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关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范文

机关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关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机关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第1篇:机关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范文

一、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伴随的几个代表性问题

(一)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这一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预算管理认识不够深刻。有很多事业单位重视不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没有成立专门的职能部门负责预算编制,即便是有,也发挥不了相应的作用,不能从根本上将预算编制和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战略有机融合,预算编制的方法不够合理。以前的预算编制方法不再适合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的发展,预算所参照的依据也已经不够合理,更有甚者会造成财力的浪费。比如说,一些事业单位存在预算管理不力、突击花钱的现象,不重视执行预算管理等事项,还有一些单位,使用增加预算的方法争取政府财力支持,但是这些资金多数不会产生合理的经济实效。

(二)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这一问题具体表现在:不重视新会计制度下会计机制的全面性,在一开始的资产配置环节就遇到了诸多问题:资产管理体系不够健全、管理水准不高、固定资产未纳入会计核算致使资产不切实际、资产重构、资产浪费等。在新颁布的《会计制度》中,增加了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等内容,规定事业单位要参照相关的财会制度实施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然而,还是有一部分事业单位,在处理财务时,缺少“累计折旧”这个项目,仍然继续使用“修购基金”等项目。

(三)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这一问题具体表现在:财务风险意识相对较弱,有着很大的风险隐患。某些事业单位的管理者,认为财务风险只表现为支付资金时存在的风险,根本认识不到在日常经营过程中也会有财务风险;还有某些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在做一些和财务有关的重大抉择时,仅仅依据自身主观意识和经验,在日常管理中有很多盲区,财务管理体系不够健全,不够科学,把财务审计部门设置在财务部门之中,使得财务监管及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毫无实际意义,财务管理方式不够先进,导致财务数据不够真实和全面完整,财务决策也自然难以实现科学。

(四)?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存在的问题

这一问题具体表现在:专业水平急需提升。当前,不少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以及财务管理工作等人员的专业水平较低,不能够及时获取会计信息。例如:不重视《会计制度》内容的学习,致使财务方面的纠纷频繁出现,职业素养、法制意识都急需提升,一些事业单位甚至存有贪污受贿、不依法办事、执法力度不大等行为。

二、应对措施

(一)切实提升预算管理水平

众所周知,在我国现在的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预算管理是非常关键的构成部分,预算管理不仅仅存在于财务管理的全过程中,更是为其他财务活动的开展打好基础、提供依据。这就需要事业单位依照《预算法》、新《会计制度》,切实做好预算管理工作,夯实预算管理工作在整个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关键地位,增强预算编制的合理性,改变过去不重视预算管理的旧理念,用好“零基预算法”,实现提升资金使用实效、优化财力资源使用的管理工作目标,切实落实好预算管理、预算执行等工作,把全程预算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真正将预算视为财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大限度地发挥预算抵御风险的作用,此外,关于事业单位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要切实做好,提升管理的实效,定期或是不定期地开展审计活动,实施对预算工作以及相关的各项制度落实情况的全面、高效管理,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健全各项制度,并保证这些制度不只是一纸空文,切实加强这些制度的高效落实,讲求管理工作规范化,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

(二)建立健全并高效落实资产运行管理相关的制度

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高效开展,都离不开资产这个经济支柱。所以说,怎样高效运用、管理这些资产是保障事业单位运营高效、发展长久的重要基础。因而,要切实提升资产管理的工作效率,落实好资产管理相关的各项制度,切实提升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健全资产管理相关的责任机制,将各岗位的职责明确化,关于固定资产的盘点也要定期进行。在财务工作实践中,要将资产管理和财务预算工作有机融合,切实解决好资产分配的问题。存量资产预算管理和增量资产预算管理之间的联动机制要建立健全,可以借助存量资产分析,显示增量资产的实情。这样一来,可以提升所要购置资产的准确性,也为预算编制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三)建立健全财务工作风险管理机制

一般来讲,财务工作的风险问题是制约或者说决定财务管理工作的众多关键原因中的一个,也可以理解为在财务管理工作实践中,丝毫的错误都有可能增加财务工作的风险。所以说,作为事业单位的领导者,要切实提升自己对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提升领导和财务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建立健全财务工作相关的风险管理机制,健全财务工作风险预警制度,积极参照国外先进的科学手法和管理措施,本着风险控制的目的,一步步地完善财务风险相关的管理制度、评价制度、风险预警制度,将财务风险在萌芽阶段就“扼杀”掉,同时还要做好财务风险相关的应急处置准备,假设有财务风险存在或是发生,事业单位可以在第一时间实施有力措施,确保单位的财务工作不受影响,正常开展,不要陷入财务危机。比如说,成立财务风险应对基金,就是很好的措施。

(四)深化财务管理理念,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

财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理念、专业水平、整体素质,都切实影响着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的高效落实。最近几年,在事业单位中,机构改革以及工资分配机制的改革都在不断深化,持续进行,这也深深影响着事业单位财务工作的工作范围和工作服务对象。所以说,财务工作人员要时刻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不断学习,努力让自己熟练掌握财务管理的标准和常用方法,时刻注意提升自己,无论是在业务能力方面,还是在专业水平方面,亦或是在整体素质方面。认真学习最新颁布执行的《会计制度》,从制度颁布实施的社会环境、基本原则、以及新制度更新的问题等几个方面着手,结合本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实情,对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做出适当的调整,实现财务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时刻注意自己财务专业水平的提升,积极学习一些专业新知识,也可以多参加一些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不断健全、调整、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熟练掌握关于财务核算的新知识,提升财务管理的实效性,时刻注意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与职业道德素养相融合,不断提升自己的风险意识,从各个方面着手,保障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高效开展。

第2篇:机关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范文

一、差旅费财务管理制度在基层科学事业单位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一)基层单位对上级管理办法中的概念理解不到位

国家出台的管理办法面向全社会,如:2014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适用范围包括全体中央和国家机关,以及所有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因此,管理办法中的一些概念都比较笼统,难以详细罗列所有的适用对象。当基层科研单位的工作人员需要对一些模棱两可、非常规的情况做出判断时,因没有明确的依据,经常陷入疑惑,影响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例如:《办法》中第三条差旅费概念中所述的“工作人员”,毫无疑问包括单位名册中的在职职工,但科学事业单位还经常遇到其他人员出差的情况,包括学生、科研项目成员但非本单位职工、劳务派遣人员的差旅,以及科研项目开展工作需要邀请的专家来访差旅等。又如:《办法》中差旅费概念所述的“常驻地以外地区”,如何划分也是基层科研单位讨论的焦点,是否简单的以市内市外为界限划分常驻地以内以外?其他人员的差旅费,市内远郊地区的差旅费应如何管理,相关开支是否可以报销,成为盲区,使差旅审核审批人员处于尴尬的局面。

(二)基层单位难以落实个别条款

国家管理办法规定的个别条款有时会遇上基层科学事业单位的特殊情况,如果生硬的强制执行,难免造成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之间的矛盾,打击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影响科学事业的发展。比如:《办法》中第二十五?l规定,无住宿费发票的不得报销住宿以及其他与差旅相关的费用。在2014年9月15日印发的《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解答》(以下简称《解答》)中对住在自己家里或到边远地区出差的两种情况做出了补充说明,规定得到所在部门领导批准的可以报销除住宿费以外的其他差旅费用。但是,基层科学事业单位还存在着各种其他情况,如:科研人员到企业调研,企业承担其住宿费,或者科研人员到船厂调试设备,船厂建有宿舍可免费提供科研人员使用,但交通费、伙食费等需要科研人员自行解决。这些情况都不适用《解答》中情形,但确实发生了除住宿费以外的其他差旅费,应如何完善相关规范,使真实发生的差旅费在良好的管理流程下得以顺利报销。

(三)基层单位特有情况无适用条款

由于每个基层单位所处的行业不同,涉及的具体业务也各有特点,都会碰到单位存在的但《办法》中没有规范的问题。近年来,一些单位在财务审核工作、内审工作中发现了各种与差旅费相关的问题,如:使用虚假机票或者票面价格与官网查验价格不相符的机票报销差旅费;参加组织方统一安排食宿的会议、培训仍重复报销伙食补助及市内交通补助;差旅期间进行招待业务的出差人员,既报销招待费用,又报销伙食补助等。针对自身特有的问题,基层单位是否能通过有效的固定方式,并将其制定成相应的具体条款,以防范问题的发生。

综上所述,鉴于差旅费财务管理制度在基层科学事业单位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基层科学事业单位应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因地制宜的具体化财务管理制度实施细则。

二、基层科学事业单位制定差旅费管理实施细则应遵循的原则

(一)合法化

制定基层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实施细则最重要的前提是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部门及地方政府规章、主管单位的相关管理办法,只有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单位才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适用的实施细则。例如,单位制定差旅费管理实施细则必须遵循财政部出台的《中央和国家机关差旅费管理办法》,以及主管部门的差旅费管理办法。

(二)明确化

基层单位制定财务管理制度实施细则应将《办法》中的相关概念更明确化,最好能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将涉及的范围或对象一一清晰罗列出来。以差旅费为例,基层科研单位实施细则应清晰列明差旅费适用于在职职工,单位的学生、项目成员、人才派遣工作人员、劳务人员、邀请来访的专家等,并同时详细规定上述人员的出差审批流程,如出差前需要填写出差申请表并经部门负责人及人事部门审批。再如,单位可依据差旅经常发生的市内远郊地区的距离判断并决定是否应将其纳入差旅的范围,因为一些市内远郊地区往往比毗邻的城市更远,若单纯以市内市外区分,会大大打击科研人员工作的主动性。另外,单位应将纳入差旅范围的市内远郊地区清楚列示在实施细则中,既有助于管理人员执行,也方便科研人员查询,减少矛盾,提高管理的效率。

(三)人性化

在保证经济业务真实性、合法性的前提下,基层单位应充分考虑业务中遇到的特殊情形,并梳理出具体的处理办法,使实施细则操作性更强,同时更体现人性化。对于无住宿发票的差旅,实施细则可规定附合理说明的无住宿差旅费也允许报销其他差旅相关费用,同时规定无住宿说明应由第三方出具,若无第三方说明时,也可由本人做出说明但需要经过相关负责人审批,实施细则还应详细写明对应的审批流程及审批责任人。再以超标准乘坐交通工具为例,工作人员因接到紧急任务且对应等级的机票已订满等原因,只能购买高一等级的机票,实施细则可明确上述情况的审批责任人及审批流程,审批过的票据可实报实销。此外,具体的实施细则大大减少领导“特批”的情形,防范领导权力凌驾于制度之上,更好的贯彻以制度管理单位的理念,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四)个别化

根据基层单位的个别化管理需要,制定相关具体化条款。比如,根据单位具体业务情况,增加对业务真实性控制的细则。差旅费管理实施细则应规定机票购买的途径为政府采购机票管理网站、航空公司直销机构、政府采购机票管理网站公布的具备机票销售资质的机构,还应规定报销机票时需附盖有安检章的登机牌或附包含已乘机状态的航空公司官网查验依据。对于参加会议、培训差旅,实施细则应规定报销时需附会议通知、议程,使审核人员可据此判断是否可以报销伙食补助以及市内交通补助。

三、基层科学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实施细则制定需注意的问题

(一)广泛调查,收集问题

科研人员开展科研项目常常需要实地调研、参加各种研讨会议、与其他项目合作单位交流等,这些业务活动都与差旅费管理密不可分,因此,科研人员最了解一些与差旅费相关的特殊问题,以及一些亟待解决的切身问题。基层科研单位差旅费管理实施细则制定前,管理部门应尽可能的采取各种有效方式收集科研人员的问题及建议,如:组织举办座谈会、参加研究室的例会,提供科研人员与管理人员面对面交流差旅管理与报销问题的机会;提供邮箱、电话、微信等各种方便的渠道让科研人员提交问题及建议;设计差旅费调查表并广泛发放给各研究室,充分收集科研人员的问题及建议。而且通过鼓励科研人员与管理层对话,鼓励科研人员参与单位实施细则的制定,也让科研人员更了解新制度的必要性,从而更好的接受新制度。相反,压制科研人员发表意见,只会变成抵制、敌对的情绪,妨碍新制度的推广。收集工作完成后,相关管理人员应认真对待科研人员提出的问题及建议,对其进行分类,并分析问?}的根本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措施、条款,编入单位差旅费管理实施细则。此外,科研业务、科研环境都在不断变化,问题与建议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实施细则的制定工作也不是一劳永逸的,管理部门应把调查收集工作常态化,如每年做一次,遇到新问题,或发现已过时条款,都应对具体实施细则进行完善,使具体实施细则与时俱进。

(二)充分沟通,明确责任

一般的制度实施细则都与多个管理部门相关,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前,相关的管理部门应做充分的交流沟通,各部门应积极配合制定部门,提出自己部门的管理问题,并一同深入分解业务环节和步骤,理顺各部门责任,以确保部门负责人与经办人都了解自己具体的责任,保证实施细则制定后能顺利运行。若相关部门不重视,在实施细则制定的过程中没有充分的参与,也不了解实施细则的细节,则很可能出现制定后相关的管理部门都不了解其责任以及具体有关条款的情形,或者出现制定后相关管理部门才提出执行有问题的尴尬局面。以差旅费管理实施细则为例,一般由单位的财务处负责制定,但绝对不是单靠财务处就能完成制定工作的,差旅申请管理、差旅报销管理与研究室负责人、人事处、科技处、主管所领导息息相关,各部门负责人都有各自对应的审核审批责任,以一基层科学事业单位为例,差旅费主要风险关键控制责任对照表如下所示:

只有各部门做好充分协调,分配好各家责任,保证差旅管理的主要风险均有部门进行把关,具体实施细则才能有效运行。

第3篇:机关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范文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0引言

近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加大了对财政的监管力度,在新会计制度的背景下,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不得不进行创新。虽然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一直在加强管理,但是目前依旧存在很多的财政问题。本文就是通过对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现状进行分析,以及对如何加强新会计制度下的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探讨。

1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现状分析

1.1财务管理制度有待健全

虽然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已经按照新会计制度来对财务进行管理,但是,依然存在部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不透明的现象,譬如,对资金的使用范围设置太广,账目不明确以及资金的用途监督不严格等问题。这就要求加大行政事业单位对新会计制度的执行力度,不仅要执行,还要落实到实处,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应该严格按照新会计的制度规范,这样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坏账和假账的产生。

1.2缺乏对财务管理的理念

众所周知,行政事业单位是主要为社会服务,其资金的主要来源也是通过我国的财政补贴。虽然国家已经实行新会计制度,但是目前依旧存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的理念有所缺乏,导致了事业单位的财务存在一定的风险,同时在资金清算和财务监督处理上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1.3新会计制度与旧会计制度衔接不严

旧的会计制度存在众多问题,最大的特点就是在账目设置上比较随意,导致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账目存在不合规律的现象,也存在一些不准确的现象。即使国家颁发了新的会计制度,但是事业单位的财政部门对旧的财政问题没有明确处理,也就无法开展实施新的会计制度,导致新的会计制度不能得到全面实行。

1.4对于财务管理的预测能力有待提升

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对象是社会,其资金的主要来源也是通过我国的财政补贴,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应该重视对财务的预算。但是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还存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的预测管理上有所忽视,导致实际财务的预算没有从实际出发,从而资金出现问题,这样的状况很容易给投资项目造成不稳定,从而增大投资风险。

1.5专款资金没有专用到位

很多的行政事业单位都有专款专用资金,但是因为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不重视,导致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不能及时准确把握专款资金的用途和具体流向,降低资金的使用率,更甚者会有浪费或者贪污现象产生,不仅腐蚀了一些官员,更是出现豆腐渣工程,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都是极其不利。

1.6财务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较低

除了上述的几类问题,还有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工作人员自身素质较低的现象。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得知,目前存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财务管理理念和财务管理常识,对财务管理方面不能够做到有效监督和管理,导致事业单位出现各种违纪问题。还有更严重的财务管理人员,缺失财务管理的法律规范和职业操守意识,以至于导致部分工作人员趁虚而入,造成了事业单位的无法可依以及执法不严的现象产生,也导致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进入进退两难的被动局面。

2如何完善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

2.1加大财务资金的监管力度

对于上述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工作上存在的问题,根本的解决方法就是加大对财务资金的监管力度,只有做好监督,才能保证财务资金的有效使用率。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对财务部门进行严格监督,发挥好自身的职责,不仅要对事业单位进行外部监控,还要对其进行定期的专项检查。这样就从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财务部门的实施和管理到位,同时,审计部门如果发现违法或者乱纪的现象,则严格加强惩罚力度,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违法乱纪的现象进行处罚,认真贯彻落实新会计制度中的内容。

2.2做好财务管理中的会计核算环节

与旧的会计制度不同,新的会计制度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清楚新会计的制度内容,还要求对新会计制度的基本内容熟练掌握和了解。在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严格按照事业单位的会计规定和新会计制度下的要求制定统一流程,做好财务管理中的会计核算环节。通过将内部管理和财务管理的相互结合,而保证会计核算环节中核算的可靠性、真实性以及精准性。除此之外,在新会计制度的实施背景下,对那些暂付、暂存的款项,也严格按照相关制度法规,纳入到会计的核算环节之中,保证财务管理的透明性、有效性和公开性。

2.3对财政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加强管理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专业技能管理,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直接影响事业耽误财务管理的效率,而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则与财务资金有效使用率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重视以及对其加强和培养,可以采取定期培训的方式来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行政事业单位也应该让财务管理人员经常参加一些与财务管理有关的的交流会,让财务管理人员能够学会先进的管理理念,同时事业单位也能通过交流会吸引专业素质和专业水平都比较高的财务管理精英,除此之外,还要给财务管理人员提供一个优良的工作环境,这样才能保证财务管理人才能够更好的为行政事业单位提供自身服务。

2.4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预算能力

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对象是全体社会,其资金的主要来源也是通过我国的财政补贴,所以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要对财务管理人员的预算能力加强重视。如果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管理的预算环节没有做好,就会出现财务的预算与实际情况有差入现象发生,从而导致资金出现问题,这样的状况很容易给投资项目造成不稳定,从而增大投资风险。所以这就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做好财务管理中的预算环节,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预算管理能力,完善预算方法,转换预算理念,做好财务管理中的预算环节。这样才能降低投资项目的风险,而且还能最大程度上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将有限的资金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2.5在财务管理中引入市场化的管理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最重要一点事确保财务的核算方式科学合理,能够真实反映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价值,与此同时,在财务的管理中要引入市场化管理机制,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而且对报废、出租等财务管理环节要实行有效的监督体制,一边引入市场化管理机制,一边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最重要的是最大化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率,对重复和盲目购置资产的现象严格杜绝[7]。

3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也应该不断得到加强。社会及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和可行的解决方法,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行政事业单位要更加重视自身的财务管理,做到透明化、公开化以及有效化管理,通过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监管力度以及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等多方面来对财务进行管理,进而为社会的经济发展作出实质性贡献了,达到真正为社会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晓花.会计信息化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6(19).

[2]陈楚琪.探究强化企业财务管理的几点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6(22).

第4篇:机关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范文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乃是行政单位与事业单位的总称,其所开展的财务会计工作需以自身特征为基点,主要是对执行预算的记录、监督及反映工作,其对行政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新的适合环境下,伴随新会计制度的制定实施,这对于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产安全的完整性保护,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稳健发展及促进预算收支计划的完成均具有始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既定目标为:以货币为单位,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另对资金运作予以真实反映,另外,还利用相关系统,对行政事业单位相应经济活动进行最优化管理。新会计制度下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主要涉及到机制、规章制度、法规及法律等内容。基于新会计制度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下,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对财务管理各项工作进行优化与改革,行政事业单位,需以我国会计法律及会计法规为基础,在与之相符的情况下,对其经济管理活动,以及各项收支情况,给予全面而又系统性的反映。要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所开展的财务管理工作,不仅合规且合法,另外,所开展的工作还需做到依法开展与落实,需能与国家有关法律政策相符,将其各项监督职能全面、切实及有效的发挥,要能够为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以及其他类型的信息使用者,提供更为真实、全面且准确的信息,以此为决策制定,提供充实依据。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

(一)财务管理理念缺乏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日常运营管理而言,其并非将营利作为其目的所在,而是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为宗旨,就其财务资金来讲,多为政府无偿性的拨款或补贴。这促使行政事业单位,在资金利用中,存在忽视资金管理的状况。伴随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日趋深入,许多行政单位较多存在利用国有资产,开展各种额外经营活动,从中获取更多收入,诸多行政事业单位,未能设定与之对应的财务风险分析、评估及应对机制,造成其所支配的财务资金,诸多。如一些事业单位,在银行贷款获取之后,将其用于各行业中的中长期投资,此种做法便存在债务性筹资风险;另外,些许事业单位在对内、外投资方面,存在较大程度超出自身能够接受或承受的范围,至此,便会形成资金周转困难,进而引发财务风险;此外,也存有资金清算及账务处理等领域存在核算风险。

(二)财务预测及控制管理缺乏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多为财政划拨,乃是无偿性的,因此,诸多行政业单位的在实际财务管理过程中,财务预算占有较大比重。但即使这样,在日常财务管理当中,仍然缺乏对预算资金及财务预算的有效控制。行政事业单位,通常未能充分准备财务预算各项编制工作,未能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造成在预算编制方面,出现不准确及不合理状况。而在资金使用中,在财务管理及预算上又缺乏对资金的约束力,当下拨资金后,实际利用中,未能依据预算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进行合理分配,造成财务在管理上出现混乱状况,甚至存有挪用专项资金的违法事件。

(三)财政监督不到位

诸多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财政监督时,严重缺乏事后检查工作,另外,在事前监督、事中监督方面,同样不足,在监督方式方面多为突击检查,缺乏日常宽领域监督;在监督内容上,多为单一事项,未能做到全方位、全过程跟踪资金使用情况。此外,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存有十分明显的过度依赖会计中心的状况,造成自身的财务管理弱化,在财务监督力度方面出现严重减低状况。

三、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完善对策

(一)树立符合新会计制度的科学财务管理理念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需按《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及《会计法》相关规定,就单位负责人的责任主体地位予以明确,在认识内部会计控制建设方面,需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性,依据新会计制度规范要求,树立更为严谨而又科学的财务管理理念,在财务管理过程中,需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因素的干预,分清类型,优化财务资金支出机构职能,梳理工作内容及流程,使得财政资金能够用在实处,提升透明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提升财务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和严谨度

行政事业单位需不断完善其自身的财务管理制度,确保高效、有序的开展财务管理工作。重点完善各领域的财务管理制度,如稽核、监督管理等方面。依据新会计制度,对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严格执行,通过强化专业培训,提升核算水平,对岗位责任制,严格遵循并执行,明确管理人员职责。核算及审批中,需与标准相统一,收支核算中,需做到透明与公开,且接收各界的监督,强化会计核算真实性,保证预算控制的准确、到位。

(三)强化财政监督及资产管理工作

行政事业单位需对资产记录、登记及估价等工作严格执行,在资产购买过程中,需实施科学合理的计算评估,避免出现闲置状况,需由相关采购部门实施统一采购,在采购方式的选择方面,需与新会计制度相关要求相符,还需合理合法,此外,在调拨资产时,需进行细致审核、登记工作,确保责任明确及手续齐全。在监督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时,需在外部监督方面进行强化,加大监督力度。财政主管部门及审计部门,需在对行政事业单位检查监督上予以强化,进而做到对财务管理及会计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及规范,遵守新会计制度下的各种法律条款及规范,可通过外部监督与内部管理联合举措,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科学化。

参考文献:

第5篇:机关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范文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8-0112-02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始于2001年,起初在中央直属部门进行试行,之后许多省(市、自治区)相继仿效试行。2008年底,福建省已将二级预算单位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资金的流向发生了变化,资金的调度权受到了限制,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重点也发生了变化,对于作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对象的省级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影响深刻。本文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财务管理为例,探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省级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意义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属于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向社会提供公益性产品的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体系也要及时改善。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于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1.规范了财政性资金的收支

通过合理确定财政部门、征收单位、预算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国库和银行的管理职责,不改变预算单位资金使用权限,使所有财政性收支都按规范的程序在国库单一账户内动作,有利于加强对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统一调度以及管理,改变了财政资金层层拨付的方式,可以对财政资金进行充分的监督,减少挪用以及截留财政资金现象的发生。

2.加强了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

由于建立了国库单一账户实行了新的支付方式,从运作机制上和制度设计上改变了过去分散、多重设置银行账户,层层拨付、占用资金的状况。并且通过运用网络技术提高监控的时效性,实现了预算执行监控的明细化、动态化,从而加强了预算执行过程和监督控制。

3.增加了预算执行信息的透明度

由于预算信息来源于基层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的每一笔交易记录,信息来源生成机制不一样,通过信息网络传输,预算执行信息的完整性、及时性大幅度提高,提高了预算执行的透明度,为财政运行管理和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了及时可靠的信息基础。

4.提高了财政资金的运行效率和使用效益

按新的账户设置的支付流程,财政资金采用财政直接支付或授权预算单位支付,通过银行直接支付到收款人或用款单位,运行效率大大提高。所有未支付到最终收款人或用款单位的资金余额最终都由财政部门掌握在国库单一账户中,财政资金通过单一账户由财政直接拨付给商品以及劳务供应商,减少资金滞留时间,减少挪用资金现象的发生。从而提高了财政资金的调度能力,降低筹资成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二、省级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1.省级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概述

省级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一般是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下设各专业研究所,其科研经费大都来自财政预算拨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开始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而且伴随着“服务三农”的政策实施,财政对农业科研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农业科研单位,特别是省级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各专业研究所有的实行独立核算,有的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例如,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设有15个独立核算研究所,如果各单位都采用自身的核算制度,会计核算口径就不能保持一致性,对整个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来说,汇总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以及准确性就得不到保证。对于科研事业单位来说,不论是实行独立核算还是会计集中核算,财务信息(报告)都要实行年终汇总,因而国家进行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改革,确立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财政财务管理中的基础地位,全国使用财政性资金的各级各部门未来都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

2.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省级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权受到限制。首先,以前事业单位的资金额度是层层批复的,单位自身对于资金的使用有很大的自,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事业单位的资金自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事业单位自身不能很好的应对突发状况。其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很多资金都纳入财政资金直接支付,科研事业单位自身具有其自身的特点;由于不能及时的调度这部分资金,也就难以对这部分财政资金做出有效的分析,在资金配置以及用款额度方面都受到某些程度的限制,因此,国家在进行改革时,也要合理考虑这方面的状况,争取改革效益最大化。

第二,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加大了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成本。预算单位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时,在财政资金集中支付中应该承担的主要职责,要求预算单位按照预算合理使用财政资金,做好相应的财务管理以及会计核算工作,细化整个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财务管理复杂化以及难度的加大。现在计算机和网络广泛运用,财务管理人员也必须具备信息管理经验,科研单位财务人员的数量必须增多,素质必须提高,进而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成本。

会计科目设置以及财务信息系统的复杂化,加大了财务管理成本,科研事业单位一般向社会提供公益性产品,会计科目设置相对较为简单;而实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对于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要求更多的人员参与其中,加大了财务部门的成本。另外,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科研事业单位必须使用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系统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旧有的系统并不能适应新制度的要求,科研事业单位必须加快改进信息系统,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财政支付系统,也就从某些方面加大了财务管理方面的成本。

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省级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对策

1.突出管理的重点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就是将政府所有的财政性资金集中在一个单一的账户进行管理,进行收缴、拨付以及清算,可以规范财政支出,增强预算执行透明度。科学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来源不同于一般的事业单位,科研事业单位一般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行政性质比较薄弱,因此,科研事业单位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要突出管理的重点,明确国库集中支付的范围在于事业性的支出,不能盲目采纳,要合理使用财政性资金,明确财政资金的使用范围。

2.转变财务管理观念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所有的财政资金都要收归国库,单位的银行存款账户被取消,单位只有用款的计划以及指标,单位不再有权利负责资金的支出以及收缴。科研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无论是领导还是会计人员都要转变财务管理观念。不能因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而不再重视单位的财务管理,要比以往更加重视,会计人员要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单位领导要加强自身的内部控制,做到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更加适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需要。

3.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注重财会人员人才培养

事业单位改革之前,一般会计设置相对简单,业务处理也相对简单,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不高,随着财政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行,急需科研事业单位提高自身会计人员的素质,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能否顺利进行。单位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培训,积极学习财务方面的新知识,对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要严格要求,培养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保证会计人员的素质符合新制度的需要。

4.建立会计信息处理中心以及财务分析和财务预测信息系统

由于省级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特点,有些省级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下设研究所还不在同一个区域,如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就有2个专业所在外地,所以,建立会计信息处理中心,以及财务分析和财务预测信息系统就显得非常必要。完善的会计信息处理系统也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顺利运行的保障。首先,科研事业单位要参照2007年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规范本单位的会计事项,统一会计核算科目,统一核算范围以及统一报表列报,这是建立会计信息处理中心以及财务分析和财务预测信息系统的基础。其次,科研事业单位必须加快会计信息系统建设的步伐,建立会计信息处理中心,财务管理部门要加强对计算机配置以及网络的建设,提高单位自身的会计电算化水平,提高办事效率,建立先进的财政管理系统,保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科研事业单位顺利运行。科研事业单位也要建立科学全面的财务分析以及财务预测信息系统,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以及准确性,正确编制财务预算,进而可以正确的调度资金,保证财政资金合理配置。

5.加强财务计划

第6篇:机关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范文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优点;存在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1

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离不开其财务管理制度,而新会计制度的实行,在完善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普遍的问题,本文就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进行了相关探索,为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一、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意义

1.资金核算详细,负债管理得当。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对有专项资金收入的各类收入中,进行了详细的核算,例如在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等方面,就应该按照其具体的项目核算。为了确保专款专用,《政府收入分类科目》中的“支出经济分类”为事业单位针对各类不同支出提出了相关规定。不仅如此,新会计制度下对财务报表的结构和体系也进行了改进和完善,为了能够让财务状况一目了然,报表的编制相对于以前有了更加详细的规定,比如取消了资产负债表中的收入和支出项目,同时在此体系中增加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为加强财务风险分析,在债务部分,对负债进行了分类管理,比如在负债期限这一类别中,分别有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为了保护职工的合法权利,在负债管理中对职工薪酬也进行了相关规定,比如对“工资”、“地方津贴补贴”、“社会保险费”等费用要在国家规定下进行明细核算。

2.完善了计价和入账管理,对基金的核算及流向进行了追踪。为了能够明显地体现出事业单位资产的变动情况,对固定资产折旧进行了创新,而无形资产摊销和待处置资产损溢也被引入到新会计制度下。在资产部分,对近年来的财政改革中会计核算等内容进行了充分利用,把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和财政应返还额度列入了相关科目中。同时,新会计制度不但增加了非流动资产基金这个科目,在净资产科目中,也设置了财政补助结转和财政补助结余。非流动资产的核算,除了长期投资和固定资产之外,还包括在建工程、无形资产。而新设的财政补助结转和财政补助结余,流程清晰,资金的分配也相当规范,因此使事业单位对财政资金的管理更加科学。

二、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预算管理的忽视,以及低水平的资产管理。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制度中,预算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么重要的一步,却经常被事业单位忽视,要么对资金的预算草率对待,要么干脆忽略对资金的预算。如此不严谨的预算管理,使事业单位在资金实际使用过程中不能合理地分配资金流向,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超额支出等状况。另外预算资金的编制方法过于传统,无法与时俱进,不够科学,容易出现资金浪费的情况。而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方面也存在着问题。比如在对财务的处理上,没有设置新会计制度中“累计折旧”的科目,无法真实地体现资产价值。

2.对资金管理的控制不当。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对资金的管理过于随意和松懈,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受到一定的怀疑,导致外部信息使用者的评价不够公正,同时也加大了对内部信息使用者的管理难度。同时,事业单位对于专项资金的管理也不够严谨,不能把专项资金用在该用的方面,严重忽视对专项资金的管理。此外,事业单位领导者对财务风险的错误判断,也将导致财务控制体系的不科学。

3.财政人员的职业素养较低。有些财政人员缺乏专业知识,职业素养较低,比如对相关法律不了解,忽视新颁布的《会计准则》。财政监督频率过低,监督的方式单一,忽视日常监督。

三、针对其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采取的措施

1.重视预算管理,提高资产管理水平。预算管理就像是建筑物的基底,是整个财务管理的基础,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预算管理的过程中要科学客观,对财务预算树立正确的观念。事业单位不妨利用“零基预算法”,不仅能改善资金使用效率,还能增强财政资源配置。事业单位不但要做好事前预算,更要控制好资金的实际使用,事后也应该对资金进行核对,这样不仅能控制好资金的流动,也能降低由于预算管理不当带来的财务风险。此外,在资金绩效方面,要设立一套完整的指标,比如分别设立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既能保证事业单位的评价制度适用于所有财政支出,又能针对不同的项目特点作出公正评价。而事业单位能否健康地运营以及发展,与能否对资产进行合理使用和正确管理有关。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资产的控制与预算的紧密结合,也体现在资产配置问题的解决方面。因此,事业单位不但要提高资产的管理水平,而且还要把管理制度完善好,对固定资产更应该进行定期的盘点。

2.科学管理资金流向,完善管理制度。事业单位必须树立科学的资金管理观念,规范地对资金进行管理。对于专项资金,更应该加强管控。不但要使专项资金的预算数目准确无误,还要确保其使用途径明确。专款专用是专项资金的特点,在使用过程中不容忽视。在实施专项资金的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对其的监督,也要完善其收支管理制度,避免出现挪用专项资金的情况,或者产生与基本支出混淆的现象。在专项资金实际使用过程中,要进行对其使用情况,完成情况和使用效果的追踪并给予评价。对财务管理制度要有适当的调整,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

3.提高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作为财务人员,必须学习好专业的系统和理论知识,并在平常的工作中获取必要的会计信息,遵循自己的职业道德,时刻铭记相关法律,避免出现贪污的现象。此外,监督方式应多元化,加强自身的监督力度,避免发生事业单位对会计中心过于依赖的现象。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事业单位的各种机制在不断改革和发展,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也应该与时俱进。针对在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几项措施,希望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有帮助。

参考文献:

[1]赵媛.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J].中国投资,2013(S1).

[2]开宁.新形势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创新探讨[J].中国外资,2013(02).

第7篇:机关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范文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影响

·单位财政资金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

(1)财政资金拨付使用由层层转拨变为直达最终收款人。以前财政资金层层划拨到各预算单位,资金存放在预算单位账户,由预算单位将款项支付给收款人。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取消预算单位实有资金账户,财政资金存放在国库单一账户上,对预算单位下达用款额度,通过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将资金支付给收款人,单位对资金的管理由过去的资金流,变成现在的信息流,即单位用钱不见钱。

(2)单位财务管理的重心由资金管理转变为全面预算管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财政资金不再划拨到预算单位账户,单位安排资金使用依据的是年度预算和分月用款计划,只有符合年度预算的用款计划,才能办理财政直接支付或授权支付,这加强了单位预算对于财政支出的约束力,突出了财务预算在单位财务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单位会计核算发生了变化

(1)会计核算科目的变化。对于财政直接支付,不再通过银行存款科目核算财政资金的领受及使用,对于财政授权支付,新增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为便于年终结余资金的账务处理,新增了“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

(2)账务处理的变化。预算单位账务处理中支出的相关科目需要按照政府预算收支科目设置明细科目,并做好明细账的归类核算工作。

·对单位财务管理人员能力要求更高

(1)国库集中支付是财政四项改革的核心,其他财政改革最终通过国库集中支付得以体现,因此要求单位会计人员对国家政策法规和财政改革知识进行全面理解和掌握。

(2)国库集中支付对单位会计核算要求逐步提高,核算也进一步细化,要求会计人员熟悉会计知识和财务制度,更加强调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

(3)国库集中支付通过先进的信息系统实现电子化业务流程管理,这要求单位会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信息技术。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单位预算管理不规范

(1)部分单位还是停留在传统预算的思想观念上,预算编制不够科学合理,主观随意性较大,预算编制不细化,没有将预算与单位管理活动有效结合起来,前瞻性不强。

(2)预算实际执行中约束力不够,如部分单位支出不按预算规定执行,一方面为弥补公用经费的不足,挪用、挤占项目资金,另一方面一些项目支出由于项目未落实或资金被挪用,造成项目结余过大。

·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与监督薄弱

(1)单位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特别是部分领导内控意识淡薄,过度依赖财政、审计、纪检等外部监督,认为资金通过国库集中支付实行全方位动态监控以后,没有必要再设置内部监督岗位,不按要求建立内部监督体系。

(2)单位内部管理信息沟通不畅,财会人员对单位业务管理活动信息掌握不及时、不准确,一方面导致财务管理获取信息与业务管理活动实质存在偏差,另一方面导致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偏离了预算管理规定,改变了资金使用用途,财政资金难以发挥有效作用。

(3)内部控制措施不到位,控制流程不规范。实际工作中,单位由于编制紧张,人手有限等原因,不合理、不合法的兼岗现象普遍存在,不相容职务未得到合理有效分离。

·单位会计核算不规范

(1)没有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关规定设置会计核算科目,如没有按规定设置“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核算年终结余资金,而将结余资金记入“暂付款”或“其他应收款”科目。

(2)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支付业务与会计核算没有进行有效衔接,会计核算没有准确按照支付业务反映的经济内容进行核算,与单位管理活动的业务实质存在偏差。

·相关配套措施没有及时跟上

(1)人员素质依然薄弱。部分单位财务人员对于财务工作的变化认识不到位,缺乏对新理念、新技能的系统学习,财务管理工作依然停留于旧模式,单位领导对财务人员后续教育重视不够,人员素质跟不上新的财务管理需要。

(2)信息系统基础支持不够。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后,预算单位用款申请、财政支付和银行支付资金、账务处理等均通过网络来进行,部分财务人员还没有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对业务软件使用不熟悉,影响了财务管理的效率。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建议

·加强全面预算管理,提高单位财务预算水平

(1)预算是单位资金管理的关键,有预算才有支出,因此必须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让单位树立全面预算管理理念。

(2)强化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财政部门要对单位实际和未来资金需求进行认真调查研究,编制切合实际的预算,提高预算的准确性和前瞻性,深化综合预算,提高预算的全面性。

(3)做好预算执行控制。单位要按照预算严格执行,不得随意改变执行中的预算,并建立财政资金使用动态监控机制,加强支出管理,避免资金浪费,及时发现和处理预算执行中的问题,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以改革促进管理

(1)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全覆盖工作,实现国库集中支付“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使所有财政资金都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中流转。

(2)推行公务卡改革,规范单位公务支出报销管理,确保国库支付业务反映的经济内容与单位管理活动有效衔接。

(3)建立健全国库集中支付动态监控系统,对支付业务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预警,防范财政资金支付风险。

·强化内部控制与监督,减小财务风险

(1)充分发挥国库的预算执行监督作用,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通过直接或授权支付完成了财政资金的拨付以后,为了对支付业务背后反映单位管理活动的业务单据等实施有效监督,必须创新监督模式,搭建国库支付系统全方位监控平台,以法律法规约束、规范会计核算、外部监督检查、内部审计等组成的监控防线,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统一的监督检查程序,将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2)单位财务部门应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督职能,规范日常会计管理工作,熟悉单位管理活动,加强资金收支情况的监督,确保资金有效使用。

(3)单位应结合国库集中支付的要求与本单位实际,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根据业务需求设置科学合理的岗位,配备足够的人员,严格分离不相容职务,建立岗位之间相互约束机制,确保内部控制发挥应有的作用。

·加强会计核算监督管理,提高财务信息质量

(1)根据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有关规定,规范会计科目设置,对财政授权支付和年终结余资金的核算分别设置 “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和“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2)严格按照政府预算收支科目设置明细,做好国库集中支付与账务处理的衔接工作,使单位财务信息与国库集中支付业务信息保持一致。强化单位内部信息沟通,让财务部门及时、准确、完整地获取单位管理活动信息,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

·强化配套措施,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1)单位应强化会计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对财务人员后续教育培训力度,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促进技能更新,培养一批既精通财务管理知识、又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2)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财务人员主动学习业务知识,熟悉掌握新的业务操作方法和流程。

(3)强化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

第8篇:机关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范文

【关键词】新事业会计制度 科研项目 财务管理 科研预算

近十几年来,随着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等财政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2012年新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财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出台,长期以来困扰事业单位财务核算、信息质量的诸如会计科目滞后、财务报表结构不合理、不计折旧、捐赠划拨资产不入账等问题得到了规范,那么,科研事业单位如何顺应时展,结合单位业务特点,加强科研项目财务管理呢?现结合新制度从项目预算的编制,到项目资金的使用、科研成本的核算,再到项目完成的决算等方面,谈一下自己粗浅的认识。

1.重塑科研预算理念,提高全体人员认知水平

预算环节是项目财务成本管理的基础环节,它伴随项目的整个过程,是项目能否有效运行的基本保证。它是根据财务活动的历史资料,考虑现实的要求和条件,对项目未来的财务活动和财务成果作出科学的预计和测算。我们要树立正确的财务理念,把预算工作提到一定的思想高度。

新制度明确规定科研项目预算主体:由科研项目负责人协助单位财务部门,按照政策相符性、目标相关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原则,根据研究开发任务的实际需要科学、合理、真实的编制。

长期以来项目预算由科研项目申请人自己编写,由于项目人员对财务知识不是太了解,编制的预算往往科目不明晰,该在这个科目下的预算编写到那个科目,在执行过程中项目总经费虽然还有结余,但经常发生某个科目下的预算经费已经支出完了,其它科目下的预算经费还有结余,项目负责人还要坚持支出的现象,原因是项目预算和支出科目不对应,造成了财务工作上的被动。新制度的出台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这种现状,使预算工作进入新的里程。

但我认为,如果预算主体为科研项目负责人,协助者为单位财务部门,可能更有利于预算的编制,理由如下:一方面,申请人对于自己拟申请的项目及所需经费了如指掌,它能够根据项目的实际需要知道资金要用在什么地方,钱要干啥事,但新的预算要求对于大多数科研人员来说比较陌生,编制的预算比较笼统,而财务部门作为财务管理部门,可以根据专业知识,将申请人的需求分门别类的放置到相应的预算科目中,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上述的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采用这种“自下而上”的编制方式,也与预算管理规程相一致,根据项目要求,由申请人首先编制预算,然后由财务部门把关。第三方面,作为财务部门,统管着全院(所)财务工作的方方面面,就拿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来说,全院有13个专业科研所(中心),小的所(中心)只有l0多个职工,大部分所(中心)职工人数在20—50人。每个所都有独立的财务,财务人员一般为2人,但每个所又有不同的项目组申请不同的项目,预算的单位多而散,这样,如果由财务部门主编,项目负责人协助,对申报的科研项目的信息资料财务部门就没有时间做大量而细致的收集整理工作,甚至会出现多头并进,手忙脚乱。假如科研单位有一个大的资金结算中心,结算中心内部又有诸如项目管理、成本核算等详细的分工,那么,项目负责人协助财务部门编写就比较顺理成章了。

当然,不管是科研项目负责人协助单位财务部门,还是单位财务部门协助科研项目负责人,财务人员都应该积极与项目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加强学习,按照项目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出精细化的切实可行的项目预算。

2.树立科研成本意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新增一章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将科研项目成本、非科研项目成本和期间成本明确的界定出来,为项目的核算提供了理论依据。

成本核算是指成本测算过程中为归集和分配各种费用而确定的承担费用。科研成本包括科研所用房屋、仪器设备、水、电、固定资产、科研人员的工资、奖金等。一般来说,大多数单位对科研项目研究的过程没有进行全成本核算,尽管也考虑科研成本的高低,由于科研人员出成果意识强烈,也就造成了科研成果在转化为生产力过程中的高成本,丧失了市场竞争力。对项目的成本核算,应充分考虑单位自身的特点,做到切实可行、简单方便;将在科研与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所有费用,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划分为科研成本和期间费用,将科研与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仪器设备及房屋的占用费等作为科研成本,对于当期发生的科研生产服务的管理费等公用经费支出,区别情况进行账务处理,以简化成本核算,真实地反映科研经费状况。

值得一提的是科研经费管理费的问题,我认为也应该列入正常的成本核算。有的科研项目明确可以计提管理费,但有的项目却不允许计提管理费,许多科研单位在科研经费到账后,只能根据项目规定有的计提,有的不计提管理费,单位在科研工作中取得了多少经济效益并不十分在意。当然,对于公益性科研单位来说也许无可厚非,但对于其他科研单位就说不过去了,将科研管理费提取合理化,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科研单位的积极性,更加有利于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3.增强项目决算观念,提高财务监督职能

在项目资金的管理过程中,决算分析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现在不论是国家层面的项目还是地区层面的项目,在项目完成时都要决算分析报告,以便对项目的执行情况有一个全面的掌控,进而发现工作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为改进工作提供依据。

新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进一步强化了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职能,规定科研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制度等监督制度,依法公开财务信息,应当依法接受财务主管部门和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那么,如何有效的开展财务监督呢?

首先,认识到财务监督的重要性。单位主要负责人要重视财务监督,认识到财务监督对科研工作有序开展、财务活动有效进行的重要性;财务人员要加强自身的自律性监督,将财务监督融于日常管理工作中,实现管理与监督的相互整合、渗透。

其次,明确财务监督的内容,不仅对各项收支的合法性、合规性,而且对科研项目资金的核算管理和预算执行的有效性、均衡性等方方面面的监督。科研院所要制定严格的内控制度,加强科研财务监督;加强科研经费的效率监督,优化资金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还要防止产生新的资金沉淀,减少和防止无效或低效项目占用资金,从而达到提高整体资金综合利用率的效果。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严格财务报销制度,科研项目资金使用可以尝试执行公务卡管理,加强财务部门与科研管理部门的联系和沟通。项目承担单位负责财务监督和财务控制,结项时经费必须经过独立审计。

第三,领会财务监督的方式: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除了突击检查,单位内部每年至少审计一次,发现违规违纪现象,及时纠正,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我们要提高科研财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建立统一的电脑联网财务报告系统(月报),针对各大类开支建立风险预警指标,超过指标,则向有关方面调查并发出警告。这方面,我觉得农业部国家产业体系管理的方式比较值得借鉴,体系建有项目日志,项目工作人员每日将业务工作记录日志,而业务的发生往往是与财务资金密不可分的,这样,事中监督就有据可查,大的开支在哪个时间段发生,就会一目了然,在一定程度可以防止弄虚作假、截留、挪用、挤占科研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总之,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是一项系统的、艰巨的工程,我们要秉承长期以来形成的好的管理经验,以这次新制度的实施为契机,深入挖掘自身财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人为本,采取科学有效的应对措施,规范科研项目财务管理,有力地促进科研事业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德辉.高校科研财务管理规范化研究;《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4期

第9篇:机关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范文

关键词:机关事业单位 固定资产 管理

机关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指属国家所有,由机关事业单位占有使用,单位价值在限定标准以上、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基本维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公共事业不断壮大,作为政府职能运行的重要物质基础,机关事业单位添置了大量的办公设备、交通工具、电子产品等固定资产,尽管在购置前通过财政预算和政府采购进行了管控,但部分单位在使用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实物管理不严谨、核算不准确、不能物尽其用等诸多问题,这既不利于推进公共服务职能高效履行,也不利于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因此,应切实加强机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建设,把固定资产管理纳入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信息化轨道。

一、机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分析

(一)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

1、对固定资产使用效益缺乏有效监管。机关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事前基本都按规定通过了预算审批和政府采购,但有的单位不是从实际需求出发,为了小部门利益或只图自已方便,不断申请增添固定资产;有的单位固定资产出现闲置后不能盘活,有的单位又要重复购置,缺乏灵活调拨机制,导致固定资产利用率低,这些都加剧了财政压力,在建立节约型政府和效能型政府方面起了负作用。

2、机关事业单位财务核算制度不科学。机关事业单位现行的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只按原值入账,在日后的使用过程中不计提折旧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不具体规定各类资产的使用年限。同时,有的单位资产入账时不计运杂、安装、保险等费用,只取发票金额,人为缩小了资产价值。待实物报废或做其他处置时,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核准后一次冲销,资产负债表中无法如实反映资产损耗度,总量虚高,长此以往,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距实际价值越来越远,又难以引起领导重视,是导致固定资产缺乏有效管理的主要因素。

(二)购置与管理不对称,虎头蛇尾

1、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机关事业单位的领导更注重对差旅费、招待费、公车和集体福利等经费开支的管理,这些资金由于标准与权限等制度严格明晰,所以控制得当,但也占据了财务人员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由于部分单位从管理层到一般人员在意识上重钱轻物,重购置而轻管理,导致资产领用、保管、调拨、维护、转让、报损及储存等日常管理手续不完备不及时不规范,账实不符、家底不清,给国有资产流失埋下了隐患,因此必须从制度上健全、规范和加强管理。

2、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或流于形式。固定资产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尽管相比流动资产来说价值更大、使用年限更长,发挥效益更持久,但由于制度层面长期存在看重资金管理、漠视实物和固定资产管理的问题,绝大多数单位都由财务人员兼管固定资产,机构不健全,人力缺乏导致内控机制缺失或流于形式。如有的单位成立时间较长,新晋人员往往不熟悉单位历史,对资产属性了解程度不够,没有可靠的财务资料查询,时间精力又有限,严重制约了管理效能;有的单位管理手段落后,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脱节,帐物分离或账物不符,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和激励机制;有的单位长期不及时彻底盘点,出现了数量不清,账实不符,规格混乱,职责不明,互相扯皮的现象,会计无法确认盘存数量及其价值的增减,失去了对实物的控制,无法真实反映和有效控制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

(三)账实不符

根据《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资产增减变动及时准确入账,提供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是会计人员职责,日前各单位在购置时基本能按总账、明细账和固定资产管理卡片规范入账,购置和入库人员分离,但历史上长期的粗放式管理思维,内控制度不健全,内控机制执行力差,责任不明确导致了后期的账实不符。如固定资产不进行定期彻底盘点,对实体早已不存在、报废或处置的资产没有及时采取账务处理,长期挂账虚列;通过赠与、奖励、无偿调入、盘盈等其他渠道取得的资产直接列入支出或根本不进行资产登记核算,长期游离于账外;资产的领用、报废、调拨和变卖手续不规范,记录欠缺,不按规定程序处置,导致资产家底不清和流失,长此以往甚至使得盘点后对账实不符的原因都无据可查,极易造成固定资产的流失。

(四)监管机制欠缺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普遍加大了力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规,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摸清了家底,规范了管理,但对部分单位仍然存在的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 如资产盘点不够及时,在出售、转让、报废固定资产时不按规章制度及时办理;对实体已经不存在的资产不及时完整反映;一些有机会追回的固定资产因程序复杂或耗时较长轻率处理,含糊报损,免去麻烦,如果不加以控制,势必造成管理混乱,导致资产流失。

二、强化机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途径

(一)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管理确保落实认识不到位,制度再好也难落实,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与保值增值要落到实处,需要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出台制度并列入考核目标,促使各单位领导充分认识到管好用好国有资产的重要性,实行管理部门、责任部门和使用部门分级负责、责任明确到人的管理体制,成立专门机构或配备专职管理人员,负责资产的登记保管、调拨划转和检查维护,如对离职调动人员占用的财物如何办理移交手续,及时划转或收回,如何折价转让等薄弱环节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以免相互挤占挪用,保证资产管理不脱节、不缺位,管用结合,物尽其用。建议对部门领导进行离任审计时,加入固定资产安全完整内容。建立考核及奖惩制度,对责任事故造成的损失由过失人进行赔偿,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做得好的单位及人员则要给予适当奖励,让管理工作有章可循,违章必究。

(二)改革会计核算方法。建议改革目前仅以原值反映资产价值的核算方法,采用企业会计制度中的减值法,计提折旧和减值准备,真实反映现存固定资产状况和所占用资金使用效益。

(三)强化人员培训,提升业务技能

如前文所说,机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很多都是由财会部门负责,会计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资产管理效果,如某些物品如何在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间准确区分。完善资产管理首先要提高领导和财务人员的财经法规意识,强化人人参与资产规范管理的理念,其次要加强培训学习,持续提升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严格执行财经法规,规范和完善账务处理流程,切实履行会计核算与监督管理的双重职责,做好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

(四)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引入社会监督机制。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为核心建立固定资产数据库,按照工作需要在各部门间灵活调配,从根本上加强资产使用效益。同时,财政审计等监督部门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审计,加强盘点和处置的监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违规固定资产处理获得的收益全额纳入财政。提高透明度,用社会化监督和公众同参与的方式有力补充监管力量。

(五)实现电子化管理,提高工作时效。面对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固定资产,纯手工方式已无法满足实际需要,只有采用电子化管理,在详尽清产核资,彻底摸清家底后,运用固定资产管理软件在资产入库时即赋予其一个终身唯一编码,从购入、使用到增损、转移、退出的整个使用周期进行动态跟踪,实时监控。使资产清查、登记、统计工作化繁为简,优化资产的合理配置,确保资产高效可靠运营。

结 语:

加强我国机关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关部门不仅要关注资产的购置,还要对固定资产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和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只要坚持让规章制度与监管落实齐头并进,我国机关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一定能够不断完善,有效地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梁春凤.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真实完整[J].财经界(学术版).2009(01).

[2]李永和.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及建议[J].中国审计.2010(0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