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危机管理的措施范文

危机管理的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危机管理的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危机管理的措施

第1篇:危机管理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突发事件 应对管理 校园 信息

一、前言

对于学生来说,考试是检测学习成绩的主要方式。高考,中考,大学英语四、六级,考研等各类考试每年都在校园内如火如荼地开展,但考试过程中突发事件频频出现。在2012年各类校园考试中,我印象比较深的突发事件是6月份在几个省内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高考时间错误,如在四川广元中学考点,一个考场在高考第一天就出现了考场时钟比实际时间慢了半个小时或者17分钟的情况。再就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四级听力试题误放成六级听力的试题,千余考生被迫留在考场中4小时……这类校园突发事件频频发生,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必须加强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二、学校危机事件的特征

(一)校园危机事件的突然性和不确定性

突发性,顾名思义就是在一切正常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的,让人措手不及,或者是只有短时预兆,必须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加以处置和控制,否则将会造成更大危害和损失。如学校暴力事件,如果应急能力不强,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事件发生的时间、形态或后果往往无规则,难以准确预测。如2012年的高考时间错乱和四、六级听力的误放等。

突发性以及与其紧密关联的不确定性让人很难预测危机事件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以什么样的形式发生。

(二)校园危机事件的公共威胁性

校园危机事件的公共威胁性即事件的发生会威胁到部分学生与教师的利益甚至生命安全,具有公共危害性,包括心理和生理两个层面的危害。无论是哪一类校园突发事件,如果不及时准确地进行处置,事件的负面影响就会逐步扩大,当然学校和政府付出的处置成本也会进一步增加。

(三)校园危机事件的多样性与频发性

突发事件的种类多种多样,我们比较熟悉的有财物丢失、人际分歧、学生早恋和未婚先孕、校园暴力、厌学辍学、家庭变故、学生自杀等。

频发性是指发生频率比较高。我国学生数量巨大,校园突发事件防不胜防,学校稍不留神就可能发生。频发性与危机事件的多样性成为校园突发事件的一个典型特征。

(四)校园危机事件的社会影响大

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学生的安全也时刻牵动着万千家长的心。学校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消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波及范围非常广,就会引起每个父母的恐慌和不安,媒体也会对此高度关注。如果突发事件造成的后果严重,更是给父母造成了终生的创伤,也会引起社会的不满。

(五)校园危机事件的敏感性

校园危机事件的敏感性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含义:一是危机发生地点的敏感性,因为学校一直是学生聚集量最多的地方;二是危机事件发生人员的敏感性,即校园危机事件,特别是涉及学生安危的事件,牵动着每位家长敏感的神经,学生是父母的希望与寄托,一个学生的非正常死亡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往往意味着家庭希望的破灭;三是危机事件引发问题的敏感性,引发校园危机事件,尤其是的一般都是一些十分敏感的问题,如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问题、考试集体舞弊问题等。而学校危机事件发生地点、问题的敏感性与社会的高度关注密切相关。因此,学校一旦发生危机事件,必然会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校园危机事件的敏感性和社会性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就对学校和社会在处置这些危机事件时提出更高的要求,处理时需要格外谨慎。

三、我国学校突发事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理性认识不深,缺乏校园危机管理意识

学校内部存在着很多理念上的缺失,首先表现在危机意识淡薄,应对思想松懈。这是因为我们国家整体表现为缺乏危机意识,很少做到居安思危。目前,学校内部各级人员在危机管理过程中主要以亲身经验来面对危机,缺乏系统性的训练。其次,很多人在校园危机管理问题的认识上存在偏差,整体认识不到位。大部分学校人员只重视教学质量,忽视了危机管理,甚至没有把校园危机管理提上日程。由于人本性中侥幸心理的存在和人们一直处于被动管理的状态人们即使能够从本质上认识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严重性,也会由于被动接受信息的现状而不能很好地对危机进行准确识别和科学判断,当发生危机时就不能及时采取行动,在最合适的时间采取最为恰当地应对措施,进而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不能把危险降低到最小限度范围内,最后可能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学校突发事件的体制机制不健全

从危机管理的分类中可以看出,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的子系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大多数学校在面对校园危机时,总是以自己学校的规定为出发点来进行应对,这样危机事件在处理时就得不到法律的保障,因此会给学校危机事件处理带来一定的困难。长久以来,重行政、轻法制的特点一直存在我国校园危机管理过程中,学校内部的法制建设过程中,规章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一直无法摆脱。然而现存的大部分应急预案都是文本预案,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漏洞很多。总的来说,就是管理水平不高,综合协调机制严重缺乏。

(三)缺乏危机预防环节的实践教育和模拟演习

近几年,随着校园危机事件来频频的发生,各层次学校逐渐重视校园危机意识教育,大多数学校在校园中都开展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磨难教育和安全教育等,越来越多的学生注重生命的价值,学会了保护自己,学会了承受挫折和磨难。但值得注意的是,学校在重视校园危机意识教育的同时,却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校园危机很少有学校进行实践模拟。这样导致理想与现实严重脱节。学生危机实践教育和学生危机事件模拟演习的缺失使文本预案在真正危机到来之时很难及时有效地转化成实施预案。

(四)危机发生时信息的不对称性

每次当危机事件发生之时,由于人的本能,大部分人都处于极度紧张与恐慌状态,急于通过更多的信息来了解自身所处的境况。这时如果不能保证所获信息的准确性与信息通报的及时性,各种猜测与谣言将蜂拥而至并且迅速散播,最终可能导致更多的危机,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

目前校园危机事件过程中的信息沟通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有:第一,在危机发生时官方经常提供许多缺乏科学性的信息;第二,学校与相关部门的沟通缺乏有效性。目前,我国校园危机管理过程中,学校与政府和学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常常不及时。学校一般会隐瞒危机发生的事实与引发的后果,选择学校内部自我解决的策略。殊不知,校园危机不单单是学校内部的事情,也不仅仅涉及师生的健康与财务损失,还可能包括社会管理体制的缺漏,更有甚者还可能导致犯罪。

四、学校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

(一)深化校园突发事件的管理理念

管理理论的建构与管理实践的发展在更深层次上取决于管理理念,理念是隐藏在管理中的理论前提与逻辑支点,可以使管理工作更富成效。学校管理者应当从学生危机事件的特点和管理目的入手,总结出最佳的管理理念,并以此为指导,为学生危机事件管理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确保高质高效地进行校园危机事件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校园危机事件的体制机制

在危机预防时组织管理体制机制的完善是前提条件。各级人员都要进一步深化“校园安全无小事”的理念,建立健全校园危机管理机构,采用模式化、规范化的危机管理模式,并系统地运用于校园管理危机过程中,将校园危机管理常态化。

(三)加强危机预防环节中的实践教育和模拟演习

近年来,在我国校园危机管理过程中,加强了对校园危机事件的防范和学生危机意识的教育,而且面对不同的危机事件制定了不同的应急处理预案。但是,仅仅通过意识教育,师生不能很好地亲身体会和感受危机的防范知识和应对危机时的具体处理技巧,如果不能很好地施行训练和检视,应急预案的制定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形同虚设。所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全校师生应加强危机事件的实践教育和模拟演习。

(四)完善学生危机管理过程中的信息沟通机制

在危机的征兆期、突发期、延续期、痊愈期信息沟通机制的建设不容小视。全面做好校内外的沟通工作是保持信息畅通,完善校园危机管理中的信息沟通机制的必要条件。校内的信息沟通工作主要是与学生的沟通和学校内部危机管理各部门的沟通工作。学校在进行校园危机管理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好校内的沟通工作,还要处理好与校外的沟通。在与校外进行沟通时,首先,与家长的沟通要处理好。其次,要做好同政府主管部门的沟通。再次,要做好与新闻媒体的沟通。

(五)完善危机处理后的恢复机制

危机发生后,损害的主要是师生的身心健康和学校自身的形象。然而,在我国校园危机发生后,由于危机处理后学校的形象恢复机制和规模性的心理恢复不够完善,所以,要针对这些方面提出应对策略来完善其恢复机制。

1.危机处理后规模性的心理恢复

如果我们身边或听说出现学生非正常死亡的事件,如喝药自杀、跳楼自杀、被杀等,学校教师不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时有部分学生很容易就会产生错误观念,严重者开始怀疑自身生命的价值与生活的美好。因此,学校在进行日常心理干预的同时,校园危机发生后规模性的心理干预也是不能忽视的。目前,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主要措施是通过开设专题性讲座,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健康观念,通过讲座形式向全校师生传达心理关怀,使大规模的学生淡化危机事件对师生心理的不良反应,帮助学生消减危机事件所带来的心理恐慌。还可以班级为单位,利用同学之间的友谊,互帮互助,让同学们心中充满温暖与美好。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心理恢复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彼此共同的交流与疏导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调节会更加有效。

2.危机处理结束后学校形象恢复工作的完善

有形资产的恢复和无形资产的恢复是校园危机处理后学校形象恢复的主要工作。正常情况下,当危机过后,我们会以较快的速度把受损的有形资产恢复,如修补受损的设备、维修损坏的物品等,以恢复正常的教学秩序,维护校园的稳定,还师生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但完整的恢复工作,还包括无形资产的恢复,如学校名誉、学校的社会信任度等。因此,在危机处理结束后的校园形象恢复工作中,学校应牢牢把握机会,变被动为主动,转化危机,将校园危机及时地转变为学校发展的契机。另外,学校还可以把近期取得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以及学校近期所做的公益活动等通过媒体报道的形式展现给人们,从而重新树立学校的形象和声誉,切实做好校园危机事件发生后的学校形象恢复工作。

五、小结

本文结合目前我国校园危机事件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我国校园危机管理应对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目前危机管理中还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笔者进一步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以不断提升我国校园危机管理的水平,确保危机隐患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为学生创设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使我国校园成为“平安校园”。

参考文献:

[1]郑恒毅,王健卉.高校群的成因及处置[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2]韩亚丽,张瑞红.学校突发事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J].教学与管理,2011(3).

[3]郑乔元.我国高校校园危机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作者简介:

王娟(1985- ),女,山东潍坊人,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1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第2篇:危机管理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变电运维管理;危险点;预控措施;精益化;一体化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M73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21-0134-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21.067

变电运维管理的危险点分析和预控应用,充分体现出变电运维管理工作由经验传统向科学现代化,粗放式向精细式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其主要工作模式是,工作人员通过分析,排查整理出潜在的危险点,再对危险点进行评估,最后准确及时地采取适当的预控措施。

1 变电运维管理中存在的危险点

1.1 变压器的危险点

在日常变电运维工作过程中,变压器可能会对工作人员造成危险,这些情况包括:第一,切合空载变压器的过程中会产生过电压,导致自身的绝缘性能受损;第二,变压器的绝缘性能会因为不断增大的空载电压而受到永久性的损害。

1.2 母线倒闸操作的危险点

母线倒闸操作同样具有各种各样的危险点:第一,存在带负荷拉刀闸的问题;第二,由于自动装置切换间的故障和继电保护而产生的误操作行为;第三,电压互感器在空载母线充电时可能出现的谐振问题。

1.3 直流回路的危险点

工作人员在变电运维的操作时,经常接触的是直流回路。同样,这种直流回路的操作也存在着潜在的危险,尤其是二次直流回路操作中,能否正确地操作保护压板投退是至关重要的。工作人员不熟悉设备和二次设备程序的故障等情况都可能造成自动装置切换间的故障和继电保护而产生的误操作行为。因此,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操作作业,确保二次直流回路的操作正确性。

1.4 倒闸操作票的危险点

虽然有种类繁多的变电运维设备,但大体上设备状态可分为运行、冷备用、热备用、检修四种状态。操作票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标准,根据现场不同的运维方式,按照给出的不同调度指令,进行填写和使用。在变电运维过程中,确保设备安全操作的关键就是倒闸操作。所以,倒闸操作票的编制、审核和执行是至关重要的,即使相同的设备,在不同的状态下,状态与状态之间进行切换操作时都应该有操作票。

1.5 工作人员违反安全规定的危险点

在对设备进行巡视检查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循相关规章制度,对各级安全工作检查到位。工作人员在设备巡视检查过程中,由于不遵守相关安全规章制度,而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尤其是在单人巡视检查时造成的事故是变电运维管理中的重灾区,因此遵守各类安全规章制度是重中之重。

1.6 不可抗力的危险点

当异常天气发生时,将会对变电运维管理造成极大的潜在挑战。在较为寒冷的冬季,导线便会出现过紧现象,同时设备油面也会明显降低,出现过低现象;在较为炎热的夏季,导线则会出现过松的现象,设备油面会明显升高,出现过高现象;在大雾天,设备便会发生晃闪;当雷雨天气出现时,设备则有可能会出现突然故障;当暴风、龙卷风等天气出现时,一些杂物、引线等则会被吹起,出现缠绕等情况。以上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引发事故,所以在实际情况中,应根据天气的变化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严格监督与落实。

2 变电运维管理中的预控措施

2.1 完善各类制度,监督落实到位

针对变电运维工作,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并积极严格监督和落实。对于作业卡、设备操作卡以及巡视卡,需要重点关注并落实执行。首先,必须提高变电运维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做好生产基础工作,对于每一步的操作必须严格规范。其次,在日常生产管理工作中,必须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并落实考核,认真做好每项工作内容。量化和细化工作中的每个操作事项,保证其能有序开展,从而形成良好的内部管理制度。全面贯彻落实安全生产准则,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确保各管理机制平稳正常运作,从而保证变电运维安全生产工作的有序开展。

2.2 提高工作人员素质,规范操作行为

2.2.1 加强日常培训工作,重点做好岗位培训。在日常倒闸工作时,管理人员和运维人员必须严格按照“三交底”的专业要求去约束自身行为。首先,站管人员与工作负责人交底。前一日下午时段或者晚上,对于次日有操作计划的,各变电运维工作站的管理人员必须将次日工作内容包括配合项目、操作内容、操作票、预令和次日需要使用的设备、值班人员的情况、操作注意事项以及验收设备时的注意事项等情况做好记录,写在工作日志中,并向工作负责人进行汇报交底。其次,工作负责人与操作人员交底。工作负责人应将上述站管人员交底的事宜转述给值班的操作人员,进行安全交底。最后,现场管理人员与站管人员交底。在前一日下午时段或者晚上,现场管理人员与站管人员就交底事宜进行沟通,并对运维工作站的相关情况进行询问,监督落实各项工作。

2.2.2 做好二次直流回路的运维技术。继电保护装置的投入或者停用,需要根据当值的调度指令来执行。如果认为继电保护装置会发生误动危险,停用的同时需要向有关调度进行汇报,说明情况。日常运作情况下,不允许没有保护运行措施的电气设备运行。流变二次回路不得开路,压变二次回路不得短路也不允许并列。工作负责人需要对继电保护装置的定校检修工作进行书面评论,当书面评论是“可以投入运行”时才能

使用。

2.3 全面实施精益化设备巡视

完善设备巡视卡并落实执行,尤其当异常天气发生时,更要做好巡视检查工作。大风天气时,应重点巡视检查有没有异物搭挂在户外设备上,设备导线上的热缩材料有没有脱落或者松动等情况。雷雨天气时,应重点巡视检查避雷器和避雷针是否完好接引地下线,并核对和记录下全站的壁垒设备运作情况。绝缘子和瓷绝缘是否有裂纹和放电痕迹。冰雪天气时,巡视的重点工作是检查接点处是否发热,设备是否存在电晕和放电爬弧现象,导线的松弛度和设备以及引线是否结冰等情况。冰雹天气时主要检查设备的瓷绝缘有没有受到损害。大雾天气时,最主要的巡视工作就是检查瓷绝缘是否放电打火以及设备是否电晕和放电爬弧。通过巡视检查发现的这些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一一处理。

2.4 落实措施,推进运维一体化工作

稳定整合全过程业务和重组人员并保证现有业务生产的有序正常开展,确保电网安全生产和生产秩序正常,必须积极落实变电运维管理过程中的预控措施,推进变电运维一体化工作。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措施方案,改变原有的传统生产组织方式,将变电运维人员和检修人员融合起来,逐步实现设备巡视、带点检测、倒闸操作和维护性检修业务等运维工作的统一管理实施,以提高变电运维工作的效率。

3 结语

事实证明,做好变电运维管理过程中的安全防护工作,不仅能确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还能减少事故的发生,从而维护好企业利益和社会利益。运用逆向思维对变电运维管理中的危险点进行条理清晰的分析,并规划出有效可行的预控策略。要想避免违章事故的发生,既要提高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完善并监督落实各项制度,还要提升工作人员素质,规范其操作行为,实施精益化设备巡视,推进运维一体化工作,这样才能进行实质性的安全防护。

参考文献

[1] 邵军.论变电运维管理中危险点分析及控制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10,(28).

[2] 李云启.关于变电运维中危险点控制的分析[J].科技视界,2012,(30).

[3] 邢巍.论电气设备倒闸操作的危险及防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7).

第3篇:危机管理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化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维护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化工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生产机械在现代化化工企业中的作用已尤为突出。为了延长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在生产实践中进行大量的探索和求证,并加强对化工机械设备的规范化管理和日常维修保养。

一、化工企业机械设备管理

从理论上来讲,化工机械设备是指对所有应用于化学工业生产的设备及仪器的总称。它所涉及的工况领域比较宽泛,能量形式多且工作性质灵活。化工机械设备管理所涉及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管理、设备基础资料管理、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设备的管理、设备的故障管理和诊断、设备的检修管理、配件备品管理等,其中设备的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另外,为了延长设备寿命,化工机械设备的制造商为设备维护保养提供了必要的服务支持。管理和保养对化工机械设备正常工作有着重要作用,合理、有效的管理和保养够降低设备磨损,减少修理占用的时间,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转,进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有效保障设备安全稳定运行。这两种运行状态在设备管理方面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首先,化工机械设备的物资化运动状态是由设备设计阶段开始,历经规划、成形、投产、维修与养护、升级、撤废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化工机械设备的技术性管理;其次,化工机械设备的资金化运动状态是设备在投产、运行、收益等环节有关资金运行过程的管理,通常称之为化工机械设备的经济性管理。化工机械设备管理综合了技术管理与经济性管理的特点,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优化化工机械设备管理的措施

(一)、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

由于石油化工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是以为重要基础的,因此,只有对化工机械设备进行合理完备的管理,其机械设备才能实现合理运行。首先,管理需要选择合适恰当的剂,应结合其设备的工作条件来选用较为合适的油。其中,对于存放油的容器,应该选择专人进行管理,按照种类和规格进行分组存放,从而避免出现油的误用现象。其次,在油的管理过程之中,通过建立相关的责任部门,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从而实现对油的合理管理。其中,的组织机构可以分为供应部门、检验部门、装置车间部门及操作部门等等,这些部门需要在不同角度对承担一定责任,保证油的相关质量等。再次,就油所需的相关技术管理资料,相关部门需要进行组织和编制,保证其管理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其中,其技术管理资料主要有设备的卡片、油箱的储油量、的消耗定额、设备的换油周期、油品的代用及参配等等。最后,要形成定期定时的设备管理制度,对系统之中可能存在或出现的问题,保证及时解决,从而避免对企业的生产带来不利影响等等。

(二)、化工机械设备的防腐管理

在石油化工机械设备的防腐管理之中,其主要可以通过设计、制作以及正确使用设备等方面进行管理。

就设计方面,相关设计人员应对石油化工机械设备的防腐能力进行具体考虑。通过对于材料的选择,考虑材料的耐腐蚀性;考虑腐蚀疲劳可能带来的强度变化以及在缝隙部位的焊接的考虑等角度来采取一系列措施在设计方面进行合理的防腐。就制作方面,通过对其材料的检查以及定期复核,在设备的焊接过程之中进行快速焊接并快速冷却,严谨操作,并同时重视化工机械设备的衬里的防腐工作,严格要求其内在、外观、尺度和膜的厚度等一系列精确的问题,从而在制作层面确保设备的防腐管理。

三、化工机械设备的维护措施

(一)、化工机械设备的维修

在石油化工机械设备的使用之后,为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避免出现一系列质量问题,相关工作人员还需要对设备进行及时清理检查,对受到腐蚀部分的材料进行相关维修。其中,就某些腐蚀情况极为严重的材料而言,其应该迅速报废,从而避免对产品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关于石油化工机械设备的维修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日常维修和计划维修。前者是通过在生产过程之中发现腐蚀情况时进行维修以确保化工机械设备的质量,后者则是主要设置一定的时间来确保相关机械设备定时得到维修,保证其质量和使用寿命等,从而确保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化工机械设备的保养

石油化工机械设备的保养主要可以分为设备的例行保养和设备的一级保养以及设备的二级保养三个部分。其中,各个部分的具体措施主要如以下所示:

1、设备的例行保养

设备的例行保养主要是指对于化工机械设备的每日定时保养和维护,其也被称为日保养。主要包括在工作之前的例行检查,在工作之中如何遵守操作的相关规程以及对设备的运转和装置的观察等等。其中,在每周末和节假日时期,其设备还应该进行一定清扫和擦洗,从而就交接班制度方面排除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设备的安全可靠。

2、设备的一级保养

设备的一级保养主要是在设备运行到原先规定的时期,进行操作为主,维修配合的设备保养,也可以被称为是月保养。其中,在一级保养的时候,相关车间的设备员和技术员还应该进行及时的验收和评定,从而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和使用。同时,其相关人员还应该填好这些设备的保养记录,从而为车间计划考核设定一定指标等。其中,一级保养的时间间隔通常如下所示,即:两班制的是三个月一次,单班制的是六个月一次。具体的情形可以根据当时状况进行调整等等。

3、设备的二级保养

设备的二级保养主要是指石油化工机械设备在运行到一年时间左右时,应改为以维修为主,并配合操作的维修保养,从而确保其机械设备的质量,这也可以被称为是年保养。其中,其二级保养还应该及时完成设备一级保养所规定的内容,并进行相关的设备的解体、检查、拆卸和保养等,确保其石油化工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不回因使用故障原因而出现缩短的现象。

(三)、化工机械设备在维修方面的改善措施

鉴于上述化工机械在设备检修上普遍存在的问题,维修人员可以从三方面入手着力改进设备检修效果:

1、测量流体流量设备的故障处理方法

①检查显示器接口是否松脱,及时固紧松动的接口,按指定位置安装转换器。②排查流量计电源接线与等级是否正确。③检查内部保险管和变压器,确保其稳定运行。

2、温度变送器的故障处理方

①检查电源能够正常供电,同时确保设备仪表线路接触良好。②根据现场温度传感器内部变送器PLC模块的处理方式,检查各类元件能否正常工作。

3、机械密封泄漏故障的处理方法

①结合设备的工作情况设计密封机械,选择耐磨且服务年限长的材料。②切忌过于重视密封介质的内外端材料的一致性,由于其外端跟内端接触物质不同,所以其外端性能只需符合设计要求即可。③严格遵守机械密封零部件管理制度,对机具零部件实行规范化管理。

总之,随着社会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石油化工机械设备等在工业生产之中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在对石油化工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护过程之中,不但要对设备进行管理和防腐管理,而且也要对设备进行定期的保养和维护,从而确保化工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和使用质量,保证应用该设备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的质量不会出现相关问题,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在迅速发展的社会之中能够始终有一足之地,确保其壮大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婧,张素.化工机械设备管理及维修保养技术[J].科技传播,2012(24).

第4篇:危机管理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设备的管理维护;重要性探讨;措施分析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1.008

设备是生产的基础,设备是建设的基础,设备是工业的基础,因此,保证设备的运行稳定性、安全性、使用寿命及运行效率等各个条件、因素,都会直接的影响工业、建筑业,以及各大设备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对于设备的发展造成实质性的影响。设备管理维护的主要目的就是减少设备的磨损,降低设备使用费,提高设备使用率。保证设备的运行流畅性,保证设备各组件之间的协调性,以及实现运行效率降低的设备效率重新提高,同时保证设备的运行相对稳定性,并且能够实际的降低设备的维修以及重购的成本,在保证收益的同时,促进材料的节约,以及相应资源的节省。为实际的展示设备管理维护的重要性,以及设备管理维护的具体操作方式,采取的主要方式就是建立在一个具体的环境中进行分析,保证分析的可靠性以及分析的真实性,以筑路机械设备的为方向进行研究分析。

1 设备管理维护的重要性分析

管理是机械设备行业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够实际的预防和解决机械设备出现各种形式各种性质的问题,能够实际的保证机械设备使用的持续性、稳定性及安全性,能够间接的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因此,的质量会直接的影响机械设备使用的结果,进而导致设备的使用安全系数受到严重的影响,由此可见,对设备质量保持是极为重要的,而设备的管理维护是保证维修设备质量的基础性操作。为保证机械设备管理维护的顺利开展,计划性进行,需要进行设备管理维护的重要性分析。

1.1 设备的管理促进机械设备维修行业的安全性

设备的管理维护的应用,能够实际的保证设备的运行稳定性,处于可控状态,操作人员能够相对的确定设备的安全性,同时通过专业的管理维护人才,能够及时的发现以及定期的检查出设备出现问题的部分以及需要的部分,及时的进行,保证设备各组件之间的摩擦力有效的降低,设备的运行效率提升,同时设备的使用安全性得到实质性的提升,能够大大的降低。由于设备不足等原因引发的事故发生概率,能够进一步的提升械设备从业人员的操作安全性,进而实现机械设备安全指数的提升。设备相关行业的安全系数都逐步的提升,能够长远性的保证社会的稳定性以及社会的和谐性,能够实际的降低各种家庭惨剧的出现概率,提高民众的幸福指数。

1.2 设备的管理维护降低筑路机械行业的成本

设备的管理维护也能够实际的降低筑路机械行业的运作成本,具体表现为,设备在的保护作用下,使用的寿命提高,使用的效率保证,实现替换的成本得到有效的降低,设备的使用质量得到实质性的保证;设备在的缓和作用下,降低组件之间的摩擦力,降低发生事故的概率,能够实际的减少事故处理的成本,以及能够实际的降低事故对于行业运作稳步进行的影响;设备在的作用之下,能够实际的保证设备操作的流畅性,能够保证组件的运行协调性,进而实际的降低设备的维修成本。这些成本降低的累加,能够节省较高的经济支出,进而为筑路机械行业的全面化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促进各企业的进一步壮大,进而推动筑路机械行业的全面化发展。

1.3 设备的管理维护保证机械设备维修的质量

设备的管理维护还能够实际的保证机械设备维修的质量,具体表现为设备管理维护,能够实际的保证设备的运行高质量性、高效率性,进而在较长的时间内都保证维修的质量处于较高的水平,降低机械设备的使用费、维修费,有利提高企业的信誉度、竞争力和综合能力。实现带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促进设备的管理维护的价值发挥以及地位确定。

2 设备的管理维护的措施探讨

设备管理维护的操作合理性、科学性以及稳定性直接的影响设备的效果以及设备的质量,而现今设备的管理维护的实施以及效果较为不理想,因此,需要实际的采取对策以及方式进行改善。

2.1 设备的管理维护的措施之一企业重视

设备的管理维护在筑路机械维修行业的应用范围较为有限以及应用力度较为不足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对此的重视程度不足,企业认为设备不需要进行管理维护,是一种极为简单的操作,但正是由于这一想法,导致设备的不及时,设备的操作不合理,设备的质量无法保证,设备的剂种类选择失误等问题的出现,这些问题直接导致设备的损坏,设备的运行稳定性下降,设备的操作危险程度提升。改变企业态度的主要操作方式为,通过宣传的方式,结合相关部门的强制性限定,逐步的让企业意识到设备管理维护的重要性,设备管理维护的价值,对于自身的正面引导作用,对于企业的发展促进作用,逐步的正视设备管理维护,带动员工对此引起重视。

2.2 设备的管理维护的措施之二人才培养

设备的管理维护操作质量提升的另一个措施就是人才培养,设备管理维护的人才较为缺失,主要是管理维护人员的对于设备的相关知识了解不足,对于设备的发展关注不够全面,对于设备相关的知识也相对较为缺少,导致的结果就是在设备的维修过程中,无法制定中行而有效的方案,无法快速的反应设备需要的时机,以及设备需要的频率,通常会出现设备出现问题之后在进行,导致的效果无法体现,的质量无法保证,同时设备的寿命以及设备的运行效率等都无法得到实际的提升保护,并且在材料的选择过程中也相对的缺乏科学性以及缺乏依据。针对这一问题就需要进行人才的培养,主要就是提高人才的招收标准,为了解筑路机械维修相关知识,了解设备的种类构造以及运行原理,同时具有较强的判断能力,能够判断出设备需要的时机,对具备以上潜力或者能力的人进行进一步的培养,培养包括理论培养以及实践培养,实现知识结构上的完善,保证掌握知识的先进性以及掌握知识的完整性,在进行实践操作,将知识具体化,进而保证管理维护的正常进展,节奏性进展,同时作用发挥,价值体现。

2.3 设备的管理维护的措施之三制度确立

设备的管理维护完善的措施第三步就是进行管理维护的制度确立,这样能够保证管理维护的操作依据性,以及管理维护的内容,同时能够了解管理维护的要求,设备管理维护制度确立的内容包括需要对设备进行定期的检查,需要根据资料相关知识,确定的种类,制定的时机,以及的周期,对于之后的设备进行相应的试验性操作,保证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能够实际的保证机械设备的使用不受限制以及不受影响,设备的操作稳定性可靠化。

3 结束语

设备管理维护的重要性分析能够实际的促进企业对此的认识加深,企业对此的重视程度加大,以及企业对此逐步的进行采用,进而促进设备管理维护的发展完善,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及研究设备管理维护完善措施是极为有必要以及有价值,有空间前景的,设备管理维护完善措施的分析,能够实际的避免设备管理维修的使用走弯路。

参考文献:

[1]谢晓东,周培培,岳鹏等.设备管理维护的重要性及措施探析[J].化工管理,2014(14):201.

[2]张涛.设备管理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J].冶金动力,2015(10)

:72-73.

第5篇:危机管理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事业单位;经济管理;措施

1导言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在市场形势的变化下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甚至部分的事业单位直接参与到市场经济活动中,并且有了自己的附属产业。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服务过程中,其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尤其是在社会服务方面,为激烈市场竞争中更好地服务发挥着重要作用。

2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在对某项课题进行分析过程中,研究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内涵成为目前发展的基本条件。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是各个事业单位在我国财务管理制度的约束情况下,对使用的资金科学、合理的利用,这样才能促进工作的积极进步和发展,才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随着我国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透明化与公平化成为目前工作中的主要特点。并且,预算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实施以及执行力度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所以,我国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以保证工作的顺利发展。在这种发展背景下,我国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要积极面对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利用相关措施对其积极解决,这样,不仅能降低事业单位实际的运营成本,还需要对使用的资金进行监督与管理,从而抑制腐败现象的产生,还能保证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的规范性,从而在社会发展中发挥其较为重要的作用。

3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

3.1财政补助效益差

当下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活动经费是按照相关的人数来供给的,这样的拨款形式不利于约束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发展;面对目前社会就业情况的严峻化,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安置就业问题的主要渠道,无视社会的服务需求,将大量的人员安置于行政事业单位内,因而造成活动经费的不科学增长,由此加重了国家财政的负担;然而实际上,真正的财政补助却未能运用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方面,再加上人员的不断增加,甚至超过实际的服务需求,从而造成了行政事业单位效率低下且资源被严重浪费的后果。

3.2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

(1)很多事业单位经济管理体制建设不完善,还存在很多缺陷及漏洞。一方面,事业单位很多经济管理问题的处理方法并没有在制度中作出明确的规定,导致实际操作依旧采用过去传统的管理办法;另一方面,虽然事业单位制定了经济管理问题的处理办法,但并没有完全按照处理办法来执行,这样就不仅导致处理办法的规定流于形式,还降低了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成效。(2)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一方面,对经济管理决策方面的监督不够,还存在某些领导“一言堂”的现象,这些领导在进行经济管理决策时,往往会凭借自身的主观判断来分析决策的正确性,加大了决策风险发生的几率;另一方面,对经济管理执行方面缺乏监督,执行过程中时常容易出现消积执行或不执行的现象,使经济管理的作用难以发挥,并阻碍事业单位的发展,甚至会带来一定的经济风险。

3.3资金利用效率低下

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一直都是由各级地方政府来管理、操作,由于其中涉及到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方面的管理,因而行政事业单位通常都被行政管理部门认定为附属机构;另外,对于各行政事业单位之间不存在效益的扩大目的和相互间的合并与转移问题,因此造成规模上不够强大,从而成为阻碍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为:第一,在财政布局上较为分散,使人力、物力、财力得不到有效的统一,使得资源的利用不够充分;第二,各行政事业单位之间总是在教育的建设、专业的设置等方面上做重复的投资,均以各自的财政分割为主,忽略了彼此间的协调合作;第三,对于本单位的发展方向及目标不确定,具有盲目性,以至于造成国家财政上的沉重负担。

4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强化措施

4.1预算管理制度体系的建立

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是工作中的主要基础以及基本条件,在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下,为了促进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就需要促进管理制度的完善性。如果没有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将影响工作的积极进行。所以,在对制度进行制定过程中,首先,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前的形式发展进行积极调整,保证制定的管理制度能够符合市场上的变化需要,从而发挥自身价值。然后,要促进管理工作程序的规范运行,并保证能够从根源上制定管理制度。

4.2投资经济管理

从整体角度分析,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投资活动主要是指单位对资金的投放以及使用,包括固定资产以及无形资产的购进、长期股权投资等。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建设规模得到扩大,且对外投资的项目也越来越多,尤其是诸多科研单位,对外投资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与此同时,投资风险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新时期积极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成本成为了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关键所在。

4.3实现工作的信息化管理

促进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因为信息化工作是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实现现代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具有管理工作透明化的发展优势,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效率的稳步提升。所以,各级事业单位应积极筹集资金,保证在积极发展基础上,对信息设备进行更新,以降低资源浪费现象,在对硬件设备进行更新的同时,还需要对经济管理软件进行积极开发,并促进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发展。对于省级事业单位,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对软件进行积极开发,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积极解决,在该发展趋势下,不仅能使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其作用,还能促进信息化工作的积极进行。

4.4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

事业单位中经济管理人员素质与整体的工作表现存在较大关系,能够促进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积极发展。所以,事业单位中的管理人T要经常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保证在信息化发展时代下,随着知识容量的不断增长,使其符合现代需求。并且,管理人员还要提高自身能力,并提升自身素养,在学习本职工作基础上,还需要学习其他学科。如:学习计算机技术、法律知识等。同时,事业单位还需要对内部的管理人员职业素养进行积极培训,不仅要掌握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中的相关理论,还需要在工作中按照一定标准执行。基于以上的分析和阐述,提高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不仅能提高自身地位,还能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经济管理工作适应了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并转变了传统的管理工作。只有在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下才能更好地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进行革新,只有这样才能让行政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得到进步和发展,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奠定更加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鄂巧稚.行政事业单位经济管理的实现路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7,03:149-150.

第6篇:危机管理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固定资产;事业单位;管理;措施

事业单位是为大众提供多项服务的组织,做好事业单位的管理工作,能够提高国家和社会层面的整体管理水平。固定资产是事业单位保持生存和进行各项发展的重要基础性资源,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影响到了事业单位进行其他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深化,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改革发展进程,需要对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做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将能够促进事业单位内部各项工作的有效进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优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模式,促进固定资产管理措施的不断改革,已经成为事业单位当前的重要工作之一。事业单位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资金,对于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能够优化事业单位内部资金的优化配置,增强有限资源的利用率,健全国有资产的使用形式。但就目前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来看,由于事业单位内部自身管理方式不够先进全面,没有相应的考核机制和监督措施,使得固定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并没有达到,管理工作还存在众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增强事业单位内部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

1、固定资产管理意识薄弱,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

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进行得不够到位,事业单位内部还缺乏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多年来,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一直没有引起有关负责人员的足够重视,在事业单位内部的各个工作人员也没有牢固树立明确的管理意识,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并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内部对固定资产购置工作的重视程度要远远超过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由此导致了众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进行当中缺乏相关完备的管理制度,适用的管理模式也相对落后,在事业单位没有形成一种重视固定资产管理的氛围。虽然很多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进行了定期的核算工作,但是固定资产的整体管理工作并没有切实展开。事业单位内部人员管理意识的薄弱直接导致了单位人员对于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责任心不强,增大了固定资产损毁、流失、闲置、浪费等现象的概率,对于国有资产的有效使用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1]。

2、增强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有利于开展工作

想要在事业单位内部的全体工作人员中间都形成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明确意识,需要事业单位相关的负责人和领导起到充分的带头意识。领导阶层要能够充分认识到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对于事业单位内部各项事业的开展以及事业单位整体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和意义,将做好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对于公共服务工作起到保障和推动作用的有利作用明确传达到单位内部的各个部门和具体负责人。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影响到了事业单位能够发挥其真正的服务职能和作用,关系到了社会公众的切身利益。事业单位的领导阶层要将这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从思想上提高单位内部工作人员的认识,从行动上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2]。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管理固定资产工作的各项制度,在日常工作范围内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的各项管理规定,通过单位内部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寻求适宜本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模式[3]。

二、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的管理体制

1、固定资产管理体制不够健全,账目易出现问题

事业单位内部在进行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并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体制,没有在事业单位内部形成固定资产的管理体系,这也是导致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不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事业单位在进行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因为没有明确的管理意识,对于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没有及时进行解决,尤其是在一些事业单位内部甚至没有专业人员具体负责固定资产的管理,给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带来很多不便。从固定资产的购置、入库、领取、使用、维修到报废处理等这一系列的工作流程中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导致在进行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进行当中,存在着众多环节中断甚至无法正常发挥效用的问题。事业单位内部对于固定资产管理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没有形成完备的奖惩制度,导致管理人员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没有积极性。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账目管理中存在账目混乱的问题,针对固定资产的各项使用情况没有在账目中明确地反映出来,固定资产的明细核算工作没有到位[4]。

2、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管理体制有利于科学化管理

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健全一套完备且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会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事业单位需要在国家管理固定资产的相关法规政策之下,结合本单位管理工作的具体情况,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内部管理制度,保证该项制度具有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特点,能够整体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5]。针对固定资产的计划、购置、验收、保管、使用、维护、转让等事项都需要将其包含在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中。对于事业单位进行大型机器设备的购置工作、先进仪器的购买、土地房屋建筑的改建维护等工作,可以采取事业单位内部集体决策、聘请专家进行论证的方法,提高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科学化,同时对于固定资产的各项报废、折旧处理也需要经过诸如此类的步骤。建立健全固定资产个人负责制,针对每个工作人员使用固定资产的情况都做好记录工作,在其使用期间,固定资产出现故障问题,需要进行合理的解释说明,以免造成众多固定资产由于使用人员的不负责任而损毁的现象发生[6]。

三、做好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的监督管理工作

1、固定资产监管力度不够

在众多的事业单位内部,对于固定资产的监督管理工作不够完善、合理。没有设置专门的固定资产的监督管理人员进行该项工作,没有设立专门的部门具体负责监督管理,是众多事业单位都会出现的问题,容易在事业单位内部出现固定资产使用情况不明确的问题。由于对固定资产的监督管理工作没有做好,事业单位内部的工作人员在报批、使用固定资产时容易出现资产流失的现象。监督制约机制的不健全引起审计工作的不规范,对于固定资产的采购工作,没有形成合理规范的招标行为,监察力度没有达到保证固定资产清楚明确的目标[7]。

2、对事业单位进行固定资产监督管理有利于规范工作

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监察和审计的监督力度,形成完整的监督系统,规范固定资产的管理行为。合理严密的监督机制能够制约监督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减少固定资产出现损毁、浪费现象的可能性。针对事业单位进行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完善规范单位内部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和监察工作,实时观察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对事业单位内部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进行定期检查,实地盘点和清查,规范管理工作中的各项行为,减少管理工作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发挥固定资产的应有价值和效用。同时还需要引起事业单位领导重视的是,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并不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还需要单位内部全体上下都能够予以配合和支持。实行事业单位内部各个级别之间、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措施,促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监督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8]。

四、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了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而当前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并不能够满足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想要逐步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以建立专门的建议收集站,或者定期召开一些关于如何提高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管理意识的大会,在通过充分发挥工作人员聪明才智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管理人员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意识和综合素质。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工作,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丰富固定资产的管理经验,逐步提高专业技能,对提高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五、总结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加强事业单位内部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就显得尤为必要。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单位进行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为开展各项服务活动都提供了重要资金准备条件。想要做好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需要事业单位内部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参与,通力合作,为固定资产的管理贡献一份力量。针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积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建立起一套完备有效的固定资产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对于做好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事业单位其他各项事务的开展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公共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罗江.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完善措施[J]. 财经界(学术版),2013(4):54-56.

[2] 张玉凤,梁丹.刍议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完善――基于新《事业单位财务制度》[J].中国总会计师,2013(6):120-121.

[3] 李艳娟.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水平的措施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4):181-182.

[4] 江勇.浅谈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 时代金融,2013(3):75-76.

[5] 梁月.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5(28):51-52.

[6] 张俊宏.基于内部控制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J].财经界(学术版),2015(11):157-158.

第7篇:危机管理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农村公共卫生现状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09-0-01

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是一项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以及千家万户的工作。它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还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如何在完成基本医疗的同时,抓好农村的公共卫生工作,促进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协调发展,我们进行了大胆探索,并取得显著成效。

1 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现状

1.1 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低下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卫生防疫的投入在不断上升,重点在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对于农村卫生开展工作的经费与人员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加上受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有时由地方财政配套的资金难以足额落实,农村卫生人员处在公共卫生工作的最基层,卫生院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工作条件差,工资、福利待遇太低,因此人心思动,甚至思谋再寻出路,从而对工作也失去了积极性和创造性。

1.2 无执法权,对所辖企业无威慑力

由于无执法权,只是配合上级进行基础性工作,如对工矿企业有毒有害物质的调查、监督监测工作,虽然企业主们一再推诿扯皮(认为此项工作对他们的个人利益不利),影响工作的进程也无能为力。

1.3 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社会阻力大

乡村两级卫生人员在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中受到多重领导,无职无权,每开展一项工作都必须有别的职能部门配合,否则无法进行,但由于社会上的不理解,总认为我们办每件事都是受利益的驱动而不予配合,人为地增加了工作的难度。

1.4 农村地区人民群众受教育程度低

因为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加上所有这些相关的公共卫生危害尚没有触及到他们的利益或极少威胁到他们,使他们根本就没有认识到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对农村公共卫生工作所开展的各项工作存在着漠视或不以为然的态度,甚至纵容、包庇的态度,使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工作极难开展,造成了工作的极大被动。如食品卫生工作,我们要经销食品的店中开展食品卫生监测,不仅店主不予配合,还招到了围观群众的无端指责;理发店里,我们要求理发师办理健康证并定期消毒,以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理发的顾客则认为无关紧要,无论如何解释,认定一条我们是为了钱。

1.5 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比较落后

受到了农村经济条件制约,因为农村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还相当困难,大部分人也只是刚填饱肚子,他们没有余钱为自己的健康投资,哪怕是仅仅几元钱的预防针,也要一再考虑。有了病则能抗就抗,住院治疗者微乎其微。

1.6 存在侥幸心理和盲目从众心理

“我们家孩子从来没有打过预防针也没有得过病”、“我好端端的为何要去医院作体检”,这一部分人存在着极大的侥幸心理和盲目的从众心理,总认为噩运不会轮到自己头上从而延误诊治,以致造成严重后果时才幡然醒悟,但为时已晚。如我镇2001年的麻疹流行和2003年年初的腮腺炎流行,流行过后接种率猛增。

2 解决农村公共卫生问题的措施

2.1 提高人民群众的防病意识

现代医学模式下的健康在缺乏大力宣传的情况下,认为无身体疾病就是健康的错误健康观念在农村群众中普遍存在,只有进行大力的广泛的健康促进与卫生宣传工作,才能使农村群众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才会自觉地对危害他们身心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也就会自觉地进行抵制,甚至自觉监督和督促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工作,促使他们的工作越做越好,不再出现阻挠工作开展的事情。

2.2 大力发展经济,促使人民群众尽早脱贫致富

生活富裕了,人民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自然会增强,也就不会出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只要手中有余钱,他们也知道为自己及家人的健康投资,必然会促进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开展。

2.3 大力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知识宣传

公共卫生被农村群众误解为单纯的传染病防治,对非传染性疾病采取侥幸心理和盲目从众心理,从而排斥公共卫生工作中其他与健康相关的工作,公共卫生工作知识宣传力度不够:致使群众产生侥幸心理和盲目从众心理的最大原因还是宣传力度不够,如果我们把以上这些相关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知识向人民群众讲彻讲透,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性,也就减少了侥幸心理和盲目从众心理滋生的土壤。

2.4 加大执法力度,协调各部门配合

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相对农村公共卫生管理机构来说,范围广,任务重,与健康相关的工作要面面俱到,非卫生医疗机构能独立完成。只有充分协调各职能部门大力配合公共卫生工作人员工作,才能有效地开展好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工作。

2.5 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基础设施,提高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人员待遇

非典期间,农村卫生人员表现出了大无畏的精神,但是,他们的待遇却是让人心寒,面对非典,有的连最基本的防护衣也没有,更不用说必要的工资和报酬,只有大力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基础设施建设,并相应解决了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的待遇问题,才能使农村公共卫生工作队伍得以稳定及壮大,更好地开展好农村公共卫生工作。

总之,农村公共卫生工作要通过农村公共卫生人员与农村居民自身参与与配合来完成,各个有关部门应该充分宣传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作用,讲清其中的利害关系,促使每个家庭和个人参到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中来,才参使农村公共卫生工作顺利开展,切实保障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许自珍,柯妹牛,肖凤玲.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黄梅卫生事业发展[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0,(02):100-101

第8篇:危机管理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展会公共关系危机管理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经济交流的要求日益高涨,展会业随之兴起并有了一定的发展。展会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并时刻处于市场大潮的风口浪尖之上,特别是其特有的公益色彩及复杂的社会关系,极易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稍有不慎,便可能酿出事端,引起社会各界的反感,招致非议甚至被人投诉,直至诉诸法律。因此,工作中如何成功的实施公关战略,协调好与社会各界的多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尽可能赢得各界好评,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与展览效益,就成为展会组织者最为关注的事情。

在发达国家,公共关系已成为智慧、谋略的代名词,无论是企业,还是其它组织,甚至是政府,都把自主公关或向公关公司寻求智力援助当成一项日常工作。那么,到底什么是公共关系呢?

著名的公关学家斯各特•卡特里普是这样定义的:“公共关系是这样一种管理功能,它建立并维护一个组织和决定其成败的各类公众之间的互惠互利关系。”其职能反映了一个组织需要通过自身的变革,来适应这个越来越全球化、多元化的社会。它是贯穿于企业生存与发展全过程的一项至关重要的战略工作,其使命也恰恰体现在它有利于协调和维护这个为我们提供了物质和社会需要的社会系统上。

企业是社会经济关系的总和。如果把社会经济比作一张“网”的话,每个企业便是这张“网”上的一个“节”。而不能正确协调好与各个方面的关系,这个“节”势必松散无力,直至威胁到自身的生存。展览会是典型的虚拟组织,其策划、组织与实施,均有赖于社会各方的支持与帮助,如果组织者不能处理好各种系,展会效果可想而知。

具体来看,一个成功的展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好公关工作,处理好各方面的问题。

一、与政府有关部门的关系

我国对会展业的管理,迄今仍沿用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展会审批制,即一个展会从立项到实施,必须接受从国家有关批准单位到工商、税务、卫生防疫、海关、公安、消防、交通,以及环保、市容监察等诸多政府管理部门的审核与约束。尽管近年来有关部门已有淡出操作层的迹象,但笔者认为国家对会展业的宏观调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仅不可能消失,而且也未必会象有些人想象的那样被民间协会接手。就目前情况言很难想象有什么样的组织会强大到足以取代众多的政府管理机构,而成就展会这种工程浩大、部门奇多、流程复杂、公益色彩极为浓厚的大型活动。因此,如何妥善处理好与上述有关部门的关系,仍将是展会组织者一项重要而长期的工作。依笔者多年的实践与众多成功者的经验来看,在这个环节有效实施公共关系的唯一选择便是:照章办事、依法经营、预做准备、有备无患。

二、与合办单位的关系

由于展会涉及面广,是一项单个企业难以操控的系统工程,因而多数展会都有数家甚至更多国别、行业、角色、职能、利益不同的主办、承办、协办、赞助、鸣谢、同贺等单位介入,从本质上说,它们共同构成了一项展览活动的投资人,是该项展事的股东,将从中获取形式各异、内容不同、大小有别的各种所有者权益(利润、管理费、提升企业或品牌形象、扩大产品知名度等。)当然,也将承担相应风险。因此,作为展会的组织者即承办方如何实现展览效益最大化、充分体现互利互惠的合作原则、使各方各得其所就成为处理好这一关系的核心。操作时应做到:分工明确、责权对等、利益边界清晰,各司其职、各得其所,真诚合作、力求双赢。

三、与参展单位的关系

好的展览,无疑是一种立体化、多功能的营销手段,它为参展单位与来访者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了解市场、感知需求、塑造形象、寻求商机、完成交易的平台,使双方实现了立体、全面的互动与沟通,完成了产品或服务的推介(了解)与销售(购买)。然而这一功能的实现并非易事,对参展各方而言都是一项艰苦卓绝的工作,双方只有精诚合作,全力以赴才可能实现。为此,组织者在工作中必须要有周密的安排,在日程、布展、撤展、接待、会中、会后服务、运输、储存、报关、送检等多方面都要练足内功,做到临阵不乱,有条不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配合好参展单位的各项具体工作,尽己所能的为国内外展商提供多种便利。操作时要做到:有明确的游戏规则,合作项目透明化、程序化、规范化并尽可能的国际化,简便易行,以参展单位为中心,确保参展商在有限的时间内卓有成效的实施各项工作。

四、与新闻媒体的关系

一项展览,因其特有公益色彩,无论成败,都不可避免的会引起新闻媒体的关注。而且效果越差,媒体的关注可能越多。因此,与其被动的面对这件事,不如主动积极的做好这项工作。凡事都有正反两个方面,展会当然也是如此。与媒体交往,其目的如果不能确保做到报喜不报忧的话,至少可做到相关报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使公众尽可能准确、全面的去了解发生的一切。因此,直面媒体、直面事实、以平常心面对各种新闻单位,并将与新闻单位的交流视为自己的一项日常工作,主动积极的与之保持良好的沟通与联系,才是做好这项工作应有的态度。

五、与其他服务提供者的关系

展览会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关各方的通力合作,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取得理想效果。一个展会通常会涉及场馆、旅游、住宿、餐饮、运输、仓储、租赁、报关、通讯、邮电、广告、会务服务、礼品鲜花、礼仪、演艺、印刷、保安等多种服务及众多合作伙伴。大会承办者无疑就是这个虚拟组织的核心,更是该项系统工程的指挥中心。当一项展事后,面对蜂拥而至的各种合作者,头脑不够冷静者,便误以为自己是其他单位的上级,工作中颐指气使,不可一世,给成功的合作留下了隐患。因此,合作各方应时刻清醒地认识到:大家只是平等的业务关系,并没有上下级之分,每个合作者都是整个展览活动的一部分,各方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取得理想效果。作为这个虚拟组织的核心——展会的承办者对此更应有高度的认识,并要有意识的去构造一个精诚合作的价值链,通过与链条各方的通力合作,将兄弟单位的核心竞争力有效的嫁接到展会中来。惟有如此,才可能做大做强,逐渐积累并拥有独特的、不可模仿的竞争优势,创出名牌展会。

六、与社会公众的关系

展会的开幕,仅仅是一个展览成功的开始。如果得不到社会公众的关注,门庭冷落,展览规模再大,也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失败,而且规模越大,失败的风险越大。然而很多展会组织者迄今尚未意识到这一点,常常是展览一开,万事大吉,只顾忙着核算经济收益,而置参展商于不顾,对展会的社会效应更是不闻不问,招致非议不可避免。做好展会宣传,引起社会公众关注是承办方的基本职责之一。而社会公众既包括与展会内容直接相关的国内外来访者、买家,也包括潜在的关注、影响展会达到其预定目标的其它各类社会力量。以人为本,突出方便性、功能性,确保参观安全、有序,场面井然,环境适宜,服务到位,设施齐全,交易顺利,以全方位多功能的服务方便到访的国内外公众、满足不同需求是处理好该类关系的关键。

七、组织者与内部员工的关系

其实这是个展览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展览活动是一项高智能、高风险、高难度、高强度、高时效,同时也是高回报的工作。它要求工作人员有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既要有自制力还要有协调力,更须有超人的意志力,工作中不得有丝毫马虎或差错。特别是展会实施中,要求每个人都须做到临危不惧、判断准确、随机应变,保持高度独立、自制、警觉,并具备超人的脑力与体力,惟有此,才可能确保一项展览在短短两天到一周的时间内运转正常,皆大欢喜。因此,组织者如何做好内部员工的管理,便直接关系到整个展会的成功与否。特别是由于展览业忙闲不均,承办单位不会有很多员工,工作中每个人都需以一当十,因此,展览队伍必须由经得起摔打、耐得住考验、特别能战斗的“钢铁战士”构成。管理中除要做到分工明确、责权对等、奖罚分明等一般要求外,还要善于使用一些新型管理手段,如目标管理、首问负责制等。管理者应清醒地认识到:实施有效的激励才是管理的重心,不仅要有物质激励,更要有精神激励,力图使每个员工均处于最佳竞技状态,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八、处理展会突发事件

处理展会突发事件,即所谓危机管理。在展会的策划、组织、实施过程中,因其特有的复杂性、多面性、时效性、多变性等特性,工作中会遇到许多其他组织难以想象的矛盾,时常会出现这样那样不利于承办方或展览活动的问题,这就需要依靠出色的公关工作来进行有效的处理和挽救。

展览会作为一种多层次、多功能、全方位、立体化的全能营销手段,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往往也是同样的错综复杂。承办者如果没有足够的底蕴、全面的公关能力,要想成功的运作一项展览几乎没有可能。安全问题在一些参与性强的展会中常常成为一个隐性炸弹,处理不好便成了人命关天的大事;展会不具规模导致效果皆无也是引起事端的导火索;服务不周,承办者厚此薄彼、或经营理念不到位,也会引起不满;至于其他突发事件:如场馆被紧急征用、改造,交通管制,突遇其他同类超大型活动,甚至伙食不好、不准时,旅游活动安排不当,布展时间仓促、展位分配或分布不合理,开、闭馆时间协调不周,都是对主办方的考验。

第9篇:危机管理的措施范文

关键词:强化统计 机关事业单位 措施

中图分类号:C8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350-01

一、统计工作在机关事业单位中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对单位整体状况的把握

机关事业单位统计工作的目的是使单位内部资金的管理人员把握整个资金的流向并进行有效控制,方式是记录和整理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的薪金和单位内部整体公共资金的消费情况。准确有效的统计工作不仅仅分析单位内部的各项资金流向,还要结合当时的物价和政策走向等,这样综合各种可能的因素进行分析,才能使当时的统计工作科学合理,从而以此统计资料为参考来安排下一阶段的各项开支。

2.提高对单位的监督和管理

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大大改善和便利了统计工作的进行,使相关的会计人员利用现代先进的统计工具对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成为了可能,实现了对数据的远程把握和控制,从而对统计数据和财务状况进行实时的动态分析,发现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经济问题并结合各种情况对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控制,从而利用统计数据监督和管理机关事业单位内部的财政状况。

3.有利于提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素质

其他机构的统计工作的进行状r对机关事业单位的统计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目前很多学校都没有成立专门的统计部门,统计工作被财务处或者其他相关部门兼着,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例如近些年比较话题比较热的医院,也很少成立专业的统计部门,而随着很多医患问题被报导出来,国家对医疗改革也越来越重视,医务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进一步加强,所以对医院内部的统计工作能投入的时间和精力都比较有限。所以应该成立专门的统计部门来进行数据整理和专题调研,最大限度地发挥统计工作的价值。

与单位内部人员薪金和日常资金收支情况有关的统计工作对单位正常工作的开展具有很强的渗透性,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需要加强专业素养的提升和专业操作能力,这是由统计工作的专业性决定的。而日常的统计工作是提高单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洞察力和素质的重要手段。

二、统计在机关事业单位中存在的问题

1.受操作人员影响明显

任何工作都不会脱离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单独存在,统计工作也不例外。统计工作不可避免地收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统计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素养以及价值观。统计工作是大量和细碎的,其中出现偶尔的犯懒是常有的,如果缺乏统计工作的专业素养,很可能就使统计工作掺杂一定的水分。如果统计人员相应的统计知识不足可能会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来对统计结果进行臆测,这会严重影响统计数据和统计结果的真实性。

2.规则不统一

统一规范的制定对各个行业和工作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对统计工作来说尤为重要。具体表现在统计调查的规范性和统计技术统计方法的规范性。其中统计调查的规范性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如果统计数据的来源不准确那么所有的统计分析都是进一步的精力浪费。所以在调查之前就要对调查方式和调查对象进行规范化的统一标准以便获得及时准确的数据,并对调查人员进行业务上的培训以确保数据来源的可靠性和真实性。更重要的是对统计方法和统计技术的统一性。统计和会计方法的运用对统计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林林总总的会计统计方法和不同信息技术的运用对统计工作具有直接性的影响,不同的统计方法得出来的结果可能会有天壤之别。

3.统计技术水平低

统计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工作效果是有一定的时间延长性的,不是立竿见影。这就导致了部分领导和单位对统计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致力于统计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的培养,不仅仅没有成立专门的统计机构,也缺乏专业的统计人员,统计工作是由会计人员兼着,缺乏专业的统计业务和职业素质,导致统计工作大打折扣,失去了其原本应有的统计职能和作用。在信息技术大量应用于统计工作的今天,没有及时地更新统计工具和统计方法,导致了统计工作的指导意义大大降低。

三、对机关事业单位中统计工作的建议

1.责任到位

通过制度的方式采用责任制来加强责任感,在对统计管理中采用责任制的考核方式纳入年终考核列表中,加强相关人员的责任感,来提高统计工作效率。督促大家养成良好的工作方法,提高责任意识。在制度的规范和鼓励下,相关人员必能端正工作态度提高工作效率。

2.对于统计方法的规范

在部门领导的支持下,成立专业的统计部门哪怕很小只要是专业人员操作并且具有独立工作能力。与统计环境中的专业统计方法接轨,在信息化技术条件下积极引进先进的统计技术和软件,确保统计工作的规范性。

3.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人才的培养对各个行业都尤为重要,要加强统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养和职业技能的提高。可以从人才市场中引进优秀的专业人才,或者请来相关的统计专家对对已有的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讲解统计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中会遇到的问题。制定一些激励机制来促进人员职业素养的提升,比如通过考试进行奖励或者把工作效率纳入年终考核中。

四、结束语

统计工作对机关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作用,对单位的收支状况有着指导和防范风险的作用。采用责任制,加强和改进单位的统计工作,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规范统计方法提高统计人员的职业素养,提高统计工作的独立性对于机关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A晓红.机关事业单位统计工作的必要性及其合理措施[J].中外企业家,2013,13:79-81

[2]付金兰.事业单位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及措施探索[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06: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