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与经济管理范文

体育与经济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与经济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与经济管理

第1篇:体育与经济管理范文

[关键词] 体育经纪人 管理

体育经纪人是以获得佣金为目的,与体育相关人员及组织签订委托合同,充当委托人和第三人之间有关职业运动、体育竞赛的订约媒介或为委托人提供通过体育获益机会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经济组织。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开始追求精神层面上的享受和愉悦。体育作为全民性的爱好和娱乐,其号召力和影响力无可比拟,体育的市场需求强烈而广阔,职业体育也由此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体育经纪人可以说是随着职业体育的发展而出现的,而且正渗透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各个领域,起着良好的催化和作用。

一、我国体育经纪人的现状分析

1.体育经纪人的需求量增大

我国体育产业尽管刚刚起步,但其发展势头十分迅猛。与我国体育产业迅猛发展、体育市场规模日益扩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体育界存在着体育经营管理人才严重匾乏的问题。有专家分析,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和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体育营销、评估等体育MBA专业人才的空缺将在1万名以上,中国未来需要专业体育经纪人7000名左右。

如此大量的体育经纪人才的需求量使我国急需一批高素质的体育经纪人才。而目前我国体育经纪人的培养还停留在部分省市开设的短期经纪人培训的阶段。虽然有越来越多的社会各方人士对体育经纪行业产生兴趣,而且其中很多人也参加了培训,并拿到了体育经纪人资格证书,但据了解我国体育经纪人才流失严重,大量的经纪人在拿到经纪人资格证书后,并没有从事体育经纪行业。分析其原因主要有:缺乏资金背景、个人经纪能力不足、体育市场不规范,法规不健全等方面导致经纪活动受到限制。

2.体育经纪人活动不够规范

目前我国体育经纪人发展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体育经纪活动不够规范。体育经纪活动不规范主要表现在球员转会方面。随着我国部分体育项目准职业联赛的开展,一些联赛陆续开始引进外籍球员。外籍球员的引入,为体育经纪人提供了经纪活动的空间,但同时也带来了问题,主要是无证无资格的经纪人大量存在。以职业化程度较高的足球为例,大多数外援的引入都是依靠朋友或熟人的关系,直接向俱乐部或球队推荐。一些人看到引进外援工作有利可图,就直接从国外带来一批球员与当地的球队进行比赛,各俱乐部现场挑选自己中意的球员。而这些人并没有正规的体育经纪人资格证书,无证无资格经纪人的大量存在,严重破坏了体育经纪市场秩序,也挫伤了正规体育经纪人的积极性。

3.体育经纪人素质参差不齐、整体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体育经纪人的整体水平不高,素质参差不齐,国内真正具有专业水准的体育纪人数量极少。笔者就此问题向部分体育经纪人、经纪公司、国家体育总局和项目中心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结果显示,选择“目前体育经纪人整体水平不高、素质参差不齐”的人数达到了64.38%。据了解,参加体育经纪人培训的人员以体育专业的人居多,这与国外经纪人形成鲜明对比,国外体育经纪人大多数是学习经济、管理、法律出身,学体育出身的人数相对较少。不可否认合格的体育经纪人需要大量的体育方面的知识,但这个行业首先是一个经纪人行业,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法学是经纪行业的基础。而目前我国从事体育经纪行业的人员多数是体育行业出身,缺乏相应的经纪人理论基础,即使在参加了短期培训后,仍然很难达到较高的专业经纪水准。另外由于培训机构对参加经纪人培训的人员的要求并不高,大部分只要求高中以上学历即可。据调查,实际参加培训的人员的学历多为大专或本科,虽然也有少部分硕士学历的人员参加培训,但整体学历水平并不高,学历层次的参差不齐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现有体育经纪人整体水平不高。

二、我国体育经纪人管理对策

目前我国体育经纪人在管理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优秀体育经纪人的极度匾乏,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体育职业化发展和体育市场的繁荣,加强体育经纪人的培养,已经成为我国体育经纪人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1.完善体育经纪人培养体系

目前世界各国对体育经纪人的培养体系有所不同。欧洲部分国家侧重于高等院校的系统培养,而美国则更偏重于自由开放式的社会培训。两种培训体系各有利弊。我国体育经纪人的培养应该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尝试多层次、多渠道、多元主体、多种类型的培养体系,使高等院校的系统培养与自由开放式的社会培训相结合。其培养途径主要有:综合大学或师范院校的体育学院与其他经济管理类院校的联合培养;体育院校单独培养;体育院校与其他经济管理院校类联合培养;各省市体育局、工商局联合培训;各省市体育局、工商局联合高等院校培训;国家体育总局各项目中心(协会)培训;体育经纪人行业协会培训;网上教育培训;体育经纪人公司内部培训。最终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元主体、多种类型的体育经纪人培养体系。

2.加强体育经纪人的职业道德教育

坦诚、实在是体育经纪人首先必须遵从的职业道德。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经纪人,绝对不能凭借坑瞒、欺骗、胡编乱造等手段,获取不义之财。在进行经纪活动时,双方应抱着坦诚的态度,对双方所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应详细了解和考察,并如实交流沟通,才能促使双方交易达成。只有这样才能获得信用和成功,同时还应实事求是,实实在在,在从事经纪活动中,应设身处地为当事人双方考虑,减少交易过程中的困难和麻烦,从而达到共识,尽快促使交易成功。遵纪守法是经纪人应有的也是必须的职业道德。

3.建立体育经纪人协会,加强行业自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体育经纪人除建立必要的法律机制予以规范外,通过经纪人行业协会进行自律性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完备的体育经纪人制度离不开行业自律。行业自律主要是发挥行业内部的组织,管理作用,以行业内部人员为基础,约定和实施对行业的管理措施,通过自行管理解决体育经纪人内部矛盾,保证体育经纪人之间的平等竞争,制止垄断,提高从业人员的行为标准和保护公众利益。但由于我国目前对体育经纪人还未实行全国统一管理,各地统一管理还不完善,没有建立起体育经纪人协会这样的自律组织,这使得无论是在规范经纪人的行为方面,还是在保护体育经纪人的利益方面,都难以操作。因此应尽早成立全国体育经纪人协会,制定经纪人协会章程、行业规范,建立起自我监督、自我管理,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良性行业自律和管理机制。

4.对体育经纪人进行严格认证

现在有一种错误的理解,似乎任何人只要有本事、有关系都可以成为体育中介机构或者是体育经纪人。这是中国加入WTO后,对一些产业和行业不能任意设置进入门槛的曲解。在国际体育中,中介机构和经纪人大都要经过知识经验、道德信用和经济能力上的认证。而通过无正式认证的经纪人介绍达成的“交易”,产生纠纷的真是数不胜数。加强体育经纪人的认证首先要对其进行业务能力考核,再则进行信誉情况调查(包括公示),最后要求他们根据业务量缴纳保证金。而且每年“年审”一次,凡是出现“过失”或是投诉过多的可以取消其资格,退还其保证金。

参考文献:

[1]张玉峰 王 跃:《体育经纪人实务》[M].2006.3

第2篇:体育与经济管理范文

实际上,不仅仅是我国出现了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情况,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出现了这种情况,唯一的区别就是分离的程度不一。但是不管是哪一种程度上的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都对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消极影响。特别是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全世界很多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都降了下来,其中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表现越来越明显。

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表现

实际上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情况,很早就已经出现,但是之前由于表现不明显因为并未受到过多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分离的程度越来越明显。这种分离不仅体现在数量上的不均衡,而且在增长速率上金融经济的发展也要明显优于实体经济。这是因为不管是规模、资金、还是发展实力以及未来发展前景,金融经济都展现出比实体经济更加明显的优势。正是由于这种分离差距的逐渐扩大,到时实体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渐弱化。越?碓蕉嗟男幸悼吹浇鹑诹煊虻挠攀疲?因此越来越多的资金、人力资源进入到金融领域[1],正是由于这种趋势的存在形成的良性循环,导致金融领域的范围越来也大,整个资源是固定的,大量流入到金融领域因此实体方面的活跃度就大幅下降。

金融经济出现的强大甚至直接制约到实体经济的发展,这种比例上的失衡导致在金融经济中存在大量的投机行为,影响了经济指标的真实性、准确性。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各种社会资本从实体经济转入到了金融经济,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掩盖实体经济中内在的问题,导致国家在制定宏观政策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问题,甚至会对经济发展造成较大影响,因此需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实现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出现分离的原因分析

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出现分离,其原因比较多。从时间上看,由于金融经济晚于实体经济,也就是说金融经济是倚靠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外由科技的进步金融经济逐渐摆脱了对实体经济的依赖,这个阶段开始逐渐出现分离现象。其中资本结构改变是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出现分离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金融资产的快速增加以及在金融管制方面的过于自由化[2],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用科学技术的发展金融经济得到了更多的优势,在这种优势下金融经济的领域不断扩大,其金融经济得到较大发展,金融资产的比率也就得到提升,从而导致金融经济的主导地位更加明显。还需要提到的就是关于金融相关制度的解除以及自由化,限制的解除使得资金的流动更加自由,我国的国际贸易量会直接出现非常明显的增长,汇率限制的解除也实现了固定制度转变为浮动制度。各种各样的原因累加在一起最终导致了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越来越明显。

三、实现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和谐发展的措施分析

1.控制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速度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出现的这种分离情况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两者之间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速度,这一点提示我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能偏向某个经济,而金融经济的发展也无法脱离实体经济,因此政府在协调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出实体经济的作用,将其作为金融经济发展的支持,树立起一个金融经济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有效解决其中存在的分离问题。

2.稳定经济发展速率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整个经济的发展即离不开实体经济也离不开金融经济。加上金融危机的出现很大原因就是因为金融经济发展过于快速,失去了实体经济的金融经济非常容易面对巨大的危险,因此为了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一定要对金融经济有一个合理的定位,同时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举措发展实体经济,通过实体经济的发展带动金融经济的良好发展。我国政府需要出台各种各样的政策确保实体经济有着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及发展条件[3],并充分发挥出金融经济的价值。在发展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应该重点考虑到交易需求,对自身的发展进行定位,甚至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实现实体经济与金融经济的相辅相成。

3.发展实体经济的同时考虑金融经济自由化

金融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自由化的金融经济会带来利率的提升,储存利率也会升高,这样就会吸引更多的成本进入到储蓄中。加上自由化发展的金融模式还会直接改变融资的途径,还会减少来自政府的干预,这种通过利用市场进行调节的机制能够实现资本配置的公平与合理。虽然自由化的金融经济是依赖金融市场的管理与监督,但是这种方式也能够促进整个实体市场的服务能力与效率。

第3篇:体育与经济管理范文

[关键词]正确理解 实体经济 虚拟经济关系

为联手应对来自美国的金融危机,国务院总理在2008年10月14日应约与英国首相布朗通话时表示,要认真总结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积累与消费的关系,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温总理向西方发达国家首脑提出正确处理好“三大关系”的呼吁,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不论是深深卷入危机中的欧美金融强国,还是需要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均已成当务之急。

1 实体经济的概念与特点

实体经济并不是一个专用术语,至少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这样的词语。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频繁使用实体经济这个词语。与之相关联的是除去房产市场和金融市场之外的部分,就美国经济数据的构成来看,其中包括制造业、进出口、经常账、零售销售等的部分被美联储笼统地概括为实体经济。由于不包括房市和金融市场这样的特殊部分,所以实体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国内市场运行的“流水账”部分,之所以这样来描述,是因为虽然实体经济往往不是要害部门,而是民用普通领域。

尽管不是要害部门,但实体经济显然对于美国市场的日常运行具有关键意义,一旦实体经济出现震荡或反复,往往反映到美国人的生计问题上,像美联储十分关注食品价格指数和消费者核心物价指数以及库存和零售销售等指标,这说明美联储所谓的“实体经济”反映的是市场运行基本面的状态好坏。

在全球化过程中世界经济结构是不断调整变化的,既有产业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转移,也有发达国家夕阳产业苦苦维持起死回生的挣扎,当然还有发展中国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适应全球化这样一种趋势。那么在这样一个经济结构普遍调整的年代,美联储坚持地盯住实体经济这个概念,并为了维护实体经济的运行态势而在所不惜的答案或许很简单,那就是实体经济尽管不包含要害部门和尖端领域,但它却是一国市场稳定运行的最广泛基础。

实体经济具体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实体经济的主要特点为:有形性、主导性、载体性、下降性等。

2 虚拟经济的概念与特点

虚拟经济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词语。最为普遍的解释,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虚拟经济”的概念是马克思首先提出的,他在《资本论》第3卷第5篇中,特别是在论述信用和虚拟资本的第25章及其后,对此进行了详尽分析。他认为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生息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虚拟资本本身并不具有价值,但它却可以通过循环运动产生利润,这是它与实际资本的共同之处。

虚拟经济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私人间的商务借贷行为。例如某甲急需购买某种货物,但他本人没有足够的资金,而某乙手头正好有一笔钱闲置未用,于是某甲便向某乙借一定数额的钱,许诺在一定时期内还本付息。某乙手中的借据就是虚拟资本的一种雏形,它通过借款与还款的循环活动而取得增值。这时某乙并未从事实际的经济活动,只是通过一种虚拟的经济活动来赚钱。

由此可见,虚拟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闲置货币的资本化,即人们手中的闲置货币变成了可以产生利息的资本。第二个阶段则是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即由银行作为中介机构将人们手中闲置的货币借人,再转贷出去生息,人们还可用闲置货币购买各种有价证券来生息,这时人们手中的存款凭证和有价证券也就是虚拟资本。生息资本的社会化可以引导资金从不能用于生产、流通等实体经济活动的人们手中,转移到能将其用于实体经济活动的人们手中,并可以将分散在各人手中的资金集中起来进行较大规模、收益较高的经济活动,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第三个阶段是有价证券的市场化,即有价证券可以根据其预期的收益而自由买卖,从而产生了进行虚拟资本交易的金融市场。市场化不仅能使人们手中的有价证券可以随时变现,大大提高虚拟资本的流动性,还能引导资金向预期收益较好的产业流动,从而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率,第四个阶段是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即虚拟资本可以跨国进行交易。金融市场国际化可以大大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同时还形成了一种新的金融市场一外汇市场。第五个阶段是国际金融的集成化,即各国国内的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间的影响日益增大。随着因美元脱离金本位而导致浮动汇率制的形成、金融创新的增强、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虚拟资本的流动速度越来越快,流量越来越大,从而使得虚拟经济的规模不断增大。

虚拟经济的主要特点为:复杂性、介稳性、高风险性、寄生性、周期性等。

3 准确把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是和实体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活动模式。当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匹配良好时,虚拟经济将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广泛的融资渠道,转移市场运作的风险,从而有效保障实体经济的发展。然而,当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时,就会产生泡沫经济或者金融危机。因此,必须准确把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就是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虚拟经济依赖于实体经济。

3.1 实体经济借助于虚拟经济。第一,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实体经济要生存、要发展,除了其内部经营环境外,还必须有良好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这个外部宏观经营环境中,就包括全社会的资金总量状况、资金筹措状况、资金循环状况等。这些方面的情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状况,而这一切都与虚拟经济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实体经济的外部宏观经营环境。第二,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后劲。实体经济要运行、尤其是要发展,首要的条件就是必须有足够的资金。资金的来源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向以银行为主体的各类金融机构贷款;另一条则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各类有价证券筹措资金。从发展的趋势看,相比较而言,通过第二条途径解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资金问题,会更加现实,也会更加方便、快捷。这样,虚拟经济就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后劲。

第4篇:体育与经济管理范文

关键词:党校 经济管理 问题 对策分析

在党校的教学工作中,主要培养的目标是我国现代化的人才,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注重对党校工作的研究,可以对今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以党校经济管理课程为例,这一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促进党员干部在思想觉悟方面的提升,并且树立起一个科学健康的榜样形象,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因为对课程没有进行合理的设置,所以会造成一些问题的产生。这就需要人们进一步的研究,并且有针对性地对问题加以思考,并且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本文重点在相关经验的基础上对党校经济管理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希望可以将党员干部的自身素质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不断培养出更加优秀的现代化人才。

一、党校经济管理遇到的问题

在当前的党校经济管理教学中,首先没有建立起规范化的管理体系。管理体系是对党校经济管理教学起到约束性的体系,并且党校经济管理是具有一定特殊性的,但是在当前的教学中,主要都是采用兼职教师,他们并没有对学员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兼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根据自己的意愿以及想法开展教学工作的,但是不同学员具有不同的个人情况,所以忽视了学员的具体情况就无法顺利地开展党校经济管理的教学工作。而在课堂上兼职教师通常都将重点放在理论的讲解方面,与实践相结合的情况较少,所以学员在知识上只注重表面的现象,忽视了对问题自身复杂化的研究,因此也就无法实现学以致用的效果。

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也相对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主要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处在被动的地位,这样对学生的积极性会有很大的打击。在党校进行培训的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领域。所以在知识水平方面也会有一定的差异,这种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与他们的接受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相一致,所以教学的效果不佳,在经济管理教学的同时,一般都需要建立在对知识进一步理解的基础上,这就需要一段时间,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促进学员的综合水平的提升是当前党校经济管理教学的重点任务。

再有,学员的自身因素没有引起一定的重视。在经济管理的教学过程中,通常只是注重对课程的学习,将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却没有注意到学生自身的因素的不同,很多参加培训的学员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以及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他们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以及自身的学习水平都是有所不同的,而对经济管理的认知也会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如果这些差异性没有被教师所重视,那么就会造成教学过程中个体性的差异不明显,影响著经济管理教学的课堂效果。所以要想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就应该重视对学生自身因素的关注。

最后,在党校开展经济管理教学中,对于课时以及师资力量也是不完善的,很多课程的开设时间较短,所以缺少在人力、财力以及物力等方面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所开展的课程就显得不是十分完善。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中,社会环境的变化是较大的,所以学员需要进一步学习经济管理方面的内容,不断深化自身的认识,而较短的课程根本无法满足教学方面的要求,造成学生无法全面的掌握知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对影响到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

二、党校经济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在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开展经济管理教学,应该从以下方面加以重视。首先应该在思想上达到一定的高度,并且将这一思想应用在实际的行动过程中。党校学员的掌握情况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有助于他们在自身工作岗位上充分的发扬领导才能,所以教师应该对学员所掌握的基础进行了解,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活动,并且与我国当前实际的社会情况相结合,适当的对课程加以调整,这样才可以满足经济管理教学中所提出的要求,促进我国的发展建设,除此之外,应该进一步加大对经济管理教学中的各方面投入力度,将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培养重点,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考核制度加以进一步的完善,以提高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促进学员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

其次,应该建立起一个高水平的教师团队。党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直接的影响,所以促进师资力量的进步与提高,让党校的教师都具备专业的知识,达到相应的能力,对于今后的教学工作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可以在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适当的对授课情况进行调整,以满足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学员进行有目的性的实践能力培养,使其掌握科学化的经济管理知识,并且积极的对学员进行引导,这样学员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亮。

再次,为了能够得到因材施教,兼顾每个学员的不同情况,我们要在教学模式方面进行转变和创新。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党校经济管理的教学水平能够与时俱进,紧跟时展的步伐。摒弃以往呆板的教学模式,让学员的学习个性化需求得到满足。对于课程的设计也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创新式变革,根据学员的视角情况,打造生动高效的课堂,让师生能够良性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让大家相互鼓励,相互督促,共同进步,能够让学习积极性的同学得到鼓励,并能持之以恒,对于表现差的进行适当教育和督促,紧随学习进度,不断进步。并根据实际工作和生活的多元素进行任务布置,调动大家的学习热情,真正达到学的进去,学后能理解,理解后能运用的教学目的3、结语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党校经济管理教学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党校经济管理教学,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模式,满足学员个性化需求,培养学员的综合能力,切实提高党员干部素质,为社会主义建设源源不断的提供人才。

参考文献:

第5篇:体育与经济管理范文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摘 要:精细化管理涉及到企业管理活动当中的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和销售管理等多种活动。精细化管理方法的实现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实现规模报酬递增,促进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延伸,降低企业内部的交易费用,使产品适销对路,提高企业的市场势力,并最终拓展企业的利润空间。

关键词 :精细化管理;经济效益提升;成本节约;要素组合调整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2-0091-02

一、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内涵

精细化管理是对企业管理运营过程当中所产生的非生产性成本的一次全面性最优化,同时也是对企业管理过程当中的所有环节的一次再造。在经济学的视角之下,这是企业在既定的市场需求状况之下,通过调整自身的要素比例关系,实现利润的增加的过程。在既定的产量计划之下,实现成本的最小化是精细化管理的经济实质。因此,精细化管理在经济实质上是企业最优要素投入的对偶问题。

二、财务成本管理精细化有利于企业实现规模经济

精细化的财务成本管理要求将固定资产的使用费用更为合理的摊销到产品上,而不是简单的按照使用寿命计提折旧。固定资产折旧的提取数量在不同时间节点上等同,并不能真正意义上反映出固定资产的磨损情况。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存在季节性,整个市场的需求状况存在着周期性的波动,企业在不同时间内的生产计划将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别。在产销旺季企业的生产规模相对较大,而在产销淡季,设备的利用效率相对低下。同时,由于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多数企业的产量都呈现出一种不断上涨的趋势,这决定了企业设备的磨损程度在不同的会计核算阶段应当是不断提高的。单纯按照时间对固定资产的价值进行计提折旧并不能真正意义上反映企业设备的实际利用率。

在精细化的财务成本管理实现的情况下,企业将根据自身的产量不断调整固定资产折旧的规模。将固定成本和企业的产量联系起来而不是和时间联系起来,平均固定成本这一经济学概念在企业管理活动当中将不会被虚化。企业将更加注重设备的利用效率,注重在特定的时间之内尽可能的利用固定资产,合理的核算成本,从而实现规模经济。

三、加强销售精细化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的市场势力

市场势力这一概念来自于产业经济学当中产业组织理论部分,是企业将自身的价格定在边际成本之上的能力。这体现了企业产品投放进入市场之后,消费者的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需求价格弹性越大的产品,企业对相应市场的控制能力就越弱,需求价格弹性越小的产品,企业的市场需求就越稳定。市场势力来自于规模经济、绝对成本优势和产品差异化三种经济范畴。在现代企业经营活动当中,产品差异化正在日益成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着重关注的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

对销售活动的精细化管理要求企业能够将销售活动和企业的生产管理、财务管理活动联系起来。销售环节应当能够为企业提供更为丰富的市场信息,对竞争对手的经营状况进行较为细致的分析和研判,从而为企业的生产计划提供更为准确详细的依据。对企业而言,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可以通过了解市场的需求结构、产品结构和竞争对手的产品状况,不断地延长产品线,实现产品差异化运营。这将使企业能够保证自身产品的低相互替代性。从而降低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性,从而形成更低的需求价格弹性,并由此提高企业的市场势力,并在此基础之上改善企业的定价能力,最终实现市场势力的提升,并由此提高企业的利润空间。

四、精细化责任控制有利于降低企业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是企业生产活动当中,围绕一项交易所产生的生产成本之外所额外付出的成本费用支出。交易费用的产生来源于企业经营管理构成中出现的机会主义、有限理性和风险不确定性等问题。实现交易费用节约的方式主要是明确产权关系,通过财产权利的激励作用促使管理人员将企业的总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产权这一范畴包含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等内容。产权边界越清晰,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水平越高。

精细化的责任控制的本质在于确定企业的所有权的同时,将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落实到管理人员自身,使产权这一范畴不在企业内部因管理活动的专门化和复杂化被虚置。精细化的责任控制能够保证企业以更为有效的方式使用收益权对管理人员进行激励。伴随着企业内部管理机构的增多和管理活动的复杂化。大量并不对企业具有所有权,但是又具有经营权利的专门管理人员出现在企业内部的管理机构当中。这些管理人员并不具有剩余索取权,因此往往不会受到企业利润扩大所产生的经济剩余的激励,并且最终倾向于通过自身掌握的资源来满足自身利益。由此可见官僚化的问题不仅仅会出现在公共部门,同样也会在私营企业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之下,精细化管理要求的责任落实和激励措施事实上将一部分剩余索取权转移给了企业的专门管理人员。这将有可能降低企业管理人员倾向于通过败德行为损害企业利益而实现自身利益的问题。

五、生产管理的优化能够帮助企业提高决策的经济收益

在经济学理论当中,企业决策应当着重使用机会成本这一范畴。该范畴是当企业将全部要素转作他用时所能够获得的最高收益。在企业管理活动当中,这一范畴常常被表述为影子价格。当影子价格为正时,企业可以通过追加投入,改变自身的资源约束从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当影子价格为负时,企业追加资源投入将会对最优产出产生反效果,这是企业应当将部分资源销售而不是投入到生产环节当中去,从而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核算影子价格的前提是企业在生产管理过程当中实现最优化。

生产管理活动的不断优化是对企业的技术参数、产品经济价值系数和实际可支配资源进行正确估算之后才能够得到的结果。生产管理活动的优化需要企业管理人员对企业的资金预算、采购渠道和销售渠道进行统筹协调之后才能够得到的最终成果。对资源的影子价格的核算同样高度依赖对资源转售的价格进行正确预估的情况下才能够取得。在这一背景之下,对企业管理活动的有机整合显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在企业的各个生产经营环节都能够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正确的信息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做出最优的决策。

为了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企业的信息传递渠道应当精细化。在以往的企业内部信息传递过程当中,依赖单独的部门对各个环节的信息进行收集和整合往往成为企业管理活动所依赖的模式。在企业信息渠道精细化的要求之下,企业应当将这些管理部门的责任明确化,做好信息收集的分工和整合,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好对企业信息收集的快速化和准确化。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保证企业的管理活动能够得到实时的反馈已经成为了很多企业所要实现的目标。

结语

企业精细化管理是对企业最优要素投入组合和投入流程的整体性重新塑造。对企业成本的精细化核算能够帮助企业正确的评估固定资产的价值和使用效率,从而是企业更加有效率的利用的利用资产,从而实现规模经济。对企业内部的生产和工作的责任分解,能够帮助企业实现交易费用的节约,同时根本性的改变管理组织内部可能存在的官僚化问题和逆淘汰问题。对销售活动的精细化控制能够帮助企业更加迅速的认清竞争对手的额基本情况,从而实现产品的差异化运营,提高市场势力,降低产品高度替代而产生对产品价格的控制能力。生产管理活动的精细化最终将有利于企业管理活动的优化,并且真正意义上核算资源的经济价值,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生产管理的精细化往往依赖企业管理活动的信息化,减少企业的管理层级,实现信息的迅速、准确传递是实现信息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生产管理精细化所必须要依赖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万剑华.对于精细化成本管理在油田企业中的应用分析[J].新

财经(理论版),2013,(8):150-150.

[2] 倪帆环,王梦捷.项目工程管理的优化与精细化[J].企业改革

与管理,2014,(5):25.

[3] 刘军.浅议房地产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J].现代商业,2014,

第6篇:体育与经济管理范文

关键词:工会;预算管理;建议

中图分类号:E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02

工会预算是经一定程序核定的工会经费年度收支计划,是收好、管好、用好工会经费的重要手段,是工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它体现着党、国家和工会工作的方针政策,反映预算年度内工会工作的活动范围、工作重点、工作内容,是工会工作计划的资金反映,也是实现工作计划的财务保证。

一、工会预算管理的意义

(一)加强预算管理是顺应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现实选择

预算管理是现代财政发展的必然趋势,继续深化和改进预算管理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工会经费虽然不同于财政资金。但是一方面,近年来财政部门在加强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取得了一些成效,值得工会借鉴,工会财务管理应根据国家预算体系改革思路,建立科学的工会预算管理机制,以适应预算制度改革的需要。

(二)加强预算管理是推动工会组织职能发挥的迫切需要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是工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会经费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党的十八对工会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广大职工对工会组织充满了新期待,这就要求各级工会必须切实加强经费预算管理,按照“统筹兼顾,保证重点;优化结构,重点扶持”的要求,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竞赛和技术革新活动;要始终坚持面向困难职工群体,开展“送温暖”活动,把有限的经费都投入到为职工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上,为各级工会履行各项社会职能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加强预算管理是增强各级工会财务管理效能的内在要求

通过工会预算管理,把经费的需要和财力的可能有机地结合起来,统筹兼顾,使工会财务工作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工会工作大局,为工会重点工作的突破和全面工作的推进提供财力保障。通过工会预算管理,使工会的财务收支活动有计划地进行,减少或杜绝随意性与盲目性,有助于树立依法理财、科学理财的观念,从而有效控制工会财务风险,提高工会财务管理水平和工会经费使用绩效。

二、工会预算管理当前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有偏差

一是对预算管理不重视。有的领导认为预算是财务部门的事情,没有意识到加强预算管理,才能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从物质上保证各项工作的开展,更好地贯彻“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作方针,在全局工作中更好地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二是对预算管理不关心。一些单位内部没有形成全员参与预算管理的氛围,大都将预算作为一种获取本部门资金支持的手段,自己的工作仅在于资金的申报,而预算编制的准确与否、执行效果的好坏则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三是认为预算就是算数。有的把预算看成“数字游戏”,是财务部门将年度收支等数字汇汇总,算算账,既没有实际意义,也没有具体效果。

(二)编制欠科学

一是效率不高。一些单位在预算编制之前并未对以前年度预算与实际收支之间的差异以及未来事项进行具体分析和预测,也没有充分考虑预算外的收支,因此编制的预算往往会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差异,且预算执行过程中经常进行预算调整。二是方法不科学。一直以来,工会预算的编制方法,大都采用“基数+增长”的增量编制方法,即以上年基数为准,再加上一定的增长比例或增长项目作为新一年的预算指标。这种编制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较大弊端,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首先,采用这种方法编制的预算收支内容比较粗放,缺乏配套的管理细则和部门预算编制定额标准等内容,使预算管理缺乏科学合理的量化依据。工会一些事业单位不从实际开支需要出发,而是把眼光紧盯在增长因素上,而一旦今年的增长确定,又可以成为明年的基数,忽视了各个事项的实际需求。其次,造成资金的很大浪费。由于基数不变,再加上一定的增长率,使得每年各项经费开支的面越铺越大,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变成了“合理因素”,单位预算只增不减。三是适应性不强。一些工会组织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主要关注财务成果,对非财务指标涉及不多。预算体系只能反映结果,无法发现导致结果的原因,不能及时反映价值增减变化,不利于工会及时调控以增强其适应性。

(三)预算管理监督职能弱化

一是走过场。有的单位工会预算管理职责过分集中在财务部门(或人员),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和工会委员会的审查批准只是原则性的,有的甚至走过场,在报表上签字盖章即可,在全年预算执行过程中并没有起到监督审查作用。二是不及时。有的单位在预算管理过程中“重预算编制、轻预算监督”,因此,无法及时发现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调整,致使问题越积越多,预算管理漏洞越来越大,难以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三是缺惩处。预算执行结果的评估、考核与奖惩是预算管理最后一个环节,是发挥预算约束与激励作用的必要措施。目前,有的单位对所辖基层工会预算仅有考核奖励制度,而无惩处办法,形成了个别工会得过且过的懒惰态度,认为只要工作完成任务,大不了不争先不评优罢了,对预算考核工作缺乏鞭策激励机制。

三、对当前工会预算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要增强工会预算的法制意识

工会预算是工会工作计划的资金反映,涉及到工会工作的各个方面,它绝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而是与领导息息相关。预算能不能按照规定的原则、编制程序以及审批与执行,关键在各级领导预算法制观念的强与弱。如领导缺乏法律意识,财务部门就很难顺利地编制出比较科学、合理、规范的预算,即使编出来了,领导那里也不一定能通过,若勉强通过,也不大可能顺顺当当得到落实;反之,如果财务部门拿出的预算有偏差,领导想纠正是很容易的事。所以,各级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一定要增强法制观念,要求财务部门切实按照《工会预算管理办法》的规定编制预算并严格执行,才能提高工会资金的使用绩效。

(二)要指导、支持财务部门科学、规范的编制预算

《工会预算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各级工会财务部门是本级预算管理的职能部门,具体负责本级预算管理工作”。因此,各级工会领导要重视、指导、帮助财务部门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按照编制要求核查编制结果,确保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准确性,并要严格预算的审批权限、程序、时限等,为预算执行打下良好基础。预算编制环节,是预算管理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工会进行收支预算管理的核心环节。工会经费收支预算应采取“零基预算”编制方法,提高收入预算准确性,即收入要根据职工工资总额、上级补助收入等情况进行合理测算,做到应收尽收。合理编制支出预算,即要加强预算支出量化管理,必须细化支出项目,应结合本年度工作计划,按照工会工作任务的要求,确定经费支出顺序,保证工会重点工作的需要,本着工会经费为基层服务、为职工服务的原则,最大限度发挥工会经费的使用效益。

(三)严格维护与执行预算

预算的执行,关系到工会工作方针的执行和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关系到工会的社会影响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因此,预算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随意更改,要坚决杜绝不认真执行预算,盲目追加预算,甚至在预算外非法运作资金,任意扩大开支范围等问题的发生。预算在执行过程中,若必需调整,亦要严格控制,一般情况下产生的项目变更或小额增支,经批准可以在预算内调剂;特殊情况下需突破预算开支的,必须要按照规定审批程序办理追加预算。

(四)维护和监督工会预算的健康运行

要重视预算管理监督,尊重和支持经审和财务部门行使审查监督职能。对审计部门的监督工作要真抓、真管,不搞形式,不走过场;支持财务部门发挥好预算编制、审查、监督、执行的职能。各级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一定要旗帜鲜明地支持工会预算管理各相关部门的工作,对预算编制、审查、执行、调整、决算审查等,都要实行全过程的监督,以确保工会预算管理工作规范健康运行,提高工会资金使用绩效。一是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严格责任考核,明确责任人员,定期与不定期地了解预算执行情况、实施有效监督,形成了预算执行事前指导、事中监控、事后查处的程序管理,保证工会资金安全。二是建立预算绩效管理。科学设置绩效目标,加强对绩效目标的审核,根据绩效目标安排预算;健全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开展各级工会预算管理考核评价工作,客观公正和实事求是地评价各级工会预算管理成效;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建立考核和评价结果通报制度,达到了激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目的。三是切实履行监督职责。上一级工会财务人员定期对所辖基层工会的预算及执行情况,认真履行重要的监督职责,每年均对所属工会的预算、预算调整、决算等进行审查批复;本级及所辖基层工会经费审查委员会负责民主监督的职责,双管齐下把对单位工会预算编制的审查同预算执行情况的审查结合起来,把经审监督贯穿工会预算管理的全过程,定期审计,对违反程序追加预算、无预算开支、超预算开支等,严肃地进行批评和通报。通过充分发挥工会经审组织和财务部门的监督作用,规范预算管理,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第7篇:体育与经济管理范文

摘 要:企业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组成部分,是实现现代企业管理目标的一个必要途径,是企业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直接服务于企业的目的。本文对企业如何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成本管理;经济效益;管理机制

成本控制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在于产品成本的较量,现代企业管理的目标已不再是短期内利润最大化,而是如何取得长期竞争优势,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尽管企业可以采用不同的战略来开发其竞争优势,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都离不开成本控制,企业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组成部分,是实现现代企业管理目标的一个必要途径,是企业增加盈利的根本途径,直接服务于企业的目的。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降低成本都可以增加利润。即使不完全以盈利为目的的国有企业,如果成本很高,不断亏损,其生存也会受到威胁,也难以在调控经济、扩大就业和改善公用事业等方面发挥作用,同时还会影响政府财政,加重纳税人负担,对国计民生不利,失去其存在的价值。

成本控制,是指运用成本会计等各种方法,预定成本限额,按限额开支成本和费用,以实际成本和成本限额比较,衡量经营活动的成绩和效果。也就是平时执行的成本预测、控制、考核、分析。

一、转变观念,强化成本意识

一般说来,人是不希望别人控制自己的。严格的成本控制并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不论对各级主管人员还是一般人员都是如此。但是成本控制是必须的,只有成本控制才能保证利润的不断增长,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要加大成本控制的宣传,不断学习,提高认识。养成节约成本的习惯,关心成本控制的结果;具有合作精神,理解成本控制是一项集体的努力过程,不是个人活动,必须在共同目标下同心协力;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成本控制的信息,据以改进工作,降低成本。

二、建立健全成本管理机制

首先,建立一个对成本形成分级分口的成本控制管理体制。它由一系列有关成本管理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动作程序组成。其根本任务是通过划分各部门的成本管理范围,规定各部门的责、权、利,真正体现出哪里有影响成本变动的因素,哪里就有控制措施;哪里有成本费用发生,哪里就有成本控制。

其次,建立成本控制保证系统。由于地勘生产的多过程、多环节决定了地勘企业的生产成本形成具有多过程、多环节、多层次的特性,因此,必须以全过程、全方位和全员参与的成本控制思想为指导,建立和完善成本控制组织保证系统。

三、加强计量、提高基础数据质量,建立科学、合理的定额

在成本预测过程中,原始记录还不健全,计量基础工作不到位,缺少科学、全理的定额。随着工程进度要求,作业环境发生的改变,增加了冬季作业量,运距、提升高度发生了改变。成本定额也发生了改变,需要从新制定。进一步做好单机、单车核算,完善核算内容,比如设备的作业内容、作业时间、作业数量、作业气候、消耗数量、运距、提升高度,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总结,发现规律,制定合理定额。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对比,才能反映成本变动的趋势。发现成本管理的不足,改进成本管理措施,提高成本管理水平。标准制定要符合实际,从实际出发,不要只是理论的定额,对实际工作没有指导作用。

四、定期进行成本分析,制定纠正与预防措施

成本分析是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分析内容上,突破分析中以钻孔进尺数量为对象,并限于经济方面因素分析的方法,要把分析对象扩大到生产经营全过程,深入到技术领域,开展技术经济分析;在分析作用上,把分析重点由考核成本计划执行情况,转移到开展成本效益分析,实现经济效益最优化;在分析时间上,增强分析时效,把分析由事后分析为主发展为事前分析为主;在分析范围上,不但要开展企业分析,还要推行责任单位成本分析。

五、真正实现全员全过程的成本管理

要变过去部分部门、少数人员抓成本的作法为全方位的成本管理,真正做到千斤重担众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跟踪考核,并与个人经济利益挂钩,实施全员抓成本管理。对地勘企业生产形成过程中的消耗和支出,逐一落实到各环节,通过经济核算、经营调度等信息沟通,进行全过程的成本控制,发现偏差,及时分析原因,制定对策,落实整改,确保完成成本目标计划。

六、加强成本核算,严格实施同步控制

1、严格的费用审核制度。一切费用预算在开支以前都要经过申请审核、批准手续后才能支付,即使是原来计划上规定了的,也要经过申请和批准。其次,加强各项成本费用的日常控制,一要把好进货关,二要把好领用关,三要把好使用关。最后通过各部核算员把各项费用实际发生额,进行收集、记录、传递、汇总和整理。通过成本控制数据的收集和汇总整理,使有关管理人员可以随时了解控制期内的成本水平是否达超过了预算成本,为科学地进行成本分析,实施成本控制提供依据。

第8篇:体育与经济管理范文

企业的经营管理是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增加企业盈利的关键。只有保证企业拥有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制度,才能保障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屹立不倒。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15年的承诺已逐步逼近,我国的国门也逐渐向国外市场打开[1]。强有力的国际化产品及品牌的冲击,使得我国民营企业也不得不考虑对经营管理模式的改革及完善。

一、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文化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价值观体现,也是品牌建设的基础。创造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促进企业间的凝聚力,达到高效的团队效率。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使得企业在更加恶劣的适者生存环境下奋力挣扎,若想在可持续的发展观下将企业做大做好,则需要从内部激发员工产生源源不断的工作动力。企业文化是企业树立形象、增强团队协作能力的关键,而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忽视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尤其是民营企业,大部分企业老板以利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认为企业文化的建设既浪费了资金,又浪费了时间,尽可能多的将工作时间运用在销售等有盈利收入的项目上,缺乏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及协作[2]。同时,在组织机构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部门之间的地位也出现了明显的差别。员工之间因缺乏沟通而出现不和谐的现象,使得一些基础项目的完成具有更低的效率。例如,行政部门在协调一些项目的过程中,因部门主管之间的拖延及忽视,常常导致其完成时间较长,效果较差。

(二)绩效管理的低效性

绩效机制不够透明,大多数员工在入职时并不能充分了解自己的薪资水平,没有较强的自身权益保障意识。同时,企业的绩效制度不够完善,员工在该制度之下无法保持较高的工作热情,在专业技能达到一定水平时无法提供相应的物质奖励或晋升平台,加大了人才的流失率。

(三)信息传达效果低

企业信息传达效率较差,上下级之间因信息传达的缺失而造成了重复工作或无效工作。部分岗位的员工在开展工作时因缺乏足够的信息,且一直处于等待上级命令及反馈信息的状态,实际有效的工作时间大大减小。因此,在正常工作日的工作完成率相对较低。信息传达机制的低效性也影响了上下级的配合工作,上级出于沟通障碍或有意为之而导致的信息截流,常使下级员工无法积极主动的开展工作,对企业的长久发展有及其恶劣的影响。

(四)商业模式竞争高

我国企业运营最大的特色之一即为模仿,一旦出现一种创新或成功的运营模式,各企业均纷纷模仿。可口可乐公司的广告词曾说:“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只有对自己的运营模式及战略规划有足够的底气、清晰的眼光以及明确的目标才能顶的起风雨的冲刷。“生于山寨,死于激斗”这句话恰好可以形容我国企业的竞争现状[3]。如今的时展飞速,互联网的进步更是促进了“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兴起。在这种商业模式之下,降低了企业的进入门槛,各行各业均涌入一大批线上服务平台,加大了各种恶性竞争,各种吸引用户眼球的营销策略层出不穷,平台间互相“掐架”的现象也从未中断。一味的加入市场,却缺乏过硬的核心竞争力及技术水平,仅能通过烧钱来占有更大的市场占有率来赢得一时利益,这也必然不是长久之计。

二、提升企业经营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

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不同,可以制定相应的文化建设方案。首先,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户外活动,开展一些小游戏、小活动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其次,制定员工入职培训及月度或季度的培训,强调企业文化的建设。组织同行之间的交流联谊活动,随时掌握行业的一手消息。此外,还需注重对管理人才的储备及培养。企业各项经营决策实施的效果与管理层的决断及行为作风息息相关,企业不仅要能够挖掘人才,还需对人才提供专业的培训及考核,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及专业素质。

(二)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机制

首先,制定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设置全勤奖、绩效奖、优秀员工奖等。根据公正、透明的考核制定进行评估,为员工提供职业评级通道,定期进行专业知识及业务水平的培训。其次,以企业的长远规划及目标为准,有步骤,有计划的进行各部门计划目标的制定,并按照多种考核手段来综合评定。这是基于部分部门的绩效工作无法很好的量化,岗位工作性质差别太大。对于这类工作,可以分别从“成本”、“效率”、“质量”、“制度”等方面进行考评[4]。

(三)加强企业信息机制的建设

首先,需解决企业内部信息传达低效的现象。从管理人员入手,强调会议以及与员工沟通的重要性,加强管理者的沟通能力,保证信息传达的完整性及准确性。采用多种信息传达方式,例如双向沟通、说教、研讨等;应用多种沟通渠道,例如书面通知、文件、会议、私下传达、网站等。同时,避免因组织机构设置的不合理而出现决策分歧的现象。其次,逐步完善对外信息的公开披露,建立健全的诚信制度。根据我国商务部印发的《2015年商务诚信建设重点任务分工方案》中的有关标准,各地区政府均纷纷响应,各企业也投入了对企业诚信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5]。

第9篇:体育与经济管理范文

关键词:公路施工;机械管理;经济效益;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X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我国的公路建设事业正处在快速发展的起步阶段,特别是随着我国拉动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给公路建设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各地方政府抓准机遇,不断加大公路建设基本投资力度,积极发展公路建设事业,逐步扩大施工生产能力和规模。公路建设事业的发展不仅仅对公路建设的速度与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还对公路建设中的机械施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路建设中机械化施工问题的解决,对于公路建设的顺利竣工,对于提高公路建设质量以及维护工人公路建设的安全性有着重要意义。尽管我国在公路施工机械管理及提高施工经济效益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在实际的公路施工机械管理方面,很多问题依然存在。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公路施工机械管理及提高施工经济效益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我国在公路施工机械管理以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一、公路施工机械设备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和弊端

1、设备管理与施工使用职责不清,管理混乱

由于受到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公路施工机械管理制度的影响,目前我国很多公路机械施工管理部门将机械的管理与技术的管理混为一谈。机械的管理与技术的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盲目的提高机械工作效率,为施工单位节约资金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然而,实际情况是,很多施工企业过度注重施工技术和施工进度的重要性,对于机械设备的管理缺乏有效重视,使得机械设备管理与养护出现问题,最终导致设备管理与施工使用职责不清,管理混乱问题的出现。

2、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机械设备工作流于形式

任何工作都是在一定的规章制度下进行的,公路机械设备施工与管理也不例外。尽管我国在公路机械设备施工与管理方面设置了相当多的法律法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法律法规早已不适应时展需要。另外,有些规章制度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无法得到有效执行,规章制度如同虚设,起不到应有的束缚与管理作用。我国在公路机械设备中使用的一些基本的制度,例如,三定制度、保养制度、经济核算制度等很难实施,使得我国公路机械设备管理与养护很难开展。

3、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及机械操作人员缺乏专业培训

我国公路施工中的机械设备种类繁多,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家在机械设备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机械设备操作复杂程度进一步提高。这就对机械设备使用和操作人员对于机械设备的管理养护、使用维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公路施工要求的体力需求远远地要高于智力需求,这就使得一批文化水平低、素质低、能力低的人员进入到机械设备操控的范围内,造成对机械设备管理维修不到位,严重阻碍了公路施工的顺利竣工。专业技术人员匮乏及机械操作人员缺乏专业培训,是目前我国公路施工中的机械设备管理中出现的重要原因。

二、公路施工机械设备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策略探析

1、必须重视机械化设备的安全检测、保养和维修

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由于过度使用或者使用不当出现机械破损,这就需要对机械设备进行定期检查与维修。然而,在实际的机械设备的使用过程中,由于缺少资金和技术支持,很多公路施工方缺乏最基本的对机械设备的更新使用,甚至出现带病作业的问题,这些陈旧的设备往往造成因失灵而对施工工程进度带来消极影响。机械设备是公路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法宝,公路施工中如果缺少对机械设备的使用维护,工程建设的质量与时期就无法得到保障。加强对机械化设备的安全检测、保养和维修,对于提高机械使用效率,缩短公路工程建设周期以及提高经济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必须强化机械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制度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要想加强对机械设备的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强化机械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制度。数据表明,由于机械设备操作不当或者机械设备出现问题而导致的安全事故不在少数,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国家及企业的经济效益带来相当大的影响。因此,公路机械施工中必须强化机械施工中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机械操作人员基本安全常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建立健全相应的安全管理监督体系,对机械设备使用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的安全监督。

3、科学安排,合理调度,实现机械设备的高利用率

公路工程的机械化施工并不是由单一的机械单独完成的,它需要所有各式各样的机械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合作。对于那些越高级的公路建设,对需要的机械设备就要高级,数量也就越多。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要做到机械设备的优化组合,设定合理的机械使用施工方案,让机械获得最大的使用效率。另外,对于一些闲置的机械设备,施工企业应该依托市场,灵活外租,提高设备管理的经济效益。通过租赁合同建立制约机制,降低施工成本,加速施工企业资金周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4、实现机械设备在公路独立核算

实现机械设备在公路独立核算,是目前我国公路机械设备管理中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策略。通过实施独立核算,使得机械管理与技术管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逐步实现机械设备管理的专业化和规范化。另外,通过实施独立核算还有利于设备管理资金的投入,加强对机械设备管理与操作人员的培养,提高他们机械操作技能与水平,进而提高工程施工效率。还有,实现机械设备独立核算,有效降低施工成本、减少返工和浪费,更能够加快工程进度、保证施工质量,在隐形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总结:

公路运营中的机械化施工工作不仅仅可以提高公路使用时间和寿命,而且还会增强公路运载量,促进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公路建设市场竞争的加剧,公路施工机械设备的管理将面临新的形势和任务。企业只有不断提高机械设备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使用效率,实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机械设备管理,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建立适应公路建设市场竞争机制及发展规律的机械设备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参与公路市场竞争,提高公路施工经济效益,加快公路建设事业的发展。我国在公路施工机械管理及提高施工经济效益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很多问题依然存在。公路施工部门及管理人员应该深入研究我国在公路施工机械管理及提高施工经济效益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我国在公路施工机械管理以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 王佳楠. 公路施工机械设备管理[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0(03)

[2] 杨修志,宋汉乾. 加强筑路设备管理 发挥机械最大效益[J].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 2009(01)

[3] 赵铁栓,陈新轩,韩斌. 浅谈公路施工企业对工程机械的管理[J].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 2011(10)

[4] 曹红. 筑路机械使用管理的几点体会[J]. 山西建筑,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