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媒体运营考核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form and research of Internet and new media teaching.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must break the original copy of the way of undergraduate cour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emphasizes theory but ignores practice, emphasizes technology but ignores application. It should form its own feature in accordance with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emand of social requirements. In this paper, new media and network as the object, all-around reform and research are done on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method and means and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关键词: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学模式;课程建设
Key words: network and new media specialty;teaching mode;curriculum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7-0272-02
1 围绕高技能型人才定位,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具有知识更新快、实践性强、就业面广等特点。在制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按照相应职业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的具体要求确定培养目标,依据培养目标设计符合专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下面以佳木斯大学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方案制定为例。①观念更新:高等院校特色人才培养教学观。围绕社会岗位对技能型人才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从教学计划中跳出来,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的狭隘教学观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的大教学观。②学期改革:增加一个专业认知实践学期。总结我院近两年实习工作,发现很多学生在实习三个月左右后,很想再返校,再学习!原因是他们发现:实习之前,在校学习期间,缺乏对专业的认识,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效果不佳。经过三个月左右的岗位实习,他们增强了对专业的认知同时发现以前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牢固,不够用,所以非常愿意再返校学习。为此,我们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应在大一下学期也就是第二学期设定一个10~12周的小学期――专业认知实践学期。这样共有7个学期,尽管学生在此之前还没学习多少专业知识,但是这个专业认知实践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岗位实习。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与自己专业相近或相关的岗位上经过认知实习,了解本专业所对应的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学生经过这样一个过程后,他们会对今后专业模块的学习会有更多的思考。这样有利于他们结合自己的兴趣,规划未来职业发展,在专业课程模块上选择更加理性。同时,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通过学生认知实践实习反馈的信息,教师可以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补充和修正。这也是将学生作为学习真正主体的一种体现。③增设课程:专业导论课。遵循理论教学“必需,够用”的原则,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和认同度,培养其专业兴趣,我们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可以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一门专业导论课。可以由专业教授和企业生产第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共同担任,其授课的形式可以多样化:讲座、演示或者企业生产参观等等。
2 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包括:专业构建、教法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和职业资格认证等。
2.1 专业建设目标 我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培养目标立足于新兴科技,以服务新闻传播和网络传播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为重点,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熟练的职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全面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2.2 专业建设流程 专业建设应该以岗位的需求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依据,从行业调查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分解和提炼出从事具体职业岗位所需的核心职业能力及能力要素,按照各个能力专业模块来组织课程和实践,见图1。
2.3 岗位能力要求 专业主要目标是培养各类企业所急需的网站建设、网站管理、网站策划、网络安全、互联网运营、网络编辑、新媒体传播等岗位的技术人才。专业定位于网站建设方向、网站策划方向、网络编辑和新媒体传播方向。
2.4 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从培养目标出发,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体系,做到“教、学、做”一体化。以实验、实训项目来组织实践性教学内容,以掌握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改变传统实践教学中的“实验围绕理论教学转”的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以适应新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需求。
2.5 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外实训基地是学生完成实践技能培养的主要场所,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应坚持先进性、真实性、工程性、开放性的建设原则,实施校企合作策略,将实训基地建成具备多种网络架构真实环境,集教学、实训、培训、职业技能认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网络技术与工程中心。在实验实训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或者案例实践教学方法。对项目流程进行分步骤完成,对于每一个步骤都提供一段集中的时间(如一周)让学生进行操作。为了避免某时间段,人数过多,原则上以学生所选择的专业模块所对应的项目小组为单位,为每个项目小组分配一段时间让其进行实验,其他时间仍可以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或者进度预约实验时间。项目式教学见图2。
开放式实验室的改革,就是实验实训机房除了正常的实验课教学时间外,其余时间包括晚上和周末都对学生开放,相当于学生的实验实训自习室。允许学生利用各种时间进实验室进行预习、补做实验,学生完全独立操作,达到随到随做的程度。目的还是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实验室利用率,为提高学生操作能力提供时间和场地的支持。
2.6 综合考核方法 对实践教学的考核,是检验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技能水平的考核可以应用综合考核办法: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学生选择的专业模块所对应的职业技能力水平分学校考核、社会考核和生产实践考核。其中学校主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和职业技能的初步形成进行考核;社会化的考核体现在学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生产实践考核是学生在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环节,由企业根据学生的岗位技能表现、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评定。
3 结束语
佳木斯大学商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经过改革和实践,已基本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通过培养方案的实施,学生职业技能和发展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适应社会岗位的能力也大大增强,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和赞赏,办学质量也受到社会认可。正努力向着所制定的专业目标奋斗前进。
参考文献:
[1]陈飞.新媒体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2).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teaching the problems,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distribution center operations management”, the PBL teaching mode and multimedia technology combined with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so as to improve students' enthusiasm and creativity of the purpose of the pre-implementation preparation work, classroom organization and classroom quality appraisal conducted after the design and application,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vocational ability students.
Key words: problem-based learning teaching; multimedia technology; classroom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优先整合和利用现有物流资源,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衔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作为现代物流业中颇具特色的配送活动,正越来越多地活跃在流通经济的各个环节,配送中心在采购、供应、生产、流通和消费等流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消除商品时间和空间距离的物流基础,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生产经营的重要载体。《配送中心运营管理》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实践性较强,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培养高素质和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这就迫切需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在实践教学中,有效地将“教”与“学”结合在一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引导学生自我探索,利用多种课堂教学手段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了一个解决的思路,由美国教授Barrows首创。PBL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以问题为基础,在教师的引导下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板书,学生需要记录,课堂多半时间花费在这些上面,几乎没有时间进行思考、讨论,学生的注意力也很难集中。而要想更好地实施PBL教学模式,就必须结合多媒体技术进行灵活运用,进一步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图、文、声、像并茂的优势,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化和形象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 《配送中心运营管理》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点
1.1 教师角色由“传授”到“引导”的转换
传统的课堂教学通常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角色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在PBL教学模式下,教师角色发生了较大的逆转,由“传授”转换为“引导”。《配送中心运营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实践性较强,仅靠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较枯燥,很难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质量。而PBL教学结合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地将教学由单项向双向沟通转变,教师作为引导者进行课程规划,将授课内容划分为不同的任务模块,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这就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学科知识,同时还要有较高的组织协调能力。
1.2 授课内容由“理论"转向“问题”
《配送中心运营管理》虽然也涉及到较多的理论内容,但这些内容如果通过教师进行讲授的话,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PBL教学方法下,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配送企业,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和目标,以实际企业为主导,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可以模拟企业分工,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等方法,进行汇总讨论后,最终形成PPT讲稿,在课堂上进行解析。
1.3 课堂主体由“教师”转向“学生”
PBL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打破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全程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 PBL教学结合多媒体技术的课堂改革实施过程
2.1 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
PBL教学模式强调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这就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前必须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遵循一定的流程(如图1),才能保障PBL教学法的实施效果。《配送中心运营管理》课程主要涉及到配送中心选址规划、仓储和库存管理、进出货管理、配送加工等模块(如图2),既有基础知识也有实际操作环节。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进行任务设计和问题设置,将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则需要根据工作任务进行角色分配,成立不同的配送企业,开展实际操作,为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施
2.2.1 情景再现,导出问题
PBL教学模式注重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代替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高度参与,从而提升教学学习效果。在设计问题时,需要考虑到学生原有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教师在设计时应以实体企业为背景进行情景创设,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再现情景。例如,《配送中心运营管理》中食品型配送中心的选址问题,教师可以首先搜集相关的食品加工型配送中心的相关视频、新闻报道、案例、行业前沿等相关资料(如图3),通过对资料的整理,给学生进行资料的补充,以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要解决的问题。其次,根据教学目标提出“问题”,如何进行不同类别配送中心的选址,选址应注意哪些因素和问题等,由浅入深提出问题。
2.2.2 根据问题进行角色分工
此环节是实施PBL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在对教师所提问题的理解基础之上,小组进行充分的讨论,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难度进行角色分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明确分工后,进行自主学习并收集资料。例如,《配送中心运营管理》课程中涉及到配送中心内部规划时,教师提出“如何进行流通型配送中心内部布局规划”问题时,学生根据角色进行分工,搜集资料,充分讨论后进行设计。
2.2.3 方案汇总论证、PPT演示交流
小组经过多次分析讨论后,将设计方案进一步完善,形成最终的书面材料。这一环节是PBL教学模式的核心环节,也是进一步拓展学生知识、专业能力的必要环节。方案汇总论证后,由相关项目责任人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成果的展示。其他小组可以进行学习和提出问题,交流观点,进而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课堂教学后的评价考核档案
科学完善的评价考核体系对于课堂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配送中心运营管理》中,对于学生的评价考核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课程成绩)、小组角色业绩考核、实训企业职业素质考核。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局限在知识积累和操作技能,更需要具有组织协调、团队协作和信息处理能力。对于课程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考核结果建立“评价考核档案”,把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职业标准作为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对学生业务水平、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进行量化考核。“评价考核档案”也可作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参考依据,对于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完善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传媒艺术是当代文化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传媒艺术教育在近几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13艺术教育行业分析报告》显示,从2002年至2013年间,全国设置艺术类专业的高校从597所增加至1679所,艺术类考生人数从3.2万增加至近100万[2]。其中,直接开设了播音主持、影视类、编导类等传媒类艺术专业的高校超过100所(不包括开设传媒艺术类专业方向的高校)。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过决议,将艺术学独立为国家第13个门类,共设立5个一级学科,传媒艺术从新闻传播和文学学科中独立出来。全媒体发展对于艺术传媒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传媒艺术人才知识结构、类型、层次、数量、需求领域都较以往发生了极大变化。在传统媒介为主导时期,传媒艺术人才仅需按照固定模式提供和制作单一形态内容产品,但在媒介融合发展时期,传媒艺术人员不仅应掌握新技术和融合技能,还应具备创新创意、策划、经营、管理等素质。
2现阶段传媒艺术教育问题认识
在高校扩招后,传媒艺术类专业即面临着与其他专业类似的共性问题,如盲目扩招、师资力量不足,培养方案不成熟、缺乏培养特色等,也有传媒艺术类专业特有问题。
2.1传媒艺术人才输出与市场人才需求脱节
在教育部《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基本)专业目录》中,融合传媒艺术专业的一级学科“戏剧影视学”设定11个专业:表演、戏剧学、电影学、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录音艺术、播音主持艺术、动画、影视摄制等。很多高校习惯了过去单一专业下的惯性培养模式,对于部分专业的掌控无所适从或者有心无力。国外高水平艺术院校在因材施教把握、师资力量配备、学生培养模式、与人才市场对接方面均有成熟的经验,学生在掌握扎实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通过就业市场准确对接。国内很多院校仍沿用以往固定的专业模式授课,对专业的理解和建设不够,缺乏因材施教,对学生的个性引导不足,数字技术和新的教育理念引进迟缓,适应新媒体和全媒体发展的新专业发展缓慢,用人单位难以在毕业生中找到专业对口、层次合适的学生,传媒人才“供”与用人单位“需”之间出现鸿沟。
2.2学生“偏科”问题突出
许多院校按照一套固有培养方案,侧重对艺术技能和实践的培养,而忽视科技、人文、经济管理等跨学科知识的培养,学生艺术设计理念和传媒操作生产过程或缺乏对于人文关怀“精神内核”,或在综合驾驭能力上显得青涩,专业面过窄等问题使得人才规格在复合性、创新性上底气不足。艺术类学生的英语考核有自己的学位考试为标准,整体难度和水平比普通专业低,导致传媒艺术类专业学生在阅读外国作品和文献时存在较大困难和障碍。传媒艺术教育将艺术本体与人文、经济管理等其他学科相结合,丰富、充实传媒教育内容。
2.3需加强阐释学术理论的力度
传媒艺术发展不仅需要实践,更依赖于理论构筑。在全媒体时代,传媒艺术的传播新特性、精神性需要更为前沿、稳健、扎实的学理透视。在电影与电视、传播与艺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之中的各自性状、交织可能都需要进行理论的探究。探寻并准确把握传媒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理论根基,才能确保传媒艺术教育的枝干和花叶不“长偏”。
3媒介融合发展视角下传媒艺术教育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发展需要传媒艺术教育顺势转型。在艺术门类独立以后,全媒体视角下的传媒艺术教育应围绕战略发展方向和市场需要进行转型。
3.1走特色化发展之路
我国高等教育在实现扩招以后,出现学校盲目办专业、缺少培养特色的问题。传媒艺术人才培养应紧跟传媒业发展步伐,适时完善培养方案,建立因地制宜、寻求特色、注重服务社会、找准坐标、顺应时势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产学研合作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向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方向转型。如重庆广播电视集团与重庆工商大学的合作模式开启了高校开办传媒艺术专业培养的新篇章。重庆广电集团与工商大学在校园实践大楼内共建500平方米专业、标准化演播厅,重庆电视频道和栏目整体平移进重庆工商大学。多档受当地市民喜爱的节目在此生产,学生可全程参与节目的生产制作过程,而进驻高校的专业电视编导、记者通过定期讲评会的形式,加强对学生专业教育。目前,已构建起“记者编辑—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生顶岗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科研模式。通过师生在业务领域“角色实践”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格局,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开创了中国传媒教育的先河。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现场的节目生产制作掌握专业知识,更能在这样的平台里面,领悟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发酵、互补共生的内在规律和外在价值,为全媒体背景下传媒人才培养提供了范例。
3.2加快结构转型,培养和打造勇于创新、知识转换能力强的复合创新型传媒人才
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不健全时,高校对于传媒艺术人才的培养更应该“冷思考”。在艺术门类下,如何结合学校自身优势和特色,促进专业布局平衡,如何做好学生专业培养、就业能力实际考核、学生人文素养培育、跨学科专业教育等,都是需要深思的问题。在国家高度重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机遇下,大力培养熟悉影视与新媒体传播、掌握传媒经济与管理、传媒资本运营等人才,才能在未来社会中站稳脚步。有财经特色的高校,如重庆工商大学在对传媒艺术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重视经济、管理类可能的贯穿和引进。在全媒体时代,懂得资本运营是学生踏入社会的竞争力。与单一知识结构的记者、节目制作人、编导相比,具备综合素质的传媒“职业经理人”对于未来市场的驾驭和把控能力更高一筹。
3.3深化传媒艺术教育理论建设
1 安全管理对高铁运行安全的影响
先进的设备必须采取科学严格的管理,高速铁路快速迅猛地发展,而没有现成的管理经验来借鉴,一切管理制度必须从零建立。高铁的各个部门,如接发列车工作人员(车务)、高铁司机、线路维修保养部门、电务、车辆、供电等各部门衔接不紧密,各自为政,这就导致高速铁路系统在运转过程中不能相互配合,影响联动机的正常运转。举例来说,动车组制造厂家颁布了故障处置守则,但铁路总公司会有相关规章要求,各个铁路局会处置细则,各机务段又会制定土规定,每个规定都会严一码。各个行业标准不一,高铁工作人员往往在某个地段是一个规定,运行到另一个地段就会发生变化。这样给原本任务繁忙调度人员和司机添加了不必要的工作量,也给其他人员加大劳动量,同时也会发生相关部门或单位的相互扯皮和互推责任。
对高铁的迅猛发展,要保持科学地研究高铁的安全规律, 找出它的风险源、认真对待高铁的薄弱环节、制定切实的改进和防范措施,把高铁和既有线区别对待,根据它们的运行特点、设备特点、管理的技术特点,提出不同的安全应对方案, 特别对基层运营人员反映的安全问题,动车组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等,要归纳总结,专题调研,形成详细的故障解决方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成熟的工作管理方法要纳入高铁规章,不断修改和完善规章制度,提高规章制度的科学性、可实性,全面覆盖高铁的各行业、相互衔接紧密。
因此,要从各层面、各环节、各种设备管理单位的规章、制度、作业程序入手,建立健全高铁安全运行管理制度,从动车组车辆安全管理、工电务设备维修管理、通信信号设备质量管理、旅客服务等生产管理上,细化分工,制定一流的管理制度。
2 人员素质不均衡对高铁运行安全的影响
人是生产过程中的第一要素。高速铁路的运行不但速度高、还拥有一流科技含量,但依然离不开“人”,也就是高铁运行工作人员,这是关键因素,无论科学技术如何发达,都需要人来操作。任何先进的设备,都需要人来维护和管理,设备作用的正确与否,特别是设备故障后,由自动操作转入人工操作时,需要严格的安全保障。这就给高铁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标准的业务素质和操作能力,来确保高铁安全。所以为确保高铁运营安全,需要在制定详尽完美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是每一条措施都能解决问题,都能转化为现场作业的指导力量,使每一条都落实到具体问题上。一流的高铁线路,需要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设备、一流的素质、一流形象,技术标准要更细、作业标准要更严、管理标准要更高。此外,要加大现场作业控制,细化各项作业流程,制定具体的安全卡控措施,确保危及安全的关键环节、容易发生故障的关键点要进行双人确认,事后复检。最后,需要对关键环节进行监督和检查,因此需要高铁各部门、各单位、各管理及监察机构,共同努力,联劳协作,切实保证高铁的运行安全。
3 努力培养合格的高铁运营人员
高铁虽然是新生事物,但其工作和管理人员大多由既有线路转岗过来,所以在运营之初,按照科学规范制度高铁主要岗位人员的准入制,把优秀的人员选拔到高铁岗位。进入高铁岗位后,加强教育培训,优胜劣汰。因高铁运营涉及各专业人员,所以必须从不同单位、专业、跨区域选拔优秀人员。
首先要加强培训,造就大批优秀高铁工作人员。高铁运营后,要推行模块化教学,切实提高高铁管理技术人员培训力度,保证培训时间,严格实行岗前培训,对培训不合格人员,严禁上岗作业。
要按照运营需要,统一编制高铁人员模块化培训教材,根据实际分解培训单元,制定详细的课程子模块,并对应不同岗位需要安排学时。结合不同岗位需求,确定职工需学习培训的模块和学时,切实组织培训,做到随学随用。
传统考核体系的最大局限在于:是对广播原有的一次性、单向传播的效果考量,没有兼顾当下的多形态、多通道、多次、双向、互动特征。为此,当务之急是明晰网络传播效果评估的方向和框架。
(一)评估目的及定位
对广播节目的网络传播效果进行评估的根本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在新的传播环境中,重新审视衡量广播节目的传播效果,站在更为科学客观的立场,对既有的传统节目评估体系做必要的补充修订,以适应转变了的节目传播方式和方法;二是在传统媒体与网络融合的大潮中,通过在评估环节加入网络考核因子,切实促进广播与网络融合的力度,促进和鼓励创新,为适应未来媒体发展的趋势做充足准备。评估的意义在于,一方面将有力促进采编播人员增强新媒体传播意识,加强相关技能的学习,站在全新的角度设计和策划节目,另一方面也将全面提升广播管理水平,激发管理人员从台、网两大角度考虑问题,促进传统平台和新传播渠道的共同发展。该考核体系主要评估广播节目在网络渠道中的传播及影响情况,广播节目在网络平台上的所有传播行为,如采编播人员的主动传播、网友的口碑传播以及多种形式的二次传播等都应该纳入考核范畴。
(二)评估层面及相关指标
考评广播节目的网络传播效果,需要对广播与网络融合的各个层面进行逐一分解,遍观节目在网络环境中的立体境态。总体来看,广播媒体的“台网互动”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一是实现网上视听。在线实时收听与点播回放收听是两种主要方式,目前大多数电台都已实现所有节目的在线直播和点播。根据收听渠道的不同,又可分为电脑端和手机移动互联网端两个出口。因为部分节目还有视频制作配合,所以网络收视指标也需考虑。二是网络互动。大致可归为三类:一是传统博客、论坛的使用;二是即时通信、直播互动应用工具,早期是直播聊天室、QQ和MSN等即时聊天工具,现在发展为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延展性互动;三是移动客户端上的互动。网络互动一方面实现交流,另一方面也引发网友对节目的评论,由此产生广播节目与网络融合的第三个层面,即网民通过网络发表对节目的评价,形成网络舆论。四是节目利用网络进行营销推广,甚至产生经济利润。根据节目与网络的融合层面,广播节目的“网络影响力”主要有四个维度体现:网络视听、网络互动、网络评价、网络创收,通过对这四方面情况的考察基本能够建构广播节目网络影响力的评估体系。
1.网络视听情况——网络视听率。网络视听率是指广播节目在网络上被点击收听(或收看)的有效次数,反映网民的主动收听(或收看)行为,是节目网络传播力的体现。根据收听收看方式的不同,具体又可分为网络实时视听率、网络点播视听率。体现广播节目网络视听率的具体指标主要有用户数、播放次数、播放时长三个指标,其中播放次数又包括总播放次数、有效播放次数。
2.网络互动情况——网民参与度。即网民关注节目板块、参与节目讨论、转发话题、引发互动的程度,反映节目在网络中的传播深度。根据不同的互动工具,可以设计不同的行为评估指标。以论坛为例,主题数是论坛上发起主题的数量,某种程度上体现论坛主题内容的丰富性;发帖数是论坛上跟帖和回帖的数量,某种程度上反映网民使用论坛的积极性,体现论坛的活跃程度。查看数是论坛中每个主题被网友点击查看的次数,某种程度上体现每个主题引发关注的程度;回复数是论坛每个主题被网友回复的次数,某种程度上体现每个主题引发讨论的热度。一般而言,一个广播节目的行为指标与网络影响力之间为正向相关,如论坛主题数、发帖量越多,查看数越大,回复数越高,其网络影响力越大。
3.网络评价情况——网络评价度。搜集网民通过网络发表的有关广播节目的评价、看法、建议,经过整理、量化,评判节目在网络中的影响力,主要包括正面、负面、中立三个角度。与网络互动情况不同,前者反映网民参与广播节目网络互动的热度,是网民介入节目网络传播流程的主动意识和行为体现,表明节目的网络人气;网络评价则是在此过程中网民流露出来的主观倾向,是网民对节目的主观意见集合。评估广播节目的网络评价情况需要使用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方法,通过对网民讨论内容的分析实现对网民态度和观点的甄别分析,再通过数理换算转化为一定的指数。以“正面评价度”指标为例,通过搜集网民对节目或相关载体(如主持人、话题等)表达了赞赏、喜爱等正面积极的态度倾向的留言、帖子、话题等,加以数理运算计算出正面态度在网民所有态度中的比例数值,以此类推,未对节目本身做正面表扬或负面批评,只是表达了一种客观中立的立场和表达了批评、不满等态度倾向,分别代表的中性评价度和负面评价度。
4.网络创收情况——网络经济价值。广播节目通过网络传播创造的经济价值,如广告投放、活动创收等。如节目因极具吸引力而被更多网民点击收听,拉动网络视听率的提升,从而吸引网络广告的投放;或某节目论坛因聚拢特定听众受到部分广告主的青睐。随着网络媒体资源的不断开发,部分节目将有能力通过吸引特定网民,形成高黏度的用户群,从而吸引企业的关注,节目的网络经济价值也将由此实现。
(三)数据来源及支撑
广播与网络的融合有两个维度体现:一是自发办网,建设广播网站或移动客户端;二是向外借力,寻求与其他社会网络媒体的合作。鉴于两种用网方式的存在,广播节目在使用网络资源时也存在内网、外网两种区别,因而在评判广播节目的网络影响力时自然涉及广播网站和社会网站两类媒体,相关评估数据资料也存在两大渠道的区别。
1.自网数据采集。获取网站访问统计资料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在自己的网站服务器端或App客户端安装统计分析软件来进行网站流量监测;另一种是采用第三方提供的网站流量分析服务。两种方法各有利弊。目前,很多广播电台的网络部门通过自主研发软件、使用免费统计软件或者购买第三方公司数据的方式来监测自身网站和App客户端的数据。由于目前互联网存在大量的评估指标,而且多数指标的测量方法与解读并未形成业界公认的标准方法,所以一些电台往往购买多家公司的数据,不同来源的数据共同比对参考,全面衡量网站发展。
2.他网数据采集。首先,应该对节目使用社会网站或第三方客户端平台进行网络传播的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摸底调查,挑选有代表性的社会网站或客户端组成样本库后,通过与社会调查公司合作或与社会网站协商的方式,获取节目网络影响力的相关基础数据,如节目的新浪微电台数据、蜻蜓.fm数据等。
二、网络评估与传统评估的关系及应用
广播节目网络影响力评估体系与传统评估系统的关系存在三种可能:一是网络影响力与传统收听考核指标加权糅合,制定台网融合背景下的广播节目综合评估考核办法;二是网络影响力与传统收听考核指标各自独立,网络部分单独奖罚;三是维持现状,仅将网络影响力作为参考,不作为考核分支。
(一)三种方案的利弊分析
第一种方案的指导思想是适应媒体发展的形势需要,将广播节目不同传播渠道的传播效力统一考虑,完全糅合,综合考量广播节目。这一方案带有探索性的创新,前提是广播节目与网络的融合已经比较普遍且充分,且网络影响力体系相对完善,获得较强可信度和认可度。但是,该方案的问题是:若将广播节目的网络影响力指标与传统考核体系加权糅合,各自比重如何确立,怎么把两个完全不同的指标在不损失数据表现力的前提下换算组合,操作性如何保证,能否向被考核人员解释清楚等。同时,这种统计分析方法是否具备逻辑和统计学上的合理性值得考虑。因此,在目前台网融合尚未完全、充分的情况下,将两套考核指标通过加权糅合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考评广播节目的时机尚不成熟。第二套方案的主旨思想是立足广播传统媒体属性,结合台网融合现状与趋势,在坚守舆论阵地、以传统考核为主的前提下,增加广播节目的网络影响力体系,与传统考核系统下的各个分系统互不交叉,各自评价。其具体的操作方法是保持传统评估的优先性和独立性,总台和系列广播按照当前的评估办法继续原来的节目考核,并以此为依据对节目进行奖罚;在此前提下,结合本台节目与网融合的实际情况,出台一套切实可行的“节目网络影响力考核办法”,将节目的网络传播单独进行考核奖罚。此举可能带来电台节目考核开支的增大,但从长远来看,有利于节目的创新性发展,是值得的。第三种方案趋于保守,对当下广播节目借助网络扩大影响、吸引受众的行为不具有实质性的鼓励作用,也不适应台网融合向深度发展的大趋势,是本研究所不提倡的。
(二)网络评估的适用性
由于不同频率和节目的用网方式和程度不一,在制定考核标准时应体现差异性。如舆论宣传任务较重的新闻广播与娱乐文艺节目为主的音乐广播、文艺广播,由于目标受众具有明显的区隔性,同时各节目类型和定位也互不相同,等等。这些实际问题的存在应该给予充分考虑。应按照频率定位和节目类型的不同,制定不同的考核基准。
三、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难点
建立科学的节目考评体系对客观评价广播节目、建立公正的奖惩机制以及促进频率规范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网络影响力评估体系的提出对完善现有广播节目评估、促进广播运营机制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目前广播与网络的融合存在主体的多样性、内容和形式的复杂性、传播方式的不确定性等问题,对广播节目网络影响力的考核也面临一系列难点,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据如何确保权威、科学
传统收听率调查领域,日记卡虽然有其局限性,但业内标准较统一,调查手段和运作方式成熟。与之不同,互联网市场调查行业目前处在鱼龙混杂的阶段,数据产生过程也不相同,指标和定义也不统一,甚至术语使用也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调查公司才能保证数据采集的科学准确,并保证权威,让被考核节目和人员信服,是摆在网络影响力考核体系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评估标准的确定
要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估体系,所选取的指标一定要独立、有效、灵敏、可操作。本研究只是给出了广播节目网络影响力评估的基础设想,相关指标的细化、确立有待严格的讨论验证,尤其是不同指标的数理换算和权重确立需要进一步研究。而具体到每个指标,涉及评估标准的制定问题,如何确立一个考核的基准线、刻度线,这些具体问题也待商榷。
(三)评估对象的确定
考核对象的复杂性。广播节目在网络上的呈现有时是以节目名称为主体,有时是以主持人为主体,在网络考核时如何精准确定考核对象,避免不同对象之间的重合交叉,也是一大难题。此外,有的广播节目除了常规形态,还被剪辑成了其它的形式,如“听吧”里的短音频,这些节目形态的网络传播效果应作为原节目的网络影响力,还是单独考量,此问题也是无法回避的。
(四)如何避免人为数据造假
与传统的广播收听不同,广播节目的网络影响力评估一旦出台,如何让被考核人员理性地认识该考核的意义,并通过制定合理的奖罚力度杜绝人为数据造假,也是很关键的问题。
(五)网络传播效果评估的普适性
广播节目的非物质性决定了其考核的复杂性,目前广播媒体对于节目的考核就存在多主体、多标准的情况,这就对网络影响力评估的普适性提出了挑战。在媒体融合时代,广播频率和节目的不断调整、发展要求节目评价遵循“相对”和“发展”的原则。
四、结语
一、稳步推进员工招聘和进修培训通过网络媒体、高校招聘、人才招聘网站等渠道积极招聘员工。目前,共完成招聘XX人。此外,在校园招聘中,前来应聘的应届研究生XX人,拟录用XX人;应届大学本科本共计XX人,拟录用XX人;应届大学专科共计XX人,拟录用XX人。在社会招聘中,前来应聘的正高职称共计XX人,拟录用XX人;副高职称共计XX人,拟录用XX人;中级职称共计XX人,拟录用XX人;初级职称共计XX人,拟录用XX人。同时,通过内训和外训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员工职业素养,推进建立医院、科室、个人三个层面的学习型组织。先后派遣质量管理人员到北京建工医院,神经外科医务人员到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医务部有关人员到北京解放军301医院,麻醉科医务人员到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等进修学习。建立完善了《XX医院员工手册》、《XX医院员工定级定薪方案(试行)》、以及劳动合同书、劳务协议等合同。通过建立完善合理的法律规章制度和绩效考核体系,调动员工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继续推进一期工程规划设计一期工程土建施工已基本完成,精装修施工招标进入到实质阶段,装修施工已经全面铺开。施工期间,先后协助XX完成净化设计方案的审核、医用气体的招标工作,协助设计院完善厨房设计方案、强弱电设计方案、景观园林设计方案等。积极巡视现场精装施工和土建施工,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沟通解决。持续跟进装饰图纸意见修改落实情况。三、确定医疗设备配置方案根据医院学科发展规划和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制定满足临床需求的医疗设备配置方案。整理各部门医疗设备采购清单,提交了三批医疗设备采购申请,协助评审中心推进大型医用设备和检验科设备的招标工作。
四、确定智慧医院建设方案以打造智慧医院为目标,协助评审中心确定了医院信息集成平台、大数据服务平台、医院门户集成平台、医院运营服务平台、互联互通的医护技患服务平台的运行方案,为实现医院建设和后期运维的现代化管理奠定基础。
五、健全润心患者服务体系建设确立完善了润心患者服务体系建设规划,邀请XX一行来院指导授课,完成与XX总部的对接。以“想方设法让每一位患者满意”为主题,深入开展大讨论,对标先进,全员参与,对院前、院中、院后全过程服务环节进行分析,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增强群众就医获得感。
六、推进运营配套设施建设以建设员工满意医院为目标,为各类员工提供温馨的办公场所和人性化的办公设施,落实医院食堂、学术报告厅等事宜,保障员工用餐,协调解决专家公寓和单身员工的住宿问题。同时,完成税务登记备案,制定了现金管理制度、支付审签制度、合同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七、第二季度重点工作
(一)按照XX医院制度建设标准,继续拟订、完善各部门管理规章制度,完善医院筹建风险清单及应对措施。
(二)继续进行校园招聘和社会招聘,拟完成录用XX人左右,协助新入职员工对工作职责、范围、要求进行明确,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与要求。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提升员工专业能力:医院级-部门级-员工三个层面。
(三)继续跟进一期工程施工建设,装饰图纸意见修改落实情况,协调推进二期工程平面规划设计施工图。
(四)整理各部门医疗设备采购清单,再提交第三批医疗设备采购需求参数。
(五)协助评审中心进行智能化、信息化设备招标。
关键词:高职;数字媒体技术;产教融合;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
1高职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改革的问题
高职院校为生产密集型、技术革新快的数字媒体产业输入技术人才,必须加强对学生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模拟公司教学法最早起源于德国,模拟公司的活动环境是人为创造的,活动体现实际生产。在模拟公司背景下,学生可以实际感受真实项目的所有过程,模拟现实公司的管理模式,包括财务、人事、工位分工等分组训练,实行轮岗,是具有实践性的真实模拟教学法。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积极进行生产性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存在若干亟须解决的问题:一是行业标准和行业技术更新较快,企业项目案例技术标准滞后、时效性差的问题;二是高职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学习成效和专业能力分层严重,常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的问题;三是企业参与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不够,校企合作收益低的问题。
2高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的优势
2.1真实工作场景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提升
营造真实工作场景、企业订单代替模拟教学。依据动漫制作流水线任务分配模式,制定分配和考核机制。学生建立工作组团队,按需上岗,按效获酬。完成课程考核到商业考核的全新置换。以学生核心专业技能培养为中心,以职业规范和企业订单标准为依据,优化课内、强化课外。基础课程要求学生造型能力和基础软件操作能力双达标,师生在学期末共同完成基础课程公共区展示,由专业教师交叉审核,相关专业学生参观评价。专业课程要求学生专业模拟项目技能和订单任务标准考核双达标,课程教学由单一知识点整改为项目模块教学。项目模块由模拟模块和真实订单两块进阶完成,既要为学生打下良好的技能基础,又要贴近公司的技术标准和商业时效性,达到模拟跟岗的效果。
2.2生产性实训有助于强化骨干教师团队的建设
聘请行业一线技术员作为客座教授,与专任教师共同分析设计创意与市场需求的衔接。组织教师定期参与学习企业订单项目反馈及项目跟进任务时效表。教师承接较大项目可直接去企业跟岗实习,专业每年选派专业教师进行短期公司跟岗。每学期进行教学成果展示、项目订单公示、订单项目转化教学项目展示,以此作为教师专业考核内容及绩效金评定的重要标准。提高专业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和企业项目实操能力,积极有效地增强工作室的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完善生产实训中教师在团队中的引领作用,力求打造一支能教学能生产的高技能复合型教师队伍。
2.3生产性实训完善实践环节,贴近行业技术
实践课程要求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综合技能双达标,打破年级界限,师生承接校外外包项目,跨课程运行公司管理模式。由企业监制+教师动画外包专员双岗负责管理及项目反馈、下设跟片岗位,由学生负责整个项目组对接及任务进度把控、及时反馈当周任务进度。按学生意愿、前期成果考核等多方因素双向选择,按任务难易和学生专业能力划分多种岗位,实行试岗和轮岗制。课外成立数字媒体工作室孵化组,有兴趣的同学可跟岗模拟实习或承接修型、上色等基础工作,形成以高年级带低年级的传、帮、带的学习氛围,定期展示成果,激发学生的荣誉感,营造创新氛围。
3实施高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产教结合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
3.1探索出一套适用于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的从作品到商品的新途径,课堂与公司共生互助
改进过去艺术设计类专业普遍使用的项目主导教学模式,探索“课堂+公司”共生递进模式。根据公司(数字媒体设计中心)完成的订单,分析企业需求,及时更新课程体系,定期将最新订单植入课程、调整课程标准。大一基础课程用作品展现学习成果,以作品考量学生能力与素质。大二核心课程用模拟项目及部分真实订单项目模拟跟岗实习,组建项目团队。大三实训课程承接订单,项目团队制作订单商品,完成真实项目开发,把企业搬进校园,实训便在工作。在校内实现跟岗实习,学生就业能力显著提升,形成校企无缝对接。
3.2探索课程订单化、校内公司跟岗的实践教学新模式,产教互支持、互促进
第三学年,校内跟岗+校外顶岗实习,学生实际获得一年工作经验。第五学期在数字媒体设计中心(公司)进行校内跟岗实习,实习过程完全参照公司运营模式进行管理,对外承接订单由师生协同完成。通过这种新模式,教师的项目监管把控能力和学生的项目执行力、团队协作力、职业道德素养均能够获得很大提升,有效提升项目团队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促进生产、更好地服务产业。教师充分挖掘前一周期完成的商业订单项目,定期清理和更新教学项目,将最新的技术服务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利用合作企业的项目反馈和线上支持,为课程教学提供技术支持和职业规范,生产反哺教学。
3.3全面覆盖双师教学团队建设
专业教学团队教师负责商业订单项目制作、管理,为确保项目按进度完成及稳定的出品质量,必须熟悉项目行业标准、磨炼专业技能,具备丰富经验和高度责任感,保持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的态度。根据数字艺术企业流水线生产模式,依据岗位任职要求,序化岗位技能,架构行动导向教学体系;试点企业教师线上教学、专业教师项目执行与辅导根据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制定以就业为中心的、基于企业生产流程的动漫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划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教学模式的阶段化、模块化课程体系;调整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实训大纲。
[关键词]电信诈骗、VoLTE网络,国际来话、诈骗电话
中图分类号:F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3-0262-02
引言
目前,对诈骗电话的防控治理已经成为国家及全社会持续关注的焦点问题,由工信部联合公安部牵头制定要求及考核项目,各省通信管理局、基础电信运营商对诈骗电话防治纷纷筹建并设立多种语音安全管控系统及平台,诈骗、骚扰类电话的影响范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受巨大利益驱动,诈骗分子为方便隐匿踪迹、避免追讨,往往落地国外并仍不断翻新演绎各种诈骗剧本。作为国内基础电信运营商,有责任保障本网全量用户使用的网络环境安全,那么做好国际通话中入局呼叫诈骗电话行为的严格监控及管制就是目前最为紧要的目标。
本文提案是在当前2G/3G网络中国际诈骗电话治理的经验基础上,结合新兴4G Volte通信网络组织及通信协议特点,抓住各种国际来话中诈骗电话通话行为的本质特征,并就目前发现的重点诈骗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及推演,多种技术的应用与挖掘以提出有效的监管措施,预防性提出对4G VoLTE网络中国际来话诈骗电话治理的解决方案。
1.4G VoLTE网络的国际来话中诈骗电话特征分析
目前,针对国际诈骗骚扰来电行为防控或治理方案的技术方案按行业可分为两类,分别为基础电信行业基于核心网络关口节点的全量通话数据采集,分别在各自省内网络侧进行全量用户来话监测的分析及拦截治理;互联网安全厂商基于自有的用户终端APP或搜索引擎的数据采集,并在云端进行大数据的判定识别,以实现在终端APP拦截的解决方案。
现有技术的缺点及本申请提案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分析如下:
目前对国际诈骗骚扰防治的两种通用技术方案各有利弊。
运营商在各自省内网络侧的防控和治理缺陷如下:
1)监管点分散
当各运营商在各自省内防治国际诈骗骚扰电话时,通话需要先经过各运营商的国际汇接局,然后再发到对应省的核心网络。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力、物力及财力的消耗,同时还不利于全国全网范围内针对国际诈骗电话行为的集中发现与管控。
2)总投入成本高
如果管控功能放在各个省侧的核心网中时,那么每个省都需要新建管控平台,包括核心网关口节点I/S-CSCF等网元都需要改造与管控平台连接。各省分别进行基础平台建设投入,总体投入规模大,成本高。
基于APP事中解决方案缺陷如下:
1)安装APP给用户隐私带来安全威胁
安装在用户终端的多种APP工具,能够采集用户终端接打电话、收发邮件等各类操作动作,同时也无法回避APP软件安装后对用户使用手机中各种隐私信息构成泄露的威胁。因此APP软件对于安装使用的用户来说是双刃剑。存在采集样本不足及对个人构成隐私威胁的问题。
本文提出的解决方案在两方面解决了现有技术缺陷,具体表现在:
1)所有4G国际来话集中监控
对于国际来话,在4G VoLTE网络的组网结构中已经天然具备了收敛的关节点,即IBCF网元节点。本文提出新增针对国际来话中诈骗电话治理的4G国际诈骗电话管控平台,以OverLay方式部署于当前4G VoLTE网络中,由国际互通IBCF做局数据配合,支持将所有4G VoLTE的国际来话呼叫的实时呼叫SIP消息触发到4G国际诈骗管控平台,在呼叫向各省分发前即进行集中管控。
2) 网络侧实时拦截
平台根据自身大数据平台分析结果直接掐断诈骗电话呼叫,不会到达用户终端,不占用用户终端通话信道资源。
3) 一次改造多级受益
由于平台建在国内所有VoLTE语音国际来话的源头,与IBCF和对应的媒体网关直接连接管控,所以,对所有运营商的所有省内网元无需改造。
2.基于4G VoLTE网络的国际来话中诈骗电话治理的方法实现
2.1 系统逻辑功能(图1)
本方案可面向中国移动本网所有开通4G VoLTE用户实现全覆盖。管控平台通过SIP信令前台与4G VoLTE的IBCF节点对接,接收全部国际来话呼叫,并将控制结果回复给IBCF。通过媒体资源处理模块对接IBCF媒体层面,支持IP RTP接入,支持ISC接口即SIP协议进行呼叫触发和呼叫控制,支持IP RTP的媒w流对接。
管控平台系统主要包括两个核心功能模块,分别为呼叫处理模块及分析识别模块。
1)呼叫处理功能模块
包括呼叫控制及呼叫触发两项子模块能力。对于被叫用户为本网4G VoLTE用户的国际来话入呼话路,通过4G网络的处理全量国际呼叫关口节点IBCF将呼叫触发至安全管控平台,管控平台提供呼叫信令处理能力,解析SIP协议消息,向上层控制逻辑上报呼叫信息,包括主被叫号码、呼叫时间等信息;
上层呼叫控制逻辑结合分析识别功能模块输出筛选信息,进一步判定当前主叫是否为具有诈骗行为,对判定为诈骗号码的呼叫向IBCF下发释放呼叫的指示消息。
呼叫控制的业务逻辑处理功能主要进行系统级黑名单的判定,然后根据判定结果对呼叫加以控制。黑名单的主要来源包括如下:
1)管控平台分析识别功能模块输出的各策略模型分析识别产生的疑似诈骗号码,经过取证确认判定为具有诈骗行为的国家来话号码;
2)通过外部引入的其他安全平台或第三方渠道确认并提供的需拦截的国际诈骗电话号码。
管控平台针对每呼叫的主叫号码进行拦截黑名单匹配,匹配成功则执行直接拦截处置逻辑。
2)分析R别功能模块
分析识别模块基于管控平台对4G VoLTE用户国际来话呼叫全量采集,基于诈骗行为知识库进行各类诈骗行为的模型分析,并输出具有诈骗行为嫌疑的主叫来话号码及相关疑似诈骗行为类型;
管控平台将针对疑似诈骗号码的后续来电进行呼叫内容取证及相关取证结果评判,以确认疑似号码是否为诈骗号码;
分析识别模块还将进一步跟踪疑似号码确认为诈骗号码的转换率,逐步调整优化各分析行为模型,以达到最优的查全率、查准率。
基于如上机制,管控平台可以实现在国际诈骗骚扰电话呼叫到达国内网络侧前实施拦截呼叫,并保证不影响用户接听正常的呼叫。
2.2 系统物理组网
VoLTE国际来话需要基于IP的国际转接网络(即IPX网络)实现运营商间的互联互通,且拜访网络与归属网络间需通过IBCF/TrGW进行隔离保护。因此管控平台要求将国家来话呼叫的信令消息流以串连形式通过国内IBCF内侧向管控平台上报,物理架构图如图2:
2.3 呼叫触发流程
基于SIP协议的国际VoLTE来话,经过IBCF后,将呼叫触发至管控平台,管控平台识别呼叫的主被叫号码,进一步进行分析识别。如果被叫用户还签约了其他VoLTE增值业务,触发优先级应设置为优先触发至本管控平台,对于指示放通的呼叫,再触发至其他业务AS(图3)。
关键词:教材;数字化;困难;发展思路
中国数字出版的发展历史并不久远,但作为新生事物其发展速度却让我们始料未及,数字技术的应用更是让出版媒介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从最初的光盘、电子书到如今的手机、平板电脑都能成为出版传播的媒介,出版内容也从单一的纸质图书扩展到包括电子图书、数字报纸、数字期刊、网络原创文学、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地图、数字音乐、网络动漫、网络游戏、数据库出版物、手机出版物(彩信、彩铃、手机报纸、手机期刊、手机小说、手机游戏)等。这就说明数字出版不再是指单一的某种出版形态,而是指用数字化技术来实施的某一出版类型,它可以将多种出版形态融合,将内容与服务融合。现代出版由简单出版走向了如今的复杂出版。
一、教材出版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纸版教材在教材制造与使用中长期占据着主导地位,20世纪后期数字化多媒体读物教材出现,给社会教育、文化传播、学生阅读带来的革命性变化是显而易见的,这给传统的教材出版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冲击,在数字化出版时面临了诸多困难:
(一)只有战略认识,没有落地办法
一方面,传统出版单位紧攥内容资源,凭借国家赋予出版单位的天然垄断地位,在数字时代,却未必能掌握对数字出版的主导权。更多主体的进入,使整个传统出版产业面临颠覆。另一方面,教材数字产品内容严重匮乏,质量参差不齐,遗漏错误,缺乏规范出版流程控制下的审核制度。
(二)技术和人才的欠缺
技术问题是传统出版社在开展数字出版面临最大困扰之一,单项人才遍地开花,复合人才却是凤毛麟角,我们的出版教育与出版产业严重脱节了。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数字出版企业在实践操作中的新数字技术是由国外一些公司提供支持的,而出版企业本身对国内已有出版专业的高校信任度不高,缺乏合作,并且由于高校老师多是转专业的师资来源配置,导致与业界的联系较为薄弱,使数字出版教育与业界发展不能同步,因此造成严重的产、学、研结合度的断裂,为以后的发展中由于人才的参差不齐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埋下了隐患。
(三)版权问题怨声载道,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数字出版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在市场准入、公共服务、知识产权、内容监管、政策引导等方面的制度安排还较为薄弱。教材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水平有待提高,侵权盗版、非法出版教材等违法违规现象依然严重,制约了教材数字出版业的健康发展。
二、教材出版发展思路
教材数字化并非将纸质教材转化为数字化图书那么简单。纸质教材成为当今教材主体的形态已经存在多年,这不单是因为造纸术的出现或者印刷技术的进步,更在于区别于其他书籍所蕴含的一整套逐渐形成且日趋完善的教学体系。所以数字化教材替代纸质教材不会一蹴而就。与其说是数字化将对纸质教材产生冲击,不如说数字化将对未来整个教学保障体系产生深远的革命化的影响,它正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在此局面之下,教材出版该如何发展呢?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与探究:
(一)整合既有资源
教材的读者对象有两类,一类是在校师生,一类是相关专业人员。他们读书的目的也很明确,一是学习知识,二是查阅资料,解决工作中的问题。要想满足读者需求,就应把多年积累的图书资源进行数字翻版,整合开发出版资源,打破传统出版形态和信息的组织方式,注重资源的深度挖掘,自由重组信息,为用户提供集图书内容搜索、多平台阅读、互动分享、购买于一体的一站式教育类电子书服务。这既降低出版单位在纸张、发行和物流上的费用,又延长了纸质图书的价值产业链条,还可与纸质书的销售形成协调关系,进一步扩大纸质书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二)加大创新力度
1.数字内容创新
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是对于内容的创造,出版业历来是内容为王,在数字出版方兴未艾的今天,有人提出结构为王,产品为王,但不管怎样,没有优秀的内容,即使技术再先进,在数字出版领域也会遇到发展瓶颈。但与以往略为不同的是,内容的规模性在某种程度上大大提高,成规模的优质内容将是数字出版战场的制胜利器。转变教材出版观念很重要,为课程提供全面的数字内容支持,实施面向课程的全面解决方案是有益的尝试。
由此可见,把已有的内容资源转化成数字化内容,发展利用各种数字表现形式的数字内容是我们当务之急。
2.出版形式的创新
现如今新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人才培养结构和要求的巨大变化,必然导致原有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变化。在西方发达国家,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的教育知识服务系统逐步取代传统教育模式,正在发挥巨大的作用。在我国,创新教材出版模式就成了所有出版社面临并一直在探讨的问题。目前,许多出版教材出版社开始关注教材之外的领域,从单纯提供纸介质课本,到提供课外辅导、课后测试评估、录音材料、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一系列服务,也就是目前所说的立体化教材或一体化教材,目的就是为学校提供教学资源的整体解决方案。
(三)打造数字出版营销平台
数字时代的营销,将会是社区型的营销,需要更多的人参与,并以类似“口碑营销”的方式才能取得更大成效。出版社可以自建营销平台,也可以和由技术公司组成的第三方合作共建营销平台。
1.出版社自建营销平台
随着技术的普及,数字出版前景的明了,有些规模较大的出版单位已经起步开发属于自身的服务、销售一体的平台。他们把和教材相关的内容放到网上做增值服务,从传统出版的编、印、发拓展到多种媒体形式的产品开发运营,拉长产业链条,实现内容资源的立体化、全媒体开发,提升数字出版的实力。
2.与企业合作
与企业合作模式可以有四种方式:①以出版社为主体的简单模式:以出版社为主体,建立拟开发专业对应课程的电子出版物的开发计划,投资开发课程的电子出版物,电子出版物的内容包括:电子教材体系;教师教学3D仿真考核软件平台;学生学习3D仿真考核软件平台等。②以出版社为主体的复杂模式:以出版社为主体,投资开发课程的电子出版物,出版社的电子出版物建立运营网站,需要开发的内容包括:电子教材体系;教师教学3D仿真考核软件平台;学生学习3D仿真考核软件平台;运营网站体系等。③以企业为主体的简单模式:企业建立运营网站,将把企业自行所开发的所有课程在网站上运营。④以企业为主体的复杂模式:在已建立的运营网站上,开辟出版社的电子教材库(开发方式和费用双方协商另行确定),由企业总负责网站的运营,为出版社开辟这一部分电子出版物的单元管理窗口,由出版社单独管理和收费。双方共同负责网站的推广。
众人拾柴火焰高。更多的产品、更多的服务,对师生的服务会更有效、吸引力也更高,同时也会给内容提供商提供更多机会。数字出版的运营模式与传统出版迥然不同,作为有内容资源优势的传统出版社可以做好内容并和企业共同合作,走自身内容加外部技术的互补模式,使得出版社内容资源能得到有效的集约整合,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三、结语
应该看到,数字出版毕竟是新时代新技术背景下的发展产物,任何预测或判断都可能存在一定偏差,所以,只有时刻与数字出版同步,未雨绸缪,保持高度的产业视角,教材出版社才能在数字出版时代拥有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何格夫.当前我国数字出版面临的困境 .大学出版,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