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管理的主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业生态;经济管理
一、中国产业生态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
1、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导致资源供给严重不足,对外依存度严重,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
2、生态环境严重透支。随着经济以每年8%、9%、甚至10%的速度发展,中国的生态环境正面临着迅速退化的灾难:270万平方公里耕地被沙漠吞噬、70%以上水系被污染、400座城市缺水等等。有关专家断言:如果中国不迅速转变生产方式,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将出现在中国。
3、社会文化出现了毁灭性破坏。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占用大量耕地,粮食产量大幅下降;而过去一味建造高楼大厦和基础设施的种种弊端,已经在很多地方显现出来:庞大的城市吞噬了大片农田,许多城市无可挽回的被开发成清一色的灰色城镇,失去了往日的魅力。那些最具民族文化和传统特色、外国游客一心想看的东西被胡乱建造的新式楼房无休止的吞噬,居住环境日益恶化。
二、宏观、中观、微观生态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
1、宏观生态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
这一任务的核心内容是,根据生态经济规律的要求和我国现代化总体战略的需要,确立我国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制定以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产业化为中心的中长期生态经济管理目标,谋求建立生态(包括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相互协调发展的模式,走出一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生态经济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2、微观生态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
从总的来说,微观生态经济管理的任务,是根据“优质优构低耗高效”这个企业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的要求,及现代企业总体发展的需要,科学地组织企业生产力,寻求生产要素的最佳结合,优化企业生态经济系统结构,节约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提高资源转化率,提高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快速增长时期要着重完成以下具体任务:(1)按照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和市场需要,制定企业生态经济发展目标和规划,推进企业发展模式的转换;(2)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改革企业内部经营机制;(3)加强微观生态经济管理,必须把生态环境纳入企业管理的轨道,使企业管理由过去单一管理经济系统转变为对企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整体管理。
三、 增强产业生态经济管理的途径
1、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
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政府宏观管理,解决由市场失灵出现的问题,首要的是政府必须转变其经济职能。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转轨时期,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应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需要,政府经济职能转变关键是由传统的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
(2)为了适应生态经济管理需要,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关键是由传统的单一经济管理向经济与生态两大系统协调管理转变。
(3)对于市场机制失灵的盲区,必须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2、加强政府的生态经济宏观调控能力建设
(1)政府要确立起生态经济观念
生态经济是现代经济的一种理性认识和一种理想经济模式。从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看,生态系统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基础,经济系统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主体,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只有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才能够从经济与生态相协调的高度加强生态经济宏观调控能力建设。
(2)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必须确立生态经济宏观总量平衡
确立生态经济宏观总量平衡,在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不仅应当尊重经济规律,充分开发利用自然生态系统资源,增加社会经济财富,来保持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同时还一定要注意尊重自然规律,适应生态平衡的需要,来保持宏观生态总量平衡。
3、产业生态与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工业园实现了区域内工业体系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代表了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生态工业,使物质能量和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使污染由末端治理转向全过程资源综合利用,同时也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了经济效益。这种区域性清洁生产,实现环境与经济的统一,保证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任何事物都是相联系的,生态与经济也是如此,所以找到适合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径,遵循一定的规律来安排经济的发展是实现二者共赢的重要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手段,用各种生态与经济政策指导协调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整个社会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宝兰,《市场经济下生态经济的构想》[J].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 (01)
关键词:建筑经济管理;问题;应对措施
1引言
对于现在我国的经济情况,建筑行业发展十分迅猛,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市场大也意味着竞争大,在建筑行业的市场激烈竞争下,各大建筑公司的利润都被压缩,这样在建筑过程中很多问题就暴露出来。如何在实践中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这就需要企业加强对建筑经济的管理。
2建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对建筑经济管理理论认识不足
在建筑行业飞速发展的同时,很多企业还是沿用以前的传统的方法进行建筑工程,短时间内这样好像也是可行的,但是长时间问题就会暴露出来。所以很多企业并不重视建筑经济管理,这就使得建筑经济管理的推广受到很大的阻碍,没有好的建筑经理管理,企业利润无法得到长期的保障,就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但是很多建筑企业的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一家好的建筑企业,可以很好开展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企业,不仅可以系统全面的管理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经济支出和收入,尽可能地将利润最大化,还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让公司在建筑行业占有一席之地。
2.2项目工程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在如今建筑行业中,基层的从业者和管理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知识水平不够,这是大家都能了解到的问题。一名优秀的管理者不仅仅需要有一定的实际操作经验,相关的技能知识储备,还要对建筑经济、管理、法律等等有关专业都有一定的了解,建筑行业的经济管理者需要的就是多方面发展的全能型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系统的对整个项目经济进行管理[1]。然而事实情况却不同,我国建筑经济管理人员各种各样的人都有,不仅有高职高专,还有本科建筑设计学院和一些退休的工作人员,这就使得他们在合作的过程中很难有相工的观点,因为每个人所学的东西不一样,方法就不一样。而且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足够的经验来进行建筑经济管理,甚至有些人根本没有受过建筑经济管理这方面的理论知识的教育,这就使得经济管理的开展十分困难,很难带动建筑经济管理的发展。
3建筑经济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
3.1加大宣传力度
在建筑行业中,通过大力宣传建筑经济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好处,让建筑企业管理者充分认识到建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改变他们传统的思想观念,将现代的建筑工程管理体系介绍给他们,这样可以有利于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我们可以采取培训和教育的方式先让企业工作人员对建筑经济管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让他们知道这个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对公司又巨大的好处,可以推动建筑经济管理发展。而且我们也可以运用现在比较方便的互联网进行讯创,让建筑从业者在浏览相关的网页和文章时,可以了解到建筑经济管理的好处,让大家主动了解这一管理,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开展工作。
3.2提高相关管理人员的素质
现如今,建筑行业管理人员素质偏低也是阻碍建筑经济管理发展的一大障碍。提高相关从业者的素质不仅仅能够让建筑经济管理的理论知识得到充分发挥,还可以促进建筑行业快速发展。所以当一个企业想要大力发展建筑经济管理时,首先要就是要注重相关的人才引进工作。对相关的从业人员要严格审核,新进来的员工要接受足够的培训,让他们有能力处理相关的工作。企业也可以通过老员工向新员工对进行交流沟通来使新员工学习到更多的经验。同时还应该让他们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主动了解和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全面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2]。还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通过相关部门的辅助管理和监督,让企业和员工自觉地进行建筑经济的管理,这样建筑经济管理的工作开展才会更加有效。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行业也会越来越大,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所以建筑经济管理也就越来越重要,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建筑行业往好的方向发展。但是现在很多企业仍然不能认识到建筑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在推广过程中依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所以,我们要在不断改善中学习进步,促进建筑行业良好发展,这样我国经济才能稳步上升,国家能够越来越强大。
参考文献
[1]鲍家美.当议我国建筑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4(7).
关键词: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经济效益;内容
Abstract: The economic profit of each building is the pursuit of business objectives, to maximize the profit, every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expanded reproduction power. Therefore, how to strengthen project management, obtained the maximum profit is every enterprise managers should think of the proble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main content, discussed construction project, how to strengthen cost control and management problems, and correctly 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st management to raise economic benefits.
Key words: construction project; economic management; economic benefit; content
中图分类号:F279.23
工程经济的管理,是工程建设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关系到工程利润的大小,和工程建设的顺利竣工。我国的基础建设力度加大,使得建筑行业一直处于火热状态, 但各个企业的资金管理却是差异巨大的, 究其原因,都是因为在经济管理中存在巨大的漏洞。本文就从笔者近几年的工程经济管理出发, 对工程经济管理提一点建议。建筑企业或者公司要获得可观的利润,都是靠工程项目的管理。
1.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的主要内容
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现代建筑经营与管理概论,基本建设投资和建筑技术方案经济评价,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建筑工程招投标及工程合同,价值工程,建筑工程全面质量管理和IS09000 系列国际标准,预测和决策,建筑企业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与建设监理,房地产经济与开发经营,线性规划在管理中的应用。建筑工程经济总论、建筑产品价格、成本、利润、价值原理及应用、资金时间价值与等值计算、投资方案评价与选择、建筑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及经济核算、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分析、设备更新的经济分析、项目资金筹措、项目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后评价、项目经济评价以及价值工程等。
2.建筑工程项目创新成本控制的管理
2.1加强成本控制管理体系
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是施工项目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首先,施工企业应明确项目成本控制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责任和相应的奖罚,提高项目部门的积极性。其次,项目经理作为项目的直接负责人,应该领导项目小组制订工程关于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组织项目小组的成员培训,强化成本控制理念,建立适合工程项目的成本核算的责任制岗位,定位项目小组成员在其中的作用、地位和责任以及考核奖励的办法,还要就工程成本控制的情况进行定期检查,找出其中的问题,并及时总结经验和工作中的不足,使之与项目组人员绩效挂钩,按项目组内部的奖罚措施实施奖罚。
2.2明确工程成本控制的内容
进行成本控制,但不能靠降低工程质量来缩减成本。在工程项目中,我们所要进行成本控制的内容一般包括合同控制、材料控制、质量控制和费用控制。
2.2.1合同控制
施工项目的各种经济活动,都是以合同或协定的形式出现,如果合同条款不严谨,容易让对方钻空子,造成自己的经济损失和应有的索赔条款不能成立,所以必须细致周密地订立严谨的合同条款。在各种合同条款形成之前,应由工程、技术、合同、财务、成本等业务部门参与定稿,使各项条款的内涵清楚,严谨不漏; 再根据合同要求的工程项目、质量、进度等指标,开展编制施工预算、成本计划,然后根据上述数据进行对比、校正,再结合现行、当地人工、材料、机械的市场价,测算出工程总实际成本。在项目的各项成本测算出来后,公司与项目部签订承包合同,在承包合同中,对项目成本、成本降低率、质量、工期、安全、文明施工等翔实约定。
2.2.2材料控制
材料费在工程造价中一般都占6O% 左右,所以材料管理必须是全方位、全过程管理。材料控制主要靠减少材料的采购、运输、收发、保管等环节的损耗来节约采购费用。
第一,要求材料采购员负担起降低采购成本的责任,企业狠抓采购监视管理,力图采购部门购进的是物美价廉的产品。防止在材料的采购过程中,出现采购员通过特定渠道采购材料,从中获取私利的情况。并且采购的材料价格,需要经价格评审小组人员询价、评审、定价再签订采购合同。
第二,材料验收管理,要在规定的地点进行验磅、押车量方、查数等,实事求是地进行验收,保证进场材料质优、价廉、数目无差错。
第三,材料的入库管理,对于所有进场材料、设备、周转材料均应办理入库手续,保管员依据材料员的验收单办理人库手续,个别不能及时办理的,应先登记数量,尽快补办手续。
第四,材料出库管理,仓管员凭领料单发放材料,杜绝无领料单发放材料,对于周转使用的材料、物品、设备、劳保用品等催促退库回收,损坏的要明确责任人报会计扣款,做好材料领取管理,杜绝材料的浪费,并采用合理的方法堆放现场材料,减少二次搬运以节约成本。
第五,材料用量控制,在工程施工中,材料成本的低落重要来自质料用量的省,要使材料的质量有保证,数目有控制,就必须增强材料的现场管理,做到职责明确,管用一体,材料进场后,管理职员要凭据施工筹划用量,对民工队伍使用材料量进行监视,并设定超罚、节奖的相关措施,变更其积极性,以节省用量。
第六,通常出现工程竣工后,剩余材料易丢失,所以要对工程扫尾事情中的材料清查、接纳入库,对材料的管理做到善始善终,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2.2.3质量控制
有的企业片面强调工程的成本控制,为了追求降低成本提高利润而忽视了质量,可能会增加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付出的额外费用,还给企业带来了名誉上的损失。即使单从利益的方面来说也是不可取的,为了降低成本而使质量降低,也许降低了工程项目所消耗的费用,但是也降低了企业的品牌价值和名誉,明显是涸泽而渔的做法。而有的项目经理为了免于承担质量责任,往往就片面地强调质量,而不进行成本的控制,这就降低了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利于企业快而好的发展: 所以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把质量关,应该定期对工程项目进行质量检测,做到工程一次合格,杜绝返工现象的发生,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
2.2.4费用控制
在施工过程中,精简一些不必要的管理机构,减少不必要的支出和职工福利费支出: 对一些低值易耗品要做好记录,按计划支出。在施工中,要做好工种之间、工序之间的衔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工资费用。建筑企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单位工程的用工减少,单位时间内完成工程数量增加,这样不仅能够减少成本中的人工费,而且还相应地降低其它费用。
3.正确掌握成本管理的特性提高经济效益
正确处理建筑工程管理的三大控制要素——进度、质量、成本之间的关系,是建筑施工企业在竞争中崭露头角的重要举措。其中对成本的控制,需要一套完善的管理水平。因而需要正确认知成本管理的特性。
3.1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复杂性
建筑施工企业在成本管理上,需要正确控制“跑、冒、漏、滴”的现象,对于项目管理中的PDCA 循环是一个过程管理,它讲求的是计划、执行、检查和处理的全过程管理。随时了解项目的进展情况,也就是项目在什么时间实施了哪些工序,以及这些工序实施的同一时间的汇总。这需要有对项目工序的细化、明确的进度计划,才能对工程项目成本进行实时监控。同时必须掌控管理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建筑施工企业先掌握了较低水平的管理技能后,才有可能掌握更高一级的管理技能。因此,正确做好循环管理,才能使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复杂性做到合理、规划化。
3. 2 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对成本管理的便利性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较好地解决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过程管理。通过信息系统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实现各业务口工作的顺利交接,提高了项目部各部门的合作水平和工作效率。
4.结语
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其生存之本,只有效益提高了,企业才能得以发展壮大。然而效益的提高,是一个企业中各部门各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关系的结果,所以我们必须抓好企业中每一事项和环节,协调好每个部门。特别是要进行成本控制和项目经济评价,提高企业效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控制
Abstract: despite the economic management on construction project has been underway for many years of reform and perfect, but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need to solve. And in this paper,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China is still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in economic management,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Keywords: building engineering; Economic management; control
中图分类号:D922.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对于任何一项建筑工程来说,如果可以做好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工作,那么对于建筑企业来说就可以节省大量的资金,而节省就是变相的赚取利润,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只有有足够的资金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并长远的发展下去。
1工程经济管理控制的任务和内容
建筑工程经济与管理课程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建筑产品生产应遵循的经济规律,建筑工程技术经济分析、经济评价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建筑企业管理的科学方法和主要业务活动等。
建设工程经济管理主要内容包括:现代建筑经营与管理概论,基本建设投资和建筑技术方案经济评价,建筑工程定额与预算,建筑工程招投标及工程合同,价值工程,建筑工程全面质量管理和IS09000系列国际标准,预测和决策,建筑企业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与建设监理,房地产经济与开发经营,线性规划在管理中的应用。建筑工程经济总论、建筑产品价格、成本、利润、价值原理及应用、资金时间价值与等值计算、投资方案评价与选择、建筑企业财务成本管理及经济核算、不确定性分析与风险分析、设备更新的经济分析、项同资金筹措、项目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后评价、项目经济评价以及价值工程等。
2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许多业内人士都是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追求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实现工程造价最低,但是国内仍然存在工程项目过程造价成本管理与控制不力的状况。目前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更侧重于工程的预决算,忽略了工程造价的过程管理和控制,而工程的预决算会因工程造价的特性影响到工程过程中的实际造价。因此,要实现工程造价过程的有效管理和控制,不但要注重工程预决算,而且要更加侧重于对工程造价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
2.1工程相关人员的工程经济管理意识淡薄
对于某些工程经济管理相关人员,无形之中还是不能摆脱某些传统观念的束缚,并没有充分理解到经济管理在整个工程中的重要意义,所以造成对工程的经济管理意识淡薄。
2.2目前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在如今的社会中任何有关经济的活动,都是建立在集管理和责任于一体的完善的管理制度的前提下,才能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而对于建筑工程中的经济管理也不除外。进行经济管理的相关人员都应该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及职责所在,以便在发生意外或变故时,能够进行奖罚分明的管理制度。
2.3忽略了工程施工中的工期成本的经济问题
建筑工程中的工期成本,即在工程施工期间各个阶段、各个项目所发生的一切费用的总和,工期成本往往会被忽视,通常会盲目的对工期进行修改。无论是提前工期还是延迟工期,或是工期内的任何变故,都会导致工程施工成本的增加。
2.4对于工程施工质量重视程度较低
长期以来,通过实践证明质量和成本之间是一种统一辩证的关系,所以作为工程管理的相关人员应充分了解这种关系。与此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切实的做到,“质量与成本两者兼顾”,不要因注重工程的质量而忽略了对工程的经济管理,亦或是一味的追求低成本而忽略了工程的施工质量,如此都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
3进行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控制的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对目前我国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现状的分析,不难看出我国的建筑工程在经济管理上还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水平不高等一系列问题,并因此造成工程造价成本增高、企业经济效益减少的局面。以下本文将对建筑工程经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阐述,以便于更好的采取有效措施来对其进行控制:
工程造价的经济管理与控制一般从项目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四个时期进行抓起,并且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制定有效地措施,来实现保证工程质量的同时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1在项目决策阶段对经济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措施
项目决策阶段的造价管理是整个工程经济管理的前提,并且起着决定性性影响,因此做好工程造价过程的管理与控制必须被重视起来。作为工程造价管理人员应该做的就是,在项目决策阶段正确合理的编制项目建议书,并且对拟建工程做可行性评估报告。同时在优化方案的前提下,选择在技术上可行、有利于经济效益的建设方案,编制出高质量的投资计划,从而使其在整个工程过程造价中发挥管理和控制作用。项目的决策阶段包括项目建设规模地点的选择以及可行性评估,以下将分别对项目建设的规模地点和可行性评估进行说明:
3.1.1项目的建设规模和地点选择的经济管理。选择合理的建设规模、建设地点能够对工程造价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无论何种建设,规模的确定都十分重要,如果选择规模过大就会造成供大于求、资金回笼慢的后果;如果选择规模过小,就会导致有效资源的浪费,两种结果都会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另外对于建设地点的选择也不容忽视,地点的选择要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充分考虑人力、物力以及运输等的方便性,来减少工程造价。
3.1.2项目建设的可平性评估的经济管理。项目建设的可行性评估要根据当时的政府政策以及当地具体情况,以科学为依据、以优化方案为前提,对技术、经济以及效益进行可行性评估,从而避免因为决策的失误而影响工程整体的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可行性评估在施工过程中的指导作用,从而在项目决策阶段能够对造价经济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
3.2在设计阶段对经济管理控制的有效措施
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与控制在整个工程造价管理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设计阶段可以将建设的科学技术有效并实际的转化为生产力,使所有的工程实施都有据可依,关系到工程的质量以及工程的整体规划,是有效管理和控制工程过程造价的关键因素。设计阶段的价值关系为:V=F/C (V指价值系数,F指功能系数,C指成本系数),设计人员可以以此为依据,经过与造价相关人员共同商议,从而有效的控制盒管理设计阶段以及以后工程中的造价。
3.3在施工阶段对经济管理控制的有效措施
在施工阶段中造价是整个工程中投入最高的,同时影响施工阶段造价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施工所需材料的价格、天气的变化以及工程计划的变更,施工所需材料的价格是由市场来控制影响的、天气变化是自然现象,这些都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唯有减少工程计划的变更,按原计划进行才能达到有效控制施工阶段造价的目的。施工中人力、物力以及机械的造价管理。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物资材料以及机械的加入,那么每一笔费用的有效管理都有助于对整个工程造价过程的控制。针对于劳动力尽量减少计时工资,可以采取计件工资的方法,来激发工人兴趣;对于物资材料,可以合理计算并使用,同时进行废料的有效利用,以此来避免材料的浪费;对于机械,可以提高机械的使用效率,合理编制,如此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的管理控制在施工阶段的造价。
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制度在我国的确立,企业所面临的生存环境日益残酷,企业如果想要在这样环境下生存发展,就必须提高经济管理的水平。同时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完善与否,也影响着企业能否处理好经营生产的各个环节所出现的问题。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对外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内能降低成本,减少费用,维护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行。所以,企业只有提高了经济管理的有效性,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进而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关键词酒精;人体;交通管理;检测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12-268-02
酒精含量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血液或呼气中的酒精浓度(每100ml血液中的乙醇含量),血醇就是血液中乙醇的简称,血液中酒精含量检验鉴定简单来说就是利用仪器对血液中乙醇含量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分析。那乙醇又是什么呢?现在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乙醇的定义及其特性。乙醇,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酒精的化学名称,其分子式为CH3CH2OH,它是一种无色液体,有特殊芳香气味,具有易挥发、易燃的特性。在高温条件下(32℃),乙醇毒性提高1-2倍。急性酒精中毒者早期面色发红,呼气有酒味,多言,举止粗野,失去常态,喜怒无常,有夸大狂和盲目冒险行为。兴奋状态消逝后出现动作不协调,重度口吃,呕吐,步履蹒跚,精神错乱。严重者昏睡、昏迷,呼吸表浅,紫绀,多在10小时内呼吸衰竭死亡。
慢性中毒者出现震颤性谵妄及周围神经炎,类似铅中毒。人们经常由于各种原因免不了要饮酒,长时间的连续饮酒,或者一次性的饮酒过量,都会直接影响酒精在人体内的分解时间,对人体产生很大的负作用。那么,在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辆究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呢?第一,视觉能力变差。一般人在正常状态下视觉角度为180度,但酒后将会缩减,喝得越多,越无法看清事物;此外看不清楚车道线,对光的适应也变差了。第二,运动反射神经迟钝。饮酒后人的反应力下降10%-15%,驾驶人以为可以提脚踩刹车,其实已慢了一两秒。据测算,车速如果是60公里/小时,慢一秒钟车子就已经跑了16.67米,若是时速100公里,一秒钟车子则已蹿出27.78米,足以酿成严重交通事故了。第三,易困倦疲劳。出现驾车行驶不规律等疲劳驾驶行为,甚至进入睡眠状态。第四,心理扭曲。在酒精刺激下,会过高地估计自己,对周围人的劝告常不予理睬,往往干出一些力不从心的事。近来,我国酒后驾驶机动车辆造成了多起严重的交通事故,给受害者及其亲属都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如2009年南京一司机酒后驾车,撞死包括一名孕妇在内的5人;杭州一司机酒后驾驶,在斑马线旁撞死一名17岁的打工妹;成都孙伟铭酒后无证驾驶,造成4死1伤的特大交通事故发生。据统计,2008年我国因酒后驾驶导致18371人死亡,76230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2.5亿元,酒后驾驶已经成为影响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血液中乙醇浓度与症状、酩酊度及交通肇事的关系列表:从以上不难看出,酒精对人体的影响是很大的,从理论上来讲,一般酒精中毒量为75-80g,致死量为250-500g,致死血浓度在400-500mg/100m(l因人及其习惯不同也可有很大悬殊)。在短时间内或间隔一段时间或长时间内一个人喝等量的酒,其酒精的分解时间是不一样的。根据实际情况,酒精在血液中的含量涉及的因素很多,如:时间、人体的体重、身体机能、摄入酒精的量与浓度、温度等等。而在我们交通事故的办理过程中,其影响酒精含量的最大因素,我认为应该是抽提取时间、送检时间和检材的保存问题。为什么这样认为呢?这当然要从酒精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说起。酒精口服后80%由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其余经胃吸收,第一小时吸收60%,1.5小时血中浓度达高峰(吸收90%),2.5小时全部吸收。一般饮酒后1-1.5小时血中浓度最高;6-13小时各脏器含量最高。酒精90%在肝脏代谢,为酶系统代谢过程,乙醇在肝细胞经乙醇脱氢酶作用,氧化成乙醛,这一阶段代谢率较恒定,曾有人提出血醇每小时的下降值大多数人为10-19mg/100ml。酒精在体内除大部分代谢外,约10%以原形由尿(约3%)及呼吸(7%)排出。在吸收期血中乙醇浓度高,排泄期尿中浓度高。
生物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体液占人的体重的65%至70%,其中血液只占体重的70%左右;而药物(包括酒精)在血液中的含量与在体液中的含量大体是一样的。如体重约70kg的某人在短时间内喝下2瓶啤酒后,隔一定时间测量他的血液中酒精含量(mg/100mL),得到数据如下: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抽提取用于酒精检测血液的最佳时间应该是0.75-2小时之间,在之前或之后抽提取,其酒精含量要么未充分进入血液,要么已开始哀减,已不能反应其饮酒程度,并且要求所提取血液送检不隔夜。笔者曾对检验过的1016起血醇鉴定案例进行分析,抽提取血液时间在饮酒后0.75-2小时的不足10%,并且不隔夜送检的检材连5%都达不到。在这些案例中,曾有一起2010年发生在开远辖区的案件,据办案人叙述其在头天下午晚饭时饮酒后于19时多(估计其间间隔时间大约为1-2小时)发生碰撞一行人,周围的人都反映其为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辆,但其肇事后借故离开,直到当晚23点多钟(估计其间隔其饮酒时间大约为7小时)才到交警大队投案后才抽取的血液,送检后其血液酒精含量仅为13mg/100ml,未达酒后驾驶标准。还有的案例是饮酒后至抽提取血液时时间间隔太长,导致血液中未能检出酒精成份,南京《扬子晚报》上也曾报道过这样的一起典型酒后驾驶未检出酒精的案例:2011年7月2日凌晨,南京交管局交警三大队在凤台路和集庆门大街路口开展查处酒后驾驶整治行动。零点40分左右,一名男子见到交警后,突然弃车逃跑,并迅速跳入河中。所幸的是,交警及时赶到将该男子救起,该男子没有受伤。但是,经过酒精含量检测,该男子血液中的酒精含量竟然是0,原来他喝了一点啤酒,“酒劲”早就过去了。交警无法对其作出处罚,教育后放行。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首先,饮酒后抽提取血液的时间间隔长短是决定其酒精含量是否切合饮酒实际情况的决定性因素,即:在血液内乙醇含量达到高峰后(大约1-2小时),其饮酒的时间与饮酒后抽提取血液的时间间隔越长,其体内代谢会越多,酒精含量会越低,直至消失。因此,我们认为:交通管理工作中涉及酒精含量检测时易影响酒精浓度的主观因素中最主要的应该是饮酒时间与抽提取血液时间之间的时间间隔长短。其次,血液抽提取的过程很重要,如消毒、提取等,一般不宜采用常规的酒精消毒,否则很容易影响检测结果。提取的过程也很重要,整个过程应有专人在场监督,避免发生“张冠李戴”或“移花接木”、“偷梁换柱”的现象。最后,因酒精本身具有易挥发的特性,在抽提取血液后应密封低温(4℃)保存并及时送检,一般不应隔夜,否则容易影响酒精含量检测结果。
结合交通管理工作实际,笔者认为要将交通管理工作中酒精浓度检测结果的主观影响降到最低,交警部门应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各交警部门在抽提取血样、检材保存及送检过程中应遵守以下操作规范:1.对活体涉嫌违法行为当事人的采血,一律由当地医疗部门(包括当地医院、卫生院等医疗机构)进行,抽取血液时须有交通民警在场监督。同时,应注明抽提取时间和提取地点。2.采血时,不能采用酒精或酒精制品对皮肤进行消毒(应用碘伏或新洁尔灭等);采血前应避免被采集者故意饮用大量液体或进行剧烈活动。若被采集者在医院抢救输液后抽取血液,送检单位必须单列注明。3.原则上抽提取的检血应分装于洁净的5ml医用抗凝试管2管(即A、B瓶,抗凝剂应为枸橼酸钠或肝素),各装满容器的4/5以上并密闭保存。4.应用圆珠笔注明被抽血人姓名、事故发生时间(或查处违法行为时间)于白色医用胶布或标记签帖上(遇水不易脱色),并贴于所抽取的检血试管上。5.因一般饮酒后1-1.5小时血中浓度最高,6-13小时各脏器含量最高,因此,抽血时间理论上不应超过6小时,原则上不应超过10小时。如本来饮用量不多,抽提取间隔时间太长,其酒精含量检测就失去了一定的意义。6.因乙醇具有易挥发性,因此,所抽取的检血应密闭、低温(4℃)保存,并及时送检,严格来讲应勿超过一昼夜,因工作实际影响原则上不宜超过一周。第二,各交警部门应建立专门的检材保管制度,并指定专人负责保管,同时建立保管台帐,记录清楚检材提取时间、提取地点、在场民警、交由保管人员保管时间、从保管人员手中取出检材时间、送检人和送检时间等事项,以便查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修正案的实施已将“醉驾”这种行为上升为一种高度危险的危害公共安全的刑事犯罪,作为中华民族的新一辈,我们应该改变过去过量饮酒、不文明饮酒的陋习,将悠久的饮酒历史衍深为一种文明的饮酒文化,酒桌上文明饮酒,不劝酒、不强压酒、不强迫饮酒,酒后注意言行不乱性,酒后不驾驶机动车辆,只有这样,才更能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酒文化”的魅力和人格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曹玉民.酒后驾车人员体内酒精含量的检测.化学教育.2011(9).
关键词:网络环境;著作权集体管理;利益平衡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101(2012)01-0106-03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对网络作品的高效、快捷、低成本的使用,让广大网民欲罢不能,但由此产生的著作权管理问题显而易见。网络中本身的海量作品就要依靠许多单一的网络素材构成,面对如此巨大的作者海洋,如何取得作者的一一授权是个大问题。同时,面对越演越烈的非法上传、下载、转载等网络侵权行为,著作权人很难依靠一己之力在网络这个大环境中继续控制其作品的传播与使用。2005年3月1日施行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为此明确规定了“信息网络传播权、复制权等权利人自己难以有效行使的权利,可以由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进行集体管理”。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获得作品使用权的管理权的授权时,就会尽最大可能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即使在著作权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作品被网站法定许可使用,也可以通过该组织获得转收来的使用报酬。这不仅保护了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也照顾到作品使用者的利益,并且提高了作品传播的速度,有利于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当然,文中所指的利益平衡也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平衡,即只要利益主体间的平衡达到“配合适宜”,而不是要求他们达到利益的均等或相等。
一、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平衡
网络的大信息量就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如果任何形式的使用都要受到限制,就会损害整个社会科技创新的活力。为了确保公众对网络作品的适当接近,《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对著作权的权利进行了一定的限制。即:网络环境中著作权的合理使用和著作权使用的法定许可制度。合理使用,是指“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不必征得著作权人的同意又不必向其支付报酬,基于正当的目的而使用他人著作权作品的合法行为”。法定许可,是指根据法律的直接规定,以特定的方式使用已经发表的作品,可以不经过著作权人的许可,但应向著作权人支付使用费,并尊重著作权人的其他权利的制度。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制度保障了社会公共利益的最主要方面得以顺利实现。作为著作权制度的精髓,在著作权制度中起到了重要的杠杆作用,使得网络这个人类科技文明的成果成为社会的福祉,并为社会创新、进步扫清了法律障碍。同时,对网络著作权的限制,是权利人必须为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作出的符合网络技术特点的权利让渡。
网络作品使用者在合理使用的形式外得向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缴纳一定数额的使用费,但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却不能因此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否则便会阻碍对网络中具有创造性作品的传播与使用。为此,《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除著作权法第二十三条、第三十二条第二款、第三十九条第三款、第四十二条第二款和第四十三条规定应当支付的使用费外,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应当根据国务院著作权管理部门公告的使用费收取标准,与使用者约定收取使用费的具体数额。”但是《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一款也规定:“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可以从收取的使用费中提取一定的比例作为管理费,用于维持其正常的业务活动。”保证了集体管理组织的正常运营。虽然大多数国家的多数集体管理组织是以其管理收入作为其生存的基础,但是,无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的国家,非营利性和公益性是集体管理组织的共同点。例如,英国的音乐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PRS)的章程明确规定:该组织为公益性机构。再如德国、日本的有关法律条文中也规定:集体管理组织“不以赢利为目的”。
即便“不以赢利为目的”,但是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从庞大的使用费中抽取的管理费应该也是不小的数目,在扣除日常运营成本后还会有不少盈余,如何使用这些资金并返利于民,则是个需要探讨的问题。在此,我们是否可以效仿我国香港地区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某些方式,如,香港的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CASH)是成立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且运营状况最好的,其2004年的收益超过一亿港币。这为其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慈善服务活动提供了经济基础。当年,该组织拨款223.03万港币赞助、推广本地音乐活动,主要赞助项目包括:(1)赞助音乐会/演出,比如“音乐新文化2004”、“音乐新~代2004”、“紫荆音乐会2004”等;(2)赞助音乐比赛/奖项,比如“第十六届CASH流行曲创作大赛”、“2003/2004学校音乐创艺展”、“2004CASH全球华语歌曲最佳新进作曲A/作词人奖”、“香港校际音乐节”、“CASH原创歌曲奖”、“2004ISCM—CASH青年作曲家奖”等;(3)赞助委约作品,CASH赞助委约共19首新作品的演出;(4)赞助特别项目,比如“PRSF-CASH音乐交流活动”、“CASH音乐博览2004·北京”等;(5)赞助特别项目,如“CASH音乐博览2004·北京”、“Teen Power-Teentage”等;(6)赞助出席国际音乐会。CASH赞助作曲家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参加多项主要国际作曲家盛会,包括“国际现代音乐节”“、国际现代作曲家交流会”“、亚洲作曲家同盟音乐节”等等;(7)赞助多项CASH音乐奖学金,比如“CASH音乐奖学金”“、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作曲奖学金”、“香港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奖学金”等,共有三名学生得到资助。我国香港地区的作曲家及作词家协会的这些运作模式,值得我国大陆现有的以及今后将成立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借鉴,以便更好地履行法律为其界定的非营利性及公益性的特点。
二、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与著作权人的利益平衡
《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权利人符合章程规定加入条件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应当与其订立著作权集体管理合同,不得拒绝”。根据合同,依法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就有了法律依据。同时,著作权法规定,集体管理组织被授权后,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为权利人主张权利,并可以作为“当事人”进行涉及著作权的诉讼、仲裁活动。如果在合同期内,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不能为著作权人管理好各项权益,合同一到期,著作权人就有权不续签,另行选择其他能为其带来更好服务的管理组织。既然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与著作权人之间是合同关系,如果管理者没有很好地履行职责,著作权人也随时有权依合同追究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违约责任并与之解除合同关系。但是,《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已经与他人订立许可合同的,该合同在期限届满前继续有效;该合同有效期内,权利人有权获得相应的使用费并可以查阅有关业务材料”。本款很好地秉承了著作权法作为实现各权利主体精妙平衡的法律机制的传统,是协调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与著作权人、使用者之间利益的“平衡器”。
在保护著作权人利益的同时,《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第二十条也规定:“权利人与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订立著作权集体管理合同后,不得在合同约定期限内自己行使或者许可他人行使合同约定的由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行使的权利”。这项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著作权人的权利,有效地平衡了二者之间的利益。
【关键词】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分析;工程
1.建筑经济成本管理阐述
企业为了降低建筑施工产品就是指建筑工程项目或在建筑施工当中所产生的劳务或作业等的成本而进行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结就被称为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包括若干各组成部分,其主要包括:建筑经济成本的预想、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规划、建筑经济成本管控、建筑经济成本的计算、建筑经济成本的剖析以及建筑经济管理考察核准等等。用最小的投入换来最大的回报是成本管理的目标。建筑施工的企业往往在建筑施工中牵涉很多的施工人员、财务工作、建筑材料、施工机械,因此建筑施工涉及的范围太广,这些各个相关部门和环节之间的各种关系非常复杂,由此可见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可以看出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好与坏,就直接影响着建筑施工企业盈利的多与少,制约着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建筑施工单位一定要非常重视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的具体落实。当今,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从国外陆续传入一些先进的国际管理体制,因此我们国内的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根据本单位具体情况有选择的建立健全本企业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要把其当成工作的重中之重来对待。
2.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基本方针政策
在建筑施工企业施工项目中的各个方面都涉及到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工作,它包括从建筑施工经济成本的预测到建筑施工单位经济成本的最后考核等各个环节,所以,我们企业必须在经济成本管理中要落实全面的管理。所谓落实全面的管理就是在全过程中成本管理、在全方位上进行成本管理、在全布人员中进行成本管理。经济成本管理的可控性原则是指因经济成本所涉及的人财物众多,因此各个相关部门有权力对它们的管理对象产生的消耗加以节制和调整。同时,建筑施工企业的每个职能管理部门都要严格遵照自己的管理责任对自己管理的经济成本要进行科学严格的管控,并对管理不善带来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与赔偿,权利与责任以及利益三者相互结合才能完全的发挥成本控制的作用。同时建筑企业必须保证开源与节流相结合制度与原则。在合理地进行成本管控的同时,还要以及实际采取和引用科学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对施工之前的成本设计与控制也要管理到位,再者,企业内部也要全面的开源节流。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结余不该或者能够节省的资源与成本,避免不必要或者可能避免的损失,最终保证经济成本管理工作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3.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及作用意义
所谓的建筑产品的成本管理是相对全面、综合性的指标概念,一般的对于成本的管理要经过成本的计算、计划以及控制,包含其中的分析管理等多种方式与手段实现,其中可以发现施工单位存在的有关弊病,并依据成本管理的有关原则加以规整,最总保证施工企业的整个管理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对成本的控制与管理,可以节约有限的资源与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社会创造更大的效益。企业的管理能力逐年提升,从而使其更多的关注成本管理,减少了消耗,创造了相对更多的价值,保证利润最大化,为国家创造更丰富的积累。随着我国与国际计价模式日益衔接与统一,国家企业踊跃实施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相应地也加强了适应这种形式的成本管理。
4.施工企业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1施工企业没有形成先进的成本管理思想,现存观念过于陈旧。当下,国内大多数的施工企业只是对成本进行粗略的管理与控制,没有对其形成全面系统的研究与分析,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体系,忽略了资金投入中供应的合理与科学性,更不能从施工整个过程中去把控经济成本的管理与战略。
4.2施工企业管理不够完善。随着改革开放以及加入WTO的环境影响,国际先进科学的成本经济管理思想不断冲击和影响着我国的施工企业,我国的此类企业的缺陷与弱点日益明显与显现。主要集中在没有建立健全经济管理体系。
4.3施工企业没有真正认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在我国经济体制的大环境下,我国诸多企业在其发展历程中,把太多的精力投入到盈利上,但这种错误的意识与做法往往使企业忽略成本管理的关键性,这便会导致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由于对建筑成本管理工作没有确实到位,会导致工期的延长甚至影响整个工程的进程与速度,造成企业甚至社会资源的损失与浪费。另一个方面,诸多企业的管理人员在对建筑项目进行控制管理中,往往注重工程量的多少,对施工的质量不够关注,对项目全面的成本管理工作没有合理地分析与管控,最后,甚至导致工期的延长和工程的延误。
4.4施工企业没有合理地针对成本管理考核的机制与方法。当前,很多国内的施工企业对成本管理的责任仅仅流于形式。工程的项目经理往往职责与责任不明确,权利相对使用混乱,相应的企业的监督与管理部门根本没有建立相应的考评与奖惩制度与措施,即使存在也是实施不到位,没有对成本管理的发展与进步起到关键的主要的促进作用。
4.5施工企业缺失管理目的目标或者目标缺失合理性。大部分企业在企业发展起来以后,往往特别关注降低企业的经济投资与成本,对施工的技术以及专业水平的要求与管理往往重视不足,这就导致其对建筑经济的成本管理与控制没有形成科学合理地系统。更多的情况是,企业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成本管理与控制目标。5强化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的方式与方法
5.结语
随着建筑市场的发展完善,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发展迅猛,在各行业中独占鳌头。对经济的发展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建筑施工企业更注重科学的发展思想,抛弃了原有的资本重于一切的想法。当前,企业的快速发展成长的关键条件是由科学先进的企业经济成本管理理念决定着,合理的开展建筑经济成本管理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必要手段。因而,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在施工企业整体管理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关键作用。由此,施工企业负责人必须严格从企业的实际发展形势出发,对不同的建筑施工项目、不同的现场施工情况,科学的加强企业自身的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理念,同时能够创新或借鉴先进的分析手段对其不断的改进、完善与提高,只有这样,企业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才能更加顺利,更加辉煌,为企业、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关键词】建筑工程;企业发展;加强管理;问题与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建筑工程也得到了极大的进步。但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发展体系十分不完善,再加之建筑工程作为系统性工程,存在着涉及层面广、工作量大、关系部门多等复杂性,因此导致建筑工程市场出现市场失衡问题,缺乏科学、合理的工程管理机制,因此本文对现存问题以及相关对策进行具体探究,以求推动建筑行业健康、稳健发展。
1目前建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
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是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领域中较为突出的问题。管理机制作为企业经营、发展的基本构成,与此同时也是建筑工程正常开展、建设的基本管理依据,包括企业内部控制、项目管理、施工管理、安全管理等多重方面,因此,若是缺乏科学、健全、成体系的管理机制不仅会直接影响到管理效率,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建筑工程的建设工作。
1.2缺乏对工程管理的重视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通信技术、电力技术、能源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建筑工程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与此同时缺乏了对工程管理工作的重视,导致管理效率、成本控制、工作人员的权责意识都在逐渐下滑,管理的混乱会严重的制约了建筑工程的发展,从而影响了整个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制约企业发展。
1.3缺乏对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建筑企业要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提高市场份额,取得经济效益,就要利用自身优势去进行市场竞争。然而一味追逐经济利益的建筑企业有很大的可能会忽略对质量的重视,甚至出现压缩成本、偷工减料等现象,从而导致建筑质量不合格、最终影响到整个建筑企业的长期发展效益。
2加强建筑工程管理的有效措施
2.1建立健全建筑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
一个现代化企业拥有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既能有效保证建筑工程工作顺利完成、又能有效保障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有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推动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管理机制包括内部管理和项目管理。内部管理就要熟悉了解企业内部的人员、职能以及运营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分配人力资源,构建、完善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和机构,实行权责制、层层申报等科学的管理制度,健全内部的管理规章制度,从而有效规范企业的管理工作,使企业向规范化、制度化发展。
2.2加强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控制
建筑工程的安全控制作为建筑企业管理控制的重要部分,主要是指对建筑工程的施工情况进行动态的管理,无论是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还是施工完成后对建筑物的安全检测,都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加强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是迫在眉睫、也是长期发展中必须要坚持的事。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1)在建筑工程施工前做好相关的安全检测工作,无论是施工环境、周边环境,还是工程项目本身,都要对工程项目的安全可靠性进行相关资质的认证。(2)对工作人员做好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在场地周边安装警示牌,提醒工作人员戴安全帽等相关安全设备。(3)建立健全建筑工程的安全责任制度。安排专门的人员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这个安全责任人一般为建筑工程的项目总负责人,与此同时也作为企业的法人代表,他们做好安全检测工作,加强安全管理,做好安全教育宣讲工作,承担起整个建筑工程的主要责任。
2.3合理优化配置企业的人力资源
合理优化配置企业的人力资源是健全企业管理机制、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工作。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教育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建筑工程企业的管理人员也不断提高招收的标准,广纳复合型人才,他们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求对法律、经济知识略有涉猎,因此,企业内部可提供给工作人员多专业深造的机会,并支持与同行同业互相交流有关经验,互相合作、良性竞争。另外,建筑企业内部在完善管理机制的基础上,还要遵守“动态平衡、统筹优化”的原则,根据部门、职业需求的情况,对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调配,在优化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使他们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能够切实、有效的提高施工效率、施工质量,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还可建立奖罚兼行制、提成制等,让员工的工资及奖金与创造的工作效益挂钩,不仅能够有效的实现劳动力资源与建筑施工需求达到动态平衡,还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潜力来实现自己的价值,提高建筑质量,为企业牟福利。
2.4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来加强建筑工程管理
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都有效的促使管理手段向科学化、技术化、信息化、现代化、自动化发展,并且逐渐在建筑企业内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在进行管理工作时可以有效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高端的监测技术等来实现办公的自动化,从而提高建筑建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技术。例如,在重点建筑工程处、进出口处安装专门的监测设备,这些监测设备连接企业内部的计算机系统,不仅能代替人力去对整个工程进度和状态进行有效监测,二十四小时的监测还能有效保障建筑工程开展的安全性。在开展工作时有效运用快速的通信能高效传递信息,现场工作人员及时的将施工情况告知企业总部,总部可根据现实情况及项目规划进行及时的动态调整,根据应用系统快速的计算并传递相关的数据信息,达到高效的动态管理。另外,专门的管理建筑工程项目的控制成本的软件都能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与此同时作为一个专门的专业交流平台可分享相关工作经验,在管理人员进行项目设计、管理决策时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3结语
总而言之,建筑工程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复杂工程,关系到城市的建设、社会的和谐,它的管理的优劣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建筑行业的市场秩序。因此,建筑企业必须加强内部控制,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把握好建筑质量,提高建筑工程的管理效率,不仅要重视企业的经济效益,还要尤其注重企业的社会效益,优化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实现办公科学化、合理化,推动建筑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尚岭,徐明明.浅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管理[J].科技资讯,2011,(3):149-149.
【关键词】农业;农业经济管理;农业资助;农业研究;方向
一、农业经济的现状概论
农业自古以来就是全世界所关注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依然不会因各种新兴的经济形式而下降。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发展中国的农业经济成为了各国研究农业经济的热点问题。虽然说农业经济的研究方向已经慢慢向发展中国家转变,但是发达国家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经济时很容易忽略一个经济的现状,就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经济状况不同,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是不一样的,如果始终站在自己国家的农业经济的角度上去思考别国的经济,很容易失去实效性。每个国家的实际情况都是不一样的,要想搞好农业经济对研究对象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研究。
我国是农业大国,尽管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逐渐走出了贫穷落后的经济局面,但是地大物博的中国还必须要看清自己经济发展的劣势。农业依然是我国经济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经济部门,发展好农业经济是我国的大问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大国,我国存在着大量的农业生产者,随之而来的“三农问题”更是这些年国家十分重视的问题,我国就“三农问题”而出台了各种各样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政策,同时也在农业经济的研究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立了庞大而农业经济的研究队伍,对我国的农业问题进行多方面的研究,不断探索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这些努力也出现了巨大的成果,例如袁隆平在农业种子上的研究极大了改善了我国农业的落后的发展状况。在农业经济上的研究也逐渐引起了世界的注意,世界性的经济组织,世界的专业农业研究团队等纷纷对中国进行科技和资金上的交流以及资助,为中国研究农业经济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下文就农业经济的管理研究热点以及资助方向上具体谈谈关于中国农业经济。
二、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热点
农业经济的研究热点主要是根据国际权威性期刊和热点论文来进行数据分析后总结出来的。那么根据最新的国际性权威杂志《AgriculturalEconomics》以及年度高频搜索论文的相关数据,我们总结了近年来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
(1)农业经济的国际化、经济自由化、农业产业化以及关于农业资源保护的问题。全球经济逐渐融合,同时农业也应该朝着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前进;而经济的自由化和农业产业化则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这是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向;最重要的还是关于农业资源的问题,发展中国家的农业资源农业用地,耕地和水资源的保护等越来越受关注。
(2)粮食安全问题以及食物政策。主要的相关内容是发达国家的非经济性因素对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产业状况和经营结构的影响,同时还更加关注发展中国家对于贫困人口的食品安全供给问题。食品供给安全越来越受关注,食物政策也成为全球化的农业发展的需要各国考虑的因素。
(3)农业方面的管理工作以及农业的公共政策问题。农业经济的管理工作同样是当下研究的热点,目前来说,研究农业经济管理的主题依然是发达国家的学者,发展中国的农业经济也成了研究的新的方向,就对农业本身来说,由于农业的国域性,导致各国农业的状况各不相同,而一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是与该国的农业经济的发展政策分不开的,农业政策实际上就包含了农业的实际发展局面,农民的收入以及农业经济管理等实际问题,它是一个体系。
(4)农业的R&D的研究活动。当今时代是个信息时代,同样它更加是个科技时代,科技成果已经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落后,科技也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在农业上的科技水平十分低下,研究热点围绕着农业科技上面来自然是水到渠成,而且也是当今世界科技化发展的趋势。
三、农业经济的资助方向
上文着重分析了一下农业研究的热点问题,结合这些热点,我们也能发现农业经济管理研究面临着新的形势,特别是对于我国来说,我国农业经济缺乏市场特征,同时在新技术和新设备上的应用要不只是浅显简单地利用,要不就是局部高科技整体科技化水平低下,结合我国学者在跟踪国际研究方向的基础研究成果,以及我国学者利用本身在我国农业经济的研究素材和国情的便利条件而搜集得丰富经验和素材,笔者认为今后对我国农业的资助主要应该朝着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关注。
首先,WTO农业市场贸易自由化建设。这一点是从市场的角度去关注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虽然说是一国的发展根本,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但是它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同样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WTO带来的市场化经济对中国农业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这种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之下,研究农业贸易自由化是国际形势和我国在实践中的需要。
其次,农业政策以及模型定量研究。这一点对于我国农业研究来说是一个薄弱的环节,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基础相对较弱,在短时期内,中国的关于农业经济的一些研究成果很难跟上国际的标准。在农业模型定量研究上加大资助,能有利于我国研究成果走上国际化的发展道路。
第三,可持续性农业的研究方向。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政策要求,也是农业经济长远发展的内在需求,农业其实不只是单纯的农业,与之相关的有包括环境、生态以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内的社会各个方面,所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样也是进行与之相关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这也是世界经济的发展方向。
第四,转基因农业。此领域不仅是国际关注的热点,同时也是我国农业在农业经济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的方面,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不仅与国际同步,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有所超越。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好地证实了它对农业经济的推动作用,应该在此方面大力资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