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卡尔威特的早期教育范文

卡尔威特的早期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卡尔威特的早期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卡尔威特的早期教育范文

这个国庆长假里,我和妈妈一起读了一本好书,书的名字是《哈佛天才》。它是一本如何培养孩子成才的指南针,这本书的主要人物有:少年卡尔威特、哈佛女孩刘亦婷等等世界级的人才。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卡尔?威特成才的这个神奇例子。少年卡尔?威特生下来是一个低智儿,在他母亲为之感到绝望的情况下,由于爸爸的执着和正确的教育方法,以及卡尔?威特的不懈努力,而将卡尔?威特培养成举世闻名的“奇才”。卡尔?威特8岁时已自由运用6种语言,9岁考入大学,14岁获得博士学位,16岁任命柏林大学教授……正是这个例子让我和妈妈明白了: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是决定于天赋的多少,而是决定于出生后的早期教育和自身努力。

爱因斯坦曾说:A=x+y+z,A表示成功,x表示勤奋,y表示正确的方法,z表示少说多做。对于我来说,一个人不聪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先泄自己的气。只要我肯为我的目标付出艰辛的努力,并积极配合老师和家长的正确教育方法,我相信:我一定会取得成功!

第2篇:卡尔威特的早期教育范文

一、天才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

现行中、小学校不是专门为培养天才开办的,而是为了培养绝大多数普通人开办的:

1、学校规章制度条条框框,限制了天才的发展,教学大纲、教育教学计划是为绝大多数普通学生制定的。

例如:(1)达尔文从小就热衷动植物的研究,他为了制作标本而考试不及格,受到校长的批评:“你光搞这些东西,浪费时光,不好好学习课程,所以成绩这么差。”

(2)牛顿由于热衷于思考数学问题,他在学校的总成绩总是倒数第一名,但他会制造机器玩具。

(3)成都第五中高三女学生陈雪潜以托福考试540分的成绩被美国一所科技大学录取。但这个学生在中学是差生,全班54名学生,她成绩排到30名以后,教师常指责她:“贪玩,不务正业”(这样的话我常听到,当老师的、当家长的和当领导的都爱说,我自已有时也说,没办法)。以她的成绩在国内是考不上大学的。但该生是一名创造型人才,读高中期间已取得一个专利,并已申请了几个专利。

(4)、文豪斯科特成名后的一天,去访问他小时候的母校。这个消息立时轰动全校,学校特准备了一堂课给他看。斯科特不满意,他要见全校成绩最差的学生,教师们不得不把最差的学生叫来,那个学生臊得面红耳赤,不敢抬头。斯科特抚摸他的头,给了他一枚金币,和蔼地说:“你是全校最差的学生,你是好孩子,你要牢牢的守住我的位子”原来斯科特在这所学校学习时成绩总是倒数第一。

通过这些事例我们可以看出,天才学生在普通学校,可能是差生,往往由于他们与众不同,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排挤。因为绝大多数教师也是普通人,而不是伯乐。

2、培养天才关键在早期家庭教育:

例如:(1)19世纪德国著名的天才卡尔·威特八、九岁时已精通六国语言;并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为突出的数学。9岁进入了哥廷根大学,14岁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

从《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来看,他的成长主要得益于他父亲的教育。

(2)《俗物与天才》一书的作者塞德兹博士[美]的儿子小塞德兹5岁参加行医开诊的初试,在众人惊诧的目光中顺利完成所有考题,成绩合格。6岁那年,上午9 时塞德兹送他上小学一年级,中午他母亲接他时他已经成了三年级的学生。就在那年他小学毕业了。因为太小了没中学要他,8岁时好不易有所中学收了他,他又觉得学得没劲,他中学课程早已学完了。9岁-10岁在家自学,11岁考上哈佛大学。15岁作为哈佛大学的优等生毕业了。塞德兹博士教育小孩得益于他的导师詹姆斯,而詹姆斯正是最早发现《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价值的人。

(3)1999年成都18岁的女孩刘亦婷被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四所美国名牌大学同时录取的,从《哈佛女孩》一书中可以看出刘亦婷的成长主要得益于她母亲刘卫华,而刘卫华又得益于《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的简译本,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早期教育与天才》一个小册子,这本书是刘卫华怀孕期间得到的。(我得到《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时,我的孩子已14岁了。真的好遗憾!)

这些天才并不是他们的天赋有多高,而是全赖他们的父母早期的教育有方。

二、天才培养计划

当然这是我的建议:

1、普及天才教育

综合《卡尔·威特的教育》、《俗物与天才》、《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思维训练》、《童年的秘密》、《哈佛女孩》等儿童早期教育名著的精华,结合中国实际,注重快乐、游戏教育方法,编写一本通俗、简明的类似《早期教育与天才》的《0-14岁的儿童家庭教育》小册子。全国每个教育工作者发一本;通过婚姻登记处,给每对新婚夫妻发一本或者给大、中专毕业生每生一本。这也是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一个措施。

2、兴办天才学校

由国家出资各省兴办天才培养基地,配备最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和图书馆以及高素质的各学科专家,作导师。选聘知识全面的优秀中、小学教师担任生活老师。选择6-14周岁受过父母良好教育的“神童”学生,开办真正意义上的天才学校。最好在名高校里办。开设基础课程,但课时量不多,并不作成绩要求,留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时间、空间,让其自由选择、发展,教师个别引导,直接对口入大学。

3、改革高考模式,认可学生偏科

第3篇:卡尔威特的早期教育范文

尽早唤醒孩子的求知欲

早教,在当下父母眼中真的是再熟悉不过了。

相信大多数父母都能自信地说,俺家孩子的教育启蒙绝对不晚,胎儿期我们就有针对地进行了音乐、颜色、语言、文字等启蒙胎教;孩子才几个月,就开始进入亲子班,有针对性的学习各种技能;孩子两周半就读国际幼儿园了……

这些父母在子女教育方面,确实做到了“早”,这是一个值得欣慰的事实。然而更多家长却忽视了“教”。要知道,早期教育不完全是一个向孩子灌输知识的过程,而是应该在向孩子传输知识的同时,让孩子逐步掌握获取、发现知识的方法,早教的根本在于使每个孩子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要知道孩子的潜在能力具有一定的发展期,而且每种能力的发展状况不同,某些能力的发展期很长,而某些能力的发展期很短。

比如语言。科学家认为,孩子学习语言不是慢慢地一字一句地学习,而是存在突然的“语言爆发期”:2岁之前他们对语言的把握很模糊,但2岁之后某一天就能够很容易地掌握各种很复杂的表达技巧。这个年龄段,孩子从无意识的状态过渡到有意识的状态,而且已经建立了他所在的生存群体所特有的心理结构和语言表达机制。然后到5~6岁的时候,孩子们又开始学习新的单词,逐渐完善语句的表达。

因此,如果在特定的发展期内相应的能力得不到开发,过后便事倍功半,甚至会被埋没。

0~3岁是儿童大脑高速发展的时期,是儿童多方面能力(感知觉、记忆、思维、个性等)发展的关键期。这些孩子学习的关键期有:

 出生后6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嚼和吃干食物的关键期;

 2〜3岁是计数能力(口头数数、按物点数、按数点物、说出总数)发展的关键期;

 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一个关键期,5岁左右是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期;

 3〜5岁是教育孩子遵守行为规范的关键期;

 3岁左右是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期。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通过研究指出,如果把人在17岁时测得的智商定为100%,那么其中50%在3岁前发生。

尽管很多父母对以上观点表示认同,现实生活中也在为孩子积极地付出行动。然而大部分父母却因此陷入误区,为了挖掘孩子的潜能,竟陷入不断给孩子灌输各种技能的填鸭式教育。其结果不仅没能将孩子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反而增加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谈到早期教育的成功范本,我们不能不谈到卡尔・威特的传奇故事,一个刚出生时曾被公认为有些痴呆的孩子,居然在其父的早教引导下,后成为法学界的知名教授,卡尔・威特的名字亦成为早期教育的代名词。威特父亲早在200年前便意识到儿童的潜能会随着他的成长慢慢减弱甚至消失,但如何才能阻止这种潜能消退?威特父亲的成功秘诀就在于唤起孩子的求知热情,让他们主动地学习和提问。

放任与限制,这是艺术

通过上面测试我们会发现,其实无论处于哪个分数区间的家庭,有个共同的事实就是,每个家庭现在至少都已经具备了培养天才儿童的条件之一。但为什么现实中还是有那么多父母苦于子女教育,甚至为孩子的成长大为苦恼呢?其实,天才的认定并不一定局限于眼前的分数,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找出属于孩子自身的潜能,将之尽可能得到充分地发挥,调动起孩子自己的主动性,你的孩子一定会是最棒的。

有人说,一位聪明的母亲在语言方面定是一位艺术家,因为任何人都不喜欢被命令和强迫。所以,要想出不需要讲大道理孩子就能乐意去做的沟通方式。在孩子教育方面,放任与限制的把握,更是一门独到的艺术。要尊重他们,从内心认识到儿童成长需要“试误”,孩子从生活中汲取的经验与教训,比家长们口头讲一百遍的道理都印象深刻。

除此,放任给孩子自由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孩子各方面行为习惯的限制培养,放任不等于任由性情发展。诗人海涅曾说,“如果我们从未得到什么东西,我们就不会觉得不满足。”同样的道理,对孩子的行为坚持始终如一的态度就不会让他感到痛苦。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教育孩子时父母的意见应该统一,否则孩子会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听谁的才好。

养育,没有终点的赛程

古语有云,“10岁神童,15岁才子,20岁以后是凡人。”

天才儿童要比资质平常的孩子更难教育。克服骄傲自满和狂妄自大,是对一个从小智力超群的孩子的最大挑战。这也是家长们容易忽略的: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将关注点放在如何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可孩子的成长不是百米赛跑,关于赛程的成绩更没有标准的评判。

当然,在这里我们并不是要否定前面提到的早期教育在唤醒孩子们更多潜能的巨大作用,更没有否定赢在起跑线对孩子成功成才的影响力。毕竟,从小表现突出的孩子,更有自信,在克服困难面前会表现得更勇敢、更积极。只是,在这一论点下,很多家长机械地为赢而赢,而忘记了除了智能以及各种特长技能的培养外,更重要的心智培养。

只有品德、健康、智慧三位一体的人才是完美的。孩子的心是一块奇怪的土地,种上思想的种子,就会收获行为;种上行为的种子,就会收获习惯,种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收获品德;种上品德的种子,就会收获命运。

养育孩子的过程,不是家长的一时冲动,养育孩子是没有终点的赛程,需要家长们保持足够的耐力和信心,不断地为孩子的成长付出自己的爱心!如此之下,相信你的孩子是最棒的!

参考案例

“奥巴马式”家规

奥巴马夫妇对两个女儿,10岁的玛莉亚和7岁的萨莎,制定了几条看似简单,但操作性极强的家规:

1.不能有无理的抱怨、争吵或者惹人讨厌的取笑。

奥巴马是聪明的,一个人如何成为成功的人,首先就必须是有教养的,宽容的,豁达的,与人为善。

2.一定要铺床,不能只是看上去整洁而已。

真正地让自己从起床那一刹那开始整洁起来,是对自己和别人的尊重。

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比如自己冲麦片或倒牛奶,自己叠被子,自己设置闹钟,自己起床并穿衣服。

自立,多么简单而明确的要求,但却又是多么的难以做到。

4.保持玩具房的干净。

要有自己的责任心。拥有自己的玩具房,这是很好的主意,哪怕我们的房子再小,我们也努力为孩子开辟一块自己的天地,没有玩具房,就用隔断等弄出个玩具场所。

显而易见,奥巴马是非常注重卫生习惯的,而对于孩子来说,又有什么比这一生存要领更重要呢。

5.帮父母分担家务,每周1美元。

给予孩子一定的参与意识,同时让他明白有付出就有回报。这无疑是极好的生存教育。

6.每逢生日或是圣诞节,没有豪华的礼物和华丽的聚会。

7.每晚8点30分准时熄灯。

时间观念,作息习惯,这是一个人最初的生存需求。只有让孩子准时睡觉准时起床,他才有夜晚和白日的概念,才有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区分,才有严谨而有序的生活的节奏,才有更好的适应能力。

8.安排充实的课余生活。

玛莉亚跳舞、排戏、弹钢琴、打网球、玩橄榄球;萨莎练体操、弹钢琴、打网球、跳踢踏舞。

第4篇:卡尔威特的早期教育范文

【摘要】在教育的各个阶段,最重要的是早期教育,在教育的各个层面,最重要的教育是家庭教育,最关键的教育是三岁之前的家庭教育,孩子出了问题,大多是家长出了问题、家庭关系出了问题。如果错过教育的黄金时期,想要弥补事倍功半且效果令人失望,家庭教育被称为最关键却又最被忽视的教育。

【关键词】儿童 早期教育 家庭 应用

现在的家庭中一般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们特别注重这一个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们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极其强烈。从开始的胎教到孩子出生后的早教再到以后的教育,家长们都非常关心,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儿童的早期教育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 早期教育在家庭中的误区

1.1 错误的将学习知识等同于早期教育:现在的早期教育内容过于片面,家长比较重视智力知识的教育,忽略非智力因素如情感,态度、审美、习惯等的教育,而情绪智力是儿童今后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1]德国的卡尔•威特认为,教给三岁以前的儿童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反复灌输语言、音乐、文字和图形等所谓奠定智力的大脑活动基础模式;另一方面,则是输入人生的基本准则和态度。”我们现在是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不利于小儿全面发展的。片面地灌输儿童以知识,只会使儿童对知识产生抵抗情趣,丧失了探索接触新知识的信心与欲望,长此以往,我们的早期教育还不如不进行。

1.2 早期教育的现代化现象严重:儿童早期教育现代化教育过于严重, 儿童的天性是爱玩,他们的好奇心模仿能力很强。忽略儿童的天性,过分干涉孩子,把孩子看做是成人的缩小版,去儿童化现象严重。我们应该注重儿童的心灵与智力的和谐发展,保卫儿童的儿童化,无论孩子具有怎样的潜能都应得到尊重,自由地发展,我们应该给予儿童更多的时间,等待他们的心智成熟。

二 早期教育在家庭中的正确运用

2.1 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就是以夫妻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家庭关系,一个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胜过任何教育理念的实施。通过爱心观察、体会孩子的言行,以增加对孩子的理解;学会和孩子交流;倾听孩子的声音;满足孩子生理需要,学会和孩子游戏等,父母是孩子最初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孩子最初的学习就是模仿,而且是毫无选择的,这种模仿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可能持续一生[2],有什么样的亲子关系就决定了孩子是什么样的人,将来会有什么样的成就,是否健康快乐。而对于教育而言,如果把教育孩子的成果比作100 分的话,那么超过80 分的努力是良好的家庭关系及亲子关系造就的,就是说教育孩子成功80%的努力来源于亲子关系,只有不到20%的努力来源于教育方法和科学理念,我们再多的说教和监管都比不上我们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有着如何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状态来的重要。因此做为家长一定要给孩子一个健康良好的家庭环境, 让孩子身心自由健康的成长。

2.2 给孩子更多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对儿童而言最好的东西就是自然的东西,自然的东西可以给儿童更多美的感觉,在自然中儿童可以更好地去探索,体会自己是自然中的一分子,更好地保护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儿童早期教育要保卫儿童化就应该让儿童充分接触自然,注重引导儿童理解和认识人在自然中的角色和和谐关系,教育儿童用特别的眼光去看待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引导儿童热情细心地对待自然中的动植物,就像对待自己的朋友一样。热爱自然,让这种爱根植于心灵的深处,滋养心灵,提升感受能力。

2.3 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动物研究表明,在脑发育的关键期内,某些脑功能的形成与发展比其他时期更容易受损,一旦受损,也可表现出更强的康复或补偿的能力。但是如果在这个时期儿童受到不适宜的刺激,也将会产生永久性的伤害。过早地进行学习,在孩子的脑连接还未成熟之前效率是很低的,此外,在非注意状态下,儿童可以对周围环境的信息保持敏感,并逐步习得大量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内隐学习的方式,不仅占用的资源少,而且习得的内容能保持较长的时间。就像母语的习得一样,极少通过专门的学习获得,而是通过交往过程实现的,因此做为家长不应该把眼光放在孩子在读、写、算等方面的学习成绩,而是应该引导孩子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学习,不应急于求成,强加一些内容给儿童。

2.4 让孩子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儿童早期通过动作去看世界,凡是儿童可以自己做的事情就让他自己去做,家长提供这个环境就可以。不能让儿童丧失动手的能力,这样儿童才会自己主动地去思考。儿童在做和思考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只有儿童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自己探索,接受刺激,他的大脑才会发展得更好、更快。

2.5 家庭进行早期教育应注意的问题:在正常情况下,智力发展有一般规律,也有一定的个体差异,婴儿能力的发展是以神经系统发展到相应程度为前提的,只要孩子的发育在正常发展范围内,家长就不必为此担心[3]。家庭成员对待孩子的态度要一致,讲究奖罚的艺术,更要善于去发现孩子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并给以表扬,奖惩要适度,形式多样化,孩子会时刻得到进步的动力,才能够使孩子的良好行为增加,不良行为减少。

三 结束语

天才的养成不是靠单方面的教育完成的,成功的早期教育包括身体、习惯、品质、交往、意志、情感、自信、勇敢、爱问、表达、思维等各方面的成长。我们的儿童早期教育要遵从规律性,贴合儿童天性,保卫儿童化,只有这样,我们的早期教育才不至于是揠苗助长的教育,我们的儿童才能更健康愉悦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3] 鲍秀兰0-3岁中国宝宝早期教育与潜能开发指南

[2] 陈达光0-3岁婴幼儿智能开发与教养

[1] 朱燕平. 高知家庭幼儿早期教育浅议[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2] 杨瑞春. 家庭早期教育方法新探[J]. 嘉应大学学报,2000,(5).

第5篇:卡尔威特的早期教育范文

关键词:家庭教育;人才;成长;作用

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8)-12-0090-02

家庭教育指的是父母对子女、长辈对晚辈、兄姐对弟妹进行有利于他们向着成才方向发展的教育。其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教育。

一、传授知识

据日本学者木村久在他的名著《早期教育和天才》一书的《序》中这样说:“从种种事实看来,天才还是庸才,与其说是由先天的遗传、禀赋等因素决定的,莫如说是由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等因素决定的。早期教育就是一种事实根据”。他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这是因为儿童的可能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递减的。比如书中例举的卡尔威特,由于其父亲威特博士从他出生之后,就对他施以理想的教育,因此,他在五、六岁时就记住了三万多词汇,六岁开始学外语,一年学会法语,接着六个月学会意大利语,九个月学会拉丁语,三个月学会英语,六个月学完希腊语。到八、九岁时,已能够自由地运用六国语言,并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仅九岁时,就考中了莱比锡大学。

传授知识,还包括孩子入学后的辅导。孩子在学生期间,父母亲要尽自己的能力对孩子进行辅导,使他能把书本上的和老师教的知识真正掌握,这样才能使他的知识日增。

二、培养品德

英国诗人雪莱说过:“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道德品质对于一个称得上是“真正的人”来说是如此地重要,那么对于一个“人才”来说就更重要。一个道德败坏、灵魂丑恶的人,不管才智多高,也算不得是人才,而且才智越高,对社会越有害。那种不分青红皂白,把凡有才能的人都称做“人才”的观点,是不符合人才学的理论的,应予摒弃。

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首先是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因为一个人从哇哇落地到蹒跚习步、咿呀学语、乃至整个幼年、童年时代,几乎都是在家里和父母身边度过,父母、兄姊及其他人员的信仰、理想、德行、操守等都给了他直接的影响,有的还会影响着他的一生。

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们和一切正直的有识之士,都很重视对子女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如孟母三迁与断枳,田稷子受贿遭母训、诸葛亮教子以俭养德等,就是我国古代父母对子女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典范。还有一些人为了教育子孙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专门撰写了《家训》。如北齐时人颜之推就撰有《家训》二十卷;清初隐士朱柏庐也撰有《治家格言》。

在封建社会里,人们尚且如此重视道德品质的教育,那么,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尤其是在建设高度精神文明的今天,就更应该重视道德品质的教育。如果只注意了智的教育,而忽视了德的教育,就会使子女走向成才的反面,成为人们所不齿的渣子。

三、教子立志

“有志者事竟成”。所以宋代的文学家苏轼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立志对于成才是何等重要,立志与否,是能否成才的关键。只有立下“坚忍不拔之志”,才可成就盖世之业。

但是,“志”不是生下来就有的,而是受教育,经风雨,见世面的产物。因此,要使子女成才,必须教子立志,并鼓励子女经风雨,见世面,从而增长见识,陶冶性情,锻炼意志,这样,方有“坚忍不拔之志”。人人敬仰的总理,之所以在少年时代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一方面是受到了家庭、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另一方面是他亲眼看到了帝国主义的魔爪纷纷向中国伸来,祖国正处在危难之中,促使他立下了这样远大的志向。因此,如果既愿望子女成才,又不对他进行立志成才的教育,不让他经风雨,见世面,那

么他就会无所适从,即使满腹经纶,也只会空叹怀才不遇,或者是英雄无用武之地而已。

四、选择目标

我们说:“立志”是成才的关键,但是,仅有远大的志向,而没有选好恰当的目标,也是难以成才的。目标是否正确,与能否成才关系极大,不可不慎选。

苏联文学家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也是一个真理”。目标越高,就越能发挥自己的才能,这是千真万确的,但决不是说可以盲目地追求高目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一方面要根据时代的需要去选择,另一方面要有“自知之明”,能够度德量力,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爱好、特长的目标,这就比较容易成功。

但是,年轻人,尤其是在青少年时代,由于见识、阅历有限,往往在选择成才的目标时飘摇不定,经常变换,结果在成才的道路上走了许多弯路、叉路,更有甚者是有的人虽然才华横溢,壮志凌云,但由于目标未选准,到头来只落得个“少壮空努力,老来徒太息”。为此,若愿子女成才,做父亲的应根据自己的见识与阅历,把握住时代的方向,帮助子女选择恰当的成才目标,以弥补孩子的不足,使之能够比较顺利地成才。

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学者之所以成才,大都得力于父母的帮助和指引,选中了恰当目标。如十七世纪前叶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里奥・伽利略年轻时曾经一度想当修士,在修道院里消磨他的一生,及时地纠正他这种错误选择的是他的父亲凡山佐,从而使他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成为世界科学史上的一颗巨星。可见,当子女拿不准选择怎样的目标有利于成才时,父母的帮助、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五、督促成才

学习上,品德上对子女的监督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孩子不可能时时都在父母身边,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与社会,与外界的接触就日多,孩子因为年幼,很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尤其是容易接受坏的影响,沾染坏的习气,如果不对他进行经常的监督检查,他就会在无声之中变坏,那就谈不上成才了。但是,如果经常对他进行监督检查,既可以随时掌握自己子女的情况,给他施以适当的教育,又能及时地帮助子女克服缺点,纠正错误,使之自始至终地沿着成才的方向发展。因此,父母决不可忽视对子女的监督检查。

参考文献:

[1]木地久一.早期教育和天才[M].河北大学日本问题研究所教育组译,刘和民校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1.

[2]余心言.名人家庭教育故事[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第6篇:卡尔威特的早期教育范文

卡尔・威特婴儿时期反应相当迟钝,由于父亲的精心培养,才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但是,他父亲十分忌讳这个“神童”的称号,坚持不准别人表扬自己的儿子。有一次,德国有一个叫H的督学官,想考一考小威特究竟“神”不“神”。威特父亲同意了他的要求,但是事先约定:“不管考得怎样,决不要表扬我的儿子。”

H先生是一位擅长于数学的学者,出了不少数学难题让小威特做,但小威特却相当轻松地很快解完了这些题目,并且演算正确。H先生见状,禁不住赞叹:“真是超过了我们学者!”威特父亲一听此言,立即纠正说:“哪里哪里,由于这半年儿子在学校里听教学课,所以还记得。”接着H先生又出了一道大数学家欧拉想了三天好不容易才做出来的难题,要小威特做。谁知,小威特只用了喝一杯咖啡的工夫就做出来了。H先生高兴地向威特父亲祝贺。“你的孩子胜过了欧拉!”威特父亲听了更加不高兴,严肃地说:“瞎马有时也能吃到豆,这是偶然的。”他知道,所谓“神童”无非是某些人学知识较早一些、深一些罢了,如果陶醉在“神童”的称号上,不继续上进,“神童”便会不“神”。正是由于老威特的教育得法和谨慎引导,小威特避免了某些被称为“神童”的少年通常要犯的骄傲狂妄的毛病,也避免了历来所常见的“十岁神童、十五才干、过了二十变庸人”的厄运,使小威特在学问上始终盛而不衰。

歌德受教于父母

歌德是个独生子,父母很疼爱他,对他的教育也十分用心。父亲经常拉着小歌德到公园里游玩,或者到田野里散步。这时候,父亲总要教他唱一些通俗易懂的歌谣,父亲的用意是想在游戏中向儿子灌输一些知识。

母亲的教育艺术更不亚于父亲。在歌德刚刚两岁的时候,妈妈每天像上课一样给儿子讲故事,先从讲小故事做起,并且形成习惯。然后给儿子讲一些“长篇”故事。妈妈讲故事的方式也和一般人不同,她是用一种教学形式来“实施”的。每当她讲故事的时候,她的“故事教学”不是一个劲地“满堂灌”,而是采用像中国的章回小说形式一样,每次讲到一定阶段,或是讲到重要转折关头时,就突然停止,宣称“休息”,然后让歌德自己去联想下面的情节发展,甚至让他推想故事的结局。

小歌德总是为此作出各种猜想,有时还跑到奶奶跟前认真商量。第二天,当母亲继续讲故事之前,小歌德说出自己设想的情节。他的母亲常常会高兴地笑起来。

父母出色的家庭教育,使歌德在文学、音乐、绘画多方面受到了良好的熏陶。歌德8岁时便精通四国语言,成年后写下了许多名著,如《浮士德》,一直流传于世。

盖茨与父母

盖茨出生于律师和教师之家,这个家庭的大人非常注意小盖茨的智力开发和培养。

盖茨从小酷爱读书,尽管他是个儿童,但他喜爱读成人的书。在自己家里,他可以随意翻阅父母的藏书。他7岁的时候,最喜欢读的书是《世界图书百科全书》,他经常几个小时地连续阅读这本大全,一字一词地从头读到尾。

小盖茨的父母还尽可能地提供各种机会,让他增长见识,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当他逐渐长大时,父母鼓励他参加童子军的野营活动,小盖茨从与其他孩子的相处中得到了友情的满足。

从盖茨进湖滨中学那间小计算机房的那一天起,计算机对他就产生了一种无法抗拒的魅力。15岁时,他就为信息公司编写过异常复杂的工资程序。1973年春,他被哈佛大学接受为学生,他更一发不可收,经常在计算机房通宵达旦地工作。有好几次盖茨告诉父母:他想从哈佛退学与他人一道干计算机事业,但父母极力反对儿子开公司,尤其是在毕业以前。父母还请了受人尊敬、白手起家的一个著名企业家斯托姆来说服盖茨打消开公司的念头。斯托姆不但没有劝阻他,反而在倾听了这位十几岁孩子的演说后,鼓励他好好干。1977年盖茨正式退学。他不是厌倦哈佛,而是希望另有远大前程。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IBM开始寻求合作伙伴,在与盖茨交谈了5分钟后,IBM的人认为这是与他们打交道的最出色的人物之一。此后,盖茨为自己写下了更引人注目及有趣的故事。

洛克菲勒的小账本

美国的“石油大王”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从小家教很严,靠给父亲做“雇工”挣零花钱。他清晨便到田里干农活,有时帮母亲挤牛奶。他有一个专用于记账的小本子,把自己的工作量化后,按每小时0.37美元入账,而后与父亲结算。这事他做得很认真,感到既神圣又趣味无穷。更有意味的是,洛克菲勒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都严格照此办理,并定期接受检查,否则,谁也别想得到一分钱的费用。

洛克菲勒这样做并非家中一贫如洗,也不是父母有意苛待孩子,而是为了从小培养孩子勤劳节俭的美德和艰苦自立的品格。那小账本上记载的岂止是孩子打工卖力的流水账,分明是孩子接受磨难和考验的经历!

小罗斯福的好习惯

西方有句谚语说得好:“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连任四届的总统,他的成功得益于从小养成的依据时间规律生活的良好习惯。小时候,罗斯福的母亲为他安排了很严格的作息时间表:上午7点起床,8点早餐,然后跟家庭教师学习2~3个小时后休息。13点吃午饭,午饭后再学习到16点。

我们知道,在一天中不同时间里,一个人的精力状况是不一样的。美国伊利诺大学的一位医学博士发现:人在上午10~11点注意力和记忆力最好,在下午15~16点创造力最旺盛。小罗斯福的学习恰恰被安排在精力最充沛的这段时间里。在母亲的合理安排、严格要求下,罗斯福从小就养成了依据时间规律生活的习惯,这对他良好性格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居里夫人的家教艺术

居里夫人,作为一位杰出的女科学家,曾在仅隔8年的时间内就分别摘取了两次不同学科的最高科学桂冠――诺贝

尔物理学奖与诺贝尔化学奖,并且一生中获得了难以计数的其他科学殊荣,可谓是智能超群、硕果累累。她的长女伊伦娜,核物理学家,与丈夫约里奥因发现人工放射性物质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次女艾芙,音乐家、传记作家,其丈夫曾以联合国儿童基金组织总干事的身份接受瑞典国王于1965年授予该组织的诺贝尔和平奖。作为母亲,居里夫人又是怎样培养和教育自己的子女的呢?

居里夫人一生科研工作十分繁忙,然而她很善于抓紧时间对子女进行早期教育,并善于把握孩子智力发展的年龄优势。譬如,居里夫人在女儿不足1岁时,就让她们开始所谓的“幼儿智力体操”训练,让她们广泛接触生人,到动物园看动物,让她们与猫玩;让她们到公园去看绿草、蓝天、白云,看色彩绚丽的各种植物和人群,让她们到水中拍水,使她们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孩子大点后,居里夫人又开始了一种带艺术色彩的“智力体操”,教孩子唱儿歌和讲童话。再大些,就开始智力训练和手工制作,如数的训练,字画的识别,弹琴、作画、 泥塑,让她们自己在庭院里种植植物、栽花、种菜等,并抽出时间与她们散步,在散步时给她们讲许多关于植物和动物的趣事,如种子是怎样长成的,小老鼠和鼹鼠是怎样打洞的,哪里能找到兔子窝等等。她的教育都力求从实物开始,且每天更新,以提高孩子兴趣。她还教孩子骑车、烹调等。全方位幼儿早期“智力体操”训练,不仅使孩子增长了智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各种能力,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锤炼了性格。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居里夫人作出了一项重大的决定:将诺贝尔奖金献给法国政府, 用于战时动员。居里夫人还亲自带着X光机上前线服务,并带着伊伦娜随同前往帮助检查伤病员。战争结束时,法国政府向伊伦娜颁发了一枚勋章,这对年轻的姑娘来说真是极大的荣誉。

第7篇:卡尔威特的早期教育范文

“孩子玩耍时撞到玻璃,大人不会督促孩子‘自己要小心’,只是一味追究‘玻璃’的加害责任。为了避免承担这种责任,建筑者开始消极地倾向使用撞了也不会破的玻璃,甚至干脆不用玻璃。

“街头巷尾常常听得到让孩子发挥自己个性的教育改革等讨论,但是培养儿童个性与独立的想法,和将所有可能给孩子带来危险的事物完全摒弃,在受到彻底管理的环境中保护儿童的思维,是相互矛盾的。小孩在连撞到玻璃有危险都不懂的环境里长大,真能学会自我管理吗?在这种过度保护的状况下'到底能不能萌生‘活在当下’的紧张感?又怎能培育出自己想办法克服问题的创造力呢?现代儿童最大的不幸,就是日常生活中,无法拥有‘照着自己想法做些什么’的时间。

“我小的时候,城市里到处都是空荡荡的土地。放学后,理所当然的就是自由时间。在没有犬人制定规则的空地上,孩子们尝到自己动脑筋玩要的乐趣,与同龄人一起成长。学会与自然相处之道,也体验了进入危险的地方就会尝到苦头的感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歌颂经济至上的日本社会,从孩子身上夺走了空地和放学后的自由。将孩子封闭在‘过度保护’的世界里,这样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系统,阻碍了孩子的独立自主。”

在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性并且以不怕孩子吃苦受伤而闻名于世的日本,能有如此反思,几年前读到此处时,很有些诧异与感动。对社会教育问题的尖锐反思与质疑,能够激发人们正视徘的问题,是一种可贵的追问。

回想我们的社会和我们自身,我们对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可能与日本社会尚有差距,在有意无意中,在爱的名义下,孩子们的独立性总是遭到侵占与控制,以至于贻误了孩子的独立发展,等到问题出现、木已成舟才追悔莫及,将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学校和社会,遮盖自己并未尽到的责任,成为鲁迅笔下可悲的“恨人”之流。

对于教育方式是否合适的追问,应该贯穿为人父母者的终生。有人将教育比作是一门艺术,认为要用一生去探究。而教育艺术之路是一条让父母充满了挫折与坎坷的重新成长之路。“孩子们提供了各种机会激励我不断地学习,而且一次又一次地让我明白了,只有在我有孩子之前,我才觉得自己是专家。”《正面管教》一书的作者简・尼尔森在此书的序言里真实勇敢地写道。

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母”一文中说道:“总而言之,觉醒的父母,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很不易做。”父母很不易做,是因为好的父母,为了给孩子做出榜样,要使自己做出改变甚至是很大程度上的推倒重来,孩子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的翻版,假如有―天我们真的教育好了孩子,我们也必然成功地重塑了自身。正如《正面管教》里生动而深刻的教育逻辑:“让父母和老师们感到沮丧的很多行为难题,是能够改变的,关键是大人要首先改变自己。坦率地说,我已经听腻了大人对孩子们行为的喋喋不休的抱怨。”

《早期教育与天才》一书中提及的教育家巴尔博士写道:我认识很多这样的父母,他们妄自尊大,对孩子缺乏应有的尊重。虽然婴儿、幼儿不明白什么叫自尊,但他们能够十分敏锐地感受到父母的情绪。对于抚爱和夸奖,他们以微笑和撒娇加以回报;对于嘲弄和漠视,他们以发怒和任性来加以回应。巴尔博士非常注意这一点,他时时反省自己的行为。他发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随时调整自己对孩子的态度和做法,孩子的任性就很容易被克服。

第8篇:卡尔威特的早期教育范文

中国建国初期幼儿园作为福利制度,由国家或集体举办,但只覆盖少数部门的子女。自从中国步入市场化经济,企事业逐步剥离社会职能,也因国力羸弱,百废待新,幼儿教育领域几乎彻底推给市场解决。这是民营幼儿园经营环境最好时期,然而,由于资金匮乏,经营者的素质和专业先天不足,民营幼儿园并未真正形成对公立园的竞争压力。民营幼儿园呈现数量众多,硬件落后,质量不高,品牌薄弱的局面,各地仍以公立园占据主导地位,虽然它们的市场份额不高,却在知名度,性价比,硬环境,教育质量方面拥有极高的美誉度。

民营幼儿园之所以没有成为初期市场化的主角,一个是老百姓钱袋还没有厚实起来,同时,教育标准和权威仍然掌握在国家教育部门手里,民营幼儿园并没有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在运动员兼裁判的双重身份下,公立幼儿园在市场竞争中显得从容不迫。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中产阶级的大量涌现,结合独生子女的累积效应,几个成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从而提前推动中国进入幼儿教育的旺盛需求期。这是民营幼儿园的又一个黄金发展期。这也是一个极度危险的市场转折点。

上海浦东新区拥有公立幼儿园十余所,收费低至三四百元。当地私立园只有两三所,收费却是10-20倍。这也将是中国未来10-30年绝大多数城市的缩影。纵观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这也是必由之路。尽管中国目前还没有经济实力将幼儿教育全部纳入义务教育范畴,但也只是时间问题。因此,民营幼儿园分享市场盛宴时,更应看到未来发展的隐忧。快速规模化是赢利递增的重要保障,却无法确保市场的终极位置。试图通过连锁发展建立庞大帝国的设想,最终会以黯然出局作为收场。美国的教育行业,无论幼儿园,还是到大学,最富有影响力的均是私立学校。

公立学校作为金字塔的塔基,以普及教育、义务教育为主,私立学校却占据塔尖位置,以贵族化、赢利化、品牌化为特征,教育品质是核心标志。今日的民营幼儿园如何市场定位,如何确定目标,这关系到未来市场成长和格局分配。目前众多民营幼儿园通过建立连锁品牌、资本介入、经营效率、统一标识、高档装修、西化教育、爱心教育等,积极塑造市场竞争优势,但是这些却远离真正的竞争焦点—教育领域。与名目繁多、徒有虚名、华而不实的民营幼儿园推行的幼儿教育模式相比,公立园建立在扎实的中国传统教育基础上的幼儿教育,虽然不好看,效果却客观实在。

这种窘境并非只存在于幼教领域,整个中国教育行业,民营学校都有类似困境,也就是在教育领域缺乏核心竞争优势。即使目前做得声名卓著的新东方也没有脱离这样的边缘处境。如果民营教育不改变只图赚钱,不图品质的经营方向,则随时可能成为市场过客。集中有效资源投入教研,经营者静下心关注教育,让教育家做教育,勇于创造教育改革试验田,等等,这才能逐步赢得教育领域的领先优势,从而逐步占据教育的主导位置。以美国哈佛作为基业常青的发展楷模,这是中国民营教育的最好选择和最终归属。

二、幼儿教育模式的发展

中国近代教育体制、学科设置和课程内容主要引自西方,此时,幼儿教育还无法成为关注领域。延续几千年的私塾教育一直是中国启蒙教育的主要形式。建国初期的幼儿园严格说应是育婴所或托儿所,在教育研究和发展方面近于空白。以陈鹤琴和陶行知等少数代表的教育大家,他们各自提出对幼儿教育的主张和设想,并做了很多有益的实践尝试,但是比起同期的西方幼教专家玛丽亚·蒙台梭利等,无论在教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都无法相提并论。随着思想的影响,中国幼儿教育客观上变成简化版的小学教育。

二十一世纪前后,西方幼教思想和教育模式逐步被中国民营幼儿园引入,这是教育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必然趋势。蒙台梭利、卡尔威特、约翰洛克、斯宾塞、瑞吉欧、华德福、七田真、井深大、塞德兹、卡曼、斯托夫人等,这些西方著名的幼教专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一股脑地涌入中国幼教市场。众花迷人眼,中国幼教模式精彩纷呈,然而,多数却是昙花一现。水土不服、张冠李戴、舍本逐木、物是人非、不符国情,这是西化教育的真实写照。虽然这也极大地促进国内幼儿教育研究的发展,本质上却没有改变中国幼教的落后局面。民营幼儿园也没有借此赢得幼教市场品质竞争的法码。

谈论中国幼教市场就无法忽视高考指挥棒的大环境影响,让幼教服务于高考竞争,这是当今多数家长的关注焦点。追求自由、纯真、快乐、健康、个性、内涵等教育目标,在很多家长眼里更多让位于知识教育。这些目标并不矛盾,也不是非此即彼,可以同时实现,相互促进。然而,中国幼教市场既无力实现服务高考竞争的市场需求,也无法摆脱这种市场压力,很多急功近利的做法却在破坏儿童的身心发展。这是整个中国幼教市场的困惑。任何教育理念、模式、过程、效果,最终都是要服务于个人的素质成长、竞争能力、幸福感受等目标,因此,回避、漠视、放弃市场真实需求的幼教也注定是虚伪的、无法获得发展的。

当前幼儿园可划分为:一、自由发展型,以北京李跃儿芭学园作为代表。她们完全放弃知识学习,给孩子极大的自由空间,追求培养易于生存和个性发展的孩子。二、传授知识型,这是多数幼儿园的核心工作内容。艺术培训、学科知识、社会活动等对教师的专业要求远非幼师能胜任。三、思维发展型,这是少数幼儿园在尝试的教育新领域。传授知识虽然可以帮助婴幼儿发展,却很难形成绝对优势。学习能力是影响婴幼儿学习发展的重大因素,而思维能力则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标志。教师如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婴幼儿的思维发展,这是传统教育模式发展到高级状态的必然趋势。少数成功案例均揭示一个现实,这须孩子自身悟性和优秀导师的参与。这两者都是稀缺资源,导致无法全面推广。四、主动发展型。这种新型教育有别于由外向内、教师主导的传统教育,主要依靠婴幼儿在特定时期对外界的敏感性和主动发展而创设的新型教育模式。

主动发展型的幼儿教育模式是当前幼儿教育的最新发展,它从理论上解决了传统教育所无法克服的自身悟性和优秀导师的两大难题,但能否全面超越传统教育的效果还有待于实践上的验证。日本千叶县有间著名的天才幼稚园,专门招收2岁幼儿,毕业孩子的智商均在140以上。这些孩子在入园时智商并非超常,而是经过专门培养后才达到超常水平。教育过程很平常,但因教育得法、环境适宜,教育效果显著。国内个别园也已取得如此教育成果。归纳该模式要素:1、教育关键期;2、混龄组合;3、自由空间;4、全面发展;5、无为而治。主动发展型的外在表现形式与自由发展型非常相似,但是后者的教育效果远逊色于传统教育,而前者却创造出传统教育从没有实现的教育高度。

三、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传统教育

传统教育思想是中国幼儿教育界的主流思想,他们虽然也认为幼儿教育应该有别于小学教育,但是两者没有本质差别。幼儿园就是简化版小学。不可否认,传统教育模式在教学的规范性、实践性和效果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以河南为例,占据主导品牌地位的几乎都是隶属于学校的附属幼儿园,其中包含很多民办学校的幼儿园。他们具有资源优势,教育效果更加突出。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区域,幼儿园的品牌影响和认可还取决于该园的历史渊源和特殊地位。传统教育模式里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是从属地位,优秀导师和学生悟性制约教育效果,这已经成为阻碍传统教育模式发展的无解难题。

(二)、蒙氏教育

蒙氏教育的全球影响力、教育理论的系统性与可操作性、教育效果的显著性,促使蒙台梭利成为对中国幼儿教育影响最大的西方幼教专家,她揭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幼儿世界。蒙氏教育法带有强烈的个人烙印,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杜威、克伯屈等大教育家的严厉批评。它的理论基石—形式训练理论—早在19世纪下半叶便被证明有缺陷。但同时,蒙氏教育法独特的教学效果又使得它大受父母的欢迎,它强调知觉发展、动手操作、注意力培养,是让儿童自由选择,促进优化的有效学习模式,但在语言发展、个性培养和想象力塑造方面则没有显著提升。因此,蒙氏教育“中国化”需要长期扎实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三)、早期教育

东方爱婴、金宝贝等早教中心,以西方早教专家的系统理论为依托,利用丰富多彩的早教形式,在中国开创了0-3岁全新的婴幼儿早教高端市场。特点:高利润、低成本;经营模式简单化和市场的高速发展;连锁经营促进规模化。他们资本雄厚,手握资源,成为幼儿园市场竞争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但是未来软肋恰是他们引以为傲的早教模式,早教理论和实践活动缺乏有效论证,教育形式过于商业化,教育过程过于取悦家长,教育效果无从考证。早期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均没有脱离传统范畴。如果不克服简单、浮躁、轻率的教育态度,他们注定会成为幼教市场的边缘角色。

(四)、双语教育

国人对英语的狂热和外教资源长期短缺将是双语教育高成本的根源。南京一家收费十万/年的贵族幼儿园打得就是外教牌,利用全天候外教、中外混合班、游戏化教学、大型表演剧等吸引高端市场的家庭。把握婴幼儿的语言敏感期,有效促进外语能力发展,这是具有旺盛市场需求的教育目标。虽然语言氛围是婴幼儿最优的成长模式,但是高昂的外教成本让它成为不可能的教育选择。如何摆脱成人学英语模式,建立适合婴幼儿外语语言发展的可行的低成本学习模式,这是幼儿教育界努力探索的教育课题。

(五)、天才教育

天才教育是美国立法实施的教育模式,也称天赋教育,精髓就是自我教育,它是利用学生的自身天赋结合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加速个体发展的教育思路。天赋教育没有强迫教育,也没有放任教育,是一种顺其天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它承认个体差异,主张平等和个性。教育平等是通过倡导用不平等的教育对待天资不同的学生而实现,个性化教育其实就是精英教育。日本千叶的天才幼儿园、北京八中少儿班、中科大少年班等与美国天赋班的教育模式极为相似。中国民营学校要想改变公立学校的主导地位,只有在教育领域掀起革命风暴,占据教育制高点,才有机会从根本上改变自身处境。

四、幼儿教育的发展机遇

西安交大少年班从初中生中招录预科-本科-硕士连读的少年大学生,目前这种学生素质还只能零散培养。北京八中少儿班是集体培养高素质学生的特例,四年学完八年课程,一半学生考进北大清华,最次的均达一本线。这是传统教育无法企及的高度,也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教育尝试。然而,这种教育模式为何没有大规模地推广?可能教育本身的推广难度远小于政治因素的阻力。这是中国民营学校获得发展助推的一个比较成熟的教育模式选择。

2010年北京市小学四年级有1700个优秀学生报名参加北京八中少儿班30个名额的竞争。可以说,北京八中少儿班是建立在特殊群体之上,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发展型教育模式,它们筛选学生标准:高智、独立、自学。高素质的学生群体、开放式的教育模式、卓越的教育成就、26年的品牌沉淀,这些都是民营学校无法轻易实现的教育资源。既然短期难以复制,我们不妨换个视角看问题,北京八中模式给民校的最大启迪:四年级的学生素质和未来高考成绩密切相关。

民营学校尤其努力做第二个北京八中少儿班,还不如尝试更有开创性的工作,就是以培养八中少儿班学生素质作为教育目标。北京八中少儿班的成功整个社会已经不再置疑,利用它们的历史成就和社会影响,提出崭新的教育培养目标,这就象站在巨人肩膀,会迅速被推升到聚光灯下。无论是营销炒作赚取眼球,还是教育目标的实际价值,这都是值得为之的工作。何况,小学四年级前教育环境宽松,家长心态平和,这种以培养高素质的主动学习型学生为目标的教育尝试和革新很容易获得社会和人们的热烈响应。

北京八中少儿班学生均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民校利用附属幼儿园增加教育革新时间,教育效果必将更加突出。但是很多人都不能正确理解幼教和小教的差别,从教育的角度看,这几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教育越向源头延伸,婴幼儿潜力和可塑性越大,然而,传统幼儿教育模式已经将教育效果做到极至,目前仅个别家庭教育实现教育效果的飞跃。只有跳出传统教育思维,幼儿教育才能实现质的提升。日本千叶天才幼稚园及国内个别园均在教育效果上超越传统教育的极限,而它们基本上都是采用主动发展型的幼儿教育模式。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