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科知识的内容范文

学科知识的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科知识的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科知识的内容

第1篇:学科知识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学大纲 CBI课程 英语基础阶段教学

一、引言

当今社会,在中国许多专家、学者认为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英语教育与此同时科学的课程设置对很好地完成英语专业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每一年,成千上万的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从14所外语院校以及大约600所综合院校毕业。但是很多英语专业的毕业生仅仅很好地掌握了英语语言技能而缺少广博的知识积累,这样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North Project Group,1998)。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英语毕业生,国家于2000年出台了新的《英语教学大纲》。新大纲的培养目标是: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英语专业2000年版《英语教学大纲》)。正如新的《英语教学大纲》所描述的那样基础阶段(一年级和二年级)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传授英语基础知识,所以在基础阶段90%的课程都是关于语言技能训练。只有在高年级阶段(三年级和四年级)的部分课程是扩展学生知识面的课程。也就是说按照目前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来培养学生,英语专业毕业生可能会具有扎实的语言基础但是知识面狭窄将是制约他们发展的主要障碍,我们应该找到如何在夯实基本功的同时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创新意识的办法。

二、内容为依托教学理念CBI

当我们绞尽脑汁为我们的英语专业学生寻找出路时,内容为依托教学理念(CBI)作为一种富有成效的教学方法已经自上世纪90年代起在很多西方国家如加拿大、美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CBI理念在于将语言教学基于某个学科教学或基于某种主题教学来进行,被认为是将外语同内容结合起来的一种有效教学途径(Dupuy,2000; Kasper,2000; Stryker & Leaver,1997) CBI理论认为当语言教学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时,当语言作为学习学科知识的媒介时,便产生了最理想的外语、二语学习条件(Stryker,Stephen & Leaver,1997)课堂上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某种知识结构的探讨上 这种知识结构可以是任何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从严谨的学科知识到学生最喜欢的流行歌星,甚至可以是些话题新闻或电影之类的东西 让学生使用目标语而不是用母语来学习学科知识,最终目标语的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 这种教学理念被认为是发展语言能力更为自然的一种方式,与我们最初学习语言的方式相一致(Peachey,1999)

三、内容为依托教学理念CBI指导的英语专业基础阶段内容语言结合课程模式研究

如何把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为依托教学理念结合起来是我们要考虑的重点。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它最大的作用是沟通与交流同时语言也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我们在交流思想,传播文化时语言所承载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所以充分利用这丰富的内容去学习语言一定会令英语学习更加有趣、更有成效。我们可以用英国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社会、政治、风土人情、当代大众文化、欧洲文化、中国文化、与西方人交往的文化课等CBI课程代替基础英语、听力、口语、泛读、写作、英语语音、英语语法课等纯英语语言技能课程。在学习CBI课程时,我们既可以夯实英语基础又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CBI课程的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习效果也就更好。

四、结语

把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为依托教学理念结合起来还只是一个美好的构想,要想把这一理念付诸于实践还需要进一步的数据证实其正确性与必要性。笔者也将继续将此研究进行下去为中国英语专业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Dupuy,B.2000.“Content-based instruction: can it help case the transition from beginning to advanced foreign language classes” Foreign language Annuals33.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2000.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Kasper,L.(ed)2000.Content-based college ESL Instruction.Mahwah.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

第2篇:学科知识的内容范文

长期以来。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一直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厌学”的问题。致使教学形式呆板,课堂气氛沉闷,形成了教师照本宣读,满堂灌,学生上课不动脑,课后不知怎么学,学什么等;久而久之,使学生产生对政治课学习的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要根除和改变这种陈旧的教育形式。就必须在政治课教学中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突破口,以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模式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充分调动学生学好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因此我们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不断进行深入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现就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谈自己点滴看法。

一、强化阅读 激发活力

阅读是生命的活力,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是全身心的投入。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是图文并茂,融故事性、兴趣性、知识性、科学性为一体的新课程,所选内容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思维、激励学生创新。以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素质为落脚点的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式,让学生从无味呆板的学习氛围中解放出来,把热情、冲动、阅读、理解、体味、感悟、表达、创新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文的精魂,文的生命力,文的感召力注入学生的心田,通过阅读,使学生感受到遨游在知识海洋中的乐趣,让学生身心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感染和激励,体会到思想政治课的无限魅力。

二、创新教法 强化理解

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力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十一世纪需要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和关键,要培养创新能力的学生,就必须有创新能力的教师。要使思想政治课寓教于乐,教师就必须在教材的把握上解放思想,打破常规,在尊重教学规律及学生特点的基础上精心设置新的授课程序和方式,不断赋予教材以新意;在教学方法上,必须根据课堂教学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形成鲜明的表象和精确的概念,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牢固掌握。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提高学生自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对一般问题的处理要点拨,深奥的问题要启发,重点问题要引导。比如:教师在黑板上写出问题,学生归纳出条理性的答案;教师写出提示性的字眼,学生填写后面的内容或者让学生在几分钟内能记住某些问题,并及时给予表扬鼓励;部分问题让学生讨论,各抒已见,找问题答问题或对个别问题进行拓展、思维。增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达到极大提高,促进政治课教与学的整体水平。

三、故事激趣 以文感人

故事,无论是真实还是虚构,他都集事、理、趣、意为一炉,既有感染力,又有趣味性,更具哲理观。教学中应多搜集与教材、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贴近生活实际的故事,让学生在情感共鸣的同时,提高其对社会公德的认识,对人生观、价值观、苦乐观的认识,是非分明,寓教于乐。如讲“珍爱生命”时,首先揭示生命之宝贵,生命的重要意义所在,而后列举“抗非勇士钟南山院士”积极主动战斗在抗击“非典”第一线。“感动中国主人公丛飞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病魔,心中仍然装着贫困儿童”。再让学生讲讲熟习的“杯弓蛇影”的成语故事进行对比,使学生能在愉快、热烈、激情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促进学习动力,提高品德修养。

四、注重实践活动 提高学以致用能力和道德修养

“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多动手是、多实践的学习环境,在动手实践中培养道德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抽象的概念、枯燥的内容会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有趣味。如在学习“塑造自我”、“相处有方”等内容时,组织学生开展表演小品“宽容”、“尊重”等,使学生在欢乐、轻松、和谐的气氛中接受新知,提高技能,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宽容,学会相处,完善自我,塑造自我,消除误会,解除纠纷,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政治课教与学的飞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唤起人实现自我的教育才是一种真正的教育”。思想政治课教学同样需要点燃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在主动的自我认知中,培养和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和能力的合格人才,为构建新颖、快乐、和谐的现代教育和良好社会环境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钢要

第3篇:学科知识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中职德育新课程;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2-029-2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只是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然而,长期以来,德育相当程度地存在脱离学生生活世界的现象,变成了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的教育。那么,如何实现德育教学生活化,提高德育课的针对性和实现性,这是每一个德育教师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问题。

一、正确认识“教学生活化”在中职德育教学中的作用

1.当前中职德育课教学面临的困境。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高中阶段的扩招,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正逐步下降。作为中考失败者的中职生,文化基础较差,学习能力偏弱,同时,心理素质也相对薄弱,比较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和行为上的偏差,上课迟到、早退,染发,着奇装异服,有的甚至沾染上抽烟、喝酒、打架等社会不良习气。另外,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信息的网络化、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面临着极大的冲击,其中很多片面的价值取向和舆论导向如利己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已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的德育氛围令人担忧。这些都给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教学带来了不少的难度。

2.“回归学生真实的生活”是当前中职德育课教学的必然趋势。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学生,他首先是人,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世界瞬息万变的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对他们产生影响,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德育素材。为此,师生必须共同走向广阔而丰富的社会生活,挖掘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和教学元素。特别是教师一定要多了解、关心、感受学生的生活,更多关注学生所面临的多元化价值观念冲突背景,将学生所面临的具体生动、丰富多彩的真实生活引入教学,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从而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习动力和探究冲动,促使学生学会思考生活,善于提炼生活,最终使教学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表现得富有道德性。

3.德育教学生活化的涵义。

德育课教学生活化就是将学生课堂学习的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的直接经验有机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有效统一起来,构建职中学生各种感兴趣并且能够主动进行的学习活动,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和体验,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进行探究和思考,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并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

具有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应具备以下特征:一是教学目标生活化,二是教学内容生活化,三是教学方法生活化,四是教学评价生活化。

本文就“教学内容生活化”,作了一些新的探索。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在中职德育课中的实施

1.教学内容生活化,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现阶段中职学生往往通过媒体、网络等吸收大量信息,他们的眼界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学生都开阔。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除了从报纸上、网上找供讨论的问题,教师更要注重着眼于身边事,注重寻找学生身边的“热点”,使讨论的问题来源于学生可感知的社会活动及现实生活,鼓励学生多用辨证的眼光关注周围的生活,关注多彩的社会,用案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做一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

比如,在上《职业道德与法律》这门课时,引导学生观察我县城镇交通状况,让学生讨论你是否要遵守交通秩序,对不遵守交通秩序者怎么办等问题进行讨论,判断与选择,既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也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

2.教学内容生活化,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中职学生,他们正处于心理和生理的第二“断乳期”,而且一部分学生刚刚离开父母住到学校宿舍,他们的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相互交织,因而内心世界十分封闭,不愿意向大人开放。而封闭心理使学生遇到问题或困惑时得不到及时排解与宣泄,极容易导致学生自卑自弃、狭隘独尊、自我封闭等等,在与同学、集体、老师的关系中,很多时候表现出一种可怕的冷漠。如何纠正上述的心理偏差,德育课应该告别生硬的说教,回归生活,关注生活,指导生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自己,做—个心中有爱,热爱生活的人。

我在教《哲学与人生》这门课中,结合我校曾邀请中央级聋哑歌舞团到学校演出,给全体师生留下了极大的震撼事例,用他们成长的经历和成功去启发、引导我们的学生,在德育课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教学内容生活化,引导学生理解生活。

德育课有着与其他学科不同的特点,它不仅给学生提供认识事物的工具和方法,更重要的是铸造学生的灵魂。但由于我们的教育仍存在着有意无意拔高的倾向,有的甚至严重脱离社会和学生的实际,使得本来正确的德育内容悬在空中,学生只是一味地埋头苦读,他们还没有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认识片面、极端,是非观念模糊,对真善、美和假、丑、恶缺乏分辨和鉴别能力,道德观念淡薄,义利不分,缺乏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面对这些状况,德育课教学应该摆脱大而空的教条,在学生生活世界的全方位中对其进行道德教育,使学生在生活中生成良好的德性。

我县经济欠发达,而我校学生大部分又来自农村,家庭相对来说都不太富裕。在上《经济政治与社会》这门课有关内容时,我就巧妙地选择材料,从历史、地域、家庭实际、发展等不同角度去正确引导学生,热爱我们的家乡,热爱我们的家庭。

4.教学内容生活化,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德育的过程与生活过程是内在一致的,德育来源于生活而最终又要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陶行知曾提出过“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的观点,这其中的“做”也就是实践。实践性是很多课程的追求,但是德育课更加关注这一点,在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中都强调了要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自身的实践。让学生在生活世界中经风雨、见世面,体验生活,体验社会,德育才能显现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

例如,在上《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时,我们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合理地利用当地特有的地理资源和人文资源,尊重专心于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比如对建筑专业的学生,我结合我县从本校毕业走出来的许多成功人士的例子,剖析他们的成长经历,巧妙将我们的学生把他们作为奴隶的榜样,参观他们创建的企业,到他们的企业去实习锻炼,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三、德育新课程教学内容生活化带来的反思

德育教学生活化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始终紧跟时代变化发展,紧贴社会生活实际,最重要的是紧贴我们的学生生活实际。要善于理解和把握学生的实际生活,不仅做学生生活的发现者、挖掘者,更要做学生生活的引领者。

德育课教学生活化是立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立足于课内外结合。课堂与生活联系,是促进知情意行统一的整体思想,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安排课程的开放性教学。做到用生活教育,才能彰显出德育课的魅力,才能体验出德育课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生活教育文选[M].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2]鲁杰.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J].课程·教材·教法,2003(09).

第4篇:学科知识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高职哲学;人文精神;教化功能;影响作用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普遍面临着学生的就业压力和社会对人才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严峻挑战,于是,纷纷加大了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力度。然而,一些高校对哲学教育在学生人文素质、人文精神塑造过程中的作用和熏陶教化功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高职哲学人文精神教育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及对高职学生成为优秀人才的作用,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哲学人文精神具有教化功能哲学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熏陶教育,既包含对科学知识的探索追求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即获得科学知识和探索未知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推动学生探索和思考已有知识和未知世界;又包含对学生的个性、人格及人文素质修养方面的教化功能,即担负对学生的信仰和未来人生道路提供理性的认知和正确选择的双重任务。哲学人文精神的教化功能在高职校园文化中处于引领地位,渗透在学校思想文化工作的各个方面,属于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但又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它既是高职院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也是高职校园文化的主流思想和时代精神的主旋律。高职哲学人文精神的教化功能在校园文化中的主导作用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一般意义上的校园文化所不能替代的。在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技知识相融合的培养模式中,加强哲学人文精神的教化功能,能够促使高等教育由培养单一书生型专才向培养综合素质型通才转变。

哲学人文精神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领域一般规律的科学,涉及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这就决定了哲学所承载的人文精神博大精深,积淀了丰富深厚的科学文化,必然能够给予正在接受哲学人文精神熏陶教育的大学生以思维活动的思辨性,使他们能够理性地认知世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时,能够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并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人生精神支柱。哲学人文精神教育对促进学生人性日趋美好、人格不断完善、品质日渐崇高、眼界愈加开阔、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哲学人文精神能够培养学生在挫折面前达观的处世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及歪风邪气吹不倒、艰难险阻压不垮的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素质。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哲学人文精神教育在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校风,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先进的校园文化等方面也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哲学人文精神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哲学是一种世界观,是一种方法论,是一种境界。这就决定了哲学人文精神熏陶教育是解放学生思想,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及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利器。它能够使学生破除陈旧的思维定势,激发其创新思想和创造能力,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哲学人文精神能够大气磅礴地引导学生,在思维方式的活跃性、思想理念的前瞻性上唤起学生对社会人生乃至整个物质世界发展趋势的忧患意识。除此之外,还能够使学生警醒和反思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处中的行为是否恰当,关系是否和谐。当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哲学精神价值的体现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时,依然要求学生在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让学生立足现实,放眼未来。要求他们遇事客观理性,不盲从,不轻率,不浮躁,不走极端,不急于求成,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哲学人文精神教育让学生正确把握自己的人生道路,脚踏实地地对现实社会作出正确的思维判断和价值选择。让学生能够用哲学的辩证思维观察现实社会和未来人生,并对未来社会和人生作出前瞻性的科学决断。同时,通过智慧的哲学思维和哲学所涵盖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正确把握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精神。

第5篇:学科知识的内容范文

    1 EC-NOS教学模式构建的思路与方法

    同HOC-NOS和CCP-NOS两种科学本质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一样,研究者先是利用史料分析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客观而又真实地揭示出元素化合物内容所蕴含的科学本质观念,并以此为依据分析确定中学阶段中利用元素化合物内容进行科学本质教学的可能性与可行性;紧接着再利用文献分析和文本分析两种具体研究方法,归纳总结出中学阶段元素化合物内容(element compound,简称EC)的六个主要特点(即直观性、经验性、客观性、重现性、规律性和双贴性);最后,再将元素化合物内容自身特点与研究者前期构建的科学本质具体内涵,统一于研究者第一步分析确定的可能性和可行性范畴之内,以最终实现集元素化合物内容特点和科学本质观念于一身的科学本质教学新模式——EC-NOS教学模式的合理构建。

    1.1 元素化合物内容所蕴含的科学本质观念

    经史料分析(主要指化学史料的分析)和逻辑分析,我们认为元素化合物内容所蕴含的科学本质观念,主要包括以下十点[6][7][8]:①在科学活动的方法中,观察和推论之间存在着区别,从观察到推论的认识过程并不是一个连续的认识序列;②科学知识必须依赖实验和观察的证实或证伪;③科学是极为严谨的,它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④科学具有解释和预测的功能;⑤科学实验和观察是可重复的;⑥科学知识的获得基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观察,但人的推理、想象和创造性起着重要作用;⑦科学充满挑战,从事科学活动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科学又充满奥秘,从事科学活动也决不是一件痛苦的事;⑧充足、确定、可信的证据(事实证据和逻辑证据)与不断地质疑和批判在科学社群评价科学活动结果时有着绝对重要的地位;⑨科学研究中有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保持记录的准确性、公开性、可重复验证性是多数科学家恪守的职业道德;⑩科学知识只能在一定范围内适用,科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1.2 元素化合物内容六个主要特点的具体内涵

    经文献和文本分析(主要指教材文本),我们认为元素化合物内容六个特点的具体内涵如下:①直观性,也就是元素化合物内容最易为人们感觉器官感知和把握的特性;②经验性,也就是元素化合物内容作为人们建构、验证或推翻化学科学各类抽象概念与理论最基本素材的特性;③客观性,也就是元素化合物内容作为化学基本事实的真实存在性;④重现性,也就是元素化合物内容作为直观而又客观的经验事实能够在一定条件下多次重复出现的特性;⑤规律性,也就是看似杂乱的元素化合物内容所具有的内在关联性;⑥双贴性,也就是元素化合物内容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联性。

    2 EC-NOS教学模式的构成与流程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构建了EC-NOS教学模式,它的构成与流程如图1所示:

    2.1 分析主题内容,确定教学目标

    本环节属于活动定向阶段,其核心任务就是通过确定元素化合物某一特定主题教学所能实现的科学本质目标,为该主题所有教与学的活动指明方向。而确定某一特定主题所能实现的科学本质目标的核心依据,主要包括“元素化合物内容所蕴含的科学本质观念”和“该主题元素化合物的主要内容与具体特点”两个方面。关于第一方面,前文已做过论述,在此不再赘述。关于“该主题元素化合物的主要内容与具体特点”,一线教师则需要在宏观把握中学阶段元素化合物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的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为了帮助一线教师从宏观上把握中学阶段元素化合物的基本内容,我们对现阶段化学课程标准和各版本中学化学教材进行了较为客观的文本分析,结果发现:①中学阶段元素化合物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组成(定性与定量两个角度)、物质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或者物质变化、物质结构(包括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物质制备与相互转化等的分析与探索以及物质用途或危害的常识性介绍等五个方面。②每一个元素化合物的主题,都包含以上五方面内容的某一或某几个方面。

    事实上,中学阶段元素化合物的五个基本内容,并不是同样份额,同等重要。对大多数元素化合物的主题来说,最能体现科学本质观念的理想内容都是有关“物质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或物质变化分析与探索”的部分。这一方面是因为无论哪个版本化学教材在呈现元素化合物时都必然包含“物质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或物质变化分析与探索”这一部分内容;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部分内容自身蕴含的科学本质观念是最多的。与之相对应,分析探索“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教学活动也就是EC-NOS教学模式的最核心部分。

    2.2 联系生产生活,引出性质教学

    本环节属于活动启动阶段,其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对主题引入素材和引入方式的精心选择与巧妙设计,促使教师和学生都把自身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ECNOS教学模式的最核心环节——元素化合物性质教学上来,或者说,促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均得到适时、适度而有效的启动。考虑到元素化合物内容具有“双贴性”的特点,因此,“联系生产生活”是教师精心选择该类主题引入素材的最直接思路。至于如何巧妙设计引入方式,要视特定主题内容与引入素材的实际情况具体确定。众多有关教学情境创设的理论与文献,也会为一线教师巧妙设计提供思路与案例。

    2.3 元素化合物性质教学

    本环节属于活动运行阶段,其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元素化合物性质教学的有序、有效开展,帮助学生在经历、体验、感受“性质知识”获得过程中艰辛与乐趣的基础上,自觉地去感知和领悟蕴藏于这段教学活动中的科学本质观念。其中,“元素化合物性质教学有序、有效开展”是本环节有效实现内隐于该主题中的科学本质目标的关键。为此,一线教师在设计、组织这一片段教学时,理应充分利用元素化合物“直观性”、“经验性”和“客观性”等特点,尽可能让学生在观察、体验或回顾已有体验等直观方法的帮助下,经历对观察现象与各类体验(主要包括“贮存于记忆中已有的”和“当场获得的”两大类)的客观描述、记录、分析、推理、讨论,直至得出结论的全部过程,进而形成对物质性质或变化的基本认识。

    2.3.1 物理性质教学

    (1)实物(或图片)观察和(或)介绍相关经验

    进入物质物理性质教学以后,教师应根据主题所涉物质具体情况,能够提供实物的,组织学生观察实物;实物不易提供或实物有毒、危险性较强的,组织学生观察图片;如果受条件限制前两者均不能提供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语言技巧生动描述或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回忆已有经验。总之,无论怎样设计,让学生尽可能在感知觉的帮助下获得物质物理性质的知识,是本片段教学的基本原则。

    (2)描述记录,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用科学准确的语言和术语,客观描述并认真记录所看、所感、所想、所听,是本片段教学的首要任务。随后,组织学生依据记录结果,分析推理,得出有关物质物理性质的初步认识。

    2.3.2 化学性质教学

    (1)回顾组成元素相关知识

    进入物质化学性质教学以后,教师应根据主题所涉物质具体情况,是单质但还没有学习原子结构知识的(这里主要指的是九年级上册化学中的部分元素化合物内容,如氧气),省去这一环节直接进入“设计实验或提供经验事实验证”环节;是单质且已学习原子结构知识的,组织学生回顾该单质组成元素原子的原子结构、元素化合价等知识;是化合物且已知晓其组成的,组织学生回顾常见化合物的主要类型以及该化合物组成各元素的相关知识。

    (2)预测单质或化合物的可能性质

    在上一片段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预测单质或化合物的可能性质。在单质化学性质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该单质组成元素的原子结构将该单质归类,如金属或非金属,进而预测该单质可能的性质,或可能发生的具体反应;在化合物化学性质教学时,我们同样可以按照该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将其归类,如无机物(酸、碱、盐、氧化物等)、有机物(烷烃、烯烃、醇、酚等),进而预测该物质可能的性质,或可能发生的具体反应。

    总之,让学生尽可能在回顾、加工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开始学习物质化学性质,是上述两个片段教学的基本原则。

第6篇:学科知识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网络课程;性质;认知风格;呈现方式

有研究者对文本、视频两种网络课程内容呈现方式与认知风格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最终得出结论认为,对于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来说,文本与视频这两种呈现方式没有显著差异。由于之前的研究只是针对一门课程来进行实验,因此笔者进一步思考,不同内容呈现方式的网络课程对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来说其有效性是否会随着课程性质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本实验是在网络教学中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与学习者认知风格对学习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假设,并进行验证。因此,我们分别选择《教育技术学》和《Html语言》作为实验材料,这两门课程的性质分别倾向于理论型和操作型。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课题组选取廊坊师范学院教育学院教育学04级学生60名作为被试,这些被试已经学过部分教育学、心理学和技术类基础课程,实验前还没有开设“教育技术学”和“Html语言”课程,实验中并未刻意强调此实验内容,尽量保证被试在自然状态下学习。

2.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双因素两水平的方法。在网络课程呈现形式方面分为文本显示和视频显示两个水平;在学习者学习风格方面分为场独立和场依存两个水平,因变量为学习效果。

实验前首先对被试分别进行学习风格测试和两门课程掌握情况的前测,在保证各组被试间无显著差异的前提下,按匹配的方法把被试分成场独立/文本组、场依存/文本组、场独立/视频组、场依存/视频组,两种学习风格分别施以不同的实验处理,然后进行后测以比较各组学习效果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最后再比较两门课程的学习效果是否有差异。

3.研究工具与材料

(1)北京师范大学于1998年修订的《镶嵌图形测验》以测试不同的学习风格,共三部分,测验时间为12分钟。

(2)前测和后测试卷,用于测试被试在学习两门课程前后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水平。

(3)《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材料,主要采用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国家精品课程的《现代教育技术》,《Html语言》由课题组精选相关内容作为研究材料。

4.数据处理

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的统计处理,采用的统计方法有: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

二、结果分析

1.《教育技术学》课程的实验结果

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场独立和场依存组的T统计量的相伴概率(分别为0.958和0.4)均大于显著性水平0.05,即文本/独立型与视频/独立型组的学习效果并无显著差异,同样文本/依存型与视频/依存型两组也并无显著差异。这一结论也进一步证实了之前相关研究的信度。

接下来,采用两因素、两水平的2×2方差分析来验证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与学习风格两因素及其相互作用对学习效果的影响。经过统计,学习成绩总体呈正态分布,样本的各组之间相互独立,相伴概率为0.387,大于显著性水平0.05,满足方差检验的前提条件。根据统计结果,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因素、学习风格因素、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与学习风格因素交互作用的相伴概率(分别0.530、0.913、0.581)均大于0.05,因此以上因素均未对学习效果呈现显著影响。

2.《html语言》课程的实验结果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场独立组的T统计量的相伴概率为0.449,大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文本/独立型与视频/独立型没有显著差异,与之相对,场依存组的T统计量的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说明文本/依存型与视频/依存型则产生了显著差异,这意味着不同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对场依存型学生学习效果产生了显著影响。

接下来方差齐性检验的结果显示相伴概率为0.776,大于显著性水平0.05,满足方差检验的前提条件。再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习风格因素、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因素与学习风格因素交互作用的相伴概率均为0.000,小于0.05,因此可以认为三者对学习效果的交互作用显著。

经过实验和统计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对于偏于理论型的课程,采用何种内容呈现方式并不会对不同场地独立性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产生显著影响。而对于侧重于操作型的课程,场独立学习者无论用何种内容呈现方式都不会对学习产生太大的影响,这可能和场独立学生独立学习和探究能力较强有关。与之相反,场依存性学习者非常倾向于视频讲解的方式,这也许是因为场依存性学习者在学习与实践操作相关内容时,特别需要详尽的说明与指导。

三、网络课程建设的思路

1.根据课程性质,侧重不同类型资源的建设

尽管本实验仅选取了两门具有不同特征的网络课程,但事实上每门课程都具备不同于其他课程的特征。如计算机操作类的课程就非常侧重于演示和操作环节,因此应为学生提供更为逼真生动的演示过程,应搜集优秀的CAI课件供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选用。再如某些文科学课程,网络课程设计者完全可以根据课程内容,为学习者提供已有的、没有版权争议的、制作精良的视频而非乏味的课堂搬家式视频。总之,网络课程制作者应仔细分析本门课程的特征,然后有的放矢的进行资源的搜集与制作。

2.尊重学生的学习风格,尽量实现因材施教

网络教育尽管具有方便、快速、资源丰富等特点,但在适应学生的学习特征、提供个性化学习方面仍存在着不足,具体表现在:大部分网络课程仅具有基本信息登记模块,与学习更为相关的知识水平、认知风格等个性特征测试模块很少见到,与之相应的个性化教学内容呈现、个性化教学活动安排更无从谈起。事实上,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差异,其中认知风格的差异是个性特征在学习中的基本表现。为进一步提高网络课程的适应性,必须充分考虑认知风格对教学过程的影响,并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对学习目标及任务、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等核心要素做出综合考虑,形成完整的个性化教学策略。

3.从基础做起,加强网络课程资源建设

网络资源建设应当从基础做起。比如网络课程建设中可针对重难点设置短小的视频,提高视频的灵活性和针对性,还应在视频中增加优秀的课件。而更为基础的文本要系统、丰富、条理清晰,适当增加超链接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特别是场独立学习者的要求,还可以运用概念图等方式提炼内容结构使场依存学习者能够更好的构建认知结构。除此之外,还应大力开发其他形式的教学内容,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徐继红.网络教学中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与学习者认知风格

对学习效果影响的实验研究[D].2005,(6):18-45.

第7篇:学科知识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沈阳市部分高校;健美操专修课程;教学;内容设置

引 言

健美操是当下社会一种比较深受追捧的娱乐活动。随着政府部门相关政策一出台,各大高校积极响应号召,改变了评价一名学生健康素质的指标。鼓励学生丰富课余时间,走向操场,拥抱大自然,在阳光下感受年轻力量的蓬勃与朝气。以沈阳各大高校为例,重多高校开始设置健美操专修课程,并且不断尝试新鲜元素,不断进行设计上的合理追求与研究。本文宗旨在从沈阳市部分高校健美操专修教学的开展现状入手,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统计研究,针对健美操专修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看法,希望对沈阳市一些高校的健美操专修课程教学的创新改革提供合理有利的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针对沈阳体育学院、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一部分高校的18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收集了沈阳市部分高校的健美操专修课程的教学大纲;查阅近几年有关我国普通高校教育、教学领域创新的相关书籍和文献材料,为本次研究提供大量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1.2.2问卷调查法。根据指导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设计《沈阳市部分高校健美操专修课程教学的开展现状调查问卷》一份,并随机向沈阳市部分高校学生发放问卷,一共下发了问卷数量180份,回收数量达172份,回收率95.6%;有效问卷数量达165份,有效率91.6%。

1.2.3数理统计法。对问卷调查所得结果,运用Excel2003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1.2.4访谈法。制定一份访谈纲要,并向沈阳市部分高校的部分健美操专修老师索取健美操专修教学的大纲一份,对此进行了认真阅读,对不懂的问题积极向健美操老师进行了多次咨询,并听取他们对此提出的宝贵建议。

2、结果与分析

2.1沈阳市部分高校学生的健美操学习动机与兴趣情况分析。在被调查的课学生中,有38.8%的学生表示非常喜欢健美操专修运动;26.3%的学生表示喜欢参与健美操活动;有25.0%的学生表示对健美操专修运动的喜爱程度为一般。有10.0%的学生表示对健美操专修运动并不喜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个人积极追求一件事物的动力,人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投入百分百的热情,并且积极配合多能帮助它的想法和方式。喜爱离不开具体的对象。学生们由于喜爱健美操专修运动,在自己的行动上就有了很大的动力,不会为眼前的困难吓倒。因此,在健美操专修课程教学中培养兴趣是一件至关重要的课程设置。

2.2沈阳市部分高校学健美操专修课程教学的现状分析

2.2.1高校健美操专修课程教学目标现状分析。健美操专修课教学目标是指健美操专修课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它既是健美操专修教学的出发点,又是健美操专修教学的最后归属。它决定了健美操专修课教学的方向、内容和方法,制约着健美操专修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是评价健美操专修课教学质量的根本依据,具有明确的导向、激励作用。现行的体育课大纲将体育课程目标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等几个目标领域的要求,也为健美操专修课教学目标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事理。

2.2.2高校健美操专修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构建状况分析。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有关的指导性文件,是相关科室对此进行编写、管理的依据。教学大纲就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存在的。体育教材是在体育课程中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精选组织的身体运动的内容,沈阳市部分高校通用的健美操专修运动教材为全国普通高校通用的教材。

2.3沈阳市部分高校健美操专修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研究

2.3.1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师的素质。教师的存在主要就是向学生传授一些文化知识,使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理解和认知。所以一个好的指导老师必须要有专业的文化知识和相对扎实的文化知识,这样一来,在面对同学提出的难题能够第一时间给予更加科学、专业的解答和指导。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得到互利互惠的一种情感交流。而在提高相关专业知识的结果更要体现在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学校定期组织外出培训上得到知识的巩固。也可以通过业余时间在文献和教学材料中学习到教学中的不足。

2.3.2统一体育考试的制度,做到对于每个学生都能公正公平。由于每个学校、每个地方的考试制度都不同,所以很容易就造成了学生的差距,进而很容易就影响了教师在针对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只有好的考试制度,掌握了公正公平的,才能培养更多的人才,让其在擅长的技能上得到最大的发挥。

2.3.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训练能力。这一变革需要有良好的兴趣和动机作为必要的辅助条件,首先教师要有一套灵活多变、合理、科学的教学内容,将其运用到合理的教学步骤中。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不断的通过自己摸索学习一些新的技能。因为教师交给学生的是技能,一种可以学习的技能,不是空空的书本知识。还要培养训练能力,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发组织或者领导组织来相互监督、帮助、学习。从而实现互帮互助的和谐环境。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兴趣,开发无限的内在潜能。

3.1.2沈阳市部分高校课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多元化特征,最主要的动机是掌握健美操专修知识,提高技、战术水平;其次是满足个人爱好,再次,为获得课程学分,为终身锻炼打基础和为健美操专修事业做贡献。

3.1.3沈阳市部分高校健美操专修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践课和理论课两大部分。

3.1.4健美操专修课程关于理论教学内容还是有一半比例的人接触并且愿意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认可也需要改进。

3.2建议

3.2.1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制造有利于发展的动机和内部动因。使其在最大能力下发挥自己潜在的能力,和自身价值的认可。

3.2.2教师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条件下,将知识与技能最大限度的传授给学生,在枯燥的理论课上加入一些带有趣味的人文信息和专业知识。在实践课上,灵活多变的渗透理论知识,让其理论真正运用到实际上。

3.2.3教学上要做到公平公正,让每个学生在同样的平台上得到锻炼,让学生在一个透明的求知领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林政梅.福建省普通高校健美操专修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J].福建师范高校福清分校学报,2007(5):89-93.

第8篇:学科知识的内容范文

[关键词] 行业互动;饭店服务;实训课程;内容整合

[作者简介]刘换菊(1980―),女,江西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史术光(1981―),男,江西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吕 敏(1980―),女,江西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贾 超(1981―),男,江西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袁 林(1962―),女,江西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江西 九江 332005)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课题“基于行业互动的饭店服务实训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与创新”(JXJG-11-17-14)

一、基于行业互动的饭店服务实训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与创新机制研究背景

市场经济与行业发展对旅游高等教育的进程起着极大的引导与推动作用,主要反映在教育思想的转变、教育结构的调整和对人才素质的提高与培养上。[1]

目前高等院校旅游专业饭店服务实训课程主要开设有《餐饮服务模拟实训》、《客房服务模拟实训》、《前厅服务模拟实训》等课程。为了突出学校个性与特色,很多学校都急于靠近所依托的平台和师资力量而开设方向模块教学,导致专业定位不准、课程结构失衡、专业人才需求与供给不匹配、培养目标空泛难以实现。课程教学没有突出行业互动,饭店服务实训课程内容仍以专业型、基础型、知识型、接受型为主,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同时在课程内容、师资力量、教学方法、考核手段、实验条件等方面的配套情况较差,难以满足学生求知需求。同时以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职业需求,导致“教与学”、“学与用”的严重脱节。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饭店服务实训课程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所以改革迫在眉睫,我们应积极地实现饭店服务实训课程内容整合,由专业型向通用型转变,由基础型向应用型转变,由知识型向素质型转变,由接受型向创造型转变,适应行业人才需求。

二、基于行业互动的饭店服务实训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与创新内容

通过合作实习基地(星级酒店)问卷调查显示:多数星级酒店在人才选用过程中,比较注重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具体来说,从业人员首先要有良好的职业形象、职业行为和职业意识;其次要有阳光的职业心态;最后应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所以饭店服务实训课程教学内容整合过程中专业培养方案、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项目、教学计划等都应以行业要求为导向,致力于改变旅游专业实训课堂教学“重知识,轻文化;重技能,轻涵养”的教学状态。将职业心态和服务意识培训作为课前一练,把文化知识学习和道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课程内容的整合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强调学生发挥自主学习能力,为行业培养学习型应用人才;组织小组探究学习,体现企业团队合作精神;强调专业技能的行业化、规范化操作,并基于此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创新研究。

(一)修改培养方案,提高学生职业素养,适应行业要求

按照行业要求修改、优化培养方案,增设《酒店服务礼仪》、《酒店社交礼仪》、《职业形象塑造》、《专业实训二》(调酒)、《专业实训三》(茶艺)、《专业实训四》(插花)、《专业实训五》(咖啡)等课程,首先贯彻执行为旅游行业培养应用型管理人才的教学方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旅游人才;其次调整课程结构及其学时学分的比例,将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时学分进行提高,同时将教学实习由原来的三个月时间增加到六个月,酒店管理专业的毕业实习也集中进行六个月,并且有专门老师进行定期指导和考核。综上所述,以行业为导向调整培养方案,在学校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旅游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并将课堂现场化,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教学实践,从而培养出适应旅游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二)修改教学大纲,整合实训内容,紧贴行业需求

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将原有的一些实训课程进行行业评估,修改教学大纲,整合实训内容。比如《饭店服务实训一》(客房)课程,原来开设的实训项目只有西式铺床,已经过时,这与如今酒店行业的要求相去甚远,不符合行业需求。在此基础上,增设中式铺床等实验项目。同时在《饭店服务实训二》(餐饮)课程教学过程中,在原来的中餐摆台项目的基础上增设了西餐摆台,适应行业发展的全面要求。同时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学生客观要求以及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状况开设相应的饭店服务实训“课程超市”,以此来拓展学生的选择范围,让学生进行“自助式”课程消费。在课程内容整合的时候分为两块来考虑,一是“相对固定不变”的课程体系,也就是培养方案中的必修实训课程;另一部分是“可变的”课程体系,建立相对稳定又动态变化的更新机制。如学生可以在课程超市中进行选择,通过学习可以考取中级餐厅、中级客房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茶艺师、调酒师、餐饮职业经理人以及咖啡师、化妆师、礼仪师等等证书,适应行业要求,拓宽就业范围。

(三)更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满足行业需求

在实训教学上许多院校还沿袭“教师台上讲,学生下面做”、“先讲解再练习”等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听的多,实践操作少,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2]如只重视摆台、铺床等技能练习,没有涉及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设,没有考虑到服务情景的综合模拟训练。饭店服务环境复杂多变,要在服务过程中学会突发事件的处理,所以课程中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方法进行授课。同时每学完一个实训项目,都应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比赛,表现突出的小组,提高平时成绩,从而使得表现差的小组找到差距,力争迎头赶上,大大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同时可以通过短期现场化教学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满足旅游行业的用人需求。

(四)师资企业化,及时更新行业理念,满足课程教学需求

饭店业对实践要求很高,课堂教学必须以实践为主,而教师作为教学主题应具备较强实践能力才能驾驭实训课程教学。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大部分执教老师都有在旅游企业挂职锻炼、外出带学生实习或外出进修的经历,具有动手教学能力强的特点,其中全国星级饭店评审员2人,餐饮职业经理人4人,全国中级茶艺师考评员(江西省)1人,全国中级调酒师考评员(江西省)1人,茶艺师10人,调酒师12人。近几年派出进行相关专业实践课程的学习的老师达20余人。但是真正在酒店行业工作过的企业型老师还没有,这使得有些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把握不准,教学内容陈旧、对教学创新不足。今后应加强教师的企业化培养和培训,真正深入企业去学习,并保持常态,适时更新教学内容,真正为旅游行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也可以在实训课程授课过程中邀请部分酒店职业经理人做兼职老师,不定期的到学校为老师和学生授课,将酒店最新的理念带入课堂,弥补教师行业经验缺乏、消息闭塞的不足。

三、基于行业互动的饭店服务实训课程教学内容整合与创新实践效果

通过修改培养方案、整合饭店服务实训内容,更新教学方法以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等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并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和社会的一致认可。

1.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饭店实训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创新让在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无论从学生的外在形象还是从学生的内在素养、业务技能等方面都得以提升。从2011年开始,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学生在各类比赛中崭露头角。在全国饭店服务技能、江西省饭店服务技能大赛、九江市及学校相关比赛中屡获佳绩。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学生取得中级调酒师、中级茶艺师、客房服务员、餐饮服务员的人数已达千余人次。

2.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

近年来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学生广泛受到各大星级酒店及服务企业的青睐。学生实习和就业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厦门、苏州、杭州等各大城市。并且通过近几年的跟踪与反馈,用人单位对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学生各项素质指标评价为优良的达80%以上。

第9篇:学科知识的内容范文

1国外研究

1.1学科知识水平及发展研究

教师学科知识的总体水平比较低,知识是零散、不连续的。如:美国学者 Ball的研究发现准教师有许多错误概念,80%的准教师错认为面积会随着周长而改变,即周长愈长面积愈大。Graeber、Tirosh 和 Glove的研究发现有25%的职前教师错用除法代替乘法,有22位认为除数应比被除数小。Stein、Baxter和Leinhardt分析了由于学科知识有限而产生的结果。

1.2学科知识对教学的影响研究

国外的研究得出教师所学课程对学生的成绩有着消极影响,而且还提出学科知识知道的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也有研究表明教师的数学知识与学生学习之间不存在较明显的关系,NLSMA调查者和艾森伯格重复研究得出相同的结论。

美国的研究者从上个世纪60年代起就对教师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度进行研究。最有名的要数Edward Begley在1960-1976年关于探究教师变量对学生成绩有何效率而产生的元分析研究,Begley分析了教师所学高等数学和学生成绩之间的联系,产生了令人迷惑和惊奇的结论。他发现教师所学课程对学生成绩产生的积极主效应仅为10%,更令人震惊的是,所学课程会对学生的成绩产生8%的消极主效应。Begley认为那些关于“教师对学科知识知道得越多他的教学就越有效率”的信念应修正。然而Monk认为有关教学法的课程对学生的成绩影响要比学科数学大得多,高等数学仅和学生成绩有0.04%的关系主张教育课程与内容知识有更多关联,特别是预测教师的行为的知识,学生成绩变量的16.5%可以说明是教师教育课程的作用。

2国内研究

2.1学科知识水平及发展研究

高珊提出了小学数学教师学科知识整体水平不容乐观,对传统数学知识掌握较好,小学数学教师学科知识的组织层次维度欠佳,学历水平质量有待提高。教师在概率统计、图形变换、几何证明、数论证明、数论初步等知识上严重缺失,而且教师本体性知识方面的缺失早己存在,小学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已与新课程改革不适应。曹培英从课堂观察与现象分析入手,研究发现教师在概率统计、图形变换、几何证明、数论证明、数论初步等知识上严重缺失,而且教师本体性知识方面的缺失早己存在,小学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已与新课程改革不适应。香港学者对香港小学数学教师的学科知识进行调查。调查运用定量的研究方法,统计出不同变量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显示:香港小学教师普遍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足够的数学知识,但研究却显示出香港教师的数学学科知识中的实质性知识较好,但文法性知识较差。在大学时期数学成绩较差的教师的学科知识比其他教师的学科知识更为缺乏。

目前我国还没有衡量教师科学文化素质的评估标准,仅仅规定了基本的文化素质要求,即学历达标要求。他们的调查显示20%的教师在较高观点下理解教材内容有困难;29%的教师认为掌握新大纲和教材的内容、设计提问、讲概念、揭示规律上有困难;5%的教师基本上不了解有关的数学史知识;39%的教师感觉到最需要拓宽和加深学科知识。教师个人知识的理性分析,总结出教师个人知识是指为教师个人所拥有的经验、体验和信念的整合体。

2.2学科知识对教学的影响研究

国内学者对小学数学教师学科知识研究,也已经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也有研究得出教师的数学知识与学生学习之间不存在较明显的关系。如:林崇德等人的研究称:“我们的研究表明,教师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与学生成绩之间不存在统计上的关系”。

虽然有的研究表明教师的学科知识对于学生的成绩并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最近的一些研究指出,教师的学科知识是学生成功的关键因素。一项对田纳西州900个学区教学情况的研究显示,数学教学和阅读教学中,教师专业知识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比任何其他单个因素的影响都大,教师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与学生学习高等数学是正相关的。一些研究也已表明,教师学科知识的缺陷是教师成功教学的障碍。如Mullens(马伦斯)、Murnane(穆兰恩)和Willett(威利特)运用一个统计模型将1043个三年级学生的数学成绩和他们的72位教师的特征联系起来,发现教师的数学知识和学历与学生的学习显著相关。教师学科知识对学生成绩有很大影响,是因为教师只有对课程内容高度融会贯通后,才能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有清晰的了解,从而游刃有余地实施自己的教学计划。

3国内外研究评述

3.1数学教师学科知识研究的局限

国外研究存在的不足:用教师所学课程的多少来衡量教师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水平;用教师大学所学课程的数量来衡量学生学习成绩;测量的范围比较局限,测量的内容不全面,没有测量教师在实践与综合运用方面的知识。

国内研究存在的不足:部分研究(曹培英)只从课堂观察来分析教师学科知识的缺失;没有对教师学科知识的缺失提出完善的对策;测量的范围比较局限,测量的内容比较单一,没有测量教师在实践与综合运用方面的知识。

3.2研究问题的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