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范文

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第1篇: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体育记者 体育生物科学知识 掌握现状 需求

一、前言

目前,在体育传播领域,体育新闻逐渐偏离体育的轨道,而更近似于娱乐新闻,以至于令读者难以区分到底是体育新闻还是娱乐新闻,应该放在体育版还是娱乐版[1]。为了改变体育新闻传播的现状,众多媒体和媒体人不约而同提出了“大体育”的概念。“大体育”概念就是在一个更高的层面,对体育的观察有一个更宽阔的视野,要关注竞技体育,更要关注全民健身,要关注体育赛事,也要关注体育人物[2]。从运动生理的角度看,紧张是人体肌肉兴奋的一种表现状态,是发挥运动水平的生理基础。这种采访作为客套还可,作为采访提问则显得没有必要[3]。所以掌握了体育生物科学知识可以使采访和报道更有内容和深度,避免价值不大的采访和报道。同时体育生物科学知识对于体育记者自身的运动与健康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媒体体育记者31人。其中现代快报(5人)、扬子晚报(6人)、新华日报(6人)、金陵晚报(5人)、扬子体育报(5人)、江苏电视台体育频道体育记者(4人)。调查时间为:2009.3.28——2009.4.20。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和调查研究法,问卷的信度检验本问卷采用重测法进行信度的检验,具体是对新华日报的体育记者进行了两次问卷调查,两次调查的时间间隔为20天,信、效度检验都较合理,对调查数据利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一)体育记者对体育生物科学知识了解与掌握的现状

1.对体育生物科学知识了解与掌握的自我评价

本调查从与运动关系密切的人体结构和功能、兴奋剂、运动损伤和营养学等几个方面了解体育记者对生物科学知识了解与掌握的自我评价,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南京各大媒体体育记者了解与掌握体育生物科学知识的自我评价(%)

比较了解 部分了解 不了解

与运动关系密切的正常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大体结构和基本功能 6.67 73.33 20.00

兴奋剂 6.67 86.67 6.67

运动损伤基础知识

(掌握) 10.00 70.00 20.00

营养学 0.00 76.67 23.33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大部分的体育记者认为自己对体育生物科学知识处于部分了解的状态。其中,与运动关系密切的解剖生理知识,73.33%的选择了部分了解,仅有6.67%的体育记者自认为比较了解,还有多达20%的体育记者不了解;对兴奋剂的认识,被调查的体育记者中选部分了解的体育记者所占比例很大,达到86.67%,比较了解和不了解的比例较少,均为6.67%;从以上数据中可见,大部分的体育记者自认为对体育生物科学知识还是有所了解和掌握的,但了解与掌握的程度很一般,具体的原因应该有两个,一个是体育记者对体育生物科学知识的态度,还有体育记者在工作过程中实际运用体育生物科学知识的情况,这两个方面将在下面的分析中得以体现。

2.了解与掌握体育生物科学知识的实际情况

本研究采用小测验的方法,让被调查的体育记者独立完成一份包含15道单选题和10道判断题的试卷。之所以选择单选题和判断题是出于以下的考虑:单选题具有客观性、简洁性、广泛性的特点,同时在“识记”考察方面,能较好的完成考察目标[4];判断题则是要求答题者判断一个事实的准确性。这两种题型能较好的得出体育记者了解与掌握体育生物科学知识的实际情况。结果显示,全部25道题的总正确率为65.87%,选择题的正确率为61.33%,判断题的正确率为79.33%,这说明记者对于体育生物科学知识的真伪判断能力在较初级的阶段达到了良好的水平,但对相关知识的识记只能达到及格的水平。在设置测验题目时,有4道选择题和5道判断题与竞技体育的关系较为密切,结果显示,9道题的正确率为63.33%。虽然从访谈和问卷中得出的结论为体育记者对竞技体育方面的知识更加的重视,但相关知识的实际掌握也只算达到了及格的水平。

图1 判断题正确率

(二)体育记者对体育生物科学知识的态度

第2篇: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幼儿;科学素养;培养

今时的幼儿,是明日的希望,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在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十分重要。作为人才的培育阶段之一,也是最重要阶段的幼儿阶段,教育者一定要重视用合理有效的手段培养好幼儿的科学素养,从起点抓起,成就未来的科学人才。

1幼儿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1.1幼儿需要科学知识引导,不断地认识周围的世界。幼儿天生对周围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乐于探索周围的新事物。在幼儿进行探索时,我们要辅以科学正确的方法,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科学认识习惯。例如,幼儿看见小鸡吃米以为自己也可以吃,这时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其了解人和动物的差异。

1.2有益于幼儿今后的成长。诸多科学研究及实验表明,幼儿时代对一个人性格和习惯的养成极其关键。幼儿时代如果没有养成正确、科学的认识和生活学习习惯,长大后很难纠正。

1.3社会需要高科学素养的人才。科学技术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手段,只有具备科学素养的人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若从幼儿时期抓起,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使之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必使他们在今后的发展中更适应社会,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

2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实践

2.1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幼儿天生爱动,因而在动手过程中,辅以科学知识的教学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对幼儿说,游戏是快乐的,在游戏中,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能得到很大的满足,若游戏能以认识和运用科学为主旨来开展,在动手过程中领会知识,那么幼儿将会很快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

例如,在认识物体的沉浮特性中,可提供多种不同密度的材料,在之前不传授任何知识的情况下,让幼儿先自行尝试操作,看看不同的材料哪些会浮在水面,哪些会悬浮在水中,哪些会沉到水底。在他们尝试了各种材料后再告诉他们材料的沉浮性和物体的密度有关。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把材料的沉浮状态改变,让沉在水底的浮起来,让漂浮的物体沉下去,此时必然会有不同方法呈现,这不仅是科学知识的学习,更是科学思维方法的锻炼。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更是活跃了思维,展现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2.2组织科学探索活动。根据幼儿天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可组织科学类探索主题活动。活动中,要让幼儿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通过观摩和操作,不仅能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更能使之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例如,在认识空气的主题活动中,可发放不同的容器、袋子、气球等,让幼儿亲手触摸感觉空气的存在;可使用肥皂泡泡,让孩子在玩中学习空气的知识,激发幼儿自主思考,答案有可能千奇百怪,但在思考的过程中也是锻炼幼儿思维方式的过程。

2.3在生活中渗透科学教育。对于幼儿来说,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也蕴含着广泛的科学知识,教学完全可以练习在日常生活展开。例如,在认识人的影子时,可与实际相结合,让幼儿观察人的影子,看看影子有什么变化规律,比如影子长短和时间、人的高矮及角度的关系等。幼儿会自己,或与同伴一起摸索研究,得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结论。不管结论是什么样的表述方式,只要是经历了实践所得出来的,教师就应积极鼓励。

2.4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思考科学。“疑问—答案”是幼儿普遍经历的获取知识的一个过程,幼儿提出的问题可能很细小或与科学无关,但作为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可以利用幼儿爱找答案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向幼儿提问,让他们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学习领会科学知识。例如,在幼儿玩气球的过程中提问:为什么气球一放就飘到空中?为什么铅笔向上抛就会摔到地上?幼儿会有个思索和探究的过程,他们会把不同的东西抛一下进行实验,找出原因。最后他们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比如气球比较轻、铅笔长长的等,然后会急切地想知道正确答案,这时教师再告诉他们正确的答案,幼儿既有了成就感和满足感,同时也稳固地学到了科学知识。

2.5与大自然结合进行教学。幼儿园除了固定的园内教学,还可以利用周边环境,带领幼儿走出园门,亲近大自然,在认识大自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知识,在大自然的熏陶下进行科学教育。如,适时带幼儿进入城市公园,看看公园里的动植物及其他娱乐设施等;让幼儿体会大多数树叶秋天会变黄凋落,而有的却四季常青;鱼儿只能在水中生存,小鸟可以飞翔;摩天轮可以把人带到很高的位置等。孩子们在欣赏游玩的过程中,能潜移默化地学到科学知识。

3结语

在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教学中,教师要多主动扮演和幼儿一起探索学习的角色,切实地了解他们的内心所想,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也纠正幼儿不正确和偏移方向的思维方式。只有教师和幼儿一起发掘知识,才能很好地引导他们吸收和探索科学知识,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参考文献:

[1]季红平.幼儿科学教育的机会[J].知识窗(教师版),2011,(09).

第3篇: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范文

一、科普剧的基本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具备充足的课程资源,为课程的教学提供有用信息。[1]而科普剧是一种以科学互动表演为主要教育形式的独特的、新兴的教育戏剧。注重舞台表演,以活动为载体的形式为教学活动提供课程资源。科普剧的使用能够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开展科普剧活动时,应综合考虑科普的基本要求以及开展教育戏剧的内在逻辑,确保一切活动均能以现象明显、原理简单的科学实验为基础。科普剧通过融入科普知识,并策划好相应剧情,使得观众在观看戏剧表演过程中,能够展现自身科学探究能力,实现主动学习科学知识的目标。

二、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运用科普剧的具体措施

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运用科普剧主要是借助科普剧将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戏剧表演形式展现出来,从而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印象,进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2]不同于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科学实验,也不同于一般性的将理论知识付诸实际行动的活动,科普剧是一项戏剧化的探究科学知识的活动。

一)加强课堂的严谨性以及趣味性

科普剧是一种将情境教学、体验教学以及过程教育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方式,通过充分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感官进行教学,能有效帮助学生获得认知能力。例如,在《水》一文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幽默夸张的舞台表演形式,将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了解到水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元素之一,让学生认识到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工作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从旁协助学生学习,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接受科学知识的熏陶,从而培养学生的求知意识。在整个科普剧的过程中,要求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主体性,让他们积极参与活动的演出、评价等过程,教师要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

二)加强互动环节,实现课堂的多样化

科普剧具有其独特的舞台表演形式,因此,互动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开展科普剧表演活动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剧中的角色来扮演,加强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互动环节,比如游戏、对话、问答、喝彩、游戏、比赛等,从而吸引其他观众的注意力,能够有效将科学知识传授给各个观众。科普剧的运用突破了以往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加强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沟通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合作关系,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教师以及校长在活动过程中可作为演员参加演出,也可作为观众观看表演,从而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助于小学科学教育的开展。比如,在教学《声音的变化》一文时,由表演者演示自然界各种声[www .DYLW.NEt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的服务,欢迎光临]音,并要求观众参与回答环节。加强互动环节,可以实现课堂的多样化。还可适当融入诙谐幽默的语言,使表演更加活泼,引人入胜。

三)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

大众化教育可以借助科普剧来实现,教师通过将抽象难懂的科学原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得学生在接受知识时能够对知识有深刻的了解,从而实现真正掌握知识的目的。学校在编排科普剧时,应结合课本,并充分考虑小学阶段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知经验,进行巧妙设计,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光》一单元的“资料库”知识时,教师分配给每一位学生一个玻璃三棱镜,并先演示太阳光通过玻璃三棱镜后所呈现的色彩的实验,然后组织学生搜集素材,编排出一个具有童话色彩的科普剧,加深学生对太阳光以及各种色彩的印象,以便学生掌握有关色彩的知识。科普剧的运用能够有效地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打破书本知识的束缚,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科学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从而使小学科学教育取得优良效果。科普剧遵循的是生活教育理念,让学生树立起在玩中学习的现代科普理念。[4]

四)重视科普剧的冲突性教育

科普剧和传统戏剧一样,具有一定的冲突性,通过展示一个个的冲突来推动剧情的发展。因此,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应综合考虑科普剧情节的设计问题,做到合情合理的同时,还应引入适量的冲突,实现剧情上的突破。这样才能吸引观众,并能激励表演者全身心投入到表演中。在表演过程中适当加入情节冲突,能使表演者体验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冲突,打破学生在情景上的认知障碍。例如,根据教科版科学教材编排出的科普剧《沉和浮》中,通过巧妙地设置故事情节、人物角色,再加上演员的精彩演出,一些基础性的科学知识很好地在课堂上得以呈现。表演过程中,表演者通过自己“身体体积的大小的变化”等形成情节上的冲突,引起了观众的兴趣,使他们带着疑问快速地融入到接下来的演出中。整个观赏过程中,每一次冲突都能让学生印象深刻,锻炼了学生更加细心、严谨地去探究事物的变化的精神,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到这一知识,提高了小学科学教育的教学效率。

五)注重科学探究的情境性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科学探究的情境性,通过设定有趣的情境,使得科普剧能够顺利完成。科学合理的情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在无形中将自己的思维、情感融入到科普剧的表演[www .DYLW.NEt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的服务,欢迎光临]中,实现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的有效结合。表演者在这样的情境中能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而观众也能更好地理解剧情,最终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在表演和观看过程中巩固自身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育课堂中引入具有教育戏剧性质的科普剧,能够有效促进小学科学课程取得良好的效果。科普剧具有独特新颖的科普形式,为小学科学教育活动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营造出活跃的小学科学教学课堂氛围,使学生在生动形象、有趣的学习环 境中学习知识。科普剧通过利用多种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科学课程资源,促进小学科学课程的发展,充当着科学启蒙的角色,其广泛运用为学生们今后的科学课程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源.浅析科普剧——中国少儿科普教育的新思路[].科技资讯,201035).

[2]刘文利.学校科学教育需要科技馆积极支持[].中国教育学刊,20083).

第4篇: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范文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这就为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探讨指明了方向。科学文化素质作为人的整体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包括哪些构成要素,人们进行过探究。笔者认为,科学素质内涵比科学文化素质的内涵窄,科学素质主要由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方法、科学意识和科学品质五大要素构成。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科学教育的过程能逐渐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品质,同时促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意识。中学科学教学应以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中心,这是时代的要求。本文试就中学科学教学中科学素质教育的内容进行初步探讨。

一、引导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学科的基本知识

科学知识在构成科学素质五要素中起着基础作用,它是人类世世代代积累和传递下来的宝贵遗产,它是今后学生从事科学工作和其他工作的基础。因此,在中学阶段通过科学课程的教与学的活动,要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的基本知识。科学知识是发展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但科学知识总量大,应该选择那些对学生认识世界、面向社会以及自身发展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最典型的关键性知识让学生学习。这些知识主要有:①最基本的科学现象和事实、最普遍的科学常识及科学史知识;②科学计量系统、科学用语、命名法;③最重要的科学概念和最根本的科学原理。④科学与社会、科学新进展、科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科学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的重大应用以及与当前社会发展与生活密切关联的问题。

二、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科学素质教育的第二个方面应该强调培养、发展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能力应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因为,从社会的生存和进步来看,这种能力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对具体科学概念的掌握,不论这些概念有多么重要。笔者认为,科学能力应是获取科学知识和探索科学新知识的能力。自然科学方法论是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依据,科学能力的形成过程是在科学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师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组织学生学习各种科学知识,训练学生的科学能力,在中学科学教学中应着重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培养:

1.实验能力(包括观察能力)

观察与实验能力是科学能力的基本要素,是一种全面的综合能力,包含相当高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把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具体化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按一定的认知目的安排观察或实验的活动;②让学生独立地完成观察与实验;③使学生学会如何记录、分析、观察和实验所得的资料及数据,导出正确合理的结论并进行报告。

2.思维能力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包含的范围很广。科学学科知识的特点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也非常有利于培养他们对事物进行对比、类比、逻辑推理的能力。在科学教学中,应注意利用有关科学知识的特点,进行相关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学习了酸的通性后,可让学生演绎推理出一些没有学习过的酸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演绎思维能力。同时,可对比已学习过的酸,找出它们性质的异同点,培养学生的对比能力和分析能力等。

3.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一种较高要求的科学能力,是建立在观察、理解、思维、记忆等能力基础上的一种比较综合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它是多方面能力的综合。使学生具有自学能力,能独立地获得和探求新知识,这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可以具体化为以下两个方面:①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②着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训练。

4.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能反映学生科学能力好坏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生学习、消化知识,不断扩大知识范围和增大知识深度,以及提高自学能力所必不可少的能力。在中学科学的教学实际中,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应帮助学生和要求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能做到:①掌握所学科学概念和规律产生的背景或实验条件和现象;②掌握所学科学概念和规律的确切含义,会分析物质发生变化时的原因;③掌握所学的科学知识和其他科学知识的联系、区别;④掌握所学的科学概念和规律的成立条件和应用范围,且会依据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解释做出正确的推断。

5.创造能力

培养学生创造力也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未来社会需要更多的创造型人才。人人都具有创造能力,只是程度高低不同而已,创造能力能通过教育和训练予以提高。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有意识地使用创造教育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从而培养创造性的思维能力;②注意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特点。培养学生善于对已知事物进行怀疑和再思考,能够打破习惯性思路,提出几种另外的解决问题的办法;③注意联想能力的培养。由于科学学科知识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能力;④注意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中,让他们有机会充分施展才能和创造性。

三、教给学生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所遵循的途径和所运用的各种方式及手段的总称。掌握科学方法无论从学习知识的角度或者从发展能力的角度来看都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学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教给学生普通的自然科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在科学教学过程中,通过采用下列程序来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

1.搜集有关资料、文献和数据观察,实验,条件控制,测定,记录。

2.分析、研究和处理有关资料、文献、数据(表格化、方程化和图线化),最后进行分类。

3.得出规律性结论。抽象的科学,发现规律,模型化,提出假设,验证假说(得出结论、形成概念)。

四、促使学生逐渐形成科学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要用科学意识进行对待、处理或解决。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不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但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可以促使学生形成很多唯物主义观点,这是科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具有的特点。促使学生形成科学意识,这也是科学素质教学的一个应重点加强的方面。要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意识,最主要的手段应该是让学生参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可以采取活动课的形式,让学生亲身经历周围环境中存在的科学问题,让学生形成科学能给人类带来利益的观点。同时也应告诉学生,如果不合理地利用科技成果也会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及社会生活带来消极影响。

第5篇: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物理教学 科学探究 问题 猜想 实验 论证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工作者,都充分预见了科学素质对于现代人的重要性,并积极寻求教育解决的方法。毫无疑问,科学素质的涵义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讨论的结果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科学观,科学知识和能力,科学行为习惯。对于受教育的个体而言,可以说科学观是一个人科学素质的核心,科学知识和能力是基础,而良好的科学行为和习惯的养成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素质的提高。但在科学素质的培养过程当中,其三者的地位却不同,科学素质的培养必得通过科学知识与能力的点滴培养,才会逐步建立起一个人的科学观和形成良好的科学行为规范。因此,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科学素质培养的首要任务是科学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在科学知识和能力当中更重要的是科学能力的培养,因为能力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更为深远的,更具有广泛的迁移价值。而科学能力又集中体现在科学探究(探索和研究)能力上。

从普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能力的定义是:凡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的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就叫做能力。而科学探究正是人们所从事的一种富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活动,因此可以对科学探究能力做一个比较简单的界定:即凡是直接影响人的科学探究活动效率,促使科学探究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就叫做科学探究能力。由于科学探究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和综合性,科学探究能力也必然包括从事科学探究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能力,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能力。

一、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

传统物理教学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三大能力,即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后来有专家对第三个能力的完整性提出了质疑: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只注重解决问题远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为此,初中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有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在高中阶段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质疑能力”,“能发现与物理学有关的问题”。可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二、猜测与假设能力的培养策略

1、使学生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如同前文对学生进行提出问题的重要性教育一样,猜想与假设的重要意义也必须要进行教育。猜想与假设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是科学结论的先导,如果猜想与假设一旦能得到实验结果的支持,它就可能发展成为科学结论。因此,猜想与假设能帮助探究者明确探究的内容和方向,指导探究沿预定目标展开,避免探究的盲目性。

因为猜想与假设对解决问题的方案作了一定的预见性思考,因此,它为收集信息、分析和解释信息提供了一个大致的框架。要使学生获得对猜想与假设的正确认识,应该让学生经历猜想与假设的过程,并据此制定探究计划或设计实验,完成探究活动。学生体会猜想与假设是得出科学结论的先导,在整个探究活动中起引导性的作用。

2、打破猜想与假设的神秘感

我们在生产生活中,常常用猜想一假设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星期二在家看电视,忽然图像没有了,我们首先猜想:可能是停电,建立停电假设。但屏幕还有亮光,于是此假设。再猜想,假设是这个电台停止播放节目,但用遥控器查发现所有频道的电台都没有图像,又否定此假设。剩下两个假设:有线电视信号的输入线断了或电视机坏了。

3、鼓励学生要敢于建立假设与表达假设

多数的教师已经意识到这点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但是也有将近一半的教师在学生建立假设和表达假设时,特别是这种假设可能很荒谬时,并没有进行鼓励,甚至可能讥笑,这很不利于学生假设能力的发展。

要鼓励学生敢于建立假设与表达假设,关键是联系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讨论并能毫无顾虑地发表看法,不要讥笑学生幼稚天真的想法,反而要表扬他们敢想敢说。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能力的培养策略

在制定探究计划或设计探究实验之前,必须明确探究的目的和已知条件。探究的目的来自于探究的问题,探究计划的具体任务或实验方案的具体要求来自于根据探究问题所提出的猜想或假设。当猜想或假设一经提出,便能据此明确目的,辨明条件。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但多数情况下,为了使科学探究能进行下去,教科书都需要介绍探究的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这个环节学生较少有锻炼的机会,这样,让学生经历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过程就显得特别必要。

四、分析与论证能力的培养策略

应该认识到,实验数据并不等于探究的结论,实验数据是对实验事实的客观记录,探究的结论是在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论证所得出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例如对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的探究,当实验测出了在各种不同电压下通过电阻的电流值时,即使实验操作正确,得出的数据可靠,但探究仅停留在此阶段,面对诸多的电流值和电压值,不对这些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归纳,什么结论也不能形成,探究等于半途而废,因此,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是必不可少的。

在学生经历了分析论证形成探究结论后,引导学生把分析论证前后的科学探究进程进行对比,能加深学生对分析论证在科学探究中所起作用的正确认识。

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是整个教育界都在力图去研究的一个课题。在实践中,还有很多具体的问题需要认真的探讨和研究。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学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同心协力,真正使得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成为大家认同并自觉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力.在情境中猜想,在探究中验证[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09).

[2] 阮志明.谈物理实验教学与新课标实施[J].湖南中学物理,2004(07).

第6篇: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化学 科学素养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178-02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技术、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新课标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给化学教学赋予了新的教育内涵,对中学化学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适应新课标下的教学,正确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必须明确科学素养的涵义,了解科学素养的意义,明确与科学素养相匹配的化学教学目标体系,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培养出具有科学素养的人。

一、加强《新课标》理念学习,提高教师对科学素养的理解

科学素养的含义,通用的解释是指人们对科学知识、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

中国科协2011年11月25日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明显提升,2010年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3.27%,也即是说:近97%的公民不具备基本科学素养!虽然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有所提高,但仍只相当于日本、加拿大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我国公民虽然普遍崇尚科学精神,但科学知识的普及不够,公民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理解水平较低,还存在大量相信迷信的公民!

教育是影响我国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因素,学校教育就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培养学生必备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素养是理科教育的首要任务。《新课标》在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以及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如何发挥化学课程教学内容覆盖面广,实验类型多,与生活关联强的学科优势,使其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重要领域,应是每位化学教师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二、紧扣《新课标》课程内容 ,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水平

掌握科学知识是科学素养提高的前提和保证。一个科学知识储备贫乏的人,是不可能提高他的科学素养的。离开了科学知识这个基础,科学素养的培养就是空谈。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室主任何薇认为:“公民必须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只有具备了基本的科学知识,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揭穿伪科学家“水变汽油”、气功大师“点石成金”的谎言;只有具备了基本的科学知识,才能破除“鬼火”、“神符显灵”等封建迷信现象;只有具备了基本的科学知识,才不会纠结于“吃绿豆能治百病”的张悟本神话、 “地球遭遇千年极寒”、“世界末日将来临”、“引渤入疆”让新疆变江南、禁止添加面粉增白剂等争议……。

《新课标》课程内容包括5个一级主题,每个一级主题由若干个二级主题(单元)构成。 每个二级主题还提供了一些可供选择的学习情景素材,为教学设计提供一定的线索。教材编写者和教师还可以选用其他的素材,创设更生动的教学情景。《新课标》规定了学习本课程所要达到的最基本的学习要求。为使学生能比较系统地掌握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及其初步运用,就要引导学生领会化学知识系统的重要性,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进行整合。通过对基础知识系统地学习和梳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新课标》理念倡导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种方式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模式。特别把“科学探究”列为《课程内容》五个一级主题的首位。

(一)在化学实验中学会科学方法,培养科学品质

科学品质是一种非智力因素,它主要包括情感、意志、兴趣、作风、态度等方面。良好的科学品质能使人们乐于参与科学的学习与实践活动并从中得到乐趣和满足,能使人们有坚强的意志,表现出高度的自觉性、顽强性和自制性,能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谦虚谨慎、勤奋努力。在中学化学教学中,通过多种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实验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品质,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有重要意义。

化学实验过程中蕴含着大量直观的素材,及时适度地利用这些素材组织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从中感悟化学实验的内在乐趣,还能让学生的科学情感在实验过程中得到陶冶和提升。在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和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的教育功能。教师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实验形式,开展微型实验,开发自制教具,利用当地资源,保证《新课标》要求的实验开出率100%,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在实验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通过学生实验、家庭小实验、趣味实验等实践活动,学生体验到了动手实验、观察现象、揭示本质的内在乐趣,激发了他们求知和探究的欲望;通过组织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或设计实验方案等活动,学生把在实验过程中的感悟充分表达出来,从而有效地落实中学化学《新课标》中所提出的“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

(二)在探究过程中应用科学方法,体验科学过程

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要素。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让学生通过探究,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例如、FeCl3显黄色是哪种粒子在起作用?钢铁生锈的条件是什么? 在NaOH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显红色,这是Na+、OH-还是H2O在起作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强调过程性、体验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为参与了过程、有了体验,学习知识不再仅仅属于认识范畴,它已经扩展到情感、人格等领域。学习过程不仅是增长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健全与发展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还学习以本来面目。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三)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化科学知识,锻炼科学思维

在化学学习中,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体现是看他能否运用化学知识去理解、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去学习新知识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生产、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训练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标》提倡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生活中的化学与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学生熟悉的化学现象入手,引导他们发现问题、展开探究,加深他们对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认识,在解决现实问题中升华科学思维。

例如,学习“我们周围的空气”时,记录当地空气质量监测预报,测定校园、家庭不同区域或时段二氧化碳含量的不同,讨论创建“低碳社会”的措施。又如,学习酸的通性、pH时,要求学生用pH试纸测定肥皂水、食醋、矿泉水等液体的pH值,要求学生测定化肥厂、造纸厂所排放污水的pH值,检测校园花坛、草坪土壤的酸碱性,“硬水和软水的区分”等,使学生亲身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丁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

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知识整合能力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有效的途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基础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规定设置的新课改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的生活态度、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形成科学探究精神、锻炼科学探究能力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学校定期开展各种科普活动,比如一年一度的“科技创新大赛”、实验技能大赛、科普讲座、科学家事迹展、科学知识竞赛、爱科学手抄报制作等,开辟科技图书角、组建课外科学社团,在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科学的熏陶,培养了他们的科学素养。

我校在多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黑河中下游水资源状况调查》、《保护母亲河,关爱大自然》《2-4 D丁脂对校园草坪杂草的清除作用》、《植物对环境的影响》等综合实践活动,整合了多学科科学知识,广泛涉及生态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经济学、历史学、伦理学及文化艺术等方面领域,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二、三等奖,学校被确定为市级“科技示范校”。

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我们深刻体会到综合实践活动是中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主要阵地,是培养科学素养的有效平台;能促进学生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他们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科学素养;让学生懂得:应用现在所学的科学知识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有效利用各种媒体途径,拓宽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渠道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中反映:2010年,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由高到低依次为:电视(87.5%)、报纸(59.1%)、与人交谈(43.0%)、互联网(26.6%)、广播(24.6%)、一般杂志(12.2%)、图书(11.9%)和科学期刊(10.5%)。与2005年的6.4%相比,公民利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提高了20.2个百分点。因此, 学校教育并不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唯一途径。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电视、报纸、网络、杂志等也是信息传递的主要工具。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通过这些信息工具去获取最前沿科技动态和科技信息,使它们成为学生了解科学、提高科学素养的窗口。引导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我爱发明》、《原来如此》、《人与自然》等栏目;浏览《中国科普网》、《中国科普博览》、《科普之窗》等科学网站;订阅《科学》、《青少年科学向导》等期刊,这样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科技视野,增进学生对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和探究能力,而且能唤起学生的时代感,树立科学意识,使他们在面临和处理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判断和选择。

当然,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形成并非易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教师应该在认真学习《新课标》理念基础上,充分挖掘教材、改进课堂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必备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学会科学的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强有效的科学素质教育,努力提高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7篇: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优化;分组实验;提高;科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1-0087-02

[作者简介]陈华(1985―),女,广西贺州人,本科,广西南宁市第四中学教师,助理实验师。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化学教学应“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1],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等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就化学这门学科而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是以实验为依托。然而,该怎样利用化学分组实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一、加强实验室管理,保障分组实验高效开展

中学化学实验室是教师开展实验教学和学生进行实验的重要场所。学生化学科学知识的获得、科学探究过程的了解、科学方法的掌握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都离不开化学实验室。因此,加强实验室的管理,是保障学生分组实验高效开展的重要举措。

很多学校实验室存在建设不完善、管理不到位、管理人员不足等问题。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实验室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加大资金投入,重视实验室各项硬件建设,完善实验仪器、药品和设备的采购和更新。学校领导和实验室管理人员要加强实验室的管理,重视安全和环保,减少隐患;规范管理,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并严格执行。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提高实验室人员的整体质量,促进实验室的科学、规范和现代化的高效管理,保障实验的高效开展,以促进实验创新和改进。

二、重视实验安全教育,保障分组实验顺利进行

安全是实施教育的前提,分组实验前,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对学生进行实验安全教育和实验室纪律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要让学生知道化学实验不单单只有科学性和趣味性,还有危险性。好奇是学生的本能,如果学生对实验规则、仪器的性能、药品的性质及设备的使用须知没有充分的认识,就无组织、无纪律地盲目动手操作,就容易引发实验事故,损坏仪器设备、浪费实验药品,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自信心都会受到挫伤。教师和实验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实验事故视频、事故案例、预防措施等对学生进行安全和纪律教育,让学生明白重视实验安全和遵守实验纪律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保障分组实验顺利进行。

三、做好实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了解科学知识

经过多年的分组实验教学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都是盲目的,要么“按方抓药”,要么无从下手。实验课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高效地完成实验,就需要学生做好实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了解科学知识。实验前要指导学生复习有关知识,让学生依据实验报告册的实验要求,明确实验内容,熟悉实验步骤,并书写实验预习报告,包括实验目的、仪器、药品、装置图、流程图、预期现象和解释、疑点分析和改进等,由课代表和任课教师监督完成。通过书写预习报告,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就会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

四、优化实验流程,认识科学过程与方法

实验过程是学生分组实验的重要环节,是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加深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方法的过程,优化实验流程,有利于提高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有些实验涉及的仪器、药品较多,步骤繁,过程复杂,需要教师和实验员做好充分准备,科学合理地优化实验流程。

五、鼓励实验创新与改进,培养学生创造力

指导学生按照教学要求有序完成实验的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创新实验,对实验进行改进,并进行可行性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例如,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实验2~1测量锌与硫酸反应速率的装置相对复杂,用到的仪器较多,操作不方便,实验用时较长,这是一个定性实验,不要求十分精确的实验数据,教师可以提出疑问,启发学生思考可以怎样改进和创新。再如,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实验2~4验证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这个实验在初中课本出现过,与初中教材实验相比,高中教材的实验装置较为复杂,药品用量大,可操作性不强,对比初高中两套装置和药品,可以启发学生对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六、半开放实验室,树立学生科学精神

很多学校由于硬件设施不完善、实验管理人员不足、不重视学生分组实验等问题,不能保证实验课的顺利开展,更别说是半开放或者开放实验室。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中学化学实验室应因地制宜,发展自身优势,取长补短,争取半开放或者开放实验室。在实验人员不足的情况下,教师和管理人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课前由课代表将全班学生分好小组,让学生对号入座,避免学生来到实验室找不到座位的乱象;一般的学生分组实验课都是实验员依据实验要求提前将实验所需的仪器、药品摆放到实验桌上,实验员可以尝试将实验用品统一放到仪器车或者指定的地方,供学生自主取用,实验结束后再由学生自觉放回指定地方,实验结束后的保洁工作也由课代表和小组长监督完成,这样既可以节省人力,也有利于学生高效地完成实验,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科学探究精神。针对对化学极其感兴趣、想补做实验或者想探究实验的部分学生,教师和实验员要提供支持,半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进行实验,可由学生向任课教师提出实验设想,任课教师认为可行的,任课教师向实验员下实验通知单准备实验,在指定的时间和实验教师的指导下半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进行实验。

七、实验竞技,激发学生科技能力

竞技是行动的驱动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明创造的潜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技能力。学校和教师要创造机会,给学生提供实验竞技的平台,让学生在竞技中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学校和教师可以借助科技文化艺术节、科技创新大赛、实验技能大赛、校本课程等舞台,由学生小组或个人参赛,并给予奖励,树立学生的信心。

参考文献:

第8篇: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范文

一、情感态度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前提

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高度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学科兴趣是关键。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好奇心与求知欲较强,对于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现象往往有浓厚的兴趣。教师应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让学生的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观察思考,活跃学生的思维,形成积极主动的探讨氛围,从而使学生学到化学知识,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这样,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恒定的求知欲。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学生进行科学情感态度的教育:⒈利用化学史对学生进行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⒉补充一些必要的趣味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练就灵活的双手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

初中化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学科,应该体现启蒙性、基础性,必须研究如何从学科本身出发来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实验教学恰恰很好地体现了这个功能。要搞好这个环节,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⒈加强化学实验操作考试;⒉保证实验的量和质。

三、培养科学能力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

我认为,从社会的生存和进步来看,科学能力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对具体科学概念的掌握。科学能力应是获取科学知识和探索科学新知识的能力,自然科学方法论是培养学生科学能力的依据,科学能力是在科学知识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学生学习各种科学知识,训练学生的科学能力。科学能力包括的内容比较广泛,但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着重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实验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创造能力。

我认为,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应在培养学生观察与实验能力的基础上,强化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观察与实验能力是一种全面的综合能力,包含相当高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性。而创造能力却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落脚点和最终归宿。因此,必须强化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四、培养整洁的习惯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

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命运。实践证明,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化学专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不仅仅是有聪明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还应有整洁的习惯。整齐、洁净的习惯是化学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事例给学生讲清道理,使学生懂得整洁的重要性。例如:在科学史上,因工作环境的不整洁而使冥王星的发现推迟了二十多年,教训之惨痛,不言而喻。

第9篇: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9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07―0022―01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越来越严重,一系列重大而紧迫的全球环境问题不断呈现: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淡水短缺、森林锐减、生物多样性锐减等,这一系列问题都是自然界给我们敲响的警钟。我们必须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从而保护环境,拯救地球。

一、加强中学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在素质教育深入实施的今天,环境教育与提高学生素质密切相关,它决定着中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行为认知和价值取向。对广大中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环境科学知识的教育,可以使学生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学校通过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抓好中学环境教育,能够引起全社会对环境教育的重视,在很大程度上也就保证了未来全民环境教育。

二、中学环境教育的战略意义

中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也是未来环境的主人,环境教育是关系到整个环境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加强中学环境教育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1. 中学环境教育是进行国情教育、增强国民环境意识的重要途径。我国幅员辽阔,自然资源总量大,但由于人口基数大,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地域分布也极不平衡,加之我国生产力水平较低,工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观念落后,这就导致我国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通过环境教育可使中学生客观、全面地了解这些国情,认识到我国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从而使他们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 中学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需要。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为了提高国民的素质,在广大中学开展环境教育,可引导学生采取有效的手段去解决当前我们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环境教育还可以促使学生了解国家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政策法规,使他们从小养成学法、知法、守法的良好素质。

3. 中学环境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环境教育既是科学知识的教育,又是国家方针政策和社会公德的教育。良好的环境道德是较高的环境意识的体现,环境教育可使中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光荣,损害环境可耻”的新观念,以历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学习环境科学知识,积极主动地参与保护环境的活动。

三、进行学科教学渗透

环境教育就是使人们能够自觉地从保护环境的角度修正自己的行为,因此多学科的渗透式教育方法不容忽视。虽然我们当前还没有设立专门的环境教育课,但是所开设的语文、数学、科学、思想品德等课程中无不渗透着环境教育的内容,因此我们应把环境知识、环保意识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帮助学生掌握环境科学知识,树立环保意识。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善于适当补充有关环境教育知识,使学生扩大视野,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利用各种实践活动进行环保教育

环境保护教育的目的最终要落实到学生的行为上,在环境教育中要重视理论联系实践,课外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学校环境教育工作中不能忽视的途径,通过实践活动强化环境意识,深化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环境知识,激发他们探索环境问题的兴趣。

五、建设校园环境文化