的教育。其目的是:一方面提高他们对家庭护理重要性的认识,坚定持续治疗和护理的信念;指导他们掌握家庭护理的基本技能,从而科学地护理、照顾患者。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指导他们掌握自我保健的知识和技能,在照顾的同时保护和促进自身的身心健康和预防疾病的能力。
3 体会
3.1 强化社区护理人员的选择与培训
护理人员的选择。社区护理人员不仅要有较全面的临床护理知识、熟练的护理技术,而且要有一定的社会工作能力,能广泛地与社区居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社区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护理人员的培训。针对医院护理人员缺乏社区护理的理念;护理人员观念还未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以院内护理转向社区家庭护理;护理人员知识陈旧,对社区护理人员有必要进行岗前培训,从护理理念到照顾病人的技术、急救诊疗技术、与病人交流和进行健康教育的技巧、心理护理、妇儿保健及社区传染病的预防和护理等进行系统培训是确保社区护理质量的关键。
3.2 重视社区护理管理
【关键词】护理干预;插管;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1-0112-01
输尿管插管作为一种诊断和治疗手段在临床已得到广泛应用,为了提高插管一次性成功率,我们对输尿管插管患者进行插管前护理干预,降低了患者的恐惧心理,提高了患者在插管过程中的积极配合性,保证了插管的顺利成功,现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09年10月,在我科行输尿管插管患者共135例,男84例,女51例,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43.7岁。其中,妇科手术患者69例,输尿管梗阻导致急性肾衰竭15例,输尿管结石合并感染22例,输尿管逆行造影检查29例。
1.2方法
1.2.1分组:将135例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70例,对照组6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种、输尿管导管类型、膀胱镜型号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2护理方法
1.2.2.1对照组:发给膀胱镜检查告病员书,讲解输尿管插管目的、插管程序、插管前注意事项及插管后并发症等。
1.2.2.2干预组:在发给膀胱镜检查告病员书及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进行插管前护理干预。
(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在插管前一天由腔镜室护士主动到病房访视患者,作自我介绍,并详细介绍膀胱镜室环境,同时了解患者基本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患者现存的问题,取得患者的信任。
(2)认知及情绪干预:腔镜室的护士以相关医学知识,给患者讲解输尿管插管的重要性,我科插管技术的发展,插管医生的水平,插管的方法、步骤,术后留置导管时间,可能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并向患者详细讲解带管活动的注意事项,提高患者对插管的认识,消除患者恐惧心理。
(3)行为干预:指导患者采取积极的方式应对插管产生的应激。患者入膀胱镜室后由护士协助其摆好,在插管过程中,护士始终站在患者身侧,用语言与患者沟通,给患者讲解幽默故事或笑话,同时用身体语言与患者交流:及一手轻握患者的手,一手抚摸患者同侧肩部或一手放与患者近侧肩部,一手轻抚患者手背,并轻声安慰鼓励,指导患者做深呼吸,放松情绪,直至插管结束。
2结果
见表1,表2。
3讨论
3.1插管前护理干预可减轻患者紧张焦虑心理:进行输尿管插管的患者,进入腔镜室后,对于陌生的环境、仪器及工作人员产生一种本能的恐惧,以及对疾病未知性的担忧,使患者处于较高的应激状态,使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生理应激反应(神经内分泌)和心理应激反应(焦虑、恐惧)[1]从而会影响和干扰插管的顺利进行。在插管前腔镜室护理人员应以病人的认识、行为、心理等方面,深入浅出的介绍有关插管的知识,插管医生娴熟的技术,插管注意事项等,使患者对插管有充分的认识,有效缓解了患者的心理压力。
3.2术中护理干预可稳定患者情绪:护士全程陪伴与患者身边,和患者是亲你距离[2]的接触,通过触摸患者的手和肩部以及温和的言语安慰,使患者倍感安全,情绪放松,从而积极地配合插管。
3.3护理干预要突出个性化:干预过程要注意患者个性化,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给予个性化的干预往往能获得患者更大程度上的依从[3]。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护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插管一次成率,缩短插管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1]邹恂.现代护理新概念与相关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92
【关键词】内科;患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2-0132-01
1对待一般内科入院患者的护理
1.1热情接待患者做好入院介绍,并立即通知医生,对重危者交接后积极抢救处理。
1.224小时内完成护理入院记录新患者测体温、脉搏、呼吸2次/天,测2天。体温37.5°C以上者3次/天,体温不升或38°C以上者4次/天,39°C以上者6次/天,体温正常2天后1次/天。病危患者按医嘱及病情需要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1.3新患者入院时测体重1次以后每周1次。不能测体重时,分别用“平车”或“卧床”表示。新患者入院后按医嘱送大小便标本及进行其他化验检查,每天记录大便次数,观察色、量、性状。3天以上无大便者,应作通便处理;大便异常者,应及时留取大便送检,按病情正确记录尿量或出入量。
1.4密切观察病情有变化的患者应及时与医生联系。
1.5做好晨、晚间护理做好患者头发、皮肤护理。新患者入院时做好患者的清洁卫生处置。
1.6了解患者饮食习惯进餐时护士巡视病房,了解患者饮食及进食情况,尤其是治疗饮食及实验饮食落实情况,并做好饮食指导。自理困难者协助进食。
1.7了解患者的心理、生理、社会文化及精神的需求向患者介绍有关疾病知识,做好心理疏导,避免一切医源性刺激。
1.8出院指导所有患者出院前做好出院指导。以上是一般内科住院患者的要求,但对不同疾病患者要区别对待和护理。
2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患者的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是指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三者具有共同的气道阻塞病理改变和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
2.1慢性支气管炎护理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阻止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咳、痰、喘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以上。
2.1.1临床表现有吸烟史,持续性咳嗽、咳白色黏液痰;有各种不同程度呼吸困难,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者的喘息可伴有哮鸣音。
2.2护理要点
2.2.1一般护理①按内科护理常规;②尽量安排小房间,冬季有保暖设备,房间的相对湿度宜60%左右。;③观察患者的呼吸频率、呼吸速度、咳嗽、排痰情况,痰的包、量、性质,肺部听诊;④根据病情适当休息和活动。气急时可取半卧位。;⑤饮食易用高蛋白质、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摄水量每天保证1500~2000mL。
2.2.2治疗护理①气急、哮喘者、给予保持低流量吸氧;严重呼吸困难或有低氧血症者,按医嘱面罩、BIPAP给氧、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呼吸;②按医嘱给予抗生素和祛痰止咳药;③喘息者给平喘药、β受体激动剂,应用M受体拮抗剂及皮质激素,如氨茶碱、喘乐宁、博利康尼;④教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痰多者帮助叩背或采用雾化吸入;⑤教育患者戒烟,进行呼吸锻炼;⑥防止肺气肿、肺心病、肺性脑病、呼吸衰竭等并发症。
2.2肺气肿疾病患者的护理肺气肿是指末细支气管远端(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肺泡)的气腔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容量增大及气道壁破坏。
2.2.1临床表现①呼吸困难、端坐呼吸、胸闷、气短、发绀,头痛、嗜睡、间歇性咳嗽、咳白色黏液痰、睡前阵咳、早晨多痰、活动后易疲倦、人消瘦、全身虚弱、体重减轻;②体检桶状胸,叩诊过清音,听诊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合并感染时肺部有干湿音或哮鸣音,如血气分析PaO28.00kPa(60mmHg)时,并发呼吸衰竭。
2.2.2护理要点①按内科护理常规;②同慢性支气管炎护理要点;③除观察患者呼吸状况外:根据不同病情测定血气分析,以调节氧浓度,必要时做好气管内吸痰;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用呼吸机辅助呼吸;高频通气;膈肌起搏;监测酸碱度,根据医嘱调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④给予消化饮食,少食多餐;⑤教会患者做腹式呼吸噘嘴呼吸、屈腿运动,在家可选择雾化吸入、小氧气筒用氧等方法;⑥做好健康教育。
[摘要] 目的:探讨社区综合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09年1月~2011年1月12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进行健康知识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社区综合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生化指标及遵医行为。结果:干预后观察组各项指标及生活习惯改善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冠心病;社区综合干预;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4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7(c)-035-02
The clinic effect of community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LI Ruihong, ZHANG Yanfang
The Four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Inner Mongolia Medical College, Inner Mongolia, Baotou 01403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ommunity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o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ethods: From January 2009 to January 2010, 120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observation group (n=60)and control group (n=60).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intervention on health education,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community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in basic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biochemical index and compliance behavior were used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two methods. Results: The level of biochemical index and compliance behavior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which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Key word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ommunity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Efficacy
冠心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狭窄,使心肌缺血而引发心肌梗死及心绞痛等症状[1]。近年来,随着社会结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老年化社会的到来及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我国冠心病发生率与死亡率显著上升,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健康,给社会带来很大的负担。许多危险因素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增加冠心病的发生率,因此积极地进行社区干预能够有效地控制冠心病的发病率[2]。本研究对2009年1月~2011年1月一机医院社区12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综合干预,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1年1月一机医院社区12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70例,女50例;平均年龄(62.1±6.5)岁;病程2~8年,平均(4.1±1.3)年。根据患者出院的顺序进行编号,双号为观察组,单号为对照组,各60例。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本项目,在本地居住超过5年,符合WHO关于陈旧性心肌梗死型冠心病与心绞痛型冠心病的诊断标准。排除有肝肾功能不全者,药物治疗后舒张压≥110 mm Hg或收缩压≥180 mm Hg者,吸毒或酗酒者,精神障碍者,患有甲状腺疾病或恶性肿瘤者,严重心律失常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干预方法
所有患者在出院时均给予服药指导,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冠心病知识教育,观察组患者进行4次健康知识教育,同时积极地进行健康干预,分为药物指导、饮食干预及运动干预等方面。均于出院后2、8、14周对其随访。
1.2.1 药物指导 冠心病患者服药依从性较差,要求患者出院后严格遵循医嘱用药以防止疾病反复发作。
1.2.2 饮食干预 患者饮食以清淡为主,并合理控制摄入总量,以少量多餐为原则。患者每日钠盐摄入量少于6 g,高血压患者每日钠盐摄入量少于5 g。控制患者每日胆固醇与脂肪含量的摄入,胆固醇摄入量小于300 mg/d。患者应禁食油炸食品及肥腻食品,多食蔬菜与水果[3-4]。
1.2.3 运动干预 适当的运动对冠心病的治疗有积极作用,应加强对患者的运动干预。首先对患者进行评估,了解患者身体状态以进行干预。患者应以太极拳、保健操、游泳、登山、慢跑及步行等有氧运动为主,避免对身体造成伤害。运动时间不宜过长,保持在1 h内为宜,每日坚持运动。保持适当的运动量,以身心舒畅为宜[5-6]。
1.3 观察指标
记录所有患者干预前后的生化指标,如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及总胆固醇等。对患者的生活方式,如服药、复诊、烟酒、运动及饮食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P
2 结果
2.1 患者干预前后生化指标的比较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干预,两组组内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三项指标均比干预前有所好转,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2.2 患者生活方式变化情况分析
对患者的生活方式,如服药、复诊、烟酒、运动及饮食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按时服药率、定时复诊率、戒除烟酒率、按时运动率及合理饮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表2 患者生活方式变化情况分析[n(%)]
注:与对照组相比,*P
3 讨论
冠心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狭窄,使心肌缺血而引发心肌梗死及心绞痛。疾病的发生与许多因素有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结构的改变,疾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逐年上升。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危险因素严重影响着疾病的康复,因此控制血压、血脂及对不良生活习惯进行纠正能够有效地降低疾病的发生率与死亡率[7]。
本研究对2009年1月~2011年1月社区居住的12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社区综合干预,主要包括在进行健康知识教育的同时,并积极地进行健康干预,分为药物指导、饮食干预及运动干预等方面,以促进冠心病患者的康复。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及低密度脂蛋白三项指标比干预前均有所好转,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曹教育.冠心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与护理干预[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17):2129-2130.
[2]程红,邵华军,裴咏桢.冠心病危险因素综合干预对预后的影响[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14(6):439-440.
[3]于秀芹,程红.家庭护理干预对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预后的影响[J].河北医学,2008,14(12):1490-1492.
[4]焦溥蕙.冠心病的预防策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7):860-863.
[5]苏彦芷.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8):74-75.
[6]蔡建蓉,容峰.临床护理路径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4):82-83.
[关键词] 儿科;护理纠纷;防范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b)-061-01
随着医学知识和法制观念的不断普及,病人及其家属的法律意识及自身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医院投诉和医疗护理纠纷呈不断上升趋势。笔者对近年来儿科护患纠纷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现报道如下:
1 原因分析
1.1 服务态度欠佳
个别护理人员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服务观念滞后。对待患儿及家属服务语言不规范,使用服务忌语,表情冷淡,不理不睬,解释不耐心,巡视病房不及时,换药不及时,观察病情不仔细等,这些态度与行为使患儿及家属很难信任与支持护理工作,导致护患纠纷的发生。
1.2 法制观念淡薄
大多数护士法制观念及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不注意自我保护而产生许多潜在的法律问题。如护士在执行医嘱时护士间代签名或随意签名;护理记录不及时、不准确,内容不连贯,医护记录不相符,随意涂改;病人外出或离院时,未按规定签署保证书;重要护理操作前后未执行告知程序或解释不到位;在非抢救时间执行医生的口头医嘱等。
1.3 缺乏护患沟通技巧
由于护理人员缺编,工作量大,护士忙于应对各项处置,与患儿家属交流沟通的时间少。对患儿家属的询问缺乏耐心,解释不到位或语速过快、声音过大。一些对治疗效果不满意、住院时间长、花费高的患儿家属本来就满腹不快,如果护士在护患沟通方面语言不慎,很容易造成家属的不理解或误解,从而引发纠纷。
1.4 理论知识缺乏
由于护理人员知识欠缺,未能观察到病情的变化,延误患儿的治疗及抢救,增加患儿及家属的痛苦,从而引发纠纷。
1.5 护理措施不到位
由于护理人员紧缺,护士未能严格按照分级护理原则为病人服务,而家属对分级护理的要求普遍增高,患儿没有享受到应有的等级护理,从而引发护患纠纷。
1.6 操作技能不熟练
儿科因为服务对象特殊,牵涉范围较广,俗话讲:“一个小孩,涉及三代。”要求儿科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技能方面过硬。如在采血、输液过程中不能一针见血,对一些医疗器械不能熟练使用等,都可以引起家属的不满,导致护患纠纷发生。
2 防范措施
2.1 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尽快适应服务对象提出的各种需求,改变观念,将同情、关爱贯穿护理活动的始终。
2.2 树立法制观念,加强法律知识的学习
依法施护,注重自身形象,规范自身言行,在尊重病人权利的同时,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利,防范纠纷。要规范护理文件书写,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对住院守则、各项操作可能发生的意外或副作用提前告知病人及家属。保存好病人及家属的知情同意书。
2.3 加强护患沟通
对家属询问做到有问必答。解答问题耐心、听取意见虚心。认真做好健康宣教工作,使家属对患儿疾病的治疗护理过程有明确的了解,而且知道治疗护理中需要进行配合的事项,增强家属对护理人员的理解和信任,从而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提高护理满意度。如果在工作中存在不足,出现失误,应主动向患儿及家属道歉,以取得理解和谅解,消除纠纷隐患。护士要将对病人的爱心、关心、同情心及乐于真诚相助的情感融于自己的行动与语言中[1]。
2.4 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操作规程
鼓励护士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不断完善充实自己。医疗护理工作中的规章制度和操作常规是经验教训的总结,只有严格执行才能减少差错[2]。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医疗护理操作常规》中的操作规程和分级护理原则为病人服务,护理措施要落实到位,工作认真、细心,善于观察,按时巡视病房。认真、准确、及时记录患儿病情变化,防止护理差错的发生,确保服务质量。
2.5 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
熟练掌握各种器械的操作方法,提高抢救技术。儿科疾病的特点是病情变化快、病危率高、技术操作难度大。通过定期对护士进行操作技能的培训,使各项操作都能做到稳、准、轻、快,从而以过硬的操作技术赢得患儿及家属的信任及尊重。
[参考文献]
[1]梁秀玲,林悦凤,江春香.健康教育在输液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