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生命的科学知识范文

关于生命的科学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生命的科学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生命的科学知识

第1篇:关于生命的科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幼儿;生命科学;生活教育理论

本文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主线研究幼儿生命科学教育,呼吁重视生命科学教育,用科学的方式来唤起幼儿热爱生活。

一、生命科学教育的内容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是指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生命科学教育是向幼儿介绍动物、植物、人体的形态和自然界的生命现象,使幼儿获取感性的有关动物、植物、人体的知识和经验,培养幼儿对自然界的兴趣,初步激发幼儿探索生命奥秘的欲望,理解生物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小班为例,人体方面开展的生命科学教育活动有“小鼻子真灵”“亮眼睛”“可爱的小脸”等;动物方面开展的生命科学教育活动有“燕子”“毛毛虫和蝴蝶”“泥土下的蚯蚓”“小鸡和小鸭”“我们的国宝熊猫”等;植物方面开展的生命科学教育活动有“报春的花”“秋天的”“种蚕豆”“竹子和竹制品”“一串红”等。

人体、动物、植物都来自于我们美丽的自然界、我们和谐的生活环境,即我们伸手即触的生活。在生命科学的教育中,幼儿感受生命的律动,了解生命的奥秘,认识生命的生存环境和对环境的影响。因此,生活是最好的老师。此外,在对幼儿进行生命科学教育时,还应包括科学的道德和责任教育,这样才能体现生命的宝贵,让幼儿感受到生命的价值。这方面也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知态度。

二、生命科学教育的方法

幼儿生命科学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实验法、种植与饲养法、分类法、测量法、信息交流法、科学游戏法、早期科学阅读法等。陶行知从“教学做合一”出发,认为幼儿生命科学教育的方法要“以做为中心”,以行求知,手脑并用。生命的伟大与珍贵更加需要教师踏踏实实地去教,去学,去感受。生命科学教育的方法离不开“教学做合一”。那么如何进行生命科学教育呢?

1.兴趣导入,发现问题

最生活的,也是最能引起兴趣的。人体、动物、植物都是幼儿周围的事物,教师通过提问设疑、图片观察、讨论交流等方法引起幼儿的兴趣,从兴趣导入学习生命,激发学习的欲望。

2.以做为中心,探索问题

科学不能有半点猜想、虚假。在进行生命科学教育中,要以做为中心。做,可以是观察、实验、测量等。比如,开展种植园饲养角,在幼儿照顾小动物和培育植物的过程中,教幼儿学会关心生命,学会创造美好生活,真真实实地做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又如,带领幼儿去大自然郊游,去植物园、动物园参观,这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生命,真真切切地了解自然,感受生命的和谐与生生不息。

3.解放头脑、手脚,解决问题

科学地看,科学地说,科学地听,科学地动,发现了科学的奥妙,科学的价值在于创造,将幼儿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并解决问题。比如,人与动物的关系,人与植物的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都可以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去想“怎样从我做起”,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这来源于生活的生命感叹,才是真正的生命科学教育,这也是教学做合一的真正目的!

三、生命科学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认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是教育的中心,教育来源于生活。生活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教育对生活具有反作用,即能改造生活。教育既源于生活,便会对生活产生反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学习生命科学,有助于培养幼儿热爱生命、热爱科学的情感,形成客观求实的科学态度。

第2篇:关于生命的科学知识范文

   科普书物读后感    作为一名小学生,平时多阅读一些科普书对于我们的思维成长是很有帮助的。今天,我就看了一本科普读物《学生探索百科全书》。

   《学生探索百科全书》是一本很厚的书,其中包含了三大内容:自然探索、科学研究、历史回顾。我们知道人类是生活在自然界的,而自然界是很神秘多彩的,其中蕴含着很多深奥的道理。人类目前的科学进步仅仅只是解开了大自然奥秘的冰山一角,因此人类必须不断探索自然,从自然当中了解奥秘,才能增进人类的智慧。

   其次《学生探索百科全书》还告诉我们应该科学研究,其中也举例了很多科学实验的步骤,并且阐明科学实验是验证理论的最好方式。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实验也是检验科学理论的唯一途径。

   再有就历史回顾了,《学生探索百科全书》向读者指明了人类就是应该不断回顾历史,从历史当中吸取经验教训,如此人类才能向前发展。

   总的来说,我们小学生平时应该多抽出时间来阅读有益的课外读物,增进我们的学识,促成我们的发展。

   科普书物读后感

   我现在正在看一本科普书《我最喜欢的百科秘密—科学卷》。这本书对我感兴趣的军事武器,科技器械以及天体宇宙进行了问与答的剖析,对自动取款机的工作、电话传声以及空调为什么能制冷制暖等与现代生活相关的事务进行了解释,对加强我们儿童对现代生活的了解很有作用。

   读了这本书,让我了解了许多科学知识,深深地体会到好奇心是人类发展的内动力。如果没有牛顿对苹果落地这样的自然现象的好奇,就不会有万有定律的发现;如果没有瓦特对开水顶开水壶盖子这样的生活现象保持好奇,也不会有蒸汽机的发明。同样,人类之所以有今天的进步,正是在于人类对自然、对宇宙、对生存环境的永无止境的好奇心。

   好奇是人类特别是儿童的天性,童心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对未来无限的探索潜力,无限发展的可能。我要多读科普书,多增长科学知识,用科学解释身边的现象,并对不了解的事物保持好奇之心,长大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科普书物读后感

   这本书经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作者为韩国的姜善南大作家,经我国徐成权翻译。这本书以记事的形式告诉了我们许多科学的道理。

   它通过小女孩志英和管理员叔叔的对话让我收获了许多科学道理。我知道了包住电线的是橡胶,里面有导电的铜金属线。铜线有许多铜原子构成,铜原子里面有许多带电的小颗粒--电子和原子核。原子核里带有正电,电子里带有负电。带负电的电子朝一个方向流动时就会形成电流。干电池凸出来的一段是阳极,平的一段是负极。灯泡里,那条弯弯曲曲的细丝是钨丝。当电流通过钨丝时,钨丝会产生很大的阻碍电流的作用。当电流与钨丝之间相互作用的时候,钨丝就会发光,发热。电池串联时,电量增大。而当电池并联时,电压不变。

   我推荐你去看看从小爱科学系列丛书,它会带你进入一个奇妙的科学世界,让你在阅读,娱乐的同时学到科学知识。

   科普书物读后感

   在暑假期间老师让我们读科普读物,我读的《昆虫记》第一次读《昆虫记》,不知怎么的它就吸引了我。这是一部描述昆虫们生育、劳作、狩猎与死亡的科普书。

   平实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叙述,人性化的虫子们翩然登场,多么奇异、有趣的故事啊!法布尔的《昆虫记》不时让我感觉到放大镜、潮湿、星辰,还有虫子气味的存在,仿佛置身于现场一样。是法布尔,让我看到了昆虫的生与死,劳动与掠夺;是法布尔,让我知道了昆虫也是有生命的。我仰起了头,像仰望星空一样,来对待昆虫们存在的奥秘,它使我第一次进入了一个生动的昆虫世界。

第3篇:关于生命的科学知识范文

关键字:新课程改革 教育本质 生命价值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育工作者须始终以新课改的本质要求为中心、本质目标为指导,摒弃过去的思想观念,进行“洗脑”性改革,不断深入学习,与时俱进,接收先进的文化科学知识。下面是本人对新课程改革的一点认识。

一、深刻把握教育本质

教育的灵魂是关注生命,尊重生命,促进生命的成长。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为的就是成就每个人的生命价值。

教育的本质——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对生命成长的热忱。而生命的价值,在现实中很多被“扭曲”了,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是要对“无形生命”的关爱和守护,对“无形生命”的引导和激励:关爱守护着每一个生命“从迷茫到苏醒”,引导激励着每一个生命从“苏醒到振奋前行”。

新课程改革中关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学生基础素质评价表”中的每一个子项,都在强调教育在使人从“自然人、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过程中,如何让受教育者不断成长其精神生命,如何成就自己的生命,体现自身生命价值。从“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创新与发现、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这些评价内容和标准的变化,体现出不再是唯成绩论、唯升学论的功利的评价标准,而是提高到关注受教育者的社会生存能力、生命品质的高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既是如此,那么教育者首先要有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不仅仅是对出生的喜悦、对疾病的恐惧、对死亡的悲哀,不仅仅是对肉体生命的关注,更高层次的是对“无形生命”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传播。

“关注无形生命”,让受教育者的“无形生命”熠熠生辉,是教育者的天职。让学生觉悟到生命的尊贵,促进学生无形生命的成长,提升无形生命的品质,这些都在提示着教育者要从关注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尊重每一个学生开始,从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开始,从善待每一个学生开始,从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开始。

二、有一个积极正向的思维模式

我们要有一种健康、美好、快乐、幸福、充满希望的心理态度,有着积极的心态、坚定的信念、美好的梦想、充分的自信、过人的胆识、积极的自我意象、科学的人生规划,有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处于一种满怀激情、专心致志、顽强拼搏、锲而不舍地追求人生目标之中。

我们要有一种积极正向的思维模式,既凡是发生都往好处想,而这种思维模式会带来好心情,这种持续的好心情,创造了快乐的教育人生。我把这种思维模式借用一个说法即典型的“黒见白”的光明思维模式,积极的思维模式。

“怎么看待学生,把学生看成什么样的人,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都要取决于教师本人是否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有面对问题的从容和智慧。

三、在学习上坚持不懈

作为教师可以知识不丰但有学而不倦的求知精神,可以行为有瑕但却不断改造自己努力求善求美。教师不是把他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而是用他求真求善求美的精神去培养求真求善求美的人。唯独学而不厌的人,才可以诲人不倦。要想做教师的人把岗位站得长久,必须使他们有机会一面教,一面学;教到老,学到老。当然,一位进步的教师,一定是越教越要学,越学越快乐。

第4篇:关于生命的科学知识范文

一、及早部署,落实责任。

按照《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关于做好2020年省防震减灾知识宣传周科普活动的通知》要求,精心组织安排宣传活动。区发展和改革局7月27日召开了工作部署会议,成立了以分管领导为首的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带领业务骨干成员,整合防灾减灾科普资源,突出当地灾害特点,组织实施各项工作,明确职责,落实专人,加强协调配合,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广泛宣传,围绕主题开展防灾减灾各项活动。

第5篇:关于生命的科学知识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 渗透 人文教育 办法

人文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道德标准。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人文教育的核心含义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实行“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力求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念等进行有效的结合,形成新形势的、现代化的教学体系。高中生物课程作为高中教学的主要学科之一,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还要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挖掘人文价值,将人文教育与生物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使生物教学更加全面。

一、人文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性

1.有利于素质教育的落实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学校和教师过于追求学生的分数,导致教学中以学生的成绩为导向,过于注重科学知识的传输,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处于空白状态。在教学中只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技能的训练,在学生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培养上有所欠缺;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使学生的个性、创造力以及思维能力受到限制①。上世纪末,我国对教育进行深入改革,正式将素质教育提上日程。素质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将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培养具有崇高理想、高尚道德、丰富文化和遵守纪律的全面型人才作为教育标准。由此可见,素质教育的推行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必须并驾齐驱。科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智慧发展的基础,人文教育作为完善人性的手段,通过二者的有效结合,能够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2.促进社会的发展

在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全面型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我国在国际的竞争力,必须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将培养全面型人才作为教育的重点。这就要求科学教育必须与人文教育相融合,这也是社会发展和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科学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物质文化的发展,使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但是同时也破坏了生态环境,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这从侧面反应出在物欲横飞的时代人们的道德、价值观等思想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②。这些问题并不完全取决于科学的发展,主要是人们在追求科技发展的同时忽略了人文精神的培养。生物技术在当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且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是生物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存的利弊,取决于人文精神培养是否到位。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使科学进步的同时人们的精神文明也能得到提升,这样才能够促进社会健康的发展③。

二、高中生物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方法

1.结合教学内容渗透人文教育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需要教师对课本内容进行深入了解,从而在各个环节中适当的加入人文教育。比如,在“生物系统及其稳定性”(高中生物必修3人教版)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造情境,通过播放亚马逊森林、海洋等生态系统的视频和图片,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好。学生通过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够对生命和自然产生敬畏,对自然的和谐产生向往,这样学生自然能够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然后对于学生发表的关于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予以表扬,并提出教师对学生的期许,希望学生们能够一直保持着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心,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都要把维护生态环境作为行动的指导思想。通过情境的创设,能够使学生真实的感受到生物系统的奥妙并认识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平等性。

2.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渗透人文教育

教育的改革要求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所以在人文教育中教师也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提高人文意识。

3.在教学评价中渗透人文教育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主要部分,特别是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积极研发出科学、合理的评价模式,帮助学生全面的认识自己,及时发现自身的缺点并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改正,发挥自身的优势,从而得到全面发展。合理的教学评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还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结语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不但有助于学生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使学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所以教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要对人文教育引入进行深入的研究,争取将生物教学与人文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 徐慧琴、曾丽霞、何桢 等. 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人文教育[J]. 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3(5):92-94.

② 刘国庆. 论高中生物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渗透[J]. 教育界,2014(35):151-151.

第6篇:关于生命的科学知识范文

回到我们的科学课堂,我们的学生需要怎样的教育,才能让他们具备社会人所应该具有的素养呢?科学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认真完成实验探究,然而,一节课下来,除了基本的科学知识、能力,究竟能够给孩子留下些什么?爱因斯坦曾引用一个调皮蛋给教育所下的定义:“如果你忘记了在学校里学到的一切,那么所剩下的就是教育。”科学知识可以遗忘,一旦需要,百度一查便知,那么剩下的被称之为教育的东西,便是一个人在今后学习、思考、做人等方面无法改变的东西。我们的科学教育,不仅要从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上作出思考,更要从价值层面,即为什么教的问题上进行深入的追问。让科学课堂回归人的教育,应该成为每一位科学教师的基本理念和追求。

在科学课堂上,学生的诸多表现,会令我们发出许多的感叹,从一个个真实的案例中,看看我们的孩子――

人的教育之一:诚信,人生不可丢失的标杆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起来了》一课,“衣服能给我们带来热量吗”的实验,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测量1分钟后、2分钟后、4分钟后一件毛衣内的温度。实验前大多数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预测衣服本身不能发热,在实验中发现有个小组的实验结果为:23℃、24℃、23℃。然而,在进行汇报时,却发现实验数据都被改成了23℃,原因是小组同学已经预测衣服是不能产生热量的,因此,大家都认为在测量的过程中出了点小问题,所以悄悄把数据改了一下。

就是这样一个对实验数据随意的修改,让我不得不审视我的科学课堂。无疑,学生这样做的目的只是让数据更符合自己的假设,减少问题,以便顺利地得出理想的结论。本是实验过程中的读数误差或是不确定因素导致的数据变化,纵然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发现问题,寻找原因,亦或是多做几次实验从统计学原理作出解释,在学生这里却是一改了之。 我们学生的行为,为不真实的实验数据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难以想象,如果以后实验中再次遇到此类问题,他们是否也会这样?再推之,如若这种思想不断扩散,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遇到此类问题时,他们是否亦会如此?发出这样的疑问,不禁让人心寒。诚信,是立身之本,处世之道,是做人的根本准则和道德底线。科学课堂上的诚信教育,就是要学生实事求是地研究问题,真实地记录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向培养人的方向不断迈进。

人的教育之二:生命,人生不可或缺的体悟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中有关于动物和植物的教学内容,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体验生命成长、获取生命感悟的好机会。的确,小学阶段生命世界的教学内容有其独特的意义,从周围的动植物直到人的生命,无时无刻都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特别是在蚕一单元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对蚕宝宝呵护备至让人感动。在《蚕变了新模样》一课中,因为教学需要,要将蚕茧剪开,让学生认识蚕的新模样――蚕蛹,这时候,学生都皱着眉头叫起来:“老师,不要啊,它会死掉的”,“这样太残忍了!”学生对小动物的情感毫无保留地流露出来,接受了一场有关生命的洗礼。同样,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学生通过自己播种、观察、记录,了解种子的萌发及生长变化过程,感受生命的律动。诚然,生命是宝贵的,生命教育因其丰富的内涵成为人终身教育的一部分。通过一系列课内外的教学活动,运用教材中潜在的积极因素丰富生命教育的内涵,把健康的生命观根植于学生的心中,让学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更深地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人的教育之三:失败,人生不可缺少的精彩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点亮小灯泡》一课,课堂上给每组提供一个小灯泡、两根导线、一节电池,八分钟时间,小组合作尝试让小灯泡发光。学生兴致高涨,纷纷动手做起来。几分钟之后,只有一个小组高声欢呼起来,“老师,亮了,亮了!”而其他的小组依然在“埋头苦干”,有些孩子急得直跺脚。时间到了,小灯泡终究还是没亮,实验失败了。一个小小的实验,却让学生感悟到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苦恼,失败之后,是锲而不舍,还是就此放弃?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考验。在科学探究曲折而漫长的道路上,失败其实是一种强大的动力源,考验的是人的意志和勇气。要知道,科学探究永远不会只有成功没有失败,只有历经失败后获得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这才是真正的科学探究。古今中外的科学家们亦是如此,他们所经历的失败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同样,他们为科学探索所付出的努力和执着精神也是我们所敬仰的。在人生漫长的道路上,同样需要失败,如果说在战场上可以置之死地而后生,那么在人生中何尝不能置之失败而成功呢?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失败中大胆尝试,正视不足,积极探索,寻求人生的价值。

第7篇:关于生命的科学知识范文

生命感悟;创新能力;创造力;人本主义;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0-0050-03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看来,创造或创造力乃人的本质或人之内在本性的体现。在此意义上,人人都有创造力。这是由于人的内在本性中存在着一种“似本能”的自我实现趋向,而创造力便是这一趋向的副产品。强调了人的生物本性的“似本能”,而这个生物有机体体同样脱离不了社会属性,对学生来讲对学生的生物本能的挖掘和开启就离不开合理的趋向引导,而对学生感悟能力的引导,特别是对于生命的感悟力的引导可以造就学生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创造力的培养。建构主义认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师生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有创新的氛围,自由探索的时空。这样,才能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也就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而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就不能抛弃学生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只有把这两者把握好了,以学生作为一个高级的生命体具有学习的建构能力和对生命等的感悟能力,才能始终把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起来,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学生。

一、“感悟生命”的直觉思维的培养和感性思维的培养

生物是虽然是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但生物的研究对象是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命体。所以在生物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但对于中学生并没有深厚的的生物基础知识,所以不能把学生强加于实验教学和简单的课本知识的教授,只有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情感培养起来了学生才能积极主动的以已有的知识建构一定的学习体系。所以得先从学生的直觉思维培养起来,直觉思维是对某事物的第一感知影响,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以一定的直觉思维为基础而后通过大胆的猜想和验证得来的。假如沃森和克里克没有抓住他们当初一定的直觉思维,而后提出大胆的猜想验证了DNA的双螺旋结构,那么生命科学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假如爱迪生不是具有对众多事物的第一直觉思维能力,而后通过实验和验证来验证自己的假设,那么爱迪生也不可能成为伟大的发明家。所以对学生的教育中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有了一定的直觉思维才能大胆的提出一定的假设,而后或验证假设,这也才有科学的探索过程。整个中学阶段的生物教学都围绕生命有机体展开的,许多教师常常忘记了贯穿于教学的生命现象和本质而停留在某些知识点的讲授上,忽视了人的思维也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发展过程,把学生紧锁在知识的“牢狱”中,忘记了培养学生对生命现象的感知的培养。如在讲授人体的系统结构章节的时候,许多教师急以完成教学内容,直接进入课本知识点的讲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能记住课本知识外必无他取,我们可以设定一定的教学过程先引导学生对自己和别人这样一个活生生的生物体的认识和了解,并加强对学生的生命观的教育,在这样的基础上去讲授相关内容,这样学生才能不断的发现和探索“人”这样一个生物有机体的构成。这样的教学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也培养了学生对珍惜生命的情感教育,同时也激励学生对生命个体的感悟能力。有了这样的情感教育,学生才能以自己的情感不断的去发现和思索,从而想办法以更深层次去对生命现象的了解。再如对生命的起源的教学也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情感,因为原始的地球并没有生命的,而现在的地球形形的生命个体都在这个舞台上展现出来,引导学生对原始生命体的出现结合人类这一高等动物的认识,可以培养学生不断思索生物的进化发展过程。现在科学的发展出现了人工生命体,最近Science上发表了美国著名科学家,人类基因图谱的创导者―J.Craig Venter应用四种核苷酸人工设计、合成和装配了一种细菌的基因组(Mycoplasma mycoides),导入一种不能复制和无生命的细菌体(Mycoplasma capricolum)中,使这种无生命的物质,重新获得了生命,引导学生比较自然界生命的进化和新人工生命体有什么样的差别,新人工生命体的出现意味着什么,还有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宣称克隆人的出现,这样些问题引导学生对这些科学发展的出现时生命样一个过程,对社会意味着什么。这样的对生命的感悟的过程,不但使学生获得了相关的生命科学的知识,更把学生作为一个自然生物体的社会性发掘了出来,在对这些生命的感悟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索问题的能力,当然也就会有创造性思维的出现,这样就有可能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学生。

二、“感悟生命”的生物实验设计与指导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史,人类永不停息的创造活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也是人类的本质决定的,任何人都具有创造能力,而这种创造能力的凸显主要体现在个人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建构一定的创造模式,对于不同的人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是有所不同的,而生物教学是认识生命现象和本质的学科,所以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感知能力和感悟尤为重要,这样的感悟和感知必须经过对现象的认识和通过实验对本质的了解方可建立起来。所以生物实验的设计就要求学生在实验后有自己的感悟和感想,给我们的实验教学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实验教学要在凸现学生这一主体的前提下,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利用情感教学穿插于整个实验。例如在做细胞的形态结构的观察的实验时,不关是要学生观察到细胞的各部分结构,更多的是引导学生联想这样的结构对于生命的意义何在。比如植物细胞有细胞壁,而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引导学生对于构成植物和动物这两种不同形态的生命的的细胞的这样的差别对植物和动物的意义,当然并不要求学生联想和想象的都是和真实情况相符合的,主要是引导学生有这样一种对生命的感悟的培养。而在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的实验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于生物圈千奇百怪的生物体的差异的比较,她和最高等的生命体人类有哪些工作的特征,还可以引入一些假设的内容,比如想象自己是细菌,那么“自己”是怎样生活、繁殖、发育的……,这样的教学可以对学生形成一种对不同生物体的认识了解和感悟,也感悟了作为人类的伟大,同时也知道再微小的生命也是值得我们崇敬的。教会学生在尊重生物体生命的同时要不断的去发掘和探索生命的奥秘,尊重生命和生命科学的发展并不是矛盾的,在尊重的基础上去探索发现更是一种更好的尊重,这样学生亲生感受到生命有机体的伟大和对于人类的重大意义,学生在此情感的基础生更能在感悟生命中很好的探索生命科学。

三、“感悟生命”的生物课外实习及活动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所以生物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除了实验引探外,培养逻辑思维和直觉思维,训练发散思维,提高辨证批判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情感和增强社会实践能力都很重要,而生物课外实习及活动就能从不同层名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但这些能力的培养要以一定的情感作为支撑,不能以活动为活动的目的,以实习为实习的目的。特别是中学生的思维对情感的依附性极强,要在学生对某事有所领悟到基础上去引导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课外实习和活动就要建立在一定的情感依附上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所以学生课外实习和活动并不完全是使学生明白某些现象和规律,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学生和这些实习和活动中涉及到生物的一种情感纽带,在此情感纽带的基础上让学生去感悟和理解才能收到最佳的效果。如开展观看完全真实的剖腹产全过程录像,真正感受了人出生时的真实情景,让学生在这个情景中震撼,他们由此了解到,一个生命是在母亲巨大的痛苦中诞生的,生命是如此的宝贵,这样亲身体验生命的可贵,从而对生命有更高的崇敬。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美景,观赏花鸟虫鱼。激发起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观察各种生物,及生物生存的环境,在体会中不断的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未知的生命的理解和认识,这样能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唤起创造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当然在这些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是教师正确的引导,引导学生疑问的形成和怎样去解决疑问中的问题,因为感悟并非万能的,具备创新思维知识以感悟为情感的纽带去更好的认识生命,比如野外观察不一定要学生写出各种生物的特征,首先叫学生写一些关于这些生命体的小报告,包括心得体会、一些小制作等。大胆参加活动、大胆提出各种见解,充分发表各种设想和见解等,以平等自由的方式进行探讨,树立学生的信心给他们树立一个轻松的创造环境,以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这样的活动感悟也是对学生认知结构的优化和程序性知识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在能去培养学生成功需要的满足以为以后系统研究的热情做为一种情感意志,培养学生一种思考的乐趣,以后才会有努力专研的恒心,这样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学生。

四、“感悟生命”中传授创造性思维

在学生的感悟中建构学生的系统思维(由点到面分析问题)、辨证思维(从整体考虑问题)、逆向思维(从反面分析问题)、顿悟思维(从直觉思考问题)、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等,并结合自己的感悟及学习内容尝试运用。如:在野外开展一些躲猫猫的游戏,什么样的衣服容易被对发现的逆向思维方法,来理解动物的保护色,北极熊为什么是白的,猎豹为什么有许多花斑等。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理解沙漠植物为什么根系发达,而叶相对退化等。顿悟思维和发散思维更是离不开学生对事物的感悟,以为直觉往往是建立在一定的感觉基础上的,这样才会有发散思维的形成,才可能逐步学会辩证的思考问题,对于学生我们不可能突兀的要求学生用辩证的眼观看待问题,只有在慢慢的培养过程中形成。因为思维习惯的形成也要有一定的情感纽带,生物教学中也就是对生命有机体的一种感悟的情感依附。这样才可能把人的“似本能”的本能创造力发掘出来,才可能建构一种创造思维的体系,因为创造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只有具备了创造思维才可能有创造力,所以在“感悟生命”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很可取的方法。

总之,对于探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到教学我们始终要把生命的主线贯穿于这个教学,使学生对生命有所感悟,尊重生命和开展生命的教育,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更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学好这门科学,以学生自己为主题不断的去发现和探索生命,使自己成为就有创造能力的新一代,为生命科学的不断开拓和创新奉献更大的力量。

第8篇:关于生命的科学知识范文

一、正确认识小学科学课程拓展教学的意义

拓展性教学为学生养成科学的生活与行为习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一是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种方式把科学探究活动从教室拓展至外部,例如社区、家庭,甚至大自然等等,为推动实现全面发展营造了一个富有变化性、新奇性的物质环境;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提供正面的情感支持。二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利用该方法进行教学,使得科学和学生相互间的距离拉近,可以充分认识到该门课程的价值和意义。三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是科学精神的内涵。拓展教学旨在使学生养成创新思维。各个学科并非孤立存在,要把各种科学知识与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从观察、探索、研究、发现等诸多环节进行教育,则能够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

二、小学科学课程拓展教学的方法

与传统教学相比,拓展科学教学具有非常规性与不可预定性,教师应当按照学生的具体状况(包括特点、基础)以及科目的具体特点提前作出准备,尽可能地设计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案,这样才可以从容应对,从而能够充分驾驭课堂教学活动。

(一)深入挖掘适合拓展的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教学的拓宽其实属于教材内容的拓展。学习某一内容后,与之相伴随的是许多练习和应用均是对已学知识的检测和相关能力的培养,从而能够进一步巩固所需内容。换一句话说,每次拓展延伸均具备一定的目的,针对知识点开展相应的活动。唯有如此才可以充分确保其必要性与实效性。例如,关于《珍稀的动植物》这节课,课本之中描述了几种稀有动物,包括金丝猴、大熊猫等。另一方面,还展示了几种非常珍贵的植物,包括水杉、银杉等。那是不是说我国珍稀的动植物就是课本上所列举的几种呢?答案是否定的,不仅如此,人参、猎豹、驯鹿等等同样属于中国的稀有物种。这些例子的引入就是对教材内容的延伸,能够为学生提供帮助,使他们充分掌握更多的稀有动植物。不难看出,这种延伸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是,这只是在数量上的扩充,在认知上是浅尝辄止的。如果希望他们的认知有质的飞跃,一定要开拓多种课程资源。即:为了化解教材中的知识点,突破重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搜索大量信息,深入探讨学习内容,并作出立体式的诠释,从而能够进一步强化他们的认知,提升教学效果。

(二)精心设计科学课拓展活动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引领学生深入到课堂之外学科学用科学。科学课程的拓展性,具体反映在资源、内容、时空、过程等诸多环节。”小学科学课课后有大量的延伸内容,这样进行设置,旨在使他们深刻掌握所学内容,并且充分认识到所学内容与生活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课后延伸做得充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进一步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六年级学习了《太阳和太阳系》以后,我们便会参加“观察金星”的课后拓展活动。学生利用望远镜,可以看到金星像月亮一样,也有圆缺的变化。对于教师来说,应当进一步拓宽自己的视野,延伸学校教育的外延,尽可能地深挖教育资源。根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的理论,当前孩子们接受的教育体现出多边化的特点,因此,教育必须从传统的课堂拓宽至课外,从校内拓宽至校外,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冲击着学校教育,亟须扭转教师的主体地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评价和巩固知识掌握程度

学习过程中,巩固所学内容是十分关键的。但是该门学科的教师往往不注重拖罢庖桓龌方冢造成了作业布置模糊的问题。由此使得学生不重视,只有课后作业内容明确而清晰才能得到学生的重视。具体化的作业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中学习的内容,另一方面还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探究。为提升他们的积极性,对于教师来说,应当科学合理地评价他们的学习情况。现阶段,基本上有测试与平时作业两种评价方式,形式非常单一,并且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必须重视科学课后延伸评价的多样化发展。“即时评价”就是一种有效的评价方式,它主要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学生表现进行评价,并通过及时的反馈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除了“即时评价”,教师还应探索更多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提高科学学习水平。

第9篇:关于生命的科学知识范文

绣品垃圾的研究

资源开发:

本课是把苏科版《自然》教材五年级下册专题性研究“垃圾”单元的内容与校本资源结合而开发的内容。本课分为三个阶段,以亲身参与、实践的方式了解绣品垃圾的有关环保知识——树立环保意识——落实环保行动为主线开展活动。

本课的内容很适合学生进行“专题研究”式学习,开展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因此拟采用“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展开探究——汇报交流”的思路进行,分三个阶段来完成,第一阶段围绕“绣品垃圾”主题提出研究的问题,整理、筛选问题,结合研究问题自由分组,制定研究计划;然后第二阶段安排1—2周的时间进行研究;第三阶段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研究成果。在确定研究问题阶段中,注意让学生提出的问题既不脱离学科知识,又要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紧密联系;在资源的开发上,要让学生认识到信息不仅来自于书本、而是来自于广阔的社会生活,解决问题不应局限于课堂,应课内、课外结合,还应注重同学间的合作与分享。用专题式研究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培养,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课程学习的意义,更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设计意图和学生实际情况,预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过程和方法:

1.初步了解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步骤,开展好关于“绣品垃圾”的研究活动;

2.通过活动,使学生从中学会调查、实验、参观访问、查找资料等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分析、整合能力。

3.会用图画、图片、图表、实验、书面报告等形式,记录、汇报自己的研究结果。

科学知识:

1.了解绣品垃圾的来源、种类及处理方法。

2.认识垃圾的处理与本地环境及本地人们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

3.知道水污染的原因以及它对生命的危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亲身的经历,使学生在实践中树立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通过查阅资料、实验、访谈,感受对绣品垃圾不当的处理方法对生命的危害及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3.通过交流,积极倡议并保护环境,并落实在今后的行动之中。

教学过程设计:

一、提出问题、制定计划阶段(第一课时)

1、情境导入,引出问题

谈话引入情境

提问:在绣品加工过程中有哪些绣品垃圾?

关于绣品垃圾你知道些什么?

关于绣品,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垃圾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广泛提问,教师及时板书)

2、整理问题、筛选问题

引导学生把众多的问题整理、归类,确定几个有探究价值的、可以实践的。(具体视实际情况确定)

3、根据确定的问题,结合自己的兴趣,自由组成研究小组,推荐小组长。(教师及时调控,尽量使小组组成合理,研究问题不重复)

4、小组讨论制定研究计划。

组织各小组商量如何进行研究,并形成“我们的研究方案”。

研究的问题是:

研究的方法是:

研究的步骤:

组员的分工:

汇报形式

研究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将怎样解决:

我们的研究方案

组长:组员:

教师巡视各小组的制订情况,及时提供参考意见

5、交流本小组的研究计划,其他同学提出意见,修改完善计划。

教师引导同学注意倾听其他组的方案,并提出意见。如没有,教师加以评价,向学生提出在研究方法上的注意点。

6、激励各小组学生在下阶段认真实施研究方案。

阶段二:各小组按计划进行研究

1.各小组围绕问题,查找、收集相关资料。

2.各小组进行相关的实验、访问、调查等活动,并及时记录所得信息。

3.以小组为单位,对所得资料、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形成结论、成果。

(教师可作为普通一员参与个别小组的研究活动,适当指导;全面了解各小组的研究情况,促进研究的展开.并对接下来的科学信息报告会作好准备。)

阶段三:信息交流会,展示研究成果

1、谈话导入

同学们经过一段时间对绣品垃圾的研究,你们已经有了不少的收获,现在请各小组汇报。

2、以小组为单位,全班流活动

(1).各小组汇报,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补充。

(2).进行评价,小组内先评后,再全班评。

3、师生讨论,升华环保意识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