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短篇童话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本文从分析西方童话《考罗琳》(中译名《鬼妈妈》)和东方童话《千与千寻》之间的相似点出发,证实了英国学者和作家托尔金的一些童话文学理论,并从这个角度管窥了东西方童话主题的一些相似性。
关键词:童话 《鬼妈妈》 《千与千寻》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童话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吸收了神话的思维特点和小说的叙事特点,兼具了神话想象的奇思妙想、天马行空,以及小说艺术中的叙述故事的各种技巧。童话并不是只为儿童而创作,更是为成年人所接受。东西方的童话,虽然有着不同的渊源和发展轨迹,但是发展到今天,在某些童话作品中,还是能发见东西方童话的异曲同工之妙的。
1938年,《指环王》(《The Lord of the Rings》)的作者,英国学者、作家J・托尔金(J.R.R.Tolkien)应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的邀请,作了一个“安德鲁・朗”讲座,题目是《论童话故事》(《On Fairy-stories》)。这篇文章于1947年发表在《写给查尔斯・威廉的文章》(《Essays Presented to Charles Williams》)中,后来又与短篇小说《尼格的树叶》(《Leaf by Niggle》)一起收入他的文集《树与叶》(《Tree and Leaf》)中。1966年,巴兰泰恩出版社(Ballantine)出版了《托尔金文集选读》(《The Tolkien Reader》),把《树与叶》收入其中。《论童话故事》这篇长文成为重要的童话文学专论,阐述了当代西方儿童文学理论中有很大影响的童话文学观。在这篇长文中,托尔金阐述了童话故事以独特的方式提供的四种要素:幻想、恢复、逃避、慰藉,以及人类的最基本愿望的满足。由此可以看出,童话故事并不只是写给儿童的,更多的也是写给成年人的。甚至,那些经典童话故事可以穿越时间,跨越国度、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界线,为全人类所欣赏,给全人类带来启迪。进入21世纪以来,东西方的童话文学市场甚是繁荣。日本童话《千与千寻》(2001)和美国童话《鬼妈妈》(中译名)(2003)虽创作于不同的年代,分别来自于东、西方文化,但在表现人类及人类社会的特点方面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二 关于《鬼妈妈》及其作者尼尔・盖曼
《鬼妈妈》的作者尼尔・盖曼(Neil Gaiman)是一位移民美国的英国作家。他于1960年出生在英国汉普郡,可以称得上是一位当代奇才,其创作领域横跨了幻想小说、科幻小说、恐怖小说、儿童小说、漫画以及歌词。他的作品不仅部部畅销,更是获奖无数。他被《文学传记词典》列为当今世界的十大后现代作家。恐怖小说大师作家斯蒂芬・金称赞他是一个“装满了故事的宝库”。他的小说《星尘》(《Stardust》)获“创神奖”,《美国众神》(《American Gods》)更是获得过星云奖、雨果奖等多项荣誉。他于2002年出版的中篇童话小说《考罗琳》(《Coraline》,中文译名《鬼妈妈》)获得了2003年度的雨果奖以及布拉姆・斯托克奖,这部小说被誉为恐怖版的《爱丽斯梦游仙境》。该部作品于2009年继《星尘》和《美国众神》等作品之后被搬上了银幕。电影以动画形式出现,表现了一个叫考罗琳的小女孩,在她家搬进新居之后,偶然一次机会,她打开了一扇紧锁的门,这扇门通往另一个世界――一个鬼魅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她有另外一个“妈妈”,这个亲切的“妈妈”有一双黑纽扣眼睛,她要把考罗琳永远地留下来。为此,“另一个妈妈”用尽各种手段,如仿造了考罗琳的真实世界,甚至还把考罗琳真正的爸爸妈妈抓走。为了拯救自己的爸爸妈妈,为了拯救自己,也为了拯救以前已经被鬼妈妈夺走灵魂的孩子们,考罗琳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最终打败了鬼妈妈,并和自己真正的爸爸妈妈回到了真实的世界中。
三 关于《千与千寻》及其作者宫崎峻
宫崎峻(Miyazaki Hayao)是日本著名动画片导演,在全球动画界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迪斯尼称其为“动画界的黑泽明”。宫崎峻创作的动画片很多,其中包括《风之谷》、《龙猫》等,更是获奖无数。2001年,他的《千与千寻》上映,创下了超过300亿日元的票房,成为日本历史上的票房怪物。该剧还获得了奥斯卡、威尼斯、柏林等电影奖项。该童话讲述了一个名叫千寻的小女孩,在和爸爸妈妈去郊外新家的林中小路时,爸爸将车意外地开到了一个古老的城楼前,城楼下面有长长的隧道。好奇的父母带着她走了进去,结果隧道的那边是另外一个世界,父亲却误以为这是以前盖的仿古游乐城。父母看到空无一人的小镇上,屋里摆满了诱人的食物,便大吃起来。但过一会儿,当千寻再看父母时,发现他们已经变成了猪。原来,那是神灵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千寻为了救父母,经历了很多的挫折和冒险,表现出善良、纯洁、聪明和勤奋,最后她终于和父母一起回到了现实的世界。
四 《鬼妈妈》和《千与千寻》的相似点
1 成年人与儿童的形象特征
这两部童话都是表现成年人受到诱惑而堕落或迷失,而由抵制住诱惑的儿童来救赎其成年的父母。在《千与千寻》中,千寻的父母因贪吃供鬼神之物而变成了猪,但千寻却从始至终忍住不吃鬼神世界的东西,而一直保持着人的样子。《鬼妈妈》中的考罗琳的父母也被鬼妈妈欺骗而被装进了玻璃球里,而考罗琳任凭鬼妈妈用美食、玩具、温暖的关爱等等引诱,也一直没有上当。
在这两部童话中,千寻和考罗琳都是在另一个世界中凭借自己的勇气、智慧、善良而最终拯救了自己,也拯救了自己的父母,并和自己的爸爸妈妈重新回到了真实的世界中。两部童话都表现了成年人禁不起诱惑,表现了成年人入世太深,失去了天真,太过于物质,而这些恰恰都是我们这个现实世界的真实反映。相比之下,儿童似乎是这个世界的希望,濒于堕落的成人世界需要由孩子来拯救,来自东西方的这两部电影在这点上达成了共识。
2 两个世界
托尔金认为文学创作中存在着两种世界,即“第一世界”与“第二世界”。童话故事是一个独特的第二世界,是让心灵光顾的奇妙世界。童话故事作为幻想创造的第二世界,要有怪异和神奇的因素,要把平凡的事情和神奇的事情结合起来,把虚构的故事和真实的故事结合起来,要使故事里发生的事情具有可信性,读者可以在故事中发现相似的生活经历。
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朱光潜在《朱光潜谈美》一书中曾经指出,艺术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另造了一个理想世界来安慰情感。现实世界是有限制的,限制了人的某些自由,而“人不安于此,于是有种种苦闷厌倦。要消遣这种苦闷厌倦,人于是自架空中楼阁。苦闷起于人生对于‘有限’的不满,幻想就是人生对于‘无限’的寻求……文艺就是幻想的结果。它的功用在于帮助人摆脱实在的世界的缰锁,跳出到可能的世界中去避风息凉”。
托尔金和朱光潜这两位来自西方和东方的大师,不约而同地阐述了一个相似的理论,那就是人类渴望在虚幻的一个世界中寻找慰藉,而童话就能够给人们提供这种满足。
在《千与千寻》和《鬼妈妈》这两部童话中,都各自出现了两个世界:一个是作为故事出发点的现实世界,一个是虚幻的世界。在《千与千寻》中,千寻是在现实世界――虚幻世界――现实世界的一个回归的过程;《鬼妈妈》中的考罗琳是在现实世界与虚幻世界之间的游走。在《千与千寻》的现实世界中,千寻的爸爸妈妈只考虑自己的需要,搬到了自己心仪的新居,却全然忽略了千寻对原来熟悉环境的眷恋;而虚幻世界中,汤婆婆的魔法、无脸男的单纯和物质、白龙的友情等等,都或多或少地体现着人们的一些渴望。在《鬼妈妈》的现实世界中,考罗琳的父母代表的成年人已经迷失在没有神秘感、没有敬畏、没有生活情趣,乃至亲情淡漠的世界中;而在虚幻的世界中,有美味佳肴、新奇的玩具、漂亮的衣服、父母的温柔笑脸这些对人类需求的满足。两部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了现实世界是无趣的,而虚幻世界是鬼魅、诡异、多变的,是充满诱惑的,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人类内心的种种欲望。
由此看来,人类是渴望某些虚幻之美的。在存在着太多的功利、压抑、残酷竞争的现实世界里,人们渴望超越现实的平庸,渴望在虚幻的世界中获得心灵的解脱和慰藉。
然而,虚幻世界再光怪陆离,再充满诱惑,终究不是人类久留之地。人类必须从那个世界逃离挣脱出来,因为那个世界最终会让我们迷失,会让我们失去自我,是危险的境地。两部童话都透过虚幻的世界反映出人类的欲望与贪婪,这些贪欲其实是一个美丽的陷阱,如果任凭其发展下去的话,最终会走向自我毁灭。
3 关于名字
在《千与千寻》中,千寻在虚幻的世界中被命令改用“千”这个名字,白龙告诫千寻,一定不能忘记自己的名字叫“千寻”,这样才能回到自己的真实世界;而当千寻帮助白龙想起了自己的真实姓名时,白龙才变回到真正的自己,并且能回到自己的世界。
在《鬼妈妈》中,考罗琳不止一次地校正被别人叫错的她的名字。而且,《鬼妈妈》里的被困灵魂也忘记了自己的名字(当然还有一个突出的表征――纽扣做的眼睛)……。
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两部童话,都提到了在虚幻世界中要记住自己的名字,才不会迷失在那个世界里,成为那里的俘虏。其实,虚幻世界里的自己的名字象征着自己童真的本性,象征着自己的人性。借用禅宗的术语即“本来面目”。两部童话都向我们表现了:在充满诱惑和贪欲的世界里,我们不该失去的,是自己本有的那份童真。人性在,心就能不被诱惑所牵引,也就不会迷失自己。
五 结语
美国的《鬼妈妈》、日本的《千与千寻》,两部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年代的童话,却为全世界的成年人所喜爱。法国史学家兼批评家丹纳(H.A.Taine)曾经在他的论著《艺术哲学》(《Philosophy of the Art》)中指出:
“倘若浏览一下伟大的文学作品,就会发见它们都表现一个深刻而经久的特征,特征越经久越深刻,作品占的地位越高……那种作品用生动的形象表现一个民族的原始的本能与才具,或者普遍的人性中的某个片段和一些单纯的心理作用……许多完美的作品还表现几乎为人类各个集团所共有的感情与典型。”
西方的《鬼妈妈》和东方的《千与千寻》异曲同工地表现了人性的某些特征,因此能够成为经典童话,甚至可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的文学作品。因为这两部童话中都体现了人类的幻想,体现了人类对现实的逃避,成年人可以从中获得共鸣。而在童话中,人类在现实中的某些失落也能够得到些许的慰藉。两部童话分别被拍成了童话电影,除了故事情节以外,还通过色彩、画面、音乐等元素,让观众在欣赏美的同时,体会到深刻的人生哲理。在某种程度上讲,这些童话在观众心里于瞬间成为了永恒,而那些内涵镌刻在观众心中,成为了跨越东西方文化的人类的共同的审美对象。
参考文献:
[1] Gaiman,Neil.Coraline[M].New York:HarperCollins,2002.
[2] Tolkien,J.R.R.The Tolkien Reader[M].New York:Ballantine,1966.
[3] [法]丹纳:《艺术哲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
[4] 李芸:《用音乐解读〈千与千寻〉的世界》,《电影评介》,2008年第5期。
[5] 刘文杰:《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童话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6] 舒伟:《走进托尔金的“奇境”世界――从〈论童话故事〉解读托尔金的童话诗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7] 吴娜:《劳动与爱的寓言――日本动画的巅峰之作〈千与千寻〉分析》,《世界电影》,2009年第6期。
[8] [美] 尼尔・盖曼,杨玲玲译:《鬼妈妈》,少年儿童出版社,2005年版。
论文摘要: 普希金的童话诗在其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童话诗具有鲜明的童话特色,可以概括为:爱憎情感饱满而强烈,幻想世界丰富而优美,故事情节离奇而曲折。同时,在鲜明的童话色彩之中又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性,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本文正是从以上方面对普希金的童话诗进行了分析。
一、引言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俄国著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1](P321)。他的生命虽然只有短短的38年,然而他在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创作领域却给俄罗斯文学提供了典范,“他的作品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有‘俄罗斯文学之父’之称”[1](P321)。
在普希金的文学创作中,诗歌数量最大,影响也最大。其诗歌作品中,固然以抒情诗居多,然而他将民间传说、童话、童谣和抒情诗有机结合起来而创作的童话诗,同样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除1820年完成的轰动俄罗斯诗坛的《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外,此后的10年间,普希金又给人类留下了5部完整而珍贵的童话诗,即《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1830年)、《勇士和天鹅公主的故事》(1831年)、《渔夫和金鱼的故事》(1833年)、《死公主和七勇士的故事》(1833年)、《金鸡的故事》(1834年)(本文所引用的诗题和诗句均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6月第四版《普希金童话》为蓝本,改写者,雨心)。
下面本文对普希金童话诗鲜明的童话色彩予以浅析。
二、鲜明的童话特色
童话诗,就其内容而言,首先应该是童话。因而它要求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童话的特点,即通过既完整而又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生动鲜明的形象来反映生活,透露出生活的哲理,以达到对儿童施行教育的目的。在表现手法上,则富于幻想、夸张色彩,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描写,生动浅显,通俗易懂,趣味性强[2](P242)。
从童话角度讲,普希金的童话诗具有以下三方面鲜明的特色。
1.爱憎情感饱满而强烈
童话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儿童,而儿童对人和事的认识、理解往往只凭自己最直观的感觉,是表面的、肤浅的、感性的,不可能是理性的。他们阅读童话后的第一反应首先是某某是“好人”,某某是“坏蛋”。这是由他们那个年龄的喜好、知识、阅历等因素决定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因此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必须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充满盎然的儿童情趣,传达儿童或美好的情感,或有趣的情致,或善良的愿望,或强烈的憎恶,从而激起他们心灵的共鸣。惟其这样,才能使儿童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对其进行思想和知识的教育。“对恶憎,对善爱,是《普希金童话诗》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3]。通过阅读,我们知道,诗人的每一首童话诗中,都塑造有儿童心目中所谓的“好人”和“坏人”。对前者,诗的字里行间总是透出热情的溢美之辞;而对后者,则充满了强烈的憎恶之情。正是由于普希金强烈分明的爱憎,其童话诗作总是“好人”赢得了胜利,而“坏人”则以失败或死亡而告终。如《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中的巴尔达与神父,《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的金鱼与老太婆等。不难想象,当小读者读到巴尔达在贪婪吝啬的神父脑门上弹了三下而使“老家伙变成了大傻瓜”时;读到贪得无厌、凶狠狂妄的老太婆“眼前还是原来那座小茅屋”,“面前还是那只破木盆”时;读到“突然她认出,这是鲁斯兰!于是美人投入了公爵的怀抱……”时,他们是怎样的兴高采烈,拍手叫好。小读者们便在潜移默化之中被灌输了何为善何为恶,以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是非观。
2.幻想世界丰富而优美
儿童最富于幻想,这是由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决定的,因而童话必须富于幻想色彩。古今中外的童话作品,往往都是借动物、植物或仙幻世界的构思来反映人类社会,让小读者从那些奇异的童话世界里看到人和人的生活,受到启发,受到教育。[2](P242)普希金的童话诗中所描写的幻想世界尤其丰富而优美。在《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中,当神父听从了他老婆的诡计,让勤劳、善良的巴尔达去找小鬼讨债时,连巴尔达本人也“心里不由得犯了难”。此时,小读者们肯定也会替他捏一把汗。然而巴尔达并没有退缩,他“坐到大海边,一面搓着草绳一面思量”,只见“他把绳子的一头抛进大海,然后握住它使劲地搅动,于是一个老魔鬼从海里钻出来”。这一幻想,完全符合小读者的心里所想:他们多么希望此时有人帮“好人”巴尔达一把呀。之后,又连续几个回合,叙写了巴尔达和魔鬼们斗智斗勇:先是“老魔鬼哭丧着脸苦苦求情”,继而“差来的鬼怪钻出水面”,要和巴尔达“绕着大海跑一圈,看谁的腿长跑得快”。失败后,“老魔鬼又一次伤透了脑筋,这时巴尔达却又在大声鼓噪,使得整个大海东摇西晃,掀起了滚滚巨浪洪涛”。此时,“小鬼忽又钻出水面”,提出“任你随便选一个目标,谁把棍子仍得最远,谁就把全部年金拿走”。这一回,还未正式比赛,小鬼们就被巴尔达要把棍子扔到乌云上面的话给吓回去了。而巴尔达仍是穷追不舍,又“用绳子搅得魔鬼不得安宁”。他们终于求饶了,巴尔达却不答应了,提出比一比看谁能把那匹马高高举起。当然,还是巴尔达凭智慧赢得了胜利。就这样,来来往往数个回合,最终“魔鬼们围成一圈,只得凑足了满满一袋钱,还替巴尔达把袋子扛上肩”。这里的幻想描写,不仅使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而且让小读者们看到了“好人”遇到困难时总是有人帮,最终必定胜利的事实。再如,在《勇士和天鹅公主的故事》中,诗人这样写道:“海上有一个小岛,岛上有一座城堡,城中有宫殿和教堂,还有花园和楼房,有棵云杉长在花园中央。树下的水晶房间,一只温驯的松鼠住在里边,那小东西实在讨人喜欢。……这座岛上人人富裕,没有贫困没有哀伤。人民安居乐业,礼貌相让。”显然,这是诗人对美好理想和愿望的追求而产生的丰富想象,而让一个无比美好的世外桃源展现在小读者眼前。在表现形式上,诗人则采取了重叠反复的手法,把这一美好的岛国多次展现在小读者面前,就更加强烈地激励了小读者对这种理想王国和美好生活的渴求。这样,诗人就在小读者幼小的心灵里建造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国度,并使之不懈地去追求。
3.故事情节离奇而曲折
众所周知,儿童不仅富于幻想,而且好奇心也很强。因此,童话既要有幻想,又要有极强的故事性,尤其是那些离奇而又曲折的故事情节,以紧紧抓住小读者的阅读心理,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普希金的童话诗作,既有短篇的,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又有长篇巨作,如《鲁斯兰和柳德米拉》。无论是短篇抑或长篇巨作,其故事情节均离奇而曲折。上述提到的巴尔达和海里的魔鬼斗智斗勇的情节,既是幻想,情节又很离奇曲折,这是短篇。至于场面宏大的《鲁斯兰和柳德米拉》,故事情节更是跌宕起伏,大起大落,极富变化,离奇而曲折的程度令人叫绝。这里,我们不妨以其耳熟能详的短篇《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为例,来阐释这一观点。“从前有个老头儿带着他的老婆,住在那蓝色的大海边”。这是典型的童话故事的开头,平实而又自然。但是,当老头有一次下海撒网,网到一条金鱼又放归大海后,离奇曲折的故事便开始了。那情节轨迹是这样的:老头回家告知老太婆金鱼的事,她一听就骂,让老头向金鱼要一只洗衣盆——老头再次来到大海边,向金鱼提出请求——得到新洗衣盆后,老太婆骂得更凶,提出要一座木屋——老头第三次来到大海边,再次向金鱼提出请求——有了新木屋后,老太婆还是破口大骂,提出她要成为世袭的贵妇人,住进豪华的高楼大厦——老头第四次来到大海边,又一次向金鱼提出请求——住进金碧辉煌的高楼,成为贵妇人两个星期后,老太婆又提出要做至高无上的女王——老头迫于无奈,第五次来到大海边,再一次向金鱼提出请求——成为女王两个星期后,老太婆又提出要金鱼亲自为她服务——老头第六次来到大海边,又再次向小金鱼提出请求——老头回到家后,一切又恢复到原样。诗人通过这些曲曲折折的一个又一个离奇的情节,加之拟人化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笔锋直指当时的沙皇统治——当人民要求改善生活时,他都可以满足,但当人民要求拥有权力时,他非便不给,还将已经给予的统统收回,将人民重新打入地狱。因此,俄国人民不能指望沙皇让他们做国家的主人。小读者结合普希金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会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
三、结语
普希金是伟大的,普希金的童话诗作品是伟大的。从写作方法讲,它不仅具有鲜明的童话色彩,而且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发人深思,读后令人回味无穷。所以引导青少年阅读普希金的童话诗,不仅可以使他们从中获得美的享受,而且可以对他们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和崇高的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朱锡强,陈传金,张粉梅,袁昌尧,张忠民编写.外国历史大事纪年[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3,第一版.
课题:古代英雄的石像
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角色朗读童话。
难点:了解铺垫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创新情境,导入新课。
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俗话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请两位同学即兴讲两则骄傲失败的事例。以此导入新课)今天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看看它是如果讲这一道理的。
二、简单介绍作家作品。
叶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名绍钧,江苏苏州人。“五四”前夕开始写作,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叶圣陶的童话,跟的他的小说、散文一样,是主张“为人生”而创作的。
三、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1.教师讲解分角色朗读的要求:
A.对课文熟练B.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C.处理好语气、音调的轻重强弱
2.学生自己试着自读有关的对话,琢磨技巧的处理。
3.四人分角色朗读第9段至末尾,一人大石,一人连贯,二人小石。
其他学生听读,准备评价
4.抽查几个学生评价,教师小结,教师范读片段,再抽学生朗读对话的片段。
四、理清结构(略,参见课文分析)
五、思考下列问题,理解课文内容:(采用个提问的方式进行)
1.提问:“危险算是过去了。骄傲像隔年的草根,冬天刚过去,就钻出一丝丝的嫩芽。”这句话好在哪里?
2.上面那石头为什么“故意让语声柔和一些,用商量的口气说话”?
(因为他的狂妄骄傲受到小石头的批评以至威胁,仍然心有余悸,但还不肯放下骄傲的架子,只好在语声、语气上缓和一些,希望得到小石头的认可。)
3.找出石像说的话,想想石像具有什么性格特征?
(浅薄、无知、空虚。)
4.小石头如何反驳石像的话?表现小石头什么性格特征?
(小石头指出:历史是会被颠倒的,不能全信;英雄也是很平常的人,英雄也是人们塑造出来的;市民最大的本领就是纪念空虚,崇拜空虚。表现小石头有见识。)
5.“大家不再说话了,像是都在想事情。”他们在想什么?(只要言之有理,符合下文情节的发展,答案不限)
6.石像忽然倒下来。石像为什么倒了?(答案不限)
7.石像倒了以后,如何结局?。
(l)市民无精打采地走了。(2)雕刻家大哭了一场,从此不再雕刻。(3)乱石块被用作铺路。
六、讨论:如何理解最后四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说明只有踏踏实实地为人们做点有益的工作,谦逊平等待人,生活才有意义,才能快乐。,
四、课堂讨论(先拟发言稿,再发言):
谈谈你对本文中心的理解(引导学生正确处理骄傲与自信的关系)
(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但必须言之有理,自圆其说,引导学生培养发散思维)
七、小结
这篇童话故事,情节神奇曲折,形象栩栩如生。通过被雕成英雄像的大石块和台基石子的对话,批评了大石块虚荣自傲的表现。告诉人们:只有和群众结合在一起,甘当铺路石子,人的生命才有价值。
一、创设良好氛围,使学生热爱阅读
1.我在班里建立起一个小的读书区,有孩子专用的书架,有属于自己的图书,这些书必须是孩子喜欢的,适应学生的读书能力。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由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
2.利用家长会培训家长,使他们明白了阅读的重要性,得到了他们的支持。家长在家中摆满各种有趣的书籍,让孩子可以顺手拿来翻看与欣赏。如若父母视阅读为生活乐趣的一部分,孩子自然会乐于读书。
3.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老师说要讲故事,学生们个个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地讲,故事情节早已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有味,期待结局之际,再告之孩子,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学生被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这样的诱惑,使学生主动去进行阅读,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4.“放任自读”任其读。课外阅读应是自主、自愿的阅读,该读什么或不该读什么应由学生自主决定,只要内容健康,学生爱读什么就让他们读什么。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无拘无束享受阅读乐趣,点燃心灵的火花。
5.定向选择读物,培养阅读兴趣
学段不同,年龄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也不同,其阅读的倾向,阅读的兴趣亦有所不同。试想:低年级学生面对一些含义深刻,意味隽永的读物,何趣之有?而高年级的学生对一些浅白易懂的读物又觉得味儿不够。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差异性向学生推荐读物。小学低年级儿童的阅读倾向为短篇,完整的故事,幻想性题材的故事,幽默、意外的故事结局;中年级儿童阅读倾向为童话类、传记类、富有神秘性、创造性的故事,历史类读物;高年级儿童阅读倾向为游记、传记类,带有悲剧色彩的读物等。据此,教师可将图书分类,分别向低、中、高年级的学生推荐适应于他们心理特点的读物,低年级、中年级的学生,教师可向他们推荐一些童话故事、古诗,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小学生必背古诗》等,童话中的故事情节对儿童的吸引力很大,小学生徜徉在其中,往往乐趣无穷。高年级的学生,教师要求他们看些英雄故事、伟人故事、历史故事、科普读物,如《雷锋的故事》、《少年》、《保护人类的家园》等,学生有了自己喜欢的读物,阅读的兴趣就自然会高。
二、培养小学生的兴趣要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阅读兴趣是学生阅读心理的积极因素,不同年龄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一样,我国龚启昌通过比较国外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儿童最感兴趣的阅读材料的六大特质:惊异、生动、动物、谈话、幽默情节。国外有关资料中对儿童阅读兴趣划分了几个时期,其中,日本把儿童阅读发展划分为六个时期:(4-6)岁,图书故事期;(6-8)岁,民间传说期;(8-10)岁,童话期;(10-15)岁,故事期;13岁为文学期;17岁,思想期。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艾伟对儿童阅读兴趣进行了三次实验,结果得出:儿童在阅读中最感兴趣者依次为:儿童故事,惊人的描述与叙述,而对应用文,常识灌输等兴趣索然。由此可见,对阅读兴趣起直接作用的是读物的特质形式,文学体裁,表现主题,描写的侧重面等,而对阅读兴趣有较大影响的外在因素是作家的名声威望,同学和朋友的影响,教师和家长的态度以及共同爱好的附和,对书中人物的喜好态度等。
三、阅读习惯培养的优势分析
1.课外阅读的实践性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也就是说,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学习的空间。语文学习的天地远远超出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天地,语文学习有着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课外阅读可以使学生及时地广泛地获得与生活贴近的知识信息。从另一角度看,课堂教学也不能完全承担起培养语文能力的任务,可见,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不断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是语文教学的必由之路。
2.课外阅读的自主性
课内所学的内容是相对固定的,也是非常有限的。课外阅读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涉猎与课内学习相关的读物和网络资料,巩固和完善课内所学;另一方面,在众多的信息资源面前,可以由学生凭个人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3.课外阅读的创新性
关键词:小学生;作文素材;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292-0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两句名言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作文源于语言积累。
一、从课内外积累素材
1、从各门学科中积累素材
语言积累不仅限于语文学科,数学中有语文科新学的字词,科学里的实验、动物的构造、生活习性是作文的材料。美术里有建筑的结构美、自然景物美、人体的构造美、动态美、表情的变化,在作文时,要把人物的外貌表情写得丰满鲜活,美术科的教学无疑是最好不过的阵地。品德与社会学科是检测学生分析课文、理解语言文字能力最好的科目,也是学生收集作文素材、夯实语文功底的一大平台。
2、从课外阅读中积累素材
(1)为学生选择好的读物。
教师可为学生订阅少儿刊报,并组织学生交换阅读。低段指导学生读童话、寓言、儿歌等活泼有趣的读物;中段指导学生读诗歌、古诗、民间故事、科幻小说、历史故事;高段可指导他们读科普读物、短篇小说、名家作品。电视、广播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文字传播手段,学生能从声情并茂的讲解中知道事物的善恶。还可利用学校的广播、电视,组织学生认真收听、收看美文欣赏、童话故事、新闻报道等,碰到一些新词、妙句,随时记在黑板上,在收听、收看完后作适当的讲解、赏析。
(2)指导学生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和“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更能让学生吸收和积累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背诵,但不是死记硬背,要有正确的方法。如提纲背诵的方法,列出段落的层次提纲,抓住重点词,然后循着主导词熟读成诵;有些名言警句、诗歌,可采用手抄与背诵相结合的方法;还有理解背诵法,没有以此为基础的记忆是机械记忆,机械记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积累。
(3)指导学生读书动笔。
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课内可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点勾划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查阅工具书的习惯等,从易到难逐步提高;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在摘抄的内容旁边写简要的点评,以表达自己的见解。
二、从大自然中积累素材
自然界的花草树木、山水虫鱼、风雨雷电,这些都是我们写作的素材。学生作文时为什么会觉得头脑空空,无从下手呢?这是因为学生缺乏细致的观察。观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看”,要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器官共同参与。观察要注意方法与顺序,要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自然界的万物是我们观察的对象,社会上的人和事也是我们观察的对象,观察细致,才能写得具体。观察时还要开动脑筋,活跃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这样写出的来文章才鲜活丰满,不会觉得空洞无物。
三、从日常生活中积累素材
1、让农村秀美的自然景色走进我们的作文。
作为农村孩子,生来都与大自然亲近,对大自然有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感情。林木与田野,蓝天和云彩,朝霞与落日,青山与绿水,花草与野果无不透出农村的特色,无不时时以美熏陶农村的孩子。只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动情深思,这些田园生活就会成为学生取之不尽的写作之源。
2、让农村富于乡土气息的精华语言走进我们的作文。
在农村,老百姓也有很多的哲理和谚语、顺口溜等,学生通过收集交流农村语言,提高作文的农事科技含量,积累素材,又从中获得人生启示,可是一举多得。
3、让多彩的农村生活走进我们的作文。
农村学生在家里有很多有趣的事:爬树采果、抓鱼虾、捉知了,这全是玩得开心的活动,关键是他们活动时不注意自己的心情,没留意人和事的变化,事后没有写日记的习惯,时间久了就淡忘了。我们可以要求学生用日记记录那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积累写作素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并鼓励学生把游记、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记下来,并把有意义的场面描写下来,并组织学生讨论有了素材,然后指导学生怎么写,这样既让学生学到农技知识,又扩大写作范围,内容就充实了。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359,234
[2] 柯孔标.作文教学创新与创新能力培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一、乐中学,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比知识的直接灌输更为重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用丰富灵活的教学方式,把较为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低年龄的孩子有爱听故事的共性,故事营造的环境很容易将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景中,在这个有趣的情景中,学生能轻松、愉快地进行汉字学习。教师可以将汉字编成一个个小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教学“休”这个汉字时,教师可以把“休”编成这样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一个小男孩,他家的院子里有一棵大树,每到夏天的傍晚小男孩的妈妈总会倚着树讲故事给小男孩听。慢慢地小男孩长大了,有一天男孩的妈妈离开了他,以后的日子里,小男孩每每倚树休息都会想起妈妈给他讲故事的情景。通过这个故事,学生很容易被带入到故事创造的情景中,也很容易地理解了“休”字的含义和构成。
二、玩中学,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
小学生不仅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群体,也具有爱玩的特点。教师若能利用好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有趣的教学形式促进孩子的识字学习,就能很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小学阶段,学生对游戏的喜爱程度是非常高的,也是最容易融入其中的。教师在识字教学中,可以巧妙地将汉字知识安排在游戏过程中,例如开火车识字、我说你猜、走迷宫等游戏,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巩固汉字知识。除了游戏之外,教师也可以利用一些简单有趣的儿歌来帮助学生记忆。例如在辨析“青、清、请、晴、情、蜻、睛”这几个字时,编写儿歌:“天晴了,水清清,请你来,做事情。小朋友,爱眼睛,小青蛙、小蜻蜓,夸你行!”这些儿歌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思中学,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
生活中学习汉字的知识无处不在,马路上的路牌、路边的广告、橱窗标语、校园公告栏、教室黑板报等等,都是现成的识字素材。当学生能通过认识这些汉字更进一步地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的时候,学生的内心是激动而欣喜的,这不仅帮助他们高效地扩充了汉字知识的储备量,也很好地激发了他们识字的动力。教师还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评比活动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积极性。例如,要求学生在父母的指导下将生活中看到的文字集中在一起,形成每个人的“识字本”,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比比谁的集字认字能力最强,表现好的学生可以来争当“小老师”,把收集的文字教给其他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思考来掌握生字。如,校道上树有“减速”“慢行”的告示牌,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校道上车辆的行驶情况来思考和理解告示牌上文字的含义。此外,为了提升识字教学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采用表演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字的含义,如在学习“快”和“慢”“高”与“低”这些含义相反的生字时,教师可以让两名学生分别手持写着“快”字和“慢”字的卡片,一个表演出快速奔跑的样子,一个表演出缓慢行走的样子,让其他同学通过观看表演记住这两个生字。
四、读中学,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兴趣 选择 方法 习惯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在当今信息量激增的社会里,让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信息,培养学生较强的课外阅读能力已刻不容缓。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好课外阅读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开展课外阅读可以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增强探求知识的欲望,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开展课外阅读还有利于学习和巩固老师在课堂上所教的知识,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扎实,学得活泼,是启迪智慧、锻炼才能的一条主要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为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确实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这对于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来讲至关重要。加强语文阅读指导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学生有了饱满的学习热情,便会对学习产生强烈的需要,兴趣是需求的内驱力,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去。
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有利于学生扩展视野,提高阅读能力,促进写作水平的提升。
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老师应从两方面入手:
1、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为学生提供其所喜欢的读物。
第一学段的学生,大多是6——8岁,他们的社会交往少,对是非善恶也有自己粗浅的认识,他们喜欢和小伙伴一起,模仿大人的样子进行一些社会模拟活动。这期间,孩子对模拟社会生活的动物世界的故事书、童话、寓言、卡通等图文并茂、篇幅短小、趣味性强、通俗易懂的书籍十分感兴趣,教师便应及时为孩子推荐,提供这类读物,以满足其阅读的欲望。第二学段的孩子已经认识和掌握大部分常用汉字,已能读懂短篇和中篇童话故事,注意力比第一学段更持久,可以独自阅读较长的一段时间。然而,由于孩子的兴趣广泛,思想容易开小差,易受外界的干扰,因此,这一阶段教师应多向学生推荐和提供节奏感强。富有变化和趣味的读物。第三阶段学生对世界的认识更加广泛,他们开始对自己的发育、长相等感到好奇。开始有自己崇拜的偶像,并且想象自己未来的职业。这一阶段的孩子开始懂得关心别人,同情弱者,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逐渐脱离绝对的自我中心,有了较明确的时空概念,能试着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多看电视新闻、多读报、为学生提供或推荐表现神秘、玄奥、超自然的科幻读物、富有哲理的历史故事或人物传记等,并让学生阅读部分经典的传统著作。
2、应根据不同学段孩子的身心特点,组织适合孩子的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第一学段的孩子识字少,注意力集中不长久,自主阅读能力较差,这期间,教师可采用为学生读故事,再让学生服输的方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尤其要强调的是,教师为学生讲故事时,应让学生也尽可能地看文本,这样,可以让学生多认识汉字,刺激阅读的兴趣。第二学段的孩子随着识字量的增多,阅读能力有了提高,他们逐渐发现阅读是自己的一种享受,喜欢自己一个人静静地阅读,然后与别人交流、讨论。在这一阶段,教师应以学生个体阅读为主,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并组织各种读书比赛或故事演讲等,保持学生旺盛的课外阅读兴趣。第三学段的孩子已开始学着以自己的观点去看待社会和人生,开始注重自我价值的体现,这期间,可以组织读书比赛、演讲比赛以及作文比赛等,给学生展示自己课外阅读成效的机会。同时,通过课外阅读专题研究活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逐步形成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并在学习上产生极大的愉快和积极的情感。因此教师要定期举办故事会、佳作欣赏会、读书报告会、读写知识竞赛、读书笔记平展、手抄报平展、读书沙龙等活动,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积极性。
二、帮助学生选择课外书籍
由于小学生能年龄小,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差。如今的课外书包罗万象,良莠不齐,并不都适合学生阅读。小学生求知欲望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阅读能力、兴趣爱好,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思想健康、语言生动、活泼规范的图书;同时,要注意配合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向学生推荐有益的图书《十里长街送总理》之后,可以向学生推荐《》,学习《草船借箭》,可以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学习《鲸》,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与自然知识有关的科学普及读物等。同时在阅读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切实远离那些低级趣味、庸俗的黄色书刊。
三、要教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
《课标》要求:要结合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述,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图书室、阅览室、网络等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实际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结合读物特点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阅读方法一般包括精读、略读。精读即抓住重点词句,细细揣摩,较深入地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略读既先看序言、提要、编辑大意和目录,以了解全文的性质、内容和规模,在阅读全文章节标题及段落首句和尾句,最后游览全文,综述大意。在课外阅读中,学生常用的是略读。如可以文章特点教给学生运用泛读法、游览法,加快阅读速度,加大阅读信息量;可以精读和泛读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摘抄、批注等。
四、要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阅读能力 培养
一个人阅读量的大小,决定着这个人写作水平的高低。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没有“读书破万卷”的基础,又怎么能 “下笔如有神”呢?下面是我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点滴看法,和大家一起交流。
一、扩大学生阅读量,让学生汲取大量的文学养分,做一些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功夫。
在平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要求学生看一些课外读物,组织安排一些文学业余活动,让各年级的小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逐渐提高他们的阅读总量。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讲一些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这类书本有《西游记》、《封神演义》、《安徒生童话集》、《伊索寓言》等,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积累一些原始素材。到了三年级,让学生逐步接触一些现代文学作品,如鲁迅、郭沫若、巴金等文学大师的短篇文章,并在班级中开展一些相应的文学活动,可以形式多样,内容自行设计,包括叙述故事情节,说感受,讨论问题等,加强学生对内容的记忆。高年级的学生,要求适当高一点,让其慢慢接触一些中国现代和古代的文学名著以及外国文学经典名著,为以后学生持续阅读打好基础。我们让学生阅读的目的,在于让其汲取更多的文学养分,而不是去增加学生学习以外的负担,为此,我们必须得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质与量。(1)要求学生有目的、有选择的读书。由于小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使得他们辨别事非的能力有限,在要求阅读时,要加以正确引导,不然学生凡是厚一点的书就看,看不懂的书也看,不该看的书也拿起来看,反正是老师要求让看。这样既加重了学生地负担,不但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而且效果也不会好的。(2)让学生从开始读书便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每个学生都用一本专用的笔记本,在平时阅读中将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优美的修辞,好的用词……可以摘录下来,在空闲时可以拿出来琢磨琢磨,以加深记忆,循序渐进,阅读中积累一些原始的东西。引导学生写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之类的,加强对内容的理解,也可以帮助学生恢复记忆。
二、兴趣是阅读的动力,关键是要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学生会不会因为兴趣而读书,喜不喜欢找一些好书看,重不重视阅读,这都会影响到他们的阅读习惯。兴趣是人所有行为的原始动机,也是人产生活动行为的意识源、学生会不会去自动阅读一些课外读物,接触一定量的课外有益读物,归根结底他们有没有一种原始的阅读动机,是否具有这方面的意识,这正是我们最值得思考的地方。哪我们如何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使其形成一种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
1.教师本身要的丰富的文学常识,平时注意提高自身文学素养,靠自身的影响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日常语文教学活动中随机应变,善于综合运用文学常识,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也使学生因教师丰富的文学知识,流利的口才等现象产生一种敬重老师,羡慕老师“卓越出众”才华的心理反映,这种心理反映效果在无形中不自觉地起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作用,这也是小学生“爱模仿”天性的必然。
2.开展多种相关的班级或学校大型的文学活动,通过活动满足学生在优越性上的表现欲,使学生爱动易动的天性得到释放。开展和举行一些如: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摘录笔记评比、速拟提纲复述比赛,心得体会交流活动等,由易而难,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不同类型的活动,更有效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围绕小学生天生爱表现的特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参加的机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最大限度的激起学生的表现欲,强烈的表现欲促使学生产生一种自我主动阅读意识,这就是我们所期望出现的,也正是激起学生阅读兴趣的重点所在。
3.多表扬,鼓励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点滴成果,肯定他们的付出。如果条件允许,进行一些必要的物质奖励。这也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一个方法,说起来容易,平常做起来就难。切忌因为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出现的小错误,小过失而批评、指责,小学生逆反心理强,这样会使学生阅读兴趣受到影响。
三、明确目标,持之以恒,带动作文。
根据各年级各班的不同情况,制定一些相应的阅读计划,并保证坚持做到。及时总结交流,让学生发作文形式汇总成简单的学习材料,贮存加工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学生一时的兴趣激起来比较容易,然而要使兴趣常有,却是件难事。只有让学生钻进阅读中,让其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学生自己就会主动阅读。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有目标,有计划地组织一些高质量的阅读活动,并长期进行下去,到那时,学生的阅读能力一旦有长足的进步,就会作文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无形之中也带动了作文的进步。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0-01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都是在强调读书的好处,读书的重要。“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一直是激励鼓励我的名言名句。课标里明确表示:“学生要有丰富的积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重视情感体验,形成很好的语感。”学会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思维,丰富自己精神世界。利用各种阅读策略毕业论文的机会,这样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老师应该把课程标准的规定到语文教学的目标中整体考虑,有助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下面我就对不同阶段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篇目进行了梳理。
一、第一阶段:一二年级
第一阶段学生的思维特征认知水平较低。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识字也较少这样看来我们推荐的书目以简洁明了的儿童诗、童话和卡通等比较浅显易懂的书籍为重点;同时,他们开始分辨想象和现实事物的不同,对十五的好坏也有自己初步的认识,这个年龄的孩子会以和他们仿龄的孩子为伴,模仿大人的样子实行一些社会活动,所以模仿动物世界和社会生活的书,比如、篇幅短小、通俗易懂的寓言童话等趣味性强的也会是我们参考的重中之重。
二、第二阶段:三四年级
第二阶段的孩子多数为中年级学生,这一阶段孩子的识字量比第一阶段的孩子有所增加不少,思维由想象思维朝着抽象思维与想象思维并存的阶段发展,心理对社会对人的认识水平有所提高,认识和掌握了大部分常用汉字,而且可以能读懂短篇和中篇童话故事,独自阅读数目以及其他事物的时间也长些。但也要考虑到,由于孩子的兴趣培养的速度很快,新鲜感很强,更容易受外界的干扰,所以,第二阶段我们重点要学生阅读一些变化和趣味而较之低的年级却蕴藏一些深度和意义的儿童文学作品,例如:童话及儿童小说、优美的儿童诗等的文章新鲜感节奏性都很强。
三、第三阶段:五六年级
最后一个学段的儿童独立阅读能力已初步有了雏形,对世界的认识更加博时,更甚者,他们开始对自己的太太特征等感到好奇,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成为粉丝追星一族。还会对社会的认识责任感都加强。中国著名作家海飞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所说:“中国的孩子总不能一直一代又一代只是读安徒生等古典作品,他们需要阅读当代世界优秀儿童文学作品。”
另外,虽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特征,且有不同指导的方法,但不可否定这之间也存在着指导的共性存在:
1、可以多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孩子家长共同参与的阅读活动,不仅可很好地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和积极性还可以促进了家庭感情;
2、对学生课本上有的篇目、内容,老师可推荐一些类似儿童文学阅读篇目。如,当学到《皇帝的新装》时,可以扩展介绍这位作者的其他作品作为课外阅读的一部分;
3、利用学生寒暑假时建议学生增加阅读量,作为作业的形式开学过后再进行一次读书笔记的交流探讨,奖励做得好的优秀小读者,激发孩子的兴趣所在;
除此之外,还应该有相应的指导策略,在课外阅读的探究中找到方法进行理论辅导并指导实践,可行性方法如下:
一、指导小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小学生课外阅读,毕竟孩子还小性子还很随意些,个体性很强,很难强加一些东西在孩子身上。所以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出学生学会正确合理的阅读方法。
1.加强技能等方面的训练,培养阅读方法。
2.增加课内与课外知识的互通有无,开辟多方面的阅读通道。
3.根据不同文体,进行具体的分析指导 各种课外读物的阅读方法是互异的,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才是明智之举。
二、根据学生具体状况给学生推荐读物
很多学生手里有类似《喜洋洋与灰太狼》这类的漫画书。作为教师身份,要对学生进行诱导,多读有益的读物,提升学生的品味好书的能力。而语文教师,则有责任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就像电视里的卡通形象对学生影响很深,学生课外阅读也易受社会的影响。,给他们看最适合他们的读物,是他们能够身在其中的受益。
三、展开各种读书活动,重视积累的重要性。
多举办类似读书研讨会、演讲比赛、读书笔记评比会、读书交流会等各种有意义的活动。这些活动还能让同学们互相吸取一些好的读书策略方面的毕业论文,其他学生就能鉴赏到更多的优秀篇目,进而激发阅读的兴趣,从最终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