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技术经济及管理就业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有。
2、施工员是建筑行业关键岗位,于建筑产品复杂多样,庞体价高,决定了施工中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机具等,还需要良好充分的施工准备工作,施工技术工艺,施工方法方案等,同时,根据施工对象的特点和规模,地质水文气候条件,图纸合同及机械材料供应情况,建筑施工露天作业,高空作业,地下作业等,为确保技术经济效果,避免出现事故,多快好省地完成建设施工,对施工管理技术人员提出较高的要求,众多企业招聘施工员. 施工员是建筑行业的基础岗位,其重要性毋庸质疑。
3、该岗位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可以肯定地说,在未来几十年,施工员将在工程建设中大有作为。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化学工艺学 教学改革 石油化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6-0001-02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坐落于中国南方最大的石油生产基地——广东省茂名市,为华南地区唯一一所石油化工特色院校。学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的石油化工行业,就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具备化学工程与工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良好的创新意识和较高综合工程素质的人才。毕业生能在石油炼制、石油化工、能源、环保、材料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化学工艺学作为该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是基础化学、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化工原理等课程的综合应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化工生产的基本原理、主要化工产品的生产方法、工艺流程等。在化学工艺学课程教学中,应注重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基础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一 结合石油化工特色,创建课程群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石油化工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应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良好的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工程素质,以适应石油炼制或石油化工等相关行业的人才需求。毕业生不但要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还要具有某一岗位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并能在现场进行技术操作和改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因此,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石油化工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具有基层性、实用性和技术性,这是本专业区别于其他普通高校教育的一大特色。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基础及接受能力,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可将石油炼制工程、石油化工产品分析技术、石油产品应用技术与开发、石油储运基础等课程创建一个课程群,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各课程的主要内容进行精选优化,调整化学工艺学的教学内容。可从这些主干课程中选择一些典型的石化产品,作为化学工艺学的教学案例,分析这些石化产品的生产方法、工艺流程、工艺参数、条件影响等。这种处理方式对课程群里面其他的课程教学可起到辅助和巩固的作用。
二 优化和更新化学工艺学的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把各章节内容按照了解、掌握、应用、设计等不同要求作详细的定位。例如,对于工业生产中已经不采用的生产方法,只要求学生了解某种工业过程可能有多种生产方法即可;对需掌握的内容,可以要求学生对各种生产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其适用范围、效果、操作条件、能耗等,从技术经济的角度选择生产方法。学生不仅要掌握教材介绍的几种基本化工产品的生产,而且其生产--方法要会应用,能够举一反三,要能设计出一些简单的生产工艺。例如,在讲授合成氨时,可以先引入哈伯法合成氨工艺的历史及哈伯本人的一些简介,既可以提起学生对合成氨工艺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了解一些名人的事迹。当学生有了兴趣之后,可以从不同的原料角度,引入不同的生产工艺,如以煤为原料,以天然气为原料,以重油为原料的合成氨工艺,其各自的工段均有所不同,可以在讲授完后让学生总结各不同原料合成氨工艺的异同,这样学生学完之后印象深刻,可以吃透这部分内容。
另外,在组织化学工艺学教学内容时,应着重突出石油化工特色。在第一次化学工艺学讲授过程中,让大家认识到本门课程的针对性、重要性及实用性。在第一章“绪论”部分组织讲授材料的时候,可以结合茂名炼油产业链,围绕几个关键词如石油化工、石油炼制、乙烯工业、茂名乙烯、石化工业区等展开内容学习。例如,乙烯工业是指以石油馏分为原料裂解生产乙烯为主,同时生产丙烯、丁烯、芳烃等产品的生产过程。乙烯是石油化工的基本有机原料,目前约有75%的石油化工产品由乙烯生产。乙烯主要用来生产聚乙烯、聚氯乙烯、苯乙烯等多种重要的有机化工产品,乙烯产量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工业发展水平的标志。再如,对乙烯产品结构的介绍(塑料类、合成橡胶类、液体化工类);对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集群及沿长江产业带分布的介绍等,这些内容可以让学生清晰地认识未来的就业方向、就业区域和就业前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充分认识到化学工艺学这门课程的针对性和重要性,在后面的时间里自然会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因为这些内容的学习与他们未来的就业息息相关。
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针对毕业生的就业特点,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化学工艺学这门课应该调整教学内容,注重重点内容的凝练。其重点内容应围绕乙烯工业展开。
如以茂名石化乙烯为例,学习乙烯生产原理、工艺技术、产品应用等基本知识;以茂名石化工业区为例,学习乙烯下游产业链、产品应用等基本知识。
乙烯生产原理主要包括乙烯生产过程中的化学反应规律、反应机理、热力学及动力学分析,乙烯生产的工艺参数和操作指标(如原料性质及评价、裂解温度、烃分压、停留时间、裂解深度等)及乙烯生产的工艺过程等。
三 适当引入双语教学
既然国内高考上不了好的大学,就送孩子出去读书吧,反正是条出路咯。
子女的心声
国内早呆腻了,有机会出去读书,安逸;管他们给我送哪儿呢。
简单案例描述
家长社会背景
父母为私营建材企业经营者,多年生意的忙碌,让他们无暇关注孩子的学习及心灵的成长。
家长心态特征
家长的心态不像前几个案例中对孩子那么地细致、周全,生意人的性格是现实的,粗放式的。失之桑榆,便收之东隅了。总之孩子的路给你铺好,出路也好退路也好,路是铺了,怎么走就看娃自己了。
孩子背景及性格特征
LI学生为国内高三应届生,在年级成绩中等,贪玩,不定性,高三一诊成绩不理想。对家长、朋友、周遭,不够谦逊。注意力不集中,自我为中心考虑问题。看同学都出国也有些心动,但想到要过英语关就心里发憷。
希望送子女出国动因
多年的辛苦经营无非是让孩子以后有好的发展,全家人的日子好过些。肯定要能力范围内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或者花高价在国内选择好大学,或者送出去。
专业规划
商科,只考虑商科。回国要继承家业的。学好怎么管理公司,也学好英语,将来还可以帮我们开拓国际贸易市场呢。
发展过程
关于英语能力训练
关于费用预算
笔者看点
缺乏对孩子的教育关注,让孩子被“放养”得有点野,有点皮。心生亏欠,便希望给与孩子留学的方式来弥补。
他们是朴素的中国式家长心态,万事考虑到退路。高考前特级家教也请了,希望给孩子冲刺一把;如果还没有可能冲上二本线,A方案不行,那么B,B不行还有C。没有更多的关注孩子的学习习惯、心态培养。
LI平时被“放养”惯了,突然在高三后家长关注起来,并且“被”安排高考补习,“被”安排要出国,之后是各方面的密集培训、说教,让学生很难适应。有些左耳进,右耳出。
也难怪有很多成绩好的孩子家长有误解,是否真的是成绩不好的学生“才”出国。家长没有花更多心血给孩子浇灌,塑造意志的培养。让学生自身荫发希望深造成才的渴望。
所有生意人背景的家长给孩子考虑专业的近九成考虑商科。而这些学生,大部分都没有定性,他们的心理素质、综合能力,能否将来替家族生意打拼?能力还不说,且看海外就读商科的中国学生,很多专业有半数以上国际学生、中国学生。好多甚至国内就是同学。还有,他们是否有意愿将来从事生意?这些太子帮们,是否4-5年充电就足够具备商场厮拼的能力?
家长花费不菲的价钱,为孩子在语言培训机构报读VIP课程(1小时300元RMB),一读就是三个月。
各位家长朋友,看到此段可别觉得触目惊心,这种事情,
在为家长做费用计划的时候,学生不止一次游说笔者,给家长多报些预算,让他出去的日子好过些,我算出一年接近20万人民币的花费,LI哭着闹着说,报40万嘛,不然怎么够花。
最后结果
经过数月与家长与学生的沟通分析,待学生在国内打基础训练英语能力扎实了后,为孩子设计了工业材料管理方面的专业。
笔者绝对不是第一次遇到。家里的经济条件再富裕,也是粒粒皆辛苦,父母辛苦打的江山,不是给他们挥霍的!
工业材料的专业方向,既与其家庭生意的建材背景有一定的关联性,同时,专业树立期间,明确出国留学的动机,并帮助其做好海外留学种种的心理建设,英语方面稳打基本功,这样才是有规划有准备的留学。
总结陈述:
在了解本案的故事之后,请家长再次认真思考下列问题:
是否高考不理想,才考虑留学?
是否是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才会出国?
是否有钱的家庭才能让孩子出国?
出国,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吗?
还是一个关于目的性的问题。关于留学,在为孩子做出他们人生最重要的一次选择的时候。我们的出发点在哪里?是否是为了留学而留学?留学的目的究竟是以始为终,为了一个良好的意愿,动力而努力奋斗的过程?还是以终为始,为了一个既定的结果目的而努力换取的方式?最关键的,选择留学这条路,是否是源自于孩子内心真实的动力,强烈的求学渴望?孩子是否做好充足的准备,将来面临的辛苦求学历程?现如今,市面上太多宣传攻略,尤其是笔者身临其中,每年一到6月,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活动纷至沓来,为这些高考生铺路;笔者一直对所谓的“高考失利不要怕,有留学供你选择”这种口径是很反感的。把留学作为保守的退路,作为高考结果不理想的备案,在境界上就差了一层。凡事一旦不是源于内心真实意愿而为,必定不会认真,不会尽心尽力,也不会达到好的效果,在期间过程中,学生也不享受体会不到留学的快乐。
心态建设上,我们说留学,作为退路绝对不是上上明智的选择,留学不是高考失利者的专利或慰藉。与其说孩子努力冲刺高考后不尽人意,那么考虑出国;不如换个角度来思考,如果成绩中等,高考无望冲刺理想的大学,国内的高中教育不适合孩子个性的挖掘潜能发挥,那么及早考虑出国的规划,成绩优异的学生,选择出国,是人生经历中更慎重的一种考验、抉择。
笔者观点――商科崇拜现象之我见
在出国留学的大潮中,不论本科或硕士超过一半以上都是学商。据统计数据显示,在英联邦国家接受高等教育的中国留学生中,超过40%选读商科。很多学生留学前,并没有事先想好到底什么专业适合自己。虽然近两年其他专业如艺术、法律、传播学等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申请,但是留学生扎堆商科的现象依然比较明显。很多国内学生对商业管理专业有盲目崇拜心理,一窝蜂地选择学习商科等专业。
事实上,在国外学习商科对语言、文化背景、法律和经济概念的要求往往很高,、这类专业的学习并非易事。就业前景也不乐观。由于过多中国学生学习这类专业,使这方面的师资短缺、教师压力过大,教育质量下降。很多商科毕业的学生在当地就业,试图在非母语环境下同使用母语的学生一同竞争,在商科领域里管理外国人,为外国人服务,这根本就是很难为的事情。想要出人头地出类拔萃,就难上加难。我们现在看见许多国外的校方代表、招生机构工作人员是中国人,为什么?因为他们学商科,在国外找不到工作,而国外学校只有利用他们本身熟悉中国市场的优势,利用他们的人脉资源赚钱。笔者在接待学生咨询时反反复复看到这种现象,学生满怀信心说,我要申请某某专业,我对该专业领域有研究的兴趣,可是没多久再来,就因为家长或其他环境因素影响而改弦易张。要读商科了!每次苦心的劝导,比不上世俗的压力。真的很无奈。
不知道家长或学生是否跳出自身的立场想过这样的问题?究其原因,不外乎下列几点:
1 数理化不佳,学文科怕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只有学商科。
2 家里做生意,所以自然希望孩子将来接手自己家庭事业。
3 希望进入投行、金融,收入丰硕,因为羡慕而选择,其实根本对这些行业了解很 少,只是自身感觉良好。
4 原大学学的其它专业,学习成绩不好,别的也不清楚或者也不行,在无奈的情况下选择商科。
真正理性的申请者经过主、客观的分析,觉得自己适合学商的,可以说凤毛麟角。这种趋势是非常不正常及危险的。对读本科的同学而言,有两年的时间可以确定自己所喜好的专业,对申硕以上的人来说,再转学业或盲目的选“商科”无疑是飞蛾扑火。现在我们很多的家长或同学在选专业这方面是非常粗糙、随意及盲从的,如果在出国前不想清楚,不做好功课,后果肯定是不堪设想的!请记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专业选择之多元化参考信息:
2009年年11月23日召开的首都科技界大会上,总理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对七大产业未来科技新兴行业做出具体解释。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新医药、生物育种、节能环保、电动汽车――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我国新一轮刺激经济的方案。
套用一句大俗话: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机会,而缺少发现机会的眼光!
下面这些领域所涉及的专业,在留学主流国家英美加澳欧亚等国,都有很多学校开设,供各位学生仔细斟酌参考。希望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结合社会的实际发展需要,找到最佳平衡点,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中,占据主动――你的未来自己做主!
新能源
新能源发展将突出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包括水电、核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沼气发电,以及地热利用、煤的洁净利用等。《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正在制定。
新材料
新材料对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强国至关重要。目前,“中国制造”总体水平处在国际产业链低端。所以,中国提出下一步要加快: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技术和材料等领域的科技攻关。
信息产业
全球互联网正在向下一代升级,方兴未艾。其中,美国提出的“智慧地球”,简单说来就是物联网与互联网的结合。我国已启动传感网方面的研究。信息网络产业将是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新医药
把生命科学前沿、高新技术手段与传统医学优势结合起来,研发适应多发性疾病和新发传染病防治要求的创新药物,突破应用面广、需求量大的基本医疗器械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以创新药物研发和先进医疗设备制造为龙头的医药研发产业链。
生物育种
21世纪是生命科学大发展的世纪,生物科技发展将显著提高农业和人口健康水平。中国要自己解决13亿人的吃饭问题,根本要靠科技。但转基因技术在粮食和食品领域的推广一直受到舆论抵制。
节能环保
目前全球的节能环保技术主要掌握在日美等发达国家手中,如何实现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转让,已经成为全球气候谈判博弈的焦点和新的国家间贸易谈判的焦点。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问题原因
【分类号】G718.5
一、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通常有两个主要依据:一是学科分类;二是职业分类。就高等职业教育而言,社会职业岗位状况决定了其专业设置,故高职专业应区别于通常意义上的“学科专业”,更接近于“岗位专业”。高职专业的知识并非强调专业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而是由与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相关联的有关知识所构成,强调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的针对性和应用性。随着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职业岗位的内涵和外延都产生了急剧的变化。因而,当前高职有拓展专业宽度的趋势。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是在专业设置方面,面向市场,服务市场,基本摆脱了以往普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原则的羁绊,形成了较为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特色。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识到了专业设置在高职院校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作用。专业设置越来越贴近社会需要和个体需求,结构日趋合理,较好地反映了技能岗位需求、高校扩招和教育对象择业观念的变化。但是专业设置从总体上来说还没有形成令人满意的特色,如职业技能培训与学术性之间界限模糊,在专业设置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如专业设置价值取向的功利主义色彩严重,过分追求“服务地方”和“创建自身特色”,把“职业导向”作为办学目标,专业数量增多了,专业面变窄了,忽视了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专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不够,新专业的设置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和市场调研,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专业设置、建设和管理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优质教育资源缺乏,专业软硬件(如师资、实验实训设施、课程体系、教材等)建设滞后,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不大,教育质量不高;部分专业的设置缺乏稳定性,短期行为明显,对社会潜在的人才需求缺乏应有的调查研究,市场需求面狭窄;对传统优势专业和老专业不能及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需要进行改造和调整等等。而这些问题的根源集中反映在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还没有把主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一要务,更没有切实有效地体现区域社会的需求,因此急需构建与区域社会相适应、与产业发展相衔接的服务型高等职业教育体系。
二、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
专业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专业结构不合理。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受到方方面面的影响和制约,但最主要的是受经济结构变化的制约。可以说,经济结构直接决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与改革的方向。有些地方性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三类专业的数量明显高于一、二类专业,一类专业的数量偏少,而且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领域。究其原因,第三产业投入少,见效快,调整也比较容易,生源较好。由于办学成本低,所以这类专业普遍设置较多。而有些支柱性产业的专业,如化工类、材料类、能源类等,由于办学成本较高,即使市场需求大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开设。有些地方高职院校的专业基本上是文科类专业独领,少量工科类专业只是充当绿叶陪衬的局面。因此相对单一的专业设置,一方面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学生未来的就业风险和高职院校的发展风险。
另外,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方面还存在专业设置超前力度不足、专业设置重复性较高等Y构性问题。
2.对专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专业设置过于随意
有些学校对专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不够完善,专业设置短期行为明显,只求一时的适应,急功近利。在专业设置过程中,主观化倾向严重,在未对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就业前景等问题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的情况下,仅凭感性认识判断哪个专业的市场前景好、哪个专业走俏,就盲目地设置该专业,缺乏广泛的调查和严密科学的论证过程,因而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缺乏科学性。
(1)追求“大而全”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将需要各种各样的专门人才。如果哪些专业“热门”,就设置哪些专业,这势必会形成所有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无所不包的局面。例如,某职业技术学院在成立之初设置有6个专业,仅仅3年的发展时间,该学校就增加到26个专业及方向,形成了“大而全”的专业设置。人们不禁怀疑:学校的师资以及教学软硬件设施是否能满足学校规模快速扩张的需要?一个学校是不可能全面发展的,尤其是在短时间内达到全能型的学校。
(2)专业设置规模过大,专业内涵建设相对滞后
各高职院校纷纷抢抓机遇,根据社会发展和院校建设需要,逐年申报增加新专业,使专业设置数量不断攀升,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规模的扩大,带来了专业课教师严重不足、实验实训建设压力加大、特色专业和精品专业建设投入不足等问题,使专业内涵建设跟不上专业规模扩张的步伐,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有些院校不能及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对老专业进行改造和调整。很多院校办学经验表明,专业不仅要推陈出新,而且要对原有专业进行发掘改造,拓展内涵,力求使老专业重新焕发青春。
一些院校把专业设置仅仅理解为设置新的专业或更换专业名称,没有深刻理解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改革的内涵,缺乏专业的创新意识。专业创新的本质就是建立新的课程体系。不少院校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改革中,不能根据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确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没有把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与教学计划相融合并落实在具体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之中。产学研相结合是专业进行自主更新的有效途径之一,一些院校虽然对产学研相结合有一定的理解,但还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运行机制,影响了专业的内涵建设。
(3)专业变化频繁,缺乏骨干、特色专业
有的院校开办新专业数量增长过快,专业变化频繁。一个新专业还没有毕业生,便撤掉停招,又更换新专业,缺少长远专业、品牌专业的建设。缺乏专业设置和建设相对的稳定性,缺乏相对稳定的特色专业、骨干专业。有的院校专业设置门类齐全,专业的设置和管理与行业、企业和职业界的联系不够紧密,带有粗放性。专业设置没有明显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缺乏时代特色。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与时代息息相关,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职业教育要求,市场经济时代赋予高等职业教育新的内涵,就是为社会培养具有高新科学技术和技能的产业大军,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是缺乏明显的地方特色。高职院校应该是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因而必须了解地方的经济、文化、历史。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职院校就设置什么专业。脱离各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不仅难以培养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人才,而且由于缺乏地方特色而难以凸显专业与学校特色,从而影响高职院校的长期发展;
三是缺乏高职院校本身的特色。没有结合各高职院校本身的历史传统、现实条件和未来发展。
3.不考虑人才市场需求,缺乏针对性
有的院校在新专业设置过程中,对社会潜在的人才需求缺乏应有的、充分的市场调查研究,而是仅仅根据现有师资来考虑“安置”教师,“充分利用”现有师资,所设置的专业人才市场需求面狭窄,社会需求不迫切,缺乏吸引力,导致囤积毕业生,专业越办越窄,成为“昙花专业”。有的院校什么“热门”就上什么,不考虑该专业的自身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是否具备,不论证当地人才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是否需要,缺乏针对性。
新专业设置缺乏市场调查和科学分析论证,争相创办所谓热门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致使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高职专业设置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重专业申报、轻专业建设;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眼前效益、轻长远效益;重社会需求、轻自身条件”的现象,专业设置研究和建设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
专业划分过细、覆盖面狭窄,与市场经济结构的多样性、综合性和效益性不相适应,没有充分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特点与个性、综合技术能力的提高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制约了学生潜能的发挥以及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专业发展不平衡,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矛盾凸显。受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和院校办学经济效益的双重影响,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普遍追捧制造、电子信息、财经、土建等领域的热门专业,导致热门专业重复布点率偏高,毕业生数量激增,供过于求的矛盾开始显现。
4.中高职衔接不够
当前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与教材体系、教学与考试评价等方面仍然存在脱节、断层或重复现象,职业教育整体吸引力不强,与加强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任务,这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实现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迫切需要更新观念、明确定位、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衔接与沟通的人才成长“立交桥”,是深化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形成学习化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尽管这一改革主张已提出多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在专业设置方面表现为中高职衔接不够。一些中职设有的专业在高职却没有,导致某些专业的学生不能升人对口专业继续深造。
5.缺乏企业参与
缺乏企业参与,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尽管在高职院校实践环节中,都强调“实训”,注重实训基地的建设,在设置专业时,都注重行业、企业的参与,而实际上在校企合作方面,学校的积极性比较高,而企业的态度并不积极。因为学校知道,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直接掌握人力资源的需求情况,以调整专业设置,使之与社会需求动态适应。此外,学校还可以依靠企业帮助决定实习场地、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安置毕业生就业等等,而企业没有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近期看不到给自己带来的效益,同时我国在校企合作方面还没有法律法规来约束,因此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主动性不高,参与力度不大。
三、专业设置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
专业设置中存在上述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概括为学校外部和学校内部两方面的因素。
1.从学校外部因素看
(1)由于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约束,在专业设置上的确存在一定的困难,一方面,一些投入较大的专业受到经费和条件的限制而难以开设;另一方面,就业市场的不景气以及社会对人才的片面追求,又给学校的专业设置带来了压力。此外,学生和家长一味追求社会热门专业也使得学校有的时候显得无能为力。
(2)宏观调控力度不大。目前,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拥有很大的自,教育行政部门只需备案。教育行政部门对专业设置没有整体规划,缺乏宏观管理,高校在不具备相应条件的情况下随意设置专业,是导致专业重复设置、内涵不明确、招生规模小、效益不高、教育资源严重浪费的主要根源。
(3)过分倚重市场导向。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这是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前提,但部分高职院校办学市场意识过浓,专业设置完全围绕市场这个指挥棒转动,必将导致办学方向的偏移。教育行政部门甚至把学校是否能紧跟市场需求作为评判高职院校办学好坏的唯一标准。市场的快速发展及不可测性必然导致专业设置决策行为具有相当程度的短视性。
2.从学校内部因素看
(1)目前高职院校大部分是从原来的中等职业学校升级而来,其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沿袭性和连性,还有一些学校隶属于普通高校当中,专业设置深受所在大学的影响。部分学校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更多时候是跟随或盲从而不是创造。此外,眼前利益的驱动及学校教学条件等硬件设施也是制约专业设置的重要原因。
(2)办学经费筹措不足。大多数高职院校均是地方政府主管,由于受地方财政因素的制约,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大。经费不足造成各高职院校没有能力改善教学基本条件,没有能力申报那些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购买设备的专业。相反瞄准了那些不需要过多投入的“轻装备”专业。这就导致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趋于第三产业,而回避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
(3)办学理念严重滞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只有十多年的时间。大多数院校没有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经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认识不清,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理论研究还很薄弱,其中规律还没有掌握,办学理念上的滞后必将导致行为上的偏差。
参考文献
[1]蔺建英地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的几点思考学园 2014-02-05
[2]刘艳艳浅论新形势下高职如何加强专业建设的改革创新科技创业月刊 2013-07-10
[3]丁谦; 孙金洲; 孙建; 敬震海论地方院校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的软实力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0-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